You are on page 1of 10

BCNB3043 讲义

7.思维技能的应用与语文教学
 思维的定义、类型
 思维技能训练工具和策略
 各类思维技能的应用与语文教学实例

中国语言大师吕叔湘说道:“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 ,
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思维的概念】
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说,思维是一种有目的、有方法的认知活动,是个人在脑中
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思维须有知识做基础。知识就是信息,是思维操作的材料,没有这些信息做材料 ,
思考就无法进行。如果知识信息充足齐全,思考则成为多余的东西。在现今知识爆炸
的时代,新知识的产生据说每五年就增加一倍,新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学校的课程也
根本无法容纳这些新知识。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责任不再只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 ,
还应该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知识和思考两者应该并重,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能够运用
所学,与时并进。
人类大脑的潜能是巨大的,我们一生中对大脑的运用仅是其潜能中的极小部分。
一般人的一生只运用了 10%的大脑潜能,即使天才也相去不远。人类的智慧、天赋非
天才所独有,天才的大脑也是在不断的训练和考验中发展的。普通人的大脑同样具有
巨大的潜能,也完全可以开发。多运用大脑、勤于思考,肯定可以使大脑得到锻炼,
使人更聪慧。
1. 思维教学的目的:
(1) 培训出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公民。
(2) 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语文的能力。
(3) 掌握思维技能使学生终身受用无穷。
2. 如何进行思维教学?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融入适当的思维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3. 教导思维技能的方法:
脑力激荡、问答、讨论、辩论、游戏、竞赛、活动、互助学习……

【思维技能的类别】
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思维分成低层次思维与高层次思维。低层次思维
是指记忆与回想等,高层次思维是指阐释、分析、产生概念、作出决策、解决问题和
策划等。

1
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扩散式思维。在聚合
式思维中,思维方式局限于既定的范畴。在扩散式思维中,可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
问题,产生许多新颖和多样化的概念。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与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指有技巧的分析资料的思考,分析就是把资料分解成若干部分,进而做
深入的研究。它包括比较异同、分类、整理、顺序排列、辨别实据与意见、说明起因 、
预测、推理与归纳、诠释等。创造性思维:能产生许多新颖和多样化概念的思考,如
发明、改良、革新等能力。
我国的小学华语综合课程列举了 17 个思维技能,希望教师在进行语文的听说读写
技能教学时,也融入适当的思维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 联想和联系 5. 按次序排列 9. 鉴定结果和预测结果 13. 鉴定主要内容和细节


2. 比较异同 6. 辨别说明的正误 10. 推理和作出结论 14. 摘要
3. 分类和归类 7. 辨别事实和意见 11. 概论 15. 决策
4. 评鉴 8. 鉴定和阐释起因 12. 诠释 16. 解决问题
17. 辨识偏袒性说明
【思维教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
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或激发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要设法将其
转换成学生的共同问题,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如何解决自己提出的
问题,也可以展开全班讨论,教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必要的启发,让他们自己寻找
答案。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掌握知识时所必须运用的各种思维
方法的培养;只注意某些结论的记忆,而忽视产生这种结论的推理过程。然而,恰恰
是这种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规律的掌握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 ,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主要应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来培养
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培养他们迅
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
自觉性和解题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通过鼓励学生对解决问题
所依据的条件进行分析后,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敢于对现成答案提出质疑,来培养
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技能的类型】
(以下所举的例子取自我国教育部课程发展司编《小学华文思维教学》参阅手册,多
数是非语文的,不理想。试举能用在华文教学的例子)
(1)联想和联系
定义:联想是从已知的事物出发,思索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报告说明,一个词语平均可以与 10 个其他词语发生直接联系。
思考:“爱”、“甜”让你联想到什么词语?
例子:
人物 种族、宗教、文化、服装、名人、性格等。
地区 都市、市镇、乡村、地方的特征等。
情况和经验  生日:快乐、礼物
 伤心:死亡、葬礼、失败
 运动会:忙碌、热闹

教学例子:以“甜”这个字作出联想。
教学步骤:
1. 在黑板上写一个“甜”字,请学生尽快从各方面去联想和联系。

2
2. 以思路图方式把答案画在黑板上。【甜:蜜糖、雪糕、蛋糕、西瓜、糖果……】
3. 尽量帮助学生联想和联系,但不可把答案告诉学生。
如:向学生展示一个物件或一张图片(如糖果),然后发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味道 ?
还有什么东西是“甜”的?
4. 学生所作出的联想和联系有赖于他们所掌握的词汇,在高层次的思维中,学生要做出更多
的联想和联系。它包括成语、比喻、隐喻等,如“她的样貌很甜(漂亮)。”或“她的歌
声很甜(悦耳)”。
5. 利用学生所提供的例子,画出一个联想和联系组织网。例如:从以上的例子中,“雪糕”
这个词能引起更多的联想。这种技巧能开拓学生的联想和联系。【雪糕:巧克力雪糕、草
莓雪糕、榴梿雪糕……】【糖果:形状、包装、味道……】

(2)比较异同
比较是把两种或更多的事物加以类比或对比,类比是相同点的比较,对比这是相
异点的比较。这技能可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资料,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1. 阅读资料,鉴定其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辨别资料中的特征,例如:
a. 生物(动物、植物):外表特征(形状、体积、颜色等)、食物、习性、繁
殖法等。
b. 非生物:形状、体积、重量、高度、颜色、用途等。
c. 人物:外在特征(性别、种族、体形、样貌、衣着等)。
d. 地区(都市、市镇、乡村):面积、人口、位置、历史、重要性、物产等。
e. 建筑物:款式、大小、形状、颜色、用途、历史、重要性等。
f. 情况和经验:好、坏、困窘、快乐、悲伤、教育性等。
g. 故事、文章:语言、风格、体裁、内容、结构、行文等。

2. 鉴定相同或不同的特征,并作总结或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图表来比较异同,并作出总结。

(3)分类和归类
定义: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事物分为不同种类。
例如:人可以根据性别:分为男女;根据年龄:分为老年、青年、少年、儿童。
分类时须避免“并列错误”。如:“食物、稻米、饮料”这样的分类是并列错误。
因为稻米也是食物的一种,作为主类(如食物)与子类(指稻米)并列。应该改为
“食物、饮料”,一个是固体,另一个是液体,稻米属食物的一个子类。
确定了类别之后,我们就可把资料归类。
分类和归类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想,提升理解能力和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引导
学生利用列表、树形表、概念图、温氏图表(Venn Diagram)等把数据或资料加以类
别。

教学步骤:
1. 鉴定数据或资料,辨认它的特性。
2. 辨认特性的异同。
3. 确定恰当的类别。
4. 把特性相似的事物归类。

教学步骤 1:检查资料。
a. 要求学生阅读及审查资料。

3
b. 要求学生讲出有关动物的生活习惯等。

教学步骤 2:辨认特性的相似点或不同点。
a. 针对每一种动物,提问各种问题并鼓励学生以完整的句子回答,例如:
 它是驯良或凶猛的动物?(答:牛是________)
 它住在哪里?(房子、牧场、森林、树上)
 它有几只脚?
 它怎样行动?(飞、爬行、走)
 它吃什么食物(草、叶子、肉、杂食)
b. 把答案写在表格里。
动物 天性 栖息的地方 脚的数量 行动 食物
(驯良、凶猛等) (房子、牧场、 ( 2 只 、 4 (飞、走、爬 ( 草 食 、 肉
森林、树上等) 只等) 行等) 食、杂食等)

老鹰

大象
母鸡
猫头鹰

老虎
教学步骤 3:将资料正确地归类。
a. 要求学生观察以上图表中各动物的特性。
b. 提问学生:你如何将它们归类?
c.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的特性,将有关动物归类。
教学步骤 4:将特性相似的动物归类。
a. 要求学生使用树形表、列表、概念表等将动物归类。(参阅《小学华文思维教
学》手册(18-19 页)
b. 树形表完成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填写的资料是否正确。
(4)评鉴
定义:评鉴是根据某种标准对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例如:“知识就是力
量”是肯定判断;“梦境不是真实的”是否定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各种事物作出评鉴,例如:事物的异同、说明的正
误、意见的真假、排序的对错……。
要能作出客观准确的评鉴,必须对该事物有充分的了解,及掌握评鉴事物的方法 。
评审的技能包括分析资料、推理、作出符合正确价值观的判断和结论。有技巧的评鉴
能帮助我们作出明智的决定和解决问题。

教学例子:
学生在食堂买食物时插队。你对这名学生的行为有什么意见?

(5)按次序排列
定义:按次序排列是把几件事物或信息,根据某种关系,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例
如,把几种物体根据大小、轻重、长短等顺序排列。可让学生把几个句子串成一个连
贯的故事来训练这个技能。
顺序排列的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把资料组织起来,使之更容易明白,从而作
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4
(6)辨别说明的正误
辨别说明的正误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分析语句意义的真假。二、运用观察、考证
来辨别。例子:
1. 王老五是未婚汉。
2. 圆形是三角形的。
3. 关丹的人口有两百万。
4. 老张是王老五。
5. 乌鸦是白色 。

说明:
(1)肯定是正确的。(2)肯定是错误的。——依靠经验的印证。
(3)和(4)不能即时确定正误,须作进一步的考证、观察。关丹的人口有没有两百
万,最好是向统计局查问考证;老张是不是王老五,则要问问老张本人;
(5)乌鸦是不是白色,只好向百科全书求证了。

教学步骤
1. 查阅和理解有关的资料。
2. 鉴定该资料是否正确。

(7)辨别事实与意见
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而意见是个人的看法。辨别事实与意见的方法也是通过
分析语句的意义和运用观察、考证来进行。例如:
1. 柠檬是一种水果:只要明白句子内的每个词语的意思,我们就能辨别这是事实。
2. 女人都喜欢吃柠檬:这句话则须要通过观察、考证来辨别。

意见:
有关意见的说明常用以下词语来表达:
“依我的看法……”、“最佳的方法……”、“……应该……”、“我认为……”
例子:
a. 根据我的看法,观看电视节目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
b. 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踢足球。
c. 集邮是最好的爱好。
d. 听音乐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8)鉴定和诠释起因
鉴定和诠释起因有两种方法:一、分析语句的意义。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
1. “最近因为天气不好,很多人生病了。”:这两个因果复句,只要理解句子的意
义,就能确定原因。
2. “冰块为什么会化成水?”、“天上的云为什么会移动?”等自然现象的问题:
则须靠观察、阅读、收集资料、思考,才能得到答案。
鉴定和诠释起因是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用“为什么”或“什么原因”
来引导。儿童的知识少,生活经验有限,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鉴定和诠释起因
是符合儿童好奇心的思考技能,如果好好引导,不但能使他们的探求欲望和观察力得
到提高,他们的知识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教学步骤:
a. 查阅和理解资料。

5
b. 教师以提问来引导学生找出事件的起因。
 发生了什么事?
 什么原因导致事情的发生?
 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后果。
(这类问题的答案就是事情的起因。)

教学例子:
从说明中,找出事件的起因:“地板很滑,小青跌倒了。”
(9)鉴定结果和预测结果
定义:鉴定结果和预测结果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的发生、经过和现状的认识和研究
探究事物的发展,以获得未来的信息。
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能鉴定和预测事物的发展:
一、 要注意引起事物有规律变化的条件。如,冰块遇到热就变成水,这是永
恒的自然规律。温度是冰块变成液体的条件。认识了这个条件,就掌握了这个
自然规律,就能对冰块会否溶化作出鉴定和预测。
二、 留心观察事物反复出现的类似现象。事物的类似现象反复出现,是客观
规律的外部反映,是人们认识事物规律的向导。例如,黑云密布是要下雨的现
象。所以,当看到天空黑云密布,我们可以预测那是要下雨了。
鉴定结果和预测结果常用的方法是以预测故事结局的练习来进行。

教学例子:
一个学生把石头抛向繁忙的马路。
请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后果。

(10)推理和作出结论
推理是由已知的事项得出新的判断的思考过程。学生应能根据事实与推理,明智
地作出结论。例如:从“甲比乙富有”和“乙比丙富有”这两项资料,我们可以推理
出:“甲比丙富有”。

教学例子:
一位老太太拿着拐杖站在路旁。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她还是站在那里四处张望。
a. 那位老太太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
b. 那位老太太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与理解资料。
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短文和问题。

教学步骤 2:学生尽量根据事实和推理作出各种可能的结论。
a.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针对那位老太太的行为作出结论。
b.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更多可能的结论。
c. 教师可给予提示,如:过马路、害怕、等人。

教学步骤 3:确定哪个结论是最恰当的。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所作出的推论进行讨论,然后选出最适当的结论。

(11)概论
概论就是概括论述。

6
在语文课,概括课文内容是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经过分析,鉴定
主要内容、次要内容和细节之后,练习和归纳课文大意,作出总结,不但可以提高他
们对课文的理解,知识获得巩固,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这
种技能能帮助学生阅读资料之后,掌握资料的精华,对资料的内容做一个概括的总述。

教学例子:
阅读以下的短文,然后作出概论。
一位教育官员视察了几所乡区学校。他发现学生很有礼貌地向他请安,对老师也
很敬重。他也发现学生很注意卫生,他们 垃圾丢进垃圾桶里,所以校园十分清洁。此
外上课时,他们都很专心听讲,用心学习。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1:学生审阅与理解资料。
a. 学生阅读及理解短文。
b. 教师指示学生了解问题。

教学步骤 2:找出资料所显示的一般模式。
a. 教师指示学生找出短文中重复应用的词语。(学生)
b. 那些学生的行为如何?
c. 你对学校的卫生情况如何?

教学步骤 3:作出概论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所得的资料,作出概论。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概论。教师应该接受学
生所提出的概论并指示他们选出最好的一个。学生可能作出的概论是:
1. 那位教育部官员发现那几所乡区学校的学生记录良好。
2. 那位教育部官员发现那几所乡区学校都很清洁,学生的品行也良好。
3. 那几所乡区学校都很清洁、学生品行也良好。
4. 乡区学校的学生品行良好,对学习也很有兴趣。
(最完整的概论是第二项。)

(12)诠释
定义:诠释是利用语言文字来解释字词、语句和图表。
诠释词语的练习,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高语言准确性的一种手段。选择的词
语必须是学生熟悉的事物。
注意:须训练学生诠释得具体和精确。例如“尺”是“工具”,“钢笔”是“文
具”,它们都是某种“用具”,也可说是某种“东西”。但使用“工具、用具、东
西”这样的概念就显得太笼统了。

(13)鉴定主要内容、次要内容和细节
在语文课,鉴定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概括文章的内容大意来达致的。一般上,
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其体裁来鉴定:叙事的文章,要掌握实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
涉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人的文章,须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外表
容貌,性格特点,贡献及表现等;写物的文章,一般要介绍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 、
特点、作用等;写景的文章则要概括景物的方位、特点。

教学例子
辨识以下短文的主要内容、次要内容和细节。

7
上个星期日,西西和家人去参观动物园。西西看到大象、狮子、老虎、熊、猴子
……那儿也有各种各样的鸟,如:鹦鹉、猫头鹰、老鹰和翠鸟。那些鹦鹉的体型很大 ,
它们还有漂亮的羽毛。

教学步骤 1:
学生阅读并理解短文。

教学步骤 2:
1. 教师指示学生辨识短文中的关键句。
2. 教师可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句。例如:西西和家人去哪里?

教学步骤 3:
1. 教师告诉学生上文的第一句是主要内容,其他的句子是次要内容和细节。
2. 教师针对短文中的第二句发问:
“西西看到大象……。”是次要内容还是细节?(次要内容)
它告诉我们什么?(更多关于动物园的描述)
3. 教师接着再问短文中的第三句:
“那儿有各种鸟……。” 是次要内容还是细节?(细节)
它告诉我们什么?(更多关于鸟的描述)
4. 教师接着再问第四句:
“那些鹦鹉的体型都很大……。” 是次要内容还是细节?(细节)
它告诉我们什么?(更多关于鹦鹉的描述)
5. 最后,教师指示学生在表格中,写出具有主要内容、次要内容和细节的句子。
【表格:参见《小学华文思维教学手册》54 页】

(14)摘要
定义:摘要就是摘录并组合文章的关键句子和段落。文章的内容可分为重要的、
次要的和细节,摘要就是摘取重要的内容。
做摘要的两个步骤:一、鉴定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把主要内容按文章顺序排列 ,
并调整文句,使上下文连贯、顺畅。

教学例子:
摘录下列短文的要点。
中华小学的校长和几位行政人员正在等候教育总监的莅临。教育总监乘坐白色的
英雄牌国产车到来。他被带领到布置得焕然一新的礼堂。最后,教育总监为美术比赛
主持开幕仪式。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及理解短文。
教学步骤 2:
1. 教师指示学生辨识主要内容、次要内容和细节。
2. 教师指示学生把答案填入表格内。
教学步骤 3:
1. 教师告诉学生摘要就是要删除细节。
2.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确定主要内容,并选取次要内容。次要内容须和主要内容衔接。
上述短文的次要内容是:
1. 中华小学的校长和几位行政人员正在等候教育总监的来临。
2. 教育总监被带领到礼堂去。
教学步骤 4:

8
教师指导学生用文中的主要内容及次要内容作摘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写摘要。
例如:
1. 中华小学的校长和行政人员等候教育总监来临。
2. 教育总监莅临小学,为美术比赛主持开幕。

(15)决策
作出决策前,须先掌握所需的资料信息和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作
出决策。例如买东西时,我们常会考虑:牌子、价钱、品质、潮流等。如果我们有准
确的市场信息,经过一番比较,就能作出最好决定。

教学例子:
小强的父母去探访小强的婆婆,只留下小强在家。一个陌生人到来,对小强说:
“你的父母叫我送花来,请你开门让我把花放进屋里。”小强应该怎么办?

教学步骤 1:
1. 教师指示学生阅读并理解短文与有关的问题。
2. 教师强调学生必须依据指示的步骤作出决策。教师可应用图表或活页练习来训练学
生掌握决策的技能。

教学步骤 2:
1. 教师要求学生提出几个协助小强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须包括打电话给婆婆、开门
等。
2. 教师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图表上或活页练习内。
教学步骤 3:
1.教师让学生说出上述解决方法可能产生的结果。例如:安全、高兴等。
2.教师指导学生确定三、四个选择的准则,并根据其重要性顺序排列。教师必须强调
主要的准则是“安全”。

教学步骤 4:
1. 学生根据准则,作出最好的选择:(参阅《小学华文思维教学手册》61 页)
2. 决策: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第四选择:

(16)解决问题
要解决问题必须弄清问题的种类。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但可以简单地分为:书
本问题和现实问题。
解决复杂的问题可用的策略:
1. 弄清问题。弄清问题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分析,清楚实际问题所在。
2. 拟定计划。
3. 实行计划。
4. 总结反思。

教学例子 1:私函(取自马来西亚四年级华文课文)
亲爱的爸爸:
您好!每个夜晚,我独自对着窗口发呆,盼望您早点回来,回来听我叙述校园趣
闻,听我朗诵诗歌,陪我听广播、看电视、谈天解闷。可我每一次都很失望!

9
我知道,您的忙碌是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但是我的学习,需要您的鼓励;我的
生活需要您的陪伴。我最亲爱的爸爸,您可听到我内心的呼唤?
爸爸,我爱您。祝
安康
女儿
宇虹 敬上
1-5-2013
问题:试采用“解决问题”的思维技能来帮助宇虹解决问题,并说明你如何指导学生
学习上述的思维技能。
(1) 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爸爸很忙碌,没办法早点回家陪宇虹。
(2) 学生分组讨论,想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 宇虹可告诉爸爸,她不需要太豪华的物质享受,只要粗茶淡饭就够了。
 宇虹让爸爸了解,她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多于物质上的享受。
 宇虹可告诉爸爸,她不需要上那么多补习班和才艺班,她自己可自主学习。
 宇虹可要求爸爸……

(3) 各组报告所想出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并说出理由
(4) 师生共同讨论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
教学例子 2:问题:美化课室。

教学步骤 1:审阅和理解问题
教师指示学生阅读和理解问题。
教学步骤 2:想出种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让学生说出种种美化教室的方法,将他们的意见写在图表上。(大扫除、布
置教室、栽种花树、天天打扫)
教学步骤 3:选择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选择最好的方法来美化课室,并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4:应用所选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让学生选择所要采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评估所选择的方法是否有效。
a. 非常有效 b 有效 c 略为有效 d 完全无效

【参考书目】
1. 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司编《小学华文思维教学》参阅手册,马来西亚教育
部,1997
2. 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司编《中学华文思维教学》参阅手册,马来西亚教育
部,1998 【备注:“思维图表”的设计可参阅此书】

【拓展阅读】
1. 朱良才主编《让思维更创新:思维与发散让学生思维活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1
 第四章《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更具独创性》
 第五章《培养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
 第十章《培养直觉思维,让学生学会当机立断》
 第 8 章《教会学生思考、推理、解决问题并发展学生创造性》,151-177 页
2. 【英】戴维·怀特布雷德(David Whitebread)主编,赵萍、王薇译《小学教学心理
学》(The Psycholog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02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