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汉语拼音[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语拼音(Hànyǔ Pīnyīn),简称拼音,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作普通话(现代标准汉语)标
音的方案,为中文罗马拼音的国际标准规范。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作为基础教育内容全面
使用,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海外,特别是常用现代标准汉语的地区如新加坡、马来
西亚、菲律宾和美国唐人街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台湾自 2008 年
开始,中文译音使用原则也采用汉语拼音[1],但旧护照姓名和部分地名、道路名称仍采用
威妥玛拼音、邮政式拼音、国语罗马字、国音二式抑或通用拼音[2]。
汉语拼音同时是将汉字转写为拉丁字母的规范方式。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
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 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
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 年 2 月 11 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
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
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无论是 ISO 国际标准还是中国大陆法律规范,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
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写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
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历史[编辑]
主条目:汉字拉丁化
20 世纪初期中文主要的音译系统是由 19 世纪中叶时英国人威妥玛建立的威妥玛拼音系统,
该系统是一套用于拼写中文官话或普通话的罗马拼音系统。中国民族知识分子采用拉丁字
母设计汉语的注音最早可以追溯到 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 1908 年刘孟扬的
《中国音标字书》,还有 1926 年的国语罗马字和 1931 年的拉丁化新文字。所有这些汉字
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36 年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时,发现徐特立正在苏区进行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的试验,
并称这套方案基本能满足汉语拼音化的改革。此事被记入《西行漫记》一书,这套拼音方
案也成为 1949 年中共建政后大陆文字改革的基石之一。
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关于制定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指示,中
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 1952 年 3 月开始了以制定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为主的研究工作。
1954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并指
示:拼音方案可以采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标出四声。
在试制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前后,1950 年到 1955 年,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共 633 人
寄来了 655 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中选择了 264 种,编印成《各地
人士寄来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两册,作为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
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
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
1956 年 9 月 26 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作《关于中国文字改革问题》的发言。发言指出,“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罗马字母,这是
确定了的。因为拉丁字母是现代大多数的民族语言中所公用的字母,并且是为中国知识界
所已经熟悉的一种字母。……拼音方案,在目前主要的用途,是为了给汉字注音和用作教
学普通话的工具。”
1957 年 11 月 1 日,第六十次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
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