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1)大战照成的损失:比以往的战争更加残酷。飞机,坦克,毒气等新武器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伤
亡人数约 3000 万人,600 万人失踪。大量平民死于饥荒,瘟疫,空袭等。损失财物约 3500 亿美
元。

2)旧敌国的崩溃:德俄土奥因战争和国内矛盾加深先后瓦解。奥国帝国分裂为两国,土耳其损失
大片土地,俄国成为苏联,德国大部分土地被分割。各国帝制先后被推翻。

3)民族主义的发展:战争激发人们的民族主义情绪,纷纷要求独立。战后出现一些新国家,如波
兰,芬兰等。希腊,丹麦等国则扩大了版图。

4)革命运动的高涨:第一次世战中,俄国革命胜利和战争的后果使交战国人民觉醒,许多国家爆
发革命运动。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进入另一新高潮。

5)美国和日本的兴起:美国较迟参战,美国在他国交战时发展工商业,与交战国交易,成为欧洲
国家军需品和生活物质最大供应者,战后成为最大债权国,成为最大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在战争中获取了许多土地,也向英法俄贷款,工农业发展迅速,也成为债权国。资本主义经
济迅速发展。
巴黎和会

为了处理战后的问题,1919 年起,巴黎和会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

和会根据“十四点”原则,但主要战胜国根本没有维护和平的诚意,这是一场分赃会议。

老大=四巨头

包括:英(劳合。乔治)、法(克里蒙梭)、意(奥兰多)、美(威尔逊)

凡尔赛和约(在巴黎签署)

内容

1)领土问题: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波森和大部分西普鲁士规划波兰,波兰因此获得出海口;
还有一些地区分别割让给比利时,丹麦等,萨尔交国际联盟管理 15 年,其煤矿全归法国。15 年
后,由当地居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2)军备问题:德陆军总数不得超过 10 万人,废止征兵制,海军人数不可超过 1 万 5 千,只可保留


36 艘军舰,潜艇,军用飞机等均废除。莱茵河东岸 50 公里内不得设防,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
15 年。

3)赔偿问题:备尝总额在 1921 年 5 月 1 日确定。在此之前,德国需付 200 亿马克。

4)殖民地问题:德国放弃一切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接管管制。

国际联盟(国联)

宗旨:“促进国际间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

美国本想通过国联建立和平秩序,主导世界事务,但英和法却不想。威尔逊虽是发起人,可美国
国会大部分人认为国联会影响美国的主权,削弱国会的权利,也不愿意过多卷入欧洲事务,致使
美国国会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加入国联,因此国联实际由英法所操控
俄国革命的背景

1)沙皇的专制统治:19 世纪的俄国,是欧洲最专治,最黑暗的国家。历代的沙皇,多是残暴的
暴君。政治的腐化,使民生非常痛苦,对内阁根本无法实施。中央与地方官职都由贵族占据,他
们拥有免税的特权。平民在政治上的权力被剥削,引起强烈的不满。

2)工业革命的影响:俄国废除农奴制度以后,工业革命主义发展迅速。90 年代工业高涨,缩短
了俄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随着俄国资本主义大型工业的发展,工人数量大增。俄国工
人的处境恶劣,政治毫无保障,因而不满。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工人运动成为了日后革命的主力。

3)贫民生活的痛苦:农民获得解放,可由政治垫付想地主购买土地,因需负担庞大的租金和税,
生活痛苦,导致农民要求革命以改善生活。

4)革命思潮的传播:19 世纪以来,西欧新思潮输入俄国。在政治腐败与经济不好的局势下,俄
国思想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恐怖主义等纷纷涌入俄国。最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潮也传入,
经过列宁等人的鼓吹,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深收影响,开始成立政党,如社会革命党等。

5)对外战争的失败: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更加强烈。国内革命势力趁机
展开。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组织了苏维埃政府自行管理。再农民,农民剥夺粮食。专治政治
的基础开始动摇。

农业集体化

十月革命后,苏联存在大量个体农户,但农产量不高,存在饥饿和贫困问题。随着工业化,个体
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工业发展迅速的要求。1930 年,苏联决定实现农业集体化,个体小农场合并为
大型集体农场,家畜,耕地不再为私人拥有。自耕农成为农场工人,按工作日领取报酬。

集体化的过程中,政府采取肃清富农阶级政策和强制农民加入农场,引起农民强烈不满和反抗,
斯大林使用强硬措施镇压,造成大量农民伤亡。但最后农业集体化还是成功了
1917 年的革命

二月革命

1919 年 3 月初(俄历 2 月),由于面包和燃料供应缺乏,引起暴乱,工人举行示威,要求“和


平”,“面包”和“自由”。不久转变为武装起义,革命迅速在国内扩张。3 月 15 日,沙皇尼古
拉二世被迫退位,俄国长达 300 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毁灭,史称“二月革命”。

补充:孟什维克党 和 社会革命党 和资产阶级成立了 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

1917 年 5 月,布尔什维克党(列宁)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列宁提出了立刻停止对外战争,把土地
分配给农民,把工厂交给工人,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口号,引起了众人的支持。

当时俄国政府因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们反对。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人民企图
推翻临时政府。但得不到其他社会主义者的支持,加上大部分军队仍效忠临时政府,政变最终失
败。

大战的持续,证实临时政府的无能,布尔什维克得到更多的支持。10 月,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
人夺取政权。11 月(俄国 10 月),成功击垮临时政府。过后,列宁成立苏维埃政府。这就是
“十月革命”。
美国战后的经济发展

美国在一战保持中立,在战争里获得了很多好处。欧洲对美国已形成依赖。由于各国陷入经济困
境,如果没有美国贷款,欧洲国家就无法支付赔偿,这使到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权,纽约取代伦
敦为世界金融中心。

1919-1929 是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期。由于技术不断革新,工业的发展非常兴盛。赊账和贷款的
刺激,生产盲目扩大,超过了人们的实际消费能力,出现了生产过剩。

世界经济大恐慌

1929 年 10 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崩盘,股价暴跌,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恐慌。

许多银行倒闭,工商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人数暴增,许多人破产。

慢慢蔓延至欧洲各国,激化了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如:罢工,示威,游行。

罗斯福新政内容

1)大力整顿财政金融体系:罗斯福下令全国银行休业,国会授权总统对银行整顿。也放弃金本位,
实行美元泛值,刺激出口。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等,防止防
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3)调整农业政策:维护农民利益,政府出巨资补贴,鼓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等
措施。

4)大力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刺激消费和生产。
战后意大利形式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战后的意大利

一战后,意大利获得得赔偿与土地很少。人们对政府不满。20 年代,意大利经济不景气,失业人
数增加。政局动荡不安,法西斯势力趁机兴风作浪。

墨索里尼和法西斯党的成立

1921 年,法西斯党正式成立。

宗旨:

1) 法西斯国家至上,任何人和组织都要绝对服从国家的需要,执行国家的决定
2) 实行法西斯一党制,反对议会民主

1922 年,意大利政府无法面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危机。国王便授权墨索里尼组阁,开始建立意
大利法西斯政权。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改组国家权力结构:墨索里尼颁布新选举法,并取缔所有反对党。后来,他又从议会夺取颁布
法令的权力。还向地方委派官员,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2)强化法西斯组织:建立从地方到中央的全国性组织,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法西斯控制。

3)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严密监督新闻出版,焚毁有关自由主义思想的一切物品,控制学校教育,
强行向学生灌输法西斯思想。并设立秘密警察。

4)加强对经济的控制:通过对经济的严格管理,禁止工人罢工,由中央机构管理社团,建立社团
国家。

魏玛共和国及其面对的问题
《凡尔赛和约》使德国面临经济危机。1922 年,德国面临破产,再也无力支付赔款。

直到 20 年代中期,由于“道威斯计划”的推行,德国经济才慢慢恢复。

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崛起

20 年代初,慕尼黑出现了一个法西斯组织——“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德语简称“纳粹”

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奠定了纳粹主义的思想基础。

纳粹主义内容:

1) 德意志人是优秀民族,注定要统治世界
2) 废止《凡尔赛和约》,重整军备,对外扩张
3) 反对共产主义等

希特勒独裁统治的建立

A)煽动疯狂的民族情绪,加紧扩军备战

1)推行反犹太人政策:规定犹太人不得享有公民权,不得和德意志人通婚等。纳粹夺取了大量犹
太人的财产,宣扬德意志种族优越论。

2)国民经济军事化:严密监督和组织生产,禁止工人罢工,发展军事工业和相关的民用工业,加
强粮食生产。

4) 大量扩充军队:希特勒推翻《凡尔赛和约》,重整军备。后来德国退出国联,再来实行征兵
制,加速海陆空军的建设,正式撕毁《凡尔赛和约》。随后德军进入莱茵非武装区,希特勒
决定延长服兵役年限,德军大量增加。

B)制造“议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

C)改组国家权力,实行恐怖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集体安全制度的崩溃

国盟的弱点:

国盟成立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但弱点很多。发起者美国因为国内反对而没加入。战败国又不能
加入,造成成员只限欧洲,英法成为操纵者,使得其无法公正的处理国际纠纷。力量也很薄弱,
最终两国也退出,国联失去威信。

其他的和平势力:

德国以各国蔑视德国平等权利为由,宣布退出国联,并于 1935 年单方面废除《凡尔赛和约》中限


制军备的条款。法西斯政权的兴起,导致各种和平努力都白费。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采取绥靖政策的背景

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美等国处处妥协退让,企图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
的侵略欲望,以稳定世界局势。

一战后,英法和平主义思想泛滥,尽量避免与德意法西斯发生战争。

另一方面,英国积极复兴国内经济,孤立主义盛行。因此,罗斯福政府虽然不满法西斯的侵略,
却没有采取制裁行动。英法美等国也害怕共产主义,希望法西斯侵略苏联。

发展:

1937 年,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把绥靖政策推向高峰。

绥靖政策麻痹了英法政府领导人的思想,松懈了备战,使小国对英法德离心倾向更强。同时也增
加了法西斯的实力,助长了其侵略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欧洲战场

-德国占领波兰,掀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德国人入侵西欧,击溃英,法,比等军队。

-法军在德军进攻下,意趁机对法宣战。6 月,法投降。戴高乐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号召人
们抗战。

-不列颠之战—法国战败后,德集中力量,企图降服英国,发动了此战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
时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他粉碎了德国进攻英国的阴略,鼓舞英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德
没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德国加紧准备入侵苏联

1940 年 9 月,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结成军事侵略同盟。拉拢了欧洲小国,积累了人力
和物力。希特勒在战略区大量搜刮战略物资,全力扩大军需,扩充军队,精心制定了对苏的作战
计划。

德苏战争爆发

1941 年,德向苏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苏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

德很快进攻莫斯科,苏奋力抗战,粉碎了德占领莫斯科的企图。第二年,苏反击,胜利。

亚洲战场
日美矛盾的激化

1940 年,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企图建立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向东南亚扩张。

这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美开始对日施压。日美矛盾日益加深,但罗斯福认为德国威胁更大,
不愿立即和日本发生战争,可日本却对美一战不可避免,于是便发动战争。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珍珠港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为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驻地。日本认为先摧毁珍珠港才能掌握主动
权。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正式向美宣战。紧接着,美英中等国向日德意轴心国宣
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一场全球战争。
反法西斯战争最后的胜利

开罗议会和德黑兰会议—中英美在开罗举行会议,于 12 月发表了《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
共同合作对抗日,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同时,美英苏在德黑兰会议,通过了三国对德作
战中一致行动和关于战后合作的宣言。同时,为更快打败俄国,决定在欧开第二战场。

日本的溃败—中英美发表《波茨坦宣言》,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可日本不理。后来,英国先后在
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德国的溃败—1)诺曼底登陆:1944 年,美英等在诺曼第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后来希特
勒在阿登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扑,同盟军奋力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企图。

2) 雅尔塔会议:内容:制定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的作战计划;由英美法苏的军队分区占领德
国和柏林市;通过了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和实行战后德国民主化等
重要议决;成立联合国;讨论对日本作战问题等。

3) 德国的投降:1945 年,美苏军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对柏林发动猛烈攻击。后来希特
勒自杀。5 月 8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I)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二战从开始到结束,共 6 年。世界上大多数地区转入战争。

II)经济损失大,人员伤亡众多:二战耗费大量军费,战争破坏多处地区,人们财富损失。战
争还造成 9000 万人死亡。

2)形成新的世界格局

I)二战削弱欧洲宗主国在亚,非殖民地的统治,为民族运动开辟了道路:二战结束后,殖民地纷
纷独立,成立民族国家。

II)在东欧和亚洲,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成为了一种世界范围的政治制度。

III)欧洲衰落下去,美苏成为超级大国:欧洲国家,经济,军事实力严重削弱。美军军事在战后
迅速成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军事国,战争刺激美国经济。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大增,
与美国对立。

IV)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和进步思想渗入民心,二战消灭了法西斯,教育了各国人民。战后,
法西斯战犯接受惩罚。

V)发展了军事思想和科学技术。
联合国

宗旨

1) 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2) 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3) 促进国际合作及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原则

1) 国家主权平等
2) 互不侵犯和领土完整
3) 不干涉他国内政
4)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及和平共处

—联合国成立的和约—《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1) 大会:联合国大会
2) 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中法苏美英
3) 秘书处
4) 经济和社会理事会
5) 托管理事会
6) 国际法院
7)
印度的不合作运动内容

1)拒绝或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街和名誉职位

2)不去英国人开办的学校,转入印人自办学校

3)不去英国人法院诉讼,由印人自行解决。

4)不应征入伍,不缴纳税

5)抵制英货,用印人自制物品,提倡手纺车运动,改用土布

蒙巴顿和印巴分治

1947 ,蒙巴顿公布《印度独立法案》

内容:

1) 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
分组成
2) 各国邦土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自治领第一任总督:真纳
以色列的建立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流亡世界的犹太人提出“犹太复国运动”,随后贝尔福也提出“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复国
主义。此后,犹太人从世界各地陆续向巴勒斯坦迁移。

1947 年 11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

1948 年,以色列成立。

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没有成立自己的国家,反而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续进入巴勒斯坦地
区,和以色列军队交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结果,阿拉伯败。
不结盟运动

主张:国际交往中不卷入大国军事集团之间的冲突,走团结合作,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和
平中立和殖民主义。

发起人:印尼的苏卡诺,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南斯拉夫的铁托,加纳的恩克鲁玛

70 年代起特点:

1) 矛头开始指向美苏两超级大国
2) 斗争逐步深入经济领域,谴责“富国”对“穷国”的剥削
3) 要求促进合作,加速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欧洲的统和运动

战后西欧各国经济,政治地位急剧下降,在美苏极速崛起,冷战对峙下,西欧一方面担心沦为美
国的附庸,另一方面担心苏联的扩张。为了复兴欧洲经济,并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发挥作用。

1967 年,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取得的成效:

1) 建立了关税同盟,在共同体内部取消了关税和限额,对外筑起统一的关税壁垒
2) 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对内统一农产品价格,取消关税,自由流通,对外部进口的农产品
则征税
3) 建立欧洲货币单位,为发行统一的欧洲货币打下基础
4) 欧共体内部市场,或称欧洲大统一市场

—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
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美国的称霸野心

二战结束,美国变得很强,对外扩张的野心越来越大。杜鲁门还想“领导世界”,苏联和共产主
义制度为最大障碍。他们采取了对抗代替合作的政策。同时,鉴于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实力,美国
又不敢贸然越过战时双方已规定好的势力范围。为此,美国制定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全球策略。
美苏的关系开始破裂。

美苏的全球策略

(一) 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

1) 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战后由东欧共产集团不断扩大,美
国为防止势力扩张,于是开始对各国进行军事和经济上的援助。

2) 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遏制苏联,又扶植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计划)。马歇尔
提出援助欧洲的演讲,马歇尔也向国会提出美支持欧洲复兴计划。

3) 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 争夺中间地带
1949 年,提出“第四点计划”,援助和开发不发达地区。在亚洲进行朝鲜战争和越南
战争。
苏联对美国的冷战策略采取的策略

1) 建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 建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苏,波,保,罗,匈,捷,成立经济互助委员
会,力图建立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系支撑的世界市场,以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本
市场。

3) 华沙公约组织的建立。苏,波,保,罗,匈,捷,阿和东德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通过《华沙公约》,使东西之间形成了两大对立军事集团。

美苏冷战特点

1) 不直接交战:双方对抗却不动用军事力量。
2) 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冷战对美苏双方的影响

对美国:

严重影响美国的财政,工业生产和国际经济地位,越战更使美国“世界警察”的地位动摇。

另一方面,处于冷战需要,扶持西德和日本,却使对方成为经济强国,成为美国对手,威胁了美
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大国地位。

处于东西方之间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冷战发展起来,成为当今世界一支不可忽略的政治地位。

对苏联:

由于冷战环境及冷战思想的束缚,苏联必须付出庞大的军费及给予东欧集团经济援助,加剧了经
济困难,助长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失去了通过改革来医治苏联内部各种弊端的机会。

在冷战期间相对平稳缓和阶段发展起来的西方国家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对苏联日后的演变起
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冷战的结束

—1989 年东欧剧变,尤其 1991 年苏联解体,导致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

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

1) 历史因素:东欧各国一直以来是经济落后农业国。二战的冷战使苏联加强对东欧共产党的
控制。强迫东欧以社会主义建立模式发展东欧经济,造成东欧经济落后。

2) 外部因素:戈尔巴乔夫积极鼓励东欧变革,表示不干预东欧事务。西方国家则利用东欧国
家的经济困难和问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施加影响。

3) 内部因素:有了苏联的支持,东欧各国展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以挽救国家经济。结
果出现反效果,共产内部出现分裂。

苏联解体的原因

I)历史原因

苏联境内 120 多个民族,俄罗斯占少数。14 个加盟共和国主要由非俄罗斯族组成。苏联的


民族政策中大俄罗斯主义严重,民族感情没有收到尊重。

II)外部原因

西方鼓励民族分裂,削弱苏联大国地位。

III)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各族生活水平下降,使人民对联盟前途丧失信心。
同时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过程中彻底否定了苏联的过去,扰乱了党,民,军心。实行政
治多元化,多党制,造成党派林立,反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大泛滥,民族情绪被
煽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