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0

目录

第 1 讲 基础知识之正确使用词语 课后练习.............................................................................................- 1 -
第 2 讲 基础知识之辨析并修改病句 课后练习.........................................................................................- 2 -
第 3 讲 基础知识之语言连贯 课后练习.....................................................................................................- 4 -
第 4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知识总结及题例 课后练习..................................................................- 10 -
第 5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经典题例分析(一) 课后练习..........................................................- 10 -
第 6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经典题例分析(二) 课后练习..........................................................- 14 -
第 7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题型总结 课后练习...............................................................................- 16 -
第 8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散文阅读方法 课后练习...................................................................................- 16 -
第 9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散文名篇指路(一) 课后练习......................................................................- 18 -
第 10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散文名篇指路(二) 课后练习....................................................................- 23 -
第 11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散文题型总结 课后练习.................................................................................- 30 -
第 12 讲 复杂记叙文之审题构思 课后练习.............................................................................................- 30 -
第 13 讲 复杂记叙文之描写手段 课后练习.............................................................................................- 31 -
第 14 讲 复杂记叙文之情感真挚 课后练习.............................................................................................- 31 -
第 15 讲 复杂记叙文之情节曲折 课后练习.............................................................................................- 31 -
第 16 讲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课后练习.....................................................................................................- 31 -
第 17 讲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课后练习.....................................................................................................- 33 -
第 18 讲 文言文阅读之整体阅读 课后练习.............................................................................................- 35 -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41 -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第 1 讲 基础知识之正确使用词语 课后练习

题一:选词填空
(1)形迹、行迹
A、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 十分可疑。
B、这就是那个 不定久未抓到的犯罪嫌疑人张某。
(2)以至、以致
A、他非常用心地写生, 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B、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 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3)反应、反映
A、小孩见到五颜六色的玩具的第一 往往是停足不前。
B、人的感觉、表象、情绪、意志等都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 。
(4)肤浅、浮浅
A、中国没有像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对人格神,许多士大夫经常处于似信非信之间,采
取的似乎仍然是孔老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态度。在民间,则表现为
多元而 的信仰和崇拜。
B、有的作品经过精心的、恶意的炒作,往往轰动一时。其实,只要真正冷静地读一读,就不难发现
不过如此而已,乃至相当 。
(5)凸现、突现
A、之所以关注高消费女生的经济来源,或许是其经济来源的多样化已经 出来了。
B、这位来自北京的客人视察工作刚开始,就老年病复发住院,却 出些非典疑似病人的症状来。

题二:选词填空
(1)寄于、寄予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总是把兴利除害的希望 那些充满善良人性的“侠义英雄”身上。
B、新任厂长年富力强,群众 厚望,希望他能尽快扭转工厂的亏损局面。
(2)妨碍、妨害
A、这所古老的建筑正当窗口, 交通。要不要拆除,有关部门正在研究。
B、这种树的表皮可以一层层剥下来,做成精致的小盒子,并不 它的生长。
(3)滥用、乱用
A、一个时期以来, 繁体字的现象极其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B、书写不规范也是一大问题, 自造简化字,便是一个例子。
(4)持续、延续
A、已 24 小时没合眼了,为了 这个战士的生命,各种方法都用尽了,但病情仍不见好转。
B、初步估算,这场泥石流连续流量虽然 时间不长,总量也达 7 万多立方米。
(5)鉴别、区别
A、愚蠢的特务 了两个钟头,结论是“笔迹相同”,就断定是许晓轩写的。
B、对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作品,应该 轻重缓急,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整理出版。

1
第 2 讲 基础知识之辨析并修改病句 课后练习

题一: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我国干旱天气发生频率居高不下,水资源危机正步步逼近,如何加强干旱地区的用水
问题和全国性的节水行动已迫在眉睫。
B.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以儒
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C.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要尽力降低日常生活所耗用的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
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
D.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十二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转变长期以来铁路客货混运的发展模式,
并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题二: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大好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各族同胞倍加珍惜,任何敌对势力企
图破坏新疆的繁荣和稳定,都是新疆各族群众不能答应的。
B.碳汇林管理者将从这项基金中获得支持,以补偿在种植碳汇林过程中发生的抚育、保护和营造
等支出的费用。
C.据媒体报道,中行高山案是建国以来黑龙江省最大的金融诈骗案,3 名主要涉案人高山、李东哲
和李东虎均出逃到加拿大,但已得到加拿大警方的严密监控。
D.对小学生、初中生来说,还处于打基础、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家长急功近利地让孩子钻进奥赛学
科里,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害的。

题三: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首届湄公河峰会将于泰国著名旅游胜地华欣举行。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四个委员会成员国将
有高层与会。作为观察员国的中国和缅甸派了代表出席。
B.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中美都面临巩固经济、复苏成果、保住经济平稳发展
的艰巨任务,保持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C.瑞典文学院日前宣布,德国作家赫塔•米勒获得 2009 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决定中
说,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D.3G 手机的问世,无疑将会掀起一场手机电视的收看浪潮。你可以在闲暇时观看你喜欢的连续剧,
可以了解最及时的新闻动态,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社会文明。

题四: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4 月 14 日青海省玉树州发生了 7.1 级地震,造成一定数量的通讯中断、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给
群众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B.上海市 50 名 2008—2009 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贡献突出技师”在市高技术人才工作会议
上受到表彰。
C.胡适的话“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科学界跟着说的人不多,倒是一些搞虚假伪科学的人 ,
喜欢用这句话壮胆。
D.中国代表团团长谢振华对媒体表示,当前,要求发展中的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承担更多的减
排,显然有失公允。

2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题五: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患者每天听 30 分钟自己喜欢的音乐,不仅会使他们精神放松,而且能扩张和清理血管,降
低胆固醇水平。
B.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而艰苦的实践,使京剧在舞台艺术方面形成了一套既互相制约又相得益彰
的规范化的程式。
C.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未能得到正确的解释,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决定叶子开合的竟然是
两种不同的生理物质。
D.研究小组确定了 9 个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并对目前人类的消耗路径和
系统的“临界点”进行量化评估。

题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让他们在亚太市长峰会期间各显其能,使来宾们从中感
受到重庆青年的友好。
B.在欧冠四分之一决赛中,拜仁慕尼黑队凭借客场进球多的优势淘汰了曼联队,这极大地鼓舞了
本队的气势和球迷。
C.我国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一旦中东地区局势出现动荡,我国的燃油市场也将随之出现
波动。
D.因为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演员只有在大量的演出中与观众作更多的交流,才能源源不
断地产生灵感,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题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案件,判决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种“同案不同判”的怪现象让法律陷入
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B.记者在此次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了解到,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西部的基础设施、
民生、生态都有了明显改善。
C.这份“春风送岗位”活动宣传材料提醒外出务工人员要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设的就业服务机
构求职,以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
D.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巨大损失,长期以来所恪守的诚信待人的美好品德也会丧
失。

题八: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 7 次的纪录,在
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营救告一段时间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 35 个堰塞湖
可能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
D.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
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题九: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向是( )
A.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发生后,所有的地铁站都加强了警戒,大批携带武器荷枪实弹的
警察牵着警犬守在地铁入口处。
B.《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去世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
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缅怀他的文章。

3
C.为了应对水危机,中国政府去年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施行“流域限批”和河流休养生
息,并试图通过调水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D.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
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题十: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正是深重的
灾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B.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财政的病灶、腐败枉法的危害、房地产商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和炒
房者“搅混水”的混乱等因素引起的。
C.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历史上国际参展方最多
的一届。
D.在第 41 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我国今年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第 3 讲 基础知识之语言连贯 课后练习

题一: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秦朝军队分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两种。 ,或驻京师,或戍守边疆;地方军则由都尉掌管。
估计当时全国军队的数量至少在百万人以上。
A.皇帝委派的大将直接统率中央常备军
B.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将统率中央常备军
C.中央常备军的统帅是由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
D.中央常备军由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统率

题二:填入下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公文写作同其它学科或艺术一样,要不断地革新创造。没有革新创造,就没有发展,但是,
,必须从熟悉本行业业务开始。
A.革新创造不一定要另辟蹊径
B.革新创造不是提倡轻视本行业业务
C.革新创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D.革新创造与循规蹈矩同等重要

题三: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 ,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
,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起”却早
有所闻。
A.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 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B.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 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C.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 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D.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 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4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题四: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项( )
在美国,一部佳作未必卖座,而卖座的不一定是上乘之作。
A.但美国影评界却公认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二者兼备。
B.但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却被美国影评界却公认为是卖座的佳作。
C.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美国影评界公认为二者兼备。
D.美国影评界认为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是卖座的佳作。

题五: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 。 , 。 , 。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
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① 我的性格、习惯 ② 我之能长大成人 ③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
④ 是母亲传给的 ⑤ 是母亲感化的 ⑥ 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A.②⑤③④①⑥ B.②⑥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⑥③⑤ D.③⑤①④②⑥

题六: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原来鉴赏与研究之间 。鉴赏是随意的评论与谈话,是心底的赞叹与直觉的评论; 。如
此说来,鉴赏者是一个观花的游人,研究者则是一个植物学家,鉴赏者可以马上说这首诗很好,研
究者却不敢随随遍遍发表意见。
① 有一个绝深绝崭的鸿沟
② 被一个绝深绝崭的鸿沟隔着
③ 而原原本本仔仔细细的考察与观照才是研究
④ 研究则非有一种原原本本仔仔细细的考察与观照不可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题七: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的一项是( )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望着青山,一
片黑郁郁的连绵不断,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 。
A.潮声先是有点含混,像孩子牙牙学语,待到清晰时,又可辨高与低,颤与滑,无一不清亮而和
谐。
B.它咆哮着,猛烈地向岸边袭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拨刺着岩石的壁垒。
C.月光下,海面织出朵朵银色的浪花,美丽地跳动着。
D.从天边微微粼粼直卷到岸边,触着礁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题八:填在下列横线处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雨停了,月亮穿过云雾,把明亮的光辉洒在广场上,广场像用银子铺成似的。在有积水的洼地
上, 变成了透明的、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
A.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好像天空和地上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把这五月之夜的乡村,映照得
如同在水晶体中一样,
B.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如同水晶体一样的五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动着月亮的
影子,
C.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五月之夜的乡村,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D.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天空和地上好像都在燃放着焰火,五月之夜的乡村变成了五彩缤纷
的世界,

5
题九: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循路东行,到一座小石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 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
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诗句做出图解。
① 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
② 潭水碧波荡漾,三面的山影倒映在细碎的波纹中。
③ 山坡上树林茂密,水边石草杂置。
④ 杂草和石头遍布于潭边,山坡上蓊蓊郁郁的。
⑤ 月光从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
⑥ 透过树的缝隙,月光零落地撒在碧水上。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题十: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
忽然远方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水, 地气中船队似的那一片是一些低矮的建筑。
① 一排紧挨一排的小红船浮在水面上;
② 水面上是一排紧挨一排的小红船;
③ 随着吉普车的前进,再仔细看,
④ 在前进着的吉普车里,再仔细看,
⑤ 那不是水,而是缥缈的地气,
⑥ 这不是水,而是缥缈的地气,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题十一: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
其实,寂寞给人的不仅是真实,而且也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与思想的升华。有时,寂寞具有
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取得非凡成就的人, 。
A.往往都是最有才能的人,又都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B.往往是固然最有才能,但首先最能耐得住寂寞的人
C.往往倒不是最有才能的人,而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D.往往是那些首先具有才能,其次还耐得住寂寞的人

题十二: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清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曾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
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话确有见地,人生一世,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更是不可
缺的。因为 。
A.友情是一种广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B.友情是一种纯度,爱情是一种深度,而亲情则是一种广度
C.爱情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D.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题十三: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一组是( )
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她的随笔,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 ,甚至

① 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角 写满水泽沟壑
② 写满水泽沟壑 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角

6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题十四: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今夕何夕,共此烛光,海峡两岸, ,也实在参商太久了。
(2)经受过战争的洗礼,承担了世纪的怆痛,天地悠悠, ,千载以下,依然浸染眉宇。
① 虽只隔一水 ②兼霞苍苍 ③幽州台上的感慨 ④多少英雄豪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十五: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建筑是凝固的诗: ;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 。爱,特别是母爱,
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 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 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 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 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题十六: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
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 , , 。
① 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 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问了
③ 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 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题十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和“书生本色”,都含有清
高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
子”“腐儒”“学究”等, 。“呆”“迂”“腐”“学究”都是 ,食而不化的读死书或
死读书。总之,书生的被嘲笑是在他们对于书的过分的执著上;过分的执著书, 。
① 嘲讽的都是书生 ② 都是嘲讽书生的
③ 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 ④ 知书不知人,知古不知今
⑤ 书就成了话柄了 ⑥ 书生就成了话柄了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题十八: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碾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
谓昨天, 。废墟是课本, ;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
想到今天的凋零,因此废墟是目的;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① 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② 没有今天就无所谓昨天和明天
③ 让我们把立体的事情读成平面 ④ 让我们把平面的事情读成立体
⑤ 因此废墟是手段 ⑥ 因此营造是手段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题十九: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① 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7
② 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 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90 年代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 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 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题二十: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① 雪落在城外,也落在城内。
② 温暖的房间里,有人用汤匙慢慢搅动一杯蜜汁。
③ 隔看结冰的河流,对岸是华灯灿烂的城市。
④ 杯勺碰响的和声里,浓浓淡淡的花香冲遇开来,唤起多少鲜艳的回忆。
⑤ 蜜是花的情感,是融化的琥珀。
⑥ 这是白天从养蜂人那里买来的。

题二十一: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雨点停了,黑云铺匀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更厉害, 风、土、雨混在一起,连成一片,横
着竖着灰茫茫冷跑腿,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
(2)今天,当我站在古城墙上游目骋怀,才猛然悟到: 他们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内涵,创造着
古城墙新的形象,并在这创造中重塑了自己。
① 柳条横着飞,尘土四处走,雨道往下落;
② 尘土四处走,柳条横着飞,雨道往下落;
③ 西安人民分明是在创造,他们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
④ 西安人民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他们分明是在创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题二十二: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连贯的一组是(2002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
综合测试题)
(1)周部长上了小车。同车的除张蓝外,还有王芳。 。王芳的爸爸是援外人员,已经有五年没
有回过家。
(2)杨国华躺在床上,哼起了一首时下颇流行的电视剧主题曲。 。不一会,就响起了轻轻的鼾
声。
① 王芳今天格外高兴,因为她是去迎接爸爸的
② 王芳今天是去迎接爸爸的,因此她格外高兴
③ 愉快的心情显示刚才发生的事情对他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④ 刚才发生的事情对他并没有多大影响,心情愉快表明这一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二十三: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①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 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8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题二十四: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 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 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题二十五: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 徐州狮子山兵马俑长阵,是继陕西扬家湾、临潼以后中国考古界对秦汉兵马俑的第三次大发现。_
_______
⑵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 这一点,建在平原上的上海无法做到。
① 徐州作为古代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是数以千记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兵马俑。
② 数以千记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兵马俑是徐州作为古代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
③ 傍水,当然是指江南湖泊与城市为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
④ 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傍水,当然是指江南湖泊与城市为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二十六:依次填入例句中两处空白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精读之外,还需要略读。就教学而言, ;但就效果而言, 。实践证明,有了精读的训练,
。从而养成毕生不懈的浓厚阅读兴趣。
① 略读是主体,精读只是补充 ② 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
③ 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④ 精读是应用,略读才是准备
⑤ 我们就可以进行广泛的应用 ⑥ 我们就可以进行广泛的略读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题二十七: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写在横线处。
① 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 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 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 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 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二十八: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写在横线处。
① 每一种话语体系,都代表了特定的视界。
② 我们说了上千年的古话,说了上百年的洋话,被迫形成了一种优势:说洋话,古人说不过我们 ;
说古话,洋人说不过我们。
③ 用洋人的视界看古事,用古人的视界看洋事,都可能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东西。
④ 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
⑤ 我们可以有两个视界,两个既有重合之处,又有独到之处。

9
⑥ 更何况还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新事。
⑦ 创新来源于新发现,或者看到了新东西,或者看到了旧东西的新空间。

第 4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知识总结及题例 课后练习

本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 5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经典题例分析(一) 课后练习

题一:
迎 宾 竹
齐运喜
郑副市长喜欢舞文弄墨,尤爱画竹,工作之余总爱操起画笔涂涂抹抹地忙乎一阵。
这天,郑副市长正在家中画台上创作“百竹图”,红尘宾馆的马经理来了。他似乎特别喜欢
“百竹图”。眯着眼睛点着头,绕着画台转来转去,不时用手指指点点评论着。马经理不是门外汉,
他的评论和夸赞都很中肯,还指出了不足之处,郑副市长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不知马经理是不是有备而来,他欣赏过这幅画后,当即表示愿意花两万元买回去,放大后镶嵌
在总台大厅里。
郑副市长一怔,心想:前天我在红尘宾馆,看见总台大厅里挂着一幅迎宾松,马经理为何还要
再花钱买?
未等发问,马经理就向郑副市长作解释:那幅迎宾松档次太低,昨天他下令撤了。许多宾馆落
俗挂这个,他们则挂幅迎宾竹,新颖雅致,别具一格。
郑副市长笑笑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画不值那么多,只收 2000 元,多一文我也不要。你
先回去,我正儿八经画一幅迎宾竹,晚几天给你们送去。”
马经理走后,妻子淑芬买菜回来。郑副市长乐呵呵地迎上去,叫淑芬给他炒几道好菜。淑芬见他
一脸喜气,问:“有客人用饭?”
郑副市长笑道:“客人走了,就咱俩,小饮几杯酒,庆贺第一次获得润笔费。”
淑芬先是一怔,问明事情经过后,微笑道:“老郑,的确该给你炒几道好菜,你的墨宝的确够
水平。不瞒你说,前不久省里举办书画赛,我从你的作品中挑了最好的一幅竹图,化名给他们寄去,
结果你的那幅……”
淑芬稍一停顿,郑副市长便接过话茬儿:“不是自吹自擂,我的作品肯定名列前茅,我是专门
研究画竹的,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淑芬长叹一口气,脸上露出淡淡的苦笑:“评委们给每幅作品逐一打分,结果你的作品排名
109 位,108 将里没有你。”
“这不可能!怎么会这样?”郑副市长一脸惊疑再三摇头。
淑芬语音不高,却声声入耳:“实话告诉你,前不久,我特意拿你的一幅墨宝到书画市场去试
价,有给 5 元的,有给 10 元的,最高的一个给 20 元,这才是真实的价格真实的你!你以为 2000 元
出售是物有所值,是你应得的报酬?其实你出售的不是才华和艺术,而是官衔和权利!”
郑副市长脸色通红,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点燃一支烟,一口连着一口地抽起来。
淑芬瞥了他一眼,转身到厨房炒菜去了。不一会儿,淑芬炒了几道菜,又取出一瓶酒。郑副市长
慢腾腾地来到餐桌前坐下,发现几道菜都是他最爱吃的,不禁叹息一句:“唉,可惜无喜可贺!”
淑芬朝他点头一笑:“人如其竹,高风亮节,闻过则改,还有比这更值得庆贺的喜事吗?”

10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郑副市长点点头,眉毛往上扬了几下,说:“我想通了,还是你做的菜最干净,吃得心安理得,
不生病。”
第二天,郑副市长给马经理挂了个电话,谢绝了他买画的要求。从对方说话的语气上听出,马
经理显然很吃惊,说是嫌价钱低可再加钱。
几天后,淑芬告诉老郑:“我打探过了,红尘宾馆撤下的那幅迎宾松,是赵副市长画的,上个
月赵副市长已退居二线。”老郑听后,自然几多感慨。
半年后,郑副市长在家中无意间翻到一个获奖证书,打开一看,他的“百竹图”在省里举办书
画赛中获得二等奖呢。
(选自《2000 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

1、这篇小说的结尾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主要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郑副市长什么样的情感?
3、请概括郑副市长这一形象的特点,并谈谈这篇小说塑造这一形象在给人真善美的启迪方面的价值。
4、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题二:
逃 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水烧开,老宋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
“水开了!”喊是有称谓的。为了这称谓,老宋还颇费了心思: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
这个称谓谁都不反感,无亲疏远近之嫌,无厚此薄彼之意。
份外的事老宋也没少做。五楼的人们说,老宋,帮我把这罐煤气扛上去吧。三楼的人们说,老宋,
我买的沙发来了,你给搭把手吧。一楼的妇女喜欢织毛衣,就喊,老宋,给我架着毛线。
他沉默寡言的时候居多。唱小生的老夏算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的闺女,嫁
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以及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
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开始出错,但这团的人们念着他的为人和孤单,
没有辞退他。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医生检
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为老宋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老宋激动得说不出话
来,身子像坠入云中。老宋数了一夜钱,即便一张两块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沉甸甸的。老宋数完钱就
开始想心事,难道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东西都扔给医院吗?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肿得檩梁似的
腿是条病腿,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他做起了演员练功的高难动作,形态虽然怪诞,却是悲壮。这
些动作将老宋折腾得激动不已(1),直到他稀哩哗啦摔在地上。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第二天,老宋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老宋的不辞而别显然是愚弄了他们。老夏想起
当年老宋来是靠了一个亲戚的介绍,那亲戚住本市。亲戚说,不瞒你说,他回老家第二天就去县医
院把腿锯了,那儿便宜,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一个乡下人,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
孙。老夏没有再矫情,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新开发的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
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子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用这亲眼目睹来刺激
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

11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正指挥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卸货,左腿
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2)。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
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的奔跑使老
夏眼花缭乱,恍惚之中也许跟头、旋子、飞脚全有,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
了踪影。

1、小说第二段到第四段(“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处处得老宋接济”),对全文情节展
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感情?
3、小说题为“逃跑”,请分析两次逃跑老宋的动机和心理。
4、对于老宋的“不辞而别”,老夏是怎样的态度?这样安排,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题三:
天使
国际少年钢琴大赛在美国进行,并进入决赛。该一位俄罗斯小姑娘出场了,可是,没有应答的
声音,所有人的目光望向主考官,主考官笑了,说:“上帝告诉我们,就让我们用耐心表示一下我
们对这位小姑娘机遇的珍惜吧。上帝说,他也要考一考我们这些人,看我们有没有资格考别人。”赛
场轻松起来,从考官到工作人员到观众,都发出愉悦的笑声。
小姑娘和陪伴她而来的母亲出现在考场,几乎就是狂奔到考场。
母亲急于要和主考官说明原委,但是,主考官用手势阻止了她,他望向小姑娘,说:“孩子,
你是上帝给我们派来的天使,上帝当然要检验一下我们对你的钟爱。孩子,准备好了吗?”
小姑娘使劲点头。
每一位考官、每 位工作人员都在向着小姑娘微笑。
  小姑娘面向观众,似乎是做了一次深呼吸。小姑娘走向钢琴,掌声响起。小姑娘坐在了琴凳上,
可是,她站了起来,这可是一个意外的动作。她站了起来,整个赛场的人都听见了她对工作人员说 :
“这凳子不适合我。”
  所有的目光都望向主考官。要知道,别的选手都是在那张琴凳上演奏的啊,可是这小姑娘说:
“这凳子不适合我。”“哦,可爱的小天使,你会有一张合适的凳子的。”工作人员给小姑娘换上了
令她满意的琴凳,小姑娘的演奏开始了。
  那可真是美妙的琴声啊,把你带到了蓊郁的林中,阳光干干净净,小鸟在歌唱,歌唱大森林对
她的深情。后来,赛场的人忽然觉得,阳光在琴键上跳跃着舞蹈,弹琴的小姑娘啊,已经和阳光相
融。掌声一阵又一阵。演奏结束,掌声经久不息。在掌声中她的母亲热泪盈眶。
  小姑娘向观众鞠躬,向考官鞠躬。她忽然跑到主考官面前向他伸展双臂,主考官俯下身去,小
姑娘凑近他的耳朵,小声说:“你是大天使!”

1、你认为本文主人公是小姑娘还是主考官?说出理由,并概括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文中描写小姑娘的琴声,有什么用意?
3、简要分析一下小说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主考官形象的?主考官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题四:
苏七块

12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冯骥才
① 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
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
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
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 ,
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
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
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
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 ,
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
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
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
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呛。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
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
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
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
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
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
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
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
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
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
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
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⑧“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⑨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
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小说第②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小说第⑤段对牙医华大夫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第⑧段苏七块说了这么一句话:“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
立的这规矩不能改!”那么,苏七块为什么要立这个“规矩”呢?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13
第 6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经典题例分析(二) 课后练习

题一:
父亲
韦延才
父亲决定去一趟深圳。
父亲两个月前就想去深圳了。父亲很早就听说深圳是个美丽的城市,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到深
圳去走一走看一看,因为他觉得那个城市再好,也只能是别人的城市,他只要种好他的两亩地,他
这一生就算是平稳了,也无憾了。
然而命运就是捉弄人,父亲晚年平静的生活被一个意外打破了,确切地说那是他人生里的一个
大悲痛——父亲的大儿子,我哥,他因病去世了。
大哥是在深圳去世的。大哥最后没能看一眼含辛茹苦养育他的父亲,也没能看到情同手足的兄
弟姐妹,就匆匆走了。这个噩耗从深圳传来,我们一家人都无法接受。父亲听了走回他的房间,沉默
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出来。
大哥去深圳打工已经十多年了。每年大哥都要回来一趟,看看老父亲,每次大哥回来,都带上
大包小包的东西,说是给父亲补补身子。父亲对那些东西没有兴趣,每次都告诉大哥,下次回来,
不要再带那些东西了,只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他就高兴。但大哥每次回来,还是少不了孝敬
父亲的礼物。
大哥今年春节回来的时候,还是带回很多的东西,有健身的酒,有补体的人参,有暖和的衣服
父亲也没有多看,他盯着大哥看了一会,说:“工作不要那么拼命,干不下去就回来,家里还有两
亩薄田呢。”从父亲的话里,我发现大哥比去年消瘦了,估计在那里干得太累了吧。大哥只是笑笑,
说:“没事儿。”
想不到半年之后,大哥就走了。
大哥是被癌症夺去生命的。大哥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对于大哥的不幸,有人说大哥不是死于癌
症,而是死于职业病,甚至有人说是死于安全事故。对于这样的猜测,我也产生了怀疑,怀疑大哥
的死是不是真的跟他的工作有关。后来了解到的事情,使我的怀疑更加加深了。
听说大哥在住院期间,他所在的公司给了他一笔医疗费,公司又发动员工捐款。可再多的钱也
无法挽回大哥的生命了,大哥住进医院没多久就不治了 ——原因是大哥的病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到了
晚期的后期了。
那时候父亲是想亲自到深圳去处理大哥的后事的,但考虑到父亲内心的悲痛和他的身体状况,
在我们的一再阻止下,父亲才没有去深圳。
两个月后,父亲决定要南下了。任我们一再劝说,父亲就是一个死理,非要到深圳去不可。父亲
说,不那样他的一生都会不平静的。我们无法说服父亲,也不知道父亲去那里到底为了什么。
我和父亲登上了南下的客车。父亲也看似平静,但我的心里却是波涛滚滚。面对失去儿子的城市,
面对太多猜不透的死因,刚强的父亲会做出些什么呢?我无法预测。
一如我所预料的,在大哥工作的那间公司,我们没有顺利地见到经理。直到第二天的下午,我
们才见着经理。经理对两个月前他公司失去的那名员工还隐隐有些印象。
经理安慰了父亲一番,然后就把他的秘书叫了来。
经理让他的秘书到财务那里支两千块钱给我父亲。父亲听了,站了起来,摆了摆他那双有点干
枯的手,说:经理,我来深圳不是向你要钱的。
经理看着我父亲,一时不知说什么。
这时,父亲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色塑料袋子,慢慢地解开。那是一沓崭新的票子。看着
父亲的举动,我惊呆了。经理也愣愣地看着我的父亲。

14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父亲上前几步,把那沓票子递给经理:这是你们工人给我孩子治病捐的款子,现在用不着了,
请你转给他们,并转达一个父亲对他们深深的谢意。
父亲说完,向经理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看著父亲深深弯下的脊梁,我的心一颤,眼里饱含着泪
水。
我们走吧。父亲拉着我的手,说。从他那平静的声音里,我知道,现在的父亲心里一定是很平稳
的,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1、“父亲说,不那样他的一生都会不平静的”,怎样理解这句话?
2、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用不少的笔墨写大哥的有关情况,有何用意?
4、这篇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独到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题二: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
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
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
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
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亲热,可她
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 ,
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
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
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
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 !
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
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
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
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哪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
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
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
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
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
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跺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
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

15
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
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1、文章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的异同。
2、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
思?
3、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描写,其作用何在?
4、文章结尾虽然只有寥寥 8 个字,但却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含义。试作分析。

第 7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题型总结 课后练习

本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 8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散文阅读方法 课后练习

题一:
老 家
孙犁
(1)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
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
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
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
急醒了不可。
(2)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3)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
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
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4)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
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
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5)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6)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
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
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7)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8)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9)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
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

16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了,不再回来了。”
(10)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
“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为了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
注意!”
(11)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
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 ,
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12)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
太不调和了。
(13)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
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14)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觉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诗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
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
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 12 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
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
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把我忘记了。”
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乡亲遗忘的担心。
2、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题二: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
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
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
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
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
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
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
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
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
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
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 ,
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

17
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
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
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
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
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
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
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
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
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
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
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
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
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
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脸……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
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了远离乡
土的游子们孤若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
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
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2、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 28 个字)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第 9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散文名篇指路(一) 课后练习

题一:
亲亲麦子
张佐香
① 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的心坎上。
② 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棵麦子是美丽的,
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 浸润了阳光、空气、
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
历史。
③ 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
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
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

18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
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挤在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
意义。
④ 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
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
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
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 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
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麦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
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刽直指蓝天。风来了,
麦浪一波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看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
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 ,
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
永远的亲人。
⑥ 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
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
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
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
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
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 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
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 。
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
(《新语文学习》)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生动详细地记述了麦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一生,用词优美,情深意浓,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B.本文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以及拟人、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条理清楚,又显得很
有文采。
C.本文安排文章的结构频有匠心,如写父亲播种、母亲收割时各有侧重,行文富有变化。
D.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我”的父亲种麦子很有经验,例如在第⑤段,他吃下鲜嫩的麦子就能
判断麦子的长势。
E.本文作者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他在文中运用冷静客观、准确细致的语言,表达了对麦子
的情感。
2、作者在②段说:“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3、本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各举一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

题二:
天目山
① 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
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
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

19
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 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 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
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 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
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
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
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 ,
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 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
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
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 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
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
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
树。57 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 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
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
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
四射。
⑧ 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
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
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 27 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
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
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
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
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 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
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
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 ,
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
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 。
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⑾ 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
57 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⑿ 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
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
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
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⒀ 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

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20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2、第①段中画线句“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
是海潮淹没的沙滩。”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3、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什么?

题三:
春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
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
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
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
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
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
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
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
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
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
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
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
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
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
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
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
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 1980 年 4 月 8 日《北京晚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前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段、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风的特点。

21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的淋漓尽致。
2、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忘记北国的春风”?请简析。
3、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
样写好在哪里?

题四:
饮一口汨罗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
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
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
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 ,
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
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
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
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
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
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
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
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
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
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
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
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
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 ,
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
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22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
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
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 ,
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
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
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
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
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
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
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
身的人。
2、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 15 个字)
3、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第 10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散文名篇指路(二) 课后练习

题一:
梵高的光和色彩
徐卓人
奥维尔郊外的小山上,梵高仰面朝天对着太阳,他把左轮手枪对准自己。此时,他想到应该和
弟弟提奥告别,还想把他与提奥的告别画出来,但很快,他痛苦地意识到,人是无法将告别画出来
的。
在画家生命最后的时刻,提奥握着他的手整整守了一天。提奥在他耳边温和地问:“还记得吗
童年仲夏时节我们在高高的麦田里玩耍,你就常常像现在这样握着我的手。”
童年握手的感觉一定早就渗透进了提奥的骨髓,并升华成宗教式的感情崇拜。否则,在没有任
何利益诱惑下,这位附属于人的小画商、这位斯文典雅的弟弟怎么竟有如此开采不完的温情,来呵
护这位行为乖戾、病残与伤痛交织的红胡子哥哥一生呢?
画家几乎一生依靠提奥,提奥则用单薄的肩膀支撑画家。兄弟间真正的隔膜只有一次。那是在博
里纳日的一个冬天,提奥对哥哥历经失败后的自轻很生气,于是取消了给哥哥的资助和每周的一封
信。尽管此时,悲惨、痛苦与残酷几乎使画家没有勇气开始新的生活,但比起提奥的生气,这些又算

23
什么?画家发现,在失去了唯一一个真心理解他的人的时候,他只能成为一具孤独的行尸。而提奥
在疏远梵高的时候,童年握手的感觉又充盈了他的胸间。他发现,没有梵高,他的生活就无法充实
与完美!可以说,互相的精神依恋已经占据了他们生命的全部。
应该说,兄弟间这次情感危机成了画家脱胎换骨的契机。在他的创作中,青春与生命开始介入
一切都发生了巨变。
他们一生彼此忠诚。忠诚来自哥哥的追求和弟弟的笃信。19 世纪 80 年代的欧洲画坛大概只有提
奥一人坚信:“哥哥一定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即使面对那个致命的发现,弟弟也没有丧失信
心。
致命的发现便是画家画板上的晦暗与阴沉,这种晦暗与阴沉差点使他丧失信心。“我原来一直
在过去中绘画!”可是提奥却反驳他:“我们正在推翻几乎一切被绘画奉为神圣的东西。你全都搞
对了,除了你的光和色彩。”
光和色彩,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位如此将光和色彩视作生命的画家。所以直到今天看来,提奥
的话不仅属于欧洲画坛,也属于世界画坛。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提奥,会不会有以后“非洲的太
阳”,会不会有梵高的光和色彩?
画家的创作欲望在增亮了的调色板上达到了巅峰。不止在《向日葵》《开花的果园》上,在其他作
品,甚至所有的自画像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贫困、病痛中依然强烈的青春、感情和熊熊燃烧的希望。
只是在这个时候,提奥才艰难地卖出了梵高的第一幅画。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现实又给这对
弟兄来了个极大的伤害,提奥居然因为对于印象派的过分推崇而被解职。
画家深切地感觉到输送生命给养的那根脐带断裂了。如果说还有什么懊丧,那就是画家认为这
些年让弟弟毫无回报地在他这个累赘身上耗费了成千法郎。
这样的想法现在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我们要看到,维系这对弟兄的这根脐带早已圣洁得异常
敏感和脆弱,因为这其中流淌的只是感情,是绝无仅有不能碰触的感情。于是画家向自己举起了左
轮手枪,用它发出的是最后一点浓烈的光和色彩。
欧洲画坛终于有了一次这位日后成为伟大印象派画家的画展,那是在画家去世的几个月后提奥
为他举办的。又是几个月后,大约是画家去世的同一个日子,这位弟弟也悄然病逝。
我似乎听见梵高说:没有提奥,我就是一具行尸。
而提奥说:没有梵高,我的生活就无法充实和完美。
(取材于 2001 年第 5 期《雨花》)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篇便点及梵高举枪对准自己,这个情节强烈吸引着读者,同时也巧妙引出兄弟间的深情。
B. 文中“画家深切地感觉到输送生命给养的那根脐带断裂了”,“脐带”喻指提奥对他的生活供
给。
C. 经过了长期冷遇,梵高与提奥共同努力,终于卖出去了第一幅画,很快就获得大众肯定。
D. 文章最后虚拟了兄弟二人彼此间的内心告白,真切而充分地抒写了兄弟间浓浓的情意。
E. 文章有许多感人的生活细节,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感情真挚,震撼人心。
2、文中三次提到童年握手的感觉,这种感觉对兄弟间感情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3、依据文意,请具体说明画家自杀的原因。

题二:
七里香花开
① 当我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时,常常被那种热烈
而浓郁的芬芳围绕、浸润,直至陶醉在无边无际的春景里……这一幕,是我童年记忆的剪接式回放。
如今,身陷闹市,整日穿行于水泥丛林,太多的时光被通俗影视占据。特别是暖融融的阳光在街道

24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两旁的法国梧桐上呈现春天的葱郁的日子,觉得空虚难耐,而每夜的梦中也回放着七里香花开遍山
野的迷人丽景。
② 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我视其为童年生活的灿烂霞光,映照得懵懂的记忆一片
艳丽,更像生活的周遭激荡着浓重的花香,连空气中都布满新鲜的蜜味,身心如沐浴在用各种鲜花
精配的浴池里那样心神飘然。当推开回忆的门扉,逼入眼帘的是起落的山脉、纵横交错的沟壑和苍翠
浸泡的碧野,然后跳入视线的是熟悉的村落——二十多座房舍镶嵌在七里香围绕的山窝里,一缕缕
炊烟袅袅腾升着,静态的山水有了灵动的意味,还有那条淙淙不息的小溪,便构成了童年生活的朴
素花园。
③ 那年月,每当田埂边的水桃花、杏花、苹果花、梨花赛事式地开罢后,春阳的目光钟情于苍翠
的山野。在初夏的边沿,那刺藤上的七里香便被风儿唤醒或是被鸟儿喊醒了,渐渐钻出绿叶的包裹 ,
将洁白的嘴唇轻轻张开,一朵接着一朵次第绽放。清晨出门,山野会给你一个惊喜,仿佛一夜之间 ,
那神奇的嘴唇满山皆是,都笑盈盈的,哈着特有的香气,或许每一张小巧的嘴里倾诉着对春光的赞
美吧!一朵朵组成串,一串串聚成簇,一簇簇围成堆,一架挨着一架,一坡望着另一坡,整个山上
成了洁白的海洋。雪白的波浪随风涌动,芳香如潮,把山村装扮得宛如头上插满头饰、花枝招展的小
姑娘,让人打心眼里怜爱。这时清风徐徐,香气侵入肺腑,你不沉醉哪能由你?
④ 我记忆最深的是——七里香花被剪的情景。每当七里香开满山野的时候,村里人乘农活不忙,
全家老少全部出动,背着背篓,提着竹篮,拿着镰刀、剪刀,围在一架架七里香下。他们先用镰刀割
下花朵繁茂的藤,然后用剪刀一朵朵剪到篮子里,剪满一篮后倒入背篓,如果手快,一上午可以剪
满一背篓七里香花。乡亲们满脸笑容,像背着一背篓一背篓幸福欣喜而归。次日,就可以去卖了。那
十多天里,满山都能听到人们欢快的笑语和剪刀快速的咔嚓声。七里香被剪得遍体鳞伤,但绝对不
会抱怨乡亲们的残酷,到了第二年,她又会捧献出更多的花朵!每年,七里香给每家可增加上百元
的收入,因此,男孩子才能穿上了新买的短袖、短裤,女孩子才可以穿上好看的花裙子。
⑤ 转瞬间十多年的时光不觉而逝,当回过头来瞧望门前的山坡时,山上却再也找不到花开如
白蝴蝶飞舞般的情景,也嗅不到那种浓郁的芬芳了。虽然,可以找到七里香花,但稀疏的令人顿生
遗憾和怜悯。究其原因,或许当初镰刀和剪刀肆意的伤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无节制的开荒,使
农田日益占据七里香的家园,将她们逼到远离视野的地步。但这能埋怨被贫穷吓怕了的父老乡亲吗 ?
他们当初的作为,不也是为了赶走贫穷吗?
⑥ 这几年,我分明看到乡亲们富裕了——座座砖房拔地而起,电视、冰箱等家电拉近了和城市
的差距,很令人欣喜。而回顾四野,脉络依旧的山坡上很难找回童年记忆中的景象。我曾无数次扪心
自问: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喜悦吗?每临七里香花开放的季节,我异常怀念满山洁
白、香味扑鼻的七里香。
(选自 2008 年 12 期《散文百家》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身陷闹市,无缘接近山乡,只好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
的色彩,算是一种对春天的补偿。
B. 文章第三段在描写春末夏初七里香漫山遍野开放的时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
法,充分表现了七里香的美。
C. 七里香不仅装饰了童年的记忆,又装点了山野,也给贫穷的乡亲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实惠,所以
文章对村里人剪七里香卖钱的做法,并没有过多的指责。
D. 文章认为,现代文明没有给我们带来喜悦,反而作者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的疏离,环境的破坏,
心中有深深的隐忧。
E. 通观全文,作者对七里香花充满了爱恋,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梦魂萦绕。这既缘于儿童时的情
结,也缘于对优美环境的喜爱。

25
2、文章第一段写到童年时山野的记忆,这样写有何作用?
3、第二段中说“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请说说文中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这“芬芳”
的。

题三: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
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
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
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
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
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
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
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
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上,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
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
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
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
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
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
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
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 ,
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
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
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 ,
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
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6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
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
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
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
一语道破。”这里的“心情”是指遭遇挫折后的失落、沮丧。
B. 如果没有失意的张继,也就没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没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没有了千百年来被人
们广为传诵的《枫桥夜泊》。
C.作者借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D. “不朽”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文中张继因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而失眠,他的名
字将永不磨灭。
E. 作者说,“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在作者看来,这钟
声对张继起着失意和嘲弄的作用。
2、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
4、文章最后一段说:“……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请你根据这句话提出一个自
己的观点,并列举一个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

题四: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
有巨槐。那株巨槐,我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
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
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
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
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
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
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 ,
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
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
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
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
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
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
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

27
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
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
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
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
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
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
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
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 ,
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
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支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
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取材于 2007 年 9 月 15 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一直想画一幅画,表达他对北京的热爱,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这幅画。
B. 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
C. 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D.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
E.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
2、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
槐的感受。
3、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
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题五:
寒冷的高纬度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迟子建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 53 度左右的地理位置上。那
是一个小村子,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
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
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苞
米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当然,也有半是观赏半是入口的植物,
如向日葵。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
的日子是微乎其微的。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
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
人痛心和震撼。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
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死亡了的植物,在转
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有朝气。

28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
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淳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
么的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比如年景不好的时候他们会为没有成熟的庄稼而惆怅,亲人们
故去的时候,他们会抑制住自己的悲哀情绪。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
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它们之间也是有着
难以理解的情缘。我养过猫和狗,它们都是公认的富有灵性的动物,我可以和它们交谈,可以和它
们恶作剧,有时它们与我像是朋友一样亲密,有时候则因这我对他们的捉弄,而好几天对我不理不
睬。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回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
是艺术的温床。相反,那些事实性的事物和一成定论的自然法则却因为其冰冷的面孔而令人望而生
畏。神话和传说喜欢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类似地下的矿藏,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嗅到它的气
息,这样的传说有待挖掘。还有一种类似于空中的浮云,能望得见,而它行踪飘忽,你只能仰望而
无法将其捺入掌中。神话和传说是最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而且,
她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大海和森林的童话。也许是
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
了申花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
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
种种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久的抒写。
还有梦境。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彩斑斓的
梦。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以风景人物为依托,是一种拟人化的现实,人世间所
有的哲理其实都应该产生自它们之中。我们没有理由轻视它们,把它们视为虚无。要知道,在梦境中,
梦境的情、景、事是现实,而孕育梦境的我们则是一具躯壳,是真正的虚无。而且,梦境的语言具有
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
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对这
些所知所识的事物的认识,有的时候是忧伤的,有的时候则是快乐的。我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
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给看破,这样的话,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我
都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
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
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 ,
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
——选自《小说评论》2002 年第 2 期,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做了诗意的回顾,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 第 3 自然段中“爱总是那么不经意的写在他们的脸上”一句,凸显了故乡亲人的淳朴善良。
C. 第 4 自然段中所谓“活生生的人”,是指有种种缺陷但忠于自己内心生活的人。
D. 文章主、副标题相配,既点明故乡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又为全文笼罩上梦幻色彩,别具韵味。
2、概括说明文章第 2 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具有哪些特点?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主要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
3、除了植物外,文章中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作
者怎样的影响?

题六:

29
山 峦
筱敏
①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
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
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
长。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 ,
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
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
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
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②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
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
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③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
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
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 ,
利刃一样直刺人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④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
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
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
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⑤ 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
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
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
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
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⑥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
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
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
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⑦ 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
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 ——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
的字眼吗?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
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 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
的过去”,第七段的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 文章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结尾,意在揭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深深
的思考。
E. 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2、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0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3、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第 11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散文题型总结 课后练习

本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 12 讲 复杂记叙文之审题构思 课后练习

本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 13 讲 复杂记叙文之描写手段 课后练习

本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 14 讲 复杂记叙文之情感真挚 课后练习

本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 15 讲 复杂记叙文之情节曲折 课后练习

本讲不提供课后练习

第 16 讲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课后练习

题一:
(1)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2)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3)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
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题二:
(1)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2)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迂曲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
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3)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
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题三:

31
(1)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
其母非以成教也。
(2)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3)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
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题四:
(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3)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
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题五:
(1)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shēng)杯(bēi)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两次)拜
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
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
敢不贺。
(3)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
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题六:
(1)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
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
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题七: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
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题八:
(1)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
士二人。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
子孙孙无穷匮也。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2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题九:
(1)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
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2)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
其母非以成教也。

题十:
(1)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2)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
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题十一:
(1)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题十二: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
何知。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题十三: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题十四: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
所得食鸣而死。

题十五: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
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题十六: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
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题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
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题十八: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
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33
第 17 讲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课后练习

题一:
(1)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题二:
(1)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2)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题三: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题四:
(1)夫晋,何厌之有?
(2)久之,荆卿未有行意。
(3)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题五: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于是余有叹焉。
(4)古之学者必有师。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题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所以遣将守官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6)虽然,犹有未树也。

题七:
(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大王来何操?
(3)凌万顷之茫然。
(4)给供职如郡县。
(5)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
(6)而今安在哉?

34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7)以其无礼于晋。

题八:
(1)誓天不相负。
(2)客何为者?
(3)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4)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何为其然也?
(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题九:
(1)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铸以为金人十二。
(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5)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
(6)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题十: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3)则与斗卮酒。
(4)寓形宇内复几时?
(5)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6)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题十一: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题十二:
(1)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题十三: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
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2、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题十四: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35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
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
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
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1、少却,吾恶紫臭。
2、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第 18 讲 文言文阅读之整体阅读 课后练习

题一: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既知亡矣 既然
B.亦去之 离开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渡河
D.又欲肆其西封 延伸、扩张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构筑壁垒)垓下
B.持短兵(军队)接战
C.纵江东父兄怜(同情)而王我
D.有美人名虞,常幸(被宠幸)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 擢:提拔
C.南州晏然 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侈:夸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题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全、整个)
C.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信件、信函)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双手捧着)

36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人讨其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使税之,召而吊之 吊:慰问
C.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 朝:朝见
D.称大子,抑无私也 大:同“太”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C.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5、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称:称赞
B.食不重肉 重:重叠
C.虽详与善 详:通“佯”,假装
D.是章朕之不德也 章:显扬

题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 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 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又缘饰以儒术 ②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①故人所善宾客 ②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①力行近乎仁 ② 吾尝疑乎是
D.①因赐告牛酒杂帛 ②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赖其全者甚众 ②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①宗果以侈从被诛 ② 敛赀财以送其行
C.①信阳侯阴就乃诉帝 ②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①衍惭而退 ②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臣同德,则海内安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①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②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①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 ② 于是大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
D.①陛下衿其性命,引置枢密 ②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7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乃约其走卒 ②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①诛恶以禁邪 ②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C.①欲民先成其虑也 ② 又欲肆其西封
D.①或将交刃而誓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② 是说也,人常疑之
B.①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②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①因芝妻伯父董昭 ②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昭犹惮芝,不为通 ②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题四:
1、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未闻命而卒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② 攀哙覆其盾于地
C.①至是首问焉 ② 青麻头伏焉
D.①其重之也如此 ②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② 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C.①请治行者何也 ②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D.①与官属言,若恐伤之 ② 与嬴不助五国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 ②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①人臣尊宠乃集其门 ②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①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 ②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①虽他皆如是 ② 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皆以文学德行知名 ② 无几以疾辞
B.①自是其徒颇息 ② 梁末帝爱其才
C.①时谒问于私第 ② 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
D.①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 ②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5、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② 始速祸焉
B.①此在吾术中而不悟 ②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C.①以子之材能 ② 举以与人
D.①张仪之来也 ② 句读之不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黯以父任 ②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B.①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 ②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①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②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8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题五:
晁错,颖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
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
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
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
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颖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
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
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
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
也,今破兵。”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
臣晃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
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
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
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
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
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 4 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
① 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 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 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题六:
郑当时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
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
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
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
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
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
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
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
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
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
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②算:竹器;③推毂:推荐;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⑤逋负:拖

39
欠款项。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郑庄清廉节俭的一组是( )
① 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② 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③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④ 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⑤ 郑庄行,千里不赍粮
⑥ 卒后家无余赀财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0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 1 讲 基础知识之正确使用词语
题一:(1)A 行迹;B 形迹(2)A 以至;B 以致(3)A 反应;B 反映(4)A 浮浅;B 肤浅(5)A 凸现;B 突现
详解:(1)“形迹”指举止和神色,“行迹”指行动的踪迹。(2)“以至”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
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用于表示不好的结果。(3)“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
活动;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4)“肤浅”多与主观上表
示人的认识活动的词语搭配,常用于理解、看法、学识、思想、理论、研究等,适用范围较大。“浮浅”多与客观上表
示缺乏某种知识、修养的词语搭配,常用于思想认识、工作作风、文章内容、做法行为等方面,适用范围较小。
(5)“凸现”,清楚地显现。“突现”,突然出现,“突”,突然 。“凸现”,着重点在“清楚”上;“突现”,
着重强调“突出”或“突然”之意。前者强调形态,后者强调时间。
题二:(1)A 寄于;B 寄予(2)A 妨碍;B 妨害(3)A 滥用;B 乱用(4)A 延续;B 持续(5)A 鉴别;B 区别
详解:(1)“寄于”:寄托在。“寄予”:寄托。(2)“妨碍”侧重于指造成一定障碍,程度较轻。“妨害”侧重
于指有损害,程度较重。(3)“滥用”:过度的使用。“乱用”:随便。(4)“延续”,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
有延长继续的意思。“持续”,保持、无间隔、连续不断。(5)“鉴别”,审察辨别。“区别”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事物间的不同,一般是在存在共同点的情况下说有“区别”。

第 2 讲 基础知识之辨析并修改病句
题一:D
详解:A 项,搭配不当,“如何加强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和全国性的节水行动”。B 项,成分残缺,可以删掉“使
得”和“引发了”。C 项,结构混乱。
题二:A
详解:B 项,语序不当,应为“营造、抚育和保护”;C 项,搭配不当,最后一分句中“得到”应改为“受到”;D
项,成分残缺,将“对”、“来说”删掉。
题三:C
详解:A 项,前面说“峰会将要举行”,后面说“中国派了代表出席”,时态矛盾。B 项,“巩固经济、复苏成果、
保住经济平稳发展”中“复苏”“保住”搭配不当,“巩固”用的也可疑。 D 项,“加速”缺宾语,可改为“加速
社会文明的进程”。
题四:B
详解:A 项,搭配不当,“通讯”不能与“一定数量”搭配;C 项,语义重复,“虚假”和“伪”重复;D 项,成
分残缺,应该是“承担减排任务”。
题五:C
详解:A 项中,句意杂糅。B 项中,介词的滥用使成分残缺。D 项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题六:D
详解:A 项,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的”;B 项,搭配不当,“鼓舞”
与“气势”搭配不当;C 项,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自给”的主语是“石油”,应改为“生产的石油”。
题七:A
详解:B 项,成分残缺,同时使用了“由于”和“使”造成主语残缺;C 项,不合逻辑,“避免”与“不受”;D
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前,“如果”移到“他”的前面。
题八:C
详解:A 项,主客颠倒,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B 项,“实现了纪录”搭配不当,将“实
现”改为“创下”;D 项,项表意不明,在“引以为豪”前加上“美国人”。
题九:B

41
详解:A 项,重复赘余,“荷枪实弹”:打着枪,装满子弹,与“携带武器”重复;C 项,成分残缺,“施行”后
面缺少宾语“政策”;D 项,语序不当,应当是先决定“自身”后决定“世界”。
题十:D
详解:A 项,成分残缺,“铸就”缺宾语,可改为“铸就……的风格”;B 项,“原因是……引起的”,句式杂糅;
C 项,成分残缺,在“一届”后加“世博会”。

第 3 讲 基础知识之语言连贯
题一:D
详解:这段文字叙述的是秦朝军队的分类。在分号前后,是对其两个种类的叙述。
题二:C
详解:A 项与前后句意不符;B 项与后一句文字重复;D 项中“循规蹈矩”不是本段文字议论的问题。
题三:C
详解:前句“文才”与后面所著的书衔接;后句“我”与后面保持叙述对象的一致。
题四:B
详解:题干的主语是“佳作”,而 A、D 两项的主语均为“美国影评界”,C 的陈述主体和题干不一致。
题五:C
详解:全句应从母亲的角度来叙述,母亲对“我”的生命的意义,依次从遗传、抚养、教化培养的次序,由浅入深,
可突出“生命是母亲给我的”这个中心句的内涵。
题六:D
详解:①②中,因为是两者“之间”,所以不存在“被……隔着”,故选①;③④中,选④才能使前后句对象一致。
题七:D
详解:注意写景的特征与基调一致,海是动的而且是美的,据此可排除 A、B 两项;C 项是以动衬静,与上下文描写
的特点不协调,也可排除。
题八:A
详解:语句衔接既要考虑到话题统一、主语一致,也要注意语意上的贯通和情感色彩上的和谐。第 1 句着力于写月亮、
月光,第 2 句也应紧承上文语意。B、C 两项“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既不合事理,也难和上下句连贯。D 项前一分句
与上文承接自然,但“好像都在燃放着火焰”不合情境,且“五月之夜……世界”一句与横线后语句在语意、句式
等方面不搭配。
题九:A
详解:①句与前面“相通的水”衔接自然,⑤句中“冷冷的光”与后文的意境相符。
题十:C
详解:分析的关键是主语的一致。“水面上”接上文“白茫茫的水”,“随着吉普车的前进”强调了视线的变化,
“地气”为远处所见,指代应该用“那”。
题十一:B
详解:本语段的题旨是“取得成就要耐得住寂寞”。A 句把“才能”与“耐得寂寞”并列,未能突出本语段强调的
重点(观点)。C 句内容不够合理,为了突出“耐得寂寞”而否认了“才能”的作用。D 句中把“耐得寂寞”放在第
二位,未能突出本语段的中心。
题十二:D
详解:语段中有“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更是不可缺的”一句,分析此句,即可推知横线处“亲情”“爱情”
“友情”的排列顺序,且能把握住在语意上,作者要突出“友情”这一基本倾向。
题十三:②
详解:第一空前的文字写的都是自然环境。第一空选择写自然环境的“写满水泽沟壑”一句,语意连贯。“甚至”一
词,语意就发生变化,于是第二空就转入人的环境,写“农家小院”。故答案选②。
题十四:C

42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详解:结合第一空的语境所写的意境是营造一种思念的情感,②比较适合,另外“苍”和“光”同韵,音节更和谐
第二个句子结合句尾的“浸染眉宇”只能是“感慨”。所以选择 C。
题十五:C
详解:第一个横线承接前面的比喻句,应该表述“诗”的特点,所以应该选择①②,然后再考虑后面的语境,应该
有个时间先后,先说过去,再说现在,这样顺序应该为②①;第二个横线处也是考虑前面的语境,所以先说“压
迫”后说“改变”。
题十六:A
详解:首先,找出立足点是在“书斋”,其他都是窗外的景物,故可以判断③为第一句。④中的“这”“视而不
见”是判断的关键,“连”表示程度更深的内容,故排最后。
题十七:B
详解:第一空从语意的侧重点看,应突出“嘲讽的”,故选①句;第二空按范围大小排列,选③句;第三空根据文
中突出的对象和前后话题一致,选⑥句;所以答案为 B。
题十八:D
详解:根据文意,第一空应强调“昨天”,故选①句;根据后文,强调的是“废墟”的“主体”效果,故第二空应
选④句;对应“废墟是目的”,第三空应选⑤句;所以答案为 D。
题十九:④②①⑤③⑥
详解:首先要寻找这六句话的中心是什么。通观各句可知是“文化领域却有完全不同的景观”,而这个中心是在与
社会经济生活有“无限生机”作比较时提出来的,因此④在前,②在后。这“完全不同的景观”的具体情况如何?
需要做出阐述,于是句①与句⑤从两个方面阐述这“景观”。这样的“景观”是怎样产生的呢?③⑥两句做出了回
答。这样,一个句子之间逻辑关系严密的语段便组合成功了。从解题的角度看,句①与句⑤这两个“一方面”谁先谁
后呢?因为句③的“问题”作开头,自然就是句①在先,句⑤在后,否则与句③的连贯就有问题了。因此答案应为
④②①⑤③⑥。
题二十:③①②⑥⑤④
详解:做题时应紧紧抓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去排序。细读这六个句子,它们之间既有空间顺序,又有时间顺序,应
先“城外”,再“城内”,这样句子的顺序先是③在前,①在后,①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接着按照时间的先后
顺序把后面四个句子排列成②⑥⑤④。城内发生的事先叙述起因,因此②在前,接着写“蜜”的由来,并由“蜜”
生发出联想:“蜜是花的情感,是融化的琥珀。”形象生动的句子自然而然地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浓浓淡淡
的花香冲遇开来,唤起许多鲜艳的回忆”。还可紧紧抓住以下语言标志词语,就容易排出顺序。总体是:城市→家庭;
具体是:搅动蜜汁→交待来历→唤起联想。
题二十一:C
详解:①照应了上文“风、土、雨”的语序。②没注意语序的呼应。④:将“他们分明是在创造”一句放在“创造……
创造……创造”之前,组成总分关系,并形成首尾相接,连贯性要优于③。
题二十二:A
详解:①运用句式移位,将原因句移后,使上句句末的“爸爸”与下句句首的“王芳的爸爸”相接。②的句式造成
上下句的衔接不够连贯。③“愉快的心情”是由“杨国华”发出的,保持了陈述对象的统一。④“刚才的事情”改变
了陈述对象,连贯性不如③。
题二十三:D
详解:各语句重要信息归纳、转化:①著述,②宗旨,③评价,④地位,⑤宗旨。②⑤都是谈“宗旨”,应相连。
题二十四:D
详解:重要信息:横线前谈“中国传统装饰结”,横线后关联词语“因此”连接着“中国古典服饰”。 ①装饰器物,
②必备用具,③上古时期,④手工编制工艺品,⑤衣着,佩饰上,⑥心目中很神圣。 只有⑤,可以与“中国古典服
饰”建立因果关系。
题二十五:D
详解:第一句以兵马俑为陈述对象,故选②,第二句按照依山傍水的顺序写,故选④。

43
题二十六:C
详解:注意这段话强调的重点是“略读”。
题二十七:③①⑤②④
详解:先从第④入手。第④项“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中“文字”、“情怀”两词肯定是呼应上面含有
诗文的②⑤两项。在②⑤两个选项中,第②选项中“亦有”二字说明②项较⑤项又进了一步,据此可排定⑤②④。第
①项“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中“诗文”二字,说明下面和①句相承的是含有诗文的⑤②,故①应放在⑤②④
之前。正因为“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所以才会“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因此③应放在①的前面。
题二十八:②①⑤③⑥④⑦
详解:仔细观察这道题我们会发现,④⑦两个选项中都有“创新”这个词,①③⑤三个选项中都有“视界”这个词
这两个词语就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词就把④⑦联系在一起,“视界”这个词就把①③
⑤联系在一起。第②句的起始位置很关键,它应该是个起始句。

第 5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经典题例分析(一)
题一:
1、最后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一事,一方面暗示郑副市长的竹画确有水平,使情节波澜再起,给人留下无
穷韵味,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原来妻子说的一切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这又使副市长妻子这一人
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让人不能不为副市长妻子的贤慧聪颖而折服。
2、(1)为自我评价和实际价值之间的落差而感到沮丧和失落,为自己对手法隐蔽的行贿警惕性不高而惭愧。(2)
拒腐防变的决心和对妻子的感激。
3、形象特点:①清廉,洁身自好;②勇于接受批评,闻过即改;③对手法隐蔽而多样的拍马、行贿等不良不法行为
警惕性不高;④自我感觉良好,过分自信。价值:(1)这一形象,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但他并
不是高、大、全的伟人,既有优点,又有不足,让人觉得他就是生活中的“市长”,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真”;
(2)小说中的“郑副市长”,洁身自好,勇于接受批评,闻过即改,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是导人向“善”的;
(3)塑造这一形象意在说明,领导者要洁身自好,廉洁奉公,更要警惕手法隐蔽而多样的拍马、行贿等不良不法行
为,同时要勇于接受批评,闻过即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真”;(4)塑造郑副市长的形象,
可以从侧面烘托淑芬的贤慧聪颖,使形象更鲜明,有艺术的美。
4、主题理解参考:①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②领导者要洁身自好,
廉洁奉公,更要警惕手法隐蔽而多样的拍马、行贿等不良不法行为,同时要勇于接受批评,闻过即改。③领导者的亲
属,对领导的工作既要支持和帮助,更要勇于监督,对其错误要敢于批评等。看法或理由:示例:我认为小说表现
的主题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首先,人物关系上,主人公是郑
副市长的妻子淑芬,郑副市长的洁身自好,知错能改,都是从侧面烘托淑芬的形象,从而表现主题的。其次,情节
安排上,小说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但小说的转折和重点是妻子淑芬“买菜回来”
怎样做丈夫的思想工作。最后,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
详解:1、主要从情节、主题和人物等方面来分析。2、外在的神态描写其实反映出的是人物的内心,联系上下文就可以
分析出这两处情态描写的作用。3、人物的形象是通过小说中的对人物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可以结合对郑副市长的语
言神态心理的描写分析其性格。人物性格的塑造往往和主题密切相关,而文中的郑副市长是个正面形象,所以从其
身上可以分析其对现实的意义。4、结合主要情节来分析主题,文中的情节分为两大部分,所以可以分析出不同的主
题。
题二:
1、表现老宋稳重、勤快,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以及捐款作铺垫;交代他和老夏的友谊,为下文老夏帮助他作铺垫;
交代闺女的困难,为下文逃跑提供情节依据。
2、(1)为证明自己的腿并非病腿而兴奋,为能够省一大笔钱而兴奋。(2)对老宋真的失去了自己的一条腿而充满
同情,为自己的行为内疚自责。
3、第一次逃跑,是为了省钱接济闺女和外孙,但愧对团里的人,是痛苦的抉择。第二次逃跑,是逃避老朋友,是良

44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心的极端自责以及自尊受到极大伤害后的本能行为。
4、老夏愤怒而疑惑,要追究他,要羞辱他。引发读者思考,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面对他人的自由和自尊;从友谊、
人性和道德的高度深化了主题。
详解:1、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表现人物的性格。结构上主要考虑和上下文的关系。2、联系上文就可
以看出他兴奋的原因,而“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恰恰是上句说的酸涩的心理的体现。3、每一次的逃跑心理
状态是不一样的,结合上下文可以分析出来。4、“老夏终于气愤起来,……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是靠了一个亲戚的
介绍,那亲戚住本市。亲戚说,不瞒你说,他回老家第二天就去县医院把腿锯了,那儿便宜,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
又有什么不好?一个乡下人,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没有再矫情,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可以分析老
夏的心理。
题三:
1、主人公是主考官。小姑娘在迟到的情况下,在大庭广众之下拒绝不合适的凳子,表现了小姑娘的镇定、自信,而小
姑娘的镇定、自信是主考官的慈善、宽容、温和带来的,所以这细节从侧面烘托了主考官的形象。
2、小姑娘美妙的琴声荡漾在大厅里,使整个考场洋溢着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这是一种心与心交流所产生的境界,
含蓄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①对主考官进行的语言描写。②文章写小姑娘自信、镇定是为了衬托主考官性格。③小姑娘琴声所营造的和谐、美
好境界,也是由主考官对小姑娘的友善、鼓励、信任、宽容带来的。主考官形象特点:学识渊博、和气、友善、宽容、爱
才,能给予人理解、帮助的长者。
详解:1、主要篇幅所写的主要是主考官,贯穿全篇的始末,小姑娘只是考官的陪衬。2、突出这一切都是主考官带来
的表现小说的主题。3、主要是语言描写,集中对主考官的描写的分析,还有就是写小姑娘来衬托主考官,这是衬托
的手法。
题四:
1、小说第②段通过神态、动作的细致描写突出了苏七块高超的医术,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同时也渲染
了气氛。
2、小说第⑤段对牙医华大夫的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缓冲了矛盾冲突。
3、苏七块之所以要立这个“规矩”,反映了一个普通人在混乱时期的心态——每一个有才华的人都怕陷入那混乱的
社会中去,所以就把自己封锁起来,立一个自己的行规出来,与社会隔绝。(2)苏七块立“规矩”看似个人行为,
其实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弊病,事事都以自己的利益在先,没有一种大局的观
念,小说正是要通过对人物的那种封闭心态的描写,深刻揭示在非常环境中人们的心灵的扭曲和畸形状态。
详解:1、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是为了塑造人物,结构适合下文的关系。2、这个问题应该从情节
的角度来分析。3、思考这个问题要和小说的主题及当时的背景联系来思考。

第 6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经典题例分析(二)
题一:
1、(1)不能亏欠别人(或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2)这是父亲做人的原则,表现父亲善良质朴的品行。
2、小说塑造了一个通情理、本分、善良、朴实的父亲形象。他关心子女,期盼合家团圆,活出自己做人的原则,懂得
感恩。
3、第一,烘托(衬托)父亲:①大哥是个孝子,说明父亲给他的良好影响;他的去世对父亲是个沉重的打击。②大
哥的死还有疑问,父亲有理由前往深圳了解真相。③表现父亲对子女的关爱。④表现出父亲的质朴和崇高的品质。第
二,充分铺垫,使情节的发展更符合生活逻辑,使结尾父亲还钱的举动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4、(1)悬念迭出,使人以为父亲去深圳是质疑儿子死因,找人要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扣人心弦。(2)结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说直到最后,才明白父亲去深圳的动机,引人深思,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高大,深化了主
题。
详解:1、联系后文父亲去深圳退还钱可以分析出父亲的心理及其善良的品行。2、结合父亲对大哥生前每次回家说的
话和大哥去世后去深圳还钱可以看出父亲朴实、善良、感恩等性格特点。3、从对主要人物父亲和情节的作用的角度考

45
虑,对父亲是个陪衬的作用,在情节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4、主要是父亲要去深圳,构成一个悬念,到底父亲
是去干什么。儿子死了去要钱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结果出人意料,联系前文父亲的言行这样安排结尾却也是合乎人
物性格的,并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高大。
题二:
1、异:首段描写风雪,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显现故事发生的背景;中间借风雪之冷衬托中年人有家的温暖。
同: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2、由于下放农村,也由于高不成,低不就,“她”感觉已经错过恋爱时节,婚姻之门已经关上。
3、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既给“她”带来希望,为行文制造波澜,又衬托"她"的孤苦和凄凉。
4、结尾运用曲笔的写法,既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惊喜,也给小说平添无限暖意,更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
活之门永远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
详解:1、小说里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的作用。2、
是说自己像看这场电影错过了开门时间一样错过了自己恋爱的时机,婚姻的大门已经关了。3、对主人公是个陪衬,
突出其孤独和无助,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4、“原来门并没有关上。”门是一语双关的,上文说“可现在,都晚啦,
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门既指实际的眼前的门也虚指生活之门或者婚姻之门,门并没有关上,那
么一切都还有希望。

第 8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散文阅读方法
题一:
1、A D
2、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
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3、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作者思念家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
下的人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兴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详解:1、B 项中“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
以深化”分析得不对,主题的表达并不是通过两次回老家得到深化的。 C 项中,原文并没有写自己一生各个重要的
阶段。E 项并不是担心自己被家乡的父老乡亲遗忘。2、主要联系和全文主题的关系,主要是在强化自己的对故乡难以
割舍的感情。3、这道题考查的是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始终是矛盾的,开篇是思念家乡,文中却写自
己不愿意回去,结尾处“新的正在兴起,旧的终归要消失”表现出了既是无奈又是欣喜的情感。
题二:
1、A C
2、(1)父母亲族的爱(2)家乡的山水草木 (3)悲欢离合的家史(4)邻里乡情
3、(1)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2)多少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
活被打发出门。
详解:1、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在人的
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 B 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
点正好相反。C 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
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结”的典型用语。E 项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
的结语,而不是什么“生动具体”。此题难度较大,学生很容易选择 E 项。2、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
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
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烙印”)。3、此题已
经在题干中告诉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46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第 9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散文名篇指路(一)
题一:
1、AC
2、麦子以它充足的物质营养哺育着人类,使人类的历史得以延续;麦子美丽的生命过程、真善美的精神实质也一直
启迪着人类,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3、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收割麦子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形
象地表现了劳动之美,使读者对“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这句话有了真切的感受。作者把麦粒比作土里
的珍珠、大地之树结出的果实、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既形象又生动,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劳动果实的珍视及作者对麦
子的赞美之情。
4、①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是真善美的一生。②人类种植麦子,麦子供给我们营养,麦子和人类在和
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这种关系是美丽的。③收种麦子的劳动过程是美丽的,播种麦子就是播种希望,收获麦子
就是对自己辛劳的奖赏,收种麦子的过程是人类美德闪光的过程。④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
详解:1、B 项主要手法不是叙议结合,而是描写;文中没有用对比、夸张的手法。D 项说法文中无根据。E 项,本文
的语言不是“冷静客观”的,而是充满热情的。2、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联系
前后文,分析句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3、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表达技巧包括哪些,然后再结合文本,找出
对应的句子,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4、要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就必须明白作者的情感
倾向和文章的主旨。从文本来看,作者对麦子是喜爱的、感激的,甚至是赞美的,在答题时,可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
阐释。
题二:
1、B E
2、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3、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4、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详解:1、本题集中在全文突出的艺术形象——“树”上,从表现手法、作用、情感等方面做深入的鉴赏。A 项错在对
雾的作用的分析上——“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这里的雾应属于“历史迷雾”的象征,即遮蔽了
英烈形象的时间等历史因素;即使看不出来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这里肯定不是要表现“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大树在文中被突出的形象是伟岸、坚毅等英雄形象。B 项正确。C 项错在对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情景作用的分析,
此处应为一种崇高精神的复活。D 项错在对篇末揭示的主旨的分析,篇末应是对当今“模糊”英烈的理想的忧思。E
项正确。F 项错在“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父母的眼中,这些大树也是一种象征。2、这个比喻形神
兼备,首先是形似,用海水比喻满含的泪水,其次是写出了内心的巨大起伏,结合前面“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
下去”及后文对故事原委的叙述,可知,内心翻动的是极度的悲痛之情。比喻的效果是:形象。3、这个句子倒装,调
整过来是: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夙愿”,又作宿愿,意为一
向怀着的愿望,久已有的愿望;“仪式”,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虽然说“无论是为了树,还是
为了人”,但实际上不仅为了树,更是为了人。这个人是革命先烈,牺牲于此,因某种原因作者及其家人一直没有
去探望、缅怀,所以,成为夙愿,而“去天目山”的行为便也具有了某种“仪式感”。解答文学作品词句的含义,不
仅需要把握该词句概括的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剖析出作者的情感倾向。4、这道题目触及到本文的主旨。虽然
看起来是考查几个句子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句子位于句末,意义非常。作者表面在谈论“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实
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 到 57 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反
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实是“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这让烈士“诘问”,实际上是自己对这
种“模糊”(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
题三:
1、AC
2、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
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意思对即可)

47
3、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
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到喜欢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
可)
详解:1、A 项和 C 项在文章的第一二段和第八段都有体现,并且分析准确。B 项所说作者“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
春风”是错误的,和作者的观点正好相反;B 项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不形成对比;E 项对表现手法的说法是错误的,
对北国春风不是欲抑先扬,而是使用了欲扬先抑。2、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答题时要从全文着手,把握
住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特点,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是结合原文第一二段和倒数第三段作答。3、本题考查了
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目,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这样就可以得到
启发,和开始第三段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表现手法的使用效果。
题四:
1、A E
2、①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②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③屈原殉国之处。
3、愤世嫉俗(愤怒)、惆怅、索然(失望)
详解:1、A、汨罗江水的味道是苦涩的并不仅是因为江水“浑黄而不清澈”,更是因为它包含了屈原“愤世嫉俗的味
道”。E、“因而决定”错了。作者结尾说“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只是牢骚话。注意文中的
“说不定”。2、结合“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
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一
段可以看出作者不单单在写屈原,而是把屈原的爱国精神扩大开来,所以汨罗江应该有表面的和内在的含义。3、此
题难度不大,这些表情感的词均能在文中找到。

第 10 讲 文学作品阅读之散文名篇指路(二)
题一:
1、BC
2、这种感觉构成了弟弟对哥哥一生最温暖的一处记忆;日后上升为一种弟弟对哥哥宗教式的感情崇拜;还是化解兄
弟隔阂的力量。(意思相同即可)
3、提奥因支持画家而被解职,这让画家感到自己拖累了弟弟(或“愧疚”),他不愿兄弟之间的圣洁情感受到一点伤
害,故此开枪自杀。(意思相同即可)
详解:
1、B 项,“喻指提奥对他的生活供给”的理解不对,“脐带”喻指维系兄弟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帮助的情感纽带。C
项,“很快就获得大众肯定”与文章不符。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要求结合全文中心来归纳与赏析,结
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三处描写的各自作用。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重点是结合文意来分析梵高自杀时的复杂心
情,这对理解人物、把握中心有着很大作用。
题二:
1、AD
2、以乡野那色彩绚烂,充满生机的美好春色与城市的冰冷、孤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对乡野五彩斑斓的春天的赞美,
也包含了对空虚的城市的无奈与厌弃;引出迷人的七里香,为下文张本。
3、(1)家乡的小山村被七里香环绕,构成了童年生活的花园。(2)漫山遍野开满了七里香,让人沉醉。(3)乡亲们剪七
里香卖钱十分欢快。
详解:
1、A 项,“站在庭院里眺望”是儿时的回忆;D 项,“现代文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喜悦”不对,原文是:“现代文
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喜悦吗?”
2、对语段作用的分析应该着眼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文章开头往往有总领或引出下文的作用。本文开头写到童

48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年时山野的回忆,引出迷人的七里香,山野景色的美好与下文城市生活又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3、答这道题主要是理清全文的思路。
题三:
1、DE
2、从结构上说,此句由写张继京城落榜转而写他枫桥夜泊,完成了行文上的自然过渡(承上启下)。从内容上说,此
句烘托了张继落榜后希望尽快摆脱令他羞愧沮丧的严酷现实,寻求精神超脱的急切心情。
3、(1)含义:“不朽”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文中张继因落榜失眠而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故作者用
“不朽”来修饰“失眠”。(2)好处:①“不朽的失眠”体现了作者命题之妙,这样命题,易于引起读者的思考,从
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②借肯定“失眠”来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
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如果没有失意的张继,也就没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没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没有了千百年来被
人们广为传诵的《枫桥夜泊》。
4、(观点)暂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结,真正的强者应乐观豁达地笑对现实,创造不朽的人生。(论据)司马迁
身受腐刑之至辱而仍矢志不渝,著书不辍,终于完成了鸿篇巨制《史记》,实现了自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夙愿。
详解:
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D 项,“因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而失眠”有误,应
为因失眠而写就诗篇。E 项,“起着失意和嘲弄的作用”有误,起着警世和鞭策的作用。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船行似风”在内容上的作用,应结合张继当时的心境
来理解。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回答时要紧扣“不朽”。如果这样答“不
朽”也对:“不朽”不单纯指那场“失眠”,更是“失眠”所引发的创作欲望,是诗人感极而发的传世佳作。可以
说,不朽的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不朽的就是这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其他说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
4、本题为探究题、开放题,考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观点合理、论据正确即可。教材中诸如孔子、孟子、司马迁、陶渊
明、李白、杜甫、史铁生等人的人生经历均可作为论据。
题四:
1、AE
2、年幼时,“我”感受了槐树巨大的荫庇和恩惠,体会到了浓浓的人情。搬出了四合院以后,“我”则对槐树有了
新感受,能从槐树中体会到生存的艰难、人生的苦涩。(意思相同即可)
3、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自己从小到大都对以槐树为代表的胡同四合院生活有深深的眷恋(或热爱),这样写,使文
章更加令人回味,更真切地抒发眷恋情怀,也可以点明主旨,使表达更富有文采,同时起到与题目照应的作用。(意
思相同即可)
4、(一)不该删去。文章谈的是槐树,实际上借槐树谈的是对胡同院落和北京传统生活的感情。作者谈的对北京城改造
的看法,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自己对胡同院落的情感不会改变,对北京传统生活方式不会消失的信念。(意思
相同即可)
(二)可以删去,文章的主题是借槐树表达自己对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倒数第二段虽然也谈到了对北京的爱,
但大段篇幅都在谈旧城改造,略显赘余(或枝蔓),如果删去可使中心更明确,主旨更清晰。因此可以删去。(意思相
同即可)
详解:
1、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成这幅画”于文无据。E
项,作者并没有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作者主张在旧城多划保护区,并且对非
保护区的拆与建采取个例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童年时对巨槐的感受可从文章第 2 段内容中加以概括,而搬出
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则可主要参考第 3 段进行总结。
3、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古语云“诗言

49
志”,作者用诗句总结全文,自然有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这就是对以槐树为代表的北京胡同四合院生活的深深
眷恋之情;同时,还有结构上的功用,即呼应标题。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考生可以进行个性发挥,赞成也罢,反对也罢,只要能自圆其说即
可。
题五:
1、C
2、特点:生命短暂、生命力顽强;修辞手法:拟人。
3、亲人,是作者领悟到随意而安的平和与超然;动物,使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觉;生活与传说,使作品染上了神
话色领略神灵之光;梦境,是作者感悟人生道理,从而产生的联想。
详解:
1、本题考查鉴赏与评价文学作品,能力层级为 E 级。此项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知识。思考时要注意语境,
通过句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各句的来龙去脉。这里“活生生的人”是指笼罩于神话光彩之下的凸显人性本真的人。
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 C 级。这个段落的主体在中间部分,抓住这部分中议论性的
句子,并确定关键词,就可以组织答案。回答第二问时,最好答出修辞效果。
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本题的答题区间是第 3 至 5 段。做题需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到每一段中心句和关键
句,进行组织。
题六:
1、CE
2、①渴望自由,②反对专制,③热爱祖国,④同情奴隶。(或①对自由的渴望,②对王权专制的痛恨,③对祖国的忧
虑和挚爱,④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
3、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详解:
1、A 项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文章结构的梳理,排除此项不难。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没有写“过
程”)主要在第一二段,从第三段起,开始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了。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可以说“互相衬托”,但
不能说“首尾呼应”。B 项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段里两处“腐质土的堆积”,写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任何生
命都不能生长”,并不是写“当时的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D 项是对主旨句暨反问句的理解。“爱情,还仅仅
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是主旨句,但它采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一个否定的意思:爱情不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
(比喻幸福生活)的字眼。至于爱情是什么,作者并没有明确地揭示,所以选项说“揭示”主旨是不妥当的。此外,
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是加强语气——联系句意,这里是加强了否定的意思,没有“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的表达效果。
发人深思是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2、这是一道筛选概括题。筛选区域在写十二月党人的第①②段,筛选点见原文中划线的语句。
3、原文写“这些年轻的女性”身世的段落集中在第三四段。参考答案是根据文章第三段的内容而概括的(我以为第
②点“童年幸福”包含于第③点“生活优裕”之中,答案应整合为三个要点),不符合题意。按照题意的要求,根
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概括,答案要点应该是:①物质上生活幸福(或没有经历过苦难),②精神上没有追求,③因
丈夫参加贵族革命而被特许改嫁。

第 16 讲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题一:
(1)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2)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3)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详解:

50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1)抓住句文中的人名、食物名称来断。
(2)以名词为切入点,看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还是宾语来断。
(3)关注句中的特殊名词及者字构成的名词性结构,并分析其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来判断。
题二:
(1)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2)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曦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
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3)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
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详解:
(1)抓住句中的“短”“小疵”等词来判断。
(2)关注句中的地名,特殊名词,分析其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来判断。
(3)主要是关注人名、带助词“之”的偏正短语在句中的成分来判断。
题三:
(1)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
其母∕非以成教也。
(2)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3)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
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详解:
(1)主要抓住语气词“也”来判断,同时参照“之”的词性和用法。
(2)抓住“焉”“者”语气词“也”和“之”来判断。
(3)语气词“也”“矣”及句中的主谓短语、动宾短语都是断句的主要依据。
题四:
(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3)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
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详解:
(1)抓住语气词“哉”和“焉”来判断。
(2)这句仍然是抓住句中的语气词“也”,并参照句中的动宾短语在句中的成分来断定。
(3)抓住句中的“者”“也”“焉”来断。其他的根据短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来断。
题五:
(1)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shēng)杯(bēi)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两次)拜献大
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
宫∕安敢不贺。
(3)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
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详解:
(1)根据不同人“曰”的起止点来断,然后再依据具体的句子内容来断。
(2)找出句中的“太宗怒曰”“帝曰”“对曰”来进行大的划分,再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判断。
(3)抓住提示性的词“曰”进行大的划分,在对话的内部在结合句子内容来划分。

51
题六:
(1)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
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
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详解:
(1)抓住上句的“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可以推断出“对曰”的内容。根据“令骠骑视之”可以判断下面“对
曰”的内容。
(2)主要看句中的“沛公曰”“良曰”,其实很好断的。
(3)抓住提示性的词“曰”进行大的划分,在结合句子的内部内容来划分。
题七: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
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详解:
(1)抓住句子的结构特点,通读整个句群,会发现这个句群的句式结构是相同的,也就是构成了排比句,抓住这
一点进行断句。
(2)根据句子的顶真修辞格来断句。
(3)仔细观察,句中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根据上下句的对应性来断句。
题八:
(1)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
二人。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
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详解:
(1)“不期众少”“不期深浅”构成了对应关系,根据这个关系来断。
(2)根据句子的顶真修辞格来断句。
(3)仔细观察,句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根据各个句子的对应性来断句。
题九:
(1)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
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2)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
其母∕非以成教也。
详解:
(1)先总说“国有三不祥”再分说,根据内容的总分来断句。
(2)首尾构成了呼应关系,也就是整个语段是总分总式的,由此来断句,比较容易。
题十:
(1)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2)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
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52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详解:
(1)仔细观察,句子的内容是先分说再总结,此外分说的内容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根据各个句子的对应性来断句。
(2)“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这句是总说,下面是对这一句的展开,由此可判断这个句群为总分关系,由此
来断句。
题十一:
(1)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详解:
(1)“者…也”判断句的标志,后面是介词结构后置,根据这两个句子可以出不来断。
(2)根据“而”这个连词判断,前面是两个句子,由此来断句。
题十二: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
又何知。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详解:
(1)首句是宾语前置句,可以根据这个句式来断开,后面是排比句,再根据排比句的特点来断。
(2)“得无…耶”是个固定句式,所以应该把它断出来。其次再根据句意来断句。
题十三: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详解: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是故”、“知不足”、“然后”,据虚词
“也”、“曰”等可辅助判断。
题十四: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
食∕鸣而死。
详解: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虚词“之”、“曰”等可辅助判断。
题十五: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
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详解: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虚词“曰”等可辅助判断。
题十六: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
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详解: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虚词“者”“曰”等可辅助判断。
题十七: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
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详解: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
“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题十八: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详解: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初立”“临朝”“挟其才”,据虚词
“之”“而”等可辅助判断。

第 17 讲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题一:
(1)秦地遍布天下,威胁韩国、魏国、赵国。
(2)楚国的左尹官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详解:

53
(1)国名不翻译。
(2)国名、人名不翻译。
题二:
(1)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2)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杀人,人们不敢和他对视。
详解:
(1)句子中的人名、地名不翻译,直接留下来。
(2)国名、人名不翻译,保留。
题三:
(1)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薄弱了。
(2)臣在年轻强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已经年老体迈,没有能力再做事情了。
(3)荆轲自己知道(刺杀秦王的)事情不能成功了,靠在柱子上大笑。
详解:
(1)这里的“之”是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也”是语气助词不译。
(2)“之”用于主谓之间,助词,无义。“也”语气词,无义,翻译时直接删掉。
(3)“而”表示修饰关系,无义。
题四:
(1)晋国,哪有满足啊?
(2)很长时间了,荆轲也没有要前行的意思。
(3)荆轲追着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详解:
(1)“夫”是发语词无义,翻译时删去,“之”是起提宾作用的,无义。
(2)“之”用于时间名词后面无义,翻译时可直接删去。
(3)“而”做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直接删掉。
题五:
(1)于是秦始皇便(又)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2)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
(3)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4)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5)学了小的方面,丢了大的方面,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
(6)第二年,李陵投降,不敢访求苏武。
详解:
(1)“乃”换成“于是”,“使”换成“派”,“北”在这里做状语,译为“在北方”。
(2)“行李”古今异义,这里应该换成古义“出使的人”。
(3)“于是”换成古义“对于这件事”。
(4)“学者”古今异义,换成古义“求学的人”。
(5)“小学”古今异义,应该换成古义“小的方面”。
(6)“明年”古今异义,应该换成古义“第二年”。
题六:
(1)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路上的主人。
(2)派遣将领把手关口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与意外情况的发生。
(3)肴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4)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5)把宝璧传递给姬妾和左右侍臣看。

54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6)虽然这样,还是有未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详解:
(1)句中的“以为”古今异义,是“把…作为”的意思。“东道主”古今异义,译为“东方路上的主人”。
(2)“所以”古今异义,这里应该换成古义“…的原因”,“非常”古今异义,换为“意外的情况”。
(3)“山东”换成古义“崤山以东”。
(4)“众人”古今异义,换成古义“一般人”。
(5)“左右”古今异义,应该换成古义“左右侍臣”。
(6)“虽然”古今异义,换成古义“虽然这样”。
题七:
(1)你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婚期。
(2)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3)(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4)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
(5)坐在桂公塘围堤里,数千敌骑从围堤门口经过,差点儿落在敌人手里死去。
(6)但是现在在哪里呢?
(7)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详解:
(1)“秋”做“以”的宾语提前了。翻译时要调到“以”的后面。
(2)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翻译时调到“操”的后面。
(3)“茫然”做“万顷”的定语,翻译时要调到前面去。
(4)“如郡县”做“给”的状语,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到“给”前面。
(5)“公塘土围中”做动词“坐”得状语,状语后置了,翻译时要提前。
(6)疑问代词“安”做介词“在”的宾语,宾语前置了,翻译时要调整到“在”的后面。
(7)“于晋”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应该放在谓语“无礼”的前面,所以翻译时要调整到前面。
题八:
(1)对天发誓不辜负你。
(2)你是谁?
(3)(腰间)佩带着闪光的长剑啊,(头上)带着高高的切云帽。
(4)然而没有料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军,有机会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5)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报秦王的人。
(6)为什么会这样呢?
(7)就不要希望老百姓比邻国多。
详解:
(1)“相”是偏指一方,做“负”的宾语,翻译时要调到“负”之后。
(2)疑问代词“何”做“为”的宾语,翻译时调到“为”的后面。
(3)“陆离”是“长铗”的定语,定语后置要调到“长铗”之前,同样定语“崔嵬”要调到“切云”的前面。
(4)“于此”作状语修饰动词“见”,应该放在动词前,翻译时要调到“见”前。
(5)“可使报秦”做“人”的状语,翻译时要调整到中心词“人”的前面。
(6)疑问代词“安”做介词“为”的宾语,宾语前置了,翻译时要调整到“为”的后面。
(7)介词结构“于邻国”做谓语“多”的状语,后置了,翻译时要提到谓语前。
题九:
(1)第二天,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和他坐着谈。
(2)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3)把(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55
(4)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儿子害怕,哭着告诉母亲。母亲听了,脸色变成死灰色。
(6)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
定把它分给别人。”
详解:
(1)后一句应该是(忌)与(之)坐谈的省略,翻译时要补出来。
(2)原句省略了动词,应该先补充为“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然后再翻译。
(3)原句省略了介词宾语,应该补为“铸以(之)为金人十二”然后再翻译。
(4)原句省略了介词,应该先补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再进行翻译。
(5)原文承前省略了主语,应该先补为“儿俱,(儿)啼告母。母闻之,(母)面色灰死。”再翻译。
(6)原文省略了主语,应该先补为“(曹刿)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再进行翻译。
题十:
(1)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分割天下的土地。
(2)我最近特别不想吃东西,却勉强自己走几步路,每天只能走三四里……
(3)就给他一杯酒。
(4)寄身于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日?
(5)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廉颇讨伐齐国,打败齐国。
(6)樊哙说:“今天的事怎么样啊?”张良说:“(今天的事)很危急。”
详解:
(1)原句省略了主语,应该补为“(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然后再翻译。
(2)原句省略了动词,应该先补充为“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
(3)原句省略了动词宾语,应该先补为“则与(之)斗卮酒”然后再翻译。
(4)原句省略了介词,应该先补为“寓形(于)宇内复几时?”再进行翻译。
(5)原文承前省略了主语,应该先补为“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再进行翻译。
(6)原文省略了主语,应该先补为“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再进行翻译。
题十一:
(1)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2)万一有朝一日您(赵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详解:
(1)“金城千里”是一种比喻,译为“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或“像钢铁一样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
(2)“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说法,直接译为“驾崩”即可。
题十二:
(1)现在您拿出国家大事来让我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的太深刻了。
(2)到各处叫喊、骚扰。
详解:
(1)“美锦”是借喻“国家大事”的。
(2)原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所以翻译时要把上下句结合在一起来翻译。
题十三:
1、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详解:
1、“过”解释为“见过”,“莫我哀也”属于宾语前置句。
2、“向使”解释为“假使”,“不不食”是“不是没有吃饭”的意思,“其”是语气副词,为“难道”之意。

56
高一语文同步专题复习课程

题十四:
1、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气味。
2、在当天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详解:
1、“却”是“后退”的意思,“恶”解释为“讨厌”的意思,“臭”是“气味”的意思。
2、注意断句,“于是日”是“在这一天”的意思,“郎中”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宫中侍卫”的意思,“莫”
是否定代词“没有人”。

第 18 讲 文言文阅读之整体阅读
题一:1、A 2、B 3、D 4、A 5、D
详解:
1、“既”应该解释为“已经”。
(原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2、“兵”解释为“兵器”。
(原文: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3、“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原文: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4、厉,磨砺,激励。
(原文: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5、益,是增加的意思。
(原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题二:1、C 2、C 3、A 4、C 5、A
详解:
1、函,是“用匣子”的意思。
(原文: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2、句中“朝”与“夕”相对,是早晨的意思。
(原文: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
3、过:造访。
(原文: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
4、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
(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5、称,是“说”的意思。
(原文: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题三:1、A 2、D 3、C 4、B 5、C 6、C
详解:
1、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B 项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另一个“之”是结
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C 项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另一个“其”,是副词,表示推断语
气;D 项一个“且”是而且、况且,另一个“且”是尚且的意思。
2、都是介词,“于是”;A、介词,“用”表目的;B、助词,无实义,表“……的处所”;C、介词,相当于“于”
(到/对)。
3、C 项两句中的“乃”均为副词。于是。A 项,①代词,他,小宾词;②代词,那里的,定语。B 项,①介词,因;
②连词,连行为与目的。D 项,①连词,表顺接;②连词,表并列。
4、以:连词,表原因,“因为”。A、则:连词,表假设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乃:副词,
表前后的逆接相背,“竟”;副词,表前后的顺接或紧接,“就”。D、其: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第三人称代

57
词,“他的”。
5、A 项,前“乃”为副词,于是、就;后“乃”为副词,竟、竟然。B 项,前“以”为连词,连接手段与目的,可译
为“来”;后“以”为介词,意思是“跟”。C 项前后句“其”都是代词,都作定语,当“他的”讲。D 项,前
“而”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可译为“着”;后“而”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又”、“并且”之意。
6、两个“因”都是介词,相当于“通过”。其余三项,A 项两个“也”字,前者表示判断语气,后者在句中起舒缓
语气的作用;B 项两个“其”字,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后者是指示代词,译为“那”;D 项的两
个“为”字,前者是介词,给、替,后者是连词,因为。
题四:1、D 2、A 3、C 4、D 5、B 6、A
详解:
1、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
译为“在”;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2、两个“于”都是介词,都表示动作行为的起点,相当于“从”;其余三项,B 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但
前者是人称代词,后者是指示代词;C 项两个“者”字都是助词,但前者在句中表示停顿,后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词
之间,相当于“的”;D 项两个“与”字,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动词。
3、A 以:均为介词,因为。B 乃:竟然 C 乎:一为“在”,一为句中停顿,无义。D 虽:即使。
4、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A 凭借;因为。B 那些;他的。C 到;在。
5、B 项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解释为“却”。A 项前句“始”为“最初”之意,后“始”为副词“才”;C 项前句
“以”为介词“凭借”,后句“以”为连词,相当于“而”; D 项前句“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后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6、A、因为;B、被;对;C、的;取消句子独立性;D、承接连词;却,转折。
题五:C
详解:①②④不是晁错死因: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书,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题六:C
详解:①是说他好交友;④是说他为国荐贤;⑤是说明他交游广泛。

5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