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灵变与博恰 :赵翼历史编纂学思想析论

白兴华

   中国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这 与 中 国 史 家 对 历 史 编 纂 的 高 度 重 视 密 切 相
关。“早在 1961 年和 1981 年,白寿彝先 生 撰 写 《谈 史 学 遗 产》和 《谈 史 书 编 撰———史
学遗产答客问之三》两文时,已经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中国历史编纂学史’这一分
支学科的任务”,构建这一学科体系诚为“当 前 史 学 理 论 与 史 学 史 学 科 发 展 的 迫 切 需
要”① 。然而,要推进中国历史 编 纂 学 学 科 体 系 的 建 设,除 了 对 史 学 名 著 本 身 的 编 纂
思想与方法进行发掘与阐释之外,还要从 前 人 对 历 史 编 纂 学 的 理 论 总 结 中 汲 取 丰 富
的营养。从目前的研究来 看,学 术 界 对 历 史 编 纂 学 的 理 论 总 结,多 将 着 眼 点 聚 焦 于
《史通》《文史通义》等史学名著,但著名的 乾 嘉 考 史 学 家 赵 翼 的 历 史 编 纂 学 思 想 却 未
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赵翼对历代正史之书法义例、史料采择以及历史文学等皆有
丰富而独到的认识,因而有必要对其成就进行总结,以为当今中国历史编纂学学科体
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灵活变通的书法义例观

中国古代史家编著史书尤为重视书法义例问题,唐代史家刘知幾说:“史之有例,
犹国 之 有 法。 国 无 法,则 上 下 靡 定;史 无 例,则 是 非 莫 准。”② 足 以 说 明 史 法 义 例 对 于
历史编纂的重要性。赵翼对历代正史的考证与评论,尤为重视书法义例问题,正如陈
垣所言:“赵瓯北札记廿二史,每史先考史法,次论史事。”③ 可以说赵翼从史 法 义 例 的
角度对历代史著进行了深入考察,形成了鲜明的书法义例观。
首先,主张史书编纂应遵循一定的 体 例,反 对 墨 守 陈 规、不 知 变 通。 赵 翼 论 历 代
正史之优劣得失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对 于 《史 记》所 开 创 的 编 纂 体 例,他 给 予 了 高
度评价:“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诸侯,十表
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 后 一 代 君 臣 政 事,贤 否 得 失,总 汇 于 一 编
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④ 表 彰 司 马 迁 创
设纪传体,成为后代史家修史之典范。此外,他对欧阳修《新五代史》书法的谨严尤所
称赞,说:“欧《史》不惟文笔洁净,直追《史记》,而以《春秋》书法寓褒贬于纪传之中,则
虽《史记》亦不及也。”又指出欧阳修《新唐书》凡记载一类事情“皆先立一例,而各以事

① 陈其泰:《建构中国历史编纂学学科体系的思考》,《南开学报》, 2008 年第 5 期。
② [唐]刘知幾:《史通》卷四《序例》,清浦起龙通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③ 陈垣:《陈垣史源学杂文·前言》,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 页。
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条,王树民校正本,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版本下同。
56 古籍研究

从之,褒贬自见”,因而保 证 了 全 书 体 例 一 致,且 史 事 记 载 条 理 明 晰。① 然 而,赵 翼 通


过对以往史书的考察,认为在历史编纂的 长 河 中 也 存 在 史 家 墨 守 前 代 史 书 体 例 不 知
变通,以致造成叠床架 屋 的 现 象。 他 指 出,范 晔 因 模 仿 司 马 迁 为 吕 后 创 设 本 纪 的 做
法,设立《皇后纪》,“不知史迁以政由后出,故《高 纪》后 即 立 后 纪;…… 若 东 汉 则 各 有
帝纪,即女后临朝,而用人行政 已 皆 编 在 帝 纪 内,何 必 又 立 后 纪?”② 指 斥 范 晔 恪 守 史
书体例不知变通,以致造成内容记载上的重复累赘。所以赵翼强调正史篇目的设置,
“固不必泥于一定,或前代所有而后代所无,或前代所无而后代所有,自不妨随时增损
改换”③ ,体现了他灵活变通的史法义例观。
其次,批评史书自乱其例,导致历 史 记 载 的 混 乱。 史 家 在 编 修 史 书 的 过 程 中,往
往规定了史法义例,以保证在一部史书 中 体 例 划 一。 但 是 赵 翼 通 过 对 历 代 正 史 的 综
合考察,认为史家在编纂过程中常常出现自非史法或自乱其例的现象 。他指出,陈寿
《三国志》之《魏志》记载曹操初起事即称太祖,后才称公,称王,“然操之封公在建安十
八年,而本纪建安元年方叙天子封太祖为武平侯,下忽改称公,殊觉两无 所 著”④ 。 在
赵翼看来,《新唐书》虽史法谨严,但常常因体例的紊乱造成了史事记载的混乱:“欧公
本纪书法,凡反逆者虽遣其将拒战,亦必书逆首姓名,不书贼将也。然亦有不可通者,
如秦宗权、董昌等部将不多,举事又小,书其逆首,自不至混淆。至安禄山、史思明等,
地广兵雄,遣将四出,其将又皆僭大官、拥大众,分路专征,各当一面,此岂得概以逆首
之名书之?……既处处书逆首姓名矣,乃 河 曲 之 战,又 书 ‘郭 子 仪 败 禄 山 将 高 秀 岩。’
陈留之战,又书‘嗣吴王只败禄山将谢元 同。’常 山 之 复,书‘郭 子 仪、李 光 弼 败 禄 山 将
史思明。’雍邱之战,书‘张 巡 败 禄 山 将 令 狐 潮。’堂 邑 之 战,书 ‘颜 真 卿 败 禄 山 将 袁 知
泰。’白沙场之战,书‘张巡败禄山将翟伯玉。’刘桥之战,书‘子仪败庆绪将李归仁。’清
渠之战,书‘子仪及庆绪将安守忠战,败绩。’是又各书贼将之姓名,而不书禄山、庆绪。
此又自乱其例也。”⑤ 可见,《新 唐 书》因 前 后 体 例 不 一,造 成 史 事 记 载 混 淆 不 明,所 以
受到赵翼的强烈批评。在《廿二史札记》中,赵 翼 还 指 出 《金 史》在 记 载 体 例 上 亦 非 划
一,例如“张邦昌、刘豫俱受金封册,宇 文 虚 中 亦 仕 金 官 至 特 进,金 史 固 宜 立 传。 吴 曦
叛宋降金,己册封为蜀王,其 死 也,又 赠 以 太 师,招 魂 葬 之,虽 曦 事 多 在 宋,然 既 已 臣
金,金史亦宜立传。乃邦昌等三人皆有传而曦独无之”⑥ 。明显不符合史书 的 记 事 原
则,有乖史法。
第三,表彰史家对史书体例的创新。本纪本为记载帝王之事,但历史的内涵是丰
富的,如何对丰富的历史史实作出恰如其分的表述,是考验中国古代史家历史编纂创
造性的重要方面。对于中国史家在历史编纂学上所创造的成就,赵翼予以深入考察,
指出《新唐书》因武则天已改唐为周,朝政大端便在《则天皇后本纪》记述,宫闱琐事仍
在《皇后传》叙述,表明欧阳修的做法“较有斟酌”;而对于虽系皇帝却不得以本纪书之

① 《廿二史札记》卷二一“欧史书法谨严”条。
② ③   《廿二史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条。
④ 《廿二史札记》卷九“宋书本纪书法”条。
⑤ 《廿二史札记》卷一六“新书本纪书安史之乱”条。
⑥ 《廿二史札记》卷二七“金史失当处”条。
灵变与博恰:赵翼历史编纂学思想析论 57

的非常情况,赵翼认为《宋史》的处理颇具 新 意,即 南 宋 瀛 国 公 及 昰、昺 二 王 都 是 王 朝


末期的皇帝,但三人又都是“正统余绪”,且 已“登 极 建 号”,《宋 史》在《度 宗 本 纪》后 附
有瀛国公及二王,既 不 违 反 体 例,又 不 堙 没 三 人 事 迹,解 决 了 历 史 编 纂 上 的 难 题 ① 。
对于开国皇帝追尊之帝以及追谥之帝应 当 如 何 更 好 地 在 史 书 中 予 以 反 映,对 此 赵 翼
总结出《金史》对本纪体例的变通可以作为 后 代 修 史 的 借 鉴:“本 纪 之 前 先 列《世 纪》,
叙世祖以下世次及缔造功业,而本纪后又有《世纪补》,则叙熙宗父宗峻、世宗父宗辅、
章宗父允恭,皆以子登极追尊为帝者也。…… 《金 史》以 太 祖 以 前 十 一 君 皆 系 追 谥 之
帝,已入《世纪》,此三人亦系追谥之帝,不 便 入 列 传,故 又 为 《世 纪 补》附 于 本 纪 之 后,
亦创例之得者也。”② 其他,赵翼认为 《晋 书》以 “载 记”记 载 刘 渊、石 勒、苻 坚 等 “僭 伪”
政权;《新五代史》以“十国世家”记载吴、南唐等地方割据政权;《辽史》为高丽、西夏立
“外记”,以及史家在历史编纂中所创立的“带叙法”等 ③ ,都是应该肯定的体例创新。

二 、博采严证的史料采择主张

在史料的采择方面,赵翼主张博览 群 书,再 加 以 兼 综 互 订、旁 参 互 证、审 定 去 取,


然后才能笔之于书,反对对史料不暇订正、抉择不清而草率命笔。赵翼对史料来源十
分重视,《陔余丛考》与《廿二史札记》中有 许 多 条 目 对 历 代 正 史 的 史 料 来 源 进 行 了 考
证 ④ 。如沈约《宋书》共一百卷,南齐永明五年奉敕撰写,第二年二月撰修 成 书。 赵 翼
认为“古来修史之速未有若此者”,通过考证他发现《宋书》“多取于徐爰旧本而增删者
也”⑤ 。赵翼对《旧唐书》史料来源的考证更加细致,他通过对史书前后史事记载 的 比
较研究,推导出《旧唐书》前半部分全用实 录、国 史 旧 本,以 致 唐 代 史 家 对 本 朝 史 事 的
回护之处,在《旧唐书》中依然清晰可见。然 赵 翼 对 《旧 唐 书》史 料 来 源 的 考 证 并 没 有
停留在“《旧唐书》前半部全用实录国史旧 本”的 结 论 上,而 是 继 续 对 唐 朝 四 次 撰 修 国
史及实录、国史两次散失的具体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考证 ⑥ ,进而对《旧唐书》的史 料 来
源作出了更深层次的考察。
赵翼把正史编纂的主要史料来源分 为 国 史、实 录、日 历,以 及 对 前 人 正 史 作 品 的
直接继承等几个方面 ⑦ 。在 史 料 的 这 些 来 源 中,赵 翼 最 重 视 官 修 国 史、实 录、日 历 的
价值,因为它们与正史的编纂有着直接 的 承 继 关 系。 赵 氏 指 出,《旧 唐 书》的 编 纂,因
前半部分有国史、实录作为基础,所以内容自成体系;而其后半部分因缺少国史、实录

① 《廿二史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条。
② 《廿二史札记》卷二七“金史失当处”条。
③ 白兴华:《赵翼史学新探》,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第 116-117 页。
④ 如“汉书移植史记文”条、“宋书多徐爰旧 本 ”条、“梁 书 悉 据 国 史 立 传 ”条、“北 史 魏 书 多 以 魏 收 书 为 本 ”
条、“北史全用隋书”条、“北史改编各传”条、“唐实录、国 史 凡 两 次 散 失 ”条、“旧 唐 书 前 半 部 全 用 实 录 国 史 旧 本 ”
条、“薛史全采用各朝实录”条、“宋史事最详”条、“宋史多国史原本”条、“辽史”条、“金史”条、“元史”条等。
⑤ 《廿二史札记》卷九“宋书多徐爰旧本”条。
⑥ 《廿二史札记》卷九“唐实录国史凡两次散失”条。
⑦ 《汉书》对《史记》的继承,《南史》对《宋书》《齐书》《梁 书 》《陈 书 》的 继 承,《北 史 》对 《魏 书 》《北 齐 书 》《周
书》《隋书》等正史的继承。
58 古籍研究

记载,以致“杂取朝报吏牍补缀成之”① 。联系当时的历史来看,宣宗一朝在有 唐 一 代
占有重要的位置,“宣宗贤主,虽汉文、景不过也”② ,但因简籍遗落,十无三 四,很 多 事
迹没有流传下来。唐后期德宗、武宗都只 保 留 实 录 一 卷,虽 朝 廷 下 诏 购 访,仍 然 所 得
无几,这是五代修史面临的最大困难。赵翼 认 为 《旧 五 代 史》编 纂 的 成 功 也 与 五 代 实
录、国史的完整保存有着重要关系。尽管五代社会混乱,但五代君臣极为重视对前朝
及当朝实录的纂修,以至短短五十余年的时间,五代各朝共修实录 14 部、
360 卷。 赵
翼通过对五代各朝编纂实录情况的深入考证,强调:“五代诸帝本各有实录,薛居正即
本之以成书,故一年之内即能告成。”③ 赵翼还指出,宋朝“有一帝必有一帝 日 历,日 历
之外又有实录,实录之外又有正 史”④ ,所 以 这 些 史 料 为 《宋 史》的 编 纂 提 供 了 直 接 的
史料来源。相较《宋史》而言,赵翼注意到《辽史》记事十分简略,原因在于“契丹之俗,
记载本少”⑤ ;《元史》也因记 载 少 而 事 迹 不 够 详 赅,“元 起 朔 漠,本 无 文 字,开 国 以 后,
又无有如金之完颜宗翰等能访求先朝 事 迹,是 以 记 载 寥 寥。 本 纪 赞 所 谓 太 祖 奇 勋 伟
绩甚多,惜当时史官不备,失于记述也”⑥ 。
在赵翼看来,编纂史著除了要对史料 广 泛 采 择 之 外,还 需 对 史 料 做 考 证、慎 择 的
功夫,“作史之难,不难于叙述,而难于考订 事实、审核传闻”⑦ 。他特别推崇《新 唐 书》
《新五代史》对材料的考证,认为《新唐书》“严 于 别 择”,不 仅 对 于 唐 人 小 说 所 记 佚 事、
稗官野史不予滥收,而且对于《旧 唐 书》纤 俚 记 载 更 “削 而 不 书”⑧ ;《新 五 代 史》“虽 多
据薛史旧本,然采证极博,不专恃薛本 也。 …… 欧 史 博 采 互 证,则 真 伪 见 而 是 非 得 其
真,故所书事实,所纪日月,多有与旧史不 合 者,卷 帙 虽 不 及 薛 史 之 半,而 订 正 之 功 倍
之,文直事核,所以称良史也”⑨ 。 赵 翼 不 仅 对 《新 五 代 史》从 史 料 采 择 的 角 度 给 予 了
公正评价,而且对考证在正史编纂中的意 义 予 以 了 充 分 肯 定,认 为 对 正 史 史 料 的 “博
采”与“严证”,既是史家史识的反映,又是“良史”形成的重要条件。可以看出,赵翼把
对正史史料的取舍与考证上升到“良史”与 否 的 高 度 上 来,凸 显 了 历 史 文 献 及 史 家 采
择文献的见识在历史编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 、简洁质朴的历史文学观

赵翼既是史学家又是著名的诗人,其文学造诣甚高,这在其对历史文学的主张中
有着充分的体现。历史文学对于史书的 成 功 和 流 传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故 历 史 文

① 《廿二史札记》卷一六“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八《宣宗纪论》,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③ 《廿二史札记》卷二一“薛史全采用各朝实录”条。
④ 《廿二史札记》卷二四“宋史事最详”条。
⑤ 《廿二史札记》卷二七“辽史”条。
⑥ 《廿二史札记》卷二九“元史”条。
⑦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七“梁陈二书”条,商务印书馆 1957 年版,版本下同。
⑧ 《陔余丛考》卷一一“新唐书得史裁之正”条。
⑨ 《廿二史札记》卷二一“欧史不传据薛史旧本”条。
灵变与博恰:赵翼历史编纂学思想析论 59

学又是今天史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所谓历史文学,是指“真实历史的文字 表 述”① ,
包含文体的雅俗、人物语言与身份、文 字 的 繁 简、文 笔 的 感 染 力 等 内 容。 真 实 的 历 史
是十分丰富复杂、生动活泼的,但史学家如何记述这丰富生动的历史真实呢?赵翼提
出了“质简”的历史文学主张。
其一,要达到“质简”,史笔务必简 洁。 所 谓 简 洁,就 是 以 最 少 的 文 字 去 描 述 丰 富
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史文繁简是史学领域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荀悦因以三十
卷篇幅改《汉书》为《汉 纪》而 受 到 刘 知 幾 褒 扬;晋 人 干 宝 推 崇 《左 传》,主 要 是 因 为 它
“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 有 孑 遗”。就 赵 翼 的 学 术 倾 向 而 言,对 于 文
笔简洁的正史,他尤所青睐,并予以表彰。他认为《三国志》“虽多回护”,但剪裁斟酌,
下笔不苟,叙事善于位置,较为“简净”② ;《宋书》“过于繁冗,凡诏诰、符檄、章 表,悉 载
全文,一字不遗”,卷帙繁多,而《南史》《北史》“于此等处一概删削,有关系者则隐括数
语存之”,因此特别“简净”,是“史裁之正”③ ;与《宋史》《元 史》相 比,“《金 史》叙 事 最 详
核,文笔亦极老洁。”④ 与 此 同 时,赵 翼 对 记 载 冗 繁 而 不 知 剪 裁 的 史 著 提 出 了 严 厉 批
评。他反对《南史》所增加“无甚关系”的琐 言 碎 事,并 指 责 李 延 寿 “专 以 博 采 异 闻,资
人谈助为能事,故凡稍涉新奇者,必罗列不 遗”,结果造成“行文芜杂”⑤ 。基于 这 一 理
念,赵翼指出,《宋书》对名臣奏疏之类,“凡有文字,无不收入”,以至于“连篇累牍”“徒
费笔墨”⑥ 。
其二,“质简”不是一味求简,而是“简”而 能“质”、简 而 有 当。 所 以,赵 翼 认 为 “徒
求文字之净,而没其情事之实”⑦ ,则难免本末倒置,也就是说史文的繁简应以 不 损 害
历史事实为原则。赵翼虽对《新唐书》的文 笔 十 分 推 崇,但 对 其“过 求 简 净 之 失”的 做
法也有所批评,他说:

武德元年,唐帝追谥隋太上皇 为 炀 帝。 贞 观 四 年,李 靖 破 突 厥,犹 隋 萧 后 及


炀帝孙正道。此大事也,而本纪不 书。 薛 举 寇 泾 州,虽 因 秦 王 卧 病,刘 文 静 出 战
而败,然主兵者秦王也,乃但书“刘文静及薛举战,败绩。”(《旧书》书“秦王与薛举
战,败绩”。)秦王擒窦建德,降王世充,献俘于朝,斩建德于市,流世充于蜀。本纪
但书“建德伏诛”,而世充放流之事 不 书,则 世 充 如 何 决 遣 乎? 突 利、颉 利 两 可 汗
也,乃李靖擒颉利则书,突利来奔 则 不 书。 侯 君 集 擒 高 昌 王 麴 智 盛 则 书,李 靖 擒
吐谷浑慕容伏允则不书。⑧

可见,赵氏认为《新唐书》一味求简洁,以 致 很 多 重 大 历 史 事 实 当 书 不 书,这 就 损
害了历史真实。所以,赵翼还反对把史 文 繁 简 作 为 衡 量 史 书 优 劣 的 唯 一 标 准。 他 批

①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29 页。


② 《廿二史札记》卷六“三国志书事得实处”条。
③ 《廿二史札记》卷一〇“南北史删宋书最多”条。
④ 《廿二史札记》卷二七“金史”条。
⑤ 《廿二史札记》卷一一“南史增梁书琐言碎事”条。
⑥ 《陔余丛考》卷六“宋书繁简失当处”条。
⑦ 《廿二史札记》卷一〇“南史过求简净之失”条。
⑧ 《廿二史札记》卷一六“新唐书本纪书法”条。
60 古籍研究

评张辅以文字的多寡来衡量《史记》《汉书》优劣的 错 误 看 法,认 为《史 记》《汉 书》作 者


兴趣不同,《汉书》文字虽比《史记》多出,但 多 是“有 用 之 文”,因 此 张 辅 单 纯 从 史 文 繁
简的角度指责《汉书》是极为不妥的。
要之,在史文的表述上赵翼强调史事记载要简而有当,即以文字能否恰切地反映
历史史实为旨归,既不一 味 求 简 凈,又 不 片 面 求 博 详,这 显 然 继 承、发 扬 了 刘 知 幾 之
“文约而事丰”“量世事之厚薄,限篇第之多少”① 等历史叙事、历史编纂的思想。

四 、结   语

质言之,所谓历史编纂,也就是史学家在收集、采择史料的基础上,按照合适的体
例书法,采取合乎特定人事之语言风格而撰写历史著述。由此而言,赵翼所论述历代
正史之书法体例、史料采择以及历史文 学 等 问 题,可 谓 抓 住 了 历 史 编 撰 的 核 心 内 容。
重要的是,赵翼在评论历代历史编纂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历史编纂学主张 ,即灵活
变通的书法义例观、博采严证的史料采 择 思 想 以 及 简 洁 适 恰 的 历 史 文 学 观。 可 贵 的
是,赵翼的这些主张都指向历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史学家如何运用史料文献恰切
地展现历史史实的问题,而赵翼的这些思想主张对此根本问题皆有深入的思考,并提
出了宝贵的识见。所以,深入发掘赵翼的历史编撰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历史编纂学
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不仅如此,赵翼的历史编撰学主张充分展现了既严整规范又灵活变通的特点 ,这
一特点与同时代的章学诚以“圆而神”和“方以智”来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编撰特点具有
本质的一致性。章学诚曾 言:“夫 史 为 记 事 之 书,事 万 变 而 不 齐,史 文 屈 曲 而 适 如 其
事,则必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而后能起讫自如,无一言之或遗而 或 溢 也。”② 赵 翼
之灵活变通、博采严证、简洁适恰的历史编撰学思想可谓与章氏心有灵犀。赵氏是清
代干嘉考据学的考史名家,而章氏在一定 程 度 上 站 在 考 据 学 的 对 立 面,然 而,他 们 在
历史编纂学方面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两 者 在 历 史 编 纂 学 上 的 内 在 一 致 性,显 然 又
是我们深入研讨清代史学乃至清代学术发展演变的一个新视角 。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① [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168、


265 页。
②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 1994 年版,第 52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