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呻亲材  J

our
nal
 o
f 
Chi
nes
e Me
dic
ina
l Ma
ter
ia
ls  第3
8卷第 1期 2
015年 1月  .1
85.
 

附 子 功 效 的本 草 考 证 
秦 凯 华 ,宋健 平 。,
叶俏 波 
(1
.广州 中医药大 学科技 产 业 园,
广 东 广 州 51
0445;2.成都 中医药大 学方 剂学教 研 室 ,四川 成都 6111
37)
 

摘 要  附 子 的 诸 多 功 效 在 历 史 长 河 中不 断 丰 富 和 逐 步 完 善 ,目前 归 纳 为 回阳 救 逆 、
补火助 阳 、
散 寒 止 痛 。 本 文 
对附子功效的记载进行本草学 、
方书及医籍考证 ,
附子各 功效 自古 均有运用 ,
回阳救逆在 明清 时期 明确 提 出;
金元 
时期 ,
附子补火助 阳的功效细化为 以温脾 肾之 阳为 主;
散寒止痛 在《神农 本草经》已明确指 出。该文 为附子 的临床 
合理 使用 提供 了依 据。
 
关键 词 附子 ;
功效 ;
考证 
中图分类号 :
R28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445
4(2
015)
01-
018
5-03
 
DOI:
10.13863/j.i
ssnl
O01
 4454.201
5.01.049 

附 子 为 毛 茛 科 植 物 乌 头 Ac
oni
tum c
armi
chael
ii
  宋代 出现 了 较 多 含 附 子 的基 础 方 ,如 《魏 氏家 
Debx
.的子根 的加 工 品 ,
味辛 、
甘,大热 ,
有毒 ,
归心 、
  藏方》中的芪附汤 、 《妇人大全 良方》中的参 附汤 , 在 
肾、
脾经 ,
有 回阳救 逆 、补火 助 阳 、
散 寒 止 痛 之 功 1
]。  这 些方 剂 的影 响下 ,后 世 医家逐渐 将人 参 、
附子 或黄 
附子 味辛气 温 ,
走 而不 守 ,
温 经逐寒 ,
彻 内彻 外 ,
为宣  芪、 附子 作 为益气 温 阳 、回阳救逆 的基 本配伍 结 构 。
 
通 气血 之第 一利器 ,有其 他 药 物 无 法 比拟 的 回 阳救  金元 时代 四大家 之 中 ,
刘 完 素认 为 附 子 能通 行 
逆 之功 ,
能 起 沉 疴 、拯 垂 危 ,
被 历 代 医 家 所 推 崇 j。
  诸经 ,
言 其 “无 所 不 至 ,为 诸 经 引 用 之 药 ”。李 东 垣 
201
0年 版 中国 药典 将 附子 的功 用 归 纳 总结 为 回阳  则认 为 ,
附子 能“除脏 腑沉 寒 ,
三 阴厥 逆 ,
湿 淫腹 痛 ,
 
救逆 、
补 火 助 阳 、散 寒 止 痛 。本 文 通 过 对 附 子本 草  胃寒 蛔动 ;
治 经 闭 ;补 虚 散 壅 。”可应 用 于 多 种 内 伤 
学、
方书 、
医籍 的考证 ,
整 理其 功效 的历史 沿革 ,
为其  杂病 。
 
临床 运用 提供依 据 。
  这个 阶段 虽然 对 附 子 的应 用 多有 发 挥 ,
且 常用 

  回阳救逆 功效 的 沿革  于 阳气衰 微 的厥 脱 之证 ,
并 提 出附子 治疗 三 阴厥逆 ,
 
附子 的功 效 记 载 ,
首 见 于 《神 农 本 草 经 》(简称  但没 有 明确提 出附 子有 回 阳救 逆 的功效 。
 
《本经》)
 ],
“主治风寒咳逆 ,
邪气 ,
温中,
金创 ,
破瘢  明清 时代 ,
附 子备 受 众 多 名 医 的推 崇 。 明代 名 
坚积 聚 ,
血 瘕 ,寒 温 ,
痿 蹙 。拘 挛 ,
膝 痛 不 能行 步 。”
  医张景 岳 把 附 子 列 为 “药 中 四 维 ”之 一 ,他 说 :“附 
《本经 》并 未 明确 指 出附 子有 回 阳 救 逆 之 功 。但 正  子、
大黄者 ,
乱 世 之 良将 也 。”《景 岳 全 书 》  谓 其 :
 
如《本经逢源》   言:“《本 经》所主诸证 , 皆阴寒之  “暖五脏 ,
回阳气 。
”《本草汇言》
  云:
“附子 ,
回阳 
邪,乘 虚客犯 所致 。”肯定 了 附子 的温 阳散 寒 之力 。
  气,
散 阴寒 。”《雷 公 炮 制 药 性解 》  提 出 黑 附 子 “主 
汉 代 的 张 仲景 善 用 附子 回阳救 逆 ,
为 后 世 医家  六 腑沉 寒 、
三 阳厥 逆 ……可 以回 阳。”《本 经 逢原 》 
运 用 附子治疗 危重 症树 立 了典范 。他 创设 了 回阳救  指出 :
“附子乃退阴回阳必用之药。
”《本草备要》
 
逆 的名方 “四逆汤 ”,阴盛格 阳之寒 厥 下 利 的通 脉 四  言其 :
“大 燥 回 阳 ,补 肾命 火 ,逐 风 寒 湿 。”《得 配 本 
逆汤 ,
治 疗 蛔 厥 的 乌 梅 丸 ,均 是 取 附 子 回 阳救 逆 之  草》
  云其 :
“主六腑沉寒 ,
回三 阴厥逆。
”《神农 本 
功。
  草经读》云其“火性迅发 , 无所不到 , 故 为 回阳救逆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有霹雳散 , 治  第 一 品药 。”¨叫至 此 ,附 子 回 阳救 逆 的 功 效 明 确 提 
阴盛格 阳 ,
燥 热而 不欲饮 水者 。用 大 附子一枚 ,
烧 存  出。
 
性,
研 为末 ,蜜水 调 服 。逼散 寒 气 后使 热 气 上 升 ,
汗  清代 四Ji
1名 医郑钦安 认 为¨  :
“附子 大辛 大热 ,
 
出乃 愈 。亦是取 附 子 回阳救逆 之功 。
  足壮先 天元 阳”,“非 附子 不 能挽 欲 绝 之 真 阳 ”。郑 
唐代孙思邈在 《千金要方 》中创 温脾汤 ,
将 附  钦安善用附子 ,
《邛崃县志》称其为 “火神派首领”。
 
子、
大黄 、
人参 、
干姜 、
甘草 熔 于一炉 ,
功在 温补 脾 阳 、
  近代 吴佩衡 、
祝 昧菊 、
范 中林等 均为 遥承其 学术 思想 
攻下 冷积 ,
寓下 于温 药之 中 ,
这 是对 张仲景 大 黄附子  者,
人 誉 “吴 附子 ”、“祝 附 子 ”、“范 附子 ”等 ,
将 附子 
汤 的发挥 。
  的运 用又 推 向了一个 高峰 。
 
收 稿 日期 :
201
4-1
0-29 
基 金项 目:
广东省 中医药局建设 中医药强省科研项 目(粤中医[2013]1 7号 )
 
作者简介 :秦凯华 (1982一),
男,在站博士后 , 专业方向 : 中药防治重 大疾病 ;Tel:
15011
8386
52,
E—ma
il:
qkh01
35@1
63.eo
m。 
通讯作 者 :叶俏波 ,Tel
:02
047
479792,
E—mai
l:y
qb04O
7@ho
tma
il
.oo
m。 


86.
  幸善材  J
our
nal
 o
f Ch
ine
se 
Med
ici
nal
 Ma
ter
ia
ls
  第3
8卷第 1期 2
015年 1月 

古代 医家对 于 附子 回阳救逆 的论述及 运用 较为  邪,


三 邪祛则 诸证 自瘳 矣 。
”可见 附子 能祛 风 散寒 除 
详尽,
近 现代 医家在继 承前 人经验 基础 上 ,
对 附子 的  湿,
为蠲痹 止痛 之要药 ,
历代 医家 广泛应 用 于临床 。
 
应用 ,
亦具 有独 到 的 见解 与 体 会 。近 年来 不 断 涌 现  仲景 创 立诸 多 治疗 痹 痛 的 良方 ,
如 单 用 附子 为 
出以附子 为 主的新 制 剂 ,
全 国 中 医医 院急 诊 必 备 中  散 的头风摩 散 ,
有散寒 止痛 之功 效 ,
沐 浴后 于患处 摩 
成 药 中就 有 参 附 注射 液 (红 参 、附 子 )、参 附 青 注 射  之,
治疗 大寒犯 脑 、
头 痛甚 剧 ;白术 附 子 汤治 表 阳皆 
液 (红 参 、附 子 、青 皮 )、四逆 汤 注射 液 (附 子 、干 姜 、
  虚 之湿痹 ;
桂枝 附子 汤治 表 阳虚 风邪偏 胜 之湿痹 ;
桂 
炙甘草 )、
芪 附注 射 液 (黄芪 、附子 )等 ,
均 是 取 附 子  枝 芍药知母 汤 治风 寒 化热 伤 阴之 痹证 ,均 是取 附子 
回 阳救逆 之 功 。
  散寒止痛之功。魏晋 、
南北朝时期 ,
《名医别录》¨
 
2 补火助 阳功效 的 沿革  指 出附 子有散 寒 止 痛之 功 ,
还 有 坚 肌骨 的 良效 。言 
附子 大辛大 热 ,
通行 十二 经 ,
其 性 刚雄 ,
具 补 火  附子可 治 “脚 疼 冷 弱 ,
腰 脊 风寒 ,
心 腹 冷 痛 ,… …坚 
助 阳之卓效 。考证 历 代 本 草 ,
均 肯定 了附 子 温 阳 的  筋骨 。”唐代 《千 金 方 》¨ 有 祛 风散 寒 、
温 经 止 痛 的 
功效 ,
《本经 》载 附子 “温 中”
 3],仲景 善 用 附 子顾 护  药酒 ,
用 附子 单 味 药 以酒 渍 之 ,取 附 子 散 寒 止 痛 之 
阳气 ,
如桂 枝去芍 药加 麻黄 细辛 附子汤 治 阳虚 阴凝 ,
  功 。宋 代对 附子 散寒 止 痛 功 效 的运 用 亦 多 有 发挥 ,
 
饮 留 胃中之 “气 分 病 ”,黄土 汤治 脾 阳虚 寒 之 便 血 ,
  如《千金方》中独活寄生汤是治疗痹痛的名方 ,
陈无 
大黄 附子 汤治疗 寒 结 ,
肾气 丸 治 “虚劳 腹 痛 ,
少 腹拘  择《三 因方 》认 为 :
“如 加 附子 ,
则 其 效 益 佳 。”明代 
急,
小便 不 利 ”,瓜 蒌 瞿 麦 丸 治 “小 便 不 利 ,水 气 内  《普济方》称 附子“祛风除湿 ,
温经络散寒邪 。
”清代 
停 ”,
均是 取 附子 温里 补火 助 阳之 功 。
  《本经 逢 原》
  日其 :“开 肢 体痹 湿 痿 弱 。”用 治 风 寒 
汉代 以后 ,
唐宋 时期 ,
医学 大有发 展 ,
详 于方 治 。
  湿所 致 痹 证 ,常 用 附 子 为 主 药 ,
酌 配 川 乌 、白术 、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之 附子理 中丸源 自《伤寒  枝、
干姜 等 。
 
论 》理 中 丸 加 减 法 ,温 阳 祛 寒 、补 气 健 脾 ,《济 生  4 小 结 
方 》¨
 所 载加味 肾气 丸 (又 名济 生 肾气 丸 ),
在 金 匮  自汉 代起 ,
附 子 即被 视为 临床应 用 的要 药 ,
在后 
肾气丸 的基础 上 ,
增 加 了车 前 子 、
川 牛膝 ,
温 肾利 水  世 历代 医家 临床运 用 过 程 中 ,附子 的功 效 也 不 断丰 
之 力较 金匮 肾气丸 更强 ,
对 后世 影 响巨大 。
  富、
创新 和完善 。到现代 ,
附子 的功 效归纳 总结 为 回 
随着历代 医家 的运用 ,
含 附子 的方剂不 断 丰富 ,
  阳救逆 、
补火 助 阳 、
散寒止 痛 。 回阳救逆在 明 清时期 
在 方剂 的长 期运用 和发 展 过程 中 ,附子 的功 效得 到  明确提 出 ;
补火助 阳的 功效 在 金 元 时期 细 化 为 以温 
进一 步 的发 展 和完善 ,
附子温 阳的功效更 加 明确 ,
也  脾肾之 阳为主;
散寒止痛在《本经》已明确指出。实 
更 细 化 。至 金元 时期 ,附子 补 火 助 阳 的功 效 细 化 为  际上 ,
附子 的 功效 可 能 还 可 继 续 挖 掘 ,
如 《本 经 》所 
以温 脾 肾 之 阳为 主 。《珍 珠 囊 》¨ 云 其 :“温 暖 脾  载 附子 能 “破 徵 坚 积 聚 、血 瘕 ”,
认 为其 有 活 血 祛瘀  
胃”、“补下焦之阳虚”, 《此事难知》姜附子赤石脂朱  通经 之功 ,
后 世 医家对 此功 效 阐述 较少 ,
有待 于继 续 
砂丹 ,温 肾固涩 、
养心 安神 ,
主治下元 虚 冷 、…… 肾气  归纳 总结 ,
为更好 利用 附子 这一 临床要 药提 供依据 。
 
虚寒 、
脾泄 肾泄 。
 
参  考  文  献 
明清 时期 ,
医家在 继承 附子 “温 暖脾 胃”、“补 下 
焦 之 阳虚 ”的基 础 上 ,对 附 子 温 补 肾命 之 火 的 功 效  [1]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药典 [
s].一部 .北 
有更深入的探讨 。《雷公炮制药性解》言 :
“附子为  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
0:1
77—
178.
 

阳中之 阳 ,
辛 甘 大热 ,
… …能 补命 门衰 败之 火 ,以生  [
2]雷 载权 .中药学 [
M].第 6版 .上海 :
上海科 学技术 出 
版社 ,
1995:
150.
 
脾土 ,
故 仲景 四逆 汤用 以 回 肾气 ,
理 中汤用 以补 脾 ,
 

3]魏 ・吴 普 著 .清 ・孙 星衍 ,孙冯 翼 辑 .神 农 本 草 经 
八味丸用 以补 肾脾。 ”《长沙药解》言附子 : “走 中宫 
[M]
.北京 :
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 ,
1996:
91.
 
而 温脾 ,
人下 焦而 暖肾 。补垂绝 之火 种 ,
续将 断 之 阳 

4]清 ・张璐 .本经逢原 [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根。 ”
《本草求真》¨  谓附子 “为补先天命 门真火第 

959:
95.
 

要剂 ”。张 锡纯 ¨ 亦 谓其 “为补 助元 阳之 主药 。”


 

5]明 ・张介宾 .景岳全书 [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
 
3 散寒止 痛 功效 的沿 革  1994:
644.
 
《本经》  已明确 了附子散寒 止痛 之功 效,云  [
6]明 ・倪 朱谟 著 .戴 慎 ,
陈仁寿,
虞舜 点 校 .本 草汇 言 
其 :“治痿 蹙 ,拘 挛 ,膝 痛 不 能 步 行 。”《神 农 本 草 经  [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2005:
335
. 
疏》
  解释为 :
“以此诸病 ,
皆由风寒湿三邪客之所  [
7]包来发 .李 中梓 医学 全书 [M].
北京 :
中国 中医药 出版 
致 也 。……此 药 性 大热 而 善走 ,
故 亦 善 除风 寒 湿 三  社,
1999:
597.
 
母亲 材  J
our
nal
 of
 Chi
nes
e Me
dic
ina
l Ma
ter
ial
s  第3
8卷第 1期 2
015年 1月  ・1
87・
 


8]清 ・汪 昂辑 .鲁兆麟 点校 .本草 备要 [M].
沈阳:
辽宁  [1
4] 明 ・熊宗立 .珍珠 囊补遗 药性 赋 (点校 注释 重订 本 )
 
科 学技术 出版社 ,
199
7:29
.  [
M].
北京 :
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 ,
1998:
19.
 

9]清 ・严 洁 .得 配本 草 [M].
北 京 :中国 中医药 出版社 ,
  [1
5] 清 ・黄宫秀 .本 草求 真 [M].北京 :
中国 中医药 出版 

997:
110.
  社,
1997:
67.
 
[1
0]清 ・陈修园 .陈修园医学全书 [
M].
太原 :
山西科学技  [1
6] 近代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
M].
北京 :
人 民卫生 
术 出版社 ,
201
1:6
84.
  出版社 ,
2006:
97.
 
[1
1]唐步祺 .郑钦安 医书 阐释 [
M].
成都 :四川 出版集 团 ,
  [1
7] 明 ・缪希雍著 .郑金生校 注 .神 农本草 经疏 [M].
北 
1996:182.
  京:
中医古籍 出版社 ,
200
2:37
3. 

12]宋 ・太平惠 民和剂局 .太平 惠民和剂局 方[M].
北京 :
  [1
8] 南北朝 ・陶弘景 .名医别录 [
M].
北京 :
人 民卫 生出版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198
5:1
94.
  社 ,1
986:
54.
 
[1
3]宋 ・严用和 .重订严氏济生方 [
M].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  [1
9] 唐 ・孙 思邈 .千 金方 [M]
.北 京 :
华 夏 出版社 ,1
993:
 
版 社 ,1
980:
68.
  13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