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21_Reg2_10 月改文參考指引

10 月改文參考指引
1. 試在①、②兩句中任選一句為題,根據當中的描述,以你的經歷和體會,寫
作一篇文章。(所選文題必須抄錄在答題簿的第一行。)
①「原來我眼中的『勇敢』,在別人看來竟是『魯莽』。」
②「原來我眼中的『魯莽』,在別人看來竟是『勇敢』。」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礙於著眼點或所處位置不一,不同人對某種行為表現的詮釋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同一個表現,有些人會認為是勇敢,有些人則斥之魯莽不慎,彼此也許
各有道理,只是詮釋的角度不同而已。本題要求考生記述個人經歷,從中呈
現「我」認為是「勇敢/魯莽」的行為或表現,在別人眼中竟然有不同的理
解,並藉由雙方見解的不同,抒發個人感受和體會。
⚫ 「眼中的……」及「在……看來」的意思相若,指的是「我」和「別人」根
據觀察推論後所得出的判斷、見解,而「勇敢/魯莽」則是「我」和「別人」
各自得出的判斷、見解。
「勇敢」
,指有勇氣,敢於作為;
「魯莽」
,指粗率、
冒失、粗心。考生須在敘述事情時鋪陳能夠呈現「勇敢」或「魯莽」的線索,
並據此具體說明於「我」眼中看到的是什麼、在「別人」看來又是什麼。
「勇
敢」與「魯莽」的表現所指涉的行為表現或事物取材不限,可以是參與某個
活動或比賽,可以是完成某項工作或任務,也可以是遭遇某次突發事故等,
不一而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別人」
,表示自己以外的人,可以是一個人或若干人。考生說明在「別人」
看來是「魯莽/勇敢」時,應具體描寫他者的反應和言行舉止,以呈現「我」
如何得知其有這樣的見解,不宜單憑個人主觀臆測就此斷定。
⚫ 「竟」,指出乎意料,考生須鋪陳「別人」理解為「魯莽/勇敢」是「我」
未曾想及或意料之外的情況,理由須合理。若考生能具體交代「我」本預期
「別人」有何看法和反應,藉此帶出實際情況與原先預期之間的落差,則能
更深刻地呈現「竟」的意思。
⚫ 考生須記述能體現「勇敢」和「魯莽」的行為表現,交代及呈現「我」與別
人就著同一行為表現或事務有著不同理解及詮釋的原因,並就雙方不同的見
解抒發感受和體會。考生必須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寫作。
⚫ 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
⚫ 立意高下取決於經歷和體會是否真切,鋪陳是否具體恰當,思考是否深刻。

1
20-21_Reg2_10 月改文參考指引

2. 以下是約翰.多恩《沒有人是孤島》的節錄: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角,
整體的一部分。

無論誰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死去,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部分,
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喪鐘為你而鳴。
試就你對這首詩歌的體會或聯想,以「沒有人是孤島」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孤島」,指獨立的小島,常用以比喻孤立的地區。人是群居動物,無法獨
自生活或離開人群。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必然會跟他人互動,從中學習待人
接物、溝通交流、接納、妥協,或建立情感聯繫及互動。更進一步來說,個
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之間,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緊密關連。
本題要求考生就「沒有人是孤島」開展話題,談談個人的體會,考生必須回
應及扣連題目詩歌的內容或意旨,否則將被視為偏離題旨。
⚫ 詩歌中,每個人與他人以至整個人類群體存在著緊密的關聯,各人就好像整
片大陸的一部分,相互牽連,而非獨立、被隔絕的島嶼;他人的命運會直接
影響我們自身,反之亦然。故此,詩歌提出人們應視不同問題或困厄為與自
己相關的事情,而非事不關己,漠不關心。就詩歌內容及對「孤島」之詮釋,
只要考生言之成理,佐證有據,且不與詩歌意旨有所矛盾,即可接受。
⚫ 引發對「沒有人是孤島」之思考的範疇不限,可以是來自日常生活與親人、
朋友、同學、團體成員等相處的片段,也可以是對於社會現象的觀察所致;
一個人可能因應不同年齡、文化、經歷、成長背景、身處的環境、所處的人
生階段、面對的人事物等因素,而對「沒有人是孤島」有不同的看法或體會。
考生亦可針對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或放諸個人成就、人際交往、關係情誼
等範疇引申發揮,茲不贅舉,只要能合理交代及呈現「沒有人是孤島」的思
考及感悟從何而得,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續下頁)

2
20-21_Reg2_10 月改文參考指引

⚫ 考生可以上述詩歌的內容為切入點,抒發個人體會,惟考生不必囿於詩歌的
內容寫作。考生也可另行構思,以不同手法或題材切入,只要立意可呼應詩
歌中「沒有人是孤島」的旨意即可。如考生可思考人們不能自全或無法獨善
其身的原因,或探討人們之間如何相互牽連,或分析其他個體的行為及處境
如何影響我們以及整個社會,也可以反思人們應如何看待個人與個人、群體
以及社會的關係。無論如何,考生若能從立身處世、人生價值或文化思想等
層面思考,立意和內容自然較為深刻和豐富。
⚫ 考生所發揮的內容不應與詩歌意旨有所矛盾,而全文所述亦應緊密圍繞「沒
有人是孤島」這個焦點和主題。
⚫ 與「沒有人是孤島」相關的體會因人而異,故考生可以從不同角度與題材切
入,自由發揮。本題的寫作方式可以千變萬化,能否切合題意,端視乎考生
的取材是否切當,立意是否明確。無論怎樣取材構思,「沒有人是孤島」應
是文章的關鍵焦點,主導全文的內容或結構,或為全文的線索或探討對象。
本題文體不限,考生可就「沒有人是孤島」的聯想或思考虛構故事,或闡述
個人的反思和看法。考生可以敘事抒情,透過記事抒述個人感受,也可以就
「沒有人是孤島」引發思考,加以論述,但無論如何,文章取材均必須體現
或闡明立意。
⚫ 取材不拘,可以是個人經驗,也可以虛構故事來說理或抒情。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記敘及
論說的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沒有人是孤島」的想
法,東拼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 通篇內容不宜只停留在「呈現/陳述孤獨(與否)」的層次,宜加入個人體
會及反思,方能建構文章的立意。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3
20-21_Reg2_10 月改文參考指引

3. 有人說:「即使彼此合不來,也要維持表面的和諧。」你認為這種與人相處
的方式是否妥當?試談談你的看法。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與人相處,難免會出現齟齬或衝突,面對這種情況,有些人主張把話攤開來
說清楚,不掩藏自己的想法,有些人不介意與對方正面起衝突,有些人認為
「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也有些人因著不同考慮而維持表面的和諧,
把真正想法藏於心底。本題要求考生談談個人對「即使彼此合不來,也要維
持表面的和諧」這句話的看法,考生可輕鬆談談個人看法或嚴肅說理,從而
抒述個人的看法和體會。考生可以認同或不認同這句話,也可就不同情況提
出不同觀點,但立場必須清晰明確,不可模棱兩可,否則難以自圓其說。
⚫ 「合不來」,指無法融洽相處或契合。考生所述內容或所選例子中,須反映
人們「合不來」的具體情況或原因,以此作為討論應否維持表面和諧的前提。
「和諧」
,指和睦諧順,互相配合、協調;而「表面的和諧」
,則指外在可見、
能讓人判斷兩者關係和睦的情況,可以是雙方在人前和顏悅色,繼續維持合
作夥伴的關係,也可以是不起激烈的衝突及紛爭等。
⚫ 考生舉例論證時,必須明確交代人物有何「維持表面和諧」的具體表現,及
背後的考慮及動機。考生不應忽略「表面」一詞,只論述人們應與別人保持
和諧關係,而是應該思考「內心想法」(與人合不來/不滿意別人/存在分
歧或矛盾)及「外在表現」不一致的利弊得失,才能準確回應題目所問。
⚫ 考生必須明確表達個人立場和意見,全文的立場必須連貫、一致。
⚫ 贊成或認同者,須論述這種與人相處的方式妥當的原因,可以是能減少不必
要的衝突及相關負面影響、維持團體的士氣及處事效率、能顧全大局、保持
正面的形象等。反對或否定者,須論述這種與人相處的方式並不妥當的原因,
可以是長遠來說對雙方關係無益、這種做法無法處理雙方之間的矛盾及問題、
有可能醞釀更大的衝突、如此表現流於虛偽等。視乎情況者,須論述在不同
情況下,這種做法帶來的結果或影響俱有不同,難以一概而論。
⚫ 文章宜輔以具體例子說理,取材須配合立意。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
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立論須明確,言之有物;論證須合理,論點和論
據須緊密關聯;說明和事例要具體,不宜浮泛;而論點和論據的安排須井然
有序,綱目分明;如能引用古今名言或事例闡述,則更具說服力。
⚫ 考生的立場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立意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4
20-21_Reg2_10 月改文參考指引

4. 「經過這些事後,我明白到『凡事有得必有失』的道理。」根據以上描述,
試以你的經歷和體會,寫作一篇文章。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人的一生總在得失之間來回往返,有些人認為所有事物都存在著此消彼長的
關係,凡於一處盈溢,在彼處則定有虧缺,故有「凡事有得必有失」的說法。
本題要求考生記述一些/多件事情引入,或敘事抒情,或引發議論,以見「我」
如何明白到「凡事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並抒述當中的感受和體會。
⚫ 「有得必有失」
,意思是有得到也有失去,亦可理解為有好處同時也有壞處。
「有得必有失」強調的是「得」與「失」之間的必然關係,即兩者之間必定
存在的(因果)關聯,例如一個人得到了更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自當失去
了可以花在其他事物的時間;或如人們以某件事物作為代價來追求目標,
「得
到」目標的時候,也會「失去」了作為代價的事物。考生不應只將「有得必
有失」理解為人們需付出才能有收穫/失去的事物可以復得,而忽略了「得」
與「失」之間的必然關係,否則將無法回應「有得必有失」的涵義。
⚫ 「這些事」,指這許多的事情,提示考生須構思多個片段,以示個人如何從
中(逐步)明白及領悟「凡事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不應只記述一件事情。
考生也應該注意,倘若所記述的不同片段在性質或內容情節上極為相似,文
章內容既會較為平淡單調,所抒發的領悟及體會亦較難寫得深刻。
⚫ 本文以記敘、抒情為主,取材須配合立意;事件先後的鋪排和交代,情節的
變化和發展須有條不紊,輕重有致,詳略得宜;情思或內心感受之渲染及刻
劃須深刻真摯;敘事和描寫須細緻傳神,才能具體呈現情感和思想。
⚫ 文章須透過敘事和描寫抒發個人體會,取材須配合立意。考生須提出深刻的
體會和感悟,可以是思考得失之間的必然關係、反思如何取捨或衡量事物輕
重、探討面對得失的理想態度等,不一而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考生須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寫作;「明白『凡事有得必有失』道理」
的人必須是「我」。而敘述者的身分並沒有指定,可以是學生、老師、父母
或其他,只要相對於明白有關道理而言合乎情理即可。儘管如此,考生不宜
盲目地追求代入特殊身分作述,應謹慎思考所選身分是否有利發揮、自身對
該身分的認識是否足夠、是否能反映該身分的獨特性、該身分是否必要等。
⚫ 情節安排或心理轉折不宜過於突兀生硬、誇張或戲劇化;應在情理之內。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5
20-21_Reg2_10 月改文參考指引

5. 試在①、②兩句中任選一句為題,根據當中的描述,寫作一篇文章。(所選
文題必須抄錄在答題簿的第一行。)
①「既然力有不逮,便應果斷放棄。」②「即使力有不逮,也應勉力而為。」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因應「既然力有不逮,便應果斷放棄」或「即使力有不逮,也
應勉力而為」一句表達感想。就「力有不逮」或「放棄/勉力而為」概念的
處理,考生可以放諸不同範疇或領域探討,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力有不逮」,指能力有所不及,未能達到需要的水平。無論考生選答哪一
道分題,所述內容或所選例子中,均必須反映「力有不逮」的處境或原因,
可以是個人、團體或社會的能力有限,可以是客觀環境帶來衝擊及影響,也
可以是其他原因所致,只要考生能具體交代能力之不及/不足,即可接受。
⚫ 「果斷放棄」
,指果敢決斷地不堅持所作,或指毫不猶豫地丟掉原有的主張;
「勉力而為」
,指盡個人最佳的能力做事,或竭力付出所有來做事。應該「果
斷放棄/勉力而為」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相關表現可帶來理想後果,可以
是這樣能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減低自己的損失),可以是為了忠於自身
理念或原則,也可以是其他考慮,只要闡述清晰,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除了必須緊扣以上字眼外,文章亦應回應所選分題的句式關係:
①「既然……,便應……」 ②「即使……,也應……」
– 認為「力有不逮」的處境是需要 – 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力有不逮」
「果斷放棄」的原因;考生須論 的處境並不理想、難以改變;考
證「力有不逮」與「(應)果斷 生須論證「勉力而為」為何可以
放棄」之間的因果關係。 接受/未算太壞/有其好處。
⚫ 無論考生選答哪一道分題,所選例子或論述對象中,均必須反映當中的「力
有不逮(的處境或原因)」及「果斷放棄/勉力而為(指向的對象)」所指為
何,並且交代「果斷放棄/勉力而為」的利弊、預期成效或後續影響。
⚫ 取材不拘,可以是個人經驗,也可以虛構故事來說理或抒情,惟無論是敘事
或是論說,均須反映對「面對力有不逮的處境」的理解和深刻體會。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或各段想表達什麼、文章中心思想是什
麼、記敘及論說的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拼湊所有關乎力有不
逮/放棄/努力的想法,忽略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清晰的結構。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立意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6
20-21_Reg2_10 月改文參考指引

6. 隨著年歲增長,很多人都習慣了報喜不報憂。然而,這又是否理想的做法?
試寫作文章一篇,談談你對「報喜不報憂」的看法。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談談個人對報喜不報憂的理解和看法,考生可以嚴肅說理,或
輕鬆論述,甚或以幽默諷刺的雜文寫作。論述角度可以不同,但立意必須清
晰明確,不可空洞無物;論說也要持之有據,不可牽強附會。
⚫ 「報喜不報憂」,指只報喜事而不報令人憂慮的事;比喻隱瞞實情,只說好
話,卻絕口不提不利的事。所提出的論點及例子中,「喜」和「憂」宜指向
同一件事情或處境而言,考生不應只側重探討「報憂」而忽略「報喜」。
⚫ 一般而言,考生可就以下數個方向思考。一、考察日常生活不同情境中與「報
喜不報憂」相關的情況或現象;二、評價報喜不報憂這個做法的利弊得失(可
以是肯定之,可以是否定之,也可以視乎情況而定);三、分析報喜不報憂
這個做法出現的原因或背後考慮;四、從不同層面或範疇說明報喜不報憂這
個做法的影響;五、從報喜不報憂引申出對待人接物或立身處世的反省;六、
從報喜不報憂的情況觀察或瞭解到某些現象或道理;七、建議如何理想地平
衡報喜及報憂這兩種做法。以上數項是立論的主要方向,僅屬舉隅,考生可
以只選擇一個方向思考,也可兼而論之,從數個不同角度切入;考生可以列
舉典故說理,或就個人體會說明,論述角度可以千變萬化,只要文章的立意、
取材能緊扣「報喜不報憂」發揮,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與「報喜不報憂」相關的體會因人而異,故此,考生可以從不同角度、題材
切入,自由發揮;能否切合題意,視乎考生取材是否切當,立意是否明確。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論說的
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報喜不報憂」的想法,東拼
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 文章宜輔以具體例子說理,取材須配合立意。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
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立論須明確,言之有物;論證須合理,論點和論
據須緊密關聯;說明和事例要具體,不宜浮泛;而論點和論據的安排須井然
有序,綱目分明;如能引用古今名言或事例闡述,則更具說服力。
⚫ 通篇內容不宜只停留在「呈現報喜不報憂」的層次,宜加入個人體會及反思,
方能建構文章的立意;考生亦不宜只聚焦於「報喜」或「報憂」其中一者。
⚫ 考生的立場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立意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