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 [Thomas
Aquinas]13 世纪意大利神学家 ,经院哲
学家。

【托马斯·阿奎那的生平】

出生于意大利罗卡塞卡一个贵族家庭。
早年在那不勒斯大学学习,后来到科隆、
巴黎,师从著名神学家大阿尔伯特,学习
古希腊哲学和神学。1256 年获硕士学位 。
1259~1268 年间曾先后担任亚历山大四世、
乌尔班四世、克雷其四世 3 位罗马教皇教
廷的神学教师和法王路易九世的神学顾问
著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等。
《神学大全》被认为是基督教的百科全书
其哲学和神学体系于 1879 年被教皇利奥十
三世定为天主教官方学说,后世称之为托
马斯主义。1323 年被追谥为圣徒,1567 年
被命名为教义师,并被称为“普世教会博
士”。

1
【主要思想和贡献】

13 世纪欧洲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社
会出现一些难以解答的经济问题。阿奎那
根据宗教教义与亚里士多德的有关学说,
提出处理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分配
的公正与交换的公正。他把财富分成两种
即自然财富和人为财富。认为自然经济是
一国幸福的基础,金银财富作为人为财富
不应成为国家和个人追求的目标。个人拥
有的财富只要与其身份相称,就算实现了
分配的公正。对于以获取金银为目的的经
商行为,他认为是可耻的,但同时认为那
些为了维持生计、赡济穷人和办公共福利
的人,做点生意是可以的。对高利贷基本
持反对态度。认为,偿还借款只是延期支
付,时间属于上帝,债主无权取息;根据
罗马法,货币属于所有权与使用权不可分
的物品,出借货币取息不合法。阿奎那的
经济思想在欧洲统治达两个世纪。他把亚
里士多德哲学运用于神学领域,创造了巨
大的经院哲学和神学体系,在伦理学、逻
2
辑学、政治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等方面
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宗教哲学方面,
他提出了著名的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论证
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主要著作】

托马斯·阿奎那 成功地将基督教的神学
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在一起,建
立起了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一共著有 18
部巨著,其中包括集基督教思想之大成的
《神学大全》和《哲学大全》、《论存在
和本质》、《论正统信仰和真理、异教徒
议论大全》等。

(0)

回复

1楼
2007-12-11 13:20
3
218.2.101.*

托马斯·阿奎那(Thoams Aquinas 1227━1274


年) ,是罗马天主教极盛时期的着名的经院
哲学家,他是使基督教的神学转而直接以
亚里士多德为根据的第一个人。他死后被
教廷追赠为圣者。直到现在,罗马天主教
拿来跟普世的反宗教和蔑视宗教的思想体
系相斗争的,还是他的哲学体系。所以,
当代的天主教哲学,称为“新托马斯主
义”。

下面摘录据《阿奎那政治着作选》,马清
槐译,1963 年商务印书馆版。

一、人的始因,上帝的救恩和人的幸福

人的始因, 就是按其自己的形状以创造人
类的上帝。

只有上帝才能满足那种存在於人类心中的
4
欲望并使人幸福。

人 能够依靠理智来认识普遍存在的善性,
并依靠意志来要求获得这种善性。但是,
普遍的善只有在上帝身上才能找到。 正是
上帝而不是别人,他不仅给予国王们和人
和禽兽所共同享受的世俗的超渡 “唯有我
的救恩永远长存。 ”(《以赛亚书》第
51━56 页)

二、社会的统治者和艺术家科学家的地位
并无二致

在每一种艺术或科学方面,凡是能够正确
地支配别人的,总比单纯胜利地执行别人
指示的人更值得称道。在纯理论科学方面
能用教学的方式向别人阐释真理,比只能
了解别人的教导更为重要。在艺术方面也
是如此。一位建筑师同努力按照他的设计
图样兴建房重的工匠相比,就因为他设计
了房屋而更受尊敬,所得的报酬也比较高
在战争中胜利的光荣多半是留给将军的英
5
明指挥,而不是留给士兵的顽强性的。

一个社会统治者,对其社会成员的德行来
说,所处的地位,与教授之对於科学,或
建筑师之对於建筑,或将军之对於战争并
无二致

三、人的目的。与此相联系的,君主的任
务与教会的任务

上帝是一切事物的目的。

除此而外,天地间的万物无一不在身之外
另有目的

但是,人在尘世生活之后还另有命运,这
就是他在死后所等待的上帝的最后幸福和
快乐。 既然对基督来说,上帝的幸福是靠
基督的血来获得的,并且他是靠圣灵的恩
赐才能达到那种幸福,他就需要另一种精
神上的指导来领他们到永恒济渡的港口;
这种指导是由基督教的牧师为信徒准备的。
6
人的目的,要到存在於人的本身的任何完
美的状态中去寻找。 管理一个社会的最终
目的,就在於获得这种完美状态,并在获
得以后加以维护。

人类社会的目的, 是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
(不过)社会生活的最终目的,将不仅是
德风广播,而且还有通过有德行的生活以
达到享受上帝的快乐的目的。

君主的职责,是掌握世俗事务中的最高权
力。 但是享受上帝的快乐这一目的 只有
神的统治而不是人类的政权才能 达到。
这样的统治,属於耶稣基督。

耶稣基督的统治权 委托给祭司长、彼得的
继承者和教皇、罗马教皇;基督教世界的
一切君王都应当受他的支配 (第 84━85 页)

四、君主政体、暴君、反抗暴君

7
”托马斯·阿奎那在政治学上,其实是亦步亦
趋地追随亚里士多德的。他和亚里士多德
一样,把人称做“政治的动物”,把政体
分为君主政治,贵族政治,民主政治。事
实上,中世纪的西欧,并不只存在君主政
体,像威尼斯,佛洛伦萨,有的是贵族政
治,有的是民主政治。可是他认为君主政
体是最好的。为此,他引了罗马共和末期
的长期残酷的内战,作为民主政治不可取
的证明。基督教以前的异教时期的古代文
化,在教士文明中并不是被抹煞了的。〔

圣保罗说(《以弗所书》4━3)“用和平彼此以
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二为一的心”

蜜蜂有一个王,而在整个宇宙中有一个上
帝 这是完全合乎理性的;因为一切多样体
都是从统一中产生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人类社会中最好的政体,就是由一个人所
掌握的政体。(请注意,这是一个标志着理
性是什麽,和由理性出发,通过三段论法
推论出所谓必然的结论的一个极典型的例
8
子)

上帝通过他的先知答应他的人民:作为一
个巨大的恩惠,他要把他们放在一人之下
只有一个君主来统治他们大众。(第 48━49
页)

在无道的政权下 它所凭借的统一规模愈大,
它就愈加有害。所以,暴君政治比寡头政
治有害,寡头政治又比民主政治有害。

都政权无道的因素是,统治者在追求个人
的目的时损害了公共利益。所以,公共利
益所受损害愈大,政权就愈加无道 所以,
暴君政治是最无道的政权形式。

使道的政权最好单有一人来掌握 如果这样
的政权一旦变为无道,那麽由多数人掌权
从而在内部的摩擦影响下趋於衰弱,就比
较好些。所以,在各种无道的政权的形式
中,民主政治是最可容忍的,暴君政治是
最坏的。 (托马斯·阿奎那要完满的善,这
9
是“有道”。如果我们说,这样的善是不
存在的,摩擦总是有的;相反,摩擦即批
判,批判可以改善;这样,我们就从完满
的善这个命题,转向不断的改善的命题上
来,哪种政体最好的结论也就改变过来
了。)(第 49━51 页)

既然一人执政是最优良的制度因而值得欢
迎,既然像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它经常
有可能发展成为政体上说最坏的暴君统治
所以必须采取各种矛盾措施,使提供给社
会的统治者不致成为暴君。首先,在可能
的候选人中,无论谁被宣布接任王位,都
应该具有使他不致成为暴君的德性 (这一条,
中国传统再三强调过)其次,君主制度在组
织上应作这样的规定,使国王一旦当政时
没有机会成为暴君。同时应该适当地限制
王权,使他不能很容易地转到暴政方面去
(第 57 页)

克服暴政的弊害的办法应以公众的意见为
准 特别在一个社会有权为自身推选统治者
10
的情况下,如果那个社会废黜它所选出的
国王,或因他滥用权力行使暴政而限制他
的权力,那就不能算是违反正义。(第 59
页)

最后,当没有希望靠人的助力来反对暴政
时,就必须求助於万王之王的上帝。(第 60
页)

贴吧游戏

《最终幻想 14》今日开启开放性测试! 做
任务领取数码大奖!

推荐 来自贴吧游戏
2007-12-11 13:28

218.2.101.*

从哲学史上来看,阿奎那是最伟大的经院
哲学家,他从五个方面论证了上帝的存在
11
其中关於事物的运动或变化和动力因的性
质的两条论证,被康得称之为宇宙论的论
证。他还对哲学与神学进行了区别,认为
神学的物件是天启和信仰,哲学的物件是
理智和理性,二者不能相互代替,但神学
高於哲学。

他认为,关於上帝的知识即是至善,人在
认识上帝中能实现其真正的自我完善,达
到最大的幸福。但是,能够获得这种认识
只有在来世。在现世中,仁爱是被上帝注
入的最高的德行,沉思是至高无上的快乐
和幸福,人们如果放弃世俗的财物去追求
一种永恒的生活,则可以到达一种幸福。
存在(ens,相当於英文 being)是指事物
的现实性,没有这种现实性的事物只是一
种潜在或可能性。事物的本质或实质存在
於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个别的物件中。故
存在先于、高於本质。

“一般”或“共相”:分为存在於个别事物
之中(直接的共相),和存在於对个别事
12
物之后而形成的概念(思想的共相)两种
这种看法是对於当时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
的一种调和,是一种“温和的实在论”。
这些观点后来遭到威廉的奥卡姆(约 1285
——1349 年)毁灭性批判。人是精神与肉
体的结合,智慧和意志构成灵魂的本质。
集合灵与肉为一体的人因此具有感觉、思
维和意志的功能。

外感觉:眼耳鼻舌身(最基本感觉)

感性——个体事物

内感觉:通感(对五种外感觉的综 合)、
辨别、想像、记忆

理性(理智)——事物的一般或共相

感性的认识先于理智的认识。但是,只有
理性的知识才是完全的知识。像“三位一
体”、“道成肉身”这些真理是理性所不
能把握的,只能依靠天启才能获得。
13
汤玛斯的理论后来被规定为天主教的正统
学说。20 世纪新汤玛斯主义:把汤玛斯的
观点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相结
合,提出一种新型的天主教理论观点。

汤玛斯·阿奎那一生著述约有 1500 万字。代


表作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等
没有任何专门的美学著作,美学思想散见
於这些著作之中。

2,美学思想

1)美的三个要素

阿奎那认为,现实世界的美是客观存在的
“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
而是由於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
爱。”有各种不同的美的形态。但所有的
美都根源於上帝,上帝是最高的美,“事
物之所以美,是由於神住在它们里面”,
“神是美的,因为神是一切事物的协调和
14
鲜明的原因”。

汤玛斯美学的核心在於论证人如何认识、
把握现实事物的美。他认为,美具有某些
特徵,是能够被认识的东西。而认识和把
握美,主要还要依靠人的理智,不仅仅是
感官。

汤玛斯对於美的特徵,最关注的是比例和
色彩的鲜丽。如他说:“美由某种光辉与
比例构成。”“物体的美依赖於各部分的
比例与色彩。”“人体的美是由成比例构
造的各部分与一种色彩的明丽所组成。”

后来,他在“和谐”与“鲜明”之外加上
“完整”,构成了“美的三要素”。也就
是说“美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事物
的完整(integrity)或完美(perfection),
因为凡是不完整的东西结果是丑的;其次
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明晰
(clarity),所以具有鲜艳颜色的事物被认
为是美的。”
15
完整,亦是完美、完善,与目的论有关。
自然事物自身所朝向的目的,就具有美的
因素。这种美的因素最终来自上帝。这也
成为一切艺术创造的理由。艺术活动不是
简单地临摹外在自然事物,而是追寻和表
现一种内在的自然法则。它本身不完全是
情感的,也是一种理性的、认识的活动。
艺术作品是心灵的、精神的一种产物。

“和谐能够表示两种事物,既能够表示实际
构成或结合的事物,也能够表示这种构成
或结合的比例。”但是,比例还包括一种
不可见的关系,他说:“我们在两种含义
上使用‘比例’一词。第一层含义,它是
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一种确定关系,在这
个意义上,‘一倍’、‘三倍’和‘相
等’都是比例的种类。在第二层含义上,
我们说比例是作为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的
某种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宇宙事物和上
帝之间能够具有某种比例,因为创造的标
准与上帝有关,就像果之与因或可能性之
16
与行动一样。”

回复

3楼
2007-12-11 13:28

218.2.101.*

上帝造物的标准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从哲
学的角度来说,涉及到事物的形式与质料
的关系、事物与本体或者说实物与典范之
间的关系。

此外,汤玛斯还说:“美有两种,一种是
精神的,由恰当的秩序与精神的善的充裕
构成;另一种则是外在的美,由物体的恰
当的秩序以及属於这物体的外在特性的充
裕所构成。”“我们称一个人的美,是由
於他形体上有适合的比例和排列,和由於
17
他具有明亮和鲜艳的色泽。因此,在另一
意义上也可以设定,美的名称是指称所有
事物具有的与其类型适合的那种清晰,无
论精神的或物质的,它们都由适当的比例
构成。”这里所说的比例,包括心灵和精
神世界里的东西的比例和关系,事物与我
们心中对於这个事物的观念之间的关系。
涉及艺术家心中的观念与作品形象之间的
关系等等。

鲜明,是基督教美学关於事物形式美所特
别强调的新观点。鲜明不仅是物体外表的
一种悦目的东西,它也是一种象徵主义的
精神性的东西,源於神性照耀在物质之上
的辉光,心灵照耀在肉体之上的光芒。
“鲜明和比例都植根於心灵,心灵的功能
就在把一种比例对称安排好并且使它显得
明亮。”

2)美与善的区别

在阿奎那看来,美与善相关但不相同。二
18
者的区别是,善涉及欲念,而美只涉及认
识,不涉及欲念。他说,善是“一切事物
都对它其欲念的物件”,从这个定义可以
看出,善应使欲念得到满足。但是根据美
的定义,见到或认识到美,这见和认识本
身就可以使人满足。因此,与美关系最密
切的感官是视觉和听觉,都是与认识关系
最密切的为理智服务的感官。……总之,
凡是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做善,凡是单
凭认识到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西就叫做美

“欲念”(desire)不仅与我们现在所理解
的那种感性的、生理的欲望不尽相同,而
且还具有一种目的论的意义。他说:“所
谓欲念就是迫向某目的的冲动。”一个事
物如果符合它自身的完满性,就是符合一
种目的,符合上帝的目的。这样的事物就
是善(good)的。这种事物也符合我们对
它的看法,也即满足我们对它的欲念,也
可以说是好的事物。我们对於任何事物的
看法都有这样一种目的论的内在冲动。美
19
与善是有区别的,艺术与道德的活动是有
区别的。艺术主要关注的是美,而道德活
动在根本上与善相关。

3)人与美

阿奎那认为,美感与生理快感是不同的,
他们的界限是,只有人才能具有美感,动
物只有生理的快感。“其他动物对感官物
件不会引起快感,除非这些物件与食品和
交配有关,但是人却可以从物件本身的美
得到乐趣”。

“狮子在看到或听到一只牡鹿的时候感到快
乐,是因为这预示了一顿佳肴。而人却通
过其他感觉体验到愉悦,不仅是由於可以
美餐一顿,还由於感性印象的和谐。……
因此,这种愉悦同维持其生存没有关
系。”

而人之所以有美感,还在於爱:“愉悦的
原因是爱,因为每一个人都为他获得所爱
20
的事物而快乐。”但是,“每个人都爱美
肉体的人爱肉体的美,精神的人爱精神的
美。”精神的美当然要高於物质的美。

人们创造艺术也是为了美的缘故。“所有
再现或描绘某事物的人,是为了使某事物
成为美的事物。”

4)小 结

“美的三要素”只是对前人和流行说法的一
种概括,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是,他对
比例运用一种经验主义的考察之后,再将
这些比例置於物质之上,因此,这些概念
对於人们既是玄思的、超验的,又是可以
最简单、最直接把握到的。由此可以看到
亚里斯多德对汤玛斯的内在影响。

美与善的关系,是美学史上一条最重要的
内在线索之一。汤玛斯认为善涉及欲念,
而美不涉及欲念,第一次揭示了美与善之
间一种本质的不同。
21
汤玛斯还指出只有人才具有美感,美感与
爱相联系,动物所具有的只是与食和性相
关的生理的快感,也界定了美感与快感的
根本不同。

但是,汤玛斯把审美看作一种认识活动,
并以此作为美与善的一个区别,表明在这
个问题上,他以及当时的美学理论还很薄
弱。

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