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習慣說》

姓名: ( ) 班別: 日期:

一、有人說劉蓉的父親是一位好父親,你同意嗎?為甚麼?

同意。

關心孩子:父親主動到書房看看孩子讀書的環境,見到窪地後,命令童僕把

屋內的窪地填平,可見其積極協助孩子處理生活問題。

對孩子有要求:見到窪地後,以略微責備的語氣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

下國家為」可見父親期待孩子能修煉自身,將來為他人服務。

以關心孩子,對孩子有要求兩點可看出劉蓉的父親是一位好父親。

二、試寫出《習慣說》的中心句。

故君子之學貴慎始。

三、試解釋以下粗體字。

思而弗得,輒起。 不

足苦躓焉。 絆倒

顧而笑曰 看

《口技》

一、《口技》是一篇以 描寫 (寫作手法)為主的文章,其中口技場景的呈現屬

直接描寫 (寫作手法),而賓客的反應屬 間接描寫 (寫作手法)。

二、第三段「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

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在文中起甚麼作用?刪去這一段,

整篇文章會有甚麼變化?

第三段是過渡段。

刪去這一段,文章的佈局便會過於緊密。由一段精彩的表演到另一段更精彩的

表演,需要一個較為平淡的過渡,否則觀眾會透不過氣來,而且也烘托不出精

彩的地方。

《釣勝於魚》

課文總結圖
以下是《釣勝於魚》的脈絡,試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答案。

老教授釣魚目的是: 為釣不為魚 。

作者根據老教授享受釣而不計較魚的看法,列舉眾多著名學者的事例,
論證「 釣勝於魚 」的重要意義。
事例或話語 說明的觀點 普渡大學校長郝德說:「科學的無限疆界,展
開在人類面前。」 有些人在追求知識時樂而忘返。
魏剛用鋸木塊的方法來休養頭
腦。 工作本身的興趣有時能使人瘋狂。 愛因斯坦對薪俸的
要求極低,以及常忘記兌取支票。 對知識的追求會使人無法再生名利
觀念。 勞倫斯發明原子衝擊器,拒絕申
請專利。 科學家視厚祿巨利淡如雲煙。發明小兒麻痹預防針
的沙克說:「我所確知的是:科學家不是政治家。
我不是明星,讓我回到
實驗室去。」醉心追求知識的人不會產生向上爬
的習慣,也不會產生學而優則仕的
《釣勝於魚》 風氣,只會繼續自己的興趣。

記敍老教授釣魚歸來並抒發對人生的看法: 人生不過是一場玩笑 。

一、 根據《風箏》一文, 回答以下題目:(10 分)
1. 在「我」毀壞小兄弟的風箏前,二人對於這種玩意各自有何感受? ( 6 分)
作者不但不愛,而且嫌惡它,(1 分)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因此禁止弟弟
放風筝。(2 分)
弟弟十分喜愛風箏,(1 分) 看到風箏落下時會驚呼 (1 分),看到風箏解開纏繞時
會高興得跳躍。(1 分)

2. 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的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

以上引文如何呼應文中的「我」所言的「精神的虐殺」?(5 分)

引文寫「我」利落的摧毀弟弟的風箏(1 分),形象地描寫了「我」的憤怒與粗暴

(1 分)反映了「我」對小弟弟的傷害之深,確是精神的虐殺 (1 分)通過弟弟

苦心孤詣製作的風箏被哥哥一下子摧毀的對比,加強表現弟弟的驚愕與悲痛(1

分),也加強了我日後的罪疚感。(1 分)

一、從「知魚之樂」的爭論之中,可以推論莊子、惠子二人認識世間事物的方式大
不相同,試加析述。6 分
莊子見小銀魚「出游從容」,認為是乃「魚之樂也」,其中莊子並沒有提出理據以
作支持,由此可見他以直覺認識世間事物。(3 分)
惠子不同意莊子「魚之樂」的說法,他認為人不是魚,就不能明白魚的所感所知
惠子所述,可見他從人與魚分屬不同種類,根據經驗,按照理性推論,兩者所
知所感是無法互通的。(3 分)
二、《知必死則天下不為》如何運用對比手法,如此這手法有何好處?試加析述 。
8分
支解示眾的酷刑,殺人無數,仍未能禁絕人們偷偷到麗水淘金,而得天下即殺,
因必死無疑,則無人敢冒必死而取天下,作者藉對比手法,說明「必罸」的重要
作用。(3 分)
並非所有犯禁淘金的人都會被捕施刑,則人們就會心存僥倖犯禁,而雖有人予
天下,亦無人敢得天下,因為得者必死無疑,令人對「必罸」的結果。 (2 分)
這樣論述,層次分明,強烈對比,印象更為深刻。(2 分)
三、韓非藉《誘妾掩鼻》說明甚麼道理?試加析述。(2 分)
韓非藉《誘妾掩鼻》,提醒君主須辨別臣下的意圖,以免被臣下所利用,藉似類
之事,令君主誅殺不當而獲益。(2 分)
四、請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詞,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4 分)
1. 人多竊采金 竊:_私下
2. 得而輒辜磔於市 輒:_立刻
3. 魏王遺荊王美人 遺:_送給
4. 頃嘗言惡聞王臭 惡:_厭惡

五.試根據<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一詞,回答所附問題:
本詞如何運用對比帶出主題?試加以說明。(6 分)
本詞以少年之我與今日之我對愁的不同體會作對比。少年時詞人入世未深,不識
愁為何物,為寫一首新詞而去登上高樓,無愁而勉強說愁。(3 分)現今詞人飽
經憂患,愁緒既多且深,無論怎說也表達不出那種況味,只好故意說得輕鬆灑
脫,不說愁苦了。(3 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