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社會福利的分析架構與價值選擇

• 以分析觀點研究社福政策:3P
• 問題分析與政策分析:Chambers, Gilbert
• 社會政策分析的完整面向:政策內容、歷史分析、社會
分析、經濟分析、政治分析、政策評估、提出政策改革
• 以政治觀點研究社福政策
• 政策的價值選擇

台大社工系「社會福利概論」
蔡貞慧老師 2021/04/16
社會問題 社會政策

歷史、社會、 價值/意識形
經濟、政治 態
觀點

目標/目的、
配置基礎、供給形式、
輸送模式、財源籌措

社會福利制度、政策、方案、措施
2
為什麼要對政策做分析?
◼ 政策是社工專業的核心。
◼ 了解政策是為了瞭解如何處理社會問題。
◼ 分析政策是為了探討社會對問題的集體反應。
◼ 社會福利政策是充滿價值的,所以倫理評估很重要,也
很具爭議性。
◼ 政策分析是科學、藝術,也是政治。
◼ 政策分析必須有創意,透過想法實驗和邏輯思考而設想
一個真實或想像的政策方案的可能影響。
◼ 有效的政策分析將被運用於權力運作中。
◼ 政策分析是政治過程中用來說服的工具。

3
社會政策分析觀點 (Gilbert & Terrell, 2005:14)

◼ 以制度觀點研究社福政策:
親屬關係、宗教、職場、市場、互助會、政府
◼ 以政治觀點研究社福政策:
個人主義 vs 集體主義
◼ 以分析觀點研究社福政策:3P
◼ Process~著眼於政策形成的動力
◼ Product~一組政策選擇:What benefits are offered?
Whom they are offered? How they are delivered? How they
are financed?
◼ Performance~評估:How well? Impact?
4
3P
分析路徑 專業角色
Process 計畫 民選政治人物、公務員、壓力團體之間的關係與互動。
對過程的研究 個案研究之政策評估。多採政治學、歷史學科領域。
描述性模型:誰影響政策制度(actor)?多元主義、菁
英主義、統合主義
規範性模型:理性基礎How should?理性途徑(階段
論)、政治途徑(反階段論)、漸進途徑
Product 行政 區別政策/方案選擇項目的構成要素,並檢驗這些選擇
對產物的研究 項目相關之價值與理論架構

Performance 研究 客觀、系統化
對績效的研究 How well?方案能夠執行得有多好?(執行內容?
Target to預期對象?成本?)
Impact? 方案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執行前 後差異?)
三者彼此重疊和關聯 e.g.分析立法過程 描述立法產生的浮力方案 評估其立法績效
綜合在同一個角色或專業者身上 專業者偏好其中之一 區別這三者好處是每種方法
可描述不同型態的問題
5
社會政策分析的完整面向 (Popple & Leighninger, 2011)

◼ 勾勒政策全貌
◼ 歷史分析
◼ 社會分析
◼ 經濟分析
◼ 政治分析
◼ 政策/方案評估
◼ 提出政策改革方案

6
勾勒政策全貌
◼ 什麼政策?
◼ 問題本質?如何定義?對誰來說是問題?
◼ 政策脈絡(一個社會問題可能需幾個政策、環節,而這
個政策的定位是什麼?與其他政策的連結)
◼ 政策/方案內容的設計(選擇分析):
➢ 社會配置的基礎?
➢ 社會提供的方式?
➢ 輸送給付的策略?
➢ 財源籌措方式?

7
歷史分析
◼ 該問題曾經被如何處理?
◼ 該政策/方案的發展歷程?誰支持?誰反對?
◼ 從歷史找出過去對此問題所提出的做法,哪些有
效?哪些無效?
◼ 當前的政策/方案如何融入歷史教訓?

8
社會分析:問題描繪
◼ 對問題是否有完整認識?
◼ 對問題的處理是否根據研究發現?
◼ 被該問題影響的人口?規模?特性?分布?
◼ 政策中意涵的人類行為相關理論
◼ 關於該問題之主要社會價值及可能價值關係?
◼ 政策目標?顯性目標?隱性目標?對目標有無共識?
◼ 問題和目標陳述背後的假設?

9
經濟分析
◼ 政策對總體經濟(產出、所得、通膨、失業等)的
(潛在)影響?
◼ 政策對個人行為、產業、市場的(潛在)影響?包
括工作動機、租金成本、產品生產等。
◼ 機會成本;成本效益分析

10
政治分析
◼ 誰是利害關係人?支持者?反對者?政策之預期受惠者?
◼ 政策/方案如何合法化?立法基礎是否仍存在?
◼ 決策過程?理性決策的?漸進改變的?透過衝突而變遷?
◼ 政策執行的政治分析(政治可行性)

11
政策/方案評估
◼ 結果(outcome)與目標(goal)間的關係?
◼ 非預期後果?
◼ 是否符合成本效用?

12
以政治觀點研究社會政策
◼ 個人主義觀點 vs 集體主義觀點
◼ 社會福利意識型態:
◼ 新右派
◼ 中間路線
◼ 民主社會主義
◼ 第三條路
◼ 馬克思主義
◼ 女性主義
◼ 綠色主義

13
社會政策發展的影響因素
Leichter (1979):
1. 情境因素 (situational factors)
◼ 暴力事件:包括國際、國內的戰爭,暴力主義或暗殺事件等。
◼ 經濟循環:包括經濟的不景氣、衰退、通貨膨脹。
◼ 天然災害:如流行疾病、旱、水災、地震。
◼ 政治事件與情境:包括政治地位的改變、政權的改變、政府的改變、
政治的改革、政治貪污和醜聞、政治領導人物的改變。
◼ 技術的改變。
◼ 政策的議題。
2. 結構因素 (structural factors)
◼ 政治結構:包括政權的形式、政治組織的類型、政府類型、社會團體
的力量、政治過程、政策限制因素等。
◼ 經濟結構:包括對經濟體系、經濟基礎、國民所得與財務、經濟組織
的複雜性之分析。
◼ 社會、人口及區位結構:包括人口組織與人口結構、都市化程度、自
然資源、地理區位等之分析。 14
3. 文化因素 (cultural factor)
◼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傳統、政治規範與價值、正式的政治意識型態
之分析。
◼ 一般文化:傳統社會價值及宗教。
4. 環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 國際政治的環境
◼ 政策的擴散
◼ 國際公約與壓力
◼ 國際私人組織或跨國公司

15
丘昌泰(2000):
1. 外環境因素:政治文化、社經條件、利益團體、公
共輿論、國際因素;
2. 內環境因素:政黨、立法部門、行政部門、法院

16
討論題綱
◼ 為什麼社會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是具有政治性的?請以一個
政策的制定或執行過程為例。
◼ 何謂社會政策分析3P?請試以Gilbert提出的3P模式分析你有興
趣的社會福利政策(另,社會福利的範圍與內容?)。
◼ Popple & Leighninger提出社會福利政策的全面分析架構,其中
,何謂社會分析?請試以社會分析面向分析(青年)貧窮問題
?社會排除問題?失業問題?醫療問題?長照問題?(擇一)
◼ 請針對以下社會福利政策/方案擇一進行經濟分析:(1)是否擴
大開放外籍移工?(2)是否延長退休年限?(3)是否放寬社會救
助門檻(又,是否針對特定對象,如失業青年?外勞?)?
(4)是否應拉齊公保和勞保平均退休給付金額?(5)是否辦理長
照社會保險?
17
社會政策分析模式 (Chambers, 1986)

◼ 問題分析:問題是如何界定;問題的前因
與後果;此問題何以會被界定為問題(意識
形態與價值) ;誰受害誰得利。
◼ 政策分析:政策目的(goal)與目標(objective);給
付或服務的形式;受益資格的決定;行政
與服務輸送體系;經費來源;上述因素間
的交互影響。

18
社會政策分析架構:選擇的面向
◼ 社會資源配置的基礎?(whom offered)
◼ 選擇性? vs. 普及性?
◼ 社會資源配置的提供形式?(what offered)
◼ 現金給付 vs. 實物給付?
◼ 社會資源提供的輸送策略?(how delivered)
◼ 公營 vs. 民營 vs. 公辦民營
◼ 社會資源提供的財源籌措?(how financed)
◼ 公共支出 vs. 私人支出

19
Benefit allocations in the social market and the
mixed economy of welfare
台大社工系蔡貞慧老師「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2006 Fall

福利國家的社會市場 資本論社會的經濟市場
公部門 私部門
1.直接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提供移轉 1.親友的非正式支持
2.間接透過賦稅支出提供移轉 2.志願(非營利)機構的服務
3.強制性移轉 3.營利機構的服務

20
社會政策的原則
選擇面向 個人權觀點 集體權觀點

Allocation Cost effectiveness Social effectiveness

Provision Freedom of choice Social control


Delivery Freedom of dissent Efficiency

Finance Local autonomy Centralization

21
社會福利原則與價值
需要 問題 政策

•感覺 •問題認定 •配置原則


•表達 •因果關係 •供給形式
•規範 •價值/意識 •輸送體系
•比較 •受惠/損害 •財源籌措

• 公民權 資源 ‣Justice
• 裁量 ‣較少合格原則 - equity/equality
‣社會適當性 - Liberty
‣Efficiency

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