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第 24 卷第 5 期 中医药学刊 Vol. 24 No.

5
2006 年 5 月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y. 2 0 0 6

胃院痛中医辨证与相关指标研究文献述评

韩立民
(赣南医学院,江西赖州 341000)

摘 要:祖国医学对胃院痛早已有所认识。通过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和实验文献的研究,以图对胃肮痛的
辨证、病因、病机做出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胃胱痛;古代;现代;实验;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5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5276(2006)05 -0801 -03

胃院痛 ( I] :又称胃痛,其名始见 病证单设一门,明确指出胃胱痛的病位在脾胃。


于《黄帝内经》。如《灵枢·经脉): 明清时期胃院痛的辨证体系渐趋完善,胃院痛名正式确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 立。虞抟在(医学正传·胃院痛)中分析造成前代医家将冒
强,食则呕,胃胱痛,腹胀善噫,得后与 痛与心痛混称的原因说:"(内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胱当
气则快然如衰”;《灵枢·邪气藏府病 心而痛,……古方名为脾疼者是也,胃之上口为贲门,贲门与
形》进一步指出“胃病者,腹嗔胀,胃 心相连,故(经)所谓胃院当心而痛,今俗呼为心痛者,未达
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食 此意尔。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院,而实不在
饮不下 。 “古代医学文献中凡胃胱痛 心也 ”[3 ] 。至此,中医学胃院痛名称正式确立。
未独立门户者,多在“心痛"、“心腹 1.2 病因病机 ©病因:中医认为胃院痛是由多种致病
痛"、“心胃痛”等门予以论述 。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可分为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
胃胱痛是指以胃痛为主要症状,多伴有上腹部胀满、嗳 食起居失宜等。外感六淫为重要诱发因素;情志失调既是
气吞酸、饮食不适等临床表现。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 导致胃院痛的直接病因,也是引起胃院痛发作的重要诱因;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下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及部分 饮食起居失宜一方面可以直接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使升
胰腺、胆道疾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属中医胃院痛之 降失调,导致胃胱痛,另一方面可逐步改变机体的气血状
列。 态,形成各种易发胃院痛的体质类型。@病机:古代医家对
1 古代文献对胃院痛的认识 胃院痛基本病机的认识,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种以气滞为
1. 1 名称演化 古人很早就观察到胃院痛现象,商代甲 基本病机,代表人物如朱丹溪、汪机、张介宾。另一种以气
骨文中已经有类似病症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 机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为基本病机,代表人物如李东垣、虞
国时期)(阴阳十一脉炎经》甲本提到:"臂巨阴脉……其所 抟等。两种观点其实质是一致的,即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
产病:朋(胸)痛,癒(院)痛......., [2 ] 《内经》最早记载胃院 牛调为基础,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因之而
痛的症状,并明确指出胃院痛可出现胃腑病变,由于(内 郁滞,阻于中焦胃 腑,以致经络不通而痛。
经》各篇对胃院痛与心痛并未作明确区分,常常“心痛”与 1.3 辨证与分型 @辨证:古人认为,由于胃院痛的病因
"胃痛”不分,从而使后世对胃院痛的认识产生分歧,以至 病机比较复杂,故在辨证时需从病位、病因、虚实、寒热、气
医家每与“心痛”“心腹痛”“心胃痛”“心下痛”“心脾痛”等 血及痰饮食积方面全面分析,才能辨清其病位、病因、病机、
混称,历代中医文献中,凡胃院痛未独立分门者,均兼见千 病性,对提高临床疗效有指导意义。@辨证分型:不同时代
“心痛"、“心腹痛”等之中。金元医家首先将胃胱痛作为病 医家对胃胱痛辨证分型亦有所不同。见表 1 。金元以前的
证名提出。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主治心法》首载“胃院 分型认识比较混乱 ,观点不一,分型也较为简单。金元以后
痛“病症名,李东垣《兰室秘藏》中首次将胃院痛作为独立 至明清时代医家对 胃胱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较为深
学子


刊 2006 年第 24 卷

人,因此辨证分型大致相同,其差异则是由各自所待学术观 点不同所致。
表1 胃院痛历代分型


书名或医家 证

六气胜复 少阳胃院痛、阳明心痛、太阳心痛、少阴心痛、厥阴心痛、太阴心痛

五运大过 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
内经
不及 岁木不及、岁火不及、岁土不及、岁金不及、岁水不及

脏腑 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

《伤寒杂病论) 寒气犯胃、湿困脾胃、水热互结、肝气犯胃、痰热内停、脾胃虚寒、胃虚气逆、食滞胃院、蛔虫内扰

《华伦中藏经〉 气滞、血疲、食滞

《巢氏病源) 风入腹、胃气虚、肾气不足、脏气不足、寒饮内停、热邪内乘

《千金方》 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

《太平圣惠方》 脾胃气虚、寒热不调、脾胃阳虚、寒邪犯胃

《博济方》 脾胃虚弱、气机失调、寒邪犯胃

《圣济总录》 寒气内乘、痰湿内停、疲血内停、饮食停滞、气滞、阳虚内寒

《普济本事方》 中院痰水冷气、食积、气滞

《和剂局方〉 脾虚生痰、胃寒气滞、脾胃虚弱、脾胃不和、中院气滞、阳虚气滞、肾气不和

《杨氏家藏方》 寒邪犯胃、痰饮内停、脾胃虚寒

《医学启源》 脾寒、脾热、脾湿、脾虚、木郁

刘完素 气机郁滞、胃热炽盛、饮食停滞、寒厥胃痛

(仁斋直指〉 寒邪客搏、中院气滞、死血留胃、痰饮积胃

杲 脾胃虚寒、饮食停滞、寒气犯胃、寒湿犯胃、热伤元气

《御药院方》 脾胃不和、饮食停滞、气机失调、痰饮内停

朱震亨 寒邪犯胃、胃热、痪血、虫积、胃院有湿、痰积、气滞、食积、脾胃虚

汪 机 寒气客胃、胃腑湿热、痰积胃院、气郁、食伤胃痛、胃院疲血、虫痛、脾胃虚冷

(古今医统) 气滞、痰积、食积、血疲、正虚

孙一奎 食伤、寒伤、气逆、痰饮、死血、虫积、郁火

(景岳全书) 气滞、寒滞、食滞、气血虚寒、火邪热郁

(医宗己任》 食、痰、死血、气、寒、火、中气虚、肝火犯胃、肝胃郁热、阴虚

(林氏活人录》 气郁、火郁、痰凝、停食、受寒、伤热、蛔厥、疲血、胃虚

(临证指南医案) 肝犯胃、气阻、凝痰、脾胃阳虚、心脾两虚、痰饮凝泣、血络疲痹、火郁、气滞

2 现代文献对胃院痛的认识 因。体质因素:现代研究表明,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2.1 病症名的定义 1989 年中国中医学会内科学委员会 都与体质和遗传有关,有胃院痛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高于
在庐山会议上正式提出胃院痛的定义以及诊断标准,在临 其他人群。《实用内科学》通过对各种报道综合分析认为
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21 世纪全国高等中医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因素。@病机:现代中医学者
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4] 进一步予以确认。 对胃院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多数人认为胃院痛的病机
2.2 病因病机研究 @病因:环境因素:现代研究提示, 为长期饮食不节,起居失宜,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复因外感
中医药-8

季节、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与胃院痛发病有密切关系;侯 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刺激,导致中焦升降失常,气机逆
俊[“发现消化性溃疡冬季及秋季和冬春之交高发。情志 乱,痰浊、血疲、食积、停千中焦,阻滞气道,不通则痛。其中
因素:现代研究证明情志因素是导致胃院痛发生、发作和加 气滞最为常见,既 可郁而化火化热,又可迫血妄行。脾胃气
重的原因。许凌成 [6] 通过对溃疡病患者进行个性分析研 血化源不足,病久 导致脾胃虚寒,热伤营阴,或思虑过度耗
究,结果发现多愁善感、焦虑、紧张、易激动者发病率高。饮 伤阴血,则可导致 胃阴不足,并且久病可影响到肺、肾,大致
学刊02

食起居:现代研究发现,胃院痛的发生、复发和加重与饮食 可分为气机郁滞、 寒热失调、痰疲互结、肝胃不和、脾胃不


起居的关系极为密切。陈富如 [7] 通过 862 例慢性胃炎病机 和、脾胃虚弱、胃阴 不足等证型。
分析:饮食不节、劳倦所伤是导致慢性胃炎发病的最常见病 2.3 辨证分型 近年来文献报道中,许多人对胃胱痛的
第 5 期 韩立民:胃肮痛中医辨证与相关指标研究文献述评

辨证和分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 2 ~3 型至 10 余型不等。 歧,以至医家每以本病与心痛、心腹痛、心胃痛、心下痛、心


辨证标准:依据 1989 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制定《胃 脾痛等混称。金元医家首先将胃院痛作为证名提出,李东
院痛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8];2002 年中国医药科技 垣(兰室秘藏)首次独立将其单设一门,明清时期胃院痛的
出版社出版郑彼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9] ; 辨证体系渐趋完善,病因病机认识也日趋一致,胃院痛名正
人民卫生出版社 21 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 式成立。
医内科学》有关胃胱痛的辨证分型 (4] ,已为广泛采用。 0 胃 中医现代文献对胃院痛病理、病机和分型的研究,也经
气壅滞:主症:胃胱胀痛,食后加重,嗳气。兼次症:纳呆少 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田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1 世纪
馨,嗳腐,或有明显伤食史,或有感受外邪病史并伴有风寒、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将其分为 8
风热暑湿等表证。舌象:舌质淡,苔白厚腻,或薄白,或薄 型,与 2002 年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关彼萸主编(中
黄。脉象:以滑脉多见,或兼浮或浮数或濡。@肝胃气滞:主 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大致相同,但与临床的实际操
症:胃院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 作分类还有一定差距。
兼次症: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象:舌苔 胃腕痛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胃院痛病人中多数为器质
薄白。脉象:弦滑。@胃中蕴热:主症:胃院灼热,得凉则减、 性病变,少数为功能性病变。器质性病变中以胃炎和溃疡
得热加重。兼次症: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甚 病常见,其中与幽门镖旋杆菌感染,胃窦黏膜生长抑素的分
至大便秘结,排便不畅。舌象:舌质红,苔黄少津。脉象:滑 泌,胃功素分泌异常,胃泌酸功能失调和运动功能紊乱不无
数。@肝胃郁热:主症:胃院灼痛,痛时急迫。兼次症:嘈杂 干系。
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凉饮,烦躁易怒。舌象:舌质红,苔黄。 参考文献:
脉象:弦滑数。©痪血阻滞:主症:胃院疼痛,状如针刺或刀 [ 1] 朱文锋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

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兼次症:病程日久,胃院痛反复发作而 版社, 2002


[ 2] 周一谋,萧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 [M]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
不愈,面色灰黯无华,唇黯,女子月经衍期,色黯。舌脉:黯有
社, 1988.39
痪斑。脉象:脉涩。@胃阴不足:主症:胃腕隐痛或隐隐灼 345
------
___
虞抟医学正传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 186
痛。兼次症: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唇燥,大
__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77
便干结或排便不畅。舌象:舌体瘦、唇嫩红。少苔或无苔。 __ 侯俊消化性溃疡 6338 例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J]. 2001, 16
脉象:细而数。@脾胃虚寒:主症:胃院隐痛,遇寒或饥时痛 (7) :580 ~581
剧,得温费或进食则缓,喜暧喜按。兼次症:面色不华、神疲 [ 6] 许凌成.溃疡患者的个性研究 [J] .中华消化杂志, 1988,
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溃,或吐清水。舌象:舌质淡而胖,边 (4) :239
有齿痕,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 [ 7] 陈福如.862 例慢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J] .江西中医
药, 1997,28(1):36
3 现代医学实验研究 89
----
----
中国中医药学会胃胱痛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SJ, 1989
经过分析现代医学各消化系统病的主症,多数医家认
郑彼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为以下疾病发病过程中可以出现胃院痛:消化性溃疡、胃
出版社, 2002
炎、返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胃痉挛、胃黏膜 [ 10] 尹思源慢性胃院痛证与胃电图、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
脱垂、胰腺炎、胃肠道息肉、十二指肠炎、胃切除术后期并发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7,4(2) :34 -37
症、胆石症、胆囊炎、胃神经官能症、腹膜炎、胃漪留急性胃 [ 11] 刘圣杰,陈宝清,王云霞舌诊及幽门弯曲菌与胃院痛发病
扩张、脂肪肝等。姚保素 ”0、11] 等中医舌象与胃镜像、组织 关系探讨 [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10(11) :677 ~ 678
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反映出胃胱痛辨证 (12] 姜国平,张小萍,胡珂,等.胃院痛辨证与胃镜相关性探讨

分型与镜像和组织学改变及 HP 感染有关。姜国平、张小 [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13(1) :1 -2

萍[ 12] 等借助纤维胃镜进行胃内望诊,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 [13] 李长生,千红,周祝谦.胃院痛辨证分型的钡餐观察 [J] .泰


山医学院学报, 1993,(4) :297 ~299
疡以脾胃虚寒型多见,寒热夹杂次之。吴鸿宾等[ 13] 通过十
(14] 肖丽春,陈寿菲,黄可成.胃院痛证型与胃镜诊断关系探讨
二指肠球部溃疡 X 线钡餐检查,发现肝胃不和证呈高张
[J] .福建中医药, 1999,30(3) :4 ~ 5
胃,空腹渚留液少,蠕动亢进,排空增速。韦嵩,孙弼钢 [ 15] 周素芳,邓勇,周德义. 不同胃液胃蛋白酶含量及活性的测
等 [14-16] 观察肝气犯胃型患者胃液氨基已糖、胃黏膜前列腺 定 [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17(1) :59 -60
素变化。舌象与脉象的观察[ 17 、18] ,许多学者通过舌诊、脉 [16] 蒋祖铭,邵文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 J]
诊的宏观辨证与胃镜微观观察相结合,探讨与胃部疾病的 吉林中医药, 2003,23(8)
中医药

:10 -11
相关性,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曾锦章 ”9J 进行了慢性 [17] 刘晋生,危北海 , 陈飞松. 1025 例胃院痛患者舌象于幽门螺

胃炎的中医辨证与胃排空关系的研究,证明:胃排空改变在 旋杆菌关系的探讨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4,2


(2):4~6
慢性胃炎各证型中的表现。张照兰 [20] 进行了 38 例慢性胃
8-

[18] 曹代涕胃院痛 的宏观辨证与微观结合的初步探讨 [J] .辽



0学

痛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发现胃院痛的病人血液流变学均
宁中医杂志, 1 994,21(2) :54 ~55
3刊

有改变。
[19] 曾锦章,张万岱 ,彭武和,等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胃排空
4 小结
关系研究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17(10) :601
古人很早就观察到胃院痛现象,但由于认识的局限,常 [20] 张照兰. 38 例 慢性胃炎病人血液流变学观察 [J] .国医论
常“心痛”与“胃痛”不分,从而使店世对胃院痛认识产生分 土云, 1989,18(6 ) :31 -3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