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第五十三章 衍存律 4:衍存结构自繁律

精深言之,“自为”或“自在”并不是某种存在形态,
而是某种存在质态,或是同一种存在质素的自性演动。也
就是说,自为并不是自为者独有的内性和样态,而是自在
者之自在质素的展开。因此,自在者亦有自为的属性,只
是较为细微罢了;反之,自为者亦有自在的本性,而且正
是这个深刻的自在性主宰着自为的样态。说到底,“自
为”无非是自在者愈来愈不能“自在”而不得不有所
“为”(或曰“有所作为”)的自然存在方式或自然存在
质态而已。【弗洛伊德对人性中之“本我”、“自我”和
“超我”的区分,以及荣格向“意识层”以下发掘“无意
识”的支配性基础,就是在最富有自为色彩的精神现象中
追溯和分析其自在性本原的一种尝试。】(1)
物的自为质态表达为物的感应状态和物的能动状态之增
势,即表达为对自存条件愈来愈迫切的依赖和占有,而互
为条件的依存关系和互为对象的感应机制是任何结构化状
态必然发生的基础。因此,从物理学的理论上讲,在宇宙
爆发的初始瞬间,最简单的亚核结构及氢核结构就有可能
出现,随着宇宙存在质态的演化,亦即随着所有存在者依
赖条件的递增和感应性能的扩大,结构化的发展势在必行
也就是说,“存在”表现为结构存在,“物性”表现为物
性相关,这是近代物理学从牛顿式的绝对实体(绝对时空、
绝对质量)向爱因斯坦式的相对存在(时空弯曲、质能互
换)逐渐深化的客观规定,也是海德格尔哀叹人类的思想
史从着实追询于本体论上的“存在”滑入面对三论(系统
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空壳”虚与周旋的根源所在。
这种自然意义上的结构化趋势具有某些规律性的特征:首
先,从原子结构层次上氢核聚变或重核裂变的释能状态,
到分子结构层次上离子键能的平衡状态,再到生命结构乃
至社会进化层次上的耗能日剧状态,系统结构的能量维系
越来越艰巨(即符合整个宇宙演化的熵增和热寂趋势);
其次,更重要的是,各层结构自下而上(亚原子粒子、由
粒子演化而成的原子、由原子化合而成的分子、由分子编
码而成的生命、由生命聚合而成的社会)依次呈现出内部
构态的逐步分化,具体地说,即宇宙代偿进程的结构质态
随着衍存条件量的增加而日趋繁复,随着依存感应性的扩
张而日趋动摇;前者使结构状态倾向于复杂和致密,后者
使结构状态倾向于疏离和松动,二者相辅相成,推动着自
然界的结构化衍存形态向日益令人目眩的脆弱高度挺进。
(2)
──是为结构化之繁复趋势。(3)
怠至生命物质的条件依赖和感应依存发展到非得借助
于自主能动性的代偿方可实现之时,社会结构由以显形,
它表明,物演分化和残化的进程业已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
度,从而迫切需要更为庞大和更为复杂的结构形态予以整
合。实际上,社会的代偿性发生是与生物之问世同时肇始
的,即社会的演进照例有一个从无结构状态向结构化状态
嬗变的过程,且随着生物生存度趋于下倾,社会结构度相
应上升,也就是说,生物的生存度与生物的社会度呈反比
相关,这一定律势必贯彻始终,只不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
同的贯彻方式而已。因此,如上所述,它一方面表达为社
会结构的日益严谨和高密合趋势,另一方面又表达为社会
行为的日益自由和高动荡倾向,从而提示生物的社会存在
与生物的理化存在同样都是宇宙递弱代偿进程的自然产物
(本书之第三卷就是对此项论题的展开。)(4)
注释:
(1)回顾第十三章的注释可知:“自在”和“自为”
表面是相反的不同的概念,其实是不等位的同义词,即都
只是对衍存者存态的表达,只不过“自在”是原始的存在
度较高、代偿度较低的存在如无机物无为情状的表达,
“自为”是对后衍存在度较低、代偿度较高的存在如动物
代偿能动性的表达,能动性的不断增加表达了存在本性递
弱、属性递丰的趋势。也就是说,自在质态、自为质态为
同一质素(即存在性)的展开过程。所以,人性作为物性
的继承和发展,在深层上具有前衍物性的自在本性,在浅
层上具有后衍物性的自为属性,这就是弗洛伊德区分“本
我”、“自我”和“超我”以及荣格挖掘“意识层”以下
的“无意识”的正确性、合理性之所在。弗洛伊德划分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依次发展其实就是人性
的分化进程,“本我”是先天本能欲望下的“我”,蕴含
所有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处于“我”的无意识状态;“自
我”是后天本能欲望下的“我”,蕴含特定文化环境塑形
下的“我”的一系列本能要求,处于“我”的潜意识状态
“超我”是后天理性主宰下的有强烈自我意志或远大理想
的“我”的不断进取的状态,是显意识状态下的不同价值
倾向或意志倾向下的“我”。而荣格把精神分为“意识”
和“无意识”,侧重意识层面,弗洛伊德则侧重意志层面
但意识和意志是一体的,所以二者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
想表达精神的分化进程。我们需要理解的是:精神的分化
进程是和物演分化进程同步的连续进程,任何概念的切割
和划分都是武断,但这种武断也是为了确定概念的边界,
以通过不同概念帮助我们认识整个分化进程;只不过在更
大的整体视野下透视这些概念的本质,这个概念的边界就
可以被打破、被消弭。
(2)无论条件量递增、感应属性放大还是能动属性扩
张都是物演进程存在度递弱的表达,而存在度也是衍存者
特定质态的表达,这个质态也包含了衍存者的结构属性。
结构代偿的实现离不开结构内部各具体存在感应性下的相
互依存,也离不开结构外部对其他依存条件的感知和占有
也就是说,后衍的自为的复杂系统必然需要依靠感应属性
对内、对外与越来越多的依存条件相关联。如人体作为一
个系统结构的维持离不开体内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之
间的依存配合,也离不开外在感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对于外
在各种依存条件(如衣食住行)的获取。如人类社会作为
一个结构存在离不开社会内部各系统、各部门之间的依存
配合,这种依存配合共同塑造了每个个体生存需要的社会
环境,也离不开外在自然环境这个更基础的依存条件(如
阳光、空气和水);当自然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到人类的
生存时,人类的文化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以维护自然环
境来维护自身的生存基础。
也就是说,任何存在都是一个通过感应属性、能动属

相互依存下的特定结构,只不过越后衍的存在其结构越复
杂,其感应属性也越丰富。第五章“一切非本原性的存在
是始基存在的临时寄存形式”中这个形式就是特定感应属
性、能动属性链接起来的结构形式。结构属性、能动属性
和感应属性是特定存在度下衍存者不可分割的一体存在。
所以,“存在”表现为结构存在,“物性”表现为物性相
关。即是说,任何存在不过是特定存在度下的结构系统。
任一结构系统或衍存者都是凭自己特定的感应属性和能动
功能来实现其结构搭建、维系及外在依存的。当我们说某
物,其实说的就是该物具有的结构属性、感应属性、能动
属性等所有属性的总和,而物的所有属性都表现为所有内
外依存条件的相互关联乃至占有。
“存在”表现为结构存在,“物性”表现为物性相关,还
说明了一切存在都是相对存在。这也是绝对时空观会被相
对时空观取代的原因。第五十章到第五十三章的四条衍存
律表达的都是递弱代偿的衍存律,表达的都是万物存在的
相对性,或者说一切存在包括时空都是因为始基存在本性
递弱而层层代偿出来的相对的属性存在。古希腊追究的永
恒不变的绝对实体自然也就不存在了,牛顿的绝对时空、
绝对质量自然也不成立,必然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取代。
“存在”表现为结构存在,“物性”表现为物性相关,
还是人类对自然的追求滑向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
论)的原因。正因为越后衍的系统结构越复杂,关联的依
存条件越多,所以,人类作为最后衍的存在者为了在越来
越失位、失稳的伪在和危在中维系自身的存在,必须对越
来越复杂的系统、越来越丰富的感应属性予以追究,同时
因为哲学的分化导致哲学对本体的追究越来越浮浅,也必
然滑向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样的表层探究。第一百
五十五章进一步通过论述物演的正反馈进程指出了三论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科学上的意义和哲学上的
浅薄。
而且,衍存进程的结构繁化也与能量呈现出相关性,
即从简单原子结构的释能状态,到分子结构的平衡状态,
到生命结构的耗能状态,这是熵增理论在质量系统的表达
第八十七章也明确指出:自然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为结构
内能倾向衰减的趋势,且恰好自生命结构开始衰减为负值
耗能的代谢状态,从此该项负值随着生物物种和社会结构
的同步进化而日渐加剧,由以达成“热寂倾向”与“递弱
存续”的自然统一。即是说,无机结构和生物结构的能量
演化关系并不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动势,而是同一动向的严
格承继和一脉顺延。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衍存进程中,结构的日趋繁复是
通过感应属性的日趋丰富来实现的,越后衍的结构越离不
开内部各分化物之间从被动到主动的彼此依存,如最后衍
的人类社会正是依赖于个体日益丰富的感应属性和自由能
动性(即民主和自由)来实现的,所以,在社会结构内部
会显现出表面的自由化、宽松化以及外显的柔和化,但社
会结构却在这种表面的疏松与动摇中越来越复杂化和致密
化,也越来越不稳定。或者可以直接说,人类社会中,个
人的自由化倾向和感应属性的扩张正是为了编织因依存条
件倍增而更加繁复化、致密化的社会这张大网。
(3)——这就是衍存进程中的结构化之繁复趋势,亦
即衍存结构自繁律。衍存的进程就是结构化系统层层叠加
的累积过程,而从感应到感知、到人类智质继续分化的感
应属性日益膨胀的过程,就是连接这个结构系统,并与这
个结构系统配套同步的过程。 当然,这也是与条件递增和能
动性扩张同步的过程。无论条件、感应性、能动性还是结构

分别表达的不过是同一衍存进程的不同侧面而已。
(4)生物和生物社会作为物演进程的一个崭新阶段,
共同以社会存在的质态,继续表达着自然衍存进程的结构
自繁律乃至统一的衍存规律(这是卷三的内容),从而充
分说明了社会不过是自然衍存进程中物质结构化日益复杂
的终末结构形态。在生物社会的发展阶段,生物的生存度
(即存在度)和生物社会的社会度(即结构化程度)成反
比,只不过,在体质分化阶段和智质分化阶段,分别通过
体质分化和智质分化来实现生物存在度的降低和生物社会
结构化程度的提高。所以,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
在是整个物演的同一系存在,是整个衍存系列基于不同角
度的深层解读而已:自然存在基于整体的总角度,精神存
在基于感应属性的角度、社会存在基于结构属性的角度。

注:上一章讲衍存动势自主律,本章通过自为性是某特

定存在度下的存在质态,说明感应性和自为性共同达成分化
物之间的结构依存关系,共同构成该特定存在度下的存在质

态,顺势导出衍存律之四:衍存结构自繁律。特别说明社会

不过是衍存进程结构化的产物,当然,与结构化同步的是依

存条件的膨胀和感应性、能动性的扩张,这是结构化得以成

立的基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