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9

天主教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論文

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ross-Cultural Studies


Master’s Program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tudie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指導教授:胡碧嬋 Pi-Chan Hu

政府法規英文翻譯品質之現況調查研究—以刑法總則
法條英譯本為例
Exploring the Qualit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Governmental Laws - A Case Study on the General Part
of Criminal Code

研究生:盧貞廷 Chen-Ting Lu

中華民國ㄧ○九年七月
July, 2020
ii
致 謝
在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四年的求學歷程,轉眼間成為一位準
畢業生,喜的是畢業即在不遠處,悲的是即將要告別這溫暖的校園。值此
畢業論文完成之際,謹向所有關心、幫助我的諸位師長、同學及家人表示
最誠摯的感謝。首先特別感謝胡碧嬋教授的悉心指導,以淵博的專業知識
提供修正建議,並耐心的引領及協助我完成本論文,在此向胡碧嬋教授表
示深切的謝意與祝福,也感謝遠道而來的吳盈德法學教授,以及刑法專家
張明偉教授,兩位口試委員提供了許多非常寶貴的建議,使我得以更加豐
富論文,特此由衷感謝。

今天能踏進翻譯的這個專業領域,在此也要感謝大學時期的翻譯啟蒙
老師-陳淑純教授,當時為我寫了推薦信使我得以踏入翻譯學的殿堂,以
及龍華科技大學的郭行知老師,鼓勵我儘管翻譯學碩士不好考也不好念,
但只要朝著自己的興趣前進,堅持下去就對了。同時,感謝所上秘書李慧
玲小姐細心的協助我完成所有行政程序,感謝班上的同學們,在研究過程
中彼此給予打氣,以及感謝芸慧同學毫無保留的分享論文寫作與口試經
驗。

本論文得以完成,感謝我的家人這四年來的默默支持與鼓勵,尤其是
公公、婆婆、母親及丈夫的包容,幫忙照顧年幼的兩個孩子。而我對於孩
子始終有一絲的愧疚,因忙碌而無法時常陪伴身旁,甚至在我為鑽研法學
而前往臺北大學修讀的那一整年,孩子的課業每況愈下,在此以期本論文
作為孩子們的一份榮譽。

最後,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帶著感激的心道別這美麗溫馨的校園,感
謝親愛的良師益友,在校的磨練將使我在未來更加充滿自信,無畏的面對
路上的艱難險阻。感謝所有師長與親友無盡的關愛與溫暖,成就今天的
我,在此致上我最大的感激,謝謝你們。

iii
摘 要

隨著我國政策的推動,國際交流日益頻繁,進而產生許多法律翻譯需
求,而法律翻譯往往是伴隨政治、外交、經濟及貿易而產生的一種活動。
因此當翻譯涉及法律的權利與義務時,法律翻譯品質益顯重要。尤以「法
律翻譯」是一門極具難度且高度專業性的翻譯領域,講求原文與譯文的法
律效力對等。在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七條:「法律之前人人平
等,並有權享受法律的平等保護。」,以及我國的「國家語言發展法」第
四條:「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兩
者相互呼應出法律與語言密不可分之關係。

本研究以刑法總則為例,探討我國政府法規英文翻譯品質之實務困
難,首先回顧中西方翻譯理論、翻譯產業結構、法律翻譯人才訓練、法律
英語、法律文本、法律翻譯現況及政府法律翻譯現況等重要相關文獻,釐
清可能影響法律翻譯品質之因素,並從兩大層面進行翻譯錯誤分析,第一
個層面以翻譯品質評估模式審視文本的一般性翻譯錯誤,如一致性、準確
度、術語、語法、標點符號、拼寫、誤譯及未翻譯等常見錯誤類別。第二
個層面是以法律術語的角度去深入分析翻譯準確性問題,如數罪併罰、裁
判確定、行為人、犯罪行為人、損害、保安處分及緩刑等術語。最後利用
與公務機關承辦人訪談結果,以了解法規翻譯品質低落之原因與問題。

最後,本研究結果發現,刑法英譯版缺乏法律翻譯之內容正確性及不
具有相等之法律效力,具有許多粗心之一般性翻譯錯誤,有失翻譯準確
度、ㄧ致性及法律翻譯之專業性。本研究就結果提出提高法規翻譯品質之
具體建議:(1)建立法律雙語語料庫;(2)建立適當招標評分制度;(3)培育法
律翻譯專業人才;(4)制定法律翻譯品質審核機制;(5)人工輔助電腦翻譯軟
體。

關鍵詞:翻譯品質、翻譯錯誤分析、翻譯品質評估模式、法律翻譯、法規
翻譯、法律術語、法律語言

iv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our national policies,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d demand for legal
translations. Legal translation is often an activity that goes hand in hand with
politics, diplomacy, economics, and trade. The quality of legal translation is
therefo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when it involves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law. “Legal translation” is a very challenging and highly professional field of
translation where the emphasis is particularly laid on the corresponding legal
validity of both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ed texts. Article 7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states that "All are equal before
the law and are entitled without any discrimination to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law." and Article 4 of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Languages Act"
stipulates that: "All national languages shall be equal; nationals using a national
language shall not be discriminated against or face restrictions." The two echo
the inextric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languag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Taiwanese govern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to English, tak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riminal Law as an example.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had a retrospect
of the important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such as for “translation theori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ranslation”,
training for legal translation talents”, “legal English”, “legal tex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legal transl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government legal
translation” and others; then, identified the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consistency of legal translation and analyzed common translation errors from two
aspects, the first of which examined general translation errors in text via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 such as conformance, accuracy,
terminology, grammar, punctuation, spelling, mistranslation and common error

v
categories like untranslated terms. The second aspect was to examine in detail 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s for legal terms, such as the terms of multiple offenses and
penalties, determination of decisions, actors, perpetrators, damages, security
sanctions, and suspended sentences. Finally, the author used the interview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undertakers of Government agencies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and problems of the low quality of translate regulations.

Finall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Criminal Code lacks legal terminology accuracy and as such does not have the
equivalent binding legal effect, has many negligent common translation errors, and
has lost the accuracy, consistency, and professionalism of legal translation. The
study make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egal
translation: (1) maintain a bilingual legal corpus; (2) implement an effective
bidding evaluation system; (3) train legal translation talents; (4) develop a quality
review mechanism for legal translation; and (5) develop 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 software.

Keywords: translation quality, translation error analysi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legal translation, law translation, legal terminology, the language of
the law

vi
目 錄
第 1 章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1.3 研究範圍與對象............................................................................................................ 4
第 2 章 ....................................................................................................................................... 5
2.1 前言 .................................................................................................................................... 5
2.2 翻譯理論 .......................................................................................................................... 6
2.3 翻譯與翻譯產業............................................................................................................ 7
2.3.1 何謂翻譯................................................................................................................... 7
2.3.2 臺灣翻譯產業結構 ............................................................................................... 8
2.4 法律翻譯人才訓練 ....................................................................................................... 9
2.5 法律翻譯相關研究 .................................................................................................... 10
2.5.1 法律英語................................................................................................................ 10
2.5.2 法律文本................................................................................................................ 12
2.5.3 法律翻譯現況 ...................................................................................................... 14
2.5.4 政府法規翻譯現況 ............................................................................................ 16
第 3 章 .................................................................................................................................... 19
3.1 研究步驟 ....................................................................................................................... 19
3.1.1 翻譯品質評估模式 ............................................................................................ 19
3.2 研究文本背景介紹 .................................................................................................... 27
3.2.1 刑法發展沿革 ...................................................................................................... 27
3.2.2 刑法內容與沿革 ................................................................................................. 28
3.3 文本分析 ....................................................................................................................... 33
3.4 訪談 ................................................................................................................................. 35
第 4 章 .................................................................................................................................... 37
4.1 文本分析結果 ............................................................................................................. 37

vii
4.1.1 翻譯錯誤問題 ...................................................................................................... 38
4.1.2 法律翻譯問題 ...................................................................................................... 78
4.2 訪談結果 .................................................................................................................... 101
第 5 章 ................................................................................................................................. 105
5.1 研究發現 .................................................................................................................... 105
5.2 未來研究與實務建議 ............................................................................................ 107
參考文獻.................................................................................................................................... 111
附錄ㄧ......................................................................................................................................... 121
附錄二......................................................................................................................................... 127

viii
表 目 錄
表 3-1 刑法目次 ................................................................................................ 29
表 3-2 刑法中英對照格式範例 ........................................................................ 34
表 4-1 法律詞彙暨頻率表(作者自行整理) ................................................ 37
表 4-2 刑法第 5 條 ............................................................................................ 38
表 4-3 刑法第 18 條 & 第 20 條 ....................................................................... 40
表 4-4 刑法第 27 條 .......................................................................................... 41
表 4-5 刑法第 29 條 & 第 30 條第 1 項 ........................................................... 43
表 4-6 刑法第 10 條 & 第 33 條 ....................................................................... 43
表 4-7 刑法第 32 條 & 第 36 條第 1 項 ........................................................... 45
表 4-8 刑法第 13 條 & 第 14 條 ....................................................................... 46
表 4-9 刑法第 15 條第 1 項 .............................................................................. 47
表 4-10 刑法第 24 條第 1 項 .............................................................................. 48
表 4-11 刑法第 35 條 .......................................................................................... 49
表 4-12 刑法第 29 條 .......................................................................................... 52
表 4-13 刑法第 30 條 .......................................................................................... 54
表 4-14 香港雙語法例第 200 章第 38 條(1)、第 93 條及第 221 章第 89 條 .. 54
表 4-15 刑法第 33 條 .......................................................................................... 56
表 4-16 香港雙語法例第 475 章第 22 條(1)(b)、第 503 章第 2 條 釋義 ........ 57
表 4-17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罪犯減刑條例 第 2 條 ........................................... 58
表 4-18 刑法第 1、12、13、14、15 及 20 條 .................................................. 59
表 4-19 刑法第 7 條、第 10 條第 2 項第 2 款及第 10 條第 4 項 ..................... 62
表 4-20 刑法第 23 條、第 24 條第 1 項及第 31 條第 1 項 ............................... 64
表 4-21 刑法第 33 條 .......................................................................................... 65
表 4-22 刑法第 37 條第 5 項 .............................................................................. 66

ix
表 4-23 刑法第 6 條 ............................................................................................ 67
表 4-24 刑法第 9 條 ............................................................................................ 68
表 4-25 刑法第 33 條及第 36 條 ........................................................................ 69
表 4-26 刑法第 38 條第 4 項 .............................................................................. 70
表 4-27 刑法第 38-1 條 ....................................................................................... 71
表 4-28 刑法第 50 條 .......................................................................................... 71
表 4-29 刑法第 38-1 條第 4 項 ........................................................................... 72
表 4-30 刑法第 41 條第 7 項 & 第 42-1 條第 4~6 項 ........................................ 73
表 4-31 刑法第 11 條 .......................................................................................... 74
表 4-32 刑法第 35 條第 2 項 .............................................................................. 75
表 4-33 刑法第 19 條第 3 項 .............................................................................. 76
表 4-34 刑法第 27 條第 2 項 .............................................................................. 76
表 4-35 刑法第 31 條 .......................................................................................... 77
表 4-36 刑法第 41 條第 10 項、第 52 條、第 53 條 ........................................ 78
表 4-37 刑法第 51 條 .......................................................................................... 80
表 4-38 刑法第 54 條 .......................................................................................... 81
表 4-39 刑法第 37 條第 4、5 項 ........................................................................ 82
表 4-40 刑法第 37-1、40-2 及 50 條.................................................................. 83
表 4-41 刑法第 2 條第 3 項、第 42 條第 1 項及第 48 條 ................................ 84
表 4-42 刑法第 37-2 條第 1 項、第 52 條、第 74 條第 1 項、第 77 條第 3
項、第 84 條第 2 項 ............................................................................... 86
表 4-43 刑法第 2、13、14、17、27 及 38 條 .................................................. 88
表 4-44 刑法第 57 條第 1 項第 9 款及第 74 條................................................. 93
表 4-45 保安處分於刑法第 1、2、11、37-2、74、84、96、98 及 99 條 ..... 96
表 4-46 刑法第 74 條第 1、2 及 5 項、第 75-1 條第 1 項第 1、2 及 3 款及第
93 條第 1 項 ............................................................................................. 99

x
圖 目 錄
圖 1 MQM 模式之核心圖示 ...................................................................................... 26

xi
xii
第 1 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我國政策的推動,國際間交流日益頻繁,進而產生許多法律翻譯
需求,然翻譯學科在我國高中、大學教育體系中並非十分普及。截至 2019
年有八所大學設有翻譯研究所,如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國立高雄科技
大學口筆譯研究所、私立輔仁大學跨文化翻譯研究所、私立長榮大學翻譯
研究所、私立文藻外語大學多國語複譯所及私立東吳大學英文學系翻譯碩
士班,而各校所提供的課程類型也不大相同。

以翻譯學門的課程來說,有實務型課程也有理論型課程,從基礎的翻
譯技巧訓練至進階的翻譯理論探究,並依照文本類型或行業類別為翻譯學
科分門別類。翻譯專業在現今社會上,無論是在外交、貿易、文化或其他
領域,已逐漸成為一門不可或缺的行業。在各大企業或政府單位都有聘請
專任或兼任的翻譯人員需求,且將近六成為常態性筆譯需求,然而適當的
翻譯人才卻十分難尋,如何管理專任翻譯人員亦是一門學問(林慶隆等
人,2016)。

尤其在司法實務的法庭通譯相關文獻研究中,指出刑事程序中往往迫
切需要法庭通譯之協助,但卻時常因缺乏法律專業素養,造成無法妥善協
助翻譯。欲從事法律翻譯的工作者需修習法律專業課程,使自己累積一定
的法律專業知識,方可翻譯出正確的譯文。學習法律翻譯往往碰到的最大
困難就是不熟悉法律詞彙及正確的法律概念,並且往往受限於課程設置的
限制及師資缺乏的窘境(李克興、張新紅,2006)。

1
作者因工作曾代表公司參與政府採購競標,由於各採購單位的招標需
求及條件不同,但大多其中必然會要求提供部分的試譯,然仍與一般企業
評分制度不大相同,多採有利標的模式。有利標即是以多項標準綜合評分
後選取最高分者,評分的重點項目有廠商的組織規模、經驗及實績、試譯
的流暢度、專有名詞的正確性、作業時程管理及經費編列合理性等。

然而,作者認為這些評分標準或是有利標的方式也未必能篩選出最佳
的翻譯團隊來翻出最適切的翻譯,因在有利標的基礎上,也僅是採購單位
或評分人員所認為的安全牌,而非採以一套翻譯品質評估模式或具備評斷
翻譯品質好壞的能力,去評論何謂最佳的翻譯品質。鑑於此一觀點,作者
深深感受到一名法律翻譯人員,不僅僅須具備良好的外語能力,更須接受
法學知識訓練,方得作好其翻譯工作,因而對政府現行的招標評分方式,
萌生是否能達到法律翻譯目的及品質之疑慮。

1.2 研究目的與問題

由於作者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修課期間,主要領域為研究法律翻
譯,卻時常深感法律翻譯很難僅僅透過閱讀或是背誦一些字彙,就能輕鬆
駕馭法律翻譯。雖然工作上時常會翻譯一些與法律相關的私文書,例如各
類的契約書,偶爾也會翻譯一些國內或國外的法規,但遺憾的是,始終只
能一知半解,只能鑽研翻譯技巧,無法讓自己真正的摸透何謂法律翻譯。

此外,很榮幸參加 2018 年第二十二屆口筆譯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其


中的香港恆生管理學院張敬文博士,分享其曾任香港公部門法定語文事務
署普通話傳譯組,其指出香港公文及法律文書皆是以英文做為官方語言,
但因香港回歸中國之緣故,法律文書開始新增中文譯本且必須與英文具有
同等效力,故香港的英文與中文法例翻譯品質具有嚴格的審核標準。

2
法律翻譯一直是伴隨政治、外交、經濟及貿易而產生的一種活動,因
此當翻譯涉及法律的權利與義務時,法律翻譯品質益顯重要。尚且不分口
譯或筆譯,在臺灣多種族、民族及多語言的移民社會中,有越來越多外籍
人士及外籍配偶居住於臺灣,因此,時常有司法通譯的需求。

更何況接受公平的審判,是人人應享有的基本人權,所謂的公平審判
權應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開的審判、無罪推定原則、一罪不
二罰及不得無故推延庭期等。然而,這些權利的實踐,需仰賴被告是否能
流利地使用法庭所使用的語言(鄭川如等人,2016)。由前述可知,在訴
訟程序中,刑事審判攸關人民的基本權,一旦判決確定,隨時可能剝奪一
個人的人身自由或是生命,因此,作者認為除通譯制度尚有改善空間外,
刑法為母法,其英文翻譯更須謹慎,比照香港的中英文對照版,應使其具
有翻譯對等及法律效力對等,亦可使外國人更清楚理解本國刑法規定。

作者因工作關係時常接觸到政府法規的翻譯,觀察到我國政府為因應
全球化及國際需求,政府部門產生大量的中譯外需求。行政院公共工程委
員會所訂定之公共金額為一百萬元,依據政府採購法第 19 條及第 49 條之規
定,公告金額達一百萬元以上者,需採公開招標;逾十萬未達一百萬元
者,需公開取得三家以上廠商之企劃書或書面報價單。然而,往往在招標
過程中,因種種因素易產生英文法規翻譯品質不佳的情況。在周中天等人
(2004)由行政院新聞局委託針對翻譯產業進行調查研究,其中針對政府翻譯
業務的研究結果歸納如下:(1)中譯外需求多於外譯中;(2)公務員中
無翻譯職系,而約聘之翻譯人員之薪資待遇與公務員不同,翻譯人員流動
率極大;(3)現有翻譯人力無法支援翻譯需求;(4)因各單位委外流程
規定不同,造成翻譯品質差異;(5)地方政府採購預算遠低於中央政府,
預算較少也相對影響業者承接意願,也容易產生品質不佳之情況。

因此,本研究將針對中華民國刑法的英譯來做翻譯品質分析,將針對
翻譯錯誤及訪談,來探討各個層面可能造成的影響,並研究我國政府部門

3
目前在翻譯委外之現況、需求與問題,並提供可行之建議,作為未來我國
政府部門推動翻譯政策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據。

1.3 研究範圍與對象

有鑒於法律翻譯是一種極具難度且高度專業性的翻譯領域,當不具法
律背景的翻譯人員,在處理法律專業時,譯文往往不夠精確。因為法律翻
譯與專業翻譯最大的不同,是必須講求翻譯後的效力對等,除了處理法律
專有名詞外,更應深入了解各種法律之內涵。

本研究以我國中華民國刑法總則之中文版及其英譯版為例,旨在探討
臺灣現行法規翻譯現況,以及如何改進與改善現行法規之翻譯品質。透過
文獻探討,了解研究目標之理論、背景及發展狀況,如臺灣翻譯產業結
構、法律翻譯人才訓練、法律英語、法律文本、法律翻譯現況及政府法規
翻譯現況等等。研究範圍包含刑法的起源、背景與沿革的過程,並對刑法
文本進行翻譯錯誤分析,透過翻譯品質評估模式及其他研究工具,對研究
文本進行文本分析。此外,再透過訪談之結果,探討在大多現行的評分模
式下的翻譯品質,以及法律翻譯專業性問題,分別具體介紹、探討與分
析。本研究將文本分析結果依照ㄧ般性翻譯錯誤及法律翻譯問題做討論,
同時對訪談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最後將本研究的發現及研究限制整理
出來,並提出未來研究與實務建議。

在研究期間,為更深入理解刑法之奧義,作者另外修習了一學年的刑
法總則課程,更加理解刑法中文法條之正確法律含意,再對刑法法條做文
本分析,始可令本研究更有可信度。

4
第 2 章

文 獻 回 顧
2.1 前言

楊金滿、葉念雲、沙信輝(2010)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聯合國為落實
基本人權保障,聯合國大會特於西元 1948 年 12 月 10 日第 217A 號決議並
宣佈之「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其第一
條: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第二條:人人有資格享受
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
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區別。第
七條: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並有權享受法律的平等保護,不受任何歧視。
人人有權享受平等保護,以免受違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視行為以及煽動這種
歧視的任何行為之害。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認為人民是否能自由自在地使用自己的母
語,除代表享有基本的權利外,更象徵族群的尊嚴,因此,語言的多元不
免被視為社會衝突的來源,或是涉入政治的鬥爭。故我國立法院直至 2018
年 12 月 25 日才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其最早源於 1983 年研擬制
定,期間歷經數年,2019 年 1 月 9 日開始施行,其第四條:國家語言一律
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無論是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
言,亦或是我國的國家語言法展法,相互呼應出法律與語言的關係,彼此
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本論文研究之標題雖是探究英文翻譯品質,但實質上應是針對法律翻
譯(Legal translation)而言,然而,近年來臺灣鮮少有針對法律翻譯所作的
相關研 究, 反而 中 國在法 律翻 譯的 研 究時間 較久 , 參 考 吳詠花 、岑新

5
(2009)的《中國法律翻譯研究十年綜述及前瞻》,其指出法律翻譯研究
可以促進法律翻譯產業發展、提高法律翻譯品質及推動法律文化交流,因
此在翻譯研究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譚福民、向紅(2012)曾說法律翻
譯亦就是很高比例為翻譯法律術語,且法律術語的翻譯好壞將影響整個法
律文本的翻譯品質。

簡 單來 說翻 譯 是一門 科學 ,實 質 上是兩 種語 言間 意 義的對 應轉換


(equivalent transferring of meaning),然而意義的轉換相當的複雜,為了完
成兩種語言間意義的對應轉換,必須對翻譯作整體且系統性的科學分析
(劉宓慶,1995)。因此,本研究將依循過去研究者對於法律翻譯之研
究,以及從各方面去探討法律翻譯之全貌。

2.2 翻譯理論

1988 年私立輔仁大學率先成立全台灣第一所探究翻譯學的研究所,由
此可知翻譯學既為一門學科,必然有各學派的翻譯理論支持不同的論點。
尤以中西雙方在不同時期各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翻譯理論論點,如東方
的嚴復,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西方的奈達,提出了「動態對
等」的概念,即是「功能對等」理論。但無論是哪一派的翻譯理論,翻譯
理論也是用來釐清翻譯現象,增加對翻譯本質的了解,而不只為了翻譯實
務上的應用(廖柏森,2011:206)。奈達(2003)指出翻譯的本質,首先
是意思到位、次為形式,並以相近或相等於來源語的意思翻譯,即是形式
對等與動態對等的概念。

翻譯理論又可分為傳統翻譯理論與功能翻譯理論。吳菊紅(2008)指出在
20 世紀 70 年代 , 德國功能派翻 譯理 論家提出了翻 譯行 為論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與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並將此確立為功能翻譯理
論的核心,以及法律翻譯人員始終受忠實於原文的翻譯原則影響,因此,
6
一些專家認為法律文本必須直譯。但隨著法律英語翻譯的發展也證實,法
律翻譯並不是用譯入語的概念和制度來替換原來的法律體系及制度的簡單
過程。

宋雷亦認為「法律翻譯最重要的標準是準確,但不能辨別近義或同義
術語,準確只能是奢望」1。吳鵬、張璘、任曉霏(2005:84)認為「英漢
法律翻譯同樣應遵循功能對等原則,考慮譯文與原文效力上的對等,兼顧
形式上的對應」。由此可知,法律翻譯並不強調翻譯美學,不需要有太多
修飾的文字,只需精準的翻出兩邊衡等的意思,稍微有一點不平衡都不
行。

無論是奈達的翻譯理論,亦或是德國的功能翻譯理論學派,都必須考
量翻譯文本的類型及使用目的,特以法律翻譯文本,更需考量譯後兩邊的
法律效力,從多種角度去檢視法律翻譯過程,達到法律的明確性、一致性
及有效性。

2.3 翻譯與翻譯產業

2.3.1 何謂翻譯

翻譯,是用目的語言的等效文本替換來源語文本(Catford,1995)。而
根據劍橋字典的翻譯字義解釋為「從一種語言至另一種語言」稱為翻譯。
在〈臺灣翻譯產業調查研究〉中整理了行政院新聞局(2004)對翻譯的定
義:「在人類互動過程中,將口語或文字在不變更原文意思之前提下,由
一種自然語言專換成另一種自然語言之活動及過程」。

1
宋雷為中國西南政法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在《中國翻譯》等刊物上發表過論文和譯文三十餘
篇;出版專著、工具書、教材、論文集等二十多部。主要論文代表作有:《涉外合同翻譯常見錯
誤評析》、《英漢法律法規名稱的翻譯》、《法律英語中的註腳及其翻譯》、《文化差異與等值
轉換:論法律術語翻譯》、《法律詞彙語義關係辨析》等。

7
廣義而言,翻譯的活動類型分為筆譯與口譯兩大類。而〈臺灣翻譯產
業調查研究〉將翻譯的活動類型分為口語翻譯、文字翻譯、手語翻譯及機
械翻譯。對於作者而言,文字翻譯(筆譯)可分為人工翻譯與機械翻譯兩種,
人工翻譯是由翻譯人員運用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將一語言文字翻譯為另
一種語言文字的交換過程;機械翻譯是透過電腦程式將一語言文字轉出為
另一語言文字。就口語翻譯(口譯)而言,可分為隨行口譯、逐步口譯及同步
口譯。無論是何種活動類型,翻譯人員皆是付出時間成本提供專業的翻譯
服務予顧客,即可定義為翻譯產業,更應視為專業服務業(陳子瑋等人,
2012)。

2.3.2 臺灣翻譯產業結構

依據〈臺灣翻譯產業調查研究〉整理行政院新聞局(2004)之翻譯活動提
供廠商一表,翻譯產業結構中的參與者有自由譯者、翻譯社、翻譯志工、
秘書、接待人員、導遊、教育機構、政府、出版社、新聞編譯單位、廣播
電視節目供應事業、企業內譯者、政府單位譯者、軟體本土化廠商、手語
譯員及機器翻譯提供廠商等,並將臺灣翻譯產業之結構特色分為下列各
點:

一、 從事文字翻譯的人員以自由譯者為主。

二、 從事翻譯的人員有高比例為兼職人員。

三、 翻譯產業為低門檻,不須具備高額資本,僅須具備外文與中文能力
即可從事翻譯工作。

四、 產業中之翻譯廠商資本額規模懸殊,有小型翻譯社,也有資本額千
萬之大型翻譯社。

五、 具有服務業之即時不可分特性,品質難以事先評估。

8
六、 我國翻譯社之主要服務對象為本國顧客,並未跨及國際市場。

七、 翻譯業務招攬多以同行轉介、口耳相傳居多,或長期配合之顧客。

八、 翻譯社譯者背景多元,有外文、財經、法律、資訊、文學系等畢業。

九、 多採用大量兼職與自由譯者,外包比例高。

杜雯蓉(2003)指出,雖然自由譯者非屬長期雇傭關係,但由於自由譯者
具備高專業度、高技術性,常常需要不同特定領域的自由譯者支援,故翻
譯產業的雇用型態多半是採取此種合作模式。

2.4 法律翻譯人才訓練

就我國的大學而言,鮮少有以培養專業的法律翻譯人才訓練為目標,
而開設完整的專門系所。至今為止,目前僅有輔仁大學翻譯學碩士班有完
整一系列的財經法律翻譯學程,整套課程包含財經法律必修的中文基礎知
識課程,以及進階的財經法律翻譯課程等。綜觀大部分的大學院校開設之
翻譯課程或翻譯學程,多半未將法律翻譯定位為主軸做相關訓練,而是與
其他不同的翻譯領域並列為選修課程。

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有能力做法律翻譯
(Šarcevic,2000)。法律翻譯人才除了須要具備紮實的語言基本功,掌握兩
種語言互譯的能力,以及擁有準確轉換語詞的能力以外,須充分理解法律
英語相關的詞彙、文法、詞性及句構等特性,更應多多查詢法律英語工具
書、參考書及相關書籍(王琦,2013)。

林慶隆、劉欣宜、吳培若、丁彥平(2011)更指出翻譯人才的培養是
翻譯產業發展的根本,直接影響翻譯專業的發展,且經政府機關與民間企

9
業合作的調查卻顯示,翻譯人員除語文能力外有專業知識不足的現象。當
務之急,應思考如何有計畫地建立培育法律翻譯人才制度。

2.5 法律翻譯相關研究

2.5.1 法律英語

在法律學術界中常有一句話說:「學法律就像在學一種外語。」法律
英語不同於一般使用的生活英語,法律英語顧名思義是法律專業人員在法
律工作中所使用的英文寫作工具。Mellinkoff(2004)對於法律語言的定義是
律師在一般司法活動中所使用的語言。即法律文字是一種特定目的在使用
的語言,稱之為法律語言。法律語言學家 Schane(2006)指出一提到法律語
言,人們就會想到外行眼中的「法律用語」—法律文件中經常出現的晦澀
難懂的措辭,以及律師們使用的晦澀難懂的行話,法律語言充滿了累贅、
冗餘和專業詞彙,經常包含冗長、複雜和不尋常的句子結構。在學習外文
或翻譯的專業領域中,法律始終被歸納為一門專業的領域。以下就法律英
語的發展、起源及重要性分別說明如下:

(1) 現代英語的發展

英語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歐洲語言元素,也借用許多語言的詞彙。西元
前 55 年,在羅馬入侵以前,英國居民說凱爾特方言。直至西元 597 年聖奧
古斯丁開始傳播基督教,拉丁語始受到重視。英語中經常使用拉丁字,尤
其是在專業語言中。在法律專業語言中,有許多拉丁片語仍在使用。隨
後,安格魯人、撒克遜人及朱特人自北歐大陸入侵不列顛群島,帶來了古
英語基礎,一百個常用英語單詞,如 God、man、woman、child、love、
live、go、at 及 to 等。在西元 1066 年,諾曼人自法國北部入侵征服了英格

10
蘭,帶來了 court、parliament、justice、sovereign 及 marriage。這種多重語
言影響的結果形成一豐富且多樣性的語言,具有複雜的文法及許多同義詞
(Haigh,2012:1)。

(2) 法律英語的起源

一般來說,法律英語是由各種語言混和產生的英語。然而,現代法律
英語特別要歸功於法語與拉丁語。在諾曼人入侵英國後,法語成為英國的
官方語言,儘管大多數的人都說英語,但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法語一直
是法律程序使用的語言。因此,法律所使用的許多詞彙在這一時期都有深
厚的歷史,拉丁語仍為正式紀錄與法規使用的語言。由於當時只有學識的
人才能流利地說拉丁語,故拉丁語並未成為法律辯護或辯論的語言。因
此,在之後幾個世紀裡,英格蘭使用了三種語言。英語做為日常使用的口
語,書寫以法語或拉丁語,直至西元 1356 年開始規定所有法律程序應以英
文撰寫,但應以拉丁語紀錄。儘管如此,在法律訴狀中使用法語的情況一
直持續到十七世紀。在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法律文書都採用了英語。約
西元 1300 年,成文法以拉丁文所編撰;1485 年,成文法以法文所編撰;
1485~1489 年間,成文法則以英文與法文編撰;自 1489 年起,成文法則以
英文編撰(Haigh,2012:2)。

(3) 法律英語的重要性

法律英語之重要性,如同於法律之重要性。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科
技法律研究所於 2010 年 5 月 18、19 日,連續第三年主辦「2010 年科技法
律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法律研討會」。研討會的特色主
題之一,在於強調法律英文對於我國法學教育的重要性,並以「台灣法學
英文教學與考試的發展現況與趨勢」為主題。該場次邀請文化大學法律系

11
姚思遠教授,針對「司法考試新制對台灣法學英文教育的影響與發展」提
出報告。姚教授指出,2011 年起,法官與檢察官的司法考試及律師高等考
試,考試院將納入「法學英文」作為考試科目,將對台灣法學教育產生重
大影響,可促進國內法律系所的課程規劃與國際接軌,並增進學生涉外法
律事務的處理能力。2

法律可分為兩大類-國內法與國際法。國內法為管理國家與其人民
(刑法)及人民(民法)之間關係的手段。國際法為規範國家間(國際公
法)及不同國家的個人與組織間(國際私法)關係的手段(Haigh,2012:
10-11)。

2.5.2 法律文本

儘管法律文本翻譯的研究已不算新議題,但仍是相當重要,尤其法律
翻譯長久以來被翻譯產業及法律研究兩方忽視(Šarcevic,1997)。無論是
在哪一個國家或地區,人類最早的翻譯活動就是宗教與法律文本
(Newmark,2004)。法律文本的翻譯與其他領域一樣,應以接受者為導
向 Šarcevic(2000),也就是應考量翻譯後的法律文本對使用者具有相同法
律效果。李克興、張新紅(2006)認為法律文本的用途是用來呼籲、規範及
提供訊息,其具有約束、規範及指引社會與個人間、個人與個人間的政
治、經 濟及 文化 活 動與行 為, 並受 到 國家強 制力 保護 而 具有強 制性。
Alcaraz & Hughes(2002)指出常見的法律文本類型有學位證書、證明書、法
規、法律報告、判決書、言詞辯論、合約、契約書保險單、遺囑、授權
書、專業文章及流行小說中的法律英語等。Cao(2007)更指出法律寫作須

2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網址:https://www.englishcareer.com.tw/english-
career/34/%E5%8F%B0%E7%81%A3%E6%B3%95%E5%BE%8B%E8%8B%B1%E8%AA%9E%E6%
96%87%E6%95%99%E5%AD%B8%E8%88%87%E8%80%83%E8%A9%A6%E7%9A%84%E7%99%
BC%E5%B1%95%E7%8F%BE%E6%B3%81%E8%88%87%E8%B6%A8%E5%8B%A2/,查詢日為
2020 年 5 月 21 日。

12
遵循一定的規則,一般包括法令文本、司法文本、法律學術著作及私人法
律文件,以下將法律文本分三大類:私人法律文書翻譯、國內法規翻譯及
國際法律文書翻譯,並按小節分別闡述如後。

(1) 私人法律文書翻譯

私人法律文書為律師在日常執業中替委託人時常使用的文件,可能包
括契約、合約、協議、租約、遺囑等,以及其他法律文本,如聲明書、委
託書、請求書、起訴狀或其他文件,這些統稱為私文書。翻譯私人法律文
件具有不同的目的與用途,如商業交易使用的合約翻譯、個人使用的遺囑
翻譯、結婚證書翻譯,有些則是為訴訟使用而翻譯的,如起訴狀、證人陳
述書(Cao,2007)。私文書的翻譯可以是為了提供訊息,也可以是為了規
範的目的,例如合約翻譯可以規定兩種語言的版本皆具有同等效力,亦可
規定只有一種語言版本具有法律約束力。私文書也包含了如教育、就業、
移民、跨國婚姻、出生、死亡等涉外法律文件往往需要翻譯。

(2) 國內法規翻譯

Cao(2007)指出在歷史悠久的英格蘭立法原則,以英文起草與解釋其
國家的法律。例如香港直至 1989 年,所有的立法皆以英文制定,香港回歸
中國後,英文與中文都成為香港的官方法律語言,在 1989 年以前,香港法
律的中文譯本僅供參考用,沒有任何法律效力。1987 年政府修訂《香港官
方語文條例》,除給予英文外,亦給予中文正式的法律地位。

以我國來說,先制定中文的法規後,才翻譯成英文的版本,如同 1989
年之前的香港一樣,因英文非我國官方法律語言,英文版的法規僅供參考
用,並無法律效力。當國內法規處於單一語言管轄範圍而作翻譯時,該翻

13
譯的目的是為了提供參考資料而非以規範為目的,其譯文不具任何法律效
力,原法律與譯文不平等(Cao,2007)。

(3) 國際法律文書翻譯

Cao(2007)認為國際性或多國組織如聯合國與歐盟的法律文書翻譯是
法律翻譯實踐的專業領域。翻譯活動包含翻譯多語言文件,例如聯合國的
國際文書,以及涉及兩種語言的雙邊條約。國際法律文書與國際法有關,
國際法是具有規範性的,對國家具有約束力。國際公約與協定為上述國際
法律文書翻譯的主要翻譯文本,而國際公約或協定是由各國自行制定並且
同意,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

國際法律文書包括條約、協定、公約、憲章及議定書。不同的國際法
律文書可能有不同的標題,但都有共同特點,國際法適用於所有這類文
書。由於術語的多樣性,沒有精確的術語存在。事實上,這些術語的涵義
可能有所不同,各州、地區間和文書間都會有所不同。法律翻譯的問題是
法律術語的同義詞可能有相似的涵義,也可能有本質上不同的涵義。在國
際法上也不例外(Cao,2007)。

2.5.3 法律翻譯現況

近年來,中國學者吳詠花、岑新(2009)針對 1997 至 2006 年國內法律


翻譯領域期刊做了現狀研究,研究主題分為法律語言、法律文本、法律翻
譯理論及其他類別。該研究指出,中國法律翻譯研究起步較晚,尚有急需
待解決的問題,包括:(1)法律翻譯理論的研究不足;(2)缺乏系統性
研究;(3)研究方向不夠全面;(4)法律翻譯研究工作停滯。

14
在法律層面上,香港於 1842 年成為英國殖民地,英文為其官方語言,
就連所有成文法規也是以英文制定,甚至法官與律師也是以英文進行法律
訴訟,然而在香港回歸中國之後,亦必須以中文制定法例,並規定往後新
法皆須以中英文擬定,舊法則需翻譯為中文,基於前述規定,中英文本的
法例享有相同地位,其條文亦具有相同意義,故此中文本的法律是具有法
律效力的法律文本(王淩,2010)。也因此,香港特別重視中英文本雙邊
的法律效力是否意義相等。

在教育層面上,顧維忱(2010)的研究指出,中國的法律翻譯現況最
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合格法律翻譯師資,雖然英文能力功底深厚,但卻沒有
系統的受過法律專業訓練,無法讀懂法律原文,根本很難勝任法律翻譯教
學。然而,臺灣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翻譯公司的人力資源方面,具
備專業領域的譯者不足,而譯者本身則是專業知識不足。在國家教育研究
院的〈臺灣翻譯產業調查研究〉3中,填寫問卷的 109 個單位中有 96 個,填
答最需培養的專業領域依序為法律(17 次)、英文(3 次)、農業(3 次)
及醫療(3 次)。

總結來說,翻譯產業中迫切需要改善的就是法律翻譯的專業能力,因
此,該如何提升國內法律翻譯品質,並藉此機會透過政府法規的翻譯錯誤
分析來檢討政府招標過程,希望能夠引起重視,以及尋找出改善的方法是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3
〈臺灣翻譯產業調查研究〉為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所作的研究,研究目的在於
瞭解臺灣翻譯產業、翻譯機構之現況、需求與問題;探究政府機關翻譯量與人力資源之現況、需
求與問題;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可行策略,提供具體政策方案建議。取自
http://wd.naer.edu.tw/project/NAER-100-12-F-2-01-00-2-02.pdf,查詢日為 2020 年 5 月 22 日。

15
2.5.4 政府法規翻譯現況

儘管影響翻譯品質的因素,有部分為預算因素所致。然而,因我國法
規雙語化過程多半是透過招標方式,故作者認為深入了解政府法規翻譯現
況,將有助於釐清影響政府法規翻譯品質之原因。

本文作者據多次參與法規翻譯投標之經驗,大致將政府法規翻譯招標
現況敘述如下:

(1) 政府翻譯採購案

如公務機關有翻譯需求,目前小額採購 4金額為十萬元,十萬元以內得
不經公告程序,逕洽廠商採購,免提供報價或企劃書。如採購金額超過十
萬元以上,則需依照採購金額辦理採購。而政府翻譯案採購之決標方式 5大
致有三種:一、最低標,即以開標每字單價或總價最低者得標,此種決標
方式在採購作業較為快速簡便,但易造成廠商低價搶標,恐影響履約的翻
譯品質;二、評分及格最低標,即有設定底價,淘汰單價或總價低於底價
之廠商,表示其價格低於市場行情,此種決標方式與最低標決標方式有相
似效果,但可兼顧品質;三、最有利標,即事先設定評審標準做綜合評
選,選出最佳的決標廠商,以避免低價競爭。

(2) 時程規劃與作業方式

目前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委外作業,另一種是需至公務機關內部作
業,這兩種的時間與作業方式極為不同。委外作業即是翻譯外包給廠商,

4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常見問答集:採購法對於不同規模之採購案,在金額上如何區分?其
作業特質如何?網址:
https://www.pcc.gov.tw/News_Content.aspx?n=3147CE21437457B2&sms=9DBAB9FE4BBD5E1E&s=AC8
BF5EA7FB616E7,查詢日 109 年 6 月 22 日。
5
政府採購之決標方式參考原則,網址:
http://wwwp.mlaivs.mlc.edu.tw/upload/news/200312114947.pdf,查詢日 109 年 6 月 22 日。

16
由廠商自行提出翻譯時程的計劃表,需配合需求單位所要求的完工日期交
件。另一種內部作業的方式是以勞務的方式,由廠商派員或個人譯者每周
固定幾天親至公務機關指定地點進行翻譯工作。

(3) 評分條件設定

以有利標決標的委外招標翻譯案件,評分條件除包含廠商資格、過往
案件經歷,以及翻譯團隊人員之學經歷審查,多數會要求競標者試譯指定
篇幅,會委請專業領域之專家做外部評審對譯文進行評分,但也是有需求
單位不需試譯,但需要具備英文檢定高級以上合格證書或教育部翻譯人才
能力認證考試及格,或具備中英文翻譯、口譯工作之相關工作年資,又以
承辦過政府機關文件翻譯尤佳,需持有相關證明文件等條件。

(4) 翻譯報酬訂定

以委外翻譯來說,多數是以翻譯產業之市場行情計價,也就是以原文
字數計價,並由招標廠商自行評估合理報酬來報價投標,然仍有少部分公
務機關仍遵循過時之「中央政府各機關學校稿費支給機準數額表」給付翻
譯報酬。另一方面,如是需定期至公務機關地點進行翻譯之情況,則是以
時薪計價,但時薪之費率在各單位無統一之標準。

(5) 篩選合適人員或廠商

不同的需求單位有不同的做法,有些僅透過試譯即可決定廠商或人
選,完全不需要廠商到場作簡報;有些除了審查試譯外,廠商亦須到場簡
報,而評審委員是由數位內部人員加上 1-3 位的外部專家評審,以綜合分數
評分篩選出最合適人員或廠商。

17
(6) 譯文品質評估方式

如第(一)點所述,如為有利標則會有外部專家評審委員進行翻譯品質
評估。如非採有利標,則由需求單位自行評估翻譯品質,但多數需求單位
並未雇有外籍之母語人員可對譯文做評估,往往是需求單位畢業於外文系
所或略懂外文之人員做翻譯品質之評估。

18
第 3 章

研 究 方 法
3.1 研究步驟

研究的起始階段,本研究將先探討台灣刑法的起源及背景,以了解刑
法之歷史與發展進程,並經由理解刑法法規制定的理由與思維,來協助本
研究的結論分析。本研究收集資料的方式分二個階段,主要以「文本分
析」及「訪談」,以中華民國刑法中文原文與英文譯文作為研究材料,透
過翻譯品質評估模式,針對英文譯文做錯誤分析,再以訪談來了解公務機
關在委外翻譯案件的方法、過程,就目前臺灣之翻譯產業結構、法律翻譯
人才的培育、相關法律翻譯研究及法律翻譯的現況與當前制度做一個探
討,藉以發現台灣在法律翻譯領域所面臨之現況,提出未來可行制度之建
議。以下將依序詳述本研究之步驟、過程及內容。

3.1.1 翻譯品質評估模式

譯文為翻譯活動過程中的產出結果,其翻譯品質理應當受到重視,但
長久以來,鮮少有研究翻譯品質的問題(孟濤,2013)。翻譯品質評論的研
究遠遠落後於翻譯史與翻譯理論的研究(張霄軍,2007)。翻譯品質評估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QA) 是用於評估翻譯品質的工具,而衡
量各種文本的翻譯品質一直是一大問題(Faghih & Jaza'ei,2015)。現今仍
未能找到一個普遍被接受的評估翻譯品質的方法,各大翻譯學者更都提出
了不同的 翻譯品 質 評估方法 (Gehrmann,2011)。美 國翻 譯學家 House
(2014)認為與翻譯有關且有趣的問題是如何辨別翻譯好壞,而不同的理論

19
立場必然導致不同的翻譯品質觀念。然而,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有很深的
差距。

孟濤(2013)指出根據過往的研究,法律翻譯的目的在於傳遞某特定精
確的訊息,同時體現原文的法律效力。這也代表法律文本的翻譯同時存在
兩種翻譯品質評估標準,亦即為內容的正確性與法律效力。黃佳玥(2016)
亦指出政府對外公開的資料翻譯,為展示國家的發展現狀、表達對國際事
件的立場與觀點,並建立良好的國際形象與提升國際影響力,必須具備良
好翻譯品質。然而,翻譯品質評估(TQA)因缺乏規範的方法,往往發生評
估的主觀印象。自 2014 年起,多面向品質評估(Multidimensional Quality
Metrics,MQM)與動態品質架構(Dynamic Quality Framework,DQF)被整
合在一起成為共同的錯誤類型學(DQF/MQM 錯誤類型學),它提供了標準
詞彙表用以描述及分類翻譯錯誤,並將翻譯品質與規範結合的翻譯品質衡
量標準,截至 2018 年在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 International)國際標準化程序中,已在工業、研究及
學術界被廣泛採用(Lommel,2018)。

在學術界較早有 House J.的 TQA 模式,分為四大評估層面:語場、語


式、語旨及體裁(李芸慧,2019)。House J.的 TQA 模式(1977)強調語意
上的對等與語用功能方法。然而,在翻譯產業實務取向的情況下,採用理
論學派的評估模式來評斷翻譯品質較為困難且不便。因此,本研究認為
House 的 TQA 模式較適用在文學類文章,故在此並未將 House J.的 TQA 模
式納入本研究之文本分析辦法。

本文後續將以人工審查的方式,以翻譯產業實務上使用的 TQA 模式,


對我國刑法英譯本進行翻譯錯誤分析,翻譯實務界常用的 TQA 模式整理如
下:

20
一、美國翻譯協會(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ATA)之錯誤類別6:

1. 增加(Addition,A):當翻譯者引入多餘的信息或風格效
果時,會出現附加錯誤。

2. 歧義(Ambiguity,AMB):當來源文本段或目標文本段允
許多個語義解釋時,會發生歧義錯誤,而另一種語言中的
對應詞則不會。

3. 大寫(Capitalization,C):當不遵循關於大小寫使用的目
標語言的約定時,發生大寫錯誤。

4. 一致性(Cohesion,COH):當由於術語使用不一致,代
詞濫用,不恰當的連接或其他結構錯誤而難以遵循文本
時,會發生不一致的錯誤。

5. 變音符號/重音符號(Diacritical marks,D/ Accents):當不


遵循重音符號和變音符號的目標語言約定時,會出現變音
標記錯誤。

6. 正確性(Faithfulness,F):當目標文本盡可能不遵從來源
文本的含義時,就會發生正確性錯誤。

7. 假同源詞(Faux ami,FA):當語言對中具有相似形式但
不同含義的單詞混淆時,會出現虛假的同源詞錯誤。虛假
的同源詞,也被稱為虛假的朋友,是兩種或多種語言中的
單詞,可能來自相似的根,並且具有非常相似或相同的形
式,但在某些文本中,具有不同的含義。

8. 語法(Grammar,G):當翻譯中的句子違反目標語言的語

6
美國翻譯協會 ATA 之翻譯錯誤類別說明,翻譯自:
https://www.atanet.org/certification/aboutexams_error.php,查詢日為 2020 年 5 月 31 日,原文部分請
參見附錄ㄧ。

21
法規則時,會發生語法錯誤。

9. 模糊(Illegibility,ILL):當評分者無法讀懂內容時,會發
生難以辨認的錯誤。

10. 猶豫不決(Indecision,IND):提供一種以上的翻譯時,
會發生無法確定翻譯的錯誤。

11. 直譯(Literalness,L):當來源文本逐字逐句地翻譯導致
不通順,單一或不正確的翻譯時,出現直譯錯誤。

12. 誤譯(Mistranslation,MT):見下面的其他錯誤類別。

13. 誤解(Misunderstanding,MU):當評分者看到錯誤是由
誤讀一個單詞,或誤解句子的語法時,就會出現誤解錯
誤。

14. 遺漏(Omission,O):當來源文本中的字元被排除在目標
文本之外時,會發生遺漏錯誤。

15. 標點符號(Punctuation,P):當沒有遵循關於標點符號的
目標語言的約定時,包括使用引號、逗號、分號和冒號
時,會出現標點符號錯誤。

16. 文體(Register,R):見下文文字類型。

17. 拼寫(Spelling,SP)/(非字母語言的字符 (Character ,


CH)):根據目標語言約定拼寫/使用不正確的翻譯中的單
詞或字符時,會發生拼寫/字符錯誤。

18. 風格(Style,ST):見下文文字類型。

19. 句構(Syntax,SYN):當句子的單詞或其他元素的排列不

22
符合目標語言的句法規則時,會發生語法錯誤。

20. 術語(Terminology,T):當在來源文本中使用相應的術
語時,不使用適合於特定主題字段的術語時,會發生術語
錯誤。

21. 文本類型(Text Type,TT):當翻譯的某些部分無法滿足


翻譯指示(Translation Instructions,TI)中列出或隱含的規
範時,會發生文本類型錯誤。

22. 未完成(Unfinished,UNF): 未完成的未完成的段落未評


分。在段落中缺少標題,標題或句子可能被標記為一個或
多個遺漏錯誤,具體取決於省略多少。

23. 用法(Usage,U):如果不遵循目標語言的使用慣例,則
會發生使用錯誤。

24. 動詞時態(Verb Tense,VT):當翻譯包含語法正確形式


的動詞(人物,數字,性別等)但以時態(和/或情緒,方
面等)結合時,會發生動詞時態錯誤從來源文本中傳達出
不同的含義。

25. 單詞形式/詞性(Word form,WF/ Part of speech, PS)。

26. 其他錯誤(Other Errors,OTH)。

23
二、Trados SDL 翻譯管理系統(Translation Management System,TMS)7的
經典模型是專為人工審查而開發的產品,共包含七個錯誤類別:

1. 總體評分(Overall Grading)

2. 翻譯準確性(Translation Accuracy)

3. 語法(Grammar)

4. 拼寫(Spelling)

5. 風格(Style)

6. 術語(Terminology)

7. 技巧準確性(Technical Accuracy)

三、MQM 核心8中定義了 21 個問題,如下所示(原文請參見圖 1):

1. 準確度(Accuracy)

2. 誤譯(Mistranslation)

3. 術語(Terminology)

4. 漏譯(Omission)

5. 增譯(Addition)

6. 未翻譯(Untranslated)

7
Trados SDL Translation Management System 的翻譯品質控管保證模型,審稿人依照 QA 模型給予
翻譯品質定義,以及記錄錯誤類型及錯誤嚴重程度,網址:
http://producthelp.sdl.com/SDL_TMS_2011/en/Creating_and_Maintaining_Organizations/Managing_QA
_Models/TMS_Classic_QA_Model.htm,查詢日為 2020 年 5 月 22 日。
8
Multidimensional Quality Metrics (MQM)之問題定義,中文為作者自行翻譯,網址:
http://www.qt21.eu/mqm-definition/definition-2014-06-06.html,查詢日為 2020 年 5 月 22 日。

24
7. 真實性(Verity)

8. 完整性(Completeness)

9. 法律要求(Legal requirements)

10. 語言環境的適用性(Locale applicability)

11. 流暢性(Fluency)

12. 內容(Content)

13. 語體(Register)

14. 風格(Style)

15. 不一致(Inconsistency)

16. 呆板(Mechanical)

17. 拼寫(Spelling)

18. 排版(Typography)

19. 語法(Grammar)

20. 地區違反(Locale violation)

21. 莫名其妙的(Unintelligible)

25
圖 1 MQM 模式之核心圖示9
資料來源:MQM 核心,網址:http://www.qt21.eu/mqm-definition/definition-2014-08-14.html

由於 TQA 為第四章重要的文本分析工具,故作者將前述各種 TQA 翻


譯評估標準,綜合整理出八項重點,作為往後評估法律文本翻譯的參照重
點,亦作為本研究後續文本分析的重要評估項目:

1. 一致性(Cohesion):指專有名詞或相同句子結構必須維持整體的一致
性,有助於保持譯前與譯後雙邊的法律效果相等。

2. 準確度(Accuracy):指翻譯的語意準確性,有稍微偏離原文。

3. 術語(Terminology):指翻譯時是否遵循既有法律專業術語,而非自創
術語或直譯術語。

4. 語法(Grammar):指先不論翻譯準確度,單純辨識句子是否出現文法
錯誤。

5. 標點符號(Punctuation):指是否出現標點符號誤用。

9
MQM 翻譯品質核心,翻譯自:http://www.qt21.eu/mqm-definition/definition-2014-06-06.html,查
詢日為 2020 年 2 月 21 日。

26
6. 拼寫(Spelling):指是否出現字母拼法錯誤。

7. 誤譯(Mistranslation):指譯後的文意與原文有相違的顯著性翻譯錯
誤。

8. 未翻譯(Untranslated):指有出現漏譯或未翻譯完整。

3.2 研究文本背景介紹

本研究選擇以刑法作為研究標的,是因刑法理論較其他法而言,較為
艱深且抽象,未修讀過法律的ㄧ般人是難以單靠文字理解。刑法是一個審
判犯罪及刑罰如死刑、自由刑及罰金的法律,而在講求法律正義的比例原
則下,作者認為刑法的中英文版理應具備相同效力,以避免在臺灣的外國
人之權益受到損害。

3.2.1 刑法發展沿革

任一國家、任一民族或任一地區的法律,幾乎都是先有刑法,尤以中
國具有兩千多年文化積澱的刑律,清朝在入關前,法無成典,刑無成文。
只要有政權的地方,自有刑法規範的產生。刑法可以說是「法中之王」
(黃源盛,2018)。

在 19 世紀後期,當時的東亞國家,如中國、韓國及日本,面臨法律體
系的改革。1851 年由普魯士公布的刑法典,影響了 20 世紀的中國與日本的
刑法規範。更間接的影響,當時在 1895 至 1945 年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台
灣,因而繼受德國法制;甚至在 1945 年之後的受中國國民政府統治的台
灣,也就是中國政府繼受德國所訂定的法律治理台灣(陳惠馨,2007)。
因此,台灣的刑法可以說是深受德國影響。

27
以德國來說,當代的刑法是經過兩三百年發展出的法律體系,在近代
以前的德國是沒有體系完整的成文刑法,而德國刑法是由習慣法轉變為成
文法是在 15、16 世紀。而再往前追溯訂定於 1532 年的《卡洛林那法典》應
該是德國刑法從中世紀習慣法過渡到當代刑法典的重要法規範。而德國能
從習慣法走向成文法,主要是繼受羅馬法的影響(陳惠馨,2016)。德國
重要的刑法學者李斯特曾經說過,這部刑法的內在價值是三百年德國普通
刑法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因此,該法典應該是德國刑法從中世紀習慣法過
渡到當代刑法典的重要法規範(陳惠馨,2014:1)。

自晚清民國以來的十大華人法律學家-王寵惠,宣統三年,以其學貫
東西、睿智而深厚的法學學識,致力於國內法制的完備及司法的改革,在
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身分參與議定多部重要法典的編撰,尤其是我國首
部刑法(黃源盛,2015)。

刑 法 的 發 展 沿 革 ,按 照 法 案 名 稱 依 序為 民 元 (1912 ) 《暫 行 新刑
律》、民國四年(1918)《修正刑法草案》、七年(1918)《刑法第二次
修 正 案 》 及 八 年 ( 1919 ) 《 改 定 刑 法 第 二 次 修 正 案 》 。 民 國 十 六 年
(1927)四月時,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際,積極訂定六法,其中最重要為
刑法典的研議。當時司法部部長王寵惠將《改定刑法第二次修正案》詳加
研究後,認為大致妥善,在略為增刪後,編為《刑法草案》提交予國民政
府,幾經討論與審議後,於民國十七(1928)年三月十日立法院通過,並
展期至同年九月一日與《刑事訴訟法》同步施行,亦就是《中華民國刑
法》,又稱「舊刑法」(黃源盛,2014)。

3.2.2 刑法內容與沿革

刑法共分兩編,分為總則及分則,共有三十六章,全文三百六十三
條,篇章內容,作者自行整理如表 3-1。

28
表 3-1 刑法目次
第一編 總則 Part 1 General Provisions

第一章 法例 Chapter 1 Application of the Code

第二章 刑事責任 Chapter 2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第三章 未遂犯 Chapter 3 Attempt

第四章 正犯與共犯 Chapter 4 Principal Offenders and


Joint Offenders

第五章 刑 Chapter 5 Punishment

第五章之ㄧ 沒收 Chapter 5-1 Confiscation

第五章之二 易刑 Chapter 5-2 Replacement of penalty

第六章 累犯 Chapter 6 Recidivism

第七章 數罪併罰 Chapter 7 Combined Punishment for


Several Offenses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 Chapter 8 Sentencing

第九章 緩刑 Chapter 9 Probation

第十章 假釋 Chapter 10 Parole

第十一章 時效 Chapter 11 Statute of Limitations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 Chapter 12 Rehabilitative Measures

第二編 分則 Part 2 Specific Offenses

29
第一章 內亂罪 Chapter 1 Civil Disturbance

第二章 外患罪 Chapter 2 Treason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Chapter 3 Offenses of Interference


with Relations with Other
States

第四章 瀆職罪 Chapter 4 Offenses of Malfeasance in


Office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Chapter 5 Offenses of Obstructing an


Officer In Discharge of
Duties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Chapter 6 Offenses of Interference


with Voting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Chapter 7 Offenses of Interference


with Public Order

第八章 脫逃罪 Chapter 8 Offenses of Escape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 Chapter 9 Offenses of Concealment of


據罪 Offenders and Destruction
of Evidence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Chapter 10 Offenses of Perjury and


Malicious Accusation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 Chapter 11 Offenses Against Public


Safety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 Chapter 12 Offenses of Counterfeiting


Currency

30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Chapter 13 Offenses of Counterfeiting
Securities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Chapter 14 Offenses of Falsifying


Weights and Measures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Chapter 15 Offenses of Forging


Instruments or Seals

第十六章 妨害性自主罪 Chapter 16 Sexual Offenses

第十六章之 妨害風化罪 Chapter 16-1 Offense against Morality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Chapter 17 Offenses Against Marriage


and Family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 Chapter 18 Offenses Against Religion,


墓屍體罪 Graves, and Corpses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 Chapter 19 Offenses Against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第二十章 鴉片罪 Chapter 20 Offenses Relating to Opium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 Chapter 21 Offenses of Gambling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 Chapter 22 Offenses of Homicide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 Chapter 23 Offenses of Causing Injury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 Chapter 24 Offenses of Abortion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 Chapter 25 Offenses of Abandonment

31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 Chapter 26 Offenses Against Freedom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Chapter 27 Offenses Against Reputation


and Credit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 Chapter 28 Offenses Against Privacy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 Chapter 29 Offense of Larceny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Chapter 30 Offense of Abrupt Taking,


Robbery and Piracy

第三十一章 侵占罪 Chapter 31 Offenses of Embezzlement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Chapter 32 Offenses of Fraudulence,


Breach of Trust, Taking, and
Usury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Chapter 33 Offenses of Extortion and


Kidnapping for Ransom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 Chapter 34 Offenses of Receiving


Stolen Property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 Chapter 35 Offenses of Destruction,


Abandonment, and Damage
of Property

第三十六章 妨害電腦使用罪 Chapter 36 Offenses Against the


Computer Security

中華民國刑法於民國 24 年 1 月 1 日公布,一開始的刑法全文共有 357


條,現行的中華民國刑法全文共有 363 條,前前後後經過 42 次的修法後,
共刪除 19 條條文,以及增訂 50 條條文。近年最大的兩次修法分別於民國

32
94 年與民國 108 年進行,分別有上百條的法律條文都有異動。10現行刑法法
條中文原文共 35,392 字,英文譯文共 31,353 字,但中翻英後的英文字數減
少不到一成,作者認為用字不像法律英語一樣精簡。一般來說,法律翻譯
的中文翻英文的產出字數,英文字數會比中文字數要少的許多,原因在於
法律寫作應採用精簡的詞語及句構來表達法律概念。

刑法共分為兩編,前面 99 條為刑法總則,後面 264 條為刑法分則,總


則是大方向概括性的規範,而分則是對具體的犯罪行為及犯罪的構成要件
與法律效果詳細規定。本研究論文因作者能力有限及時間的關係,研究規
模僅限刑法總則,加上作者研究期間,刑法分則於民國 108 年 6 月至民國
109 年 1 月間,共有四次大範圍的修改分則規定,因此全國法規資料庫亦尚
未備齊修訂後的英文翻譯版本,故刑法分則尚不納入本研究範圍。

3.3 文本分析

在英美法漫長的發展和演變歷程中,法律語言創制出大量同樣或近義
的術語。這些術語的區分和辨析,是法律翻譯中最令人頭痛和最容易出錯
的事(宋雷,2005:2)。在黃國平(2005)的研究中,指出術語學理論包
括三項重點:概念與概念系統、定義及命名,其中更以定義最為重要,若
無明確的定義術語,則術語失去意義,導致無法了解、甚至是誤解涵義。
因此,術語更應進一步的做整合與統一。

故本研究以中華民國刑法總則英譯本為例,文本分析將分為兩大部
分,分別是一般性翻譯錯誤及法律翻譯問題,前者的翻譯錯誤將以作者整
理之重要 TQA 錯誤類型加以分類、整理及分析,後者的法律翻譯問題將自
中文條文中挑選出數組法律術語,並且將中文與英文法條排成左右對照以

10
法源法律網:中華民國刑法之法規沿革,網址:
https://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1.aspx?lsid=FL001424,查詢日 109 年 6 月 20 日。

33
利後續文本之分析(見表 3-2)。

表 3-2 刑法中英對照格式範例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一 編 總則 Part 1 General Provisions

第 一 章 法例 Chapter 1 Application of the Code

第1條 Article 1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 A conduct is punishable only when

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 expressly so provided by the law at the


time of its commission. This also
者為限。拘束人身自
applies to a rehabilitative measure
由之保安處分,亦
which puts restrictions on personal
同。
freedom.

第2條 Article 2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 When the law is amended after the

者,適用行為時之法 commission of an offense, the law in


force of its commission shall apply;
律。但行為後之法律
provided that when the amended law
有利於行為人者,適
is favorable to the offender, the most
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
favorable law shall apply.
法律。

沒收、非拘束人身自 For punishment made as a


由之保安處分適用裁 rehabilitative measure that does not

判時之法律。 involve confiscation or restrictions on


personal freedom, the law in force at
the time of judgment shall apply.

34
處罰或保安處分之裁 When a judgment has been finalized
判確定後,未執行或 with a punishment or a rehabilitative

執行未完畢,而法律 measure but not yet executed or before


the end of execution, and the law is
有變更,不處罰其行
amended to a state with no punishment
為或不施以保安處分
or rehabilitative measure for the
者,免其刑或保安處
offense, the punishment or the
分之執行。 rehabilitative measure shall be
remitted.

3.4 訪談

本研究透過政府公開翻譯標案資訊,與多名政府部門標案的承辦人聯
絡,這些承辦人每年都會固定有翻譯需求,因此訪問這些特定的案件承辦
人可以得到相當多且切題的資訊。

在訪談大綱的設計上,採用開放式訪談,問題會環繞投標資格之設
定、招標相關流程等,並透過承辦人的回答再延伸問題,如設定之理由、
篩選的過程與細節等,並詢問如何辨別翻譯稿件的品質好壞。

最後成功徵得四名公務機關之承辦人同意做匿名的訪談11,以從中詢問
到在翻譯外包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一些問題及困難,以及目前政府單位的
翻譯需求現況,包括如何訂定發包價格、挑選合適人選、評斷試譯稿,以
及對以往委外翻譯之經驗、問題與看法。

本研究訪談大綱如下所示:

11
受訪人員基於支持學術研究立場提供個人意見,其發言內容不代表公務機關之立場。

35
訪談大綱

本研究為保障受訪者權益,因此本研究將採匿名性處理,訪談過程將
全程錄音,一切資料僅作為學術論文之用。

訪談主題:公務機關需求單位聘用專兼職翻譯人員或如何設置翻譯採購案
之評分標準

訪談對象:公務機關人員標案流程負責人

訪談流程:

1. 自我介紹

2. 問題訪談

訪談問題:

1. 貴單位聘用翻譯人員之國籍?

2. 貴單位聘用之台籍翻譯人員所需翻譯方向?

3. 至單位翻譯的計時人員如何計費?

4. 至單位翻譯的計時翻譯人員每小時的翻譯字數?

5. 如果每小時翻的多與翻的少,如何檢視譯文之正確性?

6. 翻譯招標流程如何?有何看法?

36
第 4 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文本分析結果

本章透過刑法英譯版,分別就兩種層面加以探討法律翻譯品質的問題,
一共分兩節:翻譯錯誤問題與法律翻譯問題。翻譯錯誤問題以作者自行整
理之八項重要的 TQA 翻譯錯誤類型,依序就一致性、準確度、術語、語法、
標點符號、拼寫、誤譯及未翻譯等問題來討論一般性的翻譯錯誤;法律翻
譯問題則探究刑法法條中較具重要性或重複性高的法律專業術語詞彙(如
表 4-1),並自這幾組詞彙中分別作出分析、比較及評價,詞彙分別整理如
下:數罪併罰、裁判確定、行為人、犯罪行為人、損害、保安處分及緩刑。
最後一節則是將兩種層面加以歸納探討,並提出改善的方法。

表 4-1 法律詞彙暨頻率表(作者自行整理)

法律詞彙 出現次數

數罪併罰 8次

裁判確定 16 次

行為人 11 次

犯罪行為人 15 次

損害 24 次

保安處分 18 次

緩刑 24 次

37
4.1.1 翻譯錯誤問題

翻譯錯誤問題指單純就翻譯文本而言,以八項重要的翻譯錯誤指標進
行ㄧ般性翻譯錯誤分析,亦就是暫不考慮翻譯文本是否符合法律翻譯的翻
譯原則與標準。

4.1.1.1 一致性

在刑法的中文原文第 5 條中:「一、內亂罪。」、「二、外患罪。」
「五、偽造貨幣罪。」及「八、毒品罪。」,其英文譯文卻是:「1. The
offense of sedition specified in Article 100. 」、「2. The offense of treason
specified in Article 103. 」 、 「 5. The offenses of counterfeiting currency
specified in Article 195 to 199. 」及「8. The drug offenses specified in Chapter
20」,這四小點皆有一個共通點,都出現原文所沒有的條項內容,英文將
這四種罪行之相關條款翻譯出來了,可以看見這四小點的中文並沒有像其
他的第三、四、六、七、九、十及十一點有明確指出罪行被定義於何條,
反觀第三、四、六、七、九、十及十一點的中文原文,因有明確定義在何
條,其英文譯文也有翻譯出來,故形成第 5 條的英文譯文出現了兩種版本
的翻譯法,也就是明顯的中文與英文兩邊翻譯上的不一致性問題。(見表
4-2)

表 4-2 刑法第 5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5條 Article 5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 This Code shall apply to any of


犯下列各罪者,適用之: the following offenses outside

38
the territori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 The offense of sedition


ㄧ、內亂罪。
specified in Article 100.

2. The offense of treason


二、外患罪。 specified in Article 103.

3. The offense of obstructing


三、第一百三十五條、第一 governmental operation

百三十六條及第一百三十八 specified in Article 135, 136 or


138.
條之妨害公務罪。
4. The offenses against public
四、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一及
safety specified in Article 185-1
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二之公共
or 185-2.
危險罪。
5. The offenses of counterfeiting
五、偽造貨幣罪。 currency specified in Article 195
to 199.

6. The offenses of counterfeiting


六、第二百零一條至第二百
securities specified in Articles
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201 to 202.
七、第二百十一條、第二百
7. The offenses of forgery
十四條、第二百十八條及第 specified in Articles 211, 214,
二百十六條行使第二百十一 218 or 216, in which only
條、第二百十三條、第二百 includes using forged official
十四條文書之偽造文書罪。 documents as specified in
Articles 211, 213 and 214.

8. The drug offenses specified in


八、毒品罪。但施用毒品及
Chapter 20, except for the
持有毒品、種子、施用毒品
offenses of drug abuse or
器具罪,不在此限。 possession of drugs, seeds or

39
九、第二百九十六條及第二 application tools or drug.
百九十六條之一之妨害自由 9. The offenses against personal
罪。 freedom specified in Articles 296
and 296-1.
十、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
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10. The offenses of piracy
specified in Articles 333 and 334.
十一、第三百三十九條之四
11. The offenses of aggravated
之加重詐欺罪。
fraud specified in Articles 339-4.

接著在刑法的中文原文第 18 條中的「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
刑。」與第 20 條的「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首先以句子結構可
以看出是相同且相似的中文架構,且這兩條中文原文的「行為」也是同一
種用法與詞性,再看第 18 條的英文譯文:「Punishment may be reduced for
an offense committed by a person who was over the age of eighty.」及第 20 條的
英文譯文:「Punishment may be reduced for an conduct committed by a person
who is deaf and dumb.」,也可以自此兩句的英文譯文看出同樣使用相同的
英文句構,然在「行為」的英文翻譯上,卻使用了不一樣的英文,一個是
「an offense」,一個是「an conduct」,除了明顯的翻譯不一致性外,還出
現了 conduct 使用 an 當冠詞的文法錯誤,且 conduct 更為一不可數名詞,此
處為相似法條卻缺乏一致性。(見表 4-3)

表 4-3 刑法第 18 條 & 第 20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18 條 Article 18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 Punishment may be reduced for


an offense committed by a

40
其刑。 person who was over the age of
eighty.

第 20 條 Article 20

瘖 啞 人 之 行 為 , 得 減 輕 其 Punishment may be reduced for


刑。 an conduct committed by a
person who is deaf and dumb.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刑法第 27 條的條文中,前項的後段原文:「結果
之不發生,非防止行為所致,而行為人已盡力為防止行為者,亦同。」,
與後項的後段原文:「或結果之不發生,非防止行為所致,而行為人已盡
力為防止行為者,亦適用之。」,前者與後者為相似度達九成的構句,然
其前者翻譯為:「when the result does not occur but not due to the act of
prevention by the actor so long as the actor has done his utmost to prevent it. 」,
後 者 翻 譯 為 : 「 or who have done their utmost to prevent it but the non-
occurrence of the result is not due to the act of prevention. 」,明顯可見兩者的
英文譯文的構句與寫作風格是相差甚遠,使用完全不同的說法。故作者查
詢該條法規之發展沿革,其曾於民國 94 年 2 月 2 日修訂12,新增第二項條
文,可推定導致翻譯不一致的原因是前後由不同的翻譯人員進行翻譯所致。
(見表 4-4)

表 4-4 刑法第 27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12
中華民國刑法之沿革,網址: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C0000001,查詢日:109 年 6
月 27 日。

41
第 27 條 Article 27

已 著 手 於 犯 罪 行 為 之 實 If a conduct is performed in the


commission of an offense and the
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
actor voluntarily renounces the act
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
or prevents it from producing its
免除其刑。結果之不發
result, the punishment shall be
生,非防止行為所致,而 reduced or remitted. This
行為人已盡力為防止行為 provision shall also apply to a case
者,亦同。 when the result does not occur but
not due to the act of prevention by
the actor so long as the actor has
done his utmost to prevent it.
前項規定,於正犯或共犯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ceding
中之一人或數人,因己意 paragraph applies to one or
防止犯罪結果之發生,或 multiple joint offenders who
結果之不發生,非防止行 voluntari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為所致,而行為人已盡力 of the result, or who have done
their utmost to prevent it but the
為防止行為者,亦適用
non-occurrence of the result is not
之。
due to the act of prevention.

刑法第 29 條及第 30 條第 1 項的條文中,中文原文分別為「教唆他人使


之實行犯罪行為者,為教唆犯。」及「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

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前者與後者為相似之構句,然其

「犯罪行為」之英譯卻使用兩種不同的翻譯,分別使用「an offense」及「a
crime」,因而產生翻譯不一致性問題。(見表 4-5)

然而,經查詢雖刑法第 29 條及第 30 條與前述提及之第 27 條同樣於民


國 94 年 2 月 2 日增修條文,但第 29 條及第 30 條是同一時間增修,表示應

42
為同一翻譯人員進行翻譯修訂,卻未察覺此處翻譯的不一致錯誤。

表 4-5 刑法第 29 條 & 第 30 條第 1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29 條 Article 29

教唆他人使之實行犯罪行為 A person who solicits another to


者,為教唆犯。 commit an offense is a solicitor.

A solicitor shall be punished


教唆犯之處罰,依其所教唆
according to the punishment
之罪處罰之。
prescribed for the solicited
offense.

第 30 條 第 1 項 Paragraph 1 of Article 30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 A person who aids another in the


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 commission of a crime is an
accessory notwithstanding that
之情者,亦同。
the person aided does not know of
the assistance.

在刑法第 10 條的中文條文中,「以上」及「以下」的英文翻譯為「not
less than」及「not more than」,然於第 33 條的第三、四、五點中的「以上」
及「以下」,其英文翻譯分別為「more than」及「less than」,顯與第 10 條
的英文翻譯不一致。(見表 4-6)

表 4-6 刑法第 10 條 & 第 33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43
第 10 條 Article 10

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 The term “not less than,” “not


連本數或本刑計算。 more than,” or “within” includes
the given figure.

第 33 條 Article 33

主刑之種類如下: Principal punishments are of the


following kinds:
一、死刑。
1. Death (penalty)
二、無期徒刑。
2. Life imprisonment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
3. Imprisonment of more than
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
two months and less than fifteen
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 years. If punishment is reduced
十年。 or increased, such period may be
reduced to less than two months
or increased to twenty years.

4. Short-term imprisonment of
四、拘役:一日以上,六十
more than one day but less than
日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 60 days. If the punishment is
加至一百二十日。 increased, the period may be
increased to one hundred and
twenty days.

5. Fine of more than one


五、罰金:新臺幣一千元以
thousand NTD counted by the
上,以百元計算之。 hundred yuan.

在刑法第 32 條與第 36 條第 1 項的條文中,「從刑」在第 32 條已有了


第一次的定義,並譯為「accessory punishments」,然在第 36 條的「從刑」

44
又是另一種英文翻譯「Ancillary punishment」,顯有翻譯不一致的現象,經
查詢第 36 條於民國 94 年 2 月 2 日增修條文,故第 32 條與第 36 條推測是由
不同翻譯人員所翻譯,該翻譯人員單就修訂後的第 36 條條文做翻譯,而未
深入查證刑法中的其他條文是否已有固有名詞之譯法。(見表 4-7)

表 4-7 刑法第 32 條 & 第 36 條第 1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2 條 Article 32

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Punishments are divided into


principal and accessory
punishments.

第 36 條第 1 項 Paragraph 1 of Article 36

從刑為褫奪公權。 Ancillary punishment refers to


the deprivation of citizen’s
rights.

4.1.1.2 準確度

首先,在刑法第 13 與第 14 條的條文中,句型分別為「以故意論」與
「以過失論」,翻譯為「A conduct is considered….」,語氣口吻並未達到中
文的同等且肯定的語氣,應使用 shall be deemed 句型,deem 一字就等同於
judge,並且余綺芳13指出 deem 是非常正式的字,consider 具有不肯定、考
慮的涵義,但在中文條文的確切意旨是確定以故意或過失論處,故此處的
翻譯有失準確度。(見表 4-8)

13
Think、Regard、Deem、Consider 用法上之差別,網址:http://myweb.scu.edu.tw/~cynthiay/4-
12.htm,查詢日為 2020 年 2 月 28 日。

45
表 4-8 刑法第 13 條 & 第 14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13 條 Article 13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 A conduct is committed

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 intentionally if the actor


knowingly and intentionally
者,為故意。
causes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 elements of an offense.
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
A conduct is considered an
並不違背其本意者,以故 intentional commission of an
意論。 offense if the actor is aware that
the act will accomplish the
elements of the offense and if
such accomplishment is not
against his will.

第 14 條 Article 14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 A conduct is committed

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 negligently if the actor fails,


although not intentionally, to
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exercise his duty of care that he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 should and could have exercised
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 in the circumstances.
信 其 不 發 生 者 , 以 過 失 A conduct is considered to have
論。 been committed negligently if the
actor is aware that his conduct
would, but firmly believes it will
not, accomplish the element of an
offense.

46
以及在刑法第 15 條第 1 項的條文中,在「犯罪結果之發生」的英文翻
譯中,很顯然地英文翻譯後的意思與原文不一致,其英文譯文的中文意思
是「犯罪發生的結果」,很顯然地翻譯者對於原文的理解出了偏差,故出
現了翻譯不準確的現象。(見表 4-9)

表 4-9 刑法第 15 條第 1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15 條第 1 項 Paragraph 1 of Article 15

對於犯罪結果之發生,法律 A person who has a legal


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 obligation and is able to prevent
the results of the occurrence of
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
an offense but has failed to do so
生結果者同。
shall be equal to have caus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sult by his
positive act.

更深入探究刑法第 24 條第 1 項的條文中,前段之翻譯已偏離中文原文
之意思,其英文翻譯之中譯為「某一人為避免迫在眉睫的危險,反而對自
己或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作出不可避免之行為,不罰。」,然
中文原文意思解釋應為「某一人為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
產因緊急危難而受損害,而作出不得已之行為,不罰。」,原文與英文翻
譯存在明顯語意差異,表示翻譯者並未真正了解刑法之條文,因此該英文
翻譯不完整,致翻譯不準確。(見表 4-10)

47
表 4-10 刑法第 24 條第 1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24 條第 1 項 Paragraph 1 of Article 24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 A conduct performed by a


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 person to avert imminent
danger, otherwise unavoidable
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
to the life, body, freedom, or
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
property of himself or of
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
another is not punishable. If
刑。 the measure of averting
danger is excessive,
punishment may be reduced or
remitted.

另外,在刑法第 35 條的條文中,在第一項中的「依第三十三條規定之
次序定之」的「次序」未譯出,僅翻出了「……依照第三十三條之規定」,
原文要表達的重點是主刑之重輕的順序定於第三十三條,即翻譯者未將原
文「次序」之原意表達清楚;在第二項中「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
重』」及「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的英文翻譯中,譯為「the
most severe」,意思為「最嚴重的」,此翻譯是直譯的方式,然而此翻譯未
正確的將意思翻譯出來。舉例來說,假設某人同時間犯了兩件罪行而應判
有期徒刑,一件為有期徒刑二月以上一年以下,另一件一年以上三年以下,
則應以較長者刑期的三年以下做為處罰;如果一件為有期徒刑半年以上三
年以下,另一件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經比較後最高度的刑期相同,則應以
最低度刑期之較長者一年以上最為處罰。反之,如果是罰金亦是相同道理。
另,第三項的第一、二款的問題同前述第一、二項的問題一樣,因皆採依

48
照中文直譯的方式翻譯,並未能準確翻譯出中文法條的內含意思,易使外
國人無法理解意思。此外,作者還發現在刑法英文版當中,法條的「款」
翻譯為「item」共有 18 處,例如同條第三項的「各款」翻譯為「items」,
然在行政院 92.7.3 院台規字第 0920086471 號函核定的「法規名稱英譯統一
標準表」14即有規範法規條文結構用語的「條項款目」的英譯方式,故「款」
的英譯正確應為「Subparagraph」。(見表 4-11)

表 4-11 刑法第 35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5 條 Article 35

主刑之重輕,依第三十三 The degree of severity of the


條規定之次序定之。 kinds of principal punishment
shall be pr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33.

Among the punishments of the


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 same kind, the maximum
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 period or the highest amount
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 shall b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severe. If the maximum
或較多者為重。
periods or amounts are same,
the second kind of punishment
shall be considered, in which
the minimum period or
amount shall be the most
severe.

14
法規名稱英譯統一標準表,網址:
http://terms.naer.edu.tw/terms/userfiles/admin/file/1352975468.pdf,查詢日 109 年 6 月 28 日。

49
If the principal punishment is

刑之重輕,以最重主刑為 used as the standard of


severity, the provisions of the
準,依前二項標準定之。
two previous paragraphs shall
最重主刑相同者,參酌下
be followed. If the principal
列各款標準定其輕重:
punishments are same, the
standard of severity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following
items:
一、有選科主刑者與無選
1. In case of the co-existence
科主刑者,以無選科主刑 of selective and non-selective
者為重。 principal punishments, the
non-selective principal
punishment shall be
considered to be severe.
二、有併科主刑者與無併
2. In case of co-existence of
科主刑者,以有併科主刑
punishment of imprisonment
者為重。 in addition thereto a fine and
punishment of imprisonment
without the addition thereto a
fine, the former is considered
to be severe.
三、次重主刑同為選科刑 3. In case that both principal
或併科刑者,以次重主刑 punishments have selective
為 準 , 依 前 二 項 標 準 定 choices or are non-selective,
之。 the secondary highest
punishment shall be used for
determination in accordance

50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two
previous paragraphs.

4.1.1.3 術語

為探究刑法術語之英文翻譯精確與否,本研究以具備雙語文本且具同
等真確及地位平等的香港雙語法例15做為判定基準。在刑法第 29 條的條文
中,「教唆」與「教唆犯」的英文翻譯分別為「solicit」與「solicitor」
(見表 4-12),然經查劍橋英語辭典(Cambridge Dictionary)中「solicit」
之英文解釋為 to ask someone for money, information, or help,即指向某人要
求金錢、資訊或幫助,中文解釋為請求、索求及乞求,在此顯然並無教唆
的負面涵義,而「solicitor」為律師;另查詢美國使用最廣泛的法律詞典-
Black Law Dictionary,亦指出「solicitor」在英美法,為衡平法院或大法官
法院的執業律師。

此外,因我國刑法為繼受德國為大陸法系,大陸法系為成文法,而英
美法為不成文法,故在法系差異的因素下,可能會出現大陸法有而英美法
所沒有的法律術語,但仍可能可以找到涵有相似或近似概念的法律術語。
為驗證法律術語翻譯的正確性及準確性,作者採用 1962 年美國法學會起草
的模範刑法典 Model Penal Code16尋找類似的章節,「教唆 solicit」(動
詞)在該法典有作為動詞使用,但無「教唆犯 solicitor」之用法,另有
「Criminal Solicitation」即「刑事教唆」(名詞)之用法,由此可見僅管美
國的模範刑法典並無「教唆犯 solicitor」之一詞,但仍有教唆的法律概念。

而香港早期為英國統治,故作者參考香港雙語法例第 503V 章《逃犯


(斯里蘭卡)令》 ── 附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斯里

15
電子版香港法例-雙語法例的詮釋,網址: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interpretbileg,查詢日
為 2020 年 2 月 3 日。
16
美國模範刑法典,網址:https://www.legal-tools.org/doc/08d77d/pdf,查詢日為 2020 年 6 月 27
日。

51
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關於移交逃犯的協定第二條(1)-2 之中文法
例:「協助、教唆、慫使或促致他人自殺」,英文法例:「aiding, abetting,
counselling or procuring suicide」,教唆的對應英文文本為「abetting」,以
及在第 200 章《刑事罪行條例》 ── 第 38 條 (1)之中文法例中「教唆」與
「教唆犯」,對應之英文文本為「abets」與「abettors」(見表 4-13),此
處去除第三人單數的 s 與教唆犯之複數 s 後為「abet」與「abettor」,相較
之下,「教唆」與「教唆犯」的英文翻譯有失其精確性。

表 4-12 刑法第 29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29 條 Article 29

教唆他人使之實行犯罪行為 A person who solicits another to


者,為教唆犯。 commit an offense is a solicitor.

A solicitor shall be punished


教唆犯之處罰,依其所教唆
according to the punishment
之罪處罰之。
prescribed for the solicited
offense.

表 4-13 香港雙語法例第 200 章第 38 條(1)

中文法例 英文譯文

第 38 條 38.

協助犯、教唆犯、唆使犯等 Aiders, abettors, suborners, etc.

(1) 任何人協助、教唆、慫 (1) Any person who aids, abets,


counsels, procures or suborns
使、促致或唆使他人犯本部
another person to commit an
的罪行,可予以起訴、公
offence against this Part shall be

52
訴、審訊及懲處,猶如他是 liable to be proceeded against,
主犯一樣。 indicted, tried and punished as if
he were a principal offender.

在刑法第 30 條的條文中,要探討的一詞為「幫助犯」。首先,刑法中
有分共同正犯與幫助犯,共同正犯即於合同意思範圍內,組成一共犯團體,
團體中任何一人之行為,均為共犯團體之行為,而共同正犯與幫助犯分別
屬於犯罪行為的正犯與從犯,故幫助犯又稱為從犯。 17在電子版香港法例以
「幫助犯」做為關鍵字搜尋不到結果,改使用「從犯」在電子版香港法例
查閱漢英法律詞彙中找到「從犯」的對照英文為「accomplice」,經查詢劍
橋 英 語 辭 典 ( Cambridge Dictionary ) 其 英 文 解 釋 為 a person who helps
someone else to commit a crime or to do something morally wrong,即指幫助某
人犯罪或做不道德的事,且其中文解釋為共犯、同謀及幫兇,為名詞;於
Black Law Dictionary 查詢「accomplice」的解釋為「作為主犯或從犯同意犯
罪的一方」,前者與後者皆與「幫助犯」或「從犯」之意義相符。然我國
刑法第 30 條使用的「幫助犯」之英文為「accessory」(見表 4-14),在劍
橋英語辭典查詢其英文解釋為 someone who helps another person to commit a
crime but does not take part in it,即指某人幫助其他人犯罪但未參與其中,且
其中文意思亦為同謀、幫兇或從犯,亦為名詞,此處又分為事前從犯與事
後從犯;而在 Black Law Dictionary 查詢「accessory」的解釋為「非為主犯
但與該罪行有關的一方。指案發前和案發後之從犯」; 再深入探究
「accomplice」與「accessory」之間的差異,在一些國外法律事務所的網站
上有提到「accomplice」即為從犯幫助主犯犯罪,而「accessory」雖也是從
犯幫助主犯犯罪,但通常為犯罪前或犯最後提供幫助,而不在犯罪現場。18

17
元照月旦法學教室 181 期,共同正犯與幫助犯如何區分-最高法院一○六年度台上字第一三七號
判決,網址:http://www.angle.com.tw/news/post27.aspx?ip=1926,查詢日 2020 年 5 月 3 日。
18
NOLO LAW FIRM,Accomplices, Accessories, Aiders, and Abettors,https://www.nolo.com/legal-

53
19
因此,無論使用「accomplice」或「accessory」皆有爭議,另在電子版香
港法例中搜尋「協助犯」,查第 200 章第 38 條、第 39 條及第 221 章第 89
條皆有中英文清楚的定義何謂「協助犯」,其英文皆使用「Aiders」(表 4-
15),並且依據我國刑法第 30 條中的「幫助犯」之意涵,應等同於香港之
「協助犯」,尚不應論及「從犯」與否,故在此使用「accessory」既不完
全正確,也不適當。

表 4-14 刑法第 30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0 條 Article 30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 A person who aids another in the


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 commission of a crime is an
accessory notwithstanding that
之情者,亦同。
the person aided does not know of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 the assistance.
刑減輕之。
The punishment prescribed for an
accessory may be reduced from
that prescribed for the principal
offender.

表 4-15 香港雙語法例第 200 章第 38 條(1)、第 93 條及第


221 章第 89 條

中文法例 英文譯文

encyclopedia/accomplices-accessories-aiders-abettors-30145.html,查詢日 109 年 5 月 3 日。
19
Pak and McRae Law,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ACCOMPLICE
AND AN ACCESSORY,https://pakandmcraelaw.com/understanding-the-difference-between-an-
accomplice-and-an-accessory/,查詢日 109 年 5 月 3 日。

54
第 200 章 Chapter 200

第 38 條 38.

協助犯、教唆犯、唆使犯等 Aiders, abettors, suborners, etc.

(1) Any person who aids, abets,


(1) 任何人協助、教唆、慫
counsels, procures or suborns
使、促致或唆使他人犯本部
another person to commit an
的罪行,可予以起訴、公
offence against this Part shall be
訴、審訊及懲處,猶如他是 liable to be proceeded against,
主犯一樣。 indicted, tried and punished as if
he were a principal offender.

第 93 條 93.

協助犯及教唆犯 Aiders and abettors

任何人明知而故意協助、教 Any person who knowingly and


wilfully aids, abets, counsels or
唆、慫使或促致犯根據本部
procures the commission of an
可予懲處的罪行,可作為主
offence punishable under this
犯予以處理、公訴、審訊及
Part shall be liable to be dealt
懲處。 with, indicted, tried and
punished as a principal offender.

第 221 章 Chapter 221

第 89 條 89.

協助犯,教唆犯及從犯 Aiders, abettors and accessories

Any person who aids, abets,


任何人協助,教唆,慫使或
counsels or procures the
促致另一人犯任何罪行,即
commission by another person of
屬就同一罪行有罪。
any offence shall be guilty of the
like offence.

55
在刑法第 33 條的條文中,就「有期徒刑 Imprisonment」與「拘役
Short-term imprisonment」做術語正確性的探討(見表 4-16),在香港法例
中分別查詢關鍵詞,在第 475 章第 22 條之行政長官可給予指示等當中有期
徒刑之英文為「determinate sentence」,而在香港法例中搜尋不到「拘役」
二字,故以「拘留」二字代替,其英文為「detention」(見表 4-17)。

經查「detention」在美國模範刑法典第 303 條當中,意指在判刑前的拘


留時間,以及「Short-term imprisonment」,意指為監禁、管制、矯正措施
及恢復被判刑的人身權利或犯一年(或少於)的固定刑期。因此,我國刑
法中拘役的英文術語翻譯為「Short-term imprisonment」顯為錯誤。而經查
詢我國之中華民國七十七年罪犯減刑條例亦有英譯版,內文亦有有期徒刑
及拘役之關鍵詞,其英文分別為「fixed-term imprisonment」與
「detention」(見表 4-18),此處則無術語翻譯錯誤問題。

此外,刑法第 33 條,既為介紹主刑之種類,故死刑、無期徒刑、有期
徒刑、拘役及罰金應做為法律術語,在同一系列的法規之專有名詞,應注
意其英文翻譯應固定且具一致性,以及術語的正確性。

表 4-16 刑法第 33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3 條 Article 33

主刑之種類如下: Principal punishments are of the


following kinds:
一、死刑。
1. Death (penalty)
二、無期徒刑。
2. Life imprisonment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
3. Imprisonment of more than
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
two months and less than fifteen

56
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 years. If punishment is reduced
十年。 or increased, such period may be
reduced to less than two months
四、拘役:一日以上,六十
or increased to twenty years.
日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
4. Short-term imprisonment of
加至一百二十日。
more than one day but less than
五、罰金:新臺幣一千元以 60 days. If the punishment is
上,以百元計算之。 increased, the period may be
increased to one hundred and
twenty days.

5. Fine of more than one


thousand NTD counted by the
hundred yuan.

表 4-17 香港雙語法例第 475 章第 22 條(1)(b)、第 503 章第


2 條 釋義

中文法例 英文譯文

第 475 章第 22 條(1) Chapter 475

(b) 指示委員會就任何囚犯作 22.


出監管令,而該囚犯的判刑 (b) direct the Board to make a
是獲得行政長官減免或從終 supervision order in respect of
身監禁改為有期徒刑的,至 any prisoner whose sentence
the Chief Executive has
於其個案則是正由委員會為
remitted or has commuted from
施行第 6 條的條文而予以考
a sentence of life imprisonment
慮的。 (由 2013 年第 28 號法
to a determinate sentence, and
律公告修訂) whose case is under
consideration by the Board for
the purposes of section 6.

57
第 503 章 Chapter 503

第 2 條(1) 2. (1)

監禁 (imprisonment)包括任何 imprisonment (監禁) includes


形式的拘留; any form of detention;

表 4-18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罪犯減刑條例 第 2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2條 Article 2

犯罪在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一 Unless otherwise provided by


月三十日以前者,除本條例 this Act, those offenders who
were convicted prior to January
別有規定外,依左列規定減
30, 1988 shall have sentences
刑:
reduced pursuant to the following
一、甲類: provisions:

(一) 死刑減為無期徒刑。 1. Category A:

(二) 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 (1) Death penalty is commuted to


life imprisonment.
十五年。
(2) Life imprisonment is
(三) 有期徒刑、拘役或罰
commuted to 15 years of fixed-
金,減其刑期或金額三分之
term imprisonment.
一。
(3) Fixed-term imprisonment,
二、乙類: detention or fine shall have 1/3 of
the sentence commuted or
(一) 死刑減為無期徒刑。
amount reduced.
(二) 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
2. Category B:
十年。
(1) Death penalty is commuted to
(三) 有期徒刑、拘役或罰

58
金,減其刑期或金額二分之 life imprisonment.
一。 (2) Life imprisonment is

緩刑或假釋中之人犯,仍應 commuted to 10 years of fixed-


term imprisonment.
依前項規定減刑。
(3) Fixed-term imprisonment,
detention or fine shall have 1/2 of
the sentence commuted or
amount reduced.

Offenders who are on suspended


sentence or parole should also
receive commuted senten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4.1.1.4 語法

在我國刑法當中有許多「行為」之名詞一詞,英文翻譯為「conduct」,
然幾乎所有的「conduct」前面都使用冠了 a,僅有在第 20 條誤用了 an,可
參見第 1、12、13、14、15、20、21、22、23、24、25、26 及 27 條的條文,
本文僅列出部分條文(見表 4-19)。而 conduct(名詞) 經查閱劍橋英語辭
典實為不可數之名詞,故此為用字上的語法錯誤,如以第 1 條的英文譯文
來說,建議 A conduct 可修改為 A person’s conduct 即可避免不可數名詞的文
法錯誤。

表 4-19 刑法第 1、12、13、14、15 及 20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1條 Article 1

59
行為 之處罰,以行為時之 A conduct is punishable only
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when expressly so provided by
拘 束 人 身 自 由 之 保 安 處 the law at the time of its
commission. This also applies to
分,亦同。
a rehabilitative measure which
puts restrictions on personal
freedom.

第 12 條 Article 12

行 為 非 出 於 故 意 或 過 失 A conduct is not punishable


者,不罰。 unless committed intentionally or
negligently.
過失行為 之處罰,以有特
A negligent conduct is punishable
別規定者,為限。
only if specifically so provided.

第 13 條 Article 13

行為人 對於構成犯罪之事 A conduct is committed

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 intentionally if the actor


knowingly and intentionally
者,為故意。
causes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行為人 對於構成犯罪之事 elements of an offense.
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
A conduct is considered an
並不違背其本意者,以故 intentional commission of an
意論。 offense if the actor is aware that
the act will accomplish the
elements of the offense and if
such accomplishment is not
against his will.

60
第 14 條 Article 14

行為 人雖非故意,但按其 A conduct is committed

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 negligently if the actor fails,


although not intentionally, to
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exercise his duty of care that he
行為 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 should and could have exercised
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 in the circumstances.
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 A conduct is considered to have

論。 been committed negligently if the


actor is aware that his conduct
would, but firmly believes it will
not, accomplish the element of an
offense.

第 20 條 Article 20

瘖啞人之 行為,得減輕其 Punishment may be reduced for


刑。 an conduct committed by a
person who is deaf and dumb.

此外,於刑法第 7 條、第 10 條第 2 項第 2 款、第 10 條第 4 項及第 21


條第 2 項的條文中,發現一些較不規則的文法錯誤。本節列舉第 7 條的「中
華民國」之英譯「Republic of China」,應為專有地名前面卻未加上冠詞 the,
以及該句子 but 前面未加上逗點,使得句子太冗長;第 10 條第 2 項的第 2 款
中的「從事」之英譯「are engaged」,應沒有也不應使用被動語態的「從
事」,應去掉 are,僅 engaged in…..;同條第 4 項第 1 款的「嚴重減損」譯
為「seriously damage」,此處不應使用具有 ly 結尾的副詞,應與後面第 2
至第 5 款的英文翻譯「serious damage」一致;同條第 4 項第 6 款的「其他
傷害」譯為「Other serious injury」,此處則是出現了 other 與單複數搭配的

61
用法錯誤,建議可翻譯為 Another serious injury 或 Other serious injuries 較為
合適。(見表 4-20)

表 4-20 刑法第 7 條、第 10 條第 2 項第 2 款及第 10 條第 4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7條 Article 7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 This Code shall apply where any


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 national of Republic of China
commits an offense which is not
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
specified in one of the two
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
preceding articles but is
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
punishable for not less than 3
在此限。 years of imprisonment outside
the terri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less the offense is not
punishable by the law of the
place where the offense is
committed.

第 10 條第 2 項第 2 款 Subparagraph 2, Paragraph 2,
Article 10
稱公務員者,謂下列人員:
The term “public official” means
二、受國家、地方自治團體
the following persons:
所屬機關依法委託,從事與
2. Those who, entrusted by an
委託機關權限有關之公共事
organ of the state or a local
務者。
autonomous body, are engaged
in the public affairs within the
authority of the entrusting

62
organization.

第 10 條第 4 項 Paragraph 4 of Article 10

稱重傷者,謂下列傷害: The term “serious physical


injury” means one of the
一、毀敗或嚴重減損一目或
following listed injuries:
二目之視能。
1. Destruction of or seriously
二、毀敗或嚴重減損一耳或 damage to the sight of one eye or
二耳之聽能。 both eyes.

三、毀敗或嚴重減損語能、 2. Destruction of or serious


味能或嗅能。 damage to the hearing of one eye
or both ears.
四、毀敗或嚴重減損一肢以
3. Destruction of or serious
上之機能。
damage to the function of speech,
五、毀敗或嚴重減損生殖之 taste, or smell.
機能。 4. Destruction of or serious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 damage to the function of one


limb or more limbs.
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5. Destruction of or serious
damage to the function of
reproduction.

6. Other serious injury to body or


to health that is either impossible
or difficult to cure (is either not
or unlikely curable).

而在刑法第 23 條、第 24 條第 1 項及第 31 條第 1 項的條文中,「他人」


僅翻譯為「another」(其他的),後方未接名詞,而使得句子不完整,應
該翻譯為 another person 或以 others 代替 another person。(見表 4-21

63
表 4-21 刑法第 23 條、第 24 條第 1 項及第 31 條第 1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23 條 Article 23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 A conduct performed by a person


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 in defense of his own rights or
the rights of another against
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
immediate unlawful aggression
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thereof is not punishable. If the
force of defense is excessive,
punishment may be reduced or
remitted.

第 24 條第 1 項 Paragraph 1 of Article 24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 A conduct performed by a person


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 to avert imminent danger,
otherwise unavoidable to the
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
life, body, freedom, or property
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
of himself or of another is not
減輕或免除其刑。
punishable. If the measure of
averting danger is excessive,
punishment may be reduced or
remitted.

第 31 條第 1 項 Paragraph 1 of Article 31

因身分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 A person, who joins, solicits or


之罪,其共同實行、教唆或 aids another in an offens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
personal or other special
以正犯或共犯論。但得減輕
relationship shall be considered a
principal offender or solicitor or

64
其刑。 accessory but the punishment
may be reduced.

在刑法第 33 條的條文中,第五款的錯誤為貨幣表示方法的語法錯誤,
如「新臺幣一千元」翻譯為「one thousand NTD」,然依據 ISO 4217 之國際
標準組織代碼,新台幣的正式國際貨幣代碼為「TWD」即「New Taiwan
Dollar」,前二碼為台灣的國際代碼「TW」,而末碼「D」則為台幣貨幣
單位「圓」(Dollar),通常使用在外匯匯率與國際貿易。 20然而新台幣常
見的英文縮寫包含 NTD 及 NT$,NTD 全稱為 New Taiwan Dollar,其如同
NT$為貨幣符號,通常使用於條列於表單或簡式計算時使用,較不適用於
正式文本當中。此外,「百元」翻譯為「hundred yuan」,除了與一千元的
「元」翻譯不一致外,「元」翻譯為「yuan」,已與中國的人民幣正式國
際貨幣代碼為「CNY」即「Chinese Yuan」或「China Yuan」的 Yuan 混淆
誤用了,故「百元」的「元」應翻譯為「dollars」。(見表 4-22

表 4-22 刑法第 33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3 條 Article 33

主刑之種類如下: Principal punishments are of the


following kinds:
一、死刑。
1. Death (penalty)
二、無期徒刑。
2. Life imprisonment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

20
財政部關務署關港貿作業代碼-常用貨幣,網址:
https://webfile.customs.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S9yZWxmaWxlLzg1MD
MvMTE0NTIwLzg3YzA3ZjkzLTUzZjUtNDY2Ni1hNzJiLWUyNDA3Y2EzYTM2OC5wZGY%3d&n=
5bi455So6LKo5bmjLnBkZg%3d%3d,查詢日為 2020 年 6 月 28 日。

65
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 3. Imprisonment of more than
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 two months and less than fifteen
十年。 years. If punishment is reduced
or increased, such period may be
四、拘役:一日以上,六十
reduced to less than two months
日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 or increased to twenty years.
加至一百二十日。
4. Short-term imprisonment of
五、罰金:新臺幣一千元以 more than one day but less than
上,以百元計算之。 60 days. If the punishment is
increased, the period may be
increased to one hundred and
twenty days.

5. Fine of more than one


thousand NTD counted by the
hundred yuan.

此外,在刑法第 37 條第 5 項的條文中,遭褫奪公權「者」翻譯為
「citizen」,在此缺少冠詞 a、the,應改成複數「citizens’」。(見表 4-23)

表 4-23 刑法第 37 條第 5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7 條第 5 項 Paragraph 5 of Article 37

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 The period of deprivation of


其期間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 citizen’s right pursuant to
paragraph 2 of this article shall
免之日起算。但同時宣告緩
be calculated from the day of the
刑者,其期間自裁判確定時
completion of the execution or
起算之。
the remission of the principal

66
punishment. If a probation is
pronounc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eriod shall be calculated from
the day of final judgment.

4.1.1.5 標點符號

刑法第 6 條的條文中,一共有兩處的標點符號錯誤,分別為「適用
之:」,英文譯文處仍使用了全型的冒號,作者推定譯者在翻譯的時候並
未修改原文的冒號或鍵盤並未從全形切換至半形,以及第四款「第三百三
十六條第一項」,英文譯文「Article 336」與「paragraph 1」之間的逗號「,」
後面未空一格,故此處犯有標點符號錯誤問題。(見表 4-24)

表 4-24 刑法第 6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6條 Article 6

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 This Code shall apply to any of


華 民 國 領 域 外 犯 左 列 各 罪 the following offenses
committed by a public official of
者,適用之:
the Republic of China outside the
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 territory of the Republic of
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 China:
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
1. The offenses of malfeasance
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 specified in Articles 121 to 123,
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 125, 126, 129, 131, 132, or 134.
百三十四條之瀆職罪。 2. The offense of facilitating

二、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脫逃 escape specified in Article 163.

67
罪。 3. The offenses of forgery
specified in Article 213.
三、第二百十三條之偽造文
書罪。 4. The offenses of embezzlement
specified in Article
四、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項
336,paragraph 1.
之侵占罪。

於刑法第 9 條的條文中,「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
處斷。」,其結尾為句點,然英文譯文處卻使用了全型的分號「;」,此
處除了標點符號錯誤以外,譯者自行修改法條改變斷句方式,已有違法原
文之意旨。(見表 4-25)

表 4-25 刑法第 9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9條 Article 9

同 一 行 為 雖 經 外 國 確 定 裁 An offense is punishable under


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 this Code despite that a finalized
judgment has been rendered by a
外國已受刑之全部或一部執
foreign tribunal ; where the
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
punishment has been entirely or
部之執行。
partly executed in the foreign
country, the execution of the
punish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y be entirely or partly
remitted.

在刑法第 33 條的「一、死刑。二、無期徒刑。」及第 36 條的「一、為

68
公務員之資格。二、為公職候選人之資格。」中文條文中,皆有標記句號,
然英文譯文卻缺乏英文句號。(見表 4-26)

表 4-26 刑法第 33 條及第 36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3 條 Article 33

主刑之種類如下: Principal punishments are of the


following kinds:
一、死刑。
1. Death (penalty)
二、無期徒刑。
2. Life imprisonment
三、有期徒刑 :二月以上
3. Imprisonment of more than
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
two months and less than fifteen
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 years. If punishment is reduced
至二十年。 or increased, such period may be
reduced to less than two months
四、拘役 :一日以上,六
or increased to twenty years.
十日未滿。但遇有加重時,
4. Short-term imprisonment of
得加至一百二十日。
more than one day but less than
五、罰金:新臺幣 一千元 60 days. If the punishment is
以上,以百元計算之。 increased, the period may be
increased to one hundred and
twenty days.

5. Fine of more than one


thousand NTD counted by the
hundred yuan.

第 36 條 Article 36

從刑為褫奪公權。 Ancillary punishment refers to

69
褫奪公權者,褫奪下列資 the deprivation of citizen’s
格: rights.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 Deprivation of citizen’s rights


means deprivation of the
二、為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following qualifications:

1. Qualifications for being a


public official

2. Qualification for becoming a


candidate for public office

在刑法第 38 條第 4 項的條文中,中文為「……追徵其價額。」,英文
翻 譯 為 「 ……shall be collected from the offender.(hereinafter referred as
“compulsory collection”) 」 , 在 句 子 結 尾 多 了 一 (hereinafter referred as
“compulsory collection”)外,句號後方及「(」前方未空ㄧ格,故此處有標
點符號錯誤。(見表 4-27)

表 4-27 刑法第 38 條第 4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8 條第 4 項 Paragraph 4 of Article 38

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 If the whole or a part of a thing


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 specified in the preceding two
paragraphs cannot or shall not be
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confiscated, the value thereof shall
be collected from the
offender.(hereinafter referred as
“compulsory collection”)

70
在 刑 法 第 38-1 條 的 條 文 中 , 一 共 有 兩 處 錯 誤 , 英 文 譯 文
「obtaineddirectly」為兩個字卻缺少空格分隔兩個字,以及最後面是標點符
號錯誤,一共重複了兩個句號。(見表 4-28)

表 4-28 刑法第 38-1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8-1 條第 4 項 Paragraph 4 of Article 38-1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犯罪所 The proceeds of crime specified


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 in paragraph 1 and 2 means any
property derived from or
變得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
obtaineddirectly or indirectly,
孳息。
through the commission of an
offence..

在 刑 法 第 50 條 的 條 文 中 , 中 文 為 「 …… 不 在 此 限 : 」 , 其 英 文
「……one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當中之冒號,使用了全型的冒
號而未修改為半形的冒號。(見表 4-29)

表 4-29 刑法第 50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50 條第 1 項 Paragraph 1 of Article 50

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 Punishments for several offenses


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 committed before judgment is
finalized shall be combined. This
之一者,不在此限:
provision does not apply to one of

71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4.1.1.6 拼寫

在刑法第 38-1 條第 4 項的條文中,中文為「第一項及第二項之犯罪所


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孳息。」,英文為
「The proceeds of crime specified in paragraph 1 and 2 means any property
derived from or obtained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rough the commission of an
offence.」,可以清楚看到在財產的直接取得利益之英文「obtaineddirectly」
缺少了空格變成了連字,而產生了拼寫上的錯誤。(見表 4-30)

表 4-30 刑法第 38-1 條第 4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8-1 條第 4 項 Paragraph 4 of Article 38-1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犯罪所 The proceeds of crime specified


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 in paragraph 1 and 2 means any
property derived from or
變得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
obtaineddirectly or indirectly,
孳息。
through the commission of an
offence..

在刑法第 41 條第 7 項與第 42-1 條第 4~6 項的條文中,在「折算」之英


文使用了「concerted」,經查詢「concert」的中文是協調、協力的意思,
折抵的英文應該是「converted」才對,應是翻譯人員翻譯時,選字錯誤或
記錯字,然而一個字母拼錯就造成意思差異甚大,故此處屬於嚴重的拼字
錯誤。(見表 4-31)

72
表 4-31 刑法第 41 條第 7 項 & 第 42-1 條第 4~6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41 條 第 7 項 Paragraph 7 of Article 41

已繳納之罰金或已履行之社 Paid fine or executed hours of


會勞動時數依所定之標準折 community service shall be
concerted to days at the rate
算日數,未滿一日者,以一
fixed in the judgment and a
日論。
fractional part of a day shall be
concerted to a day.

第 42-1 條 第 4~6 項 Paragraph 4~6 of Article 42-1

社會勞動已履行之時數折算 The executed hours of social


勞役日數,未滿一日者,以 work shall be concerted to days
of commuted labor and a
一日論。
fractional part of a day shall be
社會勞動履行期間內繳納罰 concerted to a day.
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
Paying fine during the periods of
所定罰金易服勞役之標準折 social work shall be concerted to
算,扣除社會勞動之日數。 days at the rate fixed in the
judgment and shall be deducted
依第三項執行勞役,於勞役
from the social work
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
accordingly.
數,依裁判所定罰金易服勞
Paying fine during the periods
役之標準折算,扣除社會勞
specified in paragraph 3 shall be
動與勞役之日數。
concerted to days at the rate
fixed in the judgment and shall
be deducted from the commuted
labor and social work.

73
4.1.1.7 誤譯

在刑法第 11 條的條文中,中文為「但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
限。」,英文為「……unless the punishment is otherwise prescribed in these
laws and measures. 」,其英文翻譯之意思為「……除非這些法律和措施另
有規定。」,「這些法律和措施」已經與本刑法的「其他法律」意思相違,
「這些法律」易連想為「本刑法或與刑法相關之法律及措施」,更不知其
所指的這些法律是哪些,在此的其他法律應指除本刑法以外之法律,故此
處有誤譯的現象。(見表 4-32)

表 4-32 刑法第 11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11 條 Article 11

本 法 總 則 於 其 他 法 律 有 刑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is


罰、保安處分或沒收之規定 Code shall also apply to other
laws and to rehabilitative
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律
measures that provide criminal
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punishment and confiscation
unless the punishment is
otherwise prescribed in these
laws and measures.

在刑法第 35 條第 2 項的條文中,本研究認為「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
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
此處翻譯者並未充分理解原文涵意而採直譯方式翻譯,並非為最恰當的翻
譯,其「以……為重」皆翻譯為「shall b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severe. 」,
翻成中文為「視同最嚴重的」。然而,在此的「為重」,真正要表達的意

74
思為「以該等刑罰作為罪刑之裁定」,此處應採用意譯的方式才能讓外國
人理解本條文之涵義,故屬於誤譯問題,建議可翻譯為「the most severe
penalty 」 , 意 思 將 會 更 完 整 。 此 外 , 此 處 另 有 兩 處 文 法 錯 誤 , ㄧ 、
「consider」後面應直接使用受詞,不可直接使用「as」;二、中文原文的
「......相等者」的英文翻譯缺少冠詞「the」,應翻譯為「the same」。(見
表 4-33)

表 4-33 刑法第 35 條第 2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5 條第 2 項 Paragraph 2 of Article 35

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 Among the punishments of the


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 same kind, the maximum period
or the highest amount shall be
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
considered as the most severe. If
者為重。
the maximum periods or
amounts are [the] same, the
second kind of punishment shall
be considered, in which the
minimum period or amount shall
be the most severe.

4.1.1.8 未翻譯

在刑法第 19 條第 3 項的條文中,中文原文為「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
者 , 不 適 用 之 」 , 英 文 譯 文 為 「 ……shall not apply to a person who
intentionally brings the handicaps or defects. 」 , 僅 翻 出 了 「 故 意 」 即
「intentionally」而未翻譯出「過失」即「negligently」,故此處為漏翻譯。

75
(見表 4-34)

表 4-34 刑法第 19 條第 3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19 條第 3 項 Paragraph 3 of Article 19

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 Provisions prescribed in the two


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 preceding paragraphs shall not
apply to a person who
intentionally brings the
handicaps or defects.

在刑法第 27 條第 2 項的條文中,「正犯或共犯中之一人或數人」,英
文譯文為「one or multiple joint offenders」,僅翻出了「共犯」即「joint
offenders」而未翻譯出「正犯」即「principal offender」。(見表 4-35)

表 4-35 刑法第 27 條第 2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27 條第 2 項 Paragraph 2 of Article 27

前項規定,於正犯或共犯中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ceding


之一人或數人,因己意防止 paragraph applies to one or
multiple joint offenders who
犯罪結果之發生,或結果之
voluntarily prevent the
不發生,非防止行為所致,
occurrence of the result, or who
而行為人已盡力為防止行為
have done their utmost to
者,亦適用之。 prevent it but the non-occurrence
of the result is not due to the act

76
of prevention.

在刑法第 31 條的條文中,取前項與後項之「無特定關係」比較,前項
僅有翻譯出開頭的「其他特定關係」,但未譯出第二次出現的「雖無特定
關係」,後項則有譯出「no such special relationship」,故此處亦是漏翻譯。
(見表 4-36)

表 4-36 刑法第 31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1 條 Article 31

因身分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 A person, who joins, solicits or


之罪,其共同實行、教唆或 aids another in an offens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
personal or other special
以正犯或共犯論。但得減輕
relationship shall be considered a
其刑。
principal offender or solicitor or
因身分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 accessory but the punishment
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 may be reduced.
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 If the punishment is to be
increased, reduced, or remitted
because of personal special
relationship, an offender who has
no such special relationship shall
be given the normally prescribed
punishment.

77
4.1.2 法律翻譯問題

法律翻譯問題是以法律術語的角度去探討翻譯準確性問題,目的為探
討經翻譯後的文本是否有符合原文所要表達的法律概念、法律效果、是否
具備效力對等、用字是否精確且符合英文母語國家的習慣用法,以及是否
具有ㄧ致性。此外,法律術語是否應採用直譯或意譯,作者認為應視個案
而定,如果直譯會優於意譯,則採直譯;反之,如果意譯會優於直譯,則
採意譯。後續將法律術語分別自英國、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的相關刑法典21
當中逐一論證法律翻譯問題。

4.1.2.1 數罪併罰

數罪併罰之意義,於刑法第五十條定有明文,「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
併合處罰之」。依照刑法第五十一條第五款數罪併罰之規定,目的在於將
各罪及其宣告刑合併斟酌,予以適度評價,而決定所犯數罪最終具體實現
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要求22。

經查,「數罪併罰」在刑法中一共出現 8 次,在我國的刑法「數罪併
罰」最主要的英文翻譯為「Combined Punishment for Several Offenses」,如
刑法第 41 條第 10 項、第 52 條及第 53 條,共有 6 次(如表 4-37)。

表 4-37 刑法第 41 條第 10 項、第 52 條、第 53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41 條第 10 項 Paragraph 10 of Article 41

數罪併罰應執行之刑易服社 In case in which combined

21
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之相關刑法典,各法典彙整表請見附錄二。
22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六二號解釋。網址: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
tw/jep03/show?expno=662,查詢日:2020 年 1 月 20 日。

78
會勞動有第六項之情形者, punishment for several offenses
應執行所定之執行刑,於數 is commuted to community
罪均得易科罰金者,另得易 service and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prescribed in
科罰金。
paragraph 6, the punishment to
be executed can be commuted to
fines when several offenses has
been pronounced to be
commuted to fines.

第 七 章 數罪併罰 Chapter 7 Combined Punishment


for Several Offenses
第 52 條
Article 52
數罪併罰,於裁判確定後,
After the judgment of combined
發覺未經裁判之餘罪者,就
punishments for several offenses
餘罪處斷。
has been finalized, a separate
decision shall be made for an
offense committed before but
discovered after the judgment

第 53 條 Article 53

數 罪 併 罰 , 有 二 裁 判 以 上 When there exists two or more


者,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 judgments, the punishments shall
be fix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定其應執行之刑。
provisions of Article 51 on
combining punishments for
several offenses.

由於我國刑法是繼受大陸法系,德國有刑法競合理論,又稱犯罪競合
論,而「數罪併罰」即為競合理論概念之一,競合理論存在的目的是為禁
止重複評價及禁止評價不足,「數罪併罰」之意義乃謂同ㄧ行為人所犯數

79
罪,採併合處罰的方式。作者使用關鍵字搜尋 Black’s Law Dictionary 及英
美加澳相關之刑法典皆無法搜尋到「Combined Punishment」在英美法上有
同樣用法,顯見數罪併罰之英文翻譯為我國獨有,加上「數罪併罰」的刑
法概念為大陸法系獨有,僅可於刑法英譯版及臺灣臺北地方檢查署網站整
理的刑法專有名詞中英對照表23中找到。在翻譯學領域中,往往有可譯與不
可譯的情況發生,對於「數罪併罰」無相應詞時,應充分掌握法律所傳達
之概念並採意譯方式進行翻譯。

因此,「數罪併罰」之英譯應為我國刑法之自有名詞,其英文譯文之
翻譯方式屬於直譯法。且在張明偉許多期刊論文中,其數罪併罰之英文譯
為 Criminal Concurrence,其中ㄧ篇中文標題為「解構數罪併罰與易科罰金
之交錯難題」,英文標題為「Resolving Problems from Criminal Concurrence
and Diversion」,而「Concurrence」ㄧ字在刑法的法律定義為「競合」。故
就中文刑法來說,本就具有用字精簡之特點,然我國刑法「數罪併罰」之
英譯顯僅依照中文語意做直譯,「Combined」的中文為合併的意思,但合
併並不等於競合,故「Combined」並未能將「競合」之涵義妥善詮釋,此
處顯有改善空間。

另 有 兩 處 之 譯 文 則 不 一 致 , 如 刑 法 第 51 條 譯 為 「 combining
punishments for multiple offenses 」 , 數 罪 從 「 several offenses 」 變 為
「multiple offenses」,很顯然在數罪併罰的專有名詞英譯並未符合一致性
原則(如表 4-38)。

表 4-38 刑法第 51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23
臺灣臺北地方檢查署之刑法專有名詞中英文對照表。網址:
https://www.tpc.moj.gov.tw/292885/292963/293005/324627/post,查詢日:2020 年 5 月 20 日。

80
第 51 條 Article 51

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 In combining punishments for


之刑,依下列各款定其應 multiple offenses, the punishment
for each offense shall be
執行者:
pronounced separately and
execu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provisions:

而刑法第 54 條的數罪併罰僅譯為「combined punishments」(如表 4-39),


已將數 罪給 減譯 了 ,就法 律英 文來 說 減譯策 略應 謹慎 使 用(胡 碧嬋,
2018)。且於第 54 條中前段的「數罪併罰,已經處斷」,其譯為「After a
judgment of combined punishments has been finalized」,在此除了數罪被減譯
以外,「After a judgment」與「has been finalized」,都有相同判決結果出
來的意思,將判決處斷翻譯了兩次,在此明顯以中文直譯,此處建議將
finalized 以 rendered 或 issued 替換,並且將數罪的英文補上,亦即是「After
a judgment of combined punishment for several offenses have been issued……」。

表 4-39 刑法第 54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54 條 Article 54

數罪併罰,已經處斷,如 After a judgment of combined


各罪中有受赦免者,餘罪 punishments has been finalized, if
any of these offenses is pardoned,
仍依第五十一條之規定,
the punishment for the remaining
定其應執行之刑,僅餘一
offenses shall be fixed in
罪者,依其宣告之刑執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 of
Article 51. When only one offense

81
行。 remains not pardoned, the
punishment shall be executed as
pronounced.

4.1.2.2 裁判確定

經查「裁判確定」一詞在我國刑法中有數種翻譯方法,一共出現 15 次
的 裁 判 確 定 , 刑 法 第 37 條 第 4 、 5 項 , 有 2 次 以 名 詞 型 態 的 「 final
judgment」,且發現有文法錯誤即「final judgment」皆缺少冠詞 a,如下表
4-40:

表 4-40 刑法第 37 條第 4、5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7 條第 4、5 項 Paragraph 4 and 5 of Article 37

褫奪公權之宣告,自裁判 Deprivation of citizen’s rights


確定時發生效力。 shall become effective from the
time of [a] final judgment.
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
The period of deprivation of
者,其期間自主刑執行完
citizen’s right pursuant to
畢或赦免之日起算。但同
paragraph 2 of this article shall be
時宣告緩刑者,其期間自 calculated from the day of the
裁判確定時起算之。 completion of the execution or the
remission of the principal
punishment. If a probation is
pronounc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eriod shall be calculated from the
day of [a] final judgment.

82
刑法第 37-1 條、第 40-2 條、第 50 條第 1 項,有 4 次以被動式句型的
「a judgment is finalized」,且第 37-1 條出現文法錯誤「the date judgment is
finalized」的「date」及「judgment」間缺少介系詞「of」或冠詞「a」,使
得翻譯不完整。(如下表 4-41) 在第 50 條第 1 項中,「…before judgment
is finalized shall be combined…」的「judgment」同樣也是文法錯誤,未加
上冠詞 a。

表 4-41 刑法第 37-1、40-2 及 50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7-1 條 Article 37-1

刑 期 自 裁 判 確 定 之 日 起 The period of ancillary

算。 punishment starts from the date


[of/a] judgment is finalized.
裁判雖經確定,其尚未受
Although the judgment is
拘禁之日數,不算入刑期
finalized, the number of days of
內。
detention not yet served shall not
be included in the period of
ancillary punishment.

第 40-2 條 Article 40-2

沒收之宣告,自裁判確定 If confiscation has not been


之日起,逾十年未開始或 executed or punctually executed
over 10 years upon the date
繼續執行者,不得執行。
judgment is finalized, it shall not
be executed.

第 50 條第 1 項 Paragraph 1 of Article 50

83
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 Punishments for several offenses
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 committed before [a] judgment is
之一者,不在此限: finalized shall be combined. This
provision does not apply to one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刑法第 2 條第 3 項、第 42 條第 1 項、48 條,有 3 次以完成式句型的「a


judgment has been finalized」,如下表 4-42:

表 4-42 刑法第 2 條第 3 項、第 42 條第 1 項及第 48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2 條第 3 項 Paragraph 3 of Article 2

處罰或保安處分之裁判確 When a judgment has been


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 finalized with a punishment or a
rehabilitative measure but not yet
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
executed or before the end of
罰其行為或不施以保安處
execution, and the law is amended
分者,免其刑或保安處分
to a state with no punishment or
之執行。 rehabilitative measure for the
offense, the punishment or the
rehabilitative measure shall be
remitted.

第 42 條第 1 項 Paragraph 1 of Article 42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二個 A fine must be paid in full within


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 two months after judgment has
been finalized. If full payment is
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
not made within the two-month
納者,易服勞役。但依其
period, a compulsory execution

84
經濟或信用狀況,不能於 shall be ordered. If the offender
二個月內完納者,得許期 cannot afford the payment, the fine
滿後一年內分期繳納。遲 shall be commuted to labor
service. If his economic or credit
延一期不繳或未繳足者,
condition does not allow him to
其餘未完納之罰金,強制
pay within the prescribed two
執行或易服勞役。
months, he may be allowed to pay
by installments within a year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prescribed
period. When one installment is
delayed or not paid in full, the
convicted may be forced to pay the
rest amount of the fine. In this
case, the fine may be commuted to
labor service.

第 48 條 Article 48

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 After the judgment has been


者,依前條之規定更定其 finalized and an offender is found
to be a recidivist, his punishment
刑。但刑之執行完畢或赦
shall be increased in accordance
免後發覺者,不在此限。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ceding article unless the fact is
revealed after his sentence is fully
served or his punishment is
pardoned.

其他則為不規律之型態,如下表 4-43,其中第 77 條第 3 項的「第一項」


的英文翻譯為「item 1」,如前所述,應依照我國法規翻譯英譯之「條項款
目」之規則翻譯為「paragraph 1」。

85
表 4-43 刑法第 37-2 條第 1 項、第 52 條、第 74 條第 1 項、
第 77 條第 3 項、第 84 條第 2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37-2 條第 1 項 Paragraph 1 of Article 37-2

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 Each day an offender is detained


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 prior to the judgment shall be
counted as a day of serving
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六
imprisonment or short-term
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
imprisonment, or a converted fin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paragraph 6 of Article 42.

第 52 條 Article 52

數 罪 併 罰 , 於 裁 判 確 定 After the judgment of combined


後,發覺未經裁判之餘罪 punishments for several offenses
has been finalized, a separate
者,就餘罪處斷。
decision shall be made for an
offense committed before but
discovered after the judgment

第 74 條第 1 項 Paragraph 1 of Article 74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A punishment of imprisonment for


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下 not more than two years, short-
term imprisonment, or a fine may
列情形之一,認以暫不執
be suspended for not less than two
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
years but not more than five years
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
of probation from the day the
期 間 自 裁 判 確 定 之 日 起 judgment becomes final if either
算: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exists and probation is considered

86
appropriate:

第 77 條第 3 項 Paragraph 3 of Article 77

無期徒刑裁判確定前逾一 The number of days of detention


年部分之羈押日數算入第 exceeds one year before the
sentence to life imprisonment
一項已執行之期間內。
becomes definitive shall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item 1.

第 84 條第 2 項 Paragraph 2 of Article 84

前項期間,自裁判確定之 The statutory periods provided for


日起算。但因保安處分先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shall
commence from the day judgment
於刑罰執行者,自保安處
becomes final but if rehabilitative
分執行完畢之日起算。
measures precede the execution of
criminal punishment, the statutory
period shall commence from the
completion date of implementing
rehabilitative measures.

然而,參考澳洲及加拿大相關的刑法資料中,與裁判確定有關的用字
為「verdict and judgment」,其意義就是相似於我國刑法的裁判確定,亦就
是經過裁定與裁判的結果,進而產出之確定的判決書,法官之判決確定書
英文稱為「Judge’s verdict and judgment」,而宣判的動詞在法律英文是使用
「Sentence」。且裁判確定一詞之在刑法中的出現頻率頗高,應可歸納為一
法律術語,然其英文譯文在我國英文版的刑法卻無一致性,在每ㄧ句子中
的用字用詞、寫法皆不大相同,差異甚大。就刑法第 2 條第 3 項之譯文來
說,譯文使用開頭「When a judgment is finalized」來說,略顯口語,如同以
白話來進行法條解釋。而在刑法第 77 條第 3 項之裁判確定則以「sentence」

87
來表示裁判之判決宣告,其他處皆使用「judgment」搭配被動語態,相比
較後發現與其他處不一致,故在此ㄧ術語翻譯上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4.1.2.3 行為人

在刑法條文中,「行為人」共出現 25 次,其中包含「行為人」與「犯
罪行為人」,「行為人」譯為「the offender」共 1 次;在第 2 條中之「行為
人」,譯為「the actor」共 6 次;在第 13、14、17、27 條中,僅有一次是以
「who」來代表行為人;在第 38、38-1、57、58、74、83 條,「犯罪行為
人」譯為「the offender」共 16 次。因此,在中文的刑法條文中有兩種,ㄧ
為「行為人」,二為「犯罪行為人」,然在這二種行為人中,必須分辨行
為人與犯罪行為人是否確有不同之處,但在英譯方面,可以很明確的是
「犯罪行為人」譯為「the offender」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是較有疑義的
是「行為人」ㄧ詞,行為人指雖有ㄧ犯罪行為,但尚未定罪或可能無犯罪
的嫌疑犯。因重複內容較多,故此處僅列舉部分如表 4-44:

表 4-44 刑法第 2、13、14、17、27 及 38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2條 Article 2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 When the law is amended after the


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 commission of an offense, the law
in force of its commission shall
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
apply; provided that when the
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
amended law is favorable to the
之法律。
offender, the most favorable law
shall apply.

88
第 13 條 Article 13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 A conduct is committed

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 intentionally if the actor


knowingly and intentionally
者,為故意。
causes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elements of an offense.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 A conduct is considered an
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 intentional commission of an
並不違背其本意者,以故 offense if the actor is aware that
意論。 the act will accomplish the
elements of the offense and if such
accomplishment is not against his
will.

第 14 條 Article 14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 A conduct is committed

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 negligently if the actor fails,


although not intentionally, to
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exercise his duty of care that he
should and could have exercised in
the circumstances.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 A conduct is considered to have


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 been committed negligently if the
actor is aware that his conduct
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
would, but firmly believes it will
論。
not, accomplish the element of an
offense.

89
第 17 條 Article 17

因 犯 罪 致 發 生 一 定 之 結 Increased punishment prescribed


果,而有加重其刑之規定 for a certain specified aggravated
result of an offense shall not apply
者,如行為人不能預見其
if the actor cannot be aware of the
發生時,不適用之。
aggravated result of the offense.

第 27 條 Article 27

已 著 手 於 犯 罪 行 為 之 實 If a conduct is performed in the


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 commission of an offense and the
actor voluntarily renounces the act
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
or prevents it from producing its
免除其刑。結果之不發
result, the punishment shall be
生,非防止行為所致,而
reduced or remitted. This
行為人已盡力為防止行為 provision shall also apply to a case
者,亦同。 when the result does not occur but
not due to the act of prevention by
the actor so long as the actor has
done his utmost to prevent it.
前項規定,於正犯或共犯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ceding
中之一人或數人,因己意 paragraph applies to one or
防止犯罪結果之發生,或 multiple joint offenders who
結果之不發生,非防止行 voluntari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為所致,而行為人已盡力 of the result, or who have done
their utmost to prevent it but the
為防止行為者,亦適用
non-occurrence of the result is not
之。
due to the act of prevention.

90
第 38 條 Article 38

違禁物,不問屬於犯罪行 Contraband shall be confiscated,


為人與否,沒收之。 whether it belongs to the offender
or not.

A thing used in the commission of


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
or preparation for the commission
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 of an offense or a thing derived
犯 罪 行 為 人 者 , 得 沒 收 from or acquired through the
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 commission of an offense may be
其規定。 confiscated only if it belongs to the
offender. If there are special
前項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
provisions, these special
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 provisions shall be followed.
法人團體,而無正當理由
If a thing specified in the
提 供 或 取 得 者 , 得 沒 收 preceding paragraph is provided
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 or obtained by natural persons,
其規定。 legal persons or an unincorporated
body other than the offender
without proper reasons, it may be
confiscated. If there are special
provisions, these special
provisions shall be followed.

由上表中,可以看到在第 2 條中之「行為人」譯為「the offender」,但


在第 13、14、17、27 條,卻是譯為「the actor」,然我們推測若是翻譯人員
是以「行為人」與「犯罪行為人」分別譯為「the actor」與「the offender」,
若是這樣的規律就沒有需要特別探究的問題,但是唯在第 2 條中之「行為
人」譯為「the offender」,因此特別深究第 2 條中之行為人是否有確定犯罪
之意思,在中文的刑法法條後段:「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

91
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作者在此要討論的是可能在修法前,行為
人可能確實有犯罪可罰性24,但是可能因為法律修法之後,可能變成無可罰
性,並且在第 13、14、17、27 條中之「行為人」之意義與第 2 條的行為人
相同,即代表尚未被定罪之行為人,只能說為犯罪嫌疑人,因此本文建議
在第 2 條之「行為人」,原本譯為「the offender」應該修正為「the actor」,
才可符合一致性及合理性。

4.1.2.4 損害

「損害」在刑法中一共出現 24 次,主要的英文譯為「injury」,一共有
16 次,因內容眾多,此處僅列舉部分討論。其他的英文譯文則有:damage
2 次、loss 4 次、impair 1 次及 harm 1 次。在刑法條文中之損害,常與其他
字詞搭配,例如:對財產或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致生損害」或
「足以生損害」於他人等等。

在刑法第 57 條中對於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在此之損害為名詞
翻譯為「damage」,此處以名詞「damage」翻譯是無疑問的;然而,在第
74 條 對 於 財 產 或 非 財 產 上 之 「 損 害 賠 償 」 是 譯 為 「 loss 」 , loss 在
Cambridge Dictionary25查詢其英文字義有數種解釋,一為 the fact that you no
longer have something or have less of something,意思指喪失、失去、失落;
二為 a disadvantage caused by someone leaving or by something being taken away,
意思指損失、弊端;三為 a situation in which a business spends more money
than it earns,意思指虧損。而自前三種解釋中得 loss 之中文文義為損失或是

24
犯罪可罰性舉例來說,在刑法第 239 條之規定,「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
刑。其相姦者亦同。」,因此在通姦罪尚未刪除前,已婚男性上酒店買春遇警察臨檢則可能犯通
姦罪,若通姦罪刪除後,將無法以通姦罪加以處罰。
25
查詢 loss 之英文字義,網址: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
%E6%BC%A2%E8%AA%9E-%E7%B9%81%E9%AB%94/loss,查閱日為 2020 年 3 月 29 日。

92
虧損,與刑法中談及之損害仍有一段差距,只能說損失也是損害中的一種,
而損害才是真正因為損失導致受害人的損害產生。若為了分辨財產與非財
產之損害,財產損害應翻譯為「damage」,非財產損害若指對於人身之損
害,應翻譯為「injury」。為驗證法律用語應強調用字精確避免疑義,本文
作者透過 Westlaw26搜尋到美國上訴法院第九巡迴法院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laintiff–Appellee, v. Ashford Kaipo SPENCER, Defendant–
Appellant.27一案中法官之裁定:「The Court of Appeals, Bybee, Circuit Judge,
held that Hawaii offense of criminal property damage in the first degree was
“crime of violence,” under residual clause of the career offender sentencing
guideline. 」在法官的裁定文中,「財產損害」是使用「property damage」,
以 及 參 照 英 國 的 「 Criminal Justice Act 2003 」 , 在 其 中 一 節 「 Criminal
Damage Offences」中的財產損害亦是使用「damage」。故刑法中的「損害」
英譯用字應精確。(見表 4-45)

表 4-45 刑法第 57 條第 1 項第 9 款及第 74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57 條第 1 項第 9 款 Subparagraph 9, paragraph 1,
Article 57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
9. The danger or damage caused

26
查詢損害之常用英文組合,網址:next.westlaw.com,查閱日為 2020 年 1 月 29 日。Westlaw 為
美國法律權威資料庫,可培養法律專業能力,可查詢美國判例、法規及法學辭典、百科等參考資
源。
27

於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Ninth Circuit. July 29, 2013 724 F.3d 1133 13 Cal. Daily Op. Serv.
8032 2013 Daily Journal D.A.R. 9928 (Approx. 18 pages)查詢 property damage,網址:
https://1.next.westlaw.com/Document/I0c47a36bf85b11e28503bda794601919/View/FullText.html?navig
ationPath=Search%2Fv1%2Fresults%2Fnavigation%2Fi0ad6ad3f000001675d8e9a7ca7a1923c%3FNav%
3DCASE%26fragmentIdentifier%3DI0c47a36bf85b11e28503bda794601919%26startIndex%3D1%26co
ntextData%3D%2528sc.Search%2529%26transitionType%3DSearchItem&listSource=Search&listPageS
ource=d79282b9e95d84ea6963ff0574451977&list=CASE&rank=2&sessionScopeId=744bff0ffc58c88f4
cefe6dad611e14ed3525df966b9d07bad82e637af5d0bec&originationContext=Search%20Result&transitio
nType=SearchItem&contextData=%28sc.Search%29,查閱日為 2020 年 1 月 29 日。

93
害。 by the offense.

第 74 條第 2 項第 3 款 Subparagraph 3, paragraph 2,
Article 74
三、向被害人支付相當數額
之財產或非財產上之損害賠 3. Paying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to the victim for
償。
his property or non-property
losses;

4.1.2.5 保安處分

「保安處分」之概念源自德國刑法,即包含矯正處分與保安處分,兩
種合在一起即我國所稱的「保安處分」,其在刑法第 1、2、11、37-2、74、
84 、 96 、 98 及 99 條 中 一 共 出 現 18 次 , 主 要 翻 譯 為 「 rehabilitative
measures」,因內容眾多,故此處僅列舉第 1、11、37-2 及 96 條(如表 4-
46)。

在刑法條文第十二章之保安處分,大致區分為下列八種類型的處分方
式:

1. 感化教育處分。

2. 監護處分。

3. 禁戒處分。

4. 強制治療處分。

5. 監護處分。

6. 強制工作。

7. 驅逐出境處分。

8. 保護管束處分。

94
然而,保安處分是刑法制度中的「安全措施」,單純對於保安處分做
定義,從文義上予以解釋,「保安」一詞含有維持社會安寧與保護人犯安
全兩種意義,「處分」則是指類似行政上的安全措施,所以保安處分原本
是具有雙重意義而有別於刑罰處罰的制度。28

從「rehabilitative」之字義來解釋僅含保護維護人犯之安全,並無法涵
蓋維持社會之安寧,因保安處分之目的是針對特定犯人,以矯治、強制醫
療、保安監禁、驅逐出境、職業禁止、吊銷駕照執照等手段,所做成的司
法處分(王珽顥,2009:34),除保護特定犯人之人身安全外,也對特定犯
罪加以管制防治再犯。而「rehabilitative measures」像是提供病患的一種康
復措施,偏醫學、臨床、治療的一種措施,並未能涵蓋保安處分的維持社
會安寧與保護人犯安全的兩種意義。

此外,英美刑法中有保護觀察的制度,與德國刑法的保安處分的概念
有部分相似有部分不同,故「保安處分」在此就屬於不透過英國及美國的
刑 法 典 搜 尋 「 rehabilitative measures 」 , 並 無 看 見 相 同 用 法 , 單 獨 搜 尋
「rehabilitative」在英國相關的刑法資料也搜尋不到,但在美國模範刑法典
中可搜尋到「rehabilitative treatment」,「rehabilitative treatment」在前後文
所展現的中文意思為恢復、復原、回復及康復等。唯有與我國刑法之「保
安處分」較為相近的英文翻譯為「security measures」,其可呼應前述學者
所提及「保安」具有維護社會安寧與保護人犯安全的雙重意義。

在法務部司法保護與主要犯罪類型研究-性侵害犯罪學術研究中的一
篇 「 性 侵 害 犯 罪 與 保 安 處 分 — 從 強 制 治 療 出 發 」 , 英 文 標 題 為 「 Sex
Offenders and Security Measures—From Compulsory Treatment」,亦是將保

28
請見王珽顥,保安處分之危險性概念,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頁 33-
34。

95
安處分翻譯為「security measures」,以及王珽顥之「保安處分之危險性概
念」的外文論文標題亦是將「保安處分」翻譯為「security measures」,而
在土耳其英文版的刑法中有針對「security measures」作明確的說明,其概
念與我國的「保安處分」近似,以及塞爾維亞共和國之英文版刑法也同樣
翻譯為「security measures」,縱然土耳其與塞爾維亞皆非母語系國家,但
依照概念涵蓋範圍來說,「保安處分」翻譯為「security measures」較為全
面。

表 4-46 保安處分於刑法第 1、2、11、37-2、74、84、96、


98 及 99 條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1條 Article 1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 A conduct is punishable only


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when expressly so provided by the
law at the time of its commission.
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
This also applies to a rehabilitative
分,亦同。
measure which puts restrictions on
personal freedom.

第 11 條 Article 11

本法總則於其他法律有刑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is


罰、保安處分或沒收之規 Code shall also apply to other laws
and to rehabilitative measures that
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
provide criminal punishment and
法律有特別規定者,不在
confiscation unless the
此限。
punishment is otherwise
prescribed in these laws and
measures.

96
第 37-2 條第 2 項 Paragraph 2 of Article 37-2

羈押之日數,無前項刑罰 Where the days of detention


可抵,如經宣告拘束人身 cannot be deducted according to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each
自由之保安處分者,得以
detained day may be counted as a
一日抵保安處分一日。
day of restriction on personal
freedom if he is sentenced to a
rehabilitative measure.

第 十二 章 保安處分 Chapter 12 Rehabilitative


Measures
第 96 條
Article 96
保安處分於裁判時併宣告
Rehabilitative measures shall be
之。但本法或其他法律另
pronounced at the time of the
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judgment, but this shall not apply
if it is otherwise prescribed in this
Code or other laws.

4.1.2.6 緩刑

「緩刑」在刑法總則的第 37、74、75、75-1、76 及 93 條中共出現 21


次,翻譯為「probation」共 17 次,另外 4 次為詞組型的翻譯,在第 75-1 條
初現詞組語序的文法錯誤,然因內容眾多,故此處僅列舉第 74 條第 1、2 及
5 項、第 75-1 條第 1 項第 1、2 及 3 款及第 93 條第 1 項(如表 4-47)。

在刑法第 75-1 條第 1 項第 2 款,共有兩次的「緩刑期內」,第一次譯


為 「 During the period probation 」 , 第 二 次 譯 為 「 during the probation
period 」 , 在 第 一 次 的 翻 譯 明 顯 出 現 翻 譯 上 的 文 法 錯 誤 , 正 確 應 該 為
「during the probation period」或是「during the period of probation」,很明
顯缺少介係詞 of。此外,另有出現文法錯誤,如「……受六月以下有期徒

97
刑、拘役或罰金…. 」,竟翻為「…more than six months (六月以上)」,
more 應改為 less 方為正確語法。

另 一 個 錯 誤 是 在 刑 法 第 93 條 第 1 項 , 其 中 一 次 的 緩 刑 翻 譯 為
「suspension」,而就第 93 條之英文翻譯進行審查,發現重大的翻譯錯誤-
明顯中英語意不相符,其原文:「受緩刑之宣告者,除有下列情形之一,
應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外,得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其譯文:
「Any person who is on probation may be placed under protective measures
during the period of suspension but under one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he
shall be subjected to probation:」,若單獨看前句「Any person who is on
probation may be placed under protective measures during the period of
suspension」,其中文即為「受緩刑之宣告者,得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
在此雖並未將「宣告」完整翻譯出來,但是這邊是可以理解,所以沒有太
大問題的;但是後句「but under one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he shall be
subjected to probation: 」之中文即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受緩刑」,此
處與第 93 條之原文「除有下列情形之一,應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
相差甚遠,應不是指接受緩刑,而是接受保護管束。

此外,本條中有一處緩刑期間譯為「during the period of suspension」,


「suspension」是暫停、暫緩的意思,緩刑之意義雖為暫停執行刑罰,但此
處指翻譯暫停期間較無法完成表示緩刑之意思,而「probation」一詞,在
目前都已經視為緩刑的專有名詞,特別是在美國模範刑法典中有
「probation」單獨的一章節。

故建議第 93 條第 1 項翻譯應可修改為「Any person who is on probation


may be placed under protective measures but under one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he shall be subjected to protective measures during the period of
probation:」。

98
表 4-47 刑法第 74 條第 1、2 及 5 項、第 75-1 條第 1 項第
1、2 及 3 款及第 93 條第 1 項

中文原文 英文譯文

第 九 章 緩刑 Chapter 9 Probation

第 74 條第 1、2 及 5 項 Paragraph 1, 2, and 5, Article 74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A punishment of imprisonment


for not more than two years,
或罰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
short- term imprisonment, or a
形之一,認以暫不執行為適
fine may be suspended for not
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
less than two years but not more
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 than five years of probation from
確定之日起算: the day the judgment becomes
final if either of the following
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
circumstances exists and
犯罪行為人為下列各款事
probation is considered
項:
appropriate:
緩刑之效力不及於從刑、保 The judge who pronounces the
安處分及沒收之宣告。 probation may consider the
circumstances to order the
offender to do the following
things:

There is no probation for


pronouncement of ancillary
punishment, rehabilitative
measure, and confiscation.

第 75-1 條第 1 項第 1、2 及 Subparagraph 1, 2 and 3,


3款 Paragraph 1, Article 75-1

受緩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 After probation is pronounced, it


may be revoked if there is a need
之一,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

99
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 to execute the punishment, when
罰 之 必 要 者 , 得 撤 銷 其 宣 any of the following

告: circumstances appears to prove


that the pronouncement cannot
have the expected effect:
一、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
1.Before the probation, the
而在緩刑期內受六月以下有 offender has intentionally
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 committed another crime, of
確定者。 which he has received a
definitive sentence to
imprisonment more than six
months, short-term
imprisonment or a fine has
become final during the
probation period.
二、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
2.During the period [of]
罪,而在緩刑期內受六月以
probation, the offender has
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
intentionally committed another
宣告確定者。 crime, of which he has received a
definitive sentence to
imprisonment more than six
months, short-term
imprisonment or a fine has
become final during the
probation period.
三、緩刑期內因過失更犯
罪,而在緩刑期內受有期徒 3.During the period of probation,
the offender has committed more
刑之宣告確定者。
crime because of negligence and
the pronouncement of
punishment in the form of
imprisonment has become final.

100
第 93 條第 1 項 Paragraph 1 of Article 93

受緩刑之宣告者,除有下列 Any person who is on probation


情形之一,應於緩刑期間付 may be placed under protective
measures during the period of
保護管束外,得於緩刑期間
suspension but under one of the
付保護管束: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he shall
be subjected to probation:

4.2 訪談結果

本研究之受訪人員為辦理翻譯招標案之公務機關人員,共訪問四名不
同部門不同單位之承辦人員,並依據受訪人員之回答,將目前翻譯招標案
之現況綜合整理如下:

(1) 如何翻譯管理

受訪的四名人員,三位在翻譯人員的資格條件上並未設定本國籍或英
文母語籍,而另一位則有另外要求ㄧ位英文母語籍進行審稿或潤稿。聘用
本國籍翻譯人員所需的翻譯方向大多為中翻英,其中一位受訪人員指出本
國籍翻譯人員也要會英翻中。受訪的其中一位受訪人員之單位,另有聘用
翻譯的計時人員,然其並未能精確衡量每小時的翻譯字數,僅會要求每小
時能完成多少範圍,至於翻譯成果的品質則無法衡量譯文正確性,由此可
見公務機關並不清楚標準的翻譯程序為何,既使聘用兼職或到部作業的翻
譯人員,亦無法掌控翻譯品質。

101
此外,評審的評分項目大多著重於廠商的履約能力、過去實績、期程
規劃及經費配置合理性等等,透過這些項目去審查廠商的能力,並未能以
挑選出真正適當的廠商。

(2) 翻譯需求不明確

公務機關人員在擬定翻譯的招標案時,需求單位為完成主管交辦之事
項,然而往往未具有翻譯相關委託經驗,亦無主管可帶領指導,只能自行
摸索嘗試,因此,時常在提出需求之後,還不斷修改需求內容,時常造成
廠商後續處理困擾。

例如需求單位一開始的需求僅有中翻英,後來又增加額外需求,如潤
稿服務等,然有時候總費用已經向上呈報,已經無法變動,往往便希望承
包之廠商可以以相同價格承作。

(3) 標準過高不符實務面

需求單位人員因缺乏對於翻譯產業人才之現況了解,往往在設定聘僱
或是承攬之資格標準時,設定過於嚴苛之條件,例如:需具備全民英文檢
定高級以上證書或是教育部翻譯人才能力認證考試及格,但在行內的翻譯
人員都知道大多數之譯者都是考國際英文檢定證照,如雅思、托福、多益
等,較少人會去考ㄧ年招考次數極少的全民英檢高級,更或是所謂的教育
部翻譯人才能力認證考試,行內人都知道此項考試因為報考人少且推不
動,且教育部之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考試作業要點也已於民國 101 年 12 月
4 日廢止有關國內翻譯人員及有志從事翻譯專業工作者之中英文翻譯能力,
其翻譯能力指標說明之相關條文,接著於民國 102 年起主辦單位改由財團

102
法人語言訓練中心接任29,並自 106 年起,已經不再受理個人報名,僅受理
學校、機關、團體委託以專案方式辦理,至今已全面停止辦理。

此外,

(4) 執行困難導致成果不佳

就如同前項價格與資格條件設定的問題,以及無法以經驗來設定篩選
條件,使得在實際招標執行的成效不佳,前來投標的人或是承包廠商過少
以外,來的人或許恰巧持有上述的這些證照,但是卻缺乏實際的翻譯經
驗。更不用說,後續該如何作翻譯品質的控管,以及如何管理時薪制的翻
譯人員。

由以上結果得出,政府公務機關委外作業的英文翻譯品質之所以低落
的原因,除了對於翻譯品質的不了解,對於翻譯產業現況也無太多涉獵,
若是其部門裡有位翻譯人員,或許可以提供需求單位一個準確的規劃方
向。

29
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考試即時新聞,網址:
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News_Content.aspx?n=79D4CEEC271FCB57&sms=70BE182A03B42
7A5&s=13261C49E6E6C9C5,查閱日為 2020 年 5 月 30 日。

103
104
第 5 章

結 論

5.1 研究發現

本研究以我國刑法為例,探討臺灣政府法規翻譯品質管理上之實際情
況及所遭遇之困難,並以二種方式的文本分析及訪談調查,了解我國刑法
之英文翻譯本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實務上的建議。首先,翻譯與法律可說
是跨文化、跨學科之專業領域,因此先釐清法律翻譯所適用之翻譯理論,
並了解翻譯與翻譯產業間之發展現況後,進一步瞭解法律翻譯人才訓練之
困難,以及更深入探究法律翻譯之三要素:法律英語、法律文本及法律翻
譯之現況。

為能做出正確的文本分析,故研究刑法之發展起源與沿革,以及充分
理解每一條刑法法規之立法意旨,再以文本分析針對翻譯錯誤問題及法律
翻譯問題加以分析說明,並歸納出八種翻譯上的常見錯誤類型:一致性、
準確度、術語、語法、標點符號、拼寫、誤譯及未翻譯等問題,而其中最
嚴重的問題是未充分理解法條之涵意即直譯。

然而,無論是以翻譯技巧層面或是法律專業層面來檢視翻譯錯誤,就
法律翻譯的目的在於傳遞某特定精確的訊息,以及同時體現原文的法律效
力。對於法律翻譯而言,這些翻譯錯誤已屬於重大缺失,應確保中英文法
律文本的內容正確性及具有相等之法律效力。尤以在刑法法規文本的翻譯
策略中,翻譯者除熟諳中文法律條文以外,最重要的是釐清「 法律條文」
與「法規範」 之關係,因單就刑法條文字表面意思翻譯,並不完全等同於
刑法所規範之意旨,而無法達到翻譯之準確度。

105
此外,本研究發現法規之翻譯品質主要是受臺灣政府行政程序及法律
翻譯人才缺乏所影響,即使翻譯人員已具備流利的外語能力,卻因缺乏法
律領域之專業知識,導致法規翻譯屢次出現錯誤,甚至使法規原文與譯文
不具對等性,以及超過十萬元以上的翻譯案需以招標方式採購,承辦的需
求單位或承辦人如不熟悉翻譯流程及必要的作業程序、翻譯專業人才及證
照考試制度等現況,在制定招標案件所需的工作規範與條件時,往往不切
合實務面,又或者在過往小額採購時,已有固定往來配合之翻譯廠商,以
招標方式採購時,在較於熟識某些廠商的情況下,在給予評分時也較易偏
向某一方,即使評分項目有包含試譯評分,但試譯的評分佔比分數偏低,
縱然經過數名評審委員進行綜合評分審查,看似採取有利標且公開公正,
以及評審委員可能未具有委託翻譯經驗或具備評斷翻譯品質的能力,因
此,以上總總因素皆可能導致綜合評分失衡而結果失真。

再者,有些招標案件設定之條件及門檻頗高,而翻譯費用卻成反比,
如同「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然而,造成法規翻譯品質疏漏之
源頭,或許不完全在於發包的承辦單位,而是在於臺灣翻譯產業結構中的
法律翻譯人才培訓不足,應將法律翻譯結合教育政策,解決最根本的法律
翻譯人才缺乏問題,以提升法律翻譯品質,確保在法律面前,人類基本權
利平等。

本研究更發現,刑法歷經多次的修訂,每次的翻譯人員應皆不相同,
因翻譯人員僅就修訂的條文進行翻譯,卻無將前段、重複或全部條文瀏覽
一次,而翻譯出與先前翻譯不一致的構句或術語,導致產生不一致性的翻
譯錯誤。法律翻譯人員翻譯時應遵循法律文本的一致性,為確保同一概
念、意涵或事物在法律上始終同一,避免發生歧義(吳菊紅,2008)。不
一致的現象對於強調精準與正確的法律人而言,另人匪夷所思,更會造成
外籍人士對法規理解的混亂,無所遵從,故所謂的「一致性」,無疑地是
法律或法規翻譯的最高原則(胡碧嬋,2018)。另外,有許多粗心所造成

106
之錯誤,如英文譯本使用全型之標點符號、拼字錯誤及文法錯誤等,此類
問題可透過輔助校對工具挑出錯誤,於校對階段時應可多加留意,不應犯
這些初階錯誤才是,實在有失法律翻譯之專業性。

綜上所述,我國中文版刑法近期雖頻繁做修訂,英譯版亦應趁修訂之
際,將過往粗心之翻譯錯誤,或有失翻譯準確度、一致性及相等性之譯文
修正,一來可提升政府法規的翻譯品質,二來可提升國際間對臺灣在國際
法律及社會上的觀感及形象。

5.2 未來研究與實務建議

本研究除廣泛參考翻譯相關之文獻探討,更從多面向討論法規翻譯之
困難,並以刑法為例,採翻譯錯誤及法律翻譯問題作為二種文本分析方
式,找出翻譯錯誤與問題,以及進行訪談等,探討造成翻譯品質低落之可
能原因。另基於臺灣為面對全球化及國際化浪潮,國家發展委員會為提升
國民英語力以增加國際競爭力,2030 年目標成為雙語國家,其兩大藍圖目
標即為「厚植國人英語力」及「提升國家競爭力」,以及「推動與外國人
相關文書及法規雙語化」,有鑒於此,現今臺灣法規翻譯,在翻譯品質、
準確度及效度上來說,尚有很大的待完善空間,如能提升與香港雙語法規
同等水準,才可真正做為國人參考之雙語學習參考範本,也才能真正的提
升國家競爭力。本研究將就結果提出法規翻譯品質之微薄具體建議,期能
做為產官學未來研究與實務參考:

(1) 建立法律雙語語料庫

有鑑於政府政策極力推動與外國人相關文書及法規雙語化,現雖
已有許多法規之中英雙語資料庫,然而僅做到資料蒐集,空有量而不

107
重質,無法確保資料庫的翻譯資料是正確可使用的,這代表既有的英
文翻譯法規,過往在翻譯程序上較無一套可遵循的方式,而形成各公
務機關、大學院校的法規、法令及規範,或在術語、標題或內文上有
明顯的不一致及翻譯錯誤,故在此建議,應就既有英文翻譯版進行翻
譯品質的篩選與校正,並且同時建立正確的法律雙語語料庫,做為後
續法規雙語化之參考準則,以達成法規翻譯之一致性目的,而英語專
業詞彙之選定,可由具備國際法專業之教授共同研議。

(2) 建立適當招標評分制度

有鑑於辦理翻譯案件招標之需求單位,往往無處理翻譯稿件之經
驗,亦較不理解翻譯產業現況,故在設定翻譯人員或廠商之篩選機制
往往不夠全面或有失偏頗,例如有些招標單位會設定要有翻譯師證
照,然臺灣因翻譯市場小,台北市翻譯商業同業公會曾有發放翻譯師
證照,教育部推動之「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考試」,後改由語言測驗
訓練中心舉辦,但也都不了了之。然而,一道完整的翻譯程序並非僅
是經由翻譯師一人可完成,亦不是單單的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考試就
能找到合適的法律翻譯人員。

其次,招標單位所設定的評選機制應將大部分的評分比重給予外
聘找來的法律領域專家,而非外聘專家僅佔少數,因其他評審委員可
能完全不懂何謂翻譯,亦無法辨識何謂好翻譯與壞翻譯,僅能就其所
掌握之資訊給予評分,如該翻譯人員或廠商有幾年工作資歷、取得幾
張證照、最高學歷、外語檢定成績等。然而,在翻譯實務面,工作資
歷、證照、學歷或外語檢定成績,並不能代表其翻譯品質就會良好,
應與其是否受過紮實的翻譯訓練、翻譯品質批判訓練等等,外語檢定
成績本是其應該具備之翻譯基本門檻,如文法與寫作能力。

108
此外,翻譯人員除處理英翻中之稿件,偶爾難免也需處理中翻英
稿件,如稿件類型為一般往來書信有些許錯誤是無大礙的,但對於法
律法規翻譯來說,初步中翻英之後,仍應由英文母語翻譯人員做潤
校,較為完善;如招聘的翻譯人員為固定工時,以時薪或日薪計算,
亦難以評估其翻譯品質,如每日進度設定過多,翻譯人員為趕件亦無
法顧及品質。

(3) 培育法律翻譯專業人才

本研究自刑法英譯版中,發現翻譯人員恐有法律知識不足,且缺
乏翻譯經驗,而造成專有名詞翻譯錯誤。既使非法律專業之翻譯人
員,亦應對專有名詞進行多方確認,避免翻譯錯誤。故基於政府推動
法規雙語化之迫切性,培育法律翻譯的專業人員迫在眉睫,建議臺灣
學術單位可透過現有法律系所開設或放開修習翻譯相關課程,或翻譯
系所開設或放開修習法律相關課程,以期法律翻譯領域之人才興盛,
未來法規之翻譯定能更加完善。

(4) 制定法律翻譯品質審核機制

誠如本研究之文本分析方法,建議法律翻譯品質可採二種審核平
何機制,因法律翻譯不單單是翻譯問題,更跨足法律語言,法律語言
又謂是一種外語,如翻譯人員不懂法律文字,也僅是按照字面直譯,
其翻譯後之文字可能致外國人難以理解。

(5) 運用人工電腦輔助翻譯軟體

在現今科技發展快速下,已有許多人工電腦輔助翻譯軟體,係透

109
過 AI 人 工 智 慧 及 自 動 比 對 技 術 , 搭 配 翻 譯 記 憶 庫 ( Translation
memory)與術語庫(Termbase),可處理重複性或相似度高的詞語、
句子或專業術語,能夠節省翻譯時間及成本,同時確保翻譯品質及一
致性,是十分適合用來翻譯法律、法規文本的一套輔助工具。故建議
未來法律翻譯人員使用電腦輔助翻譯軟體進行翻譯,以提升法律翻譯
品質之一致性,然應注意的是如使用電腦輔助翻譯,應時時確認翻譯
記憶庫中之資料為正確無誤,否則一小部分錯譯,亦會錯譯至相似或
重複之處,因此,使用電腦輔助翻譯後,仍需譯後編輯。

本研究從政府翻譯招標程序觀點出發,值得有翻譯需求的公務機關注
意。建議未來可更深入往上追朔檢視可能影響法規翻譯品質之因素,例如
價格因素、政府政策或政府採購法等。如能深入研究,並建立一套行政規
範來改善不適當的翻譯招標評分模式,未來的法規翻譯品質亦能更加完
善,亦可作為公務機關招購翻譯案之參考規範。

11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王淩(2010)。法律翻譯中的文化轉移:香港普通法中譯個案研究。翻譯
學研究集刊, 13,131-161。

王琦(2013)。〈法律英語〉翻譯報告。河南大學翻譯碩士論文,開封
市。

何韓(2015)。若干刑事罪名的英譯評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英
譯本為例。莆田學院學報,22(4),75-78、84。

吳菊紅(2008)。功能翻譯理論在法律翻譯中的應用。濮陽職業技術學院
學報, 21(3),73-74。

吳詠花、岑新(2009)。中國法律翻譯研究十年綜述及前瞻。威寧學院學
報, 29(2),74-76。

吳燁山(1993)。保安處分之探討,以強制工作處分、感訓處分為中心。
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吳鵬、張璘、任曉霏(2005)。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的法律翻譯-論法律
翻譯中效力對等原則的理論依據及其實現。保山師專學報, 24(6),83-
86。

宋雷(2005)。法律英語翻譯指南。臺北:五南出版社。

李克興(2007)。法律翻譯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克興、張新紅(2006)。法律文本與法律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
版公司。

李芸慧(2019)。法規翻譯實務探討:以醫療法為例。輔仁大學跨文化研

111
究所翻譯學碩士論文,新北市。

杜雯蓉(2002)。從翻譯社聘任自由譯者探討臺灣筆譯市場的臨時雇用制
度。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周中天、周嫦娥、葉新興、陳子瑋、何淑媚、王振宇、洪瑞恬、郭姿褘、
林樂昕、鍾欣戎(2004)。臺灣翻譯產業現況調查研究總結分析報
告。行政院新聞局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孟濤(2011)。法律文本翻譯質量的模糊評估模式。山東科技大學碩士論
文,山東。

孟濤(2013)。為 TQA 構建計算機輔助評估系統-以法律翻譯為例。海外


英語翻譯研究,154-156。

林慶隆、陳子瑋、彭致翎、何承恩、張舜芬、吳培若(2016)。臺灣政府
單位翻譯需求及人力資源問題分析。編譯論叢,9(2),23-56。

林慶隆、劉欣宜、吳培若、丁彥平(2011)。臺灣翻譯發展相關議題之探
討。編譯論叢,4(2),181-200。

邱筱涵(2016)。法律翻譯語料庫建置及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翻譯
碩士論文,臺北。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臺
灣:前衛出版社。

胡碧嬋(2008)。當模糊遇上精確:刑法的語言使用分析。國立政治大學
博士論文。

胡碧嬋(2018)。法律翻譯問題之探討-以民法法規為例。載於編著(屈文
生),法律翻譯研究(頁 200-23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明偉(2012)。解構數罪併罰與易科罰金之交錯難題。臺北大學法學論
叢,82,95-140。

112
張霄軍(2007)。翻譯質量量化評價研究綜述。外語研究,4,80-84。

連音絜(2010)。台灣翻譯專案管理之現況初探。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子瑋、林慶隆、彭致翎、吳培若、何承恩、張舜芬、廖育琳(2012)。
臺灣翻譯產業調查研究。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子瑋、林慶隆、彭致翎、吳培若、林俊宏、何承恩、張競元(2014)。
臺灣翻譯產學關聯研究。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惠馨(2007)。德國法制史-從日耳曼到近代。臺北:元照出版社。

陳惠馨(2014)。德國刑法史與當代刑法學關係。軍事專刊,60(3),1-
16。

陳惠馨(2016)。德國近代刑法史。臺北:元照出版社。

黃佳玥(2016)。基於豪斯模式的政治外宣翻譯質量評估-以十二屆全國
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為例。重慶大學碩士論文,重慶。

黃國平(2005)。關務英語詞彙翻譯之研究-以京都公約之翻譯為例。輔
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源盛(2018)。晚清民國刑法春秋。臺北:黎齋社。

楊金滿、葉念雲、沙信輝(2010)。通譯人才資料庫使用平台執行情形之
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廖柏森(2010)。大學生英譯中的筆譯錯誤分析與教學上的應用。編譯論
叢,3(2),101-128。

廖柏森(2011)。翻譯理論與實務的關係。編譯論叢, 4(1),205-214。

劉宓慶(1995)。翻譯美學導論。臺北:書林出版社。

鄭川如、陳榮隆、姚孟昌(2016)。從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檢視我國

113
原住民司法通譯制度。臺北大學法學論叢, 99,249-302。

譚福民、向紅(2012)。從功能對等理論看法律英語術語的跨文化翻譯。
當代外語研究,10,52-55、77。

顧維忱(2010)。中國高校法律翻譯課程教學機制研究。Sino-US English
Teaching,7(5),47-51。

二、 英文文獻

Alcaraz, E. & Hughes, B. (2002). Legal Translation Explained. UK: St. Jerome
Publishing.

Cao, D. (2007). Translating law. UK: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Catford, J. (199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ghih, E. & Jaza'ei, M. (2015). A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of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Nazım Hikmet's Poetry. Translation Journal, 18(2).
Retrieved from https://translationjournal.net/January-2015/a-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of-two-english-translations-of-naz-m-hikmet-s-
poetry.html

Gehrmann C. (2011).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in Practice


(Master’s thesis, Halmstad University, Swedish). Retrieved from
http://www.diva-portal.org/smash/get/diva2:437770/fulltext01

Haigh, R. (2012). Legal English (3rd ed.) Oxon: Routledge.

House J. (2014).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 Transla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pp. 241-264).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House, J. (1977). 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übingen: Narr.

House, J. (1997).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


Tübingen: Narr.

114
House, J. (2001).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Linguistic Description versus
Social Evaluation. Meta Journal des traducteu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rudit.org/en/journals/meta/2001-v46-n2-
meta159/003141ar.pdf

Lommel, A. (2018). Metrics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Case for


Standardising Error Typologies. In Moorkens, J., Castilho, S., Gaspari, F., &
Doherty S. (Ed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Form Principles to
Practice [DS Reader ver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link-springer-
com.autorpa.lib.fju.edu.tw/book/10.1007%2F978-3-319-91241-7#about

Mellinkoff, D. (2004). The Language of the Law. Eugene: Wipf & Stock
Publishers.

Merriam-Webster, Inc. (1994). 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of English Usage.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Newmark P. (2004). Non–literary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Journal of Specialized Translation, 1, 8-13.

Nida, E. A. & Taber, C. R. (2003).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Netherlands: Brill Academic Pub.

Šarcevic, S. (1997). 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lation. Bost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Šarcevic, S. (2000). Lega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 receiver-oriented


approach.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Legal
Translation: History, Theory/ies and Practice. Retrieved from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c266/c61e8c8f3c89f519b473c1387c970313
2d76.pdf?_ga=2.233038878.1803868164.1565835344-
481036331.1565835344

Schane, S. (2006). Language and the Law. Retrieved from


http://idiom.ucsd.edu/~schane/law/introduction.pdf

115
Wang, J. (2017).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7(10), 1707-
1706 [DS Reader ver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b9d6/9f4cbad45971761c19b621f710730620
afc2.pdf

三、 網路文獻

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

Australia Criminal Code Act 1995。取自:


https://www.legislation.gov.au/Details/C2019C00043/Download。

Black’s Law Dictionary。取自:https://thelawdictionary.org/。

Cambridge Dictionary。取自: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

CNKI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取自:http://cnki.sris.com.tw/kns55/default.aspx。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取自:https://www.english-


corpora.org/coca/。

Criminal Code of the Republic of Serbia。取自:


https://www.ohchr.org/Documents/Issues/Mercenaries/WG/Law/Serbia/Cri
minalCode.pdf。

Legislationline。取自:
https://www.legislationline.org/documents/section/criminal-codes。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取自:https://www.merriam-
webster.com/dictionary/。

Model Penal Code。取自:https://www.legal-tools.org/doc/08d77d/pdf。

MQM 定義。取自:http://www.qt21.eu/mqm-definition/definition-2014-06-
06.html。

116
NOLO Law Firm,Accomplices, Accessories, Aiders, and Abettors。取自:
https://www.nolo.com/legal-encyclopedia/accomplices-accessories-aiders-
abettors-30145.html。

Pak and McRae Law,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ACCOMPLICE AND AN ACCESSORY。取自:
https://pakandmcraelaw.com/understanding-the-difference-between-an-
accomplice-and-an-accessory/。

Penal Code of Turkey。取自:


https://www.legislationline.org/download/id/6453/file/Turkey_CC_2004_am
2016_en.pdf。

Trados SDL TMS Classic QA Model。取自:


http://producthelp.sdl.com/SDL_TMS_2011/en/Creating_and_Maintaining_
Organizations/Managing_QA_Models/TMS_Classic_QA_Model.htm。

UK Criminal Law Act。取自:


http://www.legislation.gov.uk/primary?title=criminal%20law。

Westlaw Next 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s://1-next-westlaw-


com.autorpa.lib.fju.edu.tw/

中央政府各機關學校稿費支給基準數額修正對照表。取自:
http://iweb.ntnu.edu.tw/accwww/news/files/1040727-6.pdf。

中華民國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C0000001。

中華民國法務部-國際法律新知 (各國刑事司法互助相關法規)。取自:
https://www.moj.gov.tw/cp-148-61814-16d2a-001.html。

元照英美法詞典。取自:http://lawyer.get.com.tw/Dic/。

元照書店-焦點判決,共同正犯與幫助犯如何區分-最高法院一○六年度台

117
上字第一三七號判決。取自:
http://www.angle.com.tw/news/post27.aspx?ip=1926。

月旦知識庫。取自:http://lawdata.com.tw/tw/。

世界人權宣言中文版。取自:
http://www.nylon.org.tw/mai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
e&id=96:2009-06-18-03-07-17&catid=5:2009-05-05-04-42-
15&Itemid=19。

加拿大司法部。取自:http://canada.justice.gc.ca/eng/rp-pr/csj-sjc/legis-
redact/legistics/p1p23.html。

司法院 - 數罪併罰之本質及理論 。取自:


http://jirs.judicial.gov.tw/judlib/EBookDownload.asp?pfid=0000247642&sh
owType=1&lk=V%2C20190300%2C0006。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取自:https://www.judicial.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七十七年罪犯減刑條例中文版。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C0010017。

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七十七年罪犯減刑條例英文版。取自:
https://law.moj.gov.tw/ENG/LawClass/LawAll.aspx?pcode=C0010017。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常見問答集:採購法對於不同規模之採購案,在
金額上如何區分?其作業特質如何?取自:
https://www.pcc.gov.tw/News_Content.aspx?n=3147CE21437457B2&sms=
9DBAB9FE4BBD5E1E&s=AC8BF5EA7FB616E7。

東吳大學語言教學中心副教授余綺芳之余老師英文作文教室。取自:
http://www.iwriteonline.tw/%E8%AA%8D%E7%82%BA%E8%A6%96%E
7%82%BA/。

法務部調查局-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一百年四月號之淺論易服社會勞動替代

118
刑罰制度。取自:
https://www.mjib.gov.tw/FileUploads/eBooks/21d1411998864e1c83779717
e0ffb87c/Section_file/ecf9c49440cc442c859d4ab084aaab12.pdf。

法務部學術研究-性侵害犯罪與保安處分—從強制治療出發 Sex Offenders


and Security Measures—From Compulsory Treatment。取自:
https://www.moj.gov.tw/cp-659-98746-28426-8004.html。

法規名稱英譯統一標準表。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terms/userfiles/admin/file/1352975468.pdfhttp://law
.kcg.gov.tw/pro/new11.htm。

法源法律網。取自:https://www.lawbank.com.tw/。

政府採購之決標方式參考原則。取自:
http://wwwp.mlaivs.mlc.edu.tw/upload/news/200312114947.pdf。

政府採購資訊公告系統機關端常見問題集。取自:
http://www.wges.tc.edu.tw/ok/work5.htm。

美國刑法。取自:https://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18。

美國法律顧問機構。取自:http://www.lawprose.org/lawprose-lesson-229-is-
pursuant-to-ever-useful/。

美國翻譯協會之翻譯錯誤分類。取自:
https://www.atanet.org/certification/aboutexams_error.php。

英國刑法。取自: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77/45/pdfs/ukpga_19770045_en.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

119
國家發展委員會-雙語國家政策。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FB2F95FF15B21D4A。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取自: http://www.ncl.edu.tw/mp.asp?mp=2。

國家語言發展法歷史沿革。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國家語言發
展法。

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即時新聞「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考試」12 月登場。取
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News_Content.aspx?n=79D4CEEC271FC
B57&sms=70BE182A03B427A5&s=13261C49E6E6C9C5。

教育部-教育部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考試作業要點。取自: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42792。

電子版香港法例。取自: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

電子版香港法例-中英詞彙庫。取自:
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glossary/chi。

電子版香港法例-雙語法例的詮釋。取自:
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interpretbileg。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取自:https://ndltd.ncl.edu.tw/。

臺灣臺北地方檢查署-刑法專有名詞中英文對照表。取自:
https://www.tpc.moj.gov.tw/292885/292963/293005/324627/post。

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取自:http://mail.tku.edu.tw/cfshih/ln/。

編譯論叢。取自:http://ctr.naer.edu.tw/。

120
附錄ㄧ
Explanation of Error Categories

Version 2017

Addition: (A): An addition error occurs when the translator introduces


superfluous information or stylistic effects. Candidates should generally resist the
tendency to insert “clarifying” material. Explicitation is permissible.
Explicitation is defined as “A translation procedure where the translator
introduces precise semantic details into the target text for clarification or due to
constraints imposed by the target language that were not expressed in the source
text, but which are available from contextual knowledge or the situation
described in the source text.” (Translation Terminology, p. 139)

Ambiguity: (AMB): An ambiguity error occurs when either the source or target
text segment allows for more than one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where its
counterpart in the other language does not.

Capitalization: (C): A capitalization error occurs when the convention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oncerning upper and lower case usage are not followed. NOTE:
In the Framework grid, the C error is a sub-category of Spelling/Character
(SP/CH) errors.

Cohesion: (COH): A cohesion error occurs when a text is hard to follow because
of inconsistent use of terminology, misuse of pronouns, inappropriate
conjunctions, or other structural errors. Cohesion is the network of lexical,
grammatical, and other relations which provide formal links between various
parts of a text. These links assist the reader in navigating within the text.
Although cohesion is a feature of the text as a whole, graders will mark an error
for the individual element that disrupts the cohesion.

Diacritical marks / Accents: (D): A diacritical marks error occurs when the
target-language conventions of accents and diacritical marks are not followed. If
incorrect or missing diacritical marks obscure meaning (sense), the error is more
serious. NOTE: In the Framework grid, the D error is a sub-category of
Spelling/Character (SP/CH) errors.

Faithfulness: (F): A faithfulness error occurs when the target text does not
respect the meaning of the source text as much as possible. Candidates are asked
to translate the meaning and i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not to rewrite it or improve
upon it. The grader will carefully compare the translation to the source text. If a

121
“creative” rendition changes the meaning, an error will be marked. If recasting a
sentence or paragraph—i.e., altering the order of its major elements—destroys
the flow, changes the emphasis, or obscures the author’s intent, an error may be
marked.

Faux ami: (FA): A faux ami error occurs when words of similar form but
dissimilar meaning across the language pair are confused. Faux amis, also known
as false friends, are words in two or more languages that probably are derived
from similar roots and that have very similar or identical forms, but that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at least in some contexts.

Grammar: (G): A grammar error occurs when a sentence in the translation


violates the grammatical rul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Grammar errors include
lack of agreement between subject and verb, incorrect verb inflections, and
incorrect declension of nouns, pronouns, or adjectives. NOTES: (a) In applicable
cases, the G error should be sub-categorized as SYN (Syntax) or WF/PS (Word
Form/Part of Speech); see explanations below. (b) If a verb form is
grammatically correct in the sentence but changes the meaning of the source text
because of its tense, aspect, mood, etc., the category VT (Verb Tense) should be
used; see explanation below.

Illegibility: (ILL): An illegibility error occurs when graders cannot read what the
candidate has written. It is the candidate’s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that the
graders can clearly discern what is written. Candidates are instructed to use pen
or dark pencil and to write firmly enough to produce legible photocopies.
Deletions, insertions, and revisions are acceptable if they do not make the intent
unclear.

Indecision: (IND): An indecision error occurs when the candidate gives more
than one option for a given translation unit. Graders will not choose the right
word for the candidate. Even if both options are correct, an error will be marked.
More points will be deducted if one or both options are incorrect.

Literalness: (L): A literalness error occurs when a translation that follows the
source text word for word results in awkward, unidiomatic, or incorrect
renditions.

Mistranslation: (MT): See under the category Other Errors (OTH) below.

Misunderstanding: (MU): A misunderstanding error occurs when the grader


can see that the error arises from misreading a word, for example, or
misinterpreting the syntax of a sentence.

Omission: (O): An omission error occurs when an element of information in the

122
source text is left out of the target text. This covers not only textual information
but also the author's intention (irony, outrage). Missing titles, headings, or
sentences within a passage may be marked as one or more errors of omission,
depending on how much is omitted. Implicitation is permissible. Implicitation is
defined as “A translation procedure intended to increase the economy of the
target text and achieved by not explicitly rendering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source text in the target text when they are evident from the context or the
described situation and can be readily inferred by the speaker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ranslation Terminology, p. 145)

Punctuation: (P): A punctuation error occurs when the convention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regarding punctuation are not followed, including those
governing the use of quotation marks, commas, semicolons, and colons. Incorrect
or unclear paragraphing is also counted as a punctuation error.

Register: (R): See below under Text Type (TT).

Spelling: (SP) / (Character (CH) for non-alphabetic languages):


A spelling/character error occurs when a word or character in the translation is
spelled/used incorrectly according to target-language conventions. A
spelling/character error that causes confusion about the intended meaning is more
serious and may be classified as a different type of error using the Flowchart and
Framework. If a word has alternate acceptable spellings, the candidate should be
consistent throughout the passage. NOTE: In applicable cases, the SP/CH error
should be sub-categorized as C (Capitalization) or D (Diacritic); see explanations
above.

Style: (ST): See below under Text Type (TT).

Syntax: (SYN): A syntax error occurs when the arrangement of words or other
elements of a sentence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syntactic rul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Errors in this category include improper modification, lack of
parallelism, unnatural word order, and run-on structure. If incorrect syntax
changes or obscures the meaning, the error is more serious and may be classified
as a different type of error using the Flowchart and Framework. NOTE: In the
Framework grid, the SYN error is a sub-category of Grammar (G) errors.

Terminology: (T): A terminology error occurs when a term appropriate to a


specific subject field is not used when the corresponding term is used in the
source text. This type of error applies to terms used in various technical fields,
but can also apply to more general texts. In the latter, a Terminology error can
occur whenever the candidate chooses a content word or phrase (noun, verb,
modifier) with an incorrect or inappropriate meaning. NOTE: If the word choice
violates conventions of collocation (e.g., subject-verb or adjective-noun

123
combinations that are specific to the target language), then a Usage (U) error
should be marked.

Text Type: (TT): A text type error occurs when some component of the
translation fails to meet specifications listed or im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Instructions (TIs). This category includes the former categories
of Register ("when the language level or degree of formality is not appropriate
for the target audience or medium specified in the TIs") and Style ("when the
style [e.g., tone, method of exposition] of the translation is inappropriate for
publication or professional use as specified by the TIs"). A TT error can also be
marked when the translation fails to adhere to terms or spellings specified in the
TIs. Examples of the above three types are: (a) in an academic textbook: "Some
years, El Niño comes on with a vengeance" (instead of "occurs with particular
intensity"); (b) in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the use of imperative verbs, when
infinitives are standard for that text typ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 the place
name "Saigon" when the TIs specify "Ho Chi Minh City."

Unfinished: (UNF): A substantially unfinished passage is not graded. Missing


titles, headings, or sentences within a passage may be marked as one or more
errors of omission, depending on how much is omitted.

Usage: (U): A usage error occurs when conventions of word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re not followed. Correct and idiomatic usag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s
expected. This category includes the use of prepositions (e.g., "married with"
instead of "to"), collocations ("performed a crime" instead of "committed"), and
definite/indefinite articles.

Verb Tense: (VT): A verb tense error occurs when the translation includes a
verb in the grammatically correct form (person, number, gender, etc.) but
conjugated in a tense (and/or mood, aspect, etc.) that conveys a different meaning
from the source text. Examples: (a) "I lived there for 20 years" instead of "I have
lived there for 20 years." (b) "When he arrived, she made tea" instead of "When
he arrived, she was making tea." (c) "It is difficult to succeed" instead of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succeed." NOTE: If a verb is incorrectly inflected (for
person, number, gender, etc.), the error G (Grammar) should be marked; see
explanation above.

Word form / Part of speech: (WF/PS): A word form error occurs when the root
of the word is correct, but the form of the word is incorrect or nonexist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e.g., “conspiration” instead of “conspiracy”). A part of
speech error occurs when the grammatical form (adjective, adverb, verb, etc.) is
incorrect (e.g., “conspire” instead of “conspiracy”). NOTE: In the Framework
grid, the WF/PS error is a sub-category of Grammar (G) errors.

124
Other Errors: For errors that do not clearly fit the descriptions above, use the
Framework categories OTH-MT (for meaning transfer errors that change or
distort the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and OTH-ME (for mechanical errors).

125
126
附錄二
United Kingdom’s Primary Law:
1. Criminal Law (Scotland) Act 1830 – 1830 CHAPTER 37 11 Geo 4 and 1
Will 4
2. Criminal Law Act (Northern Ireland) 1967 – CHAPTER 18
3. Criminal Law Act 1826 – 1826 CHAPTER 64 7 Geo 4
4. Criminal Law Act 1967 – 1967 CHAPTER 58
5. Criminal Law Act 1977 – 1977 CHAPTER 45
6. Criminal Law (Consolidation) (Scotland) Act 1995 – 1995 CHAPTER 39
7. Criminal Law Amendment Act (Northern Ireland) 1923 – 1923 CHAPTER
8
8. Criminal Law Amendment Act 1867 – 1867 CHAPTER 35 30 and 31 Vict
9. Criminal Law and Prevention of Crime (Amendment) Act (Northern Ireland)
1930 – 1930 CHAPTER 3
10. Criminal Justice 2003
11. Coroners and Justice Act 2009

Untied States of America’s Criminal Model Code


1. Model Penal Code 1962
2. Model Penal Code Sentencing

Canada’s Criminal Law


1. Canada Federal Statutes – Criminal Code

Australia’s Criminal Law


1. Australia Criminal Code Act 1995 VOL01
2. Australia Criminal Code Act 1995 VOL02
3. Queensland Criminal Code Act 1899

12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