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華語文教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A Study on Pragmatic Strategies to the Context

of Picking-up

王薔閔

Wang, Chiang-Min

指導教授:洪嘉馡 博士

Advisor: Hong, Jia-Fei, Ph.D.

中華民國 110 年 2 月

February 2021
謝誌
其實從未想過自己可以走到這一步,至今仍像夢一般。在研究
所學習的過程中並不如預期的順遂,也許是與大學的專業領域與學
習模式不同,不太明白如何研讀大量的文獻資料,加上第一次來到
台北生活,使一直以來都在中南部求學成長的我難以適應。北部壅
塞的人潮、潮濕的氣候以及維持經濟自主等種種壓力,都讓自己身
心俱疲。不喜歡麻煩別人,也不習慣向他人訴說煩惱的我,曾數度
產生過放棄一切事物的念頭,所幸這一路上有許多貴人相助。
首先,是在我最低潮時不斷在課堂休息時間跟我說笑話的宜
靜,即便只是無心之舉,卻成為那段時間最開心的時光。還有找我
一同租屋的同學們─保羅、起芳、靜怡,以及帶來黏人虎斑貓的佳
霖,讓我遠離那冬天極度濕冷、太陽光線不充足的公館研究生宿
舍,並且有他們作為典範與支持,總能讓我省思自己的不足,努力
向大家看齊。此外,在我不知道向誰說明自己在求學與生涯路上卡
關而徬徨掙扎時,透過學生輔導中心的許素維老師帶領,讓我明白
眼前的事物並不可怕,帶我一步步了解自己糾結的原因,整理好情
緒與思緒回到論文寫作的路上。再來是同在嘉馡老師底下學習的學
姊與學弟妹們,有他們的鼓勵與協助,讓非本科出身的我逐步了解
學術論文撰寫的模式與方法,甚至在最後幫我校閱文章。接著是我
的父母與同在台北打拼的手足,即便我們見面的時間不長,也不是
很懂得如何表達對彼此的關心,但在每次相聚後,總是不斷塞給我
各種熟悉的食物。此外,感謝口試委員─謝佳玲老師與許展嘉老
師,在口考中給予我的建議。最後是不停推拉著我前進的嘉馡老
師,知道我不是相關科系出身的學生,從來不覺得我問了愚蠢的問
題,反而悉心指導我、敦促我,讓我更明白如何做研究。雖然過程
起起伏伏,但終究走到了盡頭,感謝一切人事物的砥礪。

i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摘要

於網路盛行的時代,人們的食衣住行皆能透過網路達成,加上
各類社群媒體不斷竄起,連認識新朋友也因為各式交友軟體而變得
速食。於是乎人人只關注自己手上的智慧型手機,卻時常忽略了身
邊的人事物,這也使得人們於現實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大幅降低,甚
至不知道如何在真實的生活中結交新朋友,更不用說該如何踏出第
一步與自己有好感的對象搭話。於是本研究想了解,在什麼樣的語
境下,人們較願意與陌生人有更進一步的交流,以及在什麼樣的語
境下,人們會採用何種策略來搭訕有好感的對象。

本研究以 Grice (1975) 的合作原則與 Leech (1983) 的禮貌原則為


架構設計實驗問卷中的語言策略,選項從直接的表達形式到委婉的
回應與提問方法。此外,由於受試者過去被搭訕、搭訕他人及其性
別都可能影響到語言策略的選定,因此也納入問卷的提問中。

經過分析後發現,當受試者被人搭訕時,多數的回應都是不冷
不熱以維護雙方的面子,不過當人們處於「輕鬆」、「愉悅」且「有
共同話題」的語境時,便不排斥陌生人前來搭話與交流;若人們處
於正在「移動」至特定地點或是「忙於特定事項」的語境時,採用
的拒絕語言策略便相對直接。本研究也發現,當受試者搭訕他人
時,在不同的語境下也呈現不同的語言策略選擇傾向。分析結果也
呈現,除了受試者所處的語境外,性別與過去經驗在受試者作為搭
訕者時,也會影響到語言策略的選定。

關鍵詞:搭訕、語境、語言策略、語用

ii
A Study on Pragmatic Strategies to the Context

of Picking-up

Abstract

Given the high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this is an era in which


people’s basic needs can be solved simply by going on the Internet.
Furthermore, social media has grown explosively, which causes finding
potential romantic partners to be like searching for a casual relationship.
This situation harms people’s social skills and causes them to have no idea
how to engage people in relationships in reality. Some do not even know
how to strike up conversations with people of interes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tructure and choices regarding language
policy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s (Grice, 1975) and politeness
theory (Leech, 1983). This work analyzed the reactions and questions of
the direct type versus the indirect one in a questionnaire.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subjects’ experience and gender would have in subjects’ choice
in language policies, the two factors were assessed in the questionnaire on
picking up.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hen subjects are picked up by
someone, most reactions are lukewarm to maintain each others’ pride.
However, when subjects are found to give off a “relaxing” or “pleasing”
quality and “having something in common,” strangers would not reject
having conversation with them. If people are “moving” to specific spots or
“busy with something,” they would refuse directly. Furthermore, the
subjects shifted their standpoint to be the pick-up persons. This study found
that subjects have different tendencies regarding language polices. The
results revealed not only that the context in which conversations are held

iii
influence the choice in language policy, but gender and experience also
have an effect.

Keywords: Pick-up, Context, Language Policy, Pragmatics

iv
目次

謝誌......................................................................................................................... i

摘要........................................................................................................................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vii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議題 ..............................................................................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4

一、 搭訕 ............................................................................................... 5

二、 語境 ...............................................................................................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語言策略中的語用涵義 .................................................................. 9

一、 語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則 ............................................................... 9

二、 語言策略中的禮貌原則 ............................................................. 14

三、 語言策略中的面子威脅 ............................................................. 18

四、 小結 ............................................................................................. 22

第二節 言語交際時的認知假設 ................................................................ 23

一、 關聯論相關研究 ......................................................................... 23

二、 順應論相關研究 ......................................................................... 29

三、 模因論相關研究 ......................................................................... 33
v
四、 小結 ............................................................................................ 36

第三節 跨文化與性別溝通的語言策略 .................................................... 37

一、 高語境與低語境的語言策略 .................................................... 37

二、 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語言策略 ............................................ 40

三、 跨性別溝通的語言策略 ............................................................ 43

四、 小結 ............................................................................................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9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49

第二節 實驗設計 ........................................................................................ 50

一、 問卷設計 .................................................................................... 50

二、 實驗對象 .................................................................................... 61

三、 實驗步驟 .................................................................................... 62

第三節 資料分析工具與方法 ── SPSS ................................................ 63

一、 SPSS 分析的特色 ........................................................................ 64

二、 SPSS 分析的資料內容 ................................................................ 64

三、 SPSS 分析的結果意義 ................................................................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7

第一節 被搭訕者的回應語用策略 ............................................................ 67

一、 被搭訕者所處的語境分析 ........................................................ 67

二、 被搭訕者的性別分析 ................................................................ 71

三、 被搭訕者的過去經驗分析 ........................................................ 74

四、 小結 ............................................................................................ 78

第二節 搭訕者的語用策略 ........................................................................ 79

一、 搭訕者的語境分析 .................................................................... 79

二、 搭訕者的性別分析 .................................................................... 87
vi
三、 搭訕者的過去經驗分析 ............................................................. 93

四、 小結 ........................................................................................... 101

第三節 搭訕者與被搭訕者不同立場的探討 .......................................... 103

一、 語境層面 ................................................................................... 103

二、 性別層面 ................................................................................... 104

三、 經驗層面 ................................................................................... 105

四、 小結 ........................................................................................... 106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發展 .................................................................................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07

第二節 未來發展 ...................................................................................... 108

參考文獻............................................................................................................ 111

附錄:問卷 ....................................................................................................... 117

vii
表次

表2-1 男女徹底分野分工(Parsons, 1955) ....................................................... 44

表3-1 研究問卷中的各語境 ............................................................................ 51

表3-2 受試者作為「被搭訕者」的語言策略 ................................................ 55

表3-3 受試者作為「搭訕者」的語言策略 .................................................... 58

表3-4 受試者與「搭訕」相關的經驗數量 .................................................... 61

表4-1 受試者為獨自一人被搭訕時所採用的策略性別比 ............................ 71

表4-2 受試者非獨自一人被搭訕時所採用的策略性別比 ............................ 73

表4-3 受試者非獨自一人被搭訕時所採用的策略性別比 ............................ 73

表4-4 受試者獨自一人被搭訕時所採取的策略與過去經驗、語境的關係顯

著性 ......................................................................................................... 75

表4-5 受試者和友人同行被搭訕時所採取的策略與過去經驗、語境的關係

................................................................................................................. 77

表4-6 搭訕對象為獨自一人且受試者獨自一人去搭訕時所採用的策略性別

比 ............................................................................................................. 87

表4-7 搭訕對象獨自一人且受試者與友人同行去搭訕時,各語境的男女人

數 ............................................................................................................. 88

表4-8 搭訕對象獨自一人且受試者與友人同行去搭訕時所採用的策略性別

比 ............................................................................................................. 89

表4-9 搭訕對象非獨自一人且受試者獨自一人去搭訕時所採用的策略性別

個數 ......................................................................................................... 90

表4-10 搭訕對象非獨自一人且受試者與友人同行去搭訕所採用的策略 性

別個數 ................................................................................................... 91

viii
表4-11 欲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而受試者獨自去搭訕時所採取的策略

與過去經驗、語境的關係顯著性 ....................................................... 94

表4-12 欲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而受試者找友人去搭訕時所採取的策

略與過去經驗、語境的關係顯著性 ................................................... 96

表4-13 欲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而受試者獨自去搭訕時所採取的策略

與過去經驗、語境的關係顯著性 ....................................................... 98

表4-14 欲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而受試者找友人去搭訕時所採取的策

略與過去經驗、語境的關係顯著性 ................................................. 100

ix
圖次
圖2-1 語碼模式 ................................................................................................ 24

圖2-2 語境相關要素 ........................................................................................ 31

圖2-3 模因複製與傳遞歷程 ............................................................................ 34

圖3-1 研究流程 ................................................................................................ 50

圖3-2 作為「被搭訕者」的問卷設計 ............................................................ 52

圖3-3 作為「搭訕者」的問卷設計 ................................................................ 53

圖3-4 受試者與「搭訕」相關的經驗男女數量比 ........................................ 61

圖3-5 「搭訕過他人」的男女性別比 ............................................................ 62

圖3-6 「被人搭訕過」的男女性別比 ............................................................ 62

圖4-1 受試者為被搭訕者時獨自一人 ............................................................ 68

圖4-2 受試者為被搭訕者時有友人同行 ........................................................ 69

圖4-3 受試者作為搭訕者時,想要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 ........................ 80

圖4-4 受試者作為搭訕者時,想要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 ........................ 81

圖4-5 受試者欲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時,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 ............ 82

圖4-6 受試者欲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時,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 ........ 83

圖4-7 受試者欲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時,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 ............ 84

圖4-8 受試者欲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時,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 ........ 86

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在人手一個行動裝置的世代,由於網路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

食衣住行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網路。因此,人們面對面接觸的機會

也逐漸減少了,不僅聯繫老朋友出來碰面不易,結交新朋友更是難

上加難,這讓人們常將自己的世界限縮在電腦與手機螢幕中,憑藉

文字、有限的表情符號、修飾過的照片與簡短的影音了解彼此,而

忽視了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所身處的語境皆截然不同,其實無法將

自身的價值觀套用在他人身上。此外,由於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也擁有不同的語境背景,連平時與人面對面溝通交流都可能理解錯

誤,若單靠影音、文字來了解一個人所想傳達的內容,更是十分有

限。

由此可知,不論是在網路空間或是現實生活,肯定無法抹滅語

境對人們溝通與交流的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 Chu & Choi (2011) 的研究顯示,人們透過社群媒體來分享

個人生活經驗並與人交換聯繫方式的頻率逐年增長。紀曉岩(2017)

對社群媒體的觀察,由於智慧型裝置的興起,大幅改變人們的交流

形式,致使人們常常將自己封閉在虛擬的社交空間裡,使得人際關

係變得淡薄。Valenzuela, Park & Kee (2009) 的研究中也發現,雖然大

學生們普遍認為使用 Facebook 對其人脈拓展具有正面的影響,但經

過深入研究後發覺不僅效益不大,甚至還有負面影響。之後

Elphinston & Noller (2011) 研 究 中 指 出 , 大 學 生 因 為 長 期 使 用


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Facebook 等社群媒體,網路上的文字評述與實體交流回饋的交錯,

容易使他們對於人際關係滿意度下降,甚至可能影響到其與交往對

象的關係。林以正、王澄華、吳佳煇(2005)表示,越沉溺於網路

人際互動的大學生,於現實生活中越難結交新朋友。在 Stephenson

(1988)分析了人們使用網路時產生的五種溝通快感,其中「逃避

快感」與「人際互動快感」皆與網路成癮的分數呈明顯的正比。戴

怡君(1998)發現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較差者,藉由網路與他人

互動較頻繁,他推論該結果為人際關係較差者缺乏在真實生活中與

人溝通的技巧,至使他們難以順利與他人互動與交流,所以才時常

經由網路來與他人互動,因此網路的使用頻率也較高。

根據吳孟芬(1997)對溝通的研究,認為影響有效溝通的要素

分別有空間的安排、訊息傳送者的因素、溝通媒介的因素、訊息接

受者的因素、人際間的差異、外界環境的影響—噪音等。在影響溝

通的因素中,溝通環境便包含了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心理環境、

歷史環境和文化環境(江義平,2007)。然而,當人們想要更快地與

他人發展出更親密的關係時,肯定是無法在網路上達成的,Sproull

& Kiesler(1986)認為這樣的溝通模式缺乏社交語境信號,難以了

解在網路背後的對象各種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於是便會忽視在日

常生活中與陌生人開啟話題時所應留意的禮貌。也因為網路的化名

(pseudonymity),加上透過網路此媒介中介後的溝通,使人們不必

以主要的身分認同與他人接觸(黃厚銘,2002),由於此特性,消除

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談話時,得顧及彼此的身分、地位和性別等特

性, 致使人們不太顧及對對方造成的面子威脅,反正談不來還可以

換下一個。然而,即便是透過交友軟體認識朋友,最終還是會回歸

於現實生活中碰面與交流,畢竟網路給予人們的溝通上的刺激總是

2
第一章 緒論

十分平面且單一,提供有效溝通的訊息是不清楚且不全面的。因此,

本研究認為對他人搭訕是認識新朋友並從中逐步發展出親密關係最

有效的方式。

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第五版)對「搭訕」的解釋

是「攀談」。素虹(1991)認為「搭訕語」,是用於化解尷尬場面或

是想與人接近而找的話題。然而在眾多環境因素必須被考量的情況

下,如何選擇合適對他人搭訕的話題和語境來認識新朋友,並開展

親密關係?在什麼樣的語境下,不同性別的臺灣華語母語者對陌生

人的搭訕語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仍未有相關的研究來統合歸納出

哪些是較利於對他人搭訕的語境與哪些較不利於對他人搭訕的語境。

對華語學習者來說,雖然線上的語言交換軟體繁多,且多半具

備視訊功能,但終究不如線下身處各種語境的實際交流與互動來得

即時且更有效果。因為在語言學習上,語言能力要達到一定的水平,

除了語言內部的語法生成及理解能力之外,還必須結合語言外部的

語用能力(謝佳玲,2015)。此外,語用規則會隨著時空的變遷而產

生差異,加上外語學習者多半在與目標語母語者不同的社會文化背

景下成長,跨文化溝通上更添增了社會語用誤解(sociopragmatic

failure)的比率(Thomas, 1983)。於是透過本研究,華語學習者可

以更加認識臺灣華語母語者偏好在什麼樣的語境與談論什麼樣的內

容,如此也較容易結交臺灣華語母語者的朋友,並增進相關的語用

理解能力。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議題

各國學者的研究發現,科技媒介與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並未

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對人類的社交活動有任何助益,反而降低了人際關係的滿意度,甚

至引發各種心理疾病。此外,雖然透過科技媒介進行語言教學可以

跨越時空的限制,然而科技媒體所創造的語境仍比不上現實生活來

的多元與有彈性,這些是科技產物所無法取代的。由此可知,華語

學習者除了可以透過目前十分流行的語言學習及語言交換應用程式

等途徑來與華語母語者接觸之外,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

與母語者面對面的接觸與交流。

然而,面對與自身文化有所差異的臺灣華語母語者,華語學習

者該如何突破雙方文化背景所帶給彼此語言及語用理解上的隔閡,

甚至是在「男女有別」適當地與他們攀談,並試圖建立較長期的關

係,這對非華語母語者而言十分困難。

因此,本研究根據上述華語學習者所遇到的交流困境提出了以

下三個研究議題:

一、在什麼語境下,臺灣華語母語者較願意與陌生人交談?

二、在什麼語境下,臺灣華語母語者不願意與陌生人交談?

三、面對臺灣華語母語者,可以什麼方式搭訕對方以開啟話

題?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由於本研究所要探討的議題主要為「搭訕」與「語境」的關聯,

但在許多研究當中,與本研究所要討論的「搭訕」和「語境」的內

容有所異同,因此透過本節的名詞解釋釐清後續章節所要探究的內

容。

4
第一章 緒論

一、 搭訕

素虹 (1991)對 「搭訕語」的其中一個定義,就是想與人接近

而找的話題,而這也是本研究的內容之一。

雖然「搭訕」的目的是「想與人接近」,但「想與人接近」所衍

伸而出的目的繁多,可能是「純粹交朋友」、「找潛在的客戶或合作

夥伴」或「想與一位有好感的陌生人發展親密關係」等。以本研究

來說,「搭訕」的定義為「想與一位有好感的陌生人發展親密關係而

採取的言語行為」。因此,本研究將其他目的的「搭訕」行為予以排

除在外。

二、 語境(context)

「語境」,在不同的學科領域都有不同的解釋與定義。從語言學

的角度來看,語境即在一篇文章或一段談話中一句話的上下文。然

而,隨著語言學的蓬勃發展,「語境」的定義也逐漸被擴展,不僅僅

是探討上下文的內容是如何限縮詞語的語義、如何產生歧義,甚至

拓展到其他社會面向又是如何影響談話者如何解讀話語中的語意。

「語境」最早由 Bronislaw Malinowski (1923) 所提出,根據他對

南太平洋島上原住民的研究,發現他們的詞彙語義高度地依賴「語

境」。因此,他將語境劃分為「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和「情

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他認為「情景語境」是話語所處的

「文化語境」,在理解一段話語時,說話者的文化背景也必須被考量

進去。由此可知,Malinowski 對語境的架構是──文化語境是存在

於交際參與者進行交際時的情景語境之中。

J. R. Firth (1950) 在 Malinowski (1923) 的理論基礎上做更深入的

解釋。他認為,「語境」不單單指涉一句話的上下文或一個段落的前

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後文,也包含了語言及社會環境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關係。他將前

者的語境稱為「語言性語境」,後者稱為「社會性語境」。

在 J.R. Firth 的研究之後,Halliday (1964) 對「社會性語境」又有

了更深一層的闡述。他提出了「語域」(Register)的概念,指在不

同的場合、領域,會使用特定的語言變體。在語域之下,Halliday

(1964) 又 提 出 了 三 個 影 響 語 域 的 社 會 變 量 : 語 場 (field)、 語 旨

(tenor)和語式(mode)。語場表示話題會影響語言內容;語旨即

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地位、關係、身分會影響說話的形式;語式則指

口語和書面語這兩類。

宋振華和劉伶 (1983) 認為,語境就是環境,包含了地域與社

會。社會的各種因素,包括生活背景、交往的場合與交際的方式等,

皆屬於語境。以生活背景來說,生活在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工作領

域中所使用的語言便有所不同。交往的場合有公開或私下,所使用

的語言形式也有所不同。交際的形式則與 Halliday (1964) 的語式相同,

分成口語和書面兩大類,不過在這兩類中還可以再細分,如:口語

也分了演講式、談話式等等;書面可再分成文學體、科學體等。

綜上所述,「語境」於本研究的主義是在社會環境下會影響談話

者語言形式及採用的語言策略的各類因素。例如:什麼樣的人、做

著什麼事情、在什麼樣的時間點下、身處於何處、各自拿著什麼樣

的物件、談論著什麼樣的話題,也得考量彼此的熟識程度、年齡、

性別、社會地位等,前述的各類因素都影響著談話者的一言一行。

6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架構

由於本研究所探討的內容橫跨多個面向,為使論述內容較為清

晰與完善,因此本研究共分為五大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闡述研

究的背景與目的,並回顧與研究背景相關的文獻資料,再來羅列出

期望透過本研究來回答的研究議題。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簡述交際

的相關理論及交際時人們會引發的認知假設,最後是跨文化與性別

溝通時所採用的各類語言策略,經由前人的研究來使自己的研究結

果分析有更完善的架構來支撐。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說明本研究的

研究流程,包含問卷設計、實驗對象的選定及問卷收集的狀況等內

容。第四章為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本章以受試者為主體出發,

當他們分別作為搭訕者和被搭訕者時,碰到什麼樣的語境會採用什

麼樣的策略,並探討受試者的過往經驗、性別、年齡……等因素,

是否會影響他們的決策,最後將受試者們作為搭訕者與被搭訕者時,

立場的轉變進行交叉比對,討論立場不同時語言策略的差異。第五

章為結論與未來發展,透過本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結果來回應研究議

題,再說明本研究的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

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由於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當中,都代表著不同的意涵,而為

使本研究所探討的內容能被爬梳得較清晰,本章透過三個面向來做

文獻探討。第一節是藉由不同的語用原則理論所推敲出的語用涵義

來了解同樣一句話在不同語境下是因為哪些因素致使溝通雙方能相

互理解或產生誤解。而溝通雙方能夠相互理解並產生誤解,勢必在

認知上有所重和或未搭上線之處,因此第二節便是透過三個語用理

論來探討人們在交際時,會有什麼樣的認知假設產生,而認知假設

又是如何相互影響以達到順利交流或造成溝通失敗。除了語用語境、

認知方面的影響,當溝通雙方不屬於同一個生活領域時,則可能因

為自身的性別、文化的差異,進而產生了溝通上的阻礙,於是在第

三節便從文化與性別對語言使用的影響,來探討不同生活背景的人

們可能面臨的溝通障礙與可以採用的語言策略。

第一節 語言策略中的語用涵義

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方式相當多樣化,有的十分直接、有的十分

委婉,甚至委婉到令人誤解其意,而這些的方法是如何達成說話者

想要達到的目的,是本研究想要探究的一部份。因此本節將透過合

作原則、禮貌原則與面子威脅行為來探討人們在溝通過程中,說話

者是如何良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聽話者又是如何準確地理解說

話者所表達的語意並給予適當的回應。

一、 語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則

一般而言,人們在交流與談話的過程中,是不會有斷斷續續且

9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毫無關聯的內容產生,這是不符合實際狀況的。彼此通常會相互配

合,依循著同一或近似的方向與脈絡進行談話(Grice, 1975)。這個

方向與脈絡可能是在開始談話之前就定好的,如:會議,也可能是

在談話的過程中,對話參與者一來一往朝著特定的方向或不是非常

明確的方向自由開展,之後又匯聚到某一個話題上,如:聊天。

於是 Grice (1967) 從上述的情況中,歸納出:在參與對話交流中,

說話者產出的話語必須依循所有會話參與者都可接受的目標與方向

前進。此即所謂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而在合作原

則之下,Grice (1975) 又分了四個會話準則:數量、質量、關係和方

式,在這些準則之下,又再明確地列了幾個條件,讓人們更清楚這

些準則,分別如下:

一、數量準則:與提供的訊息量相關

1. 就當前談話的目標,提供合乎需求的資訊量

2. 提供的資訊量不超出所需求的

二、質量準則:所提供的訊息皆為事實

1. 不說自身認為錯誤的內容

2. 不說缺乏證據的內容

三、關係準則:所提供的內容得有關聯

1. 說話貼切

2. 不答非所問

四、方式準則:提供資訊的方式清楚明白

1. 避免含糊的表達方式

2. 避免歧義

3. 避免冗言贅詞,需簡潔

4. 有條理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不過,並非每時每刻,人們都願意遵守合作原則,免不了可能

會有想停止交流、拒絕對方提問或請求的時候,此外人們所說出的

每句話,未必都會與其字面義(literal meaning)完全相符,甚至可

能引發聽話者產生其他的語意聯想,而這就產生了隱含

(implicature)。因此,人們在交際時不遵守合作原則的表現大致有

以下四種情況(Grice, 1975;何兆熊,2000)

一、一開始說話者就沒有打算遵守合作原則,不願意溝通,這樣的

情況,說話者的表現通常是「我不想說」、「我不能說」

二、說話者為了推託某事而透過說謊來欺騙聽話者,這樣的言語行

為是違反質量準則的。

三、當說話者為了遵守某一準則,於是不得不放棄遵守另一條準則

時。

四、說話者公然違反某準則,且刻意讓聽話者明白他違反會話準則。

因此,在部份情況下,人們在溝通時會違反合作原則。但在此

之前,當會話參與雙方都認知到合作原則的存在後,說話者仍公然

違反合作原則時,就會產生會話隱含(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Grice, 1967)。因此,雖然上述四個情況都是說話者未遵守合作原

則的情景,然而,真正會產生會話隱含的只有第四種情況,因為前

三種情況從聽話者的角度思考,都是符合合作原則的。關於會話隱

含發生與否的情況如下:

(一) 由於說話者本來就抱持著不願意溝通與合作的心態,因此必定

使交際中止,當然也不會遵循任何會話準則,所以也不會有會

話隱含產生。

1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1) 1A:同學,你這件衣服好好看喔!在哪裡買的?

B:我不想告訴你。

(二) 雖然說話者實質上違反了質量準則,不過對相信他所說內容的

聽話者而言,便形成了遵守合作原則的假象,如此,便沒有會

話隱含產生。

(2) A:同學,你這件衣服好好看喔!在哪裡買的?

B:我朋友送的。

然而,倘若例(2)中的 A 知道 B 所說的並非真話,且 B 也明白 A

了解了實情,那麼便形成第四種情況,如此就有會話隱含的產生。

通常是為了不說出假話,因而採取較迂迴或模糊的方式來回應對方

的內容, 這多半發生在選擇維護數量準則和質量準則的衝突上。

(3) A:同學,你這件衣服好好看喔!在哪裡買的?

B:在信義區的某間百貨公司。

從例(3)可看出,若 B 想遵守質量準則、不想撒謊,但是卻想不

起來明確的地點到底在哪時,只好選擇違反數量準則,給了 A 一個

資訊不足的回應。然而,若從另一個面向來看,倘若 B 依然想遵守

質量原則,但卻不想讓 A 知道到底是哪家百貨公司,因而給了 A 不

明確的答覆。而此時,若 A 知道 B 可能擔心會撞衫等因素而不想說

時,則構成第四種情況,形成了會話隱含。

(三) 說話者本身是願意遵守合作原則的,但他明白唯有使聽話者明

白他是刻意違反會話準則時,方能促成會話隱含的效果。所以,

在雙方都知曉的情況下,便有以下幾種公然違法合作原則的情

景:

1
(1)至(29)的例子皆為本研究所舉,非引用自他處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A:同學,你這件衣服好好看喔!在哪裡買的?

B:網路上。

A:哪個網站呢?

B:蝦皮。

由上述例(4)可看出 B 雖然回答了 A 的提問,然而卻未明確地說

明自己所購買的衣服是哪家品牌或在哪個網站所購得。尤其目前的

網路資訊量如此龐大,說話者所提供的內容根本無法讓 A 找到能夠

購買到該商品的網站。即便 A 更進一步地詢問「哪個網站」時,B 依

舊給予一個資訊量不足的回答。畢竟蝦皮是一個網路購物平台,上

面販售衣物的賣家數量繁多不及備載,要從中找到同一個賣家,著

實相當困難。由 B 公然違反數量原則的情況可得知,他所傳遞給 A

的會話隱含就是不願意告訴 A 究竟衣服是在哪裡買的,且不願意與

A 有更進一步的談話。

(5) A:同學,你這件衣服好好看喔!在哪裡買的?

B:天上掉下來的。

例(5)中,B 雖然回覆了 A 的問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絕對不

可能有衣服從天上掉下來,因此這樣的回覆是不符合質量準則的。

由這樣的回答可看出,B 所想要傳遞的語意可能是想開玩笑或不願

意告訴 A 購買衣服的明確地點或來源。

(6) A:同學,你這件衣服好好看喔!在哪裡買的?

B:我覺得你買不起。

從例(6)裡,B 並未回答 A 的問題,反而給予了一個毫無相關的

回覆。即便 B 的回應可能如字面義,認為 A 真的買不起,然而此舉

仍舊屬於公然違反關係準則。當然 B 也可能非字面義,純粹不願意

回答 A 的提問而已。

1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7) A:同學,你這件衣服好好看喔!在哪裡買的?

B:就是很有名的、H 開頭的那間,是一家瑞典公司。

在丁例中,雖然 B 回覆了 A 的問題,不過回答的方式卻十分迂

迴,這樣的回覆方式可能有兩個涵義,一是 B 忘了該品牌的名稱,

如此是符合合作原則的;二是 B 知道該品牌的名稱,但卻不願意明

說,刻意讓 A 從他所釋出的各項資訊自行尋找。而後者這樣的作法,

便是違反方式準則。

從上述各類公然違反合作原則的例子中,我們理解了字面義與

實際語意之間的關係,不過 Leech (1983) 認為 Grice (1975) 的合作原

則並未清楚解釋為何說話者要如此迂迴。如果是要拒絕對方,為何

不直接拒絕,反而要採取間接的言語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

Thomas (1995) 解釋,說話者之所以如此,多半是基於禮貌、妥協或

增加談話的趣味性等動機,甚至是外在的社會環境因素,如:會話

參與者之間的社會地位、相對距離、權利義務,以及不同文化中對

人事物的可承擔程度2等,所形成的行為表現。由此可知,仍有其他

的要素在影響著人們採用間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較深層的想法。

二、 語言策略中的禮貌原則

人類的生理構造並未比其他地球上的生物更加強大,但在發展

過程中,之所以能成為地球上的霸主,其中一個因素不外乎就是透

過細膩的語言能力相互合作獵食與其他族群競爭資源,並建構出複

雜的人際關係網絡,進而造就強大的社會組織 (Dunbar, 1998)。

Radcliffe-Brown (1952) 認為,當人們對於某個特定人事物感興趣,

2
可承擔程度(Size of Imposition):以談論「性」此事為例,在伊斯蘭教國家,對於「性」
十分保守,極少公開討論相關事件;但在西方國家,在公開場合討論「性」相關議題,
多數人可以較不帶有色的眼光來看待此事。由此可知,討論「性」對伊斯蘭教國家與西
方國家的人來說,可承擔程度就有很大不同。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且願意為了它共同合作時,人與人之間便產生了社會穩定性。由於

這個特定的人事物對眾人而言具有社會價值,倘若有人不願為此維

護社會穩定性,那麼就會遭受他人責難,甚至無法獲得其所帶來的

利益。要有這樣穩固的社會結構,就得有穩固的社會關係。隨著社

會關係網路的複雜化,人們必須要有各類的社會規範共識,Leech

(1983) 對此的見解便是──「禮貌」是這些社會活動的準繩。而語

言活動也屬於社會活動的一部份,自然也受「禮貌」的約束。因此,

「禮貌」可以說是鞏固社會關係網路的必要元素之一。

由於 Grice (1975) 並未說明清楚人們公然違反會話準則來傳遞會

話 隱 含 的 成 因 為 何 , 且 合 作 原 則 並 不 適 用 於 各 種 語 言 (Keenan,

1976)
。於是 Leech (1983) 在合作原則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禮貌原則

(Politeness Principle),認為「禮貌」所涉及的是會話參與者之間或

與談論對象之間的態度應對,而在對話的過程中,說話者應儘量讓

聽話者感受到的利益最大,自身的利益最小,也就是說,當聽話者

對說話者提出請求時,但說話者在執行上有所窒礙、必須拒絕對方,

便會透過各種委婉表達的語言手段,如:詢問是否接受往後補償的

意願、代為尋找替代方案……以盡量使對方受損程度降到最小,使

自身的受損程度升至最高。依據言談內容中利益中心的傾向與禮貌

程度高低的關係,於是 Leech (1983) 提出了六項準則:

一、 得體準則:儘量減少有損於他人的言論,並多使他人受惠

(8) S:同學,你這件衣服在哪裡買的?

L3:同學,能不能請你告訴我這件衣服在哪裡買的?

3
此處的 L 為符合禮貌原則下各準則的範例比較

1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二、 慷慨準則:儘量增加損及自身的言論,並少使自己受惠

(9) S:我不知道、我忘了在哪裡買的。

L:在微風松高的 H&M 買的,你一定要找那邊的櫃姐,他們會給

很多折扣。

三、 讚揚準則:儘量減少貶抑他人的言論,並多讚揚他人

(10) S:你這件衣服好土喔!

L:你這件衣服好好看喔!

四、 謙遜準則:儘量增加貶抑自身的言論,並減少讚揚自己

(11) S:那是因為穿在我身上才好看,別人就不一定了。

L:這是我朋友幫我挑的啦!我很不會選衣服。

五、 贊同準則:儘量減少雙方在論點或觀點上的分歧,並增加一

致性

(12) S:還好吧,我覺得這件衣服看起來很普通。

L:我也覺得很好看。

六、 同情準則:儘量減少雙方在情感和感受上的對立,並增加同

理心

(13) A:我好想吃鹹酥雞,可是我在減肥。

S:胖死了,還想吃!

L:吃一點點沒關係啦!我等一下陪你去運動。

基於 Grice (1975) 所述,人們溝通時都會依循合作原則來進行,

然而確實常有公然違反合作原則的時候。Leech (1983) 認為,這是因

為人們為了維持禮貌不得不違反合作原則。而人們之所以表現「禮

貌」,是為了在溝通時保全各方的面子才會如此(Brown & Levinson,

1978)
。下列是 Leech (1983) 認為幾個人們為遵守禮貌原則而公然違

反合作原則的情況: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 違反數量準則

(14) A:你跟小美那麼熟,她男朋友怎麼樣?

B:嗯……是個好人。

在一般情況下,與熟識的好友相處時,可以從他與另一半的互

動中窺見對方的性格,但 B 卻只以「好人」二字帶過,雖然是褒詞,

不含任何貶意,但 A 也無法更深入地得知 C 男友是怎麼樣的人。撇

除 B 真的不了解情況才如此回答,由例(14)可發現,B 似乎不想對小

美的男友有任何評價,因此選擇違反數量準則,但遵守了禮貌原則

下的得體準則和讚揚準則,此舉使兩人的對話不淪於八卦之外,也

讓 A 知道小美的男友是好人。

(15) A:好冷喔!關窗戶吧!

B:嗯,有點冷。

透過例(15),可發現 B 是違反數量準則的,因為 A 是希望可以達

到關上窗戶的目的,然而 B 卻僅附和了 A 部分言論──有點冷,除

此之外,並未對 A「關窗戶」的言語行為有實際回應。因此可以推

測,B 未必認同天氣冷到得關窗戶的程度。在不與 A 產生衝突的情

況下,B 遵守了贊同準則,同意了 A 部分的言論。

(二) 違反質量準則

(16) A:他又來借錢了。

B:哇!他真是好朋友啊!

從例(16)中,可觀察到 B 的言談是正面的評價,然而用在回應 A

之後,所透露出的會話隱含顯然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因此可得知 B

是為了避免與禮貌原則下的讚揚準則與得體準則牴觸,於是便透過

說反話來違反質量準則,以表達自己其實並不認為來跟 A 借錢的人

是所謂的「好朋友」。

1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三) 違反關係準則

(17) A:為什麼你襯衫有唇印?

B:你明白我的苦衷。

在例(10)中,A 問的是怎麼沾到唇印,然而 B 卻選擇不正面回覆

A 的問題,反而給了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回答。從 B 的回答,可以

推斷 B 擔心自己正面回應了 A 的問題,唯恐 A 難以承受,於是為了

遵守同情準則,便違反了關係準則。

(四) 違反方式準則

(18) A:是誰放屁?

B:穿著花襯衫、帶著草帽,站在角落的那個人。

例(18)裡,A 的提問在各種場合都是十分失禮且令人尷尬的內容,

然而 B 為了維持住禮貌原則的得體準則和同情準則,只好違反了方

式準則。

透過上述四個例子,便可以明白人們在言語溝通的時候並非總

是遵守合作原則,主要是為了體恤聽話者的心情與面子,使對方在

談話過程中所受到的損失最少、獲得的利益最大,因此才會為了守

住禮貌原則,而公然違反合作原則。

三、 語言策略中的面子威脅

基本上,人們的言語溝通都是企圖達到特定目的。Austin (1962)

認為,人們所有的談話,在說話的同時,也在施做某項行為,這就

是言語行為 (Speech Act)。而在各種言談中,人們都會極力維持禮貌,

目的是為了使雙方在進行各項言語行為時,能夠良好地維護彼此的

面子(Face)與尊嚴,以降低損害,促使雙方溝通的目的順利達成。

由於每個存在於這個社會群體的人,都希望在眾人面前擁有自我的

形象(public self-image)(Brown & Levinson, 1978),但人們總是會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做出傷及彼此面子的行為。Brown & Levinson (1987) 指出,當面子威

脅行為(Face-Threatening Act)發生的時候,勢必得透過一些禮貌策

略來維護溝通雙方的面子。在 Brown & Levinson (1987) 所發表的禮

貌理論(Politeness Theory)中,將面子二分為:

一、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

當個體不希望自己的言行自由受到他人阻撓時,便產生了消極

面子。

二、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

當個體希望自己的言行受到他人喜愛與認可時,便產生了積極

面子。

由於溝通時,分成了聽話者與說話者兩方,而在交流時,時常

涉及聽話者與說話者雙方的消極面子與積極面子。若個體的言行自

由受到他人阻撓,則該個體的消極面子便受到了威脅;若個體的言

行不受他人喜愛或認可時,則該個體的積極面子便受到了威脅。因

此,根據前述,Brow & Levinson (1987) 細分了四種威脅面子的行為:

(一) 威脅聽話者的消極面子

A. 說話者對聽話者未來的行為施予壓力

如:要求、建議、提醒、要脅

B. 說話者對聽話者本身或其物品表達的情感

如:稱讚、厭惡、羨慕、嫉妒

C. 說話者透過積極正面的方式對聽話者未來的行為施予壓力,

使其有情感上的負擔。

如:提供、承諾、邀約、鼓舞

19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二) 威脅聽話者的積極面子

A. 說話者直接或間接對聽話者給予的負面評價

如:否定、批評、抱怨、質疑

B. 說話者冷落或忽視聽話者的言行、觀點與情感

如:自誇、插嘴、口誤、提起具爭議或不適宜的話題

(三) 威脅說話者的消極面子

說話者表達謙虛或承擔情感壓力以對聽話者有益及維持聽話者

的面子

如:道謝、原諒、勉強、接受道謝、道歉與提供

(四) 威脅說話者的積極面子

說話者的自尊受到侵犯或無法控制對方的言行與情感

如:道歉、懺悔、自謙、接受讚美

不過 ,在 「拒 絕 」 此言 語行 為上 , Johnson, Roloff, & Riffee

(2004) 認為其所威脅的面向更廣。對被拒絕方而言,由於自己的請

求被否定,致使自身的積極面子受到威脅;而對拒絕方來說,因為

對方提出請求,便產生了人情上的負擔,於是自身的消極面子便受

到威脅,但也因為自身的言行無法符合對方的期待,使得自身的積

極面子也受到了威脅。

由 Johnson et al. (2004) 的研究可知,人與人溝通與交涉時,難免

會有威脅到他人積極與消極面子的時候,因此 Brown & Levinson

(1987) 於面子威脅的論述上,進一步提出了禮貌策略 (Politeness Poli-

cies)。考量到人們在不同情況或身分地位時,溝通的方式可能會有

所改變,即便有一方的面子受到威脅時也能夠諒解,甚至不在意。

而 Brown & Levinson (1987) 所提出的禮貌策略一共有四項: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 公開策略(Bald on-record Strategy)

當人們運用此策略時,並未將是否威脅到他人或自己的面子此

一事看得十分重要,反而是以目的為導向。此策略最常使用在發生

緊急事故、警告他人或有嚴格紀律的場所時,比起面子,即時解決

眼下的問題或樹立權威才是最重要的事,此時若再因為彼此的顏面

瞻前顧後,便是在浪費時間。另一方面,此策略也可以將威脅聽話

者面子的行為減至最少,而此前提是說話者的言語行為對聽話者有

益。然而,雙方若不熟,採用此策略時可能會使人感到尷尬或不自

在。

(二) 正向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說話者使用策略時,便是極盡所能地降低對聽話者的積極面子

威脅,使對方的積極面子被滿足,讓聽話者覺得自己的各種言行都

是被認可與認同。說話者不會給予聽話者負面評價,反而會提供許

多對聽話者有益的事物或承諾,甚至會站在聽話者的立場說出符合

聽話者積極面子的見解。此外,說話者也會表現出對聽話者本身或

他所談論的內容感興趣,於是聽話者便能從說話者身上找到許多共

同點,進而鞏固雙方的關係。

(三) 負向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由於說話者設想自己所說的內容可能會威脅到聽話者的消極面

子,因此採用此策略時,是以較迂迴的方式提出自己所想表達的內

容。如:提問、道歉、較低可能性的形式或放低自身姿態的方式,

以不造成聽話者情感負擔為前提,保留較多的空間給予聽話者進行

決斷與思考。從另一方面來看,對於說話者而言,就是透過威脅自

身的積極面子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因此說話者採用此策略時容易感

受到尷尬或不自在。

2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四) 非公開策略(Off-Record Strategy)

為了維護聽話者的面子,說話者將各種會威脅到聽話者面子的

各種潛在因子給消除,因此呈現出的話語內容便與說話者真實想表

達的內容截然不同,必須仰賴聽話者自己去理解說話者話語的背後

意涵。常見的手法是透過暗示、暗喻、反話或較婉轉的方式傳達說

話者的語意。然而,此策略也同時給予了聽話者機會來對說話者表

示關心或提供幫助,有利於增進聽話者的積極面子。

除了上述四項禮貌策略,Brown & Levinson (1987) 認為與其一開

始威脅他人或自身面子,不如一開始就不做出會造成面子威脅的行

為,如此也不必有後續的補救策略。

四、 小結

人們一開始會有言語的產生,是為了透過細緻的溝通達到各種

生存、生活的目的。而每個社會群體中都有一個普遍的言語溝通概

念,以及共同遵循的禮貌原則。但在這些群體中,每個人都是一個

獨立個體,即便是同一個家庭教養出的孩子也不盡然相同。不論是

面對他人對自己搭訕或自己主動去搭訕他人的情況,便衍生出了不

同應對進退的溝通模式。因此,當人們想要有效且順暢地與對方交

流時,並不會完全遵守合作原則,多半會以維護雙方的面子為前提

採用合適的禮貌策略,若想讓溝通對象的感受更舒適或更受重視時,

便遵循部分禮貌準則,透過消除自身部分面子,如:自嘲、推崇對

方等方式以達到溝通的意圖。但若搭訕的對象是與自己權力地位無

顯著差異的人,過度的禮貌反而會給對方帶來疏離感,雙方的防備

心就會加重,能夠談論的內容也就無法更深入,對於鞏固關係未必

是一帖良藥。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言語交際時的認知假設

在本章第一節中提及,人們許多時候說話「言不由衷」是希望

不只能顧慮對方的感受,也能將自己的想法良好地傳遞。但並非每

次說話者的「言不由衷」聽話者都能理解。因此本節將透過關聯論

來探討溝通雙方的認知假設是如何找到彼此重合處以理解對方話語,

再藉由順應論來說明人們在溝通過程中,如何感知到彼此的認知假

設產生變化,進而改變自己的語言產出或語言策略,最後再透過以

生物學角度出發的模因論來解釋人們的認知假設如何發展,進而造

就出這樣繁複的語用。

一、 關聯論相關研究

人們開口說話時,肯定都有特定的目的想要達成,不論是請求

對方的協助、分享資訊、紓解情緒……等,即便是「尬聊」,也是想

透過言語溝通來與對方建立關係。Sperber & Wilson (1986) 認為溝通

的過程就是說話者透過話語(utterance)將他的意圖(intention)傳

遞給聽話者,而聽話者接收到了話語之後,得去理解話語所表達的

意涵。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就是一套語碼(code)系統,說話者將

想要傳達的訊息編碼(encoding),轉變成訊號送給聽話者,聽話者

在收到訊號之後解碼(decoding)以辨識說話者想表達的訊息,這語

碼轉換的過程即所謂的語碼模式(code model),如圖2-1。

2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訊號 訊號
說話者 訊號 聽話者
訊息 訊息

語碼
圖2-1 語碼模式

然而,撇除語言不同所造成難以良好溝通的障礙,即便說著相

同語言的人們在溝通時也常遇到阻礙。Grice (1975) 認為,前述的語

碼模式並無法完全說明說話者想透過話語傳達的意圖,依照人們實

際溝通的情況,並不是只有編碼、解碼此二流程。聽話者在接受到

話語時,除了得參考說話者提供的前提(premise)之外,也結合了

自身所擁有的百科知識(encyclopedic knowledge)與雙方的共有的

假設,如此才能夠解碼以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而整個溝通過程,其

實聽話者多半是透過推理(inference)來推測出被說話者轉化成語碼

呈現的意圖。不過,也因為溝通過程是憑藉聽話者根據不同的假設

和語境來推斷說話者的意涵,以至於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

下便有了歧義,相關例子請見下方。

(19) S:明天會下雨。

若 S 在1月1號說這句話時,則表示明天是1月2號,然而,若 S 在

1月10號說這句話時,則表示明天為1月11號。此外,該句話的語境

假設又十分多樣化,請見下方的例子。

語境假設1:說話者擔心聽話者明天外出會淋到雨,以提醒對方記得

帶雨具而說此話。

語境假設2:說話者擔心曬在陽台的衣服可能會淋到雨,提醒聽話者

記得收 衣服而說此話。

語境假設3:說話者擔心雨天路況不佳,提醒明天要外出的聽話者提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早準備出門而說此話。

正因為有如此多的語境假設,Sperber & Wilson (1986) 認為,人

們溝通時是不會刻意去遵守各項準則的,而是話語本身、雙方擁有

的語境假設及當下語境之間的關聯性,促使聽話者對說話者的意圖

做出最適當的推論。因此在溝通的過程中,說話者的目的就是透過

明示行為,經由語言進行編碼,盡其所能地提供與其意圖最具關聯

性的語碼,讓聽話者能了解其意圖,以達到改變對方認知語境的效

果,而聽話者的目的便是透過尋找自身原有與說話者明示訊息最具

關聯性的認知語境,從中盡量推理出最符合聽話者意圖的內容。在

溝通雙方的認知語境相互交疊下,藉由話語與話語間的關聯,雙方

的認知假設建構是允許不斷地修正與重新選擇,此即 Sperber & Wil-

son (1986) 所指,人們在溝通時所採用的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

inferential mode)

話語間是否有關聯,Sperber & Wilson (1986) 認為根據溝通者的

不同、所遇到的語境差異,造就同一段話可能與雙方談論內容有無

關聯或是改變其關聯程度的大小。Sperber & Wilson (1986) 指出,影

響關聯程度的關鍵要素有兩個,一為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

二為處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

語境效果的產生,即說話者或語境所提供的新訊息於舊訊息中

語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結果。而促使聽話者認知語境產生變

化的語境效果有以下三類:

(一) 語境隱含(contextual implications):新舊訊息互動後所產生的

結果

(20) A:明天會下雨喔!記得帶傘出門。

B:我明天不用上班。

2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從上述例子可看出 A 原先所擁有的舊訊息為「B 明天會外出上

班」,而明天會下雨,於是想提醒 B 記得攜帶雨具出門。殊不知 B 所

提供的新訊息為「明天不上班」,由此透露出的語境隱含便是「不必

外出上班」,那麼外出的必要性也可以免除,因此即便忘了攜帶雨具

也沒關係。

(二) 語境增強(assumption strengthenings):新訊息提供更進一步

的證據來加強舊訊息的可信度

(21) A:明天會下雨喔!

B:嗯,氣象局說降雨機率百分之八十。

例(21)中,從 A 的話語可知舊訊息為「明天會下雨」
,而 B 所提

供的新訊息,更增強了原本 A 所說「明天會下雨」的可能性。

(三) 語境牴觸(assumption contradictions):新訊息與舊訊息的內容

有所矛盾,使舊訊息被捨去

(22) A:明天會下雨喔!

B:嗯?可是氣象局說降雨機率百分之十耶!

例(22)中,很明顯的 A 的舊訊息為「明天會下雨」,然而 B 回應

時所提供的新訊息卻與 A 相左,此外,B 所提供的內容更具權威性,

則 A 所持有的舊訊息會被 B 的新訊息撤銷。

為了追求理解話語的效率,人類的認知偏向尋求與說話者內容

有最大關聯性的語境假設(contextual assumptions),以減少自己處

理訊息的負擔(Sperber & Wilson, 1995)。此外,人們也會預設說話

者所給予的訊息內容有最佳的關聯性(Sperber & Wilson, 2006)。

Sperber & Wilson (1982) 認為語境是個在溝通過程中不斷改變的變數,

因此在溝通過程中,雙方如何選擇關聯度最高的內容來交流,變成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了關鍵。Sperber & Wilson (1986) 提出決定關聯度的大小,端看得處

理的語境隱含的數量以及分別需要花費多少努力來處理。當說話者

提供等量的語境隱含,可造成越大語境效果者,便有越大的關聯度;

反之,當聽話者接受到等量的語境隱含,可使其花費越少努力去處

理者,便有越大的關聯度。簡言之,語境效果與關聯度呈現正比關

係,而處理努力與關聯度呈現反比關係。

不過,當聽話者在付出處理努力時,能否獲取有效的語境效果,

便取決於:說話者所輸出的話語是否過於複雜、是否符合雙方溝通

時的語境,以及聽話者本身在該語境下所付出的處理努力多寡。於

是說話者所提供的訊息關聯強弱,加上聽話者對語境的認知能力,

在含意上就有了區別,而 Sperber & Wilson (1981) 將這些含意分為顯

義(explicature)和隱義(implicature)。於溝通過程中,顯義的作用

便是透過明示的行為表現來消除帶有歧義的假設或是協助聽話者選

擇出最具關聯性內容的假設,並且擴充與加強聽話者原有的語境,

而隱義便是藉由較隱含的方式來傳達的假設,但凡非經由明示傳遞

者,皆不屬於顯義的假設,也就是說,讓聽話者必須透過語境推論

(contextual deductions)才能得出合理含意者,便是隱義(Sperber &

Wilson, 1986; Cartson, 2002)。不過,Wilson & Sperber (2004) 認為隱

義本身也有強隱義(strong implicature)與弱隱義(weak implicature)

之分,從下方的例子就能看出顯義、強隱義、弱隱義之分。

(23) A:你每天都幾點睡覺?

B:我每天都晚上十二點睡。

(24) A:你每天都幾點睡覺?

B:看完八點檔的連續劇就睡。

2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25) A:你每天都幾點睡?

B:等孩子睡了之後才睡。

(26) A:你每天都幾點睡?

B:我還沒吃早飯,要不要一起去?

例(23)中 B 的回應便屬於顯義,十分確實地回答了 A 的提問,因

此給予聽話者慣例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而例(24)的 B 雖

然沒有明確指出特定時間點,但是聽話者能夠藉由「看完八點檔連

續劇」作為時間的分水嶺,了解 B 在看完連續劇之前不會睡,而是

在看完連續劇之後才準備入睡,讓聽話者可以輕易推論出的一般會

話含意(general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此時 B 的回應便屬於強

隱義。不過在例(25)中 B 則以「孩子睡了以後」來表明其睡覺時間,

就聽話者來說便是非慣例含意(non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可能 B

的孩子較早睡,則 B 也較早上床休息;可能孩子較晚睡,則他也得

跟著晚睡,除非聽話者了解 B 孩子的作息,沒有這一層的認知語境,

是無法被推論出 B 真正的睡覺時間。與前幾個例子不同,例(26)中的

B 則回答了一個毫無關聯的內容,根據 Grice (1975) 的研究指出,理

性的人們所說出的每句話都是有意義的,於是此處便有了特殊會話

含意(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根據此語境,很顯然

的是 B 不願意回應 A 的問題,進而想改變話題,所以才給了一個毫

不相干的訊息,因此 B 於此處的回應也屬於弱隱義,但就程度上而

言又較例(25)的 B 更弱。

即便話語在溝通過程中有關聯程度上有強弱的差異,然而

Sperber & Wilson (1986) 表示,關聯程度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無

法做到絕對的量化,僅能就個體對於話語的理解做比較。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二、 順應論相關研究

從關聯論的相關研究來看,人們溝通時並不只考慮雙方所提供

的資訊,也同時將當下所處的語境假設以及雙方對彼此的假設集納

入考量。因此 Verschueren (1999) 認為人類的語言溝通不該僅是單向

的(unidirectional),外在的人事物都應包含在內,可能是語言順應

環境,也可能是環境順應語言,甚至兩者交相順應彼此也是可能的。

由語言起源與進化的理論來看,Whitney (1875) 認為人類的語言發展

是為滿足日常溝通所需的順應性過程。Sapir (1921) 指出語言不只是

一種文化功能,也涉及人體各種生理系統和器官的相互協調,而語

言便是透過不斷演化來達到溝通的目的。

在 Verschueren (1999) 所提出的順應論(Adaptation Theory)中,

有三個研究語用的核心要件,分別是:變異性(variability)、商討性

(negotiability)與順應性(adaptability)。

(27) a. 請勿隨地大小便,違者後果自負。

b. 錄影監控,請君自重。

c. 人與狗不同,禁止隨地小便。

d. 高抬貴腳移步,前方30米是公廁。

一、變異性:根據溝通者不同的假設以及所處語境,雖然採用的是

不同的話語,但皆呈現同一個意圖。

經由例(27)中 a 到 d 的例子,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都是在向路人表

達「不要隨地大小便。」此意圖,然而隨著時空環境的推移,陳舊

的呼籲與口號逐漸使人麻痺,從而呈現了語言表達的多樣性,甚至

有不少趣味警示圖文應運而生。

二、商討性:語言表達未必依照嚴格的規則或制式的形式對應特定

功能這樣的關係產出。
29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從例(27)中的各種語言表達,就語言形式來看,皆符合語法規範

且語意無誤, 很顯然地,人們必須因應不同的社會風氣與溝通對象

來選擇最合適的語言表達形式。a 與 b 都是略帶威脅語氣,威嚇路人

自身的行為會為自己帶來相對應的後果,c 則透過凸顯人與牲畜之間

的差異,說明作為人類的路人應當做出符合身為人的行徑,而 d 透過

提高路人的地位,並給予需要解手者明確的解決方案。經前述來看,

商討性有選擇語言表達上的不確定性。從說話者的角度來說,由於

未必能完全掌握聽話者所擁有的語境架設與認知能力,所採用的語

言形式可能會使聽話者誤解或難以理解其意圖。從聽話者的角度來

看,因為無法認知特定語境下語言形式的呈現,如:標語或警語會

減省用詞與標點符號,皆可能造成語意難以理解,甚至產生語意解

讀錯誤的情況發生。

三、順應性:使人們能從各種變異性的語言表達形式中,商討性地

選擇出合適的形式以滿足人類基本的溝通需求。

由定義可知,語言中的順應性是建立於變異性與商討性之上,

若無此二者,順應性便無法成立,因此這三個核心要件是無法分別

抽離探討的。

Verschueren (1999) 指出,語用學應該是屬於一個研究視角,主

要探究語言形式和語言使用兩者的關係。以語言順應來說,必須要

同時探討以下四個面向:

(一) 語境要素的順應(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所有和語言相互順應或是影響語言處理過程的要素,而這一切

就包含了溝通語境和語言語境。而 Verschueren (1999) 便透過圖2-2來

剖析與綜觀語境要素順應的面向。

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物理世界
社交世界
心理世界

話語發出者(U)-話語理解者(I)
話語發出時 理解話語時
的語言選擇 頻道 的語言選擇
(語言語境)

圖2-2 語境相關要素
資料來源:Verschueren, 1999

根據圖2-2,由話語發出者(U)發出的兩個箭頭,在物理世界、社

交世界和心理世界所構成的溝通語境中,勾勒而成的是話語發出者

的視線範圍,而話語理解者(I)從溝通語境中所接受並加以處理理解

的視線範圍,與話語發出者的視線範圍交相疊後,所構成的灰色色

塊,便是能夠促使溝通雙方順利交流的語境要素。下方針對圖2-2與

溝通語境和語言語境的詳述。

1. 溝通語境(communicative context)

A. 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

溝通時,溝通者本身以及其所處的時空中的一切元素,如:時

間、事件、地點、話語……等。

(28) a. 早安(早上)v.s. 晚安(晚上)

b. 你在哪裡?(電話)v.s. 你去哪裡?(面對面)

B. 社交世界(social world):

不同的社交場合、不同社經地位的人們……等與社會文化相關

聯的要 素,都會迫使溝通者的話語順應之。

(29) a. 請用。(聽話者地位較高或溝通者彼此不熟悉)

b. 吃吧。(聽話者地位較低或平等,也可能溝通者間關係
3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甚密切)

C. 心理世界(mental world):

溝通者本身的個性、情感、意圖等認知因素。

2. 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

話語出現的上下文關係,以及不同篇章之間的連結、對比,甚至

根據不同的語體,呈現不同的樣貌。

Verschueren (1999) 表示,溝通時得先理解特定的話語是否有相

關的語境要素與之相對應,且無法藉由預設的語境模式套用之。也

就是說,溝通雙方得依據兩者對彼此與自身的物理、社交、心理世

界裡各相關要素的假設,共同建構一個框架來了解彼此。如此推論,

雙方溝通時的語境並非毫無設限,而是隨著溝通的過程不斷變動著。

(二) 結構選擇的順應(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溝通者雙方在發出與理解話語時,必須多方地考量應該使用的

符號或語碼以及呈現方式、溝通的管道與形式,甚至也得將 Brown

& Levinson (1987) 所提出的「面子」納入考慮的範圍內。相較於探討

溝通時語境要素的順應,結構選擇的順應則著重於探討以何種形式

來傳遞訊息較為合適。

(三) 動態過程的順應(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Verschueren (1999) 認為,所有的語言溝通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

而發生。而這個溝通的過程當中,語境要素和結構上的順應得在動

態的狀態下才能產生意義。當溝通者為了順應語境的變化,於是選

擇了相對應的語言形式。而後語境又碰上了溝通者所選擇的語言形

式,因此又產生了新的語境。如此,便開展了滾動式的動態過程順

應。如同 Schiffrin (1994) 所述,語言和語境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關係。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四) 順應過程的意識(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

當溝通者在不同的語境下,在進行語言產出與理解的選擇時,

所帶有的意識程度與意圖皆不盡相同。有些選擇是近乎直覺式地反

射動作,有些選擇則是帶有特定目的,而選擇過程中的意識程度差

異,使人們順應整個社會文化的形式也有所異同。

三、 模因論相關研究

根據 Dawkins (2006) 的論述,他認為模因(meme)為一文化訊

息單位,包含不斷被複製與傳播的語言、習俗、觀念以及社會行為

等。而模因便如同生物演化,不僅僅是複製的因子,也是文化演進

的單位。在模因論中,Dawkins (2006) 也將模因視為有生命的結構,

如同電腦病毒般感染或傳染至他人的腦中,並於其中寄生,之後又

散播給他人或他的子代。而這些思維病毒(viruses of the mind)甚至

改變被傳染者的行為,並促使他們極力宣揚這類的行為模式(Brodie,

1993)

Dawkins (2006) 認為,模因就是透過「模仿」以達到「複製」的

方法,不過模因是否可以複製成功有賴於以下三者的影響:

(一) 長壽性(longevity):模因能在資訊傳播媒介或人腦中流傳得很

久遠。

有些模因,如同宗教、習俗等,可能被流傳數千年,然而有些

模因,如同流行文化,僅僅盛行於某一個世代。由此可推測,當模

因存在的時間越長,則越容易被廣泛地複製。然而,並非所有的模

因在流行風潮過後不會再次捲土重來,可能是進入休眠,在特定的

時空條件下又再度甦醒,如時尚界所謂的復古風。

(二) 多產性(fecundity):越受歡迎的模因,被複製的量就大。

在此特性之下,模因複製的形式有兩大類,其中一個是透過模
3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因宿主─人自身的溝通與模仿能力來複製。如一個議題,人們可以

在臉書或 PTT 上以長篇幅的文字撰述,也有人透過「懶人包」,以圖

文方式呈現,使得模因─該議題能更快速與廣泛地被傳播到他人的

腦中。而另一個則是模因對外在世界造成影響,如 iPhone 的問世,

使得手機不僅僅是手機,還具備了多項功能,甚至引發同業爭相模

仿,提高科技產品的機動性。

(三) 複製忠實性(copying-fidelity):模因在複製過程保留了最核心

的內容。

當模因越能被忠實地複製,則與原版的相似度就越高,但並非

指複製過程中無一絲變化,而是保有其精髓。以搖滾樂為例,最原

始就是由電吉他、電貝斯、爵士鼓,搭上人聲共同組成。隨著每個

世代的差異,以及演出形式的不同,逐漸擴展出重金屬搖滾、英式

搖滾、迷幻搖滾等子類別。因此,無法將它們屏棄於搖滾樂的範疇,

因為前述的音樂形式仍保有搖滾樂最核心的元素。

經 Dawkins (2006) 對成功模因的論述可知,模因之所以能夠成功,

前述的三個特點是時常相互交錯與制約的,然而成功的模因仍需要

仰賴人們認知上的偏好以及關注的焦點,甚至是情感歸屬等要素,

如此模因才能被大量複製與傳播。模因在複製與傳遞的歷程,

Heylighen (1998) 認為應該分為四個階段,如圖2-3所示:

同化 記憶 表達 傳播
(assimilation) (retention) (expression) (transmission)

圖2-3 模因複製與傳遞歷程

(一)同化:使宿主能夠理解與接受

成功的模因應當能感染其宿主,並進入他的記憶之中。因此在
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感染之前,模因的首要任務就是能夠吸引宿主的目光,而當宿主理

解模因之後,表示有部分能迎合宿主本身的認知結構。不過,模因

能否被同化,仍仰賴宿主是否願意接受此一新觀點與現象。如部分

中東國家仍無法接受女性自由戀愛,雖然此一觀點已幾乎被全球人

類廣泛接納,但受限於宗教法律與社會觀點,當地的人們仍難以被

此一模因同化。

(二)記憶:能長時間待在宿主的腦中

能夠成功複製的模因能在記憶中保留一段時間,而停留在宿主

腦中的時間越長,也就代表被複製與傳播的機會越高,留存於記憶

中的時間長短便有賴於模因的重要程度以及重複頻率而定。

(三)表達:模因具象化

當模因的宿主想要傳遞給他人時,便得將腦中的資訊形象化使

對方能感知,如演說、文章撰寫、圖片以及行為表現等。因此,模

因的表達得端看宿主如何將它呈現,倘若宿主認為此模因無法受人

重視或不知如何表達,那麼它只能留存在宿主腦中。反之,若宿主

認為該模因的重要性甚高,便以各種形式大力散播,其呈現於眾的

方式就非常多元。

(四)傳播:選擇合適與穩定的媒介

為了要完整地傳遞模因,宿主得選擇高穩定性的媒介來傳播,

以避免傳遞過程產生失真或變形。如早期音樂得透過錄音帶與光碟

來傳播,然而近幾年的音樂數位化,載體轉為電腦與手機。

以模因論的角度來說,Blackmore (1999) 認為人們的思想從來就

不是自身所創造的,而是透過各種方法不斷學習前人的經驗所獲得,

所以可以說學習的過程就是複製的過程。因此,人們的各種思想、

知識都是模因,而這些模因鑲嵌於語言之中,使得兩者合為一體,

3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所以人們只要開口說話,模因就會被 傳播而出,因此 Blackmore

(1999) 認為人類即模因的製造機。

Dawkins (1982) 表示模因本來只是存在人類腦中的訊息單位,而

後模因能自我複製,由一個人的大腦傳遞至另一人的的大腦,中間

載體不斷變換,書本、電腦等,於是人類的知識便透過教育單位的

廣設而得以大量傳播。此外,何自然(2007)也表示語言模因會在

不同的語用中不停的被複製、增減與轉換,使語言模因分散與聚合,

並經由不同的媒體散播。如:女漢子,本來「漢子」泛指男性,但

近年女性強人的姿態,不亞於男性,便構成了此詞彙,於是該詞彙

便廣為流傳於華語世界中。

回到溝通的層面,Grice (1975) 認為人們的語言溝通是理性的合

作過程。因此何自然(2007)認為,在一般情況下,說話者在與他

人溝通時,是帶著理性與特定的意圖來進行的。而說話者的最終目

的,其實就是希望將自己的腦中的模因輸入至聽話者的腦中,進而

改變聽話者的認知思維,並促使其採取符合說話者意圖的行動。由

此可知,溝通的終極目標就是催生出與說話者意圖相符的行動,那

麼成功的溝通,不單單只是聽話者理解了說話者的意圖,而是聽話

者採取了符合說話者意圖的行動。

四、 小結

人與人在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不僅得考量彼此的語境假設,也

得將周遭的環境要素及所處的社會文化限制給納入思考,如此才能

修正或增強對方的語境假設。在對他人搭訕或在回應他人對自己搭

訕的過程中,倘若說話者給予的語境效果不夠大,那麼就可能造成

聽話者的誤解,甚至完全無法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圖。然而,不

只是話語發出者會主動順應整個溝通語境,周遭的語境也會反過來
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順應話語,產生連動式的效應。這也說明了,語言並非固定不變的

型態,即便有許多思想、習俗、宗教……等鑲嵌於語言中的模因,

被長久地流傳至今,人們也會因應當下的時空,將存於腦中的模因

於表現形式上做變動,這過程僅移轉模因當中最核心的部分。也就

是說,為了表達同一個意圖,語言會順應語境而有多樣化的變異性

與商討性。

第三節 跨文化與性別溝通的語言策略

本章第一、二節的內容,主要是從語用學及認知語言學的角度

探討人們為了維護彼此面子而採用了間接表達的語言策略。在這過

程中,雙方的認知會受到外在環境因素與自身文化、家庭背景影響。

因此,本節將透過不同文化之間的特性,以及不同性別所使用的語

言差異,來探討在相同語境下,說話者受其文化背景和性別影響所

可能遇到的認知落差。

一、 高語境與低語境的語言策略

人們在溝通過程中,認知會不斷地變化。除了溝通雙方在交流

過程中的認知交換與影響之外,對話參與者本身所帶有的文化背景

也會影響溝通雙方最深層的認知觀點,而這些便是 Malinowski (1923)

提出的「文化語境」的其中一部分。van Dijk (2008) 認為語境不僅包

含了外在的客觀事實,也有部分是由溝通雙方主觀建構而成。溝通

者的語境建構是受溝通者當下情境的感知力、知識蘊含、個人觀點

與情緒感受等因素所影響,致使每個人的談話方式會有所差異,因

此語境可以說是主觀的獨特經驗,而這些要素也同樣包含了溝通者

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社會文化建構出不同的社會價值觀框架,

3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使身處於其中的溝通者們在各自不同的框架下,以自己所擁有的觀

點來生成自己的語境,並藉此來理解他人所想表達的內容。對此,

Hall (1976) 便提出高語境(high context)與低語境(low context)的

差異,以釐清身處於這兩類語境的人們是如何將話語訊息編碼,以

及語境化的程度。

(一) 高語境:說話者除了藉由話語表達自身觀點與意見之外,也必

須仰賴聽話者透過語境來理解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

Gudykunst & Ting-Toomey (1988) 指出,來自高語境文化地區的

人們多半以維持群體內的和諧為重,因而採取間接表達的溝通方式。

從說話者的角度來說,訊息處理上的負擔會小於聽話者。由於他們

須高度依靠語境條件來推測說話者的語意,因此在話語理解的部分

便取決於聽話者的感知能力(Gudykunst & Lee, 2002)。相對的,從

聽話者的角度來看,高語境文化的溝通方式就使得聽話者必須承受

較大的訊息處理負擔。因說話者所發出的話語,僅僅代表部分的訊

息,其他部分得仰賴聽話者從語境中獲取。由許多社會語言學的學

者研究(Malinowski, 1923; J. R. Firth, 1950; Halliday, 1964)可知,語

境所涉及的範圍甚廣,不只有當下的語境,也包含了溝通者雙方抽

象的背景知識、心理世界……等,由此可知,高語境的溝通方式十

分講求聽話者面對複雜的語境條件所擁有的感知敏銳度。

高語境的溝通方式會出現這種現象,不外乎是重視同一個群體

內成員間的歸屬感,Hall (1966) 認為,就是因為群體內的同質性極高、

人際網絡的連結度強大,所以在溝通時才能共享相同的語境、減少

群體間的衝突。但反過來說,倘若有衝突發生,那麼就是成員的言

行為符合了群體的期待,或是不同群體間為了共享同一語境而造成

誤會。不過,在面對同群體內的成員 時,較會相互容忍(Leung,

3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88)。為了維護人際關係,時常採用較迂迴的方式來表達自身的感

受與觀點。當然還有權力位階的高低,也在高語境文化中高度影響

著群體中的成員們。Gudykunst & Lee (2002) 指出,由於權力位階的

高低是高語境文化社會建構的基礎,群體中成員們的言行皆受權力

的牽制,因此地位較低者若想反駁地位較高者,變得採取較婉轉的

方式呈現。

(二) 低語境:將各種訊息清楚地透過話語呈現,較少依靠語境來完

整傳遞自己的想法。

與上述高語境溝通方式相反,低語境文化地區的人們認為既然

可以透過語言將須知的訊息傳遞給對方,那麼寄託於語境的訊息比

率便能夠降低。因此,語言形式和意義間的對應關係也就相對固定,

能夠較明確地呈現說話者的意圖。從說話者的角度來看,在資訊處

理上,低語境的溝通方式則是對說話者造成較大的負擔。Gudykunst

& Lee (2002) 表示,來自低語境文化的人認為迂迴的溝通方式沒有效

率,反而偏向採取直接且精準的語言形式,盡可能把所有的訊息都

透過話語來呈現。風險便是說話者得確保自己所說的內容包含了足

夠的訊息,且在表達上要符合邏輯,使對方能夠清楚地理解自己。

但反過來說,從聽話者的立場來看,由於說話者幾乎將所有的訊息

都呈現在話語上,整體的可信度隨之提升,使聽話者所需要處理訊

息的負擔也因此降低,如此便能夠輕易地識別說話者的意圖。但卻

也使得聽話者較關注外顯的語言形式,反而容易忽略內隱的語境訊

息。

相較於高語境文化,低語境文化的群體成員間的連結較為鬆散

(Hall, 1976),加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高,人際關係相對地也較為

薄弱。正因為沒有一套共同的語境,人們在溝通時也就不太將訊息

39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寄託於語境,放任聽話者自行理解,而是必須清楚表達自己的意圖。

因此 Okabe (1983) 便指出,這樣的個體異質性讓低語境文化的人們

表達能力顯得十分重要。也因為內部成員的異質性偏高,使得低語

境文化的人們較不排斥外來的、與自己相異的族群,較能夠接受多

元的文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彼此的關係較不緊密,共享

與互惠的成分較少,成員們較重視個人權益,一旦個人的權益受到

侵犯,那便是衝突發生的起火點,而這不因對方屬於相同群體而有

所區別(Leung, 1988)。相較於高語境文化的衝突,低語境文化反而

較容易被預測(Hall, 1976)。不若高語境文化偏向圓融地想要鞏固群

體內的關係和諧,低語境文化的成員們則偏向將衝突事件本身與衝

突發生的當事人分開來理性討論,並透過工具、清楚的邏輯來分析

問題,採取最有效益且能直接解決問題的策略。

不過語境高低之別,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 Zhang (1995) 的

研究來看,發現漢語和英語都採用疑問形式包裝的「慣例型間接策

略」(conventionally indirect strategy)來表示請求,反而較少採用直

接策略或暗示策略。當溝通雙方的社會距離較遠、請求者的位階較

低或請求事件越重大時,兩個語言便越常使用慣例型間接策略。因

此,語境高低並非一個絕對的準則。

二、 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語言策略

以語境高低的各別溝通模式來看,其實群體成員間關係的連結

緊密與否,皆影響著群體內是否能夠形塑出共同的語境。Markus &

Kitayama (1991) 認為,在集體主義下群體內的個體—「我」是相互

依存的關係,而個體主義下的「我」則是彼此獨立,鮮少干涉彼此

的言行。面對目標時,集體主義下的個體則是將群體目標置於個人

目標之前,個體主義下的成員則相反,是將自己的個人目標至於首
4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位(Triandis, 1988)。因此,集體主義文化下的成員們較重視且能維

繫群體和諧的規範,而維護這些規範就成了成員們的責任與義務。

反觀個體主義文化下的成員們,Miller (1994) 認為個體多半偏向利己,

因此較重視個人的需求與權利,而為了因應不同個體的需求,不像

集體主義文化那麼強調社會規範,反而做出能夠符合個體權利的契

約。當個體面臨不利於己的情況,集體主義下的成員們仍優先考量

群體利益,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來維持群體關係,不

過相同情況下,個體主義下的成員們則是會衡量維持關係所帶來的

利弊,倘若對自己來說是利小於弊,便會捨棄成員間的關係以維護

個人利益(Kim, Triandis, Kagitcibasi, Choi & Yoon, 1994)。

在經營群體內成員的關係上,Wheeler, Reis, and Bond (1989) 觀

察到,集體主義文化下的成員們所擁有的我群較少,所能交流的對

象也較少,因此成員間相互自我解露的比率偏高,使得彼此的關係

便相對密切。Wheeler et al. (1989) 也觀察了個體主義文化下的成員,

他們所擁有的我群甚多,並時常進出這些群體,為了經營與維護與

不同群體成員們的關係,他們傾向採取較表面互動的方式來維持,

可以說這類的個體與成員們都彼此認識,但了解得又不夠深入,談

話內容也多半是逢場作戲。

與人發生衝突時,集體主義文化下的導火線多半涉及群體的地

位、經濟利益或疆域等,因此與之衝突的對象大多來自於他群,群

與群之間的界線常見的有種族、語言、宗教……等,可以說來自集

體主義文化的成員們與他群發生衝突時,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群體

的現況。相對而言,個體主義文化下的成員們多數因為牽涉個人利

益才面臨衝突爆發。由於個體主義文化的成員,為了講求溝通效率,

多半會表明自身的需求,不論是否屬於我群的成員,凡是損及個人

4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利益者,則與之據理力爭,目的是為了改變自身所處的環境而有此

行動。Triandis (1994) 指出,當衝突發生時,集體主義者除了了解事

件的脈絡之外,也看重類似事件的處置方式,以及衝突雙方的面子

與權利,但就個體主義者來說,他們偏向重視的是如何有效解決,

並 尋 求 最 大 回 報 , 排 斥 模 稜 兩 可 或 淡 化 問 題 的 方 式 。Gudykunst

(1993) 發現,為了避免衝突產生,並使談判能夠順利進行,集體主

義文化的日本人在正式會談前會有個非正式的會談,以確保在正式

談判時能如預期完成。同屬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人,也偏向避免衝

突發生,加上對於權力位階較為敏感,在談判過程總是會給予彼此

一定程度的尊重,想要指出對方不適宜之處,則會透過「嘲諷」、

「 指桑 罵 槐 」 等 旁 敲 側 擊 的 方 式 來 表 示 自己 不 認 同(Kirkbridge,

Tang & Westwood, 1991)。

面對群體成員的態度,Bond, Rod & Smith, Peter B (1996) 集體主

義較偏向注重整個群體的一致性,所以成員們多半不太在公眾面前

呈現自己的特色,而是跟著主流意識來做出符合大眾的言行舉止。

相反地,個體主義文化的成員們對於彼此間的異質性並不特別在意,

Rokeach & Rothman (1965) 甚至發現,比起前述所說群與群之間因為

種族、語言、宗教……等因素而發生衝突,個體主義文化的成員反

而會因為個體擁有強大的個人魅力,而受到群體內成員的追捧,即

便成員間的關係不如集體主義文化下的成員們那樣親密。

在維護面子上,Ting-Toomey (1993) 的研究指出,個體主義文化

下的成員較注重自身的面子是否受損,雖然集體主義文化下的成員

也很重視個人的面子,但更在乎的是群體內成員的面子。由於成員

間的關係緊密、同質性高,個體的行為表現幾乎代表了所屬群體,

也因此較留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群體的規範。反過來看個體

4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主義下的個體,由於群體內成員關係鬆散,個體不太擔心破壞關係,

認為還有其他的群體成員關係可以投入經營,所以僅在乎自己的面

子或形象有無毀損。

於溝通方式上,Gudykunst & Nishida (1994) 表示,東亞的集體主

義者偏向採用「我們」代替「我」,以強調事務的責任歸屬並不單單

是一個人承擔,而是由全體共同承受。也因此較重視群體間既有的

共識,而避免有必須獨自肩負責任的個人論述產生。所以在用詞上,

不像個體主義者所採用的詞彙較為明確,甚至帶有個人特色,反而

較常使用帶有模糊空間的安全表達方法,如:「可能」、「或許」、「大

概」、「稍微」等詞語。

Triandis (2016) 表示,集體主義文化與個體主義文化僅能做大區

域的概括討論,每個地區可能因為地理環境因素或歷史文化因素的

差異,使得大區域下的小區域所形塑的文化與大環境群體有所差異。

此外,隨著世界各國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對彼此的文化有了更深入

的認識,因此溝通方式便會因人而異或因地制宜,在處理人際關係

或團體事務上,會逐漸形塑出各個不同小群體的文化,而不再是以

地區、人種、語言、宗教等背景要素劃分,逐步轉成產業內的文化,

或是企業文化。

三、 跨性別溝通的語言策略

Holmes (1999) 指出,人們選擇說話的方式與溝通目的,時常與

各種社會要素相關聯。其中包含了溝通雙方的權力地位、性別、職

業等。前述所討論的,都是在面對相同的情境時,不同文化偏向類

型所反映出不同的溝通應對模式。但根據 Holmes (1999) 的研究顯示,

性別的不同,在面臨同樣一個問題,男女的處置方式截然不同,甚

至在溝通交流同一個議題時,也有不少溝通不順暢之時 。Lakoff
4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1975) 認為是因為權力地位上的差異造就了語言上的不平等,而男

女語言形式使用上的差異也說明了男女在社會上位階的不平等所致。

因此,本研究透過國內外的學者來探究男女溝通上各自所側重的項

目以及溝通模式上的異同。

雖然目前社會整體風氣已逐漸講求男女性於社會分工上應無異

同,然而在早期社會的觀念較認同男主外、女主內這樣的家庭分工。

這種依照人類生理性別以及性別感知,並受普遍群眾認為是適當與

接受的言行舉止,進而做出的分類,此即 Levesque (2011) 所談的性

別角色(sex role)。Parsons (1955) 在討論核心家庭的男女分工時,做

了兩個極端的模型,其中一個為男女雙方在面對同樣事物時,各自

負責不同的項目,而並非一起共同承擔,如表2-1所示。

表2-1 男女徹底分野分工
徹底分野分工
個人教育 需要極度專業的教育內容僅限男性
個人專業 職場非女性主場,職涯與專業發展對女性不重要
家務 做家務與照顧兒女為女性主要任務,且只有部分的人期
待男性參與
家庭決策 為避開衝突,男性有最後的決策權,如:選擇住所、孩
子的學校乃至於購物
子女教養 女性負責大部分的工作,並照顧與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
資料來源:修改自 Parsons (1955)

根據表2-1,男女雙方在這樣的家庭與社會價值觀的形塑之下,

於是發展出兩者所偏愛討論的話題內容、談話中的側重點、說話時

的語氣、採用的詞彙,或多或少有些差異。以男女各自偏愛的話題

來說,Kramer (1974) 的研究指出,男性多半喜歡討論事業、政治、

體育等內容,而女性則多半喜歡談論家庭、社交生活、服裝等,Kuo
4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99) 的研究發現,台灣年輕女性在談論作為女性的困擾時,特別

能引起廣大的共鳴,並從語料分析中能發現許多帶有認同語意的言

談特點。

在語言使用與詞彙揀選上,Lakoff (1975) 指出女性有所謂的「女

性語言」(women’s language),表示女性特有的談話方式,以及所有

對女性說話方式應具有的形式之刻板印象。舉例來說,對於色彩,

女性會有更精細地陳述,如:湖水綠、Tiffany 藍、乾燥玫瑰粉等;

常在句尾加上附加問句(tag question)、在直述句句尾讓語調上揚以

及模糊限制語(hedges)4 ,如:有一點、好像、聽說等詞彙,意圖

降低句子的確定性,使人不會感到強勢。也因此使用較多標準的語

法和禮貌、委婉的詞彙,如:「好朋友」代替「月經」、「洗手間」代

替「廁所」等。此外,女性也常使用加強用語氣詞,如:「太」(so)、

「很」(very)等,讓語調的呈現較為誇張。Lakoff (1973) 認為,女

性語言也可以視為「弱者語言」,因為前述的語言特徵也會在部分地

位較低的男性身上出現。在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更將市町時代宮女

所使用的語言視為「標準女性語言」,唯有以此類語體說話的女性才

得體,並適合娶為妻(Washi, 2005)。

由於男女長期社會地位、權力不平等,以至於連語言使用上都

產生了差異,因而兩性在溝通對話的過程中,權力不平等的現象也

展露無遺。包含打斷對方的話然後轉移話題、不斷把持著話語權不

移轉給他人、不針對對方的談話回應或延遲回答等,從前述這些現

象可見權力向某一方傾斜。於是,Zimmerman & West (1975) 針對美

國男女所做的語料蒐集,發現20組同性對話時,有7次打斷對方語語

4
模糊限制語(hedges):通常是形容詞或副詞,但偶有子句呈現,為一種語言技巧,廣泛
地用於生活當中,以表達委婉之意

4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岔題,而11組異性對談時,共有48次其中一方的話語被打斷岔題,

當 中 男 性 打 斷 女 性 的 次 數 為46次 , 女 性 為2次 。 即 便 是 在 家 中 ,

DeFrancisco (1998) 的研究發現,夫妻在日常中的對話,男性面對女

性的話語也常是不回應或延遲回答。West (1984) 所蒐集的語料發現,

在醫療院所中,當醫師為男性時,打斷女性病患的話遠高於男性病

患,而角色對換時,女性病患打斷女醫師的話略高,男性病患打斷

女醫師的話則相當高。由此可知,不論兩性處於何種語境,男性多

半掌控絕大多數的發話權,使雙方生理性別的談話形式深植在眾人

的心中。

也因為兩性之間使用同種語言的差異顯著,如此,也容易造成

雙方在溝通上有所誤解之處,大致會有以下幾個面向:

(一) 最小回應(minimal responses)

最小回應是指透過身體語言,如:點頭,以及回答「好」、「嗯」

來對話語做出回覆。Maltz & Borker (1982) 認為,對男性來說,對話

者「點頭」或說「好」、「嗯」等,即表示認同,然而對女性來說,

若要做出最小回應,那麼應當回答「我正在聽」、「我同意你」,若對

話者以「點頭」或說「好」、「嗯」等詞彙時,她們會認為對方僅表

示他們正在聽而已,而並非表示認同或仔細聆聽他們的想法。從兩

者這樣不同的話語理解角度來看,可以得出兩個男女溝通產生誤會

的結論:

(1) 男性總是以為女性認同他們的想法,卻無從得知女性真實意見。

(2) 女性總是認為男性沒在聽她們說話。

(二) 提問

Lakoff (1975) 的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提問的次數高得多。

4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Fishman (1978) 也有同樣的發現,不過,有別於 Lakoff (1975) 認為

「提問」是顯現女性沒有足夠安全感的觀點,他認為應該將焦點著

眼於提問的「功能」。通常問與答是成對出現(Sacks, 1972),當對

話中加入提問,是為確保雙方「互動」的機會。

(三) 面對衝突

當遇到意見分歧時,男性有較大的機率試圖要挑戰對方或與對

方爭辯(Hirschman, 1973),當爭辯不過時,便直接忽視對方的話語,

完全不給予回應或給予冷漠的回覆。女性則是在話語被打斷或接收

到最小回應時,採用「冷戰」策略(Zimmerman & West, 1975),意

圖使戰火稍減,但這不表示女性完全認同對方,只是以這樣的形式

來表達自己「無聲的抗議」。因為女性不太喜歡與人正面衝突,她們

期望與人保持正向關係(Fishman, 1978)。

(四) 話題轉換

相較於女性,男性多半更直截了當地將事實或想法說出來

(Fishman, 1978),也因此在話題切換上也就較生硬,甚至直接岔題討

論其他主題(Maltz & Borker, 1982)。然而女性則是能有默契地讓對

話 一拋 一 接 , 使 話 題 能夠 一 個 接 著 一 個 地承 接 下 去 (Hirschman,

1973)。但這樣的對話方式對男性而言是沒有效率的,但對女性來說,

對談的流暢度是必要的(Hirschman, 1973)。

Maltz & Borker (1982) 認為,其實男性和女性也可以視為兩個截

然不同文化群體。由於雙方在一般社會大眾文化的期待與渲染下,

各自成長成眾人所預期「男性的氣質」與「女性的氣質」,兩者若無

對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與探討,那麼男女在各方面的對立只會更加

深而已。

4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四、 小結

於本節中,可以看見三組相對立的文化群體:高語境-低語境、

集體主義-個體主義、男性-女性。從各自的社交言行便能看出他

們之間有許多差異,來自高語境文化與抱持集體主義觀點的族群說

話較迂迴、較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自低語境文化並且擁抱個

體主義觀點的族群則是說話較直接、較重視個人的感受。而在主流

社會思維下,男性應該剛強與承擔重責大人,女性則應該溫柔婉約,

作為扶持家庭的助手。然而隨著各種人權意識的興起,人們逐漸擺

脫舊有觀念的禁錮,視每個人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不論是否

來自相同語境文化,每個人各自擁有的成長背景都截然不同,難以

相提並論。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從溝通過程中可以得知,語境帶給人們認知的影響極大。而本

研究的目的是想瞭解不同的語境會給對話參與者帶來語言策略上什

麼樣程度的影響,以及採用的策略有何差異。因此,本章節將以三

個小節來說明本研究如何進行與產出。第一節主要是說明本研究的

整體研究發想與其中的過程及進展。第二節則是闡述本研究的實驗

設計,包含如何設計問卷、受試者的選定以及實驗步驟,以說明為

何要這麼設計問卷與為何擇定這些受試者與如何進行改實驗。第三

節則根據所蒐集來的資料,陳述本研究採用什麼樣的工具來進行彙

整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流程

透過觀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本研究發現了人們的社交行為因

為科技產品的誕生而轉變,於是開始發想與確立本研究的主題、相

關文獻蒐集、研究設計到研究分析解果撰寫的步驟,如圖3-1所示:

49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透過觀察現況,思考是否有其他要件影響著人們的語言
步驟
策略,由此確立研究大致方向

閱讀相關文獻後,明確訂立研究主題
步驟
了解各種研究方法後,訂定明確的實驗對象,並根據實
步驟 驗對象的特性設計實驗流程與問卷內容

邀請實驗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獲取和本研究相關的資
步驟 料

問卷資料整理、分類與分析,以了解本研究設定的要素
步驟 是否會對受試者的語言策略選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研究結果陳述與解釋,並給予未來相關研究建議
步驟

圖3-1 研究流程

第二節 實驗設計

調查研究分類繁多,依照資料蒐集的方式分成問卷調查與訪問

調查,本研究屬於前者。因此,本節將實驗設計分成「問卷設計」、

「實驗對象」與「實驗步驟」三個部分來說明。

一、 問卷設計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作為研究方法主要因為其廣播性和隱密

性,且在時間與金錢上都有經濟性(郭生玉,1989)。由於問卷調查

法具有這樣的特性,本研究為了解中文母語人士在面對陌生人前來

搭訕自己或自己主動去搭訕他人時,主要採用哪種類型的語言策略,

因此透過 Google 的線上問卷調查形式進行調查,藉此網羅大眾的語

言策略偏好。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問卷調查目的是為了瞭解人們「被搭訕」或「搭訕他

人」時,若處在不同的語境下,是否會影響到他們回應對方的語言

策略。因此,本問卷依據鄭匡宇(2007)探討各類搭訕地點的方式

以及網路溫度計透過 KEYPO 大數據關鍵搜尋引擎於2018年5月7日至

2019年5月6日期間所整理出十項在網路上廣受熱門討論的搭訕地點

來設定問卷中得語境。鄭匡宇(2007)所提及的場景包含校園、補

習班、圖書館、便利商店、書店、服飾店、髮廊、餐廳、銀行、速

食店、飲料店、路上、夜店、網路與公司。撇除非認識新朋友與搭

訕他人的地點,網路溫度計(2019)的報導中,大眾運輸、夜店、

講座與展覽、演唱會與音樂祭、社團、女性佔多數的才藝班、咖啡

廳、圖書館。

從此二者中整合出八類人們會遇到陌生人搭訕的語境,並將接

下來本研究會使用到的簡稱整理如下表:

表3-1 研究問卷中的各語境
編號 語境 簡稱
一 在路上行走時 路上
二 搭大眾運輸時 交通
三 在超商、超市購物時 購物
四 參與大型活動時(如:演唱會、文創市集…等。) 活動
五 在小吃店或餐廳用餐時 用餐
六 在書店看書或找書時 書店
七 在青旅、飯店休息時 飯店
八 參與親朋好友的喜宴 喜宴

根據本研究的三項研究議題,本研究將問卷分成三個部分,「基

本資料」、「作為被搭訕者」以及「作為搭訕者」,而此三部分的調查

目的與內容分述如下:
5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1. 了解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和搭訕的相關經驗,包含研究對象是

否有作為搭訕者或是被搭訕者的經驗,亦或兩者皆有,甚至兩者

皆無,以及發生搭訕的語境為何,皆可能影響研究對象採用特定

語言策略的因素。

2. 在作為「被搭訕者」時,於不同語境下,加入「自身是否為獨自

一人」此條件變因,來了解受試者們面對陌生人的搭訕,是否會

採用不同類型的語言策略來應對。若有改變,「語境」是否有關

鍵的影響力。架構概念如圖 3-2。

策略一

策略二

獨自一人 策略三
(受試者) 策略四

策略五

語境 其他
(共八個)
策略一

策略二

策略三

友人同行 策略四
(受試者) 策略五

策略六

策略七

其他

圖3-2 作為「被搭訕者」的問卷設計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 為了解受試者在作為「搭訕者」時,於不同語境下,加入「被搭

訕者是否為獨自一人」此條件變因之外,面對這樣的情況,受試

者會產生是否要「獨自一人」或「友人陪同」去搭訕。而隨著選

擇的方式不同,相應產生的語言策略也有略有不同。架構概念如

圖3-3。

語境
(共八個)

獨自一人 友人同行
(對象) (對象)

獨自一人 友人同行 獨自一人 友人同行


(受試者) (受試者) (受試者) (受試者)

策略 A 策略 A 策略 A 策略 A

策略 B 策略 B 策略 B 策略 B

策略 C 策略 C 策略 C 策略 C

策略 D 策略 D 策略 D 策略 D

其他 策略 E 策略 E 策略 E

其他 其他 策略 F

其他

圖3-3:作為「搭訕者」的問卷設計

5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本研究的問卷每個部份皆採取封閉式的問題(Bailey, 1978),目

的是獲取受試者在多方考量後最可能採取的語言策略。除了在第一

部份調查受試者主動搭訕或被搭訕的地點為複選題之外,其他皆為

單選題,並附有「其他」的選項,以此了解是否存在其他類型的語

言策略或同類型但不同形式的語言策略。例如,有受試者勾選了
5
「其他」的選項,進一步說明自己是在「抓寶可夢」、「參加同人會 」

等這類場合被搭訕的,因此本研究便將這些內容歸類在「參與大型

活動」該類別。此外,由於本研究問卷中各題的內容形式十分近似,

為避免受試者未經思考便選擇該語境下的語言策略,因此透過亂數

排序的方式將三大部分下的題型順序打亂,讓受試者可以仔細思考

在當時的語境下,自己會選擇什麼樣的語言策略來面對前來搭訕自

己的陌生人或前去搭訕自己心儀的對象。

本研究根據 Grice (1975) 的合作原則與 Leech (1983) 的禮貌原則

來設計,在各語境下受試者作為「被搭訕者」碰到陌生人前來搭訕

時可能採用的語言策略,以及受試者作為「搭訕者」碰到心儀的對

象想去搭訕時可能採用的語言策略,並將各語言策略的說明 6與分類

於表3-2呈現。

5
同人原為日語「どうじん」的漢字,指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而後被喜愛 ACG(Animi,
Comics, Games)族群以自己其中的人物角色為基礎改編,形成二次創作,包含小說、漫畫、
遊戲、音樂等。由於這些創作數量日漸龐大,於是相關的商業活動與展覽會也應運而生,
即所謂的同人會。
6
請參見附錄:問卷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表3-2 受試者作為「被搭訕者」的語言策略
編 違反 符合 違反 符合
回應策略
號 合作原則 合作原則 禮貌原則 禮貌原則
內容聊得來的 關係準則 得體準則
一 話,便繼續聊並 慷慨準則
留下聯繫方式。 贊同準則
隨便回應對方話 數量準則 關係準則 贊同準則 得體準則
二 題,反應不冷不 方式準則 慷慨準則
熱。
數量準則 得體準則
直接表明對對方
三 方式準則 慷慨準則
不感興趣。
贊同準則
以各種形式裝 得體準則
四 忙,忽視對方, (皆違反) 慷慨準則
假裝沒聽見。
五 立即離開現場。 -
內容聊得來的 質量準則 得體準則
六 話,也邀請友人 關係準則 慷慨準則
一起加入談話。 贊同準則
透過神情或動作 得體準則
七 (皆違反)
向友人求助。 慷慨準則

表3-2中的七個語言策略即前述所呈現的圖三-2裡策略一至七的

內容。策略一至五是受試者被搭訕時可能回應的語言策略,態度由

積極開放至完全拒絕回應。而策略六與七則是在提問所給予的假設

條件中,添加了「與友人同行」此一前提假設,因此新增了此二回

應策略,內容同樣呈現積極與消極兩個面向。而策略一至策略起的

內容分類,將於下方說明。

策略一的態度最為積極,由於雙方談話內容的取向相同,具有

高度關聯性,如此回應策略可視為符合合作原則下的關係準則。而

雙方能在第一次見面便能順利地進行對談,可以推斷符合禮貌原則

下的贊同準則,表示雙方認同彼此的價值觀點,甚至留下彼此的聯

繫方式,得以日後以延續這份關係,即符合禮貌原則的得體準則。

5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於此情況下,便無會話含意產生。

策略二的態度為次積極,雖然會應和對方的內容,但並未使雙

方的談話有更進一步的進展,由此可見,僅是符合禮貌原則下的得

體準則與慷慨準則,然而,由於只是隨便應付,甚至只是想趕緊擺

脫這個狀況,不太會產出與對方價值觀或理念相同的答覆,因而也

同時違反禮貌原則下的贊同準則。此外,由於在敷衍的狀態下,回

覆多半使用「嗯」、「喔」、「啊」等此類語助詞或肯否定的單詞,如:

「是、不是」、「對、不對」、「有、沒有」等內容,因此並不符合合

作原則下的數量準則。然而,從此回應策略的內容來看,雖然未使

雙方的關係與內容有更深入的發展,但仍是根據對方的內容來回應,

如此,根據 Grice (1975) 合作原則,依舊符合關係準則與方式準則。

從整體策略上來看,雖未直接講明想中止談話,但實則想要停止,

因此便有了這樣的會話含意產生。

策略三對來搭訕的人態度開始明顯地轉為拒絕。由於拒絕也是

回應對方的談話的一種形式,且明確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因此視為

符合合作原則下的數量準則與方式準則,但也因為十分明確地表明

了自己的立場,不僅在想法上分歧,且絲毫沒有給對方留有餘裕再

有下一輪的對話,因此不僅違反了禮貌原則下的贊同準則,也同時

違反了得體準則和慷慨準則。雖然此策略未使對話持續進行,然而

也因為明白地說明了自己不願意再更進一步的談話,因此未有會話

含意產生。

由於策略四與策略五的性質十分相似,皆為未回應對方,因此

沒有任何對話的開展,僅有是否仍停留在此語境的差異。對前來搭

訕的陌生人而言,若受試者採用策略四,那麼幾次的搭話後,除非

受試者是聽障者或戴著耳機,那麼對方便可理解受試者不想與他有

5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任何的對話或交流,有了這樣的會話含意,便可視為違反合作原則。

此外,這樣的行徑對於前來搭訕的陌生人而言也違反禮貌原則下的

得體準則與慷慨準則。但受試者使用策略五時,對前來搭訕的陌生

人而言,他無法判定受試者是否真的接受到他所發出的訊息,因此

從對方的角度來說,無法得知是否違反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但從

受試者的角度來看,即違反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

至於策略六則是在加入了「與友人同行」此前提下的積極回應,

不僅雙方都有良好的互動,受試者甚至邀請了友人加入談話。於此

情況下,並不僅符合合作原則下的關係準則,也臨時加入了友人,

在未事先溝通的情況下,受試者不可能會為了迎合對方而說假話,

否則便會被友人否定,因此也同時符合合作原則下的質量準則。如

同策略一的積極態度,因為認同對方的觀點與內容,還拉了友人一

起聊,所以策略六也同樣展現了禮貌原則下的得體準則、慷慨準則

與贊同準則。

為了檢測「與友人同行」此前提是否具有影響力,在問卷上也

設計了態度較消極的策略七。由於受試者並不若策略三一樣明確地

表明不願再與對方進行談話,所說的內容僅是配合對方而已,又因

該策略並未涉及受試者面對搭訕者的方式,僅能得知因受試者並非

真心想要與對方有更多的交流,因此受試者所做的都是基於禮貌原

則的得體準則與慷慨準則來進行而已,所以是違反合作原則的。

前述是問卷第二部分的回應策略設計說明,問卷第三部分的回

應策略設計說明,將於表3-3呈現。

5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表3-3 受試者作為「搭訕者」的語言策略
編 違反 符合 違反 符合
回應策略
號 合作原則 合作原則 禮貌原則 禮貌原則
直接表明自己
A 很想與對方當 (皆符合)
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 質量準則 得體準則
B 熟 與 對 方 攀 關係準則 慷慨準則
談。
觀察對方的衣 關係準則 讚揚準則
C 著,藉此與對 質量準則 贊同準則
方開啟話題。
藉對方所持的 關係準則 贊同準則
D 物件來與對方 質量準則
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 方式準則 質量準則 慷慨準則
E 表明想與對方 關係準則
當朋友。
聆聽他與友人 贊同準則
談論的內容,
F (皆違反)
藉此與對方開
啟話題。

表3-3中的策略 A 至 D 是受試者作為搭訕者時可選擇的回應語言

策略,而策略 A 至 F 則是受試者作為搭訕者時,若選擇了「與友人

同行」的條件,所有可用於面對想搭訕的對象之各項回應語言策略。

由於受試者在這部分的問卷假設前提中的角色為「搭訕者」,在開啟

對話方面是屬於主動方,因此在第三部分所給予的回應策略選項便

是各類開啟話題的方式。

策略 A 直接表明想當朋友,單刀直入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意圖。

由於是在對方不熟悉受試者的情況下,受試者的開啟話題方式便會

影響到是否符合禮貌原則。若在直接表明意圖之前的話語為「不好

意思」、「打擾你一下」等類似道歉語的內容,則可視為符合禮貌原

5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則;若無近似道歉語的內容,可推斷未將對方的感受納入考量,如

此便違反禮貌原則。然而,但就開啟話題的受試者來說,並沒有為

了達到個人目的而說出任何假話或非相關的內容,可視為符合合作

原則。

策略 B 則是裝熟,由於受試者本身對於他想搭訕的對象而言是

陌生人,卻假裝對方很面熟來向對方攀談,於本質上便違反了合作

原則的質量準則,此外,此手法也與受試者本身的目的不同,因此

違反關係準則。而通常裝熟便不太會考慮自己過去是不是真的與對

方在特定地點有多次的擦肩而過或共同經驗,而是只想找個理由來

與對方開展對話,如此便違反禮貌原則下的得體與慷慨準則。

策略 C 與 D 的性質雖然十分相近,都是以某樣物品來開啟話題,

然而以本研究來說,「衣物」與「物件」所指的內容是不同的。「衣

物」所展現的可能是個人的品味或個人特質,但「物件」僅指受試

者所想要搭訕的對象手上與周圍的物件,可能是對方購物所持的商

品或與當下語境相關的各種物件,而這樣的物件並無法完全呈現個

人的品味或特質,可能比較能呈現的是對方的喜好,甚至是財力。

就語言策略來說,C 與 D 皆違反合作原則下的關係準則和質量準則,

由於兩者談論的內容都不是讓對方知道自己想與對方當朋友此目的,

但雙方皆遵守禮貌原則下的贊同準則,試圖使自己與對方之間沒有

太多歧見,以利對話能順利進行。但唯有策略 C 會遵守禮貌原則下

的讚揚準則,因為「衣著」同前述是涉及個人品味的部分,因此當

受試者贊同對方的服裝搭配或服裝本身時,也等於稱讚了對方的穿

著很有自己的風格或品味。然而策略 D 便未必會遵守禮貌原則下的

讚揚原則,主要因素是「物件」本身的特色或優劣未必會與受試者

想搭訕的對象本人劃上等號,受試者反而可能會假借想了解此物件

59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的來源,或請搭訕者對該物件作出個人的評價等方式來開展話題。

與本研究問卷的第二部分內容相似,主要是調查受試者們所採

用的語言策略,但問卷的第三部分不只在提問中放入「對方是(非)

獨自一人」此前提,之後再讓受試者選擇「是(非)獨自一人前去

搭訕」,藉此了解對方與受試者是否在有「第三人」的語境下,受試

者所採用的搭訕策略是否會有所改變。由於在整個搭訕的對話中,

作為「搭訕者」的受試者為主動方,即對話開啟者,此時不論是自

己有友人的加入,或對方有第三人與其同行,都有不同於策略 A 至

D 的話題開展方式,此部分內容將於下段說明。

同前段的說明,為檢測「受試者的友人」在場與否,是否會影

響受試者選擇搭訕的語言策略,因此當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前

去搭訕」此條件後,策略 E-「請友人代為表明意圖」的策略選項才

會出現。再從策略 E 的內容來看,由於非受試者本人前去與想搭訕

的對象面對面接觸,因此就合作原則來說,違反了方式準則,然而

就對話本質來說,符合合作原則的質量準則與關係準則,只是前去

與對方第一次接觸的對象由受試者移轉到受試者的友人。就禮貌原

則來說,則是違反了慷慨準則,因為本來應該由受試者本人前去與

對方做第一次接觸,卻將可能產生尷尬情況的風險轉嫁到友人身上。

策略 F 與策略 E 出現的形式有點類似,都是在選擇特定條件後

才會出現的選項。策略 F-「透過對方與友人談話開啟話題」,則是

在提問的內容出現了「對方非獨自一人」在該問題的語境時,問卷

中的搭訕策略才會有策略 F 此選項,不論受試者的條件選擇是否為

「與友人同行」前去搭訕。雖然策略 F 的內容不同於策略 E 非本人

與對方接觸,然而此處所使用的策略是利用對方與友人談論的內容

來與對方開啟話題,很顯然的就是與受試者本身的目的有所不同,

6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此即違反合作原則,不論雙方對談的過程多麼順暢,仍與受試者本

身的意圖不同。但從禮貌原則來說,要加入對方與友人的話題,勢

必得減少雙方的意見分歧,否則將使對話難以進行,因此符合贊同

準則。

二、 實驗對象

本研究的實驗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在學學生,皆為臺灣

華語母語者。一共有59名,男性24名,女性35名。由於受試者皆為

校園內的學生,因此本研究將年齡間距設定最低年齡為18歲,最高

為40歲,並調查受試者們過去是否有「被搭訕」或是「搭訕他人」

的經驗。若有相關經驗,便會再進一步調查受試者發生「搭訕」此

一情況的地點;若無相關經驗,便不會再進一步調查。資料經過統

計,呈現如表3-4與圖3-4:

表3-4 受試者與「搭訕」相關的經驗數量
經驗 搭訕過他人 被人搭訕過 都有 都沒有
數量 4 25 21 9

圖3-4為本研究將全體受試者做完前述各經驗的分類後,再細分

這些與「搭訕」相關的經驗之下,男女受試者個別的數量。

男性 女性

19
10 11
6 5 4
3 1

搭訕過他人 被人搭訕過 都有 都沒有

圖3-4 受試者與「搭訕」相關的經驗男女數量比

除了沒有與「搭訕」相關經驗者,為了解有「搭訕過他人」經驗和
「被人搭訕過」經驗各自的男女數量,本研究根據上圖的統計結果,
6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把同時擁有「搭訕過他人」和「被人搭訕過」兩種經驗的男女受試
者也放入此二經驗的男女數量來做比較,呈現如圖三-5和圖三-6。

3
6
(12%) 11
(13%)
(24%)
11 10
(44%) 10 (22%)
(40%)
19
(41%)
1
(4%)

搭訕過他人(男) 都有(男) 被人搭訕過(男) 都有(男)


搭訕過他人(女) 都有(女) 被人搭訕過(女) 都有(女)
圖三-4.2:比
圖3-5 「搭訕過他人」的 圖3-6 「被人搭訕過」的
男女性別比 男女性別比

三、 實驗步驟

本研究所進行的實驗步驟分述如下:

1. 確立調查目的

透過本問卷調查,希望能得知「語境」是否會對受試者在面臨

「搭訕他人」與「被人搭訕」的情況,造成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策略

有所差異。

2. 鎖定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所探討議題以「搭訕」為中心點,而「搭訕」的行為

多半發生在未婚或單身狀態的人身上,因此鎖定多數為此狀態的學

生族群。

3. 問卷設計

除了了解受試者的基本資料之外,根據「搭訕」的情況,將本

6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實驗問卷分成兩大部分──被搭訕者、搭訕者,這兩個部分來設計

相對應的語言策略。

4. 發放問卷

雖然為線上問卷,但仍請熟識的校內同學代為發放給身邊的同

學,此外,也於校園內尋找有意願接受問卷調查的受試者,透過受

試者的智慧型手機掃描 QR code 來填寫線上問卷。

5. 回收問卷

相較於紙本問卷,透過線上問卷的便利性就是在受試者填寫問

卷完畢的當下即可回收,縮短了過往回收問卷的時間差距。

6. 統計分析

在線上問卷回收的當下,Google 問卷平台便提供了簡易的數據

統計,如:整體受試者個別的性別、年齡、相關經驗,以及每個提

問的回應策略分別有多少人點選。此外,本研究也利用了 Excel 中的

函數公式來整理不同性別間所偏好的語言策略,並分析和比較在不

同的語境下,男女性別所偏好的語言策略是否有所差異。最後再以

統計軟體 SPSS 來分析哪項要素對受試者選擇語言策略的影響力最大。

7. 回答研究議題

藉由分析比較所得出的結果來客觀地回答本研究想探討的議題。

第三節 資料分析工具與方法 ── SPSS

確定了實驗方法與步驟後,問卷蒐集完的結果分析,樣本數目

雖稱不上龐大,但若以人力一一計算著實不符經濟效益。因本節將

會解說本研究為何擇定 SPSS 此資料統計分析軟體來做為本研究的資

料分析工具,以及採用此分析工具能如何闡釋本研究的實驗結果。

6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一、 SPSS 分析的特色

面對龐大的資料,人們無法一一計算且不發生錯誤,於是在這

個資訊發達的世代,就有許多公司提供統計相關服務的電腦程式軟

體服務,常見的有 SAS、SPSS、Stata……等。而本研究的統計母群

體,即受試者人數,僅58名,以此規模與資料分析內容,搭配普及

性較高的 Windows Office 系統,本研究以 IBM 所開發較入門款的

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學術統計的版本來作為

資料分析工具。SPSS 不只有數據整理的功能,還包括了數據分析,

以協助研究人員對結果進行預測。

此外,SPSS 的操作十分簡易,能使用多種統計方法,可繪製圖

形與表格,數據分析輸出的結果較直觀,並且可以直接讀取常見的

Excel 和 DBL 的數據資料,免去轉檔的麻煩,同時能支援多種作業系

統。

二、 SPSS 分析的資料內容

雖然 SPSS 可以操作的統計方法非常多樣化,但以本研究來說,

調查目的是為了了解不同的「語境」是否會影響受試者的「語言策

略」選擇。此外,也想了解在這些語境中,不同的假設「前提」與

「條件」,是否也對受試者的「語言策略」選擇有所影響。除此之外,

第一部分受試者的背景資料也會做簡易的統計分析,但該部分不需

要太繁複的統計方式,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的資料分析僅用 Google

表單做簡單的敘述統計。

在問卷中這麼多的假設前提與條件,根據前述,大體可將問卷

的第二部分受試者作為搭訕者的問卷拆分成兩個獨立的操作的問卷,

一個是受試者為獨自一人,一個是受試者非獨自一人,即兩個「獨

6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立樣本」,此二獨立樣本分別在不同的語境下面對搭訕者。由於本研

究想了解不同的語境會對受試者的語言策略選擇產生什麼影響,因

此將這些語境當作「變數」,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檢測。若想再進一步地將兩個獨立樣本進行比較,那麼就

得採用「雙因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將「受試者是否

為獨自一人」納入變異數之一,檢視受試者方的「人數」與「語境」

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

相較於第二部分的問卷內容,第三部分的問卷設定便顯得較為

複雜,但大致仍可像第二部分將此段落的問卷拆分成兩部分,一個

是搭訕對象為獨自一人,一個是搭訕對象非獨自一人,所以同樣可

視為兩個獨立樣本。而在這兩個獨立樣本之下,本研究想要了解,

在不同的語境場景下,作為搭訕者的受試者會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

還是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除了了解「語境」與「搭訕者的選擇」

各自在這兩個獨立樣本中所造成的影響,也想了解這兩個「變數」

之間是否會相互影響。因此本研究對第三部分問卷調查結果便採用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與分析。同前述,若想再將「搭

訕對象是否為獨自一人」放入是否影響受試者最後決策的變數之一,

則得進一步採用「多因子變異數分析」(Multi-way ANOVA)來了解

三個變異數之間的相互作用。

三、 SPSS 分析的結果意義

本研究透過 SPSS 中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雙因子變異數分

析」與「多因子變異數分析」此三種統計方法,分別來分析第二部

分與第三部分的問卷結果。從名稱很顯而易見的是「單因子變異數

獨立分析」便是只有一個變項,而「雙因子變異數分析」便是有兩

個變項,「多因子變異數分析」則是有兩個以上的變項,因此,在問
6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卷第二部分的分析結果中,使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統計分析

方法僅能觀察到作為被搭訕者的受試者在兩個獨立樣本(搭訕對象

為獨自一人與非獨自一人)中,各自受到「語境」此單一變數對受

試者決策所帶來的影響。但若採用「雙因子變異數分析」便能得知

搭訕對象的「人數」和「語境」共同為受試者所帶來的決策影響,

也能分析出兩個變數之間是否有相互影響的關係。若兩個變數之間

真的有相互影響的關係,也能看出哪個變項影響面較大、哪個變項

的影響面較小。

如同第二部分的問卷分析方式,第三部分的問卷結果則由「雙

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多因子變異數分析」此二統計分析方法來了

解各變項各自對受試者決策的影響。只是「多因子變異數分析」的

變項比較對象較「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的變項比較對象多而已,其

餘的分析功能與「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相去不遠。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問卷調查結束後,即分析問卷內容以了解這些數據,並探討其

背後意涵。因此本章即主要呈現問卷調查的分析結果,並分為三節

來進行討論。第一、二節分別就受試者處於「被搭訕者」與「搭訕

者」的立場,身處各類語境時所做的語言策略結果分析與討論;第

三節為受試者在各類語境時,根據其不同立場所做出的語言策略比

較與討論。

第一節 被搭訕者的回應語用策略

問卷的第二部分主要調查的角度,是受試者作為被搭訕者時,

所做出的回應策略結果來探討,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何差異、各項語

用策略的使用比率,也探究性別和過去經驗是否會影響回應的策略。

一、 被搭訕者所處的語境分析

在受試者作為被搭訕者時,在不同的語境下,自身所處的情況

分別有「獨自一人」與「友人同行」兩類,並同時參考圖4-1與圖4-2。

6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一) 受試者為「獨自一人」時

1.7% 1.7%
喜宴 45.8% 49.2% 1.7%
3.4% 1.7%
飯店 57.6% 30.5% 5.1% 1.7%
3.4%
書店 28.8% 59.3% 3.4% 5.1%
1.7%
用餐 20.3% 62.7% 6.8% 8.5%
1.7%
活動 33.9% 52.5% 3.4%8.5%
3.4%
購物 15.3% 61% 10.2% 10.2%
3.4%
交通 13.6% 62.7% 3.4% 16.9%
1.7%
路上 11.9% 49.2% 10.2% 20.3% 6.8%

0% 20% 40% 60% 80% 100%


暢聊 不冷不熱 拒絕 忽視 直接離開 其他

圖4-1 受試者為被搭訕者時獨自一人

由圖4-1可看出,除了在「親友喜宴」和「青旅、飯店」的場景

之外,多數人在獨自一人面對陌生人前來搭訕所做的回應為「不冷

不熱」。由此可見,即便人們面對陌生人的搭訕多少有一點反感,即

便不符合 Grice(1975)的合作原則,但仍舊為了維持 Leech(1983)

的禮貌原則,勉強地回應對方,然而,當語境為「在路上行走時」,

選擇「忽視對方、假裝聽不見」的策略卻增加到了約20%,不僅如

此,回應方式選擇「直接離開」的比率也是各策略中之最,選擇

「暢聊」的比率最低。相反地,當受試者是在「青旅、飯店」時,

選擇「暢聊」的比率反而高過於「不冷不熱」的反應。在「親友喜

宴」上,受試者選擇「暢聊」和「不冷不熱」的策略則呈現近乎相

同的比率。在小吃店、餐廳「用餐」和在「書店」看書、找書,受

試者皆無一人選擇「直接離開」,鄭匡宇(2007)在此語境下提出,

由於搭訕並非一般人在課堂與工作而認識新朋友的方式,因此仍難

以放下戒心,需要更多時間接觸才能將關係推進。在親友「喜宴」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上,也無人選擇「忽視對方」此類不符合 Leech(1983)禮貌原則的

方式。

由此可見,台灣華語母語者獨自一人在路上行走時碰到陌生人

的搭訕會最反感,與鄭匡宇(2007)所提及在路上騎機車碰到想搭

訕的對象,於是貿然尾隨對方的情境相同,人們十分厭惡這樣唐突

的舉動。然而在旅途中所投宿的青旅或飯店時,在心無罣礙享受旅

行的情況下,碰上陌生的同路人反而覺得是有緣分。身處親友的喜

宴上,即便同桌用餐的不是自己熟識的人,但基於禮貌或唯恐受同

桌人的側目,仍舊會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不會選擇「忽視」。不過,

也可能雙方的共同親友為新人,反而因此有更多話題可談論,所以

才使「暢聊」與「不冷不熱」的選擇比率如此相近。但在小吃店或

餐廳用餐、在書店看書或找書時,大家礙於餐點尚未食用完畢或部

分書籍可在現場試閱,無法在其他語境擁有相同的體驗,因而不選

擇「直接離開」。

(二) 受試者為「友人同行」時

1.7% 3.4%
喜宴 15.3% 23.7% 3.4% 45.8% 6.8%
1.7%
飯店 22% 20.3% 3.4% 44.1% 8.5%
1.7%
書店 15.3% 30.5% 5.1% 33.9% 13.6%
1.7%
用餐 8.5% 39% 8.5% 30.5% 11.9%
3.4%
活動 22.5% 22% 6.8% 35.2% 10.2%
購物 10.2% 40.7% 6.8% 10.2% 25.4% 6.8%
1.7%
交通 5.1% 40.7% 8.5% 5.1% 25.4% 13.6%
3.4%
路上 6.8% 42.4% 8.5% 6.8% 16.9% 15.3%

0% 20% 40% 60% 80% 100%


暢聊 不冷不熱 拒絕 忽視 直接離開 友人加入 求救 其他

圖4-2 受試者為被搭訕者時有友人同行

69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然而,當受試者身邊有朋友時,那麼邀請「友人加入」聊天的

比率便增加,相對地壓縮了大家選擇「不冷不熱」的回應策略比率。

由於台灣仍偏向集體主義,不若 Wheeler et al. (1989) 所述的個體主義

下的我群那麼鬆散,因此當有我群的人加入作為潤滑劑,便能較有

效減少這類消極回應的情況。儘管如此,當受試者是「在路上行走

時」、「搭大眾運輸時」和「在超商、超市購物時」,選擇「不冷不熱」

地回應仍然遠高於其他策略。在「小吃店、餐廳用餐」和「書店內

看書、找書」時,選擇「不冷不熱」與邀請「友人加入」的回應比

率便在伯仲之間。反觀當受試者在「參與大型活動」、「青旅、飯店」

和「親友喜宴」時,選擇邀請「友人加入」的比率則高於採取「不

冷不熱」的應對方式,甚至有兩倍之差,若將與對方「暢聊」的選

項也納入評估的話,便可發現有超過五成以上的受試者願意敞開心

胸與陌生人有更多的談話。由此可知,臺灣華語母語者並非不願意

接受新的人事物,但以 Markus & Kitayama (1991) 的研究來看,可了

解,偏向集體主義的台灣華語母語者,彼此之間的「我」是相互依

存的,鮮少「我」是獨立自主行動的。

從整體來看,當人們與友人「在路上行走時」、「搭大眾運輸時」

和「在超商、超市購物時」,多半是帶有目的地在做這些事,因此,

當有第三者且又是陌生的對象插入時,會感到受侵犯,但礙於「禮

貌」,便「不冷不熱」地回應著,除非對方提出了有利於自身的資訊,

如:怎麼走才會較快抵達目的地、如何找到便宜又好吃的食物……

等內容,否則一般而言,是不太願意在此語境下與不熟識的人進行

交流。雖然與友人在「小吃店、餐廳用餐」和「書店內看書、找書」

仍舊多少帶點目的地進行,然而就心境上而言,兩者的語境給人的

感受相較於前述的語境輕鬆一些,因此「不冷不熱」與邀請「友人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加入」的回應比率便十分相近。而在「參與大型活動」、「青旅、飯

店」和「親友喜宴」所處的語境則是人們十分放鬆的時刻,甚至會

在此語境中相互交換有用的訊息,並在「友人同行」的催化下,更

能放膽接受外來的刺激。

二、 被搭訕者的性別分析

表4-1 受試者為獨自一人被搭訕時所採用的策略性別比
採用的策略比率(%)

不冷 直接
境 暢聊 拒絕 忽視 其他
不熱 離開

25 2.9 50 48.6 4.2 14.3 16.7 22.9 4.2 8.6 0 2.9


20.8 8.6 66.7 60 4.2 2.9 8.3 22.9 0 5.7 0 0


25 8.6 54.2 65.7 8.3 11.4 4.2 14.3 8.3 0 0 0


50 22.9 41.7 60 4.2 2.9 4.2 11.4 0 2.9 0 0


29.2 14.3 66.7 60 4.2 8.6 0 14.3 0 0 0 2.9


45.8 17.1 50 65.7 0 5.7 0 5.7 0 0 4.2 5.7


54.2 60 37.5 25.7 0 8.6 4.2 2.9 4.2 0 0 2.9


50 42.9 50 48.6 0 2.9 0 0 0 2.9 0 2.9

□男性 女性

雖然從前述內容可以看出人們獨自面對陌生人前來搭訕的整體

策略使用傾向,但男女在同一個語境下所採取的語言策略仍不盡相

同。從表4-1中可看見,幾乎在每個語境下,男性選擇願意與搭訕者

「暢聊」的比率皆高於女性,但對女性而言,反而是選擇「不冷不

熱」的回應策略比率為最高。因此,就此語境整體來看,男性面對

陌生人的搭訕所持的態度是較為開放的,而女性反而是較退縮與逃

7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避。然而在旅行中所投宿的「青旅、飯店」此語境下,雖然男女雙

方選擇「暢聊」的比率皆為所有策略中最高,不過女性唯有在此情

境下高於男性。由此可知,此語境下的女性更能放下平時對陌生人

的戒心,以更正面的態度來面對他人。在細部觀察整體的數據後,

發現在「書店看書、找書」與「親友的喜宴」此二語境中,男性主

要選擇的兩個語言策略──「暢聊」與「不冷不熱」的比率呈現一

半一半的情況,推測在「親友的喜宴」會有此結果應如前述對各語

境的分析。而在「書店看書、找書」時,面對陌生人的搭訕,或許

可就書本內容討論,但也可能只想獨自靜靜地看書,因此才呈現此

語言策略選用的結果。此外,在觀察整體數據後,發現相較於女性,

男性即便是在「路上」行走、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和在超市、便

利商店「購物」這類具有「強烈目的(地)」的語境裡,選擇使用

「拒絕」、「忽視」和「直接離開」的比率普遍較女性低,選擇「暢

聊」此語言策略的人,至少都有20%以上的占比。與 Levesque (2011)

所談論的性別角色,男性多向外尋求發展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面

對他人對自己的搭訕,即便不是自己第一眼就心儀的對象,仍會花

點時間觀察對方。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表4-2 受試者非獨自一人被搭訕時所採用的策略性別比7
語 採用的策略比率(%)
境 暢聊 不冷不熱 拒絕 忽視

16.7 0 54.2 34.3 8.3 8.6 4.2 2.9


12.5 0 37.5 42.9 12.5 5.7 4.2 5.7


16.7 5.7 33.3 45.7 8.3 5.7 8.3 11.4


25 20 25 20 4.2 8.6 4.2 2.9


8.3 8.6 41.7 37.1 8.3 8.6 0 0


20.8 11.4 29.2 31.4 8.3 2.9 0 0


20.8 20 20.8 20 4.2 2.9 0 2.9


16.7 14.3 29.2 20 4.2 0 0 5.7

□男性 女性

表4-3:受試者非獨自一人被搭訕時所採用的策略性別比
採用的策略比率(%)
語境
直接離開 友人加入 求救 其他
路上 0 11.4 16.7 17.1 0 25.7 0 0
交通 0 2.9 33.3 20 0 22.9 0 0
購物 0 0 33.3 20 0 11.4 0 0
活動 0 0 41.7 31.4 0 17.1 0 0
用餐 4.2 0 33.3 28.6 4.2 17.1 0 0
書店 0 2.9 37.5 31.4 4.2 20 0 0
飯店 0 0 45.8 42.9 8.3 8.6 0 0
喜宴 4.2 2.9 45.8 45.7 0 11.4 0 0
□男性 女性

從表4-2和表4-3來看受試者非獨自一人時被搭訕的假設下,男女

性分別採用的語言策略比。若男性不願意與搭訕者接觸時,不太以

7
表4-2與表4-3內的數據總合為100%,因數據項目較多,以致表頭較長,故拆分成兩個表

7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眼神向友人「求救」,反之,在每個語境下,女性則都會有一定比率

的人會以眼神向身邊的友人「求救」,且除了如前述在「青旅、飯店」

的語境下態度較無防備之外,採用的比率幾乎皆高於男性。如

Lakoff (1975) 對男女社會地位的語言研究,在各方面女性都相較於男

性弱勢,因此在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時,女性相較於男性的態度便較

保守,但男性面對陌生人的搭訕多半抱持開放的態度,且在友人的

陪同下,使這樣的情形更加顯著,但反過來說,也因為有了友人的

陪伴,男性勇於直接拒絕對方的比率也提升了些許。在「與友人同

行」的條件下,女性的態度轉變較男性更大一點,原先「獨自一人」

時選擇各種迴避策略的女性,反而會「邀請友人」加入談話,一方

面可以保有些許開放的心態來面對陌生人,一方面也可以舒緩只有

自己一人要應對所有話題的應答,不致使場面過於尷尬或無趣。

三、 被搭訕者的過去經驗分析

另外,本研究也探討,在不同的語境下,受試者們過去搭訕與

被搭訕的相關經驗是否有一定程度地對他所選擇的語言策略造成影

響,於是透過 SPSS 來進行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本研究將受試者的過

去「經驗」及當下所處的語境設為「變因數」,而他們所採用的語言

策略則為「依變數」,並分別針對受試者為「獨自一人」和「與友人

同行」被搭訕的情況做了兩次分析。首先以受試者獨自一人被搭訕

的情境列了以下數個假設:

1. 在受試者「獨自一人」時被人搭訕,他們過去經驗是否會影響語
言策略的選擇?

H0:在受試者「獨自一人」時被人搭訕,過去經驗不會影響語言
策略
H1:在受試者「獨自一人」時被人搭訕,過去經驗會影響語言策

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略選擇

2. 在受試者「獨自一人」時被人搭訕,當下的語境是否會影響他們
的語言策略?

H2:在受試者「獨自一人」時被人搭訕,語境不會影響他們的語
言策略
H3:在受試者「獨自一人」時被人搭訕,語境會影響他們的語言
策略

表4-4 受試者獨自一人被搭訕時所採取的策略與過去經驗、語境的
關係顯著性8

受試者間效應項檢定
依變數:策略
來源 第Ⅲ類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顯著性
修正的模型 77.640a 31 2.505 2.403 .000
顯著性 1128.410 1 1128.410 1082.523 .000
語境 6.253 3 2.084 1.999 .113
經驗 25.179 7 3.597 3.451 .001
語境*經驗 24.267 21 1.156 1.109 .335
錯誤 457.609 439 1.042
總計 2566.000 471
校正後總計 535.248 470

透過 Two-way ANOVA 分析得出表4-4,可看出,「過去經驗」的

顯著性為0.113>0.05,所以不顯著,因此接受了 H0、拒絕了 H1,受

試者們的過去經驗並不會影響他們在這些語境下所採用的語言策略。

然而,可以看見「語境」此項的顯著性為0.001<0.05,結果為顯著,

於是拒絕了 H3、接受了 H4,受試者們所處的不同語境會影響他們選

8
a. R 平方= .145 (調整的 R 平方= - .085)

7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擇的語言策略。此外,「語境*經驗」的顯著性為0.335>0.05,無顯

著性,表示受試者的「過去經驗」與他們所處的「語境」兩個因子

之間並沒有交互作用,無法相互影響而間接改變受試者的「語言策

略」選擇。

接著再針對受試者「與友人同行」被搭訕的情況列了與前一項

近似的幾個假設:

1. 受試者「與友人同行」時被人搭訕,過去的經驗是否會影響他們

的語言策略?

H5:在受試者「與友人同行」時被人搭訕,過去經驗不會影響他

們的語言策略

H6:在受試者「與友人同行」時被人搭訕,過去經驗會影響他們

的語言策略

2. 受試者「與友人同行」時被人搭訕,語境是否會影響他們的語言

策略?

H7:受試者「與友人同行」時被人搭訕,語境不會影響他們的語

言策略

H8:受試者「與友人同行」時被人搭訕,語境會影響他們的語言

策略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表4-5 受試者和友人同行被搭訕時所採取的策略與過去經驗、語境
9
的關係顯著性
受試者間效應項檢定
依變數:策略
來源 第Ⅲ類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顯著性
修正的模型 97.681a 31 3.151 .639 .936
顯著性 4247.557 1 4247.557 860.895 .000
語境 8.424 3 2.808 .569 .636
經驗 14.218 7 2.031 3.451 .001
語境*經驗 72.245 21 3.440 1.109 .335
錯誤 2170.910 440 4.934
總計 9387.000 472
校正後總計 2268.591 471

同樣透過 ANOVA 分析得出了表4-5,從中我們可發現,不論受

試者們的「過去經驗」或是所處「語境」,甚至兩者間的交互作用

「語境*經驗」所得數值皆大於0.05,所以否定了 H6和 H8、肯定了 H5

和 H7,因此便得知在受試者「與友人同行」時被人搭訕的情況下,

受試者的「過去經驗」、所處的當下「語境」以及「語境*經驗」的

交互作用,三者皆無法影響受試者的語言策略選擇。

如同 Verschueren (1999) 闡述語境和語言的關係為相互順應的,

以此結果來看,臺灣華語母語者唯有在「獨自一人」的條件下,所

處的「語境」才會對受試者的語言策略選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而受試者的「過去經驗」不論是在「獨自一人」或「與友人同行」

的條件下,都未造成顯著的影響。

9
a. R 平方= .43 (調整的 R 平方= - .024)

7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四、 小結

總結受試者作為被搭訕對象時,會因為自己身邊是否有第三者

此項條件的不同──「獨自一人」、「與友人同行」,而衍伸出了許多

不同的語用策略。

當受試者為「獨自一人」時,多半會禮貌性地採取「不冷不熱」

回應策略,若所處的語境是具有「強烈目的(地)」的性質,如:在

路上行走、搭大眾運輸與在超市、超商購物等,則受試者的反應則

會偏向「忽視」,甚至是「直接離開」或「拒絕」,鮮少人選擇與對

方「暢聊」。但當受試者所處的語境是旅遊時所投宿的「青旅、飯店」

或參與親友的「喜宴」,此時人們的防備心就沒那麼重,反而因為輕

鬆的心情而願意與搭訕自己的人「暢聊」。而當受試者「與友人同行」

碰到搭訕自己的人時,相較自己「獨自一人」時,語境對語言策略

的選用影響力就沒有那麼大,反而「與友人同行」這個條件對語言

策略的選擇影響度提高,促使受試者面對搭訕者的態度較開放,於

是採用「不冷不熱」、「忽視」、「拒絕」和「直接離開」的回應方式

降低,取而代之的,則是「邀請友人加入」搭訕者所開啟的話題。

從性別的角度來看待受試者作為被搭訕者時的情況,不論是否

有第三者的存在,男性選擇「暢聊」此語言策略的比率都比女性來

得高,唯有旅行投宿在「青旅、飯店」此語境,女性選擇「暢聊」

的比率較男性高。而當「與友人同行」時,因為語言策略的選項中

多了「邀請朋友加入談話」及「以眼神向朋友求救」兩個選項,受

試者不分男女,態度都轉為較開放,但也較願意表達自己不願意與

對方進行談話,於是選擇「拒絕」的比率也略為升高。不過對一到

兩成的女性來說,比起直接拒絕對方,她們更偏向「以眼神向朋友

求救」,透過朋友的各種說詞來帶她們脫離令人尷尬的窘境。但對多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數的男性來說,受長久以來的文化影響,面對陌生的搭訕者,男性

不太選擇「以眼神向朋友求救」,他們認為自己能被搭訕是有魅力的,

除非碰到自己真的不感興趣的對象,那麼反而會選擇直接拒絕。

透過 ANOVA 分析,可以得知,受試者們的「過去經驗」不論是

否有第三者的存在,對於現在作為被搭訕者來選擇語用策略的情況

不構成顯著的影響,且和「語境」此一要素之間沒有交互作用,對

彼此沒有顯著的影響,僅在受試者們為「獨自一人」於不同的語境

中被搭訕時,「語境」此一要素對語用策略的選擇就有顯著的影響。

但當受試者「與友人同行」時,「語境」對受試者的語用策略選擇的

影響力變得不顯著,推測是因為「與友人同行」此一條件改變所致。

就整體來說,作為被搭訕的一方,「語境」的差異以及身邊是否

有「親友」的陪伴,成了影響語言策略選擇的關鍵角色。

第二節 搭訕者的語用策略

本節則是依據問卷第三部分的結果,受試者作為搭訕者的角度

來探討,在不同語境和條件下面對自己所想搭訕的對象,受試者所

會採取的策略。也討論在選擇這些語用策略時,受試者本身的性別

和過去與搭訕相關的經驗是否也有所影響,並探討原因為何。

一、 搭訕者的語境分析

在受試者作為搭訕者時,本研究在這些語境中設了幾個前提。

在這些語境中,受試者所想搭訕的對象出現的方式有兩種可能性:

一為「獨自一人」、一為「與友人同行」。在這兩個可能性之下,受

試者皆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要「獨自一人」去搭訕對方、二是找

「朋友同行」去搭訕對方。以下本研究先探討在不同的語境下,受

79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試者面對想搭訕的對象分別為「獨自一人」和「與友人同行」的前

提下,會如何選擇自己是否需要朋友壯膽。請見圖4-3。

1. 受試者所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時

喜宴 45.2% 54.8%
飯店 54.8% 45.2%
書店 54.8% 45.2%
用餐 54.8% 45.2%
活動 47.6% 52.4%
購物 60% 40%
交通 60% 40%
路上 57.1% 42.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獨自一人 與友人同行

圖4-3 受試者作為搭訕者時,想要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

由圖4-3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僅有在親友的「喜宴」上,受試者

面對想要去搭訕的對象多半會「與友人同行」。在這樣的語境下,人

們碰見同樣社交圈的人數比率較其他語境多,因此在此情況下,多

數受試者會選擇「與友人同行」。如果友人作為拉關係的中間人,那

麼成功的機率就會偏高,即便不是,也可以仍有許多空位可同桌喝

喜酒為由與對方攀談。反之,在親友「喜宴」這樣的語境下,多半

會為客人安排座位,倘若在無人來協助牽引便恣意到其他桌搭訕對

方,那麼便容易造成對方與同桌共餐的客人尷尬,且因社交圈重疊

性高,自身不合時宜地言行便容易在共同的社交圈中散布開來。但

參與大型「活動」的語境下,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和「與友人

同行」這兩個策略去搭訕對方的比率可以說不相上下。在此語境下

的人們多是因為有近似的愛好而聚集,於是不論是選擇「獨自一人」

或「與友人同行」去搭訕陌生人,對方也不會感到不自在,且可藉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由與此活動相關的話題來開啟對話。

不過「在路上行走」、「搭大眾運輸」和「在超市、超商購物」

的語境下,「獨自一人」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陌生人的比率卻相

差了20%左右。承前述的「活動」和「喜宴」,這三個語境下所碰到

的人基本上與自己的社交圈幾乎沒有重疊,而且場地和語境的替代

性甚高,加上對方為「獨自一人」,即便搭訕失敗了,可以立刻轉換

到其他地點以免去過多的尷尬。

2. 受試者所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時

喜宴 19% 81%
飯店 26.2% 73.8%
書店 33.3% 66.7%
用餐 11.9% 88.1%
活動 22% 78%
購物 23.8% 76%
交通 21.4% 78.6%
路上 14.3% 85.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獨自一人 與友人同行

圖4-4 受試者作為搭訕者時,想要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

相較於圖4-3當受試者想要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時,所呈現出

來選擇「獨自一人」和「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的比率無太大的差異,

然而圖4-4為當受試者想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時,選擇「獨自一人」

和「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的比率就有極大的差異。這樣的結果與由

此可知,人們面對想要搭訕的對象會依據對方是否為「獨自一人」

來決定自己是否要「獨自一人」去搭訕對方。

由於在想要搭訕的對象處於「獨自一人」或「與友人同行」兩

8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種不同的條件下,受試者會面臨要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對方或

是「與友人同行」去搭訕兩個選項,致使在不同語境下的人數不一,

故採用此附有數目表格的累積數長條圖,並標上各策略在不同語境

下被選用的比率的方式呈現。

1.1 當想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時,受試者選擇獨自去搭訕對方
5.3%
喜宴 10.5% 84.2%
4.3%
飯店 8.7% 8.7% 78.3%

書店 21.7% 78.3%
4.3%
用餐 26.1% 8.7% 60.9%
5%
活動 10% 5% 80%

購物 16% 8% 12% 64%

交通 16% 16% 28% 32% 8%


4.2%
路上 25% 12.5% 12.5% 45.8%

0 5 10 15 20 25
路上 交通 購物 活動 用餐 書店 飯店 喜宴
表白 6 4 4 2 6 5 2 2
裝熟 3 4 2 1 2 0 2 0
衣著 3 7 3 1 1 0 1 1
物件 11 8 16 16 14 18 18 16
其他 1 2 0 0 0 0 0 0

圖4-5:受試者欲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時,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

從圖4-5可看出,在此條件與前提下,受試者多選擇對方所持的

「物件」來開展話題,然而在「路上行走」和「搭大眾運輸工具」

時,人們透過對方所持的「物件」來開啟話題的比率較其他策略低

了至少20%,但選用此策略比率較突出的語境則是「參與大型活動」、

在「書店看書、找書」、旅行投宿的「青旅、飯店」和親友的「喜

宴」。在這幾個語境中都有相當具體的事物可以被搭訕的人提出來與

對方討論,如:活動──活動主題;書店──書籍;飯店──旅遊

地點;喜宴──新人。而選擇「表白」的比率則是在「書店看書、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找書」、在「餐廳、小吃店用餐」和在「路上行走」這幾個語境下有

超過20%的比率。本研究推測,在這些語境中直接表白,即便失敗

了,也有空間可以脫離當下那個語境。而選用「假借對方面熟」此

語言策略的受試者,在各語境中的比率最高者為「搭乘大眾運輸」,

次為在「路上行走」和在「超市、超商購物」。本研究推測,這幾個

語境與人們的生活高度相關聯,因此在這些地點碰到熟面孔的人一

點也不奇怪,以至於「裝熟」此語言策略僅次於透過對方所持的

「物件」此策略,在這類的語境中也可以較自然的運用。
4.5% 4.5%
喜宴 13.6% 77.3%
5.3%
飯店 15.8% 68.4% 10.5%
5.3%
書店 26.3% 57.9% 10.5%
5.3%
用餐 15.8% 68.4% 10.5%
4.5%
活動 9.1% 72.7% 13.6%
5.9%
購物 11.8% 64.7% 17.6%
5.9%
交通 24% 47.1% 24%
5.6%
路上 22.2%
5.6 55.6% 16.7%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路上 交通 購物 活動 用餐 書店 飯店 喜宴
表白 1 1 1 1 1 1 1 0
裝熟 0 0 2 0 0 0 0 1
衣著 4 4 0 2 3 5 3 3
物件 10 8 11 16 13 11 13 17
圖4-6 受試者欲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時,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
友人代
3 4 3 3 2 2 2 1
表白
其他 0 0 0 0 0 0 0 0

1.2 當想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對方

與「搭訕對象為獨自一人,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的結

果類似,透過欲搭訕對象所持的「物件」此語言策略仍是受試者們

選用的數量之最。雖然相較其他語言策略來說,請「友人代表白」

的比率不是特別高,但除了在親友的「喜宴」之外,幾乎每個語境

都有10%的占比。本研究推測,由於「喜宴」的主角並不是受試者
8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本身,在這樣的語境下不適合搭訕得過於直接,因此,在親友的

「喜宴」上,鮮少受試者選用請「友人代為表白」此語言策略,更

不會直接向對方「表白」。從此圖表中也可觀察到,相較於「獨自一

人」去搭訕的前提,受試者們在各語境下選用「裝熟」的語言策略

的比率降低了許多,甚至不採用此策略。而在「書店看書、找書」

的語境下,有了友人的陪伴,受試者雖然與前一項相同不會裝熟,

但透過對方的「衣著」來開啟話題此一策略的比率卻陡然上升了超

過25%。

2.1 當想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受試者選擇獨自去搭訕對方

喜宴 12.5% 25% 25% 37.5%

飯店 18% 45% 36%

書店 14.3% 50% 35.7%

用餐 20% 20% 20% 40%

活動 22.2% 11.1% 33.3% 33.3%

購物 40% 10% 20% 30%

交通 22.2% 11.1% 11.1% 55.6%

路上 33.3% 16.7% 16.7% 33.3%

0 2 4 6 8 10 12 14
路上 交通 購物 活動 用餐 書店 飯店 喜宴
表白 2 2 4 2 1 2 2 1
裝熟 1 1 1 1 1 0 0 0
衣著 0 0 0 0 0 0 0 2
物件 1 1 2 3 1 7 5 2
插入話題 2 5 3 3 2 5 4 3
其他 0 0 0 0 0 0 0 0

圖4-7 受試者欲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時,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

當受試者想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並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時,

選用透過對方所持的「物件」來開啟話題的比率略微下降之外,採

用「插入對方與其友人正在談論的話題」的策略與透過「物件」開

8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展話題的策略則不分軒輊。根據前一節的討論,在「路上行走」與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都是具有「強烈目的(地)」的語境,除了搭

乘交通工具之外,人們多半不會在路上久留。但當有友人在時,人

們多半會互相搭配彼此的步調前進到目的地,過程中為避免無聊,

也會有一些談話。而此時,順勢「插入話題」便成了最佳選擇。但

在「超市、超商購物」的語境,雖然從比率上來看,選擇直接向對

方「表白」的策略有與前面幾項條件截然不同的呈現,然而就人數

上來說,其實是與想搭訕對象為「獨自一人」且受試者選擇「獨自

一人」去搭訕此條件下,選擇直接向對方「表白」想與對方做朋友

的人數相同。在「書店看書、找書」和旅遊投宿在「青旅、飯店」

的語境下,相較與透過對方所持「物件」來開啟話題,受試者較偏

向使用「插入話題」的策略。參與大型「活動」和親友的「喜宴」,

兩者的策略使用便較平均。

8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2.2 當想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對方

3% 5.9%
喜宴 5.9% 73.5% 11.8%
3.2% 3.2%
飯店 6.5% 9.7% 64.5% 12.9%
3.6%
書店 7.1% 10.7% 71.4% 7%
2.7% 2.7%
用餐 8.1% 8.1% 48.6% 29.7%
3% 6.1%
活動 15.2% 45.5% 30.3%
3.1%
購物 6.3% 15.6% 59.4% 15.6%
6.1%
交通 9.1% 12.1% 42.4% 30.3%
2.8% 5.6%
路上 8.3% 58.3% 22.2%
2.8%
0 5 10 15 20 25 30 35
路上 交通 購物 活動 用餐 書店 飯店 喜宴
表白 3 3 2 1 3 2 2 0
裝熟 1 0 1 0 1 1 1 1
衣著 1 4 5 5 3 3 3 2
物件 21 14 19 15 18 20 20 25
友人代
2 2 5 2 0 0 1 2
表白
插入話題 8 10 0 10 11 2 4 4
其他 0 0 0 0 1 0 0 0

圖4-8 受試者欲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時,選擇與友人同行去
搭訕

與「搭訕對象非獨自一人,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此

假設與條件下的人數相比,欲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時,受試者

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的假設條件下,幾乎是前項的兩倍。透過

圖四-8,很明顯地可以看出,透過搭訕對象所持的「物件」來開

啟話題,仍是各語境下受試者們所選擇的策略大宗。雖然此假設

條件下的人數為前一項的兩倍,但選擇「插入對方與友人的話題」

並未完全同比例地增加,甚至有縮減的情況,在「超市、超商購

物」此語境下,則完全沒有人選擇此策略,僅有在「餐廳、小吃

店用餐」的語境下大幅提升。在此假設條件下,雖然增加了一項

「請友人代為表白」想與對方做朋友此

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策略,然而並不受受試者們的青睞,選擇的人數並不多,甚至是無
人選擇,僅於「超市、超商購物」時,人數略多一點。

二、 搭訕者的性別分析

除了了解整體受試群眾的語言策略選擇走向,本研究也想了解,

不同性別的受試者是否在語言策略的選擇上有所異同。

表4-6 搭訕對象為獨自一人且受試者獨自一人去搭訕時所採用的
策略性別比
採用的策略比率(%) 各語
境男


境 表白 裝熟 衣著 物件 其他
總人


38.5 9.1 7.7 18.2 7.7 18.2 38.5 54.5 7.7 0 13 11


21.4 9.1 14.3 18.2 21.4 36.4 35.7 27.3 7.1 9.1 14 11


23.1 8.3 15.4 0 7.7 16.7 53.8 75 0 0 13 12


9.1 11.1 9.1 0 0 11.1 81.8 77.8 0 0 11 9


38.5 10 7.7 10 7.7 0 46.2 80 0 0 13 10


33.3 9.1 0 0 0 0 66.7 90.9 0 0 12 11


15.4 0 15.4 0 0 10 69.2 90 0 0 13 10


11.1 10 0 0 11.1 0 77.8 90 0 0 9 10

□男性 女性

透過表4-6可發現,不分男女,多數皆透過對方所持的「物件」

來搭訕他人,然而就比率上來說,除了在「搭乘交通工具」和參與

大型「活動」時,女性採用此策略的程度皆遠高於男性。相反地,

選用直接向對方「表白」想與對方交朋友者,以男性居多,雖然在

8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參與大型「活動」上,女性略高於男性一點,本研究推測參與活動

者多半是對此活動內容感興趣的人,如此共同的話題自然較多,也

可以相互交換有用的資訊。撇除較沒有明確內容的「其他」策略之

外,以「假裝對方面熟」的語言策略來搭訕對方顯然不是女性所偏

好的語言策略,而男性也僅多出一、兩位選擇此策略的比率而已。

在搭乘「交通」工具時,不論男女性,受試者所選擇的語言策略都

十分平均。在公車或捷運車廂內,人們如果沒看手機的話,就是觀

察他人手邊的物品和衣著,故本研究推測該語境下,男女性採用各

策略的比率也較平均。根據此假設條件下,各語境中所選擇的語言

策略整體性別分布來看,男性略比女性直接一點。

另一方面,當搭訕對象為獨自一人時,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
去搭訕的男女人數可見表四-7。表四-8則呈現了在搭訕對象為獨自一
人時,男女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時,分別會採用的語言策
略比率。

表4-7 搭訕對象獨自一人且受試者與友人同行去搭訕時,各語境的
男女人數
人數
男 女
語境
路上 4 14
交通 3 14
購物 4 13
活動 6 16
用餐 4 15
書店 5 14
飯店 4 15
喜宴 8 14

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表4-8 搭訕對象獨自一人且受試者與友人同行去搭訕時所採用的策
略性別比
採用的策略比率(%)
語境 友人代為
表白 裝熟 衣著 物件 其他
表白
路上 0 7.1 0 0 25 21.4 75 50 0 21.4 0 0
交通 0 7.1 0 0 0 28.6 66.7 42.9 33.3 21.4 0 0
購物 0 7.7 25 7.7 0 0 75 61.5 0 23.1 0 0
活動 0 6.3 0 0 16.7 6.3 83.3 68.8 0 18.8 0 0
用餐 0 6.7 0 0 25 13.3 75 66.7 0 13.3 0 0
書店 0 7.1 0 0 40 21.4 40 64.3 20 7.1 0 0
飯店 0 6.7 0 0 25 13.3 50 73.3 25 6.7 0 0
喜宴 0 0 0 0 25 7.1 75 85.7 0 7.1 0 0
□男性 女性

藉由表四-8,很明顯的,完全沒有男性選擇直接向對方「表白」

想當朋友此策略,但除了在親友的「喜宴」之外,每個語境下都有

一位女性選擇直接向對方「表白」想當朋友。而「假裝對方很面熟」

也如前一項假設條件,在各種語境下都不是男女性所會採用的語言

策略。不過「請友人代為表白」想與對方交朋友此策略,男性的採

用比率較女性低得多,即便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在「書店看書、

找書」及旅行投宿的「青旅、飯店」也僅有一位的比率。承本章第

一節的討論,男性較不喜歡依賴他人,即便請友人與自己同行,但

絕大多數的情況也是不願讓對方替自己出面去表白。然而女性在每

個語境下,都至少會有一位採用此策略。此外,於此假設條件中,

在「超商、超市購物」的語境,男女皆無人選用透過對方的「衣著」

開啟話題。本研究推測,在此假設條件和語境下,人們關注的焦點

多半落在超商、超市的商品上,不太會透過對方的「衣著」來搭訕。

89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表4-9 搭訕對象非獨自一人且受試者獨自一人去搭訕時所採用的策
略性別個數
採用的策略人數 各語境
語境 插入 男女
表白 裝熟 衣著 物件 其他
話題 總人數
路上 1 1 1 0 0 0 1 0 1 1 0 0 4 2
交通 2 0 1 0 0 0 0 1 2 3 0 0 5 4
購物 4 0 0 1 0 0 1 1 1 2 0 0 6 4
活動 1 1 1 0 0 0 0 3 2 1 0 0 4 5
用餐 1 0 0 1 0 0 0 1 2 0 0 0 3 2
書店 2 0 0 0 0 0 2 5 4 1 0 0 8 6
飯店 2 0 0 0 0 0 2 3 3 1 0 0 7 4
喜宴 1 0 0 0 2 0 1 1 2 1 0 0 6 2

策略
男女 14 2 3 2 2 0 7 15 17 10 0 0 43 29

人數
□男性 女性

相較於搭訕對象為一人的假設前提,當搭訕對象非獨自一人時,

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的人數變少了許多,因此本研究該

部分採用人數計量較能清楚說明。

觀察表四-9直接向對方「表白」想與對方當朋友的總人數,男

女性在選用策略的人數有極大的差距,男性是遠高於女性的,而選

擇「假裝對方很面熟」與透過對方的「衣著」來開展話題的男女總

人數都是偏低的,兩性在各語境下採用此策略的人數差異性不高。

不過以對方所持「物件」此策略來看,女性的人數在此假設條件下

的佔比偏高,超過了一半的數量,男性大約只佔了約一到兩成左右,

不過選擇「插入對方與友人的話題」此策略,男性人數則高於女性

人數的一半。

在此假設前提和語境下,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此條件的男

女人數,可發現在「書店看書、找書」的人數,無論男女都是最多

9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人選擇,但在次要的人數上,男女就有了差異,男性是在旅行投宿

的「青旅、飯店」人數上為次多,女性則是在參與大型「活動」的

語境人數次多。由此可知,在「書店看書、找書」的語境下,即便

想搭訕的對象不是獨自一人,男女雙方皆能獨自一人去搭訕,但是

在次要的人數上,男性能夠獨自一人去搭訕對方的語境為「青旅、

飯店」,女性則是參與大型「活動」。在「餐廳、小吃店用餐」的語

境下,男女雙方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的人數都是最少的,可推

測在此假設語境下,不分男女都不太會獨自一人去搭訕對方。

各語境中男、女性策略選擇的人數,可發現在「書店看書、找

書」的語境下,女性選用透過對方所持「物件」來搭訕對方是最多

人採用的,但男性則是選擇「插入對方與友人的話題」來與對方拉

近關係。但男性在「超商、超市購物」的語境下,選擇直接「表白」

想與對方當朋友的人數也是最多的。

表4-10 搭訕對象非獨自一人且受試者與友人同行去搭訕所採用的
策略性別個數
採用的策略人數
各語境
友人
語境 插入 男女
表白 裝熟 衣著 物件 代為 其他
話題 總人數
表白
路上 2 1 0 1 0 1 7 14 1 1 4 4 0 0 14 22
交通 1 2 0 0 0 4 5 9 0 2 6 4 0 0 12 21
購物 0 2 0 1 2 3 5 13 3 2 0 0 0 0 10 22
活動 0 1 0 0 1 4 5 10 1 1 6 4 0 0 13 20
用餐 2 1 1 0 0 3 7 11 0 0 5 6 0 1 15 22
書店 0 2 1 0 1 2 6 14 0 0 2 0 0 0 10 18
飯店 1 1 1 0 1 2 4 16 0 1 3 1 0 0 10 21
喜宴 0 0 0 1 1 1 8 17 0 2 2 2 0 0 11 23

策略
男女 6 10 3 3 6 20 47 104 5 9 28 21 0 0 95 169

人數
□男性 女性
9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表4-10呈現,當受試者想要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於是找朋

友一起去搭訕的假設條件下,男女雙方所選擇搭訕的語言策略個數。

很明顯的,以策略選擇的總數來看,可以推斷出透過對方所持「物

件」來開啟話題是不分性別、不分語境,幾乎是每位受試者的首選。

而在此假設條件下所增加的語言策略選項-「請友人代為表白」想

當朋友,在各策略的總數中成為第二順位的選擇。與搭訕對象獨自

一人的假設下相同,此策略不論在何種語境下,皆不受受試者們的

青睞,於是成了各策略總數最低者。在比例上有較大懸殊者,當屬

透過對方的「衣服」來搭訕對方,女性在此策略的人數占比幾乎是

男性的兩倍。

透過圖4-4,可得知在此假設下,各語境中受試者們選擇「與友

人同行」的條件占總體受試者的比率為何。藉由表四-8,可更細部

地得知各語境下分別有多少名男女性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此

條件。從各語境的男女受試者總數來看,男性和女性選擇「與友人

同行」去搭訕的人數在各語境中的差異不大,最多與最少的人數差

距都是5人。不過女性受試者中,在親友的「喜宴」上是最多人選擇

的,而在「書店看書、找書」則是最少人選擇的,結果與表四-7想

要搭訕的對象在「獨自一人」的前提下,各語境中女性受試者選擇

「獨自一人」去搭訕的最多與最少人數相反。而男性在此前提下,

在「餐廳、小吃店用餐」的人數最多,在「超商、超市購物」、在

「書店看書、找書」和旅行投宿在「青旅、飯店」的人數最少。在

「餐廳、小吃店用餐」與在「書店看書、找書」此二語境中呈現出

來的結果,正好和前一個假設條件下的相反。

觀察在此假設條件下,各語境裡男女選擇的策略人數,可發現

在參與親友的「喜宴」中,男女性選擇採用透過對方所持「物件」

9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此策略來搭訕對方。雖然從人數上來看,旅行所投宿的「青旅、飯

店」中,男性選擇以透過對方所持「物件」來開啟話題的人為各語

境中人數最少,然而單從該語境下各策略男性選擇的人數來說仍是

最多的,與該語境下的女性相同。不過選擇此策略的女性,在各語

境中人數僅次於參與親友的「喜宴」。此外,新增的「請友人代為表

白」想與對方當朋友的選項,於此假設條件下,「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和參與大型「活動」的語境裡,男性採用此策略的人數最多。然而

女性並非如此,即便在各語境中,於「小吃店、餐廳用餐」的語境

下選擇此策略的人數最多,但就此語境下選擇「請友人代為表白」

想與對方當朋友的女性人數並非最多。

三、 搭訕者的過去經驗分析

除了從語境、性別的層面去分析受試者作為搭訕者時,在不同

假設條件下的語言策略選擇,也從受試者過去與搭訕相關的經驗來

分析。同樣透過 SPSS 來做 Two-way ANOVA 分析,以了解過去經驗

對策略選擇的影響,也可了解,經驗是否會與當下受試者所碰到的

語境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影響他們的策略選擇。於是在操作此分析

系統之前,本研究先做了以下幾個假設:

1. 在想要搭訕的對象「獨自一人」,且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

搭訕時,他們過去經驗是否會影響語言策略的選擇?

H9:當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同樣也「獨自一人」情況

的對象時,過去經驗不會影響語言策略

H10:當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同樣也「獨自一人」情況

的對象時,過去經驗會影響語言策略選擇

2. 在想要搭訕的對象「獨自一人」,且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

搭訕時,當下的語境是否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
9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H11:當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同樣也「獨自一人」情況

的對象時,語境不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

H12:當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同樣也「獨自一人」情況

的對象時,語境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

表4-11 欲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而受試者獨自去搭訕時所採取
的策略與過去經驗、語境的關係顯著性10
受試者間效應項檢定
依變數:策略
來源 第Ⅲ類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顯著性
修正的模型 46.862a 32 1.464 1.049 .408
顯著性 1164.151 1 1164.151 833.931 .000
語境 16.075 7 2.296 1.645 .127
經驗 16.544 4 4.136 2.963 .022
語境*經驗 18.739 21 .892 .639 .884
錯誤 208.001 149 1.396
總計 2187.000 182
校正後總計 254.863 181

觀察表4-11,可發現語境的顯著性為0.127>0.05、受試者過去
經驗的顯著性為0.022<0.05,而語境與過去經驗的交互關係顯著性
為0.884>0.05,表示語境在此假設條件下對受試者選用的語言策略
的顯著性不大,而受試者們過去的經驗為顯著,語境與受試者過去
經驗的交互作用的結果則為不顯著。於是此結果拒絕了 H9的虛無假
設與 H12的對立假設,並接受了 H10的對立假設和 H11的虛無假設。因
此本研究對此結果的解釋為,受試者想要搭訕的對象在「獨自一人」
情況下,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所選擇的語言策略是會受

10
a. R 平方= .184 (調整的 R 平方= .009)

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到他們過去搭訕與被搭訕的經驗影響,但不太受語境以及語境和受
試者過去經驗交互作用的結果影響,所以,於此假設條件下,受試
者作為搭訕者時所採用的語言策略,主要取決於他們個人的過去經
驗。

面對類似的假設條件,本研究也再做了數個近似的假設:

1. 在想要搭訕的對象「獨自一人」,且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

去搭訕時,他們的過去經驗是否會影響語言策略的選擇?

H13:當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獨自一人」的對象時,

過去經驗不會影響語言策略

H14:當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獨自一人」的對象時,

過去經驗會影響語言策略選擇

2. 在想要搭訕的對象「獨自一人」,且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

去搭訕時,當下的語境是否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

H15:當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獨自一人」的對象時,

語境不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

H16:當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獨自一人」的對象時,

語境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
在 設 定 完 這 些 假 設 之 後 , 同 樣 透 過 SPSS 來 進 行 Two-way
ANOVA 分析來了解當下的語境、受試者的過去經驗這兩個變因數,
在此假設條件下是否會對受試者選擇的語言策略──依變數,造成
影響。此外,也能看出兩個變因數之間是否有交互作用,而此交互
作用對受試者的語言策略選擇是否會產生影響力。

9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表4-12 欲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而受試者找友人去搭訕時所採
取的策略與過去經驗、語境的關係顯著性11
受試者間效應項檢定
依變數:策略
來源 第Ⅲ類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顯著性
修正的模型 13.993a 25 .560 .725 .823
顯著性 550.972 1 550.972 714.050 .000
語境 .725 7 .104 .134 .996
經驗 8.831 3 2.944 3.815 .012
語境*經驗 4.161 15 .277 .360 .986
錯誤 98.767 128 .772
總計 2335.000 154
校正後總計 112.760 153

從表4-12的數據結果來看,與表4-11的結果十分相似。當下語境
的顯著性為0.996>0.05、受試者的過去經驗顯著性為0.012<0.05、
語境和過去經驗的交互作用顯著性為0.986>0.05,代表當下的語境
以及語境和受試者過去經驗的交互作用無顯著性,而受試者的過去
經驗具有顯著性,所以此結果拒絕了 H13的虛無假設和 H16的對立假
設,並接受了 H14的對立假設和 H15的虛無假設。於是本研究根據這
樣的結果做出的判讀是,當受試者想要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
時,而選擇「與友人同行」此條件的受試者們,於此情況下,當下
的語境無法有效地影響他們所採用的語言策略,反而是過去關於搭
訕或被搭訕的經驗能夠有效地影響他們所選擇的語言策略。此外,
當下的語境與受試者們過去的經驗之間交互作用並不大,無法為他
們的語言策略帶來影響力。

以下的前提略有改變,當受試者作為搭訕者時,想要搭訕的對

11
a. R 平方= .124 (調整的 R 平方= -.047)

9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象不再是獨自一人,而是「與友人同行」出現在不同的語境中,那

麼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對方此條件的受試者,他們所採取的語

言策略是否受當下語境影響,或是他們過去經驗的影響,又或者受

語境與過去經驗的交互作用後影響。同樣的,本研究依然透過 SPSS

來對此部分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 Two-Way ANOVA 分析,因此做了

下列幾個假設:

1. 在想要搭訕的對象「與友人同行」時,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

去搭訕的情況下,他們的過去經驗是否會影響語言策略的選擇?

H17:當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與友人同行」的對象時,

過去經驗不會影響語言策略

H18:當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與友人同行」的對象時,

過去經驗會影響語言策略選擇

2. 在想要搭訕的對象「與友人同行」時,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

去搭訕的情況下,當時的語境是否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

H19:當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與友人同行」的對象時,

語境不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

H20:當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與友人同行」的對象時,

語境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

9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表4-13 欲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而受試者獨自去搭訕時所採取
的策略與過去經驗、語境的關係顯著性12
受試者間效應項檢定
依變數:策略
來源 第Ⅲ類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顯著性
修正的模型 57.992a 27 2.148 .788 .742
顯著性 379.033 1 379.033 139.114 .000
語境 14.093 7 2.013 .739 .640
經驗 40.499 4 10.125 3.716 .011
語境*經驗 16.030 16 1.002 .368 .984
錯誤 119.883 44 2.725
總計 1081.000 72
校正後總計 177.875 71

經過分析後,得出了表四-13。從中可看出,語境的顯著性為

0.64>0.05、受試者的過去經驗顯著性為0.011<0.05、當下語境與過

去經驗的交互作用顯著性為0.984>0.05,可說明在此假設條件下,

當下語境和語境與經驗的交互作用無顯著性,但單就受試者的過去

經驗來看,對他們的語言策略決策是具有顯著性的。而該分析結果

拒絕了H17的虛無假設、H20的對立假設,並接受了H18的對立假設和

H19的虛無假設。根據此結果,本研究這麼說明:當受試者想要搭訕

的對象有其他人同行時,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此條件的的受試者會

根據他們的過去經驗來選擇適合搭訕的語言策略,並不受當下的語

境及語境和過去經驗交互作用的影響。

與前一項的假設相同,唯一不同之處為受試者所選擇的條件是

「與友人同行」去搭訕。同樣的,本研究為此項目設了數個假設,

12
a. R 平方= .326 (調整的 R 平方= -.088)

9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以了解當下的「語境」、受試者的過去「經驗」是否會對受試者面對

此情境的語言策略有所影響,以及「語境和經驗」之間是否有交互

作用來影響受試者的語言策略。

1. 在想要搭訕的對象「與友人同行」時,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

去搭訕的情況下,他們的過去經驗是否會影響語言策略的選擇?

H21:當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與友人同行」的對象

時,過去經驗不會影響語言策略

H22:當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與友人同行」的對象

時,過去經驗會影響語言策略選擇

2. 在想要搭訕的對象「與友人同行」時,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

去搭訕的情況下,當時的語境是否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

H23:當受試者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與友人同行」的對象

時,語境不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

H24:當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與友人同行」的對象時,

語境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

99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表4-14 欲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而受試者找友人去搭訕時所採
取的策略與過去經驗、語境的關係顯著性13
受試者間效應項檢定
依變數:策略
來源 第Ⅲ類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顯著性
修正的模型 57.992a 27 2.148 .788 .742
顯著性 379.033 1 379.033 139.114 .000
語境 14.093 7 2.013 .739 .640
經驗 40.499 4 10.125 3.716 .011
語境*經驗 16.030 16 1.002 .368 .984
錯誤 119.883 44 2.725
總計 1081.000 72
校正後總計 177.875 71

藉由 SPSS 做了 Two-Way ANOVA 分析,得出了表4-14。從表4-

14可得知,當下的「語境」顯著性為0.64>0.05、受試者的過去「經

驗」顯著性為0.011<0.05、「語境和經驗」的交互作用顯著性為0.984

>0.05。顯而易見地,在此假設條件下,當下的語境以及語境和經驗

的交互作用不具顯著性,而受試者的過去經驗具有顯著性。這樣的

結果就是接受了 H22的對立假設和 H23的虛無假設,並且拒絕了 H21的

虛無假設和 H24的對立假設。由此可知,當受試者想要搭訕的對象

「非獨自一人」時,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對方此條件的受試

者們,當下的語境以及語境和受試者過去經驗的交互作用,並不會

對受試者的語言策略造成一定的影響力,然而但從受試者的過去經

驗來看,受試者要去搭訕對方時所採去的語言策略則會受他們的過

去經驗影響。

13
a. R 平方= .326 (調整的 R 平方= -.088)

10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四、 小結

依照本節的分析內容,本研究於小結的部分將揉合三個大項─

─「語境」、「性別」和「過去經驗」與相對應語言策略說明。

當受試者在面對想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的假設情境下,

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和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的人數差異

並不大。然而,當受者在面對想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的假設

情境下,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的人數比選擇「與友人同行」去

搭訕的人數少得多。從 Two-Way ANOVA 分析中可得知,當受試者作

為搭訕者時,主要影響他們的語言策略與作為被搭訕者的情況不同,

受當下語境的影響較小,受過去經驗的影響較大。

當想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時,不論條件選擇「獨自一人」

去搭訕或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的受試者,多以搭訕對象所持

「物件」來開啟話題。然而,有了「友人的陪伴」,作為搭訕方的受

試者在面對「獨自一人」的對象時,反而不若選擇「獨自一人」去

搭訕的受試者勇敢,不太主動表白,甚至有一部份的人想拜託友人

代替自己表白。不過,當受試者想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時,

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對方的受試者雖然不多,但有很高一部份

比率的人是勇於前去表白的,次則透過插入對方與友人的話題進行

搭訕。而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的受試者,仍與搭訕對象為

「獨自一人」假設前提下的受試者們選擇的語言策略大致相同,皆

以對方所持「物件」來開展話題,唯一不同的是次項的選擇,是以

「插入對方與友人的話題」來搭訕對方。此外,除了在搭訕對象

「非獨自一人」,且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的假設條件下,

透過對方的「衣著」來開啟話題此語言策略最不受青睞,「假裝對方

很面熟」此語言策略於其他假設條件下最不受受試者們青睞。而當
10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受試者「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獨自一人」的對象時,直接向對方

「表明」想做朋友的語言策略為第二個不受認可的。

另外,在不同的假設前提下,男女性所選擇的條件也有所不同。

當想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時,男女性選擇「獨自一人」去搭

訕的人數十分相近,但就總體男女性受試者來說,男性的比率是略

高於女性的,而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的女性則遠高於男性,

但與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此條件的人數相去不遠。由此推斷當

面對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時,男性較偏向「獨自一人」去搭

訕,而女性則較偏向「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當受試者想搭訕的對

象「非獨自一人」時,男女性所選擇的條件傾向也與前一個假設前

提相同,男性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的比率和總數皆高於女性,

女性則是選擇「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的比率與總數高於男性。不過,

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非獨自一人」的對象此假設條件的受試

者們,佔總體受試者的比率偏低,可見面對想要搭訕的對象「非獨

自一人」時,不分男女皆不太敢獨自一人去搭訕。從語言策略的選

擇來看,性別間的差異並不大,多半都是以對方所持「物件」來開

啟話題,而女性在使用此策略的比率上略高於男性。不過,當受試

者想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時,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的男

性雖然仍以對方所持「物件」此策略為主,然而仍有一定比率的男

性選擇直接向對方「表白」想當朋友,但在女性受試者方面完全沒

有這樣的情況。此外,凡是受試者「與友人同行」去搭訕的條件下,

雖然非主要選擇的策略,但女性「請友人代為表白」想與對方做朋

友的比率則高於男性。而在面對想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時,

選擇「獨自一人」去搭訕的男性做法就相對直接,多半直接向對方

「表白」想當朋友,但女性卻仍以較迂迴的方法,透過「插入對方

10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與友人的話題」來搭訕對方。因此,本研究推斷,在不同的假設條

件下,性別較語境對策略選擇的影響力略高。

就受試者們過去的經驗來說,在想搭訕的對象為「獨自一人」
的假設前提下,和語境一樣,對他們所採取的策略並無太大的影響
力。反而是想搭訕的對象「非獨自一人」時,受試者們的過去經驗
對策略的選擇就有了顯著的影響力。

第三節 搭訕者與被搭訕者不同立場的探討

本節將透過受試者當下的語境、他們的性別和過去經驗,來探

討當他們身處於不同的立場時,語言策略上的轉變。

一、 語境層面

於本研究中,受試者無論是作為搭訕者或被搭訕者時所處的

「實體語境」皆相同,然而當受試者作為被搭訕者時,所選用的語

言策略多半偏向符合禮貌原則,但未必符合合作原則;作為搭訕者

時,則試圖以關聯原則的方式來與想要搭訕的對象產生連結,促使

雙方的談話可以再往前推一步,僅有少部分的人透過符合合作原則

的方式,如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然而在旅行所投宿的「青旅、

飯店」以及參與親友的「喜宴」,受試者不論是否為「獨自一人」,

多半會採取符合合作原則的語言策略來面對搭訕自己的陌生人;但

反過來,當受試者為搭訕者時,在旅行所投宿的「青旅、飯店」以

及參與親友的「喜宴」上,多半採取不太符合合作原則的語言策略、

十分迂迴地去搭訕對方。而在「路上」行走、「搭乘大眾運輸」、在

超商、超市「購物」與在餐廳、小吃店「用餐」時,受試者們作為

被搭訕者的角色,在這些語境的反應多半不冷不熱,即便「與友人

同行」,仍有超過總數一半的受試者採取偏消極的語言策略。反觀受

10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試者立場換為搭訕者時,在這些語境下,也同樣採用不太符合合作

原則的語言策略。另外,參與大型「活動」和在「書店」看書、找

書,此二語境則會隨著假設條件的不同,受試者們所採取的語言策

略也有所不同。當受試者作為被搭訕者時,「獨自一人」面對陌生人

的搭訕所採用的語言策略雖然都符合禮貌原則,但皆不符合合作原

則;然而「與友人同行」時,選擇不符合合作原則的語言策略比率

降低許多,使得談話態度偏積極。當受試者作為搭訕者可以在不同

的假設前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條件時,在想要搭訕的對象「非獨自

一人」這個極少受試者選擇「獨自一人」搭訕的假設條件下,於

「書店看書、找書」此語境中,意外地有許多受試者勇於在此語境

「獨自一人」去搭訕「與友人同行」的對象。

因此,就「語境」這個層面上來說,當受試者作為被搭訕者的

情況下,便對他們的語言策略造成顯著的影響;然而,當受試者作

為搭訕者時,語境對於他們所採用的語言策略影響力便下降,僅有

部分語境在假設條件的不同,受試者的語言策略呈現較明顯的變化。

二、 性別層面

從男女在不同假設條件與語境下,所選擇的語言策略來觀察,

可發現受試者在作為被搭訕者時,不論條件為「獨自一人」或「與

友人同行」,兩性大體選擇的語言策略為「不冷不熱」,不過男性受

試者選擇較符合合作原則的比率卻高於女性,且即便「與友人同行」,

也不太選擇「以眼神向友人求救」。然而女性整體語言策略的走向皆

偏向雖符合禮貌原則,卻較不符合合作原則的情況。男女語言策略

較一致的語境便呈現在參與大型「活動」、在「書店」看書、找書、

旅行投宿的「青旅、飯店」以及參與親友的「喜宴」。

10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當受試者作為搭訕者時,整體語言策略走向多半採取較符合關

聯原則的方式,以搭訕對象所持「物件」來搭訕對方,不過在受試

者「非獨自一人」時,男性不太會「請友人代為表白」想當朋友,

但女性反而能夠依賴友人來代替自己表白想當朋友。

根據這樣的比較結果,本研究認為,隨著假設條件的變換,不

同性別的受試者會呈現社會對於男女性別刻板印象的語言策略。也

就是說,整體語言策略的選擇是較偏向台灣華語母語者面對陌生人

較保守的語言策略。然而就次要選擇來看,男性不論作為搭訕者或

被搭訕者的角色,所選擇的語言策略會較偏向符合合作原則,而且

是積極與陌生人交流的傾向;而女性的選擇則是偏向符合禮貌原則,

但未必符合合作原則的語言策略,僅在旅途中投宿的「青旅、飯店」

和「與友人同行」的語境和條件下,所選擇的語言策略傾向才與男

性較接近。

三、 經驗層面

當受試者作為被搭訕者時,他們的過去經驗對於不同條件和語

境下的語言策略並未有太顯著的影響力。反而是在受試者作為搭訕

者的假設前提下,不論受試者們所選擇的條件為何,過去被搭訕或

搭訕他人的經驗才於此發揮顯著的影響力。較特別的是,在受試者

在搭訕他人時,不論對方或自身為「非獨自一人」的假設條件,過

去經驗呈現出來的顯著性皆高於受試者與對方為「獨自一人」的狀

態。不過,當受試者被人搭訕時,情況便徹底反轉。雖然過去經驗

於此假設前提下對語言策略的選擇沒有顯著性,然而當受試者為

「獨自一人」時,過去經驗對語言策略的影響力仍略高於受試者

「非獨自一人」的條件。

10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從這樣的分析結果來判斷,當「搭訕」的情境發生時,那麼除
了受試者與對方之外的第二人出現的話,如此受試者的過去經驗才
能發揮顯著的影響力;反過來說,當「搭訕」的情境發生時,僅有
受試者與對方存在於該情境時,則受試者的過去經驗則無法對語言
策略的選擇發揮顯著的影響力,便會由其他的變因素來影響他們的
語言策略選擇。

四、 小結

經由本研究的分析結果可得知,當搭訕的假設條件有所轉換

時,能夠影響受試者語言策略選擇的變因便有所不同,且影響決策

的變因在影響的程度上也有所差異。當受試者作為被搭訕者時,語

境是影響受試者語言策略選擇的主因;當受試者作為搭訕者時,過

去經驗則是影響語言策略選擇的主因。而性別所形塑的策略選擇差

異,則是參考當下語境與受試者過去經驗之後,再下一層影響語言

策略選擇的要素。

106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發展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發展

經過前面幾個章節在探討人們溝通時,語境所牽涉其中的相關

研究脈絡,以及透過實際問卷調查了解臺灣華語母語者在作為搭訕

者與被搭訕者時,會如何變更自己的語言策略以因應當下的語境,

並探討這些語言策略的選擇背後可能蘊含的意義。因此,本章分為

兩小節,第一節主要回應前面章節所提出的研究議題,第二小節則

列出一些以本研究為本,未來人們可以再加深加廣研究的方向。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根據本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回應先前的研究議題:

(一) 在什麼語境下,人們較「願意」與陌生人交談?

由於本研究的受試者為處於漢語文化圈臺灣華語母語者,又漢

語文化圈的人們屬於高語境文化與集體主義的群體,因此當臺灣華

語母語者為獨自一人時,大多不好意思拒絕與陌生人交談。不過,

近一世紀以來受西方文化的洗禮以及網路世代的革新,年輕族群在

人與人之間社交上的價值觀已與年長者有所差異,若想認識新朋友,

則會偏向與自己志趣相同的人交往。因為雙方所擁有的百科知識語

境大致相同,較不擔心雙方在認知上有極大的落差,同時也相當期

待對方在語境背景與自己未重合的部分,彼此藉由溝通帶來新火花。

此外,當人們脫離故有熟悉的生活語境,到外地旅行時,時常

抱持著輕鬆自在與開放的心去體驗新事物。因此,不論是自己主動

或是他人主動前來搭話,臺灣華語母語者多半不會排斥。

10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二) 在什麼語境下,人們「不願意」與陌生人交談?

很顯而易見地與前一個議題相反,臺灣華語母語者身在一個集

體主義的社會群體中,排外性十分地高,因此當有不屬於自己群體

的外人接近時,便會相當抗拒。再者,漢語圈內的臺灣華語母語者

又是高語境文化的群體,為了不使對方的面子受到威脅,總是以各

種迂迴的方式表達自己不願再與對方繼續交談。除此之外,有別於

西方文化有所謂與陌生人閒聊(small talk)的習慣,集體文化下的

臺灣華語母語者不喜歡與陌生人漫無目的地閒聊,尤其在這個幾乎

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想要打發時間,只要開啟手機的網路,

便能找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聊天或觀看與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由前述內容與研究結果可知,在路上行走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時,不分男女,人們僅專注於自己的手機與要前往的目的地,任何

目的的搭訕對他們而言都是干擾而想要迴避。因此,在人們帶有強

烈目的或前進目標得語境下,都不適合搭訕臺灣華語母語者。

(三) 面對華語母語者,可以以什麼方式來開啟話題?

由於華人社會比較偏向高語境,人們大多只與自己熟識或志趣

相投的人交流,除非是在一個氣氛較為輕鬆愉快的場合,否則華語

母語者通常不太與陌生人閒聊。透過關聯論的指引,凡提出與對方

相關的內容,多半能夠引發對方的回應,且較容易開啟話題。

第二節 未來發展

由於本研究所研究的對象僅設定在特定校園的學生族群,未能

擴及其他地區、領域及年齡層,再加上每個人的家庭環境背景皆不

盡相同,即便接受國家的義務教育也會因為課綱調整,而使教學重

108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發展

點與內容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的結果僅能呈現部分群體面對陌生

人時所使用的語言策略。

另一方面,因本研究為了解各語境與我群等因素,是否影響臺

灣華語母語者在面對陌生人時的語言策略,所以在問卷內容的設計

上較為複雜,易使問卷填寫者感到疲倦而放棄。未來的研究設計可

以針對不同部分個別設計問卷,使整體問卷變得較為簡易。

此外,由於本研究僅就語言策略做探討,而話語的呈現方式又

十分多樣化,因此未來研究亦可深入探討華語母語者在面對陌生人

的話輪轉換上是否有變化?若有,那有哪些語言特徵?什麼語言特

徵在什麼樣的語境下最常見與最不常見……等議題,都值得未來再

繼續做更深更廣的探索。

109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11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江義平。(2007),領導與人際溝通技巧課程自編教材。(未出版) 。
取自 https://web.ntpu.edu.tw/~ipchiang/

何兆熊(彙編)。(2000)。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謝朝群和陳新仁。(2007)。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
模因論。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吳孟芬。(1997)。服務情境中之溝通問題分析:以醫療服務為例。
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振華、劉伶(主編)。(1983)。語言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

紀曉岩。(2017)。社交媒體對傳統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傳播力研
究,10,46-46。

素虹。
(1991)。親屬稱謂的特殊現象。漢語學習,(6),39-40。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15)。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第五
版)。中華民國教育部。

黃厚銘。(2002)。網路上探索自我認同的遊戲。教育與社會研究, (3),
65-105。

鄭匡宇。(2007)。情挑 Everywhere :搭訕致勝21擊。台北市:好桔


文化。

謝佳玲。(2015)。語用學課程自編教材。(未出版)。

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Blackmore, S. (1999). The evolution of meme machin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Bond, R., & Smith, P. B. (1996). Culture and conformity: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using Asch's (1952b, 1956) line judgment
tas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9(1), 111.

Brodie, R. (1996). Virus of the mi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eme. Seattle,
Wash: Integral Press.

Brown, P., & Levinson, S. (1978).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E.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pp. 56-31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wn, P., & Levinson, S. C. (1987). Studies in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 4.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ston, R. (2002). Linguistic meaning, communicated meaning and


cognitive pragmatics. Mind & Language, 17(1‐2), 127-148.

Chu, S. C., & Choi, S. M. (2011). Electronic word-of-mouth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 24(3), 263-281.

Elphinston, R. A., & Noller, P. (2011). Time to face it! Facebook intrusio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omantic jealousy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4(11), 631-635.

Firth, J. R. (1950). Personality and language in society.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2(1), 37-52.

Grice, H. 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Speech acts (pp. 41-58).


Brill.

Grice, H.P. (1967). Further notes on logic and conversation.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2
參考文獻

Gudykunst, W. B. & Lee, C. M. (2002).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 165-178.

Gudykunst, W. B. (Ed.). (1993). Communication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UNY Press.

Gudykunst, W. B., & Nishida, T. (1994). Bridging Japanese/North


American differences (Vol. 1). Sage Publications, Inc.

Gudykunst, W. B., Ting-Toomey, S., & Chua, E. (1988). Culture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Hall, E. T. (1966). The Hidden Dimension. Doubleday.

Hall, E. T. (1976). Beyond culture. Anchor.

Halliday, M. A. K. (1964).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gman.

Heylighen, F. (1998).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Proc. 15th Int.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Association Internat. de Cybernétique, Namur, 1999), p.418- 423.

Johnson, D. I., Roloff, M. E., & Riffee, M. A. (2004). Politeness theory and
refusals of requests: Face threat as a function of expressed
obstacles. Communication Studies, 55(2), 227-238.

Keenan, E. O., & Keenal, E. O. (1976). The universality of conversational


postulates. Language in society, 67-80.

Kim, U. E., Triandis, H. C., Kâğitçibaşi, Ç. E., Choi, S. C. E., & Yoon, G.
E. (1994).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Inc.

Kirkbride, P. S., Tang, S. F., & Westwood, R. I. (1991). Chinese conflict


preferences and negotiating behaviour: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11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influences. Organization studies, 12(3), 365-386.

Lakoff, R. T. (1975). 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 New York : Harper &
Row.

Leech, G., Garside, R., & Atwell, E. S. (1983). The automatic grammatical
tagging of the LOB corpus. ICAME Journal: International Computer
Archive of Modern and Medieval English Journal, 7, 13-33.

Leung, K. (1988). Some determinants of conflict avoidanc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1), 125-136.

Levesque, R. J. (2011). Sex roles and gender roles.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 2622-2623.

Malinowski, B. (1923). Psycho-analysis and


anthropology. Nature, 112(2818), 650-651.

Markus, H. R., &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2),
224.

Miller, J. G. (1994).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morality of caring:


Individually oriented versus duty-based interpersonal moral
codes. Cross-Cultural Research, 28(1), 3-39.

Okabe, R. (1983). Cultural assumptions of East and Wes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Current perspectives.

Radcliffe-Brown, A. R. (1952).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imitive Society,


3.

Schiffrin, D. (1994).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Blackwell Textbooks in


Linguistics, Oxford: Blackwell.

Sperber, D., & Wilson, D. (1981). Irony and the use-mention


distinction. Philosophy, 3, 143-184.

114
參考文獻

Sperber, D., & Wilson, D. (1982). Mutual knowledge and relevance in


theories of comprehension. Academic.

Sperber, D., & Wilson, D.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Vol. 142).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perber, D., & Wilson, D. (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2nd ed.). Blackwell Publishing.

Sperber, D., & Wilson, D. (2006). A deflationary account of metaphor. UCL


Work. Pap. Linguist, 18, 171-203.

Sproull, L., & Kiesler, S. (1986). Reducing social context cues: Electronic
mail i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2(11),
1492-1512.

Thomas, J.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4(2), 91-112.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Ting-Toomey, S. (1993). Communicative resourcefulness: An identity


negotiation perspective.

Triandis, H. C. (1994). Cross-cultural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Triandis, H. C., Bontempo, R., Villareal, M. J., Asai, M., & Lucca, N.
(1988).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elf-ingroup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2), 323.

Valenzuela, S., Park, N., & Kee, K. F. (2009). Is there social capital in a
social network site?: Facebook use and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trust, and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4(4), 875-901.

11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Verschue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Publisher: Edward


Arnold

Wheeler, L., Reis, H. T., & Bond, M. H. (1989). Collectivism-


individualism in everyday social life: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melting po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1), 79.

Wilson, D. (2004). Relevance and lexical pragmatics (Vol. 16, pp. 343-
360). 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Zhang, Y. (1995). Strategies in Chinese requesting. Pragmatics of Chinese


as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 25, 23-67.

116
附錄:問卷

附錄:問卷
受訪者:
您好!感謝您撥冗接受本研究調查。此份問卷主要是調查人們在搭
訕他人或被搭訕時,會採用什麼樣的言語行為策略來應對上述情況。因
此該份問卷將分成三個部分,一為受訪者您的背景資料與相關經驗調
查;二為受訪者為搭訕者時的情況;三為受訪者為被搭訕的情況。
調查過程中所蒐集到的個人資料等訊息,僅供為本研究使用不外
流。再次感謝您接受本研究調查。
研究人員-王薔閔 敬上

第一部分:個人資料與經驗
1. 姓名:___________
2. 性別:○男 ○女
3. 年齡:○18-22 歲 ○23-25 歲 ○26-30 歲 ○31-35 歲
○36-40 歲
4. 學院:○教育學院 ○語文學院 ○理工學院 ○商管學院
○傳播學院 ○社會科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資訊工程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 ○其他:___________
5. 請問您曾經搭訕過他人或被人搭訕過嗎?
○搭訕過他人 ○被人搭訕過 ○都有 ○都沒有(跳第二部分)
6. 請問您是在什麼樣的場合搭訕他人或被人搭訕的?(可複選)
□路上行走時 □搭乘大眾運輸時 □購物商場購物時
□參與活動時(如:演唱會、文創市集…等。)
□在小吃店或餐廳用餐時
□在書店看書或找書時
□在背包客棧、飯店休息時
□在親朋好友的喜宴上
□其他:_________

第二部分:您是搭訕者時
1-1. 在餐廳用餐時,鄰桌恰巧有位自己心儀的對象獨自一人用餐,您會採
用什麼
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與友人同行。(跳1-B)

11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餐廳食物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餐廳食物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2. 在餐廳用餐時,鄰桌恰巧有位自己心儀的對象正與友人用餐,您會採
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餐廳食物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餐廳食物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2-1. 在搭乘大眾運輸時,附近的乘客恰巧是自己心儀的對象,您會採用什
麼樣的
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118
附錄:問卷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大眾運輸的相關議題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大眾運輸的相關議題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2-2. 在搭乘大眾運輸時,附近的乘客恰巧是自己心儀的對象,他與同行友
人有一
搭沒一搭地聊著天,您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大眾運輸的相關議題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大眾運輸的相關議題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3-1. 在超商或超市選購商品時,經過自己身邊的消費者恰巧是自己心儀的
對象,他獨自一人在挑選商品,您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119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獨自行動。(跳1-A)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店內的商品及相關議題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店內的商品及相關議題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3-2. 在超商或超市選購商品時,經過自己身邊的消費者恰巧是自己心儀的
對象,他與友人討論著買什麼商品,您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店內的商品及相關議題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或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店內的商品及相關議題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4-1. 在路上行走時,經過自己身邊的人恰巧是自己心儀的對象,他獨自一
人走著,您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120
附錄:問卷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對方有東西遺落或任何可以協助對方的方式來與對方接觸。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對方有東西遺落或任何可以協助對方的方式來與對方接觸。
○其他:______________
4-2. 在路上行走時,經過自己身邊的人恰巧是自己心儀的對象,他與友人
邊走邊聊天,您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對方有東西遺落或任何可以協助對方的方式來與對方接觸。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對方有東西遺落或任何可以協助對方的方式來與對方接觸。
○其他:______________

5-1. 在逛創意市集時,和您參加同一場活動的人恰巧是自己心儀的對象,
他獨自一人前來,您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121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活動等相關內容來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活動等相關內容來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5-2. 在逛創意市集時,和您參加同一場活動的人恰巧是自己心儀的對象,
他與友人一起參與,您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活動等相關內容來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活動等相關內容來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6-1. 在逛書店時,站在附近的客人恰巧是自己心儀的對象,您會採用什麼
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122
附錄:問卷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對方所看的書籍來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對方所看的書籍來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6-2. 在逛書店時,站在附近的客人恰巧是自己心儀的對象,他與友人正在
挑選書籍,您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對方所挑的書籍來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對方所挑的書籍來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7-1. 在下榻的青年旅館中,有位同樣今晚在此投宿的客人恰巧是自己心儀
的對象,他是一個人在此過夜,您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與友人同行。(跳1-B)

123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來此處留宿的原因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來此處留宿的原因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7-2. 在下榻的青年旅館中,有位同樣今晚在此投宿的客人恰巧是自己心儀
的對象,他與友人皆在此過夜,您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來此處留宿的原因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來此處留宿的原因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8-1. 在好友的喜宴上,與您同桌的客人恰巧是自己心儀的對象,他獨自一
人來參加婚宴,您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124
附錄:問卷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對方與新人的關係來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對方與新人的關係來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8-2. 在好友的喜宴上,與您同桌的客人恰巧是自己心儀的對象,他與友人
一起來參加婚宴,您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攀談?
○獨自行動。(跳1-A)
○與友人同行。(跳1-B)
1-A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藉對方與新人的關係來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B
○直接表明自己很想與對方當朋友。
○假借對方很面熟與對方攀談。
○觀察對方的衣著,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聆聽他與友人談論的內容,藉此與對方開啟話題。
○請友人代自己表明想與對方當朋友。
○藉對方與新人的關係來與對方開啟話題。
○其他:______________

125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第三部分:當您是被搭訕者時
1-1. 獨自一人在餐廳用餐時,被鄰桌的客人搭訕時,您會怎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刻離開餐廳。
○其他:______________
1-2. 與友人在餐廳用餐時,被鄰桌的客人搭訕時,您會怎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內容聊得來的話,也邀請友人一起加入談話。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立刻離開餐廳。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透過神情或動作向友人求助。
○其他:______________

2-1. 獨自一人在搭乘大眾運輸時,附近的乘客前來向您搭訕,您會怎麼應
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下車。
○其他:_______________
2-2. 與友人在搭乘大眾運輸時,附近的乘客前來向您搭訕,您會怎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內容聊得來的話,也邀請友人一起加入談話。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下車。
○透過神情或動作向友人求助。
○其他:_______________

126
附錄:問卷

3-1. 獨自一人在路上行走時,經過自己身邊的陌生人前來向您搭訕,您會
怎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離開現場。
○其他:_______________
3-2. 與友人在路上行走時,經過自己身邊的陌生人前來向您搭訕,您會怎
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內容聊得來的話,也邀請友人一起加入談話。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離開現場。
○透過神情或動作向友人求助。
○其他:_______________

4-1. 獨自一人在超商或超市選購商品時,經過自己身邊的消費者前來向您
搭訕,您會怎麼應對?
○欣然接受,並留下聯繫方式。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離開商店。
○其他:_______________
4-2. 與友人在超商或超市選購商品時,經過自己身邊的消費者前來向您搭
訕,您會怎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內容聊得來的話,也邀請友人一起加入談話。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離開商店。
○透過神情或動作向友人求助。
○其他:_______________

127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5-1. 獨自一人逛創意市集時,與您參與同一場活動的人向您搭訕,您會怎
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退出該場活動。
○其他:_______________
5-2. 與友人一起逛創意市集時,與您參與同一場活動的人向您搭訕,您會
怎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內容聊得來的話,也邀請友人一起加入談話。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退出該場活動。
○透過神情或動作向友人求助。
○其他:_______________

6-1. 獨自一人逛書店時,旁邊的客人前來向您搭訕,您會怎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離開書店。
○其他:_______________
6-2. 與友人逛書店時,旁邊的客人前來向您搭訕,您會怎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內容聊得來的話,也邀請友人一起加入談話。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離開書店。
○透過神情或動作向友人求助。
○其他:_______________

128
附錄:問卷

7-1. 獨自一人旅行時,選擇了青年旅館居住,同樣在此投宿的客人向您搭
訕,您會怎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退宿。
○其他:_______________
7-2. 與友人旅行時,選擇了青年旅館居住,同樣在此投宿的客人向您搭訕,
您會怎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內容聊得來的話,也邀請友人一起加入談話。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退宿。
○透過神情或動作向友人求助。
○其他:_______________

8-1. 獨自一人參加親友的喜宴時,同桌的客人向您搭訕,您會怎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離開婚宴會場。
○其他:_______________
8-2. 與友人參加好友的喜宴時,同桌的客人向您搭訕,您會怎麼應對?
○內容聊得來的話,便繼續聊並留下聯繫方式。
○內容聊得來的話,也邀請友人一起加入談話。
○隨便回應對方話題,反應不冷不熱。
○直接表明對對方不感興趣。
○以各種形式裝忙,忽視對方,假裝沒聽見。
○立即離開婚宴會場。
○透過神情或動作向友人求助。
○其他:_______________

12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