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Nhóm 7

Lê Vũ Thục Anh - 1957042007


Phan Thị Thúy An - 1957042001
Nguyễn Thị Tú Ngọc - 1957042043
Lương Uyển Nhi - 1957042046
Nguyễn Mai Thy - 195704206060

第七组:中国传统建筑
一、古代城池
在传统建筑中,城市建筑是最重要的一类。这不但因为早期的城市是奴隶主贵族立国
的标志,还因为后来的城市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各级统治中心。中国在什么时候出现城
市?古籍记载说:“夏鲧作城”或“禹作城郭”,即约略传说中的大禹时代开始有城市。
从近年来的考古成果知道,时间比大禹时代要早得多,1974 年在湖南省北部的澧县发
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其古城址保存完整,城区面积达 8.8 万
平方米,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国家将在这里建设
“中国澧阳平原史前文化考古研究中心”。此外,在传说中的伏羲建都的陈(今河南
省淮阳县),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古城址”,经测定,距今已四千余
年,不妨认为,这座古城可能同伏羲部落的活动有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城市就意
味着国家因为受封的诸侯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爵位建造相应规模的城市。战国时期,周
天子的地位大大削弱,诸侯们可以随意建造城市,因而出现了许多规模很大的城市,
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等。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郡县制,城市成为各级统治机
构的所在地,由汉及清,基本沿袭这一体制。

古代的城市叫做“城池”。这“城池”二字很能体现古代城市的建筑设计思想。
“城”指城墙,“池”指城外环绕城墙的河池,俗称“护城河”。这种设计可以看作
是封闭式的防御性设计。在氏族社会它是为了保护本部落的成员不受侵扰,在奴隶社
会则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安全,而在封建社会是为了保护各级政权的合法地位。
为此,要求城市的建设要“固若金汤”,即所谓“金城汤池”。在具体设计上,首先
把城市分作“城、郭”两部分,城内供统治者居住,郭内供老百姓居住。郭或附干城
的一边,或围干城的四周,即古书所说的“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其次是采用高墙
深池的办法同时在城门上设置瓮城(即二道门),以确保城市安全;第三是在城墙上建
造城楼,城垛(俗称女墙)和矩形墩台,以利于战时守卫和杀敌。这种设计造成了古代
城市的封闭状态:一是城市的整体性封闭,即用高墙深池把整个城市与外界隔绝开来,
只辟若干城门在规定的时间里供人们出入;二是城市的分体性封闭,即由春秋至隋唐
时期在城内实行“里坊制度”,把城内居住区划成许多里坊,里坊内的街巷用高墙隔
开,设门把守,夜间关闭,禁止通行。到了北宋,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里坊制度才
被迫取消。但整体性的封闭状态并没有改变。

目前考古发现的古城遗址和保存完好的城池很多,它们都是传统建筑很有价值的文化
遗存。如近年在河南省偃师县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
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据研究,它可能是商汤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西
亳”。城址大体成长方形,东西宽 1200 米,南北长 1700 米,城墙用夯土筑成,厚约
18 米,残高尚有 1 至 2 米,现已找到七座城门和若干纵横交错的大道,还有三座大型
宫殿遗址。另一处重大的发现,是位于陕西省凤翔县的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雍城遗
址”。经查明,雍城南北长 3200 米,东西宽 3300 米,总面积达 10 余平方公里,规模
超过东周王城洛阳,城内有三大宫殿区,南郊有墓葬区等。已发现的遗址表明,雍城
布局宏大,建筑壮丽,是本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全城面积为 84.1 平方公里,约为现存


西安古城(明代建)的七倍半以上,比早它一百年建城的拜占廷古城也大七倍多。隋大
兴城建于开皇二年(公元 582 年),总设计师是宇文恺。唐朝建立后,沿袭旧制,改名
“长安”。全城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
其中以南边正中的“明德门”为最大,是全城的正门。城内划分为 108 个里坊(唐代增
为 110 个)和都会(东市)、利人(西市)两个市场。南北向有 11 条大街,东西向有 14 条大
街。其中六条主干道宽 100 米以上,由皇城朱雀门通往明德门的朱雀大街宽达 150 米。
其宏伟规模反映了隋唐时代的兴盛气象。

明清的北京,是封建社会后期全国最大的城市。面积 60.2 平方公里。它是在忽必烈所


建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元大都城的平面为方形,分为都城、皇城、宫
城三部分,皇城、宫城略偏城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全城东、西、南三面各有三个
门,(东为光熙、崇仁、齐化;西为肃清、和义、平则;南为顺承、丽正、文明),北
面为两个门(健德、安贞),元末又加筑瓮城,号称“都城十一门”。明朝建立后,把
北面城墙南移 5 里,南城墙也略往南移,取消“肃清”、“光熙”二门,改“健德”
为“德胜”,改“安贞”为“安定”。随后,又改“崇仁”为“东直”,“和义”为
“西直”,“平则”为“成”,“齐化”为“朝阳”,“顺承”为“宣武”,“丽
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号称“都城九门”。明代中叶,为防御北方
蒙古族入侵又加筑外城,因物力财力不足,只修了南边的外城,南向加开“右安”、
“永定”、“左安”三门,东西向加开“广宁”(清代改广安)、“广渠”二门,形成
“凸”字形平面,清代相沿未变(见图②)。旧时北京,外城、内城、宫城有三道护城
河。全城有两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干道,一起崇文门,一起宣武门。由于明清商业经济
的发展,城内街巷通常以集中的行业命名如羊市、马市、米市、花市、珠市等等。

現在地面保留的城池还有不少,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座是明代建筑的“西安城”,大体
相当于唐代长安城的皇城,城外环河,四面设门,门外又建一座瓮城,这种布局在北
方府县城市建筑中很有代表性。其次是“荆州古城”,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城,始建于
三国,现存为清代初年所建,周长 9.3 公里,东、北各开二门,西、南各开一门,今
城墙、城门、护城河大多保存完好。第三是山西省“平遥古城”,明代初年建,周长
6.4 公里,呈正方形,外环护城河,辟六门,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城内市井街道,
仍如明代形制。第四是“宁远卫城”,即今辽宁省兴城市,周长 3.2 公里,辟四门,
设瓮城,城内十字大街设鼓楼一座。明末督师袁崇焕曾驻守于此,数次击退努尔哈赤
父子的进攻。还有一座是“赵家城”,也称“赵家堡”,在福建省漳浦县,是一座保
存完好的宋式古城,只是规模很小周长只一公里多一点、城内现住赵姓居民 102 户,
都是宋太祖赵匡胤三弟赵匡美的子孙。南宋末年,丞相陆秀夫抱幼帝投海身亡,随驾
宗室、赵匡美 14 世孙赵若和与一部分侍臣返回福建隐居。明万历年间,赵若和 10 世
孙赵范在原有地基上重建小城。内城、外城,府第官厅,设计与建筑均保留宋代风格。

二,宫殿建筑
宫殿是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成为帝王居住和施政的专用场所的。在此之前,
宫,室,殿,堂都是指居住的房屋,只是居住的位置和大小有所不同而已。“宫室”
是房屋的通称,《周易·系辞》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官室。”《战
国策·秦策》云,苏秦“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款饮,郊迎三十里”。
可见宫室都是普通人住的房屋,并没有等级区别。古时房屋分前后两部分,前边叫
“堂”,后边叫“室,所以成语说“穿堂入室”。“殿”与“堂”同义,多指高大的
正房。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房屋的名称,后来又为宗教神祗所用。这里,我
们主要说帝王享用的宫殿。

中国的封建社会很长,每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要建造大批官殿。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顾炎武,汇集历代都城宫殿的文献资料,写成《历代宅京记》一书。根据这本书的记
载,历代帝王营建的宫殿不计其数,有名字可查的宫殿达一千二百余座。历史上建造
宫殿最多的帝王要算秦始皇。据《史记》载,秦始皇即位,大兴土木,营建宫殿,
“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滑,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
周阁相属”,以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这简直是一个宫殿的世界,不知
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据报道,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发现了
秦始皇东巡渤海时的宏大行宫建筑遗址,证明史载不虚,说明秦皇岛的得名是确有来
由的。

从考古发掘知道,远在奴隶社会,供奴隶主居住和使用的房屋,其居住规模就比较大。
到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以后,为了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领有天下的威严,宫殿的
建筑设计特别追求高大,雄伟,壮丽。它反映了唯我独尊的文化心理,适应了统治万
民的政治需要。如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 212 年),秦始皇嫌原来的“咸阳宫”狭小,
驱使 70 万人新建一座“朝宫”,到他死前只建成一座前殿,这便是后世所说的“阿房
宫”。史载这一座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
旗”,后经秦二世继续营建,成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壮丽宫殿。可惜,项羽
入关,一把火烧了三个多月。今西安市郊区阿房村尚留前殿遗址,约略可见当年的宏
伟规模。

刘邦定都长安, 开始住在由秦代旧宫改建的“长乐宫”, 命萧何监造新宫。据文献记载,


萧何建造的“未央宫”,由 40 多座殿堂组成,周长达 11 公里。刘邦见如此豪华壮丽, 故
意发怒 :“天下匈匈劳苦数岁, 成败未可知, 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
家, 非令壮丽无以重威, 且令后世无以加也。”刘邦听了转怒为喜, 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未
央宫。到汉武帝时, 又在未央宫以西, 建造了一座更加宏丽的 “建章宫”, 殿阁林立, 千
门万户。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合称“汉三宫”。近年来, 考古工作者对未央宫遗
址进行了发掘, 出土了许多文物资料, 证明它是明清以前中国古代最大的宫殿, 从西汉、
前秦到北周, 累计使用达三百六十多年。

“唐三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太极宫原为文帝修建的“大兴
宫”, 其位置正好在今西安城墙以内, 居唐代长安城的中轴线上, 宫城分为三部分: 中部
为太极宫, 由南到北,一字排开五座大殿, 即正殿 “太极殿”、“两仪殿” “甘露殿”、
“延嘉殿”和“承香殿”, 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处理朝政的地方。东部为“东宫”, 供
太子居住; 西部为“掖庭宫”, 是被没入官的官僚家庭的妇女服役的地方。太极宫的北
门叫“玄武门”, 驻有保卫皇宫的重兵, 著名的“玄武门事变”即发生此。大明宫在今
西安城外东北部的龙首原上, 地势比较高, 是李世民即位后为他父亲李渊修建的, 专供太
上皇避暑。唐高宗李治因患有风湿病, 嫌太极宫潮湿, 迁往大明宫处理朝政, 此后唐代帝
王即以此为施政中心。宫内中轴线南部建“含元” “宣政”、“紫宸”三大殿, 以含
元殿最为雄伟高大, 两边有“栖凤”、“翔鸾”二阁相连。另一座大殿叫“麟德殿”,
在大明宫内偏西,面积为今故宫太和殿的三倍,是皇帝举行国宴、接见外宾的地方。唐肃
宗平定“安史之乱”后, 在此举行过 3500 人的大宴(见图③)。兴庆宫原为唐玄宗即位前
的住宅, 后改建为皇宫,因而规模比较小, 但豪华程度并不亚于前二宫。南部园苑以“龙
池”为中心, 北部宫殿以“兴庆殿”为主体。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大都发生在这里。
现为西安市兴庆公园。

北宋的宫殿在汴梁(今开封市),南宋的宫殿在临安(今杭州市),金、元宫殿主要在幽州(今
北京市),我们都不去细说。单说明代建造的宫殿。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 建都南京,首先
在钟山之下建了一座宫城,即南京皇宫, 而后,又以其故乡临濠(今安徽省凤阳县)为陪都,
于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用 14 万军士民工营建“中都城”, 其雄伟壮丽,远胜于南京皇
宫和今天的北京故宫, 但六年以后又宣布罢建。明末, 凤阳的明宫被张献忠烧毁, 南京皇
宫也在清代毁于战火, 两处只留些残址。北京故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仿照上述两
宫建造的, 规模与南京故宫差不多, 占地面积达 72 万平方米,房屋九千多间。北京故宫
的设计完全按照君权的至高无上和绝对权威来安排各种建筑,使它成为一个主次分明、
尊卑有序而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总的结构承袭古制,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即“外
朝”三大殿(今太和、中和、保和)为朝会施政之所, 以空旷衬托宫殿的雄伟高大,立于殿
外, 大有皇权威严和个人卑微之感; “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帝后居
所, 清雍正以后在此处理日常政务。东西六宫, 街巷纵横,院落分明, 以密集的格局适应
起居需要, 显示生活情趣。

中国的宫殿建筑, 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
的殿堂(包括宗教殿堂)都采用大屋顶, 主要形式有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
尖六种。“悬山顶”为双坡屋面,构成一条正脊(平脊)和四条垂脊,屋面两侧伸出山墙之
外; “硬山顶”也是双坡屋面, 但两侧山墙与屋面齐平; “庑殿顶”是四坡屋面,相交处构
成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 屋檐屋角向上翘起, 屋面略略弯曲; “歇山顶”是两坡和四坡相
结合的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脊:“卷棚顶”是前后两坡相交处不用屋脊而
用弧形曲面; “攒尖顶”是一种锥形屋顶, 平面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其他多边形, 亭阁较
为多用。从出土文物和汉代画像砖来看,这几种屋顶形式在汉代就形成了。在发展过程
中, 重檐庑殿顶演变为一种最尊贵的形式, 只有皇家宫殿和一些特许的建筑物的主殿才
能采用, 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宫、太庙主殿都取这一形式。其次为歇山顶, 多用于
城楼和门楼建筑, 如天安门城楼即取这一形式。其他殿顶则普通民家也可采用。殿顶装
饰,也很讲究, 那些各式各样的动物, 统称为“吻兽”或“瑞兽”。吻兽的数量,表明宫殿
的等级, 一般以单数排列, 最多为九个, 故宫太和殿破例为个。正脊两端有一对兽, 叫
“鸱吻”。据古书记载, 它是可以灭火的一种海鱼, 汉代的建章宫已经有这种装饰。它
背上插了一把剑, 据说是怕它擅离职守。另外还有一种说法, 说它本是海龙王的次子,因
与哥哥争位, 商定吞掉一条屋脊为胜, 不料被它哥哥从背后一剑刺死, 钉在屋脊上。从封
建社会的文化心理来看, 置鸱吻是为了避火灭灾。至于四条屋脊上的小动物, 第一个是
骑凤仙人, 之后依次为龙、凤(象征和谐祥瑞)、狮子(象征勇猛)、海马、天马(象征吉祥)、
押鱼(可以灭火)、狻猊(象征刚勇)、獬豸(象征正义)、斗牛(可以灭火)、行什(即猴子),除
仙人外,一共十个,象征吉祥安定、消灭灾、主持正义、剪除邪恶,也是文化心理的一种
反映。除太和殿以外,其他殿顶的吻兽数目都按等级减少。
三,帝王陵寝

- 帝王生前居于豪华丽的宫殿发号施令,死后 也想保持这种尊荣,因此,无论哪个帝王都
要为自己建造穫。那 么帝王的坟墓为什么叫“陵寝”呢?其形制和演变情况又如何呢? 这
要从坟墓的起源说起。

- 人死了要埋葬,出现于原始社会。但从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周代以前还没有坟墓,
古书称为“不封 不树”。殷商时期,只有祭祀死者的地面建筑,并没有封土作为 葬地的标
志。大约到了周代,始有封土出现,并且按照死者的爵位来 决定封土的大小,爵位越高,封
土越大,大者如山丘,因而那时把一 些国君的墓叫做“墓丘”,如赵武灵王的“赵丘”,燕昭王
的“燕丘” 等。

- 后来,一些国君的墓越造越大,大得如同山陵一样,因而帝王 的坟墓就称为“山”或称为
“陵”,加上前供死者灵魂起居的寝殿 和子孙祭祀用的祭殿等,合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陵
寝”。但在实 际上,帝王陵寝除了地面建筑以外,还有华丽的地下宫殿,那是帝 王死后真
正活动的世界,因此帝王陵寝还应当包括地下宫殿在内。 这里,我们从陵冢、陵园、地
宫三个方面简述一下帝王陵寝的形制 和演变。

- 先说 陵冢   :早期的陵冢叫“方上”,就是把封土垒成上小下大的 方锥体,但顶部是平的,


呈覆斗形,故称“方上”。秦汉时的帝王陵冢  都取这一形式。如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皇
陵”,史载高五十余 丈,周回五里余,那时叫“骊山”,经过两千余年的风化和人工破坏, 高度
和周长尚余一半多,方形犹具,顶部已成尖形。陕西省兴平县 的汉武帝“茂陵”,形如覆斗,
今所存与史书记载的相差无几。中期 的  陵冢  ,主要不以人工封土,而是以山为陵。这
种形式以唐代最为 突出。据史书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临终遗嘱薄葬,因山为 陵,不
另起坟。也许这位皇后是好意,但实际结果,工程更为浩大, 气势也更为雄伟,所以在唐代
相沿成制。唐太宗的“昭陵”选在今 陕西省礼泉县的九峻山,与长孙皇后合葬一起。其山
高耸,主峰险 峻,昭陵即于主峰下开凿地宫,据说地宫深达 230 余米,工程之巨 可想而知。

-唐高宗和武则天合的“乾陵”,在陕西省乾县的梁山, 地宫凿于梁山主峰之下,南边两峰,东
西对峙,峰顶置,形成天然 门户,气势宏伟异常,在中国帝王陵墓中极其罕见。晚期陵冢以
明 清为代表,都采用“宝城宝顶”形式,就是在地宫上面建筑圆形或长 圆形的砖城,然后在
城内堆土,使封土成为圆顶,并略略高出城墙, 这就是所谓“宝城宝顶”。北京的明十三陵
和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易县清西陵都是如此。
- 再说陵园:帝王的陵园建筑规模都很大,这也是要显示帝王的 威严和至尊。比如秦始皇
的陵园,经过多年的普查,其基本面貌已 比较清楚,陵区如同一座小城,有内外两道城墙,
呈“回”字形,外城 周长达六千多米,内外各开四门,陵冢在内城的南半部,祭殿(也称 献殿、
享殿)在北半部,现在发掘的兵马俑正当外城东门北侧,应当 说是守卫地下宫城的一部分
御林军。汉武帝的茂陵也有地面城垣 建筑,只是规模比秦始皇的要小,周长仅 1600 米。
唐太宗的陵园 占地 30 万亩,周长 66 公里,因种满柏树,称为“柏城”。园内陇冢四 周再建
方城一座,四面开门,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 武”,朱雀门内面对陵冢建献殿,玄
武门内建祭坛,在陵家的西南建 下官,供守陵官员居住。然后在陵家西南以扇形排列功
臣皇族陪 葬墓,计有 167 座。汉唐时代帝王陵墓比较分散,各起陵园,互不 相关。宋代帝
陵稍有集中,但还是各成一体。从明代的北京 十三陵开始,形成“陵墓聚集制”,只统一建
一个大陵园,园内各陂, 自成体系,功臣不再陪葬,只允皇族葬于园内。清代沿袭明代做
法,先在今河北省遵化县建东陵,到雍正皇帝又别出心裁,规定“子 不随父辈”,于东陵之外,
在今易县又建西酸。明清园的形制大 体相同。

- 以明十三陵为例,十三座陵共一个陵园,四周围墙达 40 公里,南边为正门,由南向北有一
条长达七公里的中轴线,正门前 为大石牌坊(陵园起点)、大红门(陵园正门,围墙由此开
始延伸左 右)、牌楼(内立明成祖神功德碑)、石像生(在神道两侧,共 18 对,依次为狮子、
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臣、文臣、臣各两对。 獅子表示威勇武,獬豸表示辟邪
扶正,骆驼、大象表示疆域广大, 麒麟表示吉庆祥瑞,马为皇帝坐骑,石人称为“种”,相传原
为秦 始皇大将翁仲,因防范匈奴有功,死后始皇铸铜像立于宫门口表 示纪念,后来把这类
立于墓前的石像也称为翁仲)、棂星门,然后一 直通向明成祖的长陵,而长陵自立围墙,建
有一套完整的地面建筑,如“梭恩门”、“棱恩殿”“明楼”、“宝城宝顶”等。其他各陵没有 单
独的神道,地面建筑基本相同,只是规模有所差异。

第三说地宫,又叫玄宫、元宫,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也是帝王在 阴间的宫城,因此建造也极
为豪华。据《史记》载,始皇陵的地官砌 有纹石,涂有丹漆,建有宫殿,设有百官位置,放
满珠宝玉器,点着 用鱼膏做的蜡烛,装有防备盗墓用的弯机暗箭,灌注水银如同江河 大海,
顶部画日月星辰,地面像山川大地。始皇下葬时凡宫女生 育子女者全部殉葬,参加修建
地宫的工匠全被封在墓里。

-《水经 注》记载说,项羽入关以 30 万人掘墓,宝物运了一个多月还没有运 完,然后用火


烧了地面建筑,后来一个放羊的孩子因羊跑进墓室手 执火把进去寻找引起火灾烧毁地宫。
近年经科学探测证明,秦陵 地宫保存完好,古人所记;纯系误传。据专家们从文献记载推
断, 在古代帝王陵墓的地宫中,藏有难以估算的宝物,其中以秦始皇 陵、唐太宗昭陵、武
则天乾陵最引人注目,如世上失传的王羲之《兰 亭集序》真迹极有可能在昭陵地宫。

- 现在已经挖掘开放的皇陵地 宫有:南京市江宁县的“南唐二陵”,为南唐前主李昇、中主
李環的 嘉,1950 年至 1951 年发掘;四川省成都市“永陵”,为前蜀皇帝王建 的墓,1942 年
发掘;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墓, 1956 年发掘;清东陵的“裕陵”,乾隆皇帝
的墓;“定东陵”,慈禧太后 的墓,1928 年被军阀孙殿英掘盗;清西陵的“崇陵”,光绪皇帝的墓,
1931 年被盗。

- 俗语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西汉和 唐代帝陵集中分布于陕西
关中地区,只残余冢土堆,但其雄伟气 势仍很清晰。现今地面保存较好的帝王陵墓是宋、
明、清三代的, 尤以明清两代的最好。北宋帝陵集中于河南省巩义市,连同赵匡 胤父亲
的“永安陵”,合称“七帝八陵”。徽、钦二帝死于漠北,不在 其内。同时有皇族王公大臣的
陪葬墓 300 余座。地面建筑多已不 存,只有陵冢和石人石兽。南宋帝陵在浙江省绍兴
市城外,共六座,称为“南宋六陵”,其建筑规模本来就小,加上元代的破坏,已所存无几。

- 明代皇陵除北京十三陵以外还有五处:(一)明祖陵,在江苏省 泗洪县,朱元璋即位后追尊
其祖先四辈为皇帝,为其高祖、曾祖、祖 父建陵于此,现存陵前石像生,颇有元代艺术风
格。(二)明皇陵, 在安徽省凤阳县,是朱元璋为其父母建造的陵墓,旧时有地面城垣 三重,
现仅存墓冢,石像生和朱元璋亲撰的皇陵碑。(三)明孝陵, 在南京市钟山南麓,为明太祖
朱元璋的陵墓,原建筑规模宏大,现 存不多,但气势尚存。(四)景泰帝陵,在北京市玉泉山
北,明代宗 朱祁钰的陵墓,为十三陵外又一段。明正统十四年(公元 1449 年) 蒙古瓦剌部
进犯北京,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俘,其弟 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戴下即位,是
为景泰皇帝。第二年,英宗被 放回,后来趁景泰帝病重复辟,景帝死,以王侯礼葬于西山,
直到 英宗死后才追复景泰帝的帝号,以礼改建为帝陵。(五)显陵,在湖 北省钟祥市,是明
代“恭献皇帝”朱祐杬的陵墓。此人生前不是 皇帝,死后才做了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死后
无嗣,遗诏以其叔父兴 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入维大统,是为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即位后
在认谁为皇考的问题上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大学士杨廷和、杨慎父 子等坚持以礼认孝宗
朱祐樘为皇考,张瑞等人则主张以亲认兴献 王朱祐杬为皇考,这就是著名的明代“大礼仪
之争”,结果嘉靖皇帝 以其父为皇考,追尊为皇帝,为其建陵于此。

- 清代皇陵,除了关内的东和西而外,还有四处在关外。 (一)东京陵,在辽宁省辽阳市郊外,
原为努尔哈赤祖父、父亲、伯 父、弟弟、侄子的坟墓,清顺治时将努尔哈赤的祖父、父
亲迁往新宾 县永陵。(二)永陵,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为努尔哈赤远祖、 曾祖、祖
父、父亲的陵墓。(三)福陵,在沈阳市东北,是努尔哈赤的 陵墓。(四)昭陵,在沈阳市区北
部,是皇太极的陵墓,也是关外清 陵中最大的一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