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12 年 10 月 西藏研究 No.

5
第5期 Tibetan Studies Oct. 2012

夏鲁寺:后弘期藏传佛教美术多元性的典型
贾玉平 杨清凡
(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关键词]夏鲁寺; 美术; 多元性


[摘 要]卫藏名刹———夏鲁寺保存有后弘期初期以来的美术遗存,其美术风格的多元性堪称
西藏中部乃至整个西藏古代美术中的典型。夏鲁寺美术多元性形成的背后折射出西藏本地文
化与印度、尼泊尔、敦煌、于阗和中原等地文化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J722.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0003( 2012) 05 - 0053 - 07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一 支撑 。
夏鲁寺主体建筑分为东、西两个分区。
夏鲁寺初建于 1003 ~ 1027 年,是藏传佛
东区共有主要大殿等建筑空间 16 间。 西区
教后弘期西藏中部年楚河下游的一座重要寺
平面呈“凸”字型部分 ( 见图 1) ,是夏鲁寺主
院,创建者为吉尊·喜饶迥乃,系介氏家族第
要建筑区,共有主要大殿及仓库等建筑空间
十六代。夏鲁寺至今仍比较好地保存着后弘
26 间。其建筑风格尤为特殊,顶层为当时藏
期初期以来的美术遗存,其美术风格的多元
地少有的木构梁架琉璃瓦顶。该区域空间所
性堪称西藏中部乃至整个西藏古代美术中的
存文物价值较高。 其四围建筑层数不一,各
典型。笔者曾数次踏访夏鲁寺,并于 2009 年 殿堂层高及地面标高也不完全统一。
对夏鲁寺建筑及其壁画、雕塑等美术遗存进 夏鲁寺主要建筑先后经历了四次演变:
行了较详尽和全面的调查。 ( 一) 夏鲁寺初建———双殿 ( 觉康殿、马
夏鲁寺坐西朝东,建筑平面基本呈东西 头明王殿) 及东殿;
[1]
向长 方 形 状, 东 西 长 68. 02 米,南 北 宽 ( 二) 改建东殿并增建般若佛母殿;
44. 33 米。寺院建筑空间最高点为西无量宫 ( 三) 建造甘珠尔殿、三门佛殿,集会大
殿金顶,高度为 17. 34 米。 寺院建筑结构复 殿及回廊、罗汉殿、具乐殿、二楼回廊、南北噶
杂,楼层大多为梁、椽架顶,上面打阿嘎土再 架墙殿、底楼南北仓房、西区东殿改造及夏鲁
覆 以 帕 嘎 土 抹 面; 建 筑 空 间 内 一 般 有 木 柱 寺东区;

[收稿日期]2012 - 03 - 07
[作者简介]贾玉平( 1972—) ,内蒙古乌兰察布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物学与美术史研究; 杨清凡( 1974—) ,女,白
族,云南陆良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西藏考古研究。

53
夏鲁寺: 后弘期藏传佛教美术多元性的典型

( 四) 持续的修缮、建新护法神殿等。 此外还有以上几种形式的混筑) ,殿堂层数、



夏鲁寺建筑墙体的长度( 四面院墙均不成 高不一等基本信息都显示出夏鲁寺建筑时空格
一条直线,
且长度不一) 、厚度( 不一) ,结构、材 局的变迁以及建筑风格的多元性特征。
料技术( 石块垒砌、
砾石夹土夯筑和灰沙夯筑,
图 1: 夏鲁寺西区俯瞰示意图

二 主体建筑在西区,而且沿东西向扩展。 从内
部空间讲,夏鲁寺后期建筑中心或核心区位
夏鲁寺建筑外观是一座多元风格相结合
由初建时“双殿”迁到“集会大殿 ”,其他空间
的古建筑群落,主要墙体为西藏传统形式,主
也经历了类似的变迁———以“东殿底楼 ”的
要建筑屋顶采用内地斗拱上承琉璃瓦结构造
变迁最具代表性。 此外,噶架墙殿、罗汉殿、
型,多个主要殿堂最初均设计有中亚风格的
德丹殿、觉康殿、马头明王殿等都经历了不同
天窗,如集会大殿、甘珠尔殿、般若佛母殿等。
程度的功能变迁。在夏鲁寺建筑空间中心及
整个寺院建筑由土石木结构的外墙围
起,墙体主要是四种: 石块垒砌、砾石夹土夯 区位的变迁过程中,其建筑及其装饰 ( 壁画、

筑、灰沙夯筑和土坯砌筑,所有主要墙体大都 雕塑) 一定程度上启示着宇宙的微观世界,

以石材做地基。部分建筑空间墙体还有几种 其基本元素———区位和向线 ( 即图像展示次

形式的混筑,如旧护法神殿外墙。因此,建筑 序和朝拜路线 ) ———根据流行的宇宙观念被

墙体结构体现了美术多元性。 描绘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位置上。 例如,从初


夏鲁寺主寺建筑经过多次改扩建,逐渐 建时期的夏鲁寺东殿至现在三层结构的东
强化夏鲁寺建筑理念———中心说、金刚说,尤 殿,从初期东殿内系列壁画图像所代表的欲
其布顿 · 仁钦珠 ( 1290 ~ 1364 年 ) 时期兴建 界天到无量宫殿所代表的无限时空,夏鲁寺
的四座无量宫殿。在天体说和中心说的影响 建筑形象地为我们再现了藏传佛教时空观
下,夏鲁寺建筑空间的传统方位竖向分为上 念———一个微型宇宙。 寺院中的其他因素,
和下,横向分为西方和东方,尤其在叙述四方 包括传达不同时间概念的图像、器物,进一步
时,以西方为始。 从佛理层面理解,西方为 丰富了这一宇宙模型。 因此,夏鲁寺艺术并
上,为正法,即佛法的来源地。 所以,夏鲁寺 没有拘泥于单一的时间性,而是把多重时间
54
西藏研究 2012 年第 5 期

性综合到一个复杂的互动之中。 HF - SG3,也有中亚风格———如 HF - NG2、


夏鲁寺不同时期壁画、雕塑的构图及装 HF - SG2,还 有 汉 式 与 尼 泊 尔 等 风 格 的 混
饰风格同样体现的是多元风格的融合。 东殿 合———如护法神殿前厅。在装饰门类的选择
建筑 底 楼 ( 见 图 2“夏 鲁 寺 东 殿 底 楼 平 面 上,有的隔间———如 HF - NG3、HF - SG3 以
图”) 属于夏鲁寺 11 ~ 12 世纪末作品。 旧护 壁画装 饰 为 主,塑 像 为 辅; 有 的 隔 间———如
法神殿内各隔间画面物象布局有尼泊尔式的 HF - NG1、HF - SG1 则以塑像装饰为主,壁
格子型构图———如 HF - NG3、HF - SG3; 有 画为辅; 还有的隔间则不同壁面采用不同的
单尊独幅型的构图———如 HF - NG1、HF - 装饰种类———如 HF - SG2。 隔间壁画顶部
SG1,还 有 特 写 型 的 构 图———如 HF - SG2。 的帷幔纹样也不尽相同,有普通的褶摆样式,
装饰 风 格 既 有 印 度 风 格———如 HF - NG3、 也有垂帐样式。
图 2: 夏鲁寺东殿底楼平面图

通过把宗教器物和图像安置于多重层次 画不仅有印度、尼泊尔艺术气息,同时处处可
和区域,夏鲁寺东殿或整个夏鲁寺阐释并聚 以寻觅到汉地中原美术气息。这也是这一时
集了多个自成体系的概念、主题和艺术母题。 期夏鲁寺美术风格的一个新气象———汉藏美
这些图像或图像序列反映了夏鲁寺不同时期 术的再一次融合,这次融合更具多元性,其间
的宗教信仰。建筑空间中图像程序和空间区 还有机地吸收了印度、尼泊尔等美术诸多特
位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信仰的变换。 夏鲁寺 色,如第 66 品《舞蹈家本生》( 见图 3) 、第 61
除了佛陀信仰、观音信仰、护法神信仰外,多 品《慈悲商主 》( 位于西段外壁 ) 和第 72 品
[2]
闻子护法神信仰也占有十分主要的地位。 《婆罗门巨声本生 》( 位于北段外壁 ) 等壁画
14 世纪,扎巴坚赞及其弟子贡噶顿
13、 中多处描绘了尼泊尔式样的建筑及风俗。 体
珠任“本 ”职期间,夏鲁寺建筑及其壁画、雕 现汉式风格最明显的是第 44 品《普惠王本
塑艺术成熟期。集会大殿回廊壁画是夏鲁寺 生》( 见图 4) ,壁画中描绘的建筑、风景、龙纹
美术风格、题材多样性的代表。 该区域的壁 等。此外西段外壁壁画中还描绘有团扇以及
55
夏鲁寺: 后弘期藏传佛教美术多元性的典型

餐具、炊具,还有骆驼等,这些均为元代中原 几个空间区位中美术作品年代的重要信息。
的习 见 素 材。 第 44 品 壁 画 中 描 绘 的 建 此外,回廊壁画还出现不同阶层———武士、僧
筑———在造型、色彩等方面几乎与三门佛殿 市井小民的人物,
道、 他们的面部特征、发式也
和甘珠尔殿中的假出檐一模一样。 第 44 品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不同的族属; 而着装有
中的龙纹图案与旧护法神殿前厅北壁的“龙 汉式,
也有蒙古式等。所有这些都从细微之处
凤图”也几乎完全一样。 这些都成为判定这 丰富了此时期夏鲁寺美术风格的多元性。
图 3: 《舞蹈家本生》壁画局部

图 4: 《普惠王本生》壁画局部 布顿任夏鲁寺堪布以后,主持绘制了四
座无量 宫 殿 内 四 壁 所 绘 曼 荼 罗 壁 画 ( 见 图
5) ,这也是自夏鲁寺艺术多样性的进一步成
[3]
熟标志。 此时期夏鲁寺美术尽管偶尔还流
露出其艺术风格源头的文脉,如不少壁画中
表现人物既有尼泊尔、汉地、中亚、印度等人
种体质特征,表现物象也既有尼泊尔、印度的
风土情景,也有中原汉地风土情景,但从审美
思想、造型语言、表现题材、造型技法都已经
不在是对外来艺术风格的简单模仿或拼凑。
因此,笔者认为,夏鲁寺 14 世纪的美术已经
标志着藏族美术风格的成熟。
纵观夏鲁寺艺术,
11 ~ 12 世纪末建筑内
部艺术基本以壁画和雕塑并重,雕塑体量均
较高大。13 ~ 14 世纪末建筑中则以壁画创
56
西藏研究 2012 年第 5 期

作为主,雕塑居次。其中雕塑中泥塑渐少,金 成现在规模格局,壁画、雕塑创作也随之逐渐
属像多起来; 且小像居多,大像渐少; 塔建筑 减少,其中包括一些对旧有艺术的仿制和补
逐渐多起来。15 ~ 17 世纪建筑基本已经形 绘。
图 5: 北无量宫殿内绘曼荼罗壁画及斗拱

从艺术风格角度讲,
11 ~ 12 世纪末夏鲁 度上表现出寺院从“圣物为主 ”的设计观念
寺美术主要受印度、尼泊尔、中亚尤其于阗 转到“空间为主”的设计观念。
( 甚至西亚) 的影响。① 至 13 世纪,夏鲁寺仍

有中亚风格的印迹,之后中原风格渐浓; 然后
逐渐形成藏族自己的美术风格。 其间,敦煌 前面我们讨论了夏鲁美术及其不同时期的

美术的转变 ( 中原文化逐渐成为敦煌美术的 代表作品及其特征,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总结如下:

主流) 起了关键的作用。 夏鲁寺美术家们融 第一,宗教艺术审美的局限

合了印度、尼泊尔、中亚、中原甚至克什米尔 尽管夏鲁寺美术为我们展示了多样融合
的特质,但其中不同风格之间的细小差异再
等地的美术技巧,巧妙地处理佛教神像与观
一次让欣赏者回味了度量经规范对藏传佛教
者的关系,使得造像者、神像和观者有机地融
美术的约束。
于神秘的佛教气氛中。
第二,教法思想倾向的影响
总之,夏鲁寺建筑及其艺术的多元化首
从最初接受后弘期洛顿·多吉旺秋的传
先体现在其物质空间的多元性,而深层里则
承,到吉尊· 喜饶迥乃再一次赴印度寻求更
体现不同宗教团体和政治势力的空间观念和
纯正的佛法,再到布顿任夏鲁寺堪布以来,其
诉求,并最终外化于夏鲁寺建筑及其壁画、雕
包容并蓄的教法传承及释迦室利传承等不同
塑等艺术形式的变迁之中。夏鲁寺从初建到
宗教理念,夏鲁寺主要信仰和艺术表现题材
完善,各区位之间的向线由简单逐渐变得复
杂、多元。从佛教寺院最初绕塔或单一尊像
① 意大利藏学家杜齐曾以艾旺寺为例,认为印度风格和中
到多元殿堂空间结构下的向线变换,一定程 亚美术风格是影响藏族美术的主要源头。

57
夏鲁寺: 后弘期藏传佛教美术多元性的典型

也经历了数次变化,从吉祥天女等护法神崇 的壁画,有可能是经济原因所致。另外,旧护
拜到密宗的一些崇拜———如“十方佛”、“诸 法神殿前厅西壁南段的“佛说法图 ”( 见图
方天”等,特别是曼荼罗崇拜将夏鲁寺密教 8) 的右半幅等壁画因自然原因 ( 可能建筑自
美术推向更高水平,不论题材选择还是形态 身重量对底楼墙体的压力增大导致壁面裂
样式。 缝) 损坏,致使我们看到一铺壁画经不同年
第三,政治空间机制的影响 代完成所留下的印记。集会大殿回廊北外壁
随着元中央政府和萨迦贵族政治关系的 西段也有类似因地震导致的壁画残毁情况,
建立,元王朝政治空间在卫藏地区的拓展是 补绘作品与原作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最终决定夏鲁寺保持汉式歇山顶琉璃屋顶的 图 7: 夏鲁寺集会大殿经堂东南角的“佛说法图”
局部

重要原因。这也拉开了又一轮汉藏艺术交流
的序幕。自 13 世纪开始,夏鲁寺壁画艺术中
的汉地因素逐渐增多———如汉地人物、汉式
屋顶建筑、龙凤戏珠图案等。另外,旧护法神
殿内殿隔间中出现的吐蕃装束的贵族人物题
材( 见图 6) 也是政治空间机制影响的结果。
图 6: 夏鲁寺旧护法神殿 HF -SG2 隔间壁画 - 供养人

图 8: 夏鲁寺旧护法神殿前厅西壁壁画局部

第四,其他制约因素
集会大殿经堂东南角的“佛说法图 ”( 见
图 7) 、甘珠尔殿正壁五方佛壁画中不空成就
佛下方的小像、北噶架墙殿均有多处未完成
58
西藏研究 2012 年第 5 期

四 地与其他文化或艺术风格之间建立清晰的内
在逻辑关系,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寺院建筑及
作为“政教合一 ”的细胞,夏鲁寺的内部
其壁画、雕塑艺术的多元化体现了自前弘期
和外部均要保持高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
以来藏民族美术趣味的多元性特征。
要求寺院的管理者在各方面的强有力保障,
包括政治的、宗教的、甚至军事的。这也是夏
[参考文献]
鲁寺不断完善的根本动力。 [1]贾玉平. 夏鲁寺壁画中的多闻子图像考察[J].
夏鲁寺艺术及夏鲁派思想的多元化特 西藏研究,
2010,( 3) : 64 ~ 72.
征,是夏鲁寺之所以没有遭遇像同时期卫藏 [2]贾玉平. 藏传佛教美术中的多闻子图像及其信
地区建造的其他寺院被完全毁坏的命运的原 仰[J]. 考古与文物,
2011,( 3) : 91 ~ 95; 贾玉平.
因之一。此外,夏鲁派思想的非政治性或学 夏鲁寺壁画中的多闻子图像考察[J]. 西藏研
术性也是夏鲁寺艺术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原 究,
2010,( 3) : 64 ~ 72.

因。 [3]Zhwa - lu - Ri - sbug Sprul - sku Blo - gsal -

夏鲁寺的重要性也不仅仅是唯一一座保 bstan - skyong. On the history of the monastery of


Zhwa - lu: begin the texts of the Zhwa lu gdan rabs
存比较完整的、最能代表后弘期初期卫藏美
and the autobiography,Leh: S. W. Tashigangpa,
术风格的寺院———不论其建筑还是壁画、雕
1971.
塑艺术,夏鲁寺的综合目的,似乎不在于将藏

Sha - lu Monastery: The Representative of Multi - style Art in


the Second Diffusion of Tibetan Buddhism

JIA Yu - ping,YANG Qing - fan


( Center For Tibetan Studies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China)

Keyword: Shu - lu monastery; the fine art; the variety of aesthetical style
Abstract: Shu - lu monastery is an important monastery in central Tibet. It is still relatively well preserved since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second diffusion of Tibetan Buddhism. The variety of its art style could be identified as the model
of ancient art of central Tibet,and even the whole Tibet. Interaction of the artistic style between India,Nepal,West-
ern China,Central Asia,China’s inland and Tibetan art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variety of aesthetical style of Sha
- lu.

[责任编辑: 格 珍]
[责任校对: 塔 措]

5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