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姓名: ( )  班別:   日期:

時限:60 分鐘
一、閱讀篇章,完成下面的練習。

1 雨,滴落在窗前,簌簌的。

2 雨聲為我傳譯出春天的腳步,而巷口傳來的賣花聲,卻似攜帶着暮春的色
彩與芳香。那清脆如折斷一枝青竹的賣花聲,使我聯想起李清照的句子:「賣花
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3 這位宋代女詞人所提到的賣花的擔子,我剛來到台灣時也常常看到,多半
是一個女孩挑着花擔,緩緩的走過,肩挑的兩個竹簍中,該是世界上最美的負
荷吧──密集的春天,彙集着大自然的美麗與豪華:黃、紫、嫣紅……一個濃縮
的春日隨了她的足步而向了世人眨眼呢。
 
4 我打開了窗子,看到了一朵小小的星子般的花朵,在牆頭上顫搖。──它分
明就是書頁中的那一朵,──當年我自岩石隙中摘來的那一朵,花同時光,又
在記憶的城郭重現。

5 那一年,我記得,我有意的拋棄了書卷,離開了胡塵處處的、氣壓過低的古
城,跋涉了六十天,而到達了我一心嚮往的抗戰時期的陪都——山城重慶。

6 初到的日子,我為山城的美妙風光眩迷了。嘉陵江、揚子江的匯合處,江流
浩蕩,水天一色,雲間一隻盤旋的蒼鷹,以那麼有力的弧線,為我年輕的心靈
劃出了軌跡。

7 我的眼睛大睜着,心扉大啟着,盡情的呼吸着當時那裏的蔚藍、清澄、新鮮
而又芬芳的空氣。

8 那裏原是開山為路的,走在街上,常常覺得是在古人的山水畫中徐行;路
邊常是壁立的雄偉的山岩,一道道透明的曲曲山澗,帶着那麼悅耳的聲音沖激
而下。

9 我記得,我深深的記得,點綴在山岩縫隙裏的,就是這種小花。它們常常被
山澗濺起的水珠敲打着,而微微的顫搖,往往使人聯想到納蘭的句子:
10 「星影搖搖欲墜……」但又不完全像句中的星影,因為它們生長得那麼自在
那麼鮮美。

11 當時,為了防備敵機的濫炸,城內城外多處在山岩之上開鑿防空洞,岩上
那清越的斧鑿之聲,在清澈的空氣中傳送得很遠,丁丁……丁丁……使人感到
戰志昂揚,那是開鑿防空洞的聲音,而不是唐詩中的伐木丁丁。

12 那聲音偶爾與馳騁街心的拉着輕便敞篷馬車的小馬兒的頸際鈴聲合奏──
丁丁……丁丁……同時,和那些岩隙小花顫搖的節拍應合,我覺得,那是我生
平聽到的最好聽的交響樂曲之一,尤其是,由一顆年輕的振奮的心聽來,更是
格外意味深長。

13 那種敞篷的小馬車,由棕色的矯健的馬兒拉着,頸際那一串響鈴,還裝飾
着彩色的纓繐,馬蹄得得,山路微有崎嶇,人坐在上面,頭向前傾,不由得也
應合着那鈴聲一同輕搖着、輕搖着,在一個步行道旁的人看來,那些車上的人兒
是如此的寫意。

14 路邊相隔不太遠,就有一處馬車驛站,是低低的、簡單的瓦青色的建築,往
往旁邊還有賣茶的小攤子,供應清涼的茶水。

15 於馬車暫停的片刻,有時換套上馬匹。人、馬同車兒,藉可得到暫時的休憩
我有一次也是乘客之一,在一處驛站前,暫時拋下了旅行袋,跳下車來,買了
一杯清涼的茶,伴著遠處的江聲,一同飲了下去,覺得比蘇東坡的「倚杖聽江
聲」還要來得有味。遙望山前,霞雲在變換佈景,而鬱鬱蒼蒼的山頭一帶,也顯
得更綠、更藍。

16 茶攤邊一個小姑娘,在擺弄着陶製的茶杯,她斟的涼茶,溢滿了杯沿,我
舉起杯來,見其中映照出路邊山岩隙裏的小花同我的眼睛。

17 啜飲着那杯清涼的茶水,耳邊那馬車的鈴聲又響了起來。眼前的青綠江水,
同那村姑鬢邊青綠的年華,象徵而又寫實的融匯在一起。

18 我未立即上馬車,卻走到山岩前,採集了一把舞蹈在岩隙的花兒,轉過身
來,放在我當時的旅行袋裏,還有我當時剎那間亮麗的印象。

19 不知怎麼其中的一朵夾放在這本好久未掀的詩集中,而打開來時,它恰好
又與我牆頭的那朵猝然相遇了。
20 啊,花是枯萎了,但餘香仍在,而我附在其上的那份記憶也永遠是新鮮的。

(節選自張秀亞〈花與車〉)

1. 以下是一篇分析〈花與車〉的文章,當中部分內容須由學生填寫、選擇。試根
據指示作答:(5 分)
 在填充部分,填寫正確的答案;
 在選擇題中,每題選出一個最適合的答案,並在相應的方格內加上,多
選者 0 分。

本文是寫作者在一個(1) (1 分)的天氣裏,回憶起

 視覺
重慶的風光。第 2 段中,作者運用了  嗅覺 (1 分)的感官描寫,帶
 聽覺
(2)

 觸覺
出春天的來臨。而引起作者回憶的東西是在牆頭的(3)

( 1 分 ), 因 為 它 令 作 者 想 起 當 年 她 (4)

(1 分),從

 過渡銜接
而引起下文的回憶,這種寫作手法在結構上有  總結前文 (1 分)
 前後呼應
(5)

 埋下伏筆
的作用。

2. 在第 9-10 段中,作者運用了哪種抒情手法描寫岩隙的小花?試加以說明。
(2 分)
3. 根據第 11-12 段的內容,找出下面哪個帶點的詞語 並不具有感情色彩。(1

分)

A. 在清澈的空氣中傳送得很遠(第 11 段)

B. 使人感到戰志昂揚(第 11 段)

C. 那是我生平聽到的最好聽的交響樂曲之一(第 12 段)

D. 由一顆年輕的振奮的心聽來(第 12 段)

部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正確 判斷
(1) 作者初到山城,就被它的美妙風光所吸引了;    
山城的江水和天空為作者帶來深刻的印象。

(2) 山城裏,相隔不遠就有一處馬車驛站;    
驛站只供行人休息。
4. 對下面的陳述作出適當的判斷。(4 分)(在所選擇的方格內加;限選一個
答案,多選者不給分。)

5. 第 18 段,作者所說的「當時剎那間亮麗的印象」包括了哪些?(2 分)

 茶水的味道。
 車馬的鈴聲。
 眼前的山水。
 賣花的姑娘。

A. 、
B. 、
C. 、、
D. 、、、

6. 第 20 段的內容是甚麼意思?(2 分)

7. 承上題,這一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1 分)
8. 根據文章的內容,本文怎樣運用前後呼應的手法?試加以說明。(3 分)

二、閱讀篇章,完成下面的練習。

1 鄉下老家屋旁,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2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
多,已長成幾丈高的一片樹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兒
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3 種桃花心木苗的是一個個子很高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
一樣。

4 樹苗種下以後,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
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
得少。

5 我住在鄉下時,天天都會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種樹苗的人偶爾
會來家裏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6 我越來越感到奇怪。

7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時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
幾株樹苗來補種。

8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有時隔那麼久才給樹澆水。

9 但是,懶人怎麼知道有幾棵樹會枯萎呢?

10 後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甚麼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人怎麼可能做事
那麼從從容容?
11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應該甚麼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麼無
緣無故會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苗該不會枯萎吧?

12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
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裏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
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
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吸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
水源、拼命紮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13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
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
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14 他的一番話,使我非常感動。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
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
長。

15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一般高,是那麼優雅自在,顯示
出勃勃生機。

16 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林清玄〈桃花心木〉)

9. 作者心中的桃花心木有甚麼特點?(1 分)

A. 樹形優美,樹榦高大筆直。

B. 樹苗僅及膝蓋。

C. 需要澆很多水。

D. 對人的依賴性很強。

10. 根據作者的觀察,種樹的人澆水並沒有規律,當中包括了以下哪些項目?適
當的方格內加,答案可選多於一項。(1 分)

 澆水的日子  澆水的份量
 澆水的時間  澆水的工具

11. 為甚麼作者對種樹人愈來愈感到奇怪?(2 分)

12. 找出下面句子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並指出當中流露了甚麼感情,完成
下表。(2 分)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時莫名奇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
帶着幾株樹苗來補種。(第 7 段)

有感情色彩的詞語 (1)

所流露的感情 (2)

13. 對下面的陳述作出適當的判斷。(2 分)(在所選擇的方格內加;限選一個


答案,多選者不給分。)
部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正確 判斷
只有模仿老天下雨的澆水方法,才能種出百年的大    
樹;
因此桃花心木一般也有百年的壽命。

14. 第 16 段中作者說「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表達了
作者怎樣的感情?試加以說明。(4 分)
15. 本文運用了借事抒情的寫作手法,試根據指示完成下表。(4 分)

所記之事 (1)

所抒之情 (2)

16. 文中對「環境與成材關係」的看法,你同意嗎?試舉例以說明理由。(字數不
多於 8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4 分)

80

─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