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中二級 中國語文科 單元六 借景抒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師版

學習重點:
1. 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調
2. 複習直接描寫及間接描寫
3. 複習描寫景物的方法:定點描寫、多感官描寫、比喻、通感

文章結構
1. 試根據課文內容,,劃分段落層次,並歸納每一個層次的內容重點。
層次 自然段 內容重點

一 第1段 交代作者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二 第 2-3 段 敘寫小徑漫步,勾勒荷塘輪廓,抒發月下獨處的感受。

三 第4段 主要描寫月光下的荷塘景色。

第5段 主要描寫荷塘上的月色。

主要描寫荷塘四周環境,營造出寧靜 的氣氛,抒發自己仍感到孤
第6段
單、寂寞。

主旨
2. 作者記述__獨遊荷塘 的經過,並細緻地描繪了眼前美好而寧靜的荷塘景致,抒發
__內心的鬱悶之情__。

問答題
一、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在第 3 段,作者說:「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裏」,試根據文意,分別
說明「平常的自己」和「另一世界」指的是甚麼。設題目標:理解句子的深層意思

(1) 平常的自己:指困苦憂愁的自己
(2) 另一世界:自由的世界

1
4. 作者在文中交代了獨遊荷塘的原因,並描繪了荷塘景色,從中可見他的內心感受有甚麼
變化?試根據課文內容加以分析,把答案寫在相應的橫線上。設題目標:掌握間接抒情的方
法:借景抒情

段落及內容 作者的內心感受

第段:作者決定獨個兒到荷塘走走。 (1) 煩躁不安

第段:作者用了 (2) 「幽僻」


、「寂寞」
、「陰森森的」等
詞語來描寫他所走的小煤屑路,表示其眼前所見的景物都 (4) 憂愁哀傷
略帶 (3)陰沉。

第段:作者走在幽僻的小煤屑路時,看見 (5)「淡淡的月
(7) 開始感到 輕鬆
光」,感到平日陰森的路 (6)「今晚卻很好」。

第段:作者直接表示喜愛 (8) 獨處 ,這讓他感覺到自己 (10) 頗不寧靜 的感


是個 (9)「自由的人」。 覺進一步減少

十分欣賞眼前的景物,
第段:作者沉浸在 (11) 月下的荷塘美景之中。 讓作者感到(12)安寧/
喜悅

第段:作者認為月色雖然(13)不是很明亮,但(14)恰到好 眼前美麗的荷塘月
處;月光照在灌木上,樹影是(15)斑駁的、(16)峭楞楞的如 色,讓作者感到(19)淡
鬼一樣。雖然月色並不均勻,但荷塘中的(17) 光與影,仍 淡的喜悅,但內心仍
然和諧得有如(18)梵婀玲奏出的名曲。 有一點 (20) 鬱悶愁苦

第段:作者描寫(21)荷塘四周的環境:樹木把荷塘重重圍
住,樹色是(22)陰陰的,樹縫間的路燈光像(23)渴睡人的眼, 感到 (25) 孤單、寂寞
而且耳邊還傳來(24)熱鬧的蟬聲與蛙聲。

2
5. 請以四字描述以下段落的感情基調。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
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
樹。沒有月亮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第 2 段)

憂愁哀傷

6. 承上題,試在課文第五段及第六段各找出一句相同感情基調的句子,並摘錄下來。

(1) 第五段: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
如鬼一般。

(2) 第六段: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7. 在課文第 6 段中,作者提及蟬聲和蛙聲有甚麼用意?

(1) 與寂靜的環境作對比 (2) 營造熱鬧喧嚷的氣氛


(3) 突顯作者寂寞苦悶的心情 (4) 暗示作者不喜歡熱鬧
A (1) (2)
B (1) (3)
C (2) (4) A B C D
D (3) (4)    

3
二、寫作手法
A. 定點描寫

8. 本文的主要觀察點,是在荷塘旁邊。

作者在荷塘旁邊看到甚麼景物?試選出來,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A 荷葉  B 蓮蓬 ✓ C 月色  D 桂樹的倒影  E 荷塘裡的游魚
 F 露水 ✓ G 樹影 ✓ H 荷花 ✓ I 楊柳的丰姿 ✓ J 隱約的遠山

9. 作者是怎樣安排景物描寫順序的?

作者以定點觀察,僅以視線的轉移來觀察描寫眼前景物。先寫荷塘中的荷葉,又隨視線自

然轉到對荷花和流水的描寫;接著寫如水的月光,寫到荷塘中的美妙月色;最後隨視線移

動,寫到荷塘周圍的楊柳,從另一角度渲染月色。

B. 直接描寫及間接描寫

描寫對象:月色

直接描寫 間接描寫

例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 「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

葉子和花上。」(第 5 段) 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第 5 段)

說明 直接描寫月色,指出月色淡淡,雖然輕 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月色,而是通過

柔幽靜,卻又如流水般毫不保留地把光 參差的樹影突出月光的皎潔。

傾灑下來,氣勢十足。

10. 找出下面直接描寫荷花的句子,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嬝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上和花上。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 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

4
11. 寫出下面句子所間接描寫的對象。

文句 間接描寫的對象

(1) 「葉子與花也有一絲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葉子底下的流水

(2) 「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 月光

C. 多感官描寫

12. 下面的句子分別運用了哪種感官描寫?試把答案寫上相應的方格內。
文句 多感官描寫
例: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 視覺描寫

(1)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嗅覺描寫

(2)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視覺描寫

(3)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算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 聽覺描寫

13. 承上題,運用多感官描寫有甚麼好處?

運用多感官描寫手法,能夠使讀者不用憑空想像景物,而可以通過顏色、香味、聲音、觸

覺等共通的感覺去了解,讓讀者較易捕捉作者所描寫的景色。

D. 修辭技巧

 比喻

14. 下面哪些句子運用了比喻描寫的手法?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A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 B 那些白色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例)
 C 池塘中的荷花,有嬝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擬人句)
 D 樹縫裏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 E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F 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5
15. 承上題,試分別指出這些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並指出哪些是明喻句,哪些是暗喻句。

句子 本體(描寫對象) 喻體 明喻/暗喻
B 荷花 明珠 明喻
D 路燈光 渴睡人的眼 暗喻
E 出水很高的葉子 舞女的裙 明喻
F 肩並肩挨著的葉子 一道凝碧的波痕 明喻

16. 運用比喻描寫對刻畫景物起了甚麼作用?

比喻的運用可使所刻畫的景物形象更鮮明,令讀者的印象更深刻。

 通感

人的各種感覺,如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互不相同,但也有其相通的一面。所

謂「通感」,即是超越感官的界限,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將屬於某一感官的感

覺轉移到另一感官上。

例子: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說明: 本句中的「光和影」由月色而生,以目可見,屬視覺形象;

而「旋律」是音樂的特質,與「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都是以耳方可感知的聽覺印象。

光和影的疏密起伏和輕重濃淡,就如與梵婀玲演奏名曲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輕重緩急的

節奏,都是起伏有致,令人感覺和諧,於是作者運用這種聽覺感受,來比喻視覺上的

感受。

17. 試從第 4 段,找出另一句運用通感的例子。

微風過來,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 其他

18. 作者運用了下列哪些修辭手法來描寫荷塘的景物?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明喻  暗喻  疊字  擬人
作者作者運用了明喻手法,將荷花比喻為「明珠」
、「星星」
、「剛出浴的美人」
;作者用疊字「田田」寫出了滿塘
荷葉連成一片的特點,又運用擬人法,用「裊娜」表現荷花的「羞澀」突出荷花含苞待放的美態。

6
三、挑戰題
19. 作者為甚麼要往荷塘散步?他最終有沒有得到解脫?何以見得?

作者往荷塘散步,是因為「心頗不寧靜」。作者在散步後,心情有些好轉,感到獨處有其樂趣
和自由。但在篇尾他卻說「但熱鬧只是它們的,我甚麼也沒有。」可見作者並沒得到解脫。

四、趣味題
試在下面成語留空的位置上,填上適當的植物名稱或與植物有關的字詞。

1 打(草)驚蛇 2 紅(杏)出牆

3 胸有成(竹) 4 粗(枝)大(葉)

5 出水(芙)(蓉) 6 (草)菅人命

7 人面(桃)(花) 8 (桃)(李)滿門

9 明日黃(花) 10 滄海一(粟)

11 (根)深(蒂)固 12 守(株)待兔

13 別(樹)一幟 14 望(梅)止渴

15 自食其(果) 16 (瓜)田(李)下

7
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