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22 年 9 月 妇女研究论丛 Sept. 2022

第 5 期 总第 173 期 Journal of Chinese Women's Studies No. 5 Ser. No. 173

戏里戏外的女性自主 ( 1949-1966) *

1. 2.
沙 垚
(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2488; 2.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 100021)

中图分类号: D442. 9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4-2563( 2022) 05-0043-04

丛小平老师在《自主: 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 该档案在当时是作为反面案例呈报的 。 档案中


与女性身份 ( 1940 -1960) 》一书中讨论了边区司法 有很多不堪的、侮辱性的、形容女性身体的词句,我
建设、婚姻改革以及婚姻法传播的种种做法和经验 , 没有引用出来。总体而言,这里建构了一种无尊严、
强调其中女性的作用以及对女性自主形象的重塑。 可践踏的女性形象。 关键是,在这种女性形象建构
谈到在司法过程中,通过让老百姓参与公开审理,以 的话语中,低俗被等同于传统。其隐含的逻辑在于,
及借用地方文化形式———民歌、舞蹈、庙会、戏剧、说 由于文明观必须批判低俗观,所以革命观必须批判
书等———来进行群众动员和安抚乡村民众的不满。 传统观。于是,革命与传统被放在了二元对立的位
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注入新的内容和观念,来争 置上。不是以“风”助“雪”,以传统文化形式来助力
[1]
(PP33-34)
取人民对新政策的支持 。 传播 革 命 理 想 和 现 代 观 念; 而 是 相 反,以“风 ”搅
这种“旧 瓶 装 新 酒 ”的 做 法,在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雪”,以传统话语来消解革命话语的严肃性。“风 ”
内,被理解成为革命政权与民众的一种交流方式 。 即传统,而“雪 ”即革命。 因此,自下而上地看彼时
如何理解这种方式,如何消弭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 的传播实践,传统文化形式与自主女性形象建构之
间的张力,走向真正的自主? 我将以戏曲为例,来讨 间的关系,依然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话题。
论戏里戏外的女性形象建构与行动者实践逻辑 。 第二种形象: 刻板机械的女性形象。 时任陕西
一、戏里关于女性形象的三种叙述 省委书记的赵伯平 1956 年《在西安戏剧改革座谈会
第一种形象: 低级庸俗的女性形象。 比如 20 世 上的讲话 》中提到,“故事情节千篇一律,人物缺乏
纪 60 年代初,有地方档案记载,澄城县“提胡、城关 性格…… 使人看了前头,就知道后头。 一个进步的
公社为了配合‘三史 ’展览,吸引更多观众,采取了 儿子,必然配一个落后的父亲或母亲,一个进步的媳
‘风搅雪 ’的办法唱一折戏讲一节三史。 演出内容 妇,必然配一个落后的丈夫”。
陈腐,封建迷信色彩严重,有的还加演了一些低级、 “十七年时期”,这是一种较为主流的女性形象
庸俗的耍戏,场次粗鄙下流,影响很坏 ……”( 渭南 建构,即一个进步的女性加一个落后的家庭 ,在各种
市档案馆,J001- 长期-1073) 。 政策动员过程中,通过家庭内部交流、感化、教育,女

作者简介: 1. 2. 沙垚( 1986-) ,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


员。研究方向: 中国特色新闻学、乡村传播。
* 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21 浙江音乐学院院级课题“浙西南婺剧生存现状研究”( 项目编号: 2021KL012) 的阶段性成果。

43
性帮助全家提升了政治觉悟。 一方面,这样一种机 说明,
指出“大众化”的关键是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结
械的女性形象建构常常是文艺工作者“坐在小屋子 合,
按照群众的面貌和要求来改造自己。也就是说,
[2]
(PP276-277)
里硬想挤出”来的作品,是不到农村、不去兵营、不深 “只有做群众的学生,
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
入群众的。另一方面,这样的作品却常常冠以“配合 照此逻辑,“旧瓶装新酒 ”的文艺实践,本质是
政策”的大帽子,将政治作为“护身符 ”。 其带来的 启蒙主义、精英主义的。“大众化 ”的关键是以知识
后果是,社会主义文艺被理解为模式化的、机械追求 分子的自我改造为前提。 它们的区别在于,用群众
政治正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消解了社会主义文艺的 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革命观点之前,有没有一个自
生动性和丰富性。 我改造的过程。
第三种形象: 细腻真实的女性形象。婺剧《姊妹 一大批女性文艺工作者的回忆给了我极大的启
易嫁》讲述了一个看似普通的生活故事 ,但充满着民 示。比如王毓娴告诉我: “1957 年收麦之后,就下乡
间的智慧和趣味。 姐姐素花自小与牧童曹纪定亲, 了。有任务的。演员什么都干,铺盖都是自己带的,
后来曹纪金榜题名,状元及第,回家成亲,但仍扮作 去了铺上麦草,就地一铺,一个挨一个,一间房子睡
一个穷书生求婚,姐姐见状,因嫌弃曹纪贫穷,不愿 十几个人。1957 年去过铜川、三原、泾阳、富平、耀
出嫁。父亲为难,无奈之下,让妹妹素梅替代姐姐与 县、礼泉,最苦的是礼泉,人喝的都是窖水,能看见马
曹纪结婚,而曹纪也看中妹妹品德,情投意合拜堂成 粪,我们就一吹,再喝水。”
亲,喜结良缘。 姐姐得知真相后悔不已。 我们看到 2007-2013 年,我曾访问过大多数健在的陕西
姐姐在舞台上大喊“错了错了 ”,然后慌乱中往脸上 省戏曲研究院老三团的演员,他们不是民间艺人,他
拍粉,想变得更美,却弄巧成拙,成了花脸。 好不容 们是共产党的文艺干部。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这段
易赶到拜堂现场,却完全插不上手、说不上话,最后 时间的下乡演戏是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难忘之原
只好呆立当场。心理活动栩栩如生、真实可信。 因在于他们以前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艰苦与磨难,借文
不管是古装剧还是现代剧,类似的民间戏曲故 化演出之机,他们亲身经历了真实的中国、真实的农
事还有很多,它们不仅讲述了一些道德要求和价值 村。他们把跋山涉水称为“行军”。王毓娴说: “我身
观念,而且充满反差和趣味。 如《粮食》《借靴》《张 上是这样,
其他人身上也都是这样,都是在路上排戏
连卖布》等,很难说它们是精细雕琢出的艺术作品, 的,
人都热情,不像现 在 人,没 想 房 子、车 子 的 事 情
但它们因为细腻真实、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而受到 ……”他们讲起如何喝漂浮着马粪的水,如何在山中
观众的欢迎。其中的细节并不是文艺工作者凭空创 迷路,
如何用鸡蛋做标志,如何在饥饿之极吃到陌生
造的,而是他们与农民长时间相处,在日常生活中观 农民的一根玉米; 对于普通农民,访谈中,大家都会
察提炼出来的; 或者说是农民通过文艺工作者的舞 回忆年轻时如何穿越玉米田去看戏 ,如何翻山越岭,
台展示自己的生活与情感。 这是一种“社会主义的 如何跟亲戚、朋友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 深厚的认
现实主义”。 同、情义和牵挂在这个过程中建立。 政治话语早已
二、戏外: 从“化大众”到“大众化” 退去,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也早已水乳交融 ,半个世纪
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就曾有过“化大众 ”与 之后,唯一不变的是每个人的人生记忆,以及深深影
[3]
“大众化”的争论。 林默涵曾总结提出,文艺界以为 响着彼此的青春记忆、情感结构与价值认同 。
采用群众的口语、文章写得通俗就是“大众化 ”,这 他们的演出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其中包含着双
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思想根源在于知识分子自以 重逻辑: 第一重逻辑是,由于文艺工作者艺术演出水
为思想进步,而群众则是落后愚昧,需要“我们 ”用 平高,而村民很久没有看到戏,所以文艺工作者满足
通俗的形式把进步的思想灌输给“他们 ”,也就是知 了村民的精神需求,村民觉得自己被尊重了,受到了
识分子改造大众,林默涵说,“这样理解的‘大众化’, 教育,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兴奋感; 第二重逻辑是,
实际上是‘化大众’”。他引用了毛泽东的原话并加以 由于村民的肯定,尊称戏曲演员为党的文艺工作者,

44
[4]
给戏曲演员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兴奋感,因为他 体的形式跳起来 。这体现了一种社会主义女性自
们感觉自己被尊重了,不再是“下九流 ”。 这种双向 主的时代延续,并且近年来广场舞已经逐渐组织化 ,
的尊重和满足带来的客观效果,一是在心理层面,彼 成为基层女性组织联结的一种方式 。
此都有强烈的翻身感,都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有提 比如,在一些村庄中,对于婆媳矛盾,“村两委 ”
升; 二是在实践层面,彼此能够同甘共苦,逐渐形成 干部、村民组长往往很难介入,一些 50 岁左右的中
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 年女性也不愿意听村干部的安排,却愿意听从广场
有档案记载,文艺工作者在演出过程中坚持与 舞队长的劝诫,因此广场舞队长也常常成为村庄女
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群众收割、打场、锄草、送 性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和道德权威 。 如果队员对自家
粪,以至担水、扫地等,密切了和群众的关系。 许多 老年长辈不孝,就会被团队内其他成员议论,使她在
山区剧团更是艰苦奋斗,每人一条扁担,跋山涉水, 团队中很难生存,这时候队长稍加劝导,她或许就会
送戏上门,坚 持“自 担 行 李 自 挑 担,自 搭 舞 台 自 收 克服困难,改变行为。
场”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地为群众服务。农民称赞 “乡村春晚”也是我近几年关注的文化现象。在
下乡的剧团是“咱们的剧团”“毛主席的剧团 ”,许多 浙江尤为流行,是春节期间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
农民像对亲人一样接待他们,有的腾出新婚房子给 晚会。我主要 关 注 两 个 点。 一 是 晚 会 演 些 什 么 节
他们住,有的热情地帮助剧团搬行李,扛衣箱,烧茶 目? 我发现村民们会主动编排小品,比如去讽刺那
送水,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陕西省档案馆,
232 -1 些不能善待公公婆婆的儿媳妇,村民说演出结束之
-396) 后,那些不孝的儿媳妇会感到汗颜; 或者是讲述外出
因此,仅仅是“旧瓶装新酒 ”并不能带来上述实 打工的各种酸甜苦辣,比如坐错车、
找不到厕所等,

践效果。长期以来,研究者总是站在知识分子的角 过分享共同的经历,
增进家庭、村庄成员的理解,让外
度,从文本出发去讨论“戏里 ”的女性形象建构,而 出打工的人感到温暖。二是晚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忽略了戏里戏外的联动关系,尤其是“戏外 ”女性演 我发现以女性为主的乡村文艺爱好者很有协调能力,
员的演出经历对“戏里 ”女性人物塑造的影响。 因 她们会邀请返乡务工人员、热爱文艺的村民、周边学
此,我们需要一个整体性的视角去考察戏里戏外女 校的音乐老师和体育老师、乡镇文化干部、返乡大学
性形象的互构。 生等,
总之是把能够动员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参与到
三、回响: 当代女性自主 晚会的组织和编排中来,
体现了乡村女性的组织力。
沿着“戏外”的线索,我们跨越历史,抵达当代。 目前“乡村春晚 ”逐渐从区域的“小欢喜 ”发展
如果说,“旧瓶装新酒 ”是“化大众 ”,此为第一个阶 成遍及全国的“大联欢”,
2022 年“乡村春晚”已经蔓
段; 第二个阶段是“大众化 ”,女性文艺工作者和农 延到全国大江南北的 552 个县 69000 多个乡村,同
民群众打成一片; 那么当代第三个阶段,是新的女性 时“春晚”还从单纯的文化活动转化为政治、经济的
自主和自觉,她们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之中来,并发 复合型大舞台。比如,村干部在“乡村春晚 ”的舞台
挥着独特的作用。 上表彰年度优秀党员、文明家庭,报告全年工作总结
广场舞是一个典型的由女性主导的基层文化实 和来年工作计划。 或者,线下“春晚 ”搬至线上,联
践。赵月枝认为,第一批跳广场舞的妇女应该是“50 合电商平台、直播平台、游戏平台、国风国潮平台等
后”和“60 后”这一代人,“70 后 ”甚至“80 后 ”是在 进行流量制造并寻求变现,同时推广区域性公共品
她们的带动下开始的,因此,农村广场舞可以看作获 牌产品。
得社会主义现代主体性的一代女性带动年轻一代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在基层文艺实践中看到女性
日常文化生活实践,中国城乡妇女开始不再沉溺于 自主性的充分彰显。 首先,她们以年龄 ( 时间 ) 和村
个人主义的文化消费和做“沙发土豆 ”了,她们要自 庄 ( 空间 ) 为载体,团结一批有兴趣的女性同仁,展
己跳起来,而且在公共空间,在大庭广众之下,以集 开实践; 其次,围绕核心兴趣点 ( 文艺 ) ,她们将年龄

45
向下拓展,带动更多中青年群体参与,将空间向外拓 比如在浙江某县调研时,村支书向我们抱怨,村
展,从自然村到行政村,再到互联网; 最后,她们将文 民自己家门口的垃圾都不捡,为了完成环境综合整
艺活动从自我表达、身体展示、娱乐放松向教育引 治和“美丽乡村 ”建设任务,“村两委 ”不得不雇人捡
导、社会治理、经济联动的方向发展,逐渐覆盖乡村 / 垃圾,
从而增加了经济成本和治理成本。村干部认为
基层生活的方方面面。 村民懒惰,无觉悟,组织不起来,“人心不古、世风日
自主的意义在哪里呢? 面对社会转型、新冠肺 下”。我提醒他们去关注村庙,
每逢庙会,
村里的妇女
炎疫情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环境,中国乡村 / 基层正 们会自动组成一个又一个的“热心小组”,仿佛“从地
在努力进行自我调适以回应巨变和危机。 其中,一 底下冒出来”,
分工协作,
秩序井然,
一丝不乱。
个重要议题是空心化、原子化,很多论者认为中国基 最后,我把这种文化领域的、自下而上的、以女
层重新回到一盘散沙的状态,严重缺乏组织力。 事 性为主体的、具有组织力的活动或行动称为当代女
实上并非如此,只是由于受到西方社会学、政治学、 性自主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始终是一个核
经济学等学科的影响,我们较多关注到自上而下的、 心的议题。在基层文艺、在戏曲等领域,出现了很多
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政治经济领域的组织力,而较少 以女性牵头的民间文艺组织,如锣鼓队、广场舞队、
看到基层在处理时代挑战过程中乡村 / 基层自下而 自乐班等等。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些民间的组织及
上的、或延续着、或生长出的在文化领域的组织力。 其所内含的乡村治理能力; 其次,我们要看到目前这
受到张炼红“细腻革命 ”的启发,我认为,这种自下 些乡村组织主要集中在文化领域。 接下来要做的
而上的组织力 可 称 为“细 腻 实 践 ”,平 常 可 能 看 不 是: 第一,把文化领域的组织力引向社会经济等其他
到,但必要时从不缺席,并且常常在“无关紧要 ”的 领域; 第二,把自上而下的组织跟自下而上的组织结
地方“蛰伏”着。 合起来,实现自主。

[参考文献]
[1][美]丛小平. 自主: 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 1940-1960)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2]林默涵. 略论文艺大众化[A]. 王巨才主编. 延安文艺档案·延安文论·第40 册·延安文论作品[G].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
社,
2015.
[3]沙垚、付蔷. 实践中的人民性: “送戏下乡”与“群众艺人”的主体性———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主义农村的戏曲民族志[J]. 开
2018,( 5) .
放时代,
[4]沙垚. 重构中国传播学: 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赵月枝教授专访[J]. 新闻记者,
2015,( 1) .

责任编辑: 含章

4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