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兽医药理学

兽医药理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 总论
1、概述: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以动物为适用对象的称为兽药。
毒物:对动物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来源→天然药物、合成药物、生物技术药物
药物剂型:将药物的原料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这种药物的形式称之为药物剂型, 简称剂型,
如片剂、粉剂、注射剂等。剂型是一个集合名词。
制剂:任何一种具体的剂型如安定片、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则称为制剂。
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预防疾病提供基本理
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2、药效学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
(1)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药理效应:引起的机体反应:兴奋:功能增强;抑制:功能降低
药物作用和药理作用二者通用。
★药物的作用方式:
A 局部作用&全身作用(吸收作用)
B 直接作用(原发作用)&间接作用(继发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别,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
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称~。
主要是由药物与作用的组织的亲和力以及药物在局部的代谢速率所决定。是药物发生治疗作用的基础。
★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两重性
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效果,称为~。→对因治疗;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伴随治疗作用的同时,出现与治疗作用目的无关或有害的作用。
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
急性毒性→心血管、呼吸功能的损害
慢性毒性→肝、肾、骨髓的损害
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作用)
继发性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二重感染”
(2)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构效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或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药理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特定的化学结
构,这就是药物的构效关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能产生相似或相反的作用→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寻找、合成
新药
量效关系: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
ED50(半数有效量):对 50%个体有效的剂量
极量:出现最大效应(Emax)的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的最低剂量
LD50(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
药物的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最小有效量<治疗量<极量
效能(efficacy):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Emax)。
强度(potency):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效能: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反应药物的内在活性。 临床上,效能比强度重要。

1
兽医药理学

★量反应:可以用数字或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药物产生的量反应是连续的, 如心率、血压、体温。
★质反应:药物在一定的浓度或剂量下使单个动物产生某一特定的效应,以有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也称全
或无的反应。如死亡、睡眠。
★治疗指数:LD50/ED50 越大越安全
(3)药物的作用机制         
★受体机制    
1)受体: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 有与配体结合和传递信息两种功能,有配体结
合部位和效应部位两个位点。
2)配体:对受体具有选择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内源性(神经递质、激素、活性肽等);外源性(药物等)。  
三个特性: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选择性、高敏感性、高亲和力
药物和特异性受体结合方式:离子键;氢键;范德瓦尔斯力;共价键
受体类型:G 蛋白偶联受体;含离子通道受体;酶活性受体;细胞内受体
分类 G 蛋白偶联受体 离子通道受体 酶活性受体 细胞内受体
存在部位 细胞膜 细胞膜 细胞膜 细胞内
效应器 酶或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 酶 基因转录
偶联 G 蛋白 直接,无偶联 直接或间接 通过 DNA
受体举例 肾上腺素受体 ACH 受体 胰岛素受体 甾体受体
受体机制——受体的作用
结合:共价或非共价方式
信号传导:配体结合膜受体并激活→受体构型改变→激活下游的蛋白质→产生第二信使物质(环磷腺苷
cAMP、环磷鸟苷 cGMP、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Ca2+)→信号级联反应→ 效应器。
受体的调节:脱敏、增敏
受体学说:
① 占领学说
激动剂: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亲和力→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作用强度;内在活性→激活受体的能力→效能
② 速率学说 ③诱导契合学说 ④二态模型   
★非受体机制
① 对酶的作用:碘磷定;②影响离子通道:普鲁卡因;③对核酸的作用:利福平;④影响神经递质或体内自体活
性物质:解热镇痛药;⑤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磺胺药;⑥影响免疫机能:环孢素;⑦理化条件的改变:抗酸药
3、药动学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药物的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被动转运;易化扩散;胞饮/吞噬作用;离子对转运
注意:
离子障:分子,极性低,疏水,溶于脂,可通过膜;离子,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通过
(2)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外,其它给药方法均有
吸收过程。
影响因素:给药途径、剂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动物的种属
给药途径:内服、注射、呼吸道、皮肤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1)排空率:排空速率会影响药物进入小肠的速率。适当的肠蠕动可促进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和溶解有利于药
物的吸收。

2
兽医药理学

2)pH 值:胃肠液的 pH 能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度,酸性药物在胃中易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吸收。


3)胃肠内容物的充盈度
4)药物的相互作用
5)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
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淋巴输送无首过效应。
  途径 吸收速度 优点 缺点
吸收慢,不规则,
刺激性强或易消化
消化道给药 口服 吸收差异大,多因素影响 简便,安全,经济
药物、危急或昏迷
病人不宜应用
脂溶性药物经毛细血管迅无首过效应,不 被胃肠
  舌下 适用于极少数药物
速吸收 道破坏,用量小
大分子药物、脂肪、
  直肠 经直肠黏膜吸收 无首过效应 蛋白质、多糖类不
吸收,给药不方便
刺激性、油性药物
水溶液吸收较快,植入
经毛细血管吸收,较均 不宜;不宜注射大
注射给药 皮下:SC 片剂吸收慢而 持久,常
匀、缓慢 容量药液;易疼
被采用
痛、发炎、化脓
刺激性较强药物易
血管较丰富,吸收较皮下
  肌肉:IM 常用 引起坏死,不宜应


剂量易控制,刺激性药易产生不良反应,
  静脉:IV 直接注入血液 物可稀释后用,大量静注射液需等渗,透
滴。 明澄清、无致热源
化疗的局部 给药,减轻
  动脉 直接随血流到达作用部位 操作复杂,不常用
全身性不良反应
局 部 注
  蛛网膜下腔、关节腔    

需特殊设备,对气
呼吸道吸入 经呼吸道黏膜吸收 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雾剂颗粒大小有要

★分布: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总体分布不均匀,但血液中分布均匀。
影响分布的四个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血液和组织间的浓度梯度;组织的血流量;药物对组织的亲和力
→与血浆蛋白结合
→组织屏障
★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物的过程。(代谢)
Ⅰ 相反应(第一步) 氧化 还原 水解 极性增加
Ⅱ 相反应(第二步)结合反应 极性进一步增加 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氨酸
参加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药酶,包括催化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
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 P-450 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又称单加氧酶。
药酶诱导:有些药物能兴奋肝微粒体酶系,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称为~。如苯巴比妥等。

3
兽医药理学

药酶抑制:有些药物能使药酶的合成减少或酶的活性降低,能够减弱酶活性的药物称~。例如:有机磷杀虫剂、
氯霉素、异烟肼、乙酰苯胺、对氨水杨酸等。
★排泄:排泄是指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形从体内最后排出的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胃肠道(包
括胆道)、肺、乳腺、汗腺等也可排泄某些药物。
① 肾脏排泄:肾脏排泄是极性高(离子化)的代谢产物或原形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肾脏排泄药物的主要机理
是肾小球的滤过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泌与再吸收。
1.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分泌;3.肾小管的重吸收
② 胆汁排泄:分子量 300 以上并具有极性基团的药物多是从肝脏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其中具有脂溶性的
药物,又可从肠道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肝细胞→胆小管→十二指肠
③ 乳汁排泄:大部分药物可从乳汁排泄,被动扩散。乳汁的 pH(6.5-6.8)较血浆 pH(7.4)低,所以碱性药物
在乳中的浓度高于血浆,如红霉素、TMP; 奶废弃期
(3)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① 血药浓度与药时曲线:血浆药物浓度常是反映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可靠指标,亦即药效强度的指标。
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的动态变化,标志着药效的显现与消失。常以纵坐标代表血药浓度或药效,
横坐标代表时间,绘出一条血药浓度(或药效)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称为药-时曲线,或称时-效(量)曲线。
② 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称半衰期,用 t1/2 表示,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一种指标,
是制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也是预测连续多次给药时体内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主要参数。例如:按半衰
期间隔给药 5~6 次即可达稳态浓度。停药后经 5 个 t1/2 的时间体内药物消除达 95%。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则消除半衰期为常数,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影响;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
半衰期与初始浓度有关,剂量越大,消除半衰期越长。
③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AUC 理论上是时间从 t0~t∞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反映到达全身循环的药物总量
④ 体清除率(ClB):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楚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
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单位:ml/min 或 L/h。
⑤ 表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
是一个数学概念,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Vd 越大,药物穿透入组织越多,分布越广,血中药物浓度越
低。
⑥ 生物利用度(F)
:经过肝脏首过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
4、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 :药物因素、动物因素、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1)药物方面:剂量、剂型、给药方案、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采取同时或短期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称~。
配伍禁忌: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效应,这
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称为~。
兽医临床上采取多种注射液联合应用时,应特别注意以上物理性、化学性配伍禁忌。
(2)合理用药原则
① 正确诊断
② 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
③ 熟悉药物在靶动物的药动学知识
④ 制定周密的用药计划
⑤ 合理的联合用药
⑥ 正确处理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关系
⑦ 避免动物性产品中的兽药的残留
各论
第二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4
兽医药理学

① 传入神经(感觉 N)和传出神经(植物 N,运动 N)。


② 传出神经的化学递质:胆碱能神经、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③ 传出→植物神经药、肌松药;传入→局麻药、皮肤用药
1、传出神经药物概述:
(1)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
① 胆碱受体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 受体) 烟碱型胆碱受体(N 受体)
● M1:胃壁细胞、神经节及中枢神经细胞 ● N1 受体:神经节细胞膜
● M2:窦房结、心房、房室结、心室 ● N2 受体:骨骼肌细胞膜
● M3:外分泌腺、平滑肌、血管内皮
② 肾上腺素受体
α 肾上腺素受体 β 肾上腺素受体
● α1(位于突触后膜) ● β1(主要在心肌)
● α2(位于突触前膜) ● β2(主要在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
● β3 受体(主要在脂肪细胞)
③ 传出神经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传出神经释放的递质(ACh 及 NA)与 相应的受体结合, 使受体兴
奋, 产生一系列生理效应。
a、效应器上 M 受体兴奋时可产生 M 样作用:
● 心脏→心肌收缩率减弱、心率减慢和传导减慢。
● 骨骼肌血管扩张。
● 支气管、胃肠壁、膀胱平滑肌、胆囊及胆道等均收缩。
● 胃肠和膀胱括约肌松弛。
● 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
● 汗腺、唾液腺、胃肠和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
b、效应器上 N 受体兴奋时产生 N 样作用
● N1 受体兴奋→植物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
● N2 受体兴奋→骨骼肌收缩。
c、效应器官上 α 受体兴奋时可产生 α 型作用
● 皮肤粘膜和内脏血管收缩。
● 胃肠、膀胱括约肌收缩。
● 瞳孔开大肌(虹膜辐射肌)收缩, 瞳孔散大。
d、效应器官上 β 受体兴奋时产生 β 型作用
● β1 受体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率及传导加快
● β2 受体兴奋→内脏,骨骼肌和冠状血管扩张,支气管松弛和脂肪分解。此外, β 受体兴奋还可使胃肠壁、膀胱
平滑肌及睫状肌松弛, 肌糖原分解和子宫平滑肌松弛
(2)传出神经系统药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直接作用于受体:
拟似药(激动剂):结合受体后能激动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作用的药物。 拟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
拮抗药(拮抗剂):结合受体后不激动受体,而且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作用的药物。 抗胆碱药、
抗肾上腺素药
→影响递质
影响生物合成:无临床应用药物
影响失活: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抗胆碱酯酶药
影响转运与贮存:

5
兽医药理学

(1)促进递质释放而发挥拟似递质作用。如麻黄素促进 NA 释放。氨甲酰胆碱促进 Ach 释放


(2)抑制递质释放而发挥拮抗递质作用。如利血平抑制囊泡摄取 NA

分类 作用环节 药物 应用

M、N 受体 氨甲酰胆碱 促进胃肠蠕动

拟胆碱药 M 受体 毛果芸香碱 促进胃肠蠕动、缩瞳

抗胆碱酯酶 新斯的明 肌无力、促进胃肠蠕动

解痉、解毒、散瞳、制止腺
M 受体 阿托品 东莨菪碱
抗胆碱药 体分泌
N2 受体 琥珀胆碱 肌肉松弛
α 去甲肾上腺素 休克
β 异丙肾上腺素 平喘、休克
拟肾上腺素药
αβ 肾上腺素 心脏骤停、过敏反应等

α 酚妥拉明 血管舒张、休克
抗肾上腺素药
β 普萘洛尔 抗心率失常

2、拟胆碱药
(1)拟胆碱药的分类:按其主要作用部位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 直接作用于胆碱受体的药物
M、N 胆碱受体激动药(完全拟胆碱药)→乙酰胆碱、氨甲酰胆碱和槟榔碱等。这些药物既作用于节后胆碱能神
经所支配的效应器内的 M-胆碱受体,又作用于神经节和骨骼肌的 N-胆碱受体。
M 胆碱受体激动药(节后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毒蕈碱等。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节后胆碱能神经所支配的
效应器内的 M-胆碱受体。
② 抗胆碱酯酶的药物
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如新斯的明、毒扁豆碱、加兰他敏等。抑制胆碱酯酶作用经一定时间易于恢复。
不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主要包括许多有机磷酸酯类驱虫药和杀虫药,如敌百虫、敌敌畏、对硫磷(1605)、内
吸磷(1059)和马拉硫磷(4049)等。抑制胆碱酯酶作用持久,治疗不及时,酶的活性难以恢复。
→乙酰胆碱(Ach)
药理作用:直接激动 M、N 胆碱受体
M 样作用:缩瞳;心率↓,收缩力↓,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消化道、支气管、膀胱等平滑肌↑;消化腺分泌↑;全身汗腺分
泌↑
N 样作用:骨骼肌收缩,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皆兴奋;对中枢神经作用:兴奋、不安、震颤、惊厥。
(2)氨甲酰胆碱、毛果芸香碱的作用特点、应用
→氨甲酰胆碱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基本与 ACh 相同,不同点→不易被 AChE 水解,作用强且持久
临床应用:胃肠弛缓、积食、便秘,子宫弛缓、胎衣不下、子宫蓄脓等
注意:皮下注射,禁用于老、弱、妊娠动物及机械性肠梗阻
→毛果芸香碱
药理作用:选择性激动 M 受体,可引起全部 M 样作用,尤其对腺体和胃肠道(GI)平滑肌作用强烈,对眼部
作用明显,缩瞳。

6
兽医药理学

临床应用:胃肠弛缓、积食、便秘,虹膜炎
注意事项:禁用于老、弱、妊娠动物及完全阻塞的便秘
(3)新斯的明、毒扁豆碱的作用特点、应用
→新斯的明:
药理作用:可逆性抑制胆碱酯酶,增强 Ach 作用。对骨骼肌兴奋作用最强(兴奋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 N2 受体,
促进神经末梢释放 Ach),对 GI、膀胱平滑肌作用较强。
应用:重症肌无力,箭毒中毒,手术后腹气胀或尿潴留, 前胃弛缓(牛、羊),子宫收缩无力或胎衣不下, 缩瞳
(4)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M 样症状: N 样症状:骨胳肌震颤、血压↑、心率↑
瞳孔缩小、视力模糊、眼痛 CNS 症状:不安、头痛、头晕、昏迷等
流涎、多汗、呼吸道泌↑ 中毒解救:M 受体阻断药,胆碱酯酶复活药
恶心、腹痛,呼吸困难、尿失禁
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
(5)拟胆碱药的临床应用
① 利用本类药物的 M 样作用进行疾病治疗:缩瞳或治疗胃肠弛缓、食道梗阻、子宫弛缓、胎衣不下、子宫蓄脓、
排除死胎、尿潴留。
②N 样作用治疗重症肌无力、箭毒中毒等。
③ 本类药物作用快而强,多数药物选择性小,毒性大,不良反应多,应用须谨慎,选择明确的适应症,严格
控制用量。
④ 应用过量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毒。
⑤ 年老、瘦弱、妊娠、心肺疾患和机械性肠梗阻等患畜禁用。
3、抗胆碱药: 作用于节后胆碱受体,阻断节后胆碱能神经兴奋效应的药物 Ach 的作用。
分类:M-胆碱受体阻断药,N-胆碱受体阻断药
(1)阿托品的作用特点、应用
作用机制:竞争性阻断 M 胆碱受体,超剂量也可阻断 N1 胆碱受体
药理作用:对 M-受体选择性高。作用取决于器官的功能状态。
→平滑肌:对过度痉挛的内脏平滑肌有较强的松弛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不明显,对子宫一般无效。
对眼平滑肌,使虹膜括约肌松弛,散瞳。
→腺体:唾液腺、汗腺敏感。使唾液、支气管腺体、汗腺分泌减少。
→心血管系统:高剂量扩张外周血管及内脏血管,解除小血管痉挛。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促进心房内传导。
→CNS:大剂量阿托品,兴奋中枢, 兴奋不安,运动亢进,肌颤,呼吸麻痹而死。
临床应用:解除平滑肌痉挛
制止腺体分泌,用于麻醉前给药
抗心律失常
眼科外用于散瞳、虹膜睫状体炎等
抗休克
有机磷酸酯中毒解救
不良反应:腺体分泌抑制引起的口干、皮肤干燥等;视物不清、升眼压增高;抑制平滑肌引起的排尿困难、肠臌
胀、便秘等;中枢兴奋等
抗胆碱药常用药物还有:
东莨菪碱:外周作用与阿托品相似,中枢作用与阿托品不同,呈抑制作用。
山莨菪碱:M 受体作用较弱,主要用于休克。
溴化甲基东莨菪碱:治疗细菌性肠炎
硝甲阿托品:胃肠道平滑肌解痉药

7
兽医药理学

后马托品、优卡托品与托品酰胺:散瞳,眼科用药
甘罗溴胺:麻醉前给药
甲胺太林与苯胺太林:母马直肠触疹
(2)琥珀酰胆碱、箭毒、泮库溴铵的作用特点、应用
① 神经肌肉阻断剂:
→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断剂:琥珀胆碱
→非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断剂:与新斯的明拮抗。筒箭毒碱、泮库溴铵
② 中枢性骨骼肌松弛剂:愈创木酚甘油醚、苯二氮类、氨基甲酸酯类等。
③ 外周性骨骼肌松弛剂:硝苯呋海因
琥珀酰胆碱
作用特点:iv 作用仅持续 5 分
① 骨松作用产生前先有骨骼肌兴奋作用
② 连续用药有快速耐受
③ChE 抑制药不能拮抗其肌松作用
④ 无神经节阻断作用
药理作用:肌松有一定顺序性,头部的眼肌、耳肌等小肌肉→头颈部肌肉→四肢、躯干肌肉→膈肌→窒息而死。
应用:im 或 sc , 肌肉松弛性保定,麻醉辅助药(氟烷)
箭毒
① 属于季铵类化合物,口服不吸收,主要经静脉给药。1-2 分起效,3-5 分达高峰,40 分恢复正常。
②AchE 抑制剂新斯的明可拮抗其肌松作用。
③ 肌松顺序:眼→头部→颈→四肢→躯干→膈肌,恢复时顺序相反。
(3)抗胆碱药的临床应用
麻醉前给药(阿托品):减少因麻醉药引起的支气管分泌增加,减少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减轻胃肠蠕动
和分泌,改善呼吸功能。
有机磷中毒解救(阿托品、莨菪碱)
解痉
眼科用药:扩瞳
4、拟肾上腺素药:能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与肾上腺素相似药理作用的药物。
按照结构分为:
① 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
儿茶酚胺:口服不能产生吸收作用;作用维持时间短,易被 COMT 灭活;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② 非儿茶酚胺:麻黄碱。 儿茶酚胺去一个羟基,外周作用减弱,作用时间延长,口服可增加利用度,去二个
羟基,外周作用减弱,中枢作用增加。
按照受体的选择性分为:
①α,β 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多巴胺、麻黄碱
②α 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甲氧胺
③β 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克伦特罗、沙丁胺醇
(1)肾上腺素的作用与应用
药理作用:兴奋心脏(β1),正性肌力和正性心率作用。
血管:内脏血管收缩(a1),皮肤粘膜血管高剂量收缩(a1),骨骼肌血管松弛(β2),血压↑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b2)
虹膜辐射肌收缩:扩瞳
代谢:血糖↑ ( b2)
作用特点:作用强大、迅速暂短

8
兽医药理学

应用:心脏骤停(麻醉过度、一氧化碳中毒,溺水等);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局部应用: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鼻黏膜出血、齿龈出血等,对大血管出血无效。
(2)各种拟肾上腺素药物作用及主要应用比较
→麻黄碱:从中药麻黄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
药理作用: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能兴奋 α-和 β-受体,并能促进肾上腺素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
素)而产生间接的拟肾上腺素作用,其作用强度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在临床应用上可以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
以维持和提高血压。另外,还有显著的中枢兴奋作用。若反复使用,易产生耐药性。
作用特点:温和、缓慢持久、有快速耐受现象
应用:外用于充血性鼻塞、预防支气管哮喘
→去甲肾上腺素:α 受体激动药
药理作用:主要激动 a,对 b1 肾上腺素受体作用弱。血管平滑肌收缩(a 作用),血压↑;心脏兴奋( b1)但
整体条件下由于减压反射作用,心率变慢。
作用特点:作用强大、迅速暂短
应用:休克(早期治疗)、局部应用:上消化道出血
不良反应:局部血管剧烈收缩引起缺血坏死;重要脏器灌流减少,如肾脏灌流减少所致肾功衰竭
→异丙肾上腺素:主要激动 β 受体的药物
药理作用:激动 b1 b2 受体。兴奋心脏;血管:舒张存在 b2 受体的血管平滑肌如骨骼肌血管,外周阻力↓
血压:脉压差↑,支气管平滑肌舒张(b2),代谢:血糖↑(b2)
应用:平喘、心脏骤停、房室传导阻滞
不良反应:心悸、心律失常、诱发或加重心绞痛
→多巴胺:β1 和 α 受体激动剂,直接作用于多巴胺受体。用于心肌衰竭和急性少尿性肾衰。
→多巴酚丁胺:β1 受体激动剂,治疗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的病情加重。
→克伦特罗:对 β2 受体具有选择性兴奋作用,显著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呼吸困难。特点见效快,作用持续
时间长。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如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3)拟肾上腺素药临床应用
休克:去甲肾上腺素药为缩血管药的代表,用于一时未能补充血容量的休克,如中毒性、心源性和麻醉药血管
扩张所致的休克,小剂量短期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常用于感染性休克,血容量补足,心输出量不足。肾上腺素
用于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
收缩血管:肾上腺素和麻黄碱,用于黏膜炎症、过敏性疾病、配合局麻药等。
支气管平滑肌:肾上腺素用于支气管喘息的急性发作,麻黄碱用于轻症的治疗或预防,异丙肾上腺素作用快而
强,但选择性差,心血管不良反应多。
5、抗肾上腺素药
(1)抗肾上腺素药的分类及作用特点:
抗肾上腺素能药:又称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此类药能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阻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或外源
性拟肾上腺素药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抗肾上腺素药在人医上广泛用于治疗血管性疾病,兽医临床上极少使用。
(抗肾上腺素药作为学生了解内容)
6、局部麻醉药
(1)局部麻醉的概念、作用原理
概念:简称局麻药,是一类能在用药部位可逆性地阻断神经或神经冲动的传导,并使该神经所支配部位的局
部组织感觉暂时消失的药物。
临床上,采用局麻药与全麻药配合进行手术,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和毒性,并保证麻醉安全性。第一个人工合
成的局麻药是普鲁卡因。
构效关系:亲脂性芳香烷基:有利于药物渗入神经组织,是发挥局麻作用的基础部位。

9
兽医药理学

亲水性烷胺基:中度碱性,利于制成水溶性盐酸盐,便于临床应用。
酯键易被血浆中的酯酶水解,酰胺键可对抗酯酶水解,故酰胺类性质稳定,奏效快,时效长
作用原理:阻断钠离子内流。
(2)普鲁卡因、丁卡因和多卡因的作用特点、应用
→普鲁卡因:短效
特点:亲脂性低,粘膜穿透力弱,不能用于表面麻醉。
本品毒性小,安全范围大。因为普鲁卡因进入血循环后,很快被水解成氨苯甲酸(PABA)和二乙氨基乙醇。
应用:常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药液中常加肾上腺素,只能维持 30~45 分钟。
避免与琥珀胆碱合用,会增加琥珀胆碱的毒性。因两药物经血浆 AchE 代谢,具有竞争血浆 AchE 作用。
避免与磺胺药物合并应用,因代谢物 PABA 能对抗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
过敏反应,过敏时发生休克,用药前皮试。
→利多卡因:中效
① 与普鲁卡因比,作用快、强、持久,粘膜穿透力较强,局麻时间、效应及毒性与药物浓度有关。
② 全能麻醉药,表面、浸润、传导、腰麻及硬膜外麻均有效。
③ 本品毒性较小,安全范围较大,对组织无刺激,无局部血管扩张作用。
④ 无过敏反应,对普鲁卡因过敏者可选用此药。
⑤ 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丁卡因:长效
① 作用快、强、持久,用药后 1~3 分钟起作用,麻醉强度比普鲁卡因强 10 倍,可维持 2~3 小时。
② 粘膜穿透力强,常用于表面麻醉,也可用于传导麻醉、腰麻、硬膜外,不用于浸润麻醉。
③ 本品毒性大,安全范围小,毒性比普鲁卡因大 2~4 倍。因药物穿透力强,易吸收,而且代谢慢,易发生毒性
反应。
(3)局麻药的各种给药方法
应用:主要用于区域性麻醉。主要麻醉方式如下:
① 表面麻醉: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液滴于、涂布或喷雾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到达感觉神经末梢产生
麻醉。一定要选择穿透力较强的药物,如丁卡因、利多卡因等。
② 浸润麻醉:将低浓度的局麻药液注入皮内、皮下和肌层组织,使用药部位的感觉神经纤维及末梢麻醉。最常
用的局麻药为普鲁卡因。
③ 传导麻醉:将药液注射在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周围,使该神经支配的区域麻醉。最常用的局麻药为普鲁
卡因。
④ 硬膜外麻醉:将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阻滞由硬膜外出的脊神经,从而使后躯麻醉。又可分为尾荐硬膜外麻
醉和腰荐硬膜外麻醉两种。
⑤ 封闭疗法:将药液注射于患部周围或神经通路,以阻断病灶部的不良冲动向中枢传递。
(4)局麻作用:局麻药在治疗量(低浓度)时,能选择性阻断感觉神经的冲动和传导,使感觉和痛觉均消失,
产生麻醉作用。
各种神经纤维麻醉的先后顺序为:植物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较粗,且分布在神经干的深层,只有较高
浓度才波及);
感觉先后消失的顺序:痛觉、嗅觉、味觉、冷热温觉、触觉、关节感觉和深部感觉。恢复则以相反顺序进行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1、全身麻醉药
(1)定义、分类、作用机理、麻醉分期
麻醉:即感觉消失,亦即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某一部分暂时丧失对疼痛的感觉,称
为麻醉。

10
兽医药理学

全身麻醉药:简称全麻药,是一类能可逆性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特别是
痛觉)减弱或消失、反射活动停止、骨骼肌松弛等。
分类:吸入性麻醉药和非吸入性麻醉药(多作静脉注射,故又称静脉麻醉药)。
麻醉分期:
第一期:镇痛期(随意运动期)→指从麻醉给药开始,至意识消失为止。此期主要是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和
大脑皮层受抑制。痛觉→触觉→听觉→依次消失,角膜、眼睑、皮肤、吞咽与咳嗽等反射均存在。
第二期:兴奋期(不随意运动期)→指从意识丧失开始,此期大脑皮层功能抑制加深,使皮层下中枢失去大
脑皮层的控制与调节,动物表现不随意性运动性兴奋、嘶鸣、挣扎、呼吸极不规则。表现为瞳孔扩大,骨骼肌张
力显著增加,角膜、眼睑、皮肤、吞咽与咳嗽等反射依然存在。此期不宜进行任何手术。
前两期合称为诱导期
第三期:外科麻醉期→指从兴奋转为安静、呼吸转为规则开始,麻醉进一步加深,大脑、间脑、中脑、桥脑依次
被抑制,脊髓机能由后向前逐渐抑制,但延髓中枢机能仍保持。表现为瞳孔缩小,骨骼肌张力逐渐降低,眼睑
角膜反射存在,其他反射均消失。 又可分为浅麻和深麻,一般在浅麻期进行手术。
外科麻醉期又分为:轻度麻醉、中度麻醉、深度麻醉、极度麻醉期
第四期:麻痹期(中毒期)→指从呼吸肌完全麻痹至循环完全衰竭为止。尽量缩短诱导期,准确掌握第三期,
绝对避免第四期
(2)吸入麻醉药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溶于细胞膜的脂质层,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抑制神经
细胞除极化,使动作电位上升的幅度及速度下降,进而广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麻醉。吸入性麻醉
药的作用与其脂溶性成正相关,即脂溶性越高,麻醉作用越强。
氟烷、异氟烷、环丙烷、麻醉乙醚、氧化亚氮、恩氟烷
(3)非吸入麻醉药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静脉麻醉药:巴比妥类(戊巴比妥、硫喷妥钠)氯胺酮
优点:1、起效快,iv 1 分钟内起效
2、维持时间短,脑中 t1/2 5 分钟
3、镇痛作用差,肌肉松弛不完全
分离麻醉药:干扰脑内信号从无意识部分向有意识部分传递而又不抑制脑内所有中枢功能活动的药物。
→氯胺酮:又名开他敏,脂溶性比硫喷妥钠高,作用迅速,但持续时间短。
作用机理:分离麻醉。兴奋脑干和边缘系统,使病人意识模糊,短暂性记忆缺失,痛觉完全消失,但意识并未
完全消失,使意识和感觉分离兴奋脑干和边缘系统,使病人意识模糊,短暂性记忆缺失,痛觉完全消失,但意
识并未完全消失,使意识和感觉分离。
临床表现:意识模糊而不完全丧失,麻醉期眼睁开,咽喉反射依然存在,肌张力增加,又称“木僵样麻醉”兴
奋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常用于化学保定、基础麻醉和短时间全麻。
副作用:对循环系统产生兴奋作用,如作静脉注射时速度必须缓慢;对呼吸系统有比较轻的抑制作用,但对肝、
肾功能不产生不良影响;对唾液分泌有增强作用,可事先注入少量硫酸阿托品加以抑制。
氯胺酮对猫的麻醉效果较好,而对其他动物较差。
→速明新 846 合剂:保定宁
(4)复合麻醉的应用
复合麻醉:同时或先行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麻醉辅助药,以达到理想的平衡麻醉。
① 麻醉前给药:如氯丙嗪(中枢抑制、镇吐、增强麻醉)、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抑制胃肠道蠕动与分泌、阻断迷走神经对
心脏的影响)
② 诱导麻醉: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使病人迅速进入外科麻醉期,然后改用其它麻醉药物维持麻醉。
③ 基础麻醉:先用巴比妥类药物达到浅麻醉状态,在此基础上用其他药物麻醉。

11
兽医药理学

④ 配合麻醉:局麻药配合全麻药。即先用较少剂量的全麻药使动物轻度麻醉,再在术部配合局麻,这样可以减
少全麻药的用量,使动物在比较安全又能保证手术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
⑤ 混合麻醉:两中以上药物配合在一起进行麻醉。使它们互补长短,增强作用,减少毒性。
2、镇静药与抗惊厥药:能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轻度抑制作用,减弱机能活动,从而起到缓和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
静的一类药物。
(1)吩噻嗪类的作用特点与应用:氯丙嗪、乙酰丙嗪
→氯丙嗪
药理作用:CNS→通过多种受体阻断发挥作用,主要能阻断中枢 D2(多巴胺受体)、外周 a 和 M 受体
中枢镇静及对行为的影响→镇吐作用;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影响体温调节:亦使正常体温下
降。
应用:镇静→破伤风、脑炎及中枢兴奋药中毒引起的惊厥。
麻前给药→显著增强麻药时效,并减少麻药用量,减轻毒副作用。
抗应激反应
注意事项:有刺激性,速度宜慢。
→乙酰丙嗪:作用类似氯丙嗪,但镇静作用强于氯丙嗪,故增强催眠药与麻醉药的作用较氯丙嗪强,毒性反
应及局部刺激性较小。
(2)苯甲二氮卓类的特点与应用:抗焦虑、抗惊厥、肌肉松弛、健胃
→地西泮:为长效类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作用:抗焦虑作用→小于镇静剂量即可产生良好的抗焦虑作用。主要作用部位在边缘系统。其对 BDZ 受体的亲和力与作用强
度呈良好的相关性。
镇静作用→与巴比妥类药相比:安全性高;无肝药酶诱导作用;不良反应小,停药后 REM 睡眠反跳作用轻。
肌肉松弛药→不影响正常运动、引起肌紧张低下.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僵直、腰肌劳损等。
抗惊厥与抗癫痫作用→对高热、癫痫时发生的痉挛状态有效。用于癫痫持续状态及破伤风、子痫等
对心血管系统轻度抑制
(3)巴比妥类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巴比妥类
鎮静、催眠、抗惊厥、麻酔作用。随药物用量増加表现鎮静、催眠(主要延长浅睡眠缩短深睡眠)、抗惊厥、麻酔作用。
抗癫痫作用:具有抗癫痫作用
作用机制:选择性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易化或增强脑内 γ-氨基丁酸(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突触作
用;阻断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盐在突触的作用。
→戊巴比妥:中效巴比妥类药物
→硫喷妥钠:超短效巴比妥类药物
(4)水合氯醛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药理作用:CNS→小剂量镇静,中等剂量催眠,大剂量麻醉与抗惊厥。
抑制心血管系统
降低新陈代谢,抑制体温中枢。
应用:镇静、解痉、抗惊厥;麻醉
注意事项:局部刺激性;麻醉前给予阿托品;临用时无菌制备。
(5)抗惊厥药的作用特点与应用:对抗或缓解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症状,消除或缓解全身骨骼肌不自主强烈收
缩的一类药物。常用的有硫酸镁注射液、巴比妥类药物等。
→硫酸镁
药理作用:镁离子是关键。镁离子可阻断神经肌肉传导,肌松作用。钙离子与镁离子发生竞争性对抗。
浓度过低,神经、肌肉组织过度兴奋、激动;浓度升高,中枢神经抑制,镇静、抗惊厥。
应用:抗惊厥;解痉

12
兽医药理学

注意事项:注射速度宜慢,中毒时静注钙剂
→苯巴比妥
药理作用:又名鲁米那,长效巴比妥类药物。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运动区。
低于催眠剂量即可抗惊厥,大剂量使大脑、脑干与脊髓的抑制作用加深,骨骼肌明显松弛,意识反射消失,中
毒剂量抑制延髓生命中枢。对丘脑新皮层通路无抑制作用,无镇痛作用。对酶的诱导作用。
应用:镇静、抗惊厥、抗癫痫
3、镇痛药:能使感觉特别是痛觉消失的药物
(1)定义、作用机理
机理:是选择性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痛觉中枢或其受体,以减轻和缓和疼痛,但对其他感觉无影响并保持意
识清醒的药物。
分类: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地消除痛觉的药物:阿片生物碱类及具有类似作用的合成药。又称麻醉性镇痛药。
成瘾性。
② 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药物:非麻醉性镇痛药。
适应性 作用强度 其他作用 成瘾性
麻醉性镇痛药 剧、锐痛 镇痛作用强 无 有
解热镇痛抗炎药 慢性钝痛 弱 解热、抗炎、抗风湿 无
(2)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与应用:选择性减轻或缓解疼痛感觉的一类药物。
阿片生物碱类:吗啡等;人工合成类:哌替啶等
→吗啡:阿片中最主要的生物碱。内服首过效应强,生物利用度低。常注射给药。
药理作用:CNS;镇痛作用极强;抑制咳嗽中枢而镇咳;催吐; 缩瞳:中毒指征为针尖样瞳孔状
呼吸系统: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 CO2 张力的敏感性。
消化系统:小剂量致动物便秘,大剂量促进胃肠蠕动和腺体分泌。使平滑肌张力提高。
心血管系统:大剂量扩血管,使血压降低。
→哌替啶:人工合成,吗啡的良好代用品。
应用及注意事项:镇痛。麻前给药。抗休克和抗惊厥。本品有刺激性,不作皮下注射,中毒时用纳络酮(阿片受体拮抗
剂)解救。
(3)赛拉嗪、赛拉唑作用特点与应用
→塞拉嗪
特点: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直接抑制作用,镇静、镇痛效能。
抑制神经元内部神经冲动传递,肌肉松弛作用。镇静或镇痛作用强度及持续时间与所用药量呈正比,有种属差异。
对心脏、呼吸、体温等影响。
应用:镇静、镇痛,复合麻醉及化学保定
→赛拉唑:二甲苯胺噻唑,是我国合成的赛拉嗪衍生物,取名保定宁。作用基本同赛拉嗪
4、中枢兴奋药
(1)定义、分类、作用机理
定义:指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提高其功能的一类药物。
分类:大脑兴奋药→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脑细胞代谢,改善大脑机能。如咖啡因
延髓兴奋药→能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增加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如尼可刹米、回苏灵、戊四氮
脊髓兴奋药→小剂量提高脊髓反射兴奋性,大剂量导致强直性惊厥,如士的宁、印防己毒素
(2)咖啡因的作用与应用
作用机理:抑制细胞内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 cAMP 含量。由 cAMP(第二信使)诱导一系列生理生
化反应。是该类药物产生广泛药理作用的基础。腺苷酸环化酶(AC)—环磷酸腺苷(cAMP)—磷酸二酯酶(PDE)系统

13
兽医药理学

CNS:小剂量提高对外界的感应性,治疗剂量兴奋大脑皮层。较大剂量直接兴奋延髓中枢,直接兴
奋呼吸中枢;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迷走神经中枢。大剂量兴奋包括脊髓在内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心血管作用:中枢性和外周性双重作用,而且作用往往相反。
对心肌的兴奋作用机理是提高心肌 cAMP 含量。
平滑肌:舒张血管平滑肌。
利尿作用:
其他作用:兴奋骨骼肌;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加;促进糖元和脂肪分解。
应用:对抗中枢抑制状态;急性心力衰竭;与溴化物合用,调节皮层活动,恢复大脑皮层抑制与兴奋过程的平衡。
注意事项:中毒解救忌用麻黄碱或肾上腺素等强心药。
(3)尼可刹米、多普兰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尼可刹米(可拉明):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亦可刺激颈动脉体或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用于各种原因引起
的呼吸抑制。静脉注射间歇给药,速度不宜过快。
→士的宁(番木鳖碱)
药理作用:选择性提高脊髓兴奋性。治疗量增强脊髓反射应激性,缩短反应时间,骨骼肌张力增加。中毒剂量
则中枢神经系统全兴奋,强直性惊厥。
作用机理:与苷氨酸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脊髓润绍细胞释放的突出后抑制性递质苷氨酸,从而阻断其返回
抑制和交互抑制功能,通过解除抑制而起到兴奋作用。
表现:肌肉过度紧张,伸肌与屈肌不协调,骨骼肌强直性收缩。
注意事项:毒性大,安全范围小,反复或大量使用造成蓄积性中毒。中毒用水合氯醛或巴比妥类解救,保持环境安静。

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药物
1、作用于心脏的药物
作用于心脏的药物分类及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分类: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抗心率失常药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指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使充分发挥代偿能力仍然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适应
机体所需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征,临床变现为水肿、呼吸困难、运动耐力下降等。
治疗 CHF 分类:①正性肌力药物→强心苷类;受体激动药;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② 利尿药
③ 扩血管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受体( AT1 )拮抗药;直接扩血管药;钙通道阻滞药
2、强心苷
(1)强心苷的定义、构效关系、药理作用、应用、用法、不良反应
定义:选择性作用于心脏,能加强心肌收缩力,统筹兼顾心脏功能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构效关系:强心苷=糖+ 苷元(配基)。苷元:是强心苷作用的关键部位
药理作用:
正性肌力作用:即加强心肌收缩性→提高心肌收缩的最高张力和最大缩短速率,舒张期相对延长;降低衰
竭心脏的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量。
减慢心率和房室传导:强心苷使心缩加强、循环改善,消除反射性刺激,心率恢复。
利尿作用:改善水肿
对心电图的影响:减慢心率 ,延长 PR 间期,缩短 QT 间期,导致 ST 段偏离,这是中毒作用的早期症状,
与中毒者呕吐、体重减轻等同时出现。
对血管的作用:正常动物收缩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局部血流减少。心衰病动物强心苷抑制交感神经,外阻
降低,局部血流增加。
作用机制:增加兴奋时心肌细胞内 Ca2+ 含量——正性肌力作用的基本机制。
临床应用:慢性心力衰竭;心房纤维性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

14
兽医药理学

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神经系统:头痛、疲乏、眩晕、恶梦、视力模糊、色视障碍(黄、绿视)
心脏毒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给药方法:两步法(经典)
第一步:短时间内给予足量以达全效量(即洋地黄化,全效量法,即有效控制症状的足够剂量)。
第二步:逐日给予维持量以补充每日消除的剂量。每日维持量给药方法
(2)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毒毛花苷 K 的药理作用
3、抗心率失常药:分类,有哪些代表药
当心脏自律性异常或冲动传导障碍时,均可引起心动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统称为心律失常。
分类:快速型→本节抗心率失常药
缓慢型→阿托品或肾上腺素类药物治疗
作用机理: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改变膜反应性和传导性;改变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程。
分类(药物的生理效应和作用机制):
Ⅰ 类——钠通道阻滞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异丙吡胺、苯妥英钠、利多卡因
Ⅱ 类——β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Ⅲ 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
Ⅳ 类——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
4、促凝血药与抗凝血药
血液凝固过程的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
(1)止血药定义、凝血机理、分类及各类主要代表药物的作用:
促凝血药分类:影响凝血因子的促凝药——维生素 K、酚磺乙胺。
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促凝药——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凝血酸)
作用于血管的促凝药——安特诺新。
影响凝血因子的凝血药:维生素 K
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促凝血药:6-氨基已酸
作用于血管的促凝血药:安络血
(2)安络血、维生素 K 的作用特点、应用
→维生素 K: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Ⅶ、Ⅸ、Ⅹ的必需物质,参与这些因子的无活性前体物形成
活性产物的羧化作用。
应用:用于维生素 K 缺乏引起的出血;出血性疾病
→酚磺乙胺:止血敏。能使血小板数量增加,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力,促进凝血活性物质释放,产生止血
此外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及降低通透性作用。
应用:各种出血,如手术前后止血,消化道出血等。
→安特诺新:又名安络血。是肾上腺素氧化衍生物,无拟肾上腺素作用,故不影响血压和心率。
作用原理:可能是减慢 5-HT 的分解,从而促进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断裂毛细血管断端
的回缩作用。
应用:主要用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出血,如衄血、肺出血、胃肠出血、血尿及子宫出血等。
(3)抗凝血药的作用、应用
定义:是通过干扰凝血过程中某一或某些凝血因子延缓血液凝固时间或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的药物。
分类:影响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形成的药物——如肝素、香豆素类。
体外抗凝药——枸橼酸钠。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药——对已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如链激酶、尿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抗血小板聚集药——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肝素:

15
兽医药理学

机制:主要是可逆性地与存在于血浆中的抗凝血酶Ⅲ(ATⅢ) (ATⅢ 是凝血酶和凝血因子Ⅹ的抑制剂)结


合, 引起 ATⅢ 构象的改变,使 ATⅢ 所含的精氨酸残基更易于与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使凝血酶灭活,产生抗凝作用。还能与血管内皮细胞壁结合,传递负电荷,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并增加
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水平。
临床应用: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手术、心导管检查、血液透析及体外循环等抗凝
不良反应:出血——轻度:停药即可;重度:静脉缓慢注射硫酸鱼精蛋白
血小板减少症(5%-6%)与免疫反应有关
其他:如骨质疏松和自发性骨折(孕畜)发热等
→华法林:间接抗凝作用。通过竞争性抑制维生素 K 环氧化还原酶,阻断维生素 K 的环氧化型向氢醌型转变,
从而阻断维生素 K 的再循环利用,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功能活性。体外没作用,且作用发生慢。
→枸橼酸钠:钙离子是参与凝血过程的每一个步骤的凝血因子。枸橼酸钠能与血浆中的钙离子形成难解离的可
溶性复合物,使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迅速降低而产生抗凝血作用。
5、抗贫血药
(1)定义:能增进机体造血机能、补充造血必需物质、改善贫血状态的药物。
(2) 贫血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长期低于正常。
贫血类型: 营养性贫血——补铁、铜、钴、维生素 B2 及叶酸等造血物质
溶血性贫血↖消除病因
出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3)铁制剂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应用
药理作用: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组织酶系如过氧化酶、细胞色素 c 等的必需元素。
临床应用:缺铁性贫血见于——①妊娠、泌乳母犬和生长期幼犬,需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②胃酸缺乏、慢性
腹泻、消化不良,使肠道吸收铁的功能减退;③慢性失血性贫血,体内铁消耗过大。
使用注意事项:可与许多化学物质或药物发生反应,不宜与其他药物同时或混合内服给药。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便秘、黑粪;慢性铁中毒

第五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1)健胃药与助消化药的特点与临床使用注意问题        
健胃药:凡能增进胃的分泌和蠕动,提高食欲的药物称为健胃药。
苦味健胃药:龙胆、大黄、马钱子等,利用它们强烈的苦味,经口给药时刺激味觉感受器,反射地引起胃液分
泌增加,缓和地促进胃蠕动,提高食欲中枢兴奋性,增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产生健胃作用。
苦味健胃药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 用时最好用散剂、酊剂或舐剂经口内服,使其与味觉感受器充分接触,发挥作用,不可直接投入胃内,以免降低疗效;
② 合理的给药时间,一般认为宜在饲喂前 5~30min 给药;
③ 不得反复多次应用,因产生适应性后影响疗效;
④ 不能用量过大,以免抑制胃液分泌,应与其他健胃药交替使用。
芳香性健胃药:含挥发油,具有辛辣性或苦味的中草药。内服后轻度刺激消化道黏膜,引起消化液增加,促进
胃肠蠕动,另外,还有轻度抑菌制止发酵作用。陈皮、桂皮、豆蔻、小茴香、八角茴香、姜、辣椒、蒜等
盐类健胃药:主要通过盐类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渗透压作用,轻微地刺激消化道黏膜,反射地引起消化液分泌,
增进食欲以恢复正常的消化机能;同时还可以补充离子,调节体内离子平衡。人工盐,碳酸氢钠、氯化钠等。
助消化药:稀盐酸、稀醋酸、胃蛋白酶、胰酶、乳酶生、干酵母等。临床上常见的是消化机能减弱。多是消化液中的主要成
分能补充消化液中某些成分的不足,充分发挥其代替疗法的作用,从而促进消化过程的迅速恢复。临床上常与健胃药配合应用。

16
兽医药理学

(2)止吐药与催吐药的作用特点、应用 :呕吐有生理性呕吐和病理性呕吐两种。其中病理性呕吐中又分为反
射性呕吐和中枢性呕吐。
止吐药:机理→抑制延髓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反射性抑制呕吐中枢;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氯丙嗪、氯苯甲嗪(敏可静)、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灭吐灵)、舒必利(止吐灵)
催吐药:主要用于具有呕吐机能的动物(犬、猫)中毒的急救。
→阿扑吗啡:刺激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反射性兴奋呕吐中枢。
→硫酸铜:通过刺激食道黏膜,反射兴奋呕吐中枢
(3)瘤胃兴奋药的作用特点、应用             
拟胆碱药和抗胆碱酯酶药:氨甲酰甲胆碱;浓氯化钠注射液;酒石酸锑钾(吐酒石)
(4)制酵药与消沫的作用特点应用                      
→制酵药:抑制胃肠内细菌发酵或酶活力,防止气体大量产生。甲醛溶液、鱼石脂、大蒜酊
→消沫药:表面张力低于起泡液并不与之互溶,从而使泡沫膜局部表面张力降低,使被“拉薄”而“穿孔”,
相邻两泡沫融合,逐渐变成大气泡易破裂排出。二甲硅油、松节油、植物油
合理选用:气臌胀→病势急可用套管针放气,一般选用制酵药制止产气即可。甲醛溶液作用最确实可靠,但有
副作用,常选用鱼石脂与酒精、大蒜酊合用。
泡沫性臌气→制酵药只能制止产气,对已形成的泡沫无作用,须选用消沫药。松节油等虽作用确实
但不良气味易污染肉、乳制品,多选用二甲基硅油。
(5)泻药与止泻药的作用特点应用 
泻药:定义:促进肠管蠕动,增加肠内容积或润滑肠管、软化粪便,促进排粪的一类药物。
作用:治疗便泌、排除肠内毒物及腐败分解产物。
分类:
① 容积性泻药(盐类泻药):硫酸钠、硫酸镁、氯化钠等。
② 滑润性泻药(油类泻药):液体石蜡、植物油、动物油等。
③ 刺激性泻药(植物性泻药):大黄、芦荟、蓖麻油等。
→大黄:作用——小剂量,苦味健胃;中等剂量,收敛作用(鞣酸),止泻;大剂量,致泻作用(大黄素),
作用部位在大肠,作用慢(12-24 小时)而不确实,且继发便秘。多与硫酸钠配合使用,泻下效果较好。
→蓖麻油:机理:本身无刺激性,内服后受胰脂肪酶的作用,分解生成甘油和蓖麻油酸,后者在小肠内很快变
成蓖麻油酸钠,刺激小肠黏膜,促进蠕动,引起下泻。未被皂化的蓖麻油起润滑作用,有助于下泻。
应用:幼畜及小动物的小肠便秘
④ 神经性泻药:拟胆碱药
泻药的合理使用:
大肠便秘早、中期:首选盐类泻药(硫酸钠),并与大黄伍用。
小肠阻滞的早、中期:选用植物油、液体石蜡,忌用盐类泻药、蒽醌苷类泻药。
排除毒物:选用盐类泻药或与植物性泻药合用。忌用油类泻药。
便秘后期:已出现炎症或病变,只能选用油类泻药。
肠管蠕动微弱的不全阻塞:选用神经性泻药,如毛果芸香碱或新斯的明。
止泻药:
分类:保护性止泻药——鞣酸、鞣酸蛋白、碱式硝酸铋、碱式碳酸铋
吸附性止泻药——药用炭、高岭土(白陶土)
抑制肠蠕动止泻药——苯乙呱啶、复方樟脑酊、阿托品
止泻药的合理选用:
腹泻往往是原发病的临床症状之一,不能盲目止泻。
毒物引起的腹泻:不应急于止泻,先用盐类泻药促进毒物排出,再考虑用活性炭以吸附残余毒物,或用次硝
酸铋等保护受损的胃肠黏膜。

17
兽医药理学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用抗菌止泻药,必要时内服吸附性止泻药。有严重急性肠炎时,不止泻,静注庆大霉素等
一般性水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先补液,再用止泻药。
(6)抗酸药:能中和胃酸,降低胃内酸度的弱碱性无机药物。减轻胃酸对胃壁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蚀和己形成溃疡面
的腐蚀和刺激作用。同时,随着胃内 pH 值升高,胃蛋白酶活性降低,可减轻疼痛和有利于溃疡的愈合。(胃蛋白酶在酸性胃
液中起到消化组织的作用,导致局部性溃疡)。本类药物抗酸作用与胃内充盈度有关,餐后服用可延长作用时间。
→碳酸钙:抗酸作用产生快,但能产生 CO2,引起嗳气。长期应用造成便秘、腹胀。钙离子进入小肠促使胃泌素
分泌,出现胃酸分泌增多的反跳现象。
→氢氧化镁与氧化镁:①中和胃酸时不产生 CO2。②可形成氯化镁,释放出镁离子,刺激肠管蠕动致泻。③有
吸附作用,吸附二氧化碳等气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胃肠臌气。
→氢氧化铝:起效缓慢,抗酸作用较强,中和胃酸后,产生三氯化铝,后者有收敛,止血作用。长期使用易引
起便秘。还可影响磷酸盐的吸收,降低四环素、地高辛、泼尼松等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7)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胃酸由壁细胞分泌,受多种因素调节,是诱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
药物包括:H2 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由于其抑制胃酸能力较强,疗效超过以往任何药物,
且副作用较少,在临床上已广泛被应用治疗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
M 受体阻断药——溴丙胺太林(普鲁苯辛)、甲吡戊痉平
H+-K+-ATP 酶( H+- 泵)抑制药——奥美拉唑(洛赛克)

第六章 呼吸系统药物
(1)祛痰药的定义、机理  
定义:是一类能使痰液变稀、黏滞度降低,或能加速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的药物。
分类:黏液分泌促进药——氯化铵、碘化钾、吐根、酒石酸锑钾、愈创木酚甘油醚
黏痰溶解药——能改变痰中粘性成分、降低痰的黏滞度使之易于咳出的药物,乙酰半胱氨酸      
                 
(2)氯化铵、碘化钾等的作用特点、应用
→氯化铵:
作用:①祛痰:口服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呼吸 道腺体分泌,使痰液变稀。
② 利尿、酸化尿液:氯化铵→NH4+、Cl-。降低机体的碱贮;利尿。
应用:呼吸道的急性炎症,尤其适用于不易咳出的粘痰;利尿;尿液酸化剂
注意事项:禁与磺胺类药物配伍(增加尿的酸性,易使磺胺析出结晶,发生秘尿道损害);
忌与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配合使用。
→碘化钾:对胃黏膜有刺激性,反射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吸收后碘离子从呼吸道腺体排出,亦对腺体产生刺
激作用,分泌增加,痰液稀释。刺激性较强,不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对亚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较好。
(3)镇咳药: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 可待因,甲基吗啡
→可待因: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呈现较强的镇咳作用。适用于慢性和剧烈干咳,对胸膜炎引起的干咳、痛咳较
为适用。有呼吸中枢抑制和便秘的副作用,还有成瘾性。黏痰量多时不宜使用。
→喷托微林(咳必清):人工合成的非成瘾性中枢性镇咳药,选择性抑制咳嗽中枢,作用较弱;部分从呼吸道
排出,对呼吸道黏膜有轻度局麻作用(兼末梢性镇咳作用);较大剂量有阿托品样作用,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解
痉。 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急性咳嗽,应配合祛痰药。 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3)平喘药的分类、代表药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麻黄碱
茶碱类(甲基黄嘌呤类药物,来源饮料茶咖啡等):氨茶碱、色甘酸钠
M 受体阻断药:阿托品
肾上腺皮质激素

18
兽医药理学

肥大细胞膜稳定药
→氨茶碱:
作用:松弛支气管平滑肌——①抑制 PDE(磷酸二酯酶 ),使 cAMP 升高→舒张;②刺激内源性肾上腺素的释
放;③抗炎作用:阻断腺苷受体,抑制组胺和慢反应物质(白三烯)的释放并抑制中粒 C 进入气道;④影响
Ca2+转运,直接松驰支气管和肺脉管系统的平滑肌
兴奋呼吸作用
强心作用
应用:支气管扩张药,常用于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肿的动物,犬的心性气喘症。
祛痰、镇咳与平喘药的合理使用
急性支气管炎:选用刺激性弱的祛痰药如氯化铵,对有痰或无痰的咳嗽均有效,碘化钾刺激性强,不适用。
慢性支气管炎:频繁无痛性咳嗽,痰黏度增高,难以咳出,应选用碘化钾等刺激性祛痰药。
长期频繁而剧烈的痛性干咳,可选用可待因等强止咳药,或选用镇咳药与祛痰药配合的合剂。炎症引起的干咳
选用非成瘾性镇咳药咳必清。
轻度喘息,选用麻黄碱或氨茶碱平喘,需与镇静剂合用;喘息发作时,还应辅以氯化铵、碘化钾等祛痰药,不
宜选用镇咳药。

第七章 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
对生殖系统用药,在于提高或抑制繁殖力,调节繁殖进程,增强抗病能力等。
所用激素类药物有:生殖激素类;催产素类;前列腺素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1)生殖激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性激素类,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
→甲基睾丸素:
药理作用:①对生殖系统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发育,维持第二性征,保证精子正常发育、成熟,维持精囊腺和前列腺的分泌功能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性欲和性兴奋
大剂量能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量,从而抑制精子的生成
有对抗雌激素,抑制母畜发情的作用
② 对生长
引起氮、钾、钠、磷、硫和氯在体内滞留,促进蛋白质合成,使肌肉发达,骨质致密,体重增加
当骨髓功能低下时,还直接作用于骨髓,刺激红细胞生成。
应用:①对雄性动物:治疗雄激素缺乏所致的隐睾症,成年公畜雄激素分泌不足的性欲缺乏。诱导发情。
② 对雌性动物:治疗乳腺囊肿,抑制泌乳。治疗母犬的假妊娠,抑制母犬、母猫发情,但效果不如孕酮。
③ 其他:作为贫血治疗的辅助药。
能损害雌性胎儿,孕畜禁用。前列腺肿患犬和泌乳母畜禁用。有一定程度的肝脏毒性。食品生产动物屠宰前应休药 2ld。
→雌二醇:
药理作用:
① 对生殖器官:促进母畜性器官形成及第二性征发育,还促进成年母畜输卵管的肌肉和黏膜生长发育。促进子宫及其黏膜生长
血管增生扩张,促使黏膜腺体增生。增强子宫的收缩活动,此作用可被催产素进一步加强,而被孕激素抑制。还可使子宫颈周围
的结缔组织松软,子宫颈口松弛。但天然雌激素对牛子宫颈口的松弛作用不明显。对公畜应用后,产生对抗雄激素的作用,抑制
第二性征发育,降低性欲。
② 对母畜发情:能恢复生殖道的正常功能和形态结构,生殖器官血管增生和腺体分泌,出现发情征象。雌激素所诱导的发情不
排卵,动物配种不怀孕。
③ 促使乳房发育和泌乳。与孕酮合用,效果更加显著。对泌乳母牛,大剂量雌激素因抑制催乳素的分泌而使泌乳停止
④ 可增强食欲,促进蛋白质合成:但由于肉品中残留的雌激素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并危害儿童及末成年人的生长发育,所
以禁用雌激素类药物作饲料添加剂和皮下埋植剂

19
兽医药理学

应用:
① 治疗胎衣不下,排出死胎。配合催产素可用于分娩时子宫肌无力;②治疗子宫炎和子宫蓄脓,可帮助排出子
宫内的炎性物质;③小剂量用于催情;④治疗前列腺肥大,老年犬或阉割犬的尿失禁,母畜性器官发育不全,
雌犬过度发情,假孕犬的乳房胀痛等;⑤诱导泌乳
→孕酮
药理作用:
① 对子宫: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促使子宫内膜增生,腺体开始活动,分泌子宫乳,供受精卵和胚胎早期发育之需。抑制子
宫肌收缩,减弱子宫肌对催产素的反应,起 “安胎”作用。使子宫颈口关闭,分泌黏稠液,阻止精子通过,防止病原侵入。
② 对卵巢:反馈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和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从而抑制发情和排卵,这是家畜繁殖工作中控制母
畜同期发情的基础。一般是注射孕激素、阴道放置孕酮海绵或内服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一段时间 (9~14d),抑制母畜卵泡的发育和
排卵,人为地延长黄体期。一旦停药,孕酮的作用消除,动物的垂体同时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卵泡生长和动物发情
③ 对乳腺:刺激乳腺腺泡的发育,在雌激素配合下使乳腺腺泡和腺管充分发育,为泌乳做好准备。
应用:
治疗:①习惯性或先兆性流产;卵巢囊肿引起的慕雄狂;牛、马排卵延迟
② 用于母畜的同期发情。
③ 抑制发情,泌乳期奶牛不用
→卵泡刺激素(FSH):①促进母畜发情。②用于超数排卵。③治疗持久黄体,卵泡发育停止,多卵泡等卵巢
疾病
→黄体生成素(LH):①促进排卵:用药后,黄体生成素突发性升高,卵巢产生胶原酶,使卵泡壁破坏而排卵,
母马注射后可提高受胎率
② 治疗:卵巢囊肿;幼畜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精子生成障碍,性欲缺乏,产后泌乳不足或缺乏等。(2)子宫
(2)收缩药的药理作用、应用及注意事项
→催产素(缩宫素)
药理作用: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加强其收缩
小剂量,增加怀孕末期的子宫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适合于催产
大剂量,子宫平滑肌的强直性收缩,适合于产后止血。
加强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松弛乳导管平滑肌,引起排乳
应用:引产、产后出血、胎盘滞留和子宫复原不全;产道阻塞、胎位不正、骨盆狭窄等临产家畜禁用
(3)前列腺素的来源、生理和药理作用、应用
药理作用:
广泛的生理作用,参与血小板聚集、炎症反应、电解质流动、疼痛、发热、神经冲动传导和细胞生长等。
繁殖和畜牧生产上:溶解黄体和收缩子宫的作用
小动物临床:扩张血管、保护血小板、扩张支气管、保护胃黏膜
主要药物:地诺前列素、氯前列醇、氟前列醇、甲基前列腺素 F2α
临床应用:①用于同期发情,注射后出现正常的性周期,注射二次,同期发情更准确;
② 治疗持久性黄体和卵巢黄体囊肿;
③ 用于马、牛、猪催情 ;
④ 用于公畜,可增加精液射出量和提高人工授精效果;
⑤ 催产、引产、排出死胎,或子宫蓄脓、慢性子宫内膜炎。

第八章 皮质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药理作用:

20
兽医药理学

㈠抗炎作用:非特异性强,各种原因所致炎症反应均有效。抑制炎症体征的同时,也降低机体防御、修复功能
引起原发疾病加重,使疾病复杂化。
抗炎作用涉及它对血管、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作用,包括:①直接收缩血管,抑制炎性血管扩张和液体渗出
②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③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能引起组织损伤氧自由基;④抑制成纤维细胞的
功能;⑤以至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的生成,如前列腺素类、白三烯类(LTs)、白介素类(ILs);⑥抑制一
氧化氮和黏附分子的生成等。
㈡免疫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之一,治疗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作用于免疫
过程中多个环节: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
作用特点:①抑制巨噬细胞处理、吞噬抗原;②抑制免疫母细胞的增殖和分裂;抑制 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③
破坏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并使淋巴细胞移行至血管外、血液中 LC↓
㈢抗毒素作用:①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②对抗内毒素,对外毒素无作用;③退热;④缓解毒血症症

㈣抗休克作用:①稳定生物膜: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形成,防止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内脏血
管收缩。②保护心血管系统:↑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血流量;↑心血管对儿茶酚的敏感性,血压↑ ;↓血管
对某些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解除血管的痉挛,改善微循环。③↑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不能中和毒素
↓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
㈤影响代谢:①升高血糖、促进糖原形成;②增加 Pr 分解、抑制合成;③促脂肪分解;④长期使用致水、钠潴
留而引起水肿,骨质疏松。
应用:①母畜代谢病:升高血糖、促进糖原形成。②感染性疾病:抗内毒素,抗炎。③关节炎疾患。④皮肤疾病。
⑤眼、耳科疾病。⑥引产。⑦休克。⑧预防手术后遗症。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㈠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① 医源性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长期应用引起的物质代谢及水盐代谢紊乱(皮肤变薄、肌肉萎
缩、向心性肥胖)
② 诱发及加重感染:对感染易感性增高
③ 诱发或加重胃溃疡(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阻碍组织修复)
④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水肿和低血钾(留钠排钾作用)
⑤ 骨质疏松(促进骨胶原蛋白分解及降低血钙)、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促进蛋白分解)
⑥ 幼畜生长抑制(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反刍兽怀孕后期使用会造成流产
㈡停药反应
①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是由于大剂量 GCS 反馈抑制 ACTH 分泌,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
②反跳现象:指症状控制后,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而出现的原有症状的迅速出现或加重
注意事项:
① 根据药物药理作用特点合理使用药物,防止滥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② 禁用于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糖尿病、骨软症、骨折治疗期、角膜溃疡等,不得用于疫苗接种期、妊娠期;
③ 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时,必须与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配合使用;
④ 能抑制变态反应,对代谢和血细胞有较大影响,故在用药期间可影响实验室诊断,应予注意;
⑤ 不能长时间使用,停药要慢慢减量。

第九章 自体活性物质与解热镇痛抗炎药
(1)抗组胺药的药理作用、应用:抑制或干扰自体活性物质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药物
H1 受体阻断药
药理作用:

21
兽医药理学

(1)H1 受体阻断作用:与组胺竞争 H1 受体,对抗组胺所致的血管扩张和平滑肌收缩,用于皮肤、黏膜的变态


反应性疾病;大部分对抗其扩血管及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2)中枢抑制作用:有些药物能进入中枢,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镇静)。
第一代有中枢抑制作用:镇静、嗜睡。 第二代无中枢抑制作用。
常用药物:
→苯海拉明:
① 用于皮肤、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皮疹、荨麻疹,以及螨虫、真菌引起的皮肤瘙痒症等,与氨茶碱、麻黄
碱、维生素 C 或钙剂合用,效果更好
② 过敏性休克
③ 防治小动物运输晕动、呕吐
④ 对过敏性支气管痉挛的效果差
⑤ 出现不明原因的拉稀,用此药配合其他药物效果较好,抗肠道黏膜的过敏,比其他药效果好
→异丙嗪:应用同苯海拉明,有降体温作用和止吐作用,中枢抑制作用强。
→马来酸氯苯拉明(扑尔敏):抗过敏作用比苯海拉明强而持久,副作用小,中枢抑制作用和嗜睡作用较轻。
抗过敏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扑尔敏>异丙嗪>苯海拉明
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异丙嗪>苯海拉明>扑尔敏(2)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H2 受体阻断药
药理作用:阻断 H2 受体,抑制胃酸分泌,包括基础和夜间胃酸分泌,也抑制其他物质如组胺、五肽胃泌素所致
胃酸分泌。
应用:用于胃炎, 胃、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的治疗。
(2)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通过抑制环氧酶(PG 合成酶)发挥作用
药理作用:
解热作用——可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使病畜的体温恢复正常,而对正常动物的体温则没有影响。
镇痛作用——中等强度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主要作用部位是在外周。
适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等慢性钝痛
无效:创伤引起的剧痛,内脏平滑肌绞痛
抗炎作用——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的疗效。
分类: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其它有机酸类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作用: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作用;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防止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直接刺激→ 恶心,呕吐,上腹不适;长期使用→胃黏膜损伤 (糜烂性胃炎,胃溃疡)
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致中毒反应(眩晕、呕吐)→停药,碱化尿液,加速排出
凝血障碍:抑制血小板聚集 →出血倾向→维生素 K 治疗。术前、产前等不宜
过敏反应
苯胺类:非那西丁,扑热息痛
吡唑酮类: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
其它有机酸类:吲哚美辛、苄达明、布洛芬(芬必得)、奈洛芬、酮洛芬

第十章 利尿药与脱水药
(1)利尿药的作用机理、分类
作用机理:作用于肾脏,影响电解质及水的排泄,使尿量增加的物质。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水肿、急性肾功能
衰竭及促进毒物的排出。

22
兽医药理学

分类:高效利尿药→袢利尿药。如呋噻米(速尿)和依他尼酸(利尿酸)。
中效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如氯噻嗪、氢氯噻嗪。
低效利尿药→保钾利尿药(醛固酮拮抗剂)和碳酸酐酶抑制药
(2)常用利尿药的药理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呋塞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布美他尼、吡咯他尼等。
药理作用:作用机理是抑制肾脏髓袢升支对 Cl-的主动重吸收,结果使 Cl-、Na+、K+和水等排出都增加。
适应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充血、水肿、腹水、胸膜积水、尿毒症、高血钾症及其他任何非炎性病理积液;
加速毒物的排出。 注意补钾或与保钾利尿药合用。
不良反应:代谢性碱中毒;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他潜在不良反应
→噻嗪类利尿药(中效利尿药)
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远曲小管近端),再吸收原尿中 5~10%的 Na+,对水的通透性低。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
质部 Na+-Cl-共同转运,而抑制 NaCl 的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功能。 但不影响尿浓缩功能,对 CA(碳酸酶)
有抑制作用, 产生中度利尿效果。
适应症:适用于各类水肿,对心性水肿好于肾性水肿;用于急性中毒(食盐中毒、溴化物中毒、巴比妥类中毒。
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引起低血钾性碱血症、低血氯性碱中毒、胃肠道反应。故用药期间应注意补钾。
(3)脱水药的作用机理与应用:又称渗透性利尿药
定义:是指能消除组织水肿的药物。脱水药以原形随尿排出时带走大量水分,虽能利尿,但排 Na+不明显,是
以排水为主的利尿。
→甘露醇
脱水: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携带组织水分而产生脱水作用。故降低脑内压和眼内压;
利尿:排水同时增加电解质、尿酸、尿素的排出,防止肾毒素在小管液蓄积,对肾有保护作用;
用于急性少尿症肾衰竭以促进利尿;降低眼内压、脑内压;加快某些毒物(阿司匹林、巴比妥类和溴化物)的
排泄。
→山梨醇
(4)利尿药与脱水药的临床选用
心性水肿:轻度→强心苷,重度→氢氯噻嗪并配合氯化钾或留钾利尿药(氨苯喋啶)合用。无效时改用速尿。
肾性水肿:急性肾炎所致水肿选用脱水药,一般不用利尿药;慢性肾炎所致水肿可选用氢氯噻嗪并配合补钾;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一般首选速尿。
脑水肿:首选甘露醇,次选速尿。
肺水肿:急性心功能不全所致肺水肿应选用速尿以立即减轻左心负担,禁用甘露醇以防增加心负担,肺充血
引起的水肿可选甘露醇。
乳房水肿、腹下水肿等:选用噻嗪类,无效时改用速尿。
急性中毒:一般配合输液选用噻嗪类或速尿。
尿道上部结石:确诊后选用大剂量的速尿。
顽固性水肿,可联合用药,作用部位相同的利尿药一般无协同作用,且能增加副作用;作用部位不同的合用
产生协同作用,并减少用量及副作用。
失钾药(氢氯噻嗪、速尿等)与供钾药(氯化钾)或留钾药(氨苯喋啶)联用;失氯药(速尿等)与供氯药
(氯化铵、氯化钙)或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联用;失钠药和失水药(脱水药)联用;噻嗪类与速尿联
用。

第十二章 抗微生物药理
1、掌握抗微生物药物的基本概念、分类
定义: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分类: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

23
兽医药理学

2、掌握抗生素的作用机理、病原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
作用机理:① 细胞壁的合成
② 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氨基苷类抗菌药→通过离子吸附作用;多肽类抗菌药→与 G- 菌胞浆膜磷脂结合
多烯类抗真菌药→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咪唑类抗真菌药→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
③ 影响菌体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苷类→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四环素类→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④ 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① 产生灭活酶使药物失活:①水解酶②合成酶(钝化酶)
②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③ 改变靶位结构
④ 主动外排作用
⑤ 改变代谢途径
3、天然青霉素的抗菌谱、作用机理、不良反应、应用
抗菌谱:G+ 、 G- (杆菌、球菌),对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
药理作用:窄谱繁殖期杀菌剂,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放线菌、螺旋体。
不良反应:局部刺激、过敏反应。可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治疗过敏反应。
应用:防治家禽呼吸道感染,对大肠杆菌病、禽霍乱、禽伤寒及其他敏感菌所致的感染也有显著疗效。
一般采用注射给药。
①G+球菌感染:猪链球菌病、鸡葡萄球菌病、马腺疫等;
②G+杆菌感染:猪丹毒、气肿疽、放线菌病;
③ 犬钩端螺旋体病;
④ 鸡球虫病并发的梭菌感染:内服大剂量的青霉素;
⑤ 破伤风:应与抗破伤风血清合用。
4、氨基糖甙类的抗菌谱、机理、不良反应、应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广谱抗生素,是治疗 G(-)杆菌感染常用抗生素。
抗菌谱:G-菌——对 G-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对 G-球菌效差
G+球菌 耐药金葡菌:有效;链球菌:无效
结核杆菌: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肠球菌、厌氧菌:无效
抗菌机理: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起始、延伸、终止)——静止期杀菌药
① 起始阶段:抑制 30S 亚基始动复合物和 70S 亚基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② 延伸阶段:与 30S 亚基结合,使 mRNA 上的密码错译,导致异常的、无功能的蛋白质合成;与 P10 蛋白结合,
致 A 位歪曲,mRNA 错译,阻止移位;
③ 终止阶段:阻止终止密码子与 A 位结合;阻止 70S 亚基的解离。
不良反应:
耳毒性:损害第 8 对脑神经
肾毒性:避免与肾毒性的药物合用, 如第一代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
肌毒性:氨基苷类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接头;氨基苷类与 Ca2+结合,阻止 Ca2+参与乙酰胆碱的释放所致
防治: 避免与肌松药合用;一旦发生可采用新斯的明和钙剂抢救。
应用:耐药金葡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所致感染。耐药性维持时间短,停药后易恢复敏感性。
5、四环素类的抗菌作用、体内过程、不良反应及应用

24
兽医药理学

抗菌作用:广谱抑菌,与核蛋白体 30S 亚基结合,抗菌活性大小顺序为:米诺环素、强力环素、美他环素、金霉


素、四环素、土霉素,但目前耐药性严重。对 G+、G-细菌有效,对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还能间接
抑制阿米巴原虫;对铜绿假单胞菌、病毒与真菌无效;四环素类属快速抑菌剂,在高浓度时也有杀菌作用。
抗菌机制:
① 与细菌核蛋白体 30S 亚单位在 A 位特异性结合,阻止 aa-tRNA 在该位置上的联结,从而阻止肽链延伸和细
菌蛋白质合成;
② 其次还可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胞内的核苷酸和其他重要成分外漏,从而抑制 DNA 复制。
药动学:
① 多价金属离子 Fe2+、Ca2+、Mg2+、AI3+等与其形成 络合物,影响吸收,肝肠循环、主要由肾排泄。
② 食物减少吸收,酸性药物促进其吸收; 碱性药、H2 受体阻断药或抗酸药降低四环素的溶解度;
③ 能进入胎儿血循环和乳汁,胆汁中浓度高;可沉淀在新形成的牙齿和骨骼中。
应用: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引起的下痢;支原体感染;局部用于坏死杆菌所致的坏死、感染。
不良反应:
① 胃肠道反应 与食物同服可以减轻。
② 二重感染(菌丛交替症):指在抗菌素应用中,第二种菌种的重复感染。在正常人的口腔、鼻咽部、肠道等处
有多种细菌(包括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这些细菌处于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他们处于平衡的共生状
态。若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敏感细菌抑制,菌丛平衡破坏,不敏感的菌株霉菌,抗药菌株则可乘机侵入体内生
长繁殖,当病人的抵抗力,尤其是免疫力下降时则引起二重感染。如鹅口疮,伪膜性肠炎等白色念珠菌感染。
6、氯霉素的灰的抗菌作用、体内过程、不良反应及应用
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是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沙门氏菌感染的首选药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分布广泛,经肾排泄,在泌尿系统也能达到有效抗菌浓度。
不良反应:①骨髓抑制:一是可逆性血细胞减少,二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内
线粒体中的与细菌相同的 70S 核蛋白体有关。
② 也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和二重感染。
应用:牛:呼吸系统疾病;
猪:传染性胸膜病;
鸭:传染性浆膜炎;
鸡:大肠杆菌病;
宠物:各类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7、半合成青霉素的抗菌谱及应用特点
抗菌谱:G+、G-(杆菌、球菌),对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比氨苄青霉素增强 2~3 倍。与克拉维酸联合
应用,可克服它不能耐青霉素酶的缺点,从而增加抗菌谱,扩大临床应用。
应用特点:服的生物利用度是青霉素的 5 倍,是氨苄青霉素的 2 倍。可应用于乳腺炎、子宫内膜炎。
8、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谱及应用特点
抗菌谱:与广谱青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螺旋体有效。
第一代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和敏感菌(G-)所致的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第二代可用于产酶
耐药阴性杆菌和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第三代用于危及生命的阴
性杆菌感染,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尿路的严重感染,有效控制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第四代用
于对第三代耐药的细菌感染。
应用特点:内服或注射,主要用于宠物,耐药金葡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很少作为首选药。
9、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的抗谱与主要应用
大环内酯类:
抗菌作用:抗菌谱较窄——对 G+菌和部分 G-菌有抗菌作用;对某些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立克次体有良好
效果;对产生 b‐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和耐药金葡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通常为抑菌药,高浓度时杀菌。

25
兽医药理学

林可霉素(洁霉素):内服吸收不完全,肌注吸收良好,代谢物仍有活性。
抗菌谱:同大环内酯类(革兰氏阳性菌、支原体)。
应用: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厌氧菌感染、支原体病。
10、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分类、药动学、药理作用、作用机理、耐药性、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代表药
构效关系及分类:
基本结构为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
R1 被杂环取代:内服易吸收用于全身感染,如 SD、SMZ。
R2 被酰胺化:失去抗菌活性。
对位氨基 H 原子被其他基团取代:内服难吸收,用于肠道感染。
分类:用于全身感染的(易吸收)——短效(磺胺二甲嘧啶);中效(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长效(磺胺多辛)
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难吸收):柳氮磺吡啶 SASP
外用磺胺:磺胺米隆(SML) 磺胺醋酰(SA)、磺胺嘧啶银(SD-Ag)
药理作用:
① 广谱慢作用型抑菌药,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某些原虫和衣原体有效,对螺旋体、立克次氏体无效。
② 抗菌作用强度顺序为: SMM>SMZ>SD>SDM>SMD>SM2
作用机制:
① 抑菌药,磺胺药的结构和 PABA 相似,因而可与 PABA 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
影响核酸的生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②TMP 对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敏感性 〉哺乳类二氢叶酸还原酶 50000 倍
③ 磺胺药+TMP:双重阻断细菌的叶酸代谢
耐药机制:
① 通过基因突变或质粒介导产生耐药性。
② 合成过量的 PABA;
③ 产生低亲和性的二氢叶酸合成酶;
④ 降低膜的通透性;
⑤ 改变代谢途径而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各磺胺药间有交叉耐药性
临床应用:
① 全身感染:肌注、静注或内服。一般与 TMP 合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常用药物有 SD、SM2、SMZ、SMD、SMM 等。
② 肠道感染:选用肠道内服难吸收的磺胺类,一般与 DVD 合用,常用药物有 SG、PST、SST 等。
③ 泌尿道感染:选用作用强、排泄快、乙酰化率低、尿中药物浓度高的药物,如 SMM、SMD、SM2 等,与 TMP 合用。
④ 局部软组织和创伤感染:SN、SD-Ag。
⑤ 原虫感染:SQ、磺胺氯吡嗪、SM2、SMM、SDM 等,用于球虫病、鸡卡氏白细胞虫病、猪弓形体病等。
⑥ 其他:脑部细菌性感染-SD;乳腺炎-SM2。
不良反应:①急性中毒:静注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表现为神经症状。
② 慢性中毒:剂量较大或连续用药 1 周以上,主要症状为:结晶尿、血尿、蛋白尿;消化道障碍和多发性
肠炎;造血机能破坏,贫血、凝血延长、毛细血管渗血;幼畜、幼禽免疫系统抑制;家禽增重减慢、产蛋下降、畸形蛋增多。
11、抗菌增效剂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应用
药理作用:
作用机理:
① 能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 原为四氢叶酸,阻止细菌核酸的合成而。
② 与磺胺合用,可使菌体叶酸遭双重阻断,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且减少用药剂量并降低抗药性,使抑菌变为杀

③ 临床上常与磺胺类合用,两者除双重阻断作用外,因体内过程,半衰期大致相同,血浓度稳定,可以发生协同作用
④ 与庆大霉素、四环素合用,也有增强作用。

26
兽医药理学

12、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理作用、作用机理、耐药性、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作用机制:①抑制细菌 DNA 螺旋酶,阻碍 DNA 合成而导致 细菌死亡。
② 氟喹诺酮类药对人体细胞拓朴异构酶Ⅱ影响较小 。
③ 抑制拓扑异构酶 IV :在 G+菌中。
耐药机制:①细菌 DNA 螺旋酶的改变,主要由于 gyrA 基因突变所致,与细菌高浓度耐药有关;
② 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的改变或缺失,对药物通透性下降,与低浓度耐药有关。
③ 细菌体内药物泵出作用被激活。
④ 新机制:质粒 qnr 基因介导耐药
药理作用:第一代:对 G+菌的作用不理想
第二代:对 G+和 G-菌具有作用
第三代: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绿脓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均敏感。
体内过程:①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在 70%~95%
② 药物的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泛
③ 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进入脑脊液
④ 胃肠道发生螯合: 铝、镁等抗酸药难溶性物质影响吸收
药物相互作用:①可抑制茶碱类、咖啡因和口服抗凝血药在肝中代谢,使上述药物浓度升高引起不良反应。以
依诺沙星的作用最强,其次是环丙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无明显影响。
② 与阳离子同时应用,可形成络合物而减少吸收,应避免合用。
③ 利福平、氯霉素类使本类药物抗菌作用降低
不良反应:损害负重关节软骨组织、尿中结晶、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反应、肝细胞损害
临床应用:①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及支原体感染均有良效。
② 氧氟沙星 & 环丙沙星: 偶尔用于结核病
13、硝基呋喃类的主要代表药物、药理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主要代表药物:呋喃唑酮、呋喃妥因、呋喃西林;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已禁用于食品动物。
作用机制:活性代谢产物造成细菌 DNA 断裂破损,杀菌
14、硝基咪唑类的主要代表药物、药理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具抗原虫和抗菌活性,禁用于促生长。
甲硝唑(灭滴灵、甲硝咪唑):原虫感染(鞭毛虫病、毛滴虫病、组织滴虫病),厌氧菌感染。
地美硝唑(二甲硝咪唑):用于组织滴虫病、猪密螺旋体性痢疾、肠道和全身厌氧菌感染。鸡敏感,产蛋鸡禁用。
15、抗真菌药的分类、作用机理及应用、不良反应
抗真菌药:是指具有抑制或杀死真菌生长或繁殖的药物。真菌感染有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分类:抗生素类、唑类、丙烯胺、嘧啶类
作用机制:广谱的抗真菌药;
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中的麦角固醇结合→改变膜通透性→真菌细胞内物质外渗。细菌细胞膜不含固
醇,故无作用;
哺乳动物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浆膜含有固醇→溶血、肾脏损害等。
对真菌的亲和力>哺乳动物。
临床应用:①静滴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② 口服用于肠道真菌感染
③ 局部治疗浅表真菌感染(手、足癣等)
不良反应:寒战、发热、头痛、呕吐、贫血、低血压、低血钾、低血镁、血栓性静脉炎、肝肾功能损害等。
16、抗微生物药的合理使用
兰氏阳性 球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

27
兽医药理学

杆菌 李氏、丹毒、棒状、分枝、放线菌
肠杆菌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克雷伯、变形
革兰氏阴性 其他需氧 假单胞、波氏、布氏、嗜血、巴氏等
厌氧 弯、拟、梭杆菌属

不合理应用:治疗失败、不良反应增多、药品浪费、耐药性产生、兽药残留等。
合理应用:严格掌握适应症。
根据药动学特征,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
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严格掌握适应症,不滥用抗菌药物
 剂量足,疗程够
 避免局部用药和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 病因不明时不轻易使用抗菌药物
 耐药菌株感染应用敏感药物或联合用药
 尽量减少长期用药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扩大抗菌谱、减少用量、增强疗效、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联合用药的指征: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病因未明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易出现耐药性的细菌感染。
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
必须根据抗菌药的作用特性和机理进行选择,避免盲目组合。
注:意作用机理相同的药物合用疗效并不增强,但可能相互增加毒性或出现拮抗作用,如氨基糖苷类之间或氯
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之间。
注意药物间配伍禁忌。注意药物之间理化性质、药物动力学间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 消毒防腐药
1、概念、影响消毒防腐药作用的因素
概念:指具有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繁殖的一类药物。杀灭或抑制作用无明显的抗菌谱。有效浓度时往
往对机体脏器产生损伤作用,不作全身给药。
 消毒药:杀灭,非生物表面消毒,如环境、用具等。有些低浓度抑菌。
 防腐药:抑制,生物体表、食品及生物制品等的防腐。有些高浓度杀菌。
 预防消毒、临时消毒、终末消毒
影响因素:病原微生物类型;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温度、pH 值;有机物的存在 (粪尿, 脓血,体液);水质;
配伍禁忌 (物理化学性、氧化还原等);其他因素。
2、各类消毒防腐药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消毒药:
→酚类:包括纯酚及其含有卤素和烷基的替代物,为表面活性物质
损害菌体细胞膜、蛋白变性、抑制细菌脱氢酶和氧化酶。蛋白变性和一般原浆毒(杀菌),抑制酶活性
对多数无芽孢的繁殖性细菌和真菌有杀灭作用,对芽胞、病毒作用不强,可用于消毒排泄物,用于环境及用
具消毒。

28
兽医药理学

性质稳定;
不与卤素类、碱性、过氧化物合用。
→醛类:
作用特点:易挥发,又称挥发性烷化剂。对芽胞、真菌、结核杆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杀菌机制:烷基化反应,使菌体蛋白变性,酶和核酸功能发生改变。
作用于应用:40%甲醛溶液为福尔马林(Formalin)
 杀灭细菌繁殖型,芽孢、结核菌、病毒和真菌等
 熏蒸消毒,15mL/m3;标本和尸体防腐,5%~10%
不良反应:对皮肤和黏膜刺激性强
→碱类:
作用特点:对细菌、病毒的杀灭作用均强,高浓度杀死芽胞。取决于解离的 OH-浓度,在 pH>9 时可杀灭病毒、
细菌和芽孢。
应用:对铝制品、纤维织物有损坏作用;用于厩舍的地面、饲槽、车船等消毒
→酸类:包括有机酸、无机酸。
无机酸为原浆毒,具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使用的无机酸有硫酸、盐酸(HCl, H2SO4) 。强大的杀菌和杀芽
孢作用。食盐和加温可增强杀菌效力
有机酸:乳酸或醋酸,熏蒸或喷雾消毒。防腐药—饲料、药品、粮食,内服—消化不良和瘤胃鼓胀,
2%~3%溶液冲洗口腔,0.5%~2%溶液冲洗感染创面,5%溶液抗菌作用
→卤素类:具有强大杀菌作用。氯的杀菌力最强,破坏菌体或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酶的活性。
应用:有机物影响小,但水溶液稳定性差。
→过氧化物类:又称氧化剂,依靠其强大的氧化能力杀灭微生物。直接与菌体蛋白酶的氨基、羧基和巯基等氧
化反应,杀菌力强,无残留毒性。缺点是易分解、不稳定,具有漂白和腐蚀作用。
应用:用于防治局部皮肤、黏膜、创面的感染。选择原则:无刺激性和毒性。
防腐药:
→醇类:各种脂肪醇类都有不同浓度的杀菌作用。
 特点:性质稳定、作用迅速、无腐蚀性、无残留作用。
 缺点:不能杀灭芽胞,受有机物影响大,抗菌有效浓度高。
 常用的有乙醇(70%~75%)和异丙醇(50%)
乙醇作用:溶解菌体脂质,破坏胞膜,胞浆脱水;菌体蛋白变性和沉淀。低于 20%—杀菌作用弱,无水乙醇—
表面形成蛋白凝固膜,妨碍渗透。
 应用:使用浓度 75%。也可用于器械浸泡消毒,但不用于黏膜和创伤抗感染(刺激性大)。
→表面活性剂:
特点:含疏水基(烃链)和亲水基(阳离子)
→碘与碘化物
特点: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能杀死细菌、芽胞、霉菌、病毒、原虫。碘与碘化物的水溶液或醇溶液用于皮肤消毒
或创面消毒。忌与重金属配伍。
主要药物:碘:皮肤消毒或创面消毒,碘酊、碘溶液或碘甘油。
聚维酮碘(碘伏、PVP 碘):作用强、毒性低、刺激性小,皮肤、黏膜或创面消毒。
碘仿:本身无防腐作用,治疗深部瘘管、蜂窝织炎、关节炎或充填创伤。
→有机酸类:
特点:主要用作防腐药,如醋酸、苯甲酸、山梨酸、甲酸、丙酸、丁酸等。用作药品、粮食和饲料的防腐。
醋酸应用:内服治疗消化不良、瘤胃臌胀,外用冲洗感染创面。
→过氧化物类:
特点:与有机物相遇时释放出新生态氧,使菌体内活性基团氧化而杀菌。

29
兽医药理学

主要药物应用:过氧化氢(双氧水)——清洗化脓性创伤、除臭、止血,也可用于食品浸泡或喷雾消毒。
高锰酸钾——具有杀菌、除臭、解毒、收敛作用,临床用于腔道冲洗及洗胃或创面冲洗。
→染料类:
3、理想消毒防腐药的条件
① 抗微生物范围广、活性强。②作用产生迅速、溶液有效寿命长。③较高的脂溶性、分布均匀。④对人和动物安全。
⑤无毒、无臭、无色、无着色性,性质稳定。⑥无易燃易爆性。⑦金属、塑料、衣物等无腐蚀作用。⑧廉价易得。

第十四章 抗寄生虫药
1、抗寄生虫药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定义:用于去除和杀灭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
抗寄生虫药的分类
根据药物抗虫作用和寄生虫分类,可将抗寄生虫药分为:
① 抗蠕虫药——又称驱虫药。根据蠕虫的种类,又可将此类药物分为:驱线虫药、 驱绦虫药、驱吸虫药
② 抗原虫药—— 根据原虫的种类,分为:抗球虫药、抗锥虫药、 抗焦虫药 (抗梨形虫药)、抗滴虫药
③ 杀虫药—— 又称杀昆虫、杀蜱螨药
2、理想抗寄生虫药的条件、作用机理、应用注意
条件:①安全——治疗指数高,安全范围广。凡是对虫体毒性大,对宿主毒性小或无毒性的抗寄生虫是安全的
② 高效、广谱
③ 具有适于群体给药的理化特性:
④ 价格低廉:可在畜牧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
⑤ 无残留:食品动物应用后,药物不残留于肉、蛋和乳及其制品中,或可通过遵守休药期等措施,控制
药物在动物新该食品中的残留。
⑥ 适口性好、使用方便
作用机理:
① 抑制虫体内的某些酶:不少寄生虫药通过抑制虫体内酶的活性,而使虫体的代谢过程发生障碍。
② 干扰虫体的代谢:某些寄生虫药能直接干扰虫体的物质代谢过程。
③ 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有些可直接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影响其运动功能或导致虫体麻痹死
亡。
④ 干扰虫体内离子的平衡或转运
应用注意事项:
①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药物、寄生虫和宿主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使用抗寄生虫。
② 预试:为控制好药物的剂量和聊城,在使用抗寄生虫药进行大规模驱虫前,无比选择少数动物先做驱虫试
验,以免发生大批中毒事故。
③ 交替用药:在防治寄生虫病时,应定期更换不同类型的抗寄生虫药物,以避免或减少因长期或反复使用某
些抗寄生虫药而导致虫体产生耐药性。
④ 药残:为避免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和造成公害,应熟悉掌握抗寄生虫药物在视频动物
体内的分布状况,遵守有关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状况,遵守有关药物在动物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
期的规定。
3、阿维菌素类的构效关系、作用机理、应用、不良反应
构效关系: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macrolide)。
作用机理:
① 可增强无脊椎动物神经突触后膜对 Cl- 的通透性,从而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最终使神经麻痹,并可导致动物死亡
② 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用治疗剂量驱杀哺乳动物体内外寄生虫时,由于血脑屏障的影响,进入其大脑的数量极少

30
兽医药理学

③ 只有当大量的阿维菌素类进入哺乳动物的大脑时,才可能导致其中毒。因此,阿维菌素类药物用作哺乳动物的抗内、外寄生虫
药较安全应用:用于线虫和体外寄生虫及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
应用:①具有广谱、高效、用量小、安全等优点,对线虫、昆虫和蛹均具有高效驱杀作用。
② 马、牛、羊、猪消化道和呼吸道线虫、马盘尾丝虫的微丝蚴、猪肾虫等均有良好驱虫效果。
③ 马胃蝇、羊鼻蝇的各期幼虫有极好的杀灭作用。
④ 牛、羊的疥螨、痒螨、毛虱、血虱、腭虱、猪疥螨、猪血虱等外寄生虫有极好的杀灭作用。兔疥螨、痒螨、
家禽羽虱都有高效杀灭作用。
⑤ 犬、猫钩口线虫的成虫及幼虫、犬恶丝虫的微丝蚴、狐狸鞭虫、犬弓首蛔虫的成虫和幼虫、狮弓蛔虫、猫
弓首蛔虫、犬猫耳痒螨和疥螨均有良好的驱杀作用。
⑥ 对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如蜱、蚊、库蠓等均有杀灭效果,并干扰其产卵或蜕化。
不良反应:
① 伊维菌素的安全范围较大,应用过程很少出现不良反应,但是超剂量可引起中毒,无特效解毒药。
② 肌内注射后会产生严重的局部反应 (马尤为显著,应慎用),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方法给药或内服。
③ 驱虫作用较缓慢,对有些内寄生虫需数日到数周才能彻底杀灭。
代表药物: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
4、苯并咪唑类的作用机理、不良反应
作用机理:基本上都是细胞微管蛋白抑制剂,使虫体的消化和营养吸收降低。
在哺乳动物体温情况下,苯并咪唑对线虫微管蛋白的亲和力比哺乳类高得多,如猪蛔虫胚胎的微管蛋白对甲
苯咪唑的敏感性比牛脑组织高 384 倍。对宿主毒性低。
不良反应:一般毒性低,范围大,;具有致畸作用,对妊娠 2~4 周的母绵羊给予阿苯达唑、丁苯咪唑或康本咪
唑可诱发各种胚胎畸形,以骨骼畸形占多数;其致畸作用认为与抑制微管蛋白和有丝分裂的作用机理有关;
苯并咪唑类药物对人类也可引起与动物同样的潜在危害,应引起关注。
5、有机磷化合物的作用机理、抗虫谱及毒性
主要作用:有机磷化合物最早主要用作农业和环境杀虫药,以后将一些毒性较低的化合物发展为兽药而用于
驱虫的有敌百虫,敌敌畏、蝇毒磷、哈罗松和奈肽磷等。我国应用最广的首推敌百虫。
作用机理:有机磷化合物驱虫杀虫作用机理是抑制虫体内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蓄积而引起虫肌麻痹
致死;有机磷对虫体内胆碱酯酶的抑制程度可因虫种或药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有机磷与虫体胆碱酯酶的
结合
如呈不可逆性时则驱虫作用强;反之,如呈可逆性时,则作用弱
安全性:有机磷化合物对畜禽安全范围较小,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中毒机理抑制畜禽体内胆碱酯酶活性,使
体内乙酰胆碱蓄积过多而出现胆碱能神经兴奋的症状。中毒后可用阿托品或胆碱酯酶复活剂——典解磷定、氯
磷定、双复磷、双解磷等解毒。
注意:鹅脑中胆碱酯酶在哈罗松作用下呈不可逆性抑制,因此哈罗松对鹅毒性很大。有机磷的用量应该准确,
过大不仅会增强毒性,而且有残留。
停药期:一般规定用药后 7d 方可屠宰上市。
主要作用:传统杀虫药,仍广泛用于畜禽外寄生虫病。具有杀虫谱广,残效期短的特性,大多兼有触毒、胃毒
和内吸作用。其杀虫机理是抑制虫体胆碱酯酶的活性。但对宿主动物的胆碱酯酶也有些抑制作用。,所以在使用
过程中
毒性:在有机磷化合物中属低毒药物之一,但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易发生中毒。
主要症状为腹痛、流涎、缩瞳、呼吸困难、肌痉挛、昏迷直至死亡。羊和禽敏感。
广谱驱虫药:消化道线虫、部分吸虫、体外寄生虫。
有机磷化合物对畜禽安全范围小,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可用阿托品或胆碱酯酶复活剂解毒。
主要药物:敌百虫:家禽、反刍兽敏感,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乳牛不用。
哈罗松:较安全,但鹅敏感。不用于泌乳动物。

31
兽医药理学

蝇毒磷:可用于泌乳动物。
6、抗蠕虫常用药物、作用特点、应用、毒性
抗蠕虫药是能杀灭或驱除寄生于畜禽体内蠕虫的药物,亦称驱虫药。
又称驱虫药。根据蠕虫的种类,又可将此类药物分为:驱线虫药、驱绦虫药、驱吸虫药。
常用药物:
主要的驱线虫药物:
① 抗生素类: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依立菌素、莫西菌素、越霉素 A 、潮霉素 B、米尔倍霉素肟
② 苯并咪唑类:噻苯咪唑、丙硫苯咪唑、甲苯咪唑、硫苯咪唑、磺苯咪唑、丁苯咪唑、苯双硫脲、丙氧苯咪唑、丙噻
苯咪唑
7、有机磷有机氯的主要作用、应用与毒性
有机磷:为传统杀虫药,广泛用于畜禽外寄生虫病。
具有杀虫谱广、残效期短的特性,大多兼有触毒、胃毒和内吸作用。
其杀虫机理是抑制虫体胆碱酯酶的活性,但对宿主动物的胆碱酯酶也有抑制作用,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动
物会经常出现胆碱能神经兴奋的中毒症状,故过度衰弱及妊娠动物应禁用。
毒性:若遇严重中毒,宜选用阿托品或胆碱酯酶复活剂进行解救。
8、拟除虫菊酯类的作用特点、应用
作用特点:拟菊酯类杀虫药,是根据植物杀虫药除虫菊的有效成分——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合成的一类杀虫
药。
拟菊酯类药物性质均不稳定,进入机体后,即迅速降解灭活,因此,不能用内服或注射给药。虫体能迅速产生
耐药性。
特点——具有杀虫谱广、高效、速效、残效期短、毒性低以及对其他杀虫药耐药的昆虫也有杀灭作用的优点。
应用:对卫生、农业、畜牧业各种昆虫及外寄生虫均有杀灭作用。具有广谱、高效、击倒快、残效期长等特点,一
次用药可维持药效 1 个月左右。对蚊、蝇、血蚤、虱、蜱、螨、虻等均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对虱卵也有杀灭作用。对
鱼有剧毒。

第十五章 特效解毒药
1、特效解毒药的分类及主要药物。
解毒药:临床用于解救中毒的药物。
常用分类:非特异性解毒药:阻止毒物继续吸收和促进排出的药物。
无专一性,效能低,仅作辅助治疗。 如吸附药活性炭、泻药、利尿药等。
特异性解毒药:特异性对抗或阻断毒物的效应。专一性强,解毒效果较好。
特效解毒药分类:
① 金属络合剂;②胆碱酯酶复活剂;③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④氰化物解毒剂;⑤氟化物解毒剂
主要药物:依地酸钙钠、二硫丙醇、青霉胺、去铁胺、碘解磷定、亚甲蓝、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乙酰胺
2、有机磷中毒解毒药的解毒原理、作用特点、应用

32
兽医药理学

考试范围与题型
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
(1)总论 15%
(2)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6%
(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6%
(4)血液循环系统药物 4%
(5)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6%
(6)呼吸系统药物 6%
(7)利尿药与脱水药 4%
(8)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 6%
(9)皮质激素类药物 8%
(10)自体活性物质与解热镇痛抗炎药 7%
(11)抗微生物药 20%
(12)消毒防腐药 2%
(13)抗寄生虫药 8%
(14)特效解毒药 2%

六、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
(1)名词解释 10%
(2)填空 20%
(3)选择 10%
(4)判断题 10%
(5)简答题 20%
(6)论述题 30%

3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