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学术发布会/讲座笔记

时间:2021 年 10 月 21 日 星期四 19:00

题目: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

主讲人:邹建林

学术主持:王朝刚,赵文悦

地点:小剧场

概述: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于一战结束之后的德国,在理论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

义著称,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

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借用马克思早期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建构了

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相比在观点上更为激进的阿多诺等人,本雅明对于艺术品“光晕”(aura,也译

为灵韵、光韵、光环等)的消失似乎保持着一种暧昧的态度,他认为绘画的“膜

拜价值”已经随着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消逝了,如今的摄影

技术催生出的一系列产品已经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们观看的方式乃至对生活的肉

身体验,光晕、表象的消逝无可避免,对于新技术,本雅明倡议“不是避开新的

技术,而是穿越它们。”

讲座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机械复制》第二版与第一版、第三

版的对照,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第一技术”和“第二技术”之间的差别以及“游戏和表

象”这两方面展示本雅明与阿多诺在对待技术&艺术问题上的态度异同,第三部分

则是通过阐释弗洛伊德的“休克效应”和“神经支配”(本雅明也在第二稿中沿用了

这些概念)进一步展现本雅明所采用的理论视角,这一对概念在《第二稿》中被

用于论述人类如何通过电影训练出新的感受方式以适应新的技术,进一步推论出
无产阶级应该如何从技术中将自身解放出来。

心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雅明本身非常关注人的肉身体验,加上自身的神秘主

义倾向,文章采用了一种“人类学唯物主义”角度。这种“人类学唯物主义”角度,

或者说融合了当时人类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是西方文

明中重要的母题:理查德.桑内特的《肉体与文明》第一二章通过探讨古希腊的“身

体”,从雅典的政治结构、观念习俗以及城市规划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人们对身体

的普遍认识是如何影响文明发展的(例如“体热说”) ;马修.克拉斯克的《欧洲

艺术史:1700——1830》中近半篇幅都反复提及“生物学史观”、基于进化论和生

理学的“历史循环论”等观点对 18、19 世纪的画家、绘画作品、美术评论家以及

艺术市场造成的影响(例如评论家将生病发臭的身体与古罗马衰败的景象相联系

从而进行对所谓“腐朽艺术”的批判,版画创作者将呕吐物、排泄物等恶心的图像

用于创作讽刺漫画刊登在报刊上);乌特.哈内赫拉夫在《西方神秘学指津》中肯

定了 19 世纪催眠术与心理学成果对神秘学的积极影响;贡布里希在《瓦尔堡思

想传记》中分析了瓦尔堡富有个人色彩的研究工作风格形成过程,指出他对古典

时代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姿势和情绪抱有的持久兴趣,除了个人的因素,还有同时

代其他学者的影响,例如兰普雷希特可能启发了瓦尔堡关注作品中的人体姿势

(这是微观层面的影响,而在宏观层面,由于尤斯蒂反对兰普雷希特将达尔文的

“进化论”用于宏观的艺术研究,认为“将来自物质文化的进步一词生硬地应用于智

利生活的高级领域的做法”,会“让人们忘记对情况要做真正的考察”,瓦尔堡或许

也因此受到警示,因为他不止以此流露出对过于简单论调的厌恶)以及施马尔索

在研究原始心性与剧烈身体表现关系上为瓦尔堡带来的重要启发……可以说,对
人类自身的认识、对身体的感知,一直以来都是西方文化重要的出发点和历代学

者研究的着力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