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洛伦佐·瓦拉论自由与真理

——以《<君士坦丁赠礼>辩伪》为中心
时间:2022.3.25 19:00pm—21:00pm
地点:线上直播(哔哩哔哩直播间 ID: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
主讲人:李婧敬(北京外国语大学欧语学院)

讲座要点:本次讲座将 15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洛伦佐·瓦拉于 1440 年撰写的


《<君士坦丁赠礼>辩伪》(以下简称《辩伪》)作为理解瓦拉观点的主要切入点。在长达两小
时的讲座中,主讲人李婧敬深入剖析了瓦拉在文章中使用的语言学方法、解读了文章 70 到
99 节对教廷腐化原因的分析,并通过联系文章的历史上下文关系,为我们还原出了一个具
有高度人文主义素养的虔诚基督教学者形象。诚然,瓦拉的文章在其证伪对象、论据以及论
证方法上仍存在一定不足与局限,但这并不妨碍后世对他学术素养和信仰追求的高度评价。
在讲座最后,李老师如此评价瓦拉的信仰追求:凭芥子大的信仰,可使大山挪移。

讲座笔记:
一、《辩伪》对罗马教廷的批驳
首先,瓦拉撰写这篇文章是基于政治上的动机,其根源来自阿拉贡王朝阿方索五世与教
宗的矛盾。《君士坦丁赠礼》(往后简称《赠礼》)这一文献在罗马教廷内部享有非常高的地
位,阿方索五世认定若能有效将其证伪就能对罗马教廷的世俗权力造成重大的打击,故授命
瓦拉撰写此文。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瓦拉之前就不断有学者对此文的有效性发表过质疑(根据李老师梳
理的时间线,最早可以追溯到 1433 年,学者包括尼古拉、诗人但丁等),但他们中绝大多数
都并未针对文本本身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而仅仅是从其有效性入手,瓦拉则是更进一步,通
过引入语言学考据指出了文章中存在大量漏洞,这也是这篇政治檄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
《辩伪》的行文思路如下:文章对于《赠礼》中存在的谬误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却以演
说辞而非理论论著的体裁呈现(文章也因此显得言辞激愤,富有煽动性),文章的第 7 节便
是对此进行说明。第 8 到 37 节通过预设演讲对象(出席大公会议的教会领袖和王公贵族)
从四个角度拟出四篇演说辞,分别从瓦拉本人角度、君士坦丁子嗣代表的民法角度、罗马元
老院和罗马民众代表的罗马法角度以及西尔维斯教宗本人代表的教会法角度对文章中出现
的大量语言谬误、逻辑谬误、史实谬误、神学谬误、地理谬误进行了证伪,言语极尽辛辣讽
刺,此处也是文章创新之处的集中体现。文章的 70 到 99 节是瓦拉个人对教廷腐败原因和个
中利益关系的剖析,指责教会不应接受世俗君主抛出的糖衣炮弹,对教宗发出劝诫。
由于阿方索很快与政敌达成了政治上的和解, 《辩伪》在当时并未得到大范围传播。100
多年后宗教改革者认定此文与宗教改革的诉求契合,将瓦拉树立为宗教改革运动大旗, 《辩
伪》才得到了大范围传播。

二、《辩伪》中的“反君士坦丁主义”
李抛出疑问,至此,我们是否就可以认定,瓦拉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与宗教改革者们一致?
如果我们就如此认定,那么反观瓦拉的行为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如果他的目的就是完全摧毁
教廷的权威,那么他为何会在日后遭受宗教裁判所审判时简称自己的虔诚,为何他在 1448
年离开那不勒斯宫廷后欣然进入罗马教廷供职,以及为何他去世后得以厚葬于地位机器重要
的拉特兰圣若望教堂?瓦拉在写给时任罗马教廷总司库(相当于财务部)的信件中坦诚表示
自己拒绝了作为阿方索国王的代表前往巴塞尔会议攻击教宗,同时也没有否认自己是《辩伪》
的作者,并坚称自己与教宗之间不存在任何私人恩怨。那么,《辩伪》言辞之激烈,它真正
的抨击对象又是谁,这些话到底是对谁说的?
关于这些问题,李指出,瓦拉并不否认教廷的权威及合法地位,恰恰相反,他真正抨击
的是与教宗之位不相配甚至有罪的言行。(
“教宗不仅如国王和君主一般,以世俗之刀为武装,
还拥有教会之刀。即便你藏身于世俗君王的保护盾之下,也无法逃脱其实施的绝罚、革出教
门、诅咒等打击。倘若那些不愿‘与能够剥夺公权者唱反调’的人可被视为言行谨慎,那么
当我面对手段比剥夺公权还要严重的人时,岂不更应谨小慎微?”——节选自原文,李婧敬
译)在文本中,瓦拉列举了教宗及其同僚的种种罪恶之行,包括贪污腐败、挑起战争等,矛
头直指这一切问题的源头——君士坦丁。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慷慨之举”是基督教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他公开承认
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为其教堂修建划拨产业之后,基督教开始正式从过去被打压迫害的地下
宗教转变为与世俗权力相结合的合法宗教。对这样的“慷慨之举”,瓦拉提出了质疑,认为
基督教世俗化贻害无穷。宗教一旦卷入世俗政治,将无可避免与之产生持续的关联,一方面,
财富引起的贪念会不断增强与君权之间的利益纽带,另一方面,上升的地位带来的权力欲也
会不断腐化教廷(“其一是沦为世俗财富的奴隶;其二是滋生了“虚妄的统治欲以及往往与
之相伴的残酷之心”——节选自原文,李婧敬译)由此可推断出,君士坦丁的行为看似慷慨
无私,实则另有所图。
那么,君士坦丁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呢?瓦拉指出,其一是君主需要教宗为自己的统治
背书,其二则是君主意图通过世俗化神圣的教廷促使教会伦理观发生转向,让基督教的教义
服务于帝国统治(稳定、扩张以及惩处异端)。如此一来,君士坦丁就会被神圣化,与神圣
的基督教平起平坐。瓦拉进一步指出,若教宗接受了这样的“赠礼”就等于跌入了异教的陷
阱,甚至更糟——不仅有损于基督教的神圣性纯洁性,还会为信徒树立有悖教义的负面榜样。
教宗既然身为基督的代理人,其身份本质上就应成为“仆人”而非“主宰” ,于情于理,教
宗都绝不应该染指世俗权力和财富。
“不过,瓦拉也并不否认财富本身。”李婧敬如此强调道。瓦拉认为普通人拥有财富这
件事本身并不罪恶,滥用、吝啬财富才是罪恶的根源,不过,瓦拉在《辩伪》中对教宗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必须彻底分离(瓦拉在这里引用了福音书的原话“凯
撒的,就应归还凯撒,天主的,就应归还天主。”),同时一再劝诫教宗回归基督的代表,置
身于世俗权力之外,而以局外人身份积极干预世俗政治。(这一主张与宗教改革从根本上划
清了界限,因为宗教改革代表马丁·路德最后也选择将宗教与国家机构相结合这一道路)

三、《辩伪》中的“自由”、“真理”与“信仰”
在讲座最后,李对瓦的信仰追求以及《辩伪》中存在的局限以及不足作出总结。
首先,作为基督徒的瓦拉争取的是一种“教会自由”,他反对基督教为虚伪的世俗权力
裹挟,前文提到,他主张世俗权力与精神权力彻底分离,在这一点上与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
运动就截然不同。
其次,作为人文主义者,瓦拉也在奋力争取另一种自由:教会内部的自由。他在文中大
力抨击教会内部严苛的言论审查和控制,着重强调“信仰”与“盲信”的差异,将捍卫真理
之业、捍卫正义之业与捍卫天主之业等同,认为无论“真理”是否被教宗和教廷占据,都有
着同样神圣的价值。他更进一步提出,教廷免不了犯错,但若在知晓错误(例如伪造《赠礼》
一事)的前提下选择隐瞒,那么参与伪造及掩盖真相的人都同样有罪。基于这一前提,瓦拉
认为自己必须站出来控诉罪有应得之人,“替天下人批判此人”
李婧敬评价道,瓦拉并非对教廷的权力机构缺乏尊重(再次强调与宗教改革的不同之处,
宗教改革主张粉碎教廷权威),而是在“尊贵”和“德能/智慧”之间划出了清晰的界线。证
明《赠礼》乃伪造并非他的最终目的,而是他用于劝诫、警醒教宗的手段。瓦拉在《辩伪》
中通过修辞学为自己戴上“演说家”的面具,由于演说辞本身允许甚至要求用语具有相对夸
张的戏剧性效果,这种策略实际上就为瓦拉的攻击性赋予了某种合理性,不仅能保护自身,
还能最大程度激发读者共鸣。不过,尽管他《辩伪》中的言辞极度犀利,但“求真”才是他
最终的落脚点。瓦拉通过考证史实、引经据典,用强有力的语言逻辑和犀利的话术将证伪的
终极目的上升到世俗政治斗争之外更大的场域,将捍卫真理与捍卫天主相等同,既维护了教
廷权威,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瓦拉人文主义求真精神以及一心向善的宗
教信仰光辉。
最后,李也指出了《辩伪》存在的局限和不足:①证伪对象只是被收录进《格拉提安教
令集》的有关《赠礼》的节选文本;②采用的论据,关于美基德宗教的传闻早被库萨的尼古
拉证明是伪经;③在语文学的应用层面上,瓦拉只是将《赠礼》文献的语句与拉克坦提乌斯
的拉丁文进行了笼统的比对,相比之下佩考克主教直接将《赠礼》中的语句与其他由君士坦
丁本人撰写的真实文本进行比对显得更严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