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ARTS1002: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Selected Readings of 20th Century Chinese Culture

文學院選修課程:
從傳統到現代: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經典導讀

Spring 2020 (Wednesday 2:30pm - 5:15pm. LSK LT4)


主講:李歐梵教授

講師:李思逸博士 siyili@cuhk.edu.hk

助教:趙傑鋒先生

課程主旨:

本課程由李歐梵教授主講,聚焦於數位民國初期的中國著名知識份子和
作家並集中探討他們的代表作品——包括梁啟超、胡適、魯迅、周作人、豐
子愷、徐志摩、郁達夫、瞿秋白、梁思成、林徽因、林風眠、及朱光潛等。
他們處於一個傳統和現代糾葛不清的時代,每一個人的思想發展及心路歷程
都是一部動人的自傳。他們希望從中西文化資源千絲萬縷的關係中尋覓到自
己的方向;並從自身的知識經驗和精神探索中,打造出一種新的價值觀和文
學/藝術模式。他們曾經是新文化的奠基者,但如今已變成另一種傳統。本課
程試圖從三個方面入手——歷史、思想、和文藝創作——勾畫出一個系譜,
授課方式以主題演講配合文本分析和討論,希望藉此對五四新文化之傳統進
行一次全盤性的詮釋。

本課的講解語言是普通話,討論或報告可用普通話或廣東話。本課歡迎
旁聽。

1
作業: 本課程沒有考試。但學員需要在學期末提交一篇學術性論文(約
2000-3000 字),反映出自身的分析與思考能力。題目容後宣布。每一位修
課同學必須參加至少一次課堂討論並進行分組報告。討論題目及文本,見課
程大綱及書單。

評分標準:期終論文:70% ;課堂報告: 30%

演講題目及討論大綱:【+】報告及討論

第一部分:序論:從傳統到現代
1. 從晚清到五四
2. 傳統和現代的吊詭[與李思逸]
3. 梁啟超的心路歷程 【+】
第二部分:思想與潮流
4. 胡適:文學革命與整理國故 【+】
5. 杜威、羅素、泰戈爾[李思逸]
6. 社會主義與左翼思潮 【+】
7. 科學與人生觀的辯論 【+】
第三部分:文學和藝術
8. 魯迅與周作人 【+】
9. 散文和小說:朱自清、郁達夫 【+】
10. 新詩:徐志摩、 聞一多 【+】
11. 繪畫與音樂:豐子愷、林風眠、黃自 【+】
12. 建築與美學:梁思成、林徽因、朱光潛[與李思逸]
13. 結論:新文化的遺產

2
主要閱讀文本(包括討論文本):[《專書或論文集》,〈文章〉]

第一部份:

梁啟超:《飲冰室全集》(〈三十自述〉、〈汗漫錄〉、〈新民說〉
(釋新民之義、論公德、論自由、論合群 );《歐遊新影錄》(第一章)
第二部份:

胡適:《胡適文存》(〈文學改良芻議〉、〈新思潮的意義〉、〈國
學季刊發刊宣言〉、〈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

陳獨秀:〈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
李大釗:〈庶民的勝利〉
瞿秋白:〈普羅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
亞東圖書館編:《科學與人生觀》:
〈陳獨秀序〉,〈胡適序〉
張君勱:〈人生觀〉、〈 科學之評價〉
丁文江:〈玄學與科學〉、〈玄學與科學的討論的餘興〉
第三部份:

魯迅:《吶喊》(〈吶喊自序〉、〈狂人日記〉、〈阿 Q 正傳〉)
周作人:《自己的園地》(〈文藝上的寬容〉、〈國粹與歐化〉、
〈貴族的與平民的〉、〈古文學〉);〈人的文學〉
朱自清: 〈背影〉、〈荷塘月色〉、〈給亡婦〉
郁達夫: 《沈淪》(〈沈淪〉、〈銀灰色的死〉)
徐志摩:《徐志摩詩選》(〈康橋再會罷〉、〈再別康橋〉)
聞一多: 〈死水〉、〈紅燭〉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繪畫與文學》(〈現代藝術潮流〉、
〈都會藝術〉、〈中國畫與西洋畫〉)

3
推薦/參考書目:(未完)

李長之:《迎中國的文藝復興》。北京:商務,2013。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
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增訂版)。台北:聯經,2014。
張灝:《時代的探索》。 台北:聯經,2004。
史華慈 (Benjamin Schwartz)著,葉鳳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
夏曉虹:《閱讀梁啟超》。北京:三聯書店,2006。 輯一,3-35。
彭小妍:《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台北:聯經,2019。導言,
人生觀與歐亞啓蒙,17-108。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第 1-4
章。
羅志田:《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蹤跡》。 香港:三聯,2009。
王德威,宋明煒編:《五四@100: 文化,思想,歷史》。 台北:聯經,2019。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與現代的弔詭>, 《二十一世紀》(2019 年 4
月號)32-48。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約翰・杜威:《杜威五大講演》胡適口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伯特南・羅素:《中國到自由之路:羅素在華講演集》,袁剛、孫家祥、任
丙強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 and Oldrich Kral eds.: The Appropri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China’s May Fourth Projec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