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简答题 简述题(提出自身的观点) 材料论述题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社会矛盾 历史任务 历史任务的关系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 ,
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由于它与连名义上
的独立也没有、而由殖民主义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此被称作
半殖民地。
半封建: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
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
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 -帝国主义
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
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
重阻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
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
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
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
国地域广大,以及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
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列强还
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一样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
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
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
最主要的矛盾。

(3)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4)二者相互关系: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
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
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这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
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
局面;
2)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
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第三,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
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
民的富裕幸福。

2.资本主义帝国的侵略方式
(1)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1)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 操作中国的经济命脉(开银行,修铁路,控制现代交
通运输业)
(4)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3.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灾难/破坏
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
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
代理人
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
销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建设
1)推动了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以及工人阶级、资产
阶级两大进步阶级的产生
2)西方文明的重要成果开始在中国出现,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某些推动
作用。 但是这种建设性作用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一个手段 ,
例如铁路的修建就是为了提高对中国侵略的效率;并且建设性作用是不会无限
发展的

4.反抗斗争 失败原因
1841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
起当地乡民义愤,乡民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给以英侵略军痛击。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
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2)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5. 三个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
(1)时间:(1851-1864),
(2)领导人:前期洪秀全,后期陈玉成、李秀成、洪仁轩
(3)经过:金田起义 1851 年;永安建制 1852 年;定都天京 1853 年;北伐西征
东征 1853—1856 年;天京变乱 1856 年;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1864 年

(4)意义:
1)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
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2)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
历史特点。
3)打击教训了外国侵略势力,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4)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洪仁玕:
《资政新篇》)
5)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封建统治的精神支

6)在 19 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
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
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一定程度上促成日本明治维新。

(5)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
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
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
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
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4)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
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6)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
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
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①《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 1853 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
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
愿望。 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主要内容:( 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2)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


“两”(3)设立“圣库制度”

核心思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
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革命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
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
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太平天国追求的是一种落后的小农生产,要求使农业和手工
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永久化,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②《资政新篇》
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1859 年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
案。它试图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来改造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主要内容:
1)政治: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2)经济: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
3)思想文化: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外交: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

进步性: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
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
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局限性: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缺乏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
(经济发展,新的阶级出现),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这一革新的客观条件,
因此未能真正实行。

③ 天京事变
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现南京),东王杨
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刚在此事件中被杀,另约有两万人丧生。
1856 年,“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
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太平天国初期由军师主政的政制,在天京事变及翼王出走后已名存实亡。
后期的太平天国,天王虽然掌握了实权,然而当时的政府架构颇为混乱,加速
了太平天国的灭亡。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天京事变并未损伤太平天国的实力,主要表现在军事力量上。但是,精神
和思想层面的损失才是最严重的,天京事变的恶果是神话宗教体系的崩溃

(二)洋务运动
(1)时间:1861—1895
(2)领导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奕訢、张之洞等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
 谭嗣同《仁学》
 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3)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
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5)意义:
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对中国的
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扩张
3)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给当时的
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
  4)促进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改变,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6)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主观目的: 反动性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
指导思想: 保守性
1 、内因:阶级局限性 性、
组织领导: 无序性
经营方式: 落后性 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
根本原因: 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
没有彻底变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
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洋务
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
有力保证才能成功。地主
西方列强的阻挠
2 、外因: 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
封建顽固派的破坏
化的历史重任。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
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
的发展。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
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
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
象。

(7)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它的破产说明,封建地主阶级在不
触动封建专制统治、不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通过
学习西方器物技术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二)戊戌变法
(1)时间:1895
(2)领导人:康有为
(3)经过: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宣扬变法维新的理论 3)介绍外
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4)办学会 5)办学堂 6)办报纸

(4)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
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
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
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
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5)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主观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
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
制。
  2)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
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3)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
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6)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企图参与国家政权的
第一次尝试,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启蒙作用不容低估。但其失败也表明:不仅
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
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求得国家独立、民主、
富强,必须摒弃改良路线,用革命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戊
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孙
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6.辛亥革命
(1)兴中会: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的第一个革命团体。
纲领是“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同盟会:1905 年 8 月 20 日,日本东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
  近代中国第 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3)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

(4)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
翻清朝政府;二是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其现有地
价归援助所有;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5)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在三民主义学说指导下,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和高潮。在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
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
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
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
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
醒,打开了禁锢思想进步的闸门。
4)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
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
人们的精神解放。
5)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6)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
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
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
核心。

(7)教训: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不
可能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能重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
中国是行不通的,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8)启示: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要想取得 革命的成功,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
 3)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
 唯有如此,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7.新文化运动
(1)定义: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
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因此,
“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
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
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
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则有
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
(5)阶段:1919 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
对封建主义的
旧文化;1919 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指
导作用。

8.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1)时间:1919 年 5 月 4 日
(2)直接导火线:1919 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山东青岛归还问题)
(3)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精神:
内核: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而所有这些,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5)如何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广大青年提出五点殷切希望:“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
理想信念;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
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习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五点希望既是要求也是期待,更是嘱托。习近平总
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论述深刻、语重心长、意义深远, 从理论和实践、历史
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对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奋力
前进指明了方向,讲话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广大青年的关注、关
心和关爱。
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应该树立坚定的青春信仰、奋斗的青春姿态,勇于担
当社会重任。一定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牢记使命,勇挑重担,砥砺奋斗,
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美好青春的光辉业绩,在实
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焕发出绚丽的青春光彩。

9.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社会条件和历史过程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举行。
(2)大会内容:
1)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2)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
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3)实际工作计划—组织工人
4)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第一任书记陈独秀

(3)中共成立的历史特点:
1)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是新型工人阶
级革命政党。

(4)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在众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救国出路斗争的失败,证明其指导思想
和理论本身存在严重缺陷。五四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苦苦求索寻找救国真
理而不得要领时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它满足改
造中国社会的理论需求程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揭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
会和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改造中国社会最需要什么
样的理论?(见效快):暴力革命学说,广泛动员群众,马克思主义具备这两
个内容
3)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
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
革命斗争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学说;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中国工
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阶级基础
4)特定国际环境的双向刺激:帝国主义的背信弃义与苏俄政府的对华平等
外交政策形成鲜明对比;一战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西方文明和中国巴黎和
会上的遭遇促使中国人民觉醒。苏俄政府的对华友好政策,改变了中国人民学
习的方向。
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话语在表层上有不同程度的契合,是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因素;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
6)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反复鉴别和慎重思考后做出的正确选择。各
种以改良主义为主知道改造中国社会实验失败,给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深刻启
示,促使他们重新思考指导思想问题,经过反复比较研究鉴别,终于认定马克
思主义是最适合改造中国社会的理论

(5)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求(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领导中国政
治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不成功,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产生新的领导阶
级)
2)具备了成熟的客观条件:
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②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 五四运动促进了两者的结合,为中共的诞生准备了组织条件

(6)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
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
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
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
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
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①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明确
的斗争目标;
② 中国共产党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
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③ 中国共产党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了大革命高
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④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
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10.国共合作的兴起过程(北伐战争)
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下,于 1926 年至 1928 年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
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三大
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
1926 年 7 月 9 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1928 年 12
月 29 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
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
随着北伐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严重打击。

11.毛泽东对于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贡献
探索和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1) 实践上: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土地革命三者有机结合。
1927 年 8 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
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
1927 年 8 月 1 日,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
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
开端。)
1927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秋收起义和向
井冈山进军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中国革命把从城市退却和向农村进攻有机的
结合起来。)
1927 年 12 月 11 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人发动的广州起义。(广州
起义是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的英勇反击。)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
想。
1928 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
斗争》两篇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
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
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
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1930 年 1 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
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
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
潮的最重要因素。)
1930 年 5 月,《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的重要性,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
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
首创精神。)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3)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30 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


“左”倾错误?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
的清理。
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
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4)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党还处在幼年,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
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
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
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
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4)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
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
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
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
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
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 年 12 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
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 年 12 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
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
方面的诸问题。
1937 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
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12.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意义 长征精神和当代价值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
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
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
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
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长征保存下来的,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的极为宝贵精华。中
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
告: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
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坚
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
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
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遵义会议:
(1)内容:
1)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2)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
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领
导。
3)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
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2)意义:
1)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
的领导地位。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的八年间,是革命斗争的实践,把毛泽东
推上了中国革命领导的舞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
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2)遵义会议彻底改变了中共中央错误领导的行军路线,从而挽救了党,挽
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问题的会议,
会议开的非常成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最大贡献)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
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
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并且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大
捷。
在这个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其政策的重点还是放
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但是,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
役几乎都是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客观:是由于敌我力
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失误
1,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失误 2,在战略战术上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国民党军队也进
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国民政府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但是,
这个时期国民党对抗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战略收缩,以
便保存实力;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抵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
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多次的反共“摩擦”事件
(3)战略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1944 年上半年开始)、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下,国
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在这次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
(4)认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联系)
1)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
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同仇敌忾,都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2)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
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
迅速到来。
3)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
荡”的胜利;而没有敌后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
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到来。

① 抗战路线不同;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实行全民抗战路线。
② 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的八
路军和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从合作的情况来看,军队都属于国民政府的
编制)
③ 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分若干战区;后者在日本占领
区,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④ 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以阵地的防御战为主;
后者是小规模的伏击战,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5)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
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
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
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
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
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
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
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14.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1)原因:
1)中国共产党率先对日宣战,始终坚定抗战立场,积极倡导、建立、维护
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全面抗战的政治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和正确的
政治战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政治前提
2)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正确的军事战略和坚持持久战的战
略总方针;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将游击战上升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开辟了
广大敌后战场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军事保障
3)中国共产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的疯狂侵略,领导团结全国各界仁人
志士,鼓舞军民斗志,形成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抗战文化。组织抗战演剧队、宣
传队,到各个战区进行宣传慰问,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
作的三大目标,创办了《新华日报》《群众》等刊物。这些活动为抗日战争的
胜利提供了舆论支持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加强
自身建设,提高领导力。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理
论,通过整风运动确立实事求是思想,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组
织基础。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直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
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抗战中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民族英
雄。

(2)作用:
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
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
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
巨大影响。

15. 抗战胜利
(1)原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
完全胜利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3)全民族抗战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
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
谋(对敌)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
精神(对我)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
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世界)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长远)

(3)地位:
1)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也推迟了日
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2)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并为同盟国军队实施
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
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16. 国民党发动政变的本质 面临的全面统治危机 解放战争


(1)原因:
1)国民党政权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官员们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在抗战的
后期就严重丧失人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所派官员把沦陷区的接收变成了“劫
收”,使人心进一步丧失。
2)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违背了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
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使国统区的经济走向崩溃。
3)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拒绝了全国人
民要和平、要民主、仍然继续加强独裁统治。国民党政府把自己置于人民的对
立面,丧失了人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之中,并
迅速走向崩溃。
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5)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并发动农民参军参战;
6)在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行。
7)各民主党派抛弃了国民党。

(2)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
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
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者
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
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3)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

(3)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下,在它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经过

期的艰苦、曲折的斗争,逐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
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
线,
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在三

主要的法宝。”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
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
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
指针。
3)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
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
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
认的客观真理。

19.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经济发展民生的新举措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时间


点)
1)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
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还收回了帝国主义把持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肃
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
2)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全国的物价。
3)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在
当时是很必要的。
4)通过土改,合理调整工商业和精兵简政措施,使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5)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发展生产;在城市、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
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党中央从
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过渡时期各项工作的
指南。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
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
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0.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三大改造 1953-1956
农业:政策:合作化
步骤,第一是互助组,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策:赎买政策 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
(2)毛泽东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早期探索的进展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的决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1956 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农
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
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
制。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改造,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的基本确立。

2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原因和意义
(1)背景: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但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
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维护和坚持“左”的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
作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8 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
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内容: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
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
报告是在回顾总结新时期 29 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时,开宗明义地作出这
样一个蕴涵广阔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容的精辟概括的。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前后的历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这一点。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的进程 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
斗的行动指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