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21-22 年度下學期

GESC 2111 現代人的問題

學生姓名: 何卓盈
學號:1155125689

佔有與存在 — 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

生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下的都市人,大部分人都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由求學
時期開始,孩子從小就受到長輩的耳濡目染的薰陶。我們常常聽到的「只有學
習好才有出路」或是中學老師經常用「到了大學就會很輕鬆了」來利誘同學用
功溫習。這些都是成人嘗試為年輕的學生著想,率先為他們的前途鋪路。退後
一步反思,他們著重的是什麼?為何人生需要擁有某些實在的東西,例如大學
畢業證書,地位與名利等等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讀了埃里希.弗洛姆的《佔有
還是存在》,了解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書中的理論令我聯想到在日常
生活中不同的例子來分辨我們正是以「佔有」還是「存在」的方式來生活。我
發現透過反思日常生活的例子能令我更貼切地明白弗洛姆在書中試圖論證「佔
有並不是唯一生存方式」和「存在比佔有更值得追求」的中心思想。

在討論日常生活的例子前,我們可先了解弗洛姆書中所介紹的「佔有」(To
have) 和「存在」(To be)之間的分別。跟據弗洛姆的說法,佔有和存在兩者
皆是一種基本的存在狀態1。(Fundamental modes of existence)這兩種人對於自
身與世界的連結會有不同的理解。弗洛姆把以「佔有」方式生存的人具體化為
一個被很多事物包圍的主體;而以「存在」方式生存的人就是一個被很多主體
包圍的社會2。在當時的西方工業社會中,人們對於錢財、名利和權利的貪婪使
社會敗壞,這類人並不瞭解社會精神,常常為了追求「得到」而忽略作為主體
與社會政經制度和文化氛圍之間進行的互動。反觀我們正在居住的現今社會,
同樣的問題一直存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以他們所擁有的事物來評價自身在
社會的位置和價值。無論是金錢、地位、權力,甚至知識或愛情等等都有某程
度上「佔有」的傾向。不單單是出了社會工作的成年人,就連同正在求學的學
生們也能深深被「佔有」模式運作的社會影響到自我的思想、感受和行為。作
為一個即將要踏入社會工作的大學生,當我反思自己一直從小到大的生活模式
的時候感受尤其深刻。仿佛選擇以「佔有」生存狀態的人活在這世上是件可悲
的事,因為如果他們在這世上沒有擁有任何事物,他們就一文不值了,更何況
事實上有許多事情本質上並不能「被擁有」。活在一個追求無限慾望的社會中,
人們永遠都不能滿足,而他們也很難能夠接觸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與自由。

1
Fromm, Erich, To have or to be, p.20.
2
Ibid., p.16.
比起「佔有」,以「存在」模式來生存是個更複雜的概念。其中過程、活動和
運動作為「存在」要素的概念3。以這種方式生存的人雖然仍然會在世上「擁
有」一些東西,畢竟人活著還須擁有一些基本的東西來生存,例如衣服,食物
等等。但他們並不會「佔有」什麼,更不會希冀「佔有」什麼。書中弗洛姆曾
以兩首詩來說明兩種生存模式的分別,分別是日本詩人芭蕉松尾和英國詩人坦
尼森寫有關他們散步時在路邊看到一朵花的經歷。坦尼森看到小花後,他把生
在裂縫的小花連根拔起,他為了佔有小花和它的美麗而結束了它的生命;相反,
芭蕉看到小花時只在旁邊細看它,甚至沒有去觸摸它,讓它用最自然的方式生
長4。從這個例子令我聯想到社會中家長管教子女的方式,特別是華人家庭裡的
教育方式令我感受更深刻。他們養兒之道其中一大原則就是家長希望自己的子
女可以成為他們眼中「成功」人士。簡單舉例說明,很多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兒
女從小用功讀書,考上一所出名的大學,然後成為一位專業人士。家長強逼孩
子從小學習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來換取心儀學校的入場券。家長借用自己作為
長輩的身份佔有孩子的人生。孩子的人生或許擁有了很多看似了不起的資產,
有了不同樂器演奏級的資歷、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專業牌照等等。擁有愈多
這一類型的資產,在父母眼中他們就愈「成功」。但照弗洛姆的說法,以「佔
有」方式生存的人擁有得愈多,他們真正得夠得到和感受到的愈少5。相反,家
長尊重孩子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就像芭蕉一樣尊重小花在大自然自由地生長,
只要孩子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他們都會全力支持他,儘管這事物未必能夠
為孩子帶來光明的前途。慶幸地我的父母教育我的態度一直介乎於「佔有」和
「存在」之間,他們當然希望我能夠讀好書,至少考入一間不錯的大學。但對
於選擇大學主修科目和興趣,他們都主張「你喜歡就好」。環顧周邊朋輩,即
使他們手上拿著不同樂器八級的考試證書,但有不少人內心卻對該樂器日久生
厭。因我本身對音樂有著一份莫名的情愫,在幾年前入讀大學後便下定決心學
習鋼琴,學習時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當對比身旁由小時候被逼練習鋼琴的朋
友,我相對下更能感受到學習音樂的美好。我練習並不是為了換取證書或心儀
學校的入場券。我並不佔有任何樂理知識或技巧,而多著重於感受音樂與我自
身的聯繫。很多人在考了八級試或演奏級後便沒有再練習過樂器,音樂在他們
的生命中並沒有任何意義。音樂就只是一項讓他們佔有看似有價值的資產的其
中一個工具。

除了學習上有了啟發,讀過弗洛姆的《佔有還是存在》書中講述有關愛的部分
我也深有感觸。在過往的經歷中,我深深感受到「佔有」模式的愛。弗洛姆曾
經在《愛的藝術》提及過真正的愛是具有創造性,只有那些具備生產性性格傾
向的人才有愛人的能力。愛情本作為一個抽象的名詞,如果人們期望去擁有和

3
Ibid., p.21.
4
Ibid., p.14.
5
Ibid., p.19.
獲得愛,那麼愛就只是一種物,一種質料6。「佔有」模式的愛中包含限制、束
縛和控制自己所愛的人。反之,「存在」模式的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付出
的愛會反射然後回到自己生命中,充實自己,讓雙方都成為一個更好版本的自
己。社會上的愛情,甚至婚姻都只為佔有生命中的另一半,把他們據為己有,
當作他們生命中其中一件附屬品。當然書中描述「存在」模式是理想中的愛,
但在現代社會婚姻已是一種被法律保障的關係,法定夫妻擁有共同財產。在社
會上出現不少「假結婚」的情況,證明在現今社會氣氛低下,推崇人們追求純
粹「存在」模式的愛簡直是難上加難。

現今社會上大部分人一直都正在以「佔有」方式來生活,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原
來他們可以選擇以更好的基本生存型態來生活。以我對書中的理解,我認為這
兩種生存型態並不是二分法,它們反而是光譜裡兩邊的極端。我不得不承認弗
洛姆所說的「存在比佔有更值得追求」有其充分的道理,但我們並不能強迫所
有社會上的人以「存在」方式來生活,否則我們便會不知不覺墮入希望控制他
人思想,甚至佔有他人生活方式的陷阱裡。

(2515 字)

6
Ibid., p.3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