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4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加强教考衔接
——2022 年高考全国卷命题总体思路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摘要:2022 年高考全国卷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鲜明体现时代主题,强化对学生的价
值引领,融入体美劳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命题遵循课程标准,深化基础性,加强教考衔接,促
进教学提质增效,减少机械刷题,服务“双减”工作。命题依托高考评价体系,聚焦关键能力考查,
突出思维品质和过程,加强情境化设计,增强题目的开放性,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加强学情调研,
科学设计试卷,合理控制难度,注重保持平稳,营造改革良好氛围。
关键词:高考内容改革;高考命题;立德树人;人才选拔;关键能力;教考衔接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01-6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01

2022 年高考全国卷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 有我”的青春誓言,积极营造喜迎党的二十大的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浓厚氛围。
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方向是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
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工作原则,聚焦铸魂育人,遵 魂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要求。
循课程标准,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突出思维品质, 语文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一,节选
加强教考衔接,充分发挥教育评价育人功能和积 习 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
极导向作用,服务“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引导学 学》中的重要论述作为阅读材料,设置层层推进
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试题,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讲话含意和逻辑脉
络、选择论据支撑讲话观点、运用讲话观点分析
1 落实立德树人,鲜明体现时代主题
问题,引导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
2022 年高考命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 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文科综合全国甲卷
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 第 40 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中有信仰,
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使学生深刻感受新时 脚下有力量”
“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重
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 要论断组织材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
性变革,用辉煌成就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引导 思考领悟“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
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考验的精神支柱”的道理。
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践行“请党放心、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

收稿日期:2022-06-15
·2· 2022 年第 7 期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 貌和时代风采,要求学生以“选择·创造·未来”为
[1]
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高考 主题写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民族大业之间的关系,激励他们勇担重任,让青
理想、坚定的信念。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 29 题是 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
陈望道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国社会新旧评 彩。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 23 题,创设了 100 年来
判标准发生变化的阐述。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 共青团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勇
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成为许多人用以分 当先锋、倾情奉献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
析和评判事物的科学准绳。试题意在引导学生 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自觉听从党和人民
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指导 召唤,在新时代新天地中施展抱负。数学全国乙
中国救亡图存的真理,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 卷理科第 4 题,以嫦娥二号卫星在完成探月任务
什么行”。语文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 2 则 后继续进行深空探测,成为我国第一颗环绕太阳
材料分别选自当代作家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 飞行的人造行星为情境,展现我国科技发展与进
委》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 步取得的重要成就,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时代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无论是根据生活原型 特征,激发青年学生树立为国家服务、奉献科技
虚构出来的典型人物形象,还是纪实作品中经历 事业的远大志向。
者真实的回忆,都生动阐释了“理想信念之火一
2 注重引导教学,切实服务“双减”落地
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的道理。
高考命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 高考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确保内容
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激励 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加强
学生,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考衔接,注重通用方法,强调在深刻理解基础
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 20 题,以千百万志愿者投入 之上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让学生掌握原理、内
疫情阻击战为情境,展现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 化方法、举一反三,主动探究和深层次学习,而不
献的精神风貌,以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培育和引 是把精力放在解题技巧上,从而引导教学注重作
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全国乙 业题、练习题减量提质,减少机械刷题,促使教学
卷作文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集中体 把教材内容讲全讲透,提升课堂效果,吸引学生
现新时代我国在体育、科技、交通、经济等方面的 从校外培训回归校内课堂。
卓越与跨越,引导学生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 语文考点设计更加灵活,规避对死记硬背的
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 考查。各卷文言文阅读第 11 题,从侧重记忆能力
主义高度统一。 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
2022 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 词、虚词考查:或考查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年,高考命题加强对青年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 如“尊重”,在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
早立志、立大志,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 表示敬重、重视,古今意义不同;或与教材中的含
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语文新高考Ⅱ卷作文材料 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如将材料“为赵蔽”中的“蔽”
选自共青团成立 100 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字与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之蔽”中的“蔽”
拍摄的微纪录片,展现了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面 字的含义加以比较。这样的考查思路,有利于引
2022 年高考全国卷命题总体思路 ·3·

导教学注重内化理解和灵活运用,认识到死记硬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对生态产品的
背等低效的学习方式本身就是增加学习负担。 论述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数学加强主干内容考查,强调学科知识的系 等概念理论内涵的深入理解。全国乙卷第 9 题涉
统性。全国甲卷理科第 19 题,以学校体育比赛为 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识别常用的天气符
情境材料,考查概率的基础知识和求离散型随机 号”的基本要求,学生需要根据天气符号判断出
变量的分布列与期望的方法,体现了对主干知识 该地风力、方向变化,并结合高中所学的热力环
的深入考查。新高考Ⅰ卷第 12 题,要求学生在抽 流原理对海陆位置作出判断,生动体现了初中与
象函数的背景下,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导 高中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有机衔接。通过试题
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数学试卷在选 引导学校注重提高课堂质量,把主要精力放在帮
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不同题型中都加强了对 助学生透彻完整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
主干知识的考查,意在增强学生对主干知识深层 涵,学会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深入地分析探究问
次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本 题,注意避免以练代讲、提前结课备考等舍本逐
质,为发展数学素养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末的现象。
英语坚持对标高中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夯实
3 突出思维品质,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语言基础。新高考英语各版本试卷均根据新老
课程标准词汇的差异标注单词,确保各卷种考查 高考命题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加强试题情境
的单词都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之内。在考查 化设计,加大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的结合力度,
中深化基础性、综合性,引导中学教学依据课程 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广泛选材创
标准,帮助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 设情境,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
用等基础语言知识,了解基础文化知识;引导学 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命题中
生学会在不同语境中深入学习和理解语篇所表 更加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增强试题的开放程度和
达的主题意义,建构结构化知识,内化所学语言和 创新性,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多角
文化知识,养成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 度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改变
理科综合突出通用方法考查,引导减少机械 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固化的备考
刷题。全国乙卷第 12 题围绕一种光照充电锂-氧 模式。
气电池设置情境,提供光催化驱动的阴极反应和 创新试题情境,根据学生思维方式与行为特
阳极反应,要求学生利用电化学原理分析离子迁 征设计匹配的任务要求,将解题所需信息有机融
移方向、判断正负极以及推测电极反应等。第 入试题情境之中,增强考查的应用性,培养学生
16 题创新设问角度,要求学生判断小环从大圆环 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
顶端下滑过程中与其速率成正比的物理量,渗透 题的能力。试题中的情境,
“ 指的是真实的问题
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方法。第 22 题考查通用分 背 景 ,是 以 问 题 或 任 务 为 中 心 构 成 的 活 动 场
析方法“逐差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运用,引 域”[2]。英语新高考Ⅰ、Ⅱ卷应用文设置的情境是
导教学夯实学生物理实验基础。 以校广播站英语节目负责人的身份写邮件,邀请
文科综合强调深化基础性,推动教学注重提 外教做访谈,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全国乙
质增效。全国甲卷第 12 题以国家《关于建立健全 卷以学校英文报开展主题讨论为写作情境,要求
·4· 2022 年第 7 期

学生阅读图表,并使用其中的调查结果撰写短文 题的开放性,试题给出 3 个条件,要求学生选取


投稿,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 读图表写短文”的创 2 个作为已知条件,证明另外 1 个成立,给学生
新考查形式,有利于强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考 提供更多选择的自由和发挥的空间。文科综合
查。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 38 题,以当前我国 PPI 全国乙卷第 42 题,选取《后汉书》等史籍中关于东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驱动与 CPI 总体呈现 汉良吏与老虎相关的史事记载,鼓励学生自选角
“剪刀差”变化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分析我国产业 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试题信息主题集中
链中下游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及其成因, 且思维发散性强,学生需要对史料进行深入挖
并提出纾困办法,培养学生用学科思维发现、分 掘,论证得出合理而深刻的结论。文科综合全国
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理科综合全国甲卷 乙卷第 37 题,通过一系列具有进阶性、创造性的
第 3 题展现某种作物矮生品种在喷施植物激素之 设问,要求学生综合内、外力因素,对不同地点海
后长高的现象,要求学生分析该品种矮生的原因, 岸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进行描述、概括和比较,
引导学生提高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突破“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
高考注重考查思维过程,突出逻辑思维和推 的思维定势。
理能力,使内在思考过程外显,让理解能力可显
4 融入体美劳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可见、机械刷题失速失效。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
15 题,考查学生对通货膨胀及其治理的理解,要 2022 年高考命题进一步发挥对德智体美劳
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推导出“提高利率→流 全面发展的导向作用,健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
通中的货币量减少→物价下降→抑制通货膨胀” 全面发展的考查内容体系,持续强化对体美劳教
的作用路径,备选项将诸多相关概念搭配组合, 育的引导,布局上各学科协同推进,内容上更加
采用逻辑推导的命题方式,透视学生分析推理过 贴近学生实际,形式上更为丰富多样,通过情境
程。第 34 题考查 2 次工业革命成就,要求学生结 浸润式、体验式考查,促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美
合试题情境并根据所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 育、劳动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引
汽机广泛使用的既有认识出发,进行合理推导, 导学校构建支撑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联想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内燃机使用带来新的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
动力革命,进而推动农业领域变革的产生。该题 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3]。高考命题强调创设
将设问重点集中在前后对比所反映的发展变化 联系体育与健康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体育锻炼
上,突出对学生思考推理过程的考查。理科综合 对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意义,
全国乙卷第 25 题,要求学生结合文字和图像信 使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语文全国乙
息,构建 2 个物体发生 2 次弹性碰撞的物理图景, 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眼中风”介绍了过度使用手
考查学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对视力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新高考Ⅰ卷语言
动能定理分析复杂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 文字运用Ⅱ“减肥”介绍了不吃晚饭可能对健康
试题设计更加开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既 带来的损害,在考查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引导学
引导学生摆脱总结模板套路等低效学习方式, 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科学告别“小眼镜”
也启发学生突破固化思维的束缚。数学新高考 “小胖墩”。英语新高考Ⅱ卷阅读语篇以有氧运
Ⅱ卷第 21 题创新结构不良问题设计,有效增强试 动能够保持心脏活力、有益身心健康的研究为主
2022 年高考全国卷命题总体思路 ·5·

题,强调体育强身的重要性。理科综合全国甲卷 系吸收硝酸根的生物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制定
第 14 题以北京 2022 年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的 农作物增产措施,引导学生注重劳动的科学性与
比赛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体育锻炼中的科学 高效性。
原理,提高运动的科学性。
5 保持命题平稳,营造改革良好氛围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
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3]。高考注重 为确保 2022 年高考命题平稳,教育部教育考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把美育融入学科、融入试 试院在 3 月至 4 月期间开展了面向使用全国卷
题,引导学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 27 个省份的学情调研,深入了解使用全国卷省份
灵、激发创新活力。语文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 的线上线下教学情况、考生复习备考心态与状
读材料选自扬之水《
“更想工人下手难”——〈中 态,并结合考试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为命题提供
国金银器〉导言》,从造型与纹饰、美术与工艺、 参考,确保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与教情学情有效
审美与生活的维度介绍中国金银器史,拓宽学生 衔接。各卷种采取科学、稳妥、细致的设计策略,
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 题型、结构均与去年保持总体稳定。
自信。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 43 题,使学生感知 秉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
观景台具有满足旅游者审美需求和作为旅游景 功能,高考命题注意把考试测评规律和教育教学
观的双重属性,引导学生在旅游活动中发展审美 规律统一起来,把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结合起
素养。 来,更好发挥高考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加强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 教考衔接,核心要义在于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
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4]。高考各 题,
“ 以相融相通的形式对标课程标准,引导教
学科协同育人,以学科知识为依托,以丰富的情 育教学”[5]。通过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进一步
境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 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创新考查思路方法,在引导
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 减轻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业负担、克服违背教
家,奉献社会。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 40 题,选取 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引导教
某小学创办“开心农场”开展“新劳动教育”试验 学 提 质 增 效 ,助 力 育 人 方 式 改 革 、发 展 素 质 教
的素材,考查学生对劳动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中 育。例如,语文学科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
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引导培养劳动习惯、劳动能 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
力 和 劳 动 观 念 ,试 题 要 求 学 生 给 宿 舍 管 理 员 、 施,做到应教尽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
保洁员、保安员写一封感谢信,试题情境密切联 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又如,数学命题通过
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劳动,在奉 创新考查思路、试题设计,以及反套路、反刷题
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语文新高考Ⅰ卷古代 等方式,持续向中学教学释放清晰信号,引导改
诗 歌 阅 读《醉 落 魄·人 日 南 山 约 应 提 刑 懋 之》, 变 机 械 死 板 、以 练 代 讲 的 教 学 模 式 ,用 比 较 开
描 写了在古代社会劳动中井然有序、其乐融融 放、灵活的题目,让真正理解学科内涵的学生能
的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
“ 翁前子后孙扶掖”
“商 够发挥出自身的水平,更好服务创新型人才的选
行贾坐农耕织”。理科综合全国乙卷第 29 题联 拔,在保持难度相对平稳的基础之上,更好发挥
系农作物吸收氮素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根 区分选拔功能。
·6· 2022 年第 7 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 (2020-10-15)[2022-06-14]. http://www. xinhuanet. com/
OL].(2019-04-30)[2022-06-13]. http://www. xinhua⁃ politics/zywj/2020-10/15/c_1126616323.htm.
net.com//politics/2019-04/30/c_1124440193.htm.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
[2] 教育部考试中心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 北京: 学劳动教育的意见》[A/OL].(2020-03-26)[2022-06-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36. 1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ywj/2020-03/26/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 c_1125772938.htm.
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 [5] 孙海波 . 把握新时代改革方法论 以系统观念全面协
加 强 和 改 进 新 时 代 学 校 美 育 工 作 的 意 见》[A/OL]. 调推进高考改革[J]. 中国考试, 2021(7): 1-6.

Deepening the Content Reform of Gaokao, Enhanc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esting: General Ideas of Item Development of the 2022 Gaokao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

Abstract: The item development of Gaokao in 2022 implement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llustrates the theme of the times, facilitates value instruction to students, incorporates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intending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rough enhanc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esting, following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deepening the
assessment of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it aims to promote quality and efficacy of teaching, reduce inefficient
exercises, and finally serve the realization of“double reduction”policy. Based on the Gaokao Assessment
Framework, the 2022 Gaokao concentrates on the assessment of key abilities and thinking skills, improves the
design of context, elevates the openness, thus to contribute to the talent selection. On the basis of surve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test is well developed with maintained test difficulty, in order to keep stableness and
create pleasant atmosphere of reform.
Keywords: Gaokao content reform; test development for Gaokao; moral education; talent selection; key ability;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esting

(责任编辑:王海东)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坚定文化自信 激扬青春风采
服务“双减”改革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摘要: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汲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藏的深厚力量。试题注重激发青年奋进潜力,鼓励青年热爱
祖国、坚定信念、砥砺奋进、勇于创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使命;注重服务“双减”
改革,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标,着意关联教材,创新试题形式。
关键词:高考;
新高考;
高考命题;
高考语文;
考试内容改革;
试题评价;
高考评价体系;
教考衔接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07-7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02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全国甲卷、全国乙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


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 4 套试卷,由教育部 久的力量。”[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教育考试院组织命制。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的精神支撑。试题充分
任务,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
思想,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试题设问既引导
汲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藏的深厚 学生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古人智慧、
力量,生动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又引导学生立足
展现新时代伟大成就,激发青年奋进潜力,鼓励 当下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创新。
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 1.1 品经典、咀英华,于思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
工程、伟大事业,勇于在实践中长志气、强骨气、 统文化
厚底气,共同谱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斗的青春乐章;加强教考衔接,有效服务“双减”, 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切实引导教学,激励学生打牢基础、提高能力素 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试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养,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 中寻找育人的源头活水,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
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史和人文底蕴,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深入思考中华文明在当代的
1 博古融今,凝聚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力量
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提供了 2 则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料:材料一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 5 月 17 日

收稿日期:2022-06-15
·8· 2022 年第 7 期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 生活中形成的其乐融融、井然有序的人伦关系和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民族 社会秩序,
“翁前子后孙扶掖”
“商行贾坐农耕
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材 织”,阐明“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的道理。新高
料从根本问题着眼,高屋建瓴,层层深入,紧扣传 考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为复合文本,分别选
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特殊与普遍的关系,雄辩 自辛红娟的《中国典籍“谁来译”
》、党争胜的《霍
地阐明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创 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杨乃乔的《〈红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层联系和伟大意义, 楼梦〉与 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
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材料二摘 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以《红楼
编自郑敏的《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主要讨 梦》的翻译为例,从翻译思想、翻译技巧等角度讨
论重建中国本土诗歌传统和传统诗论的现代转 论中华典籍的翻译问题,提出“在实践中不断培
化等问题,提出“没有传统何谈创新”
“ 古典诗论 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的当代人文价值”等看法,与材料一的核心观点 的时代能力”。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
紧密呼应。试题引导学生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选择有关博物馆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新闻报道,发
在生活学习中感知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博物馆+高
价值内涵。第 4 题要求学生运用材料一的理论对 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
社会现象加以分析: 前,激发学生对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 符号的浓厚兴趣和传播热情。
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 1.2 思来路、
长精神,于感悟中传承革命文化
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
试题启发学生思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 的营养剂。”[3]革命年代缔造了伟大的红色精神谱
观念在构建新时代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系,锻造出反映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与精神风貌
过程中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 的革命文化。试题深耕红色文化,彰显榜样力
原理,用科学理论提升认识、指导实践。 量,引导学生铭记革命光辉历史,感受党的初心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独特的思想观念、人文 使命,赓续红色基因,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精神和道德规范,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 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 2 则材料分别选
和自豪。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 自当代作家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与美国记
杨义的《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在 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
与西方叙事的对比中探讨中国传统叙事中流动 闻的故事》。小说中的支队政委老胡和纪实作品
视角的使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叙事文学的 中的陈毅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了继
当代价值;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说苑·贵德》,以 续战斗,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忍受巨大痛苦使用
吴起告诫魏武侯国之宝在德不在险、晏子劝说齐 土法疗伤。无论是根据生活原型虚构出来的典
景公供养老弱孤寡等历史记载,引导学生领悟儒 型人物形象,还是纪实作品中经历者真实的回
家思想中“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和“政在养民” 忆,都生动阐释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
的民本思想。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醉落 远不会熄灭”的道理。第 8 题引导学生从全文入
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描写了在古代劳动 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老胡这一英雄形象的铮铮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 ·9·

铁骨和不屈意志,进而学习领会伟大的长征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神,思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 北京:双奥之城
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的深刻内涵。 2008 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 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新高考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李广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


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 ; 牌 榜 第 三 ,奖 牌 榜 第 十
田的散文《到橘子林去》。文章写于抗日战争时 比赛
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 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
成绩
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 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
期,生动地描写了修马蹄、钉马掌的劳动场景,饱 历史最好成绩 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含对“赶大车的”这一普通劳动者的亲近和信任, 群众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体育 为现实
并将车夫的运输工作与抗战时期的物资转运关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 智 慧 场 馆 和 智 慧 服 务 ;
联起来,促使学生体会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的伟大 科技
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 “分钟级”
“ 百米级”精准
亮点
力量,引导学生领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 再生利用率达 100% 气象预报

是真正的英雄”的真谛。 交通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
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
支持 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超 4 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2 取精用宏,谱写新时代青年追梦未来
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31.4 万亿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114.4 万
之歌 经济 元(2008 年) 亿元(2021 年)

2022 年适逢中国共青团成立 100 周年。试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


题紧扣时代主题,关注青年成长,反映根植于中 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
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
鼓励青年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砥砺奋进、勇于创 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
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使命, 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 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壮丽的青春之歌。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激
2.1 以新时代伟大成就激发青年爱国热情 扬展示,是新时代建设伟大成就的体现。试题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 表格和数据的形式,直观呈现我国的综合国力,
上的讲话中指出:
“ 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 多方面呈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
[4]
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试题展现新时代 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冬奥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反映中华民 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
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引导 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 新高考Ⅱ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的素材选自有
学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国家高质 关天宫课堂的新闻报道。
“ 天宫”是我国独立自主
量、跨越式发展中贡献青春、建立功勋。全国乙卷 建造的空间站,彰显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卓越
作文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从 2 次奥运 成就,青少年对祖国的自豪骄傲油然而生。天宫
比赛成绩到 2 次奥运举办时的综合国力,多方面 课堂通过地球和太空的现场连线,以新奇的形式
呈现体育精神、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 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引导他们立足当代中国现
· 10 · 2022 年第 7 期

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的实现置于祖国建设的大局中。试题展示了新
面向未来,勇敢追逐自己的“飞天梦”。 时代人才的精神面貌和风采,引导学生见贤思
2.2 以榜样力量坚定青年理想信念 齐,立志而贤则贤,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的大我之中,既鼓励青年正视现实问题,做好个
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志存高远方 人的事业规划,也鼓励青年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
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火热的青 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5]
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 试题引导青年坚定 2.3 以民族振兴激励青年担当作为
信念、紧跟党走,早立志、立大志,践行“请党放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青年要勇挑
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 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在担当中历练,在尽
升华。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选择不同行业奋发 职中成长,在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中绘就青春的
有为的典型人物,要求学生以“选择·创造·未来” 彩色画卷。试题引导青年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
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历史责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迸发青春能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左翼作家萧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之际,中 红在抗战时期写的书信《
“九一八”致弟弟书》。
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 在信中,萧红并未沉溺于伤感的往事,而是对弟
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 弟这样的爱国青年满怀希冀。她坚信,
“ 中国有
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 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祖国
启未来的力量。 深沉的爱。第 9 题充分挖掘萧红对青年命运的观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 察和思考,要求学生分析萧红对弟弟先后在上海
各行各业,
“ 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 和山西的 2 段生活的不同感受,引导当代青年保
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 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毅和越是艰难越向前的
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
“ 真正属于我们的 刚健,敢于负重,勇于实践。新高考Ⅰ卷语言文
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 字运用Ⅰ的材料选取关于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
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 指挥栾恩杰事迹的新闻报道,通过讲述栾恩杰服
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 从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岗位,克服重重困难、不
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 怕失败、艰苦奋斗,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国防、航
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 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荣事迹,引导青年把青
建筑作品。 春的汗水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 2.4 以科学创新引导青年创造未来
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
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的 力 量 ,国 家 的 希 望 在 青 年 ,民 族 的 未 来 在 青
不论是以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攻克难关的科 年。”[4]青年身上寄托着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
学家,还是辩证看待民族传统和世界思潮的摄影 重托。试题引导学生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
家,抑或立足当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建筑家, 养科学精神,培育创新能力。
人生目标不同,职业选择不同,但都将个人价值 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袁隆平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 · 11 ·

科技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和对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方法进行总结的文章《科学研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
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袁隆平通过观察、 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
分析和研究,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质 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
疑,探索“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最终成功培育 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
出杂交水稻。第 5 题选项的设置逐步深入,引导 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
学生学习袁隆平不盲目迷信学术成说、勇于质 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
疑、锐意创新的优秀品质,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 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
思维。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 3 则材料分别 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
选自杨振宁的《对称与物理》、尹传红的《由雪引 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发的科学实验》和肯尼思·利布雷希特的《冰的形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
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介绍了科学家对雪花 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6 瓣原因的探索和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第 材料强调“本手”的合乎棋理和功夫扎实、理解深
6 题要求分析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 刻,意在启示一线师生: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
的意义和带来的启示,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善于 忆,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
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 律的融通掌握;阐明目标远大和磨砺功夫、基础
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
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
3 服务“双减”,夯实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
正而后创新。
之基
3.2 依标考查,引导教学应教尽教
2022 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 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
高考,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充分释放服 准,引导教学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做到应教尽教,
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试题强调深化基础, 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
严格依据课标,着意关联教材,创新试题形式;引 内容。
导教学依据课标授课、提升课堂质量,引导学生 试题内容范围充分考虑课标不同版本。根
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强化学校教育主 据各省使用课标的不同版本和教学实际差异,新
阵地作用,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良好 高考Ⅰ卷、Ⅱ卷分别为使用不同版本课标的省份
生态环境。 专门命制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形成 4 个不同版本
3.1 深化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的试卷。以新高考Ⅰ卷为例,旧课标版 3 道试题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可枝荣,学习强调基 默写内容分别出自《荀子·劝学》
《诗经·周南·关
础扎实。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勤于学习、 雎》和李白的《蜀道难》,新课标版 3 道试题默写内
善于学习”,要“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 容分别出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曹操的
强调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新高考 《短歌行》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Ⅰ卷写作题,借围棋学习中的 3 个术语——“本 试题难度设置符合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
手、妙手、俗手”巧妙类比。 描述。在材料选取时,现代文材料的选择注重题
· 12 · 2022 年第 7 期

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古代诗文材料的选择 类文本阅读“《红楼梦》的翻译”,并未直接考查
注重符合浅易的标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 《红楼梦》相关的知识内容,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
全国甲卷、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新高考Ⅰ 可作答,但通过对教材中《红楼梦》选篇的学习或
卷、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都使用了多个材料的 对“整本书阅读”的研习,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试题
组合,试题的设置符合“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 材料和作答。
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 3.4 创新形式,减少学生机械刷题
[6]
方面的异同” 等要求。 2022 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
3.3 关联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效率 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
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 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与教 现象”[7] 等方面继续探索,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
材的关联度,并充分考虑新旧教材更替的因素, 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
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都有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 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学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
联对象,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 2 种方式, 式只会带来压力和负担。
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 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更加多样。4 套试卷的
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 现代文阅读材料使用了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
显性关联是指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相 文、专著导言、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文体,有单
关联。全国乙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用王勃的《白 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在复合文本中,有纯文字
下驿饯唐少府》,要求学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 文本,也有带图示的文本。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使
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体味 2 首送 用了唐诗、宋诗和宋词。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
别诗与普通抒写伤感愁绪的离别之作的不同。 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
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和“海内存知 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己,天涯若比邻”一样,充满豪情。新高考Ⅱ卷古 试题考点更加灵活。文言文阅读第 11 题,从
代诗歌阅读选用李白的《送别》,要求学生判断诗 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
中“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教材所 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或考查文言实词古
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 今意义的不同,如“尊重”,在文中是“尊贵、显要”
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古今意义不
潜在关联是指材料选择与教材内容有着密 同;或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如将材
切关联。新高考Ⅱ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选 料“为赵蔽”中的“蔽”字与教材《邹忌讽齐王纳
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火 谏》
“王之蔽”中的“蔽”字的含义加以比较。
烧云》出处相同,且高中教材课文也选有萧红作 试题设问更加开放。语言文字应用中对成
品,学生对其语言风格非常熟悉。全国甲卷文言 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答案的填空题。
文阅读和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 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
国策》,新旧教材中也都有从《战国策》取材的课 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
文,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全国甲卷写 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新
作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和新高考Ⅱ卷的信息 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冯至改写自历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 · 13 ·

史故事的小说《伍子胥》,试题要求学生比较“渔 参考文献:
夫拒剑”改写前后文学效果的差别,引导学生根 [1] 习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
讲话[EB/OL].(2016-11-30)[2022-06-10]. http://www.
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试题不设置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而是给出多个
[2]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EB/
要点供阅卷参考,学生答案只要与之部分相符即 OL]. (2014-10-13)[2022-06-10]. http://www. gov. cn/
可得满分;在已给出的要点之外,学生可以有其 xinwen/2014-10/13/content_2764226.htm.
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 [3]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1-02-20)[2022-06-10]. http://www.gov.cn/xinwen/
4 结束语 2021-03/31/content_5597017.htm.
[4]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
2022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 OL]. (2019-04-30)[2022-06-10]. http://www. gov. cn/
开,一批新时代青年即将通过高考走向求知成长 xinwen/2019-04/30/content_5387964.htm.

的新阶段,草木蔓发,春山可望!2022 年高考语 [5]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大


会上的讲话[EB/OL].(2022-05-10)[2022-06-10]. http://
文全国卷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www.gov.cn/xinwen/2022-05/10/content_5689538.htm.
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
[6] 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M]. 北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 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38.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激发学生爱国 [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

情、强国志、报国行,为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体方案》[A/OL].(2020-10-13)[2022-06-10]. http://www.


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交上合格答卷。

Strengthen Chines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Beauty of


Youth Serve the“Double Reduction”Reform: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st of the 2022 Gaokao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

Abstract: The national tes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the 2022 Gaokao aims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students by means of thoroughly exploring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extraordinar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eeking the profound power from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The test is designed to revoke the potential of the youth and encourage them to love their
motherland, stick to their faith, aim high, and be innovative while always striving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s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Moreover, the item development of the test serves
the“double reduction”reform and emphasizes foundation building, therefore strikingly following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correlating textbooks, and refreshing item forms.
Keywords: Gaokao; new Gaokao; test development for Gaoka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st; content
reform of Gaokao; test analysis; Gaokao assessment framework;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esting

(责任编辑:张 丽)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创设情境 发挥育人作用
深化基础 考查核心素养
——2022 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摘要:2022 年高考数学试卷,坚持立德树人,体现高考的核心价值。试题设置反映我国优秀
传统文化、科技发展成果的真实情境,深化基础性考查,注重数学的本质与创造性思维,深入考
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挥数学科考试的选拔功能。试题注重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要求的
统一性,落实“一核”
“ 四层”
“ 四翼”的高考要求,加强教考衔接,发挥高考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导向
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考;
新高考;
高考命题;
高考数学;
考试内容改革;
试题评价;
高考评价体系;
教考衔接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14-6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03

2022 年高考数学全国卷有 6 套,包括全国甲 高度统一,发挥数学应用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


卷 2 套(文、理科)、全国乙卷 2 套(文、理科)、新高 特点,命制具有教育意义的试题,增强学生的社
考Ⅰ卷 1 套(不分文理科)、新高考Ⅱ卷 1 套(不分 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文理科),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命制。 价值观,发挥数学教育的引导作用。
2022 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1.1 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情境
任务,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贯彻《深化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试题情境材料,有效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以下简称《总体 考查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通
方案》),体现了高考改革的要求:一是设置现实 过考查我国古代优秀科技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
情境,发挥育人作用;二是深化基础性考查,发挥 生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数学研究成果,对数学
选拔功能;三是加强教考衔接,发挥引导作用。试 应用形成更深刻的认知,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
卷突出数学学科特点,加强基础性与关键能力考 族精神,进一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
查,
充分发挥数学科考试的选拔与引导功能。 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
如新高考Ⅱ卷第 3 题,以我国古代建筑中的
1 设置真实情境,发挥育人作用
举架结构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等差数列、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考评价体系 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将立德树人确定为高考的核心功能 [1]。2022 年高 能力。试题将某建筑的举架结构图抽象得到数
考数学全国卷命题始终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 学几何图形(截面示意图),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收稿日期:2022-06-15
2022 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 15 ·

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中国古代建筑独树一帜, 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22 年高考数学全国卷选


其成果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试题设置 取我国科技发展与进步中取得的重要成就作为
相关情境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优秀成果、增 试题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时代特征,激
强民族自尊心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发青年学生树立为国家服务、奉献科技事业的信
又如全国甲卷理科第 8 题,以我国古代数学 念。如全国乙卷理科第 4 题,以嫦娥二号卫星在
家沈括研究圆弧长的计算方法“会圆术”为背景, 完成探月任务后继续进行深空探测成为我国第
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一颗环绕太阳飞行的人造行星为情境,要求学生
使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古代数学家探究问题和解 准确理解数列 {b n } 的意义以及 {b n } 的变化情况。
决问题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 问题背景真实,试题设计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考
精神。 查学生综合应用数列、函数、不等式等基本知识
1.2 设置社会经济发展情境 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以
数学科高考的试题背景素材紧密联系国家 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成果为背景,考查了数学运
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实际。例如,新高考Ⅰ卷 算、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
第 4 题以我国的重大建设成就“南水北调”工程为
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将实 2 深化基础性考查,发挥选拔功能
际问题抽象为计算棱台的体积问题,考查学生的 高考数学全国卷积极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
空间想象、运算求解能力,对数学抽象、数学建模 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全面深化基础性考查,
等数学核心素养也提出了相应的考查要求。试 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
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增强 目标,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畴和考查路
社会责任感。 径方法,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深入考查数
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认识 学基本知识和关键能力,优化试题设计,加大开
到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放题的创新力度,发挥高考数学科的选拔功能,
的重要性,高考试题在这些方面也有所体现。如 助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全国甲卷文、理科第 2 题,以社区环境建设中的 深化基础性考查,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
“垃圾分类”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数据分析能 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数学的内在联
力。又如全国乙卷文、理科第 19 题,以生态环境 系;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基于探
建设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树木根部横截面 究的数学教学活动,深化概念,内化方法;要求中
积大小与相对应的材积量的数据,估计林区树木 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数学
的总材积量,考查学生应用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基 知识方法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上下功夫,在培
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数据处理与数学 养关键能力上下功夫。
运算素养也作了相应的考查。 2.1 加强主干知识考查
1.3 设置科技发展与进步情境 数学主干知识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数学
数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也是重 每一个重点知识和方法的产生都具有其思想的
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在航空航天、国防安全、 连续性和过程的探究性、创造性。只有增强对主
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等领域都发挥 干知识的深层次认识,才能更好地感悟数学的本
· 16 · 2022 年第 7 期

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试卷在选择题、填空题、 的情境中发现函数 f ( x) 的周期性是问题的关键。


解答题 3 种题型都加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 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直观想象、灵活运
全国甲卷理科第 11 题,已知函数 f ( x) = sin ( ωx + 算、猜想与证明等方面。如新高考Ⅱ卷第 22 题,
π 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函数、不等式思想解决复杂问
) 在区间 (0, π) 恰有 3 个极值点、2 个零点,求 ω
3
题的能力,试题将函数、导数、数列与不等式等知
的取值范围。试题要求学生整体把握问题的本
识有机结合,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在解
质,突出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知识之间的联
题中的灵活运用作了深入考查,对直观想象能力
系。又如新高考Ⅰ卷第 12 题,要求学生在抽象函
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试题第(3)问,
数的背景下,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导数等
要求学生在第(2)问的基础上,根据要证明的不
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数学抽象、直观想
等式结构,运用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发现新
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再如 x
的结论 xe 2 - ex < -1( x > 0) ,并构造相应的不等
全国甲卷理科第 19 题,以学校体育比赛为情境材
1
料,考查概率的基础知识和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 式 ln (n + 1) - ln n < ,从而完成证明,试
n +n
2

分布列与期望的方法,体现了对主干知识的深入
题对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进行了全面考查。
考查。
又如全国甲卷理科第 20 题、文科第 21 题,考查直
新高考卷依据《新高考过渡时期数学科考试
线、抛物线、三角函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解
范围说明》科学设计考试内容,重点关注《普通高
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直线
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
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发现
标准(2020 年修订)》的公共内容,并将这些内容
解决问题的关键,选择合理的方法,在探究中获
确定为过渡时期数学科考试的重点。在考查内
2
得 α - β 最大时,tan β = ,由此通过对称性求
容的选取上更加全面和灵活,如新高考试卷对正 2
态分布(新高考Ⅱ卷第 13 题)、棱台(新高考Ⅱ卷 得直线 AB 的方程,试题考查数形结合、化归与转
第 7 题)、双曲线(新高考Ⅰ卷第 21 题)等内容均 化的思想。
进行了考查。 2.3 加强关键能力考查
2.2 加强思想方法考查 高考数学科关注高校的人才选拔要求,关注
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对数学概念的深度理 数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022 年全国高考数学
解上,体现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认识上,深 进一步加强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在面对综
化基础性的考查应指向思维的灵活性。如全国 合性较强的问题与新颖、较为复杂的情境时,具
乙卷理科第 9 题、文科第 12 题,研究球内四棱锥 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较好的数学
体积的最大值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 素养和优秀的思维品质。如全国乙卷理科第
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将问题化归为正四棱锥 12 题,要求学生在条件较为抽象、较为综合的情
的体积问题,进一步地将问题转化为三次函数的 况下能够冷静分析问题,正确应用函数的相关概
最值问题,从而利用导数即可求解。又如新高考 念和方法,寻找 f ( x) 、g ( x) 之间更本质的联系,运
Ⅱ卷第 8 题,对思维的灵活性有较高要求,在抽象 用 直 观 想 象 、数 形 结 合 等 思 想 方 法 ,研 究 发 现
2022 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 17 ·

f ( x) 、g ( x) 的相关性质。试题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标准命题,创新试题设计,科学调控难度,加强教
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都提出较高要求。 考衔接,发挥高考试题对中学教学改革的引导和
又如新高考Ⅰ卷第 22 题,首先考查函数与导数的 促进作用。
基本概念和求函数值的基本方法,对运算求解能 3.1 依据课程标准
力、逻辑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进而在求得 2022 年高考命题贯彻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
a = 1,b > 1 的 基 础 上 深 度 探 究 ,并 说 明 函 数 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命题,进一步增强考试与教学
f ( x) 、g ( x) 的图像与直线 y = b 的 3 个不同交点的 的衔接。试卷的考查内容范围和比例、要求层次
横坐标成等差数列。试题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思 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
维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发现并证明 y = f ( x) 与 同时突出主干、重点内容的考查,通过依标施考,
y = g ( x) 的图像有唯一公共点 ( x 0 , b) ,进一步地联 引导中学教学依标施教。

想 ex - x 0 = x 0 - ln x 0 = b,猜 想 ln x 0,ex 是 另 外
0 0 试题突出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

2 个交点的横坐标。试题重视基于数学素养的关 查,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学

键能力考查,在数学知识层面、数学能力层面和 科知识系统;注重本原性方法,淡化解题技巧,强
创新思维层面都进行了很好的考查,具有较好的 调通性通法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将知识和方法
选拔功能。 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 正确的价值观。试题力图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尊
容,全国甲卷文科第 19 题以中学生参加综合实践 重教育规律、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作业题、练
活动时设计的包装盒为背景,考查直线与直线、 习题减量提质,既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重点考查 又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 3.2 创新试题设计
能力。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探索证明 EF 2022 年高考数学命题创新试题形式,引导教
平行于平面 ABCD 的方法和包装盒容积的计算方 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数学能力;增强试
法。试题考查了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 题开放性,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分
的能力,试题情境引导了劳动教育的理念。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教学注重培育学生的创
新精神。命题坚持稳中有变,通过调整试卷结
3 加强教考衔接,发挥引导作用
构,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布局,优化试题设计,减
《总体方案》提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少学生反复刷题、机械训练的收益。
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 在多选题的设计上,增强试题的基础性和开
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 放性。新高考Ⅰ卷、Ⅱ卷均设置了 4 道多选题,如
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 Ⅰ卷第 11 题和Ⅱ卷第 11 题在选项上均体现基础
题”现象 。 [2]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高考的“四 性和综合性,又如Ⅰ卷第 12 题和Ⅱ卷第 12 题在
翼”考查要求[3]。高考数学以《总体方案》为指导, 体现试题开放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创新思维考查。
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定了数学学科的考 多选题重视深化基础性考查,强调分析问题、解
查要求。2022 年全国数学高考依据数学新课程 决问题能力,突出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 18 · 2022 年第 7 期

填空题在答案设计上体现开放性。如新高 化试题的难度阶梯,设置层次分明的多档次试
考Ⅰ卷第 14 题,要求写出一条与两已知圆都相切 题,发挥考查基础和区分选拔的作用。首先,在
的直线方程,对数形结合的素养和思维的灵活性 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均设置基础试题,突出基
进行了考查。又如全国甲卷文科第 15 题,要求写 本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查,保证试卷风格的稳定
出 满 足 条 件 的 双 曲 线 离 心 率 e 的 一 个 值 ,e 在 性和对学生的友好度。其次,中档试题既关注学
(1, 5 ] 区间内均满足要求。开放性试题给了学 生的接受程度,又关注选拔性功能,思维量和难

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直观想 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新高考选择题部分的多

象等素养进行了很好的考查。 选题,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均有得分机会,增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以结构不良问 强试题的甄别和区分效果。最后,在选择题、填

题创新试题设计,可以有效增强试题的开放性, 空题、解答题均设置突出考查综合性与创新性

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新高考Ⅱ卷第 21 题, 的试题,对知识方法的综合应用和思维水平均

以直线与双曲线较为复杂的位置关系为背景, 有较高要求。如全国甲卷理科第 12 题、乙卷理科

要 求 学 生 在 给 出 的 3 个 条 件(① M 在 AB 上 ; 第 21 题、新高考Ⅱ卷第 12 题、新高考Ⅰ卷第 22 题

② PQ//AB;③ | MA | = | MB )
| 中选取 2 个作为已知 等试题均增加了思维量,从而提高了全卷的难度

条件,证明另外 1 个成立。学生可以选取①②证 梯度,加大了试卷的区分度。

明③成立,也可选取①③证明②成立,或者选取
4 结束语
②③证明①成立。试题的结构形式给学生提供
了选择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水平的 2022 年全国高考数学坚持立德树人,体现数

发挥。如果选取①②证明③成立,要求学生合理 学文化的育人价值,关注数学本质,突出理性思

选取参数,运用直观想象,充分应用数形结合的 维的价值,注重数学的基础性,引导学生对数学

思想,发现问题的对称性,在思维层面高度体现 概念、方法有更深刻的认知,在基础性、综合性、

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设直线 PQ 的方程为 y = 应用性、创新性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考查。试卷

kx + m ( k > 3) ,可使问题化归为证明直线 OM 与 稳中有新,难度设计科学,较好地发挥了高考数

直线 ON(N 为 AB 中点)的斜率相等的问题,从而 学科的选拔功能,对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也将起到

得到 M、N 重合,即 | MA | = | MB |,使问题简单化, 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数学表达简洁清晰。
开放性试题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和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 北京:
择的权力,这种选择包括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问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10.
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向,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
这是理性思维的高度体现,需要有较强的独立思 体 方 案》[A/OL].(2020-10-13)[2022-06-08]. http://
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品质,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 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zywj/2020-10/13/c_1126601551.

考查更为深刻、有效。 htm.
[3] 教育部考试中心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 北京: 人民
3.3 科学调控难度
教育出版社, 2019: 32-35.
2022 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科学调控难度,细
2022 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 19 ·

Create Contexts to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Deepen Basic Knowledge to Evaluate Core Literacy: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Mathematics Test of the 2022 Gaokao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

Abstract: The mathematics test of the 2022 Gaokao focuses on moral education and displays the core value of
Gaokao.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s based on curr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emonstrating the nurturing value of Gaokao. With a focus on the essence of mathematics and creative
thinking, the test stresses basic knowledge evaluation and deepens the evaluation of core literacy and key
competency, unveiling the selective function of the mathematics test. Taking into great consideration the unity
among the new curriculum, the new textbooks, and new Gaokao requirements, the test follow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aokao assessment framework and strengthen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esting, thus
helping Gaokao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subject teaching in China.
Keywords: Gaokao; new Gaokao; test development for Gaokao; mathematics test of Gaokao; content reform of
Gaokao; test analysis; Gaokao assessment framework;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esting

(责任编辑:周黎明)

“义务教育新课标与考试评价改革”专栏征稿启事

2022 年 4 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 16 个课程标准(2022 年版)


(简称“新课标”
)。新课
标研制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的学业质量标准,为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为深入研
讨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价改革、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及中考改革,本刊拟设立“义务教育新课标与考试评价改
革”专栏,邀请权威专家、资深教研员围绕如下选题方向撰稿:1)对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的解读,标准对教学
与考试评价的影响;2)基于新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考试评价改革;3)基于新课标的学业水平考试改革;
4)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考改革;等等。
稿件要求:1)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字数在 6 000 字以上;2)体例参照《中国考试》2022 年已刊
论文。
投稿方式:登录《中国考试》官方网站 http://cexam.neea.edu.cn,点击“作者投稿”。
投稿截止时间:2022 年 9 月 30 日。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考查学科关键能力
助力育人方式改革
——2022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摘要:2022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深化基础性,考查关键能力,正向引导高中英语
教学,助力育人方式改革。试卷结构和难度保持稳定,加强教考衔接,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巩固
高考综合改革和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
关键词:高考;
新高考;
高考命题;
高考英语;
考试内容改革;
试题评价;
高考评价体系;
教考衔接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20-5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04

2022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有 4 套,包括全国甲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


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由教育 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
部教育考试院命制。 精神。
2022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命题围绕落实立德 2022 年全国甲卷语法填空语篇介绍 1 位眼
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 部残疾人士徒步穿越古丝绸之路并沿途做环保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坚持“方向是核心,平稳 的经历,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全国乙卷语
是关键”的总原则,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和复习备 法填空语篇介绍联合国设立中国茶文化节及开
考实际,深化基础性,考查关键能力,进一步加强 展的一系列活动,展示中国茶文化;新高考Ⅰ卷
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加强教考衔 语法填空语篇报道中国设立大熊猫保护国家公
接,服务“双减”工作,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 园的情况,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这些语
和积极导向作用。 篇和情境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以浸润的方式引导
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
1 落实立德树人,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值观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认同,增强学生文
2022 年高考英语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针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 1.2 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夯实全面发展基础
求,聚焦铸魂育人。试卷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 2022 年全国卷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化,进一步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培养核心素养。 与自我 3 大主题选材,将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
1.1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情境有机融合,夯实学
2022 年全国卷所选语篇弘扬爱国主义,通过 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

收稿日期:2022-06-15
2022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 · 21 ·

在体育方面,2022 年全国甲卷听力部分包含 关系等语篇,倡导友好互助、彼此关爱的和谐人


对 1 位短跑运动员的采访材料;全国乙卷短文改 际关系,弘扬正能量。
错题选取自行车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环保的
2 考查学科关键能力,服务“双减”政策
内容;新高考Ⅰ卷听力部分选取在运动俱乐部的
讲话,阅读部分选取如何找到合适的健身伙伴的 2022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命题以高校人才选
语篇;新高考Ⅱ卷阅读部分选取运动促进心脏健 拔要求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考查内容
康的语篇,写作部分选取 1 名残疾学生积极参加 的范围和要求上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深化基础
跑步比赛的语篇。这些材料和语篇旨在引导学 性,注重学科关键能力考查,创新试题情境,增强
生提高运动意识,保持身心健康。 试题开放性,引导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服务
在美育方面,2022 年全国甲卷听力部分选取 落实
“双减”
政策,
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1 位艺术鉴赏家谈论自己经历的材料,阅读部分 2.1 强化基础,注重能力
选取介绍英国卡迪夫市艺术剧院的语篇;全国乙 2022 年高考英语命题对接高中英语课程标
卷阅读部分选取介绍苏格兰画家 Henry Raeburn 准要求,重视对基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画展信息的语篇。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加深 和掌握,考查考生在牢固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基础
对艺术的认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 上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引导进一步提高中学英
审美能力。 语教学质量。
在劳动教育方面,2022 年全国卷中的语篇包 2.1.1 深化基础性
含山区支教、烹饪、做家务等信息和元素,涉及多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
样化的工作场景,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 知识。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发展语言运用能
观念,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劳动精神。 力,要特别关注语言知识的表意功能[1]。语言知
1.3 关注时代发展,引导培养核心素养 识是学生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2022 年高考英
2022 年高考英语命题通过选择具有时代特 语全国卷在真实、地道的语境中考查基础语言知
征主题的语篇,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 识和文化知识,使用的题型包括完形填空、语法
惯,培育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构建友好互助的 填空和短文改错等。这些题型要求考生在正确
人际关系。 理解语篇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关注具体语境中不
2022 年全国卷通过选取禁止开车使用手机、 同词语、句子与整个篇章结构之间的联系,考查
悉尼新旧文化冲突、新媒体对家庭教育和生活的 考生对英语词法、句法及语篇知识的掌握情况。
影响、英国征收糖税的起因及效果等具有探讨性 阅读部分重视考查语篇层次的文本精细阅读,尤
和思辨性的材料,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 其强调对重要细节信息和关键信息的理解和推断
惯,培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 能力。深化基础性旨在引导中学英语教学遵循课
选取高科技无人机在铁路交通中的应用、鹦鹉识 程标准,帮助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
别物体形状的实验、人类语言发展的研究及与捉 语用等基础语言知识,了解基础文化知识;引导
迷藏相关的儿童心理发展实验等语篇,激发学生 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深入学习和理解语篇所表
对科学实验与研究的兴趣;通过选取关爱养老院 达的主题意义,建构结构化知识,内化所学语言
老人的研究项目、勇救坠楼儿童、修复父子亲情 和文化知识,养成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
· 22 · 2022 年第 7 期

2.1.2 注重关键能力考查 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达到提高英语学习能


2022 年高考英语命题注重学科关键能力考 力和运用能力的目的。新高考Ⅰ卷、Ⅱ卷应用文
查,尤其是强化对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关键能 写作设置的情境是以校广播站英语节目 Talk and
力的考查。阅读理解部分通过精选语篇材料,精 Talk 负责人的身份给外教 Caroline 写邮件,邀请
心设计试题,进一步强化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 她做 1 次访谈。这些精心设计的试题情境均与考
查。写作部分书面表达试题包括信件、邮件、通 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写作内容和形式更加灵
知等应用文写作,也包括根据要点或图表写短文 活,在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的同时,强调对应
等。新高考试卷还增设阅读 1 篇 300 字以上的短 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考查。
文后续写 2 段文字的题型,对书面表达能力提出 2.2.2 加强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考查
了更高的挑战。写作部分要求考生准确使用语 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般通过设置推理性、诠释
法和词汇,运用一定的句型清楚、连贯地表达自 性和评判性问题来考查。全国卷阅读理解部分
己的思想。注重学科关键能力考查旨在引导学 有 50% 以上的试题考查推断、归纳和概括等高阶
生通过听、说、读、看、写等不同的英语学习方式 阅读理解能力。从主题来看,阅读理解部分选取
和实践活动,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不断提高 如何避免食物浪费的讨论、悉尼新旧文化冲突、
语言运用能力。 新媒体对家庭教育和生活的影响、英国征收糖税
2.2 创新情境,强化思维 政策的起因和效果等语篇,以夹叙夹议的方式,
2022 年高考英语命题在听力、阅读、语言运 启发考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深入思考
用和写作等各部分根据所选素材创新试题情境, 语篇的主旨要义和思想内涵。在题目设置上,
增强试题开放性和灵活性;通过考查批判性思维 全国甲卷第 27 题要求考生选择 1 个能准确表达
和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减少死 语篇主旨的标题;全国乙卷第 35 题要求考生对糖
记硬背。 税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推断;新高考Ⅰ卷第 35 题
2.2.1 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和灵活性 要求考生推断文中人物 Steven Moran 的观点。这
2022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进一步完善试题的 类试题需要考生充分调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
情境设计,在听力、阅读理解、语言运用等部分根 维,根据语篇内容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归纳和概
据所选素材创设不同的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 括作出回答。这类试题能够启发考生在分析理
索情境,努力丰富题型设计和设问方式。同时, 解文章观点、作者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过程中,思
优化书面表达试题的考查形式,除常见的邮件形 考中外文化异同,养成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
式外,增设读图表写短文和根据提纲要点写短文 习惯。
的形式。全国甲卷要求考生以 6 月 8 日世界海洋
3 稳定试卷结构和难度,巩固高考改革
日为主题,根据要点写 1 篇短文参加学校征文比
成果
赛;全国乙卷设置的情境是学校英文报正在开展
以 Learning English Beyond the Classroom 为 题 的 2022 年高考英语命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
讨论,要求考生阅读 1 个有关学生英语学习活动 在充分考虑各地考生群体能力水平和复习备考
情况的图表,使用图表中的调查结果写 1 篇短文 情况的前提下,保持试卷结构稳定,合理控制试
投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这道试题鼓励学生 题难度和区分度,稳步提升试题质量,巩固高考
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 综合改革和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
2022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 · 23 ·

3.1 试卷结构保持稳定,正向引导中学英语教学 知等非连续性文本,也有中等难度的语篇,如退


各套试卷结构保持稳定,包含听力、阅读、语 休后去南极旅行、到西部山区支教、如何避免食
言运用和写作 4 个部分;试卷各部分所考查的语 物浪费、禁止开车使用手机的讨论等篇章,还有
言能力也保持相对稳定。听力部分要求考生能 较高难度的科普议论性语篇,如无人机在铁路交
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对话或独白,需 通中的应用、悉尼新旧文化冲突、捉迷藏的儿童
要运用交际语言知识和会话原则,基于真实的语 心理实验研究、征收糖税的起因和效果、人类语
言交际情境进行作答;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基于语 言发展的研究及运动促进心脏健康的研究等。
篇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语篇主旨 在语篇文本难度方面,在保留原作基本风格的前
要义和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或短 提下,对涉及过多文化背景、超纲词汇或长难句
语的含义,能够根据所读内容作出判断和推理, 的语篇进行删除和修改,使文本行文流畅、表意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 清楚。在写作部分,书面表达和短文续写所设置
态度等;语言运用部分考查在阅读理解基础上运 的情境均贴近考生日常学习与生活,情节简单清
用词汇和语法的能力;写作部分考查考生基于一 晰,语言通俗易懂。
定情境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理解试题任务要 听力和阅读部分均采用单项选择题,能够在
求,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撰写征稿和邮件等不 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覆盖考查要点,作
同文体的短文。 答和阅卷方便,可以确保较高的阅卷信度,有助
2022 年使用新高考英语全国卷的省份增至 于保障考试公平。语言运用部分和写作部分均
10 个,
试卷结构进一步巩固。根据各高考综合改革 采用半主观试题或主观试题,考生根据所设定的
省份使用新旧课程标准的情况,全国卷精准匹配 问题情境按要求完成书面写作任务,能够考查考
不同省份高中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和考生水平,助 生对词汇和语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检验作答是否
力高考内容改革,
进一步巩固高考综合改革成果。 涵盖全部要点,意义表达是否准确得体。写作部
3.2 试卷难度设计合理,有利于充分发挥考生 分制定了较详细的评分标准,通过阅卷员培训和
水平 阅卷质量监控,可以较好地保证阅卷信度,确保
各套试卷所采用语篇材料的难度水平呈明 高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显的阶梯性分布,材料难度与考生水平匹配。题
4 正向引导高中教学,助力育人方式改革
目类型多样,考查要点覆盖全面,各难度层级试
题搭配合理,比例保持相对稳定,考生作答时易 2022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立足全面发展育人
于入手而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有利于不同语言能 目标,通过考试内容改革正向引导中学英语教
力的考生充分发挥自己水平,顺利完成考试。 学,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政策,助力高中育
在材料难度方面,依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 人方式改革。
要求,注意话题选择的适恰度和语篇的文本难 4.1 引导教学提质增效
度。在话题方面,听力部分的录音材料既包含学 高考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落
生十分熟悉的日常生活话题,如外出就餐、学习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
安排、选购礼物等,也包括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话 语言能力的提高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教学和
题,如公司搬家、艺术鉴赏、运动员经历、电视演 评价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考查。中学英语
员采访等;阅读部分既有内容相对简单的广告通 教学要按照高考综合改革和考试内容改革的要
· 24 · 2022 年第 7 期

求,重点加强对阅读理解、应用写作、语言表达及 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高考英语不断吸收语言
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以理解性技能 测试的研究成果,根据高校选才的需要和中学英
为例,高考英语注重考查推断、归纳和概括等高 语教学改革的状况,适时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
阶阅读理解能力;全国卷中的短文续写题型对考 调整。基于长期的命题经验,高考英语已形成较
生的语篇把控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及创新思维 为详细、完备的关于听说读写 4 项关键能力的考
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些变化旨在引导中学 查体系,通过选取适当的语篇、设置真实的情境,
英语教学关注和重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关 深入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应
键能力的培养。全国卷注重问题情境设计,创设 当深入贯彻落实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
各种不同的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基 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以
于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评价,既是落实课程标准 立徳树人成效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尊重英语教
所倡导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 育和学习规律,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
养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有利于引导中学 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养成融入日常教学,坚
英语教学回归教材,开展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在 持不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特定情境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助力育人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
2022 年高考英语命题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 [1] 教育部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M]. 北
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19.
总体要求,通过考试内容改革加强教考衔接,助

Testing Key Competency of the English Subject to Assist with the Reforming of
High-school Educational Approach: Analysis of the
2022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

Abstract: The 2022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NMET)guid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l-round
educat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moral education policy. Upholding the talent selection requirements of
higher institutions and the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general high school, the 2022 NMET
further highlights the testing of basic knowledge and key competency, aiming to positively guide high-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d boost the reforming of high-school education methods. The test holds a stable structure
and an appropriate level of difficulty, which helps connect teaching with testing and implement the“double
reduction”policy. Therefore, the NMET can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both the Gaokao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the Gaokao Content Reform.
Keywords: Gaokao; new Gaokao; test development for Gaokao;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content
reform of Gaokao; test analysis; Gaokao assessment framework;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esting

(责任编辑:陈 宁)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深化基础考查 加强教考衔接
——2022 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摘要:2022 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情境素材来源,加强价
值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命题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在考查中深化基础性、增强
综合性,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政策;彰显学科特质,加强实验探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
查,增强高考育人功能,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关键词:高考;高考命题;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内容改革;试题评价;高考评价体系;教考衔接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25-6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06

2022 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有甲、乙 2 套试 本质的理解,体现新时代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重


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命制。命题贯彻落 大科技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试题联系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育人方向,促进 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依托高考评价体系, 任意识。全国甲卷第 35 题考查北京冬奥会场馆
深化基础性,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充分考虑中学 使用的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展现我国
教育教学实际,积极衔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 化学新材料的研发及应用。全国乙卷第 38 题以
进教考衔接;合理创设情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疫情防控中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为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主题,考查学生对核酸检测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力
和结果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1 拓展情境来源,凸显价值导向
1.2 传达绿色理念,提升环保意识
高考理科综合命题丰富情境来源,紧密围绕 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人
与学科相关的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广泛选取素 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受到了资源约束、环境污染、
材,充分体现自然科学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 生态退化的影响。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
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价值取向,是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则[1]。
念,发挥自然学科的育人功能。 试题围绕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问题向学生传达
1.1 展现科技成果,增强社会责任 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引
试题展示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使学生在作答 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全国乙卷第 8 题中呈
过程中感受国家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 现的二氧化碳固定及再利用的方法,有助于我国
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全国乙卷第 14 题以航天员 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向学生传递绿色化学思
在我国空间站自由飘浮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失重 想。全国乙卷第 28 题通过呈现工业上硫化氢的

收稿日期:2022-06-15
· 26 · 2022 年第 7 期

不同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生态环境 和素养,没有偏题怪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获、
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全国乙卷 考有所得,引导教学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应教尽
第 26 题呈现铅膏回收的工艺流程,引导学生认识 教;试题以提高学生作答表现为设计原则,准确
通过不同物质转化可变废为宝,培养学生可持续 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发展的理念。全国甲卷第 31 题创设某林地动植 和培养。
物资源调查的情境,考查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密 化学试题参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做实
度调查方法等基本概念,以及群落中植物与动物 验,围绕“盐类水解的应用”
“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
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群落生物 质”
“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 有机化合
多样性的生态意义。全国乙卷第 37 题以制糖废 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等,考查学生利用化学
液的再利用、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工业产品为主 反应基本原理、基于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现象得出
题,考查微生物培养与发酵过程,要求学生分析 结论的能力。全国甲卷第 13 题考查水解常数、酸
制糖废液生产案例的意义,增强学生主动注重环 性对铬酸根平衡的影响、醇及二价铁的性质。全
境保护、废物循环利用的意愿。 国乙卷第 10 题考查糖的性质、氯溴碘性质递变规
1.3 倡导体育健身,加强健康意识 律等化学重要实验内容。
试题融入体育健康理念,强调青少年体育锻 生物围绕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
炼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 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模块
健康意识。全国甲卷第 14 题以北京 2022 年冬季 设计试题,考查内容范围及其理解程度均在课程
奥运会首钢滑雪大跳台为情境,将学科内容和体 标准要求之内,并充分考虑学情变化,以提高考
育活动结合,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全国甲卷 生的获得感。全国甲卷第 4 题考查有氧呼吸的反
第 8 题辅酶 Q10 的性质和全国乙卷第 36 题药物 应场所、参与分子、反应产物,第 29 题考查植物光
合成的试题情境,均表现出化学研究成果在维护 合作用中光反应的主要产物,第 30 题考查胸腺和
人类健康中的作用。全国甲卷第 1 题以钙离子在 浆细胞的功能,第 31 题考查丰富度的概念。全国
人体中的吸收方式和生理作用为情境,展示晒太 乙卷第 1 题考查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
阳这一健康生活方式的生物学原理,提高学生的 体行为变化,第 29 题考查主动运输的判断依据,
健康意识。 第 31 题考查选取样方时的注意事项。这些试题
的考查要求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依标教学。
2 深化基础性,促进教考衔接
2.2 深化基础性,引导减少“机械刷题”
高考理科综合命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限定 试题遵循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性考查,丰富
于学生所学内容设计试题,在考查中深化基础 学科主干内容考查的方式方法,注重对解决自然
性、增强综合性,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 科学问题本原性方法的考查,引导教学把精力放
减少“机械刷题”获益[2],推动教学与考试的良性 在讲透教材重点内容上,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
互动。 题”,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转变。
2.1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依标教学 物理试题加强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在具体
试题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范围及学业 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物理本质的理解,引导学生知
质量要求,围绕主干内容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 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逐渐形成对物理全局性、整
2022 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 · 27 ·

体性的认识,避免将学生导向细枝末节知识的过 境中考查甲状腺激素合成部位及其与碘元素之
度辨析、典型题套路和技巧的运用。同时,试题 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注重考查一些通用性的物理方法,引导减少“机 2.3 增强综合性,助力教学提质增效
械刷题”现象。全国乙卷第 22 题考查逐差法在匀 试题增强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和灵活运
变速直线运动中的运用,引导教学夯实学生基 用,引导学生掌握原理、内化方法,实现举一反
础。全国甲卷第 18 题设计带电粒子从静止开始 三,助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要求学生深刻 物理试题通过增强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融合,
把 握 电 场 力 、洛 伦 兹 力 以 及 二 者 做 功 的 特 点 。 提升考查的综合性。全国甲卷第 20 题设计含有
全国甲卷第 21 题以带电小球在电场力和重力作 电容器的电路中电磁感应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
用下的运动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能量转化与守 导体棒在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动态变化,综合
恒、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 考查学生电路分析、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对物
渗透等效的思想。全国乙卷第 16 题创新设问角 理观念、科学思维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度,要求学生判断小环从大环顶端下滑的过程中 全国甲卷第 25 题与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一种
与其速率成正比的物理量,渗透定性和半定量的 测量微小电流的光点式检流计的工作原理,考查
分析方法。 学生对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内容的综合应用,引
高中化学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结构理论、典型 导学生领悟实验设计中蕴含的物理思想,对信息
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基本化学实验操 整合、科学思维、探究能力的要求较高。
作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高考化学选择题围绕这 化学试题转变设问角度、变换考查方法,探
些基础内容,深入考查学生对离子方程式、阿伏 索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理论与其他模块内
加德罗常数、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反应类型、 容进行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基于性质、数据和现
同分异构体、官能团)、元素性质与周期律、弱电 象等分析物质用途和反应产物。这种综合考查
解质的电离平衡等内容的理解,有效地鉴别学生 理念与课程改革理念同向同行,有助于学生构建
的基础是否扎实,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 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全国甲卷第 35 题考
严格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查乙烯、四氟乙烯及其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
生物试题加强基本概念的考查,要求学生准 系。全国乙卷第 35 题考查碳的不同杂化形式对
确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提高学生对基本 氯乙烷、氯乙烯、氯乙炔中碳氯键键长的影响,要
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全国甲卷第 3 题在分析植物 求学生根据碘化银结构及性质推断其用途。这
矮生突变体矮生原因的情境中考查植物激素的 些考查方式融合物质结构对性质及其应用的影
生理作用及作用方式;第 30 题以再次感染后的抗 响,有利于学生建立宏观性质用途与微观结构之
体浓度变化规律考查体液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 间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
的作用方式,以及抗体参与的病毒清除过程。全 考的习惯,助力“双减”落实。
国乙卷第 3 题在选取肌肉痉挛治疗方法的情境中 生物试题加强综合性考查,引导学生注重知
考查学生对突触传递基本过程的深入理解,要求 识整合与触类旁通,形成学科理论体系。全国甲
学生准确理解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方式的特 卷第 6 题围绕自花传粉植物花色遗传,综合考查
点;第 30 题在甲状腺激素作用方式的实验探究情 遗传基本规律在亲本产生的配子、子代的基因型
· 28 · 2022 年第 7 期

和表现型分析中的运用。全国乙卷第 29 题围绕 中生长的情境,要求学生分析该种群相关数量特


农作物根系对硝酸根离子的吸收,考查离子跨膜 征对应的曲线,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利用
运输与有氧呼吸之间的关系。 表格列出要点信息是生物学常用的实验分析方
法,全国乙卷第 4 题将对酶 P 不同组分酶活性的
3 聚焦关键能力,助力素养发展
探究条件及实验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展现,考查学
高考理科综合命题立足学科本质,以信息处 生分析表格信息并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理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为突破口, 3.2 彰显学科特质,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进一步拓宽关键能力考查方式,引导教学注重关 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考查
键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实验探究能力是高考理科综合的鲜明特征。试
3.1 丰富信息载体,考查信息处理能力 题紧密联系科学实践与概念学习,在实验方案设
图表具有简明扼要、信息丰富等多种优点, 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等多个维度进
是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常用的信息载体。从图表 行考查,引导教学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
中获取和转化出关键信息是认识和分析问题的 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前提,这种信息处理能力是高考理科综合考查的 物理试题在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案的设
重要目标之一。 计、实验仪器的选择、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
物理试题通过呈现物理过程中关键物理量 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和解释等方面加强设
的信息,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 计,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引导
并利用有效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全国乙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切实提升实验能力。全国
卷第 25 题呈现了 2 个物块在光滑水平面上发生 甲卷第 22 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实
弹性碰撞的速度-时间图像,要求学生从图像中 验器材,画出测量微安表内阻的实验电路原理
提取 2 个物块碰撞前后的速度大小、达到共同速 图,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全国甲卷第 23 题利用气
度的大小和时刻,掌握速度-时间图像下的面积 垫导轨对弹性碰撞进行研究,展示完整的实验探
对应物块运动的位移等,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要 究过程,在形成结论部分,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
求较高。 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全国乙卷第
化学试题创新信息呈现方式,要求学生多角 23 题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原
度、多层次、多维度地认识化学基本规律,在分析 理图,探究待测电阻的伏安特性。全国甲卷第
和解决化学问题中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引导学生 24 题、第 25 题、全国乙卷第 18 题也以实验为背
核心素养的培养。全国乙卷第 11 题在元素性质 景,进一步凸显物理实验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
周期律的典型考查方式基础上丰富了信息呈现 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高中开足开好实验
形式,试题不仅提供了几种元素的结构及性质, 课,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验
还提供了这几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热重曲线, 技能和创新能力。
考查学生整合并处理多种类型信息的能力。 化学在选择题考查必做实验的基础上,在非
生物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剥离图表信息及转 选择题中深入考查综合实验探究能力。全国甲卷
化为解决问题要素的能力,引导教学注重培养读 第 27 题以硫化钠提纯为背景,考查学生基于实验
图的基本能力。全国甲卷第 5 题创设鱼苗在鱼池 目的,解析实验操作方法、选择合理仪器、阐释实
2022 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 · 29 ·

验异常原因等方面的实验探究能力。全国乙卷 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
第 27 题以二草酸合铜酸钾的制备为背景,考查 查。全国甲卷第 26 题以菱锌矿为原料制备硫酸
学 生 基 于 实 验 目 的 ,选 取 实 验 器 材 、选 择 加 热 锌为背景,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基础知识剖析工业
方法、分析实验原理和解释实验现象等实验探究 流程,根据物质转化的形式选用适宜的试剂、合
能力。 理的反应条件及阐释加入试剂的目的等内容。
生物试题紧密结合实验,进一步丰富实验探 全国乙卷第 26 题以废铅膏的回收利用为背景,考
究能力的考查方式和角度,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 查学生分析回收操作步骤,应用元素基本性质、
兴趣,引导教学对实验的重视。全国甲卷第 2 题 反应基本原理及实验操作方法解决流程的基本
给出 3 种不同植物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细胞形态变 问题。
化的结果,要求学生分析细胞液浓度与蔗糖溶液 生物试题突出生物学科在农业生产中的独
浓度之间的差异,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 特价值,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国甲
力;第 38 题以利用胚胎工程保留优良品种为情 卷第 32 题以玉米的杂交育种为情境,考查人工传
境,考查精液保存、精子获能、囊胚培养等实验操 粉 的 具 体 做 法 ,突 出 理 论 指 导 实 践 的 重 要 性 ;
作的关键步骤,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关键信息的 第 37 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筛选菌株的生理特性选
理解和把握。全国乙卷第 37 题以生物学研究中 择合适的菌株以治理被石油污染的贫氮土壤,
常见的最适浓度探究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写出 并说明理由,考查学生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
实验思路,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能力。全国乙卷第 29 题以探究农作物对硝酸根
3.3 强调学以致用,考查实践应用能力 的吸收特征为情境,考查农业生产中提高氮素利
自然科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使得 用率的增产措施,考查学生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实
高考理科综合试题成为考查实践应用能力的重 践的能力。
要阵地。试题加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4 结束语
突出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思考日常生活
问题的习惯。 2022 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贯彻落实《深化新
物理试题注重设计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情 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严格依据高
境,引导学生基于物理学科素养解决生活中的问 中课程标准,深化基础性和综合性,聚焦学科核
题。全国乙卷第 18 题用智能手机测地磁场,要求 心素养,精选试题情境,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促进
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测量结果论证测量地点、 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助推高中育人方
y 轴正方向的指向等,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影响 式改革。
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探究
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全国甲卷第 15 题 参考文献:
设计高速列车穿过隧道的情境,紧贴学生生活实 [1] 习近平 .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
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2016-05-10(2).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
化学试题注重在物质的转化流程中考查学 体 方 案 》[A/OL].(2020-10-13)[2022-06-10]. http://
生利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工业生产 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 30 · 2022 年第 7 期

Deepening the Assessment of Basic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esting: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e Test of Sciences of the 2022 Gaokao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

Abstract: The composite test of sciences of the 2022 Gaokao regards morality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aiming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rough enriching the sources of
contextualized materials and enhancing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values. The development of items rigorously
follows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stresses the deepening of basics and comprehensive learning,
intending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esting and serve the policy of “double
reduction”. Furthermore, the assessment of key abilities o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llustrates the features of sciences, therefore enhanc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function of Gaokao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acy of basic education.
Keywords: Gaokao; test development for Gaokao; composite test of sciences of Gaokao; content reform of
Gaokao; test analysis; Gaokao assessment framework;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esting

(实习编辑:李 燕)

“教育考试数字化发展”专栏征稿启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 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
经济”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评价。对标国家数字化发展要求、教育数字化战略
方向,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思路、教育评价改革方案,教育考试作为指挥棒,其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部长 数字化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怀进鹏指出,要聚焦数字中国,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 为推动教育考试数字化发展,本刊特设“教育考
战略行动,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原 试数字化发展”专栏,围绕教育考试数字化发展的战
则,以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就教 略格局、国际视野、区域推进、技术融合等方面展开
育评价领域而言,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 深度讨论,现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投稿。
案》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 投稿方式:登录官方网址 http://cexam.neea.edu.cn
性、专业性、客观性,同时指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利 页面的“作者投稿”,注册后提交 word 版稿件。
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 投稿截止时间:2022 年 9 月 1 日。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加强教考衔接
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2022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摘要:2022 年高考文科综合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理想信念引领作用,生动展示
时代新貌,全面融入体美劳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试题助力落实“双减”政策,突出强基固本考
查要求,优化情境设计,深化考查基础性及思维品质,引导课堂注重提质增效、教学减少机械刷题。
试卷保持总体稳定,引领高中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关键词:高考;高考命题;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内容改革;试题评价;教考衔接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31-5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05

2022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有甲卷、乙卷 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022 年是中国共


2 套,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命制。 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2022 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充分发挥育人功 “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1]。高考试
能,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题通过精心选取素材,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
想,强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推进立德树人落 念教育和价值引领,助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
实落地。命题突出强基固本考查要求,发挥以考 的时代新人。
促学积极导向作用,服务“双减”政策落地,促进学 全国甲卷第 40 题,引用我国不同时期共产党
生素养提升。通过对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考 员优秀代表的感人事迹和铮铮誓言,展现了中国
查,
稳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前赴后继、奋斗牺牲的精神风貌,
1 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推进立德树人走深
让青年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崇高、理
走实
想伟大、使命光荣。第 30 题通过抗战时期毛泽
2022 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聚焦铸魂育人,引 东、朱德对边区政府特点的阐述,启发学生认识
导学生认同核心价值、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服务 边区抗日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民主主义特征,理解
国家、奉献社会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进行的民主建设和制
劳全面发展。 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
1.1 彰显理想信念引领作用,培育时代新人 合的范例,引导学生增强理论自信。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全国乙卷第 29 题是陈望道关于马克思主义
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 传播使中国社会新旧评判标准发生变化的阐述,

收稿日期:2022-06-15
· 32 · 2022 年第 7 期

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 引导与学科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有机融合,
方法等成为许多人用以分析和评判事物的科学 促进学生在人格、心理等方面获得丰富体验,引
准绳,试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 导高中教学增强育人的综合性、拓展性,促进学
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指导中国救亡图存的真理。 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 23 题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00 年来团结带 全国甲卷第 47 题,围绕我国著名医药学家李
领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创设情境, 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创设情境,彰显了古代医药
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小我”与“大我” 学研究的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健
的关系,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康意识。第 19 题以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为背
1.2 生动展示时代新貌,引导增强“四个自信” 景,以运动健儿拼搏奋进、志愿者默默奉献的精
2022 年文科综合试题通过选取学生有切身 神风貌感染学生,以中国 3 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感受、富于时代气息的素材,创设鲜活、生动的试 的盛况带动学生,以“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题情境,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的奥林匹克格言鼓舞学生,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
化建设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 识,深刻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全面
感与时代使命感,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 发展。
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全国乙卷第 25 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
全国乙卷第 4~6 题,通过展现西藏自治区拉 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
萨市当雄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依托当地特色的 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
畜种牦牛养殖,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和现代化 高对美的鉴赏能力。第 43 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观
特点的产业扶贫之路,考查学生对青藏高原自然 景台满足旅游者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辩证分析观
环境的理解及人们依托自然环境发展农业生产 景台作为旅游景观对旅游者审美的影响,提升学
的认识,以活生生的案例增强学生对脱贫攻坚重 生在旅游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大历史性成就的认同。全国甲卷第 43 题,关注陕 第 20 题通过展现我国不同时期的劳模风采,引导
西凤堰古梯田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引导学生思 学生深刻领会劳模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
考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创新发展之路。全国 认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
乙卷第 39 题,以近 2 年我国推出的扩大高水平对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 40 题以某小学创办“开
外开放的若干举措为素材,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 心农场”开展“新劳动教育”试验,培养学生的劳动
维,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综合国力、改革 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劳
和开放关系等维度,深刻领会这些举措对中国及 动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世界的重要意义。
2 突出强基固本考查要求,助力落实“双
1.3 坚持融入体美劳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减”政策目标
2022 年文科综合命题注重“加强与普通高中
育人方式改革的协同,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 2022 年是纵深推进“双减”政策的关键之年,
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文科综合命题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坚持以国家课
引导学生全面成长”[2]。试题结合高中教学实际 程标准为依据,在试题中深化对基础性内容的考
和学科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将对体美劳教育的 查,引导学生夯实知识能力基础以强基,把握学
2022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 · 33 ·

科本原性思想方法以固本,增强考试与教学的有 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
效衔接,引导高中课堂提高质量、减少学生机械 全国乙卷第 38 题,以当前我国 PPI 受国际大
刷题,助力“双减”政策目标实现。 宗商品价格上涨驱动与 CPI 总体呈现“剪刀差”变
2.1 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考查,引导课堂注 化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分析我国产业链中下游中
重提质增效 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及其成因,并说明企业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构成学科主体框架 应对这种压力可采取的积极办法。该题从 3 个方
和体现学科本质内核的重要内容。2022 年文科 面考查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一是发现问题能
综合试题通过强化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 力,即正确解读信息得出中小企业面临的利润空
查,强化高考的基础性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程 间缩小的经营压力;二是分析问题能力,即分析
标准、回归教材,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注重提高课 成因得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增加,
堂质量,增强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的作用。 难以通过下游产品价格提高而被消化的结论;三
全国乙卷第 9 题,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 是解决问题能力,即经过系统思维得出控成本、
用义务教育课标所要求的“识别常用的天气符 提质量、促营销等方面的纾困办法。
号”的基本方法,判断风力、风向变化,为结合高 全国甲卷第 1~3 题,设计我国某制造业企业
中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问题提供支撑,强调 进行跨国产业转移的生产实践情境,考查学生对
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第 26 题围绕宋代官 中国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发展历程中通过“走出
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 去”寻找优势区位的理解与认识。第 7~8 题,根据
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 某区域百余年来的海岸线变化创设学习探索情
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 境,考查学生利用科学证据判断历史上海岸线变
“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能准确作答。 化的特点与原因。
第 16 题以社区构建“网格—楼栋—单元”分级负 2.3 注重考查思维品质,引导教学减少机械刷题
责治理组织架构服务社区居民的案例,考查基层 2022 年文科综合命题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
群众自治组织和公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民主权利 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增强试题开放性,促进学生
等基础概念。全国甲卷第 12 题,以国家《关于建 学会主动学习、自主思考,从不同角度发现与思
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对生态 考问题,引导高中教学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
产品的论述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商品、价值和使 总结答题套路等重复、机械、固化的训练模式,改
用价值等概念理论内涵的深入理解。通过这类 变“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
试题,引导学生透彻完整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 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3],助力练习题、
原理的内涵,学会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深入分析 作业题减量提质,减少机械刷题和题海战术。
探究问题,形成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全国甲卷第 42 题,材料来自学者对 20 世纪
2.2 加强真实情境设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特定时期欧美国家所呈现的发展维度的定义与
2022 年文科综合试题广泛选取日常生活、生 论述,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提出自
产实践、科学研究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考查 己对国家发展维度的见解。学生可以选择不同
学生联系实际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 历史时期,通过归纳、总结和概括发现不同国家
能力,引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增强 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并得出合理结论。该题对学
· 34 · 2022 年第 7 期

生深入思考和自主提出观点,宏观认识和把握历 设计聚焦唐代中后期的皇族管理,对学生而言相
史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对陌生,在作答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取“集中安置
全国乙卷第 42 题选取《后汉书》等史籍中关 诸王、由宦官管理”这一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将史
于东汉良吏与老虎相关的史事记载,要求学生自 实置于特定的时空尺度中进行历史解释,方能得
选角度发现问题,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该题材料 出宦官权力依附皇权而存在、宦官权力的增强
呈现、设问形式新颖,信息主题集中且思维发散 凸显了专制集权这一结论。全国甲卷第 33 题以
性强,学生需要对史料进行深入挖掘,论证得出 17~18 世纪不同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
合理而深刻的结论,问题设计对引导教师转变教 亚洲货物价值占比信息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进行
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信息加工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推理过程需要将所
全国甲卷第 37 题第(4)小题,通过设置开放性设 获信息置于欧洲殖民扩张的特定背景中,试题在
问,鼓励学生自行提出明确合理的科学观点并展 能力考查的同时融入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全
开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 国乙卷第 24、27、33 题分别呈现我国商周时期的
的窠臼,在尊重科学规划与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 青 铜 器 铸 造 、明 代 后 期 江 南 兴 建 园 林 的 风 气 、
上,激发思维活力。全国乙卷第 37 题,通过一系 16 世纪“法国意识”的萌发等试题情境,学生需要
列具有进阶性、创造性的设问,要求学生综合内、 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进行合理推理,得
外力因素,对不同地点海岸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 出正确的历史解释。以上举例旨在说明,只有进
进行描述、概括和比较,引导学生突破气候变暖 行理性思考和合理的史实解读,才能坚持唯物史
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思维定势,促进教学培养 观,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地 理 命 题 注 重 区 域 认 知 、地 理 实 践 力 、综
思维方法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合 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素养的考查。全国甲卷
第 9~11 题以“杭盖草原”的地形特征为线索,要求
3 着眼新旧课程过渡,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分析山地、和缓丘陵、平坦河谷对形成优质草原
2022 年的高考处于新旧课程衔接过渡时期, 的作用,将区域组合价值、水循环原理、生物与环
使用全国卷的一些省份是最后一年使用老课标、 境 关 系 融 为 一 体 ,展 示 区 域 认 知 的 独 特 视 角 ;
老教材,倾向于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还有一些省 第 44 题利用美国某湖中多氯联苯污染物在鱼体
份仍将继续实行老课标、老教材模式的高考,备 内长期存留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
考策略有所不同。文科综合命题坚持稳中求进, 外资源、环境调查,提升地理实践力。全国乙卷
既融入素养理念,又保持试题试卷的总体稳定, 第 36 题,借助以色列海水淡化的案例,从地理位
以考试内容改革引导高中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 置、气候、资源、人口等多个要素,综合分析海水
有序、稳步推进。 淡化厂的区位条件及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
历史命题通过优化情境设计和丰富试题呈 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与人地
现形式,加强对学生信息加工、逻辑推理、批判性 关系的复杂性。
思维、表达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考查,进而在试题 思想政治命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深化对科
中融入和体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 学方法和思维的考查,体现素养培养理念和要
国情怀等素养评价理念。全国甲卷第 25 题情境 求。全国乙卷 21 题以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重要发
2022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 · 35 ·

源地的某市滨江 5.5 公里江岸线的演变为素材设 势,有效增强考试育人功能,通过深化基础性内


计问题,引导考生认识事物经过“扬弃”才能推陈 涵,优化情境性创设等方式达成基础性、综合性、
出新、吐故纳新,从而启发学生树立辩证思维观 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四翼”考查要求。2 套试卷难
念,培养科学精神。全国甲卷第 39 题,以某校中 度总体适中,结构合理,区分度良好,既体现“双
学生在参加基层立法联系点举办的关于《未成年 减”政策和课程标准新理念的落实,发挥引导中
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活动中,自己的意 学教学的积极导向,又有利于新旧课程的有效衔
见被采纳而备受鼓舞的案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 接与平稳过渡。
到公民在参与立法过程中直接表达意见、建议是
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也是筑牢法律的民意基 参考文献:
础和提升立法质量的重要环节;教育学生深刻领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大
会上的讲话[EB/OL].(2022-05-10)[2022-06-10]. http://
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
www.gov.cn/xinwen/2022-05/10/content_5689538.htm.
积极意义,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自觉性主动性,
[2] 孙海波 . 把握新时代改革方法论 以系统观念全面协
引导学生发展公共参与素养。 调推进高考改革[J]. 中国考试, 2021(7): 1-6.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
4 结束语 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
见》[A/OL].(2021-07-24)[2022-06-10]. http://www.xi⁃
2022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试题,坚持落实
nhuanet.com/politics/zywj/2021-07/24/c_1127691094.htm.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育人优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esting to Facilitate the Reforms in
High Schools: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e Test of Humanities of the 2022 Gaokao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

Abstract: The composite test of humanities of the 2022 Gaokao execute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ncorporates elements of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ur education into the test items, aiming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y means of strengthening the assessment of fundamental
subject knowledge and thinking skills and upgrading contextual learning, the test intends to help shift the
focus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from repetitively expounding test items to tru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acy
of teaching, which will practically facilitate the enforcement of the“double reduction”policy. The test remains
stable in terms of structure and content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ones and will steadily push forward the
reforms in high-school curriculum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 Gaokao; test development for Gaokao; the composite test of humanities; content reform of Gaokao;
test analysis;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esting

(责任编辑:王海东)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双减”政策背景下
高考数学内容改革刍议
郑雪静 1 柯跃海 2
(1.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2.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 350117)

摘要:
“双减”政策要有效落实,转变评价理念是根本,改革评价内容是理念转变的重要抓手。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高考数学内容改革应立足数学学科特点,
明晰核心价值、
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
的本质意涵,以凸显核心价值的核心性、关键能力的关键性和必备知识的必备性为基本路径,在因

“双减”
政策要求的同时,为高考数学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筑牢基础。
关键词:
“双减”政策;高考数学;考试内容改革;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36-6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07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育阶段学习后接受的综合评价,对基础教育具有


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 反拨作用[3],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指挥棒;因此,高
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以下简称“双 考考试内容的改革直接关乎“双减”政策的有效
减”政策)指出,
“ 在做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落实。本文以数学科为例,基于“双减”政策检视
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同时,统筹做好 高考评价体系所构建的“四层”
(即核心价值、学
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
“ 完善考试 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内容体系[4]1,探
方式,进一步提升命题质量”[1]。“双减”政策的 析高考数学考试内容改革的遵循与路径。
提出,是对教育回归本位诉求的直接回应,是对
1 评价视角下对
“双减”
政策的理解与检视
党中央、国务院 2014 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
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双减”政策的目标指向在于通过教学质量
和 2020 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 的提高,实现学习过程的减负。评价是衡量教学
方案》相关要求的进一步落实,对于构建良好教 质量的核心环节。就数学科而言,考试是评价的
[2]
育生态具有价值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意义 。 基本形式,但在目前,借助无差别的机械重复训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育评价内容与方式 练或者“偏难怪”的猜题押题博弈应对考试已成
的改革是基础保障。高考是学生在完成中学教 为一种常态,使得考试效应被过度放大,教考关

收稿日期:2022-03-15
基金项目:2019 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建‘三位一体平台’提升数学师范生教学实践
能力”
(FBJG20190157)
作者简介:郑雪静(1978— ),女,泉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
柯跃海(1963— ),男,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
郑雪静 等:
“双减”政策背景下高考数学内容改革刍议 · 37 ·

系人为颠倒,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大幅增加,考试 革需要立足于“四层”考查内容的学科化,确保
评价的作用明显错位。这无疑会使“双减”政策 “四层”考查内容的改革能够准确反映“双减”政
所期望的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目标难以 策的要求,切实为考试减负提供基础保障。
得到落实。教育实践表明,虽然改进考试方法的
2 高考数学考试内容的改革遵循
途径众多、降低考试压力的手段多样,但要撇开
考试内容改革,再多的途径与手段都将难以取得 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是《实施意见》提出
实效。这就意味着,评价视角下的“双减”政策, 的一项主要任务和措施。
“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考
理应聚焦考试内容改革。 试内容改革不应简单地减难与减量,而应按照党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数学经历了 6 个时期,不 的教育发展方针,服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
同时期有不同的改革侧重点:一是恢复高考初期 向,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根本宗旨,着眼于人的终
(1978—1982 年),确定考试范围,突出“双基”;二 身发展。因此,
“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高考数学考
是 能 力 考 查 探 索 期(1983—1988 年),强 调 出 活 试内容改革应该以“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必备知
题、考能力;三是标准化改革期(1989—2000 年), 识”的本质意涵为改革遵循,在合理减负的同时,
公布考试说明,规范考试要求;四是新课程改革 提质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2001—2007 年),更新学科知识,增加现代数 2.1 核心价值的本质意涵
学内容;五是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高考期(2008— 核心价值是指高考考生应该具备的良好政
2017 年),加强探究能力考查,体现课改思想 ;六 [5]
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 [4]13。
是国家课程标准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新高考改 就高中阶段而言,数学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
革期(2017 年至今)。40 多年来的高考数学,遵循 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学科思维。理性思维是数
服务选才要求,植根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关注 学学科思维的综合体现。这就意味着,高考数学
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对考试内容的要求,在彰显学 所考查的核心价值,其核心性体现在彰显立德树
科特性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考试 人、强调理性思维 2 个方面。
内容,为能力和素养考查提供合理、有效的基础 基于“双减”政策,进一步审视高考数学所考
载体。 查的核心价值,首先应该明确,无论是试题情境
始于 2017 年的新高考改革,关注学生知识和 型材料的选择、试题情境的创设,还是情境活动
技能的习得,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 的预设,都必须以立德树人、理性思维为引领。
样的关注,理应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然 如此,方能有效引领高中数学教育聚焦培养什么
而,有关调查表明,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考试负 人和如何培养人,明确教育教学方向,以求减轻
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整体偏重[6],高考数学科更 教育负担、提高教育效益。
是如此。缘何?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高考数 2.2 关键能力的本质意涵
学对“四层”考查内容的学科化相对滞后。这种 关键能力是指高考考生应该具备的“高质量
滞后,致使高考数学考试内容“引导教学”功能难 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包
以明晰体现。由于方向引领的缺位,数学复习迎 含“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
考中“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依然普遍存在。因 能力群”[4]23。就高考数学科而言,上述 3 个关键
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高考数学考试内容改 能力可以体现为运算求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 38 · 2022 年第 7 期

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7]。考 的实现。在这一指向引领下,高考数学考试内容
虑到目前高考数学的考试形式为纸笔限时、应答 的改革,必须在厘清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和必备
方式为试题解答,则可以认为,上述 5 个高考数学 知识本质意涵的基础上,以凸显核心价值的核心
关键能力的体现不应当是孤立的,而应该整体地 性、关键能力的关键性、必备知识的必备性为基
植根于试题解答的全过程。基于这样的理解,高 本路径。
考数学所考查的关键能力,其关键性体现在求解 3.1 彰显核心价值的核心性
思路的有效探寻、求解路径的合理确定和求解方 核心价值是确定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等考查
案的准确表达 3 个方面。 内容的基本引领。
“ 双减”政策视角下核心价值的
基于“双减”政策,高考数学关键能力的考 核心性,要求高考数学考试内容的改革凸显立德
查,应当上托学科素养,下靠必备知识,应当以与 树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党和国家政策、历史
数学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的问题 事实、社会与经济发展、科技前沿、国际政治与经
为情境型材料创设试题情境,聚焦情境化试题解 济等方面的内容为情境型材料,以核心价值的体
答所需要的活动预设,既关注学生在熟悉的情境 现创设试题情境、预设情境活动,在考查学生知
中运用已有知识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关注 识、能力以及理性思维发展水平的同时,引导其
学生在陌生或关联情境中获取新知识、新方法,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并准确运用新知识、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 1(2020 年高考数学新高考Ⅰ卷第 6 题)
2.3 必备知识的本质意涵 基本再生数 R 0 与世代间隔 T 是新冠肺炎的
必备知识是指高考考生“高质量地认识、分 流行病学基本参数 . 基本再生数指一个感染者传
析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4]26。基于这样 染的平均人数,世代间隔指相邻两代间传染所需
的理解,高考数学所考查的必备知识,其必备性 的平均时间 .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阶段,可以用
体现在中学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高等数学学 指数模型:I ( t) = ert 描述累计感染病例数 I ( t) 随
习的发展性、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性 3 个方面。 t 单位:天)的变化规律,指数增长率 r 与 R 0,
时间 (
基于“双减”政策,旨在考查必备知识的高考 T 近似满足 R 0 = 1 + rT. 有学者基于已有数据估
数学试题的情境型材料选择、情境创设,以及情 计出 R 0 = 3.28,T = 6. 据此,在新冠肺炎疫情初始
境活动预设都必须以课程标准构建的知识体系 阶段,累计感染病例数增加 1 倍需要的时间约为
为基本遵循,准确契合高等教育对大学一年级新 (ln 2 ≈ 0.69).
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合理体现学生终身学习与发 A. 1.2 天 B. 1.8 天
展所必需的知识,全面关注必备知识在基础性、 C. 2.5 天 D. 3.5 天
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考查要求落实方面的 例 1 取材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知识,设计真实
载体价值。 问题情境,呈现传染病的传播规律。这样的情境
材料选择和试题情境创设,在展现数学与社会生
3 高考数学考试内容的改革路径
活的密切联系、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展开相关
高考数学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指向,既要 情境活动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同时,
有效对接义务教育的“双减”,又要充分体现高 有效引领学生体会我国科学、精准、严格的防控
考的核心功能,尤其是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功能 措施的积极意义,感悟“防控疫情,人人有责”的
郑雪静 等:
“双减”政策背景下高考数学内容改革刍议 · 39 ·

应有社会担当,体现了高考数学对核心价值考查 理性思维对“构造法”的考查关注:
“ 构造”应该源
的准确把握。 于“欲得此、需经彼”的理性演绎,而非源于天外
例 2(2021 年新高考数学全国模拟演练卷第 来鸿的灵感凸显。这种诠释可以有效地引领高中
17 题) 数学教学注重理性思维培育、规避机械刷题训练,
已 知 各 项 都 为 正 数 的 数 列 {a n} 满 足 a n + 2 = 体现了高考数学对学科思维考查的准确关注。

2a n + 1 + 3a n . 3.2 突出关键能力的关键性

(1)证明:数列 { a n + a n + 1 }为等比数列; 关键能力是评价学生素质内涵的重要指标,


是高考数学的重点考查内容。在“双减”政策视
1 3
(2)若 a 1 = ,a 2 = ,求 { a n }的通项公式 .
2 2 角下,为突出关键能力考查,要求高考数学考试
例 2 取材数列的递推关系和通项公式、等比 内容的改革应当:1)基于学科素养导向,承接学
数 列 的 概 念 等 知 识 ,聚 焦 理 性 思 维 ,预 设 情 境 科素养要求考查;2)坚持以必备知识为基础,落
活动。 实能力考查;3)注重以情境活动为载体,预设情
第(1)问所预设情境活动的源起并非仅仅限 境活动的复杂程度,合理体现关键能力的层次性
于“构造”——创造性地将 a n + 2 = 2a n + 1 + 3a n 表 考查;4)聚焦解决生产生活实践情境问题和学习

( )
征为 a n + 1 + a n + 2 = 3 a n + a n + 1 ,而更希望能够源 探索情境问题的能力考查;5)凸显应对生产实

“{ a n + a n + 1 } 为
于等比数列定义应用的理性引领: 践、未来学习或者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及支撑终
身发展的能力考查;6)关注文本解读、方案探寻、
等 比 数 列 ”等 价 于“ 存 在 非 零 常 数 q ,使 得
活动反思等能力发展水平的考查;7)着眼信息时
( )
a n + 1 + a n + 2 = q a n + a n + 1 ”,继 而 基 于 题 设 条 件
代有效获取信息、转换信息和创造性运用信息,
a n + 2 = 2a n + 1 + 3a n 与 需 证 目 标 a n + 1 + a n + 2 =
以及阅读、思考、表达,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等
( )
q a n + a n + 1 之 间 关 系 的 理 性 审 视 ,得 出 q = 3,
“关键”能力的考查;8)调整试题考查内容和排列
完成证明。 顺序,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创新试题类型,
类似地,第(2)问所预设情境活动的源起同 如举例问题[8] 、存在性问题、多项选择题和一题两
样也并非仅仅限于“构造”——创造性地将第(1) 空形式的填空题。
1
问所得 a n + a n + 1 = 2 ⋅ 3n - 1 表征为 a n + 1 - ⋅ 3n = 例 3(2020 年山东、海南新高考数学测试卷第
2

(
- an -
1
2 )
⋅ 3n - 1 ,而同样更加希望能够源于第(1)
17 题)
在 ① b 1 + b 3 = a 2,② a 4 = b 4,③ S 5 = -25 这
问的结论与第(2)问求解目标之间关系的理性审 3 个条件中任选 1 个,补充在下面问题中,若问题
视,立足递推数列求通项问题常用求解策略的运
中的 k 存在,求 k 的值;若 k 不存在,说明理由 .
1
用,特殊而一般地猜想 a n = ⋅ 3n - 1,进而基于猜 设等差数列 { a n }的前 n 项和为 S n,
{b n}是等比
2

想 得 到 an -
1
2 ( 1
)
⋅ 3n - 1 = - a n - 1 - ⋅ 3n - 2 = … =
2
数列, ,b 1 = a 5,b 2 = 3,b 5 = -81,是否存在

( )
k,使得 S k > S k + 1 且 S k + 1 < S k + 2?
1
( -1) n-1
a1 -
2
= 0,完成求解。
注:如果选择多个条件分别解答,则按第一
这样的情境活动预设,诠释了高考数学基于 个解答计分 .
· 40 · 2022 年第 7 期

例 3 为结构不良试题,这类试题给出的条件 落实中真正体现应用,以生产生活、社会进步、国
或数据部分缺失,有多种解决方法与途径,并有 家发展的实际(真实)问题为素材,考查学生运用
[9]
多种评价解决方法的标准 。结构不良试题所具 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真实)情境问题的能
有的开放性,所注重的数学思维品质和方法的考 力,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创新性考查要
查,都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求的落实中真正体现创新,通过试题情境、试题
可以有效引领日常教学规避死记硬背和机械刷 呈现形式和设问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实现创新性

题的应试做法。 考查,并在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对创新思

例 3 所预设的情境活动有 2 种:其一是希望 维方式的考查。

学生从 3 个条件中任意选择 1 个,借助相关的数 基于上述理解,高考数学必备知识的考查,

学知识或方法完成求解;其二是希望学生注意到 应该摒弃知识的无意义叠加、规避方法的无差别

“条件的可选”,以及求解目标“是否存在 k,使得 重复。例如,在考查运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问题

S k > S k + 1 且 S k + 1 < S k + 2”的表征转换——“k 存在, 时,需要重复运用导数的知识与方法研究函数或


其导函数的性质的情境活动预设,是值得商榷
则等差数列 { a n } 的公差 d > 0”,进而基于 d 的确
的;因为这样考查,无差别重复的问题自不待言,
定审视已有条件和可选条件,从而选择条件②,
还明显存在导向不良的弊端,即用导数的知识与
获得“最具性价比”的求解方案。第二种情境活
方法研究导函数,其本质就是二阶导数的应用,
动的预设,聚焦低用时、高效度的高考数学应答
容易引导高中数学教学补充二阶导数的知识与
追求,基于求解路径的合理确定,体现了高考数
方法。又如,在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
学对关键能力考查的准确关注。
题时,
“ 一联立、二消元、三韦达”的套路式情境活
3.3 强调必备知识的必备性
动预设也同样值得商榷;因为这样的考查几乎完
必备知识是高考考查的基础内容。
“ 双减”政
全无视解析几何问题的几何特征,关注的是代数
策视角下,为突出必备知识考查,要求高考数学
知识与方法的机械叠加与重复运用,决定解题成
内容改革应当凸显关注学生解决生活实践情境
败的主要因素是运算求解能力,在大数据、人工
问题和学习探索情境问题所包含的基础性、通用
智能背景下,以此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值得研究,
性知识,进而基于问题解决的需要甄选、组合相
此外,重解析、轻几何的导向是否合理,更是值得
关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定理和公式,以及相 考量。
关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意味着,高考数学
要确实体现所考查必备知识的必备性,就需要做 4 结束语
到:在基础性考查要求的落实中切实体现基础, 负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 双减”政策的践行
加强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考 需要以“减负”的科学解读为前提。学习与考试
查;在综合性考查要求的落实中切实体现综合, 内容的合理“瘦身”,是有效减负的基础。
“ 双减”
从知识的整体性、完整性、学科融合性的角度,结 政策背景下的高考数学内容改革,应当立足数学
合多样化试题形式,实现对学习者知识的交叉、 学科特点,关注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
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等纵横交互、触类旁通 的本质意涵,以体现核心价值的核心性、关键能
和融会贯通的全方位考查;在应用性考查要求的 力的关键性和必备知识的必备性为基本路径,构
郑雪静 等:
“双减”政策背景下高考数学内容改革刍议 · 41 ·

建良好考试文化,助推“双减”政策有效落实,为 [4] 教育部考试中心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 北京: 人民

高考数学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 教育出版社, 2019.


[5] 任子朝, 陈昂 . 发挥学科特点 坚持改革创新: 恢复高
核心功能构筑具有时代意义的坚实基础。
考 40 年数学科命题评析[J]. 中国考试, 2017(2): 5-
12.
参考文献: [6] 张雨强, 陆卓涛, 贾腾娇 . 新高考下高中生减负了吗: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 浙江新高考首届高中毕业生考试负担调查[J]. 教育发
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 展研究, 2019, 39(12): 43-52.
见》[A/OL].(2021-07-24)[2022-06-10]. http://www.xi⁃ [7] 任子朝, 赵轩 .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数学科考试内容
nhuanet.com/politics/zywj/2021-07/24/c_1127691094.htm. 改革实施路径[J]. 中国考试, 2019(12): 27-32.
[2] 范涌峰 .“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 [8] 教 育 部 考 试 中 心 . 聚 焦 核 心 素 养 考 查 关 键 能 力 :
重 构 [J]. 四 川 师 范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21, 2021 年 高 考 数 学 全 国 卷 试 题 评 析 [J]. 中 国 考 试 ,
46(6): 42-52. 2021(7): 70-76.
[3] 教育部考试中心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 北京: [9] 任子朝, 赵轩 . 数学考试中的结构不良问题研究[J].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15. 数学通报, 2020, 59(2): 1-3 .

On the Reform of Mathematics Examination Content in Gaokao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Double Reduction”Policy
ZHENG Xuejing1, KE Yuehai2
(1. Quanzhou Normal Uin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2.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Abstract: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valuation
concept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the reform of the evaluation content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valuation concep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double reduction”policy, the content reform of the
mathematics test in Gaokao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s as a subject, with core
values, key competency, and essential knowledge being blatantly clarified and deemed respectively
indispensable.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we shoul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mathematics test of Gaokao to contribute to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selection while
bringing out the core function of teaching.
Keywords:“double reduction”policy; mathematics test of Gaokao; examination content reform; core value;
essential knowledge; key competency

(责任编辑:周黎明)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
杜志兵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北京 100035)

摘要:
“双减”政策着眼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对学科教学而言,
“双减”本质上减的是过重
的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而不是降低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应用水平,更不是降低高考对人才规
格的要求。
“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语文教育传统中的贯通平台,借助“双减”促成的作
业能量释放,以呈现贯通要求的教学素材创造与学生主体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推动
母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双减”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要着力于彰显考试素材的贯通属性,在核
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及必备知识的框架中,以考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及其实际应用水平
实现对人才的有效甄别,并以这种有效甄别对语文学科教学各基础环节发挥持续影响。
关键词:
“双减”政策;语文教学;高考语文;试题素材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42-8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08

运行的适应与调整,为政策的施行提供有利的社
0 引言
会公共环境,促进受教育个体在新的政策环境中
2021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不断进步、快速发展。
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 “双减”政策表面上是针对义务教育,似乎离
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以下简称 人才铨选的环节还远,甚至有人认为其最终不免
“双减”政策)提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 要沦为高考背景下的“走过场”。这些看法,一方
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 面低估了“双减”举措的政策取向及执行力度,另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 一方面也缺少对教育发展趋势的动态观察与思
训负担[1]。作为基础教育发展中带有风向标意义 考,割裂了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内在联系;同
的举措,
“ 双减”政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 时,也缺少对作为国家选才重器的高考的基本判
在教育政策上的鲜明反映。如果只满足于“双 断。
“ 双减”政策的表述很清楚,减的是过重作业
减”政策实施中的某一环节而侈谈面对现实,带 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并非降低知识与能力的要
来的有可能只是不切实际的解读,甚至会形成一 求,更不是降低高考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古语有
些误导。为使“双减”政策顺利实施并得以平稳 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因为如此,如何在
推进,当下更为有效的做法是在学理层面把握 “双减”背景下就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和考试要
“双减”政策的本质,引导“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 求作出清晰厘定,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收稿日期:2022-05-15
作者简介:杜志兵(1972— ),男,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正高级教师。
杜志兵:
“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 · 43 ·

义务教育的赓续环节是高中教育。那么,义 划,无疑又是一种可行且高效的路径,尤其是作
务教育将创造出怎样的教育成果,高中教育又将 为母语基因的传承媒介,在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
如何以此中成果为基础谋划学生发展,如何以学 的要求方面,文字素材所负载的知识与能力从来
生发展为平台面对高校人才选拔,都是必须要面 都是系统和明确的。不同年龄段的学校教育所
对的现实。正因为如此,
“ 双减”背景下的基础教 能提供的影响,其差别在于个体生理成长、心理
育,应该是一盘活棋,而不能是一盘散沙。在以 发展和生活阅历丰富带来的知识边界的扩大、知
分科教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教育中,尤其需要学 识结构的优化及相关能力水平的日益精进。
科教学研究为学校教育进程的实际推动提供足 以《春晓》这首近乎妇孺皆知的唐诗为例,恐
够充分的学理铺垫、足够有效的技术推进及足够 怕很少有人将它处理为各学段甚至是人生各阶
明确的目标认同。 段的学习素材。就每一位中国人的成长而言,大
概都可以有与这首小诗相偕相处的时段。牙牙
1 “双减”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学语阶段,它或许就是绝好的上口材料;学龄前,
教育活动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 它或许可以引导认识简单的叙事;上学以后,它
运作要求和运转规律。义务教育是高中教育的 或许就能帮助调动很多生活画面;而到学校教育
前奏,义务教育的变化最终要在高中阶段的教育 的中级阶段,它或许就可以从结构或内容方面增
活动中得到回应。而这其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 加更加明确的鉴赏价值。没有任何一种外来语
殊属性和传统智慧,
语文学科教学平台上的“一以 呈现能够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
贯之”本身就具有贯通各阶段教育的独特优势。 雨声,花落知多少”这 20 个字那样戳中中国民众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平台 的心灵和情怀。这表明,
《春晓》中一定包含着一
上的呈现与发展有一种相对突出的“一以贯之” 种朴素然而真实的且只属于中国文化的审美特
特点。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段上,语文学习无论是 质,而对于这种特质的体悟,又远非一个简单的
从低阶的识字、组词、造句,还是到高阶的读篇、 年龄或学问渐长就可以突破。也就是说,
《春晓》
作文,其语文教学活动所依赖的媒介都离不开文 这样一首短诗,即便是把它放在人生的悠长历程
字素材。
《普 通 高 中 语 文 课 程 标 准(2017 年 版 中,仍然有常读常新、常新而又常常有进的余地。
2020 年修订)》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 在这其中,真正发生作用的其实是“人”这样一个
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描述为语 要素。作为教育者,其实更应该将这样一些围绕
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更 相同素材而有不同人生阶段的反馈联缀起来考
是以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特殊地位而被视为 虑,就是这样的 20 字作品,在分析、综合及联想感
语文学科独特的核心素养[2]。尽管用“一以贯之” 悟、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形式的支持下,一定可
描述语文学科的特点也有其偏颇的一面,因为真 以帮助阅读者认识到文字的涵泳与人生的阅历,
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活动,不仅依赖于教学素 其实是处在一种相长相宜的共生情境。应该说,
材,也依赖于教育活动中主体,尤其是教育活动 正是阅读者在生理、心理(包括思维)及阅历诸方
中接受教育影响的主体方面;但是,基于教学素 面的真实推进,才带来了这样一种相长相宜的共
材的选择、使用和开发而作出语文教学的相关规 生情境。
· 44 · 2022 年第 7 期

语文学科教学有属于自己的基本范畴与特 首先,冲击是必然的。语文学科的刷题,在
定规律,与一些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只能在特定 效率上的反映其实都是量的积累。
《义务教育语
的教学情境中去完成相区别,语文学科教学在内 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
“ 语文课程应引导
容上不必设定特别的界限,语文学科教学中某一 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
目标的达成不一定必须要用某种特定的呈现方 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
式。因此,
“ 双减”不会给语文教学的内容呈现或 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
目标达成带来什么额外的特别要求,除非这样一 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
些内容或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心理、生理发展完全 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
不相适应。语文学科没有教学平台的分歧,有的 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只是如何在语文这一学科平台上的日益精进和 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
深入,以及伴随这样一种精进与深入而有的拓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
与探究。以此而言,作为高中教育的前奏,义务 面提升核心素养”[3],由此可以看出积累在义务教
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必定要由与该阶段受教育 育语文课程中的定位。但是,需要看到,积累固
者心理、生理及生活阅历相适应的合适的教学目 然重要,如果都是同质化的,如果不能在归纳或
标来指引。 演绎的平台上舒展开来,思维层面的影响就很难
教学评价是推动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正 实现。由于学生个体的积累需求、积累路径及积
是当下语文教学置身于“双减”政策背景的最切 累库存各自相异,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突破,尤其
实角度。教学评价关涉到的方面很多,学生当然 是作为母语教学所期待的突破,一定不只在于积
是完成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不过,在学习共同 累作为的持续,而在于积累之后整合余地的大小
体中,以学生而实现的教学评价往往是通过训练 及整合可能的多少。这就像数学中的数列学习,
来体现的。教学训练是一种教学反馈活动,既包 真正的突破不在于察觉到一个数列中有多少项,
括学生上课时的课堂反馈(如发言)及其所能得 而在于提炼出那个能够随时呈现任意一项的通
到的纠正指导,也包括学生课后的主动反思与跟 项公式。
进。不管是课上还是课后,作业都是其中的重要 其次,冲击亦可带来突破。
“ 双减”之下过重
方面。作业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 负担的清理,如果从学理出发,当然也可以有母
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或必要补 语背景下语文学科作业能量的极大释放——由
充。语文学科的作业处理当然也是如此,必要的 对所谓个别文字作品或常识的机械积累转而投
语文作业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所在;但是,数量过 入到对母语文字作品的涵泳、对母语使用现状的
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的作业,不但达不到温故 关注和分析,引领那些更具有语文学习特色的学
知新效果,而且占用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 习方式从畸形刷题的阴霾中站立起来,制造一种
时间,在现实中被裹挟着最终成为刷题世界的 更具持续性、更具合理性的语文学习契机,从而
“语文分舵”,这些才是“双减”政策要减掉的部 能够让语文更多地回归到语文,让语文学科教学
分。那么,
“ 双减”所要减掉的过重负担,会对语 的潜在效果得到更多的显扬。果真如此,
“ 双减”
文学科带来什么呢? 所带来的,就不仅是减少负担、减少焦虑,而必然
杜志兵:
“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 · 45 ·

呈现为语文学习的增效。更加具体来讲,
“ 双减” 这是教材中一篇完整的课文。不管我们是否熟
在语文学科教学领域的影响,不关涉教学内容的 悉小学语文教学,对于选择《秋天》这篇文章的原
增减,不关涉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升降,而是要在 因,能够建立起来的联系也一定是多方面的,如
方式方法层面有所改变。义务教育阶段的“双 周遭生活的合宜介入(其时正值秋季)、识字数量
减”带给语文教学的机会是,如何在一个可以贯 的合理控制(尽量用到所学)、语言应用的合情呈
通的平台上更加有效地开展一种立足于学生的 现(交流平台开放)等。实际上,
《秋天》一文,篇
生理、心理及生活阅历的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 幅尽管短小,文章要素可是一样都不少,所有关
“双减”既不是天外物,也不是季候风,而必 于文章要素的介绍与引导,
《秋天》都有发挥担当
然会是一种全天候、全阶段覆盖全中国学校教育 作用的价值。秋天有什么特点?秋天的这样一
的政策作为。只有真正意识到教育规律在政策 些特点又是从哪些方面来着笔的?在表现秋天
支持下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得到更加有效的 的特点时,具体的文字能够带给阅读者怎样一种
反馈,才能保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基础教育领 内心感受?在某种意义上,围绕《秋天》这一素材
域作好当事人,真正承担起基础教育的责任,真 的字、词、句、篇、语、逻、修、文,也就因此都有了
正享受到基础教育的红利。 组织教与学各项任务的余地,课堂教学中的任务
生态也借此真正建立起来。
2 “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
那么,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在贯通层面又
学素材贯通
会对教学素材作怎样的开发和使用呢?在义务
教育是一种有序的正向推进,语文学科中的 教育八年级下册的语文统编教材篇目《大自然的
教育推进又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贯通特征突出 语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的语文学科教育平台上,我们可以观察那些用以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
展开教学的素材,逐步熟悉这样一些素材的选 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
择、使用与加工,逐步把握这样一些素材所具有 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
的学科教学价值:一方面帮助人们明确语文教学 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
的目标突破中所能带来的实际影响的连贯性,另 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
一方面也能帮助人们在置身语文教育的任何一 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
个阶段时,都能建立起一种母语学习中弥足珍贵 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
的自觉、自强与自信。例如,小学统编一年级语 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
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是这样的: 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秋天 这段文字与前面《秋天》一文在题材上有相似的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 一面,内容表达上也有比较直接的关联。相较于
下来。 《秋天》的处理,教学中可以怎样关注《大自然的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 语言》这一段文字呢?常规的语文教学,第一要
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著应该是从语言入手,通过“制造”问题来推动阅
啊!秋天来了。 读思考。考虑到这里所面对的只是一个文段,那
· 46 · 2022 年第 7 期

么这个问题极有可能就是:这段话可以怎样概 有着最为真实的一致考量——由文及意,以意
括?
“ 由文及意”是阅读最基本的起点,阅读中整 逆志。
理出来的意思既不能有遗漏,也不能无端漫溢。
3 “双减”背景下的高考语文素材贯通
文段中涉及春夏秋冬 4 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是节
令与物候对举,那么,一个以四季为陈述主体的 高中语文教育立足于母语平台的实际,伴随
主谓句(判断)和一个以物候为陈述主体的主谓 着学生个体身心的发育和成长,语言、思维而外
句(判断)之间形成某种关联,就是文段概括(新 的审美创造和文化介入会成为更加真实的学习
判断)应该选择的语言形式。不可否认的是,一 要求。立足于语文学科的贯通平台,作为铨才重
个文段所包含意思的传递,必然还有行文思考、 器的高考又会作怎样的考量呢?比如,2021 年新
呈现样式等同样重要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 高考Ⅱ卷中有这样的卷面呈现:
上,原文中的季节及其相应物候的文字秩序,自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
然也应该是文段概括时应该关注的方面。在整 说来,东方艺术重主观,① 。表现在绘画上,西
段话的 2 个表意层次中,最后一句话之前的文字, 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就可以用“季节推移,物候跟着变化”来概括。也 中国画通常 ② 。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
就是说,整段话如何概括取决于“季节推移,物候 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
跟着变化”这层意思与文段最后一句在表意上如 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
何整合。最后一句用“年年如是”来呼应前文季 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
节与物候关系的表述。从意思的整合来看,
“四 水画表现的是 ③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
季”恰恰是“年”这一时间概念的另一种表述,
“年 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
年”其实就是“四季又四季”,也即所谓“四季更 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
替”。如此,
“ 四季更替,物候也跟着变化”才是对 审美观。
这段文字最准确最精当的概括。在“季节”
“四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
季”
“ 年年”的逐步把握中,有观察、有分析、有综 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
合;在“不同”
“ 推移”
“ 更替”的不断深入中,有积 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
累、有整合、有感悟,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使用既 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
合乎事理也合乎逻辑,自然也就支持阅读者在思 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
维层面的步步跟进,最终呈现出真实有效的思考 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
成果。 人无不拍案叫绝。
《大自然的语言》与《秋天》,题材有相似、内 命题素材选用了一则有关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
容 有 关 联 自 然 不 是 问 题 ,篇 幅 、思 维 层 面 的 复 文字,知识性比较强,趣味性也比较突出。结合
杂 与相对简单也是有目共睹。但是,更需要明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来看,这段文字与高中时段
确的是,相较于《秋天》,
《大自然的语言》中文字 学生群体应该有的学习生活与思考能够形成潜
的基本把握其实是《秋天》一文学习要求的深入 在的互动,有比较真实的亲和力,无疑是有利于
和拓展,其中完成阅读要求的章法及具体路径, 发挥语文知识积累及语言相关训练效用的精良
杜志兵:
“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 · 47 ·

素材。卷面中的①②③处,要求考生根据句意表 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
达的需要填写词句,属于语文知识与能力体系中 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
句意表达的简明连贯要求。句意的衔接,除了语 描 写 ,你 须 从 某 一 点 说 起 ,说 它 有 多 长 多 宽 等
意表达本身,还需要有对上下文及事理逻辑的足 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
够关注。其中:①考虑的是概念的对举;②考虑 桌子。
的是句意衔接中总分关系的呈现,既有语法上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
的,也有语言逻辑上的;③主要考虑上下文意思 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
的呼应。应该说,这道语言表达题,用文字表达 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
的形式,呈现考生对于文意、对于隐含在文字中 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
“ 我弯
的语言逻辑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命题素材中的 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
划线部分,提供的路径是句意表达效果的选择, 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
关涉的是语文知识与能力体系中的句子修辞要 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
求。日常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规则、特定条件下的 了然。
句意表达效果要求,
“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
词 语 ,但 不 得 改 变 原 意 ”是 句 意 组 织 的 基 本 条 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
件,既可以形成对语言运用教学要求的引导,也 谈到这个问题,他说:
“ 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
可以呈现为考试的题型考查要求。毫无疑问的 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
是,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及高考选拔环境下的语 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文教育应对,完全可以在文字素材所创设的情境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
中自如对接。 以 一 静 面 表 现 动 作 的 全 过 程 ;诗 描 写 静 物 时 ,
即便是在阅读要求相对深入一些的文字素 亦 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
材面前,这种对接依然是自如的。以 2021 年高考 绵延。
语 文 全 国 甲 卷 现 代 文 阅 读 提 供 的 材 料(节 选)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为例: 从语言的组织及表达特点上看,朱光潜先生的这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 篇文字与前列各篇似乎有着不小的差别;但是,
“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 就像人们要在现象中寻找本质一样,只要我们在
画 用 存 于 空 间 的 形 色 ,诗 用 存 于 时 间 的 声 文本呈现中寻找那些文字所代表的本质因素,就
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 会发现,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字,围绕核心概念
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 “诗画异质”,从缘由、推论到结论,文字纵向展
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 开,引述莱辛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
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从而将诗与画各自擅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 长的特点揭示出来。从本质上讲,这与《秋天》中
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 的叶掉、雁飞、秋天来,与《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四
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 季更替、物候变化,不管是在措辞,还是在意思传
· 48 · 2022 年第 7 期

递的层面,都并无二致。真正有变化的是,从“秋 让“未知”被人们误认为“无可知”或“不可知”,已
天”的直观、到“大自然的语言”的形象,再到“诗 经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考虑清楚了
画异质”的抽象,还有立足于论说需要而有的篇 这些问题,才能为教育考试中一些具体改革的论
幅加长,以及立足于高中阶段母语学习而增加的 证与实施创造条件。就高考与中学语文教学的
有关鉴赏的知识与理论。 对接而言,知识与能力是最具定量审视价值的学
诸如此类的变化,在强调语言建构的阅读 科教学要素。零散知识的积累和完整知识体系
输入中,反映的是各阶段学生面对周遭生活时 的建构,生长路径上的能力培养和考查路径上的
的不断实践与演进,既有视野上的逐步开阔,也 能力呈现,在技术层面可谓是紧密联系,而在学
能反映出认识上的依次跟进,展现的是学习主 术层面又显然有所区别。事实上,语文学科教学
体思维品质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在强调语言运 的技术操作和学术指引,首先取决于能否在形而
用的写作输出中,反映的则是各阶段学生处理 上的高度上对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周遭生活时的诸多方法与高度,既有表现力的 作出科学界定和精准描述。必备知识以及关键
丰富加强,也有思考力的渐次深入,同样能够展 能力的考查,在与当下语文课程推进要求互相适
现学习主体思维品质的不断发展与提升。而真 应的进程之中,将会越来越重视情境创设,文本
正能够反映出这样一种变化,其实正好是与学生 将成为语文试题情境创设的首选媒介,文本和文
的生理发展、心理渐进及社会阅历的发展所实现 类将成为围绕高考而有的教学、复习以及备考程
的适应。也可以说,学生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发 序中的高频词汇。而且,由于文本文类的大行其
展,既要立足于义务教育的基本积累与引导,也 道,语文学科素养尤其是学科独特的核心素养将
要适应高中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高考语文的 不断得到加强。
选拔立足于高中语文教育来完成,本质上是对立 长缨在手的高考命题,在“双减”政策背景
足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及其相应年龄段上的人 下,应该呈现一种高瞻远瞩的格局,在有利于高
生阅历的提点和升华。也正因为如此,以高考语 校选拔、有利于中学教学、有利于考生脱颖而出
文学科选拔功能的发挥而言,
“ 双减”背景将促成 的平台上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人 才 规 格 中“ 语 文 参 数 ”的 本 质 化 呈 现 ,所 以 ,
理 性面对“双减”,就会关注到“双减”在促进语 参考文献:
文学习活动中的真正效用,以及其将为高考中可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
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
以设置的难度、区分度创造更多潜在的条件。以
见 》[A/OL]. [2022-05-10]. http://www. moe. gov. cn/
此而言,
“ 双减”带来的不是在高考验收中让步,
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
而是在为高考情境中的更多创造提供种种新的 html.
可能。 [2] 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
毋庸置疑的是,那些“更多潜在的条件”
“种 订)[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3]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A/OL].
种新的可能”,都代表着当下情形中的一些未知。
(2022-03-25)[2022-05-10]. http://www. moe. gov. cn/src⁃
从教育的正向推进作用来看,如何以这样一些
site/A26/s8001/202204/W020220420582344386456.pdf.
“未知”去激励人们投入一种研究和期待,而不是
杜志兵:
“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 · 49 ·

The Chinese Subject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Double Reduction”Policy
DU Zhibing
(Xicheng District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The“double reduction”policy aims at creating a sound education ecology, which will surely affect
the basic education,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even the selection function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ina several years later. In essence, the policy aims to reduce the heavy burden of homework
and off-campus training instead of reducing students’subject knowledge and their application level of the
subject ability or lower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talents. The Chinese
subject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double reduction”polic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cut-through”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policy, so as to present a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which teaching materials are developed to match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ther tongue lear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examination of the Chinese subject should show its
connection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erms of examination materials. In the framework of core value,
discipline literacy, key competencies and required knowledge, candidates’mastery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levels should be identified and distinguished. This kind of effective screening
will subsequently make a lasting impact on all basic link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words:“double reduction”policy;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责任编辑:张 丽)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江苏高考综合改革
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阳 韬
(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

摘要:为探究江苏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效果,对 2021 年江苏省新高考首届录取学生开展问卷


调查,有效样本量 3 754 份。结果表明,江苏高考综合改革的预期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总体认可度
较高,促进了文理学科交融,在人才选拔方面相对更公平。调查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
分学生在科目选择上存在功利化倾向、生涯教育有待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可信度有待提高、教育资
提出 4 点对策建议:
源分配不平衡等。据此, 1)加强高中生涯教育体系建设;
2)改进综合素质评价的
应用;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综合配套保障;4)完善制度协同,构建多元共治机制。
关键词:新高考;高考综合改革;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招生;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50-9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09

当前,针对新高考改革综合评估的相关研究
0 引言
主要涵盖改革方案、改革内容和改革成效 3 方面:
2014 年 9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 在改革方案方面,主要针对试点区域改革方案进
生 制 度 改 革 的 实 施 意 见》
(以 下 简 称《实 施 意 行宏观解读[2],或针对试点省份的改革方案进行
见》),新一轮高考改革拉开序幕。这是我国自 政策分析或比较[3-6];在改革内容方面,主要围绕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高考 关键改革举措进行评价研究,如对选考科目方
改革,也是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关于考试招 式 [7] 、综 合 素 质 评 价 [8] 、志 愿 填 报 模 式 [9] 、等 级 赋
生制度改革的专门文件[1]。截至目前,先后有 4 个 分 [10] 等方面的措施及其影响的研究;在改革成效
批次共计 21 个省市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首批试 方面,主要集中于探究某省市高考改革实施效果
点省市已有 4 届新高考学生进入高校。后续批次 对学生学习、高中教育和高校招生的影响[11]。从
改革省市不断吸取和积累经验,进一步深化改 已有文献来看,针对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省市的
革,尤其是第三批 8 个试点省份较前 2 批次作了 研究较多,针对第三批改革试点区域的研究则
较大调整,选考模式从“3+3”调整为“3+1+2”。第 较少。以江苏为例,江苏作为我国的一个教育大
三批试点省份高考改革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后 省,其高考改革方案一直受到社会舆论的密切
续省份的改革方案。 关注。2019 年,江苏省按照《实施意见》出台《江

收稿日期:2022-05-2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重点课题“现代产业学院的学理、机理、治理研究”
(B/2021/01/27)
作者简介:阳 韬(1983— ),男,盐城工学院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讲师。
阳 韬:江苏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 51 ·

苏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 表 1 问卷调查样本群体的描述统计
[12]
方案》
(以下简称《江苏方案》) 。2021 年,江苏 学生类别 人数 占比/%

首届新高考生源已经顺利招录进入高校,但学术 男 2 190 58.3


性别
女 1 564 41.7
研究仍主要集中于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解读与
城镇 1 918 51.1
家庭背景
分析,缺乏对新一轮高考改革效果及影响的研 农村 1 836 48.9

究。鉴于此,本文以江苏省新高考首届录取新生 省级示范 2 046 54.5


普通四星级 1 268 33.8
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小组访谈等方 毕业高中
普通三星级 388 10.3
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旨在探究高考综合改革 其他 52 1.40

对江苏首届新高考生源的科目选择、志愿填报、 注:江苏省对普通高中实施星级评估,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
学习压力及其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影响,调查了解 省级示范、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江苏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效果,分析高考综合改革 源、选科自主性等相关的 7 个问题;新高考志愿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完善江苏新高考 填报的模式包含对志愿填报模式的认知、志愿填
改革方案,并为后续新高考改革省份提供可资借 报的心理、志愿填报的方式、志愿填报对其他因
鉴的经验。 素的影响等相关的 5 个问题;对改革新措施的认
知包含与等级赋分和综合素质评价这 2 项改革
1 研究方法
措施相关的 4 个问题;新高考对学生学习和生涯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分组访谈建立数据 规划的影响包含与学习兴趣、文理不分科、生涯
样本,运用统计分析软件 SPSS 和 MAXQDA 进行 规划发展等相关的 4 个问题;改革成效及满意度
分析,通过实证研究调查江苏高考综合改革的实 包含与满意度、新高考适应性、缓解高考压力、
施效果。 分分计较等相关的 5 个问题。所有题目均采用李
1.1 数据来源 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正向计分,用 1~5 分分别表示
本研究以参加 2021 年江苏省高考并被省内 “完全不符合”
“不太符合”
“一般”
“比较符合”和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 5 所高校 录取的大一新生为

“非常符合”。运用 SPSS23.0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
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 计分析。
共收回有效问卷 3 754 份,
样本群体的特征见表 1。 课题组于 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对江
1.2 研究工具 苏省部分高校招办教师(9 人)、高中校长(11 人)、
根据研究目标,课题组设计了江苏省高考综 高中教师(36 人)和学生(117 人)共计 173 人进行
合改革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共有 30 个题目,围绕 小组访谈,涵盖省属重点本科高校教师、省级示
新高考选考科目的方式、志愿填报的模式、对改 范高中及普通高中的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和高中
革新措施的认知、对学生学习和生涯规划的影 生。访谈方式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和电话询问相
响、改革成效及满意度 5 个维度展开。其中,新高 结合的形式,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资料,运用
考选考科目的方式包含与选科组合、选科信息来 MAXQDA 定性分析软件进行文本分析。

① 用字母 A~E 代表这 5 所高校:A 位于苏州市,为省部共建重点院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B 位于南京市,为省部共


建师范类重点本科院校;C 位于盐城市,为以理工科为特色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D 位于南通市,为省部共建综合性高
校;E 位于徐州市,为省级示范性全日制高职院校。
· 52 · 2022 年第 7 期

1.3 信效度分析 显示,71.51% 的学生选考科目组合文理兼顾,传


信度分析主要通过 Cronbach’s Alpha 系数进 统文理选考科目的学生不到 1/3(传统理科占比
行检验,分析问卷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为 15.45%,传统文科占比为 14.04%)。比例数据
通过 SPSS 统计分析,整个问卷量化部分的 Cron⁃ 的显著差异表明,传统的高考方案限制了学生依
bach’s Alpha 系数为 0.962,5 个维度问题的系数 据个人兴趣进行科目的自由选择,使学生单一地
分 别 为 0.932、0.928、0.937、0.940、0.929,表 明 该 依据文理分科进行高考应试,而新一轮高考改革
问卷稳定性较高,信度较好。 促进了文理科目交融,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
效度分析主要通过探索性因素进行检验,分 时,注重个性化的选择,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
析 问 卷 量 化 问 题 的 结 构 有 效 性 。 通 过 KMO 和 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依
Bartlett 球形度检验分析,问卷 KMO 值为 0.982, 然明显,应确保指挥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式是恰
显著性 p < 0.001,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问卷是 当的[13]。
有效的。 2.1.2 影响学生选考科目最大的因素是学科成绩
由图 1 可知,学生选考科目受到多种因素的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影响,其中最重要的 3 个因素是学科成绩、科目难
从学生科目选择、志愿填报、改革认知、学习 易程度和学习兴趣,均超过 80%。一方面,表明
压力及生涯规划 5 个维度分析江苏新高考改革所 大多数学生在选考科目时,学科成绩是第一考虑
带来的影响。 因素,同时也会结合学习兴趣,
这充分体现了高考
2.1 新高考科目选考方式 综合改革以人为本、学其所长、考其所长的原则;
2.1.1 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 另一方面,86.12% 的学生会视科目难易程度进行
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和扩大高校的自主权是 选择,表明他们有功利性的选考倾向。究其原因,
本轮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特点。对学生而言,选 当前高校录取坚持分数优先的原则,促使学生看
择权首先体现在对选考科目的自主选择方面。 重学科成绩。相比之下,学习难度大、难以得到高
江苏方案吸取前 2 批改革省市的实践经验,并在 分的科目就相对受到冷落。其结果就是,一些学
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将选考模式由“3+3”调整为 生为追求高分,选科时避难就易。这种田忌赛马
“3+1+2”,为学生提供了 12 种选考组合。本调查 式的竞争与选考制度设计的初衷相背离[14]。

学校开科限制 35.27%

教师建议 30.49%

选考人数 32.12%

学习兴趣 83.84%

职业规划 72.43%

高校专业选考要求 67.98%

科目难易程度 86.12%

学科成绩 91.74%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图 1 影响学生选考科目的因素比较
阳 韬:江苏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 53 ·

2.2 新高考志愿填报模式 分为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首先,首选物理或历


2.2.1 “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模式有助于激发 史则直接用原始分进行赋分,保障了物理和历史
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在基础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再选科目
“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模式是《江苏方 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 4 门科目中任选 2 门,由
案》的重要改进措施之一。
《江苏方案》规定,学生 于科目难度不同和报考人数的差异,不能直接用
可在本科普通批次填报 40 个平行志愿,每个平行 原始分计入总分,而是按照统一规则转换成等级
志愿可填报 6 个专业,最多可填报 240 个专业。 分再计入总分,这就解决了不同选考科目之间成
在苏招生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设置专业选 绩的可比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计分方式的
考科目,具有相同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可编为一 相对科学与公平[15]。本调查结果显示,71.52% 的
个专业组,学生可以报考 1 所高校的 1 个或多个 学生认为赋分制度较为公平,能够相对公平地体
专业组,且仅允许组内调剂。这种志愿填报模式 现自己的学科成绩。有研究者提出,由于第三批
不仅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而且有利于引 试点省份的赋分制度采用等比例转换法将原始
导学生提前做好生涯规划。本调查结果显示, 分 转换成等级分,其精确程度整体上要优于前
71.60% 的学生对“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模式较 2 批试点省市普遍采用的固定等级比例赋分制[16]。
为了解,52.08% 的学生填报志愿时更看中专业, 2.3.2 大多数学生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能够真实反
表明多数学生的关注点不仅限于学科成绩,对于 映自身的综合素质
职业规划的主动意识也在逐步提升,对专业选择 《实施意见》指出,要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
具有较明确的定位。 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
2.2.2 半数以上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生涯规划的专业 录取机制,即“两依据一参考”[17]。这是本轮新高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学生的选考科目组合 考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旨在改变以考试成绩为
与生涯规划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919,显 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本调查结果显示,
著性 p < 0.001,表明具有较清晰生涯规划的学生 86.39% 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能够真实反映
更明确自己的选考组合,并能在志愿填报中选择 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归因于江苏较早探索将学
符合自己生涯规划的专业定位。值得注意的是, 生综合素质评价用于高校招生录取,具有一定的
尚有 37.52% 的学生填报志愿时没有清晰的生涯 社会认知基础和改革创新经验;加之又吸取了前
规划,1 名普通四星级高中的学生表示:
“ 我对于 2 批次改革省份的经验,摒弃了一些招致社会争
科目选择挺迷茫,看到大家都这样选择,选择当 议的做法,江苏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相比之下更加
前组合相比其他组合较简单,总分能考高一些。” 规范科学,整体制度化水平有所提升[18]。由表 2 可
这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思考专业选择,关注更多 知,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认
的还是取得较高的分数。 知有所不同。从均值来看,省级示范高中的学生
2.3 对新高考改革措施的认知 对 综 合 素 质 评 价 的 认 知 度 较 高(均 值 为 3.77)。
2.3.1 大多数学生认为选考科目的赋分制度较为 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省级示范高中与普
公平 通四星级高中(p = 0.023)和普通三星级高中(p =
由于涉及高考的公平性,赋分制度一直受到 0.017)均呈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省
很高关注。
《江苏方案》采用的“3+1+2”选考模式 级示范高中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设比较
· 54 · 2022 年第 7 期

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指导课程;二是大多数重点 省级示范高中的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认可度
高校的自主招生将高考成绩、校内考核成绩、综 高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详见表 3。进一步分析发
合素质评价等按照一定比例计算综合分,省级示 现,省级示范高中与普通四星级高中(p = 0.046)
范高中有更多学生参加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更 和普通三星级高中(p = 0.027)之间均存在显著性
重视维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材料。 差异,反映出省级示范高中更重视生涯发展课程
体系建设。
表2 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对于综合
素质评价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表3 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对于生涯
题目 高中学校类别 人数 均值 标准差 规划发展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新高考改革背 省级示范 1 268 3.77 1.04 题目 高中学校类别 人数 均值 标准差


景 下 ,你 对 于
新高考取消文 省级示范 1 268 3.74 1.00
综合素质评价 普通四星级 2 046 3.54 0.93
理 分 科 ,赋 予
的认知度如何
了我更多选择 普通四星级 2 046 3.54 0.95
(是 否 能 反 映 普通三星级 388 3.56 0.93
你的真实综合
权 ,有 助 于 我 普通三星级 388 3.53 0.93
其他 52 3.49 0.90 更早地规划生
素质)
涯发展方向 其他 52 3.48 0.98
所在学校是否 省级示范 1 268 3.75 1.02
新高考背景 省级示范 1 268 3.78 1.00
有比较完善的 普通四星级 2 046 3.53 0.94 下 ,所 在 高 中
综合素质评价
指导课程 普通三星级 388 3.59 0.91 生涯规划教育
普通四星级 2 046 3.57 0.91
很 完 善 ,能 够
其他 52 3.35 1.06
较全面地为我
普通三星级 388 3.53 0.93
提 供 指 导 ,并
有助于我确定
2.4 新高考对学生学习和生涯规划的影响 未来生涯方向 其他 52 3.50 0.94

2.4.1 近半数学生认为新高考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
本调查中有关新高考改革对学生心理发展 2.5 新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满意度
的影响调查显示,48.19% 的学生认为通过自身 对新高考改革成效及满意度的调查主要涉
兴趣和学科优势选择选考科目,激发了学习兴 及对 5 项措施的认可度,如表 4 所示。针对选科
趣;仅 10.73% 的学生认为新高考没有调动自己 组合,61.19% 的学生对自己的选科组合表示满
的 学 习 兴 趣 ,如 1 名 普 通 三 星 级 高 中 的 学 生 所 意,仅 8% 的学生选择“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
言,他只关心选择哪种组合能获得更高分数。由 合”。针对“3+1+2”选考模式,56.9% 的学生选择
此可见,这类学生的选科组合并非源于自己的兴 满意。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走班制”,近 15% 的
趣,更多地参照科目的难易和可报考专业的覆盖 学生选择“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41.75% 的
面等因素。 学生选择“一般”,表明学生对走班制教学模式的
2.4.2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提前规划未 认可度不高。1 名普通四星级高中的学生坦言:
来发展方向 “我们班只有几位同学走班教学,选择他们科目
68.46% 的学生认为新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 组合的人数很少。”学校往往根据选科组合人数
科,赋予自己更多选择权,必须提前规划生涯发 设置套餐式的科目组合行政班,仅对个别选科组
展。41.77% 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生涯规划课程 合的少量学生采取走班制教学模式。另外,近半
较为完善,能够提供较全面的指导,有助于初步 数的学生认为新高考改革措施有助于自己考入
确定生涯发展方向。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 满意的专业,但 15.61% 的学生选择“不太符合”和
阳 韬:江苏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 55 ·

表 4 考生对新高考改革措施的满意度

序号 题目 选择“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的人数 占比/%

1 你对最终的选科组合是否满意 2 297 61.19


2 你对“走班制”教学模式是否满意 1 659 44.19
3 你对“3+1+2”选考模式是否满意 2 136 56.90
4 新一轮高考改革是否有助于你考入满意的专业 1 760 46.88
5 总体来说,你对新一轮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是否满意 2 579 68.70

“完全不符合”。针对新高考改革的满意度,学生 多数学生的青睐。
选择满意的人数达到 68.7%,表明学生总体上对 3.2 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本轮高考改革的认可度较高。调查还发现, 新高考改革赋予高校招生自主权和学生自
78.16% 的高中教师对新高考改革的各项措施认 由选择权,这就要求学生提前进行生涯规划,进
可度较高,存在争议较多的仅是选科组合人数不 而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因此,学校开
均引发的教学资源调配问题。另外,在对家长进 展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调查数据
行访谈时发现,53.47% 的家长对于新高考改革的 显示,37.23% 的学生认为学校生涯教育课程的内
各项措施基本满意,但其满意度要低于学生和教 容相对空泛,对自己生涯发展没有帮助。如 1 名
师,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家长对高考改革措施的 普通四星级高中的学生所言,
“ 我们学校对于生
内容解读不够深入,更习惯于用传统认知来衡量 涯教育不够重视,没有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仅
新高考的各项措施。 在班会上提及相关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社
会高度关注学科成绩、升本率和重点本科录取率
3 存在问题分析
等指标,对高中教师产生巨大压力,使得学校不
从调查数据分析及访谈情况来看,江苏高考 够重视生涯教育内涵建设,生涯教育流于形式,
综合改革整体较为平稳,总体认可度较高,可以 内容空洞乏味。访谈中得知,生涯规划教师多由
说基本达成目标,但也存在以下 4 个方面的问题。 年级主任、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的
3.1 部分学生选科存在功利性 生涯教育师资。
有些学生在选考时相对比较盲目,为追求更 3.3 综合素质评价的可信度有待提高
好的成绩,他们往往会选择更易获得高分的科 与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省市相比,江苏方案
目。由于江苏方案将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 在评价方法和评价功能上均有提升,但仍采取比
相比前 2 批试点省市,选考功利性倾向有所改观, 较传统的评价体系,档案材料所暴露出的形式
但仍出现化学科目遇冷的情况。仅 25.47% 的学 化、突击化现象较为突出。另外,高校在录取过
生选择化学科目,最受学生青睐的 3 个科目是物 程中,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比较谨慎,正
理、地理和生物,选考人数占比分别为 83.45%、 如一位高校招办主任所言,
“ 我们目前按照省级
78.02% 和 70.42%。选考物理的学生可填报 90% 考试主管部门要求,已在招生章程中明确综合素
以上的专业,物理为专业覆盖面最广的选考科 质评价的使用,但在实际录取阶段,高校对同分
目,所以选考人数最多。另外,地理和生物是传 录取的算法都很谨慎,由于很难量化评分,基本
统文理科中较易获得高分的科目,故而也受到大 上用不到综合素质评价”。
· 56 · 2022 年第 7 期

3.4 教育资源分配仍不平衡 面,高中要与高校加强生涯教育合作,可以邀请


新高考改革所提出的选考制度、走班制教学 高校优秀教师走进高中校园,充实高中生涯教育
等措施对高中的教育资源提出更高要求,这需要 的实践教学,增进学生对相关专业的了解,进而
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学生选考 激发学习兴趣和对自身生涯规划的思考。
科目人数差异引发科目之间师资调配不平衡,新 第二,加强和改进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用,
高考改革要求加速高中在师资结构和教育方式 发挥高校在招生录取中的主体作用。当前综合
等方面的适切性调整;另一方面,走班制教学方 素质评价的可信度受到质疑,根源在于综合素质
式需要高中提供更多硬件设施,但经济相对薄弱 评价与高校招生仅是软挂钩,建议从 3 个方面解
地区的高中很难达到相关要求。改革催生多样 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提升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录
化的学生群体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高中教育 取中的实际权重,提高高中学校对于综合素质评
[19]
教学管理提出全新挑战 。 价的重视程度。二是要改进评价内容与质量。
通过统一的大数据平台采集学生评价信息,突出
4 对策与建议
个体优势和亮点,同时组织专家研究量化评价指
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江苏高考综合改革,针 标,提升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中的适用性。
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 4 点建议。 三是要发挥高校在招生录取中的主体作用。一
第一,加强生涯教育体系建设,引导学生理 方面,要赋予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另一方面,
性选科。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生涯教育不能仅停 要加强高校招生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切实将综合
留在量变上,应逐步将量变转化成质变。一是要 素质评价纳入高校人才选拔中。
加强生涯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师资建设是一个 第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综合配套保
相对缓慢的过程,高中可以根据现有的师资资源 障。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受到政治、经济、文
分阶段、分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通过定期 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一项改革的成功,既
开展专项培训,让每位教师树立生涯规划教育意 取决于政策本身的科学性,也取决于外在社会条
识,发挥各学科教师专业优势,将生涯教育融入 件和受众的接受程度[20]。一方面,要加大教育资
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规划生涯发 源的投入。针对新高考改革实施的实际情况,教
展。二是要加强生涯教育课程建设。针对部分 育主管部门须切实做好高中相关教学改革情况的
学校生涯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要 调研,并依据改革方案进行评估,加大教育预算的
主动加强引导,学校要厘清培养目标,制定符合 投入,如增设更多教室用于应对走班制教学模式、
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方案。生涯教育课程不能 招聘更多专业教师参与生涯教育体系建设。另一
照本宣科,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提升 方面,要动态调整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学科班增
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度加入实践教学,这不仅有 加,教师工作量也相应地增加,学生选科方向的
助于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 不确定性引发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所有这些问
价的有益补充。三是要探索高中生涯教育与大 题都应给予足够重视。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高
学专业教育的衔接方式。一方面,高校要切实依 中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减小城乡高中教育资
据人才培养要求合理设置专业选考科目;另一方 源的差距,促进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阳 韬:江苏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 57 ·

第四,完善制度协同,构建多元共治机制。 [7] 金红昊, 鲍威 . 新高考科目选考制的实施成效分析[J].

高考改革不只是考试形式的改变,而是一项复杂 复旦教育论坛, 2021, 19(2): 78-85.


[8] 郑若玲, 郭娇娇 . 高校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的困境
的系统工程,涉及各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改革
与 突 破 [J]. 河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教 育 科 学 版),
需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诉求,完善制度协 2021(3): 39-45.
同,构建多元利益群体共治机制。一方面,各利 [9] 段继红, 苏华山, 吕文慧 . 我国高考不同录取模式的
益群体须明确在改革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教 综合比较与改革措施研究[J]. 教育科学, 2018(8): 16-

育主管部门作为方案的制定者,须加强政策解 23.
[10] 程伟, 王雨欣 . 新高考选考科目赋分方式的比较分
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强化过程督导;高
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1):
校作为招生主体,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 28-32.
专业选考要求,有效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 [11] 邵光华, 吴维维 . 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成
取中的作用;高中作为高考考生培养主体,在注 效与问题研究: 基于浙江省 2017 年高考录取学生的

重学科培养的同时,须加强生涯教育,加强与高 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6): 50-55.


[12] 江苏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
校合作,为学生选考提供科学指导;学生作为应
案: 苏政发〔2019〕31 号[A/OL].(2019-04-21)[2022-
考主体,须结合自身兴趣及专业特长,认真思考 05-01]. http://www. jiangsu. gov. cn/art/2019/4/23/art_
选考科目和生涯发展。另一方面,各利益群体须 46143_8315709.html.
加强沟通与合作。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采纳合 [13] 于涵 . 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 中

理建议和诉求,同时积极为各利益群体搭建沟通 国考试, 2019(1): 1-4.


[14] 柯政 .“ 选考”制度下的“田忌赛马”: 原因与对策[J].
桥梁和合作平台。各方群策群力,共同把高考综
教育发展研究, 2016(18): 32-38.
合改革推向深入。 [15] 林伟 . 优化制度设计 公平科学选才: 江苏高考综合
改革实践与思考[J]. 江苏高教, 2019(6): 12-18.
参考文献: [16] 程伟, 王雨欣 . 新高考选考科目赋分方式的比较分
[1] 姜钢 .《实施意见》: 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纲领性文 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1):
件[J]. 中国考试, 2017(2): 1-4. 28-32.
[2] 于涵 . 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彰显内涵更加丰富的 [17]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
“选择性”: 基于第三批 8 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J]. 发〔2014〕35 号[A/OL].(2014-09-04)[2022-05-01].
中国考试, 2019(5): 1-5. http://www. gov. 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
[3] 黄腾蛟, 杨鸿 . 国家选才、高校选生与学生发展的有 9065.htm.
机统一: 重庆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解读[J]. 中国考试, [18] 郑若玲, 孔苓兰 .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特征、困境
2019(6): 11-17. 与突围: 基于对第三批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分
[4] 戴 海 光 , 李 洪 天 , 黄 正 平 , 等 . 尊 重 个 性 合 理 引 导 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1):
增加选择: 江苏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核心理念解读[J]. 19-27.
江苏高教, 2019(6): 37-43. [19] 阎琨, 吴菡 . 新高考改革的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J].
[5] 张亚群, 刘毳 . 高考综合改革的影响与对策[J]. 湖北 中国高教研究, 2022(2): 13-19.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4(4): 97-103. [20] 张会杰 . 高考科学性与受众接受度的断裂及治理困
[6] 边新灿, 陈蓉 . 全国 30 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境的突破: 以标准分制度的沿革为例[J]. 国家教育行
[J]. 中国考试, 2017(3): 12-18. 政院学报, 2019(6): 43-49.
· 58 · 2022 年第 7 期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 and Problems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YANG Tao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3 754 of the first admitted students of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21,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Jiangsu on high-school students’subject selection, college applications,
learning pressure and career planning. Along with an overall high level of satisfaction from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ected goal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Jiangsu
has been basically achieved, which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arts and sciences, students’all-
round development, and is relatively fair in talent selection. However, some problems are also found in the
research. For example, some students show a utilitarian tendency in their subject selections, senior high
schools ignore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career education, and career education becomes a mere form. In
additio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s unbalanced.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career education system and scientifically guide students to choose subjects rationally; to improve the
applic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entral role of college enrollment;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comprehensive support;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and build a mechanism for the co-governance of multiple stakeholders.
Keywords: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college admissions; career education

(责任编辑:陈 宁)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高考志愿中的专业选择
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孟静怡 郭修敏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摘要:新高考改革后采取“院校+专业(类)”志愿组合模式,使得考生的专业选择越发重要与
关键。通过对参加 2020 年高考的中部省区 50 对考生及家长的深度访谈,对高考志愿填报中的专
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高考考生专业意向的因素分为个人特征、家庭因
素和社会环境 3 大类,可进一步细分为性别科类、兴趣能力、家庭背景、家长偏好、就业形势和社会
观念 6 个类属因素,其中,考生的性别科类、就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最大,家庭背景、社会观念等也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考生的专业选择。
关键词:新高考;高考综合改革;高考志愿;专业选择;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59-10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10

作为我国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考试制度, 的挑战。总之,传统志愿填报模式强化了学生和
高考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高 家长对高校等级和声誉的注重,而弱化了对学科
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就是志愿填 专业的选择;强化了对高考分数与学校匹配度的
报。志愿是考生与高校之间双向选择的联系纽 考虑,而忽视了个体的学业兴趣及其对职业生涯
带,志愿选择是否合适,对于考生能否被录取到 的规划[1]。
一个理想的高校及专业至关重要。 2014 年新高考改革启动以来,各省市先后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高考志愿填报普遍推 出的“院校+专业(类)”志愿填报方式有助于解决
行的模式是以院校为主、专业为辅,考生需要在 上述问题。例如:浙江、山东采用“专业(类)+院
各批次中填报一定数量的学校,再在学校所设的 校”填报模式;北京、上海、天津、海南等采用“院
专业中进行选择。绝大多数考生在填报完一定 校专业组”方式;重庆、河北、辽宁采用“专业+大
数量的意向专业后还会勾选“服从专业调剂”选 学”报考形式,即“一个专业+一所大学”为一个志
项,以避免可能发生的退档风险。由此带来的问 愿,大学可重复报考;而江苏、广东、福建、湖南、
题是,考生有可能会被调剂到一个自己不甚了解 湖北等省采用“院校+专业组”形式报考。这些针
或者不感兴趣的专业,这不仅会对其学业生涯产 对性的改革措施,有利于转变以往志愿填报的院
生不良影响,也会给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 校导向,重新聚焦专业导向[2]。因此,专业选择的

收稿日期:2022-05-20
作者简介:孟静怡(1992— ),女,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郭修敏(1980— ),女,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副教授。
· 60 · 2022 年第 7 期

重要性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高考 会声望较低的高校,学生选择专业时更看重工作
志愿填报模式在全国范围普遍推行之前,有必要 机会、职业生涯发展潜力以及父母和家人的影
深入了解高考考生的专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进 响;女生选择专业时考虑的因素比男生更多、也
而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适合的专业选择 更为审慎;城镇学生和较高阶层的学生选择专业
策略。 时,比农村学生和较低阶层的学生更多受到父母
和家人的影响[13]。女生选择人文社科专业的比例
1 文献综述
远高于男生,而男生中超过一半会选择工科专
国内已有研究探讨了高考考生专业意向的 业[14]。有学者调查了我国高考生源大省 1 305 名
影响因素,包括专业就业情况、家庭背景、个人兴 高考考生的志愿填报倾向,发现在家庭资本的参
趣、性别、城乡等诸多因素都被证明能够影响专 与下,城市学生在就读地域、就读学校和专业选
业意向,相关研究还讨论了各类因素的重要性排 择上更加理性和积极,而农村学生则相对审慎保
序、发挥作用的方式及群体间差异。 守[15]。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承受就业风险的能力
研究发现,高考专业志愿的影响因素可分为 存在很大差异,家庭背景不利的学生更倾向于选
个人因素、家庭因素、高校因素、社会因素、经济 择农业、林业和师范院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因素等 [3],但在哪些因素发挥最主要影响作用问 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这些阶层的学生比其
题上,研究者之间存在分歧。有研究者指出:学 他阶层学生更不愿冒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6]。
生选择专业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大学专业排名、大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对高考考生的专业意向
学教师水平、教学质量因素,而父母职业、父母 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总体来看,
意愿、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处于末位 [4];学生选 这些研究大多是采用大规模问卷调查方法进行
择专业有较高的理性成分,比较注重专业实力 [5]; 的量化研究,更多地是从宏观或中观视角分析现
专业选择主要是对未来专业前景和职业价值的 象,而从个体或考生和家长视角的微观层面的质
预期,因此就业情况最受考生和家长关注,学生 性研究则比较少,对于近年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考
[6]
性别因素和兴趣也会影响专业选择 。然而,也 生专业志愿选择的研究也比较少。随着时代发
有研究者发现,个人兴趣才是学生选择专业时最 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普和信息更加公开透
主 要 考 虑 的 因 素 ,其 次 才 是 就 业 机 会 、自 身 能 明,考生的专业意向可能会呈现出新的时代特
力、父母期望等[7]。虽然市场价值高的专业会成 点。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调查
为热门选择,但拥有不同禀赋的个人仍然会根据 了 2020 年高考考生选择专业的实际情况,并对其
[8]
自身特点理性地选择专业 。还有一些研究者认 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期望会影响专业选
2 研究方法
择[9-10],绝大多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会参考家长
意见 [11],家长的文化程度、报考信息的获得、对报 在 2020 年高考结束后的 7 月至 8 月,笔者先
考学校/专业的了解程度等对学生填报高考志愿 后赴河北省、河南省的 5 所中学进行调查和收集
[12]
有较大影响 。 数据,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刚参加完当年
影响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群体之 高考的 50 对高考考生及其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间也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报考办学层次或社 在抽样过程中,充分考虑性别、科类(文/理科)、高
孟静怡 等:高考志愿中的专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61 ·

考成绩排名区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可能会影 完成资料收集后,研究者使用 Nvivo11.0 软


响专业意向的因素,使各组别的人数与总体分布 件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和分析,基于扎根理论
基本均衡。由于研究主要调查高考考生在选择 (grounded theory)的 资 料 分 析 方 法 进 行 理 论 构
本科专业时的意向,参考两省份 2019 年的本科录 建,分析考生的专业意向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
取率(河北省约为 45%,河南省约为 43%),研究 素。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的分析方法,其主
选取的调查对象均为分数排名在全省前 50%、本 要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具体
科院校录取概率较大的考生。这些考生及其家 而言,就是研究者事先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
长均已接受高考志愿填报相关内容的培训,对各 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的归纳和演绎推理中系
专业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报考政策等有一定 统地生成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构新理论的方
的认识和理解。研究样本分布情况见表 1。 法,主要包括开放式编码、类属分析和主轴编码
3 个步骤[17]。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地获取研究的理
表 1 研究的样本分布
论维度,在质性分析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资料
背景信息 人数 占比/%
数据的概念生成和维度抽取,进行“审阅资料—
河北 30 60
所在省份
河南 20 40 形成概念—整合重组—理论提取”这一流程的多
男-理工 20 40 次循环。
男-文史 3 6
性别及科类
女-理工 9 18
女-文史 18 36 3 研究发现
农村 11 22
家庭所在地
城镇 39 78
3.1 高考考生专业选择的分布特征
较好 12 24 首先,研究调查了样本考生期望修读的专业
家庭社会
27 54
经济状况
中等
以及希望规避的专业。表 2 呈现了访谈考生在专
较差 11 22
省排名前 5% 4 8
业意向上的分布情况,按意向人数及占比列出了
高考成绩 省排名前 5%~10% 5 10 10 个热门专业和 10 个规避专业。
排名区间 省排名前 10%~20% 9 18
省排名前 20%~50% 32 64
从表 2 可以看出:理工科考生希望修读的专
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
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事先编 等新工科专业,这与当前社会的热门行业和重点
制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访谈问题主要包括: 领域有关,特别是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相
1)您最希望修读的专业有哪些?2)您希望规避 关行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因而格外受到青
的专业有哪些?3)这些想法是基于哪些原因? 睐;经济、金融行业也因具有良好的薪酬待遇和
4)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您在专业上的选择?5)您 社会地位,成为很多理工科女生报考的首选;与
还希望得到哪些信息或其他帮助? 访谈活动在 之相对,农学、矿业、地质、土木、核工程等专业,
考生就读的高中学校进行,考生与家长作为同组 则由于行业前景不佳、工作内容单调等原因,成
被试一同接受访谈,平均每组受访对象的访谈时 为考生和家长更希望规避的专业。对于文史类
长约为 30 分钟。研究者事后对访谈录音进行逐 考生来说,文学类和管理类专业成为首选专业,
条逐字转录,得到访谈文本共计 10 万字,最长的 这些专业毕业后的就业范围较广,如汉语言文学
访谈文本为 3 678 字,最短的为 502 字。 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教师、公务员、文秘、记者
· 62 · 2022 年第 7 期

表 2 调查考生的专业意向分布
专业 最希望报考的专业 最希望规避的专业
类别 专业(类) 人数 占比/% 专业(类) 人数 占比/%

计算机类 21 42 农学 28 56
电子信息类 20 40 矿业类 26 52
理工 自动化类 18 36 地质类 25 50
金融学类 15 30 土木类 20 40
经济学类 13 26 核工程类 18 36

中国语言文学类 17 34 哲学类 15 30
工商管理类 16 32 社会学类 13 26
文史 外国语言文学类 14 28 学前教育 13 26
新闻传播学类 13 26 护理学 12 24
公共管理类 10 20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10 20

编辑等工作,职业发展前景相对较好;而哲学、学 的社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专业选择。
前教育、护理学等专业,则受限于就业机会或行 相比之下,家长偏好、学生兴趣和能力等因素被
业前景,成为访谈考生最希望规避的专业。 提及的频次不高,后面还将进一步探讨 3 类因素
3.2 高考考生专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专业意向的机制。
3.2.1 简单编码结果 3.2.2 个人特征对专业意向的影响
首先,基于对访谈资料的文本分析,本研究 首先,高考考生选修的文理科或选考科目,
生成了一套编码索引。表 3 呈现了编码提取的示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可报考专业的范围。我国
例,以及由开放式编码归纳为类属概念、主轴译 普通高校招生本科专业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
码的过程,并记录了该主题概念在访谈过程中出 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
现的频次。同一组受访者可能在访谈过程中重 理学、艺术学 12 个学科门类。文史类(或新高考
复提到同一个概念,这种情况下为避免重复,统 改革后选考历史等科目)的考生可填报的专业集
计词频时计为 1 次,即词频统计是按照提到某一 中在文学、法学、历史、哲学、教育等学科门类,理
概念的不同人数来计算的。 工类(或高考改革后选考物理等科目)的考生可
本研究分析归纳出 13 项开放式编码、6 项类 填报的专业集中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经济学
属概念和 3 项主轴概念,发现个人特征、家庭因素 和管理学 2 大学科门类则一般文理兼招。从整体
和社会环境 3 类要素均会对专业意向产生影响, 上来看,理科考生能够选择的专业覆盖面更广,
具体又包括性别科类、兴趣能力、家庭背景、家长 理科、工科、医学等学科门类只对理科生开放填
偏好、就业形势和社会观念 6 项类属概念。在每 报,而文科生选择的专业则相对集中于文学类和
项开放式编码后都附有原始访谈资料的举例,解 管理类。
释和论证了译码的过程。从频次上看:性别和科 其次,性别也会对专业意向产生影响,且性
类是受访者提及最多的,可见这 2 项个人特征极 别与科类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研究数据
大地限定了其专业选择范围;其次是社会环境中 来看,男生修读理科的比例较大,而女生修读文
的就业形势,包括就业机会、岗位选择和工作地 科的比例较高。理科男生的专业意向覆盖面最
点等;家庭因素中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因素中 广,但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新工
孟静怡 等:高考志愿中的专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63 ·

表 3 高考考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归类和编码

主轴 类属 开放式 提及
原始访谈示例
概念 概念 编码 频次

女生的动手能力不如男生,所以我觉得女儿学不了计算机、医学之类要求动手操作的专业,她
性别 50
性别 更适合会计这样的专业(理工-女-6)
科类 理科生能选的专业范围真广,尤其是理科男生基本上没有任何限报专业;但文科生能报的,除
个人 科类 50
了文学和管理之外好像就没有了(文史-女-9)
特征
我的想法跟大多数理科生不同,不喜欢每天在电脑上敲代码,我更喜欢偏艺术、设计类的专
兴趣 兴趣 8
业,感觉不那么枯燥(理工-男-6)
能力
能力 12 我的数理逻辑能力不太好,所以让我每天算数、算账,那真的是太困难了(文史-女-17)

父母 我只想让孩子读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这样的专业,因为我就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将来就业
21
职业 的时候能够给他提供一点帮助(文史-女-3)
家庭
背景 我们的家庭条件难以支持孩子在外地买房,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老家工作。家里最好的工作
家庭
18 就是医生和教师,所以读的专业只能是医学类和师范类。其他的专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理
收入
工-女-1)
家庭
因素
孩子学的专业最好能够帮上家里,比如学医,或者相关的医学影像技术、麻醉学、医学检验技
家长
15 术等等,就算她不会看病,至少能进医院工作认识里面的医生,将来我们看病方便(理工-
家长 意愿
女-4)
偏好
熟人 有个同事的孩子是学心理学专业的,现在在读研,发展得很好,所以我们也想往这个方向上走
7
效应 (文史-女-13)

希望孩子能读一个就业岗位多的专业,比如像会计、计算机。任何一个企业、事业单位,都需
就业
39 要招会计来记账,都需要程序员来开发系统之类的,所以毕业之后不愁找不到工作(理工-
机会
男-3)

福利 选专业要参考网上出的那些排行榜,比如毕业生薪酬排行,各专业的平均工资排行等等,肯定
31
就业 待遇 是希望能在就业市场上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待遇,不浪费这些年寒窗苦读(理工-女-8)

社会 形势
如果选择物理学,那最适合的出路就是考研、读博,将来进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其他的选择非
岗位
环境 34 常有限,等于就是把可能的出路都堵死了……读博士那么难,万一读不出来怎么办(理工-
选择
男-14)

工作 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肯定是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孤独、偏僻、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等等。相
18
地点 当于远离了大城市的便利和繁华,远离了交际圈,远离了娱乐场所,挺辛苦的(理工-男-19)

社会 社会 我一看到带“农”就觉得很奇怪,毕业之后就是当农民吗?出去都不太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是
22
观念 观念 学什么专业的(理工-男-7)

科专业。理科女生最希望修读的专业包括经济 如,学生只被允许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根据兴趣选
金融类、医学类、软件工程类,对其他能够报考的 择专业。访谈中,有学生提到自己有一定的美术
专业则意向较低。当问及原因时,一名考生表 基础,对绘图感兴趣,希望报考建筑类设计类专
示:
“ 我想选择一个女生较多或男女比例均衡的 业,但家长能够认可的只有建筑学、风景园林、城
专业,因为考虑到今后的长远发展,如果同专业 乡规划等便于找到稳定工作的专业,而对于广告
的竞争者大多都是男生,那我可能会处于劣势。” 学等相对新兴专业,则倾向于采取保留态度,不
选考文科的多为女生,意向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 赞同孩子填报。因此,高考考生在依据自身兴趣
类和管理类。 选择专业时,仍需听取家长意见。
最后,个人的兴趣和能力也会影响专业意 3.2.3 家庭因素对专业意向的影响
向,但这种影响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空间有限。例 首先,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在考生专业选择过
· 64 · 2022 年第 7 期

程中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职业的代际传递特征 就业形势和社会观念 2 方面。从就业形势来看,


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位从事会计职业的父亲表 就业机会、福利待遇、岗位选择和工作地点均会
示:
“ 我只想让孩子读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这样 影响高考考生的专业意向,社会观念对专业意向
的专业,因为我就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将来就 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业的时候能够给他提供一点帮助。”与之类似,从 首先,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反映了专业的
事土木工程行业的家长也表示希望考生修读土 发展前景,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就业市场上
木类的专业,
“ 虽然这个行业很辛苦,但家里至少 得到更好的机会、更高的薪酬和更体面的社会地
可以帮上他,总比他到一个其他行业自己去闯要 位。就业前景较好的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
强。”由此可见,不少父母希望子女将来能够进入 等热门专业受到广泛追捧,历史学、哲学、理学
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以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等就业前景不甚明朗的专业则乏人问津。然而,
其次,家庭条件对专业意向的影响也不容忽 就业机会对专业选择的影响也并不是绝对的。
视。家庭条件中上的高考考生,在专业选择中通 有研究显示,护理学、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就业率
常会遵循可进可退的原则,即希望所学的专业无 良好,在一些区域和岗位上甚至出现了毕业生数
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家乡所在地都能找到专业 供不应求的情况 [18];尽管就业机会较多,这些专
对口的工作。如一位家长表示:
“ 我希望孩子可 业却并未受到考生和家长的青睐。由此可见,
以学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专业,等到他毕业之 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志愿时,考虑的并不只是
后,如果有野心有本事,想留在大城市也可以;同 就业机会,还包括该职业的发展前景、社会经济
时能给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比如回到老家(河 地位等。在传统观念中,护士、护工、幼儿教师、
北省某地级市),也能考公务员或者进入国企工 特殊教师等行业,工作相对辛苦,且薪酬待遇和
作。像会计 、计算机之类的专业就是比较适合 社会地位水平不高。因此,就业率较高但社会认
的。但有些专业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找到工作,就 可度不高的专业,也很难成为学生和家长的优选
不太适合。”家庭条件相对困难、特别是农村地区 专业。
的考生,在专业选择中具有相当大的局限,如一 其次,岗位选择代表了所学专业毕业后选择
名理工科女生家长谈到:
“ 我们的家庭条件难以 行业和岗位的自由度。有些专业在毕业之后可
支持孩子在外地买房,还是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 以选择继续深造,也可以直接进入就业市场,如
老家工作。家里最好的工作就是医生和教师,所 计算机、会计、金融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有些
以她读的专业只能是医学类和师范类。其他的 偏 重 基 础 性 、理 论 性 的 学 科 ,例 如 理 学 、哲 学 、
专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由此可知,家庭条件影 历 史学等门类中的很多专业,则往往需要继续
响着高考考生日后工作和发展的地点,根据意向 攻读研究生才能获得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这
城市来选择专业是很多家长的想法。 也造成了一些考生和家长的担忧,担心过于单一
除此之外,家长个人偏好或者亲朋好友的影 的出路、孤注一掷的选择会带有风险。如一名理
响,也会左右专业意向,但此种情况多为个例,一 工科男生谈到:
“ 如果选择物理学,那可能最适合
般不具有普遍性。 的出路就是考研、读博,将来进高校或者科研院
3.2.4 社会环境对专业意向的影响 所。其他的选择非常有限,等于就是把可能的出
社会环境对高考考生专业意向的影响,包括 路都堵死了……现在读博士那么难,万一读不出
孟静怡 等:高考志愿中的专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65 ·

来怎么办?”对风险的顾虑导致很多高考考生和 工科学生希望修读的专业大多集中在计算机类、
家长不愿选择偏重理论研究而实践性较弱的基 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新工科专业,很多理工
础学科。 科女生的首选专业是经济、金融专业;而农学、矿
最后,工作地点也是关键的考虑因素。有 业地质、土木、核工程等专业多为理科学生最希
些专业的毕业生,受到行业性质的限制,其工作 望规避的。文史科学生最希望修读文学和管理
地点只能局限在偏远地区、城郊、农村,或是经 类专业,而规避哲学、学前教育、护理学等专业。
常变换,这对很多看重稳定的传统家庭构成了挑 第二,从高考考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来
战。如一名男生讲的,
“ 土木工程专业就是去施 看,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 3 类要素均会
工,施工肯定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一个地方,肯定 对专业意向产生影响,具体又可细分为性别科
是跟着项目走,一个工程结束了就去下一个地 类、兴趣能力、家庭背景、家长偏好、就业形势和
点。以后照顾家庭肯定会非常不方便。”可见,未 社会观念 6 项类属概念。
来的工作地点是否具有稳定性,也是考生和家长 第三,从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来看,考生的
考虑的因素。 性别和科类(文理科)影响最大,其次是就业形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观念也是一项重要的影 势,包括就业机会、岗位选择和工作地点等,家庭
响因素。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是迈 背景、社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考生的专
向成人的标志,就读的大学和专业在一定程度上 业选择,而家长偏好、学生兴趣和能力等因素的
成为个人和家庭身份地位的标签。子女所就读 影响相对较低。
的大学和专业经常成为家长们谈论的话题。一 4.2 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所名牌大学、一个热门专业,往往会带来良好的 4.2.1 遇热和遇冷的专业: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
评价和声望。因此,考生和家长在考虑专业意向 理论的解释
时,往往会顾及此类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相应 受传统观念、就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不同
地,考生和家长在追捧某些专业的同时,也会有 专业选择明显有冷门与热门之分。高考考生和
意无意地排斥一些专业。一名理工科男生选择 家长多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考虑选择某些专
避开所有农科类专业:
“ 我一看到带“农”字的就 业是否有利于其将来在就业市场上找一份待遇
觉得很奇怪,毕业之后就是当农民吗?出去都不 和发展良好的工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专业多
太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是学什么专业的。”由此 会“ 遇 热 ”,而 工 作 环 境 相 对 艰 苦 、工 作 地 点 比
可见,社会观念无疑会成为报考所谓“社会声望” 较 偏远或社会评价不高的专业则容易“遇冷”。
不高专业的阻碍。 研究也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需求
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冷门
4 结论与讨论
专业的社会需求较低,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相对
4.1 初步结论 较大[19]。
本研究通过质性访谈法和扎根理论分析方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可以为解释此现象提
法,探索高考考生专业选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供新的视角。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为
从分析结果来看,可以初步得到 3 方面结论。 行业性、地区性的多个局部市场,彼此之间存在
第一,从考生选择专业的意向特点来看,理 重重壁垒,是有差异和难以代替的[20]。本研究发
· 66 · 2022 年第 7 期

现印证了该理论的部分观点,即劳动力市场分割 就业面窄、工作地点离家太远、薪酬低压力大等
不仅体现在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外部条件的分 现实原因,而转为屈从于选择社会普遍认可、相
割,也意味着地域上的区分。受我国城乡二元结 对稳定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家庭条件、社会
构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差异化布局影响,在一 观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作用不断被放大,而自我
些情况下,个体所选择的专业领域和所从事的工 的概念不断消解。考生个体在选择过程中会逐
作可能会预测其未来工作的区域或城市,甚至能 渐忽视固定因素之外的各类随机因素,特别是自
够预测与其职业生涯相对应的生活环境。因此, 身的个性化特质。
目标导向的选择模式会促使高考考生和家长首 值得注意的是,从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可知,
先思考未来计划在哪个城市或区域工作,由此推 稳定是很多高考考生及家长在确定专业意向时
及专业选择。 的首要出发点。高考考生所选择的专业可能会
一般而言,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及发展前景相 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和影响其未来从事的行业、工
对优于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按照就业区域的 作环境乃至生活境遇。很多考生及其家庭所寻
划分,可以大致将专业分为 3 类:第一类专业在大 求的是,在择业时能够自主选择的自由、拥有在
城市和中小城市、农村地区都能找到对口工作, 大城市或小城镇能够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而并
如医学类、师范类、会计类专业;第二类专业的工 非固有观念所主张的功利主义、金钱导向的择业
作地点大多位于远郊和农村地区,如农学类、地 观。考生和家长的志愿填报模式与其说有趋利
质、矿业类等;第三类专业则相对依赖于大城市 性质,倒不如说是出于趋稳的考虑。收入稳定且
独有的优质岗位和市场环境,如电子竞技管理、 离家较近,是许多家长为高考考生选择职业和专
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等一些新兴前沿专 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业。高考考生和家长优先考虑的往往是在大城 4.3 研究对新高考改革的启示
市和中小城市都能找到工作的专业,其次才是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面向市
他专业。由此可知,产业行业的地理布局会影响 场,高等院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产品和服务的提
到考生的专业选报。 供方:一方面满足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从而
4.2.2 专业意向的影响因素:放大的社会评价与 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资质需要,另一方面也要
消解的自我概念 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为国民经济发展
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所分析提取的 13 项影 的重点领域和优先关注行业培养人才。当高等
响因素中,由其自身决定的带有个性化、个体化 教育逐渐成为一种“产品”,其受众既包括国民经
特征的因素所发挥作用的空间被严重挤压,高考 济的各行各业,也包括广大的高考考生和家长。
考生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充分彰显,个人兴趣爱好 后者作为“产品”的选择者和使用者,其思想观念
等因素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专业意向的选择 和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值得关注。
大多受到家庭背景、家长偏好、社会环境等因素 受传统观念、就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农学、
制约。家长大多倾向于让孩子从事收入稳定、社 土木类、地质类、矿业类、生物科学类等专业长期
会地位高、声望良好的职业,如医生、教师、会计 以来并非社会的热门行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可
等;当考生表达出自己的兴趣志向,可能会囿于 能会面临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往往远
孟静怡 等:高考志愿中的专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67 ·

离城镇、相对偏远,这些原因都使得考生和家长 和动态过程,将来可以运用个案研究、情境分析
在面对这些专业时望而却步。在过去以院校为 等多种方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相关研究。
主的平行志愿模式下,很多学校的冷门专业尚且
会出现未招满、征集志愿等情况,专业分数往往 参考文献:
显著低于同学校其他热门专业。那么,在“院校+ [1] 王存宽, 吕慈仙, 杨桂珍 . 从“总分匹配”到“专业导
向”: 高考志愿模式的转变对高校专业建设的驱动作
专业(类)”的新志愿填报模式下,这种倾向会进
用分析[J]. 教育研究, 2016, 37(6): 81-88.
一步加剧,很有可能会出现考生报考专业过度集
[2] 蔡真亮 .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考志愿主要模式的制
中于一些热门类型的现象,而冷门专业更加无人 度研判、路径逻辑与方向抉择: 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
问津。然而,农学、土木、地质矿业等专业是关系 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 39(4): 18-23.
到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新专业报考 [3] 谷宝柱 . 高考志愿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 石河
子: 石河子大学, 2017.
模式实施,可能会导致未来一些相关专业和领域
[4] 崔东植 . 城乡高中学生家庭背景与大学专业选择意
人才储备不足。这种影响短期内也许不是那么
向关系个案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明显,但长期的影响最终会显现出来[21]。
“院校+专 [5] 吕慈仙, 李卫华 . 高校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
业(类)”的志愿模式,可能会遏制部分高校盲目 析: 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片面追求大而全的现象,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导致 2014(1): 81-85.
[6] 赵宏斌 .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
大量基础类专业生源缺失或生源质量下降。这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 119-
个问题和趋势应当引起相关教育管理和决策部
125.
门的重视。 [7] 樊明成 . 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D]. 厦门大
4.4 研究的局限之处 学, 2009.
本研究在调查发现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存在 [8] 孟大虎 . 拥有专业选择权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J]. 现代大学教育, 2005(5): 94-97.
着不足或局限之处。首先,本研究主要调查了我
[9] 樊明成, 陈小伟 . 中国大学生专业选择调查之基本分
国中部地区的河北省、河南省高考考生志愿填报
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09(3): 91-96.
情况,收集数据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究地域和研究 [10] 陈国基 . 高考志愿填报者的报考行为的研究[D]. 南
对象群体的限制,研究结论可能带有一定的地域 京: 南京大学, 2014.
局限性。今后研究应进一步扩大取样范围,将东 [11] 谷鹏磊 . 高考志愿填报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1): 69.
部经济发达省区、西部欠发达省区的考生纳入调
[12] 肖蕾 . 影响高考志愿填报的因素及探析[J]. 上海教育
查对象范围,使得研究数据和结论更具有代表
科研, 2006(11): 31-33.
性。其次,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收集数据, [13] 樊明成 . 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D]. 厦门: 厦
存在样本量较少的问题。后续研究可进一步丰 门大学, 2009.
富样本量和采访数据,或结合量化研究分析,以 [14] 马莉萍, 由由, 熊煜, 等 . 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性别差
异: 基于全国 85 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
增强研究结论的解释力。最后,考生的专业选择
究, 2016, 37(5): 36-42.
结果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互相作用、
[15] 杨秀芹, 吕开月 . 社会分层的代际传递: 家庭资本对
动态变化,使得主要采用基于词频分析的扎根理 高考志愿填报的影响[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6):
论方法难以全面揭示各项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24-29.
· 68 · 2022 年第 7 期

[16] 钟宇平, 雷万鹏 . 风险偏好对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影 [19] 黄佳明 . 高校“冷门专业”新生的心理冲突与调适[J].


响的实证研究: 以高中生对农业、林业和师范院校需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06(4): 141-
求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1): 19-24. 143.
[17] STRAUSS A L, CORBIN J M.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 [20] 托宾 . 十年来的新经济学[M]. 钟淦恩, 译 . 上海: 上
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海商务印书馆, 1980: 16.
grounded theory[M].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21] 王桢 . 高考志愿中“专业+学校”模式机制探析[J]. 教
SAGE Publications, 1998. 育理论与实践, 2017, 37(29): 6-8.
[18] 邵琪, 杨明 . 我国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
[J]. 教育科学, 2014, 30(5): 71-75.

A Qualitative Study to Major Choice after Gaokao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MENG Jingyi, GUO Xiumin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new Gaokao reform, the“college + major(category)”application approach makes the
importance of major choice to an unprecedented degree. This study utilizes a qualitative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ir major choice intention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fter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by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50 examinee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2020 Gaokao and their parents. The results of the
grounded-theor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major choices have 3 categorie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family factor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6 sub-categories,
such as gender and subjects,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family background, parent preference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social concepts. Among them, gender and subject(art/science)are the most influencing factors,
followed by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Besides, family background and social concepts also influence
examinees’major choices to a certain extent.
Keywords: Gaokao; major choice in college application; major intention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责任编辑:王海东)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新基建背景下教育考试数字化
转型的路径与前景
汪张龙 李俊杰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肥 230088)

摘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是
教育考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在分析教育新基建和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相关背景的基础
上,提出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和以教育考试数字基座为核心的全场景应用框架,重点
讨论了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 6 个关键应用场景及其发展趋势,最后从考试领域整体发展角度,
分别对政府、考试机构、技术公司和专家学者等不同角色群体提出了期望与建议。
关键词: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智能考试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69-9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11

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
0 引言
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使用了“教育新
在 2018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型基础设施”
(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
)概念,指
习 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 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
设”[1](以下简称“新基建”
)的概念。不同于传统 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
基建项目,新基建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第四次 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
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 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3]。
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基石,实现全要素 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进程,助力我国早日从教育
[2]
数字化转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 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新基建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 带来了新机遇、新动力。
展,如 5G 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 近些年来,数字化转型的概念越来越广泛地
工业互联网等,带动了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改 被提及。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
善民生能力的大幅提升。教育领域及考试评价作 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通过文化、劳动力和技术
为新基建的重要应用场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深入而协调一致地转变,优化和转变机构运营、
和前景。 战略方向和价值主张的过程[4]。教育部 2022 年工
2021 年 7 月,教育部、发改委等 6 部门联合发 作要点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

收稿日期:2022-05-20
作者简介:汪张龙(1976— ),男,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广东讯飞启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俊杰(1987— ),男,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教育技术研究员。
· 70 · 2022 年第 7 期

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列为重点工作[5]。 建立包括数据标准、交换标准、认证标准等在内
为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引领教育 的教育考试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为实现数字资
现代化发展,需要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 源的互通共享奠定基础。
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教育考试领域来说,教 第二,建设教育考试新型基础设施,包括:升
育考试数字化作为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级优化教育考试专网,融合 5G、IoT 等新型网络;
是从数字化社会发展角度思考人才评价与考试 创新教育考试终端,变革考试投送方式;改造数
实施、创新评价工具和考试内容、优化和升级传 字化标准考场,实现无感式入场识别、多样化考
统考试环境、推动考试体制和机制创新,最终建 试交互、智能化巡考监考、伴随式数据收集,为创
立适应智能时代的现代化考试体系的过程。 新考试评价形式提供支持;建设区域考试评卷数
对于新基建与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之间的 据中心,满足各类考试的阅卷评分需求;等等。
关系,新基建的战略意义已表明:新基建是数字 第三,打造教育考试数字基座,包括:升级建
时代教育考试变革的重要牵引力量,是实现教育 设集约统一的教育考试大数据中心,归集区域各
考试全要素数字化转型的有效途径,是教育考试 级各类考试数据,实现考试数据开放共享、应用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因此,在新基建大背景 互联复用;搭建考试 AI 能力中心,为教育考试应
下,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是教育考试数字化落地 用提供智力支撑,实现应用智能化;等等。
实施的关键抓手,非常有必要对相关应用框架和 第四,聚焦考试场景需求,创新考试技术应
重要应用场景进行整体构划与深入研究。 用。场景落地是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必
须以场景需求为根本,改造或创新一批可复制、
1 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路径
可推广、高质量的考试技术应用,形成转型经验
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相关理论研究和多年 案例和示范场景。
实践经验,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应包括 5 方面内 第五,建立数字化教育考试的机制保障和安
容,如图 1 所示。 全屏障。机制保障和安全屏障是教育考试数字
化转型的重要支柱,是转型工作顺利开展和确保
考试公平的关键。
新一代数字化教育考试是以教育考试新基
建为基础、以教育考试数字基座为核心、以服务
教育考试全场景业务为目的的应用框架。框架
主要由教育考试新基建、教育考试数字基座、智
能考试应用和相关保障体系构成,具体见图 2。
教育考试新基建,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大数
据中心、5G、IoT 等可应用于教育考试场景的融合
基础设施,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如果把教
图 1 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内容构成
育考试比作一台智能化计算机的话,这些基础设
第一,建立数据标准体系。从数据分类、数 施相当于这台计算机的硬件;缺乏相应操作系统
据汇聚、数据管理、数据安全、数据服务等方面, 和驱动程序,再强大的硬件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
汪张龙 等:新基建背景下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前景 · 71 ·

图 2 新一代数字化教育考试应用框架

用,这就需要教育考试数字基座来实现。 性大规模计算机化考试需求。
教育考试数字基座,是专为教育考试场景打 智能考试应用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
造的一套教育考试数字化操作系统,用以实现各 术在教育考试领域中的应用,服务于考试业务全
类应用的统一管理和数据的统一治理。数字基 流程,可有效实现考试活动提质增效。同时,随
座是数字化教育考试的中枢和大脑,统一管理人 着智能考试应用的不断创新探索与深入融合,将
员、设备、数据、应用,实现开放共享、技术集成、 进一步驱动教育考试数字基座的升级与完善,达
应用联动、资源协同。得益于顶层规划设计和规 到创新融合、应用驱动的目的。按考试流程的环
范的考试大数据标准体系,数据资源可以共享互 节划分,考前应用包括智能题库、智慧考务等,考
通,打破传统的数据孤岛,有助于推进教育考试 中应用包括智能化机考、智能语言测试、智能艺
的应用创新。数字基座主要包括考试大数据中 术类科目机考、智能体育测试等,考后应用包括
心、考试 AI 能力中心、新型网络、基础技术平台等 智能评卷、智能考试评价等。除终结性评价外,
内容。考试大数据中心相当于教育考试这台智 智能化应用还可以实现德育、体育、劳育等项目
能计算机的存储管理软件,AI 能力中心相当于 的过程性评价,帮助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
CPU,新型网络相当于网络控制器,基础技术平台 价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
相当于主板驱动程序,在功能单元协同工作下, 相关保障体系为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有序
这套操作系统驱动教育考试新基建并提供各种 发展提供保驾护航。数字化转型保障机制包括
智能化考试应用所需的能力。例如,在评卷场景 鼓励场景创新的激励机制、部门联动的工作机
下,数字基座驱动数据中心和智能评卷算法,可 制、政产学研的协作机制、网络安全保障的监管
以实现主观题智能评分,减轻考试评卷压力;而 机制等。标准规范与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教育考
在考试资源不均衡、突发不确定事件时,数字基 试大数据标准体系、考试数据开放访问规范、数
座提供快速 5G 移动化考试能力,能够满足临时 字化考试安全保障体系等。
· 72 · 2022 年第 7 期

在试题查重方面,大量相似试题进入题库不
2 智能化教育考试的 6 大应用场景
仅会严重影响组卷质量,还会影响考试的权威性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我国教 和严肃性。现有的查重多基于文字形式,而试题
育考试领域已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成功经验,如 内容多样,还包含公式、符号、图表、声音等,如何
智能口语评测技术已在大规模中英文口语测试 实现这类试题查重面临技术上的挑战。基于
中应用多年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 5G 为代表的 OCR 识别、语义理解、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文
新型网络在教育考试管理中也有了初步应用。 本、语义、公式、图片及音频等多种试题内容查
随着技术与场景的不断深入融合,应用层面对技 重,将是未来查重技术研究的重点。
术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必将推动技术不断发展 在试题难度预估方面,传统的专家预估方法
与进步。基于上述新一代数字化教育考试应用 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考试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
框架和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思考,下面对框架 的需求。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文本语义
中 6 个关键应用场景逐一展开讨论。 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以先前试题、考
2.1 智能题库 生作答等作为大数据基础,通过人工标注建立训
智能题库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 练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 AI
术,涵盖题库业务场景,形成命题考试大闭环体 难度预估模型,经过不断的拓展训练和训练迭
系,解决试题查重、命题过程追踪、难度预估等关 代,能够持续提升模型的准确度。新命制试题经
键难题,并且能够根据学科特征制定灵活的配置 过分词、词嵌入、深度表征等步骤,进入模型中,
策略,满足各类考试命题组卷全业务流程需求。 程序会自动计算该题在训练数据尺度上的难度
智能题库中的所有试题均按试题内容属性进行 值,从而为命题专家提供参考,对辅助命题及开
完整标注,主要包括试题考查的必备知识、关键 展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7]。
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4 个方面 [6]。初中、高 在试题知识点标注方面,传统人工标注试题
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课程教学的指挥棒,要求 考查知识点的方式需要大量具备专业领域知识
将核心素养考查作为命题的重要目标,包含完整 的命题专家参与,标注颗粒度不一,且存在主观
试题内容属性的智能题库支持基于学科核心素 因素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中知识图谱的构建
养的命题模式,以引导学校调整教学重点。 思想可为试题知识点标注提供参考:首先要对试
智能题库在高考、研考、自学考试、学业水平 题文本进行命名实体识别,以获取试题中的概念
考试命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以教育 实体,然后通过实体关系抽取得到实体间的语义
部教育考试院的国家题库为代表的智能题库系 关系,以此完成对试题知识点的自动化提取[8]。
统,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征集试题、研磨审校、组卷 2.2 智能语言测试
和统计分析等多功能全流程的信息化系统,为服 经过多年发展,语言测试方式、评测方法等
务保障国家考试命题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6]。然 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面对面测试到计算机化测
而,由于不同考试类型的特点和要求不同,智能 试,从人工评分到人机耦合评分,再到人工智能
题库系统仍面临着试题查重、试卷难度控制、试 评分,测试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国家普通话水
题知识点标注等一系列难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平测试和中考、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就是智能语言
的发展,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 测试的典型案例。然而,普通话水平测试受困于
汪张龙 等:新基建背景下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前景 · 73 ·

机位名额限制,英语听说考试仍存在评分结果输 具有如下 3 方面优势:1)结合多媒体信息特征,实


出缓慢等问题,究其原因,与网络条件参差不齐、 现了创新性题型的应用;2)考试实施组织流程标
运算能力不够、训练数据不集中等技术条件密切 准化,考试组织形式多样化,提高组织效率,大幅
相关。 降低成本;3)实现评分自动化,减少人为干预,减
随着教育考试新型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完 低风险[9]。然而,当前计算机化考试依旧存在不
善,智能语言测试得以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 5G 少局限:在组考组卷方面,传统计算机化考试基
通信加持下,原来受到技术局限的一些测试交互 于卷库而非题库,做不到试题维度的参数标定,
模式逐渐走入实践。例如,人机对话、小组讨论、 无法实现真正的随到随考和个性化试卷;在考试
视频辩论等强交互口语测试模式,甚至目前较为 交互方面,主要依托于键盘鼠标操作,限制了创
火热的元宇宙概念,这类无限接近现实的互动场 新性题型进一步拓展;在监考方式上,依旧需要
景对话类考试模式成为智能语言测试新的发展 大量人工参与,特别在疫情背景下,考试安全性
方向。 难以保障。
首先,监考模式和数据传输模式将会发生变 未来依托教育考试数字基座提供的核心能
化。当前以场次形式组织考试,考场数据不能实 力,以及智能题库、智能评分等智能化考试应用
时传输到云端进行实时汇总和监控;在 5G 网络 的支持,计算机化考试将全面实现智能化。智能
条件下,可以进行实时数据传输,实现云端实时 化计算机考试(以下简称“智能化机考”
)相较于
汇总统计,进而加快智能评测的步伐,整体提升 传统计算机考试,将进一步实现组考模式个性
测试效率。 化、考试交互多元化、监考方式智能化。
其次,从项目分散运算到运算中心集中评测 首先,组考模式个性化。将智能化机考与智
的模式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及 能题库融合应用,与当前素质教育及综合测评的
在考试中应用逐渐被接受,可以将分散在一个个 理念相结合,依托项目反应理论,为每位学生动
项目的运算能力,组建成一个集中运算中心,充 态生成个性化试题,真正体现因人施测的理念。
分发挥运算能力,实现单任务快速运算。另外, 实现随到随测,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测得学生真
以该运算中心为基础,可以将更多的 AI 能力单位 实能力,既能精确评估学生能力水平,又能减轻
构建成 AI 能力中心;多种 AI 能力结合之下,无论 学生考试负担;对每个考生个性化地呈现试题,
从适用度还是准确度上都能更前进一步。 能够避免考试过程中的舞弊现象,减轻监考人员
最后,建设语言数据中心。将各类测试数据 的负担。
全部入库,形成大数据仓库,这些跨区域、跨时 其次,考试交互多元化。5G 技术凭借超高
间、具有不同特征的数据集合可以作为计算机深 速率、低时延、万物互联等特点,与人工智能、物
度学习的基础库,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学习,优化 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结合,将推动计算机
通用模型的效果,进而可以逐步实现少量定标或 考试交互技术的应用升级。屏幕呈现+手写板、
不定标下的评测等。 屏幕呈现+高拍仪、移动化考试等多种考试交互
2.3 智能化机考 形式的探索应用,将会让机考作答介质不再限于
计算机化考试已经在多项考试实践中得到 键盘和鼠标,拓展了智能化计算机考试的题型支
初步应用。相较于传统纸笔考试,计算机化考试 撑;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智能化机考可以满足
· 74 · 2022 年第 7 期

同时保障考试实施与疫情防控的双重需求。 用。自 2017 年开始,安徽省高考阅卷连续多年使


最后,监考方式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 用智能评分技术作为辅助评分质检,在空白题检
断发展,考试安全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智能 测、高相似度作答检测、作文内容与抄写试卷题
化机考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用计算机视 干内容或默写范文库现象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
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及深度学习对视频图像 作用,对于未来加强评卷管理、改进评分方式具
进行分析和理解,把考试安全植入每一项与考试 有示范意义。
相关的规划和环节中。无论是考场内的考试,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
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在线考试,将最终实现 多维度计算机智能评分将会更加准确。就中英
无人监考。2021 年,因疫情原因,某地中考的某 文作文评分而言,经过算法优化、数据挖掘、自主
些科目采用了云考试模式。考生通过手机、PAD 学习和应用积累,计算机在文章结构、句法应用、
等终端进行考试,智能化监考系统对考试全过程 字词表达等维度上对作文的评价将能达到更高
实时在线录像监控,对设定的违规情景进行智能 水平。针对包含理科复杂公式、图表的特定题
分析并予以实时警示及上报,有效保障了考试的 型,人工智能技术在转写识别、解题过程逻辑推
顺利实施。 理准确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2.4 智能评卷 对于未来考试评卷智能化应用,预期主要在
2010 年以来,随着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 以下 2 方面:其一,智能评卷替代人工一评或部分
新一代机器学习算法的发展,以及文档图像识 替代人工评分。鉴于智能评卷系统在文字转写
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的突破,推动了人工智 识别上的高识别率,以及建立在自然语义理解等
能评测技术在考试领域的研究应用。在智能扫 核心算法上的多维度计算机智能评分的高准确
描阶段,中英文、数学公式手写体扫描图像达到 率,未来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自
97% 以上的识别率[10],为智能评卷的应用推广奠 学考试及社会证书考试等低利害考试中,可以考
定了基础;在智能网评阶段,系统通过深度神经 虑采用计算机智能评分替代多评模式下的人工
网络对不同科目、不同试题专家评分标准进行学 评分。这种人机结合的阅卷模式是未来考试阅
习,形成科学的主观题评分模型。实践表明:经 卷智能化应用的发展方向。其二,智能评卷向多
过学习的评分模型在部分题型阅卷方面具有极 科目、多题型应用扩展。当前,智能评卷已覆盖
高的准确性,智能评分与人工评分一致率在 95% 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等科目,可支持填空、
[9]
以上,达到评卷教师水平 。鉴于当前技术,可 改错、简答、作文、证明等主观作答题型,未来仍
以实现主观题智能评分、相似卷智能检测、异常 需在更大范围建立科学的智能评卷模型,扩大智
卷评分智能化预警等功能,系统可作为辅助质检 能阅卷应用科目范围,实现对包含公式和解题过
模块与传统网阅系统整合,形成纸笔扫描阅卷新 程的特定题型的智能评分,将智能评卷成果向纵
模 式 ,打 造 多 样 化 的 评 卷 质 量 监 控 体 系 ,帮 助 深扩展。
考试管理部门实现评卷工作的中央监控与误差 2.5 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评价
控制。 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
目前,智能评卷技术已在高考、中考、学业水 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
平考试、研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等项目中成功应 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
汪张龙 等:新基建背景下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前景 · 75 ·

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 策水平。比如教育考试辅助决策系统,通过数据
[11]
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 中心平台将各类业务系统数据进行抽取与归集,
传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的主要形式是 并按业务归类统计,通过辅助决策系统进行数字
纸质档案袋,一般通过人工进行数据统计和分 地图大屏直观展现,全面掌握区域在各阶段、各
析。这种评价存在多主体评价难落实、评价信度 业务环节的全考情动态信息,为考试过程中突发
难保障、评价资料难处理、评价价值难实现等诸 事件应急处置与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此外,通
多问题,同时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人为失误。 过工作流的协同办公软件,管理人员可以在网络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若 上将各种文件、申请、单据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审
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优势,不能 批、签字、盖章,大大提高教育考试管理机构内部
用于预测学生的发展潜能,这样的评价信息参考 的办公效率。基于内部即时通信构建的考试机
价值将大打折扣。如何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有 构自动化办公平台,可支持云文档多人在线协同
效性,将其从软参考变为硬挂钩,进一步拓宽多 编辑、多任务协同工作、闭环跟踪,高效完成任务
[12]
元录取机制,是新高考改革向纵深实施的关键 。 目标。在财务报销环节,基于图像识别和自然语
教育考试数字基座的建设为德智体美劳的 言理解的智能报销助手,可通过拍照一图导入发
科学评价提供了可能。在智育评价方面,智能化 票金额、票号、代码、类型等关键信息,大大节约
计算机考试模式可实现考试全过程数据的收集 发票录入时间。以海南省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
与分析。通过记录和分析考生作答行为数据(答 台为例,该平台以考试综合管理门户、考试数据
题时间、答题反复性等),可以有效反映考生的性 平台、辅助决策指挥为基础,可以统一集成管理
格特征、学习特点,为考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 各类考试业务,自 2020 年建成以来已为当地考生
在体育评价方面,随着计算机视觉分析技术、物 提供服务 12 万人次。
联网技术、智能穿戴设备的成熟与应用,可实现 教育考试业务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对提升
无感知体质健康数据的采集与监控,精准诊断分 教育考试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教育考试管
析运动行为,智能指导纠正错误动作,促进体育 理的智能化建设不仅是基于业务场景进行软硬
教师精准教学、学生有针对性运动,结合增值评 件的智能化改造,更是考试理念与考试方式的更
价结果激励孩子参与运动、热爱运动,达到体育 新升级,是教育考试管理模式的智慧转型。
育人的目的。在美育评价方面,音乐评价可以借
3 推进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助类似口语考试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智能
语音测评技术,在音乐体验、知识掌握、音乐表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新基建作
等方面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在德育与劳动教 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已上升为国家战
育评价方面,利用电子档案袋可实时记录学生的 略。中国是考试的发源地,基于新基建的数字化
学习过程性资料和成长过程,保障评价结果的科 转型是我国从传统考试大国迈向现代考试强国
学性和公正性。 的必由之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进
2.6 智能化教育考试管理 步,将为教育考试数字基座扩展出更强的智力、
考试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变可极大减轻考务 更快的算力、更广的连接能力,从而为我国教育
组织成本和考务人员工作量,提升科学管理与决 考试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数字化教
· 76 · 2022 年第 7 期

育考试应用框架也必将不断延展其应用的广度 发展之路。相信在上下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
与深度。 转型战略目标必然能够达成,我国教育考试现代
我国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已成大势所 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趋,在此大背景下教育考试领域的各利益相关群
体可以从各自不同角度积极作为,汇聚合力,共 参考文献:
同推进我国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进程。对于国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
讲 话 [EB/OL].(2018-12-21) [2022-05-09]. http://
家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应重视考试数字化
news. cctv. com/2018/12/21/ARTI93Cwl0GAzC5dJp⁃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出台教育考试
sxF9Aj181221. shtml? spm=C94212. PZmRfaLbDrpt.
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教育 S83334.1.
考试机构应用创新,为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提供 [2] 徐宪平 . 新基建: 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M]. 北京:

政策支持和指导。对于各级教育考试机构而言: 人民出版社, 2020: 7.


[3]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
应充分认识教育考试数字化对于机构长远发展
建 高 质 量 教 育 支 撑 体 系 的 指 导 意 见 [A/OL].(2021-
和提升竞争力的战略价值,形成数字化意识和数
07-08)[2022-04-28].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
字化思维,主动加强考试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与规 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划;应强化需求对行业发展的牵引作用,勇于创 [4] BROOKS D C, McCORMACK M. Driving digital trans⁃

新技术赋能考试应用,推动相关核心技术不断升 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R/OL]. (2020-06-15)


[2022-05-20]. https://library. educause. edu/resources/
级优化;应注重试点应用示范,克服转型融合过
2020/6/driving-digital-transformation-in-higher-education.
程中的阵痛与困难,深化教育考试与数字基座进
[5] 教 育 部 2022 年 工 作 要 点 [EB/OL].(2022-02-08)
一步融合。对于考试技术服务公司而言:应主动 [2022-04-23].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
参与到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规划与实践中,以 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前瞻性视角持续加大人工智能、考试大数据等核 [6] 王蕾, 佟威 . 赋能教育考试新基建 助力考试战线新


发展: 国家题库 2.0 创新实践[J]. 中国考试, 2021(2):
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联合考试机构基于场
34-39.
景痛点创新应用开发,真正做到技术的行业落
[7] 于涵, 陈昂, 王蕾 . 新时代高考改革背景下教育考试
地,助力考试机构减负增效。对于科研领域的专 国 家 题 库 建 设 的 思 考 [J]. 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 ,
家学者而言,应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其在教 2018(3): 62-67.

育主管部门、教育考试机构和技术公司之间的桥 [8] 王爽胜 . 基于知识图谱的题库构建技术研究[D]. 重


庆: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梁作用,以智囊角色影响政策制定与出台,以专
[9] 靳伟国, 付瑞萍, 杜春涛, 等 . 计算机化考试的改革探
家角色为考试机构改进业务规划并为技术公司
索与实践研究[J]. 计算机时代, 2016(3): 89-92.
的产品研发提供指导。 [10] 何屹松, 孙媛媛, 汪张龙, 等 . 人工智能评测技术在
教育考试数字化的转型进程不可能一蹴而 大规模中英文作文阅卷中的应用探索[J]. 中国考试,

就,尤其是当前在我国各地教育考试观念及基础 2018(6): 63-71.


[1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设施条件差异巨大的情况下,仍然有很长的一段
总体方案》[A/OL].(2020-10-13)[2022-04-28]. http://
路要走。各省市在创新试点智能化考试应用的
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协同推进,探 [12] 钟秉林, 刘海峰, 辛涛, 等 . 教育考试“十四五”发展
索走出符合本区域实际特点的教育考试高质量 愿景笔谈[J]. 中国考试, 2021(2): 1-24.

(下转第 94 页)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试析人工神经网络
在增值评价中的应用
李俊飞 1 谭顶良 1 李格非 2
(1.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210097;2.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摘要:传统增值评价主要以多水平线性回归等方法构建统计模型,在实践中存在模型解释力
不足、统计精准性不够、忽略数据库间的链接整合及忽略非标准化测验等问题。作为一类前沿的
人工智能算法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处理复杂系统和自学习的能力,可帮助解决增值评价中有
关模型构建、数据处理及大规模应用的问题。立足于增值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技术逻辑,论证人工
神经网络与增值评价在理念、数据结构及复杂性特征等方面的适配性,提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
术开展增值评价的基本策略和工作流程,以及未来实际应用研究中有待解决的算法风险、模型简
洁化、可解释性等问题。
关键词:数字化考试;教育评价改革;人工神经网络;增值评价;人工智能;增值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77-8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12

增值评价是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测量学生 验等问题[2]。增值评价作为我国深化新时代教育
阶段性学习后所表现出的进步,从而作为教学质 评价改革的重要探索,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来克服
量和效果指标的一类教育评价方式。我国学者 应用中的阻碍,是一项重大挑战。
在 2000 年前后引进增值评价概念,并对相关问题 就增值评价模型需反映教育评价系统观和
展开了深入探讨,包括何为增值、所增何值、增值 发展性要求而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以提供更
的原因、如何开展增值评价等[1]。随着增值评价 为完善的技术方略。在教育评价实践领域,人工
理念的普及,评价模型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智能和大数据推动了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尤其
过程,从直接计算单科分数的增值模型发展为用 为教育评价中的黑箱问题提供了可行且有效的
于复杂教学系统的多水平获得分数模型、协变量 解决方案。作为借鉴人脑神经元的链接反馈机
校正模型和交叉分类模型等。然而,实践应用研 制而构建的一种人工智能算法模型,人工神经网
究中也发现了模型解释力不足、统计精准性不 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是 通 过 线 性 加
够、忽略数据库间的链接整合及忽略非标准化测 权和法、函数映射的方式来模拟人脑神经细胞传

收稿日期:2022-05-23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因材施评:基于个体差异的适应性学业评价研究”
(KYCX22_1430)
作者简介:李俊飞(1996— ),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
谭顶良(1962— ),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李格非(1997— ),男,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在读博士生。
· 78 · 2022 年第 7 期

递刺激的过程,通过优化学习算法实现网络结构 而人工神经网络恰可以处理这种多变量操控下
[3]
中的权值调整 ,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分布式信 的系统问题,并通过自学习自适应功能有效预测
[4]
息储存、自组织、自学习等特点 ,在处理具有复 目 标 变 量[12]。 下 面 介 绍 一 个 典 型 的 反 向 传 播
杂结构的非线性大型数据集上具有显著优势[5]。 (back propagation, BP)神经网络,以期阐释这一
一些科技评价和教学评价领域的实践研究发 技术路径(见图 1)。
现[6-8],人工神经网络在技术层面具有一般线性回
输入层 隐含层 输出层
归模型不可替代的价值,可为增值评价提供智能 x1 y1
化路径,应用前景广阔。据此,本文从增值评价
x2 y2
的基本理念和技术逻辑出发,结合我国教育教学
的实际情况,论证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纳入增值
xn yn
评价的适配性,并提出其在大规模增值评价项目
中的应用策略和研究展望。 图 1 三层 BP 神经网络结构示例

1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增值评价的适配性 典型的三层 BP 神经网络拓扑结构主要包含


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每层由神经元节点(即
增值评价中的增值分数与传统分数的主要
图 1 中的圆形)构成。神经元拥有若干输入和输
区别体现在 2 个方面:一是增加值,即通过比较学
出接口,用来接收和发出信号。输入层主要以若
生成绩在一段时间后的增量,实现“不比基础比
干自变量 x 作为节点,可灵活接收等距、连续、类
进步”,克服传统评价唯结果、忽视过程的缺点;
别等多种数据类型;隐含层中的节点与可观测世
二是净效应,即通过统计技术尽可能分离教育中
界没有直接联系,其原理是通过激活函数来非线
无法改变的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结果反映师生在
性化地处理数据,并传递计算结果;输出层接收
可以改变方面作出的努力,实现“不比背景比努
[9-10]
隐含层的输入后,再次通过激活函数计算并输出
力” 。因此,增值分数不但可以衡量学生进步
结果 y。因此,BP 神经网络结构的特点是各层之
的结果,
也能反映多因素交互时教学系统的作用。
间全连接,同层之间无连接。
与传统评价相比,增值评价在理念、数据结
在 BP 神经网络结构中,各层信号的传递通
构及处理复杂数据等方面提出更特殊的要求。
常由 Sigmond 激活函数来控制,借以逼近复杂的
人工神经网络对这些要求的适配程度,以及其可
连续映射,保证对连续映射关系的刻画能力[13],其
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传统评价模型的技术问题,
决定了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增值评价实践的
数学表达式为: f x = 1( ) (1 + e )。BP 神经网
-x

络的自学习特点是通过数据流的正向传播和误
可行性。
差信号的反向传播 2 个过程反复迭代来实现的。
1.1 人工神经网络的技术路径与增值评价理念
正向传播与传统模型中“输入-输出”的估计思想
适配
相似,而反向传播的策略是利用输出层的误差来
为求得真实教与学的净效应,增值评价将每
估计前导层的误差,如此逐层反向传递来得到各
个学生的起点成绩作为自己的对照组,还需严格
层节点的误差估值[3]。首次传播前,所有权重参
控制和排除非教育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如种
数是随机分配的;迭代过程中,采用梯度下降的
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学和环境变量[11]。
李俊飞 等:试析人工神经网络在增值评价中的应用 · 79 ·

方法调整权重参数,直至输出层的误差达到可接 数据收集过程中的容错容差率,使得缺失值和错
受的阈值。上述的训练及迭代过程能够有效保 误值的影响降至极低的程度。尤其是在面对大
障模型对数据复杂映射关系的刻画能力,并降低 体量数据集的情况下,人工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
误差,实现高精度估计。 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会明显高于传统方法[17]。
将 BP 神经网络应用到增值评价中,是将后 考虑到增值评价的数据嵌套特征,若将人工
测成绩作为输出节点,前测成绩、人口学和教育 智能网络中层的数据结构进行自适应分类,转化
教学等变量作为输入节点,从而找出影响后测成 为更加灵活的变量集合,或可简化多水平回归模
绩的关键节点及相关变量,引导教学的改善和发 型复杂的系数矫正程序,使输入过程中数据间相
展。BP 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功能还可以测量自变 对独立。因此,人工神经网络在数据处理上具有
量对后测成绩的解释权重,从权重值上解析学生 一定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适配于增值评价应用
进步的“净效应”,可以用在诸如“观测值的独立 中多变量嵌套交互的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性、方差的同质性、分布的正态化”等传统模型假 数据缺失的不利影响。
设被违背的情境,还可以避免参数估计不足的问 1.3 人工神经网络的包容性与增值评价数据复
题[14]。因此,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符合增值评价理 杂性适配
念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适配性。 增值评价模型中的各类输入变量存在形式、
1.2 人工神经网络的灵活性与增值评价数据结 尺度(单位间隔)、值域(范围)等数据特征方面的
构适配 差异,使得输入变量具有较高的复杂程度,需要
增值评价以学评教、以学评校的逻辑核心是 适配不同类型的统计模型。因此,有研究者提出
由学生、教师和学校数据的层层嵌套结构决定 获得分数模型、协变量矫正模型、多因变量模型
的。然而,传统研究在使用诸如多水平线性模型 等多种统计模型,以适配样本数据的特征。选用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HLM)处理这类多维 传统增值评价模型时,还需考虑测试的类型和次
嵌套数据时,容易受到缺失值分布不均的影响。 数、受测的学生群组、特征变量信息及数据处理
如果缺失值是随机、可接受的,则评价结果具有 能力等因素[18],否则难以保障增值评价可行、有
一定的准确性;倘若缺失值为非随机或者是人为 效。但也有研究发现,几乎一半的教师效应是由
因素影响的伪随机,增值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则会 增值评价模型选择本身引起的[19];也就是说,模型
大打折扣,如学生的流动、转班、转校或辍学均可 选择的过程或许降低了增值模型的信度和结果
能导致教师层和学校层间的信息饱和率不平等 的可靠性。
问题的产生。 就数据复杂性和模型选择的问题而言,人
人工神经网络可同时将多种人口学特征变 工神经网络免除了烦琐地查询、表述和处理数
量、环境变量、学生背景变量等纳入输入层,其预 据的过程,能够自动逼近那些符合样本数据规
测模型的构建不受数据统计分布的限制[15-16]。这 律的算法函数,自适应地构建相对稳健且应用
种灵活、开放的特点,满足了增值评价应用场景 广 泛 的 模 型。影响因素越复杂, 非线性程度越
中多层嵌套数据的适配要求。同时,借助全连接 高,神经网络的这种优势就越明显。这是因为神
拓扑结构和激活函数的“压扁”特性,人工神经网 经网络具有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特点,并且善
络具有很强的容差能力,可间接提升增值评价在 于在近似的、不确定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环
· 80 · 2022 年第 7 期

境中作出决策[20]。其对复杂数据的高度包容特性 y = f ( x 1 , x 2 , …, x n )
为解决增值评价中的复杂数据和模型选择问题
( x 1 , x 2 , …, x n ) f ( x) y
奠定了基础。
此外,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隐含-输出”结
构可为增值评价评什么的问题提供答案。当前,
对终结性考试成绩的增值评价已无法满足社会
对引导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需求。增值评价的
因变量选取将面临由单一考试分数增值到多元
核心素养增值的转变,而素养测评的增值往往存 图 2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增值评价的工作流程
在非线性特征。例如,一项对西班牙中小学生阅
题,包括输入层变量的选取、收集和数据的标准
读理解进步的增值评价研究发现,二次方增长模
化处理。变量选取是较为关键的部分。但在理
型的模型拟合显著优于传统的简单线性增值模
论上,教育研究不能准确回答影响学习增值的全
型,说明学生的阅读成长轨迹呈非线性发展[21]。
部问题;在实践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难
如果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加入多层感知机(multi-
以被科学、全面地测量。因此,可通过由特殊到
layer perceptron, MLP)和 BP 算法来训练模型,就
一般的归纳逻辑去探寻变量之间的相关及因果
可以通过多层的双向反馈机制进行基于概率发
关系,从而合理地选择输入变量。人工神经网络
生逻辑的自适应,进而将呈非线性发展的核心素
本身具有一定的变量提取和整合功能,还可以结
养纳入增值评价的考查范围,克服传统模型中教
合分类树等方法选取输入层变量[23]。另外,有研
师效能不变假设的局限。因此,人工神经网络能
究者提出先人工选择变量,再通过构造局部联
够稳健地处理非线性发展的复杂因变量,具有较
结、整片抽样或共享权的结构设计来降低权数,
高的包容性。
最后用分布式设计来降低误差的思路[24],这样可
2 人工神经网络在增值评价中的应用策略 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工神经网络在变量选取上
兼具灵活性和有效性,并提高收敛效率和性能。
为便于表述,各类增值评价模型可概括为以
参考既往的增值评价研究结果[25-28],本研究
下数学模型[22]:
梳理出部分学生学习增值的关联因素,详见表 1。
y = f ( x 1 , x 2 , …, x n ) 。
是否将上述因素纳入人工神经网络,需要结合数
其中,y 表示评估对象的增值结果或出口分数,
据收集可操作性、测量工具可靠性和对输出结果
{ x 1 , x 2 , …, x n} 表示增值
f ( x) 表示增值评价函数, 的解释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例如,输入变
分数的关联影响因素,包括前测成绩、学生背景、 量的权重值大小可作为一种判断依据,可以逐步
教师特征等指标。因此,增值评价模型的构建和 舍去权重较低的因素,并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判断
比较目标是探索能够最大程度解释 y 与 x 关系的 研究者关注的新影响变量的作用。
评价函数。据此,笔者提出在增值评价中应用人 其次,要处理关于 f ( x) 的模型构建、训练及
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策略和工作流程,见图 2。 评估的问题。模型构建主要包括模型选择、测试
首 先 ,要 处 理 关 于 { x 1 , x 2 , …, x n } 的 入 口 问 数据的划分 2 个部分,而模型训练主要采用仿真
李俊飞 等:试析人工神经网络在增值评价中的应用 · 81 ·

表 1 增值评价实证研究选用的变量

主体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生源地
学生 学生特征 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社会情感、学习方法、自控能力、人际交往
学习成绩 入口成绩、出口成绩

教师特征 年龄、性别、教龄、受教育水平、学历专业、职称
教师 教师教学 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教学时间
教师培训 参加培训课程频率、教师间讨论教学问题频率、共同备课研讨频率、参加教研活动频率
学校 学校特征 所在地区、规模、类型、级别、办学条件、师资水平

实验的方法,最后要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判 直接对增值结果进行分类,节省后期人工定级的
断各参数的达标情况。以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应 成本。另外,人工神经网络可通过“输入-输出”
用为例,可以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70%)、 的概率机制和激活函数形成决策面,来对分类进
[29]
交叉验证集(10%)和测试集(20%) ,并将训练 行自适应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更高效地实现各水
好的模型导入验证和测试数据集来进一步评估 平的正态分布,使水平分类具有更好的普适性和
模型的精度。如未达标,则需要重复模型构建环 灵活性。
节,通过调整数据及模型结构来完善增值评价的 综上所述,人工神经网络在增值评价中的应
人工神经网络。 用策略由 3 个阶段和 9 个步骤组成。以目前人工
最后,要处理关于 y 的部分,即增值的输出结 神经网络在各领域的应用状况来看,该流程可基
果,包括确定输出形式(定量或分类)、计算和报 本满足增值评价的工作要求。
告增值结果 3 个步骤。在因变量的选择上,如果
3 人工神经网络在增值评价中的应用研
输出层是定量变量,则属于回归问题;如果是定
究展望
性(属性)变量,则对应分类问题[24]。一些增值评
价研究采用学生的后测成绩(出口分数)作为因 基于前文对人工神经网络在增值评价中应
变量,有些评价项目则将输出结果展示为表现分 用的适配性和策略的讨论,下面简要探讨未来应
类,例如,美国更智能平衡评价联盟(Smarter Bal⁃ 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增值评价实践的前景。
anced Assessment Consortia, SBAC)的 测 试 报 告 3.1 如何减轻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风险
中,将学生掌握程度划分为没有达标、接近达标、 算法带来的风险已成为当下人工智能应用
达标和超标 4 个水平 ;美国田纳西州的测评结
[30]
中的突出问题,教育领域亦未能避免。在教育领
果将教师分为显著低于期望值、低于期望值、符 域中,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教育和算法的矛盾
合期望值、高于期望值、显著高于期望值 5 类[31]。 上,包括教育的模糊性与算法的确定性之间的矛
在神经网络中,如果期望输出结果为定量形式, 盾、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与算法公式化之间的矛盾、
可将模型预测分数和实际分数的残差作为净增 教师专业能力具身性与算法去技能化之间的矛
值量;而如果期望模型输出为定性或分类形式, 盾、教育规则的灵活性与算法硬规则之间的矛盾
可在神经网络模型中加 1 个判别层,作为输出层 等[32]。这些问题不只涉及人工神经网络本身的技
的处理层来转换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这可以 术路径,还涉及整个增值评价体系的整体建设。
· 82 · 2022 年第 7 期

对于智能技术在增值评价中的应用规范问 阶段[36]。人工神经网络属于基于概率的归纳推理
题,有研究者提出,可以采用基于证据链、基于测 阶段的技术,但它也无法做到完全解释增值评价
量、基于伦理、基于教育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 复杂的因果机制,这阻碍了其在高利害教育场景
律、基于个体差异等多种研究取向开展智能时代 的进一步应用。因此,随着人工智能第三发展阶
的增值评价[33]。这些取向对调解教育与算法之间 段对因果推断的溯因推理的探寻,研究者提出和
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思路,提高了评价结果 开发了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I,XAI)技
的可解释性和可接受性。因此,人工神经网络在 术。XAI 技术通过有意义的交互,理论上可为智
增值评价的应用中,如何减轻或调解算法带来的 能系统所作出的决策提供原因解释,使人工智能
风险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可理解、可信任、可管
3.2 如何高效地落实增值评价 理的特征[37]。这可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增值评价中
我国已建成众多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和较为 的应用带来新的突破,但该技术尚处于起步阶
体系化的教育评价数据库,为增值评价的研究和 段,存在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应用创造了基本条件。如何高效应用这些质量
4 结束语
监测数据,是落实增值评价的关键。此外,作为
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前沿探索,增值评价既可以 作为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前沿探索,增值评
应用到基础教育的学业水平测试中,也可为职业 价已出现大规模和多场景的应用趋势。本文基
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领域的绩效评估提供新的思 于增值评价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论证了
路。如何科学有效地在不同场景中实施增值评 人工神经网络在增值评价中应用的适配性,提出
价,也是当前需考虑的问题。 了基本应用策略。人工神经网络不仅能够适配
人工神经网络在处理复杂大规模数据上具 增值评价的理念和技术要求,还可为增值评价提
有一定的优势,但有时也会出现收敛效率低的情 供智能化路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
[34]
况 。未来研究可以探索如何提高人工神经网络 要客观处理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的相关问题。在
的收敛效率,以保障大规模增值评价的高效实 处理好变量输入、模型构建及结果输出的应用流
施。同时,构建适用于不同评价场景的人工神经 程后,需清醒认识和发现应用条件限制和偏倚,
网络可为增值评价应用范围的拓展创造条件,贴 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为未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近模型简洁化的发展取向[35]。因此,提高人工神 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开展大规模增值评价提供有
经网络自身的收敛效率,构建相对普适简洁的人 价值的参考。
工神经网络将是助力增值评价高效落实的重点。
3.3 如何解释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研究者需要提供足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证 [1] 杨小微 . 在教育公平意义上理解和运用增值评价[J].

据,才能使相关人员理解和相信增值评价结果。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0(8): 8-10.


[2] 辛涛, 张文静, 李雪燕 . 增值性评价的回顾与前瞻[J].
如何解释人工智能技术下得到的增值评价结果,
中国教育学刊, 2009(4): 40-43.
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必须面对的问题。人工 [3] 焦李成, 杨淑媛, 刘芳, 等 . 神经网络七十年: 回顾与
智能算法经历了基于符号逻辑的演绎推理、基于 展望[J]. 计算机学报, 2016, 39(8): 1697-1716.
概率的归纳推理、基于因果推断的溯因推理 3 个 [4] 刘超 . 回归分析:方法、数据与 R 的应用[M]. 北京: 高
李俊飞 等:试析人工神经网络在增值评价中的应用 · 83 ·

等教育出版社, 2019: 231-232. [18] 邓森碧, 边玉芳 . 教师效能增值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5] SOMERS M J, CASAL J C.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 [J]. 教育学报, 2012, 8(4): 113-121.
works to model nonlinearity: the case of the job satisfac⁃ [19] McCAFFREY D F, KORETZ D M, LOCKWOOD J R,
tion: job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 Organizational Re⁃ et al. Evaluating value-added models for teacher ac⁃
search Methods, 2009, 12(3): 403-417. countability[M].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6] 许敏, 王士同 . PSO 优化的神经网络在教学质量评价 2003: 115-121.
中 的 应 用 [J]. 计 算 机 工 程 与 设 计 , 2008(20): 5327- [20] 乔维德 .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
5329. 评价模型的构建[J]. 中国远程教育, 2006(7): 69-71.
[7] 卢铮松, 李珂珂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生课程评 [21] LOPEZ-MARTIN E, KUOSMANEN T, GAVIRIA J L.
价模型[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9(10): 53-57. Linear and nonlinear growth models for value-added
[8] 俞立平 . 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学术评价指标模拟 assessment: an application to Spanish primary and sec⁃
权重研究: 以因子分析评价为例[J]. 现代情报, 2021, ondary schools’progres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J].
41(4): 133-145. Educational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
[9] ANDERMAN E M, ANDERMAN L H, YOUGH M S, et ity, 2014, 26(4): 361-391.
al. Value-added models of assessment: implications for [22] 冯莹莹, 于干, 周红志 . 层次分析法和神经网络相融
motivation and accountability[J]. Educational Psycholo⁃ 合 的 教 学 质 量 评 价 [J]. 计 算 机 工 程 与 应 用 , 2013,
gist, 2010, 45(2): 123-137. 49(17): 235-238.
[10] 辛涛 .“探索增值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小学管 [23] WITTEN I H, FRANK E, HALL M A. Data mining:
理, 2020(10): 1. practical machine learning tools and techniques[M].
[11] BAKER A P, XU D. The measure of education: a re⁃ Amsterdam, Netherlands: Elsevier Inc, 2011: 11-17.
view of the Tennessee value added assessment system [24] 谢远涛 . 人工神经网络变量选取与隐藏单元数的确
[R/OL]. [2022-05-21].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 定[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7(6): 9-15.
ED388697.pdf. [25] 李金波, 胡世军 . 基于高考的学校增值评价研究[J].
[12] 杨晓帆, 陈廷槐 . 人工神经网络固有的优点和缺点 考试研究, 2012, 8(1): 54-60.
[J]. 计算机科学, 1994(2): 23-26. [26] 马晓强, 彭文蓉, 托马斯 . 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对
[13] FUNAHASHI K I. On the approximate realization of 河北省保定市普通高中学校的实证研究[J]. 教育研
continuous mappings by neural network[J]. Neural Net⁃ 究, 2006(10): 77-84.
works, 1989, 2(3): 183-192. [27] LEE J, KIM T, SU M. Reassess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14] KHALILZADEH J, TASCI A. Large sample size, sig⁃ multi-objective value-added measures (MOVAM) of
nificance level, and the effect size: solutions to perils of academic and socio-emotional learning[J]. Studies in
using big data for academic research[J]. Tourism Ma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21, 68(4): 275-286.
agement, 2017, 62: 89-96. [28] 张文静, 辛涛, 康春花 . 教师变量对小学四年级数学
[15] CASCALLAR E, MUSSO M F, KYNDT E, et al. Model⁃ 成绩的影响: 一个增值性研究[J]. 教育学报, 2010,
ling for understanding and for prediction/classification: 6(2): 69-76.
the power of neural networks in research[J]. Frontline [29] RODRÍGUEZ-HERNÁNDEZ C F, MUSSO M, KYNDT
Learning Research, 2015, 2(5): 67-81. E, et al.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academic perfor⁃
[16] GARSON G D. Neural network models[M]. Raleigh, mance prediction: systematic implementation and pre⁃
NC: Statistical Associates Publishers, 2014: 10-23. dictor evaluation[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Artifi⁃
[17] ZHANG Y, LIN C, CHI M. Going deeper: automatic cial Intelligence, 2021, 2: 266-280.
short-answer grading by combining student and ques⁃ [30] 王晓平, 齐森, 谢小庆 . 美国学校“成长测量”的 7 种
tion models[J]. 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 主要方法[J]. 中国考试, 2018(6): 21-27.
action, 2020, 30(1): 51-80. [31] TENNESSEE DEPARTEMNT OF EDUCATION. Teacher
· 84 · 2022 年第 7 期

evaluation in Tennessee: a report on year 1 implementa⁃ 践, 2004(5): 1-8.


tion[R/OL]. [2022-05-21]. https://files.eric.ed.gov/full⁃ [35] MEYER R H, DOKUMACI E. Value-added models
text/ED533726.pdf.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ssessments[R/OL]. [2022-
[32] 谭维智 .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算法风险[J]. 开放教育 05-21]. https://www.ets.org/Media/Research/pdf/Meyer⁃
研究, 2019, 25(6): 20-30. DokumaciPresenterSession4.pdf.
[33] 牟智佳, 高雨婷, 武法提 . 基于证据的教师增值评 [36] 梅剑华 . 人工智能与因果推断: 兼论奇点问题[J]. 哲
价:走向智能时代的教学效能评测[J]. 电化教育研 学研究, 2019(6): 86-95.
究, 2022, 43(5): 17-25. [37] 王萍, 田小勇, 孙侨羽 . 可解释教育人工智能研究:
[34] 李晓峰, 徐玖平, 王荫清, 等 . BP 人工神经网络自适 系统框架、应用价值与案例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
应学习算法的建立及其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 2021, 39(6): 20-29.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pplication


in the Value-added Evaluation
LI Junfei1, TAN Dingliang1, LI Gefei2
(1.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2.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value-added evaluation models mainly adopt hierarchical linear regression.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various value-added evaluation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xplanatory ability and accuracy, lack of the link and consolidation between databases and neglecting the
value-added evaluation of non-standardized tests.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s an advanc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 model which can deal with complex systems and self-learning. Applying this technique
to value-added evaluation can help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model building, data processing and large-scale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and technical logic of value-added evaluation, this study proved that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re adaptable to the value-added evaluations in terms of their concepts, data
structures, and complexity characteristics. It also proposed basic strategy and working process for value-added
evaluation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future application
research, such as algorithm risk, model simplification, and interpretability.
Keywords: digital examinati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value-added
evalu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alue-added model

(实习编辑:李 燕)
2022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No. 7, 2022

国家教育考试
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以湖北省为例
管丽萍 1 付 林1 龚志刚 2
(1.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武汉 430077;2. 北京志诚泰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86)

摘要:为有力提升考试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与考试辅助决策支撑力度,提高考务综合治理体系
信息化水平,建设国家教育考试应急指挥系统意义重大。以湖北省国家教育考试应急指挥系统为
例,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指挥会商、消息服务、紧急事件处置、数据与任务填报等,形成了省、市、
县、考点学校多点直连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了对国家教育考试的全域实时预警、全程分级管理、
全局统一指挥。未来可将更多数字技术引入应急指挥系统,推动教育考试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
和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国家教育考试;应急指挥系统;数字技术;考试公平

【中图分类号】 G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27(2022)07-0085-10


DOI: 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7.013

试安全保障面临挑战,运用数字技术推进考试业
0 引言
务与考试数据深度融合,有助于打通信息壁垒,
高考制度建立 70 年以来,国家教育考试管理 降低考试风险,提高组考效率[3]。为积极发展“互
手段由手工操作逐步发展为计算机化管理,在考 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
生服务、考试管理、试卷评阅等方面,信息技术应 级,教育部在 2022 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建设国家
用都取得很大进展。2018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的 教育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完善教育管理 务平台,提升数据治理、政务服务和协同监管的
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 能力[4]。实施教育考试数字化战略行动,实现国
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1]。在教育考 家教育考试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发展
试领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 高质量教育考试、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建设教育
等数字技术提升考试综合治理水平,提高考试科 考试强国的必然要求[5]。
学决策支撑力度,增强考试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早在 2013 年,湖北省就已建成标准化考点
[2]
已成为发展趋势 。当前,考试环境形势复杂,考 419 个,标准化考场 18 750 个,实现了对普通高

收稿日期:2022-05-27
作者简介:管丽萍(1991— ),女,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科技信息办技术科科员;
付 林(1981— ),男,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科技信息办技术科科长;
龚志刚(1977— ),男,北京志诚泰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86 · 2022 年第 7 期

考、成人高考、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考场的全覆
1 建设国家教育考试应急指挥系统的重
盖及对自学考试考场的基本覆盖,建立了一整套
要意义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连接考场、保密室到国家考务
指挥中心的监控系统。标准化考点的全面建成, 1.1 提升国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促进了考务工作精细化、考试过程阳光化、巡考 当前,各类国家教育考试规模大、涉及面广,
过程高效化,极大地推进了考试管理现代化[6]。 组织复杂,管理任务繁重,加之社会环境复杂,保
然而,伴随标准化考点的深化应用,作为标准化 障 考 试 安 全 运 行 面 临 严 峻 挑 战[7]。 考 试 突 发 事
考点五大建设任务之一的考试综合业务系统存 件,如考生作弊或替考、试卷丢失或勘误,以及各
在的问题和不足逐步显现,如系统建设缺乏统筹 类社会突发事件,如交通秩序、疫情防控、气象动
管理与统一信息标准,数据采集和交换机制不健 态、饮食卫生、治安环境、噪音污染等,都对考务
全,考试辅助决策支撑力度不足,尚未形成以数 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考试过程中突发紧急事件
据为核心、可视化程度高、即时性强的现代化指 时,应急指挥系统为事件告警、预判、处置方案构
挥中心等。有鉴于此,在标准化考点建设成果的 建、指挥调度、应急任务下达和事后评估提供了
基础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于 2018 年启动国家教 信息支撑,承担着突发事件及相关信息的处理、
育考试标准化考点省级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 分析、发布和应急处置管理工作。第一时间接报
)建设的试点工作,截至 2021 年
“综合管理平台” 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可随时快速组织会商,实时
12 月,综合管理平台基本建设完成,进一步深化 获取现场情况,及时传达指令并获取反馈,同步
与保障了标准化考点建设,提升了教育考试治理 报告相关机构。出现应急事件时,指挥中心可以
现代化水平,在抗疫保考、保障高考综合改革方 通过智能终端直接联系事发考点,掌握最新情况
面取得一定成效。 以辅助重大决策,试卷勘误信息也可以通过系统
湖北省国家教育考试应急指挥系统(以下简 软件以平台消息的形式直接下发至各考点,大大
称“应急指挥系统”
)是综合管理平台的重要子系 节约了沟通时间,提升了国家教育考试应急事件
统之一。2020—2021 年,湖北省在普通高考、研 处置能力。
究生考试期间均使用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考前、 1.2 提高考务管理数字化水平
考中、考后全方位的监控预警,突发事件快速上 以往应急事件处理采用的是省、考区、考点、
报,综合研判及决策指示快速下达,提升了教育考 考场层层上报与下达的传递模式,存在信息传达
试机构工作人员对考试安全风险的掌控力度。 不稳定与效能不高的隐患,严重影响教育考试治
为进一步探索教育考试数字化发展方向,理 理现代化水平。传统的沟通工具,如电话、传真、
顺数字技术在教育考试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本研 邮件、微信等存在保密性低、网络不稳定问题,如
究对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内容与应用成效进行 多考点发现考生或试卷出现问题,需要给考区工
分析,以突破因数字化水平较低而导致的治理能 作人员打电话或发信息询问,可能会出现电话占
力难以提升的瓶颈,全面融合考试数据资源与考 线、消息太多回复不及时等情况。此外,许多考
试业务,消除信息壁垒,提升考务管理效能,强化 点都安置了作弊防控设备,考区工作人员联系考
考试指挥中心决策支撑力度,助力教育考试数字 点时也会出现因信号屏蔽而无法联系上的情况,
化转型,为推动教育评价总体改革注入新动力。 影响信息传达的畅通。相较于传统的应急事件
管丽萍 等:国家教育考试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 87 ·

处理模式,应急指挥系统使用音视频会商、即时
2 国家教育考试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内容
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电脑软件、智能终端
等设备,构建了完整的指挥调度体系,提供视频 2.1 系统架构
交互、语音对讲、消息收发等功能,满足日常工作 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15 个子
会议需要。应急指挥系统可以保障湖北省内相 系统,具体为基础数据库、数据交换系统、应用支
关地点和人员的全覆盖,实现对国家教育考试的 撑系统、网上巡查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管理系统、
全域实时预警、全程分级管理、全局统一指挥,实 监考人员分配系统、缺考及违规行为上报系统、
现应急指挥的移动化、可视化、即时化、智能化。 试卷跟踪管理系统、作弊防控管理系统、标准化
指挥中心根据对突发事件作出的评估判断,可链 考点管理系统、工作人员管理系统、可视化辅助
接系统内部数据库中已有的综合资源,及时获取 决策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移动工作平台、考试服
考务信息、地理空间信息、机构与人员信息,在处 务微信端。应急指挥系统是决策指挥中最重要
理突发考务事件时,实现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协 的一环,其架构设计充分考虑系统功能及与综合
调,提升了人力、财力、物力统一调度的高效性。 管理平台内其他子系统的交互关系。
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应急指挥系统服务考务综合 应急指挥系统输入信息包括应用支撑系统
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传输的信息及综合管理平台部分子系统的预警
1.3 维护考试公平 信息,输出业务数据到应急指挥主题库供可视化
考试实施过程中,公平公正的考试治理理念 辅助决策系统使用,应急指挥系统与综合管理平
是保障良好考试秩序、营造平等安全的考试环境 台其他子系统业务关系见图 1。应用支撑系统传
的基础。为推进教育考试治理理念现代化,必须 输的信息包括用户权限、组织机构信息(部门人
确立公平公正、程序规范的思想观念,其中:公平 员),其他子系统预警信息包括网上巡查管理系
公正是指公民教育考试权利的平等,考试过程中 统、保密室监控管理系统的巡查告警消息、身份
权力主体职权行使的规范、标准统一,考试结果的 认证管理系统的考生入场认证告警消息、作弊防
客观、真实;程序规范是指教育考试相关部门和 控管理系统的作弊侦测告警消息、试卷跟踪管理
机构工作人员在教育考试各环节中必须严格依 系统的试卷跟踪告警消息。应急指挥系统通过
法、依规办事,避免工作的随意性[8]。传统的应急 系统内部监控获得其他子系统发送的因紧急事
事件处置过程中,层层下达的传递方式效率较低, 件产生的告警消息,继而自动创建告警事件,触
如某次考试试卷勘误信息的传递过程,由最初的 发系统紧急事件处置功能。
省级指挥中心联系考区、到考区联系考点,再到考 应急指挥系统通过数据交换系统获取考试
点传达至每个考场的工作人员,整个过程考试时 信息,并划分为基础库、业务库、主题库,其中:基
间已过大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达的及时 础库存储考试基础信息,包括考点库(考务机构、
性与考试的公平公正。应急指挥系统凭借其一 考点考场)、工作人员库(考点工作人员、押运人
体化、可视化、即时化的系统功能,可以有力地保 员、保密室人员)、考试安排库(考试计划、考试安
证考试流程规范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公正处 排);业务库存储考试过程中采集、汇总的业务数
置,有效保障考试按标准化流程进行,在一定程 据,包括应急指挥数据库;主题库是基础数据和
度上维护了考试公平、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 业务数据的汇聚、分析、展示,包括网上巡查主题
· 88 · 2022 年第 7 期

图 1 应急指挥系统与综合管理平台中其他子系统的业务关系

库、身份认证主题库、作弊防控主题库、试卷跟踪 服务、紧急事件处置、数据与任务填报。其中:指
主题库。数据交换系统通过数据库同步或接口 挥会商功能包括加入会议、主持会议、桌面共享、
调用方式收集本系统业务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考 通信录、会议录像、我的会议,消息服务包括点对
试业务数据。 点消息、群组消息,紧急事件处置主要包括事件
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架构分为用户交互层、 接报、事件处置过程,数据与任务填报包括数据
网络支撑层、应用层、视频服务支撑层、数据支撑 填报、任务填报。
层,见图 2。其中:数据支撑层包括考生库、考试 1)指挥会商功能。在出现突发事件时,通过
安排库、工作人员库、考点库、应急指挥业务库、 云视频平台召开视频会议,可以高效进行事件接
应急指挥主题库,视频服务支撑层包括视频融合 报、事件预判方案研讨、指挥任务部署及跟踪等
集群、流媒体集群、录制服务器集群,应用层包括 专项工作,通过云视频平台、专用视频会议终端、
决策依据、紧急事件处置、指挥调度,网络支撑层 指挥客户端、移动 APP、指挥中心大屏等来实现。
包括负载均衡服务,用户交互层包括大屏展示、 云视频平台作为应急指挥系统的核心模块,在发
计算机 WEB、桌面客户端、移动 APP、微信服务 生突发事件时通过移动化专用设备为应急指挥
号、视频终端、电话语音。应用架构定义系统的 各类工作人员提供语音、视频和短信等通信服
应用组成及各应用之间的分工合作,合理的应用 务。湖北省内省、市(州)、县(市、区)和考点的
架构为系统划分了明确的边界,保证考试应急指 4 级指挥中心通过加密互联网,采用视频会议硬
挥的业务和技术的有效平衡。 件终端接入综合管理平台,各类终端通过云视频
2.2 系统功能 平台进行通信和协作,随时联系相关责任人或发
应急指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指挥会商、消息 起应急视频会议,且云资源支持点对点、点对多
管丽萍 等:国家教育考试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 89 ·

图 2 应急指挥系统应用架构

点、多点对多点等多种视频会议模式。云视频会 长问题,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议系统支持不同场景下的 PC 端和移动端视频会 2)消息服务功能。消息服务支持点对点或
议需求,并支持屏幕共享、文件共享、电子白板等 群组的消息模式,支持 PC 电脑 WEB 页、桌面客
基础功能。客户端提供专业的视频会议召开、会 户端、移动 APP 等多种终端参与交流讨论,并自
议控制功能,并能接入巡查视频。应急指挥业务 动保存沟通记录和上传之间的文档,保障指挥中
系统和云视频平台在“楚天云”和“天翼云”上采 心与应急人员之间的高效沟通。
用多云模式部署,利用云弹性计算和微服务部署 3)紧急事件处置功能。事件接报来源包含
特点,可根据考试计划动态扩缩和灵活应用集 人工告警与自动告警。其中:人工告警是值班值
成。多云部署架构能够从不同角度和网络路径 守人员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方式上报事件;自
实现应用编排的混合部署,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 动告警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与业务系统内网
面具有突出的优越性能,可有效保障网络传输的 上巡查管理系统、保密室监控管理系统、身份认
顺畅[9]。移动客户端为事件接报、紧急事件处置、 证管理系统、作弊防控管理系统、试卷跟踪管理
指挥会商等提供灵活便捷、移动化、直接触达事 系统联动,自动检测风险项目,在触发预警值时
件现场的指挥工具。出现特别紧急事件时,考点 自动将异常信息实时传输到值班室。人工智能
一级可越级直接与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指挥中心 技术应用于考务系统,使考务管理更加智能。例
点对点会商,避免因层层上报引起的处置时间延 如,考试管理部门通过考务管理平台实时了解考
· 90 · 2022 年第 7 期

点真实情况以及考点周边情况、天气变化、交通、
3 国家教育考试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与
突发事件等, 并对考试过程中的事务进行智能决
实践
策[10]。事件处置过程包括处置方案、处置任务、事
件升级、事件结束、事件回放。其中:处置方案是 3.1 紧急事件处置流程
指挥人员参考预案库中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 应急指挥系统的业务流程包括事前预防准
况定制处置方案;处置任务是指挥人员通过视频 备、事发信息报送、事中研判调度、事后评估总结
调度会商、群组交流进行指挥调度;事件升级是 4 个步骤,具体流程见图 3。
指事件发展未受控,进行会商讨论后升级事件, 1)事前预防准备。事前预防准备包括考试
重新拟定处置方案;事件结束、事件回放是事件 风险管理、预案管理、案例管理、政策法规管理
结束后一系列评估总结流程。 等,目的在于建立数字化管理体系,明确在事件
4)数据与任务填报功能。数据填报以调查 发生前的各项预备方案。风险管理是根据事件
问卷形式,提供省内高考考点在开考后 30 分钟内 风险类型与等级,将在考试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问
上报疫情情况及考试结束后 1 小时内的报平安功 题通过计算机程序定义于系统中,从而构建一整
能。任务填报通过在线模板填报的方式,在大学 套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实现了
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 对既发和突发问题的分级分类管理,与风险预
语等级考试及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使用,如在 警、应急预案协同,辅助决策人员进行应急指挥
考前、考中、考后收集考点或相关考试机构需要 管理。风险类型包括考题泄露、试卷押运异常、
填报的一些信息,使整个填报任务可监控、可监 保密室异常、考场异常、设备故障、试卷异常、考
管,填报完成后可通过系统进行汇总统计。 生违纪、工作人员违纪、交通安全、自然灾害等。

图 3 应急指挥业务流程
管丽萍 等:国家教育考试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 91 ·

风险等级有 1~4 级,按照危害程度分为小、中、大、 育部教育考试院报告初步情况。


特大,按照紧急程度分低、中、高、特高。预案管 3)事中研判调度。事中研判调度包括综合
理是对历史上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的有效管理方 研判、指挥调度、事件解除。综合研判中,指挥人
法与解决方案进行科学统筹后,总结出一套应急 员可以通过预案管理模块调取查看有关应急预
预案体系。面对考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 案,提取应急预案实施不同阶段的考务信息、地
供科学可靠、快速有效的应对办法,可以缩短紧 理空间信息、机构与人员等信息,并进行指挥商
急事件的响应时间,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 讨会议,选择启用符合事件类型的应急预案。对
应急预案可以根据风险类型检索该风险项目的 于一般事件处理,首先搜索预案库,查找是否存
应急措施和上报对象,一个风险项目可以对应多 在对应的应急预案,匹配到预案后提交领导进行
条处理措施,并关联相关政策文件、应急案例。 事件审批,系统自动记录预案审批过程。若无应
案例管理是对已发生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录入 急预案,按重大事件处置流程执行。当事件被判
与数据维护,以建立完备的应急事件历史档案, 定为重大事件后,应通知各责任单位负责人,通
为突发紧急事件的预测与预警、预案库构建、演 过即时通信工具进行研讨,定制处置方案,并督
练模拟、事件处置决策提供参考借鉴。案例录入 导事件相关人员执行处理,商讨过程由值班人员
包括入库登记,收集、整理相关专家与部门提交 收录整理归档。指挥调度是指事件处置方案确
的历史突发考务事件。案例数据维护提供查询、 定后,处置任务通过应急指挥系统下发到现场和
修改等功能。政策法规管理是指对相关政策法 有关执行人员,执行人员利用应急指挥终端或移
规信息进行维护,并将政策法规与预案、案例进 动终端接收指令及相关文档,进行相应处置。应
行关联,为突发紧急事件的决策提供依据。 急处置任务执行人员通过终端一键触发,与各级
2)事发信息报送。事发信息报送管理包括 有关指挥人员建立音视频沟通渠道,将处置结果
通过多渠道获得事发信息报告、紧急事件接报、 进行口头汇报,并将结果记录等信息录入系统或
预测预警。事发信息报告可从现场人员、内部系 与指挥人员共享文档,从而完成应急处置反馈。
统提示、外部信息等多渠道获得,同时要通过高 系统提供紧急突发事件处置过程的跟踪记录功
效、稳定、统一的内外部数据交换机制,以确保内 能,任务实施人对事件处置过程进行记录,包含
外部信息的全面汇入,提高信息报送自动化水 文字记录、相关文档或音视频记录,以便决策人
平,保证指挥中心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全面地掌 员能了解任务进展、完成情况,并保留处置凭证。
握现场情况。紧急事件接报后,值班人员接到告 重大事件向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续报,处理完成后
警第一时间上报,教育考试机构通过告警信息核 事件解除。
实告警是否属实,并根据告警内容初步判定事件 4)事后评估总结。事后评估总结管理指在
性质(一般告警与重大紧急事件)、事件风险类型 考后阶段,根据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再现
和级别,并确定处理方案研判、处置任务部署等 应急全过程、全信息展示,对各类突发事件处置
后续应急流程。指挥中心值守人员接报后,确定 进行全面评估并改进预案,对处置的时效性、有
事件类别和风险等级,根据事件级别向不同层级 效性等综合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总结事件发展规
的考区指挥人员进行汇报,将风险级别高的事件 律,从而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事后由指挥中心相
作为重大事件向省级指挥中心报告,且同步向教 关人员对事件处理进行应急评估,生成事件结果
· 92 · 2022 年第 7 期

报告,并作事件善后处理,重大事件向教育部教 500 名高考生,因突降暴雨引发内涝而被困,无法


育考试院结报。事件结果报告是应急指挥人员 按时赶赴考点,应急指挥系统在即时联系各级考
通过系统查询调取突发事件的处置管理记录和 试 机 构 、快 速 现 场 处 置 方 面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文档视频记录信息,对事件处置过程进行复盘, 2021 年普通高考期间,湖北省内 317 个高考考点
并对事件归档,包含事件处置结果、预案执行审 使用数据填报功能,在每场考试开考后 30 分钟内
批过程及会商过程的归档记录,并支持按照事件 上报发热考生统计数据,每场考试结束后 1 小时
类型、紧急程度、预案匹配度等条件或关键词进 内报平安,使得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快速掌握全省
行检索。事件善后处理是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 的考试进展情况。各类综合考试使用任务填报
对事件处置的全过程进行专项评估,包括事件接 功能,收集各个考点上报的信息表。相较于传统
报信息、性质及风险类别确定、处置方案制定、处 的微信群、QQ 群的上传下达方式,应急指挥系统
置任务执行等流程环节评估、工作人员表现评 进一步提升了信息传递效能,数据统计功能具有
估,以及对预案提出改进建议、是否列入案例库 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切实提升了全省教育考
等,最终形成持续的知识积累,使预案管理逐步 试管理现代化水平。
完善。系统支持完整记录评估会的参会人员、评
4 结束语
估内容和会议视频文件。
3.2 实践效果 近年来,我国教育考试机构加快了信息化建
应急指挥系统构建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设步伐,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的考试管理信息
对风险类型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出现问题及时 化平台,给考生营造了安全、公平、公正的考试环
向管理人员发出预警。一旦出现紧急事件,可以 境[11]。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采用先进的信息技
使用应急指挥系统的会商与消息服务等功能及 术,促进了考试理念的转变, 提升了考试综合治
时通知相关责任人进行事件处置,有助于把控全 理能力,切实提高了教育考试管理与服务的专业
局,保障考试顺利进行。截至 2022 年 5 月,湖北 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12]。应急指挥系统作为综
省教育考试院为省内各级考试机构、普通高考考 合管理平台的重要子系统之一,采用客户端软
点学校及省内高校共配备了 674 台视频终端一体 件、手机 APP、视频终端设备相结合的手段,以及
机设备,构建了省、市、县、考点学校多点直连的 基于互联网的音视频传输技术、视频加解密技
应急指挥体系,为普通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提供 术、即时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预警措施,实现了从
了应急指挥技术服务。 省级指挥中心直达考点的可视化多场景指挥。
在突发紧急事件处置过程中,应急指挥系统 应急指挥系统不仅应用数字技术在数据资
可有效防止因无法及时、清晰地获知现场情况而 源融合、平台云等方面为教育考试管理赋能,也
导致处置欠妥情况发生,实现了全省各级教育考 为教育考试工作人员、考生等提供了更加便利、
试指挥中心及时沟通,确保应急指挥信息畅通无 精准、高效的服务。随着教育考试数字化发展,
阻。同时,在移动 APP 中增加应急指挥模块,考 还应进一步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
务工作者能够在现场入会进行应急处置,打通了 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丰富和完善考试治理信息
应急指挥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对突发事件的快速 化的应用场景,推进考试服务的全域全程信息
处置。2020 年普通高考期间,黄梅县华宁高中近 化[13]。未来,可将更多数字技术引入应急指挥系
管丽萍 等:国家教育考试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 93 ·

统,以推动教育考试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 2020, 21(1): 81-84.

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首先,在考生服务方面,可 [4] 教 育 部 2022 年 工 作 要 点 [EB/OL]. (2022-02-23)


[2022-03-12].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
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向考生提供考试动态和考
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试信息查询、考试路线导航、考分查询等便利性 [5] 王志武 . 新时代推进教育考试技术现代化的思考[J].
服务;其次,在考务数据汇聚方面,汇集全省各类 考试研究, 2021, 17(5): 61-66.
考务数据信息,可通过建设应急指挥、试卷跟踪 [6] 孙军 . 标准化考点的建设与思考[J]. 天津师范大学学

和网上巡查功能的 APP,为考务人员提供更便捷 报(基础教育版), 2013, 14(4): 45-48.


[7] 鲁欣正 . 用信息化推进国家教育考试治理能力现代
的服务;第三,在考务大数据分析方面,不断完善
化的思考[J]. 中国考试, 2020(5): 49-54.
各阶段考务信息,利用全量考务数据进行综合性 [8] 彭宇文, 姜杰文 . 依法治考核心要素探析[J]. 中国考
分析,实时监测各类异常情况并及时预警,为指 试, 2021(11): 73-79.
挥中心提供更完善的决策支撑服务。 [9] 程伟华, 王纪军, 章路进 . 基于多云架构进行应用编
排 混 合 部 署 的 研 究 [J]. 计 算 机 测 量 与 控 制 , 2020,
28(11): 159-163.
参考文献:
[10] 汪张龙 . 人工智能技术在考试中的应用[J]. 中国考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通知:
试, 2017(11): 30-36.
教 技〔2018〕6 号 [A/OL].(2018-04-18)[2022-02-23].
[11] 杨跃东, 鲁欣正, 袁芳 . 基于 EA 模型的国家教育考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
试信息化顶层设计[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3): 5-
334188.html.
9.
[2] 朱 颖 . 评 价 愿 境 中 的 教 育 考 试 机 构 专 业 化 之 路 :
[12] 姜钢 . 教育考试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和任务[J]. 中国考
2021 教育评价国际研讨会综述[J]. 教育测量与评价,
试, 2017(6): 1-5.
2022(2): 87-93.
[13] 胡向东 . 我国教育考试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3] 王义勇 .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考试管理智能化
实现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24): 28-30 .
建设探析: 以自学考试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Command System for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Taking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GUAN Liping1, FU Lin1, GONG Zhigang2
(1. Hubei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 Wuhan 430077, China;
2. Beijing TECHHER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086, China)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 a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emergency command system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to handle emergency incidents in examinations, the support for auxiliary
decision-making in examination,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the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affairs
management system. Taking the Hubei Provincial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Emergency Command
System as an example,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system include commanding and consultation, message
service, emergency handling, data and task reporting, etc., forming a multi-point direct connection system
among provinces, cities, counties, test sites. The emergency command system has realized the real-time pre-
· 94 · 2022 年第 7 期

warning, the whole-process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and the overall unified command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In the future, more digital technologies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he emergency command
system to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ll elements, all processes, all businesses and fields of the
education examination.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emergency
command system; digital technology; examination fairness

(责任编辑:张 丽)

(上接第 76 页)

The Pathway and Prospect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Examina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Infrastructure
WANG Zhanglong, LI Junjie
(iFLYTEK Co., Ltd., Hefei 230088, China)

Abstract: The new infrastructure represented by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an effective pathway to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examinations and provides fundamental support for thei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new infrastructure of education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examinat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 and a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framework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s in all settings with the digital base as the core, then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key application scenarios in the application framework.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various stakeholder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examination authorities, technical companies and researcher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w infrastructur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test

(责任编辑:王海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