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91

二十二子详注全译

孔子集语译注
(上)

孟庆祥 孟繁红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目 录
前言 …………………………………………………………………… ( )
孙氏孔子集语序 ………………………………………………………( )
孔子集语表 …………………………………………………………… ( )
自序 …………………………………………………………………… ( )
卷一 劝学一 ………………………………………………………… ( )
卷二 孝本二 ……………………………………………………… ( )
卷三 五性三 ……………………………………………………… ( )
卷四 六艺四上 …………………………………………………… ( )
卷五 六艺四下 ……………………………………………………( )
卷六 主德五 ……………………………………………………… ( )
卷七 臣术六 ……………………………………………………… ( )
卷八 交道七 ……………………………………………………… ( )
卷九 论人八 ……………………………………………………… ( )
卷十 论政九 ……………………………………………………… ( )
卷十一 博物十 ……………………………………………………( )
卷十二 事谱十一上 ………………………………………………( )
卷十三 事谱十一下 ………………………………………………( )
卷十四 杂事 ……………………………………………………… ( )
卷十五 遗谶 ……………………………………………………… ( )
卷十六 寓言上 ……………………………………………………( )
卷十七 寓言下 ……………………………………………………( )

・ ・
前 言
据近年考古新发现,可以进一步证明中国儒学源远流长,殷代教授
贵族子弟的官学,其教育内容已粗具后代儒学的雏形。至周时,其教育
思想、学习科目、研究范围,已大有规模。
春秋时代,周室统治力量衰微,形成末大不掉的政治局面,诸侯战
争频仍连年,礼坏乐崩,私学之风始盛行于世。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各
言治国之道、生民之法、存世之情。其中影响最著者是孔子的儒学,孔
子不但是显于世的儒学的继承者,而且独具家法,自创新派。所谓弟子
三千、七十二贤人,他们有共同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经历了一个大
动荡大分裂大变革的时代,开辟了一个有理想有主张的崭新的思想领
域,
终于形成了以文化教育为专职的儒家学派。而这个学派于是踏上
了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漫长历程,学术生命从此与之相始相终。
纵观人类历史,一个学术流派,其影响如此之深远,在世界民族文化之
林中也是仅见而已。它犹如中国版图上的黄河长江,浩浩荡荡,自古奔
流及今。因此,若想研究中国的历史政治、民族个性、人文思想,而不去
了解孔子儒学,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孔子集语》编者孙星衍,是有清一代经学大师,著述颇丰。他任职
山东督粮道时,因足病而“引疾归田”,他感叹“籍亡七国,书散嬴秦”,再
加之秦火战难及历代劫波又使孔子儒学之作传世者无多。因受薛据
《孔子集语》的启示,决定广  古籍,汇编新著,仍用《孔子集语》之名。
其既定体例是:除“六经”、
《易・十翼》、
《小戴礼记》、
《左传》、
《孝经》、
《论
语》《
、孟子》、
《孔子家语》、
《史记・孔子世家》、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之
外,所有群经传注、诸史、诸子,以及唐宋类书典籍,
“ 只句毕登,无所去
・ ・
取”。接着,孙星衍组织力量,综其异同,比勘文字,校正讹误,时出校
记。再仿照《晏子春秋》旧例,以事类相同者分编,且比对《说苑》划分目
录。历经二年,大功告成。
《孔子集语》是一部摘录汇辑性的著作,表面看各个篇章都是采摘
群书,诸家林立,观点不同,似乎杂乱无章,实则经编者精心规划,分卷
别类,条分缕析,层次清楚。全书分《劝学》、
《 孝本》、
《 五性》、
《 六艺》、
《主德》、
《臣术》、
《交道》、
《论人》、
《 论政》、
《 博物》、
《 事谱》、
《 遗谶》、
《寓
言》共十四类,因《六艺》、
《事谱》、
《寓言》篇幅过大,又各分为上下两卷,
总计十七卷。这十七卷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论析评价。

一、治学与养德(包括 、、 卷)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治学思想与教育实践是密
不可分的,其“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
“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等教
学方法和手段,至今还在指导一代学人。他多见多识、学而不厌,择善
而从,独立思考,三十岁时已成为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弟子们曾这样
评价他: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因为具有这样的治学方法和
虚心态度,才能“三十而立”,就是说,三十岁时已打下了坚实的学问根
底,此后才会有“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的生命历程。
《劝学》卷首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不可以不学,见
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又说“虽立
不久”,可见立身处世更要有所作为。通过学习不但可以使人“闻于四
方”,
“名昭诸侯”,而且能“有终身之乐”,
“无一日之忧”。孔子尤其注意
独立思考,他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这样才能获
取真学问。所谓学问,是说好学善问。本卷还谈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问题,孔子说“欲知则问”,
“ 学而不行,可以无忧欤?”古人所谓“学”,包
括两个方面:知识和道德。因此,第二、三卷是《孝本》、
《 五性》,专谈道
德修养问题。
孔子的伦理道德观是以孝为本,这是出于巩固封建宗法社会的血
・ ・
缘关系的需要。孝道是属于亲子之爱,它反映家族纵向的血缘关系;同
时还有一个悌道,从属于孝道,是兄弟之爱,它反映家族的横向血缘关
系。孔子主张重孝,因为重孝可以增强血缘密合关系,以及家族分子的
向心力。
孔子的政治道德观也是以孝道为本,他认为家与国,是二而一,一
而二的关系。仁义之道也必须以孝道为基础,这种孝本思想更适合于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
《孝本》卷中,选取了许多行孝故事。但是在这里,他似乎也看到孝
本思想对社会的反向桎梏,因此他反复提出“举荐贤人”,以为约束。他
提出“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子从父命还要“审其所以从”。这与汉以后
出现的愚忠、愚孝观念,是大不相同的。本卷还对“六本”、
“ 三教”有较
为全面的记述。另外还记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曾参受杖、孔子闻
哭、楚人直躬、虞舜淘井、老莱娱亲、子春伤足等。
孔子是我国古代道德学的奠基者,他提出的“五性”,指的是仁、义、
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孔子的道德观以仁为具体内容,以礼为表现
形式,辅以义、智、信三个方面。这一整套的道德观,是立足于维护封建
贵族统治秩序上的,同时也附合人们要求文明进步的思想倾向。
《五性》卷中,孔子说:
“ 仁者乐山。”高山博大无私,普育万物,予民
以利,因此说仁者有山的性格,故而乐之。孔子又说:
“仁者爱人。”近年
来,
有人说“爱人”就是爱奴隶主,并以“人”与“民”的词本义作证明,这
哪里是考证,其实是“阶级斗争”!孔子的“爱人”,作为一种道德原则,
要历史的、辩证的加以分析,既要看到它烙有一定的阶级印迹,又要看
到它具有绝对的普遍性。
它是在坚持区别不同阶级和不同等级的前提下,要求把爱心普遍
推及于全社会。否则,对“为政以德”的愿望就无法解释,对“泛爱众”的
思想就难以判断,对“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就说不清了,对“始作俑者
其无后”的诅咒又怎么评定是非呢!孔子爱国家,爱人民,反对强者胡
为,同情弱者无助,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向往未来的大同世界,这是勿
庸赘言的。本卷多处描述孔子的道德修养,他主张“恶恶道”,
“ 好善
・ ・
道”。强调“不以利害义”,他责问不害义,
“耻辱何由生?”孔子是个正直
的人,他甚至说“智者长寿”。弟子要去做官,他说“恭敬忠信可以为
身”,并告诫说:
“欲人之信己,则放言而笃行之。”

二、六艺与六经(包括 、 卷)

“六艺”是古代儒家教学的传统科目,只有贵族子弟在官学中才能
学到,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当时儒者说:
“习礼乐可以为相,
习射御可以为将,习书数可以为宰。”至春秋时,孔子开创民间私学,又
开设新科目有: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六艺。至汉代艺学升格为
经学,因此六艺才称六经。后来有人还叫高等六艺。
《六艺》上卷,以研读《周易》开篇,遗憾的是此卷篇目多选自谶纬之
书。孔子晚年好《易》,态度十分认真,以致于“韦编三绝”。终于学有大
成,结果“五十究《易》,作《十翼》”。
《周易》是一部神秘色彩浓郁的奇书,它与天命、鬼神、祭祀之关系
异常密切。近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论,孔子思想是唯心的还是唯物
的?孔子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其实这种贴标签、划成份的作法,
本来就不妥当,也可能是“斗争”的需要吧!孔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尤其是那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
何言哉?”很清楚地表述了自己的天命鬼神观念:不迷信也不愿谈论鬼
神,不明确也不肯定天命。其实,在那种历史情况下,几乎可以认定孔
子是一位“无神论者”。然而他又确实多次鼓吹天命,极力主张祭祀鬼
神,如此之矛盾,这种近乎二元论的天道观,有人只想从宗法社会制度
方面加以解释,显然说不清楚。其实,我们如果从孔子思想的一个主
枝,即中庸之道下手,就可以找到这个结的端倪。孔子说“执其两端而
用其中于民”,又说“过犹不及”,从孔子的政治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他
反对“过”,也反对“不及”,而选取中,这往往是正确方法之所在。另外
还要注意孔子是说“用其中于民”,大家都知道,祭祀鬼神,不是给死人
看的,而是为活人。祭祀可以产生家族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在当时
是战胜一切困难的能源。
・ ・
现在,我们再回头研究《六艺》上卷所摘录的有关《周易》的论述。
《周易》是一部古代先民卜筮的书,由于孔子为之写作十篇《易传》,后人
才能把其中蕴藏的深奥哲理阐发出来。《周易》的哲理隐含在蓍与卦
中,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之道”,一是“民之故”。前者是关于天地
万物,后者是关于人类社会。由于远古先哲生活斗争经验的长期积累,
不知他们曾经穿越过多少漫长寥阔的历史时空,终于创作出这部神奇
的《周易》。而把以上两个方面的知识信息事先储存在蓍和卦之中,用
《周易》自己的一句话,就是“智以藏往”。由于孔子《易传》的阐释,我们
知道《周易》是通过占卜而输出信息,指导人们的行动。直到现代世界
的未来学家,都把《周易》视为揭示今古奥秘的经典之作。应该承认,即
使是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
《周易》中仍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
孔子对《周易》研究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解释人事问题,
《 六艺》上
卷孔子就说“考天时,察人事。八卦之要,始于乾坤,通乎万物。易穷则
变,变则通,通则久。久于其道,其理得矣。”同时,对易卦的产生历史、
社会效用,以及计算方法,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本卷多选自于纬书,
其中《周易乾凿度》最多,文中充斥唯心、宿命观念,还有一些荒诞不经
的故事,都应予以批判。
《六艺》下卷,此卷六艺是指六经。六艺是孔子儒学的教学内容,教
学内容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孔子为了适应春秋时代的需要,当时的教
学内容已有巨大的变化,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六经已成
为主要课程。孔子曾说:
“ 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
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孔子注重道德教育,并且认
为:道德教育的完善,必须通过六艺的学习;而六艺学习的结果,也必须
落实到道德教育的完善上。《六艺》中,孔子首先强调《诗》、
《书》、
《礼》、
《乐》,尤其是《诗》、
《 礼》、
《 乐》三者。孔子说: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他又把六艺归结为“四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本卷第一部份是孔子对《诗经》有关论述,孔子认为《诗经》有极大
的政治价值,他称《诗经》是“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并有不可
估量的社会作用。说《诗经》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 ・
父,远之事君”。本卷开篇对《关雎》的评价,要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说法更鞭辟入里。至于对其他篇章的评论也都各有特色,然而这些
评论常常与道德伦理和各种神异鬼怪生硬牵扯到一处,让人扫兴。本
卷第二部份内容是孔子对《礼》、
《 乐》的评论,孔子重视先王礼法,强调
“先王制礼,不敢过也”,又说“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
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
之交也。”又通过一些小故事,记述君臣、丧葬、婚嫁、祭祀、聘问等礼仪。
《乐经》今已失传,这是“礼坏乐崩”的一个直接结果。《诗三百》是
靠乐曲传唱的,古时贵族宴饮或君侯外交,常予引用。历经数代,古时
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庙祭宴会不再以诗传情,诸侯间外交聘问也不再
以诗言志,传承既久,
“ 诗而不歌,乐之失也”。孔子重视音乐和礼制的
作用,并且还是音乐行家,他说:
“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
礼。”又说:
“礼以修外,乐以修内。”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经孔子编撰而流传后世。它对后代
秉笔直书的史家作风,以及代有人作的二十六史的形成,都有巨大的影
响。它以鲁国系年为纲,记述了周王朝及其它诸侯国二百四十二年史
事,
“微言大义”,
“寓褒贬,别善恶”。本卷记述了编撰时间、材料来源、
写作目的、体例格制、写作甘苦,论辨史实等情况。其中有一句话,说得
相当深刻,
“ 夏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
《 春秋》
不作;
《春秋》作,而后君子则知周道亡也。”
《尚书》是一部记言的古史书,传说经孔子纂辑,并为之序,似不可
信。本卷无所涉及,因此置之不论。

三、治国与安民(包括 、、、、 、 卷)

春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诸侯称雄割据的大分裂、大整合时代。自
平王东迁,周朝王室已逐渐失去控制诸侯的能力。先是诸侯相互兼并,
撕毁了王室独尊的宗法纽带,接着又出现了诸侯内部的斗争,大夫瓜分
公室的利益,陪臣专擅国家的权力。
鲁国本来就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处于殷民长期活动的地区,
・ ・
在周王分封的诸侯国中,地位崇高,条件优越,保存着大量的宗周文化
系统。当鲁宣公“初税亩”之后三十年,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
三家第一次瓜分公室;又过二十五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这就是
“四分公室,季氏择其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孔子就生活
在这个礼坏乐崩,经济混乱,政权旁落的鲁国定哀之世,孔子的政治活
动,在国内不能不与三桓周旋,在国外又不得志于其他诸侯。在这个时
代背景下,在栖栖惶惶的周游列国奔波里,在辛辛苦苦的教学写作实践
中,逐渐形成了“大一统”、
“天下为公”等大同思想,提出了臣忠君,君养
德的主张。孔子的“忠君尊王”思想是有条件的,即“君君、臣臣”。君要
“使臣以礼”,
“节用而爱人”;臣则“事君以忠”,刻守臣道。
《主德》卷主要讲君主应具备的品德修养,选取大量的历史故事,说
明孔子强调君王更应“敬老”、
“ 乐施”,
“ 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认为
这些平常的修养是“治民之本”。“明主之所征,不夺其财,犹时雨也,至
则民悦矣。”必须获得民众的拥戴,
“ 上之亲下如腹心,则下之亲上如保
子之见慈母也”。更主要的,君王要注意选贤任能,俯身纳谏,
“ 仁者莫
大于爱老,智者莫大于知贤”。由于君主高居万民之上,
“处尊而恐不闻
其过,得志而恐骄,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之。”君主还须耳聪目明,
有远见,要“知哀”、
“ 知忧”、
“ 知劳”、
“ 知惧”、
“ 知危”。孔子警告君王: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
至矣!”本卷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传说,如:武丁祭成汤、楚庄王寝疾、糟
丘酒池、师旷摔琴、晋文公伐原。还选取《大戴礼记》一些名篇:孔子闲
居曾子侍、宰我问于孔子,都是些有益的佳作。
西周统治阶级,继承并发展了殷商奴隶主的君权至上、臣下驯服的
奴隶统治思想。而孔子的“君君、臣臣”是宗法等级制封建社会条件下
所产生的新思维,带有一定的民主性和人民性的进步思想。在这种思
想指导下,孔子力图实现一个“圣君”、
“ 贤臣”、
“ 良民”组成的“大一统”
的和平盛世。
《臣术》卷主旨讲为臣之道,文中选取了各种类型的贤臣。有的直
言敢谏,廷争面议,
“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磋君之不善,出则
・ ・
高誉君。”有的勤勉公事,辅佐幼主,
“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请然后行,无
伐矜之色。”有的行为端严,不存私心,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选取
许多古代知名的贤臣良相的故事,如周公、晏婴、管仲、子产、介子推、祁
黄羊、孙叔敖、王子比干、司马子綦等。还有许多好故事,如:晏子使鲁、
楚昭王欲之荆台游。
主德臣术固然重要,而知人论政,更是在位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孔
子把人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庸人,
“ 口不能道善言,动行不知所务,从物
如流,不知所归”,这类人不会有所建树,可以“令之从众”。第二类是平
常人,
“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顺之。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
损”,这类人是大多数,可以“劝之守本”。第三类是君子,
“躬行忠信,仁
义在己,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这类人有德有才,
“俊
彦皆出其中”。第四类是贤人,
“ 行中矩绳,言足法天下,躬为匹夫而愿
富贵”,这类人有知识,懂法制,能向上,
“ 才堪大用”。最高一等人是圣
人,
“通于大道,应变万物而不穷。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总要万
物。”这类人是国家栋梁,必将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文中又选取
一些明君贤臣的故事,如齐桓公、晋文公、鲁哀公、晏婴、介之推。尤其
是自己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子路,孔子都有针对性的予以评价。
孔子告诫当政者要注意观察人、研究人、选拔人、任用人。他愿意
交结朋友,即使是自己的学生,他也愿意如朋友一般相处,这和他的政
治理想有直接关系。文中经常通过他与弟子交谈的形式,说明自己的
交友之道。孔子说: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
化矣。”这是告诫人们如何选择交友对象。孔子说:
“ 与人交者,推其长
者,
违其短者,故能久长。”这是说人无完人,宽厚待友,须取其长弃其
短。孔子说:
“新交取亲,其忠乎!言寡可行,其信乎!”这是说朋友之间
要忠诚老实。文中用一些故事说明了交友的原则和意义。知人可以论
政,交友才能谏贤,这是治国安民之道。
《论政》卷是讲如何搞好国家大政。孔子开创私学,
“有教无类”,目
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的政治理想,如前所说,就是
“仁政”、
“ 礼治”、
“ 大同”,实现这个政治理想的力量就是“圣君”、
“贤
・ ・
臣”“
、良民”。他认为“圣君”是既定的,虽可谏而不可欺,即使不是“圣
君”,如果取而代之,也是大逆不道。而“良民”确是太平盛世不可缺少
的主要因素,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富之”、
“教之”、
“法之”。如此说来,
只有“贤臣”是可以经过自己的主观力量而加以培育的决定环节。那么
谁是可以承当“贤臣”的角色呢?只有士和君子了。有了合格的士和君
子,就可以从中选出贤臣。作为中间层的“贤臣”,上尽忠于圣君,下施
惠于良民,
“仁政”和“礼治”就可以实现,封建宗法等级制的“大一统”国
家就可以永享太平了。孔子办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这样的士和君子,以
搞好国家大政,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正如本卷所说,孔子认为抓国家大政第一步是首先使百姓富起来,
“发仓禀,振困穷,补不足”,第二步是重视教育,
“既富之乃教之”。第三
步是讲礼制,
“有礼然后有刑”,
“先教后惩”。至于对当政者滥施刑法的
作法,孔子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他对待百姓是“哀其不闻礼教而就刑
诛”“
,不教其民而听其狱”。反对“乱其教,繁其刑”,主张教化在先,对
于刑罚,最好“置而不用”,只要“有罪者惧,无罪者耻”,就可以了。由此
可见,孔子的为政思想是标准的“仁者爱人”。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多闻”、
“ 多问”、
“ 多见”,
“ 多识草木鱼虫
之名”。认为培养贤才除主要学问外还要注意小学问,小学问可以积累
出大知识,有大知识才能成为人才,成为“君子”。
《博物》卷中,写了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神异事物,还有一些
荒诞的传说,而孔子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这不过是为张扬孔子的才智罢
了。卷后选些饶有情趣的民间故事,如:隼死陈廷、齐景公大钟、楚昭王
渡江,还可一读。

四、生平与思想(包括 、 卷)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古希腊伟大的哲
学家赫拉克利特、印度佛教创始至尊释加牟尼生活在同一时代,这是世
界人类史上政治最动荡、思想最活跃的时期。
孔子在这个历史时期,开创私学,设教授徒;提倡仁政,周游列国;
・ ・
教学“六经”,撰写《春秋》,真是“功莫大焉”。
《事谱》上卷写得十分详尽,孔子是殷人后裔,十世祖为宋闵公。至
曾祖才由宋移居鲁国。孔子出生于公元前 年,家道早已衰微,所以
他说:
“吾少也贱。” 岁有志于学, 岁父母双亡,由于孔子能刻苦学
习, 岁已成为博学多能的学者,开始做地方小吏。“三十而立”,设教
授徒,
“有教无类”。就在这一年,孔子西游洛阳,拜见时任周藏书室之
史的老子。此后孔子的人生发生很大变化,在教学实践中,孔子的“仁
道”、
“礼治”主张已渐趋成熟。 岁时,鲁国三桓权利之争愈演愈烈,
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公元前 年孔子也率领弟子至齐。因受齐国
贵族的排挤, 岁时又返归鲁国。公元前 年鲁定公即位,此时孔
子 岁,已过“不惑”之年,教育事业十分兴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各有其能,已形成天下影响最大的儒学流派。公元前 年,孔子刚过
“知天命”之岁,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转年升任司空,继而升任司寇,
这是孔子政治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力主改革,首先削弱三桓势力,壮
大公室权利。尤其公元前 年夹谷之会,孔子在外交上取得巨大胜
利,逼使齐国退还以前所侵占的鲁地。其后不久,昏庸的鲁定公与季桓
子合谋疏远孔子,孔子终于决定离开鲁国,率领弟子到了卫国。这一年
是公元前 年,卫灵公夫人南子曾召见孔子,又遭遇匡城围困。三年
后,卫国发生政变,发生卫灵公及卫出公两代父子之争,孔子出亡。公
元前 年,这一年孔子六十岁,本是“耳顺”之年,却也是多事之秋,离
卫过宋至陈。其间宋司马桓  砍树逐客,欲杀孔子。后在陈国定居三
年。公元前 年吴楚军队战于陈国,孔子出奔楚国途中在蔡国的负
函被乱兵围住,绝粮七日。这一年孔子自陈至楚,又自楚反卫。至公元
前 年,孔子 岁,最后返归鲁国。此后,除了教学之外,孔子潜心
著书立说,在教学“六经”中都留有他的心血,并编撰了历史著作《春
秋》。孔子晚年只有子贡、子夏、曾参等少数弟子陪侍身边。直至“从心
所欲不逾矩”之时,他才逐渐明白了,自己的政治希望在遥远的未来。
公元前 年,鲁哀公 年春,孔子 岁,一代伟人悄然逝去。
《事谱》分上下两卷,上卷写孔子顺境中的事业。开卷略述孔子家
・ ・
谱,
文中说孔子 岁拜见老子, 岁任鲁司寇,一生“周流海内,再干
世主”,
“所见八十余君”,到过齐、卫、楚等国。至于设教授徒,说开始时
“子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说明当时的私学风行天下,孔子教育思
想的实施也是坎坷多歧的。文中有关孔子行迹,发人深省。如:孔子观
太庙金人,见金人而三缄其口,写尽世态丑恶,官场多祸。孔子观桓公
欹器,写人生哲理,说明中庸之道。孔子受季孙任命,一个精辟的比喻,
写其奋争与苦衷。齐景公欲封仲尼,通过晏婴之口,写人们对儒家的批
评。夹谷之会,叙述细密,写孔子以智勇而建功。另外,关于诛死少正
卯事,描写极为详尽。
《事谱》下卷,写逆境中的奋争。开卷首先写孔子的人生态度,
“抱
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依天理,观人情,明始
终,知得失。”接着写各个时期所遭遇的危难:匡地被围,孔子仍弦歌不
止,写其乐观精神。孔子至晋,赵简子以礼相聘,写佞臣害贤。接下来,
以孔子困于陈蔡事件为记叙中心,反复描述孔子的思想、学识、主张,及
忧国忧民之情。最后,写孔子晚年生活逸事。

五、神话与寓言(包括 、 、 、 卷)

中国古代的神话与寓言本来就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立的表现形式,
这和它形成的历史,以及民族观念、文化地位、写作功用都有直接关系。
而先秦寓言正是时代大变革的产物,士阶层常常利用寓言和神话宣扬
自己的学说,游说诸侯,因此诸子的文章都夹杂一些寓言神话。一般地
说,由神话到寓言,由讲述神的故事到讲述人的故事,是人类认识能力
跨上新台阶的标志。如果说神话是人类蒙昧时代自然生长的艺术之
花,那么就可以说寓言是人类走向文明,继神话之后创作出来的艺术之
果。而《杂事》卷中的神话不但饱含着史前色彩,而且带有相当大的当
代刻痕。《杂事》卷中,有关孔子的故事,大部分来源于民间传说,神异
色彩非常浓厚,有些还很荒诞。第一部分汇集了孔子生长、形貌的传
说,如:孔母徵在梦交黑龙,而生孔子于空桑山中。龙是天意的象征,而
空桑树又是神木,二者都说明了人们对孔子的敬仰。第二部分写孔子
・ ・
超乎常人的能力,说他力大,可举“国门之关”;说他敏捷,可以“足蹑狡
兔”。神异的描写中,溢满人们的爱戴之情。第三部分重点写孔子高尚
的品德修养,其中潜含着深沉的寄寓。如:宋元君梦龟、阿谷处女、子路
捉虎。
《寓言》分上下二卷,大部分选自《庄子》、
《 列子》、
《 淮南子》、
《 吕氏
春秋》。先秦寓言经历一个由民间口头流传到士阶层文人润色加工,最
后形成书面语的全过程。在先秦诸子中,往往是同一个寓言,却在几部
书中重复出现,甚至同一部书中竟然数见,而且其寄寓又各不一样,这
说明原来流传于民间的寓言是如何被诸子记录下来的。
《寓言》中的故事,都有丰富的想像、极度的夸张,优美的语辞、和谐
的韵律,还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独具个性的对话。尤其《庄子》眼
中的孔子,是一个道家学者以自己的心智塑造的艺术形象,其创作目的
是宣扬道家的天道观念,提倡无为无欲,返归自然,超尘出世。其辛辣
笔触时出讽刺,然而《庄子》对待孔子,毕竟扬多抑少,这说明庄周的创
作观不等同于他的世界观,对孔子的许多优秀方面常常大加称赏。至
于其他诸子及著作中的孔子形象,似乎是不同演员扮演着同一人物,并
且反映着各家不同的看法。如此看来《寓言》中的孔子形象并不是在一
个平面上,这种立体雕塑倒使我们认识了春秋时期的各家的不同反响。
《寓言》上卷,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篇章。如:林类行歌:写道家的苦
乐观、生死观。“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婉
曲地表述了人们对苦难和死亡的厌弃。觞深之渊:写“外重者内拙”,说
明心无杂念则万事成功。商丘开水火无灾:写人心至诚,则无往不胜,
“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履危
险入水火而已哉!”孔子观于吕梁:写蹈水奇人,他熟悉水性,是因为“始
乎故,长乎性,成乎命”,这是另一种养生之道。  偻者承蜩:写承蜩动
作的玄妙,是因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说明人间一切神异都来源于
勤劳和专心。小儿辩斗:真是一篇上乘的儿童故事,写两小儿之童趣,
形象跃然纸上。王骀:身残而德全,通过孔子之口,表达了对道家的赞
美。这类寓言多属庄周自创,以真实人物为描写主体是《庄子》寓言一
・ ・
大特色。叔山无趾:
“人之刑”的无趾者尚且追求天道,而如孔子这类受
过“天之刑”的儒者,即精神被阉割的人,如何存世呢?表述道家对儒家
的批判。以下还有:
《颜回见仲尼》篇写儒道关系。《汉阴丈夫》写机械
可以破坏自然生态,机巧之心可以造成心灵残疾,张扬任自然的道家思
想。
《寓言》下卷,其中大部分篇章几乎全部选自于《庄子》,庄周利用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以儒家为陪衬,宣扬道家思想。我们从中可以看
到道家眼里的孔子形象的各个侧面。
第一篇是《寓言》卷的主题,文章很长,可以分三段读。第一段:庄
子首先说明法家的度数、阴阳家的阴阳、儒家的仁义。庄子认为以上三
家的理论都不符合天地正道,如果能遵循道家之大道的变化规律,那么
三家学说还可发挥作用。庄子的说法正反映了道家学派,此时已与其
他学派开始相互渗透。第二段:庄子运用很大的笔墨说明了仁义不是
治世之道,它还能使人迷失方向。三皇五帝以来,先王之道没有带来安
宁,而使天下越发走向混乱,儒家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第三段:庄子
认为孔子施教“六经”无济于世,徒劳无功,只有掌握道家的因时而变的
大道,才能成就人类之大功。
《无入而藏》篇,谈养生处世,
“ 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心”,
显现出一个智者在乱世中的处世方式,还要注意食、色的危害。《子桑
》篇写孔子在几次困厄后越发厌恶世态炎凉,明白了“相收之与相弃
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孔子见老聃》篇,通过
二人对话,逐层深入地剖析道的特质,亦即宇宙的本体,说明人只有对
外物的本源有所认识,才可以不受外物的干扰,依循道的发展变化,达
到至美至善的境界。
另外,文王观于臧、肩吾问于孙叔敖、孔子问于老聃、冉求问于仲
尼、仲尼亡楚等篇,都从不同角度对孔子提倡的仁义之道加以批评讽
刺。
最后谈谈《庄子・杂篇・盗跖》中的《孔子与柳下季为友》篇,原来可
能是一个民间故事,后经庄周加工润色而收入《庄子》。在《汉文字史纲
・ ・
要》中鲁迅曾论及庄周“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
实。”寓言多半源自民间传说,而《盗跖》篇就是其中之一。《孔子与柳下
季为友》篇,应看作一篇绝妙的文学作品,庄周通过富于个性的对话,使
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尤其要注意庄周在这里的创
作主旨,孔丘是作为被否定的对象出现在作品中的,并且竟遭到一个强
盗的批判。文中宣扬的是道家的纵情任性,养生全寿的思想,指出由于
儒家提倡忠孝信义,而造成人性的扭曲和人间灾难,而孔丘就是这一切
恶行的祸首。
《孔子集语译注》以清光绪初年由浙江书局辑刊《二十二子》本为底
本,又参考三种有代表性的精校本。在写作中,对于《孔子集语》中的每
篇文章都尽量查对原书原文,先校后注,再作译文。
血墨膏烛,历经三年,总算告成。或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年 月 日
孟庆祥于一粟书屋

・ ・
孙氏孔子集语序
《孔子集语》者,阳湖孙观察星衍字伯渊所撰也。孔子修百王之
道 ,以诏来者。六经而外,传记百家所载微言大义 ,足以羽仪经
业 ;
导扬儒风者,往往而有。其纂辑成书者,梁武帝《孔子正言》二十
卷、王勃《次论语》十卷,皆不存。见存杨简《先圣大训》十卷、薛据《孔子
集语》二卷、潘士达《论语外篇》二十卷,而薛书最显,不免  漏 。近人
曹廷栋又为《孔子逸语》十卷,援稽失实,不足论。嘉庆辛未岁,观察引
疾归田,惜儒书之阙失,乃博  群籍,综核异同,增多薛书六七倍,而仍
名之为《孔子集语》者,识所缘起也。其纂辑大例,
《易》
《十翼》、
《礼》
《小
戴记》、
《春秋左氏传》、
《 孝经》、
《 论语》、
《 孟子》,举世诵习,不载。《家
语》、
《孔丛子》有成书专行,不载。《史记・孔子世家》、
《弟子传》易捡,亦
不载。其余群经传注、秘纬、诸史、诸子以及唐宋人类书钜篇,只句毕
登,无所去取,皆明言出处篇卷。或疑文脱句,酌加按语;或一事而彼此
互见,且五六见,得失短长,可互证得之。
逾年初稿成,又二年,属其友人乌程 严可均略仿《说苑》体裁理而
董之,覆捡群书是正讹字,更移次第,增益阙遗,为十四篇:
《劝学》第一,
《孝本》第二,
《五性》第三,
《 六艺》第四,
《 主德》第五,
《 臣术》第六,
《交
道》第七,
《论人》第八,
《论政》第九,
《博物》第十,
《事谱》第十一,
《杂事》
第十二,
《遗谶》第十三,
《寓言》第十四,篇各为卷。《六艺》、
《事谱》、
《寓
言》卷大,分为上、下,以十四篇为十七卷。《劝学》等篇与正经相表里,
遗谶不醇,
《寓言》盖依托。乃雕版于金陵,公诸后世,而严可均为之序。

・ ・
【校 注】
修百王之道:修,修养,学习。百王之道:历代帝王的思想主张。
微言大义:语句短小凝炼却隐含深刻哲理。
羽仪经业:装典辅助经学事业。

(h
vk):指悬而未决的问题。
乌程:县名,在今浙江省吴兴境内。

【译 文】
《孔子集语》是阳湖人孙观察、名星衍、字伯渊所编撰的著作。孔子
研习先王的思想主张,目的就在于以此诏示未来的人们。六经以外,那
些传、记、诸子百家所记述的有关孔子的精深哲言,足可以装典辅助经
学事业;倡导发扬儒家风范的地方,随处都有。古来那些编纂成书的著
作,如梁武帝的二十卷本的《孔子正言》、王勃的十卷本的《次论语》,都
没有存留下来。现在还存留的如杨简的十卷《先圣大训》、薛据的二卷
《孔子集语》、潘士达的二十卷《论语外篇》,其中薛据的《孔子集语》影响
最为突出,然而不免遗漏太多。近人曹廷栋又编著《孔子逸语》十卷,可
是援引考证多有失实,不足予以讨论。嘉庆辛未年,孙星衍因病引退归
隐田园,他痛惜儒家经书之缺漏遗失,于是广  各种典籍,综合考校各
种版本的异同,比薛书增加六七倍之多,并且仍名之为《孔子集语》,是
为了使人知道此书的缘起。此书编纂主旨略以说明如下,
《周易》的《十
翼》《
、礼记》的《小戴记》、
《春秋左氏传》、
《 孝经》、
《 论语》、
《 孟子》,整个
世人都在诵习,其文不载。《孔子家语》及《孔丛子》,有成书专行于世,
也不载。《史记・孔子世家》、
《 弟子传》容易找到,也不载。其余各种经
书的传注、谶纬之书,以及各种史籍、子籍和唐宋人的类书巨编,凡有关
片段句句全载,无所遗落,都明白注上出处和卷数。有的两疑文字或脱
落语句,也斟酌加上按语;有的属一事在两处出现,或五六处出现,其研
究的得失短长,可以互相印证,必有所获。
一年之后初稿写成,第二年孙星衍嘱托他的友人乌程县的严可均
・ ・
大略仿照《说苑》的体例整理编辑,对勘各书改正错字,再加以移动次
序,
增补遗文,定为十四卷编:
《 劝学》第一,
《 孝本》第二,
《 五性》第三,
《六艺》第四,
《主德》第五,
《 臣术》第六,
《 交道》第七,
《 论人》第八,
《论
政》第九,
《博物》第十,
《 事谱》第十一,
《 杂事》第十二,
《 遗谶》第十三,
《寓言》第十四,每卷编各自有卷数。《六艺》、
《事谱》、
《寓言》比较长,分
为上下两卷,因此十四卷编实为十七卷编。《劝学》等编与正经中的文
章可谓相互表里,至于遗下的谶言其意并不醇美,惟以《寓言》一编依托
其中。近时在金陵雕版印行,公布于后世,严可均为此书作序。

・ ・
孔子集语表

山东督粮道臣孙星衍稽首 顿首上言:臣所撰《孔子集语》十四篇
成,谨奉表上进者。伏以黄颛授道,丹书 备北面之仪 ;河洛浮图 ,
元扈 有东巡之典。盖折衷 俟诸至圣,而稽古所以同天。钦惟 我
皇上雅咏宗经,临雍 尊圣,皇天荡荡。尧本难名 ,犹日孜孜,禹思闻
善。刍荛之所,必采谟训d
,况有明徵。昔在孔子,微言大义,史氏有将
绝之虞;性道文章,及门d
 有难闻之叹。故易翼d
 麟书d
 而外,纬侯d

载其遗言;
《孝经》
《论语》之余,子史传其佚说。吾无隐尔d
,绝贤哲之
赞词;天何言哉!托素王之眇论d
,而籍亡七国,书散嬴秦d
 。畏钻仰
之高坚,孰 网 罗 其 放 失?臣 拜 恩 绣 斧d
 ,承 乏 奎 娄d
 。慕 礼 器 而 升
堂d
,历岁时以载笔。识大识小,一话一言,靡不综其异同,徵其典据。
撞钟以莛,冀有余音;集腋成裘,多存粹白。其六经所载,谨避雷同;三
,
豕传讹d 悉加雠正。或有寓言依托,小说流传,恐鱼目之混珠,窥豹斑
而拨雾,醇疵不杂。仿晏婴内、外之编d
 ,事类相从,比《说苑》区分之

目。视宋臣薛据之帙,采获加多;勘曹氏廷栋之书,增删期当。昔《方
言》属草,有子骏之旁求;
《封禅》留书因所忠而奏上。臣职容专达,病久
 之上公,
罢闲,附阙里d 述圣门之祖德。恭呈乙览,或为座侧之资;广布
儒林,聊比壁中之简。臣无任屏营d
 惶恐,瞻天望阙,踊跃欢忭d
 。谨
因衍圣公d
 臣庆镕奉表恭进以闻d
。

【校 注】
稽首:古时一种大礼,先跪下,再拱手至地,头随即也至地。
丹书:古代君王托言天命,故有所谓丹笔天书,如《河图》、
《 洛书》之类。
・ ・
《大戴礼记・武王践祚》:
“ 召师尚父而问焉,曰:
‘ 黄帝颛顼之道存乎?

……师尚父曰:
‘在丹书。
’”
北面之仪: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为臣者奏见须面北跪拜,故言北面。
仪:礼仪道德。
河洛浮图:
《周易・系辞下》:
“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古代传说神龟
神马浮《易经》八卦出世。
元扈:即有扈氏,古国名,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国灭后,子民以扈为姓氏。
折衷:折中,取其中正,无所偏颇。
钦惟:钦敬思考。
雍:辟雍,周代天子所设大学,此指讲授礼仪的处所。
难:茂盛,
《诗・小雅・隰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毛传:
“难,盛貌。


d 刍荛:割草砍柴,此指民间。

d 及门:
《论语・先进》:
“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后世称受业弟
子为及门。

d 易翼:指《十翼》,旧时把《易经》十篇文章称十翼,孔子研《易》之所得。朱
熹作《易本义》遂把经与十翼重新分开。

d 获麟:指《春秋》,传说孔子作《春秋》,绝笔于获麟。

d 纬侯:汉代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对七经而作《易纬》、
《诗纬》、
《 书纬》、
《礼纬》《
、乐纬》《
、春秋纬》、
《 孝经纬》,多言吉凶祸福,预兆兴衰治乱,多
怪诞无稽之谈。

d 尔:语气词。

d 素王之眇论:孔子高妙的言论。素王:指有帝王之德而无其位者。后代
儒家专以素王称孔子。

d 嬴秦:秦王嬴姓。

d 拜恩绣斧:拜恩,受恩拜任。绣斧:汉代任巡外大吏时衣绣执斧。此谓孙
星衍自称任山东督粮道。

d 承乏奎娄:意谓《孔子集语》暂无人纂集,只好勉力承担。奎娄:星名,顾
炎武《日知录・五星聚》:
“ 慕容超之灭,四星聚奎娄。
”古人以为奎宿主文
事,故以之代指编写《孔子集语》事。

d 礼器:孔庙中的车服礼器,代指孔子的礼仪制度。升堂:代指升堂写作。
《论语・选进》“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自谦学问虽已升堂而未入室。

d 三豕传讹:
《吕氏春秋・察传》:
“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
・ ・
‘非也,是已亥也。
’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
师已亥涉河也。
”后因以指文字讹误。


d 晏婴内外之编:指《晏子春秋》,旧题晏婴撰,其书分内外二编。今传孙星
衍校本。


d 阙里:传说是孔子授徒之所,在洙泗之间。春秋孔子时并无阙里地名,其
名始见于《汉书》,其后称孔子故里。


d 屏营:惶恐貌。


d 忭:喜悦。


d 衍圣公:自汉始,历朝都对孔子后裔加封爵位。汉初封褒成侯。后子孙
袭爵者封公;唐开元中封文宣王;至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孔子四十七代
孙为衍圣公。明清两朝相沿未改。此代衍圣公,名孔庆镕。


d 以闻:闻,使动词,使皇上知道。

【译 文】
山东督粮道臣孙星衍再拜叩首再叩首,向皇上启禀道:臣所编撰的
《孔子集语》共十四卷编,已经完成,谨此奉表呈上。臣伏身在地,认为
黄帝、颛顼授人间以正道,丹书之中备载臣下礼仪道德的规范;黄河洛
水浮现《易经》八卦,有扈氏才有东巡的大典。一般地说,实践不偏不倚
的中正之道,还得靠至圣的贤者,而考稽古事更如寻求天心一样。敬思
我皇雅好经学,亲临学府,尊崇圣贤,心意如天,浩浩荡荡。尧本来就有
盛名,却还勤奋工作,孜孜以求,禹每想到这些,也是闻善则喜。所以
说,平民百姓作事,必定采用先圣训示,况且自古已有明证。古时孔子
编撰《春秋》,以很少的字句隐含深沉的褒贬之义,那是担心史家公正的
评论能否中断;有关生命道德的文章,后世儒生叹惜越来越难以听到。
因此《十翼》、
《春秋》以外,谶纬书中也记载孔子某些遗言;
《 孝经》、
《论
语》之外,子书类和史书类也传留孔子一些佚说。我怎能隐居苟活,断
绝古代贤哲的赞论文字;上天又能说什么!我们只能转述孔子的高妙
教化。然而,儒家经典在战国纷争中大多亡佚,又在秦代焚坑中几尽散
灭。只恐怕孔子的思想我们研究不能深透,真如颜回的感叹:仰望之则
・ ・
越发高远,深钻之则越发坚奥,有谁收罗那些散失的名言呢?臣受宏
恩,曾任督粮道,现病归在家,不避孤陋,勉力承担起撰写《孔子集语》的
事。仰慕上古的礼仪制度而学习研究,经过一年终于辍笔。对前代典
籍,无论是大知还是小知,或一个字一句话,莫不综合考校,辨析异同,
征引根据。俗语说,以草棍撞钟,那是希望听到美妙余音;以腋毛编裘,
更想多留存一些纯白的毛衣。其六经所记载的文字,我们慎重地避开
雷同;至于传抄而发生讹误的地方,也全部加以校正。有的属于寓言假
托的段落,或者是里巷传说,我们恐怕鱼目混珠、管中窥豹,而予以澄清
史实,使之良莠分开。此《孔子集语》仿照《晏子春秋》的体例,以事类相
同而分编,比照《说苑》而划目录篇章。以宋人薛据的《孔子集语》为样
本,采选增加六七倍之多;又勘正近人曹廷栋的《孔子逸语》,加以增删。
汉时扬雄撰《方言》,有子骏在旁搜求俗语;司马迁写《封禅书》,有朋友
帮助奏上。臣久病赋闲在家,尾附孔子后裔,记述圣门祖德。卑恭呈
上,诚望一览,可以作为放在座旁的资料;或者广布天下儒生,可以比并
家壁中发现的佚书。臣诚惶诚恐,仰视青天,遥望宫阙,欢情激动。谨
此通过衍圣公孔庆镕奉表入朝以闻。

・ ・
自 序
星衍自嘉庆辛未岁九月归田,卧疴多暇,辄理旧业。因属族弟星
海、
侄婿龚庆检阅子史,采录宣圣遗言,比之宋人薛据、近人曹廷栋所
辑,
计且三倍。乃取刘向编列《说苑》、
《 新序》之例,各为篇目,以类相
从。又以《庄》、
《列》小说近于依托之词,别为《杂事》、
《遗谶》、
《寓言》附
于末卷。质之吾友顾文学广圻、严孝廉可均,颇有增改,阅六年而始成
书。将寄曲阜孔上公庆镕,俟时呈御,故拟表冠诸简端。尝见宋、明人
格言世多辑录刊刻者,先圣遗训,岂可任其放失?所列篇目,皆儒者立
身行政之要义,不敢杂以墨家、释氏之旨也。愿与学者勉之。孙星衍谨
记。

【译 文】

我自嘉庆辛未年九月归隐田园,卧病在家,多有余闲,开始整理旧
时学业。嘱托族弟星海、侄婿龚庆翻阅古籍中的子史部分,摘录有关孔
子的遗言,归并宋人薛据《孔子集语》、近人曹廷栋《孔子逸语》,最后合
计增加将近三倍。选用刘向编辑《说苑》、
《 新序》的体例,各自分列篇
目,以事类相同者分编。又把《庄子》、
《列子》中那些具有假托性的寓言
小说,另编为《杂事》、
《遗谶》、
《 寓言》三部份附于书末。又求教于我友
顾文学名广圻、严孝廉名可均二人,他们对此书有多处增改,经过六年
此书才得以问世。准备寄往曲阜衍圣公孔庆镕,等他上朝时面呈皇上,
因此写了《孔子集语表》放在全书的前面。在市场上曾见过许多刊刻宋
明人格言的著作,先圣的遗训岂可听任散失吗?此书所列各篇,都是有
・ ・
关儒者立身行事治政的要义,不敢杂以墨家、佛家的观点。愿与天下有
志于儒学的人共勉。孙星衍谨记。

・ ・
卷一

劝学一

〔《尚书大传・略说》〕子曰:
“ 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饬 。
不饬无貌 ,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
而逾明者,学也。譬之如圩邪 ,水潦集焉,菅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
其非源水也!”

【校 注】
饬:整顿,整饰。
貌:指外在形象。
圩(xm
j)邪:
《大戴礼记・劝学》作“ 邪”。指低盕地。

【译 文】
孔子说:
“君子不能不学习,见人之前不能不修饰。不修饰那
是不讲礼貌,不讲礼貌是不尊敬人,不尊敬人是没有礼仪修养,没
有礼仪修养就不能立身处世。远看而更有光彩,那是修饰的结果;
近看而愈显聪明,那是学习的结果。譬如水塘,水流聚集在那里,
菅草、蒲苇生长在那里。从上面看,谁都知道那不是水源地!”

・ ・
〔《大戴礼・劝学》〕孔子曰:野 哉!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
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
近而逾明者,学也。譬之如  邪,水潦  焉,莞 蒲生焉。从上观
之,谁知其非源泉也!”

【校 注】
野:
《说苑》作鲤,指孔子之子。形近而误。
 :通污。低湿处。
({
iy):注入。
莞(hvho):同“菅”。水生类蒲草。

【译 文】
孔子说:
“孔鲤啊!君子不可以不学习,见人之前不可以不修
饰,不修饰那是不讲礼貌,不讲礼貌是不尊重人,不尊重人是没有
礼仪修养,没有礼仪修养就不能立身处世。远看而有光彩,那是修
饰的结果;近看而显聪明,那是学习的结果。譬如水塘,雨水流入
到那里,蒲苇生长在那里。从上面看,谁都知道那不是水源地!”

〔《说苑・建本》〕孔子曰:
“ 鲤,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
不饰则无根 ,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夫
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之发污池,水潦注焉,菅蒲生
之。从上观之,知其非源也。”

【校 注】
根:指基本修养。

【译 文】
孔子说:
“鲤儿,君子不能不学习,见人前不能不修饰。不修饰
・ ・
就失去为人的基本修养,没有为人的基本修养就失却了人生的正
理,失却人生正理就会不忠,不忠就是失去了礼仪,失却礼仪就不
能立身处世。远看而有光彩,那是修饰的结果;近看而愈显聪明,
那是学习的结果。譬如水塘,雨水流入那里,蒲苇生长在那里。从
上面看,都知道那不是水源地。”

“君子有三忧:弗知 ,可无忧与 ?知而


〔《韩诗外传》一〕孔子曰:
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

【校 注】
知:同智。
与:通欤。

【译 文】
孔子曰:
“ 君子有三忧:不聪明,能不忧愁吗?聪明却不肯学
习,能不忧愁吗?学了却不去实践,能没有忧愁吗?”

〔《韩诗外传》六〕子曰:
“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慢 其身,
虽学不尊 矣。不以诚立,虽立不久矣。诚未著而好言,虽言不信矣。
美材也,而不闻君子之道,隐 小物 以害大物者,灾必及身矣。”

【校 注】
慢:怠惰。
尊:高。
隐:忧虑。
物:事情。

・ ・
【译 文】
孔子说:
“ 不学习却专注思考,即使头脑聪明,知识面也不会
宽。参加学习却自身懒惰,即使学了,学问也不会高深。不以诚实
的品德立身处世,即使居于高位也不会长久。不具备崇高的诚实
品德却喜欢许诺,即使许诺了也不能取信于人。具备优秀的才能,
却不具备君子的道德修养,忧虑小事却有害于大事,灾祸必将殃及
自身。”

〔《韩诗外传》六〕孔子曰:
“ 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
体不足观也,勇力不足惮也,族姓不足称也,宗祖不足道也,而可以闻于
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

【译 文】
孔子说:
“可以和人整日讨论却不会感到疲倦,可能只有学问
了!人的身体不值得观赏,人的勇力不值得惧怕,人的族姓不值得
称道,人的先祖不值得称赞,然而可以通达四方,显扬于天下,那只
有学问了!”

〔《说苑・建本》〕孔子曰:
“ 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
身 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
然而可以开 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

【校 注】
身:一本作“容”。
开:当作“闻”,形近而讹。

・ ・
【译 文】
孔子说:
“可以和人终日伴随一处而不厌倦的,可能只有学习
了!人的身体和容貌不值得观赏,人的勇敢和力气不值得畏惧,人
的祖先不值得称赞,人的族姓不值得称道,然而可以名闻四方,显
身于诸侯的,可能只有学问了!”

〔《韩诗外传》八〕孔子燕居 ,子贡摄齐 而前曰:


“ 弟子事夫子有
年矣。才竭而智罢 ,振于学问 ,不敢复进。请一休焉 。”孔子曰:
“赐也欲焉休乎?”曰:
“赐欲休于事君。”孔子曰:
“《诗》云 :
‘ 夙夜匪懈,
以事一人。’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曰:
“赐欲休于事父。”
孔子曰:
“《诗》云 :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
何其休也!”曰:
“赐欲休于事兄弟。”孔子曰:
“《诗》云 :
‘ 妻子好合,如
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
曰:
“赐欲休于耕田。”孔子曰:
“《诗》云 :
‘ 昼尔于茅,宵尔索癵。亟其
乘屋,其始播百谷。’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子贡曰:
“君
子亦有休乎?”孔子曰:
“‘阖棺兮乃止播兮,不知其时之易迁兮。’此之谓
君子所休也。”

【校 注】
燕居:安然而居。燕,通宴,安闲。
摄齐:提起衣袍下  ,以示敬意。古时穿长袍,升堂时须提起下  ,即防
绊倒,更表示恭谨有礼。
罢:同疲。
振:远。《诗・周颂・载芟》“
:振古如兹。

休:指休假。
“诗云”句:指《诗经・大雅・烝民》。匪,通非。
“诗云”句:指《诗经・大雅・既醉》。不匮,不亏乏,指孝心长久。锡,通赐。
类,家族。
“诗云”句:指《诗经・小雅・常棣》。翕,聚合友爱。耽,深厚。
・ ・
“诗云”句:指《诗经・豳风・七月》。尔,语助词。于茅,割取茅草。索  ,
搓绳。乘屋,上房修房盖。

【译 文】
孔子安居住地,子贡提着衣  进前对孔子说:
“ 弟子侍奉先生
有许多年了。近几年才气已用尽,智力也疲敝不堪,离学习也远
了,也不敢再进门拜见您。请您允许我休息一下。”孔子问:
“ 子贡
啊,
想怎样休息呢?”子贡说:
“ 我想在事奉君王方面休息一下。”孔
子说:
“《诗经》上说:
‘ 日日夜夜不可懈怠,努力事奉好一个君主。’
事情做到这种程度,那是很不易的,怎么能休息一下呢!”子贡又
说:
“我想在事奉父母上休息一下。”孔子说:
“《诗经》上说:
‘孝子的
孝心是绵长不断的,天帝永远赐福您的家族。’事情做到这样,那是
不易的,怎么能休息一下呢!”子贡说:
“ 我想在帮助兄弟方面休息
一下。”孔子说:
“《诗经》上说:
‘ 夫妻相亲相爱,如琴瑟调合。兄弟
相聚相合,情谊和乐深厚。’事情做到这种程度,那是很不易的,怎
么能休息一下呢!”子贡说:
“ 我想在农耕方面休息一下。”孔子说:
“《诗经》上说:
‘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搓绳子。还要赶早上房苫草,
转年就要播种百谷。’干完这些活,那本来就不容易,怎么能休息
呢?”子贡说:
“那君子也有休息的时候吧?
”孔子说:
“‘死后盖上棺
材,就停止播种了,人们不知道时间是这样容易流逝。’这就是君子
所谓的休息。”

〔《荀子・大略》〕子贡问于孔子曰:
“ 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
“《诗》云 :
曰: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
“ 然则
赐愿息事亲。”孔子曰:
“《诗》云: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
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子曰:
“《诗》云 :
‘刑于寡妻,至于兄
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
“ 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
曰:
“《诗》云 :
‘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
“ 然则
赐愿息耕。”孔子曰:
“《诗》云:
‘昼尔于茅,宵尔索癵。亟其乘屋,其始播
・ ・
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
“ 然则赐无息者乎?
”孔子曰:
“ 望其圹 ,皋
如也,癹如也,鬲如也 ,此则知所息矣。”子贡曰:
“ 大 哉死乎!君子
息焉,小人休焉。”

【校 注】
“诗云”句:指《诗经・商颂・那》。温恭,温和恭谨。恪,敬意。
“诗云”句:指《诗经・大雅・思齐》。刑,通型,榜样。
“诗云”句:指《诗经・大雅・既醉》。攸,则。摄,佐助。威仪,礼节,祭祀中
的礼仪。
圹(l
vkoh):坟墓。
皋:水中陆地。 :同巅。鬲(m
s):如鼎一类烹饪器。
大:大地,指人生。

【译 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道:
“ 我在学习中已感到疲倦了,也想不再去
事奉君主。”孔子说:
“《诗经》上说:
‘ 从早到晚都要温和恭谨,办事
人在朝廷中一定要有敬畏意。’事奉君王很难,事奉君王怎么可以
停息呢?”子贡说:
“ 既然这样说,那么我想在事奉父母上休息一
下。”孔子说:
“《诗经》上说:
‘ 孝子的孝心是绵长不断的,天帝永远
赐福你的家族。’事奉双亲很难,事奉双亲怎么可以休息一下呢?”
子贡说:
“既然这样,那么我想在教导妻子儿女方面多休息一下。”
孔子说:
“《诗经》上说:
‘让寡人的妻子做榜样,以至于影响兄弟们,
共同治理好家国。’教导妻子难,教导妻子怎么可以停息一下呢?”
子贡说:
“既然这样,那么我想在朋友交往上停息下来。”孔子说:
“《诗经》上说:
‘宾朋们于是就来帮忙,佐助做好各种礼仪。’交朋结
友难,这事上怎么可以停息呢?”子贡说:
“既这样说,那么我想在农
事上休息一下。”孔子说:
“《诗经》上说:
‘ 白天去割茅草,晚上还要
搓麻绳。抽时上房顶苫草,转年就要开始播种百谷。’农耕本来就
难,农耕怎么可以停息下来呢?”子贡问道:
“ 那么我就没有休息的
・ ・
时候吗?”孔子说:
“ 你望望那一座座坟墓,如水中高地,如山中高
峰,如器中鬲器,看到这些你就知道君子何时才能休息了。”子贡
说:
“人生啊,直到死!君子是这样休息,小人却在那里安眠。”

〔《列子・天瑞》〕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
“愿有所息。”仲尼曰:
“生无
所息。”子贡曰:
“然而赐息无所乎!”仲尼曰:
“ 有焉耳!望其圹, 如
也,宰如也,坟 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
“ 大哉死乎!君子
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
“ 赐,汝知之矣。人胥 知生之乐,未知生之
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

【校 注】

 :通皋,高。
坟:堤防。
胥:副词,全。

【译 文】
子贡在学习中感到很疲倦,他对孔子说:
“ 我想有个休息的时
间。”孔子说:
“活着就没有休息的时候。”子贡说:
“ 您这样说,那我
就没有个休息了!”孔子说:
“ 有啊!你看到那一座座的坟墓了吗?
如水中的高地,如山中的高峰,如河上的堤防,如器中的鬲器。这
样就知道君子休息的地方了。”子贡说:
“ 人生啊,直到死!君子休
息在这里,小人安卧在这里。”孔子说:
“子贡啊,你明白这个道理了
吧!人们都知道生之乐趣,不知道死的苦痛;都知道老时之疲惫,
不知老时之欢佚;都知道死的丑恶,不知道死后的休息。”

〔《大戴礼・劝学》〕孔子曰: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吾尝
 而望之,不如升高而博见也。”升高而招,非臂之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非声加疾也,而闻者著。假 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海。君子之性 非异也,而善假于物也。

【校 注】
 :踮着脚跟。
假:凭借。
性:通“生”。生性。

【译 文】
孔子说:
“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问题,却不如很短时间学得多。
我曾踮脚而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未加
长,
而很远的人都看见了。顺着风势呼唤,声音并未加大,而听到
的音量却很高。以车马代步,并非脚步加快,却远至千里。以舟船
代行,并不一定会游水,却横渡江海。君子生性并没有改变,而是
善于利用客观万物。

〔《荀子・宥坐》〕孔子曰:
“ 吾有耻也,吾有鄙也,吾有殆也。幼不能
强 学,老无以教之,吾耻之 ;去其故乡,事君而达,卒遇故人,曾无旧
言,吾鄙之;与小人处者,吾殆之也。”

【校 注】
强:尽力,努力。
耻之:意动用法。下同。

【译 文】
孔子说:
“我有羞耻感,我有鄙薄感,我有恐惧感。年小时不能
努力学习,年老时没有知识教导别人,我认为这是让人羞耻的;离
开自己的故乡,事奉君王做了官,最后遇到老朋友时,竟然没有谈
往日的友情,我认为这是让人鄙薄的;和小人在一起相处,我认为
・ ・
这是可怕的。”

〔《荀子・宥坐》〕孔子曰:
“ 如垤 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
矣。”今学曾未如癶赘 ,则具然 欲为人师。

【校 注】
垤:小土堆。
 赘:小肉瘤。
具然:自鸣得意的样子。

【译 文】
孔子说:
“走到小土堆旁,横跨而过,我赞成如此做;走到小山
丘旁,都停下脚步,我也要止步不前。”现在有些人的学问还没有小
肉瘤大,就志得意满地想做人师。

“ 乡者 赐
〔《荀子・宥坐》〕子贡观于鲁庙之北堂,出而问于孔子曰:
观于太庙之北堂,吾亦未辍。还复瞻被九盖 皆继,彼有说邪?匠过绝
邪? “太庙之堂,亦尝有说。官致良工,因丽 节文,非无良材
”孔子曰:
也,盖曰贵文也。”

【校 注】
乡者:刚才。乡,通向。
被九盖:被,当为彼字。九,当为北字。盖,通盍,窗上的横木条。
丽:成双成对。

【译 文】
子贡到鲁国太庙的北堂游观,走出后问孔子道:
“ 刚才游观太
庙的北堂,我也没有停下脚步,当回过头又看到那北面的窗户的木
・ ・
棂全是一段段地相连接,那是不是有什么说道呢?也可能是木匠
的过失截短了吧?”孔子说:
“ 太庙北堂,过去也曾有些说道。当时
官府招至一些优良木工,那是工匠把棂木配偶成节文,并不是没有
好木材,就是说关键在于重视窗棂的形态结构。”

〔《荀子・子道》〕子路问于孔子曰:
“ 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
“ 君子
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
忧。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
忧,无一日之乐也。”

【译 文】
子路问孔子道:
“君子也有忧愁的时候吗?”孔子说:
“君子在没
有得到官职之前,则以追求理想为乐趣;既然已经得到官职,就以
实现理想为乐趣。因此他有终生之乐,而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
然,
他在没有得到想要的,则忧虑没有得到。如果已经得到了,又
担心失掉。固此说他有终生之忧,而无一日之乐。”

〔《说苑・杂言》〕子路问孔子曰:
“ 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
“ 无也。
君子之修其行,未得,则乐其意 ;既已得,又乐其知。是以有终身之
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之得,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
之。是以有终日之忧,无一日之乐。”

【校 注】
乐其意:以其意为乐。意,理想。“乐其知”同。

【译 文】
子路问孔子道:
“君子也有忧愁的时候吗?”孔子说:
“没有。君
子在修养品行进程中,在未成功之前,以其理想为乐;已经成功之
・ ・
后,以其才智为乐。因此君子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却不
是这样,在他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之前,忧虑不能得到;已经
得到之后,又担心失掉。因此终日有忧愁,没有一天快乐的时候。”

〔《荀子・法行》〕孔子曰:
“ 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
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
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译 文】
孔子说:
“君子要有三种思虑,是不能不思虑的。少年时不好
好学习,长大后就不会有才能;年老时不能用心施教,死亡之后就
没人思念;有钱时不能真心施舍,困顿之后就没人帮助。因此说君
子少年时想到年长,就会学习知识;老年时想到死亡,就会教育后
代;有钱时想到困顿,就会施舍穷人。”

〔《御览》六百七引《慎子》〕孔子曰 :
“丘少而好学,晚而闻道,此以
博矣。”

【校 注】
孔子曰:此条,薛据《孔子集语》、马盩《绎史》、曹廷栋《孔子逸语》皆以为
引自《申子》。

【译 文】
孔子说:
“我少年时喜欢学习,老年时明白了真理,这也可以称
为渊博了。”

〔《群书治要・尸子・劝学》〕夫子曰:
“ 车唯恐地之不坚也,舟唯恐水
之不深也。有其器 ,则以人之难为 易。夫道,以人之难为易也。”
・ ・
【校 注】
器:才器。
为:改变。

【译 文】
孔子说:
“赶车只怕土地不坚实,行船只怕水域不深广。有一
种才能,可以把人们的难识变为易识。至于学问,可以把人们的难
知变为易知。”

〔《群书治要・尸子・处道》〕孔子曰:
“欲知则问,欲能则学,欲给 则
豫,欲善则肄 。国乱则择其邪人去之,则国治矣。胸中乱则择其邪俗
而去,则德正矣。”

【校 注】
给:丰足。
肄(z
s):劳苦。

【译 文】
孔子说:
“想要有知识就要请教,想要有才能就要学习,想要丰
足就要予先储备,想要好事就要吃辛苦。国家发生动乱就要把坏
人赶走,国家就太平了。心中混乱就要把邪念除去,品行就端正
了。”

〔《意林》一引《尸子》〕孔子云: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
古人谋。”

・ ・
【译 文】
孔子说:
“诵诗读书就是与古人结邻而居,读书诵诗就是与古
人商讨问题。”

〔《庄子・杂篇・让王》〕孔子谓颜回曰:
“回,来!家贫居卑 ,胡不仕
乎? “不愿仕。回有郭外 之田五十亩,足以给  粥 ;郭内
”颜回对曰:
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
回不愿仕!”孔子愀然 变容曰:
“ 善哉,回之意!丘闻之:
‘ 知足者不以
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丘诵之久
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校 注】
卑:窄小且低湿。
郭外:城外。
盪({
iho)粥:稠粥。
愀然:面色改变。
怍:羞愧。

【译 文】
孔子对颜回说:
“ 颜回,你过来!你家里贪困,居住环境又不
好,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说:
“ 不愿做官!我家城外有五十亩
田,
满可以供喝粥了;城内还有十亩田,满可以供穿衣了。每天以
弹琴自娱,在先生这学的道理知识,已足以自乐无穷。我不愿做
官!”孔子听后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
“ 颜回的心态真好啊!我听
人说:
‘知足的人不以私利拖累自己,明白得到的最终可能失却,并
不可怕。在内心加强品德修养,即使没有名位,也不羞愧。’这句话
我经常默诵,今天,颜回说了这番话后,我眼前又浮现这一名句,我
的精神世界又得到了新的充实。”
・ ・
〔《吕氏春秋・季春纪・尊师》〕子贡问孔子曰: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吾何足以称哉!勿已 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
孔子曰:
惟此邪!”

【校 注】
已:止。
其:语气词,与语尾邪字相呼应,表示揣度语气。

【译 文】
子贡问孔子道:
“后代人将怎样称颂先生?”孔子说:
“我哪里值
得人们称颂呢!不要停止自己的脚步,好学不厌,好教不倦,可能
只有这些吧!”

〔《淮南子・要略》〕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
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 之学生焉。

【校 注】
儒者: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博通六艺的学者。其中尤以
孔子最著名,创立儒家学派。

【译 文】
孔子学习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治国之道,撰述周公的训政思
想,以教育七十弟子。让他们穿戴那时衣帽,学习那时的典籍,因
此他们都是以儒者的方式学习人生。

〔《说苑・建本》〕孔子谓子路曰:
“ 汝何好?”子路曰:
“ 好长剑。”孔子
曰:
“非此之问也。请 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
“学
・ ・
亦有益乎?”孔子曰:
“ 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 ,士无教友则失德 。狂
马不释其策 ,操弓不返于檠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
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
“南山
有竹,弗揉 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
“ 括而羽
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
“敬受教哉!”

【校 注】
请:询问。《玉篇・言部》:
“ 请,问也。
”《 墨子・号令》:
“ 皆非请也,系而请
故。

失政:失去良好的政风。
失德:失去完美的道德修养。
策:马鞭。
檠(roh):矫正弓弩的工具。
q
揉:扳。一说通“ ”字。

【译 文】
孔子问子路说:
“你有什么喜好?”子路说:
“我喜好长剑。”孔子
说:
“我问的不是这个。我问的意思是以你所具有的才能如果再加
上学问,难道有谁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
“ 学问对用剑也有益处
吗?”孔子说:
“人君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就将失政,学者没有志同
道合的朋友就会失德。驯服狂奔的马不能放弃鞭子,校正手持的
弓弩不能失去檠具。木接受墨绳取线才能锯直,人接受谏者直言
才能聪明。接受学问,重视请教,哪个人能不成功?毁谤仁人,讨
厌儒士,将走近刑罚。君子不可以不学习。”子路说:
“ 南山上有竹
子,不用扳它也能长直,砍下来作箭,可以穿透犀皮革甲,它又向谁
学了?”孔子说:
“砍下竹子削成箭杆,凿成箭头再加以磨尖,这样的
箭不是射得更深入些吗?”子路拜谢道:
“敬受先生教诲!”

〔《说苑・建本》〕子路问于孔子曰:
“ 请释古之学而行由 之意,可
・ ・
乎?”孔子曰:
“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 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 私
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 之弟娶妻而美
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
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校 注】
由:子路名由。
诸夏:原指周分封诸国,即中原各诸侯国。
内:同纳字。
苍梧:山名,即九疑山,在湖南宁远境内。
庸:副词,岂。

【译 文】
子路问孔子道:
“请您允许我放弃古代的礼学而按我自己的心
意办事,可以吗?”孔子说:
“不行。过去,东夷人仰慕中原各国的义
道,有个女人她的丈夫死了,家里人想给她招一门女婿,结果她发
誓终身不嫁。不嫁倒是不嫁了,可那不是中原的贞节义道。苍梧
人的弟弟娶个美貌的妻子,想和兄长换妻,老实是够老实了,可那
不是中原的礼义。而今你想放弃古代的礼学而按你自己的意图办
事,
岂知你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吗?不随顺古礼办事,即使以后
想悔改,也难啊!”

〔《说苑・贵德》〕子路持剑,孔子问曰:
“由!安用此乎?”子路曰:
“善
古者 固以善之,不善古者固以自卫。”孔子曰:
“君子以忠为质,以仁为
卫,不出环堵之内,而闻千里之外。不善以忠化,寇暴以仁围,何必持剑
乎?”子路曰:
“由也请摄齐 以事先生矣。”

・ ・
【校 注】
善古者:指遵守古礼的人。
摄齐:提起衣襟。以示敬意。

【译 文】
子路手持宝剑,孔子看到后问道:
“ 仲由啊!你拿宝剑做什
么?”子路说:
“凡是尊古者我当然以尊敬对待他,不尊古者我当然
以不敬对待他,并以剑自卫。”孔子说:
“君子以忠诚为本,以仁爱自
卫,
不用走出围墙,就可以闻名千里之外。不善要以忠诚感化,强
暴要以仁爱阻止,何必用宝剑呢?”子路后来说:
“ 请允许我永远恭
谨地事奉先生。”

〔《中论・治学》〕孔子曰:
“ 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
斯 可以为人师矣。”

【校 注】
斯:代词。

【译 文】
孔子说:
“不学习怎么可以做事?不思考怎么能有所得?年轻
人要努力用功,这样才可以为人师表。”

〔《中论・修本》〕孔子曰:
“ 弟子勉之!汝毋自舍 ,人犹舍汝,况自
舍乎!人违汝,其远矣!”

【校 注】
舍:舍弃,放弃。
・ ・
【译 文】
孔子说:
“学生们要努力用功啊!你们不要放弃自己,别人还
想舍弃你们,更何况有些学生主动放弃自己呢!人们都在违背你
们的意志,我们这条理想之路还远着呢!”

〔《中论・修本》〕孔子谓子张 曰:
“师!吾欲闻彼将以改此也,闻彼
而不改此,虽闻何益?”

【校 注】
子张:孔子之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译 文】
孔子对子张说:
“子张啊!当我知道那方面是正确的就要改正
这方面的错误,知道那方面是正确的却不改正这方面的错误,即使
知道又有什么益处?”

〔《中论・修本》〕孔子曰:
“小人何以寿?为一日之不能善矣。久恶,
恶之甚也。”
【译 文】
孔子说:
“小人怎么能活得长久呢?因为一天都不做好事。长
久做坏事,罪恶越来越深重。”

・ ・
卷二

孝本二

〔《尚书大传》〕孔子对子张曰 :
“ 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女二十而通织绩纺之事,黼黻文章 之美。不若是,则上无以孝于舅
姑,下 无 以 事 夫 养 子 也。舜 父 顽 母  ,不 见 室 家 之 端 ,故 谓 之
鳏 。”

【校 注】
“孔子”句:
《通典》作“孔子曰”,对字难解。
黼(g
z)黻(g
y):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此指刺绣。文章:文彩花饰。
(zo):愚顽不通事理。《尚书・尧典》谓大舜之“父顽母  ”。
q
端:端正。
鳏:无妻无子之男子。

【译 文】
孔子对子张说:
“男子三十岁就可娶妻,女子二十岁就可出嫁。
二十岁的女子要学会织布纺线的活计,通晓刺绣编花的美工。不
会这些活计,对上没法孝敬公公婆婆,对下没法事奉丈夫养育子
・ ・
女。舜的父亲冥顽不灵,母亲不通事理,家里看不到端正之风,因
此人们称其父为鳏夫。”

〔《尚书大传》〕
《 书》曰:
“ 高宗梁 ? 三年。”不言何为梁 ? 也。传
曰:
“高宗居凶庐 三年。”不言此之谓梁 ?。子张曰:
“ 何为也?”孔子
“ 古者君薨,世子 听于冢宰 ,三年不敢服先王之服,履先王之位
曰:
而听焉。以民臣之义,则不可一日无君矣。不可一日无君,犹不可一日
无天也。以孝子之隐乎?则孝子三年弗居矣。故曰:义者,彼也;隐者,
此也。远彼而近此,则孝子之道备 矣。”

【校 注】
梁盧:皇帝居丧守灵。联绵词,亦也作亮盧、谅阴、 阴。
居凶庐:此处有误。《传》曰:
“高宗倚庐,三年不言。
”郑玄注曰“凶庐”。
世子:君王诸侯正妻之长子,即太子。
冢宰:也称大宰,即吏部尚书之职。
备:完全,完美。

【译 文】
《书经》上写道:
“ 殷高宗梁 ? 三年。”这里并未说明什么叫梁
?。《孔传》注释说:
“殷高宗居凶庐三年。”没有说明“居凶庐”就叫
作“梁?”。子张问道:
“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解释说:
“古时君王去
世之初,太子须听政于吏部尚书,三年内不敢穿先王的龙袍,也不
敢登上先王的宝座,只听政于吏部尚书。因为民众的义道,国家不
能一日无君。不能一日无君,犹如宇宙不能一日无上天。因为要
遵行孝子之礼才隐居灵堂,所以守孝太子须三年不登王位。因此
说,义道是那种不可一日无君的思想,隐居是这种三年不登王宫的
意思。远离王宫,靠近灵堂,孝子的品德就完美了。”

・ ・
〔《韩诗外传》八〕曾子有过,曾皙 引杖击之。仆地,有间乃苏,起
曰:
“先生 得无病乎?”鲁人贤曾子。以告夫子,夫子告门人:
“ 参,来!
汝不闻昔者舜为人子乎?小 则待笞,大杖则逃。索而使之,未尝不
在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不去,非王者之
民,其罪何如?”

【校 注】
曾皙:孔子弟子,曾参之父。
先生:父兄,此指父亲。
 :指竹鞭子。

【译 文】
曾参做了错事,其父曾皙拿过棍子就打。结果打昏在地,过了
一会儿才苏醒过来,刚站起来就担心地问:
“ 爸爸您该不能气病
吧?”鲁国人都说曾子有贤德。这事辗转传到孔子那里,孔子把弟
子们全招集过来,说:
“曾参,你过来!你没听过大舜为人之子的事
吗?他父亲用小鞭子抽他,他等着抽打;他父亲用大棍打他,他可
就跑了。找他来干活,未尝不来;找他来送死,可就抓不到了。今
天我听说你拱手而立,把身体交出去等着暴打,这可不是贤王之
民,罪过应如何判定?”

〔《说苑・建本》〕曾子芸 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
子仆地,有顷苏,蹶然 而起,进曰:
“ 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
参,得无疾乎?”退屏 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
子闻之,告门人曰:
“ 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
曰:
“汝闻 瞽瞍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
杀之,未尝可得。小则待,大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
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
・ ・
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校 注】
芸:通耘字,除草。
蹶(hv
s)然:急忙的样子。
屏:屏风,此指房屋。
闻:
《太平御览》引作“不闻”。

【译 文】
曾参在瓜田除草误断瓜秧的根。其父曾皙生气了,拿过大棍
子就打,曾参仆倒在地。过一会儿,刚苏醒过来,就急忙站起,走近
前说:
“刚才我让爸爸生气了,爸爸用力教导我,该不会气病了吧?”
曾参退出屋外就弹琴唱起来,目的是让曾皙听见歌声,让父亲知道
自己的心情已经平静了。孔子听到这事,就告诉弟子们说:
“ 曾参
来时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还以为自己没有什么错误,让人去向孔
子谢罪,孔子招他来说:
“ 你听说过吧,瞽瞍的儿子就是舜,大舜在
事奉父亲的时候,找他来干活,未尝不来到身边;找他来送死,从未
抓到过一次。小鞭子打到身上,就得挨了;大鞭子打到身上,可就
逃了。这就是逃脱暴怒。现在听说你委身在那里以等待暴怒发
作,站立在那里一动不动,以身自杀,陷父于不义之地,在躲避与不
躲避之间,不孝之心哪个更大?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杀天子的
百姓,该当何罪?”

〔《韩诗外传》九〕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
“ 驱,驱 !前有贤
者。”至则皋鱼 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
“ 子非有
丧,
何哭之悲也?”皋鱼曰:
“ 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 ,以后 吾
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 ,失之
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
・ ・
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
“弟子诫之,
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校 注】
驱:
《太平御览》作驱之。
皋鱼:春秋时贤人。
游诸侯:
《文选・长笛赋》注引作“吾少好学,周流诸侯。
”《太平御览》同。
以后:薛氏《孔子集语》作“以殁”。
小绝之:
《文选》注引作“少择交游,寡亲友而老无所托。
”小绝,绝交往谓
小绝,绝交情谓之大绝。

【译 文】
孔子坐车行走在路上,远远听到一阵十分悲伤的哭声。孔子
说:
“快点赶,快点赶!前面有个贤者在哭。”到跟前一看,原来是皋
鱼,他披着粗布衣抱着镰刀,在道旁哭。孔子走下车来对他说:
“您
是不是家有丧事,不然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皋鱼说:
“ 我损失了
三种宝贵的东西。少年时在外学习,长大游说诸侯,把亲人的利益
放在后边,这是第一个损失;一生要求自己志向高尚,其间竭力事
奉君王,这是第二个损失;本来与朋友交情甚厚,却经常断绝来往,
这是第三个损失。树木想安静而风却不停地吹,儿子想养老而父
亲却不能等我。过去的就不能追回了,那是年月;离开的就不能再
见面了,那是双亲。我决定从此离开这个世界!”皋鱼站立那里竟
如槁木一般地死去了。孔子说:
“ 弟子们要以此为诫,应该记住。”
在这之后孔子的门人谢辞归家孝养父母的,有十三个人。

〔《说苑・敬慎》〕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
“驱
之,
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
车而下问曰:
“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
“ 吾有三失。”
孔子曰:
“ 愿闻三失。”丘吾子对曰:
“ 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
・ ・
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
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
也。请从此辞。”则自刎而死。孔子曰:
“ 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
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译 文】
孔子乘车出游,半路上听到有人在哭,声音很悲哀。孔子说:
“往前赶,往前赶!前边有人在哭。”刚走不远就见到了,原来是丘
吾子。他抱着镰刀,带着绳子站在那哭。孔子从车上走下来问道:
“先生不是有丧事吧,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丘吾子回答说:
“我一
生有三大损失。”孔子说:
“想听听哪三大损失。”丘吾子回答说:
“我
年轻时喜好学问,于是周游天下求师访友,回来后,我双亲亡故,这
是第一大损失;我事奉的君王骄奢淫侈,屡谏不纳,这是第二大损
失;
朋友交情都很深厚,然而最后全断绝了,这是第三大损失。树
木本来想平静然而风却不停地刮,儿子一直要养老然而双亲却不
等一等。过去的就不会回来了,那是年月;死去的就不可能再见
了,那是双亲。请允许我在此辞别天下。”于是自刎而死。孔子说:
“弟子们记住这件事,这事满可以做我们人生的警诫。”在这之后归
家孝养双亲的弟子有十三人。

〔《韩诗外传》十〕太王亶父 有子曰太伯、仲雍、季历。历有子曰
昌。太伯知太王贤昌而欲季为后 也,太伯去之 吴。太王将死,谓
曰:
“我死,汝往让 两兄,彼即 不来,汝有义而安。”太王薨,季之吴告
伯、仲,伯、仲从季而归。群臣欲伯之立季,季又让。伯谓仲曰:
“今群臣
欲我立季,季又让,何以处之? “刑 有所谓矣,要于扶微者,可以
”仲曰:
立季。”季遂立而养文王,文王果受命而王。孔子曰:
“太伯独见,王季独
知。伯见父志,季知父心。故太王、太伯、王季,可谓见始知终,而能承
志矣。”

・ ・
【校 注】
太王亶父:亶父,即古公亶父,周族先人,传为后稷十二代孙。原居豳地,
后迁于歧山,建筑屋宇,开荒生产,周族由此治强。周文王时追尊亶父为
太王。
后:君王。
之:动词,到。
让:让王位。
即:如果。
刑:通成字。王念孙《雅疏证》:
“刑,成,声相近。
”《广雅・释诂三》:
“ 刑,成
也。
”成议,指亶父时的既定之议。

【译 文】
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
季历有个儿子叫昌。太伯知道古公亶父喜欢昌而想让季历继承王
位,太伯于是领仲雍离周而到吴地。太王古公亶父将死时对季历
说:
“我死之后,你去找太伯、仲雍,他俩如果不回来,你就是礼义在
先的人,就可以安心继位。”太王古公亶父死后,季历到吴地请太
伯、仲雍随己归国。群臣想让太伯拥立季历,季历又执意让位。老
大太伯对老二说:
“现在群臣想让我拥立季历,而季历又执意不肯,
如何处理此事?”老二仲雍说:
“ 先前已有既定的成议,关键是我们
要扶持年轻的君主,可以先立季历继承王位。”季历于是继位并有
意培养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昌最后果真受命继承王位。孔子评论
道:
“太伯有独到的见识,季历有独到的智慧。太伯看清了父亲的
心志,季历知道父亲的意愿。因此可以说太王古公亶父、太伯、季
历,都能见始知终,政治志向能相继承接。

“可人 也,吾任其过;不可人也,吾辞
〔《大戴礼・曾子大孝》〕子曰:
其罪。《诗》云 :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
尔所生。’ 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
・ ・
【校 注】
可人:指令人满意的人,能干的人。
诗云:指《诗经・国风・凯风》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上二句语出《诗经・小雅・小宛》。夙兴,早起。
忝,耻辱。所生,指父母。

【译 文】
孔子说:
“能干的人,我可以承担他的过失;不能干的人,我免
除他的罪过。《诗经・凯风》上说:
‘ 有七个儿子,没有谁能安慰母
心。’这是一个儿子的自责之辞。’
《 诗经・小宛》上说:
‘ 早起晚睡勤
工作,不要辱没你父母的名声。’这说的是不放弃自勉。不使自己
的双亲受耻辱,这就是君子的孝道。”

〔《大戴礼・曾子大孝》〕乐正子春 下堂而伤其足,伤瘳 ,数月不


出,
犹有忧色。门弟子问曰:
“ 夫子伤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
也?”乐正子春曰:
“ 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
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 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
道矣,予是以有忧色。”

【校 注】
乐正子春:人名,复姓乐正,名子春。
瘳:痊愈。
顷:通 ,即跬。跬,半步。古人一举足为  ,两举足为步。此比喻极小
的事。

【译 文】
乐正子春从厅堂走下来时挫伤了脚,伤愈之后又有数月未出
・ ・
大门,脸上常有忧色。他的弟子问道:
“先生挫伤的脚已痊愈了,可
是数月未出大门,又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乐正子春说:
“问得好
啊!正如你所说的。有一句话,我是从曾子那听到的,曾子是从孔
子那听到的,这话是如此说的:
‘ 天所生,地所养,万物中只有人是
最伟大的了。父母完完整整生养这么个子女,子女也应该完完整
整交还一个自己,这才可以称作孝道。不使自己身体受到损害,这
才可以称作完整。’因此君子每跨一步都不应忘记此话。现在我忘
记孝道了,所以我面有忧色。”

〔《吕氏春秋・孝行览》〕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
忧色。门人问之曰:
“夫子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敢问
其故?”乐正子春曰:
“善乎!而问之,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
‘父母
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
咫 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

【校 注】
咫:周尺八寸,此处极喻小事。

【译 文】
乐正子春下堂时挫伤了脚,痊愈后数月也未出大门,还面有忧
色。弟子问他道:
“先生下堂挫伤了脚,痊愈后几个月也未出门,还
面有忧色,斗胆问这是怎么了?”乐正子春说:
“ 你问的好啊!我从
曾子那听到过这么一句话,这话是曾子从孔子那听到的:
‘ 父母完
完整整地养育一个儿子,儿子也应该完完整整地归还一个自己。
不能使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不能使自己的四肢受到伤害,这才可
以称作孝道。’君子对任何小事都不能忘记。我忘记了孝道,因此
忧心忡忡。”

・ ・
〔《大戴礼・曾子大孝》〕夫子曰:
“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 ,非孝
也。”

【校 注】
以其时:按其时令,指树小生长时或野兽生育时。

【译 文】
孔子说:
“砍伐一棵树,杀死一只兽,如果不能按着生长的时令
去做,那也属于不守孝道。”

〔《荀子・子道》〕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 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
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 出以语子贡曰:
“乡者君问丘曰:子从
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
“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
“小人哉!
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 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
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
礼;
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
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校 注】
趋:小步快行。古时臣子入朝面君须趋步出入。
争臣:直言敢谏之臣。争,通诤字。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 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孝敬?臣子
听从君王的命令,是不是忠贞?”问了三次,孔子都没有回答。孔子
快步走出宫门后,把这事告诉给子贡说:
“刚才鲁哀公问我:儿子听
・ ・
从父命是不是孝敬?臣子听从王命是不是忠贞?他问了三次我也
没回答,你怎么看这件事?”子贡说:
“子从父命当然是孝敬,臣从君
命当然是忠贞。先生还能有别的什么回答呢?”孔子说:
“无知无识
的人哪!你也不懂其中的道理。过去,万乘大国如果有四个直言
敢谏的大臣,那么他的国土就不会被割削;千乘之国有三个直言敢
谏的大臣,那么国家就不会遭遇危险;百乘小国有两个直言敢谏的
大臣,那么祖宗神庙就不会被毁。父亲有个直言的儿子,就不会做
出无礼的事;读书人有个直言的朋友,就不会做出不义之事。因此
说,儿子只是听从父命怎么能算作儿子孝敬!臣子只是听从君命
怎么能算作臣子忠贞!仔细考虑事情原因,听从正确的意见,这才
称作孝敬,称作忠贞。”

〔《荀子・子道》〕子路问于孔子曰:
“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
手足胼胝 ,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
“ 意者身不敬与?
‘衣与?缪?与不女聊 !’今夙
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
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以 为?而无
孝之名也!”孔子曰:
“ 由!志之。吾语汝: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
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彰,友之
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校 注】
胼胝(q
jio{
ip):手足生茧。
“衣与”三句:与,通欤。缪,纰缪,指衣服破烂。不女聊,不依靠你。聊,
依靠,其宾语前置。
以:疑为衍文。

【译 文】
子路问孔子说:
“ 在此有这样一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除草,植
・ ・
树种田,手脚都磨起老茧,目的就是赡养双亲,然而却没有孝敬之
名,这是为什么?”孔子说:
“ 我疑惑这个人不尊敬老人吧?或者说
话不柔和吧?或者脸色不和顺吧?古人有句话:
‘穿布衣吗?穿得
破烂吗?不能依靠你!’现在这个人早起晚睡,耕耘种植,手脚磨
茧,目的就是赡养父母。然而做不到以上三方面怎么能行?当然
不会有孝敬之名!”孔子又说:
“ 子路啊!你要记住此事。我告诉
你:即使有国家大力士之称,也不能举起自己,并非没有力气,而是
力量运用的方式不对。因此,在家里如果行为不端正,那是自身的
过错;出外如果名声不显扬,那是朋友的过失。所以,君子回到家
要加强个人修养,走到外边就要处好朋友,怎么能没有孝敬之名
呢?”

〔《韩诗外传》九〕子路曰:
“有人于斯,夙兴夜寐,手足胼胝而面目黧
黑,树艺五谷以事其亲,而无孝子之名者,何也?”孔子曰:
“ 吾意者身未
敬邪?色 不 顺 邪?辞 不 逊 邪?古 人 有 言 曰:
‘衣 欤?食 欤?曾 不 尔
即 。’
子劳以事其亲,无此三者,何为无孝之名?意者所友非仁人邪!
坐,语汝: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便也。是以君
子入则笃孝,出则友贤,何为其无孝子之名?”

【校 注】
“衣欤”三句:
《 荀子》杨  注,引此语作“衣予,教予,曾不尔即”。即,靠
近,依靠。其宾语“尔”前置。

【译 文】
子路说:
“这里有这样一个人,早起晚睡,手脚磨起老茧,脸面
黑瘦,用心种植五谷以赡养父母,却没有孝子之名,这是怎么回
事?”孔子说:
“我猜想他对老人不够尊敬吧?或者脸色不和气吧?
或者话说得不好听吧?古人有句话:
‘穿衣了吗?吃饱了吗?他竟
・ ・
然不肯走近你。’儿子本应该辛劳事奉双亲,可是如果没有以上三
个方面,怎么能有孝子之名?或者所交结的朋友都不是好人吧!
子路你坐下,我告诉你:即使有国家大力士之名,也不能把自己举
起来,并非没有力气,而是用力的方式不对。因此君子在家要努力
行孝,出外要结交贤人,他怎么能没有孝子之名呢?”

〔《庄子・寓言》〕曾子再仕 而心再化,曰:
“ 吾及亲 仕,三釜 而
心乐;后仕,三千钟 ,不洎 ,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
“ 若参者,可
谓无所县 其罪 乎?”曰:
“ 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
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

【校 注】
再仕:第二次出外做官。
及亲:连及双亲,此处意谓为双亲生活而出外做官。
釜:容量单位,一釜为六斗四升。
钟:容量单位,一钟为六十四斗。千:当作“十”。
不洎:洎,及。此处意谓双亲已不存在,虽有三千钟俸禄,何能养亲。
无所县:没有什么联系,县,同悬,联系,关连。
罪:过错,指谋取名利(俸禄)的过错。

【译 文】
曾子第二次出外做官时,他的心情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
说:
“双亲在时我去做官,俸禄不到二十斗,然而我们生活得很快
乐;第二次出外做官,双亲已不在,俸禄是二千斗,可是我的心情每
天都很悲哀。”弟子们听到这番话就去问孔子:
“ 如曾参这样的人,
在第二次做官时,可以说心中并没有关联,金钱的欲望吧?”孔子
说:
“已经联系在一起了。如果没有什么联系,心里能有悲哀吗?
那种名利不系于心的人看待二十斗和二千斗,如同看待鸟雀与蚊
虻从眼前飞过一样,都会无动于心。”
・ ・
〔《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
“吾
有老父,身死,莫之养 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

【校 注】
莫之养:之,代指“老父”,前置宾语。
上之:使之上。

【译 文】
鲁国军民随从鲁国君王出战,三战三败。孔子问一名参战者
失败原因,那人回答说:
“ 我有个老父亲,如果我战死,就没有谁赡
养他了。”孔子认为这个人是孝子,荐举他,使他身居高位。

〔《吕氏春秋・仲冬纪・当务》〕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
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
“ 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
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
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
“ 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 而载取
名焉。”

【校 注】
荆王:楚王。
一父:保全父亲的名节。一,完全,保全。

【译 文】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人家的羊,于是他把此事上
报给官府,官差拘捕后准备处罚。直躬请求代父受罚。在将要实
施处罚时,直躬对官吏说:
“我父偷羊而我上报官府,不是诚实守法
的行为吗?我父受罚而我请求替代,不是尽忠尽孝的行为吗?如
・ ・
果守信尽孝的人也要处罚,那么国家还有不受处罚的人吗?”楚王
听到此事,于是决定不予处罚。孔子听到此事后评论道:
“ 不同凡
响啊!直躬是个诚实的人,既保全父亲的名节又能传名后世。”

〔《新序・杂事》一〕昔者舜自耕稼陶渔,而躬孝友。父瞽瞍 顽母
,
及弟象傲,皆下愚 不移。舜尽孝道,以供养瞽瞍。瞽瞍与象为浚
井涂廪 之谋,欲以杀舜,舜孝益笃。出田则号泣,年五十犹婴儿慕 ,
可谓至孝矣。故耕于历山,历山之耕者让畔 ;陶于河滨,河滨之陶者
器不苦窳 ;渔于雷泽,雷泽之渔者分均。及立为天子,天下化之。蛮
夷率服 ,北发渠搜,南抚交趾,莫不慕义,麟凤在郊 。故孔子曰:
“孝
弟 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舜之谓也。孔子在州里d
 笃行孝道,

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畋渔分有亲者,得多孝以化之也。是以七十二子
自远方至,服从其德。

【校 注】
瞽瞍:盲目者,舜父名。
下愚:卑下愚昧。
廪:米仓。
慕:通模,模样。
畔:田边。
苦窳:粗劣。
率服:相率归服。
麟凤在郊: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之象、圣明君王之兆。
弟:同悌字,兄弟亲爱。

d 州里:地方行政单位,此指故土。

【译 文】
过去,大舜自己耕田、种地、制陶、打鱼时,为人谦躬、孝父、爱
友。然而他的父亲瞽瞍却是个冥顽不灵的人,母亲又是个不通事
・ ・
理的人,还有个弟弟叫象,十分骄横,都是一些愚昧不化的人。大
舜尽心行孝,以劳苦供养瞽瞍。瞽瞍和象却想通过挖井修仓的机
会谋害大舜,大舜知道后越发诚实孝心。出外耕田时,常常号啕哭
泣,
五十岁的人了,还如孩子一般,可说是大孝的人了。他还能为
人表率,在历山耕地,历山农民都能让出田头地畔,不再发生矛盾;
到河边制陶,河边制陶工匠所制器皿不再粗制滥造;到雷泽打鱼,
雷泽的渔夫都能平均利益,不再争吵。直到他被拥立为天子,天下
的民风发生极大的变化。四方少数民族相继归服,北方到渠搜南
方到交趾,没有谁不仰慕中原的礼义,就连麒麟和凤凰也都来到城
郊。因此孔子评论道:
“孝悌之道已修养到极致,通达神明,光照四
海。”这说的就是大舜。孔子在故乡时也是诚实尽孝,住在阙党时,
阙党的年轻人无论种田打鱼的多把所获分给亲人,这就是以孝道
之心感化民风的结果。因此七十二弟子分别从远方来到孔子身
旁,都是佩服孔子的高尚品德。

〔《说苑・建本》〕孔子曰:
“ 行身 有六本,本立焉,然后为君子。立
体有义矣,而孝为本;处丧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队矣,而勇为本;治
政有理矣,而能为本;居国有礼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

【校 注】
行身:立身行事,泛指人一生作为。

【译 文】
孔子说:
“人生中,立身行事有六个根本,根本确立之后才可以
称作君子。树立自身有个义理,而以孝道为本;处置丧事有个礼
仪,而以哀情为本;战斗阵式有个队形,而以勇气为本;治理政事有
个真理,而以才能为本;主掌国权有个礼制,而以教育子嗣为本;积
攒财物有个农时,而以努力为本。”
・ ・
〔《说苑・建本》〕夫子亦云:
“人之行莫大于 孝。”

【校 注】
于:表示比较,介词。

【译 文】
孔夫子曾说过这样的话:
“ 人的各种行为中,没有什么比孝心
更重要的了。”

〔《说苑・权谋》〕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 。孔子闻之,曰:
“ 公索
氏比及三年,必亡矣。”后一年而亡。弟子问曰:
“ 昔公索氏亡牲,夫子
曰:
‘比及三年必亡矣。’今期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将亡也?”孔子曰:
“祭之为言索 也。索也者,尽也,乃孝子所以自尽于亲也。至祭而亡
其牲,则余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其将亡也。”

【校 注】
牲:三牲,指祭品牛、羊、豕。
索:索取,索求。此处隐语,祭祀须以三牲贡祖,而今“亡其牲”,必须索
求,乃恶兆。

【译 文】
鲁国的公索氏正准备祭品时,结果他的三牲丢失了。孔子听
到后说:
“公索氏三年之内,必然灭亡。”过了一年公索氏果然灭亡。
弟子们诧异地问道:
“ 过去公索氏丢失三牲,先生说:
‘ 三年之内公
索氏必亡。’而今只过一年果然灭亡,先生怎么知道他们将要灭亡
呢?”孔子说:
“祭祀就是一个索求的过程。索求,必将有索尽之时,
这就是即使孝子也将自尽于亲人。到了祭祀时公索氏又丢失了三
・ ・
牲,那么其余所丢失的东西会更多,我因此知道公索氏将要灭亡
了。”

“ 死人有知 无知也?”孔子曰:
〔《说苑・辨物》〕子贡问孔子: “ 吾欲
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
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校 注】
知:知觉,此指灵魂。

【译 文】
子贡问孔子说:
“死人有灵魂还是没有灵魂?”孔子说:
“我想说
死者有灵魂,又担心孝子贤孙与死者同归于尽;想说没有灵魂,又
担心不孝子孙抛弃死者不予葬埋。子贡啊,想知道死人有灵魂还
是没有灵魂呢?人死之后,慢慢就知道了,到时还不算晚吧!”

〔《说苑・反质》〕鲁有俭者,瓦鬲 煮食,食之而美。盛之土  之
器,以进孔子。孔子受之,欢然 而悦,如受大牢 之馈。弟子曰:
“瓦
 ,陋器也;煮食,薄膳也,而先生何喜如此乎?”孔子曰:
“ 吾闻好谏者
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为厚 也,以其食美而思我亲也。”

【校 注】
瓦鬲(m
s):一种瓦制平民食具,似鼎,三足中空。
 :盛羹的食具。
欢然:高兴的样子。
大牢:太牢。
(q
jho):盆类瓦器。
厚:食美为厚。

・ ・
【译 文】
鲁国有个生活十分俭朴的人,用瓦器煮食物,吃得很香。又用
土盛上一碗,送给孔子。孔子接过来,高高兴兴地吃起来,如同
吃太牢之食。弟子们说:
“ 瓦制的碗盆是简陋的食器,用它煮的食
物是粗劣的食物,可先生为什么还这样高兴呢?”孔子说:
“ 我听人
说喜欢谏诤的大臣,是想到君王的过失;吃食物感到高兴,是因为
想到父母。我不是因为食物好吃,而是因为吃饭时想到了父母让
我吃饭时的情形。”

〔《搜神记》〕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
“ 思尔,啮
指。 “曾参之孝 ,精感万里。
”孔子闻之,曰: ”

【校 注】
“曾参”句:
《曾子外篇・齐家》引作“参之至诚”。

【译 文】
曾参随孔子游至楚国时,有一天突然感到心里发慌,拜辞孔子
归乡探问母亲,母亲说:
“我想你啊,就咬了一下指头。”后来孔子听
说此事叹道:
“曾参如此孝心,精诚竟然遥动万里之外。”

〔《御览》四百十三引师觉授《孝子传》〕老莱子 者,楚人。行年七
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 ,常著班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
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
“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
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

【校 注】
老莱子:春秋时楚人,耕于蒙山之下,楚王欲用之,乃与其妻至江南隐居
・ ・
不仕。《汉书艺文志》有《老莱》十六篇,属道家之作。
蒸蒸:形容孝顺之心。

【译 文】
老莱子是楚国人,七十岁时父母还在。非常孝心,经常穿着五
彩衣服,为父母去打水。有一次上堂时把脚跌伤了,担心父母难
过,就仆倒在地装作小孩啼哭。孔子议论过:
“父母年老了,经常注
意不要说他们一个老字,目的是为了避免挫伤老年心境。像老莱
子这样的人,可以说没有失却孝子童心。”

〔《御览》四百八十二引师觉授《孝子传》〕仲子崔者,仲由之子也。
初,
子路仕卫,赴蒯聩之乱,卫人狐  时守门,杀子路。子崔既长,告
孔子,欲报父仇。夫子曰:
“ 行矣!”子崔即行, 知之,曰:
“ 夫君子不
掩 人之不备,须后日于城西决战。”其日, 持蒲弓木戟 而与子崔战
而死。

【校 注】
狐黡:一名子黡,卫将。其时正值卫国内乱。
掩:掩击,掩杀。
蒲弓木戟:蒲柳制的弓,木头制的戟,以示轻敌。

【译 文】
仲子崔是子路的儿子。当初,子路在卫国做官,去平定蒯聩之
乱时,正赶上卫国人狐  守城门,他杀死子路。子崔长大之后,去
拜望孔子,说明想报父仇之意。孔子说:
“ 你可以出发了。”子崔出
发之后,狐就已得知此事,说:
“ 君子不杀无所准备的人,后天到
城西决一死战。”到了那一天狐  手持蒲柳制的弓、木头制的戟来
与子崔决战,结果子崔杀死了狂妄的狐 。
・ ・
〔《亢仓子・训道》〕闵子骞 问仲尼:
“ 道之与孝,相去奚若?”仲尼
曰:
“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夫其包运天地,发育万物,
曲成万类,布丕 性寿。其功至实而不为物府,不为事官,无为功尸。
扪求视听,莫得而有,字之曰道。用之于人,字之曰孝。孝者,善事父母
之名也。夫善事父母,敬顺为本,意以承之,顺承颜色,无所不至。发一
言,举一意,不敢忘父母;营一手,措一足,不敢忘父母。事君不敢不忠,
朋友不敢不信。临下不敢不敬,向善不敢不勤。虽居独室之中,亦不敢
懈其诚,此之谓全孝。故至诚之至,通乎神明,光于四海,有感必应,善
事父母之所致也。昔者虞舜,其大孝矣。庶母 惑父,屡憎害之,舜心
益恭,惧而无怨。谋使浚井 ,下土实之。于时天休 震动,神明骏赫,
穴而出。奉养滋谨,由是元德 茂盛,为天下君,善事父母之所致也。
文王之为太子也,其大孝矣。朝夕必至乎寝门之外,问寺人 曰:
‘ 兹日
安否!如何?’曰:
‘安。’太子温然 喜色。小 不安节,太子色忧满容。
朝夕食上,太子必视寒暖之节;食下,必知膳羞d
 所进然后退。寺人言

疾,太子肃冠而斋。膳宰d
 之馔,必敬视之;汤液之贡,必亲尝之。尝馔
善,则太子亦能食;尝馔寡d
,太子亦不能饱d
 。以至于复初,然后亦复
 。君后有过,
初d 怡声以讽;君后所爱,虽小物必严龚d
 。是故孝成于

身,道洽d
 在下。《雅》d
 曰:
‘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言文王静作进退,
天必赞之,故纣不能害。梦启之寿,卜世三十d
 ,卜年d
 七百,天所命

也。善事父母之所致也。”闵子骞曰:
“ 善事父母之道既幸闻矣,敢问教
子之义?”仲尼曰:
“凡三王d
 教子,必视礼乐: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
礼乐交修,则德容发辉于貌,故能温恭而文明。夫为人臣者,杀其身有
益于君则为之。况利其身以善其君乎!是故择建忠良贞正之士为之师
傅,欲其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夫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
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此三王教子之义也。”闵子
骞退而事之于家,三年,无间于父母、昆弟之言,交游称其信,乡党称其
仁,宗族称其弟,德行之声溢于天下,此善事父母之所致也。”

・ ・
【校 注】
闵子蹇: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姓闵名损字子骞。《史记・仲尼弟子列
传》载其少时后母虐之,以芦花为衣。闵子蹇仍能对后母尽孝。
布丕:广施,遍施。
庶:与嫡字意义相反。庶母,今呼为小妈,即父之妾。
浚井:挖出井底之 泥。
休:吉祥。天休,天降吉祥。
元德:大德。
寺人:寺,通侍。古时宫中以侍官为佣人。
温然:柔和的样子。
小:少,稍。

d 羞:通馐字。

d 膳宰:官名,主掌宰割下厨。

d 寡:寡味。

d 饱:吃得好。

d 复初:复膳,重新开膳。《礼记・文王世子》“
:王季复膳,然后复初。


d 龚:通恭字。

d 洽:融合。

d 雅:指《诗经・大雅・文王》。

d 卜世三十:以占卜预测传国三十代。

d 卜年:以占卜测定享国年数。

d 三王:三代帝王,即夏禹、商汤、周文武。

【译 文】
闵子骞问孔子道:
“儒道与孝心的具体内含相距有多大?”孔子
说:
“儒道是自然万物活动的最神妙的至理,孝心是社会人类思想
中的最崇高的道德。那种包容天地运转,发展育化万物,宛曲形成
物类,广施物性寿命,它的功用极其真实,既不是万物的府库,也不
是万事的管理者,更不是功绩的占有者。探求一下视觉听觉,没有
什么办法感觉到它的存在,它的名字就叫儒道。如果把它用于人
・ ・
事,它的名字就叫做孝心。孝心,就是好好事奉父母的称谓。所谓
好好事奉父母,是以尊敬顺从为根本的,继以真心实意,继以随顺
脸色,没有哪一种做法不是至善至美。说一句话,做一件事,不能
忘记父母的意图;举一次手,动一次脚,不能忘记父母的愿望。事
奉君王不敢不忠贞,交结朋友不能不守信义。对待下边不能不尊
重,对待功德不能不勤谨。即使身居独室之中,也不能有一丝一毫
懈怠,这叫作全孝。因此至诚达到极点,可以与神明相通,光照四
海,
有感受必应验,这是好好事奉父母所获的结果。过去,虞舜是
个大孝子。他的继母和糊涂的父亲憎恨他,屡次要害他,而他越发
恭敬,即使害怕也无所怨恨。他们让虞舜下井去挖泥,然后投土把
他埋在井底。这时上天降福,大地显灵,神明保佑,赫然骏发。大
舜竟钻穴而出,奉养父母越发恭谨。从此舜的大德更加旺盛,终于
成为天下人的君王,这是好好事奉父母所得到的结果。周文王做
太子时,可以说是大孝子了。每天早晚必到父母寝室门外问侍官:
‘今天安康吧!我爸妈怎么样?’侍官说:
‘ 安康。’太子温和地面露
喜色。父母身体稍有不安,太子就愁容满面。早饭或晚饭之前,太
子必看一看冷暖,饭后必检查所进饭菜之后才去办公。如果侍官
说父母病了,太子一定整肃衣冠斋戒祈祷。屠宰牲畜,太子一定敬
神检视;煎药煮汤,太子一定亲自品尝。品尝的饭菜好吃,太子也
能吃好;品尝的饭菜不好吃,太子也不能吃好。以至于为父母重新
开膳,在此之后太子再用膳。父王有了过错,就以欢悦之声讽谏;
所喜欢的事物即使再小,也必须严肃办理,因此孝心形成于自身,
儒道融合在下边。《诗经・大雅・文王》上写道:
‘ 文王无论上天降
地,都在天帝左右。’这话的意思是说周文王即使静止不动,其精神
也在漫游天地之间,天帝肯定赞助他,因此商纣王也不能伤害周文
王。因梦启示的寿祚,经占卜测定传世三十,又经占卜测定享国年
数是七百,这是上天所授予的命象。也是好好事奉父母的孝心所
获的结果。”闵子骞又问道:
“ 好好事奉父母的道理已经有幸听到
了,斗胆请问教子之道?”孔子说:
“三代君王教子时,肯定以礼乐为
・ ・
中心内容:乐是用来修养内在思想的,礼是用来修养外在作风的。
礼和乐的修养相互作用,那么人的品德和容色都会在外在形貌上
出现光辉,显得更温和、谦恭、文明。作为人臣,如果牺牲生命而有
益于君王,他应该干到底。更何况不但有利自身而且有利君王呢!
因此选择树立忠诚、优秀、坚贞、端正的人才做老师,目的在于使学
生知道父子、君臣、长幼之间的礼义关系。知道做人子的义务,之
后才可以做好人父;知道做人臣的责任,之后才可以做好人君;知
道如何事奉人,之后才可以用好人,这就是三代君王教育后代的道
理。”闵子骞回到家里施实孔子之教,三年之后,与父母、兄弟言谈
无隔阂,朋友称赞他讲究信义,同乡称赞他心地仁慈,同族称赞他
兄弟友爱,道德的美誉溢满天下,这就是好好事奉父母所获得的结
果。”

・ ・
卷三

五性三

〔《太平御览》四百十九引《尚书大传》〕子张 曰:
“ 仁者何乐于山
也?”孔子曰:
“夫山者 然高, 然高则何乐焉?山,草木生焉,鸟兽
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子 焉。出云
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 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
者之所以乐于山者也。”

【校 注】
子张:春秋阳城人,姓颛孙,名师,孔丘弟子。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
蔡之间。
《论语》有子张篇。
 :同萁字。一说当作 字,山高。
私子:私爱其子。子,指山石、草木、鸟兽、物产等。
阴阳:古代两个哲学概念,古人常把天下各种事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
的范畴,以其交错变化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变化。此处主要指阴阳
二气。

【译 文】
子张问道:
“仁爱的人为什么喜欢山?
”孔子说:
“ 高山嵬嵬然,
・ ・
嵬嵬然的高山有什么值得喜欢的呢?山,草木生长在那里,鸟兽繁
殖在那里,物质出产在其中。它生产各种财物并无私奉献,即使四
方的人都来挖掘砍伐,而高山经常显现出无私之心。高山形成的
云和风流荡于天地之间,阴阳二气合作一处,产生的雨露润泽万
物,百姓因此而有食物,这就是仁爱的人之所以喜欢山的原因。”

〔《韩诗外传》一〕哀公问孔子曰:
“有智寿 乎?”孔子曰:
“ 然!人有
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劳过者,病共杀之;
居下而好干 上,嗜欲无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众,弱以侮
强,忿不量力者 ,兵共杀之。故有三死而非命者,自取之也。”

【校 注】
智寿:智者长寿。
干:干犯,冒犯。
忿不量力:因忿恨而不量力行事。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有智者长寿这一说法吗?”孔子说:
“有!人
有三种死并非命运所致,而是人自找的。环境不清洁,饮食不节
制,劳累过度,各种疾病就会杀死他;身居下位却好干犯上司,嗜好
欲望贪得无厌,金钱财物追求不止,各种刑罚就会杀死他;以少敌
众,
以弱欺强,不自量力,各种战争就会杀死他。因此说有三种死
并非是命运所致,而是自找的。”

〔《说苑・杂言》〕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 有智者寿乎?”孔子曰:
“ 然!
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 过度
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忤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少
以犯众,弱以侮强,忿怒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死者,非命也,人自
・ ・
取之。”

【校 注】
佚劳:安逸和辛劳。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
“ 有智者长寿这一说法吗?”孔子说:
“ 是的!
人有三种死并非命运所致,而是人自找的。睡觉不按时,饮食不节
制,劳累过度,各种疾病就会杀死他;身居下位却与上面君王对着
干,嗜欲贪得无厌,私利追求不止,刑罚就会杀死他;以少敌众,以
弱欺强,自不量力,战争就会杀死他。这三种死亡并非命运所致,
而是自取灭亡。”

〔《韩诗外传》二〕孔子曰:
“ 口欲味,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兵,身
恶劳,教之以恭。好辩论而畏惧,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声,教之以
义。《易》曰 :
“ 艮其限 ,列其  ,厉薰心。
”《 诗》曰 :
‘ 吁嗟女兮!
无与士耽。’皆防邪禁佚调和心志。”

【校 注】
易曰:指《周易・艮》。
艮其限:艮,限止,扼住。限,指腰。
(zo):夹脊肉。一本作夤。
q
诗曰:指《诗经・卫风・氓》。

【译 文】
孔子说:
“口想吃美味,心想图安逸,就要以仁爱教育他。心好
战,
身厌劳,就要以谦恭教育他。喜欢辩论却胆小怕事,就要以勇
敢教育他。贪婪女色,爱好淫乐,就要以道义教育他。《周易》说:
・ ・
‘扼止其腰间,分列其脊肉,虐烤其心肝。’
《诗经》说:
‘哎呀姑娘啊!
不要与那小伙子沉浸在爱情之中。’这都是预防邪恶、禁止安逸、调
解心情的意思。”

〔《韩诗外传》五〕孔子曰:
“ 夫谈说之术,齐庄 以立之,端诚以处
之,坚强以待之,辟称 以喻之,分以明之。欢忻芬芳以送 之。宝之,
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恒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若夫
无类 之说,不形之行 ,不赞之辞,君子慎之!

【校 注】
齐庄:尊敬。
辟称:譬喻称引。
送:传送,传达。
类:条例,先例。
行:行事,事情。

【译 文】
孔子说:
“辩说的艺术,应以尊重的态度确立风范,以端正诚实
的作风分析疑点,以坚强自信的气度对待论题,以譬喻称引加以说
明,
分门别类,阐明内容。以欢畅明快的语调、华茂的辞彩传送自
己的议见。以之为宝物,以之为珍品,以之为贵物,以之为神品。
如果这样,那么辩说的目标常常没有行不通的。至于说,没有先例
的说法,没有成形的论据,没有赞同的辞语,君子要慎重对待。”

〔《大戴礼・保傅》〕孔子曰:
“少成 若天性 ,习贯 之为常。”

・ ・
【校 注】
少成:少年形成。
天性:此处似有误,原文无“天”字。
贯:通“惯”。

【译 文】
孔子说:
“少年形成的个性如同天性,习惯是长期养成的。”

〔《贾子新书・保傅》〕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译 文】
孔子说:
“少年形成的习惯好像天性一样,习惯是自然而然形
成的。”

〔《大戴礼记・劝学》〕子贡曰:
“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孔子曰:
“夫
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
其流行庳 下,倨句 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
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 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真 ;苞裹不清
以入,鲜 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 ,似厉;折必
以东西 ,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校 注】
庳:低下。
倨句:直曲。
弱约:柔弱。
真:同“贞”。
 :通“洁”字。
概:量米斗斛,用以刮平超量的木板称概。
・ ・
东西:一本作“东作”,是。

【译 文】
子贡问道:
“君子遇见大河必去观赏,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
“水,君子把它和德相比,遍流各地都是无私的,水如美德;所及之
处一片生机,不到之处一片死寂,水似仁爱;它流向低处,或直或曲
都顺着地面倾斜度,它如义气;从百仞高峰奔赴溪流,根本没有犹
疑,它似勇猛;浅水浅处流,深水不可测,它似智慧;虽然柔弱却能
通过艰难险阻,它似明察;遭受邪恶压迫决不退让,它似坚贞;冲入
不洁净的角落,冲出一片清洁的所在,它似公良;化浊为清然后流
走,
前后容量肯定相等,它似端正;丰满却不追求超量,它如同严
谨;即使转弯也肯定向东流,它如同愿望。因此君子遇见大河必定
去观赏!”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
“君子之所以
见大水必观焉者,何也?”孔子曰:
“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
流也,埤下裾拘 ,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 乎不  尽,似道;若有决行
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 量必平,似法;盈不
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就鲜,似善;化其万折 也,必
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校 注】
裾拘:同“句倨”。
洸洸:浩浩。
主:通“注”字。
折:转弯。

・ ・
【译 文】
孔子正在观赏东流的河水,子贡对孔子问道:
“ 君子之所以每
见到河水必去观赏,原因是什么呢?”孔子说:
“ 河水流遍天下普育
众生并无任何私心,好像一种美德;它的水流向下或直或曲,必定
顺着地势,好像一种义气;它浩浩荡荡无尽无休,好像人间正道;如
有人掘开河口,其流应急,如声随响,可以从百仞峰顶奔赴溪谷而
无所惧,它如同勇敢;注入坑道之水肯定是平的,它如同法律;丰满
却不追求超量,它如同严正;虽然柔弱却细微通达,它好像一种明
察;它可以流出,也可以流入,造就一片鲜洁的所在,它如同善良;
即使有千转万折的变化,也必然向东流,它如同一种志向。因此君
子只要看见大河,必去观赏!”

〔《说苑・杂言》〕子贡问曰: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
“夫
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
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
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
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
观焉尔也!”

【译 文】
子贡问道:
“ 君子遇见大河必去观赏,这是为什么?”孔子说:
“水啊,君子把它和德相比,它遍流大地绝无私心,如同美德;所流
之处生机盎然,如同仁爱;它流向低处,或曲或直都顺着地势流动,
如同义气;浅水浅处流,深水不可测,如同智慧;它从百仞峰巅奔赴
深谷,从不犹疑,如同勇敢;它绵软柔弱却细微贯通,如同明察;受
到邪恶压迫而不退让,如同包容;放入不洁之物可以变成清净洁
白,如同善良;无论流入数量多少,必然保持水平,如同公正;丰满
却不能超过标准,如同法度;它即使千转万折也必然向东流,如同
・ ・
志向。因此君子遇见大河必去观赏!”

〔《后汉书・李固传・固奏记》〕孔子曰:
“ 智者见变 思刑 ,愚者睹
怪讳名。”

【校 注】
变: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
刑:指法律制度。

【译 文】
孔子说:
“聪明的人看见变化的世情就要考虑法度的准确性,
愚昧的人看到怪异的现象就会有所忌讳。”

〔《荀子・仲尼》〕孔子曰:
“ 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 必胜 ,知而
好谦必贤。”

【校 注】
好同:好与人同。
胜:胜任。

【译 文】
孔子说:
“聪敏又喜好法度的人必然坚守节操,勇敢又喜好争
强的人必然胜任使命,智慧又喜好谦逊的人必然礼贤下士。”

〔《说苑・杂言》〕孔子曰:
“ 巧而好度必工,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谋
必成。愚者反是。夫处重擅宠专事妒贤,愚者之情也。志骄傲而轻旧
怨,是以尊位则必危,任重则必崩,擅宠则必辱。”

・ ・
【译 文】
孔子说:
“机敏又喜好法度的人必然功业完满,勇敢又喜好争
强的人必然胜任使命,聪明又喜好谋略的人必然夺得成功。愚昧
的人正相反。身居高位,受到宠信,专擅权柄,嫉贤妒能,这是愚人
的情形。如果再加上心志骄傲,轻视旧怨,即使身居高位也必将遭
遇危亡,身负重任也必将走向崩溃,身受宠信也必将重遭屈辱。”

〔《荀子・儒效》〕孔子曰:
“ 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
胜敌而愈戒。”

【译 文】
孔子说:
“周公的美德太崇高了!身份越高贵对人越谦恭,家
里越富有生活越节俭,胜敌越多戒备越严密。”

“ 知 者之知固以多矣,有以守少能无察
〔《荀子・王霸》〕孔子曰:
乎?愚者之知固以少矣,有以守多能无狂 乎?”

【校 注】
知:同“智”。
狂:乱。

【译 文】
孔子说:
“聪明人的知识本来就已经够多的了,即使能守住少
量的知识,难道能没有明察的头脑吗?愚昧人的知识本来就少,即
使守住再多的知识,难道能没有狂乱的结果吗?”

〔《荀子・子道》〕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
“ 由!是裾裾,何也?昔
・ ・
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 。及其至江之津 也,不放
舟 不 避 风 则 不 可 涉 也。非 维 下 流 水 多 邪!今 汝 服 既 盛 颜 色 充
盈 ,天下且孰肯谏汝矣,由!”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 也。孔
“志之,吾语汝!奋 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 ,色知 而有能者,
子曰:
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
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
哉!”

【校 注】
滥觞:浮起酒杯,意谓源头水浅。
江之津:长江渡口。
放舟:一本作“方舟”,并舟,意谓大船。
维:同“唯”。
充盈:五彩缤纷。
犹若:舒展平和的样子。
奋:奋激。一本作“慎”。
伐:骄横。
色知:面色显现智慧,意谓肤浅而骄矜。

【译 文】
子路穿着盛装去见孔子,孔子问道:
“ 子由啊!这样整齐的宽
袍大袖,为什么?过去听人说长江从岷山流出来,开始流出的时
候,长江的源头只可以浮起酒杯。当流过几个渡口,如果不用大船
或不躲避大风天几乎谁都不能渡到对岸。不就是因为流量太大了
吗!现在你既穿着盛装,颜色又如此缤纷,天下人谁还肯靠近你提
建议,子由啊!”子路听后快步出去了,不一会儿又换了一套服装走
进屋来,样子随和普通。孔子说:
“记住,让我告诉你!言谈奋激的
人,
就会哗众取宠;行动奋激的人就会骄横。智慧显现于脸色,自
以为有能力的人,是小人。因此,君子是这样的人,知道就是知道,
・ ・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言谈时的要点。能干就是能干,不能干就
是不能干,这是行动时的关键。把握住言谈的要点就是聪敏,把握
住行动的关键就是仁慈,既聪敏又仁慈,在人格上哪里还有不足
呢!”

〔《韩诗外传》三〕传曰:子路盛服以见孔子,孔子曰:
“ 由!疏疏者
何也?昔者江于 ,其始出也,不足滥觞。及其至乎江之津也,不方
舟不避风,不可渡也,非其众川之多欤!今汝衣服其盛,颜色充满,天下
有谁加汝哉!”子路趋出,改服而入,盖摄如 也。孔子曰:
“ 由,志之!
吾语汝:夫慎于言者不哗,慎于行者不伐。色知而有长者,小人也。故
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之,不能为不能,行
之要也。言要则知,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又何加哉?”

【校 注】
疏疏:同“裾裾”“
、  ”,衣服华贵的样子。
 :水源之处。
摄如:同“自如”,平时常服的样子。

【译 文】
《传》上写道:子路穿着盛装来见孔子,孔子说:
“子由啊!穿着
这样华贵的宽袍大袖,为什么啊?过去听人说,长江之源头,刚从
地下喷涌而出时,连酒杯也不能漂浮起来,一直流到长江几个渡
口,如果不用大船,不避风天,就不能渡到对岸,不就是因为支流太
多而增大流量了吗!现在你身上穿的衣服如此华贵,五彩缤纷,天
下人有谁敢接近你呢?”子路快步出去了,不一会儿又换一套服装
走进屋来,穿得很舒展随和。孔子说:
“ 子由,记住啊!我告诉你:
说话谨慎的人不会哗众取宠,做事谨慎的人不会虚假自夸。脸上
伪装成智慧又自以为有才能的人,是小人。因此君子认为知道就
・ ・
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言谈中的要点。能干就是能干,
不能干就是不能干,这是行动中的关键。把握言谈的要点就是聪
敏,
把握行动的要点就能实行仁道。既聪敏又仁爱,对一个人来
说,还能要求他加强什么修养呢?”

〔《说苑・杂言》〕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
“ 由!是  者,何
也?昔者江水出于岷山,其始也,大足以滥觞。及至江之津也,不方舟,
不避风,不可渡也。非唯下流众川之多乎!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
天下谁肯加若者哉!子路趋而出,改服而人,盖自如也。孔子曰:
“ 由,
记之!吾语若:贲 于言者 ,华也;奋于行者,伐也。夫色智而有能
者,小人也。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不能
为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夫有何加矣哉?
由!”

【校 注】

  :一说,
“  ”“
、裾裾”“
,皆衣服之名,因其盛服即以其名呼之。

贲:通愤字。
华:通哗字。

【译 文】
子路穿着华贵的礼服来见孔子,孔子说:
“ 子由!穿这样的宽
袍大袖,为什么?过去我听人说长江发源于岷山,在它的源头,往
大说也只能浮起酒杯。直到长江每个渡口,如果不用船舶,不避风
天,连对岸都渡不过去。不就是因为下游支流多水量大吗!现在
你穿的衣服太华贵了,颜色缤纷,天下人谁肯靠近你呢?”子路快步
出去了,不一会儿又换了一套服装走进屋来,显得很平常很随和。
孔子说:
“子由,你记住!我告诉你:语言激愤的人常常哗众取宠,
行动激愤的人常常说大话。脸上装作聪明又自诩有才能的人,是
・ ・
小人。君子认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言谈时的
要点。能干就是能干,不能干就是不能干,这是行动时的关键。言
谈时把握住要点就是聪明,行动时把掌住关键就是仁爱,一个人既
聪明又仁爱,对他还能有更多的要求吗?子由!”

〔《荀子・子道》〕子路入,子曰:
“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
曰:
“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
“ 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
“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
“ 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
“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
“ 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
曰:
“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
“可谓明君子矣。”

【译 文】
子路走进屋来,孔子问道:
“子由啊!聪明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仁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子路回答道:
“ 聪明的人能让人了解自
己,仁爱的人能使人爱戴自己。”孔子说:
“ 这样的人可以说就是读
书人了。”子贡走进屋来,孔子问道:
“赐啊!聪明人是什么样的人?
仁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子贡回答说:
“ 聪明人能了解别人,仁爱
人能爱别人。”孔子说: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读书的君子了。”颜渊走
进屋来,孔子问道:
“ 颜回啊!聪明人是什么样的人?仁爱人是什
么样的人?”颜渊回答道:
“ 聪明人有自知之明,仁爱人有自爱之
心。”孔子说: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明智的君子了。”

〔《荀子・法行》〕子贡问于孔子曰:
“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 者,何
也?为夫 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
“ 恶 ,赐!是何言也!夫君
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缜
栗 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 ,行也;折不桡 ,勇也;
瑕适 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
之 ,不若玉之章章 。《诗》d
 曰: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
・ ・
也。”

【校 注】
珉:似玉之石。
为夫:为,介词,表原因。夫,代词,那。
恶:叹词,表示否定。
缜栗:王引之注:
“吕本作‘栗而理,知也’,钱本及元刻依聘义于‘栗’上增
‘缜’字,而卢本从之,误也。
”王说是。缜,衍。栗,坚实。
刿:割伤。
桡:通“挠”。
适:美善。
  :精细雕刻。
章章:文彩。

d 诗:指《诗经・秦风・小戎》。

【译 文】
子贡对孔子请教道:
“ 君子之所以认为宝玉珍贵而珉石轻贱,
那是为什么?因为宝玉少见而珉石常见吗?”孔子说:
“ 不要这样
说,子贡!这是什么话啊!难道君子把多的东西就看得很轻贱,少
的东西就看得很贵重吗?宝玉,君子把它和美德相比。它温润而
有光彩,如仁爱;坚实而有纹理,如智慧;刚正而不弯曲,如义气;棱
角而不伤人,如品行;摧折而不屈挠,如勇敢;缺点和优点同时显
现,如真情。敲打一下,其声清亮昂扬而且传得很远;其声歇止时,
仿佛论辩停止。因此,精雕细刻的珉石也不如色彩斑驳的美玉。
《诗经・秦风・小戎》上写道:
‘ 我思恋的君子啊,他像美玉一样温
柔。’说的就是这种譬喻。”

〔《列子・仲尼》〕子夏问孔子曰:
“ 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
“ 回之仁
贤于丘也。”曰:
“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
“赐之辨 贤于丘也。”曰:
“子
・ ・
路之为人奚若?”子曰:
“ 由之勇贤于丘也。”曰:
“ 子张之为人奚若?”子
曰:
“师之庄 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
“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
“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 ,赐能辨而不能讷 ,由能勇而
曰:
不能怯 ,师能庄而不能同 。兼四子之有以 易吾,吾弗许也,此其
所以事吾而不贰 也。”

【校 注】
辨:通“辩”,论辩,思辩。
庄:庄重严正,指严谨作风。
反:反而思之。有权变之义。一说,当为“刃”字,形近而讹,刃即忍。《淮
南子・人间训》载此事,曰:
“丘能仁且忍,辨且纳,勇且怯。

讷:正论为辩,反论为讷。
怯:退而守。
同:联合。
以:连词。
贰:二心。

【译 文】
子夏问孔子道:
“颜回是怎样一个人?
”孔子说:
“颜回的仁德修
养比我强。”子夏又问:
“子贡是怎样一个人?”孔子说:
“子贡辩论修
养比我强。”子夏又问:
“子路是怎样一个人?”孔子说:
“子路勇武修
养比我强。”子夏又问:
“子张是怎样一个人?”孔子说:
“子张严谨作
风比我强。”子夏听后离开坐席问道:
“ 既然这样说,那么这四个人
为何却来事奉先生呢?”孔子说:
“ 子夏啊!我告诉你:颜回能实行
仁道却不能随物应变,子贡善于正辩却不善反辩,子路善于勇战却
不善退守,子张能严谨处事却不善同人交往。假使兼有四人之德
与我的修养对换,我也不会同意,这就是他们之所以来事奉我而忠
心不疑的原因。”

・ ・
〔《淮南子・人间训》〕人或问孔子曰:
“颜回何如人也?”曰:
“仁人也,
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
“辩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如人也?”
曰:
“勇人也,丘弗如也!”宾曰:
“ 三人皆贤贤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
曰:
“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
孔子知所施之也。

【译 文】
有人问孔子道:
“颜回是怎样一个人?
”孔子说:
“他是个有仁爱
之心的人,我不如他!”又问:
“ 子贡是怎样一个人?”孔子说:
“ 他是
个辩才,我不如他!”又问:
“ 子路是怎样一个人?”孔子说:
“ 他是个
勇敢的人,我不如他!”那个人又问:
“ 既然三个都是有贤德的人却
为先生侍奉,这是为什么啊?”孔子说:
“ 我能实行仁道而且能忍耐
待人,不但有明辩能力而且有反辩能力,不但能勇对丑恶而且能退
守蓄势。假使以他们三人的能力交换我的一个主张,我也不会同
意。”孔子深深明白自己所施行的主张。

〔《说苑・杂言》〕子夏问仲尼曰:
“ 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
“ 回之信
贤于丘也。”曰:
“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
“赐之敏贤于丘也。”曰:
“子路
之为人也何若?”曰:
“由之勇贤于丘也。”曰:
“子张之为人何若?”曰:
“师
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
“ 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
“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
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者,丘不为也!”

【译 文】
子夏问孔子道:
“颜回的接人待物如何?”孔子说:
“颜回的诚信
修养比我强。”子夏又问:
“子贡在接人待物上如何?”孔子说:
“子贡
的聪敏程度比我强。”又问:
“子路在为人处世上如何?”孔子说:
“子
路勇武修养比我强。”又问:
“子张在为人处世上如何?”孔子说;
“子
・ ・
张的严谨作风比我强。”这时子夏离开坐位问道:
“ 既然这样说,那
么这四个人为什么来事奉先生?”孔子说:
“你先坐下,我告诉你:颜
回做事能守信用但不能灵活变通,子贡做事头脑聪敏但不懂得屈
伸,子张做事能勇往直前但不能退一步想,子张做事严谨但不能联
合众人。兼有这四方面的才能,我也是做不到的!”

〔《论衡・定贤》〕或问于孔子曰:
“ 颜渊何人也?”曰:
“ 仁人也!丘不
如也。”
“子贡何人也?”曰:
“辩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人也?”曰:
“勇
人也!丘弗如也。”客曰:
“ 三子者皆贤于夫子而为夫子服役,何也?”孔
子曰:
“丘能仁且忍,辩且诎,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之道,弗为也。”

【译 文】
有人向孔子问道:
“颜回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
“他是个有仁
爱之心的人!我不如他。”又问:
“子贡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
“他
是个辩才,我不如他。”又问:
“ 子路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
“ 他是
个勇敢的人!我不如他。”那人又问:
“ 如此说来,这三个人都比先
生强,然而他们却向先生学习,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
“我不但能
施行仁道而且能忍耐恕人,不但善于论辩而且能以理服人,不但能
勇对丑恶而且能退守蓄势,假使以他们三人的才能交换我的人生
主张,我是不会同意的。”

“ 诎 寸而信 尺,小枉而大
〔《御览》八百三十引《尸子》〕孔子曰:
直 ,吾弗为也。”

【校 注】
诎:通“屈”。
信:通“伸”。
小枉而大直:小有所委曲而大有所获得。

・ ・
【译 文】
孔子说:
“屈而成寸,伸而获尺;弯而成小,直而获大。这种小
有所失而大有所得的做法,我是不干的。”

〔《法言・五百》宋咸注〕孔子曰:
“ 君子之行己,可以诎则诎,可以伸
则伸。”

【译 文】
孔子说:
“君子做事时,该屈曲时就屈曲,该伸展时就伸展。”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
问之曰:
“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 而揖之,问曰:
“ 子之父母不有恙
乎?”置杖而问曰:
“ 子之兄弟不有恙乎?” 步 而倍 之,问曰:
“ 子之
妻子不有恙乎?”

【校 注】

 杖:一本作“持杖”,是。
 步:一本作“曳步”,是。
倍:背。

【译 文】
孔子的弟子回来时,孔子肩扛着手杖问道:
“ 你的祖父身体没
有毛病吧?”接着又手拿手杖拱手作揖,问道:
“ 你父母身体好吗?”
说完又把手杖放在旁边问道:
“你的兄弟也好吧?”这才迈步转身走
去,一边问道:
“你妻子孩子都没有什么毛病吧?”

〔《贾子・容经》〕子赣 由其家来谒于孔子,孔子正颜举杖磬折 而
・ ・
立曰:
“子之大亲母乃不宁乎?”放杖而立曰:
“子之兄弟亦得无恙乎?”曳
杖倍下行曰:
“妻子家中得无病乎?”故身之倨 佝,手之高下,颜色声气
各有宜称,所以明尊卑,别疏戚也。

【校 注】
子赣:子贡别名。
磬折:古人躬身以示敬意,背形如磬,故称。
倨:通“踞”。

【译 文】
子赣从家里返归后来拜见孔子,孔子脸色端庄,手举木杖,躬
身而立道:
“你的母亲安康吗?”接着又放下手杖直起身说:
“你的兄
弟们该不会有毛病吧?”说完就提起手杖转身走去,一边说:
“ 家里
妻子儿女都好吧?”因此说,孔子的坐起躬身,手的抬放高低,以及
脸色、声音、语气各有相宜表示,这是表示尊卑地位、分别远近关系
的礼仪方式。

〔《淮南子・缪称训》〕夫子见禾之三变 也,滔滔然,曰:
“ 狐乡丘
而死,我其首禾 焉。”

【校 注】
三变:三次变化,指下种、出苗、结穗。
狐乡丘:传说狐死其首必向始生之丘穴。乡,通“向”。
首禾:首如禾。意谓我首如禾穗向根,必向己心。

【译 文】
孔子看到庄稼生长过程的三种变化:种子、小苗、熟穗,真是悠
远而盛大,于是感叹道:
“狐狸死后头向着出生的丘穴,庄稼熟后穗
・ ・
向着自己的根,我的头向着自己的理想。”

〔薛据《孔子集语》引《新序》〕孔子谓曾子曰:
“ 君子不以利害义,则
耻辱安从生哉?官怠于宦成 ,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怠惰,孝衰 于妻
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校 注】
宦成:指官坐稳之后。
衰:减弱。

【译 文】
孔子对曾子说:
“ 君子从不为了获利而损害道义,那么耻辱从
什么地方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呢?官吏懈怠于功成名就之后,灾祸
产生在疏忽怠慢之中,疾病加重于稍好之时,孝心衰退在妻儿身
上。考虑以上四个问题,做事应该如开始一样,尤其谨慎最后的阶
段。”

〔《说苑・君道》〕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
对曰:
“有之。”哀公曰:
“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
“为其有二乘。”哀公
曰:
“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
“为行恶道也。”哀公惧焉,有间,
曰:
“若是乎,君子之恶恶 道之甚也。”孔子对曰:
“恶恶道不能甚,则其
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诗云 :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 ,亦既觏 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
道之甚也!”如此,哀公曰:
“ 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微 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校 注】
恶恶:憎恶邪恶。
・ ・
诗云:指《诗经・召南・草虫》。
止:通“之”。
觏:遇见。
微:如果没有。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 我听说有的君子并不渊博,有这种情况
吗?”孔子回答说:
“有。”哀公问道:
“为什么说他们不渊博呢?”孔子
回答说:
“因为他们只有二辆车。”哀公问:
“有两辆车为什么说不渊
博呢?”孔子答道:
“因为他们提出邪恶的思想。”哀公听后很恐惧,
知道这是反话,过了一会儿又说:
“若是这样说,君子憎恶邪恶思想
的心情很重吧。”孔子说:
“ 憎恶邪恶思想的心情不能太过份,喜爱
善良思想的心情也不能太过份。喜爱善良思想的心情不过份,百
姓亲近他们的心情也不会过份。《诗经・召南・草虫》上写道:
‘未见
到丈夫的时候,每天心里都忧愁满怀。已经见到丈夫了,已经拉住
丈夫了,我的心里多么快乐!’这首诗表现喜爱善良思想的心情是
很明显的!”孔子说完这些话之后,哀公道:
“ 好啊!我听说过君子
能成人之美,不会造成别人的恶运,如果没有孔子说了这些话,我
哪里能听到这番箴言呢!”

〔《说苑・敬慎》〕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
“何以为身?”孔子曰:
“恭
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 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
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

【校 注】
免:同“ ”,即俯字。

・ ・
【译 文】
颜回准备到西部去游历,他向孔子请教道:
“ 用什么作为自己
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孔子说:
“有四个字:恭敬忠信,可以作为立身
处世的座右铭。恭,就要在群众面前俯下身;敬,就会人人爱戴自
己;
忠,就会人人帮助自己;信,就会人人仰靠自己。人们爱护自
己,
人们帮助自己,人们依靠自己,那么必将免除各种祸患。这样
的人可以治理国家,更何况修养自身呢!”

〔《说苑・杂言》〕子路将行,辞于仲尼,曰:
“ 赠汝以车乎?以言乎?”
子路曰: “ 不强 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
“请以言。”仲尼曰:
复,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

【校 注】
强:硬弓。另解作强步。

【译 文】
子路将要出发,来向孔子辞行,孔子说:
“ 送给你一辆车呢,还
是赠给你一句话?”子路说:
“请您赠给我一句话吧。”孔子说:
“不用
力拉弓射箭,就不会射多远;不付出辛劳,就不能建立功业;不忠诚
待人,就没人亲近自己;不实在处事,就不会获得报答;不恭敬别
人,就不会得到礼遇。慎重注意以上五个方面,就可以长久快乐地
生活于人世。”

〔《说苑・杂言》〕孔子曰:
“ 中人之情,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
淫,无度 则失,纵欲则败。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畜聚有数,
车器有限,以防乱之源也。故夫度量 不可不明也,善欲不可不听也。”

・ ・
【校 注】
度:法度。
度量:法律。

【译 文】
孔子说:
“按平常人的心情来说,有了多余的钱物就可能产生
奢侈的想法,生活不富足就会产生俭朴的思想,没有相应的禁令就
容易产生淫乱的风气,没有合理的法度就可能产生各种罪过,放纵
生活中的欲望就会出现破败的情势。饮食的香甜要有一定的限
量,衣服的华贵要有一定的节制,宫室的宏丽要一定的限度,牲畜
的积聚要有一定的数量,车马宝物要有一定的限止,以此防范祸乱
之源。因此,国家的法律不可不明白,善良的想法不可不听从。”

〔《说苑・杂言》〕孔子曰:
“君子终日言,不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
之患,唯智者有之。故恐惧,所以除患也;恭敬,所以越难也。终身为
之,一言败之,可不慎乎!”

【译 文】
孔子说:
“君子终日说话,都不把忧愁遗留给别人;终日做事,
都不把忧患遗留给别人的事,只有聪慧的人有这种律己的言行。
因此,人们都害怕忧患,设法除去忧患;恭敬君子,设法远离灾难。
君子终生实践这种言行,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坏事,怎么可以不慎重
呢!”

“ 成人 之行何若?”子曰:
〔《说苑・辩物》〕颜渊问于仲尼曰: “ 成人
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
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 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
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 ・
【校 注】
成人:完人,指德才完善的人。
饬身:修身。

【译 文】
颜渊问孔子道:
“ 完人做事应该如何?
”孔子说:
“ 完人做事,通
达人性人情的根本,通达万事万物的变化,通晓幽明两界的交往,
看见游动气息的本源,像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完人。已经明白天
道,
又以仁义实践世界,以礼乐修养自身。仁义礼乐,是完人推行
的人生主张。穷尽神异之理,知道变化之事,这才是道德修养的最
高境界。”

“多货财伤于德,弊则没礼 。”
〔《潜夫论・浮侈》〕孔子曰:

【校 注】
“多货”句:后人疑当作“多货则伤于德,多币则没礼。

【译 文】
孔子说:
“占有太多的财物就可能损伤道德,道德败坏的最终
结果就可能是吞没礼义修养。”

〔《中论・贵验》〕孔子曰:
“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
则用 日久,用日久则事著明,事著明则有日莫不见也,有耳莫不闻也,
其可诬哉!”

・ ・
【校 注】
用:信用。

【译 文】
孔子说:
“想让人相信自己,即使一句许诺也要实实在在去做。
只要实实在在去做才能让人信用长久,只要信用长久,事业才能越
发显贵,事业显贵才能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怎可以诬毁事业的名
声呢!”

“ 惟君子然后 ,能贵其言贵其色,小人能
〔《中论・贵言》〕孔子曰:
乎哉?”

【校 注】
然后:肯定之后。

【译 文】
孔子说:
“只有经过君子肯定之后,才能使他的言论得到赏识,
使他的脸面受到尊重,小人能行吗?”

〔《中论・辩》〕孔子曰:
“ 小人毁訾 以为辩,绞急 以为智,不逊
以为勇。”

【校 注】
毁訾({
r):毁谤。
绞急:急切发问。《论语・阳货》“
:好直而不好学,其蔽也绞。

・ ・
【译 文】
孔子说:
“小人把毁谤别人当作辩才,把无知发问当作聪明,把
不尊重别人当作勇敢。”

・ ・
卷四

六艺四上

〔《周易乾凿度》〕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 ,偶筮其命,得旅 。
请益于商瞿氏 ,曰:
“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
“ 天也,命也!凤
鸟 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
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几 教,若曰:
“ 终日而作,思
之于古圣。颐师 于姬昌,法旦。”作《九问》 、
《十 恶》、
《七 正》、
《八
叹》、上下《系辞》《
、大道》、
《大数》、
《大法》、
《大义》。《易》书中为通圣之
问,明者以为圣贤矣。孔子曰:
“吾以观之。”曰:
“仁者见为仁几 之文,
智者见为智几之问,圣者见为通神之文。仁者见之为之仁 ,智者见之
为之智,随仁智也。”

【校 注】
易本:
《易经》之本源道理。
旅:
《易经》卦名,下艮上离。
商瞿氏:春秋鲁人,字子木,随孔子学《易》。本卷多篇多出自谶纬之书,
故此篇商瞿似非弟子,而有神仙面目。
凤鸟:凤皇为神鸟,传说出乎圣世,正如下文之河图。
几:接近。
・ ・
颐师:修养、师法。
九问:此下共十篇文章,似谶纬之作,不详。
为仁几:为,显示。下同。仁几,仁事之先兆。几,同“机”,迹兆,机兆。
为之仁:为之于仁。为,实施。

【译 文】
仲尼是鲁国人,原本不知《周易》之妙理,偶然去占卜自己的运
命而得旅卦。于是向商瞿氏请教,商瞿氏说:
“ 您有圣人之智却没
有王者之命。”孔子哭泣道:
“ 这就是天意,运命!凤鸟不会来到这
个乱世,河图也不能送到这个时代,唉!这是天命啊!”感叹之后,
他决定暂停其它著述,不阅读有关的礼书,不编撰史书。五十岁开
始研究《易经》,并作传《十翼》,以阐明其中的道理,阐明《易》理就
接近施行教化,如同说:
“人们应终日认真劳作,思想向古代圣贤看
齐。师法文王,效法周公。”于是写作《九问》、
《 十恶》、
《 七正》、
《八
叹》、上下《系辞》、
《大道》、
《大数》、
《大法》、
《大义》。《易经》中都是
通达圣明的问题,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孔子说:
“我以此观察世界。”又说:
“仁爱的人看到了显示仁兆的文章,智慧
的人看到了显示智兆的问题,圣贤的人看到了沟通神异的字句。
仁爱的人看到这些就可以实施仁义,智慧的人看到这些就可以实
施智教,一切都随顺着仁爱,智慧这两种品德。”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
为道苞 ,
德, 《 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无门,藏神无内 也。光明
四通,佼 易立节。天地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八卦错序,律历调列。
五纬顺轨,四时和栗孳结 。四渎通情 ,优游信洁。根著浮流,气更
相实。虚无感动,清净  哲 。移物致耀,至诚专密。不烦不桡 ,淡
泊不失。此其易也。变易也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
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和。能消者息,必专者败。君臣不变,
不能成朝。纣行酷虐,天地反。文王下吕 ,九尾见 。夫妇不变,不
・ ・
能成家。妲己d
 擅宠,殷以之破。大任顺季d
 ,享国七百。此其变易

也。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
此其 不 易 也。故《易》者,天 地 之 道 也,乾 坤 之 德,万 物 之 宝。至 哉,
 以为元纪。
《易》!一元d ”

【校 注】
苞(z
vo):苞,草木之花苞。 ,同“钥”,钥匙。苞 ,指事物的关键。
内:同“纳”。
佼:通“交”。
和栗孳结:和栗,和合而生粮食。栗,当作“粟”,形近而讹。孳结,衍文,
疑为注词衍入。一本作“粟”。
四渎:江、河、淮、济,此泛指江河。情:
“清”之误字。
 哲:引照而明。一说 ,通“昭”,昭示明哲。
桡:当作“挠”,屈服。
下吕:下士于吕尚。
九尾见:九尾狐现世。九尾狐,古传为瑞兽。王褒《文选・四子讲德论》:
“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
”见,同“现”。


d 妲己:商纣王之宠妃,姓己名妲,武王灭周而被杀死。


d 大任顺季:大任,即太任,周文王之母。季,王季,周文王之父。顺,恭顺。
因恭顺而家道兴,故下言“享国七百”。


d 一元:万物之始。

【译 文】
孔子说:
“《易经》的易字,有三个义项:交易、变易、不变。统括
以上三者即可获取事物发展的规律,它是解开天地之道的关键。
《易经》论述万物的交互影响及其本性。万物情性的交流本来就没
有门径,内敛的精神也没有什么可以被接纳。天光地明四通八达,
交替轮回而立节气。天地光明灿烂,日月星辰布满空中。八卦安
排有序,乐律历法井然。五星顺轨运行,四季粮果生成。江河清流
・ ・
不止,悠远漫长洁净。万物根植于流水,阴阳相合以自通。似有似
无,因感而动;清净无为,引照而明。万物变移而使光耀飞至,真诚
待人而使友情密切。只要处事不烦顼不屈服,就可以淡泊而不失
己志。这就是所谓的交易,也即交替,交换。至说到变易,首先说
气字,天地不变气不能通。五行相迭而终,四季改变而止。君臣遇
和犹如天象,节气变化相生相克。消亡之后是生长,专权之后是破
败。君臣关系始终不变动,不能造成一个个朝代。商纣虐政治国,
天下人心反叛。文王躬迎吕尚,瑞兽九尾狐出现。夫妻关系始终
不变动,不能造成一个个家庭。妲己独擅宠爱,殷朝因此灭亡。太
任嫁给王季,周朝享国七百年。这就是所谓的变易,也即改变。至
于说到不变,先说位置,天在上,地在下。君王位置坐北朝南,大臣
位置坐南面北。父亲位置是上座,而儿子位置就得或立或跪,这是
不变的。因此说,
《 易经》讲的是天地之道、乾坤之德,万物之宝。
太绝妙了,
《易经》!以一个开始论述万千事迹,以一个占卜阐明万
千奥理。”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 方上古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无殊,未有
衣食器用之利。于是伏羲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易》者所以继 天地,理
人伦,而明王道。是故八卦以建,五气 以立,五常 以之行,象法乾
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度时制宜,作网罟 ,以畋以渔,
以赡人用。于是人民乃治,君亲以尊,臣子以顺,群生和洽,各安其性。
八卦之用,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盖
取诸离。质者无文,以天言此易之意。夫八卦之变象感在人,文王因性
情之宜为之节文。”

【校 注】
继:
《丛书集成》本作“经”。
五气:五方之气,即人世之气。
・ ・
五常:五种常德,即仁义礼智信。
网罟(hz):渔网或兽网。

【译 文】
孔子说:
“在上古的时候,人们的各种情态没有什么区别,万物
的状况也没有多少不同,更没有使用粮食、衣服、器物的生活习惯。
在这时候伏羲氏仰首望天以察天象,俯身观地以察地法,天地之间
再考察万物的适宜环境,这才开始创作八卦。以此沟通神明的道
德修养,以此归类万物的生长情况。因此说八卦是经管天地,理顺
人伦,阐明王道的创作。所以说,八卦的内容据此而创建,五气的
流通据此而撰成,五常的内涵据此而写定。观天象,察地理,明宇
宙,顺阴阳,都是为了摆正君臣、父子、夫妻的关系。考虑不同的季
节制定合适的工作,于是制作鱼网、兽网,去打猎去捕鱼,以丰足人
们的用度。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才得以治理。君王受到尊崇,大臣
谦卑恭顺,百姓合乐融洽。由于使用八卦,伏羲氏终于统治天下。
开始创作八卦时,人民结绳记事,织网捕猎,或猎或渔,这些都是取
之于离卦。质朴就是不修饰无文彩,以天意论述人间道理,这是
《易经》的中心思想。八卦的各种变化,卦象的感应关键在人。文
王依据人类性情的适宜状态,为此节制修饰,演绎出各种卦象。”

“《易》始于太极 ,太极分而为二 ,故生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
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 。其布散用
事也,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
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
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
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 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
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皆《易》之所苞 也,
至矣哉!《易》之德 也。”
・ ・
【校 注】
太极:开天辟地之初的浑然之气,派生万物的本源。
二:即“两仪”。《易经・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

“雷风”句:
《易经》八卦,乾卦象征天,位于西北方,在十月。坤卦象地,位
西南方,在六月。震卦象雷,位东方,在二月。巽卦象风,位于东南方,在
四月。坎卦象水,位于北方,在十一月。离卦象火,位于南方,在五月。
艮卦象山,位于东北方,在十二月。兑卦象泽,位于西方,在八月。此据
文王后天八卦图。
四正四维:四正,四正方,即东南西北。四维,四侧方即东南、西南、东北、
西北。
苞:通包。
德:施恩。

【译 文】
孔子说:
“《易经》上说万物始生于太极之气,太极首先分化而
成两仪,因此形成了天地。天地之间有春夏秋冬的节气,因此产生
四季。四季各有阴阳、刚柔的分别,因此产生八卦。八卦排列成
序,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就确立下来,于是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
象就发生了。在八卦布设排比于人世时,震卦主雷,位于东方而生
万物,在二月;巽卦主风,位于东南而吹动万物,在四月;离卦主火,
位于南方而生长万物,在五月;坤卦主地,位于西南而滋养万物,在
六月;兑卦主泽,位于西方而收成万物,在八月;乾卦主天,位于西
北而制约万物,在十月;坎卦主水,位于北方而收藏万物,在十一
月;
艮卦主山,位于东北而终始一年,在十二月。八卦挟领的精气
终结时,四面八方的位置也就分明了,生长收藏的过程也就全备
了,阴阳五行的本体也就确定了,神明的道德修养也就沟通了,而
・ ・
万物各按其类的发展也就形成了。这些全是《易经》所包含的内
容,太伟大了!《易经》施予的恩惠。”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
四十五日,方备岁焉。故艮渐 正月,巽渐三月,坤渐七月,乾渐九月,
而各以卦之所言为月也。乾者天也,终而为万物始,北方万物所始也,
故乾位在于十月 。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时之终位,在十二月。巽
者,阴始顺阳者也,阳始壮于东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
六月。四维正纪,经纬仲 序度毕矣。”

【校 注】
渐:靠进。
十月:周历以十月为岁始。
经纬仲:经,正南方的离卦与正北方的坎卦相连为经。纬,正东方的震卦
与正西方的兑卦相连为纬。南北、东西相连,其它四侧位卦则各在其中。
仲,同“中”,当中。

【译 文】
孔子说:
“一年三百六十天,而天气正好绕行一周。八卦用于
人世,各卦主持四十五天,也正好是一年。因此艮卦是靠进正月,
巽卦是靠进三月,坤卦是靠近七月,乾卦是靠进九月,而八卦名以
卦之所言配月份。乾卦主天,天终始创造万物,北方是万物始生之
处,
因此乾卦位在十月。艮卦主山,是阻止万物的意思,因此在四
季的终位,在十二月。巽卦主风,由阴而延至阳,阳壮盛于东南方,
因此位在四月。坤卦主象地的发展规律,其形在正六月。这四方
正合于四季的纪时,其余四卦在经纬两线分割之中位,顺序全可标
示出来。”

・ ・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 乾坤,阴阳之主也。阳始于亥,形 于
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也。阴始于巳,形于未,据正立位,故坤位
在西南,阴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终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 ,
所以明阴阳之职,定君臣之位也。”

【校 注】
形:通“行”。
坤位在未:八卦与地支相配。

【译 文】
孔子说:
“乾坤二卦,主象阴阳之道。阳爻始于亥时,运行到丑
时,因此乾卦位在西北方。阳爻主象微萌据有开始阶段。阴爻发
端于巳时,运行到未时,据有正位正时,因此坤卦位于西南,这是阴
爻之正位。君道首倡,臣子终会走上正道。因此乾卦位在亥时,坤
卦位在未时。明白阴阳二爻的职份,就能确定君臣的位置。”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 八卦之序成立,则五气变形。故人生而
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
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成于离,离南方之
卦也。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
入于兑,兑西方之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
渐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阴阳气含闭 ,信之类也,故北方为
信。夫四方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中央所以绳四方行
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 于义,定于信,
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
至道也。”

・ ・
【校 注】
含闭:含合,融和。
理:雕琢,修养。

【译 文】
孔子说:
“八卦的顺序排成之后,五方之气的变化就会开始运
行。因此人生万事是随应八卦的卦体的,以得到五方之气而成五
常之德,即是仁义礼智信。万物的变化始于震,震是位于东方之
卦。阳气始生于此,是万物成形之道,因此说东方震卦主仁道。万
物成长于离卦,离是位于南方之卦。阳气得正位于其上,阴气得正
位于其下,人间的尊卑之位就确定了,这是礼的顺序,因此南方的
离卦是礼道。运行到兑,兑是位于西方的卦。阴爻用于人事,予示
万物会得到适宜的生活环境,这就是义的道理,因此说位于西方的
兑卦是义道。靠近坎,坎是位于北方的卦。阴气运行极盛,阴阳二
气相融相合,类似于诚信,因此位于北方的坎卦是信道。四方所显
示的意义,全部统帅于中央。因此乾坤艮巽四卦,位于四个侧方,
中央正是统领四方运行,而智是决定一切的,因此说中央显示智
德。因此道德的形成过程,首先兴起于仁,树立于礼,修养于义,确
定于信,形成于智。以上五者,是道德形成过程的分野,是天人之
间感应的结果,是圣人之所以能通达天意、理顺人伦、认识真理的
根本。”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阳三阴四 ,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
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统而奇,故上篇三十 ,所以象阳也。
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
之祖宗也,为上篇始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
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
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主也。故为下篇始者,贵之也。
・ ・
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

【校 注】
阳三阴四:六十四卦分上下重卦,每卦六爻;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
爻、
上爻。奇数为为阳爻,偶数为阴爻。初、三、五为阳爻正位,二、四、上
为阴爻正位。故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
上篇三十:六十四卦古时分上、下篇。自“乾、坤”至“坎、离”共三十卦,为
上篇。自“咸、恒”至“既济、未济”共三十四卦,为下篇。

【译 文】
孔子说:
“ 阳爻三位是奇数和阴爻四位是偶数,都属于正位。
因此易卦共有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部份,卦象都是由阴阳爻组
成。阳爻所显示的意义具有统帅意义,并且是奇数,因此上编共三
十爻,是用来表现阳事的。阴爻所显示的意义不单纯,并且是偶
数,因此下编三十四爻,是用来表现阴事的。乾坤二卦是阴阳二气
的根本,是万物生成的祖宗,是上编第一、二卦象,占有相当重要的
地位。离卦象日,坎卦象月。日月运行轨迹,是阴阳二气经过之
处,是万物生长消亡的过程,因此以坎卦和离卦为上编终篇。咸卦
和恒卦是预示男女婚娶,和夫妇之道的。人生之路必经夫妇缔结
为转折,用以奉拜承继祖宗,生儿育女,以为天地之主。因此咸恒
二卦是下编第一、二卦象,占有重要位置。既济卦和未济卦是最后
二卦,用以明白警戒慎重之意,并保存王道之心。”

〔《京氏易传》下〕孔子曰:
“阳三阴四,位之正也。三者东方之数,东
方日之所出又圆者,径一而开三也。四者西方之数,西方日之所入又方
者,径一而取四也。言日月终天之道,故《易》卦六十四,分上下,象阴阳
也。奇耦之数,取之于乾坤。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
命。分四营 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卦象定吉凶,明得失,降五行,
・ ・
分四象。顺则吉,逆则凶。故曰:吉凶悔吝生乎动。又曰:明得失于四
序。运机布度,其气转易,主者亦当则天而行,与时消息。安而不忘亡,
将以顺性命之理,极蓍龟之源。重三成六 ,能事毕矣。分天地乾坤之
象,
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已,艮兑之象配
丙丁。八卦分阴阳,六位、五行。光明四通,变易立节。天地若不变易,
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不可以为典要 。惟变所适,吉凶共列于位,进退明乎机要。
《易》之变化,六爻不可据,以随时所占。”

【校 注】
四营:筮法的四个营作步骤。易者认为天地之数为 ,减去六爻,省
根蓍草,分而为二置于上下,为一营;中间竖挂 根,为二营;上方蓍草以
四根为一组分开,即“揲四”,为三营;下方蓍草以四根为一组分开,即“归
奇于 ”,为四营。四营即完成一易,一易是一变,三变得出一爻。
重三成六:八卦每卦分三位,是为经卦。而六十四卦称别卦,每个别卦都
由两经卦组成上下卦,共六位,或称六爻。即初位、二位、三位、四位、五
位、上位。
六虚:卦虽有六位,然阴阳爻画变动不止,故有位而无爻称虚,因称六虚。
典要:固定不变。

【译 文】
孔子说:
“阳爻三位和阴爻四位,都属于正位。三是奇数,位于
东方,东方是日出变圆的地方,它的圆周是直径的三倍多。四是偶
数,位于西方,西方是日入变方的地方,它的周长是直径的四倍。
以上说的是太阳一天之行程,因此说《易》卦有六十四种,分上下两
部份,又是以阴阳爻表卦象。奇数或偶数,取之于乾三阳爻和坤上
阴爻。乾坤二卦是显现一切事物阴阳两面的根本;坎离二卦是显
现一切事物阴阳两面的生命。占卜时,首先将 根蓍草以四根为
一组分置上下方,然后在十八次演化中筮成一卦。卦象可以确定
・ ・
吉凶,明白得失,降临五德,分清四象。如果卦象顺就是吉,卦象逆
就是凶。因此说:吉祥,凶险、悔恨、灾难,都产生于阴阳爻三变化。
又有人说:可以在四季进程中明晓得失。气运和机会的分布与测
度,也要随阴阳二爻而转化,卦主也应当遵守天命而行事,根据时
间变化或进或退。平安时不能忘记流亡,时刻顺从运命的安排,直
至走尽占卜的最终结果。每卦都是重复三爻而成六爻,这样天下
事就可以全部反映出来了。八卦分成乾天、坤地二卦象,增益天干
的甲乙壬癸。震巽二卦象,配以庚辛,坎离二卦象配以戊巳,艮兑
二卦象,配以丙丁。八卦分阴卦和阳卦,每卦都有六位、五行。天
地之间光照四通八达,在变化中确定节气。天地如果没有变化,气
体就不会贯通。金木水火土五行演进,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这种
变化不止,卦爻六虚位周流不停。上下不会固定不变,刚柔相互轮
流转化,不可以认为阴阳静止不动。只有变化所达之处,吉与凶共
才列于爻位之上,或进或退要明白关键。《易》卦的变化,不可单据
六爻,还要随顺时间寻求占卜结果。”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 泰 者,天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
也。否 者,天地不交通,阴阳不用事,止万物之长也。上经象阳,故以
乾为首,坤为次。先泰而后否。损 者,阴用事,泽损山而万物损也,下
损以事其上。益 者,阳用事,而雷风益万物也,上自损以益下。下经
以法阴,故以咸 为始,恒 为次。先损而后益,各顺其类也。”

【校 注】
泰:泰卦,下乾上坤。其卦辞曰:
“小往大来,吉。亨。

否:否卦,下坤上乾。其卦辞曰: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损:损卦,下兑上艮。其辞曰:
“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
之用二簋,可用亨。

益:益卦,下震止巽。其辞曰: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咸:咸卦,下艮上兑。其辞曰:
“亨。利贞。取女吉。

・ ・
恒:恒卦,下巽上震。其辞曰:
“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译 文】
孔子说:
“泰卦之象,显示天地之间是相互贯通的,阴阳二爻是
相互影响的,是反映万物生长发育良好的。否卦之象,显示天地之
间是不贯通的,阴阳二爻是没有联系的,万物生机已经停止。《易
经》上篇象征天阳,因此以乾卦为首,坤卦为次。这里也先讲泰卦
后讲否卦。损卦之象,是阴爻行祭,是下兑下艮而泽损山,并且万
物都有减损,即下边减损而有益于上方。益卦之象,是阳爻行祭,
是下震上巽而雷风有益于万物的生长,即上方减损而有益于下边。
《易经》下篇象征地阴,因此以咸卦开篇,恒卦为次。先减损而后增
益,结构是各按其类排列的。”

“升 者,十二月之卦也。阳气升上,阴气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欲承 ,万物始进。譬犹文王 之修积道德,宏开基业,始即升平之路。
当此时也,邻国被化,岐 民和洽。是以六四蒙泽 ,而承吉。九三可
处王位 ,享于岐山,为报德也。明阴以显阳之化,民臣之顺德也,故言
无咎。”

【校 注】
升:升卦,下巽上坤。其辞曰:
“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阴气欲承:升卦之下巽,初六。上坤六四、六五、上六,故云“阴气欲承”。
承,承接。
文王:周文王。此指商纣末年时。
岐: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传古公亶父自豳迁此建城,周族始兴于
此。
六四蒙泽:六四,每卦六爻,爻分阴阳。阴爻偶数,以六代指。四位如果
是阴爻,即称六四。此开卦,
《象传》云:
“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因得神之佑护,故曰“蒙泽”。
・ ・
九三处王位:爻分阴阳,阳爻奇数,以九代指,因其位在三,故称“九三”。
升卦之九三,
《 象传》云:
“ 升虚邑。
”邑而在大墟丘上,当是吉象,故曰“处
王位”。

【译 文】
孔子说:
“升卦,位于十二月。卦象阳气上升,将与阴气承接,
万物已开始萌动。此象如同商纣末年,周文王修身积德,广开周族
基业,已开始走向升平之路。正在此时,邻近诸侯受到感化,岐山
附近民众和平相处感情融洽。此卦六四爻因此显示文王将蒙受天
泽且获大吉祥。九三爻象升大丘,显示文王将处王位,应主祭于岐
山,
为了报达天帝之德。升卦是下巽下坤,明白阴爻表示的意义,
以显示阳爻感化威力,臣民顺从圣德,因此说此卦没有灾害之兆。”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益 之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
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益者,正月之卦也。天气下施,万物皆益。言
王者之法天地,施政教,而天下被阳德 ,蒙王化,如美宝,莫能违害永
贞。其道咸受吉化,德施四海,能继天道也。‘王用享于帝’者,言祭天
也。三王之郊 一用夏正 ,天气三微 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体。方
知此之时天地交,万物通,故奉益之卦皆夏之正也。此四时之正,不易
之道也。故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所以顺四时,法天地之道也。”

【校 注】
益:益卦,下震上巽。其辞云:
“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其六二,
《 象传》
云:
“或益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益,增益,出卖。
十朋,一朋十欠,十朋百欠,百欠价值如百金。克,能。违,拒绝。贞,正,
指正直之事。
阳德:阳气之德,
《 周礼・春官・大宗伯》:
“ 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
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

三王之郊:夏、商、周,三代王之郊祭。
・ ・
夏正:指夏历正月。夏历以一月为正月,殷历以十二月为岁首,周历以十
一月为岁首。今延用夏历。
三微:五日为一微。三微一著,著亦称气;三著一体,体亦称节。冬至阳
气上升,至正月益行郊祭。

【译 文】
孔子说:
“ 益卦的六二爻辞说‘有人卖百金之龟,没有人不想
买。占问正直之事,吉祥。君王应给天帝祭祀,吉祥。’益卦位于正
月,天气开始转暖,万物都将受益。这意思是说君王应遵从天地之
意,正确施政施教,而天下普照阳德,百姓遍蒙王化,如获美宝,没
有谁能损害永远正直的作风。这种行为都是受吉祥感化的,君王
恩德施予四海,也能继承天道。‘王周享于帝’,意思是君王必须祭
天帝。三代王的郊祭全在夏历的正月,天气的变化是五天为一微,
三微成一著,三著成一体。此时可知天地之气交流,万物相感,因
此说泰卦和益卦都位于夏历正月。这种四季正月祭祀,是不变的
作法。因此三代王的郊祭却在夏历正月,这就是顺应四季,遵守天
地的发展规律。”

“随 上六: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
西山。’随者,二月之卦。随德施行,藩决难解。万物随阳而出,故上六
欲九五,拘系之,维持之,明被阳化,而阴随从之也。譬犹文王之崇至
显中和 之美,拘民以礼,系民以义。当此之时,仁恩所加靡不随
德,
从,咸悦其德,得用道之王,故言王用享于西山。”

【校 注】
随:随卦,下震上兑。其辞云:
“ 元亨。利贞。无咎。
”其上六爻辞属先困
后吉。乃,又。从,通纵。享,祭祀。西山,即岐山。此爻辞以周文王被
商纣先拘而后纵释的故事为例,以解爻辞。
中和:中正和平。
・ ・
【译 文】
孔子说:
“随卦上六,
《象传》以文王故事解释说:
‘先拘囚他,后
来又释放了他,于是文王祭祀于岐山。’随卦,位于二月。百姓追随
君王的思想如果能施行于世界,即使蕃篱折断也难以使人心溃散。
万物随阳气而生,因此随卦上六爻受九五爻制约,所谓‘拘系之,维
持之’,明明白白是说阴受阳化,而阴爻随从阳爻,因为九五爻主君
位。这就如周文王修养崇高道德,显现中正和平之美,把礼教充塞
民心,把义道充塞民心。在这时候,周文王把仁爱恩惠施予百姓,
百姓没有谁不随从君王的,都喜欢文王之德,因此使文王成为得道
的君王,因此上六爻说文王在岐山祭祀天帝。”

“阳消阴,言  ;阴消阳,言剥 者,万物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之祖也。断制除害,全物为务。之为言决也。当三月之时阳盛息,消
阴之气,万物毕生,靡不蒙化。譬犹王者之崇至德,奉承天命,伐决小
人,以安百姓,故谓之决。夫阴伤害为行,故剥之为行。剥也,当九月之
时,阳气衰消,而阴终不能尽阳。小人不能决君子也,谓之剥,言不安而
已。是以之九五 ,言决小人;剥之六五,言盛杀万物,皆剥堕落。譬
犹君子之道衰,小人之道盛,侵害之行兴,安全之道废,阴贯鱼 而欲承
君子也。”

【校 注】
 : 卦,下乾上兑。其彖辞云:
“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
利有攸往。

剥:剥卦,下坤上艮。其辞云:
“不利不攸往。

九五:九代阳爻,在五位。属君位,故下“言  小人”。
贯鱼:语出剥卦六五爻,
《象传》云:
“贯鱼,以官人宠,无不利。

・ ・
【译 文】
孔子说:
“阳气消退阴气,称作卦;阴气消退阳气,称作剥卦。
阴阳相互消长是万物生死的根本法则。断绝旧制铲除祸害,以保
全主旨为重要任务。卦的字是断决的意思,下乾上兑,一阴五
阳。正当三月阳气旺盛,阴气消退,万物全部  生,没有什么生物
不受暖化。这犹如君王加强美德修养,秉承上天之命,讨伐消灭小
人势力,以安抚百姓,所以此卦主题意义是决断。阴气伤害万物是
剥卦本质,因此本卦是以剥东衰微为本质。剥卦,下坤上艮,五阴
一阳,阳气衰微。正当九月,而阴气终究不能全部消退阳气。犹如
小人还不能完全断绝君子之志,称之为剥落衰微,是说国家将出现
不安定局面。因此说 卦九五爻主君位,是说万事决断于小人之
手;
剥卦六五爻主君位,是说有害万物,是剥落堕落的意思。这犹
如君子之道衰落,小人之道昌盛,侵害之行兴起,安全之路废弃,例
同剥卦六五爻,宫女如贯穿之鱼,依次承欢君王。”

“ 易有六位三才 ,天地人道之分际也。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
位。六位之变,阳爻者制于天也,阴爻者系于地也。天动而施曰仁,地
静而理曰义。仁成而上,义成而下。上者专制,下者顺从。正形于人,
则道德立,而尊卑定矣。此天地人道之分际也。天地之气必有终始,六
位之设皆由上下,故易始于一 ,分于二 ,通于三 ,围于四 ,盛于
五 ,
终于上 。初为元士 ,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
子,上为宗庙。凡此六者,阴阳所以进退,君臣所以升降,万人所以为象
则也。故阴阳有盛衰,人道有得失。圣人因其象,随其变,为之设卦。
方盛则托吉,将衰则寄凶。阴阳不正,皆为失位 。其应d
 实而有之,
皆失义。善虽微细,必见吉端,恶虽纤介,必有悔吝。所以极天地之变,
尽万物之情,明王事也。丘系之曰: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d
,系辞
焉以尽其言d
。”

・ ・
【校 注】
六位三才:八卦三画,分天地人三才。别卦六位三才,初二两爻为地道,
三四两爻为人道,五六两爻为天道,通称天地人三才。
一:指太极。
二:指两仪。
三:指三才。
四:指四象。
五:别卦之第五位,五位、上位属天道,五位又属主位、君位。
上:上位。
元士:一般官吏。
失位:六十四别卦,每卦六位。阴为奇数,以六代指。阳为偶数,以九代
指。自下而上数;一称初,六称上。初、三、五,称阴位;二、四、上,称阳
位。阳爻在阳位,阴爻在阴位,曰当位、正位、得位、在位、居位;反之,阴
爻居阳位或阳爻居阴位,曰失位、不当位、未当位、未得位、非其位。

d 应:
《彖传》取象方法之一。六十四别卦皆为重卦,分上下二卦,上卦称外
卦,
下卦称内卦。内外二卦之位阴阳相异,谓之“应”;阴阳相同,谓之“敌
应”。上下卦对应之位,即初爻四爻、二爻五爻、三爻上爻。《周易乾凿
度》之对应法虽取自《彖传》,然其具体要求较为严格,故下文曰“皆失
义”。

d 系:
《系辞》分上下,
“系”字有二义,此处作动词用。

d 言:陈述卦象之言。

【译 文】
孔子说:
“《易经》六十四卦有六位三才之说,讲的是天、地、人
三道的分界。所谓三才之道包括天地人三方面。天有阴阳二气,
地有刚柔二性,人有仁义两德,至于六位是取法以上三者而产生的
卦形。卦的六位变化是复杂的,阳爻受制于天,阴爻关系于地。天
在运动中而施予人间的叫作仁德,地在静寂中而产生的道理叫作
义道。仁德形成而升上,义道形成而普下。位于上者作风专制,位
于下者态度顺从。整顿民风,社会道德就确立起来,而尊卑地位也
・ ・
确定了。这就是天地人三道的分界。天地阴阳二气的变化肯定有
始有终,别卦六位摆设的顺序都是由上而下,因此说易卦开始于太
极,分化于两仪,通变于三才,围绕于四季,重点于五爻,终止于上
爻。至于官阶,初等是元士,二等是大夫;三等是三公,四等是诸
侯,
五等是天子,最上一等是宗庙所祭的祖先。凡此六者,都是以
阴阳二爻显示事物进退的原因,以及君臣得意失意的道理,百姓各
种运气的结果。因此说阴阳转化有盛有衰,人世变化有得有失。
圣人依据卦象,随其爻变,为某事摆卦。正在兴盛之时卦象显示吉
祥,
将要衰微之日卦象显示凶险。阴阳爻位置不正,全称为失位。
卦爻与实象不应合,都称为失义。善事即使微小也必然显现吉祥
卦象,恶事虽然细小也必然出现悔恨卦象。易卦可以包括天地之
间的任何变化,搜罗净尽万物的各种情态,明白君王生活大事。我
最后记述说:确立卦象以尽表天意运命,摆设八卦以尽述真情假
义,系上卦辞以尽陈卦爻语言。”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易六位正 ,王度见矣。”

【校 注】
位正:阴爻在阴位,阳爻在阳位。

【译 文】
孔子说:
“如果易卦的六个爻位阴阳确当,那就显示出君王的
法度合适。

“《易》有君人 五号 也帝者天称也,王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者美行 也,天子者爵号也,大君者与上行异也,大人者圣明德备也。
变文以著名,题德以别操,王者天下所归往。《易》曰 :
‘ 在师中,吉,无
咎,
王三锡命。’师者众也,言有盛德,行中和。顺民心,天下归往之,莫
・ ・
不美命为王也。行师 以除民害,赐命以长世德之盛。天子者继天理
物,改一统,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养万民,至尊之号也。《易》曰:
‘公
用享 于天子。’大君者君人之盛者也。《易》 曰:
‘ 知 临,大君之宜,
吉。’临 者,大也。阳气在内,中和之盛应于盛位d
,浸大之化行于万
民,故言宜。处王位,施大化,为大君矣。臣民欲被化之词也。大人者,
圣人之在位者也。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易》曰:
‘见龙在田,利见
大人。’又曰:
‘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言德化施行,天地之和,故曰大
人。”

【校 注】
君人:指君王。
五号:五种称呼。
王者美行:王字三横一竖,古人认为: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竖贯天地
人者,谓之王。故曰“美行”。
易:指《易经》师卦。三锡命,三次赐命嘉奖。
行师:遵从众人的意见。行,实行,遵从。师,众人。
享:通“飨”。
易:指《易经》之临卦。
知:同“智”。
临:词本义是人自上向下看,故曰“君临”,因此临字可以引申出“伟大”之
义项。
 “中和”句:临卦,下兑上坤,故云阳气在内卦中,且其九二爻与六五爻正
d
是中位而阴阳相应,刚中而应。故云“应于盛位”。

【译 文】
孔子说:
“《易经》对君主有五种称呼,皇帝是从上天角度产生
的称谓,君王是从美好品行方面产生的称谓,天子是从世行爵位方
面产生的称谓。大君是伟大君主的意思,与前边的称呼不同。大
人是圣德伟才俱备的人。以上五种称呼,不过是改换文字以记述
・ ・
称号,以标写品德区别操守,君王是天下人归服的榜样。《易经》师
卦说:
‘存在众人拥戴之中,吉祥,没有灾祸,大王三次赐命奖赏。’
师是众人的意思,是说君主有伟大的品德,能实行中正和平的主
张。顺从民心,终使天下人归服于他,没有谁不赞美他,推之为王。
遵从众人的意见就可以铲除民害,赐福奖赏天下就可以长治久安
改变世风。天子是继承天命来整理世界,一统天下,使人各得其
宜,天是父地是母,以养育万民;保持至尊的天子称号。《易经》大
有卦说:
‘ 公侯将受到天子的飨宴。’大君是君主最美好的称谓。
《易经》临卦说:
‘ 以智慧面临天下,大君处理政事得当,吉祥。’临
字,
是由上向下看,因此有崇高伟大的意思。临卦下兑上坤,阳气
在内卦中,九二阳爻与六五阴爻都在中位,阴阳相应,是刚中而应,
因此说中正和平之盛气正与君主之位相应。初九和九二的阳气逐
渐上升,造福万民,因此说‘政事适当’。身处王位,施实巨大变革,
终成伟大的君主。这是臣民都想得到君王教化的卦辞。君王也称
大人。是圣明贤良的人在其位。所谓大人,就是与天地之德合而
为一的人。《易经》乾卦象传说:
‘ 龙出现田野上,人们见到大人是
有利的事。’又说:
‘ 飞龙出现在天空中,人们见到大人是有利的
事。’这是说君王施行道德教化,天地之间就会出现一片和乐景观,
因此称君王为大人。”

“ 既济 九三: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高宗者武丁也,汤之后,有德之君也。九月之时,阳失正位,盛德既衰。
而九三得正 ,下阴能终其道,济成万物。犹殷道中衰,王道陵迟。至
于高宗,内埋其国,以得民心,扶救衰微,伐征远方。三年而恶消灭,王
道成,殷人高而宗之 。文王挺以校易,劝德 也。”

【校 注】
既济:既济卦,下离上坎。其辞曰:
“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九三得正:既济卦九三爻是阳爻居阳位故云“得正”。其下六二爻及其上
・ ・
九五爻均居中位,正是阴阳相对,君居其上,故下云“下阴能终其道”。
殷人高而宗之:双关语。以武丁之庙号言得民敬仰。
劝:鼓励,激励。

【译 文】
孔子说:
“既济卦九三爻,
《象传》说:
‘殷高宗攻伐鬼方,三年之
后才攻克取胜。’高宗就是武丁,是商汤的后代,是有德才的君主。
九月之时,阳气已失去正位,殷朝大德开始败落。而此卦九三爻正
是阳爻居阳位,其下六二爻及其上九五爻均居中位,正是阴阳相
对,
说明高宗终能成其道,普洛天下万物。此爻象犹如殷道中衰,
王道衰微。直到高宗,内理国政,以获民心,挽救衰微之势,征伐远
方。三年后消灭鬼方,王道天下终于成功,殷地百姓都推崇高宗并
甘心效命。周文王以此为例撰校易卦,激励人君道德修养。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 易本阴阳,以譬于物也。掇序帝乙、箕
子、高宗 著德。易者,所以昭天道,定王业也。上术 先圣,考诸近
世,采美善以见王事。言帝乙、箕子、高宗,明者法也。美帝乙之嫁妹,
顺无地之道,以立嫁娶之义。义立则如匹正妃,匹正则王化全。”

【校 注】
“掇序”句:帝乙,殷代君主,纣王之父。另说帝乙即指商汤。箕子,纣王
之叔,曾被纣王囚禁。高宗,即殷高宗。以上三人皆俱圣贤之德。
术:通“述”。

【译 文】
孔子说:
“ 易卦本来只有阴阳二爻,用以譬况人间万事万物。
又选叙帝乙、箕子、高宗各种德政为例。《易经》是用来昭示上天之
道,造就王业的书籍。上述前代圣贤,近考社会事实,采摘美善史
・ ・
事以显现王道事业。谈到了帝乙、箕子、高宗的事迹,使人明白有
法可依。赞美了帝乙嫁妹,是顺从天地的自然法则,终于确立了婚
姻嫁娶的礼俗。礼俗确立之后就有了娶妻配夫的生活定式,娶妻
配夫的和生活定式有了,那么王道教化也就齐全了。”

“泰 者,正月之卦也。阳气始通,阴道执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顺。故因 此 以 见 汤 之 嫁 妹,能 顺 天 地 之 道,立 教 戒 之 义 也。至 于 归
妹 ,八月卦也。阳气归下,阴气方盛,故复以见汤妹之嫁。以天子贵
妹而能自卑 ,顺从变节而欲承阳者,以执汤之戒 。是以因时变,一
用见帝乙之道,所以彰汤之美,明阴阳之义也。”孔子曰:
“ 自成汤至帝
乙,帝乙汤之元孙之孙也。此帝乙即汤也。殷录质 以生日,为名顺天
性也。元孙之孙外绝恩矣,同以乙日生,疏可同名。汤以乙生。嫁妹本
天地正夫归。夫妇正,王道兴矣。故曰:
《 易》之帝乙为成汤,
《 书》之帝
乙六世王,同名不害以明功。”

【校 注】
泰:泰卦,下乾上坤,其辞曰:
“小往大来,吉,亨。

归妹:归妹卦,下兑上震,其辞曰:
“征凶,无攸利。

自卑:自下,自以为地位卑下。
戒:同“诫”,教诫。
录质:记录人的名号。质,事物之个体。殷人有以干支记人生日的习惯,
故重名者多。

【译 文】
孔子说:
“泰卦,位于正月之卦,此时阳气已开始流通,阴气之
道已开始壅塞。所以依此卦象可以显现成汤嫁妹之事,此事既是
顺随天地的规律,又是树立教诫的条令。至于归妹卦,是位于八月
的卦。此时阳气下降,阴气正盛,所以又可以表现汤妹出嫁之事。
・ ・
凭借天子贵妹之身份而能下嫁,顺从变化的时节而愿承受阳气,以
执行商汤的诫令。因此凭时节的变化,全部用以表现帝乙的教化
之道,用以彰扬商汤优美之德,用以表明阴阳二气的内涵。”
孔子说:
“自成汤以至帝乙,帝乙是成汤元孙的孙子。此卦所
说的帝乙其实就是成汤。殷代以出生时间记为本人之名号,是为
了使名字顺从天意本性。元孙之孙早已与其断绝恩感了,只是同
生于乙日,所以可书写同名。成汤也生于乙日。至于其嫁妹一事
那本来是顺从天地之意而摆正夫妇关系。夫妇关系摆正了,王道
也就兴盛了。因此说:
《易经》中的帝乙指的就是成汤,
《尚书》中的
帝乙是商朝的六代王,即使都是同名也不能损害他们伟大的功
德。”

“绂 者,所以别尊卑、彰有德也。故朱赤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者盛色也,是以圣人法 以为绂服,欲百世不易也。故困九五 ,文王
为纣三公,故言困于赤绂也。至于九二 ,周将王,故言朱绂方来,不易
之法也。”

【校 注】
绂:蔽膝,是祭服的装饰,缝于长衣之前。按周制,祭祀时帝王、诸侯、上
卿都穿朱赤色绂服。故下文称“盛色”。
法:用作动词,规定。
困九五:困卦,下坎上兑。其九五爻,象传云:
“ 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
说,利用祭祀。
”即预言君王被困于大夫,处境危险。
九二:指困卦九二爻,象传云:
“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祭祀。征凶,无
咎。

【译 文】
孔子说:
“蔽膝是用来区别地位高低、显明道德的标志,而朱红
色的蔽膝是尊贵的颜色,因此先圣规定祭祀时在祭服上缝上蔽膝,
・ ・
希望百世之后也不改变此制。因此,困卦的九五爻,正预示周文王
还是商纣王的三公大臣之时,因此说九五爻预示君王困顿于饰红
蔽膝大臣之中。至于困卦九二爻,正是预示周族将统一天下之时,
所以说饰红蔽膝的君王正走过来。这是百世不变的祭祀之法。”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易天子、三公、诸侯绂服皆同色。困 九
二:
‘困于酒食,朱绂方来。 ‘劓刖 ,困于赤茀 。’夫困之九二有
’九五:
中和居乱世,交于小人。困于酒食者,困于禄也。朱茀者,天子赐大夫
之服。而有九二大人之行将赐之朱茀,其位在二,故以大夫言之。至于
九五,劓刖者,不安也。文王在诸侯之位上,困于纣也,故曰劓刖,困于
赤茀。夫执中和,顺时变,所以全王德,通至美也。乃徐有说 ,丘记彖
曰:
‘困而不失其所,亨,贞,大人吉。以刚中 也。’文王因阴阳,定消
息,
立乾坤,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
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
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言万物相
浑沦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 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
埒 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 也,
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上为天,浊重下为地。物有始,
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
画而成卦。卦者,挂也,挂万物视而见之。故三画已下为地,四画已上
为天。物感以动,类相应也。易气从下生,故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
下;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上。故初以
四,  。阳动而进,
二以五,三以上,此谓之应d 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
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
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
 ,四正、四
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d
维,
皆合于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八卦之生物也,画六爻
之移气周而从卦。八卦数二十四,以生阴阳,衍 d
 之皆合之于度量。阳

析d
 九,阴析六,阴阳之析各百九十二。以四时乘之八,而周三十二,而
・ ・
大周三百八十四爻,万一千五百二十析也。故卦当岁,爻当月,析当日。
大衍之数d
,必五十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故曰日十者五音d
 也,辰
十二者六律d
 也,星二十八者七宿d
 也。凡五十,所以大阂物而出之
 各有所系焉。故阳唱而阴和,
者,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戒d 男行
而女随。天道左旋,地道右迁,二卦十二爻,而期一岁。乾阳也,坤阴
也,并治而交错行。乾贞于十一月,子,左行,阳时六。坤贞于六月,未,
右行,阴时六。以奉顺成其岁。岁终次从于屯蒙d
 ,屯蒙主岁。屯为

阳,贞于十二月丑,其爻左行,以间时而治六辰。蒙为阴,贞于正月,寅,
其爻右行,亦间时而治六辰。岁终则从其次卦。阳卦以其辰为贞,丑与
左行,间辰而治六辰。阴卦与阳卦同位者,退一辰以为贞,其爻右行,间
辰而治六辰。泰否d
 之卦独各贞其辰,共北辰,左行,相随也。中孚d


为阳,贞于十一月,子。小过d
 为阴,贞于六月,未,法于乾坤。三十二
岁期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万一千五百二十析。复从于贞历,
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为一岁,
《易》以三百六十析当期之日,此律
历数也。五岁再闰,故再  而后,卦以应律历之数。故乾坤气合戍亥,
音d
 受二子之节,阳生秀白之州载。钟,名太一d
 之精也,其帝一世纪
录事明,期推移不夺而消焉。”

【校 注】
困:卦名,下坎上兑,其辞曰:
“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劓刖:通  ,危险无安全保障。
赤茀:赤绂,茀通绂,朱红色的蔽膝。
说:通脱,脱逃。一说通悦。
刚中:阳爻为刚。上卦五位下卦之二位,称中位。故九五对九二,谓之刚
中。
浑沦:即浑沌,开天僻地之前的宇宙元气状态。
循:抚摩。
形埒:形态与边界。
究:终极。
・ ・

d 应:
《乾凿度》认为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阴阳相异为应,
反之为敌应。而《周易・彖传》以为取象之法,应之含义较为宽泛。

d 九宫:易纬认为太一为北极星神,主管四季节气。其取阴阳之数,依次运
行于九宫八卦之中,其四正即四正方,四维即四角方。按其方位及所配
数,再加中宫,纵、横、斜之数,都是十五。

d 衍:推演。

d 析:指蓍草之根数或根次。

d 大衍之数: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大衍之数五十是由太极,两仪、日月、
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相加而得。故谓大数,可括万物。

d 五音:宫、商、角、徵、羽。

d 六律:古代乐律分为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称吕。自《吕氏春秋》始
以音律附会日历,以十二律应十二月。

d 七宿:古人把黄道(即日月所经之区域)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即二
十八宿,而四方各有七宿。

d 戒:预告。

d 屯蒙:二卦名。屯,下震上坎,其辞云:
“ 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
修。
”蒙,下坎上艮,其辞云:
“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
渎,渎则不告。利贞。


d 泰否:二卦名。泰,下乾上坤,其辞云:
“小往大来,吉,亨。
”否,下坤上乾,
其辞云: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d 中孚:卦名,下兑上巽,其辞云: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d 小过:卦名,下艮上震,其辞云:
“ 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
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d 音:通奄,覆盖,包括。

d 太一:泰一,神名,即北极神。此指天帝,
《 史记・封禅书》:
“ 天神贵者太
一。
”《史记・天官书》正义:
“泰一,天帝之别名。

【译 文】
孔子说:
“《易经》上说天子、三公、诸侯所穿的祭祀绂服,都是
相同的颜色。困卦之九二爻辞说:
‘ 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其九五
爻辞说:
‘劓刖,困于赤茀。’困卦之九二爻示言有中正平和的君子
・ ・
处于乱世之中,被迫与小人交往。所谓困于酒食,是指受地位俸禄
困挠。所谓朱茀,即朱绂,是指天子赐赠给大夫的祭服。而九二爻
又有‘大人将行,准备赐以朱绂’的意思,爻位在二,因此说的是大
夫。至于九五爻,所谓劓刖二字,通假 ,是危险不安的意思。
当时周文王正在诸侯之位上,被商纣王所困挠,因此说处境危险不
安,又被卿大夫的地位所困挠。执掌中正平和之策的人,能顺应时
变,保全帝王之德,通达至美之途。所谓‘乃徐有说’,说字通假脱
字,
意思是说慢慢即可脱险。我在彖传中曾解释此卦说:
‘ 虽受困
挠,然而不会失去现有地位,只要祭祀,伟大的人就会吉祥如意。
困卦,下坎上兑,其五爻与二爻都是阳爻,因此称刚中。’周文王依
据阴阳变化,测定事物消长,确立乾坤轮回,统筹天地关系。如果
说有形产生于无形之中,那么乾坤从何处产生?因此说开天辟地
之初,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之时,还没有出现元
气;太初之时,元气刚开始产生;太始之时,物形刚开始出现;太素
之时,物体已开始形成。气、形、质三要素具备,但还没有分离,此
时称为混沌,是说万物相混于一处,还没有分离。此时,想看看不
清,
想听听不见,想摸摸不着。因此称此现象为易,易就是既无形
又无边的变化状态。易在变化之初是一个整体,一变而为七,七变
而为九。九是元气变化的终极,最后又归而为一。一是形变的开
始状态。清净轻灵之气上升而成天空,混浊沉重之气下降而成大
地。万物都有始生、壮大、终结三个阶段,因此,三画而成乾卦。乾
和坤相合而产生万物,还有阴阳。三画卦重复之后,六画而成别
卦。卦是挂起来的意思,即通过摆八卦,如同把万种事物挂起来,
就可以看清其内在变化。因此三画以下象征地,四画以上象征天。
万物相感应而产生运动,同类相合相应。易之元气在下边产生,因
此动于地之下,就应合于天之下;动于地之中,就会应合于天之中;
动于地之上,就应合于天之上。因此,初爻对四爻,二爻对五爻,三
爻对上爻,这就叫作两两相应。阳爻动而进升,阴爻动而退减,因
此少阳用七,少阴用八解析易卦,以上阴阳合而为十五,这就叫作
・ ・
易道。阳爻变七为九,阴爻变八为六,也合于十五之数,这就是断
卦的表示数。如果一阳动而进升,变七为九,这象征元气生长;阴
动而退减,变八为六,这象征元气消减。因此太乙星神取阴阳之数
一至九运行于九宫八卦之中,九宫有四边四角,按其方位配数,纵、
横、斜各加中宫五,都是十五。五音、六律、七星,也是由此而形成
的。八卦各三爻预测万物的生息,六十四卦各六爻,阴阳之气随卦
周转。八卦每卦三爻,共二十四爻,以生阴阳之气,推演开来都合
乎万物的度量。每爻占筮都用四根蓍草,阳爻以九代指,四九三十
六根次;阴爻以六代指,四六二十四根次,六十四卦的阴爻和阳爻
各为一百九十二。以四季乘上八,八卦是三十二周转。以六爻乘
上六十四,六十四卦是三百八十四爻,占筮时每爻用四根蓍草,因
此六十四卦共用一万一千五百二十根次蓍草。所以说卦与年相对
应,
爻与月相对应,蓍草对日相对应。以大数推演,其数必是五十
才能测度万物的变化,而使鬼神之意运行其中。因此说十天干合
于两个五音,十二时辰合于两个六律,二十八星合于四方七宿。大
凡五十这个数,是可以概括万物的大数,因此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
爻都是预告其与万物各有联系。所以俗语说,阳唱而阴和,男行而
女随。天道向左转,地道向右转,两卦共十二爻,正合一年十二个
月。乾卦是阳卦,坤卦是阴卦,天下万物都是阴阳相并交错发展。
乾卦正位于十一月,子时,向左行,六阳爻时六时辰。坤卦正位于
六月,未时,向右行,六阴爻对六时辰。如此顺转一周年。年终依
次到屯蒙卦,屯蒙二卦又主一年。屯卦是阳卦,位正在十二月丑
时,其爻向左转,以时间顺序对应六辰。蒙卦是阴卦,位正在正月,
寅时,其爻向右转,按时间顺序也是对应六辰。年终再依卦的次序
循环下去。阳卦以它对应的时辰为正,各爻向左排,按时间顺序,
六爻与六辰相应。如果阴卦与阳卦位于同一个月,就后退一辰为
正,
它的六爻向右转行,各爻对应一辰,计六辰。直至泰卦否卦对
应的时辰,正是正北之位,各爻向左行,否卦随其后。再到中孚卦,
位于十一月,与子时相对应。小过卦是阴卦,位于六月,与未时相
・ ・
对应,取法乾坤。三十二年为一大周,正好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
爻,一万一千五百二十根次蓍草。历法以三百六十五零四分之一
天为一年,
《易经》以三百六十根蓍草代指一年的天数,这就是律历
数。五年闰月两年,因此再将蓍草归指之的一,卦即可对应律历
数。所以乾阳坤阴二气正合于戌亥两个时辰,并且包容两个子时,
乾阳运命之人可生优秀美好的才子。钟,又名太一之精。太一即
天帝,天帝详明记录一世万事,时间推移,不可能改变而消止。”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
“ 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录图 ,受命,易
姓,三十二纪。德有七 ,其三法天,其四法地。五王 有三十五,半圣
人君子。消息卦纯者为帝,不纯者为王。六子 上不及帝,下有过王,
故六子虽纯不为乾坤。”

【校 注】
录图:传说黄帝祓斋七日,祭于翠妫川,大鲈鱼忽至,授以神书《录图》。
德有七:
《左传・宣十二年》有七德之说: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
众、丰材。
五王:指夏代以前的传说时期。
六子:唐尧六子。

【译 文】
孔子曰:
“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年中,获《录图》,受天命,以至变
天改姓,有三十二朝。君侯有七德之说,其三效法上天,其四效法
大地。五王时期共传三十五人,其中一半是德才兼备的圣人君子。
他们的兴盛及消亡,卦象都有所反映,其卦精纯吉祥的是帝,其卦
不够纯粹的是王。至于六子之德,往上看赶不上帝,往下看又超过
王,因此六子之卦即使精纯,也不能得乾坤二卦。”

・ ・
〔《周易坤灵图》〕丘序曰:
“天经曰乾,元亨,利贞。爻曰: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故德配天地。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故尧天 之精阳,
万物莫不从者。故乾居西北,乾用事,万物蛰伏。致乎万物蛰伏,故能
致乎万人之化。经曰:用 九。经曰:震下乾上,无妄 。天精起帝,必
有洪水之灾。天生圣人,使杀之,故言乃统天也。丘括义因象助类,辞
天无云而雷,先王以茂对时 ,育万物。经曰:乾下艮上,大畜 。
曰:
天灾将至,预畜而待之,人免于饥。故曰:元亨,上下皆通,各载其性。
故曰 :利贞,至德之萌,五星若连珠,日月如合璧。天精起,斗口有位,
鸡鸣斗运行复始,莫敢当之。黄星茀于北斗,必以戊己日。其先无芒,
行文元武动,事莫之敢拒。”

【校 注】
尧天:
《论语・泰伯》“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后人因以尧天称颂帝德或盛
世。
用:通迥,通达。
无妄:卦名,下震上乾,其辞云:
“ 元亨。利贞。其 匪 正 有 眚,不 利 有 攸
往。

以茂对时:茂,通懋,勉力。对,应对。时,时令。
大畜:卦名,下乾上艮,其辞云:
“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故曰:此为评论乾卦等吉卦之象。

【译 文】
孔丘释卦道:
“天经卦就叫作乾卦,其卦辞云:可作大型祭祀,
这是有利的占问。其九五爻预示:天上出现飞龙,伟大的人身居高
位,
人见之则有利。因此说乾德是可以匹配天地之大德。天地本
来是无私的,具备乾德的人才可以成为皇帝。所以说:尧是上天的
精阳,万物没有不服从的。因此乾卦位居西北,其行事,万物如蛰
虫卑服。因为能使万物蛰伏,因此也能使万民转变驯服。乾经卦
上说:用九,用通迥,通的意思,乾卦通为阳爻,故称。《易经》说:下
・ ・
震上乾,是无妄卦。具有天之精气的人在称帝之初,必有洪水之
灾。上天诞生圣人,就是让他铲除祸患,因此才说圣君统治天下。
我以无妄卦之象传释词展开分析道:天上无云而有雷声,先王应时
努力鼓动普育万物。《易经》上说:下乾上艮,是大畜卦。此为吉
卦,但初九爻已预示天灾将至,应预先有所储蓄,以避免百姓挨饿。
因此评论大畜卦说:应该大祭,如此上下都会通畅,各秉其性而行。
因此评论吉卦说:此为极利的占问,大德已经萌生,五大行星如同
连珠一般,日月也像合在一处的圆璧。天精乾卦出现,其斗口九五
阳爻正当其位,天亮鸡鸣则北斗运行,四季又周而复始了。黄星覆
盖北斗,必在戊己这一天。开始还暗无光明,直至文功武卫行动起
来,任何力量也不敢敌拒它。”

〔《史记・仲尼弟子传》正义引《中备》〕鲁人商瞿使向齐国,瞿年四
十,今复使行远路,畏虑,恐绝无子。夫子正月与瞿母筮告曰:
“ 后有五
丈夫子 。”子贡曰:
“ 何以知?”子曰:
“ 卦遇大畜,艮之二世 。九二甲
木为世。六五景子,水为应世,生外象,生象来爻,生互 内象。艮
寅,
别子。应有五子,一子短命。”颜回云:
“ 何以知之?”
“ 内象是本子,一艮
变为二,丑。三阳爻,五。于是五子一子短命。何以知短命?他以故
也。”

【校 注】
丈夫子:男孩子。
二世:汉人京房以六爻阴阳相应无应之说法,推广到六十四卦之中,以八
纯卦为准,将六十四卦分为八组,每组八卦。八纯卦以下各卦分别称为
一世、二世,以至五世。其余两世称游魂、归魂。例如大畜卦,属二世,上
对八纯之艮卦,故原文云:
“ 卦遇大畜,艮之二世。
”此为一种取象解卦方
法。
互:即互体,汉儒取象解卦方法之一。一卦六爻,除初、上二爻外,中间之
二、
三、四,与三、四、五爻交互构成两个三画卦。取象范围扩大成四卦,
・ ・
即所谓互体取象占卦。

【译 文】
鲁国人商瞿准备到齐国去,当年四十岁,现在又要踏上远路,
久后方归,感到忧虑又害怕,担心绝后无子。孔子在正月给他母亲
占筮一卦后,告诉她说:
“ 商瞿以后会有五个儿子。”子贡问道:
“您
怎么知道的呢?”孔子说:
“我给他算了一卦,正是大畜卦,大畜卦属
二世,正对艮位。其九二爻位于甲寅,木为世。其六五爻位于景
子,水为应世,世应之后而产生外卦象,生象而现爻,又产生互体内
卦象。从卦象上看,艮属别生子。所以说在畜卦预测应生五子,而
其中一子命短。”颜回问道:
“ 怎么能知道这个结果呢?”孔子回答
说:
“卦的内象预示是嫡生子,一艮变而为二,位于丑时。下乾卦是
三个阳爻,共为五。因此说有五个儿子,其中一子短命。怎么知道
是短命呢?那就是其它的缘故了。”

〔《京氏易传》下〕孔子易 云:
“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
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八卦,鬼为系爻,财为制
爻,天地为义爻,福德为宝爻,同气 为专爻。龙德 ,十一月,在子,在
坎,卦左行。虎刑 ,五月,午,在离卦,右行。甲乙庚辛天官,申酉地
官 ,丙丁壬癸天官,亥子地官;戊己甲乙天官,寅卯地官;壬癸戊己天
官,辰戍地官。静为悔,发为贞。贞为本,悔为末。初爻上,二爻中,三
爻下,三月之数以成。一月初爻三日,二爻三日,三爻三日,名九日,余
有一日,名曰闰余。初爻十日,为上旬;二爻十日,为中旬;三爻十日,为
下旬。三旬三十,积旬成月,积月成年。八八六十四卦,分六十四卦配
三百八十四爻,成万一千五百二十策。定气候二十四。考五行于运命、
人事、天道。日月星辰局于指掌,吉凶见乎?其位系乎?吉凶悔吝生乎
动。寅中有生火 ,亥中有生木,巳中有生金,申中有生水。丑中有死
金,戍中有死火,未中有死木,辰中有死水。土兼于中。建子阳生,建午
・ ・
阴生,二气相冲,吉凶明矣。积算随卦起宫,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
荡。二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内
无不通也,乾起巳 ,坤起亥,震起午,巽起辰,坎起子,离起丑,艮起寅,
兑起 < 。 < 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
危,生则荣。考其义理,其可通乎?分三十为中,六十为上,三十为下,
总一百二十,通阴阳之数也。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故淡泊不失其所,确
然示人。阴阳运行,一寒一暑,五行互用。一吉一凶,以通神明之德,以
类万物之情。故易所以断天下之理,定之以人伦而明王道,八卦建五
气,立五常,法象乾坤,顺于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故《易》曰:元亨,
利贞 。夫作《易》所以垂教,教之所被d
,本被于有无。且《易》者包备
有无,有吉则有凶,有凶则有吉。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从
无入有,见灾于星辰也,从有入无,见象于阴阳也。阴阳之义,岁月分
也。岁月既分,吉凶定矣。故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六爻上下天地
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
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八卦之要始于乾坤,通乎万物。故曰:易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于其道,其理得矣。卜筮非袭于吉,唯变所
适,穷理尽性于兹矣。”

【校 注】
易:此字误倒,据《困字纪闻》,当在“云”字之下。
同气:西汉京房所创术语。按其《五行爻位说》、
《五行生克说》,八宫卦为
母,卦中爻位为子,卦爻各配以五行。如果卦为金,爻也称金,卦与爻为
母子关系,此关系叫“同气”,此爻叫“专爻”。
龙德:坎卦属水,水生龙,故称。在天干地支八卦方位图上,子时、坎卦在
同一位置上,居正北方,顺时左行,子时在 月。
虎刑:离卦属火,虎性火,故称,在天干地支八卦方位图上,午时、离卦在
同一位置上,居正南方,顺时右行,午时在 月。
甲乙庚辛天官,中酉地官:在天干地支方位图上,甲乙庚辛四天干与申酉
二地支在同一线上。其下同此,天官地官上下相应。
・ ・
寅中有生火:据京房五行相生相克说,寅属木,木生火;亥属水,水生木;
已属火,火生土,土生金;申属金,金生水;丑属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
金,土克金;戌属土,土克水,水克火;未属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
克木;辰属土,土克水。
乾起巳:以下用文王八卦方位图。

<:脱文,当为“酉”字。
元亨利贞:元,大。亨,享,祭祀。贞,占问。此为乾卦卦辞。其它卦,如
屯、随、临等卦辞,也有此语。


d 被,包括。

【译 文】
孔子说:
“易卦以八纯卦为准,按大类分,可分为四种易卦:一
世类和二世类称为地易,三世类和四世类称为人易,五世类和六世
类称为天易,游魂类和归魂类称为鬼易。八卦之中,卦与爻如母子
关系,鬼事称为系爻,财事称为制爻,天地事称为义爻,福德事称为
宝爻,同类事称为专爻。具有龙之崇高道德,位于十一月,在子,即
坎卦,其卦向左转行。具有虎之杀伐威严,位于五月,在午,即离
卦,其卦向右转行。甲乙庚辛属天官,申酉属地官,丙丁壬癸属天
官,亥子属地官,戊己甲乙属天官,寅卯属地官,壬癸戊己属天官,
辰戌属地官。卦的静象是悔吝,卦的动象是贞吉。贞吉是根本,悔
吝是末端。初爻代表上月,二爻代表中月,三爻代表下月,三月之
数如此而成。一个月,初爻代表三天,二爻代表三天,三爻代表三
天,名为九天,还余一天,这叫闰余。初爻代表十天,是上旬;二爻
代表十天,是中旬;三爻代表十天,是下旬。三旬三十天,积旬而成
一月,积月而成一年。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乘六爻配成三百八十
四爻。每爻四根蓍草,阳爻四九三十六,阴爻四六二十四。相乘相
加之后,即一万一千五百二十根次蓍草。定为二十四节气。用五
行考证运命、人事、天道。日月星辰局限于指掌之中,吉凶显现了
吗?卦位形成了吗?吉凶悔吝都产生在阴阳的运动之中。寅中有
・ ・
生火,亥中有生木,巳中有生金,申中有生水。丑中有死金,戌中有
死火,未中有死木,辰中有死水。土兼容于其中。建子之月阳气
生,
建午之月阴气生,阴阳二气冲荡之后,吉凶祸福就显明了。随
卦以八宫之数计算,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所代表的物事冲荡起
来。阴阳二气,或阳入阴,或阴入阳,二气交互回转不停,因此说生
生不息称之为变易。天地之内无不贯通此理,乾卦起自己,坤卦起
自亥,震卦起自午,巽卦起自辰,坎卦起自子,离卦起自丑,艮卦起
自寅,兑卦起自酉。对于六十四卦来说,遇九五爻则吉,不当位则
凶。爻象冲反就出现破坏,爻象刑罚就显现败落,爻象有死就要有
危险,爻象有生就要有荣华。考察卦爻内含义理,大概都可以通晓
吧!分三十为中,六十为上,三十为下,总共一百二十,这就是贯通
阴阳二气之数。因此,新而又新不止,生而又生相连,淡泊清新不
失其本,即可以真真确确地显示于人前。阴阳二气运行,一寒一暑
轮回,五行交互卦象之中。一吉一凶,都能贯通神明之德,也可比
类万物之情。因此说,易卦之所以能裁断天下道理,确定人伦关
系,明白王道政策,都是王道建构五气之说,树立五常之理,取法乾
坤纯卦,顺乎阴阳二气,以正君臣父子的关系。因此《易经》常说:
大祭,有利之占问。创作《易经》是用来垂教百姓,教化所包容的内
容,本来就包容有与无两个哲学概念。况且《易经》所包括的有无,
有吉就有凶,有凶也有吉。产生吉凶之义,开始于五行之中,终结
于八卦之内。从无到有,灾异也表现在五星十二辰里;从有到无,
卦象也表现在阴阳二气内。阴阳二气的意象,是由年月分割的。
年月已经分割,吉凶之象就确定了。因此说八卦排列而成,卦象就
显示于其中了。六爻的上下关系、天地的阴阳二气、运转的有无变
化,
这种种现象都合乎人事。仰观俯察八卦的预见,在于人心;灾
祸吉祥或隐或现,在于天意。考证天时,察勘人事,在于八卦。八
卦的关键开始于乾坤二卦,通达于千事万物。因此说:易卦变化的
尽头,事态就要变成反面。只要变成反面,道理自然通达。道理通
达了,就形成长久定势。长久定势运行其道,其中的新道理就形成
・ ・
了。卜筮并不是要袭用吉象,只有变化才适合事理,在这上面事物
的性质道理都会全部表现出来。”

〔《困学纪闻》引《京氏易积算法》〕夫子曰:
“ 八卦,因伏羲暨于神农
重乎八纯 ,圣理元微,易道难究。迄乎西伯父子 ,研理穷通,上下囊
括,推爻考象,配卦世应。加乎星宿局于六十四所,二十四气分天地之
数 。定人伦之理,验日月之行,寻五行之端。灾祥进退,莫不因兹而
兆矣。故考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情状,运气、生
死、休咎,不可执一隅,故曰《易》 含万象。”

【校 注】
八纯:即八纯卦,也称八宫卦,传为伏羲所创。
西伯父子:指周文王及周武王。
天地之数:
《系辞传上》“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各有合。
”天数即十个
自然数的奇数,地数即十个自然数的偶数。天奇数之和为二十五,地偶
数之和为三十,故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东汉马融认为:日月生四时,
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节气,其数五十。后易学家
认为天地之数即大衍之数。金景芳在《易通》中说:
“‘大衍之数五十’有
脱文,当作‘大衍之数五十有五。

易:
( )
《 系辞传》中有二义:一称《周易》书或卦为易,二称易之道为易。
( )
《参同契》说日月阴阳为易。( )
《 周易乾凿度》除以上数解外,又说易
一词而含三义:
“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此处指易卦。

【译 文】
孔夫子说:
“八卦的研究,从伏羲氏到神农氏都重视八纯卦,神
机妙理本来隐微,易卦道理难以穷究。直到西伯父子研讨卦理追
寻本源,上下古今包容所有,推导爻变考证卦象,行相配八世对应。
再加上星宿合于六十四卦之中,二十四节气分割天地之数。确定
人伦的关系道理,验证日月的运行轨迹,寻求五行的变化端绪。灾
・ ・
难吉祥,进步倒退,没有什么不是通过八卦而显现兆头的。因此,
考察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各种内情外象,以
及人的运气、生死、祸福,都不能偏执一面,因此说《易》卦包含宇宙
人间万象。”

“《易》先同人 后大有 ,承之以谦,不亦


〔《韩诗外传》八〕孔子曰:
可 乎!故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
恶盈而好谦 。谦 者,抑事而损者也。持盈之道,抑而损之,此谦德
之于行也。顺之者吉,逆之者凶。五帝既没,三王既衰,能行谦德者,其
惟周公乎!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假天子之尊位,七年所
执贽而师见者十人,所还质 而友见者十三人,穷巷白屋之士所先见者
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官朝者千人。谏臣五人,辅臣五人,拂臣六
人。载干戈于封侯而同姓之士百人。”
孔子曰:
“犹以周公为天下赏 则以同族为众,而异族为寡也,故德
行宽容而守之以恭者荣 ,土地广大而守之以俭者安,位尊录重而守之
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间
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溢,此六者皆谦德也。《易》曰:
‘谦:亨,君子有终,
吉。’能以终吉者,君子之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德不谦以亡其
身者,桀纣是也,而况众庶乎!夫《易》有一道焉,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
安家国,近足以守其身者,其惟谦德乎!”

【校 注】
同人:卦名:下离上乾,其辞云: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大有:卦名,下乾上离,其辞云:
“元亨。

可:合适,意谓次序安排有道理。
好谦:使谦者美好。以上四句均为使动式,使动词有:亏、益、变、流、害、
福、恶、好。
谦:此指谦卦,下艮上坤,其辞云:
“亨。君子有终。

质:归顺。
《韩非子・有度》“
: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

・ ・
赏:指称赏的榜样。
荣:以下六句最后一个字:荣、安、贵、胜、哲、不益,皆为独词谓语句,即谦
德所产生的结果。

【译 文】
孔子说:
“《易经》自十三篇开始,先是同人卦,后是大有卦,紧
接着是谦卦,这个顺序不是很说明问题吗!天的自然法则是使盈
满者受到亏损,让谦逊者获得利益;地的自然法则是使盈满者发生
变化,让谦逊者得到补偿;鬼神的社会法则是使自满者受到伤害,
让谦逊者获得幸福;人世的社会法则是使自满者受到恶报,让谦逊
进获得好处。益卦,就是抑制个人利益并且要有所减损。由此可
见,保持盈满的办法,就是抑制自己并有所减损,这也是谦逊之德
畅行于世的原因。顺此而行则万事大吉,逆此而往则四处逢凶。
五帝圣世已成历史,三王时代已过去,能实行谦德治国者,可能只
有周公了吧!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也是周成王的叔父。
他辅弼幼主代天子行政天下,在七年之中接见过各方面人士,拿着
礼物而进京学习的有十人,归服后而如朋友约见的十三人,最早会
见的住在破屋陋巷的读书人共计四十九人,时常入宫献策的有百
人,入朝做官的有千人。身边还有谏官五人,辅臣五人,助手六人。
自备干戈等武器,以至于建功封侯的同姓有一百人。”
孔子说:
“现在还要把周公看作天下人称赏的榜样,因为当时
周族的人占多数,而异族人少,所以当政者以宽容的德行,坚守恭
谨的作法,国家必然繁荣;以广大的土地而坚守勤俭的作风,社会
必然安宁;以高位厚禄而坚守卑微的态度,百姓必然尊重;以人多
兵强而坚守敬畏的方式,百战必然百胜。以明智机警而坚守若愚
的外象,见识必然深沉;以博闻强记而坚守浅陋的学风,学问必然
丰盈,以上六个方面都表现了谦虚的美德。《易经》上说:
‘谦卦辞:
祭祀,君子有好的结果,吉祥。’能有吉祥结果,正是君子的追求。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的一切,如没有谦逊之德就可能使自己走向灭
・ ・
亡,夏桀和商纣就例证,更何况普通民众呢!《易经》里有一种道
德,往远说它足可以治理天下,往中说足可以安定家邦,往近说足
可以保护自身,它可能就是谦虚之德吧!”

〔《大戴礼・易本命》〕子曰:
“ 夫易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
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知其情,惟达道德者能原本之矣。天一,
地二,人三 ,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
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
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
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主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
三十六,六主律,律主禽鹿,故禽鹿六月而生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
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十八,八主风,风主虫,故虫八月化也。其
余各以其类也。鸟鱼皆生于阴而属于阳,故鸟鱼皆卵。鱼游于水,鸟飞
于云,故冬燕雀入于海化而为蚧 。万物之性各异类,故蚕食而不饮,
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介鳞夏食冬蛰。  吞者八窍而卵生,咀
 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者膏而无前
齿,
有羽者脂而无后齿。昼生者类父,夜生者类母。凡地东西为纬,南
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溪谷
为牝。蚌蛤龟珠与月盛虚 。是故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
细,
息土 之人美, 土 之人丑。是故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
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
敢而捍 。食谷者智惠 而巧,食气者 神明而寿,不食者不生而神。
故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
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
长,
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
故帝王好坏巢破卵则凤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鱼则蛟龙不出焉,好刳胎杀
夭则麒麟不来焉,好填溪塞谷则神龟不出焉。故王者动必以道,静必以
理。动不以道,静不以理,则自夭而不寿,妖孽数起,神灵不见,风雨不
时,暴风水旱并兴,人民夭死,五谷不滋,六畜不蕃息。”
・ ・
【校 注】
人三:天、地、人,谓之三才。《易经・说卦》:
“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
成卦。

蚧:指蛤蚌类水生动物。
(ivho):吼叫。
“蚌蛤”句:传说蚌蛤含珠如人怀妊,与月之圆缺有关。
息土:肥沃土地。
 土:贫瘠土地。
通“悍”。
惠:同“慧”。
食气者:指龟蛇类。

【译 文】
孔子说:
“阴阳相合而产生人类、禽兽、万物、昆虫,因类不同,
各有自己的生成方式。有的是奇数而生,有的是偶数而生,有的能
飞,有的能跑,没有谁了解其中内情,只是极其有德有才的人能推
本溯源把握实情。天位在一,地位在二,人位在三,三三而九,九九
八十一,一是主掌日,日数是十为一旬,因此人是十月怀胎而生。
八九七十二,偶数承接着奇数,奇数主掌时辰,时辰主掌月,月主掌
马,
因此马是十二月怀胎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掌斗星,斗星主
狗,
因此狗是三月怀胎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掌季节,季节主掌
猪,因此猪是四月怀胎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主音律,音律主猿,因
此猿五月怀胎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主律管,律管主野鹿,因此野
鹿六月怀胎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宿,星宿主虎,因此虎七月
怀胎而生。二九十八,八主风,风主虫,因此虫八月化生。其余各
因其类而生时不同。鸟和鱼都生于阴地而属于阳性,因此鸟和鱼
都是卵生。鱼游在水中,鸟飞在云天,因此冬天燕雀飞到海里就变
成蛤蚌。万物生性各有不同,因此蚕只食而不饮,蝉只饮而不食,
・ ・
而蜉蝣不饮不食,甲鳞水类夏食冬眠。用嘴掠食而后吞咽的,全身
八个孔窍,是卵生动物。用嘴咀嚼而吼声很大的,全身九个孔窍
的,
是胎生动物。生四条腿的动物没有翅膀,长角的动物没有上
齿,无角动物肥油多没有前齿,有羽翼动物肥肉多无后齿。白天生
的动物长的像父,夜晚生的动物长的像母。土地东西走向称纬,土
地南北走向称经。山称之为积德,水称之为积刑。往高长的称之
为生,往下落的称之为死。丘陵称之为阳,溪谷称之为阴。蛤蚌龟
珠的变化与月亮的圆缺有关。因此,硬土地的人长得胖,松土地的
人长得高,沙土地的人长得细,肥沃土地的人长得美,贫瘠土地的
人长得丑。因此水中的动物善游而且耐寒,土中的动物没有心脏
而且不知休息。以树木为食的动物有力气而且善斗,以草为食的
动物善跑而且愚钝,以桑叶为食的蚕能吐丝而后化作蛾,食肉的动
物勇敢而且强悍。食五谷的凡人聪慧而有技巧,食气的异物神圣
而且永寿,不食的圣人不生不死而且会变成神仙。因此说,有翅膀
的动物三百六十种而凤凰为长,有毛的动物三百六十种而麒麟为
长,有甲壳的动物三百六十种而神龟为长,有鳞片的动物三百六十
种而蛟龙为长,裸皮动物三百六十种而圣人为长,这就是天地间各
种美类,也是飞禽走兽万物的定数。所以说,有的帝王喜欢破坏巢
穴摔碎鸟卵于是凤凰不再飞来,有的帝王喜欢掏净河水抓鱼于是
蛟龙不再出现,有的帝王喜欢剖开兽胎杀死小兽于是麒麟不再走
来,有的帝王土填溪流塞山谷于是神龟不再出现。所以帝王每次
行动必讲人道,每次静修必讲事理,如果动不以道,静不以理,就不
能长寿必将早死。也会妖孽叠起,神灵不显,风雨乱作,暴风水旱
之灾并起,百姓死亡,五谷不生,各种牲畜不能繁殖。”

“圣人智通于大道 ,应化而不
〔《卢辩大戴礼・易本命》注〕孔子曰:
穷,能测万品 之情也。”

・ ・
【校 注】
大道:天道,指自然规律。
品:品类。

【译 文】
孔子说:
“圣人的智慧通达天道,不但能应时而化,并且变化无
穷,更能测度万物演化规律。”

“ 雷之始发大壮 ,始君弱臣强,从解
〔《后汉书・郎颛传》〕孔子曰:
起。”

【校 注】
大壮:卦名,下乾上震,卦象如上臣下君,故下文云:
“始君弱臣强。卦辞、
彖传及象传场解为吉卦,孔子于此似有异议。

【译 文】
孔子说:
“上震下乾的大壮卦,如上臣下君,故云雷始发,君弱
臣强,应从此解卦。”

〔《吕氏春秋・慎行・论壹行》〕孔子卜得贲 ,孔子曰:
“ 不吉。”子贡
曰:
“夫贲亦好矣,何谓不吉乎?”孔子曰:
“ 夫白而白,黑而黑,夫贲又何
好乎?”

【校 注】
贲:卦名,下离上艮,其辞云:
“亨,小利有攸往。
”卦象既柔文饰刚,又刚文
饰柔,故名。贲字本义是贝壳杂色。象传曰:
“ 六二,贲其须。
”言老人之
须已黑白斑驳,虽有寿考之象,然而终是白非纯白,黑非纯黑,因此孔子
・ ・
说“不吉”。此又为孔子之异议。

【译 文】
孔占卜而得贲卦,孔子说:
“ 不吉利。”子贡问道:
“ 贲卦也算好
卦,
怎么说不吉利呢?”孔子说:
“ 白是白的,黑是黑的,贲卦又好在
哪里呢?”

〔《说苑・反质》〕孔子卦得贲,喟然仰而叹息,意不平。子张进举手
“师 闻贲者吉卦,而叹之乎?
而问曰: ”孔子曰:
“ 贲非正色也,是以叹
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文质 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
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

【校 注】
师:子张名。一般说,古人自称其名,对称其字。
文质:表面与内质。

【译 文】
孔子算卦得到一个贲卦,他仰首喟然长叹,心里很不平静。子
张进来举手问道:
“我听说贲是吉卦,可先生却为何叹息不止?”孔
子说:
“贲不是正色之卦是杂色卦,因此叹息。我想到了那些质地
素色的物体,白的就应当是正白,黑的就应是正黑,形式与内容又
为何如此不协调呢?我听说红漆不要外在的文饰,白玉不要人工
雕琢,宝珠不要外加装饰,为什么呢?它们的质地纯正有余,就不
必再加以伪饰了。”

〔《淮南子・人间训》〕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
“益
损者,其王者之事与 ?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
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 ・
【校 注】
与:通“欤”。

【译 文】
孔子读《易经》,每至损益二卦未尝不愤然作色,长叹不已,说:
“益损二卦,难道只是卜筮君王之事吗?有时办事本想利人,结果
正好害了人;有时办事担心害人,结果反过来得到好处。由此可
见,利与害相反相成,祸与福同门共户,不可以不仔细考察。”

〔《说苑・敬慎》〕孔子读《易》,至于损益 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
问曰:
“夫子何为叹?”孔子曰:
“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
夏曰:
“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
“ 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
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
昔尧履天子之位,犹允恭 以持之,虚静以待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
而益章。昆吾 自臧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
是非损益之徵与!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丰,明而动,
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日中则
昃 ,
月盈则食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舆而
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 。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子夏曰:
“ 善,请终
身诵之。”

【校 注】
损益:卦名。孔子于此释卦反映利益得失的思想原则。现实是无情的,
“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因为他已认识到“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所以
应永远保持“虚静以待下”的心态。
允恭:诚信恭静。
昆吾:古部落名,后被商汤所灭。
・ ・
昃:日落。
食:同“蚀”。此上二句出自丰卦。丰卦,下离上震,离主火,有明亮义;震
主雷,有行动义。因此上文云:
“丰,明而动。

轼:车前横木扶手。此处用作动词。

【译 文】
孔子读《易经》,有一次读到损益二卦,喟然长叹,子张离开坐
位问道:
“先生为何叹气呢?”孔子说:
“ 自欲减损就会有所增益,自
欲增益就会有所缺失,我因此而感叹。”子夏说:
“ 先生既然这样说
那么做学生的就不能有获益的想法吗?”孔子说:
“ 不能这样说,按
自然规律而形成的结果从来也不能长久保持现状。做学问的人就
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现实,因此说这就叫作获得。假使不明白把持
住满足的心态,那么天下的善言就不能听进自己的耳朵了。远古,
唐尧踏上天子座位时,还要诚信恭谨地把持这种心态,谦虚平静地
对待各地百姓。因此百年之后他的盛名越来越大,直到今天他的
名声愈加彰显天下。昆吾部落的君长自以为完美无缺,心满意足,
永居高位长久不衰,因此当时就已经走向败落,至今名声愈加丑
恶,这些不就是损益二卦的例证吗!我因此说,谦虚是让人尊敬并
永远保存高位的正确态度。丰卦,下离上震。离卦主火,有明亮之
义;震卦主雷,有行动之义。因此说‘明而动’,所以说丰是大的意
思。按着物极必反的规律,假使越来越大,必将走向亏败。我常告
诫人们,说天下那些歌功颂德的好话不能进入你的耳朵。日行中
天必将落下,月到圆时必将缺蚀。天地间万事万物,有时圆满,有
时缺损;都与时间的推移有关,有时消亡,有时生息,因此圣人不敢
承当盛名。如同登车,遇到三人就主动下来,遇到二人,自己就扶
轼而立。只有调整好人间的圆满或缺失,因此才能长久保持平横
状态。”子夏说:
“太好了!请允许我终身诵读这番哲言。”

“猪肩羊膊 可以得兆,萑苇藁 
〔《论衡・卜筮》〕子路问孔子曰:
・ ・
可以得数,何必以蓍龟?”孔子曰:
“不然,盖取其名也。夫蓍之为言 耆
也,龟之为言旧也,明狐疑之事,当问耆旧也。”

【校 注】
猪肩羊膊:猪前大腿骨与羊前大腿骨。以上二物,古代民间常用如龟卜。
萑(ivio)苇藁(hjpnip):芦苇与干草。以上二物,古代民间常用如蓍
卦。
之为言:声训术语,释字与被释字,音近义通。

【译 文】
子路问孔子道:
“ 猪肩骨和羊膊骨也可用来占卜得兆,芦苇和
蒿草也可用来测得定数,又何必用蓍草和龟壳呢?”孔子说:
“不对,
大概是取其名吧!蓍与耆音近,龟与旧音近,四字都有年岁久远的
意思,要想辩明狐疑之事,应当请教年老的长者。”

〔《抱朴子・内篇・祛惑》〕有古强者云:
“ 孔子尝劝我读《易》,云:
‘此
良书也,丘窃好之,韦 编三绝,铁挝 三折。’今乃大悟。”

【校 注】
韦:熟牛皮条,用以穿编竹木书简。
铁挝:用以削改竹木简牍文字的工具。

【译 文】
有个叫古强的人说:
“ 孔子曾经鼓励我读《易经》,并说:
‘ 这是
一本好书,我个人就很喜爱它,以至于把穿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多
次,就连铁挝也折断几回。’如今我才真正明白孔子爱《易》之心。”

〔《尚书・序》疏引《尚书纬》〕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 之书迄于
・ ・
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 。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
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

【校 注】
帝魁:古时之君号。一说炎帝、神农氏。按:黄帝元孙名帝魁者,不详。
黄帝姓公孙,后改姓姬。炎帝姓姜,神农氏,名帝魁。与黄帝战于阪泉之
野,三战败走。
三千二百四十篇:
《史记・伯夷列传》
《索隐》引作“三千三百三十篇”。

【译 文】
孔子寻求逸书,得到一部上起自黄帝元孙帝魁下迄于秦穆公
时期的书,共三千二百四十篇。经过远近取舍,最后裁定可以为世
人取法的共有一百二十篇。其中一百零二篇编成《尚书》,另十八
篇书名《中侯》。

〔《尚书大传》郑注〕心明曰圣。孔子说休徵 曰:
“ 圣者通也。兼
四 而明则所谓圣,圣者包貌言视听。而载之以思心 者,通以待之,
君思心不通,则是不能心明其事也。”

【校 注】
休徵:吉兆。
四:指下文“貌言视听”四事。
思心:指思辩力。古人认为“心之官则思”。

【译 文】
心里极为聪明的人称为圣人。孔子在讲解吉利徵兆时说:
“圣
是通晓的意思。兼明四个方面就是所说的圣,圣的意思包括面貌
上的庄重、语言上的明哲,眼力上的看得清,听力上的听得透。再
・ ・
加上心理的思辩力,通达以待人,君王如果心理的思辩力不通达,
那么这就不能心明各种事情了。”

〔《尚书大传》〕孔子曰:
“吾于《洛诰》 见周公之德,光明于上下,勤
施四方。旁作穆穆 ,至于海表。莫敢不来服,莫敢不来享。以勤文王
之鲜光,以扬武王之大训,而天下大洽 。故曰圣之与圣也,犹规之相
周,矩之相袭 也。”

【校 注】
洛诰:
《 尚书・周书》篇名。记述周公治理洛邑时,曾遣使来向周成王告
卜,君臣问答,成王命周公继续留治洛邑,为此周公作《洛诰》。
穆穆:端庄恭敬貌。
洽:融洽。
袭:重合。

【译 文】
孔子说:
“ 我在《洛诰》篇中看见了周公的伟大功德,他的光明
思想照彻上下,他的辛劳精神施展四方。对周边小国同样表现出
庄重恭敬的态度,他的恩德遍及四海。没有谁敢不服从,没有谁敢
不进献!以此努力显示文王之光彩,以此全力发扬武王的训导,从
此天下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说,圣人对于圣世,犹如圆规对于
圆形,矩尺对于矩形一样。”

〔《尚书大传》〕子张曰:
“尧舜之主 二人刑,而天下治,何则?教诚
而爱深也。一夫 而被此五刑,子龙子曰:未可谓能为书 。”孔子曰:
“不然也,五刑有此教 。”

・ ・
【校 注】
主:主持判决。
“一夫”句:传说每一人皆遭受五刑。《太平御览》八十引作“一人不刑而
四海至”。
“未可”句:不可以说能为此而大书特书。
教:指教化内容。

【译 文】
子张说:
“尧舜时期曾主办过两个人的刑罚,结果天下大治,这
是为什么呢?我认为那是诚实教化和深沉爱心所产生的社会效
应。据说每一个人都遭受了五种刑罚,而子龙子说:不能说有这种
记载。”孔子说:
“不是这样,当时只是有这种五刑教育。”

〔《尚书大传・略说》〕子夏读《书》毕,见于夫子,夫子问焉:
“ 子何为
于《书》? “《书》之论事也,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 若星辰
”子夏对曰:
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商所受于夫子志之于心,弗敢
忘也。虽退而岩居河济之间,深山之中,作  室 ,编蓬户,尚弹琴其
中,以歌先王之风,则可以发愤慨,忘己贫贱。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
之,
而忽不知忧患与死也。”夫子造然 变色曰:
“ 嘻!子殆可与言《书》
矣。虽然,见其表未见其里也。”颜渊曰:
“ 何为也?”子曰:
“ 窥其门而不
入其中,观其奥藏之所在乎?然藏 又非难也,丘尝悉心尽志以入其
则 ,
前有高岸,后有大溪,填填正立而已。是故《尧典》 可以观美,
《禹贡》可以观事,
《咎繇》可以观治,
《鸿范》可以观度,
《六誓》可以观义,
《甫刑》 可以观诫。通斯七观,
《五诰》可以观仁, 《书》之大义举矣。”

【校 注】
离离:繁盛貌。
 室:土筑之屋室。
・ ・
造然:忧思貌。
藏:家藏,此用作比喻词,指《尚书》奥妙之处。
则:地域,范围。
《尧典》《
:尚书》篇名。以下《禹贡》、
《鸿范》、
《六誓》、
《五诰》,皆《尚书》篇
名。除《咎繇》今佚外,
《 六哲》包括泰誓、甘誓、汤誓、牧誓、费誓、秦誓。
《五诰》包括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
甫刑:今作《吕刑》《
,尚书》篇名。

【译 文】
子夏刚刚读完一卷《尚书》,见到孔子时,孔子问道:
“ 你对《尚
书》有什么又看法?”子夏回答道:
“《尚书》在论事时,光彩灿烂有如
日月轮番照明,缤纷闪烁有如繁星错落通亮。往上说,有尧舜的圣
明之道;往下说,有三王的仁义之教,我接受先生的学问永远记在
心里,不敢忘却。即使退隐而岩居黄河济水之间,或深山老林之
中,也要构筑土屋,草编门窗,还将弹琴其中,歌咏先王之风,这样
就可以抒发奋扬慷慨之情,并不留意自己是个无钱无位的谈书人。
有人理解也乐,无人理解也乐,岁月忽忽而过,不知忧患和死亡。”
孔子然变色道:
“ 啊!大概可以与你讨论《尚书》了。虽然这样
说,
你还是见其表未见其里。”颜回问道:
“ 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
说:
“找到房门却不进入屋中,能看到深屋家藏在什么地方吗?然
而《尚书》的家藏并不难理解,我曾经尽心竭力步入《尚书》思想的
范围,看到它前面有高高的堤岸,后面有深广的大河,此书思想严
整地立于其中罢了。因此说,以《尧典》能观察人间美善,以《禹贡》
能观察社会史事,以《咎繇》能观察国家法治,以《鸿范》能观察例行
制度,以《六誓》能观察人性义道,以《五诰》能观察仁慈道德,以《吕
刑》能观察传统训诫,通晓这七种观察,
《尚书》的大义也就全了。”

〔《韩诗外传》二〕子夏读《诗》已毕,夫子问曰:
“ 尔亦何大于《诗》
矣?”子夏对曰:
“《诗》之于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
・ ・
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弟子不敢忘。虽居蓬户之中,弹
琴以咏先王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亦可发愤忘食矣。《诗》
曰 :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疗饥。’”夫子造然变容,
“嘻!吾子 殆可以言诗已矣。然子以见其表,未见其里。”颜渊曰:
曰:
“其表已见,其里又何有哉?”孔子曰:
“ 窥其门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
所在乎?然藏又非难也,丘尝悉心尽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有深
谷,泠泠然 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见其里,未谓精微者也。”

【校 注】
诗曰:
“指《诗经・陈风・衡门》。衡,通横。横门为门,可见其陋。栖迟,游
息。泌,泉水,一说泌通  。疗饥,疗止饥渴。此诗写隐者不求富贵,乐
于贫贱的志趣。
吾子:对称代词。
泠泠然:空气清凉貌。

【译 文】
子夏刚刚读完《诗三百》,孔子就问道:
“ 你为什么把《诗》看得
这么重要呢?”子夏回答说:
“《诗》在赋事时,真是光彩灿烂有如日
月一般明亮,明明晃晃有如星辰一样闪烁。往上说,诗中有尧舜的
治国圣道;往下说,诗中有三王的仁爱礼义,弟子不敢忘记先王之
教。即使身居茅屋之中,也要弹琴歌咏先王之风。有人理解也乐,
无人理解也乐,奋发向上以至于忘食。《诗》上写道:
‘横木当门,可
以栖息。泉水洋洋,可以止渴。’”孔子听后  然动容,说道:
“ 啊!
大概可以与你谈诗了。然而你只是见其表,未见其里。”颜渊说:
“既然已见诗的外在含义,其内在蕴义又有什么呢?”孔子说:
“虽找
到门却不进屋中,怎么能知道屋中的家藏呢?然而诗中的家藏又
不难理解,我曾尽心竭力,并已入其中。似乎看到前边是高高的堤
岸,后边有深深的溪谷,如此清凉爽人。《诗》的深意就显现在那
・ ・
里,不能看到诗的内在蕴含,就说不清诗意的精微所在。”

〔《说苑・敬慎》〕孔子曰:
“ 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天灾地妖亦不能杀
也。昔者,殷王帝辛 之时,爵 生乌于城之隅,工人占之曰:凡小以生
巨,国家必祉,王名必倍 。帝辛喜爵之德,不治国家,亢暴无极,外寇
乃至,遂亡殷国。此逆天之时,诡 福反为祸。至殷王武丁之时,先王
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
野物生于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昔先王之政,兴灭国,
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 而朝者六国。
此迎天时,得祸反为福也。故妖孽者,天所以警天子诸侯也,恶梦者,所
以警士大夫也。故妖孽不胜善政,恶梦不胜善行也。至治之极祸反为
福。故太甲 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

【校 注】
帝辛:商纣王。
爵:通“雀”。
倍:加倍。
诡:违背。
重译:辗转多次翻译。
太甲:商汤之孙。
逭(ivko):逃避。

【译 文】
孔子说:
“人的生死祸福都在于自己的命运罢了,上天的灾异
地上的妖孽也不能除尽。过去,殷纣王时,一只小雀在城角之上孵
出一只乌鸦,巫者占卜之后说道:凡是小鸟生出大鸟,国家必定得
福,君王的名声必定加倍提高。商纣王一味兴奋小鸟的恩德,从此
不再治理国家,长久实施暴政,外寇终于入侵,殷国从此灭亡。这
是违逆天赐时运,背福反成祸。当殷王武丁之时,前代君王无道,
・ ・
刑法松驰,桑苗和谷子都生长在朝廷院中,七天之后长成两手合抱
一般粗,巫人占卜道:
‘桑树和谷子都是野生的,野物生长于朝廷院
中,恐怕殷朝要灭亡了吧!’武丁听后十分惊惧,恐慌异常,决心加
强修养。思考先王治政良策,使破败的国家重新走向兴旺发达的
道路,使零落的世风重新接续上优良的传统,使隐逸的人才得以举
荐任用,并且明白宣布赡养老人的条令。三年之后,远方的君主经
辗转翻译而来朝拜的就有六个国家。这就是主动迎接天赐时运,
虽遇祸反成福的例证。因此说,妖孽是天帝用来警诫天子诸侯的,
恶梦是神鬼用来警诫士大夫的。因此妖孽不能战胜好政策,恶梦
不能战胜好品行。达到极致的太平世道,祸反而会变成福。因此
太甲说:上天作孽还可以避开,自己作孽那就无法逃脱了。”

“昔者,尧命契为子氏 ,
〔《史记・三代世表・褚少孙补赞》〕孔子曰:
为有汤也。命后稷为姬氏 ,为有文王也。太王命季历 ,明天瑞
也。太伯之吴,遂生源也。”

【校 注】
尧命契为子氏:契是传说中商族始祖帝  之子。虞舜时,助大禹治水有
功,任为司徒,赐姓子氏。封于商,至商汤时建国。
命后稷为姬氏:后稷是周族先祖。虞舜时,任农官,封于邰,号后稷,别姓
姬氏。至周文王时建国。
太王命季历:太王即古公亶父,传说为后稷十二代孙。原居豳地,后率领
族人迁于歧山,周族始走向强盛。后太王欲立三子季历,其长子太伯预
知其情而逃往吴地。至第三代周文王建立周朝。
天瑞:天赐祥瑞,指君王的地位。

【译 文】
孔子说:
“过去,唐尧命令契以子为姓氏,这产生了商汤建立的
商朝。又命令后稷以姬为姓氏,又产生了周文王建立的周朝。太
・ ・
王古公亶父命令三子季历继承王位,表明天赐祥瑞。长子太伯后
来逃到吴国,于是生子名源。”

〔《意林》四王逸正部〕仲尼叙《书》,上谓天谈,下谓民语,兼 该男
女,究其表里。

【校 注】
该:包括。

【译 文】
孔子谈到《尚书》时,认为它上集天谈,下记民语,包括男女两
性,事物的表里全部予以研究。

“禹不决江疏河,吾其 鱼矣!”
〔隶释四周憬铭〕孔子曰:

【校 注】
其:语气词,表揣度语气。

【译 文】
孔子说:
“如果大禹不疏导长江黄河,治理天下水灾,我们恐怕
都变成鱼了!”

・ ・
卷五

六艺四下

〔《太平御览・八百四》引《诗含神雾》〕孔子曰:
“《诗》者天地之心,君
德 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也。刻之玉版 ,藏之金府。”

【校 注】
君德:自此以下十三字,孙星衍是从《太平御览・六百九》转引补此处。
玉版:刊刻书文的白石版。

【译 文】
孔子说:
“《诗三百》阐发天地的灵魂,追求君德的根本,反映幸
福的根源,观察万物的窗口。要把诗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库里。”

〔《毛诗・木瓜传》〕孔子曰:
“吾于《木瓜》 见苞苴 之礼行。”

【校 注】
木瓜:
《诗经・卫风・木瓜》。
苞苴:古时以苇叶编的礼苞。此处用作动词,馈赠。
・ ・
【译 文】
孔子说:
“我在《诗・木瓜》篇中看到古人馈赠礼节的风俗。”

〔《韩诗外传・五》〕子夏问曰:
“《关雎》 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
曰:
“《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
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 。大哉!《关雎》
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书图 ,麟凤翔乎郊,不

《关雎》之道,则《关雎》之事将奚由至矣哉!夫六经之策皆归论汲
汲 ,盖取之乎《关雎》。《关雎》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 ,自东自西,
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子其勉强之,思服 之!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
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叹曰:
“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

【校 注】
关雎:
《诗经・周南・关雎》。
斐斐文章:文彩斐然。
河洛出书图:传说伏羲之时,有龙马自黄河负图而出,此即河图。有神龟
自洛水负书而出,此即洛书。伏羲据此而创八卦,为《易》卦之源。
汲汲:急切貌。定语代替中心词,指汲汲之事。
冯冯翊翊:也作“冯冯翼翼”,茫茫一片的状态。
思服:思念。

【译 文】
子夏问道:
“ 为什么把《关雎》作为《国风》的开篇诗呢?”孔子
说:
“《关雎》艺术思想已经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关雎》中的人
物,
仰首可以望天,俯身可以察地。在幽冥昏暗的氛围中,是美德
潜在之处;在纷扬热烈的情景里,是正道运行之所。如神龙身首变
化,文彩灿烂。伟大啊!《关雎》的思想内容,它关系到万物的生
・ ・
死,关系到群生的运命。龙马自黄河出来献图,神龟自洛水出来送
书,麒麟和凤凰出现在城郊,这些祥瑞之事如果不由《关雎》的艺术
手法表现出来,那么《关雎》一类事情能从哪里达到完美的境界呢!
六经中的许多论断都应归属于这种匆匆而过的事件,也可能就是
取之于《关雎》中的情感。《关雎》中所歌咏的情事太重要了!浩浩
茫茫,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没有不充满人情思念之所在。你还是
尽力增强这种思念的至情吧!天地之间,百姓之中,王道之本,谁
也不能把这种至情抛却在外。”子夏喟然叹道:
“太伟大了!《关雎》
却原来是天地存在的根基。”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
《诗》曰:
“执辔如组 。”孔子曰:
“ 审此
言也,可以为 天下。”子贡曰:
“何其躁也?”孔子曰:
“非谓其躁也,谓其
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 于天下矣。”

【校 注】
执辔如组:语出《诗经・郑风・大叔于田》。组,丝织配带。
为:治理。
成文:织成花纹。下文之“组”和“成文”二词,皆为喻词。

【译 文】
《诗三百》上有一句话:
“手执缰绳驾车如同用手织丝带。”孔子
玩笑道:
“研究明白这句诗,就可以驾驭天下了。”子贡接着说:
“驾
驭天下也是如此让人烦躁吗?”孔子说:
“ 不要说烦躁,应该说手在
这里编织,花纹在那里形成。圣人编织丝带,首先修养自身,然后
才能在天下织成理想的花纹。”

〔《盐铁论・相刺》〕孔子曰: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是以
东西南北,七十 说而不用。然后退而修王道,作《春秋》 。垂之万载
・ ・
之后,天下折中 焉。”

【校 注】
七十:孔子七十岁时重归鲁国,结束周游,决心以著述贡献社会。
春秋:传为孔子根据鲁史所编定的编年体史书,文字简略,内含褒贬,记
述二百四十二年史事。
折中:二者对比,以选其正。

【译 文】
孔子说:
“诗人们常常恨自己不能保持沉默,我恨自己不能及
时退隐。因此东南西北周游列国,快七十岁了政治理想还没人采
用。在此之后才退隐林下以文字结集王道理想,编写《春秋》史书,
希望流传万代之后,天下人可以选择一条正路。”

〔《论衡・对作》〕孔子曰:
“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不能伏,是以论
也。”

【译 文】
孔子说:
“诗人们常常恨自己不能保持沉默,我恨自己不能及
时退隐,因此最后选择了著述。”

〔《盐铁论・执务》〕孔子曰:
“ 吾于《河广》 ,知德之至也。而欲得
之,各反其本,复诸古而已。”

【校 注】
河广:
《诗经・卫风・河广》,写思念故国之至情。

・ ・
【译 文】
孔子说:
“我在《河广》这首诗中,明白了道德的最高境界。然
而,要想得到这种修养,每个人必须返回问题的根本,使人们回复
到古代的人生环境中去。”

“吾于《甘棠》 见宗庙之敬也甚,尊其人必
〔《说苑・贵德》〕孔子曰:
敬其位,顺安万物,古圣之道几哉!”

【校 注】
甘棠:
《诗经・召南・甘棠》,写庙祭先人之至情。

【译 文】
孔子说:
“我在《甘棠》这首诗中看到了宗庙祭祀那种非常恭敬
的情绪,尊敬这个人必须尊敬他的神位,才能使万物和顺安详,这
几乎就是古代圣贤之道了!”

〔《说苑・敬慎》〕孔子论诗至于《正月》 之六章, 然 曰:
“ 不逢时
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废道,违上离俗则危身。世不与善己,
独由之,则曰非妖则孽也。是以桀杀关龙逢 ,纣杀王子比干 。故贤
者不遇时,常恐不终焉。诗曰:
‘ 谓天盖 高?不敢不 。谓地盖厚?
不敢不。’此之谓也。”

【校 注】
正月:
《诗经・小雅・正月》。
(k
vm)然:惶恐貌。
关龙逢:夏末大臣,直言敢谏,终被夏桀杀死。
比干:商纣王叔父,屡谏不纳,反被纣王剖心。
盖:通盍,何不。下同。
・ ・
【译 文】
孔子论诗讲到《正月》的第六章,感到十分惶恐,说:
“生不逢时
的君子,难道不是时刻都在可怕的环境中吗!听从上司依顺世俗,
就得放弃自己的主张;违反上司背离世俗,就将危及自身的生命。
世俗不会善待自己,却想独自走下去,最后的结果不是被人骂作妖
魔就是被骂作孽障。因此,历史上有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
子比干。所以说贤者如果生不遇时,人们常常担心他不能寿终正
寝。《诗・小雅・正月》第六章是这样写的:
‘天怎么这样高?走路不
敢不弯下腰。地怎么这样厚,走路不敢不小步走。’这说的就是君
子的生活困境。”

〔《汉书・刘向传》〕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灌将于京 。”喟然叹
曰:
“大哉,天命!善不可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不如是则王公其
何以戒慎!民萌 何以劝勉!”

【校 注】
“殷士”二句:语出《诗经・大雅・文王》,肤,通薄。《方言》:
“ 薄,勉也。
”灌,
通裸,一本作裸。裸,古祭名目,在神主前铺以白茅,酒洒其上,象征神
饮。此谓殷王后裔甘愿随周王助祭。
萌:通氓,平民。

【译 文】
孔子论诗,当讲到“殷代后人勤勉尽力,跪拜镐京甘愿助祭”这
一句时,喟然感叹道:
“ 伟大啊,天命!善良的品德不能不传给子
孙。因此说,财富和权贵都是无常的,如果不是无常的那么这些往
日的王公怎么能如此惶恐小心!普通的百姓又怎么能尽心竭力
呢!”
・ ・
〔《毛诗・素冠传》〕子夏三年之丧毕,见于夫子。援琴而  ,
 而乐,作而曰:
“先王制礼不敢不及。”夫子曰:
“ 君子也。”闵子骞三
年之丧毕,见于夫子,援琴而 ,切切而哀,作而曰:
“ 先王制礼,不敢过
也。”夫子曰:
“君子也。”子路曰:
“ 敢问何谓也?
”夫子曰:
“ 子夏哀已尽,
能引而致之于礼,故曰君子也。闵子骞 哀未尽,能自割以礼,故曰君
子也。夫三年之丧,贤者之所轻,不肖者之所勉。”

【校 注】

 :同弦,用如动词。下同。
 (l
jo):和乐貌。
闵子骞:孔子学生。以至孝名。

【译 文】
子夏守丧三年期满,来见孔子。子夏首先拿琴弹起来,琴声悠
扬和乐,然后站起身说道:
“先王制定的礼乐制度,按教程不敢不追
上来。”孔子说:
“这是君子的行为。”闵子骞三年守丧期满,来见孔
子,他也拿琴弹起来,琴声悲切哀婉,然后站起来说道:
“ 先王制定
的礼乐制度,按教程不敢随便放过。”孔子又说:
“ 这是君子的行
为。”
子路诧异地问道:
“ 斗胆问先生说的君子是什么意思?”孔子
说:
“子夏丧亲之痛已经过去了,可以引导使他达到更高的礼仪境
界,因此称以君子。闵子骞丧亲之痛还未过去,却能自割哀情而进
入礼乐境界,因此也称以君子。三年丧期的哀情,贤德的人轻易就
可以过去,而不才的人却需要努力。”

〔《淮南子・缪称训》〕闵子骞三年之丧毕,援琴而弹,其弦是也,其声
切切而哀,夫子曰:
“弦则是也,其声非也!”

・ ・
【译 文】
闵子骞守丧三年期满归来,他拿琴就弹起来,琴还是他的琴,
而琴声却悲悲切切哀婉不已,孔子听后说:
“琴弦还是那些琴弦,可
声调却不对呀!”

〔《说苑・修文》〕子夏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
援琴而弦,而乐,作而曰:
“先王制礼不敢不及也。”子曰:
“君子也。”
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
悲,作而曰:
“先王制礼不敢过也。”孔子曰:
“ 君子也。”子贡问曰:
“ 闵子
哀不尽,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尽,子曰君子也。赐 也惑,敢问何谓?”
孔子曰:
“ 闵子哀未尽能断之以礼,故曰君子也;子夏哀已尽,能引而致
之,故曰君子也。夫三年之丧,固优者之所屈,劣者之所勉。”

【校 注】
赐:子贡之名,姓端木。

【译 文】
子夏守丧三年期满,去见孔子,孔子交给他一把琴,让他弹一
曲。子夏拿过琴就弹起来,琴声悠扬欢乐,这时他站起来说:
“先王
制定的礼乐制度,按教程不敢不追上来。”孔子说:
“ 这是君子的行
为。”闵子骞守丧三年归来,也来见孔子,孔子也给他一把琴,让他
弹。闵子骞拿过琴弹起来,而琴声悲悲切切,之后站起身说道:
“先
王制定的礼乐制度,按教程不敢随便放过。”孔子也说:
“ 这是君子
的行为。”子贡诧异地问道:
“ 闵子骞哀情未尽而习琴,您说他是君
子;
子夏哀情已尽而习琴,您也说他是君子。我真糊涂了,敢问先
生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
“ 闵子骞虽然哀情未尽却能以礼断
之,因此说他是君子;子夏哀情已尽,可以引导使他达到更高层次,
因此说他也是君子。三年的丧期,对于优等生本来可以屈身而过,
・ ・
而对于劣等生却要努一把力才行。”

〔《后汉书・张奋传》〕孔子谓子夏曰:
“ 礼以修外,乐以修内,丘已矣
夫。”

【译 文】
孔子对子夏说:
“ 礼是用来修养外在行为的,而乐是用来修养
内在品格的,我已经这样做了。”

〔《大戴礼记・哀公问》〕哀公问于孔子曰:
“ 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
何其尊也。”孔子曰:
“ 丘也小人,何足以知礼!”君曰:
“ 否!吾子言之
也。”孔子曰:
“丘闻之也,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
明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
之亲,昏 姻疏数 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
姓,不废其会节。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 以嗣。其顺之,然
后言其丧葬,备其鼎俎,设其豕腊 。修其宗庙,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
族。则安其居处,丑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几,器不刻镂,食不贰
味,以与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公曰:
“ 今之君子胡莫之行
也?”
孔子曰:
“今之君子好色无厌,淫德不倦,荒怠敖 慢,固民是尽。
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古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
由后,今之君子莫为礼也。”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
“ 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曰:
“君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公曰:
“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
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
“ 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
对曰:
“ 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民从之矣。”公曰:
“ 寡人虽
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而闻乎?”孔子对曰:
“古之为政爱人
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也大昏为大,大昏至
・ ・
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
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公曰:
“寡人愿有言,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
“合二姓之
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社稷宗庙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公曰:
“寡
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寡人欲问不得其辞,请少进。”孔子曰:
“ 天地
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君何以谓已重焉?”孔子遂有言曰:
“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
敬。物耻 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为政先礼,礼者政之本与!”孔子
遂言曰:
“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
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
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
其本枝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配 以及配,君
子行此三者则忾 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国家顺矣。”公曰:
“敢
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
“ 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子言
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
成其亲矣。”公曰:
“敢问何谓成亲?”孔子对曰:
“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
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其亲名也已。”
孔子遂言曰:
“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
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身。”公曰:
“敢问何谓成
身?”
孔子对曰:
“ 不过乎物。”公曰:
“ 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
曰:
“贵其不已,如日月西东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也,是天
道也;无为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公曰:
“ 寡人蠢愚冥
烦,子识之心也。”孔子蹴然 避席,而对曰:
“ 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
乎物。是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公曰:
“寡
人既闻是言也,无如后罪何?”孔子对曰:
“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校 注】
昏:同“婚”。下同。
数(d
{):密。
・ ・
文章黼黻:文彩斑驳。黼黻,原指绣在礼服上的花纹。
豕腊:猪肉干,用以祭祀供品。
敖:通傲。
物耻:指臣民之耻。
配:指妻子。
忾:通讫,通达,遍及。
蹴然:惊异貌。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大礼的作用如何?你们这些儒生每次谈到
礼为何如此肃然起敬。”孔子推却说:
“ 我是个小人物,怎么能懂得
礼呢!”哀公说:
“别这么说,您还是谈谈吧!”孔子只好说:
“ 我听到
过这样一种说法,百姓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把礼看得最重要。没
有礼就无法恭敬侍奉天地神明,没有礼就无法辨别君臣、上下、长
幼的位置,没有礼就无法分清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以及婚姻的
远近关系。儒者因此才如此尊重礼道。在此之后还把自己掌握的
知识教给百姓,不能废止他们举行大礼的节期。只要以上三事有
所成功,在此之后就要精雕细刻,文彩锦绣,以使人继承美事,贬抑
丑事。当百姓听从儒者的教导,在此之后再告诉他们丧葬之礼,备
齐食器礼器,摆设猪腊肉。还要修建宗庙,每年按时以崇敬心情举
行祭祀,以序伦宗族关系。并且要使他们的居处安全又舒适,使他
们的衣服朴素合身份,使他们的房屋不要太高。车辆不要雕刻装
饰,器物不要刻镂花纹,食物不要精细奢侈,以此与百姓同甘共苦。
古时的君主在施行大礼时就是这样。”哀公问:
“现在的君主为什么
没有谁实行这种礼制呢??孔子说:
“ 现在有些君主追求女色没有
满足的时候,他们放荡无忌,荒淫怠惰,骄横傲慢,因此消耗净尽百
姓财力。他们违背众人的意志去讨伐有道的诸侯,以获得欲望的
满足,万事不从道义出发。古代君主在使用百姓时如同前者,现今
君主在使用百姓时如用后者,所以说现今的君主没有谁能实行礼
・ ・
制。”
孔子在鲁哀公宫中陪坐,哀公问道:
“ 敢问人世间什么是最重
要的?”孔子脸色愀然而变,回答道:
“君王说到这个问题,这可是百
姓的福份。本来,我岂敢无辞对答!我看人世间政务管理最 重
要。”哀公又问道:
“敢问什么是政务管理?”孔子回答说:
“政务的政
字,意思是正确的正,君王实行正确的政务措施,那么百姓就会听
从君王的政治了。君王所作的事正是百姓所愿随顺的事,君王不
愿作的事百姓还能听从谁呢?”哀公又问:
“敢问政务管理如何?”孔
子回答说:
“夫妇有分别,父子有亲情,君臣有严法,如果以上三个
方面处理得正确,那么万民就听从大王了。”鲁哀公说:
“ 我虽无才
能,也愿意听到推行上述三德之法,可否听听先生的指教呢?”孔子
回答说:
“古代为政之道以爱民为本,倡导爱民思想要以礼教为本,
倡导礼教要以尊敬为本,尊敬的极致要以大婚为重要,大婚才是爱
的极至境界。当大婚到来时,要穿戴冕服亲自迎接,以表示亲爱之
情。亲爱之情就是爱妻之情。因此,作为君王首先应有敬心这才
能有亲爱之情,舍弃敬心这就是抛弃亲爱之情。没有爱心就没有
亲情,没有敬心就是行为不正,爱心和敬心大概就是政务之本吧!”
哀公问道:
“我希望您再说下去,如果穿戴冕服亲自迎娶不是太过
份了吗?”孔子脸色愀然而变,回答道:
“这是合和二姓的美事,是使
先王后代得到延续的好事,以之为天地、国家、宗庙的新主人,君王
怎么说太过份了呢?”哀公又说:
“ 我这人是固陋还是不固陋呢,听
到您这番话,我想问又找不到合适的话,请您再进一步说明。”孔子
说:
“天地不交合,万物不生长,君王大婚是子孙传留万代的大事。
君王怎么说太过份了呢?”孔子接着展开论述道:
“在宫内管理好宗
庙的礼仪,满可以献祭天地神明;在宫上管理好教化的礼仪,满可
以确立上下相敬的风气。臣民之耻事可用大礼挽救,君主之耻事
也可用大礼救助。治理政务首把礼放在前边,大礼就是政务的根
本吧!”孔子接着又说:
“过去,夏商周三代贤王的政务,认为必首先
敬重自己的妻子才可以治好天下。当政者的妻子也是侍侯双亲的
・ ・
家主,怎能不敬重呢!儿子是双亲后代,怎么能不敬重呢!君王对
人无不敬重,然而,在各种敬重中,尤以尊重自己为最要紧。自身
是双亲的支脉,怎么能不敬重双亲的名声呢!不能敬重自身,这是
伤害双亲;伤害双亲是害伤自家的根,伤害自家的根那么家族的枝
叶从而零了。上述三者也要施及百姓,就是说,君王爱自身就要
爱百姓之身,爱自己的儿子就要爱百姓的儿子,爱自己的妻子就要
爱百姓的妻子,君王推广这三种爱,就可以使亲爱之心遍及天下
了。大王的治国之道若能如此,那么国家就会昌盛发达。”鲁哀公
又问道:
“敢问什么叫爱自身?”孔子回答说:
“ 君王说错了话,百姓
还要奉为圣言;君王做错事,百姓还要奉为法律。所以说,君王说
的话不能违反原则,君王做的事不能超越法度,那么不必对百姓下
命令,百姓也会毕恭毕敬地听从。这样就是爱自身了,能爱自身就
能成就双亲的名声。”哀公又问:
“敢问什么叫成就双亲?”孔子回答
说:
“对于君王来说,是由别人给您成就的名声,是由百姓送给您名
声。至于说到君王的儿子,他的所作所为是使自己的双亲成为真
正的君子,更是为了成就双亲的名誉。”孔子接着说:
“ 古代贤君执
政,把爱民看得最重要,不能爱民就不能保住自身的地位,不能保
住自身的地位就不能使国土平安,不能使国土平安就不能乐天知
命,不能乐天知命就不能成就自身。”哀公又问道:
“ 敢问什么叫成
就自身?”孔子回答说:
“在处理政务时不能犯错误。”哀公又问:
“敢
问君王为什么那样重视天道呢?”孔子回答说:
“ 重视它周转不止,
例如日月相随,由东向西而周转不止,这就是天道;从不关闭它永
久的运行,这就是天道;虽未见其所为却使万物产生出来,这就是
天道;万事成功并且显名于世,这就是天道。”哀公说:
“我这人愚钝
糊涂,您心里明白各种事理。”孔子惊异地起身离开座席,回答说:
“仁人在做事时不犯错误,孝子在做事时更不犯错误。这就是说仁
人在侍奉双亲时如同对待上天,对待上天时如同侍奉双亲,因此说
孝子能成就自身。”鲁哀公说:
“ 我现在已经听到您这些哲言,可是
如果以后又犯了错误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
“大王把话说到这
・ ・
里,这可是臣民之福啊!”

〔《谷梁・桓三年传》〕子贡曰:
“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曰:
“合二
姓之好,以继万世之后,何谓已重乎!”

【译 文】
子贡问:
“穿戴冠服亲自去迎娶新娘,不是太过份了吗?”孔子
说:
“把二姓家族结为合婚之好,培育接续万世的皇族后裔,怎么能
说太过份了呢!”

〔《大戴礼・礼察》〕孔子曰:
“君子之道譬犹防与!夫礼之塞,乱之所
从生也;犹防之塞,水之所从来也。故以旧防为无用而坏之者,必有水
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
而淫辟之罪多矣。乡 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
苦,
繁矣。聘射 之礼废,则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
则臣子之恩薄,而倍 死忘生之礼众矣。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
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用易见,而礼
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正,坚如
金石;行此之信,顺如四时。处此之功,无私如天地尔,岂顾不用哉!然
如曰: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
不自知也。”

【校 注】
乡:通向。
狱:案件。
聘射:诸侯之间,通问为聘访,相会为宾射。古代诸侯常以通问、相会的
方式以示修好。
倍:通背。

・ ・
【译 文】
孔子说:
“君王的治国之道犹如河上的堤防!如果大礼之途被
阻扼了,那么祸乱就要在那里产生;犹如堤防被阻塞,河水就要从
那里流出来一样。因此若是认为旧堤防没有用而毁坏它,必然产
生水灾;认为旧礼仪没用而废除它,必然产生祸乱。因此说,若是
婚姻大礼被废弃,那么夫妻之道可就倒霉了,并且淫荡邪僻的罪恶
也会多了。原来的饮酒之礼如果被废弃,那么长幼座次等礼节就
失去了,并且争斗的案件也会多起来。聘射之礼如果被废弃,那么
诸侯之间的关系也就险恶了,并且利益之争也会发生。丧藏和祭
祀之礼如果被废弃,那么臣民知恩图报的心情也就淡薄了,而且违
背死者忘记生者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了。就人的智力来说,容易
看到已经产生的事情,却不容易发现将要产生的事情。礼仪的作
用是什么呢?在坏事将要产生之前早设下禁障;而法律的作用呢?
在坏事已经产生之后再施实处罚。因此,法律的作用容易看到,而
礼仪所产生的效应却难以知道。至于说以庆祝赏赐的方式鼓励善
事,以刑律处罚的方式惩治恶事,先王手执这些公正的方法,意志
坚如金石;推行这些实在的规定,政事顺转如四季。安排这一类政
务,
必如天地一般地没有私心,难道反而不用大礼!这就是说:礼
啊,礼啊!在罪恶还没有萌发之前就斩断其根,这是最可贵的;在
敬心还处于细微之时就促使其生长,这是最重要的。礼可以使百
姓日日靠近善德、远远离开罪恶,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演变
的。

〔《大戴礼・曾子天圆》〕曾子曰:
“ 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
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 ;幽者含气者也,
是故内景。”

・ ・
【校 注】
景:日光。

【译 文】
曾子说:
“我曾听先生说过:天象是圆形的,地象是方形的。方
属阴性而圆属阳性。阳性可以吐气,因此光线外射;阴性能够含
气,因此光线内敛。”

〔《白虎通・社稷》〕曾子问曰:
“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陈,闻天子崩,
如之何?”孔子曰:
“废,臣子哀痛之,不敢终于礼也。”

【译 文】
曾子问道:
“在诸侯祭祀社稷之神时,如果祭品已经摆好,却听
到天子死了,这个祭祀该怎么办呢?”孔子说:
“停下来,臣子们应哀
悼天子之死,不该再继续社稷之祭礼。”

“ 立适 以长,不以贤,何 以言为
〔《白虎通・封公侯》〕曾子问曰:
贤不肖?”
“不可知也。”

【校 注】
适:通嫡,指太子。
何:按《孔子逸语》,此下有“也子曰”三字。

【译 文】
曾子问道:
“让长子继立嫡子之位,却不考虑才能,凭什么判断
他是有才还是无才的呢?”孔子说:
“这我不也知道。”

・ ・
〔《白虎通・嫁娶》〕曾子问曰:
“昏礼既纳币 ,有吉日,女之父母死,
何如?”孔子曰:
“婿使人吊之。如婿之父母死,女亦使人吊之。父丧称
父,母丧称母。父母不在,则称伯父世母。婿已葬,婿之伯父、叔父使人
致命女氏曰:
‘某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
不敢嫁礼也。婿免丧,女父使人请。婿不娶而后嫁之,礼也。女之父母
死,婿亦如之。”

【校 注】
纳币:下聘礼。

【译 文】
曾子问道:
“婚礼之前,已经把币帛之类财礼交给娘家,也定下
了良辰吉日,如果女方的父母死了,怎么办呢?”孔子说:
“夫家应派
人去吊唁。如果夫家父母死了,女方也应该派人去吊唁。无论那
一方,父死称父,母死称母。如果父母已不在人世,就要由伯父伯
母主持其事。如果夫家已葬完父母,夫婿的伯父或叔父就要派人
到女方家去送信说:
‘某某近有父母之丧,暂不能举行婚礼,派我来
致信。’女方家同意之后,就不再举行嫁娶之礼。夫家守丧完毕,女
方之父可以派人到夫家,请求举行婚礼。如果夫家不同意嫁娶,女
方可以另嫁,这也是合乎礼仪的。女方父母死,夫家也可如此。”

〔《白虎通・丧服》〕曾子问曰:
“ 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
何?” “归!居于家,有殷事 则之君所,朝夕否。”曰:
孔子曰: “ 君既敛,
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
“归!殡哭而反于君所,有殷事则
归,朝夕否。大夫,室老 行事;士,则子孙行事。夫内子 有殷事,则
亦如之君所,朝夕否。”

・ ・
【校 注】
殷事:指大事。
室老:家臣。
内子:卿大夫之嫡妻。

【译 文】
曾子问道:
“君王逝世并且已经出殡,如果大臣有父母之丧,那
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
“ 可以回去!在家里守丧,如有重要政事
就回到朝廷,然而早晨或晚上不能去。”曾子又问道:
“ 君王已经入
殓完毕,如果大臣有父母之丧,那该怎么办呢?”孔子说:
“ 可以回
家,守棂送殡而后返还朝廷,但早晨和晚上须在家。”如果身为大
夫,
由管家主持家事;如果身为一般官吏,由其子孙主持家事。若
是妻子有大事,也要上朝听政,早晨或晚上可不去。”

〔《白虎通・丧服》〕子夏问曰:
“ 三年之丧既卒哭,金革 之事无避
者,礼与? “吾闻诸老聃曰:鲁公伯禽 则有为之也。今以三年
”孔子曰:
之丧从其利者,不知也。”

【校 注】
金革:兵甲,代指战争。
伯禽:周公之长子。周公封于鲁,伯禽代为治理,故称鲁公。

【译 文】
子夏问道:
“三年丧期已经结束,却不回避有关战争之事,这合
乎礼道吗?”孔子说:
“我听老子说过这样的话:鲁公伯禽曾做过类
似的事。现在,三年守丧之后,如果再去谋取战利,那就不清楚
了。”

・ ・
〔《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
“礼失而求诸野。”

【译 文】
孔仲尼有过一句话:
“如果礼道有所失落就要求助于民众。”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御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
公请用,孔子先饭黍而后 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哀公曰:
“ 黍者非饭
之也,以雪 桃也。”仲尼对曰:
“丘知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
为上盛。果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丘闻之也,君子以贱
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 之下,是从上雪下也。丘以
为妨义,故不敢以先于宗庙之盛也。”

【校 注】
(eko):吃。
雪:擦拭。

【译 文】
孔子坐在鲁哀公御座前,哀公把一些桃子和黄米赏赐给他。
哀公请孔子食用,孔子先尝黄米后吃桃子。左右大臣都掩口窃笑,
哀公说:
“这黄米并不是让你吃的,而是用它来擦拭桃毛的。”孔仲
尼回答说:
“这我知道。不过,黄米属五谷之首,祭祀先王时它是上
等祭品。至于果熟共有六种,而桃居其下,祭祀先王时都不能进入
宗庙。我听人说,君子以贱物擦拭珍物,没听说以珍物擦拭贱物。
现在用五谷之首的黄米擦拭下等果熟,这是让上位服务下位的作
法。我认为这有害于礼义之道,所以不敢把桃放在宗庙盛品之
前。”

〔《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鲁季孙有丧,孔子往吊之,入门而左,
・ ・
从客也。主人以玙璠收 ,孔子径庭而趋,历级而上曰:
“ 以宝玉收,譬
之犹暴骸中原也。”

【校 注】
收:装殓。古时常以宝玉随葬。

【译 文】
鲁国季孙氏家里有丧事,孔子去吊唁,进门之后就站在左边,
这是客人的位置。主丧人用玙和璠两种宝玉装殓死者,孔子快步
穿过中庭,拾阶而上道:
“用宝玉装殓死者,这犹如暴尸骨于平原之
上。”

〔《淮南子・缪称训》〕子曰:
“钧 之哭也,曰:子予奈何兮!乘我何!
其哀则同,其所以哀则异,故哀乐之袭人情也深矣。”

【校 注】
钧:通均,相同。

【译 文】
孔子说:
“人的哭声都是相同的,总是念叨:你能把我怎么样!
为什么欺负我!他们悲伤的样子相同,而悲伤的原因却不同,因此
说哀乐之事撼动人的感情是如此深刻。”

〔《说苑・修文》〕孔子曰:
“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
礼。是故圣王修礼文,设庠序 ,陈钟鼓。天子辟雍 ,诸侯泮宫 ,所
以行德化。”

・ ・
【校 注】
庠(y
jioh)序:学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
辟雍:西周时天子开设的贵族大学。
泮宫:西周时诸侯开设的贵族大学。

【译 文】
孔子说:
“变革政风,改造民俗,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好了;安定
上层,治理百姓,没有什么比礼制更好了。因此圣明的君王修养礼
制文明,设立学校,陈列钟鼓乐器。天子开设大学,诸侯也开设大
学,用来实行道德文明教育。”

〔《说苑・修文》〕孔子曰:
“ 无体之节敬也,无服之丧忧也,无声之乐
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也。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
武,忧而击之则悲,喜击之则乐。其志 变,其声亦变,其志诚通乎金
石,而况人乎!”

【校 注】
志:心情。

【译 文】
孔子说:
“没有具体规定的礼节更有敬意,不穿丧服的丧礼更
显忧情,没有乐调的音乐,更蕴激情。语言上无所表示却更有诚
意,行动上无所表现却更有威严,实际上无所施舍却更有仁心,这
是真实心理的反应。钟鼓一类乐声,在激情之中敲击就会威武雄
壮,在忧伤之中敲击就会悲哀婉转,在喜悦之中敲击就会快乐无
比。心情变化其乐声也会变化,心志挚诚可以穿通金石,更何况人
呢!”

・ ・
〔《论衡・儒增》〕孔子曰:
“言不文 ,或时不言。”

【校 注】
文:文饰。

【译 文】
孔子说:
“话语未经琢磨,有时可以不说。”

〔《论衡・实知》〕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

【译 文】
鲁国人用木偶殉葬,孔子为此悲叹不已。

〔《水经注・六引〈丧服要记〉》〕鲁哀公祖载 其父,孔子问曰:
“ 宁设
桂树乎?”哀公曰:
“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 。子推晋之人也,文公
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
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
葬之。恐其神魂 于地,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
用桂树为?”

【校 注】
祖载:在祖庙中设置灵位。
介子推:即介之推。春秋晋献公宠信骊姬,杀太子申生。诸子重耳携介
子推等五贤士被迫出亡。后重耳返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文公封赏百官
而忘介子推,于是歌曰: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
蛇羞之,槁死于中野。

 :通陨。

・ ・
【译 文】
鲁哀公想在祖庙中置放父亲的灵位,孔子问道:
“ 还设置用桂
木制的灵牌吗?”哀公说:
“ 不,设桂木灵牌起源于介子推。介子推
是晋国人,晋文公有国内之难,当他逃出晋国到了狄地,介子推也
随行其中,在断粮时,曾割下自己的肉给文公吃。后来晋文公归国
复位,在即位之时竟忘记对介子推予以封赏,介子推赋诗咏叹,晋
文公这才想到应予封爵授禄。介子推隐居介山,终于被烧死树洞
中,最后晋国人厚葬介子推。又担心他的灵魂埋没地下,因此制桂
木灵牌。我父生活在宫殿之中,死于枕席之上,为何用桂木制灵牌
呢?”

〔《艺文类聚・八十五引丧服要记》〕昔者,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
曰:
“宁设五谷囊乎? “不也,五谷囊者,起伯夷、叔齐 ,不食周
”哀公曰:
粟而饿死首阳山。恐魂之饥,故作五谷囊。吾父食味含哺而死,何用此
为?”

【校 注】
伯夷叔齐:
《太平御览・七百四十》引此下有让国二字。伯夷叔齐为孤竹
君的两个儿子。商朝末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伯夷叔齐认为有违天道,
隐遁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译 文】
过去,鲁哀公在祖庙中准备为其父设置灵位,孔子问道:
“还摆
设装五谷的口袋吗?”鲁哀公说:
“ 不,摆五谷口袋起源于伯夷、叔
齐,伯夷、叔齐忠于商朝不食周粟而终于饿死首阳山。商人担心他
们的灵魂忍饥挨饿,因此摆设装五谷的口袋。我父直到死都是饱
食五味,哪里用得着五谷口袋呢?”

・ ・
〔《御览・五百四十八引丧服要记》〕鲁哀公葬父,孔子问曰:
“宁设菰
庐 乎?”哀公曰:
“菰庐起太伯,太伯出奔,闻古公崩,还赴丧,故作菰庐
以彰其尸。吾父无太伯之罪,何用此为?”

【校 注】
菰庐:即菰芦,茭白与芦苇。

【译 文】
鲁哀公在葬送父王时,孔子问道:
“ 还放置茭白和芦苇吗?”鲁
哀公说:
“放置茭白和芦苇起源于太伯,太伯在出奔路上,听到父亲
古公去逝,于是归国奔丧,为此放置茭白和芦苇用以遮盖父尸。我
父并无太伯那种不孝之罪,何必用这东西呢?”

〔《御览・五百五十二引〈丧服要记〉》〕鲁哀公葬父,孔子问曰:
“宁设
桐人 乎?”哀公曰:
“桐人起于虞卿,齐人。遇恶继母,不得养,父死不
能葬。知有过,故作桐人。吾父生得供养,何桐人为?”

【校 注】
桐人:桐木偶人,亦称甬,古时殉葬品。“起于虞卿”,春秋古籍无其人。

【译 文】
鲁哀公葬送其父王时,孔子问道:
“ 还摆设桐木制的偶人吗?”
哀公说:
“摆桐人起源于虞卿,他是齐国人。他的继母很坏,少年时
被赶出家门,不能赡养老人,父死又不能归葬。自知有罪,因此制
作桐木偶人,以代殉其身。我父活着时得到很好的供养,何必用桐
人呢!”

・ ・
〔《御览・八百八十六引丧服要记》〕鲁哀公葬其父,孔子问曰:
“宁设
魂衣 乎?”哀公曰:
“魂衣起宛荆。于山之下,道逢寒死。友哀,往迎其
尸,悯神之寒,故作魂衣。吾父生服锦绣,死于衣被,何魂衣为?”

【校 注】
魂衣:祭祀时,在座位上按生时之形状,设置其旧衣服。宛荆,其人不详。

【译 文】
鲁哀公在发葬父王时,孔子问道:
“还设置魂衣吗?”哀公说道:
“设置魂衣起自于宛荆。一天他行走在山路上,突遇寒流而冻死。
朋友们为此很悲伤,决定去迎尸,又悲悯宛荆的灵魂仍在寒冷中,
因此缝制魂衣。我父活着时身穿锦绣,死后穿衣铺被,要魂衣做什
么?”

〔《御览・九百六十七引丧服要记》〕昔者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
“宁设三桃汤 乎?
曰: ”答曰:
“ 不也!桃汤者起于卫灵公。有女嫁,乳
‘ 女有三从 ,
母送新妇就夫家。道闻夫死,乳母欲将新妇返,新妇曰:
今属于人,死当卒哀。’因驾素车白马进到夫家,治三桃汤以沐死者。出
东门北隅礼三,终使死者不恨。吾父无所恨,何用三桃汤为?”

【校 注】
三桃汤:古时丧礼,用桃树之枝、叶、茎煮水,葬前洗净尸体,古人认为可
逃魔障。
三从:
《礼记》提出三从之礼,以约束妇女。宋后愈发严刻。三从即未嫁
从父兄,嫁后从夫,夫死从子。

【译 文】
过去,鲁哀公在祖庙中设置其父的灵位,孔子问道:
“还设置三
・ ・
桃汤吗?”哀公说:
“不用,设置三桃汤起自于卫灵公。灵公有个女
儿出嫁,派奶妈送新妇到夫家。在路上听到丈夫死了,奶妈想领新
妇返回去,新妇说:
“女子应有三从美德,现在我已属于人家的媳妇
了,丈夫死了应尽哀守节。于是新妇驾白车白马来到夫家,准备桃
枝、
桃叶、桃茎煮水来为死者净身。又走出东门向北方三拜,终于
使死者无所遗恨。我父本来无所憾事,用三桃汤干什么呢?”

〔《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丧服要记〉》〕鲁哀公葬其父,孔子问曰:
“宁
设表门 乎?”公曰:
“夫表门起于禹,禹治洪水,故表其门以纪其功。吾
父无功,何用焉?”

【校 注】
表门:亦称表闾。人死后,刻石置于里门,以表彰其功德。

【译 文】
鲁哀公准备埋葬父王,孔子问道:
“ 还设置表门吗?”哀公说:
“设置表门起源于大禹,大禹治洪水,因此在表门上记述父亲的功
绩。我父没有什么功绩,哪里用得着表门呢?”

〔《抱朴子・外篇・讥惑》〕孔子云:
“ 丧亲者若婴儿之失母,其号岂常
声之有!宁令哀有余而礼不足。”

【译 文】
孔子说:
“死去亲人的人如同孩子失去母亲,他们嚎啕着,岂有
正常的心态!难道可以让他们悲情有余而礼节不足吗!”

〔《五行大义・四》〕孔子曰:
“夏正得天。”

・ ・
【译 文】
孔子说:
“夏历以正月为岁首符合天时规律。”

〔《韩诗外传・五》〕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 而不进 ,师襄子曰:


“夫
子可进矣。 “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 也。”有间曰:
”孔子曰: “ 夫子可
以进矣。”曰:
“ 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有间复曰:
“ 夫子可以进
矣。”
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 也。”有间曰:
“ 邈然远望,洋洋乎,
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默然思,戚然而怅,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
文王乎! “善!师以为文王之操也 。”故孔子持文
”师襄子避席再拜曰:
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师襄子曰:
“ 敢问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
曰:
“然,夫仁者好伟 ,和者好粉 ,智者好弹,有殷勤之意者好丽 。
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

【校 注】
师襄子:
《初学记・十六》引作师堂子。鲁国乐官,乐师名襄子。孔子曾向
襄子学习音乐。
进:指进学新曲。
数:技巧,指细节技巧。
类:指完美的境界。
文王之操:即文王操,古曲名,传说为周文王所作。
伟:通“韦”,皮条,喻指柔顺的曲调。
粉:粉末,喻指轻松的曲调。
丽:成双,指爱情歌曲。

【译 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却不肯轻易换新曲,师襄子说:
“先生
可以学习下个曲子了。”孔子说:
“ 我已经学会这支曲子了,但未掌
握其深层技巧。”过了一时,师襄子又说:
“ 先生可以换下一个曲子
・ ・
了。”孔子说:
“我已掌握其深层技巧,但还未弹出作品的风格。”过
了一时,师襄子又说:
“ 先生可以换下个曲子了。”孔子说:
“ 我已掌
握作曲者的创作风格了,但还没有进入完美的境界。”过了一时,孔
子又说:
“远远望去,汪洋浩渺,回旋飞舞!这肯定是创作此曲时的
情调。默然沉思,怅然悲悯,可以统治天下,可以使诸侯来朝,这曲
子可能是周文王的吧!”师襄子离开坐席,拜了两拜之后说:
“ 好!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文王操。”所以说,孔子把握了周文王的乐声,就
知道了周文王的为人。师襄子问道:
“ 斗胆问一下,你怎么知道这
曲子是文王操?”孔子说:
“是这样,仁慈的人喜欢柔顺的曲调,温和
的人喜欢轻松的曲调,智慧的人喜欢跳跃的曲调,有爱心的人喜欢
求偶的曲调,我因此知道这是文王之操。”

〔《淮南子・主术训》〕孔子学鼓琴于师襄,而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
明矣。

【译 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在学习实践中,孔子终于明白了周文
王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见微知著了。

〔《韩诗外传・七》〕昔者,孔子鼓瑟,曾子、子贡侧耳而听。曲终,曾
子曰:
“嗟乎!夫子瑟声殆有贪狠之心、邪僻之行,何其不仁趋利之甚!”
子贡以为然,不对而入。夫子望见子贡有谏过之色、应难之状,释瑟而
待之。子贡以曾子之言告,子曰:
“ 嗟乎!夫参天下贤人也,其习知音
矣。乡 者丘鼓瑟,有鼠出游,狸见于屋,循梁微行。造焉而避,厌目
曲脊,求而不得。丘以瑟浮 其音。参以丘为贪狠邪僻,不亦宜乎!”

【校 注】
乡:通向。
・ ・
厌目:闭目。厌,闭藏。
浮:表现。一本作淫。

【译 文】
过去,有一次孔子正在弹瑟,曾子和子贡倾耳细听。当曲终
时,曾子叹道:
“唉!先生的瑟声中似乎流露出一种贪婪狠毒的心
态、邪恶荒淫的行为,怎么能有这样丑陋的追逐私利不仁的情调
呢!”子贡认为曾子说得对,然而并没有说什么就走进厅堂,孔子远
远地就看出子贡脸上有一股谏诤、辩难的情绪,于是放下琴瑟等着
他。子贡先把曾参的话说了一遍,孔子说:
“ 啊!曾参是天下的大
贤人,他熟习了解音律。刚才我正在弹瑟,有一只老鼠从洞中钻出
来,猫在屋顶上发现了它,沿着大梁小心前行,靠近后就躲在角落,
眯着眼曲着背,突然一跳老鼠却跑了。我无意间以瑟音表现当时
的情形。刚才曾参认为我的琴瑟有贪婪狠毒淫邪荒僻之音,不是
说得太对了吗!”

“箫韶 者,舜之遗音
〔《太平御览・八十一引〈乐动声仪〉》〕孔子曰:
也,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其为音,如寒暑风雨之动物,如物之动人。
雷动兽禽,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财色动小人。是以圣人务其本。”

【校 注】
箫韶:传为舜时乐舞曲,周代六舞之一,用以祭祀天地山川。

【译 文】
孔子说:
“箫韶是虞舜遗传下来的乐曲,它温润和悦,犹如南风
徐徐而至。作为乐曲,如风雨寒暑感应万物,又如万物感应人。雷
声激动禽兽,风雨震动鱼龙,仁义感动君子,财色诱动小人。因此
圣明的人处理天下事一定努力抓住问题的关键。”
・ ・
〔白虎通・三教引〈乐稽耀嘉〉》〕颜回问:
“三教 变虞夏,何如?”曰:
“教者,所以追补败政、靡敝、溷浊,谓之治也。舜之承尧,无为易也。”

【校 注】
三教:儒家说夏代崇尚忠,商代崇尚敬,周人崇尚文,是为三教。《尚书注
疏》原目虞书,唐孔颖达疏:
“以虞夏同科,虽虞事迹连夏也。

【译 文】
颜回问道:
“ 三教改变了虞夏以下各朝的政治观念,您怎么
看?”孔子说:
“教化是用来补救腐败政治、纷乱社会、混浊习俗的手
段,这叫作天下大治。而舜继承尧,那更不容易。”

“丘吹律定姓 ,一言得土,曰宫。
〔《五行大义・一引乐纬》〕孔子曰:
三言得火,曰徵。五言得水,曰羽。七言得金,曰商。九言得木,曰角。”

【校 注】
吹律定姓:吹律管以定音名。此言以五行而定五音。

【译 文】
孔子说:我曾吹奏律管以确定五音的称谓,第一次得五行之
土,称作宫音。第三次行五行之火,称作徵音。第五次得五行之
水,称作羽音。第七次得五行之金,称作商音。第九次得五行之
木,称作角音。”

〔《太平御览・十六引〈春秋演孔图〉》〕孔子曰:
“丘援律吹命,阴得羽
之宫。”

・ ・
【译 文】
孔子说:
“我手持律管吹奏而得音名,得到由羽音到宫音的五
音。”

〔《鲁语・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 吾闻夔 一足,信乎?”对曰:
“夔,人也,何其一足也!夔通于声,尧曰:夔一而已,使为乐正。故君子
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校 注】
夔:人名,唐尧时管理音乐的乐正官。

【译 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
“ 我听说夔生着一只脚,真的吗?”孔子回
答说:
“夔也是人,怎能只有一只脚呢!夔精通音乐,尧说过夔有一
个就够了,任命他为乐正。因此有人说:夔有一个足够了,不是一
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古者有夔一足,
其果信有一足乎? “ 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 恶心,
”孔子对曰:
人多不喜说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
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
“审而是固足矣。”一曰。哀公
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信乎?”曰:
“ 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
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
一足也。”

【校 注】
忿戾:脾气暴躁乖张。

・ ・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
“ 我听说古时有个叫夔的只生着一只脚,果
真只有一只脚吗?”孔子回答说:
“ 不对,夔不是一只脚。夔是个脾
气暴躁性情乖张的人,大家都不喜欢他。虽然这样,但他之所以没
受到别人的伤害,是因为他还算诚实。人们都说:只此一点就足
了,不是说夔有一足,而是说有一个优点足够了。”哀公说:
“仔细考
虑一下,有这个优点当然是足够了。”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
“我听说夔生着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
“夔也是人,怎么能一只脚呢?他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精通
音乐。尧说过夔有一个就足够了,任命他为乐正。因此有人说:
夔,有一个就足了,不是说有一足。”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 乐正夔一足,信
乎?”
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 举夔于草莽之
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 ,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
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
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
一足,非一足也。”

【校 注】
重黎:人名,相传尧时执掌时令的官,后为舜臣。
六律:泛指乐律。古代以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竹管作标准以定乐音,其中
阳声六管称六律,阴声六管称六吕。
八风:八方民谣。

【译 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
“ 古代乐正官有个名叫夔的人,生着一只
脚,真的吗?”孔子说:
“过去,舜计划以音乐的形式向天下人传达教
・ ・
化,于是同意重黎从山野民间举荐夔,进而来到大舜身边,让他任
乐正之职。夔从此开始修正六律,调合五声,以协调八方民风,收
集民谣,天下百姓非常佩服夔的才能。后来,重黎又想再换新人,
舜说:
‘音乐是天地思想的精华,是调节得失的关键。因为圣人具
备音乐的融和能力,夔能融和音乐与民风,终使天下太平,像夔这
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因此,这是说夔有一个就足够了,不是说
夔有一足。”

〔《淮南子・主术训》〕夫荣启期 一弹,而孔子三日乐,感于和。

【校 注】
荣启期:春秋时期的隐者,孔子曾赞美他的精神。

【译 文】
荣启期每一次弹琴,孔子听后都快乐无比,被那融合之情所感
动。

〔《说苑・修文》〕子路鼓瑟,有北鄙 之声。孔子闻之曰:
“ 信矣,由
之不才也!”冉有侍,孔子曰:
“求,来!尔奚不谓由,夫先王之制音也,奏
中声 为中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
域。故君子执中以为本,务生以为基。故其音温和而居中,以象生育之
气。忧哀悲痛之感不加乎心,暴厉淫荒之动不在乎体。夫然者,乃治存
之风,安乐之为也。彼小人则不然,执末以论本,务刚以为基,故其音湫
厉 而微末,以象杀伐之气。和节中正之感不加乎心,温俨恭庄之动不
存乎体。夫杀者,乃乱亡之风,奔北之为也。昔舜造南风之声,其兴也
勃焉,至今王公述而不释。纣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今王公以为
笑。彼舜以匹夫积正合仁,履中行善,而卒以兴。纣以天子,好慢淫荒,
刚厉暴贼,而卒以灭。今由也匹夫之徒,布衣之丑 也。既无意乎先王
・ ・
之制,而又有亡国之声,岂能保七尺之身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曰:
“由之罪也,小人不能耳!陷而入于斯。宜矣,夫子之言也!”遂自悔,不
食七日,而骨立焉。孔子曰:
“由之改过矣。”

【校 注】
北鄙:指北方粗俗荒僻的音乐。
中声:和谐之声。
湫厉:险恶琐碎。
丑:通俦,类。

【译 文】
子路在弹瑟,瑟上流露出一股北疆的荒僻之音。孔子听后说
道:
“真是这样,子由弹的不好!”当时冉有陪侍在旁边,孔子说:
“冉
求,过来!你为什么不对子由说,先王创制音乐,演奏和谐乐声必
须合乎法度。后来音乐流向南方,却没有流向北方。南方是象征
生长繁育之所在,而北方是象征杀戮攻伐之疆域。因此君子做事
以执著中庸为根本,以追求生息为原则。所以先王的音乐主张温
良平和并且不偏不倚,以象征生长繁育之气。忧愁哀痛之情感不
会存留在他们心中,残暴荒淫的行为不会表现在他们身上。这种
心态,就是为了营造安定的社会秩序和安乐的生活环境。那些小
人做事却不是这样,执著偏颇却当作生活的根本,务求强硬作为工
作的基础,因此他们的音乐有一种险恶琐碎的情调,流露出一种杀
戮攻伐的情绪。和谐中正的情感不存在他们心里,温和端庄的行
为不表现在他们身上。杀戮是混乱灭亡的先兆,是逃亡失败的前
因。过去大舜创作南风之歌,国家兴旺,是那样的蓬蓬勃勃,至今
王公们还在述说,不肯释怀。商纣创作北疆之声,国家衰败,飘摇
欲坠,至今王公们当作笑柄。那大舜凭借一个平民的身份,而能积
累正行,养成仁义,行为端庄,甘作善事,终使国家兴旺发达。而商
・ ・
纣以天子的身份,却骄横怠慢,荒淫无度,刚愎自用,暴害天下,终
于让自己走向灭亡。而今子由不过是一个平民子弟,普通百姓之
类。原来就无意实践先王的制度,今天又演奏亡国之音,如何能保
护自己的七之躯!”冉有把孔子的话告诉子路,子路说:
“ 这是我的
罪过,小人都不能这样!我沉迷地陷入其中。太适时了,先生的批
评!”
于是子路感到悔恨,七天没有吃下饭,几乎瘦如骨立。孔子
说:
“子由知道改错了。”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揆命篇〉》〕孔子年七十岁,知 图书,作《春
秋》。

【校 注】
知:区别,分选。

【译 文】
孔子在七十岁时,开始分选各类图册典籍,而编写《春秋》。

〔《太平御览・十六引〈洪范五行传〉》〕孔子作《春秋》,正春正秋 ,
所以重历也。

【校 注】
正春正秋:指考订时间系年。

【译 文】
孔子编写《春秋》时,首先订正日月春秋,这是因他重视历史的
延革变化。

・ ・
〔《太平御览・九百二十三引〈礼稽命徵〉》〕孔子谓子夏曰:
“鹆
至,非中国之禽也。”

【校 注】
 鹆(ryz
{):八哥鸟。

【译 文】
孔子对子夏说:
“八哥飞来了,它不是中原生长的鸟类。”

〔《文选・答宾戏・注引〈春秋元命包〉》〕孔子曰:
“ 丘作《春秋》始于
元 ,终于麟 ,王道成也。”

【校 注】
始于元:
《春秋》第一句“元年春王正月”,指鲁隐公元年。
终于麟:
《春秋》最后一句“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指鲁哀公十四年。

【译 文】
孔子说:
“我编撰《春秋》,第一个字是‘元年’的元字,最后一个
字是‘获麟’的麟字,王道思想显现于其中。”

〔《仪礼・士冠礼・疏引〈春秋演孔图〉》〕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
之得阳豫 之卦。

【校 注】
豫:卦名,卦辞云:
“利建侯,行师。

・ ・
【译 文】
孔子编撰《春秋》,九月完成订稿,经占卜得一豫卦。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演孔图〉》〕获麟而作《春秋》,九月书成。

【译 文】
孔子听说获取麒麟之后开始编撰《春秋》,九月书籍编成。

〔《初学记・二十一引〈春秋握诚图〉》〕孔子作《春秋》,陈天人之际,
记异考符。

【译 文】
孔子编撰《春秋》,陈说上天和人类的各种关系,记述异端事
件,考订符命征兆。

〔《古微书・引〈春秋说题辞〉》〕孔子言曰:
“ 五变入臼,米出甲。谓
硙 之为 米也,舂之则  米也, 之则凿 米也, 之则 
米也。又择 之, 之,则为晶米。”

【校 注】
硙(xo
j):磨。
(m
s):同粝,舂而去皮之糙米。《说文》:
“ 粟重一  ,为十六斗太半斗,舂
为米一斛曰 。

(ck
j):比 米细的米。
(co
j):舂。
凿:通 ,比 米稍精的米。
(d
ih):舂。
(iv
p):精米。
・ ・
(ekp)择:选择。
 (ekohd
vt):舂米。

【译 文】
孔子告诉大家说:
“ 粮食出入石臼五遍,才能舂出甲等米。第
一遍磨出的米叫作粝米,第二遍舂出的米叫作 米,第三遍舂出的
米叫作凿米,第四遍舂出的米叫米。最后一遍再筛再磨,就成了
晶米。”

〔《春秋命历序》〕孔子始《春秋》,退修殷之故历,使其数可传于后。
《春秋》宜以殷历正之。

【译 文】
孔子先编撰《春秋》,成书后又修订殷商历史,使其天命规律可
以流传后代。《春秋》一书,应以殷代历法正订时间。

〔《公羊・僖四年・解诂》〕孔子曰:
“ 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
察,其中必有美者焉!”

【译 文】
孔子说:
“实词重叠,虚词反复,啊!不能不仔细阅读,其中肯
定有绝妙的语义!”

〔《公羊・成八年・解诂》〕孔子曰:
“ 皇象元 ,逍遥术 ,无文字,德
明谥。”

・ ・
【校 注】
皇象元:大德通贯天地人三者。《公羊春秋・成九年解诂》:
“ 德合元者为
皇。
”元,指元气,统天地人之三气。皇,大德,至德。
逍遥术:勤勉实行仁义之德。

【译 文】
孔子说:
“道德高尚,勤勉修行,即使无文字张扬,也会得到好
谥号。”

〔《公羊・昭十二年疏引〈春秋说〉》〕孔子作《春秋》,一万八千字。九
月而书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

【译 文】
孔子编撰《春秋》,共用一万八千字。经过九个月而书籍编成,
首先交给子游、子夏一些学生看,而子游、子夏等学生竟不能改换
一个字。

〔《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 之行事之深
切著明也。”

【校 注】
见:现。

【译 文】
孔子说:
“我认为用空泛的言论记述,不如显现其所作所为,那
样会更深刻地切中要害明确史实。”

・ ・
〔《公羊・隐公第一疏引〈闵因叙〉》〕昔孔子受端门之命 ,制《春秋》
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九月经立。

【校 注】
端门之命:代指君王之命。端门:宫殿正南门。

【译 文】
过去,孔子接受君王之命,编撰《春秋》史书,先让子夏等十四
人搜求周朝各诸侯国的历史记述,最后得到一百二十个诸侯国的
史书,经过九个月《春秋》编成。

〔《春秋繁露・俞予》〕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 ,王公之位,
万物 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贤 才,以 待 后 圣。故 引 史 记,理 往 事,
正 是非也。王公史记十二公之间,皆衰世之事,故门人惑。孔子曰:
“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为见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 。”故子
贡、闵子、公肩子言其切而为国家贤 也。其为切,而至于杀君、亡国、
奔走,不得保社稷。其所以然,是皆不明于道,不览于《春秋》也。故卫
子夏言:
“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
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子 重任也。”故或胁穷失国,掩杀于位,一朝至
尔,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岂徒除祸哉!乃尧舜之德也。故世
子 曰:
“功及子孙,光辉百世,圣王之德莫美于世。”故予先言《春秋》详
己而略人,因其国而容天下。《春秋》之道,大得之则以王,小得之则以
霸,故曾子、子石 盛美齐侯安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
心,故次以天心。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故蔡得意于吴,
鲁得意于齐,而《春秋》皆不告。故次以言怨人,不可通 敌国,不可狎
扰窃之国,不可使久亲皆防患,为民除患之意也。不爱民之渐,乃至于
死亡,故言楚灵王d
、晋厉公生弑于位,不仁之所致也。故善宋襄公 d
,

不厄人,不由其道而胜不如由其道而败。《春秋》贵之,将以变习俗,而
・ ・
成王化也。故夏d
言《春秋》重人,诸讥皆本此。或奢侈使人愤怨,或暴
虐贼害人,终皆祸及身。故子池d
 言鲁庄筑台,丹楹刻桷。晋厉之刑刻
意者,皆不得以寿终。上奢侈,刑又急,皆不内恕求备于人。故次以《春
秋》缘人情、赦小过,而传明之曰君子辞也。孔子明得失,见成败,疾时
世之不仁失王。孔子曰: ,
“ 吾因行事d 赦小过。传又明之曰君子辞d


也。”孔子曰:
“ 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号以正人伦,因其成败以
明顺逆。故其所善则桓文行之而遂,其所恶则乱国行之终以败。”故始
言大恶,杀君、亡国;终言赦小国。是以始于粗粝,终于精微教化流行,
,
德泽大洽d 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过矣,亦讥二名之意也。

【校 注】
天端:上天之大事,此指君王天命。
物:疑为衍文。官本无物字。
是:官本作见字。
明:官本下有明字,指“行事”之博深切明。
贤:一本贤作“资”。
君子:官本子作“之”。《春秋繁露》中“君子”多指统治者或君王。
世子:指世子硕,孔子弟子。陈国人,名硕。
子石:孔子弟子,卫国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石。
通:官本作迩字。

d 楚灵王:昭公十三年,楚灵公被迫自缢于乾溪附近,故亦可称弑。

d 宋襄公:下文指宋楚泓水之战中楚军半渡,而宋襄公不击。

d 夏:上脱子字。

d 子池:孔子弟子。

d 孔子曰吾因行事:官本无此七字,而作“有道之体故缘人情”。

d 辞:官本作此字,是。

d 大洽:普施恩泽。

・ ・
【译 文】

孔子编撰《春秋》,首要是探究君王天命,以及王侯公爵的权
位,和万民的愿望;其次说明国家的得失利害,起用贤才,以待将来
圣人治政。因此引用史籍,疏理往事,辨正是非。然而对各国王公
及鲁国十二公之间的史事记述,都是一些衰败世事,因此学生们都
感到迷惑。孔子说:
“我依据他们所作所为,针对君王的心态,认为
以空泛的批评褒贬,还不如记述事实更能深深地切中要害。”因此,
子贡、闵子、公肩子都谈到过那些迫切为国家效命的贤者。他们表
现得那样急切,以至于君王流亡、被杀、亡国,就连国家百姓都得不
到保护。之所以产生这个结果,这都是因为不明白治国之道,当然
没有读过《春秋》,因此卫子夏说过:
“ 有国有家的君主,不能不学
《春秋》;不学《春秋》就无法发现前后左右身边的危险,也不知道国
家政权和君子重任是什么。”因此,有的君主困于穷途,以至于失
国,在王位上被杀,一旦走到这步田地,即使再传述《春秋》中的思
想法则,实行《春秋》中正确的治国之道,难道能除掉身边的隐患
吗!
《”春秋》的写作主旨乃是尧舜之德。因此,世子硕也说:
“ 功业
遗留子孙,光辉照耀百代,对于圣明君王的品德来说,没有什么比
实践于世更美的了。”因此,我先谈对于阅读《春秋》,要详细对照自
己、粗略对照别人,按自己国情而生存于天下。《春秋》的思想只要
全盘接受过来就可以称王天下,部份接受过来也可以称霸天下,因
此曾子和子石盛赞齐桓公能率领天下诸侯共尊周天子。霸主的政
治本应出于仁德,仁德是天帝的思想,因此要以天帝的思想对待百
姓。至于爱护别人最应注意的是,没有什么比思虑民忧并早加预
防更重要的了。因此蔡国曾在吴国面前志得意满,鲁国曾在齐国
面前志得意满,而《春秋》并没有记载这两件事。为此我再谈招人
怨恨的史例,不可轻易交往敌对之国,不可轻易亲近骚扰之国,不
可让牢固盟国之君处处防患于己,这也是为民除患之意。不爱民
只是祸患的发端,终至于走向死亡,因此说楚灵公和晋厉公都是活
・ ・
活在王座上被弑杀的,那就是由于不仁而招致的结果。因此我们
赞美宋襄公,他不在敌人处于困厄中而去制人,不由正道而取胜还
不如由正道而致败。《春秋》推崇此类事情,以此改变社会习俗,造
就王道世界。因此子夏说《春秋》主题思想之一就是重视人,它的
所有讽谏都源于这种思想。有的君王生活奢侈而使人怨声载道,
有的君王残忍暴虐以致于戕害百姓,这些君王最后都是祸及自身。
因此子池说鲁庄公修筑楼台时,在楹柱上涂上丹漆,在椽头上精雕
细刻。同样,晋厉公严刻的刑法,他们都不能寿终正寝。他们追求
奢侈生活,主张刑法严刻,都不能在内心严格要求自己却求全责备
于别人。因此再谈《春秋》的主题思想的随顺人情、饶恕小错的一
面,并且在传文中明确表示说尊崇君子之辞。孔子能明白得失之
理,
预见成败之道,痛恨时世没有仁义之德,终至于失去王位。孔
子曾说:
“我根据他们的所作所为,宽恕那些小错。并在传文中明
白表示说这是君子之所为。”孔子又说:
“ 我依据他们的所作所为,
针对君王之心,借用他们的名义来纠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据他
们的成败来说明顺应或违逆客观规律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大家认
为好的而齐桓公和晋文公毅然实行,终于实现理想;大家认为坏的
而祸乱之国孤意实行,终于走向败亡。”因此,起始我们谈过大罪
恶,君王被杀、国有灭亡;最后谈到宽宥小国之过。因此,也可以说
起始于粗疏,终结于细微。教化流行于世界,恩泽普施于天下,天
下人人有君子之德,而且很少犯过错,这也是讽谏以上二者的意
思。

〔《谷梁・桓二年传》〕孔子曰:
“名从主人,物 从中国。”

【校 注】

物:指鲁国自宋国所得之郜鼎。物的主人称郜,故物称郜鼎。

・ ・
【译 文】
孔子说:
“名称随从物类的称谓,物类随从中原人的叫法。”

〔《谷梁・桓十四年传》〕孔子曰:
“ 听远音者,闻其疾而不闻其舒;望
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立乎定哀以指隐桓,隐桓之日远矣!”

【译 文】
孔子说:
“听远处的声音,只能听到迅疾的大声而听不清舒缓
的小声;望远处的人物,只能看到大概的样子而看不清具体的形
象。站在鲁定公或鲁哀公的时代去指责鲁隐公或鲁桓公时的事
情,鲁隐公和鲁桓公的时代远着了!”

“石无知之物, 微有知之物。石无
〔《谷梁・僖十六年传》〕子曰:
知故日之,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

【校 注】
(z
s):鸟名。《春秋・僖十六年》“
:六 退飞过宋都。

【译 文】
孔子说:
“ 石头是没有智力的物类, 鸟是微有智力的物类。
石头没有智力,因此称之为阳性;鸟微有智力,因此称之为阴性。
君子对于万物是不能随随便便认定的!”

〔《谷梁・哀十三年传》〕吴王夫差曰:
“ 好冠来!”孔子曰:
“ 大矣哉!
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

・ ・
【译 文】
吴王夫差说过:
“把那贵重的皇冠拿过来!”孔子评论道:
“太自
大了!夫差还不能说清什么是皇冠却想要戴皇冠。”

〔《艺文类聚・八十引〈庄子〉》〕仲尼读书,老聃倚灶觚 而听之曰:
“是何书也?”曰:
“春秋也。”

【校 注】
灶觚(iy):灶台一角。

【译 文】
孔子读书,老子倚在锅灶一角静听,问道:
“你读的是什么书?”
孔子说:
“是《春秋》。”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鲁哀公问于仲尼曰:
“《春秋》之记曰:
‘冬十二月 霜不杀菽。’何为记此?”仲尼对曰:
“ 此言可以杀而不杀
也,夫宜杀而不杀。桃李冬实,天失道,草木犹犯干之,而况于人君乎?”

【校 注】
 :同陨。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春秋》上记载说:
‘ 冬十二月降霜,却没有
冻死豆秧。’为什么记下这一条?”孔子回答说:
“这是说能冻死却没
有冻死,应该冻死却没有冻死。桃李树在冬天结果,天时都失去正
道,草木竟然也违犯常规,更何况人君呢?

・ ・
〔《盐铁论・散不足》〕孔子读史记,喟然而叹,伤正德之废,君臣之危
也。

【译 文】
孔子在读史籍时,喟然长叹一声,他是感伤先王正德被人废
弃,君臣关系遇到危机。

〔《论衡・效力》〕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作《春秋》,删《五经》,秘
书 微文无所不定。

【校 注】
秘书:指宫廷藏书。

【译 文】
孔子是周代最有学识能力的人,他编撰《春秋》,删定《五经》,
宫廷内的藏书几乎无不由他审定。

〔《论衡・超奇》〕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

【译 文】
孔子编撰《春秋》,目的在于宣示王道的主张。

〔《论衡・超奇》〕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
不复因史记者,眇 思自出于胸中也。

【校 注】
眇:通妙。
・ ・
【译 文】
孔子寻求各种史籍来编撰《春秋》,直至最后确立思想,开创主
题,
褒贬隐微,赏罚分明。不再因循史籍中原有的观点,其中精妙
的思维全出自于胸中。

“文王似元年,武王似春王 ,周公似正月。
〔《说苑・君道》〕孔子曰:
文王以王季为父,以太任为母,以太姒为妃,以武王、周公为子,以泰颠、
闳夭为臣,其本美矣。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
道,刑有罪,一动天下正,其事正矣。春致其时,万物皆得生;君致其道,
万人皆及治。周公戴己,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

【校 注】
春王:指周王朝之春。《春秋》中凡君王即位第一年皆记为“元年春王正
月”,故有“文王似元年,武王似春王,周公似正月”之说。

【译 文】
孔子说:
“如果以一年之始为喻,周文王时人恰似元年,武王时
代恰似春季,而周公时代恰似正月。文王的父亲是王季,母亲是太
任,妃妻是太姒,儿子有武王、周公,重臣有泰颠、闳夭,周朝的政治
基础美极了。武王继位首先端正自身,以使国风端正;端正国风,
以使天下风气端正。讨伐无道昏君,惩罚有罪坏人,一举而天下使
归正,他的事业是成功的。春季是天时之始,万物皆生长;明君是
正道之始,万民皆太平。周公被拥戴辅政,天下人全部归顺,他忠
诚极了。”

〔《说苑・君道》〕孔子曰:
“ 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
作;周德不亡,
《春秋》不作。”
《春秋》作,而后君子知周道亡也。
・ ・
【译 文】
孔子说:
“夏代政治不消亡,商代政治就不会产生;商代政治不
消亡,周代政治就不会产生;周代政治不消亡,
《 春秋》一书就不会
产生。《春秋》面世,此后君子才知道周朝快要灭亡了。

〔《说苑・至公》〕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
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豪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人事浃,
王道备。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于是喟然而
“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 ?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
叹曰:
地何为而动?天地而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
异并作也。”

【校 注】
食:同蚀。

【译 文】
孔子游说各国,到七十岁时诸侯仍然不愿采用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愿望是想使天下百姓生活工作各得其所,然而他的愿望却
无法实现,只好退居江湖编写《春秋》。从《春秋》的思想内容上看,
无论多么细微的善事都予以褒扬,无论多么细小的恶事都加以贬
斥。人事研究周全,王道论述详细。治国精神附合先圣体制,其思
想向上通达天道,以至于麒麟降临世界,这是因为上天了解孔子。
于是孔子喟然长叹道:
“ 天日是异常明亮的,因此不可遮蔽吗!那
么太阳为什么有日蚀?大地是非常安稳的,因此不能有危险吗!
那么大地为什么有地震?天与地尚且还有这些变化,因此贤士圣
人游说于人间,却不能推行其主张,因此灾祸与妖异才会同时出
现。”
・ ・
〔《周礼・九嫔注》〕孔子云:
“ 日者天之明,月者地之理。阴契制,故
月上属为天。使妇从夫,放 月纪。”

【校 注】
放:通仿。

【译 文】
孔子说:
“ 太阳是天空明亮的根源,月亮是大地地理的标志。
根据阴道的规定,因此月亮应归属天管制。使妇人随从丈夫行动,
这也是仿照月从日的法则。”

〔《春秋左传・序疏引〈孝经钩命决〉》〕
《春秋》二尺四寸书之,
《孝经》
一尺二寸书之。

【译 文】
《春秋》是用二尺四寸高的竹简刻写成的,
《 孝经》是用一尺二
寸的竹简刻写而成的。

〔《公羊・序疏引〈钩命决〉》〕孔子在庶 ,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
在《春秋》,行在《孝经》。

【校 注】
庶:指民间。孔子七十岁结束周游,归鲁后专意著述。

【译 文】
孔子生活在平民百姓中,儒德无法实施,功业无法成就。他的
・ ・
政治思想潜在于《春秋》中,他的道德主张潜在于《孝经》里。

〔《御览・六百十引〈钩命决〉》〕
《 孝经》者,篇题就号也,所以表指
括意,序中 书名,出义见道,曰:
“ 著一字,苞十八章。为天地喉襟 ,
道要德本,故挺以题符篇冠就。”又曰:
“ 曾子撰。”斯问曰:
“ 孝乎?文驳
不同乎? “吾作《孝经》,以素王 无爵之赏,斧钺之诛。与先王以
”子曰:
托权目,至德要道以题行。”首仲尼以立情性,言子曰以开号,列曾子示
撰,辅《书》
《诗》以合谋。

【校 注】
指:通旨。
序中:乡校教学中。商代称学校为序。
喉襟:喻指关键问题。
素王:儒家称有君王之德而未居君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译 文】
《孝经》总篇及分篇都题有名目,用来表示篇章题旨及包括的
内容,是在乡校教学中起的书名,题名点出义旨表明思想,有人说:
“只用一个孝字,包括十八章。其内容是天地大事的关键,思想道
德的根本,因此每章篇头题以小标题。”又有人说:
“ 曾参撰写《孝
经》。”这就可以反问:
“ 因为曾参是至孝的人吗?还是因为文章辩
难不同的需要呢?”孔子曾说:
“ 我写作《孝经》,是因为素王本无爵
禄之封赏,却时有死罪之危险。再加上以先王名言为评断标准,以
至德精语为篇章题目。”全书首要以孔子观点为主题思想,以子曰
形式为议论的开端,以曾子发问提出疑难,最后以《尚书》
《诗经》辅
助论证。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孝经说〉》〕孔子曰:
“《春秋》属商 ,
《 孝经》
・ ・
属参。”

【校 注】
属:通嘱。

【译 文】
孔子说:
“《春秋》一书我曾嘱托卜商协助撰记,
《 孝经》一书也
嘱托曾参帮助编写。”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孝经说〉》〕
“丘以匹夫徒步 以制正法 。”

【校 注】
徒步:指平民百姓。
正法:指《孝经》中的礼法孝道。

【译 文】
“我曾让学生和普通人帮我搜记编写《孝经》资料。”

〔《论衡・雷虚》〕
《论语》:
“迅雷风烈,必变 。”
《礼记》:
“ 有疾风迅雷
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子曰:
“ 天之与人,犹父子。有
父为之变,子安能忽?”故天变己亦宜变,顺天时示已不违也。

【校 注】
心变:此语出自于《论语・乡党》。

【译 文】
《论语》上说:
“ 听到迅雷暴风之声,人的情绪必然变化。”
《礼
・ ・
记》上也说:
“只要听到疾风迅雷大雨之声,人的情绪必然变化。”因
为这是上天在发怒,即使在夜里也必然起身,穿好衣服,戴上帽子
坐在那里。孔子曾说过:
“ 天与人犹如父与子的关系,父亲因为某
事而情绪有变化,难道儿子能无动于衷吗?”因此天变人也应该变,
这是随顺天时显示自己不违背天意而已。

《逸论语》 曰:
〔《说文》〕 “玉粲之 兮,其猛也。”

【校 注】
逸论语:指散佚的《论语》版本。汉初尚有《鲁论》 篇,
《 齐论》 篇,
《古
论》 篇。东汉郑玄以《鲁论》篇章,参考齐、古,为之注,今已残佚。魏时
何晏集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即今所见最早版本。
(t
o):玉石的纹理。

【译 文】
《逸论语》上说:
“玉石光灿灿的纹理啊,是那样条分缕晰。”

〔《说文》〕
《逸论语》曰:
“如玉之莹。”

【译 文】
《逸论语》上说:
“如玉石一般晶莹。”

〔《初学记・二十七》〕
《 逸论语》曰:
“ 玉十谓之区 ,治玉谓之琢,亦
谓之雕。玉色鲜白也,莹玉色也,瑛玉光也,琼赤玉也。璇、瑾、瑜,美
玉也。 三采玉也。玲、玱、琤、琐、,玉声也。  玉佩也, 充耳
也, 玉饰以水藻也。”

・ ・
【校 注】
区(tv):双玉称珏,五珏为一区。
(xy):红白黑三色混杂的玉。
({
hp):内含水藻图型之玉。

【译 文】
《逸论语》上说:
“十块玉石称之为区,研制玉石称为琢,也叫作
雕。是玉石洁白的颜色,莹是玉石的光亮,瑛是玉石的光彩,琼
是红色的玉石。璇、瑾、瑜是美玉。  是多种颜色的玉。玲、、
琤、琐、是玉石的声音。是玉佩之一种,是塞耳的玉制品,
是有水藻图形的玉制品。”

〔《初学记・二十七》〕
《逸论语》曰:
“璠玙,鲁之宝玉也。孔子曰:
“美
哉!璠玙。远而望之,奂 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一则
孚 胜。”

【校 注】
奂:同焕字。奂若:若火之光。
孚:通稃,外皮,指外在形象。

【译 文】
《逸论语》上说:
“璠玙是出产于鲁国的宝玉。”孔子说:
“璠玙真
美啊!远处望去,若火光旺盛;近处观察,如瑟弦鲜明。一是因为
它的内在纹理清晰,二是因为它的外在形象美好。”

〔《文选・刘歆移书太常博士・注引〈论语谶〉》〕自卫反鲁,删《诗》
《书》,修《春秋》。

・ ・
【译 文】
孔子从卫国返归鲁国后,开始删削《诗经》和《尚书》,又编修
《春秋》。

〔《文选・齐安陆王碑文・注引〈论语谶〉》〕仲尼居乡党,卷怀道美 。

【校 注】
卷怀道美:卷,卷收,收藏。道:同导字。

【译 文】
孔子隐居乡里,一方面收束政治怀抱,一方面引导人间美善。

〔《说文》〕孔子曰:
“一贯三为王。”

【译 文】
孔子说:
“以一贯穿天、地、人三个方面的人才可以称为王。”

〔《说文》〕孔子曰:
“推十合一为士。”

【译 文】
孔子说:
“把十个方面的事情推论成一个道理的人才可以称为
士。”

“乌,盱 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
〔《说文》〕孔子曰:

【校 注】
盱:当为于之误字。于,
《说文》“
:象气之舒于,从  从一。

・ ・
【译 文】
孔子说:
“乌鸦,善于以舒气呼叫,人们取其为语气助词,因此
以之为乌呼。”

〔《说文》〕孔子曰:
“牛羊之字,以形举也。”

【译 文】
孔子说:
“牛羊一类字,是以象形的方法创造出来的。”

〔《说文》〕孔子曰:
“黍可为酒。禾入水也。

【译 文】
孔子说:
“黍可以造酒。因此黍字是禾入水。”

〔《说文》〕孔子曰:
“粟之为言续也。”

【译 文】
孔子说:
“粟,通续。有接续之义。”

〔《说文》〕孔子曰:
“在人下 ,故诘屈。”

【校 注】
在人下:
《玉篇》及徐锴《通论》皆作“人在下”。疑为倒文。

・ ・
【译 文】
孔子说:
“人字在下,因此其形弯曲。”

〔《说文》〕孔子曰:
“貉之为言恶也。”

【译 文】
孔子说:
“貉,通恶。貉貉,恶貌。”

〔《说文》〕孔子曰:
“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译 文】
孔子说:
“细看犬字的篆笔,如同描画狗形。”

〔《说文》〕孔子曰:
“狗,叩也。叩气吠以守。”

【译 文】
孔子说:
“ 狗,通叩。叩门之声与狗吠之声相近,狗以吠声守
家。”

〔《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
“《六艺》,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
《乐》
以发和,
《书》以道事,
《诗》以达意,
《易》以神化,
《春秋》以义。”

【译 文】
孔子说:
“《六艺》的教育作用,对于社会治理来说是一样的:用
《礼经》的制度节制规范人,用《乐经》的音乐启发团结人,用《书经》
的道理引导推动人,用《诗经》的情感沟通感染人,用《易经》的哲理
予人以教化,用《春秋》的史实予人以道义。”
・ ・
〔《白虎通・五经》〕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义废坏。强陵弱,
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 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
其道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

【校 注】
闵:同悯字。

【译 文】
孔子生活在周朝末代,王道衰微,礼义败坏。诸侯之间,强者
侵凌弱者,势众欺压势小,天子不敢责问,地方官吏不敢惩办。孔
子悲悯德政不能施行,因此周游天下,应聘诸侯,希望推行自己的
德政主张。他从卫国返归鲁国之后,自知将不被诸侯任用,于是修
订《五经》,以显示其政治主张。

〔《论衡・佚文》〕孝武皇帝封弟为鲁恭王 ,恭王坏孔子宅以为宫,
得佚《尚书》百篇,
《礼》三百,
《春秋》三十篇,
《论语》二十一篇。

【校 注】
鲁恭王:汉武帝之弟刘余,建都于曲阜。《汉书》有传。

【译 文】
汉武帝封其弟为鲁恭王。鲁恭王拆孔子旧宅以扩建宫殿,不
意获得一百篇《逸尚书》、三百篇《礼记》、三十篇《春秋》、二十一篇
《论语》。

・ ・
卷六

主德五

〔《尚书大传》〕武丁祭成汤,有雉飞升鼎耳而  。武丁问诸祖
已 ,
祖已曰:
“雉者野鸟也,不当升鼎。今升鼎者欲为用也,无则远方
将有来朝者乎!”故武丁内反诸己,以思先王之道。三年编发重译 来
“吾于《高宗肜日》 ,见德之有报之疾也。”
朝者六国。孔子曰:

【校 注】

(hpy):雉鸣。
祖已:殷高宗武丁之贤臣。
重译:辗转翻译,指边远之国度。
高宗肜(s
uoh)日:
《尚书》篇名,传为祖已所作。

【译 文】
殷高宗在祭祀成汤时,有一只野鸡飞到鼎耳之上鸣叫起来。
殷高宗问祖已吉凶,祖已说:
“野鸡是野鸟,不应飞到鼎上。今天飞
上鼎耳是表示愿为所用,没有不吉之事,恐怕将有远方君主来朝拜
吧?”于是殷高宗每日在内心反省己过,并追念先王治国之道。三
・ ・
年之后,编着发辫的六国使者赶来朝拜归服。孔子后来评论说:
“我在《尚书・高宗肜日》一文中,已经看到修身养德必将很快获得
回报。”

〔《尚书大传・略说》〕孔子曰:
“心之精神 是谓圣。”

【校 注】
精神:指精力。

【译 文】
孔子说:
“人心中的精力,可以说是伟大的。”

〔《史记・补三皇本纪引〈韩诗〉》〕自古,封太山 禅梁甫 者万有余


家,仲尼观之不能尽识 。

【校 注】
封太山:在泰山筑 祭天,谓之封。
禅梁甫:到梁父山登临祭地,谓之禅,封禅之后,多刻碑以记其事。前之
字,即指碑刻一类史事。
识({
is):记住。

【译 文】
自古以来,封泰山祭天、禅梁父山祭地的帝王有一万余家,孔
子曾多次观览考察这些史实,竟不能全部记住。

〔《白虎通・封禅》〕孔子曰:
“升 泰山观易姓之王 ,可得而数者七
十有余。”

・ ・
【校 注】
升:登。
观易姓之王:指古代碑刻一类史迹。易姓,改变姓氏。

【译 文】
孔子说:
“登上泰山可以看到改朝换代的帝王所遗留下的碑刻
史迹,能寻到的也只有七十余家。”

〔《韩诗外传・三》〕楚庄王寝疾 ,卜之,曰河为祟。大夫曰请用牲,
“止!古者圣王之祭不过望 ,濉、漳、江、汉,楚之望也。寡人
庄王曰:
虽不得 河,非所获罪也。”遂不祭,三日而疾有瘳。孔子闻之曰:
“ 楚庄
王之霸其有方矣,制节守职,反身不贰,其霸不亦宜乎!”

【校 注】
寝疾:卧床小病。
望:祭名,祭记山河神灵,因遥望拜祭,故称。
得:一本作德字,是。

【译 文】
楚庄王患病卧床,命人占卜,卜者说是黄河之神作祟。臣子们
请求允许以牛羊祭祀,庄子说:
“ 不必!古代圣王祭礼时不过是遥
拜黄河而祭,而濉水、漳水、长江、汉水是楚国望祭之所在。我即使
没有施德于黄河,也不致于获罪于黄河之神。”始终未祭,三天之后
病也好了。孔子听到此事说到:
“ 楚庄王称霸那是有原因的,节制
私心遵守职责,反身自省,无有二心,他能称霸诸侯不也是应该的
吗!”

〔《说苑・君道》〕楚昭王有疾,卜之,曰:
“河为祟。”大夫请用三牲焉,
・ ・
王曰:
“止!古者先王割地制土,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
祸福之至,不是 过也。不谷 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不祭焉,仲
尼闻之曰:
“昭王可谓知天道矣,其不失国宜哉!”

【校 注】
是:代指四水之神,宾语前置。
不谷:君王谦称。

【译 文】
楚昭王患病了,命人去占卜,卜者说:
“黄河之神作祟。”臣子们
请求允许用牛羊猪三牲祭祀,昭王说:
“ 不必!古代先王无论失地
扩土,每当祭祀不过远望黄河而祭。而长江、汉水、濉水、漳水,是
楚国望祭之所在。祸福的到来,都不会越过这四水之神。我即使
没有施德于黄河,也不致于获罪于黄河之神。”始终未祭,孔子听到
此事后说:
“楚昭王可以算作明白天道的人了,他没有失掉国权那
是当然的!”

〔《韩诗外传・七》〕孔子曰:
“ 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
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

【译 文】
孔子说:
“英明的君主有三怕:一是身处高位却怕听不到自己
的过错,二是心想事成却怕自骄自傲,三是听到天下的至理名言却
怕不能实行。”

〔《大戴礼・主言》〕孔子闻居,曾子侍。孔子曰:
“参!今之君子惟士
与大夫之言之间 也,其至于君子之言者,甚希矣。于乎!吾主言 ,
其不出而死乎!哀哉!”曾子起曰:
“敢问何谓主言?”孔子不应,曾子惧,
・ ・
肃然抠衣下席,曰:
“ 弟子知其不孙 也!得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
也。”孔子不应,曾子惧,退负序 而立。孔子曰:
“参!汝可语明主之道
与?”曾子曰:
“不敢以为足也,得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孔子曰:
“吾
语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
虽有国马 ,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地治之,
不可以霸主是故昔者明主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
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虽守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是故明主之
守也,必折冲 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 之上还师。是故内修七教
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道也。”曾子曰:
“敢问不费
不劳可以为明乎?”孔子愀然扬麋 曰:
“参!女以明主为劳乎?昔者舜
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
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明主奚为其劳也!昔者明主关讥 而不征,
市而不税。税十取一,使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时,有禁而无
征d
 。此六者取财之路也。明主舍其四者而节其二者,明主焉取其费
也?”曾子曰:
“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
“ 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 d
则

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 d
,上恶贪
则下耻争,上强果d
 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
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
正。是 故 君 先 立 于 仁,则 大 夫 忠,而 士 信,民 敦,工 璞d
 ,商 ?d
 ,女

憧d
,妇空空d
,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诸天下而不窕,内诸寻常之室
而不塞。是故圣人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d
 ,而 民 弃 恶 也 如

灌。”曾子曰:
“弟子则不足,道则至矣!”孔子曰:
“参!姑止,又有焉。昔
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别地以州d
 之,分属而治之。然后贤民无所隐,
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如时考之。岁诱贤焉,则贤者亲,不肖者惧
使之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贤举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
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保子之见慈母也。
上下之相亲如此,然后令则从,施则行。因民既迩者说,远者来怀。然
,
后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d 十寻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
千步而井,三井而句烈,三句烈而距,五十里而封。百里而有都邑,乃为
・ ・
蓄积衣裘焉,使处者恤,行者有兴d
 亡,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
不合,莫不来至,朝觐于王。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违。毕
弋d
 田猎之得,不以盈宫室也;徵敛于百姓,非以充府库也。慢怛以补
不足,礼节以损有余。故曰多信而寡貌d
 。其礼可守,其信可复d
,其
迹可履。其于信也,如四时春秋冬夏;其博有万民也,如饥而食,如渴而
饮。下土之人信之夫暑热冻寒。远若迩,非道迩也,及其明德也。是以
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主之守也,折冲乎千里之外。
此之谓也。”曾子曰:
“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
“ 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
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笃行三至,故天下
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曾子
曰:
“ 敢问何谓也?”孔子曰:
“ 昔者明主以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
,
又知其数d 既知其数又知其所在。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
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录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
而天下之士说。天下之士说,则天下之明誉兴,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
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者也,所谓天下之至
知d
 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选天下之至良者也。
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
者莫大于官贤。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拱而视。然后可以征,
明主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彼废道而不行。然后诛其君,致其征 d
,

吊d
 其民,而不夺其财也。故曰明主之征也,犹时雨也至,则民说矣。
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衽席之上乎还师。”

【校 注】
间:参予。
《左传・庄公十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主言:注重进谏。
孙:通逊。
序:堂屋的东西墙。负墙,背靠着墙。
国马:指良马,平时饲养民间,战时国家征用。
折冲:折毁战车。冲,即 ,一种战车。
・ ・
衽席:坐席,指处交行动。
麋:一本作眉字,是。
讥:盘问,盘查。


d 无征:此上,一本作“入山泽以时而不禁,夫圭田无征。


d 顺齿:友善同辈。齿,指同辈。


d 不隐:此上,一本作“上好谏则下隐慝”。


d 强果:坚强果敢。《逸周书・谥法》“
:猛以强果日威。


d 璞:纯朴。《孔子家语・王言解》:
“ 民敦俗璞,男  而女贞。
”王肃注:
“ 璞,
 愿貌。


d (rvo):诚实。

d 憧(d
itoh):通 ,愚拙,朴拙。

d 空空:淳朴貌。


d 顺:道理。
《说文・页部》“
:顺,理也。


d 州:用如动词。按周代编制,二千五百户为一州。


d 寻:八尺为一寻。此下,索、堵、井、句烈、距、封,都是周时量度单位。


d 兴:当作与字,形近而讹。


d 毕弋:捕鱼之网称毕,系绳之箭称弋。


d 貌:表面。


d 复:重复,增强。


d 数:技艺,才能。


d 知:同智。下同。


d 致其征:使其征至,即完成征伐。


d 吊:吊问,安抚。

【译 文】
一天,孔子闲坐着,曾参陪伴在身旁。孔子问道:
“曾参!现在
的君子只有读书人和士大夫发表言论参予时政,至于君子的论政
之言,又太少了。啊!我注重大胆进言,如果不说出来宁可死去!
这是令人悲伤的!”曾参站起来说:
“请问什么叫注重进言?”孔子没
有回答,曾参感到很惶恐,默然提起衣襟走下座席,说:
“ 学生知道
・ ・
自己的话说得不够谦逊!很难遇见先生休闲的时候,因此才斗胆
请教。孔子仍然没有说什么,曾参更加惶恐,退后靠着墙角站在那
里。孔子这才问道:
“曾参!你能告诉我明主的治国之道吗?”曾参
说:
“不敢自以为能,因为很难遇到先生闲暇,因此斗胆请教。”孔子
说:
“我告诉你吧,治国之道能显扬君王之德,君王之德能提高治国
之道。所以君王之德不能不提高,治国之道不能不显扬。即使国
家有良马,不予驯练就会不听管理,就不能奔走千里长途。即使国
家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民众,不按具体情况治理,就不能雄霸天
下。因此,以前的明主主张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养好了,
就可以守住国家;三至做到了,就可以征服天下。不修养七教虽然
也可以守卫却不能江山永固,不实行三至虽然也可以征伐却不能
征服人心。因此,明主的守卫战略,一定要在距国千里之外击败敌
人;
明主的征伐策略,一定要在外交座席之上获胜退兵。所以说,
内修七教君王可以不必付出辛劳,外行三至国财可以不必损失破
费,这就是所谓的明主治国之道。”曾子又问道:
“ 请问不破费国财
不付出辛劳就可以称为英明吗?”孔子忧闷地抬起头来说道:
“曾
参!你认为明主都很辛劳吗?以前大舜当政时,朝臣中左边有禹,
右边有皋隐,大舜几乎不离开朝廷天下却长治久安。国家政策不
附合生活现实,那是君王的过错。国家政策已附合生活现实,而政
令不能执行,那肯定是办事官吏的罪过。明主能有什么样的辛劳
呢!过去,明主设关卡盘查却不收费,建市集买卖却不上税。即使
上税也是利十收一,役使民利一年不过三天。人们可以按季节入
山伐木下水捕鱼,有各种禁令却不用征收赋税。以上六个方面可
是国家收钱之道。然而明主却舍弃其中四项又废止其中二项,明
主还能从哪里收费呢?”曾参又问:
“请问什么叫七教?”孔子说:
“对
上讲尊敬老人对下讲增强孝心,对上讲友善同辈对下讲增强爱心,
对上讲乐善好施对下讲增强诚心,对上讲亲近贤才对下讲选择良
友,对上讲喜欢美德对下讲不隐私心,对上讲厌恶贪婪对下讲耻于
争斗,对上讲坚强果敢对下讲知廉知耻。对百姓来说,每个人都有
・ ・
不同情况,只要处理得坚定、中正,也就不会有多大的辛劳,这就叫
七教。七教是管理百姓的根本措施,教育方法只要确定下来一切
就会走上正确的轨道了。管理者是百姓的表率,表率端正还有何
物能不端正。因此,君王首先在仁德上立身处事,那么士大夫就会
有忠心,读书人就会有诚心,百姓就会产生敦厚之风,工匠就会产
生纯朴之意,商人就会产生诚实之心,少女就会产生朴拙之情,妇
人就会产生淳朴之望。以上七个方面是教育的目标。把七教广布
天下各地而不能留下空白,纳入一般家庭而无人消极阻止。因此
圣人对待百姓,以礼使他们分清等次,以义使他们立身处世,以道
理使他们亲自实践,而百姓抛弃丑恶的情绪如灌溉一般源源不
断。”曾参插话道:
“我的学问不够,刚才先生说的道理太高妙了!”
孔子接着说:
“曾参,你暂且停下,我还有话要说。过去明主管理百
姓都有一定的制度,必按州郡划分土地,归属官吏管辖。在此之
后,良善百姓不会隐居,凶暴窃贼无法躲藏。并要求官吏每天检查
自己,按时考察。年年引导贤良风气形成,贤良的人受到百姓亲
近,不好的人自己感到恐惧,使人们同情无妇或无夫的老人,抚养
孤苦无助的孩子,照顾贫寒穷困的弱者,引导孝敬亲爱的风气,选
用贤良有才的能人。以上七方面如果办好,那么普天之下就不会
有犯罪的人了。上级亲近下级关系如同腹和心一般,那么下级也
会亲近上级关系如同襁褓中的孩子见到慈母。上下级的关系相亲
到如此程度,此后只要政令发布人们就会听从,下达就会执行。于
是近都城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边民也会归附。在此之后可以说,
用指量可以知寸的长度,用手量可以知尺的长度,伸臂量可以知寻
的长度,千步称作井,三井称作句烈,三句烈称作距,五十里称作
封。每百里有一座城邑,在那里存放粮食衣物。使居民得以抚恤,
使在外的人得以补给。所以说,南蛮北夷各地的少数民族虽说衣
帽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没有哪个不来游华夏,朝拜君王。因此说,
虽无市场可百姓不缺乏食用的物质,虽无刑法可百姓也不违犯朝
廷制度。捕鱼射鸟猎兽之所得,不能装满皇家宫室;向百姓征收的
・ ・
钱粮,不能装满官家的仓库。应以忧患之情添补百姓的不足欠缺,
以礼义之行减少富户的多余收入。因此说,官府要多做实在事情,
少做表面文章。这样,官员的礼义之行就可以保持下来,官员的诚
实之德就可以越发增强,官员的所做所为就可以广泛遵循。君王
对诚实的态度,如同春夏秋冬四季轮流一样确定;君王能广有万
民,如同饥饿而求食,如同口渴而欲饮。天下的百姓相信这样的君
王;
有如春暖夏热秋冷冬寒一般无疑。远方如同近地,并非路途
近,
而是因为君王有英明之德。所以说,并未动用战争却威严四
方,并未施用利诱而万民亲近。这就叫作明主守卫国家,首先在千
里之外摧毁敌人的兵车战舰。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曾参又问
道:
“请问什么叫三至?”孔子说:
“至高的礼仪无须辞让而天下秩序
平安无事,至高奖赏无须破费而天下人民皆大欢喜,至高音乐即使
无声而天下百姓和乐融洽。明主只要恳切实行三至,天下君主都
能听到了解,天下读书人都愿来朝称臣,天下百姓都愿归附效命。”
曾子又问道:
“请问具体内容?”孔子说:
“ 过去,英明的君主知道天
下所有优秀人才的名字,不但已知其名又知其才,不但已知其才又
知其所在地址。明主通过国家爵位的封赐以使天下士人受到尊
重,这就叫作至高礼仪无须辞让而天下秩序平安无事。通过国家
俸禄的赏赐以使天下士人获得财富,这就叫作至高奖赏无须破费
而天下士人皆大欢喜。天下士人皆大欢喜,那么国家的美誉也就
远扬了,这就叫作至高音乐虽然无声而天下之民和乐融洽。因此
说,所谓天下最仁慈的君王才能联合天下最具亲情的百姓,所谓天
下最聪明的君主才能使用天下最融洽的人民,所谓天下最英明的
君主才能选任天下最优秀的人才。以上三个方面如果都已贯通,
在此之后才可以征服天下。因此说,仁慈的君主没有什么比爱护
人民更重要的了,聪明的君主没有什么比理解贤臣更重要的了,执
政的君主没有什么比官更贤良更重要的了。有封地的君主只要修
养好这三个方面,那么四海之内的人民就会拱手仰视。在此之后
就可以征服天下,然而明主所征服的对象一定是废止正道的昏君
・ ・
暴政,那是因为他们废止正道而不行。在此之后首先要惩罚昏君,
完成此次征伐,还要注意安抚那里的人民,不能夺走他们的财产。
因此说,明主的征伐行动,犹如降下及时雨,当地百姓自然高兴了。
因此说行动的施及面越大得以亲附的百姓越多,这就叫作在座席
之上凯旋还师。”

〔《大戴礼・五帝德》〕宰我 问于孔子曰:
“ 昔者予间诸荣伊令 黄
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
“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 观邪!夫黄帝尚 矣,女何以为
先生难言之!”宰我曰:
“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 之辨阍忽之意,非君
子 之道也,则子这问也固矣。”孔子曰:
“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
而神灵,弱 而能言,幼而彗齐 ,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 ,设
五量d
,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黄帝黼黻d
 衣,大带,黼裳。乘龙 d
 云,以顺天
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
昆虫。历离d
 日月星辰,极畋d
 土石金玉,劳d
 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
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
三百年。”宰我请问帝颛顼,孔子曰:
“ 五帝用说d
,三王用度d
,女欲一
日辩间古昔之说,躁哉,予也!”宰我曰:
“昔者予也闻诸夫子曰:
‘小子无
有宿问。’”孔子曰:
“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曰高阳d
 。洪渊以有

谋,疏通而知事。养材d
 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
民,洁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
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  励d
。”宰我
曰:
“请问帝喾。”孔子曰:
“ 元嚣之孙, 极之子也,曰高辛。生而神灵,
自言其名。博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
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
 日月而迎送之,
民而利诲之,历d 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
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春夏乘龙,秋冬乘马,黄黼黻衣。执中 d
而

获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顺。”宰我曰:
“请问帝尧?”孔子曰:
・ ・
“高辛之子也,曰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
而不骄,贵而不豫。黄黼黻衣,丹车白马。伯夷主礼,龙夔教舞,举舜、
彭祖d
 而任之四时,先民治之。流共工d
 于幽州以变北狄,放  兜于崇
山以变南蛮,杀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其言不
 ,四海之内舟舆所至,莫不说夷d
贰,其德不回d 。”宰我曰:
“ 请问帝
舜? “ 牛之孙,瞽叟之子也,曰重华。好学孝友,闻于四海。
”孔子曰:
 事亲,
陶家d 宽裕温良。教敦d
 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亲。承
受大命,依于倪皇d
 。睿明通知,为天下王。使禹敷d
 土,主名山川,以
 授民时。
利于民。使后稷播种,务勤嘉谷,以作饮食。羲和掌历,敬d
使益行火,以辟山莱。伯夷主礼,以节天下。夔作乐,以歌 d
 舞,和以
 ,忠信疏通,知民之情;契作司徒,教民孝友,敬政率
钟鼓;皋陶作士d
经。其言不惑,其德不慝,举贤而天下平。南抚交趾。大放鲜支、渠 、
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羽民d
 。舜之少也,恶 d
 劳苦。
 之野。
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苍梧 d ”宰
我曰:
“请问?”禹孔子曰:
“ 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文命。敏给 d
 克济,

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上士。 d
穆

穆,为纲为纪。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为神主,为民父母。
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举
皋陶与益以赞其身,举干戈以征不享不道无德之民,四海之内舟车所至
莫不宾服。”孔子曰: ,
“ 予,大者如说d 民说至矣。予也,非其人也!”宰
我曰:
“予也不足,诚也!敬承命矣。”他日,宰我以语人。有为道诸夫子
之所,孔子曰:  邪,
“吾欲以颜色取人于灭明d 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于
子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于师邪,改之。”宰我闻之,惧不敢见。

【校 注】
宰我:孔子弟子,名予,字子我。
令:
《史记・索隐》作言字,是。一说令字当为倒文,当属下文“黄帝”二字
之下,误。令龄二字未见通用。
胜(t
iloh):尽。
・ ・
尚:通上,久远。
卒业:完成未完事业。
阍忽:模糊不清。
君子:指儒家学者。
弱:指周岁前后。
彗齐:彗,通慧。齐,通疾。指头脑聪惠,动作快捷。
五气:五行之气,五方之气。

d 五量:斗、斛、升、龠,合五种量器。

d 黼黻(g y):绣有黑白青三色花纹的衣服。
xg

d  :倚。《太平御览》作驾字,是为引申之义。

d 历离:分别。历,通  。《大戴礼记・五帝德》:
“  离日月星辰。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二》曰:
“历与离同义……皆分别之义。
”古人以大地之方
域而确定星宿位置。

d 畋:取。

d 劳:
《史记・正义》引作劳勤,
《太平御览》作旁动。

d 说:传说,古代传说。一本作记。

d 度:制度,现行制度。前者指时间久远,难以考订,故利用古代传说。后
者指时间浅近,有典集及现行制度以资考究。

d 高阳:地名。颛顼封于此,故以为氏。

d 材:
《史记・索隐》引作财。

d  励:通砥砺。《史记・索隐》祗作砥。

d 历:同 ,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

d 执中:秉持中庸之道。

d 彭祖:传说颛顼玄孙之子,姓  名铿。尧封之于彭城,年八百岁,其德可
以祖传,故名。

d 共工:传说中的天神,有头触不周山的故事,古籍记述多所不同。此指尧
臣共工,与 兜、三苗、鲧并称四凶。

d 回:邪曲。

d 说夷:说,同悦。夷,尊敬,
《玉篇・大部》“
:夷,敬也。


d 陶家:陶,陶者。家,稼。一本作“渔家”。《韩非子》:
“ 历山之农者侵畔,
舜往耕焉,其年 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
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 ・

d 教敦:一本作“敦敏”。

d 倪皇:即艺祖,迹作“ 祖”。有文德之先祖,后用作开国帝王之通称。

d 敷:分布,划分。

d 敬:慎重,认真。

d (z
vo):古时管乐器。

d 士:古代称法官为士,主掌刑罚。故大司寇亦称大士。

d 羽民:古传说中身生羽翼的人。此指遥远的外国人。

d  :同瘁,劳苦。

d 苍梧:地名,故址在今湖南省九嶷山一带。

d 给:口齿灵利。

d  (xn
j):勤勉不倦貌。

d 如说:如以上五帝之说。

d 灭明:孔子弟子。复姓澹台名叫灭明,字子羽。孔子原以为其才低下,受
业后方知修养深厚。灭明后来名闻诸侯。

【译 文】
宰我问孔子道:
“过去我听周朝官员荣伊说过黄帝年龄有三百
岁,请问黄帝是人呢,或者还是非常人呢?怎么能活三百年?”孔子
说:
“宰予!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这些圣人的
历史还可以全部看清楚!至于黄帝的事太久远了,你为什么让老
师为难呢!”宰我说:
“上古之世的传说有许多隐微的说法,完成未
竟事业的论辩也都是些模糊不清的论调,这都不是儒家学者研究
的原则,我有这些疑问是自然的。”孔子说:
“黄帝是少典氏的儿子,
名叫轩辕。初生时就有神奇的表现,周岁时就会说话,幼年时就头
脑聪慧动作快捷,长大后更加厚道聪敏,成年后确是一个耳聪目明
的智者。他首先整治五方之气,发明了斗、斛、升、合、龠五种量器,
抚慰天下万民,测度四方土地。又驯练熊、罴、貔、豹、虎等五方部
队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终于获胜而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黄
帝穿着绣有黑白花纹的上衣,腰间系着大带,下边穿着裙裤。他乘
着龙驾着云,顺应天地发现规律,以探索日夜转的的原故,死生轮
・ ・
回的说法,王朝存亡的艰难。教导百姓按着季节撒播百谷栽种花
木,他的教化思想以至于恩及鸟兽昆虫。分别确定日月星辰在大
地上的方域,极力发掘土石中金玉矿藏,用尽心血力气去劳作,用
尽听力视力去听取意见观察事物,并且利用水火及各种材物。黄
帝活着的时候,百姓获得他的恩赐有一百年;黄帝死后,百姓仍敬
畏他的献身精神有一百年;近代百姓仍信用他的教化制度有一百
年,所以说三百年。”宰我又请教古帝颛顼,孔子说:
“五帝的事迹可
以利用传说研究,三王的事迹可以现存制度考究,你想通过一天的
论说而明白古昔的种种事情,这太急躁了,宰予!”宰予说:
“过去我
听先生说过:
‘学生们不应把疑问留存一宿。’”孔子说:
“ 颛顼是黄
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号为高阳氏。其德如洪渊般宽广深沉,并
且足智多谋;又善于疏通各种关系,并且了解事情的处理方法。发
掘地利而生财有道,遵循时令而测取天象,依从鬼神而制订礼义,
整治五气而教化百姓,圣洁挚诚而祭祀天地。他曾乘驾飞龙而巡
游四海,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渡流沙,东到蟠木。无论动物或静
物,或大或小的神灵,凡日月所照之处,没有哪个不使它受到教
练。”宰我又问道:
“请您说一下帝喾的事。”孔子说:
“他是元嚣的孙
子极的儿子,号叫高辛氏。生下之后就有神异的表现,能够自道
己名。他广施百姓救济民生,不考虑个人利益。因为耳聪,所以了
解远方民情;因为目明,所以洞察细微事件。能顺从上天旨意,了
解民心所急。仁慈而有威望,聪惠而有信誉,加强自身修养而使天
下人敬服。掘取土地所产之财并节俭使用,抚慰教化万民并以利
益鼓励,推算日月星辰运行并细心观察,显明鬼神各种意图并恭敬
事奉。他的情绪,兴致勃勃;他的品德,巍巍峨峨。他每次行动都
把握住时间,他任用的官吏都是读书人。春夏时他骑着龙,秋冬时
他驾着马,自穿绣着花纹的黄袍。秉承中庸之道,终于获取天下民
心。日月所照之处,风雨所至之所,没有谁不顺从。”宰我又问道:
“请问帝尧的事迹如何?”孔子说:
“ 他是高辛氏的儿子,名叫放勋。
他的仁心如上天一般宽广,他的智慧似神仙一般灵验。靠近他,其
・ ・
德如太阳一般温暖;远望他,其思似云彩一般飞扬。富裕后不骄
傲,显贵后不忘形。身穿绣花黄袍,乘红车驾白马。任命伯夷主持
礼义,任命龙和夔教练舞乐,推举大舜和彭祖主管一年四季的工
作,他自己更是身先万民治理天下。流放共工到幽州而改变了北
狄,放逐兜到崇山而改变了南蛮,在三危攻伐三苗而改变了西
戎,在羽山杀死鲧而改变了东夷。尧的话说一不二,尧的德正直无
曲。普天之下凡船车所能到之处,没有谁不喜欢尊重他的。”宰我
又问道:
“请问大舜的事迹? “ 他是  牛的孙子,瞽叟的儿
”孔子说:
子,
名字叫重华。喜好学习,孝敬老人,友爱同辈,早已闻名于天
下。因此,农民、渔人和陶工都能安然事奉双亲,生活渐渐宽裕,百
姓也都温厚善良。他教化百姓,了解天时,敬畏上天,爱护人民,抚
恤边民,亲爱老人。秉承天命,依从先祖。聪敏英明,开通智慧,是
天下人共尊的君王。又派大禹划分土地,主持为山川定名,以利于
百姓生活方便。派后稷主持农业播种,尽力勤劳种好庄稼,让人民
喝好吃饱。让羲和掌管历法,认真指导农民遵守农时。任命益为
火官,开山烧荒。任命伯夷主持礼仪,治理国家。任命夔制作音
乐,以器伴奏歌舞,以钟鼓参与和弦;任皋陶为执法官,通报忠诚
信实的事情,可以了解民间实情;任命契作司徒,教导百姓尽孝爱
友,
重视政令遵守法规。他的话语没有疑惑,他的品德没有丑陋,
他举贤任能,国家长治久安。在南方安抚了交趾。远远地驱逐了
鲜支、渠、氐、羌,还有北方的山戎、发、息慎,还有东方的长夷、鸟
夷等少数民族。大舜年轻时,是在恶劣劳苦的环境中过来的。二
十岁以孝道闻名天下,三十岁继尧帝位,五十岁去世,埋葬在苍梧
的原野。”宰我又问道:
“请问大禹的历史?”孔子说:
“他是高阳氏的
孙子,鲧的儿子,名叫文命。他聪敏善辩,能成就大业。他的品德
没有虚伪,他的仁爱让人亲近,他的话语让人信赖。他的声音合乎
韵律,他的身高合乎尺度,称得上高尚君子。他为人勤勉谦恭,带
头遵守纲纪国法。他巡行天下各州,开通各条道路,修建湖泊堤
坝,测度各地大山。他的功德可作众神之主,可作百姓的父母。他
・ ・
左手执着礼义原则,右手持着国家法规,实践于春夏秋冬,把握住
天下动态。平定九州,感戴九天,耳聪目明治理国家。他举荐皋陶
和益来辅助自己,拿起武器去征伐那些不归服的无道无德的边民,
可以说,普天之下凡舟车可到之处没有不服从的。”孔子又说:
“宰
予,人世最大的疑难问题就是五帝传说了,人们都非常喜欢知道。
宰我,你不是无知无识的人!”宰我说:
“我知道不多,确实这样!只
好敬请先生指教了。”过了几天,宰我把这些告诉了别人。有人为
此到孔子的住处,孔子说:
“ 我原想从人脸上的表情来确定他的看
法,自遇到灭明之后,我改变了;我原想从人的话语中来了解他的
知识,自遇到宰予之后,我改变了;我原想从人的长像上来认识他
的修养,自遇到子张之后,我改变了。”后来宰我听到孔子这一番
话,很担心,几乎不敢去见孔子了。

“ 昔有虞 戴德,何以?深虑,何及?高
〔《大戴礼・虞戴德》〕公曰:
举 ,安取?”子曰:
“君以 闻之,唯丘无以更也。君之闻如未成也,黄
帝慕修 之。”曰:
“明法于天,明开施教于民,行此以上明于天化也。物
必起,是故民命而弗改也。”公曰:
“善哉!以天教于民,可以 班乎?”子
“可哉!虽可而弗由此,以上知所以行斧钺 也。父之于子天也,君
曰:
之于臣天也。有子不事父,有臣不事君,是非反天而到行邪!故有子不
事父不顺,有臣不事君必刃。顺天作刑,地生庶物,是故圣人之教于民
也,率天如祖地 ,能用民德。是以高举不过天,深虑不过地,质知而好
仁,能用民力。此三常 之礼明,而名不蹇。礼失则坏,名失则 。是
故上古不讳,正天名也。天子之宫四通,正地事也。天子御  ,诸侯
御荼d
,大夫服笏d
,正民德也。敛此三者而一举之,戴天履地以顺民
事。天子告朔d
 于诸侯,率天道而敬行之,以示威于天下也。诸侯内贡
 地实也,是以不至必诛。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
于天子,率名d
士d
 毕行,使仁守。会朝于天子,天子以岁二月为坛于东郊,建五色,设
五兵,具五味,陈六律,品奏五声。听明教,置离d
,抗大侯d
 ,规鹄d
,

坚物d
 。九卿佐三公d
,三公佐天子,天子践位。诸侯各以其属就位,
・ ・
乃升诸侯、诸侯之教士。教士执弓兵矢,揖让而升,履物以射其地。心
端容色正,时以伎,时有庆以地,不时有让以地。天下之有道也,有天
子存;国之有道也,君得其正;家之不乱也,有仁父存。是故,圣人之教
于民也,以其近而见者,稽其远而明者。天事曰明,地事曰昌,人事曰
比d
 。两以庆。违此三者,谓之愚民d
,愚民曰奸,奸必诛。是以天下
 不约d
平而国家治,民亦无贷。居小d ,居大则治。众则集,寡则缪d
。

祀则得福,以征则服。此唯官民之上德 d
 也。”公曰:
“三代之相授,必更
制典物,道 乎?”子 曰:
“否!猷d
 德 保,保  乎?前 以 小 继 大d
 ,变 民

示d
 也。”公曰:
“善哉!子之察教我也。”子曰:
“丘于君唯无言,言必尽,
于他人则否。”公曰:
“ 教他人则如何?”子曰:
“ 否,丘则不能。昔商老彭
,
及仲傀d 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扬则抑,抑则扬,缀d


以德行,不任以言。庶人以言,犹以夏后d
 之 d
 怀袍褐d
 也,行不越
境。”公曰:
“善哉!我则问政,子事教我。”子曰: ,
“ 君问已 d 参d
 黄帝之

制,制之大礼也。”公曰:
“先圣之道,斯为美乎?”子曰:
“斯为美。虽有美
者,
必偏属d
 于斯。昭天之福,迎之以祥;作地之福,制之以昌;兴民之
德,守之以长。”公曰:
“善哉!”

【校 注】
有虞:古部落名,传说其首领大舜受尧帝禅让而继位,姓姚,名舜,氏有
虞。都于蒲阪,平定四凶,死于苍格。
举:举措。
以:同已。
修:一作循字,是。
班:分类。
斧钺:代指刑罚。
率天如祖地:循天道且法地理。如,连词,而。
三常:指天、地、人三种恒久不变的事物。《管子・君臣上》:
“ 天有常象,地
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

(uoh):天子所持之长三尺 制玉笏。
p
・ ・

d 荼(t
ix):诸侯所持上圆下方玉制笏板。

d 笏:一般官员所持竹制手板,用以书写奏事。

d 朔:十二月一日谓之朔日。周制,每年于此日朝会诸侯,天子颁布训令。


d (y
jkp):献。

d 教士:教练有素之士兵,此指卫士。

d 离:一种已失传的大琴。


d 大侯:大箭靶。

d 规鹄:圆形靶心。


d 物:指射箭时所踏之处。

d 九卿佐三公:九卿,周代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
寇、司空为九卿。三公,周代以太师、大傅、太保为三公。


d 比:和顺。

d 愚民:指官吏愚民之风气。


d 居小:指小的聚居地。

d 约:约束,约法。

d 缪:绸缪,缠绕,指关系密切。


d 上德:上福,最大的幸福。

d 猷:谋。

d 以小继大:小,较小的部族,指后起君王原所在之部族。大,指在位君王
所把握的国家。

d 民示:民众的思想观念。示,通视,看法,观念。


d 老彭及仲傀:老彭,指彭祖。仲傀,即仲虺,亦作钟虺。

d 缀:连缀,维系。

d 后:古时天子及列国诸侯皆可称后。


d  :华丽服装。

d 褐:粗布衣服。


d 已:止。

d 参:研究。
《集韵・覃韵》“
:参,谋度也。
”《后汉书・郎头传》:
“ 每有选用,辄
参之掾属。


d 偏属:归属。

・ ・
【译 文】

鲁哀公问道:
“古代的虞舜,人们对他感恩戴德,那是为什么?
他考虑问题深思熟虑,能达到什么程度?他的举措都很高明,我应
学他哪些方面?”孔子说:
“这些您都已听过了,我也没有什么补充。
您如果觉得还没听全的话,黄帝倒是人们仰慕效法的帝王。”孔子
接下又说:
“他首先明白治国之法来源于天道,其次明白开始施行
教化的对象是百姓,实行以上办法之后,就可以明白上天感化的道
理。各种事情必将发生,因此,人民的使命不能改变。”鲁哀公说:
“说得太好了!用天道去教化百姓,可以把人分成几类吗?”孔子
说:
“当然可以!虽说可以却不能那样做,以上就可以知道实施刑
罚的原因了。父亲对于儿子父亲是天,君王对于臣子君王是天。
有的儿子不事奉父亲,有的大臣不遵奉君王,这不是违反天道而倒
行逆施吗!因此儿子不事奉父亲就是不孝顺,臣子不遵奉君王必
须斩首。顺应天意实行法制,大地必然繁生万物。因此,圣人教导
百姓,遵循上天规律仿效大地法则,就能动用民心。因此,君王的
举措再高明也不能超过上天的规律,君王的思虑再深邃也不能超
过大地的法则。只要本质聪慧并喜欢仁义,就能动用民力。所谓
天、
地、人三常之礼明白了,君王名份就不会受到损害。失却礼义
社会秩序就会遭到败坏,失却名份政治思想就会 乱。因此,上古
时无所避讳,天道的名份必然端正。天子的宫殿四通八达,大地的
事业必然端正。天子技  玉板,诸侯技荼玉板,大夫持笏板,各方
尽心竭力,民心必然端正。集中以上三者而共同努力,头项天脚踩
地全心治理民事。天子每年在十二月初一这一天向诸侯颁令,遵
循天道而敬行天意,以显示权威于天下。诸侯每年向天子交纳贡
品,
遵守名份而献上地产,因此不至于召致责罚。诸侯相互约见,
先有卿大夫做中介,并率领宫廷卫士全部随行,让卫士守护身边。
诸侯又要共同去朝拜天子,天子在每年二月于东郊筑坛,插上五色
旗帜,摆设五种兵器,准备五种美味,放置六种乐器,演奏五声乐
・ ・
曲。首先明确宣布条令,架起大琴,支起大靶,画好靶心,垫实站
处。九卿围着三公,三公围着天子,天子登上宝座。在此之后诸侯
及其从属各就其位,率领卫士以次登上高台。另有卫士持弓挟箭,
致礼之后走向射技场,踏在站处而射靶。此时,心平气和脸色端
庄,按着号令献技比武,射中的相互庆贺,没有射中也要行礼致歉。
国家有清明政治,因为有天子存在;诸侯有清明政治,因为君主走
正道;家庭没有坏风气,因为有仁父存在。因此,圣人教化百姓,那
些距离近的人就容易显现效果,考察距离远的人效果也很明显。
天事办好了叫作英明,地事办好了叫作昌盛,人事办好了叫作和
顺。即使只做了两件好事也要庆贺。违背这三个方面,那就叫作
愚民政策,愚民的行为是奸诈作风,奸诈必须受到处罚。因此,天
下就会太平国家就会安定,百姓也就不用借贷。小的聚居地不用
约法三章,大的聚居地更加安全。人多了也团结,人少了更亲密。
祭祀可以得上天赐福,出征可以归服万民。这是官民最大的幸
福。”鲁哀公说:
“夏商周三代,三代改朝换代,肯定要改变一些典章
制度,这附合天道吗?”孔子说:
“ 不能这样说!那是谋求以德保存
天下,还能保护昏愦的君王吗?前朝兴亡都是以小的部族取代大
的国家,正显示民意的变化。”鲁哀公说:
“ 说得好哇!您竟如此细
心教导我。”孔子说:
“我对君王常常没有什么话说,有话必定说尽,
对别人却从不如此。”鲁哀公说:
“ 您如何教导别人呢?”孔子说:
“不,我不能教导别人。过去,商代的彭祖和钟虺,在政策方面教导
士大夫,在官府工作中教导官吏,在技艺工作中教导一般人。该表
扬的也要稍加批评,该批评的也要稍加表扬,目的在于维系道德修
养,不要因几句话而加重人家负担。一般人可能因为几句话而坏
事,犹如夏王内穿华丽的衣服,外套粗布袍子,连国家的边境都走
不过去。”鲁哀公说:
“ 说得好啊!我只是问施政问题,您却能从历
代史事方面开导我。”孔子说:
“ 大王可能是问完了,研究黄帝的政
治制度,那可是各种制度之中最重要的礼制。”鲁哀公说:
“ 先王的
政治,是最美好的政治吗?”孔子说:
“ 那是最美好的。虽说还有更
・ ・
美好的政治,但必然都属于黄帝政治思想制度的延伸。照彻上天
的幸福,迎接它就会遇到吉祥;振作大地的幸福,创造它就会获取
昌旺;富裕民生的道德,守住它就会政权永长。”鲁哀公说:
“ 太好
了!”

〔《大戴礼・诰志》〕公曰:
“ 诰志无荒 ,以会民义。斋戒必敬,会
时 必节。牺牲必全,齐盛 必洁。上下  祀 ,外内无失节。其可以
省怨远灾乎?”子曰:
“丘未知其可以省怨也。”公曰:
“然则何以事神?”子
曰:
“以礼会时。夫民见其礼,则上下援,援则乐,乐斯无忧,以此怨省而
乱不作也。夫礼会其四时,四孟 ,四季 。五牲 ,五谷,顺至必时其
节也。丘未知其可以远灾也。”公曰:
“然则为此何以?”子曰:
“知仁合则
天地成 ,天地成则庶物 时,庶物时则民财敬d
,民财敬以时作,时作
则节事,节事以动众,动众则有极d
 。有极以使民则劝,劝则有功,有功
则无怨,无怨则嗣世久。唯圣人d
 。是故政以胜众d
 ,非以陵d
 众;众

以胜事,非以伤事;事以靖民,非以征d
 民。故地广而民众,非以为灾,
长之禄也。丘闻周太史曰:
‘ 政不率天下不由人,则凡事易坏而难成。’
虞史伯夷曰:
‘ 明孟d
 也,幽幼d
 也,明幽雌雄也。雌雄迭兴而顺至,正
,
之统也。日归 于 西,起 明 于 东。月 归 于 东,起 明 于 西。虞 夏 之 历d
正d
 建于孟春。于时冰泮,发蛰d
,百草权 d
,瑞雉无释d
,物乃岁俱
生于东d
 。以顺四时,卒于冬万d
 。于时鸡三号卒明,载于青色。抚d


十二月,节卒于丑d
,日月成岁。历再闰d
 以顺天道,此谓岁虞汁月d
。

天曰作明,曰与,维天是载;地曰作昌,曰与,维地是事;人曰作 d
 乐,曰
与,  。民之动能不远厥事,
维民是嬉d 民之悲色不远厥德,此谓表里 d
。

时合物之所生而蕃昌之道,如此,天生物,地养物,物备兴而时 d
 用常

节,曰圣人。主祭于天曰天子,天子崩,步于四川,代 d
 于四山,卒葬曰
帝。天作仁,地作富,人作治。乐治不倦,财富时节,是故圣人嗣则治。
文王治以俟时,汤治以伐乱,禹治以移众,众服以立天下。尧贵以乐治,
时举舜。舜治以德使力,在国统民,如恕;在家抚官,而国。安之勿变,
劝之勿沮,民咸废恶如进良。上诱善而行罚,百姓尽于仁而遂安之,此
・ ・
古之明制之治天下也。仁者为圣,贵次,力次,美次,射御次,古之治天
下者必圣人。圣人有国,则日月不食,星辰不陨,勃d
 海不运,河不满

溢,
川泽不竭,山不崩解,陵不施谷,川浴d
 不处,深渊不涸。于时龙至
 虻不食天
不闭,凤降忘翼。鸷兽忘攫,爪鸟忘距。蜂虿不螫婴儿,d
驹d
 。雒d
 出服d
,河出图。自上世以来,莫不降仁,国家之昌,国家之
臧,信仁。是故不赏不罚,如民咸尽力。车不建戈,远迩咸服,允使 d
来

往,他宾毕极。无怨无恶,率惟懿德。此无空礼,无空名。贤人并忧,残
毒以时省d
 。举良良,举善善。恤民使仁d
,日仁宾也。”

【校 注】
荒:同慌,模糊。《集韵・荡韵》“
:慌,昏也。或作荒。

会时:指盟誓之时节。《周礼・春官・大祝》:
“ 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
……四曰会。
”商周时期,族人常以会盟方式结众御外,或从事其它行动。
齐盛:指祭祀时所用粮谷要装满祭器。
(zo)祀:祭祀。
p
四孟:指一月、四月、七月、十月。
四季:指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
五牲:指用作祭品的牛、羊、猪、鸡、狗。
成:成全。
庶物:万物。

d 敬:以物表示敬谢之意。《后汉书・周燮传》:
“因自载到颖川阳城,遣生送
敬,遂辞疾而归。


d 极:通亟,急。《荀子・赋篇》“
:出入甚极,莫知其门。


d 唯圣人:一本作“世久唯圣人”,重复“世久”。

d 胜众:获取众心,征服众心。

d 陵:通凌。

d 征:通惩。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升部》“
:征,假借为惩。


d 明孟:
《史记・历书》“
: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是明以日月成为义,故
明训成。孟者长也,长大亦成就。


d 幽幼:
“幽”与“明”相对应,
“幼”与“孟”相对应。幽与明,在此有四种对应
・ ・
含义。一指月与日,二指阴与阳,三指幼与长,四指雌与雄。

d 虞夏之历:夏历以冬至所在的月为十一月,以冬至所在月以后的第二个
月为正月,即今之农历。

d 正:一月。

d 发蛰({
im):启蛰。

d 权? :起始,始生。

d 无释:
《史记》作“百草奋兴,秭 ? 先 ? 。
”无释,意谓无法释脱春意,应候而
鸣。

d 东:东方主春。

d 万:一本作分,又作方。

d 抚:抵临。
《庄子・在宥》“
: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


d 丑:夜一时至三时。指第二年的另一天。

d 再闰:古代阴阳合历,为调解阴阳历记时之差,故有闰月之说。五年闰两
次,即可“顺天道”。

d 岁虞汁月:一本无岁字,当 为 衍 文。虞,夏。汁 月,指 十 月,仲 冬 之 月。
《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行秋令,则天时雨汁,瓜瓠不成。
”郑玄注:
“ 雨汁
者,水雪杂下也。


d 作:创造。上同。

d 维民是嬉:与“惟……是……”句式相同,
“是”表示宾语前置。上同。

d 表里:一本和表表里里。

d 时:一本作日。

d 代:一本作伐,是。

d 勃:大。一本作孛。

d 浴:一本作洛。当通谷,谷水。

d ? :古蚊字。

d 天驹:当作“夭驹”,小兽,小畜。

d ? :洛水。

d 服:通符,此指洛书。

d 允使:诚信之使者。

d 以时省:按时检察。

d 使仁:使之归仁。

・ ・
【译 文】

鲁哀公说:
“君王发布的文告不能含糊,要符合民意。斋戒时
一定心存敬慎,盟誓时一定注重礼节。祭品牛羊猪一定要完整齐
全,祭品粮谷一定要丰盛干净。上祭天神下祭地神,外祭四方内祭
宗庙,不可失礼。如此,请问是不是可以减少怨愤远离灾祸呢?”孔
子说:
“我不知道这些是否可以减少怨愤。”鲁哀公问道:
“那么如何
事奉神灵呢?”孔子说:
“在会盟期间要注重礼仪。百姓看到各种礼
仪,就上下团结支援,相互团结支援就会快快乐乐,快快乐乐就不
会有忧愁,以此可以减少怨愤并且不会产生乱事。礼仪要符合四
个季节,尤其要符合四个孟月和四个季月。还要备齐五牲和五谷,
顺着时序必须按时祭祀节日。我不知道这样是否可以远离灾祸!”
鲁哀公问:
“既然这样说,那么怎样才可以远离灾祸呢?”孔子问:
“君王如果知道怎样才能符合仁道,天地才能成全国事,天地成全
国事万物才能按时成长,万物按时成长民财才能敬献给国家,民财
敬献给国家更知按时勤劳,按时勤劳更知节俭办事,节俭办事更容
易发动民众,发动民众是因为有紧急事情。有紧急事情就可以促
使百姓努力进取,努力进取就可以使人民建立功业,建立功业就可
以使人民无怨无悔,人民无怨无悔那么君王的事业就可千秋万世。
这些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因此,政治是用来征服民心的,并不是用
来欺凌民众的;发动民众目的是为了完成工作,不是为了有害工
作;
做好工作是为了安定百姓,不是为了惩治百姓。因此,土地广
大人民众多,不能认为是灾难,而是国家长久的福禄。我曾听西周
太史说过这样的话:
‘ 国家政策如果上不遵天意下不由民愿,那么
凡事都难成易坏。’虞舜的太史伯夷也说过:
“日为长大,月为幼小,
日象征雄,月象征雌。雌雄相继变化并顺次而达到终点,这是万物
发展的正常规律。太阳落到西方,又从东方升起。月亮落到东方,
又从西方发亮。夏代历法,正月建寅在孟春一月。此时冰化雪消,
百虫复,百草萌芽,雉鸡始鸣,万物都在此时生活于东风之中。
・ ・
顺次经过四季,最后到了冬天。此时,公鸡打鸣三次开始放亮,天
空还浮动着青灰色夜气。抵达十二月份,时间最后到月末丑时,日
月轮回而成一年。五年历经两个闰月以符合自然的规律,这就是
夏代的仲冬之月。上天创造光明,可以说又无私散布光明,光明浮
载着上天;大地创造茂盛,可以说无私散布茂盛,茂盛事奉着大地;
人类创造音乐,又无私散布音乐,音乐欢愉着人类。百姓的做事能
力不会远离那事情的性质,百姓的悲伤情态不会远离他个人修养
的程度,这就叫作表里相应。时机合乎万物生息的环境和繁盛之
道,这样,上天生育万物,大地养育万物,万物全部产生并被节俭使
用,掌握以上情况的人称作圣人。主祭上天的人叫天子,天子逝世
后,臣下奔走四方大河大山悼告天下,最后埋葬称作先帝。上天创
造仁爱,大地创造财富,人类创造太平。百姓永远喜欢太平世道,
更愿意节制使用财富,所以圣人继位就会出现太平盛世。文王之
治须等待时机,商汤之治须讨伐乱国,大禹之治须移民导流,只有
民心归服才能确立长治久安的天下。唐尧最可贵之处首先以音乐
施治,当时就举荐了大舜。虞舜之治是依靠德治而使用民力,在国
都统率万民,讲究恕道;在封地按察官吏,如同治国。安抚他们,不
要让他们改变志向;鼓励他们,不要让他们产生沮丧,这样百姓也
都会弃恶从善了。君上引导人们向善,又要施实违法处罚,百姓就
会归向仁义并安心工作,这就是古时明君治理天下的方法。仁德
最重要,其次是尊贵的身份,其次是勇力的贡献,其次是慈善的行
为,其次是射箭驾御的本领,古代能治好天下的人肯定是圣人。如
果是圣人在位,那么日月不会被蚀,星辰不会坠落,大海不会移位,
黄河不会溢满,川泽不会枯竭,高山不会崩毁,丘陵不会倒塌,河流
不会停止,深渊不会干涸。此时,神龙飞来而不去,凤凰降下而忘
飞。鸷鹰猛兽忘记抟杀伤人,爪足鸟雀忘记攻击斗架。蜂子蝎子
不蛰婴儿,蚊子牛虻不咬小兽。洛水献符,黄河献图。自上古以
来,上天没有一时不降仁德,国家的昌盛,国家的安定,实在是仁德
所致。因此,即使不赏不罚,百姓也会竭力报效国家。战车上不必
・ ・
载着武器,远近的人民都会归服,诚实的使者相互交往,其它各国
的宾客也都来观览。人民之间没有怨恨没有争斗,全部遵循仁德
办事。这里没有空洞的礼仪,没有空洞的名份。贤良的人们都忧
虑国事,丑恶违法的事有人按时检察。他们推举有才的人,推举有
德的人。他们体恤民情,使民爱仁,每日效法具有仁德的榜样。”

“用兵者,其由 不祥乎?”子曰:
〔《大戴礼・用兵》〕公曰: “ 胡为其不
祥也!圣人之用兵也,以禁残止暴于天下也。及后世贪者之用兵也,以
刈百姓危国家也。”公曰:
“ 古之戎 兵何世安起?”子曰:
“ 伤害之生久
矣!与民皆 生。”公曰:
“蚩尤 作兵与?”子曰:
“ 否。蚩尤庶人之贪者
也,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厥身。蚩尤 欲 而无厌者也,何器之能
作!蜂虿挟螯而生,见害而校,以卫厥身者也。人生有喜怒,故兵之作
与民皆生。圣人利用而弥之,乱人兴之丧厥身。《诗》 云:
‘ 鱼在在藻,
厥志在饵。’
‘ 鲜民 之生矣,不如死之久矣。’
‘校 德不塞,嗣武于孙
子。’圣人爱百姓而忧海内,及后世之人思其德,必称其仁。故今之道尧
舜禹汤文武者,犹威致王,今若存。夫民思其德必称其人,朝夕祝之,升
闻皇天,上神歆 焉。故永其世,而丰其年也。夏桀、商纣羸d
 暴于天
下,  于天,粒食之民d
暴极不辜,杀戮无罪,不祥d  布散厥亲。疏远国

老, ,
幼色是与d 而暴慢是亲d
 。谗贷处谷d
,法言法行处辟d
 。d
替
天道,逆乱四时。礼乐不行,而幼风是御d
 。历失制,摄提d
 失方。邹
大无纪d
,不告朔于诸侯,玉瑞d
 不行。诸侯力政,不朝于天子,六蛮四
夷d
 交伐于中国。于是降之灾,水旱臻焉,霜雪大满,甘露不降,百草 
黄,
五谷不升,民多夭疾,六畜 d
 。此太上之不论不议也, 伤厥
身,失坠天下。夫天下之报殃于无德者,必与其民。”公惧焉,曰:
“ 在民
上者可以无惧乎哉!”

【校 注】
由:通猷,谋略。
戎:一本作“用”字。
・ ・
皆:同偕。下同。
蚩尤:古人名。传说不一,本文认为是古代庶人,
《周礼・春官》作如是说。
另据,《逸周书》《
、太平御览》、
《 庄子》等以为炎帝臣。 《管子》、
《 越绝
书》等以为黄帝臣。 《尚书》《
、 吕氏春秋》、
《 战国策》以为九黎之君。
《山海经》《
、史记》以为古天子。按:蚩尤,古代东南方部落酋长,骁勇善
战,以金为兵,深得部族拥戴,后与中原大部族斗争中失败,被擒杀。
欲:古汉语中,欲望之欲,一般写作 ? 。
诗:第一首属古逸诗。
鲜民:指居丧之孤儿。此诗出自《诗经・小雅・蓼莪》。
校:通绞,牢固。《周礼・考工记・卢人》:
“举围欲细,细则校。
”第三首亦属
古逸诗。
歆:欣喜。

d 羸:一本作赢。

d 不祥:不顺从。

d 粒食之民:以谷物为食之平民。

d 幼色是与:幼色,美色。与,结合,交合。是,表示宾语前置。

d 暴慢是亲:亲近残酷骄横的人。句法同前。

d 处谷:位居于食禄。

d 辟:罪。

d ? :同夭,摧折。

d 幼风是御:演奏靡靡之音。幼风,俞樾《群经平议・大戴礼记二》:
“ 幼风谓
靡靡之乐。
”御,弹奏,演奏。

d 摄提:寅年之别称,又称摄提格。《尔雅・释天》: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
”古
以岁星在天宫运转方位纪年。岁星指向斗牛之间(即寅宫)称摄提格。

d 邹大无纪:
《汉书》作孟陬无纪。《释名・释书契》:
“邹,狭小之言也。
”杨树
达《长沙方言续考・邹鲰》论及《思益堂日札》卷九云:
“吾乡谓有村气不冠
冕日邹,不知何解……”按:
《 史记・项羽本纪》云:
“ 鲰生说我”。鲰,小鱼
曰鲰,古以鲰生称贱视之年小后生,故曰鲰即小之义。邹、鲰、陬,三字通
用。邹大无纪,意谓小大之事尽无纲纪。

d 玉瑞:玉制符信。

d 六蛮四夷:指南方和东方的少数民族。

d ? ? :病死。? ,当作“瘁”。? ,同瘿,颈肿。
・ ・
【译 文】

鲁哀公问道:
“ 用兵打仗,这种图谋是不吉利的吧?”孔子说:
“怎么能说这是不吉利的事呢!圣人用兵打仗,目的是在天下禁止
残暴政治。至于后代贪婪者用兵,目的却是杀戮百姓危害国家。”
鲁哀公问道:
“古代的战争是什么时代产生的?”孔子说:
“伤害生灵
的战争由来已久了!它和人类出现是同时产生的。”鲁哀公问道:
“蚩尤时代已经开始制造兵器了吗?”孔子说:
“ 没有。蚩尤不过是
一个平庸贪婪的人,他看到利益就不顾仁义,不顾亲人,以至于丧
失自己的生命。蚩尤为人昏乱,淫欲不厌,他能制造什么兵器呢!
他如同黄蜂蝎子以刺人而求生存,只要发现利害就去与人争斗,目
的就是卫护自身利益。人生都有喜爱或反对的事情,因此战争与
人类是同时产生的。只不过圣人利用战争而制止暴政,坏人发动
战争终于自丧其身。《诗经》上说:
‘ 鱼儿游在绿藻之中,它的心思
却在鱼食之上。’又说:
‘ 这个孩子活在人世上,不如早些死了好。’
‘坚固之德不可阻止,强大武功传留子孙。’圣人慈爱百姓,忧虑天
下,
直到后代人们思念圣人之恩,必然称颂圣人之仁。因此,今天
那些追求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的人,
还敬畏这些先王,好像他们仍存活在这个世界。百姓思念他们祈
祷,
声音上闻于皇天,下神自然异常欣喜。所以,就会永远保佑其
家世,并使其年成五谷丰登。夏桀、商纣的时代,饿死的人白骨暴
露于天下,残害无辜,杀戮无罪,不敬上天,使普通民众背井离远离
亲人。他们疏远国家老臣,交合稚嫩美色,亲近奸邪小人。谗谄贿
赂的人食俸禄,正言直行的人得罪过。他们妄图摧折改变天道,违
逆破坏天时。不行礼乐孝化,演奏靡靡之音。日月运行失去规律,
岁星运转失去方位。无论小事大事都没有纲纪,不向诸侯发布政
令,不执行国家信约。诸侯之间武力征伐,不再去朝拜天子,以至
于南方六蛮东方四夷交互攻伐中原。于是上天连降灾祸,水旱之
・ ・
灾连年,霜雪之灾满地,喜雨不降,百草枯黄,五谷不收,人多病死,
六畜无食。这些事上边不闻不问,终于伤害自身,失去天下。上天
下地报应无德的君王,必将殃及百姓。”鲁哀公听后十分恐惧,说:
“在百姓之上的君王,可以无所恐惧吗!”

〔《大戴礼・少间》〕公曰:
“今日少 间,我请言情于子。”子愀然 变
色,迁席而辞曰:
“君不可以言情于臣,臣请言情于君,君则不可!”公曰:
“师之而不言情焉,其私不同!”子曰:
“ 否。臣事君而不言情于君,则不
臣;君而不言情于臣,则不君。有臣而不臣犹可,有君而不君,民无所
错 手足!”公曰:
“吾度其上下,咸通之,权其轻重居之。准 民之色,
目既见之;鼓民之声,耳既闻之;动民之德,心既和之;通民之欲,兼而壹
之。爱民亲贤,而教不能,民庶说 乎!”子曰:
“ 说则说矣,可以为家不
可以为国 。”公曰:
“可以为家,胡为不可以为国?国之民家之民也。”
子曰:
“国之民诚家之民也,然其名异,不可同也。同名同食曰同等,唯
不同等,民以知极 。故天子昭有神于天地之间,以示威于天下也;诸
侯修礼于内,以事天子。大夫修官守职以事其君,士修四卫 ,执技论
力,以听乎大夫。庶人仰视天文,俯视地理,力时使以听乎父母。此惟
不同等,民以可治也。公曰:
“ 善哉!上与下不同乎?”子曰:
“ 将以时同
时不同。上谓之闲 ,下谓之多疾d
 。君时同于民,布政也;民时同于
君,服听也。上下相报而终于施。大犹 d
 已成发其小者,远犹已成发其
近者,将行重器先其轻者。先清而后浊者d
,天地也。天政d
 曰正,地
政曰生,人政曰辩d
 。苟本正则华英必得其节以秀孚矣,此官民之道

也。”公曰:
“善哉!请少复进焉。”子曰:  状,
“昔尧取人民 d 舜取人以色,
禹取人以言,汤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北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
如此。”公曰:
“ 嘻!善d
 之不同也。”子曰:
“ 何谓其不同也?”公曰:
“同
乎?”子曰:
“同。”公曰:
“人状可知乎?”子曰:
“不可知也。”公曰:
“五王取
人各有以举之,胡为人之不可知也?”子曰:  而视,相而
“ 五王取人比d
望d
 。五王取人各以己焉,是以同状。”公曰:
“ 以子相人,何如?”子曰:
“否,丘则不能五王取人。丘也,传闻之以委于君。丘则否能,亦又不
・ ・
能。”公曰:
“我闻子之言始蒙d
 矣。”子曰:
“由君居之,成于纯,胡为其蒙
也?虽古之治天下者,岂生于异州d
 哉!昔虞舜以天德嗣尧,布功散德
 来服,
制礼,朔方幽都d 南抚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d
 。西王母来献

其白琯。粒食之民昭然明视,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
 禹代兴,
搜、氐、羌、来服。舜有d 禹卒受命,乃迁邑姚姓d
 于陈。作物

配天,修德使力,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
服。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孙桀即位。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于
淫于乐,德昏政乱。作宫d
酒,  高台, 池土察d
,以民为虐。粒食之
民d
 焉,几亡,乃有商履d
 代兴。商履循礼法,以观天子,天子不说,
则嫌d
 于死。成汤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
 姓于杞d
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d  。发厥明德,顺民天心啬d


地,作物配天,制典慈民,咸合诸侯。作八政d
,命于总章d
 。服禹功以

修舜绪,为副d
 于天。粒食之民昭然明视,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
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成汤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
有武丁即位。开先祖之府d
 ,取其明法,以为君臣上下 之 节,殷 民 更

眩d
 。近者说,远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视。武丁年 d
 崩,殷德大破,九
世乃有末孙纣即位。纣不率先王之明德,乃上祖夏桀行,荒耽于酒,淫
佚于乐,德昏政乱。作宫室高台,汗池土察。以为民虐。粒食之民忽然
几亡,乃有周昌d
 霸,诸侯以佐之,纣不说。诸侯之听于周昌,则嫌于

死,乃退伐崇d
、许魏,以客事天子。文王卒受天命,作物配天,制无d


用,
行三明d
,亲亲尚贤,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
氐、羌,来服。君其志焉,或傒d
 将至也。”公曰:
“大哉!子之教我政也,
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子曰:
“ 君无誉臣,臣之言未尽,请尽臣之
言。君如财之d
 ,曰:于此有功匠焉,有利器焉,有措扶焉。以时令其

藏,
必周密。发如用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可以事亲,可以事君。可
用于生,又用之死。吉凶并兴,祸福相生,卒反生福,大德配天。”公愀然
其色,曰:
“难立哉!”子曰: ,
“ 臣愿君之立知d 如以观闻d
 也,时d
 天之

气,用地之财。以生杀于民,民之死不可以教。”公曰:
“我行之其可乎?”
子曰:
“唯此在君,君曰足臣恐其不足d
;君曰不足,举其前必举其后,举
・ ・
其左必举其右。君既教矣,安能无善!”公吁焉其色曰:
“ 大哉!子之教
我制也,政之丰也,如未之成也。”子曰:
“ 君知未成,言未尽也。凡草木
根d
 伤,则枝叶必偏枯d
,偏柘是为不实,谷亦如之。上失政大,及小
人畜谷。”公曰:
“所谓失政者,若夏商之谓乎?”子曰:
“否。若夏商者,天
夺之魄,不生德焉。”公曰:
“ 然则何以谓失政?”子曰:
“ 所谓失政者,疆
蒌d
 未亏,人民未变,鬼神未亡,水土未 d
 。糟者犹糟,实者犹实,玉
者犹玉,血者犹血,酒者犹酒。优以继湛d
 ,政出自家门,此之谓失政

也。非天是反,人自反。臣故曰,君无言情于臣,君无假人器,君无假人
名公。”

【校 注】
少间:少,稍。间,闲暇。上古无“间”字,后起之“间”字上古写作“ ? ”。
“间”与“? ”,一般不与“闲”字通用。一本“少? ”作“少闲”,误。
愀然:面色变动貌。
错:通措。
准:揣测。
庶说:庶,副词,表示可能或希望。
国:诸侯;辖地称国,大夫辖地称家。
极:两极,指名位之两端。一说最高地位称极。
四卫:保卫四方。
闲:木栅栏,引申作防范。

d 疾:害。

d 犹:通欲。《周礼・秋官・小行人》:
“ 其悖逆、暴乱、作慝、犹犯令者为一
书。

 “先清”句:此句谓天地浑沌初开之情形。《说文解字》:
d “ 轻清阳为天,重
浊阴为地。


d 政:职责。
《国语・晋语一》“
: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d 辩:通辨。

d 民:一本作以,是。

d 善:指五王取人之“善”。
・ ・

d 比:比并。

d 相而望:相,相面。望,远处观察。

d 蒙:疑惑。

d 异州:
《书・禹贡》“
:禹别九州。
”按:三代以后多袭古州之名。后以九州称
中国。异州,异域之州,指外国。

d 朔方幽都:北方幽都。《书・尧曲》:
“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 史记・
五帝纪》“
:申命和叔居北方。


d 俾:顺从。王引之《经义述闻》:
“ 俾者,从也。犹《鲁颂》? 宫诗‘至于海
邦,莫不率从’也。
”率俾,率从,相率而从。

d 有:一本作崩,是。

d 姚姓:舜之子商均受夏封赐,封地在陈,赐姓姚。

d 宫:一本其下有宝字。

d 土察:地下宝。按:察字之本义,以形考,据孔广森《补注》:
“ 察之本义非
审察。乃屋宇下覆之名,故字从山,训覆。
”土察即土覆屋,犹今之地下
室,以为冷冻藏物之用。

d  :通闷,忧闷。《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吴越受令,荆楚  忧。


d 履:成汤,名履,号汤,建国为商。

d 嫌:疑惑。

d 姒:夏禹之姓。

d 杞: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杞县。

d 啬:通穑。

d 八政:八种施政方面,其说不一,参见《书・洪范》《
、礼・王制》。

d 总章:明堂之西宝,此处多为行礼议政之所在。

d 副:助。

d 府:府库,指积业。

d 眩:同炫,光明。一本作服。

d 年:一本作卒,是。形所而误。

d 周昌:周文王姓姬,名昌。

d 崇:古国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澧水西。其首领名崇侯虎,被周文王
吞灭。许魏,不详。

d 无:一本作典,是。形近而误。

d 三明:日月星谓三明,古时常以三明代指三代先王。崔豹《古今注》:
“三
・ ・
王,三明也;五霸,五岳也。
”此指虞舜、夏禹、商汤三代明君之政。


d 傒(y
p):等侍。

d 财之:以之为财。之,代指先王之德。


d 知:同智,指智德。


d 观闻:一本作问观。


d 时:同伺,等待。


d 不足:此下,一本有臣恐其足四字。


d ?(c
s):皮。

d 偏枯:一边枯死。


d 疆蒌:环绕之疆界。蒌,通娄,环绕。


d ?(zo):坐垫,名词活用作动词,践踏。
p

d 湛:逸乐。

【译 文】
鲁哀公说:
“今日稍有空闲,请允许我谈谈和你的个人感情。”
孔子脸上冷然变色,离开座席辞谢道:
“君主不可以和大臣谈私情,
大臣要和君主谈私情,君主也不能同意!”鲁哀公说:
“ 先生的不谈
私情,是说二者的个人想法不同吧!”孔子说:
“ 不是。臣子事奉君
主而不与君主谈私情,君主往往认为这不是好大臣;君主不与大臣
谈私情,臣子往往不认为这不是好君主。臣子如果不是好臣子还
可以,君主如果不是好君王,那么百姓可就不知道怎么办好了!”鲁
哀公说:
“无论做任何事,我首先考虑上下各种关系,勾通之后,再
权衡利害轻重而采取相应的办法。揣度百姓的脸色,眼睛要看清
实情;鼓动百姓的心声,耳朵要听清反应;促进百姓的德育,心里要
迎合要求;统一百姓的想法,兼顾其它并化而为一致的行动。爱护
百姓亲近贤才,还要教育无能的人,这样百姓可能都会高兴吧!”孔
子说:
“高兴确实是高兴,但这样的人只可以治家却不可以治国。”
鲁哀公说:
“既然可以治家,为什么不可以治国?诸侯之国的臣民
也包括大夫之家的臣民。”孔子说:
“诸侯之国的臣民确实包括大夫
・ ・
之家的臣民,然而二者毕竟名份有异,身份不可能相同。同样的名
份同样的俸禄才可以说是同等的位次,只因为不是同等的位次,因
此百姓都了解名份的高低。因此,天子光照神异于天地之间,以向
天下人显示威严;诸侯修养礼仪于国内,以事奉天子。大夫修定官
府规则,坚持府衙职守,以事奉其君主。将士整治四方护卫,手执
兵器讨论武功,听命于大夫。普通民众仰视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
山川湖海的走势,挥力劳作时听从父母的安排。这些只因为名份
等次不同,人才是可以治理的。鲁哀公说:
“ 说得好啊!名位在上
与名位在下的人心情是不同的吗?”孔子说:
“ 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名位在上者制定法律规则,称之谓制定防范;名位在下者接受法律
规范,称之谓多有防害。君王的心情有时与百姓相同,那是根据现
实发布的政令;百姓的心情有时与君王相同,那是令人信服的政
令。上下相对应合终结全部施政工程。想要完成大事业应从小事
做起,想要完成远计划应从近处做起,准备搬运重器应先从轻物开
始。先是一片清亮的景观,然后是一片混浊的景象,那是天地开僻
之初的过程。上天的职责是使万种事物归于正道,大地的职责是
使万种生物得以生长,人类的职责是使人间是非能够辨清。假使
根正那么花朵到一定时节必然结出果实,这个比喻正反映官民之
间的关系。”鲁哀公说:
“ 说得好!请你再稍微展开些谈谈。”孔子
说:
“古时,唐尧以外形选取人才,虞舜以脸色选取人才,夏禹以言
谈选取人才,商汤以声音选取人才,周文王以气度选取人才,这四
个朝代五位帝王就是如此选取人才来治理天下的。”鲁哀公说:
“啊!这些优良的取材方法是不相同的。”孔子反问道:
“ 怎么能说
不相同呢?”鲁哀公说:
“相同吗?”孔子说:
“相同。”鲁哀公说:
“通过
人的状貌就可以了解人的内心吗?”孔子说:
“当然不能全部了解。”
鲁哀公说:
“五位君王在选取人才时各有不同的恰当举措,那为什
么又说不能全部了解呢?”孔子说:
“五位帝王在选取人才时不但相
互比较,而且还要侧面观察。五位帝王选才虽然各有自己的特色,
但同是从状貌方面下手。”鲁哀公说:
“ 如果让你相面选取人材,如
・ ・
何?”孔子说:
“不能这样说,我确实不能象五位帝王那样选取人才。
我啊,只是根据传到听到的,把这些情况交给君王。我没有这个能
力,也不能象五位帝王那样选取人才。”鲁哀公说:
“ 我听到您这句
话倒糊涂了。”孔子说:
“ 选才的事应由君王担任,这样才能发现真
才,怎么说糊涂了呢?即使是古代治国人才,难道他们生长在远方
异国吗!过去虞舜以天赐之大德继承唐尧的君位,他建功立业,德
教百姓,制定礼义,终使北方的幽都部族归服,又安抚了南方的交
趾,凡日月所照之城邦没有哪个不相继顺从。西王母也来进献白
玉管。普通民众都看得很清楚,民众一旦明白礼教,就可以通行天
下。远方的肃慎、北发、渠搜、氐、羌,都赶来归化。虞舜去逝后大
禹所率部族相继兴盛,夏禹最后受命继位,于是把姚姓氏族迁到陈
地。做事要符合天意,修德要尽心竭力,只要百姓明白礼义教化,
就可以通行天下。远方的肃慎、北发、渠搜、氐、羌,都主动赶来归
服。夏禹去逝后又传了十七代,一直到末代夏桀即位。夏桀不遵
循先王的英明德政,却沉溺于酒色,浸淫于逸乐,道德昏庸,政风混
乱。又建宫宝筑高台,掘水池挖地屋,把百姓当作虐害对象。饥荒
民众忧心忡忡,大多逃亡在外,在这种情况下商汤一族兴盛起来。
商汤遵循先王礼法,以此评论天子夏桀,夏桀很不高兴,商汤担心
将被处死。商汤终于接受天命,不忍见天下民众被杀戮,不能寿终
正寝,因此放逐了夏桀,遣散了他的辅臣,商汤把夏禹姒姓家族迁
移到杞地。商汤发扬其英明之德,顺民心,顺天心,勤耕作,做事符
合天意,制作典章,慈爱人民,事事都合乎诸侯的希望。施实八政
程序,聚议于明堂西室。尊用夏禹的功德,修养虞舜的政风,以辅
助实行天命。普通民众都看得清楚,一旦百姓明白礼义教化,就可
以通行天下。远方的肃慎、北发、渠搜、羌,都赶来归服。成汤最后
去逝,殷商的国威受到一些损伤。又经过二十二代,到武丁即位。
他开创先祖积业,选用那些英明法度,作为君臣上下的约法,殷商
国民的前途更加光明。近处的百姓欢天喜地,远方的边民纷至沓
来,普通民众都看得很清楚。武丁最后去逝,这对殷政治产生很大
・ ・
损害,经过九代直至末世商纣王即位。纣王不遵循先王英明之德
政,反而效法古代荒淫夏桀之类,沉溺于酒色,浸淫于逸乐,道德昏
愦,政风混乱。建宫室筑高台,掘水池挖地屋,把平民当作虐害的
对象。普通民众忽然之间几乎全部流亡在外,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了霸主姬昌,其它诸侯也都暗助他,纣王当然不高兴。虽说诸侯都
听从姬昌的议见,却又担心被纣王处死,于是反过来攻伐崇侯虎和
许魏,以讨好纣王。最后姬昌终于接受天命文王即位,他做事符合
天意,制定典章制度,施行三代明政,亲近亲人,推崇贤才。只要百
姓明白礼仪教化,就可以通行天下。遥远的肃慎、北发、渠搜、氐、
羌,都派人表示归服。君王的政治理想就在这里,有人在等待它的
到来。”鲁哀公说:
“伟大啊!您教导我治政之道,又序列五代先王
的圣德,如此详尽又细腻!”孔子说:
“大王不要赞誉我,我的话还没
说完,请允许我把话说完。君王如果认为先王圣德是一笔财产,我
就要说:在这里要有能工巧匠,还要有锋利的工具,再有一套完善
工作方法和手段。有时使之藏而不用,必周密保管。如果拿出一
用,先王圣德既可以知古,也可以察今,还可以事亲,又可以事君。
可用于生前,又可以用于死后。人世上,吉事与凶事是同时产生
的,祸事与福事是共同出现的,祸的尽头反变成福,伟大的品德符
合天意。”鲁哀公听后脸上冷然变色,说道:
“ 先王之德难以学到
啊!”孔子说:
“我希望大王首先确立智德,如以智德观察了解事物,
比如等待天的节气,采用地的出产。再把生杀予夺的刑法告诉百
姓,百姓若到死那天,您就不能教了。”鲁哀公说:
“我推行先王之德
教够格了吧?”孔子说:
“这只在君王自己,君王说够了,我可能担忧
不够;君王说不够,无论如何都要举出前边的事还必须举出后边的
事,举出左边的事还必须举出右边的事,须反复印证才行。君王既
然已经教过百姓了,怎么能没有好结果呢!”鲁哀公脸上流露出感
叹之色,说:
“太伟大了!你还教导我实施的方法,政治是多么丰富
多彩,事业好像尚未成功。”孔子说:
“大王知道尚未成功,我的话还
没说完。凡是草木的根皮受伤,它的枝叶必有一边干枯,干枯当然
・ ・
就不能结果实了,五谷也是这样。上边出现了错误的政策是大事,
会殃及下边的小百姓,甚至连及家畜粮食。”鲁哀公说:
“ 所谓出现
错误政策,就像夏商的末年吗?”孔子说:
“不是。像夏商末年,那是
上天夺去了他们的魂魄,不让他们产生道德观念。”鲁哀公问道:
“既然这样,那什么叫出现了错误政策?”孔子说:
“我所说出现了错
误政策,是指环绕的疆界未受破坏,国内的百姓未遭变故,祭祀的
鬼神未能离去,国家的山水未被践踏。然而糟糠还是糟糠,粮食还
是粮食,宝玉还是宝玉,血仍是血,酒仍是酒。优伶日以继夜地寻
欢作乐,政策出自达官贵人的家门,这就叫作出现了错误政策。如
此,
并非是上天反对他们,而是他们反对自己。我因此说,君王不
能与大臣讲私情,君王也不能借助别人显示自己有气量,君王更不
能借助别人让朝廷获得名声。”

“ 三皇 设言,民不违;
〔《公羊・襄二十九年》何休《解诂》〕孔子曰:
五帝画象 ,世顺机 ;三王肉刑,揆 渐加。应世黠巧,奸伪多。”

【校 注】
三皇:传说不一,流行说法有二,其一谓天皇、地皇、人皇。其二谓伏羲
氏、神农氏、燧人氏。
画象:制定法条。
机:控制器物之关键。用为动词,管制。
揆:法度。

【译 文】
三皇说过的话,百姓从不违犯;五帝制定的法令,世上顺从管
制;三王实行肉刑,法度逐渐加重。这是为了应付世上的狡黠乖巧
心态,因为奸邪伪善的罪恶增多。”

・ ・
〔《初学记・九》引《七经义纲》〕孔子曰:
“ 天子之德感天地,洞 八
方。以化 合神者,称皇;德合天者,称帝;德合仁义者,称王。”

【校 注】
洞:深入。
化:教育的思想和方法。

【译 文】
孔子说:
“天子之德应能感动上天下地,深入四面八方。教化
合乎神意的,称皇。道德合乎天意的,叫帝。品质合乎仁义的,叫
王。”

〔《艺文类聚・十一》引《帝王世纪》〕孔子称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
方。是以化合神者,称皇。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

【译 文】
孔子曾说过:天子的道德能感动天地,深入八方。因此教化合
乎神意的,称作皇。道德合乎天意地意的,称作帝。品德合乎仁义
的,称作王。

〔《史记・商君传》〕孔丘有言曰:
“ 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
退。”

【译 文】
孔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 能够推举贤才并受到拥戴的君
王,事业必将发展;身边聚集一些庸才并已统治天下的君王,事业
必将倒退。”

・ ・
〔《后汉书・翟黼传・黼上疏》〕孔子曰:
“吐珠于泽,谁能不含 ?”

【校 注】
不含:原注:
《春秋保乾图》曰:
“臣功大者,主威侵权,并族害己,奸行吐珠
于泽,谁能不含?

【译 文】
孔子说:
“把宝珠吐到大泽之中,谁能不想夺过去含为己有?”

〔《后汉书・李云传》云上书〕孔子曰:
“帝者谛 也。”

【校 注】
谛:真实无谬的道理。原注:
《 春秋运斗枢》曰:
“ 五帝修名立功,修德成
化,
统调阴阳,招类使神,故称帝。帝之言谛也。
”郑元注云:
“ 审谛于物
也。

【译 文】
孔子说:
“帝王应该把握住真理。”

〔《后汉书・五行志》注引《魏志・高堂隆对》〕孔子曰:
“ 灾者,修 类
应行,精 相感,以戒人君。”

【校 注】
修:善。修类,指美善之事物。
? :妖气。

・ ・
【译 文】
孔子说:
“所谓灾难,凡美善的事物都是应运而生的,于是精气
与妖气相继出现,以此灾难而警诫人君。”

〔《荀子・王制》〕孔子曰:
“ 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
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

【译 文】
大节好,小节也好,这是上等君主;大节好,小节时好时坏,这
是中等君主;大节不好,小节即使好,我也不看他别的了。”

〔《荀子・哀公》〕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哀公
曰:
“寡人问舜冠于子,何以不言也?”孔子曰:
“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
者矣。其政好生而恶杀焉,是以凤在列树,麟在郊野,乌鹊之巢可俯而
窥 也。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

【校 注】
有务而拘领:有帽子和弯曲的领子。务,通冒,冒即帽。拘,通句,弯曲。
杨? 注曰:
“务读为冒。拘与句同,曲领也。言虽冠衣拙朴而行仁政也。

上古之冠,覆首及项,一而二用。
可俯而窥:意谓无人加害。

【译 文】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大舜的帽子是什样的,孔子没有回答,又问
了三次孔子还是不说话。鲁哀公说:
“ 我问您大舜戴什么样的帽
子,为什么不说话?”孔子说:
“古代的帝王,都戴帽子并且帽子下边
还带有曲领。他们政治思想的根本是喜爱生命憎恶杀戮,因此凤
凰群栖息树上,麒麟漫游郊野,乌鹊的巢可以俯身观望。君王不问
・ ・
这些,却问舜的帽子什么样,这是我不回答的原因。”

〔《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
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
危也。”孔子曰:
“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
“非吾子 无所闻之也?”孔子曰:
“ 君人庙门而右登,自阼阶 仰视榱
栋 ,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不至矣?君昧
爽 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
将焉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 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
庭 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
亡国之虚 则必有数盖 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不至矣?且丘闻
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
将焉不至矣?”

【校 注】
吾子:对称代词。
阼({
vw)阶:堂前东边台阶。君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
榱(d
vp)栋:椽子、脊檩。
昧爽:天将亮之时。
栉冠:梳发戴帽。
日昃({
o):日偏西之时。
末庭:朝廷大堂之远处。此指诸侯朝拜所立之处。
虚:墟之本字。
数盖:数处。

【译 文】
鲁哀公对孔子说:
“ 我生活在深宫之中,成长在女人手里。因
此,我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不知道什么是辛劳,
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不知道什么是危险。”孔子说:
“君王这些疑问,
・ ・
都是圣明君王的疑问。我本是山野中的小人物,怎么能知道这些
呢?”鲁哀公追问道:
“如果你不说,我就无从听到答案了?”孔子说:
“君王走进庙门,向右登上台阶,自阼阶仰视可以看到椽子和脊檩,
俯身又可以看到几案,那祭器灵位还在而人已远去。君王由此想
下去,悲事当然悲哀,怎么会没有感到悲哀呢?君王天未亮就起身
梳头戴帽,天刚亮就上朝理政,一事处理不合适,就将造成祸乱。
君王由此思考下去,忧事当然要忧愁,怎么会不忧愁呢?君王早晨
上朝治事,晚上退朝回宫,各地诸侯及其子孙肯定有在朝听政的。
君王由此想下去,辛劳当然辛劳,怎么会没有感到辛劳呢?君王经
常出入鲁国四境国门,远望鲁国四邻,亡国的废墟必定还有几处凄
然而立。君王由此思考下去,恐惧当然要恐惧,怎么会不恐惧呢?
再说我曾听人讲:君王如船,百姓似水;水可以渡船,水也可以翻
船。君王由此想下去,危险肯定是危险,怎么会感到没有危险呢?”

〔《新序・杂事四》〕哀公问孔子曰:
“寡人生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
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
也。”孔子辟席曰:
“吾君之问,乃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言之!”
哀公曰:
“否,吾子就席。微吾子,无所闻之矣。”孔子就席曰:
“然。君入
庙门,升自阼阶。仰见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
哀,将安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旦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
以此思,忧则忧,将安不至矣?君平旦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
有在君之门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安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
望鲁之四郊,亡国之墟列必有数矣。君以此思,惧则惧,将安不至矣?
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
危,将安 不 至 矣?夫 执 国 之 柄,履 民 之 上,懔 乎!如 以 腐 索 御 奔 马。
《易》曰‘履虎尾’
《诗》曰:
‘如履薄冰’,不亦危乎!”哀公再拜曰:
“寡人虽
不敏,请事斯语矣。”

・ ・
【译 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
“ 我生在深宫之中,长在女人之手。我从
不知什么是悲哀,不知什么是忧愁,不知什么是辛劳,不知什么是
恐惧,不知什么是危险。”孔子离开座席说道:
“君王的疑问,是圣明
君王的疑问。我是个小人物,哪里能说明白呢!”哀公说:
“不,您还
是坐下。如果不是您,我就无从听到答案了。”孔子席地而坐,说
道:
“好吧。假使君王走进祖庙门,从阼阶登上去。首先仰身看到
椽子和脊檩,再俯身看到几案,那祭器和灵位还在而人已埋在地
下。君王由此想下去,悲事当然要悲哀,怎么能不感到悲哀呢?君
王天未亮就起身梳头戴帽,天刚亮就上朝理政,一件事没有处理
好,
就可能酿成祸乱的端倪。君王由此想下去,忧事当然要忧愁,
怎么能不感到忧愁呢?君王早晨上朝理政,晚上退朝还宫,诸侯及
其子孙肯定有在门庭等着谈事的。君王由此想下去,辛劳当然辛
劳,怎么能不感到辛劳呢?君王经常出入鲁国四境的国门,远望鲁
国四邻,亡国的废墟必定还有一些排列在那里。君王由此想下去,
恐惧当然恐惧,怎么能不感到恐惧呢?我听说:君王如船,民众似
水;水可以渡船,水也可以翻船。君王由此想下去,危险当然危险,
怎么能没有感到危险呢?手执国家权柄,脚踏万民之上,令人战 
的位置啊!如同以腐烂的索牵着一匹狂奔的马。《周易》履卦上
说‘踩着老虎的尾巴’,
《诗经・小雅・小旻》上说‘如同走在薄冰的河
流之上’,这不是很危险吗?”鲁哀公两次下拜之后说道:
“我虽然不
是个聪敏的人,请允许我把这些话当作座右铭。”

〔《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绅委章甫 ,有益于仁乎?”孔
子蹴然 曰:
“君号 然也?资衰苴杖 者,不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
使然也。黼衣黼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且丘闻之,好
肆 不守折 ,长者不为市窃 。其有益与其无益,君其知之矣。”

・ ・
【校 注】
绅委章甫:绅,士大夫所系之大腰带。委,又称委貌,周人所戴帽。章甫,
商代帽子,周代用为祭祀礼帽。此上,名词活用作动词。
蹴然:面色吃惊貌。
号:通胡。
《孔子家语》作“君胡然也”。
资衰苴杖:资衰,资,通齐。即齐衰。五服内之丧服,其下部有缝齐与不
缝齐与不缝齐之分,故称。苴杖,苴,通粗,粗劣,即粗劣之杖。《礼记・丧
服小记》“
:苴杖,竹也。

好肆:喜好市场商肆者,即商贩。
折:折本,蚀本。
窃:古时轻视商贩,以为其谋利如窃贼,故言“长者不为市窃”。一说当属
下,窃当作察之讹字。

【译 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
“ 腰间扎着大带,头上戴着帽子或礼帽去
祭祀,这对仁道有好处吗?”孔子惊诧道:
“ 君王为何这样说呢?穿
着丧服拄着竹杖,不能听音乐,不是耳朵不愿意听,而是服丧规矩
使之然。上穿黑白衣下穿黑青裳,不能吃肉食,不是嘴不愿意品
味,而是服丧规矩使之然。再说我听过一句俗语:商贩不卖折本的
货物,贵人不干窃贼一样的买卖。祭服对仁道有没有好处,君王可
能是知道的。”

〔《群书治要・尸子・治天下》〕郑简公谓子产 曰:
“ 饮酒之不乐,钟
鼓之不鸣,寡人之任也。国家之不  ,朝廷之不治,与诸侯交之不得
志,
子之任也。”子产治郑,国无盗贼,道无饿人。孔子曰:
“ 若郑简公之
好乐,虽抱钟而朝 ,可也!”

【校 注】
子产:郑国相,春秋时著名政治家。
・ ・
?(z
s):安宁。
抱钟而朝:此句贬损简公不治朝政,而赞子产贤人治国。

【译 文】
郑简公对子产说:
“酒喝得不快乐,钟鼓敲得不响,那是我的责
任。国家不安宁,朝廷不治理,与诸侯交往不好,这是你的责任。”
子产治理郑国时,国家没有盗贼,路上没有挨饿人。孔子评论道:
“像郑简公那样喜欢宴乐,即使抱着钟鼓上朝,也是可以吧!”

“ 君者,盂 也,民者,水也。盂
〔《群书治要・尸子・处道》〕孔子曰:
方则水方,盂圆则水圆。上何好,而民不从?”

【校 注】
盂:盛汤水的食具。

【译 文】
孔子说:
“君王好比是盂,民众好比是水;盂具是方形的水也是
方形的,盂具是圆形的水也是圆形的。君上喜好什么,民众能不随
从吗?”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孔子曰:
“ 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
盂方水方,盂圜 水圜。”

【校 注】
圜:同圆。

〔《御览・七十九》引《尸子》〕子贡曰:
“古者黄帝四面 ,信乎?”孔子
曰:
“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耕,不约而成,此之谓四
・ ・
面。”

【校 注】
黄帝四面:传说黄帝即天子位,以风后为相,以力牧为将,以大桡作甲子,
以容成造历。又命羲和、常仪、臾区,占日月星气。

【译 文】
子贡说:
“古人说黄帝有四个面孔,是真的吗?”孔子说:
“ 黄帝
选用四个同意自己的治国方策的人,让他们去治理四方百姓。结
果用不着核计田地都耕种好了,用不着商议事情都办成功了,这就
是所谓黄帝有四个面孔。”

〔《御览・四百九十》引《尸子》〕鲁哀公问孔子曰:
“鲁有大忘,徙而忘
其妻,有诸? “ 此忘之小者也!昔商纣有臣曰王子须 ,务为
”孔子曰:
谄,使其君乐须臾之乐,而忘终身之忧。”

【校 注】
王子须:其人不详。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 鲁国有个忘性大的人,搬家时竟忘记带走
自己的妻子,有这事吗?”孔子说:
“ 这还算忘性小的!过去商纣王
有个大臣叫王子须,他一心谄媚君王,使商纣王陶醉于一时的欢乐
之中,而忘记将来的永远忧愁。”

〔《说苑・敬慎》〕鲁哀公问孔子曰:
“ 子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
诸乎?”孔子对曰:
“此非忘之甚者也!忘之甚者忘其身。”哀公曰:
“可得
・ ・
闻与?”对曰:
“昔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不修禹之道,毁坏辟法 ,
裂绝世祀。荒淫于乐,沈酗于酒。其臣有左师触龙者,谄谀不止。汤诛
桀、左师触龙者,身死四支不同坛 而居,此忘其身者也。”哀公愀然变
色曰:
“善!”

【校 注】
辟法:法律。
坛:祭坛,以为后人祭祀。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 我听说有一个特别健忘的人,搬家时竟忘
记带走妻子,有这种事吗?”孔子回答说:
“ 这还不算特别健忘的!
特别健忘的人把自己都忘了。”哀公说:
“ 可以讲给我听吗?”孔子
说:
“古时的夏桀,尊贵为一国的天子,富足得拥有整个天下。他不
能继承夏禹的治国之道,执意破坏国家的法律,继绝世传的祭祀。
浸淫于糜糜之音,沉溺于酗酒之中。他手下有个左师官名叫触龙
的,这人一味谄谀逢迎。最后商汤诛杀了夏桀和左师触龙,死后落
得个身首异处,无法同坛而祭,这就是忘记自身的人。”鲁哀公凄然
变色道:
“讲得好啊!”

〔《御览・六百二十》引《尸子》〕孔子谓子夏曰:
“ 汝知君子之为君
乎?”子夏曰:
“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商,汝知之 。”
”孔子曰:

【校 注】
汝知之:据《诸子汇函》,此文原出自《尸子・君治》。

・ ・
【译 文】
孔子对子夏说:
“ 你知道只有君子才能成为君王吗?”子夏说:
“鱼离开水鱼就会死,水失去鱼水还是水。”孔子说:
“ 子夏,你是知
道治国之道的。”

“ 鄙谚 曰: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 莫众
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
“明主
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
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 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
犹不免于乱也。”

【校 注】
鄙谚:民谚。鄙,边鄙。
季孙:鲁国权臣。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 谣谚说:
‘ 没有众人的赞助就会迷失于今
日。’我每做事必与群臣共同计议,然而国家愈来愈乱,这原因是什
么呢?”孔子回答说:
“明主在询问下臣的时候,有的大臣说知道,有
的大臣说不知道。如此看来,这是明主发问于上,群臣直议于下。
如今群臣议事无不众口一辞,如出一轨啊!季孙氏把整个鲁国全
变成他一家的天下。您即使问遍境内所有百姓,当然还是免不了
国家混乱。”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晋文公攻原 ,裹十日 粮,遂与大夫期


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
曰:
“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
“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
・ ・
兵而去。原人闻曰:
“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
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
“攻原得
卫者,信也。”

【校 注】
原:春秋时小国,故址在今山西沁水县。
十日:
《左传》《
、国语》记述此战,均作“三日”。

【译 文】
晋文公率兵进攻原国,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与大夫们相约十
日还朝。军队至原地已到十日,而原国仍未攻下。晋文公鸣金退
兵,
于是决定收兵而归。有个士人从原国围城中出来说:
“ 再有三
天原国就下来了。原国群臣上下都谏诤说:
‘ 我们的粮食吃没了,
力量也用尽了。’大王暂且等等再走!”晋文公说:
“我已与士大夫们
相约十日还朝,如果不撤兵,这会失去我的信誉。即使获得原地若
是失去信誉,我也不干。”于是收兵而归。原国人听到这话都说:
“有他这样的君主,如此讲信誉,我们怎么可以不归服呢!”于是原
国投降晋国。卫国人也听到这件事,说:
“有他这样的君王,如此守
信,怎么可以不服从呢!”也投降晋文公。孔子听后,在史书上记述
道:
“晋文公攻原地而收服卫国,靠的是信誉。”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
“ 不祥哉!孰
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
又谏曰:
“ 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
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
“尧之知舜之贤,
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
败其 所察,则难也。”

・ ・
【校 注】
诛共工:诛共工及鲧,传说不一,见前注。
其:活用作自称代词。

【译 文】
尧想把天下传给舜,鲧谏诤说:
“ 哪个人会把天下传给一个平
头百姓呢!”尧没有听从他的议见,后来在羽山之郊派兵诛杀了鲧。
共工也来谏诤道:
“哪个人能把天下传给一个平民百姓呢!”尧也没
有听从他的议见,又在幽州都城派兵杀了共工。从此天下没有谁
敢说“不能把天下传给大舜”的话了。孔仲尼听到这事后说:
“尧本
来就知道大舜是个贤才,这并不是难事。至于杀了拦路的人,执意
要把天下传给大舜,这确是难事。还有一种说法:不因为别人的怀
疑而毁弃自己的实际考察,这就更难了。”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舜往耕焉, 年  亩正。


河滨之渔者争坻 ,舜往渔焉, 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 ,舜
往陶焉,年而器牢。仲尼叹曰:
“耕、渔与陶,非舜官 也,而舜往为之
者,所以救败也。舜其 信仁乎!乃躬耕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
德化乎!”

【校 注】
畔:田界。
? :同期。
?(rvjo):同畎,田间小水沟。
坻(d
iq):水中高地,用以捕鱼立脚处。
苦窳(hzz
z):粗劣不坚。
官:通管。
其:语助词。
・ ・
耕:一本作藉,是。藉,实践。

【译 文】
历山的农民经常出现相互侵占田界的事,大舜于是去那里亲
自下田劳作,一年后田界划清不再发生纠纷。河边的渔夫经常出
现相互争占水中高地的事,大舜于是去那里亲自下水捕鱼,一年后
大家有尊有让,尊重年长者。东夷陶工生产的器物粗劣不结实,大
舜于是下到那里亲自参予制陶,一年后陶器质量提高,都很坚实。
孔子后来感叹道:
“ 农夫、渔夫和陶工的具体工作,并不归大舜管
理,而大舜不但去了,而且参予了具体工作,这是挽救衰败风气最
好办法。大舜实在是很仁慈的人啊!竟然亲自下去实践,参予辛
苦劳作,民众当然都愿意听从他。因此说:圣人的德行可以感化一
切。”

〔《韩非子・难一》〕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 问之曰:
“ 吾将与楚
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
“ 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
陈之间,不厌 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
曰:
“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
“ 焚林而田,偷取
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
“ 善!”辞雍
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
“城濮之事 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
曰: “ 此非
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
“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校 注】
舅犯:晋文公舅父字子犯,名狐偃,曾随文公流亡。亦称咎犯。
厌:嫌弃。
城濮之事:此是春秋时期著名战役,时在鲁僖公二十八年。

・ ・
【译 文】
晋文公准备与楚国开战,首先召见其舅父子犯询问方策道:
“我准备与楚人开战,兵力上他们人多我们人少,对此您有什么好
办法?”子犯说:
“我听说:讲究繁缛礼仪的君子,不会满足于忠信之
誉;研究两军对垒的战阵,不嫌弃虚诈之术。君王还是以诈术取胜
吧!”晋文公让子犯退下之后,又召见雍季问道:
“ 我准备与楚人开
战,然而形势上敌众我寡,对此您说怎么办?”雍季回答说:
“焚烧树
林去狩猎,即使能猎取许多野兽,以后必将无兽可获了。以欺诈对
待百姓,即使能取一时之利,以后必将失去民心了。”晋文公称赞
道:
“好!”于是让雍季退下。后来晋文公用子犯的诈谋与楚人开
战,终于大败楚军。归国后论功加封行赏,结果雍季在前而子犯在
后,群臣议论说:
“城濮之战全是子犯的诈谋。大王使用其计,却封
赏在后,这合适吗?”晋文公说:
“ 这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子犯之
计是一时的权变之谋,雍季之计乃是万代的政治大利。”孔子听后
评论道:
“晋文公称霸天下,应该啊!他既知一时的权变之策,又懂
得千秋万代的国家远利。”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
犯 而问曰:
“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
“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
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 。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
季曰: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
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
而败楚人于城濮。反 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
“ 城濮之功,咎犯
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
“ 雍季之言,百
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孔子闻之曰:
“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
始,足以霸矣。”

・ ・
【校 注】
咎犯:即舅犯。咎,通舅。
不足于诈:此处,一本作“以力战之君,不足于力;以诈战之君,不足于
诈。

反:同返。下同。

【译 文】
过去,晋文公准备与楚人在城濮开战,首先召见咎犯问道:
“楚
国兵多我军兵少,怎样才可以打胜这一仗?”咎犯回答说:
“ 讲究繁
缛礼仪的君王,不应满足永远的礼乐制度;讲究频繁战事的君王,
不应满足一时的诡诈战术。至于此战,君王还是用诈术吧!”晋文
公把子犯的话告诉雍季,雍季说:
“掏干池沼去捕鱼,怎能不有所收
获!然而明年这里就不会有鱼了;焚烧树林去狩猎,怎能不有所收
获!然而明年这里就没有野兽了。诡诈虚假的办法即使可以一时
获利,以后必将不能再用,这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之策。”晋文公最
后采用子犯之谋,在城濮打败楚军。文公率军返归,论功行赏,雍
季的赏格在前,左右的朝臣谏诤道:
“城濮的战功,应归属子犯的谋
略。君王采用其谋,而赏格在后,这不可以吧!”晋文公说:
“雍季的
话,有助于百代的国家大利;子犯的话,有助于一时的国家急务。
怎么能把一时的急务放在百代大利之上呢?”孔子听到此事之后说
道:
“面对突发战难而用诈术,满可以击退强敌。返归故国而使贤
人获取尊位,满可以报答其功德。晋文公做事虽然有始无终,也满
可以称霸天下了。”

〔《韩非子・难二》〕昔者,文王侵盂 ,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
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 ,天下皆
说。仲尼闻之曰:
“ 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
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 ・
【校 注】
盂:通邗,地名。《竹书纪年》:帝辛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邗”。《史记・周
本纪》“
:文王败耆国,明年伐邗。
”此下之莒、酆,皆地名。
请解炮烙之刑:另说,此语承上文,不应有请字,当为衍文。炮烙,商纣王
时之酷刑,逼人爬烧热之铜柱。

【译 文】
古时,周文王首先侵占盂地,接着攻下莒地,最后占领酆地,三
次军事行动惹恼了商纣王。周文王恐惧不安,于是请求割让洛水
以西及赤壤等属国,说是以方圆千里的土地请求商纣王解除炮烙
酷刑,天下人都为文王感到高兴。孔子听到此事后评论道:
“ 太仁
义了!文王轻意许诺三千里之国,而请求解除炮烙之刑。太聪明
了,文王说是拿出千里土地,却得到天下民心。”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
“有语寡人曰:
‘为国家者为之堂上 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
“ 此非迂言
也,丘闻之得之 于身者得之人 ,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于门户而
天下治者,其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校 注】
为之堂上:治政于朝堂之上。
之:承前,代指权利。下同。
得之人:得之于人。与下文“失之人”,句法相同。

【译 文】
孔子去见鲁哀公,鲁哀公说:
“ 有人告诉我说:
‘ 善于治理国家
的人只须在朝堂之上即可以治理好。’我认为这是迂阔之言。”孔子
说:
“这不能算作迂阔之言,我曾听人说过:由自身获取权利的人也
・ ・
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权利,由自身失去权利的人也可以在别人那
里失去权利。不走出门户就可以使天下大治,恐怕只有那些懂得
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说苑・政理》〕卫灵公谓孔子曰:
“有语寡人:为国家者谨 之于庙
堂之上,而国家治矣,其可乎!”孔子曰:
“ 可。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
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所谓不出于环堵之室而知天
下者,知反之己者 也。”

【校 注】
谨:活用作动词,谨慎治理。
反之己者:反求之于己者,反过去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译 文】
卫灵公对孔子说:
“ 有人告诉我: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只须在朝
堂之上勤谨工作,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可以这样说吗?”孔子
说:
“可以。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也爱护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
憎恶他;知道是由自己这里得去的,也会知道由别人那里可以收
回。所谓不用走出环墙之室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的人,都是知道
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糟丘,酒池,肉圃。为格 ,雕柱而
桔 诸侯。不适也。刑鬼侯 之女,而取其环。截涉者胫,而视其髓。
杀梅伯,而遣文王其醢。不适也。文王貌受,以告诸侯。作为璇室 ,
筑为顷宫 。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 ,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
“其窍 通,则比干不死矣。夏商 之所以亡也。”
闻之曰:

・ ・
【校 注】
格:炮格,即炮烙之酷刑。商纣王逼人登烧热之铜格,铜格下置火,人堕
焚身。后人误写格作“烙”,遂成“炮烙”。
桔:即桔槔,此处用作动词。意谓使桔槔置诸侯于雕柱上,以为取乐,故
曰不适。一说桔,梏之误字,虐害。
鬼侯:纣王三公之一。鬼侯有女而美,经梅伯荐诸纣王,妲己进谗,杀鬼
侯女。
璇室:用璇玉装饰之宫室。
顷宫:一顷地之宫室,即广大且巍峨之宫殿。又写作倾宫。
比干:纣王之叔父,因屡谏纣王而获罪被剖心。
窍:传说圣人之心有七窍。故商纣据此而虐杀比干。孔子据此而反斥商
纣。
夏商:指夏桀、商纣。糟丘、酒池、肉圃、璇室、顷宫诸事,古籍中或言夏
桀,或言商纣。故此处夏商连言。

【译 文】
酒糟堆成山,酒水积成池,肉食排成林,如此奢侈的生活。用
铜格作炮烙酷刑,以雕柱戏弄诸侯,这些都不符合为君之道。商纣
王杀死鬼侯之女,夺取其玉环。又砍断涉水者的小腿,察看其骨
髓。还杀死梅伯做成肉酱,把肉酱送给周文王。这些也不符合为
君之道。周文王表面上接受了这种馈赠,暗地里把这虐杀情况告
诉了其它诸侯。商纣王又修建以璇玉装饰的宫室,构筑巍峨的宫
殿。更可恶的是剖开孕妇的肚子,目的是察看胎儿的成长的状况。
杀死叔父比干,剖心寻找七窍。这些更不符合为君之道。孔子听
后评论道:
“如果商纣能通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死了。这就是夏
桀、商纣走向灭亡的原因。”

〔陆贾《新语・无为》〕孔子曰:
“移风易俗,岂家至之哉!先之于身而
已矣。”
・ ・
【译 文】
孔子说:
“移风易俗,难道只须各家做到吗!君王首先应从自
身做起。”

〔《淮南子・齐俗训》〕晋平公出言而不当,师旷 举琴而撞之,跌衽
宫壁 。左右欲涂之,平公曰:
“舍之,以此为寡人失。”孔子闻之曰:
“平
公非不痛其体也,欲来谏者也。”

【校 注】
师旷:晋平公乐师,以直言敢谏名世。
跌衽宫壁:自衽席上跌撞到宫壁。衽,坐席。

【译 文】
晋平公话说的不得当,师旷举起琴撞了他一下,晋平公从衽席
上跌撞到宫壁上。左右的大臣想把撞坏的墙壁重新涂刷一遍,晋
平公说:
“别涂刷了,让它记录我的过失吧。”孔子听后说:
“ 晋平公
并不是身体不疼,而是想以此招来敢谏之士。”

〔《新序・杂事四》〕晋人伐楚,三舍 不止。大夫曰:
“ 请击之!庄王
曰:
“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寡人之过也,如何其
辱 诸大夫也!”大夫曰:
“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晋伐楚,是
臣之罪也,请击之!”庄王俯泣而起,拜诸大夫。晋人闻之曰:
“君臣争以
过为在己,且君下 其臣犹如此。所谓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未可攻也。”
乃夜还师,孔子闻之曰:
“ 楚庄王霸,其有方矣!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
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诗曰 :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也!”

・ ・
【校 注】
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辱诸大夫:使诸大夫受辱。
下其臣:对其臣谦下。
诗曰:下二句语出《诗经・大雅・民劳》。柔远能迩:怀柔远民友善近人。
能,和睦亲善。

【译 文】
晋国人攻伐楚国,侵入楚境九十里仍不停止。楚大夫在朝廷
上说:
“请允许我们率军还击!”楚庄王说:
“ 先君在位之时,晋国并
没有攻打过楚国。到我执政,晋国却攻伐楚国,这可能是我的过
错,怎么能让诸位大夫受此屈辱呢!”大夫们却说:
“先君在位之时,
晋国并未攻打楚国。到我们管事,晋却进攻楚国,这是大臣们有
罪,请允许我们还击!”楚庄王低头暗泣,而后站起身,向诸位大夫
拜了拜。晋国人听到此事后说:
“楚国君臣争着把过错往自己身上
揽,况且楚君对大臣们又如此谦下。这就是所说的上下一心三军
同力,因此不能再进攻了。”于是晋军连夜退兵。孔子听到此事之
后说:
“楚庄王曾称霸天下,那是有道理的!一番礼贤下士的话而
使敌兵退去,终使国家安定,楚庄王的霸业不也是当然的吗?《诗
经・大雅・民劳》上说:
‘ 安抚远方边民,亲善近处的百姓,以使我王
长治久安于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寡人闻之,东益宅 不祥,信
〔《新序・杂事五》〕哀公问于孔子曰:
有之乎?”孔子曰:
“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夫损人而益己,身之不祥
也;弃老取 幼,家之不祥也;择贤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
不学,俗之不祥也;对人伏匿 ,天下之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东益不
与焉。《诗》曰 ‘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未闻东益之与为命也。”

・ ・
【校 注】
东益宅:向东扩建住宅。益,增加,扩建。《淮南子・人间训》、
《 论衡・四
讳》《
、太平御览・百八十》引《风俗通》,皆作“西益宅”。
取:同娶,古今字。
伏匿:隐伏埋没。
诗曰:指《诗经・小雅・小宛》。天命不又:天命不再,天命去而不留。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我听人说,向东扩建的住宅犯风水不吉祥,
真有此事吗?”孔子说:
“ 不吉祥的事共有五种,而向东扩建住宅这
类事却不包括其中。损害别人并有利自己,是自身不吉祥;抛弃老
妻谋娶少妇,是家庭不吉祥;说选贤才却用庸才,是国家的不吉祥;
老无教养少不学习,是社会的不吉祥;圣人隐退或被埋没,是天下
的不吉祥。因此说不祥的事有五种,而向东扩建住宅不包括其中。
《诗经・小雅・小宛》说:
‘ 各人都要注意礼仪修养,天命不可能反复
两次。’从未听过向东扩建住宅与命运有什么关系。”

〔《文选・孙子荆为石苞与孙皓书》注引《新序》〕孔子曰:
“ 圣人虽生
异世,相袭若规矩 。”

【校 注】
相袭如规矩:相互承传,如规如矩。今本《新序》无此文,疑为抄自古本。

【译 文】
孔子说:
“圣人即使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思想行为也会
顺治影响,顺沿承传,如同以圆规画圆、以矩尺画方。”

〔《说苑・君道》〕虞人与芮人质其成 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
・ ・
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
“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为天下而不
居矣。”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 而反。孔子曰:
“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已而虞、
芮自平。故《书》曰 :
‘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校 注】
质其成:质,对质,评理。成,指地界。古代土地之区划以方圆十里为一
成。
闲田:闲置土地。
书曰:指《尚书・康诰》。

【译 文】
虞国人和芮国人因地界问题决定派使者到周文王那去请求裁
决。他们进入周文王的疆域之后,见到人们相互推让士大夫的职
位。进入周文王的都城之后,又见到士大夫之间相互推让公卿的
职位。两国使者相对谈道:
“ 这里的人们相互推让士大夫的职位,
士大夫之间又相互推让公卿的职位。既然如此,那么这里君王的
位置也会相互推让而不肯去坐了。”两国使者还未见到周文王本
人,就对争端开始让步,调整划定闲置土地之后各返其国。孔子为
此评论道:
“周文王的治国之道太伟大了!那是不可超越的。不用
亲自行动也可以变坏为好,不用亲自去做也可以大功告成,由于自
己的谦恭谨慎而使虞芮两国的矛盾得以化解。《尚书・康诰》中说:
‘只有文王之德可以使人敬畏。’说的就是这件事。”

“ 懔懔焉 ,如以腐索
〔《说苑・政理》〕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
御奔马。”子贡曰:
“何其畏也?”孔子曰:
“ 夫通达之国 皆人也,以道导
之,则吾畜 也;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若何而毋畏?”

・ ・
【校 注】
懔懔然:惊恐貌。
通达之国:指整个国家。
畜:家畜。

【译 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百姓的办法,孔子说:
“战战兢兢,如同以
腐朽的绳驾驭奔马。”子贡说:
“怎么这样吓人呢?”孔子说:
“整个
国家都是要治理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那么人民就是我的
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那么人民就是我的仇人,怎么
能不吓人呢?”

〔《说苑・政理》〕仲尼见梁 君,梁君问仲尼曰:
“ 吾欲长有国,吾欲
列都之得,吾欲使民安不惑,吾欲使士竭其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
圣人自来,吾欲使府治,为之奈何?”仲尼对曰:
“千乘之君,万乘之主,问
于丘者多矣,未尝有如主君问丘之术也。然而尽可得也。丘闻之,两
君 相亲,则长有国;君惠 臣忠,则列都之得;无杀不辜,毋释罪人,则
民不惑;益士禄赏,则竭其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善为刑罚,则圣人
自来;尚贤使能,则官府治。”梁君曰:
“岂有不然哉!”

【校 注】
梁:周代诸侯国,嬴姓。
两君:指邻国或有某种关系的两个诸侯。
惠:通慧。

【译 文】
孔子见到梁国君主,梁国君主问孔子道:
“ 我想长久统治这个
诸侯国,我想得到更多的都城,我想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迷茫,我
・ ・
想让文武官员全力工作,我想让日月天时正常运行,我想让有大才
的人来到身边,我想让官府管理得井井有序,对这些应该怎么办
呢?”孔子回答说:
“有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或者有万辆战车的大
诸侯,向我询问各种问题的君主多了,却未有像您问我这么多问题
的。然而,您这些愿望都可以实现。我听人说过,两个建立关系的
诸侯相互亲近,就会长久保持自己的统治;君主聪慧大臣忠诚,就
会得到更多的都城;不杀害无辜,不放过罪犯,百姓就不会迷茫;增
加官员的赏格和俸禄,他们就会全力工作;尊敬天神地鬼,日月天
时就会正常运行;合理执行刑罚,有才的人不招自来;崇尚贤才使
用能人,官府就会管理好。”梁国君主听后说:
“ 难道还有人认为不
该这样做吗!”

〔《说苑・尊贤》〕齐景公问于孔子曰:
“秦穆公其国小,处僻,而霸,何
也?”对曰:
“其国小而志大,虽处僻,而其政中,其举果,其谋和,其令不
偷 。亲举五 大夫 于系缧之中,与之语,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
之,虽王可也,霸则小矣!”

【校 注】
不偷:不苟且,即严明。
五? (hz)大夫:秦穆公以五张公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赎回,委以重任,其
屡建功业。世人因称百里奚为五 ? 大夫。

【译 文】
齐景公问孔子道:
“ 秦穆公所统治的秦国本来很小,又处在很
荒僻地方,可是他却称霸天下,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
“这个国
家虽然很小然而他们的志向远大,即使处在荒僻的地方,他们的政
策更准确,他们的行动更果敢,他们的谋略更合适,他们的法令更
严明。秦穆公曾亲手把五  大夫百里奚从贩奴中解救出来,和他
・ ・
谈话,只经过三天就把国政大权交给了他。秦穆公以此而取得了
霸主地位,即使取得了天子地位也是应该的,取得霸主地位还小了
呢!”

〔《说苑・尊贤》〕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 当今之时,君子谁贤?”对曰:
“卫灵公。”公曰:
“吾闻之,其闺门 之内,姑姊妹无别。”对曰:
“ 臣观于
朝廷,未观于堂陆之间也。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 足以治千乘之
国,其信足以守之,而灵公爱之。又有士曰王林,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
无不达也;不能达,退而与分其禄,而灵公尊之。又有士曰庆足,国有大
事,
则进而治之,无不济也,而灵公说之。史  去卫,灵公邸舍 三
月,琴瑟不御 ,待史鱿之人也而后入。臣是以知其贤也。”

【校 注】
闺门:妇人居处。
知:同智,才智。
史?(r
jy):又称史鱼,春秋著名谏臣。
邸舍:府第。
不御:不弹奏。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 当今之世,君主之中谁最有修养?”孔子回
答说:
“那就数卫灵公了。”鲁哀公说:
“我听人说,他家门之内,姑姑
家里的姐妹长幼无别。”孔子回答说:
“ 我只观察朝廷里的政事,还
未观察他后宫里的家事。卫灵公有个弟弟人称公子渠牟,他的才
智足以治理具有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他的忠诚足以生命保国,
卫灵公很爱他。又有个官员叫王林,只要发现贤才必定举荐,要求
国君任用,无不达到目的;如果不达目的,也要退到官衙与贤才分
享自己的俸禄,卫灵公非常尊重他。还有个官员叫庆足,只要国有
・ ・
大事,就招他来来身边共同处理,无不大功告成,卫灵公也很喜欢
他。再有重臣名叫史,有一次他离开卫国,卫灵公在官舍居住三
个月,不弹琴娱乐,一直等史归来后才回宫。我因此知道卫灵公
最有修养。”

〔《说苑・正谏》〕孔子曰:
“ 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
故武王谔谔 而昌,纣嘿嘿 而亡。君无谔谔之臣,父无谔谔之子,兄
无谔谔之弟,夫无谔谔之妇,士无谔谔之友,其亡可立而待 。故曰:君
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夫失之,妇得之;士失
之,友得之。故无亡国、破家、悖父、乱子、放兄、弃弟、狂夫、淫妇、绝交、
败友。”

【校 注】
谔谔:直言敢谏貌。
嘿嘿:同默默。
可立而待:立马可待。极言时间之短暂。

【译 文】
孔子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周武王有
直言敢谏的大臣而使国家越发昌盛,商纣王有沉默无语的大臣而
使国家走向灭亡。君王如果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
敢说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敢说的弟弟,丈夫没有直言敢说的妻
子,男人没有直言敢说的朋友,那么他们走向衰败是立马可待的。
因此说:君王失误,大臣弥补;父亲失误,儿子弥补;兄长失误,弟弟
弥补;丈夫失误,妻子弥补;朋友失误,朋友弥补。这样就不会有灭
亡的国家、破败的家庭、悖理的父亲、作乱的儿子、放荡的兄长、无
理的弟弟、狂妄的男子、淫秽的女人、绝情的至交、败德的朋友。”

・ ・
〔《说苑・权谋》〕齐桓公半伐山戎、孤竹 ,使人请助于鲁。鲁君进
群臣而谋,皆曰:
“ 师行数千里,入蛮夷之地,必不反矣。”于是鲁许助之
而不行。齐已伐山戎、孤竹,而欲移兵于鲁,管仲曰:
“不可!诸侯未亲,
今又伐远,而还诛近邻,邻国不亲,非霸王之道。君之所得山戎之宝器
者,中国之所鲜 也,不可以不进周公之庙乎!
”桓公乃分山戎之宝,献
之周公之庙。明年,起兵伐莒!鲁下令丁男悉发,五尺童子皆至。孔子
曰:
“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校 注】
山戎孤竹:山戎,古代北方边民,亦称北戎。孤竹,古国名。
鲜:少,少见。

【译 文】
齐桓公准备讨伐山戎和孤竹国,派人到鲁国请求帮助。鲁国
君主召见群臣共商此事,大家都说:
“齐军须转战数千里,深入少数
民族的蛮荒之地,军队肯定难以返归故国了。”于是鲁国表面同意
支助却不履行承诺。齐军攻下山戎和孤竹之后,又想移军转攻鲁
国,齐相管仲说:
“不行!各国诸侯和我们还不亲近,现在刚攻下山
戎和孤竹,又想调头讨伐近邻,将来邻国都不会亲近我们,这可不
是称霸天下的办法。再说,君王在山戎所得的宝物,本是中原罕见
之物,不能不拿出一些献给周公庙吧?”齐桓公于是分出一部分山
戎宝物,献于周公庙。第二年,齐国发兵攻伐莒国,鲁君下令征发
全部成年男子,连五尺高的少年都来帮助齐军。孔子听后评论道:
“圣人能把祸事变成福事,用恩德回报仇恨,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
况。”

〔《潜夫论・慎微》〕仲尼曰:
“ 汤、武非一善而王,桀、纣非一恶而亡。
故< 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谓误失,未足以
・ ・
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谓误< ,未足以王。”

【校 注】
<:脱文。据文意,当为“一”字。
<:脱文。据上文,当为“得”字。

【译 文】
孔子说:
“ 商汤、周武并非是做了一件好事就统一天下了,夏
桀、商纣并非是做了一件坏事就走向灭亡了。因此说,一代的衰败
或兴盛,关键在其所积累的善恶。善事积累多了,即使做了一件恶
事,这叫作偶然失手,还不能走向败亡;恶事积累多了,即使做了一
件善事,这叫作偶然得手,还不能统一天下。”

“虽明天子,荧惑 必谋。祸福之征 ,慎察用


〔《风俗通》〕孔子曰:
之。”

【校 注】
荧惑:迷惑不清。
征:征象。

【译 文】
孔子说:
“即使是英明天子,只要某事迷惑不清就必须深入考
虑。至于祸福诸事如果已显现征象,更要慎重考察,用心研究。”

“火上不可握,荧惑班变 不可息志,帝应其
〔《风俗通》五〕孔子曰:
修无极。”

【校 注】
班变:朝班变化,指朝廷中的大变。
・ ・
【译 文】
孔子说:
“不能在火上握火苗,在迷惑中或在变化中也不可停
息进取的志向,帝王要适应环境,修养是无止境的。”

・ ・
卷七

臣术六

〔《尚书大传》〕孔子曰:
“文王得四臣,丘亦得四友焉。自吾得回也,
门人加亲,是非胥附邪 !自吾得赐也,远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辏邪!
自吾得师也,前有辉后有光,是非先后邪!自吾得由也,恶言不至于门,
是非御侮邪!文王有四臣以免虎口,丘亦有四友以御侮。”

【校 注】
胥附:相互亲附。另说,
《 尚书大传》:
“ 周文王胥附、奔辏、先后、御侮,谓
之四臣,以免于羑里之害。胥附以下之奔辏、先后、御侮,皆为周文王四
位重臣之拟名。

【译 文】
孔子说:
“周文王得到四位重臣,我得到了四位学友。自从我
得到颜回,学生们更加相互亲近,这不就是团结友爱的胥附吗!自
从我得到端木赐,求学者每天都从远方赶来学舍,这不就是车马劳
顿的奔辏吗!自从我得到颛孙师,每天都感到身前身后充满光辉,
这不就是跟在身边的先后吗!自从我得到仲由,恶言秽语不再声
・ ・
闻门前,这不就是抑止恶人的御侮吗!周文王有四位重臣而免于
虎口之灾,我有四位学友也可以抵御恶人的侮辱。”

〔《韩诗外传》五〕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 曰:
“ 君使人假
马 ,其与之乎?”孔子曰:
“ 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
宰通曰:
“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

【校 注】
宰通:家宰名通。宰,家臣总管。
假马:借马。

【译 文】
孔子陪季孙坐着,季孙的家臣总管名通的来报告说:
“ 国君派
人来借马,可以借给他吗?”孔子插嘴说:
“ 我听说君王来大臣家借
东西叫取,不叫借。”季孙明白之后,告诉总管通说道:
“ 从今以后,
国君来借东西要说取,不能说借。”

〔《韩诗外传》七〕孔子曰:
“ 昔者周公 事文王,行无专制,事无由
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前,洞洞焉 若将失之,可谓
子矣。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承文武之业,履天子之位,听 天子之政。
征夷狄之乱,诛管蔡之罪 ,抱成王而朝诸侯。诛赏制断,无所顾问。
威动天地,振恐海内,可谓能武矣。成王壮,周公致政,北面而事之。请
然后行,无伐矜之色,可谓臣矣。故一人之身,能三变者,所以应时也。”

【校 注】
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
洞洞焉:恭敬挚诚貌。
听:执行。
・ ・
诛管蔡之罪:管叔和蔡叔是文王之子,周公之兄。周朝建国之初,二人挟
持武庚作乱。周公率兵东征,平息管蔡之乱。

【译 文】
孔子说:
“过去,周公事奉文王时,行动从不自专自断,做事从
不自做主张。身上好像穿不住衣服,总是不停地干活;话语似乎来
不及说出口,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如果有贤人来到面前进谏,他就
会毕恭毕敬,似乎惟恐有所失误一般,可以说是文王的好儿子。周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继文王、武王的积业,随侍天子之位,代
行天子之政。征伐边民的叛乱,诛讨管叔蔡叔的罪恶,扶持成王接
见诸侯朝拜。奖惩分明,治理有方,没有什么亲人能与他共商国
是。周公的声威终于撼动天地,震摄四海,可以说是一代武圣了。
周成王长大之后,周公归政于成王,甘居北面而臣事天子。诸事请
示之后再去做,从未见骄狂自夸之色,可以说是一代忠臣了。因此
说,一个人的经历,胜任三次巨大变故,正说明能顺应时势。”

“ 齐有鲍叔 ,郑有子皮 。”子


〔《韩诗外传》七〕子贡问大臣,子曰:
贡曰:
“否!齐有管仲,郑有东里子产。 “ 产,荐也 。”子贡曰:
”孔子曰:
“然则荐贤贤于贤。”曰:
“ 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
者,又何加焉 ?”

【校 注】
鲍叔:春秋时齐人,又称鲍叔牙。齐襄公之乱,鲍叔随公子小白避祸于
莒,
管仲随公子纠避祸于鲁。襄公被杀,公子小白抢先归国继位,后为齐
桓公。鲍叔与管仲交厚,且知其贤而荐之,桓公不忌射带钩之仇,任之为
相,终称霸诸侯。
子皮:春秋时郑人,名罕虎。时任上卿,执掌国政。后发现东里人子产贤
良多艺,荐举为相,终使子产成为春秋名相。
荐也:此处似有脱文,当云“管仲者鲍叔荐也,子产者子皮荐也”。
・ ・
焉:用法同“于是”,表示比较对象。

【译 文】
子贡问哪个大臣更优秀,孔子说:
“齐国有个鲍叔,郑国有个子
皮。”子贡反驳说:
“不对!应该说齐国有个管仲,郑国有个东里人
名叫子产的。”孔子解释说:
“ 管仲是鲍叔推荐的,子产是子皮推荐
的。”子贡说:
“这样看来推荐贤才的人要比贤才更优秀了。”孔子进
一步解释道:
“了解贤才,是聪明的人;推荐贤才,是仁爱的人;引用
贤才,是正义的人。有以上三个方面的修养,还有什么比这更崇高
的呢?”

〔《说苑・臣术》〕子贡问孔子曰:
“ 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
“ 吾未
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
“ 然则齐无管仲,郑
无子产乎? “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 贤为贤邪?用力
”子曰:
为贤邪?”子贡曰:
“进贤为贤。”子曰:
“ 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
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校 注】
进:进荐,推荐。

【译 文】
子贡问孔子道:
“ 现时代的大臣哪些人可以称作贤才?”孔子
说:
“我不知道。然而过去齐国有个鲍叔,郑国有个子皮,应该算作
贤才。”子贡诧异道:
“可是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
孔子说:
“子贡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说推荐贤才的人叫
贤人?还是为国出力的人叫贤人呢?”子贡说:
“推荐贤才的人是贤
人。”孔子说:
“对了。我听说鲍叔推荐了管仲,子皮推荐了子产,没
听说管仲、子产推荐过别人。”
・ ・
〔《刘子・荐贤》〕昔子贡问于孔子曰:
“谁为大贤?”子曰:
“齐有鲍叔,
郑有子皮。”子贡曰:
“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
“吾闻进贤为贤,非
贤 为不肖。鲍叔荐管仲,子皮荐子产,未闻二子有所举也!”

【校 注】
非贤:非议贤才,毁谤贤才。

【译 文】
古时,有一次子贡问孔子道:
“ 谁是最大的贤人?”孔子说:
“齐
国有个鲍叔,郑国有个子皮。”子贡反驳道:
“齐国不是有个管仲,郑
国不是有个子产吗?”孔子说:
“ 我听人说进荐贤才的人才是贤人,
毁谤贤才的人不是好人。鲍叔推荐了管仲,子皮推荐了子产,没有
听说管仲和子产举荐过谁!”

〔《晏子春秋・谏下》〕晏子 使于鲁,比其反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
之役,岁寒不已 。东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
乃坐,饮酒乐,晏子曰:
“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
“庶民之言曰:冻水
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 我,若之何!”歌终,喟然而流涕。公就止之
曰:
“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出
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朴鞭 其不务者,曰:
“ 吾细人也!皆有盖庐 ,
以辟 燥湿。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为?”国人皆曰:
“ 晏子助天为虐。”
晏子归,未至,则君出令趣 罢役,车驰而人趋。仲尼闻之,喟然叹曰:
“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 其君之不善,
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 ,朝诸侯,不敢伐
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邪!”

・ ・
【校 注】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名相,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
已:止。
靡散:摧毁。
朴鞭:朴,一种刑具。长者称朴,短者称敲。鞭,此处活用动词,击打。
盖庐:盖,通阖,阖庐,住宅。
辟:同避。
趣:同趋,催促。
切磋:研究讨论,此指力谏。
垂衣裳:闲散貌。此指无为而治。

【译 文】
晏子出使鲁国,等他返还齐国,才知道齐景公已令国人建筑大
台,岁末天寒劳役不止。人们一直在劳苦中受冻挨饿,大家都盼望
晏子快回来。晏子回到朝廷,汇报完工作,景公又坐回筵席,继续
饮酒取乐,晏子这时说:
“君王如果赐我一杯酒,我愿为您歌一曲。”
说完就唱道:
“民间流传一首民谣:天寒地冻如同冷水浇,对此如何
脱逃!上天无情摧残我身体,对此如何是好!”晏子唱完之后,喟然
长叹满面泪水。景公走近劝止道:
“先生为什么这样呢?可能是为
了建造大台劳役的事吧!我将让他们赶快停工。”晏子向齐景公下
拜两次,没有说什么就走出去了。于是晏子赶到建造大台的地方,
手执朴棍击打那些不用力干活的役夫,并喝斥道:
“ 我就是小人!
你们都有房子住了,可以躲避烈日同雨。君王只是建造一个台,你
们却不愿加速完工,这是为什么?”当时国人都说:
“ 晏子这是帮助
上天虐害百姓。”晏子回去的时候,还没走到家,齐景公就发出命令
催促停止劳役,传令车不停地奔驰,传令人不停地跑。孔子听到此
事后,喟然长叹道:
“古代那些善于做人臣的,把好名声归到君王一
边,把灾祸归到自己身上。走进朝廷就谏诤君王不妥之处,走出朝
廷又高声赞誉君王的道德仁义。因此,即使事奉懒惰的君王,君王
・ ・
也能无为而治,使诸侯来朝,他们却不敢夸赞自己的功劳。能承当
此誉,可能只有晏子了!”

〔《晏子春秋・问下》〕梁丘据 问晏子曰:
“ 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
子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对曰:
“ 婴闻之,顺爱不懈,可以使百
姓 ;强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 不 可 以 事 一
君。”仲尼闻之曰:
“小子织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校 注】
梁丘据:齐景公宠臣。
百姓:百家贵族。春秋以前,只贵族有姓,平民无姓。

【译 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
“ 您事奉过齐国的三代君王,每个君王都有
不同的思想个性,而您却都能顺心如意,难道您这种仁人志士本来
就有很多个心眼吗?”晏子回答道:
“ 我听人说过,随和仁爱从不懈
怠,可以役使百家贵族;强悍残暴从不忠诚,不能役使一个平民。
一颗心可以事奉好百代君王,三个心眼不能事奉好一代君王。”孔
子听到此事之后对学生们说:
“ 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晏子是一颗忠
心事奉百代君王的人。”

〔《晏子春秋・杂上》〕晏子使鲁,仲尼使门弟子往观 。子贡反,报
曰:
“孰谓晏子习于礼乎?夫礼曰:登阶不历 ,堂上不趋,授玉不跪。
今晏子皆反此,孰谓晏子习于礼者?”晏子既已 有事于鲁君,退见仲
尼,仲尼曰:
“夫礼,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夫子反此乎?”晏子
“婴闻两楹 之间,君臣有位焉。君行其一,臣行其二。君之来速,
曰:
是以登阶历,堂上趋,以及位也。君授玉卑,故跪以下之。且吾闻之,大
者不逾闲 ,小者出入可也。”晏子出,仲尼送之以宾客之礼。不计之
・ ・
义,维晏子为能行之。

【校 注】
往观:意谓去观赏学习。
历:越,跨越台阶。
既已:时间副词,指完成时。
楹(zoh):宫廷红色柱子。
q
逾闲:超越限止范围。闲,原意为栅栏,只用引申义。

【译 文】
晏子出使到鲁国,孔子派入门弟子都去观赏外交礼仪。子贡
先回来了,他回报道:
“谁说晏子熟习礼仪呢?礼仪上明明说:登台
阶不能越级而上,在堂上不能快步而行,授受璧玉不能下跪而接。
今天晏子都是反其道,谁说晏子懂得礼仪呢?”晏子在鲁君那办完
事,退出朝廷来见孔子,孔子问道:
“ 按礼仪上讲,登台阶不能越级
而上,在堂上不能快步而行,授受璧玉不能下跪而接,先生今天反
其道而行了吗?”晏子说:
“ 我听人说在厅堂两柱之间,君臣都有一
定的位置。君王行一步,臣子行两步。今天君王来时走得太快,因
此我登阶越级,堂上快步,以赶上位置。在君王送给我宝玉时他抬
手太低,因此我只好跪下去接。再者我听说,大礼节不可随意违
反,小礼节有些出入是可以的。”晏子离开的时候,孔子仍以宾客之
礼送行。不计较礼仪的细节,只有晏子能这样做。

〔《韩诗外传》四〕晏子聘 鲁,上堂则趋,授玉则跪。子贡怪之,问
孔子曰:
“晏子知礼乎?今者晏子来聘鲁,上堂则趋,授玉则跪,何也?”
“其有方 矣,待其见我,我将问焉。
孔子曰: ”俄而晏子至,孔子问之,晏
子对曰:
“夫上堂之礼,君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臣敢不趋乎?今君
之授币也,卑臣敢跪不乎?”孔子曰:
“善,礼中又有礼。赐,寡使也,何以
・ ・
识礼也?诗曰 ‘
: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晏子之谓也。”

【校 注】
聘:访问。
方:道理。
诗曰:指《诗经・小雅・楚茨》。卒度,尽合法度。获,通 ? ,规矩。

【译 文】
晏子访问鲁国,当他走上朝堂就开始快步而走,接受宝玉时又
跪下去接。子贡认为晏子的动作太怪了,于是请问孔子道:
“ 晏子
懂得礼法吗?今天晏子来拜访鲁君,我看到他登上朝堂就快步而
行,接受宝玉时又跪下去接,为什么这样呢?”孔子:
“这恐怕有一定
道理,等一会儿他会来见我,我可以问问这事。”不一会儿晏子果然
来了,孔子就问起此事,晏子回答说:
“ 登朝堂应行之礼,君王走一
步,臣子要走两步。今天君王走得太快,我怎敢不快步跟上呢?今
天君王送我的是丝帛,下臣怎能不跪接呢?”孔子说:
“对,礼仪之中
还有具体的细节。子贡少有外交行动,怎么能知道这些礼仪细节
呢?《诗经》上说:
‘礼仪全部合乎法度,笑语全部附合规矩。’说的
可能就是晏子这一类人。”

〔《晏子春秋・外篇上》〕仲尼曰:
“ 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讲
晏子事之以宣武 ;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相三君而
壮,
善不通下,晏子细人 也!”晏子闻之,见仲尼曰:
“ 婴闻君子有讥于婴,
是以来见。如婴者,岂能以道食人 者哉!婴之宗族,待婴而祀其先人
者数百家,与齐国之闲士 待婴而举火者数百家。臣为此仁者也!如
臣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晏子出,仲尼送之以宾客之礼,再拜其辱 。
反,命门弟子曰:
“ 救民之姓 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
也!”

・ ・
【校 注】
宣武:宣讲武道。
细人:见识短浅的人。
食人:使人得食。
与:通举,全。闲士,指未任官职的读书人。
辱:辱评,指所受孔子之误评。
姓:通生。

【译 文】
孔子说:
“齐灵公不爱干净,晏子事奉他时就以整洁的生活作
风引导他;齐庄公好勇斗狠,晏子事奉他时就常常宣讲用武之道;
齐景公生活奢侈,晏子事奉他时就以恭俭的处世态度影响他。这
些都是君子的行为!然而,晏子做了三代君王的相国却没有把这
些优秀作风普及到民间,这就证明晏子还是一个见识短浅的人!”
晏子听到这话后,就去见孔子,并说:
“ 我听人说有个君子讥笑我,
因此来拜见您。像我这样的人,难道能以空泛的道理让人吃饱饭
吗!在我的家族中,等着我的钱而去祭祀先人的就有数百家,整个
齐国的穷读书人等着我去帮助才能烧火做饭的也有几百家。我似
乎是为这些穷人做官啊!像我所处的位置,难道能以空泛的道理
让人吃饱饭吗!”晏子走的时候,孔子以宾客之礼送他,两次下拜,
对其所受到批评表示歉意。当孔子返回教室时,就对弟子说:
“救
民于水火而不自夸,以己德补正三代君王的过失却不居功,晏子果
真是君子啊!”

〔《长短经・惧诫》引《尸子》〕昔周公反政 ,孔子非之,曰:
“ 周公其
不圣乎!以天下让 ,不为兆人 也。”

・ ・
【校 注】
反政:返还政权,交还政权。指周成王长大后周公归政事。
让:让权,让位。
兆人:指天下百姓。

【译 文】
过去,周公把政权交还成王,孔子对此有不同看法,曾说:
“周
公恐怕不能算作圣人吧!因为他把天下让位于成王,却不为天下
人着想。”

〔《三国志・魏文帝纪》注许芝奏引《春秋大传》〕周公何以不之鲁 ?
盖以为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受命而王。周公反政,
《 尸子》 以
为孔子非之,以为周公不圣,不为兆民也。”

【校 注】
之鲁:回到鲁国。周公封地在鲁,为辅佐年幼之周成王,故派其子伯禽赴
鲁代政。
尸子:书名,战国鲁人尸佼撰。

【译 文】
周公为何不回到鲁地做诸侯?他大概认为虽有年幼的成王继
位守护文王基业,还是不能让圣人受命而王的地位受到损害。后
来,周公把政权交还成王,
《 尸子》上说孔子非议这种做法,孔子认
为周公并不圣明,因为他没有为亿万百姓着想。”

“ 周公其 为不圣
〔《三国志・魏文帝纪》注辅国将军等奏〕孔子曰:
乎!以天下让,是天地日月轻去万物 也。”

・ ・
【校 注】
其:表示揣度的语气词。
万物:实指万民。

【译 文】
孔子说:
“周公恐怕不能算作圣贤吧!他把天下让位给成王,
这犹如轻易地让天地日月远离万民。”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卫君入朝于周,周行人 问其号,对曰:
“诸侯辟疆 。”周行人却之曰:
“诸侯不得与天子同号。”卫君乃自更曰:
“诸侯。”而后内之。仲尼闻之曰:
“远哉!禁  。虚名不以借人,况
实事乎!”

【校 注】
行人:古官名,掌朝见聘问诸事。
诸侯辟疆:诸侯,王先慎疑当作“卫侯”。辟疆,春秋卫文公之字,名 ? 。
此字有开辟疆土之义,古人以为乃天子专用名字。
? :同逼,近。

【译 文】
卫国君主入宫朝拜周天子,周朝主管朝拜的的官吏问他的名
号,卫君回答说:
“我是卫侯辟疆。”周朝官吏不准入宫,说:
“诸侯的
名字不能与天子专用名号相同。”卫君于是自己又更改说:
“我是诸
侯名字叫。”而后才让他进去。孔子听到此事之后评论说:
“君臣
的名号的意义要距离远些!禁止过近。虚假的名号尚且不许人借
用,更何况这是实实在在的政事呢!”

〔《韩非子・难一》〕襄子 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
・ ・
为赏首。张孟谈曰:
“ 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
“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 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
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 ,曰:
“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
天下为人臣者不敢失礼矣。”

【校 注】
襄子:即赵襄子,名毋恤。春秋末年,晋国之赵、魏、韩、智四家贵族相互
争锋。鲁悼公十二年,智伯联合韩魏围赵,引汾河水灌赵襄子都城晋阳。
后赵襄子用张孟谈离间计,终于解围。
社稷:指政权。
仲尼闻之:晋阳之战发生在孔子死后二十七年。此事讹传,古籍多误。

【译 文】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后来终于解除重围,准备奖赏五
位有功的家臣,而高赫排位在第一名。张孟谈进谏道:
“晋阳战事,
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排在榜首,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
“晋阳
战事,我们的国家危险了,我们的政权危险了。再说,我的家臣没
有哪个不骄狂傲慢,只有高赫一直不失君臣大礼,因此我把他放在
榜首。”孔子听到此事后说道:
“赵襄子可以说是个会奖赏的人!他
虽然奖赏了一个人却使天下做大臣的都不敢再失礼了。”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赵襄子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
首。张孟谈曰:
“晋阳之中,赫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襄子曰:
“ 寡人
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 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赫,
吾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
“ 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
莫敢失礼。”

・ ・
【校 注】
忧约:忧患困绕。约,缠绕。

【译 文】
赵襄子解除重围,准备奖赏五位有功劳的人,高赫排在榜首。
张孟谈谏诤道:
“晋阳之战,高赫未建大功,奖赏却排在前边,这是
为什么?”赵襄子说:
“此次战事,我们的国家危险了,我们的政权危
险了!人们都在忧患困绕之中。与我交换议见而又不失君臣之礼
的只有高赫,我因此把他放在前边。”孔子听后说:
“ 赵襄子可以说
是个善于奖赏的人了,奖赏一个人却让天下做大臣的人,没有谁敢
再失礼了。”

〔《说苑・复恩》〕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
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
“ 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
与之上赏,何也? “吾在拘厄 之中,不失臣主之礼唯赫也。子
”襄子曰:
虽有功,皆骄寡人。与赫上赏,不亦可乎?”仲尼闻之曰:
“赵襄子可谓善
赏士乎!赏一人而天下之人臣莫敢失君臣之礼矣。”

【校 注】
拘厄:拘禁困苦。指智氏合韩魏之围。

【译 文】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最后终于能解除重围,准备赏赐五
位有功的大臣。高赫本无大功却受到最高奖赏,结果五人都生气
了。张孟谈对赵襄子说道:
“ 晋阳之战中,高赫本无大功却受到最
高奖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
“在重重围困之中,不失君臣之礼
的只有高赫。你们虽然都有战功,但也都有骄气。给高赫最高奖
・ ・
赏,不可以吗?”孔子听后评论说:
“ 赵襄子可以说是善于奖赏大臣
的人吧!赏赐一人而使天下大臣没谁敢再失君臣之礼了。”

〔《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 曰:
“ 南阳无令,
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雠邪?”对
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
“ 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
“国无尉 ,其谁可而为之?”对曰:
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 午可。”平
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对曰:
“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
“ 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
“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
避 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校 注】
祁黄羊:春秋时晋国大夫。此事可参见《左传・襄三年》、
《 国语・晋七》、
《史记・晋世家》,晋悼公时祁奚荐贤事,与此大同。
尉:古官名,即中军尉,主持军政诸事。
避:排除。

【译 文】
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道:
“ 南阳还没有县令,谁可以继任?”补
黄羊回答说:
“解狐可以。”晋平公诧异道:
“解狐不是你的仇敌吗?”
祁黄羊回答说:
“君王问谁可继任,没有问谁是我的仇敌。”晋平公
说:
“好。”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令。国人都称赞知人善任。过了
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道:
“国家还没有中军尉,谁可以继任?”祁
黄羊说:
“祁午可以。”晋平公诧异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
羊回答说:
“君王问谁可继任,并没有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说:
“好。”于是又任命祁午为中军尉。国人又称赞知人善任。孔子听
后评论道:
“好啊!祁黄羊的荐贤之论,说明举荐外人不应排除仇
敌,举荐家人不应避讳亲子,祁黄羊可以说是位大公无私的人。”

・ ・
〔《吕氏春秋・不苟论》〕武王至殷郊,系 堕。五人 御于前,莫肯
之为 ,曰:
“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 ,勉而
自为系。孔子闻之曰:
“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
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

【校 注】
系:系带。
《韩非子・外储说下》:
“文王伐崇至凤黄虚,袜系解。
”此指系袜
带。
五人:五位辅臣,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苏公忿生、毕公高。
莫肯之为:莫肯为之。之,代词,前置宾语。
白羽:饰以白羽之战旗。黄钺,饰以黄金之战斧。

【译 文】
周武王攻伐殷纣王至殷都城郊时,袜带开了。周公等五人都
在跟前,却没有谁肯为他系袜带,并说:
“ 我们虽是事奉大王的人,
却不是系袜带的。”周武王只好左手放下白羽战旗,右手放下金饰
战斧,自己尽力系好。孔子听后说:
“ 这就是五位大臣之所以成为
辅佐君王的榜样,也是昏君所不能容忍的对手。”因此说,天子有时
还不如一个小民,国家有时还不如一个中等诸侯。

〔《吕氏春秋・士容论・务大》〕孔子曰:
“ 燕爵 争善处于一屋之下,
母子相哺也,区区焉 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 决,上栋焚,燕爵颜
色 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于燕
爵之智者,寡矣!”

【校 注】
爵:通雀。
区区焉:和乐貌。
・ ・
灶突:烟囱。
颜色:脸色。

【译 文】
孔子讲过一个寓言:
“ 燕子争着在一屋檐下筑窝,母燕给子燕
喂食,和和美美怡乐无穷,自以为非常安全。一天,烟囱突然断裂,
屋上栋梁烧着了,燕子却声色不变,这是为什么呢?不知大祸将要
临头。这不是太愚昧了吗!做人臣而能避免燕雀的小聪明,恐怕
很少吧!”

〔《盐铁论・通有》〕昔孙叔敖 相楚,妻不衣帛,马不秣粟。孔子曰:
“不可,大俭极下 ,此《蟋蟀 》所为作也。”

【校 注】
孙叔敖:春秋时人,姓? ,名敖,字孙叔。时任楚庄王相国。
大俭极下:
《韩非子・左储说下》作“大俭 ? 下”。大,同太。极、? ,逼近或
接近之义。
蟋蟀:指《诗经・唐风・蟋蟀》。此诗主张人要及时行乐,不可乐极生悲。

【译 文】
过去,孙叔敖在楚国任相国时,妻不穿丝帛制的衣服,马不吃
加粮的马料。孔子议论道:
“不应这样,过份俭朴就接近下劣了,这
也是《蟋蟀》的创作意图。”

〔《盐铁论・褒贤》〕季、孟之权,三桓 之富,不可及也。孔子为之
曰:
“微 ,为人臣权均于君、富侔 于国者,亡。

・ ・
【校 注】
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都是鲁桓公后代,世称三桓。自鲁文公
后,鲁国朝政衰微,三桓势力日渐强大。尤其季孙氏实际已掌握鲁国实
权。
微:指时代衰微。
侔:等同。

【译 文】
季孙和孟孙的权势,以及他们的财富,谁也赶不上。孔子对此
评论道:
“在衰微的时代中,如果人臣的权势与君王相同、财富与君
王相等,那么必然走向灭亡。”

〔《说苑・臣术》〕简子 有臣尹绰、赦厥,简子曰:
“厥爱我,谏我必不
于众人中;绰也 不爱我,谏我必于众人中。”尹绰曰:
“ 厥也爱君之丑,
而不爱君之过 也;臣爱君之过,而不爱君之丑。”孔子曰:
“ 君子哉尹
绰!而訾 不誉也。”

【校 注】
简子:指赵简子,春秋时晋国大夫。
也:表停顿的语气词。
过:动词。
訾(d
p):毛病。

【译 文】
赵简子家臣中有个叫尹绰,还有个叫赦厥,赵简子说:
“赦厥爱
我,每次向我提意见肯定不在众人之前;而尹绰却不爱我,他对我
提意见必定在众人面前。”尹绰听后说道:
“ 赦厥爱大王的过错,却
不爱君王改过;我爱君王改过,却不爱君王的过错。”孔子听后评论
・ ・
道:
“尹绰是个君子啊!面对君王的毛病从不说好听的话。”

“ 北方有兽,其名曰蹶 ,前足鼠,后足兔。
〔《说苑・复恩》〕孔子曰:
是兽也,甚矣其爱蛩蛩巨虚 也。食得甘草,必啮以遗蛩蛩巨虚。蛩蛩
巨虚见人将来,必负蹶以走。蹶非性 之爱蛩蛩巨虚也,为其假足之故
也。二兽者,亦非性之爱蹶也,为基得甘草而遗之故也。夫禽兽昆虫犹
知比假 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兴名利于天下者乎!”

【校 注】
蹶:神话传说中的野兽,前腿短后腿长,不善跑,故须凭蛩蛩和巨虚而行。
蛩蛩(r
juoh)巨虚:
《山海经》中记载的两种野兽,善跑却不善觅食。
性:通生。下句同此。
比假:相互依存。

【译 文】
孔子说:
“北方有一种野兽,它的名字叫蹶,前腿如鼠腿一般,
后腿如兔腿一般。蹶这种野兽非常喜欢另一种野兽蛩蛩和巨虚,
每次吃到甘美的青草,必叼一些送给蛩蛩和巨虚吃。蛩蛩和巨虚
一旦发现人来了,它们必定背上蹶逃跑。蹶并非是生来喜欢蛩蛩
和巨虚,而是因为要凭借蛩蛩和巨虚的腿才能逃跑的缘故。蛩蛩
和巨虚也并不是生来就喜欢蹶,而是为了得到甘美的青草的缘故。
禽兽昆虫还知道相互依存、相互交换的关系,更何况想在天下获取
名利的读书人呢!”

〔《说苑・尊贤》〕介子推 行年十五而相荆 ,仲尼闻之,使人往视,


还曰:
“ 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
“ 合二十五人
之智,智 于 汤、武;并 二 十 五 人 之 力,力 于 彭 祖。以 治 天 下,其 固 免
矣 !”

・ ・
【校 注】
介子推:春秋晋国人,亦称介推、介之推、介子绥。传说晋文公流亡返国
即位,赏赐从者,介子推未被提名,后隐居绵山。文公悔,于是放火烧山
以逼其出,介子推坚不出,终被烧死。介子推政治活动时早于孔子百年,
此疑为孔子使人实地考察所得故事。
相荆:相于楚。
免:
《说文》无免字,疑为古冕字,象人首冠冕状。

【译 文】
介子推十五岁时在楚任相国,孔子听到此事后就派人去实地
考察,去人返回后说:
“ 听说介子推任相国时廊屋中有二十五位才
华之士,堂上有二十五位年老的智者。”孔子感叹道:
“ 把二十五人
的智慧合在一起,其智力赶上了商汤和周武王;把二十五人的才力
并在一起,其才力赶上了彭祖。以这种组合来治理天下,楚国的王
位永固了。”

“ 铜鞮伯华 而无死,天下
〔《说苑・尊贤》〕孔子闲居,喟然而叹曰:
其有定矣!”子路曰:
“愿闻其为人也何若?”孔子曰:
“其幼也,敏而好学;
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 。”子路曰:
“ 其幼也,敏
而好学,则可。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则可。夫有道又谁下哉?”孔子曰:
“由不知也!吾闻之,以众攻寡:而无不消也;以贵下贱,无不得也。昔
在周公旦制天下之政,而下士七十人,岂无道哉?欲得士之故也。夫有
道而能下于天下之士,君子乎哉!”

【校 注】
铜鞮伯华:人名,春秋晋大夫,即羊舌赤。因其采邑在铜鞮(今山西沁县
铜鞮镇),故以为氏。
下人:下于人,谦下于人。下,动词。后文之下贱、下士,同。

・ ・
【译 文】
孔子闲坐着,他喟然感叹道:
“铜鞮伯华如果没有死,天下可能
就会安定多了!”子路问道:
“希望听听铜鞮伯华是怎样一个人?”孔
子说:
“他年小时,聪敏而好学;他壮年时,勇敢而不屈从;他年老
时,学问高深又能谦卑下人。”子路反驳说:
“ 说他年小时,聪敏好
学,
那可以。壮年时,勇敢不屈从,也可以。至于说他年老学问高
深,又能谦卑在谁的下边呢?”孔子说:
“子路你不懂啊!我听人说:
以众攻少,没有不消灭敌人的;以贵谦下,没有不获取尊重的。过
去,周公制定天下大政,他甘居七十贤才之下,难道他没有才能吗?
那是因为他一心想得到贤士。有才能又甘居天下贤士之下,这才
是君子啊!”

〔《说苑・正谏》〕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
五曰讽谏。孔子曰:
“吾从其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
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 ,调其
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
不殆 。”

【校 注】
度君权时:揣度君心,权衡时弊。
身不殆:自身无危。

【译 文】
谏诤有五种方式:一是正面直谏,二是降身苦谏,三是忠心明
谏,
四是刚直愚谏,五是讽喻旁谏。孔子说:
“ 我同意那种讽喻旁
谏!不去进谏就可能危害君王的名位,孤意进谏就可能危害自身
的安全,与其危害君王的名位不如危害自身的安全。然而如果危
及自身将终不被任用,那么谏诤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聪明人要
・ ・
揣度君心,权衡时弊,掌握缓急,处理得当,并且要找到合适的机
宜。对上不能危害君王,对下不能危害自身,因此说这种人身在国
位而国不危,身在家中而家不败。”

〔《白虎通・谏诤》〕孔子曰:
“谏有五,吾从讽之谏。事君,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 。去而不讪,谏而不露 。”

【校 注】
补过:指为君补过。
不露:孔子意在讽谏,应含而不露。

【译 文】
孔子说:
“谏诤有五种方式,我同意讽喻之谏。事奉君王时,走
进朝廷一心考虑尽忠报国,退出朝廷一意考虑为君补过。离开君
王不能诋毁,面谏君王不露愤怨。”

〔《说苑・正谏》〕楚王欲之荆台游,司马子綦 进谏曰:
“ 荆台之游,
左洞庭之波,右彭蠡 之水,南望猎山,下临方淮。其乐使人遗老而忘
死。人君游者,尽以亡其国,愿大王勿往游焉。
”王曰:
“ 荆台乃吾地也,
有地而游之,子何为绝我游乎?”怒而击之。于是令尹子西驾安车 四
马,径于殿下,曰:
“ 今日荆台之游,不可不观也。”王登车而拊其背曰:
“荆台之游,与子其乐之矣。”步马十里,引辔而止曰:
“臣不敢下车,愿得
有道,大王肯听之乎?”王曰:
“第 言之。”令尹子西曰:
“ 臣闻之,为人臣
而忠其君者,爵录不足以赏也;为人臣而谀其君者,刑罚不足以诛也。
若司马子綦者,忠臣也;若臣者,谀臣也。愿大王杀臣之躯,罚臣之家,
而禄司马子綦。”王曰:
“ 若我能止,听公子,独能禁我游耳。后世游之,
无有极时,奈何?”令尹子西曰:
“欲禁后世易耳。愿大王山陵崩  ,为
陵于荆台,未尝有持钟鼓管弦之乐而游于父之墓上者也。”于是王还车,
・ ・
卒不游荆台,令罢先置。孔子从鲁闻之,曰:
“美哉令尹子西!谏之于十
里之前,权之于百世之后者也。”

【校 注】
司马子綦:春秋楚国大夫,历事昭、惠二代。
彭蠡:即今鄱阳湖。
安车:安乘之车,尊者可套四马。子西:楚昭王诸公子之一,时任楚令尹。
令尹,相当于相国之职。
第:副词,只。
山陵崩?(u
vw):山陵崩塌。古时忌言死,帝位崇高,故以山崩喻死。

【译 文】
楚昭王想到荆台一游,司马子綦进谏道:
“到荆台畅游,东边有
洞庭湖,西边有鄱阳湖,南望可登猎山,向下看正对方淮。这种畅
游可以使人遗望年老的孤寂和死亡的悲哀。然而凡君王沉溺游
历,都以亡国而告终,希望大王不要去游历。”昭王说:
“荆台是我的
领地,到领地去游玩,你为什么阻止我呢?
”盛怒之下命人痛打司马
子綦。这时令尹子西驾着四马拉的安车,一直来到大殿之外,他
说:
“今天应去畅游荆台,不能不去观玩。”昭王登上安车拍着子西
的脊背说:
“此次荆台之游,我与你一起享乐一番。”赶马走十余里,
子西突然拉住绳停下来说:
“ 我不敢下车,希望得到有道明君的
指教,大王肯听我的话吗?”昭王说:
“ 只管说。”令尹子西道:
“ 我听
人说,作为人臣如果忠于其君,爵位俸禄不能算作一种赏赐;作为
人臣如果阿谀其君,下牢治罪也不能算作一种惩罚。如司马子綦
这样的人,是忠臣;像我这样的人,是谀臣。希望大王杀死我,罚没
我的家产,奖赏司马子綦。”昭王说:
“假使我止步不游,听从公子的
意见,只能禁止我一人游乐罢了。至于后代人若去游山玩水,那是
无法制止的,你又能怎么样呢?”令尹子西说:
“ 想要禁止后代人游
山玩水那是很容易的事情。大王驾崩之后,我想在荆台修建陵墓,
・ ・
自古以来未尝有拿着钟鼓管弦乐器到父王坟上游乐的后代。”于是
楚昭王返车还宫,始终未游荆台,并命令解除先前的各种建置计
划。孔子在鲁国听到此事,他说:
“ 令尹子西干得好啊!进谏于十
里之前,考虑到百代之后。”

〔《说苑・杂言》〕齐高廷 问于孔子曰:
“ 廷不旷 山,不直地,衣蓑,
提执,精气 以问事君之道,愿夫子告之。”孔子曰:
“ 贞以干 之,敬以
辅之,待人无倦。见君子则举之,见小人则退之。去尔恶心,而忠与之。
敏其行,修其礼。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若行不敏,礼不合 ,对门不通
矣。”

【校 注】
高廷:春秋时齐国贵族。
旷:阻隔。
精气:精诚之气。
干:通管。
合:全。

【译 文】
齐国贵族高廷来请教孔子说:
“ 高山没有挡住我,弯路也要直
行,我披着蓑衣,提着执杖,满怀精诚之心来请教事君之道,希望先
生告诉我。”孔子说:
“以坚贞之心管理政事,以谦敬之意辅佐君王,
对待别人不知厌倦。发现君子就举荐,看见小人就斥退。除去你
心中的恶意,而用忠诚填补。使自己的行为更加聪敏,使自己的礼
义更有修养。即使千里之外的百姓,也要亲如兄弟。如果行为不
聪敏,礼义不全面,就是住在对门,也不会有来往。”

〔《抱朴子・外篇・逸民》〕昔颜回死,鲁定公将躬吊焉。使人访 仲
・ ・
尼,仲尼曰:
“凡在邦内,皆臣也。”定公乃升自东阶,行君礼焉。

【校 注】
访:求教问讯。

【译 文】
过去,颜回死时,鲁定公准备亲自来吊丧。于是派人请教孔
子,孔子说:
“凡在邦国之内的人,都是君王的臣民。”于是鲁定公从
东边台阶登上厅堂,以行君臣之礼。

〔《长短经・臣术》〕子贡曰:
“ 陈灵公 君臣宣淫于朝,泄冶谏而杀
之,是与比干同也,可谓仁乎?”子曰:
“比干于纣亲则叔父,官则少师,忠
款 之心在于存宗庙而已。故以必死争之,冀身死之后而纣悔悟,其本
情在乎仁也。泄冶为下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以区区之一身,
欲正一国之淫昏,死而无益,可谓怀 矣。”
《 诗》 云:
“ 民之多僻,无自
立辟。”其泄冶之谓乎!

【校 注】
陈灵公:据《左传・宣公十一年》载,陈灵公与大夫孔宁、仪行父私通夏姬。
忠款:忠诚。
怀:怀抱,指好心。
诗:指《诗经・大雅・板》,此诗讽刺周王荒淫。

【译 文】
子贡说:
“陈灵公君臣公然在朝廷上干淫乱之事,大臣泄冶进
谏却遭杀害,这和比干的遭遇一样,能说这是实行仁政吗?”孔子
说:
“比干是商纣王的亲叔父,官职是辅助天子的少师,忠诚之心在
于保住宗庙国家。因此以死相争,希望在自己死后而使纣王悔悟,
・ ・
他的基本思想属于仁道范围。而泄冶不过是陈国的下大夫,与陈
国君主又没有亲属关系,只是得到陈君的信用而没有去职。以区
区一人的力量,却想改变一国淫靡之风,终于被杀又无所收益,可
以说是一片好心做了傻事。”
《 诗经》上说:
“ 民间已有太多淫僻之
事,你们不要再自造丑闻了。”这可能说的就是泄冶的心情了!

・ ・
卷八

交道七

〔《韩诗外传》九〕孔子出游少原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
孔子怪之 ,使弟子问焉曰:
“ 夫人何哭之哀?”妇人对曰:
“ 乡 者刈蓍
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 曰:
“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
“非伤亡簪也,盖不忘故 也。
人曰: ”

【校 注】
怪之:意动用法。此二字原为脱文,后据《文选・连珠》而补。
乡:时间副词,刚才。
弟子:
《文选》及《太平御览》俱作孔子。
故:指赠以蓍簪的朋友。

【译 文】
孔子在少原野外闲游,听到一个妇人在草地沼泽旁痛哭,那声
音很悲哀。孔子感到很奇怪,就让弟子去问一下,弟子问道:
“夫人
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啊?”那夫人回答说:
“刚才割蓍草时把用蓍草
编的簪子丢了,我因此感到很难过。”弟子说:
“ 割蓍草而把蓍草编
・ ・
的簪子丢了,这有什么难过的?”妇人说:
“不是难过丢了簪子,是不
能忘记送我蓍簪的故人。”

〔《韩诗外传》九〕子路曰:
“ 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
之。”子贡曰:
“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
回曰:
“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
“由之所言,蛮貊 之言也;赐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
子。夫子曰:
言,亲属之言也。”

【校 注】
蛮貊:古时对边远少数民族的蔑称。此代指野蛮人。

【译 文】
子路说:
“别人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也
不好。”子贡说:
“别人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只好
听之任之了。”颜回说:
“ 别人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
我还对他好。”这三个年轻人的观点各有不同,他们去请教孔子。
孔子说:
“子路所说的,是野蛮人的话;子贡所说的,是朋友的话;颜
回所说的,是亲者的话。”

〔《韩诗外传》十〕颜渊问于孔子曰:
“渊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
与士交通 ,终身无患难,亦且可乎?”孔子曰:
“ 善哉回也!夫贫而如
富,其知足而无欲也;贱而如贵,其让而有礼也;无勇而威,其恭敬而不
失于人也。终身无患难,其择言 而出之也。若回者其至乎!虽上古
圣人,亦如此而已。”

【校 注】
交通:交往。
・ ・
择言:选择恰当合理的话。

【译 文】
颜渊对孔子说:
“ 我希望穷人要像富人一样自尊,位卑者要像
位高者一样自爱,没有勇气的人也要懂得威武不屈。只要与读书
人交往,一辈子也不会遭遇磨难,可以这样说吗?”孔子说:
“颜回说
得好啊!穷人要像富人一样自尊,他不但知足而且无贪欲;位卑者
要像位尊者一样自爱,他不但为人谦让而且有礼仪;没有勇气的人
要懂得威武不屈,他不但为人谦恭而且不肯失去人格。若想一辈
子不遇灾难,他说话时要把住谨慎出口这一关。像颜回这样的人
可能做到了吧!即使是上古圣人,也不过如此罢了。”

〔《荀子・王霸》〕孔子曰:
“审吾所以适人 ,适 人之所以来我也。”

【校 注】
适人:与人交往的态度。
适:此字为衍文。《群书治要》无此字。王念孙说:
“ 下适字涉上适字而
衍。

【译 文】
孔子说:
“审慎我们与人交往的态度,人家也会以这种态度来
对待我们。”

〔《荀子・尧问》〕子贡问于孔子曰:
“ 赐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
“为人下者,其犹上也。深 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
焉,禽兽育焉 。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德 。为人下者其
犹土也。”

・ ・
【校 注】
?(iy):挖掘。
焉:相当一个介宾词组,于此。注意后两个焉字,用法相同。
德:恩。

【译 文】
子贡问孔子道:
“我还不懂得甘居人下的道理。”孔子说:
“甘居
人下的道理,首先自己要像土地一样。深挖土地就可以得到甘美
的泉水,种植土地就可以五谷丰茂,草木生长在这里,禽兽繁育在
这里。万物生长则立在土地之上,万物死去则埋入土地之下。土
地有许多功劳却不以为有恩德于人民。甘居人下的人,他应该像
土地一样。”

〔《韩诗外传》七〕孔子闲居,子贡侍坐,请问为人下之道奈何。孔子
曰:
“善哉尔之问也!为人下,其犹土乎!”子贡未达 ,孔子曰:
“ 夫土
者,掘之得甘泉焉,树之得五谷焉,草木植焉,鸟兽鱼鳖遂 焉。生则立
焉,死则入焉,多功不言,赏世 不绝。故曰能为下者,其惟土乎!”子贡
曰:
“赐虽不敏,请事斯 语。”

【校 注】
达:明白。
遂:生成,成熟。
赏世:贡献于世。
斯:此。

【译 文】
孔子闲坐着,子贡陪侍一旁,请教甘为人下的道理如何。孔子
说: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啊!甘居人下,你就得像土地一样吧!”子
・ ・
贡没有明白,孔子又说:
“ 土地啊,挖掘下去就可以找到甘泉,种植
上去就可以收获五谷,草木长大在土地上,鸟兽鱼鳖生成在土地
上。万物生长则站在地上,万物死后则埋入地下,对人类功劳很多
却不说一句话,对世界贡献很大而且绵延不绝。因此说能甘为人
下的人,可能只有用土地比况了吧!”子贡说:
“我虽不聪敏,请允许
我以此语为处事的座右铭。”

“赐 为人下,而未知所以为人下之
〔《说苑・臣术》〕子贡问孔子曰:
道也。”孔子曰:
“为人下者,其犹土乎!种之则五谷生焉,掘之则甘泉出
焉,草木植焉,禽兽育焉。生人立焉,死人入焉,多其功而不言。为人下
者,其犹土乎!”

【校 注】
赐:子贡名赐。古人与师长交谈,常自称以名。

【译 文】
子贡问孔子道:
“ 我甘居人下,然而不知道甘居人下的处世之
道。”孔子说:
“甘居人下的人,他应该像土地一样吧!种植土地就
会有五谷生长,挖掘土地就会有甘泉流出,草木生长这里,禽兽繁
育在这里。活着的人站在土地之上,死去的人埋入土地之下,土地
有许多功劳却从不自夸一句。甘居人下的人,他应该像土地一
样!”

〔《群书治要・
〈尸子・明堂〉》〕孔子曰:
“大哉河海乎!下 之也。夫
河下天下之川,故广;人下天下之士,故大。”

【校 注】
下:动词,有甘居下位之义。下文皆同。
・ ・
【译 文】
孔子说:
“ 黄河和大海太伟大了!因为它们甘居天地万物之
下。黄河甘居天下川流之下,因此浩荡千里;君子甘居天下士子之
下,因此渊博崇高。”

〔《群书治要・
〈尸子・处道〉》仲尼曰:
“得之身者得之民,失之身者失
之民。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下其堂而治四方,知反之于己者也 。”

【校 注】
反之于己者也:反过来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薛据《孔子集语》原文作
“孔子曰:
‘恶人者人恶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
而知天下者,知反之己者也。

【译 文】
孔子说:
“自身得到的,实际是由人民得到的;自身失掉的,实
际是失掉了人民。所谓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不下厅堂而治理天下,
那是懂得反过来在自己身上寻找成败原因的人。”

〔《说苑・敬慎》〕孔子见罗者,其所得才皆黄口 也。孔子曰:
“ 黄口
尽得,大爵 独不得,何也?”罗者对曰:
“黄口从大爵者,不得;大爵从黄
口者,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
“ 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
患。”

【校 注】
黄口:幼鸟口边有一黄圈。
爵:通雀。

・ ・
【译 文】
孔子看到一个张网捕鸟的人,他所网到的都是一些黄口小鸟。
孔子说:
“尽得一些黄口小雀,偏偏没有捕到大雀,这是为什么?”张
网捕鸟的人回答说:
“黄口小雀随从大雀飞的,小雀也不容易网上;
大雀随从黄口小雀飞的,小雀容易网上。”孔子回头对弟子说:
“君
子要慎重选择带头的人,找不到正确的带头人,就会有罗网之患。”

〔《说苑・杂言》〕曾子曰:
“吾闻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夫子见人
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 也;夫子见人有善,若已有之,是
夫子之不争也;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 之,是夫子之能劳也。夫子
之能劳也,夫子之不争也,夫子之易事也,吾学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

【校 注】
易事:易处事,容易与人交往。
道:同“导”。

【译 文】
曾子说:
“我听到过先生有关三个方面的议论,还未能去实行。
先生看见别人身上有一个长处,就忘记了他身上还有一百个毛病,
这说明先生是容易交往的;先生看见别人身上有长处,就好像自己
有长处一样高兴,这说明先生不与世争;先生听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就亲自学着去做,然后引导学生去做,这说明先生能辛苦实践。先
生能辛苦实践,先生不与世争,先生容易交往,我学了先生这三个
方面的优点还未能去实践。”

〔《说苑・杂言》〕孔子将行,无盖 ,弟子曰:
“子夏有盖,可以行。”孔
子曰:
“商之为人也,甚短 于财!吾闻与人交者推其长者,违其短者,
故能久长矣。”
・ ・
【校 注】
盖:车盖,古时车上用以遮日挡雨的伞具。
短:意动词,自以为短缺。

【译 文】
孔子准备出发时,才发现车上没有车伞,一个弟子说:
“子夏那
里有伞,可以出发了。”孔子说:
“子夏的为人啊,在钱财方面总以为
太少!我听说与人交往要称举人家的长处,避人家的短处,因此才
能长久相处。”

“ 敢问新交取亲 若何?言寡
〔《说苑・杂言》〕子路行辞于仲尼曰:
可行若何?长为善士而无犯若何?”仲尼曰:
“ 新交取亲,其忠乎!言寡
可行,其信乎!长为善士而无犯,其礼乎!”

【校 注】
取亲:取得亲近的关系。

【译 文】
子路走前向孔子辞行,他说道:
“ 请问想与新交的朋友处得很
亲密,应该怎么办?想用很少的话却把主张推行开来,应该怎么
办?想永远做好人并且不犯错误,应该怎么办?”孔子说:
“ 与新交
的朋友处得很亲密,那就得忠诚吧!用很少的话却把主张推行开
来,那就得讲信义吧!想永远做好人并且不犯错误,那大概要讲礼
仪了!”

“以富贵为人下者,何人不与 ?以富贵敬
〔《说苑・杂言》〕孔子曰:
・ ・
爱人者,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众向之,可谓知时矣。”

【校 注】
与:交结,交往。

【译 文】
孔子说:
“凭着富贵的身份却能对人谦恭卑下,谁不交往这样
的人?凭着富贵的身份而能尊敬爱护别人,谁不亲近这样的人?
不违逆民众之言,可以说是理解民心的人了。民众都归向他,可以
说是懂得时务的人了。”

“ 夫富而能富人 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
〔《说苑・杂言》〕孔子曰:
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 而不可得也。”

【校 注】
富人:使人富。以下“贵人”“
、达人”,同此。
穷:指政治上的困穷,与上“达”字义反。

【译 文】
孔子说:
“不但自己富裕而且让别人也富裕起来,这样的人想
贫穷都不可能;不但自己高贵而且让虽人也高贵起来,这样的人想
要低贱都不可能;不但自己显达而且让别人也显达起来,这样的想
处于困境都不可能。”

〔《说苑・杂言》〕仲尼曰:
“非其地而树之,不生也;非其人而语之,弗
听也。得其人 ,如聚沙而雨之;非其人,如聚聋而鼓之。”

・ ・
【校 注】
其人:那人,指心气两通之人。

【译 文】
孔子说:
“不在适宜的土地上播种,就不可能生长;不与适宜的
人谈问题,就不可能听懂。得到了适宜的人选,就像雨水浇在聚积
的沙土上,容易种植;得不到适宜的人选,就像对聚集的聋子敲鼓,
不可能听见。”

〔《说苑・杂言》〕孔子曰:
“船非水不可行,水入船中则其没也,故曰:
君子不可不严也,小人不可不闭 也。”

【校 注】
闭:封闭。

【译 文】
孔子说:
“ 船不在水上就不能航行,水入船中就要沉没,因此
说:君子不能不严谨生活态度,小人不能不封闭自己的良心。”

〔《说苑・杂言》〕孔子曰:
“依贤固不困,依富固不穷。马趼 折而复
行者何?以辅足 众也。”

【校 注】
马趼:即马? ,一种生长在湿地上虫子,体长而多足。
辅足:辅助之足。

・ ・
【译 文】
孔子说:
“依靠贤才,政治当然不会陷入困境;依靠富人,生活
当然不会贫穷。马虫即使折断几条腿还能爬行,那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的辅足有许多条。”

〔《说苑・杂言》〕孔子曰:
“ 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不知其君,视其所
使。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 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
”又曰:
恶人居,如人鲍鱼 之肆 ,久而不间其臭,亦与之化矣。”

【校 注】
兰芷:香花名,兰花与白芷。
鲍鱼:咸鱼。
肆:店铺。

【译 文】
孔子说:
“不了解这个人,就要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不了
解这个君主,就要了解这个君主所派遣的使者。”又说:
“ 与好人生
活在一处,如同走进放置兰草与白芷的花厅,时间长了竟然闻不到
花香,那是因为与此优化了;与恶人生活在一处,如同走进贩卖咸
鱼店铺,时间长了竟然闻不到咸臭,那是因为与此同化了。”

“居而得贤友,福之次 也。”
〔《中论・贵验〕》孔子曰:

【校 注】
次:第二。

・ ・
【译 文】
孔子说:
“在生活中如果能结交一位有才能的朋友,那是又一
种幸福。”

・ ・
卷九

论人八

〔《绎史》九十五引《尚书大传》〕东郭子思问于子贡曰:
“夫子之门何
其杂也? “夫隐栝 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砥砺之旁多
”子贡曰:
顽钝。”夫子闻之曰:
“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

【校 注】
隐栝:一种矫正弯曲竹木的器具。

【译 文】
东郭子思向子贡问道:
“孔先生的门下怎么有那么多的学生?”
子贡说:
“矫正器旁边有许多弯曲的竹木,良医门下有许多患病的
人,磨石之下有许多使钝的工具。”孔子听后说:
“ 加强学道修养以
等待将来天下的任用,求学的人不断到来,因此才这样多。”

〔《说苑・杂言》〕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
“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
曰:
“夫隐栝之旁多枉木 ,良医之门多疾人,砥砺之旁多顽钝。夫子修
道以俟 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
・ ・
【校 注】
枉木:曲木。
俟:等待。

【译 文】
东郭子惠对子贡说:
“先生的门下怎么有这么多的学生?”子贡
说:
“矫正器旁边有许多弯曲的竹木,良医门下有许多患病的人,磨
石之下有许多使钝的工具。先生修养道德学问以等待学生,来者
不拒,因此学生越来越多。”

〔《毛诗・巷伯传》〕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嫠妇 又独处于室。
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
尽,缩 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
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嫠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
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 与之言曰:
“ 子何为不纳我乎?”
男子曰:
“吾闻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闲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
子。 “子何不若柳下惠 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
”妇人曰:
子曰:
“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
曰:
“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者也!”

【校 注】
嫠妇:寡妇。
蒸:以麻秸或竹木做成的火把。
缩:抽取。
牖(z
vv):窗户。
柳下惠:春秋鲁国人,姓展名获字子禽。柳下,为其封地;惠,为其谥号。
柳下惠,后世传为品德高尚的贤者。

・ ・
【译 文】
过去,颜叔子独居一屋,邻居有个寡妇也独处一屋中。一天夜
里暴风雨摧毁了寡妇的房子,寡妇跑到颜叔子的门前,颜叔子开门
接她进来,并让她拿着火把过夜。直到第二天早晨火把烧尽,他又
抽取屋顶柴草捆成火把,继以点燃。他自认为这样避嫌还不够审
慎。至于说审慎,应该像鲁国人那样。
鲁国有个男子独居一房,邻居有个寡妇也是独居一房。一天
夜里暴风雨骤至而摧毁寡妇的房屋,寡妇跑去躲避,而那男子却关
着门不让进来。寡妇走到窗口对他说:
“您为什么不让我进屋躲躲
呢?”男子说:
“我听人说,男子不到六十岁是不能闲居一室的,现在
你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能让你进屋。”寡妇说:
“您为什么不能像
柳下惠那样,养育一个别人的女儿,国人没谁说他作风淫乱。”男子
说:
“柳下惠当然可以,我本来就不可以。我准备以我的不可以,学
习柳下惠的可以。”孔子听后评论说:
“ 想要学习柳下惠的人中,没
有谁像这个愚人了!”

〔《韩诗外传》一〕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际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
式 ,子贡执辔而问曰:
“ 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之修门者众
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
“ 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
也;亡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若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

【校 注】
式:通轼,车前横木。古时,车过人群,人少则乘车者扶轼致意,人多则下
车致意。此文式字,皆为动词。

【译 文】
楚国攻伐陈国,最后灭亡陈国,陈国的西城门被破坏,于是派
遣那些降民去修城门。此时孔子从这里经过却不扶轼致意,子贡
・ ・
拉着绳问道:
“礼仪规定,车过三人之地须下车致意,车过二人之
地须扶轼致意。今天陈国修城门的人很多,先生不扶轼致意,这是
为什么呢?”孔子说:
“国家灭亡了还不知道后果如何,这是没有理
智的民众;知道后果如何,却不去斗争,这是没有忠诚的民众;国家
灭亡了也不敢拼死,这是没有勇敢的民众。修门的人虽说似乎很
多,他们却不能在以上三个方面做到任何一点,我因此不予扶轼致
礼。”

〔《说苑・立节》〕楚伐陈,陈西门燔 ,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
不轼。子路曰:
“ 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
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
“ 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
忠;忠而不死,不廉 。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

【校 注】
燔:烧。
廉:廉正羞耻。

【译 文】
楚国攻灭陈国,陈国西城门被烧毁,于是派遣陈国降民去修
复。此时孔子乘车从这里经过,却没有扶轼致礼。子路对孔子说:
“礼仪规定,车过三人之地乘者须下车致意,车过二人之地乘者须
扶轼致意。今天修城门的陈人有许多,先生为什么不扶轼致意?”
孔子说:
“我听人说:国家灭亡却不知后果,这是没有头脑;知道后
果却不去斗争,这是没有忠心;有忠心却不去拼死,其实是没有忠
正羞辱之情。而今修城门的陈人,不能在以上三个方面做到任何
一点,我因此不予扶轼致意。”

〔《韩诗外传》二〕子路与巫马期 薪于韫丘 之下,陈之富人有处


・ ・
师氏者,脂车 百乘,觞 于韫丘之上。子路与 巫马期曰:
“ 使子无忘
子之所知,亦无进子之所能,得此富,终身无复见夫子,子为之乎?”巫马
期喟然仰天而叹,然 投镰于地,曰:
“吾尝闻之夫子:
‘ 勇士不忘丧其
元 ,
志士仁人不忘在沟壑 。子不知予与?试予与?意者其志与!
子路心惭,故先负薪归。孔子曰:
“由来!何为偕出而先返也?”子路曰:
“向也由与巫马期薪于韫丘之下,陈之富人有处师氏者,脂车百乘,觞于
韫丘之上。由谓巫马期曰:
‘使子无忘子之所知,亦无进子之所能,得此
富,终身无复见夫子,子为之乎?’巫马期喟然仰天而叹,然投镰于地,
曰:
‘吾尝闻之夫子: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沟壑。子不知予
与?试予与?意者其志与?由也心惭,故先负薪归。”孔子援琴而弹,:
“《诗》曰 :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不能 稷黍。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曷其有所?’子道不行邪?使汝愿 d
 者。”

【校 注】
巫马期:孔子弟子,复姓巫马名期字子旗。
韫丘:一说宛丘。
脂车:油漆新车。
觞:指宴饮。一说通荡。
与:介词,对。一说当作谓字。
? 然:猛然。? ,通翕,急速。
元:头。
在沟壑:死亡的讳称,古人忌言死。
诗曰:指《诗经・唐风・鸨羽》。肃肃,鸟飞声。鸨(cjp),鸟名,似雁而大。
苞栩(y
z),茂 盛 之 柞 木 林。靡 ? (hz),无 休 止。 ? ,古 艺 字,种 植。怙
(i{),通? ,? 口。

d 愿:羡慕。
《孟子・告子上》“
: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

【译 文】
子路与巫马期在韫丘之下砍柴,陈国有个富人处师氏,他们驾
・ ・
着百辆新车,到韫丘畅游宴饮。子路对巫马期说:
“ 假使你没有忘
记你早年所知道的一切,也没有获取你现在所具有的才能,以这些
成就换取处师氏的财富,终身不再见到先生,你愿意干吗?”巫马期
喟然仰天长叹,猛然把镰刀扔到地上,说:
“我曾听先生说:
‘勇士不
能忘记在关键时刻抛弃头颅,志士仁人不能忘记在必要时刻牺牲
性命。你不了解我吗?还是试探我呢?再不就是你心里那样想!”
子路听后心里很惭愧,所以先背着烧柴回去了。孔子感到很奇怪,
说:
“子路你回来了!为什么一起出去而你却先回来了?”子路说:
“刚才我和巫马期在韫丘山脚下砍柴,陈国有个富人处师氏,他们
驾着百辆新车在韫丘上畅饮。当时我对巫马期说:
‘假使你没有忘
记你早年所知的一切,也没有获取你现在所具有的才能,如果以此
换取巫马期的财富,终身不能再见先生,你愿意干吗?’巫马期喟然
仰天长叹,猛然把镰刀扔到地上,说:
‘ 我曾听先生说过:勇士不能
忘记在关键时刻抛却自己的头颅,志士仁人不能忘记在必要时刻
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还指责我说:
‘你不了解我吗?还是想试探我
呢?或者这是你的心愿吧!’我很惭愧,因此先背柴回来了。”孔子
拿起琴弹了几下,说:
“《诗经》上有首诗‘肃肃声中鸨雁急,柞木林
中暂歇息。劳役频频无尽头,无暇种植黍与稷。赡养父母依靠谁?
遥遥苍天无消息,何处有我安生地?’难道我的政治主张行不通了
吗?让你产生了羡慕富贵的心情。”

“ 士 有五:有  尊贵者,有家富厚者,
〔《韩诗外传》二〕孔子曰:
有资勇悍者,有心智惠者,有貌美好者。执尊贵者,不以爱民行义理,而
反以暴敖 ;家富厚者,不以振穷救不足,而反以侈靡无度;资勇悍者,
不以卫上攻战,而反以侵陵私斗;心智惠者,不以端计数 ,而反以事奸
饰诈 ;貌美好者,不以统朝莅民,而反以蛊女从 欲。此五者,所谓士
失其美质者也。”

・ ・
【校 注】
士:春秋时士属贵族阶层,此通仕,指官吏。
癅:通势,权势地位。
敖:通傲。
端计数:研究计划。计数,计谋。
事奸饰诈:事奉权奸掩饰伪诈。
从:通纵。

【译 文】
孔子说:
“官分五类:有地位显贵的,有家财富厚的,有天资勇
悍的,有心智聪敏的,有面貌漂亮的。地位显贵的,有不能爱护百
姓行使正义,却反过来骄横霸道;家财富厚的,有不能帮助穷困救
济不足,却反过来奢侈无度;天资勇悍的,有不能保卫君上攻城野
战,却反过来欺凌百姓私斗人民;心智聪敏的,有不能研究策划国
家大事,却反过来事奉权奸掩饰诈伪;面貌漂亮的,有不能参予朝
政统领人民,却反过来淫乱女性纵欲无度。以上五类恶官,就是所
谓失去美德的人。”

〔《韩诗外传》三〕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 ,卒于毕郢 ,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
之相后也,千有馀岁。然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孔子曰:
“ 先圣后
圣,其揆一也。”

【校 注】
鸣条:古地名,又名高侯原。其地故址已难确指。以上诸冯、负夏,故址
难详。
岐周:周之岐地,故址在今陕西岐山一带。
毕郢:二古邑名,故址皆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 ・
【译 文】
大舜出生在诸冯,后来又迁徙到负夏,最后死于鸣条,他属东
方的少数民族。周文王生于岐山,死于毕郢,他属于西方的少数民
族。两人生地相距有一千余里,时代相隔有一千余年。然而都在
中原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如同符信一般相合。孔子评论道:
“无论先圣或是后圣,他们的思想原则都是相通的。”

〔《韩诗外传》四〕孔子见客 ,客去颜渊曰 :
“ 客仁也 ?”孔子曰:
“恨兮其心,颡兮其口 ,仁则 吾不知也,言之所聚也 。”颜渊蹙然变
色,曰:
“ 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
水,不能掩其莹 。夫形体也,色 心也,闵闵乎其薄也。苟有温 良
在中,则眉睫著d
 之矣;瑕疵在中d
 ,则眉睫d
 不能匿之。《诗》曰d
: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校 注】
孔子见客:薛据《孔子集语》引作“孔子适卫,卫使见客。
”此下皆薛据引文
与孙星衍《孔子集语》不同处。
曰:薛本上有问字。
也:薛本下有乎字。
“恨兮”二句:恨,通很,违逆。颡,稽颡,叩首,此指首肯。全句意谓心里
不同意,口上同意。
则:薛本作即字。
言之所聚也:薛本无此五字。
莹:薛本作气字。
色:薛本作包字。
温:薛本此下有一莹字。


d 著:薛本作见字。

d 中:薛本作其中二字。

d 眉睫:薛本此下有一亦字。
・ ・

d 诗曰:指《诗经・小雅・白华》。引诗后,薛本有“言有诸中必形诸外也”九
字。

【译 文】
孔子接见一位客人,客人走后颜回问道:
“ 这位客人心地仁慈
吗?”孔子说:
“这个人心口不一,心里不同意表面却点头。至于是
否仁慈那我不知道,这是根据刚才一番话做出的判断。”颜回眉头
皱在一起,说:
“一尺长的美玉,即使在七、八丈的泥土之下,也不能
埋住它的光彩;一寸大的珍珠,即使在七、八十丈的深水之下,也不
能遮掩它的晶莹。人的形体,包藏着行行色色的心态,可叹啊!薄
薄的肚皮能包容多少东西。假使其中有温和善良之意,那么人们
眉眼之间都能看得清楚;假使其中有瑕疵丑陋之情,那么人们眉眼
之下是无法藏匿的。《诗经》上说:
‘ 钟鼓挂置宫中,其声传扬宫
外。’”

〔《御览》五百十引《高士传》〕客有候 孔子者,颜渊问曰:
“ 客何人
也?”孔子曰:
“宵兮法 兮?吾不测也。夫良玉径 尺,虽十仞之土,不
能掩其光;明珠径寸,虽有函丈之石,不能戢 其曜。苟缊 矣,自厚容
止,可知矣。”

【校 注】
候:拜访。
宵:通小。法。效法,指值得效法的好人。
径:直径。
戢:掩住。
缊:藏。

・ ・
【译 文】
有个客人来拜访孔子,过后颜回问道:
“ 这位客人是怎样一个
人呢?”孔子说:
“好人呢,坏人呢?我无法猜测。一尺的美玉,即使
在七、八丈的厚土之下,它的光芒也是埋不住的;一寸的明珠,即使
在一丈厚的石头之中,它的光彩也是掩不住的。

〔《韩诗外传》七〕孔子游于景山 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
曰:
“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子路曰:
“ 由愿
奋长戟,荡三军,乳虎 在后,仇敌在前,蠡 跃蛟奋,进救两国之患。”
孔子曰:
“勇士哉!”子贡曰:
“两国构难,壮士列陈。尘埃涨天,赐不持一
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孔子曰:
“辩
士哉!”颜回不愿 。孔子曰:
“ 回何不愿?”颜渊曰:
“ 二子已愿,故不敢
愿。”孔子曰:
“不同,意各有事焉。回其愿,丘将启汝。”颜渊曰:
“愿得小
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莫不
从义向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莫不
释兵,辐辏 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 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
能,
各任其事。于是君绥 于上,臣和于下,垂拱 无为,动作中道,从
容 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则由何进而救?赐何难之解?。
孔子曰:
“圣士哉!大人出,小人匿。圣者起,贤者伏。回与执政,则由、
赐焉施其能哉?”

【校 注】
景山:
《孔子家语》作农山。
乳虎:母虎哺乳幼虎期间异常凶狠。
蠡:传说中的海洋动物。《酉阳杂俎・语资》“
:海蠡蜿蜒,尾翅皆张。

愿:用作动词,谈志愿。下皆同。
辐辏:车轮辐条齐集于车轴,形容齐心团结。
癆:虫飞动貌。
绥:安。
・ ・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按自然规律行事。
从容:举动。

【译 文】
孔子漫游在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回跟从在后边。孔子说:
“君子凡登上高处必赋诗言志。年轻人都有志愿,谈谈自己的志愿
如何?我将启示你们。”子路说:
“我愿奋击长戟,奔走三军之中,猛
虎在后,仇敌在前,海蠡跳跃,蛟龙奋进,以救助两国祸患为己任。”
孔子说:
“这是勇士的行为啊!”子贡说:
“ 两国结成战难,双方壮士
列阵对垒。突然战尘蔽天,此时我手不持尺长兵刃,肩不背一斗粮
食,奔赴战场去化解两国纷争。可以说采用我的建议的一方必然
生存,不听从我的建议的一方必然灭亡。”孔子说:
“ 这是辩士的风
度。”这时颜回还没有谈自己的志愿,孔子问道:
“ 颜回怎么不谈谈
自己的志愿?”颜回说:
“ 他们俩位已经说了自己的志愿,因此我不
敢再谈了。”孔子说:
“ 那不一样,或者各有自己的想法。你说说自
己的志愿,我将启发你。”颜回说:
“希望在一个小国任相国,引导君
主以正道治国,引导大臣以美德感化民众,君臣同心,内外呼应。
至于列国诸侯,在我们的感召下,没有谁不追求正义,如顺风而行
一般。共同创造一个和平安乐的时代环境。年轻的人快步地前进
了,年老的人搀扶着先到了。教化推行到百姓中间,德育施行到四
境边民,没有谁不放下杀人武器,都从四面八方团结在一起。当天
下人民全都获得永远安宁的时候,虫飞翔,虫蠕动,万物各依其特
性而寻求快乐。推荐贤者,举荐才士,人们各按其职事而承担义
务。于是君王在上边安祥听政,大臣在下边和气工作,只须垂衣拱
手听其自然,那么一切作为都合乎正道,所有举动都符合礼义。谈
论仁义的人应该受到奖赏,计谋战争的人处以死罪。这样看来,子
路何必奔赴战场拯救危难?子贡又有什么战难需要自己去化解
呢?”孔子说:
“这是圣人行动啊!伟大的人物出现了,渺小的人物
就躲藏起来了。圣人站起身来,贤人就会俯首听命。颜回如果成
・ ・
为一个国家的执政者,那么子路和子贡从哪里施展自己的才能
呢?”

〔《韩诗外传》九〕孔子与子贡、子路、颜渊游于戎山之上,孔子喟然
叹曰:
“二三子 各言尔志,予将览焉。由,尔何如?”对曰:
“ 得白羽 如
月,赤羽如日,击钟鼓者,上闻于天,下槊于地,使将 而攻之,惟由为
能。”孔子曰:
“ 勇士哉!赐,尔何如?”对曰:
“ 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
间,
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弟兄。”孔子曰:
“ 辨士哉!
“鲍鱼 不与兰 同笥 而藏,桀纣不与尧舜同时
回,尔何如?”对曰:
而治。二子已言,回何言哉?”孔子曰:
“ 回有鄙 之心。”颜渊曰:
“ 愿得
明王圣主为之相,使城郭不治,沟池 不凿,阴阳 和调,家给人足,铸
库兵以为农器。”孔子曰:
“大士哉!由来,区区 d
 汝何攻?赐来,便便d


汝何使?愿得之冠,为子宰d
 焉。”

【校 注】
二三子:诸位。
白羽:指以白色羽装饰其尾的箭。
使将:指挥将领。
鲍鱼:咸鱼。
兰癇(d j):兰花与白芷,属香花香草。
ij
笥:以竹编制的方刑篮筐。
鄙:鄙薄,鄙视。
沟池:指护城河。
阴阳:指国家的政治气氛或社会情绪。

d 区区:得意貌。

d 便便(q
jio):同辩辩,雄辩貌。

d 子宰:子,对称代词,一说指颜回。宰,家臣。

・ ・
【译 文】
孔子和子贡、子路、颜回在戎山上游玩,孔子喟然叹道:
“ 你们
几个各自谈谈自己的志愿,我准备听听。子路,你怎么想的?”子路
回答说:
“我希望得到如同月色一样白的白羽箭,如同日色一样红
的红羽箭,在击钟擂鼓的战场上,刀兵之声响彻天空,执槊之士站
满大地,指挥军队攻战,只有我的才能最优秀。”孔子说:
“这是勇士
的行为啊!子贡,你怎么想的?”子贡回答说:
“ 我愿穿着白衣戴着
白帽,奔走在两国之间,不拿一尺或一寸的兵器,不带一斗或一升
的粮食,设法化解仇恨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说:
“ 这是辩士的
风度啊!颜回,你怎么样?”颜回说:
“ 咸鱼不能和兰花芷根放在一
个竹篮中,夏桀商纣不能与唐尧虞舜在同一时代治国。二位同学
已经说完了,我还能说什么呢?”孔子说:
“ 颜回有鄙薄现实的想
法。”颜回说:
“我希望遇见英明的国王圣明的君主并做他的助手,
即使不构筑城郭工事,不开凿护城河流,也要让阴阳二气调和,家
家丰裕,人人富足,把仓库里的兵器化铸成农具。”孔子赞叹道:
“这
是伟人的思想啊!将来如果出现颜回的理想世界,子路过来,你还
得意地进攻谁呢?子贡过来,你还雄辩地出使哪里?到那时,我愿
戴上帽子,去做颜回的家臣。”

〔《说苑・指武》〕孔子北游东上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从焉。孔子喟
然叹曰:
“登高望下,使人心悲。二三子者,各言尔志,丘将听之。”子路
曰:
“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闻乎天,旌旗翩翻,下蟠
于地。由且举兵而击之,必也攘地千里,独由能耳!使夫二子为我从
焉。”孔子曰:
“勇哉士乎!愤愤 者乎!”子贡曰:
“ 赐也愿齐、楚合战于
莽洋之野,两垒相当,旌旗相望,尘埃相接,接战 兵,赐愿著缟衣白冠,
陈说白刃之间,解两国之患,独赐能耳!使夫二子者为我从焉。”孔子
曰:
“辩哉士乎!仙仙 者乎!”颜涧独不言。孔子曰:
“ 回来,若独何不
愿乎?”颜渊曰:
“ 文武之事,二子已言之,回何敢与焉?”孔子曰:
“ 若鄙
・ ・
心 不与焉,第 言之。”颜渊曰:
“ 回闻鲍鱼兰芷不同箧而藏,尧舜、桀
纣不同国而治。二子之言,与回言异。回愿得明王圣主而相之,使城郭
不修,沟池不越 ,锻剑戟以为农器,使天下千岁无战斗之患。如此,则
由何愤愤而击,赐又何仙仙而使乎?”孔子曰:
“ 美哉 德 乎!姚 姚 者
乎!”子路举手问曰:
“ 愿闻夫子之意。”孔子曰:
“ 吾所愿者,颜氏之计。
吾愿负衣冠而从颜氏子也。”

【校 注】
蟠:盘旋。形容战旗遍卷。
愤愤:激昂奋发貌。
仙仙:神奇貌。
鄙心:鄙薄现实的心理。
第:只管。
越:治理。
《国语・周语下》“
:丰殖九薮,汨越九原。

姚姚:美好貌。

【译 文】
孔子北游时又向东登上农山,子路、子贡、颜回随从其后。此
时孔子喟然感叹道:
“ 登上山巅向下望去,常常使人感到心悲。你
们几个同学各谈一下自己的志愿,我准备听听。”子路先说:
“ 我希
望得到如月色一样白羽毛装饰的箭,和日色一样红羽毛装饰的箭,
在钟鼓齐鸣的战场,杀声响彻天空,旌旗飞扬,漫  大地。我将发
动军队开始攻击,必将夺取千里土地,只有我能做到这一切!还可
以让他们俩个做我的随从副官。”孔子说:
“这是勇士的行为!一个
多么激昂的场面!”子贡说:
“我希望在齐楚两国交战于莽洋之野的
时候,两军相对,兵数相当,战旗相望,战尘相接,即将开战之时,我
愿意穿白衣戴白帽,在闪闪兵刃之间奔走劝说,解开两国纷争,只
有我能做到这一切!可以让他们两个做我的随从。”孔子说:
“雄辩
啊,
你是个人才!一个何等神奇的场面!
”这时只有颜回没说话。
・ ・
孔子说:
“颜回过来,为什么只有你没谈志愿呢?”颜回说:
“ 有关外
交战争的想法,他们二位已经说过了,我怎么敢再参予其中呢?”孔
子说:
“你有一种鄙薄现实的心理,不想参予其中,我看只管说说。”
颜回说:
“我听说咸鱼、兰花、香芷不能装在一个筐里放起来,尧舜
和桀纣也不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治天下。二位的志愿,与我不同。
我希望遇见英明的君王圣明的天子,并去辅助他们,不修建内城外
城,不整治护城河,把剑戟锻造成农具,让天下千秋万岁无战争之
患。如果这个愿望实现了,那么子路何必激昂地奔赴战场,子贡又
何用神奇地化解战祸呢?”孔子说:
“高尚啊颜回的道德!说得多么
好啊!”这时,子路举手问道:
“ 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孔子说:
“我
的志愿,就是颜回的想法。将来我希望背着衣服帽子在后面随着
颜回的孩子走。”

“吾欲论 吾国之士,
〔《大戴礼・哀公问五义》〕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与之为政,何如者取之?”孔子对曰:
“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
服古之服,舍 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哀公曰:
“然则今夫章甫,句屦,
绅带 而缙笏 者,此皆贤乎?”孔子曰:
“ 否!不必然。今夫端衣,元
裳,冕而乘路 者,志不在于食荤;斩衰, 屦,杖 而  粥者,志不在
于饮食。故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
者,虽有不亦鲜乎?”哀公曰:
“ 善。何如则可谓庸人矣?”孔子对曰:
“所
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 。不能选贤人善士而托其身
焉,
以为己忧。动行不知所务,止力不知所定。日选于物,不知所贵。
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政 ,心从而坏。若此,则可谓庸人矣。”
哀公曰:
“善。何如则可谓士矣?”孔子对曰:
“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
必有所由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是故知不务多,而务审 d


其所知;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由;言不务多,而务审其所谓。知既知
之,行既由之,言既顺之,若夫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
贱不足以损。若此,则可谓士矣。”哀公曰:
“ 善。何如则可谓君子矣?”
孔子对曰:
“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d
 。仁义在己,而不害不
・ ・
志d
 。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 d
 如将可及

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哀公曰:
“善。敢问何如可谓贤人
矣?”
孔子对曰:
“ 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
 而不伤于本d
绳d ,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
为诸侯而无财d
 。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哀公曰:
“ 善。敢问何谓圣人
矣?”孔子对曰:
“ 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
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 d
不
 乎天地,
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d 参d
 乎日月,杂d
 于云霓。总要

万物。穆 穆 纯 纯d
 ,其 莫 之 能 循d
 ;若 天 之 司,莫 之 能 职d
 。百 姓 淡

然d
 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哀公曰:
“ 善!”孔子出,哀公送
之。

【校 注】
论:通癈,选择。
舍:赞许。《管子・四称》:
“ 昔者无道之君,大其宫室,高其台榭。良臣不
使,谗贼是舍。

章甫句屦绅带:章甫,商代流传下来的礼帽。句屦,句,通癉(ry)。癉鞋,
有癉花装饰的鞋。绅带,大带。
缙笏:缙,通癊,插。笏(i{):笏板,朝笏。古时大臣面君时用以简记的玉
竹制片,平时插在腰间,故称缙笏。
端衣元裳冕而乘路:端衣,古时以整幅布制成的礼服。元裳,即玄裳,黑
色的下衣。冕,大夫以上官员所戴的帽子。路,通辂,车。
斩衰癋屦杖:斩衰(d
vp),以粗麻布制成的不缝边的丧服。癋(k
jho)屦,草
鞋。杖,拐杖。
癎(d
ivw):饮,喝。
邑邑:通悒悒,愁闷貌。
五凿为政:五凿,指耳目口。政,同正。

d 审:详、实、准。

d 买:买动。一说“当为德,形近而伪。
”并举《荀子》为证。另说与置字形近
而讹。皆为玄解,似不可取。
・ ・

d 不志:志,活用作动词,意谓不改变己志。志,一本作知;另本此句作“自
强不息”,可参酌。

d 犹然:慢慢地。

d 矩绳:矩,方尺类用以测度方形的古代量具。绳,墨斗线用以测划直线而
下锯的器具。

d 本:此指事物的根本。与下文“不害于其身”句法相类。“其身”复指天
下,即天下人。

d 财:一本此上有宛字。《荀子》及《孔子家语》作“富有天下而无宛财,布施
天下而不病贫。
”宛,枉曲。宛财,指不义之财,不正当收入。另说宛,通
蕴,积聚。

d 理然:正确,道理正确。

d 配:相当。

d 参:比并。

d 杂:合,同。

d 穆穆纯纯:谦敬专注貌。纯纯,通癏癏,宋玉《九辩》:
“纷癏癏之愿忠兮。

《补注》本作“纯纯”。

d 循:赶上。

d 职:胜任。

d 淡然:形容无所认知。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 我想选择一些我们鲁国的才士,与他们一
起治理国政,如何选取呢?”孔子回答说:
“ 生活在当今这个混乱世
界上,一心向往古代的正道;居住在当今这个习俗环境中,穿着往
古的朴素服装,赞许这些生活方式的人却去为非做歹,不是太少见
了吗!”鲁哀公说:
“既然这么说,那么现在戴着章甫礼帽,穿着 花
饰鞋,扎着宽大腰带,插着笏板的官员,这些人都是贤才吗?”孔子
说:
“不!不能这样说。那些穿着端衣,套着黑裙,戴着冕帽,乘着
车子的官员,心思不一定全在鱼肉上;那些穿着丧服,踏着草鞋,拄
着拐杖,喝着稀粥的穷人,心思也不一定全在饱食上。因此我说生
・ ・
活在当今这个混乱的世界上,却一心向往古代正道;居住在当今这
个习俗的环境中,却穿着往古的朴素服装,赞许这种生活方式的人
却去为非做歹,即使有不也很少吗?”鲁哀公说:
“ 好。那什么样的
人是庸人呢?”孔子回答道:
“所谓庸人,嘴上不会说好话,心里不知
道什么是愁。又不能择交一些有才有德的朋友依托终身,让他们
为自己分忧。然而庸人的行动却不知道追求目标是什么,停止却
不知站定的方位在哪里。对于外物每天都要有所选择,却不知道
什么是重要的。只是顺从原始的物欲而变幻思维,竟不知自己将
归依何处。只是以表面感官为认识的准绳,思想在盲从中必将坏
事。像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庸人了。”鲁哀公说:
“ 好。什么人可
以说是才士呢?”孔子回答道:
“ 所谓才士,虽然不能把握事物的全
部道理,也必须掌握事物的经由过程;虽然做得不能尽善尽美,也
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处理办法。因此所知不求太多,而求掌握的经
由过程是否真实;话语不求太多,而求自己所说的是否准确。知道
的已经知道,行动的已经通过,说过的已经说完,如同人的生命或
肌肤不可改变。富贵,对自己不能有所增益;贫贱,对自己也不能
有所减损。像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才士了。”鲁哀公又问:
“ 好。
那什么人可以称为君子呢?”孔子回答说:
“ 所谓君子,亲自倡行忠
诚信义之德,他的思想是不能买动的。仁义总在自己一边,而且从
不损害别人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君子学问见识广博而且没有骄
矜自满之色,思虑简明练达而且不以言辞与人争辩。君子的学识
似乎可以逐渐地赶上,而实际上是不能赶上的。像这样的人,就可
称作君子了。”鲁哀公说:
“好。请问什么人可以称作贤人呢?”孔子
回答说:
“所谓贤人,他的喜爱憎恶之情与民相同,选取舍弃之心与
民一致。他的行为合乎事物的法则而且不伤其本性,他的言论可
以被天下人效法而且不害任何人。他亲自为平民奔波而且希望他
们富裕,即使自己贵为诸侯也不聚私财。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
贤人了。”鲁哀公说:
“好。请问什么人可以称作圣人呢?”孔子回答
说:
“所谓圣人,他的智慧可以通达天地间的大道,应变能力无穷无
・ ・
尽,能测定万物的根本情性。所谓天地大道,就是在天地变化中创
造万物的规律。所谓事物性情,就是万物用以表达是非取舍的根
本。他的事业是伟大的,有如天地一般高大,有如日月一般明亮,
有如云霓一般光彩,能够总领天地万物。他作风谦恭专注,没有谁
能赶上他;如同天意的执行者,没有谁能胜任。普通民众一时还不
能了解其中的长远利益。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圣人了。”鲁哀
公赞叹道:
“说得好啊!”孔子走出宫中,鲁哀公在后面送他。

〔《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 吾欲论吾国之士,与之治国,
敢问何如之邪!”孔子对曰:
“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
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 “ 然则夫章甫, 屡,绅,而缙笏者,
”哀公曰:
此贤乎?”孔子对曰:
“不必然。夫端衣,元裳, 而乘路者,志不在于
食荤;斩衰,菅屦,杖而啜粥者,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
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虽有,不亦鲜乎!”哀公曰:
“善!”孔子
曰:
“人有五仪 ,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哀公曰:
“敢
问何如斯可谓庸人矣?”孔子对曰:
“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
色色 。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勤行不知所务,止交
不知所定。日选择于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正,
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哀公曰:
“ 善。敢问何如斯可谓士矣!”
孔子对曰:
“所谓土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 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
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 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
多,务审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谓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则若
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故富贵不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如此则可
谓士矣。”哀公曰:
“善。敢问何如斯可谓君子矣?”孔子对曰:
“所谓君子
者,言忠信而心不德 。仁义在身而色不伐 ,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
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哀公曰:
“ 善。敢问何如斯可谓贤人矣?”孔
子对曰:
“ 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
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 ,布施天下而不病贫 ,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哀公曰:
“善。敢问何如斯可谓大圣矣?”孔子对曰:
“ 所谓大圣者,知通
・ ・
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
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
月,总要万物于风雨。缪缪肫肫d
,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d
,其事不可
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d
,若此则可谓大圣矣。”哀公曰:
“善。”

【校 注】
癐:同冕,古代大夫以上官员所戴的礼帽。
仪:原则。
色色:当为邑邑,形近而讹。通悒悒,忧愁貌。
率:标准。
务审:务,求。审,详明。
不德:不自以为有德。
伐:自癑。
怨财:引发众人怨愤之财。
病贫:病于贫,被贫穷所困。

d 缪缪肫肫:缪缪,通穆穆,谦恭貌。肫肫,通癏癏,专注貌。

d 嗣:通司。

d 邻:邻近处,此指君子认识之浅层。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 我想选拔一些我国的才士,与他们一起治
理国家,请问怎么实施这件事呢?”孔子回答说:
“ 生活在当今这个
混乱的世界上,而能一心向往古代的正道;居住在现在这个习俗环
境中,却穿着往古的朴素服装,赞许这种行为的人而为非做歹的,
不是太少了吗?”鲁哀公说:
“既然这样说,那么戴着章甫礼帽,踏着
花装饰的鞋,扎着宽大腰带,并且腰间插着朝笏的官员,这些人
有才能吗?”孔子回答道:
“不一定这样看。那些穿着宽袍大袖的端
衣,套着黑色下裙,戴着冕冠,并且乘着车子的人,心思不一定就在
酒肉上;那些穿着不缝边的丧服,踏着草鞋,拄着拐杖,而且每天喝
・ ・
粥的穷人,心思也不一定在酒肉上。生活在当今这个混乱的世界
上,一心向往古代的正道;居住在今天这个习俗环境中,穿着往古
的朴素服装,赞许这种作风的人却为非做歹,即使有,不也是太少
了吗!”鲁哀公赞叹道:
“说得好啊!”孔子接着说:
“人有五种生活方
式,有庸人、有才士、有君子、有圣人五种方式。”鲁哀公问道:
“请问
什么样的人可以说是庸人?”孔子回答道:
“ 所谓庸人,嘴上不会说
好话,心里不懂什么是忧愁。不知道交结贤人好人,依托终身,将
来可能为自己分忧。只知勤奋工作却不知道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只知断绝私交却不知道站定的方位在哪里。每天对外物虽有所选
择,却不知道什么是可宝贵的。只是顺从外物的变移,又不知道自
己归依在何处。只好以外在感觉为准则,思想在盲从中终将坏事,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庸人了。”鲁哀公说:
“好。请问什么样的人才可
以称作才士?”孔子回答说:
“ 所谓才士,虽然不能完全掌握事物发
展的规律,也必定有认识事物的标准;虽然不能做得尽善尽美,也
必定有处理问题的方法。因此所知不求太多,只求详明自己知道
了什么;话语不求太多,只求详明自己说了什么;行动不求太多,只
求详明自己做了什么。因此知道的已经知道了,说过的已经说了,
做过的已经做完了,这些犹如生命和肌肤一样不可改变。因此说,
富贵,对他们无所增益;卑贱,对他们无所减损,像这样的人就可以
称作才士了。”鲁哀公说:
“好。请问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君子?”
孔子回答道:
“所谓君子,宣传忠诚信义的道理却不认为自己有修
养。仁义在自己一边却从无骄矜之色,思虑清晰通达却不做空谈
争论。因此,他的才识表面看来似乎可以追上,这才是君子。”鲁哀
公说:
“好。请问什么人才可称作贤人?”孔子回答道:
“ 所谓贤人,
他的行为合乎客观法则却不损伤客观本体,言论可以使天下人效
法却不伤害任何人。即使富有天下也没有引发怨恨的不义之财,
布施天下百姓却不困于贫穷之中,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贤人
了。”
鲁哀公说:
“ 好。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大圣人?”孔子
说:
“所谓大圣人,他的智慧通达天地大道,应变能力无穷无尽,万
・ ・
物性情分辨得清清楚楚。所谓天地大道,就是通过种种推断终于
发现万物的规律;所谓万物性情,就是用以表达是非取舍的根本。
因此圣人的事业是伟大的,他能辨识天地的变化,明察日月的运
行,在风雨季节轮中总体研究人间万物。圣人谦恭专注,他的功
业不可追及;如同天意的执行者,他的功业不可看透。普通民众的
浅见是无法认识圣人思想深沉的内涵,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大
圣人了。”鲁哀公感叹道:
“说得真好啊!”

〔《大戴礼・卫将军文子》〕卫将军文子 问于子贡曰:
“ 吾闻夫子之
施教也,先以《诗》,世道者孝悌,说之以义而观诸体,成之以文德 。盖
受教者七十有馀人,闻之孰为贤也?”子贡对辞以不知。文子曰:
“吾
子 学焉,何谓不知也?”子贡对曰:
“ 贤人无妄 ,知贤则难。故君子
曰:
“智莫难于知人,此以难也。”文子曰:
“若夫知贤,人莫不难。吾子亲
游焉,是敢问也。”子贡对曰:
“ 夫子之门人,盖三就 焉。赐有逮及焉,
有未及焉,不得辩 知也。”文子曰:
“吾子之所及,请问其行也。”子贡对
曰:
“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 ,称言不苟,是颜渊之行也。孔子
说之以《诗》,
《诗》云 :
‘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
故国一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以申之。”
“ 在贫
如客,使其臣如藉 。不迁怒,水探怨,不录旧罪,是冉雍d
 之行也。孔

子曰:
‘有士君子,有众使也。有刑d
 用也,然后怒。匹夫之怒,惟以亡
其身。’
《诗》云d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以告之。”
“ 不畏强御,不侮矜
寡d
 。其言曰性,都d
 其富哉,任其戎,是仲由之行也。夫子未知以文
也, :
《诗》云d ‘受小其大共,为下国恂蒙。何天之宠,傅奏其勇。’”
“夫
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恭老恤孤,不忘宾旅 d
,好学省物而不勤d
,是
冉求d
 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
‘ 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老则近礼,
。
克笃恭以天下。其称之也,宜为国老d ’”
“ 志通而好礼,摈相d
 两君之

事,笃雅其有礼节也,是公西赤d
 之行也。孔子曰:
‘ 礼仪d
 三百,可勉
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
‘ 何谓也?’孔子曰:
“ 貌d
 以摈

礼,礼以摈辞,是之谓也。主人闻之以成。’孔子之语人也曰:
‘当宾客之
・ ・
事则通矣。’谓门人曰:
‘二三子欲学宾客之礼者,于赤也。’”
“满而不满,
实如虚,通之如下及。先生难之。不学其貌,竟其德,敦 d
 其言,于人也
 大人也常以皓皓,
无所不信。其桥d 是以眉寿d
,是曾参d
 之行也。孔

子曰: ,
‘孝,德之始也;弟d 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
也中夫四德者矣哉!’以此称之也。”
“业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可侮,不
佚可佚,不敖无告,是颛孙d
 之行也。孔子言之曰:
‘ 其不伐则犹可能
也, :
其不弊百姓者则仁也。《诗》云d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
仁为大也。”  如断,
“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 d 是卜
商d
 之行也。孔子曰:
‘《诗》云d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而商也,其可
谓不险也。”
“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
下,  之行也。孔子曰:
是澹台灭明d ‘ 独贵独富,君子耻 之,夫 也 中 之
矣。“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是故不忘,是言偃 d
”  之行也。孔子曰:
‘欲
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讯,欲给则豫,当是如偃也得之矣。’”
“独居思
仁,公言言义。其闻之《诗》也,一日三复白圭之玷d
,是南宫 d
 之行

也。夫子信其仁,以为异姓。”
“自见孔子,入户未尝越屦,往来过人不履
影。开蛰不杀,方长d
 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d
,是高柴d
 之行也。

孔子曰:
‘ 高柴执亲之丧,则难能也;开蛰不杀,则天道也;方长不折,则
恕也。恕则仁也,汤恭以恕,是以日癕d
 也。’此赐之所亲睹也,吾子有
命而讯,赐则不足以知贤。”文子曰:
“ 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
人用焉,百姓归焉。若吾子之语审茂d
,则一诸侯之相也,亦未逢明君
也。”子贡毁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
“ 卫将军问二三子之行于
赐也,不一而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尝以告。”
孔子曰:
“言之。”子贡以其质d
 告。孔子既闻之,笑曰:
“ 赐!汝伟为知
人,赐!”子贡对曰:
“赐也!焉能知人,此赐之所亲睹也。”孔子曰:
“是汝
所亲也。吾语女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思之所未至,智之所未及者
乎!”
子贡曰:
“赐得,则愿闻之也。”孔子曰:  不忌,
“ 不克d 不念旧恶,盖
伯夷、叔齐d
 之行也。晋平公问于祁傒 d
 曰:
‘ 羊舌d
 大夫,晋国之良大
夫也,其行如何?’祁傒对辞曰:
‘不知也。’公曰:
‘吾闻女少长乎其所,女
其阉d
 知之。’祁傒对曰:
‘ 其幼也恭而逊,耻而不使其过宿也。其为侯
・ ・
大夫d
 也悉善,而谦其端也。其为公车尉也信,而好直其功也。至于其
为和容d
 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也。’公曰:
‘ 向者问女,女何
曰弗知也?’祁傒对曰:
‘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知。’盖羊舌大夫之
行也。”
“畏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乎父而恭于兄,好从善而 d
 往,
 之行也。其事君也,
盖赵文子d 不敢爱d
 其死,然亦不忘其身,谋其身
不遗其友。君陈d
 则进,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d
 之行也。”
“ 其为人
之渊泉d
 也,多闻而难诞d
 也。不内辞d
,足以没世。国家有道,其言
足以生;国家无道,其默足以容,盖桐提伯华d
 之行也。”
“ 外宽而内直,
 之中,
自设于隐栝d 直己而不直于人。以善存,亡汲汲,盖蘧伯玉d
之

行也。” ,
“孝子慈幼,允德禀义d 约货去怨,盖柳下惠d
 之行也。”
“ 其言
曰:
‘君虽不谅于臣,臣不可以不量于君。是故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
 。晏平仲d
事之。有道顺君,无道横命d  之行也。”
“ 德恭而行信,终日
言,不在尤d
 之内,在尤之外,贫而乐也,盖老莱子d
 之行也。”
“ 易行d


以俟天命,居下位而不援其上。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苟思其亲,不尽
 之行也。
其乐。以不能学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山子推 d ”

【校 注】
文子:春秋时卫国将军,名弥木字木,谥号文子。
文德:有关以礼乐制度治理国家的学说。
吾子:对称代词,常用于单指。
无妄:必然如此。
三就:三,指多次。就,指就学,入学。
辩:通遍。
贰过:犯同样的过错。
诗云:指《诗经・大雅・下武》篇,此诗是首祭祀诗,赞美武王之德。后二句
有错倒。媚,爱。兹,此。侯,语助词,乃。《诗义会通》:
“ 侯,乃也。应,
当也。应侯顺德,犹云应乃懿德。
”一说应侯,指武王之一子。言,语助
词,无义。则,法则,指人们遵行之法则。
藉:踑垫。
・ ・

d 冉雍:孔子弟子,字仲弓,鲁人。孔子曾说:
“可使南面。


d 刑:伤害。

d 诗云:指《诗经・大雅・荡》。鲜,少。克,能。

d 矜寡:老而无妻无夫的人。矜,通鳏。

d 都:共。指共用。

d 诗云:指《诗经・商颂・长发》。受,同授。共,通珙,玉。恂蒙,今本作“骏
厖”。恂,均,全部。蒙,庇护。何,同荷,承受。傅奏,今本作“敷奏”,施
展。

d 宾旅:宾,客居。旅,众,指众弟子,
《左传・昭三年》里旅,即指众弟子。此
指学友。

d 省物而不勤:
《孔子家语》作“省物而勤”。不,衍。省物,观察事物。

d 冉求:孔子弟子,字子有,鲁人。孔子说:
“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曾任
季氏家宰。

d 国老:国家中卿相一类官职。

d 摈相:亦作傧相,负责接待外宾或执行各种礼仪的官员。接待宾客,称
傧;举行赞礼,称相。

d 公西赤:孔子弟子,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人。少孔子四十二岁,擅傧
相之事,孔子赞其可为大事,曾说: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 礼仪:指礼仪的细节。

d 貌:表面。

d 敦:集聚,搜集。

d 桥:通乔,高。

d 眉寿:长寿。

d 曾参:孔子弟子,字子舆。曾点之子,事亲至孝。传说著《孝经》,后以其
学传子思,子思再传孟子。为思孟学派创始人,世称宗圣。

d 弟:同悌,弟顺从兄长之德。

d 颛孙:孔子弟子,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人。少孔子四十八岁,为人宽
厚冲和,与人友爱谦恭。

d 诗云:指《诗经・大雅・? 酌》。恺悌,和乐平易。今本作“岂弟”。

d 银手:好手刃。银,通刃。银,一说通癒。

d 卜商:孔子弟子,字子夏,卫人。好文字之学,尝任西河教授,魏文侯师事
之。传说有《诗序》《
、易传》等著述。
・ ・

d 诗云:指《诗经・小雅・节南山》。式夷式已,式,发语词。夷,平。已,通
怡。殆,危难。

d 澹台天明,孔子弟子,字子羽。曾任鲁国大夫。

d 言偃:孔子弟子,字子游。吴人。

d 白圭之玷(e
jko):
《 诗经・大雅・抑》:
“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
可为也。
”玷,白圭玉石上的黑斑。此意谓慎言慎行,正应合前文“独居思
仁,公言言义”之互文见义句。

d 南宫癓:孔子弟子,姓南宫名癓字子容。鲁人。
《论语》作南宫适。

d 方长:正在生长的草木。省略宾语。

d 见齿:见齿之笑口。定语代替中心词。

d 高柴:孔子弟子,字子羔,亦作子皋。卫人,又说齐人。生情仁孝。

d 日癕:日日登高。

d 审茂:精审生动。茂,繁茂,生动。

d 质:评断,评价。

d 克:担任。

d 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之二子。武王纣,二人以为臣灭君不义,拒食周粟
而死于首阳山。古代敬为贤德之人。

d 祁傒:春秋时晋国大夫,亦称祁奚。时人谓祁傒“称其仇不为癗,立其子
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晋平公初立,任为公族大夫。

d 羊舌:指羊舌职。晋国公族,封地于羊舌,故以为氏。其佐祁傒为中军
尉。

d 阉:深。

d 侯大夫:即公侯大夫。

d 和容:主持外交事物的卿相。

d 癘:效。

d 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名武,谥号文。

d 爱:吝惜,珍惜。

d 陈:同阵。

d 随武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名会。封于范邑,故亦称范武子。

d 渊泉:形容思虑深沉有自。

d 诞:欺。

d 不内辞:不自责内心世界。辞,责难,自责。内,前置宾语。
・ ・

d 桐提伯华:春秋时晋国大夫,名赤字伯华。亦作铜癙伯华。铜癙,故址在
今山西沁县。其以封地为氏。

d 隐栝:矫正弯木的工具。

d 蘧(ry)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名瑗。

d 允德禀义:允,诚实。禀,谦敬。

d 柳下惠:春秋时鲁人,姓展名禽字季,一说名获。居柳下,以为氏。惠,为
谥号。后世传为至孝至贤之人。

d 无道横命:意谓横命拼死以对无道之昏君。一说横通衡,衡量君王之命。

d 晏平仲:春秋时齐人,名婴字平仲。仕于灵公、庄公,相于景公,为官清廉
善政。后人撰《晏子春秋》行世。

d 尤:错误,失误。

d 老莱子:春秋时楚人,事亲至孝,隐居不仕。

d 易行:改变人生行途。

d 介山子推: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子然。介山子推,春秋时晋人。一作
介子推。尝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及还未授禄,与其母隐居绵山。文公
悔,命人焚山请介推,竟不出而焚死。文公遂名绵山曰介山。

【译 文】
卫国将军文子问子贡说:
“ 我听说先生在实施教学计划时,首
先讲《诗经》,关于世道人情讲孝悌之道,再以仁义观念解析观照人
生的各种事体,最后讲解政治礼乐制度。受教的弟子有七十余人,
你看谁是大贤才?”子贡以“不了解情况”婉言拒答。文子追问道:
“您在那学习,怎么说不了解情况呢?”子贡回答说:
“贤才是个必然
的结果,认知贤才是很难的。因此君子常说:对于智力来说,没有
什么比认识人更难的了,这是最难的事。”文子说:
“说到认知贤才,
没有人不知道这很难。因您在先生那游学,这才敢问。”子贡回答
说:
“先生的学生,大概是不同时期入学的。有的我赶上了,和他们
同学,有的没赶上,所以说不太了解情况。
”文子继续追问道:
“根据
您赶上的,请谈谈他们的修养。”子贡只好回答说:
“早起晚睡,勤学
苦读,崇尚礼仪,不犯重错,谈话谨严,这是颜回思想性格。孔子曾
・ ・
以《诗经》上的话婉转评价过他,
《 诗经・大雅・下武》中说:
‘ 爱这一
个人啊,顺应上天之德。永远孝顺先祖啊,孝顺是万民的法则。”所
以说,国家一旦遇到有德之君,世人就应接受他的指令。不能让贤
者名誉失传,以助当今天子治理国家。”子贡又说:
“有这样一个人,
他如客居者一样贫困,他像床舖垫一般甘为驱使。但从不发脾气,
不记仇恨,不念旧恶,这是冉雍的思想性格。孔子曾评价说:
‘有这
样一位君子,甘愿别人驱使。如果在驱使中受到伤害,他才会发
怒。然而平民百姓之怒,只能使自己受到损失。’
《 诗经・大雅・荡》
中说:
‘做任何事都有个开始的阶段,但很少有人能善始善终。’先
生把这句诗送给他。”子贡又说:
“ 有这样一个人,他不畏惧强暴凌
辱,他不欺侮鳏寡孤独。把自己的话视作生命,希望共用自己的财
富,常常放任自己的武功,这就是子路的思想性格。可是先生还不
太了解他的文才,孔子引《诗经・商颂・长发》说:
‘授予大珙小珙,诸
国全在庇护中。承受上天恩宠,施展自己武功。’”子贡接着说:
“有
这样一个人,他强毅而勇武,外在的文彩不如内在的素质。他恭敬
老人,体恤孤儿,不忘朋友,爱好学问,善于观察,勤勉恳切,这是冉
求的思想个性。孔子因而对他评论道:
‘喜欢学习,因此更聪明;体
恤孤苦,因此常施恩惠;恭敬老人,因此很有礼仪,能忠诚恭敬地以
天下为己任。对他可以肯定说,应该是国家卿相的材料。’”子贡又
说:
“有一个人志向高远,喜好礼仪,经常担任接待两国君主的职
事,他诚实文雅又有礼节,这就是公西赤的思想作风。孔子说:
‘礼
仪有三百条,还可以勉强记住;其细节有三千条,那可就难记了。’
公西赤问道:
‘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
‘接待宾客之礼
不过是表面文章,而接待宾客的应答辞语确是礼仪的实功,说的就
是这个意思。举办礼仪的主人听到这些而感到满意,才能算作成
功的礼仪。’孔子曾对人说:
‘ 他担当接送宾客之事,那是精通的。’
对其他弟子也说:
‘ 你们要想学习接待宾客的礼仪,就去找公西
赤。’”子贡接着说:
“满,却不认为满;实,却像虚的一样;要想贯通
这种东西,似乎不能下通到底。先生以为这种事物最难研究。不
・ ・
要学习他的外在表现,而要深入他内心的道德领域,研究他说过的
一些话,他与人相交从来就没有不诚实的表现。他个头高大,面容
总是很白净,因此寿命很长,这就是曾参。孔子说:
‘孝是道德修养
的基础,悌是道德修养的开头,信是道德修养的拓展,忠是道德修
养的重点。曾参具有以上四德!’先生以这样的话称赞过他。”子贡
“有这样一个人,他建立功业不自 ,获取显位不自喜,对丑
又说:
恶的人不侮慢,在淫佚环境中不放荡,不傲视困窘无告的人,这就
‘他有功而不自 还是可
是颛孙师的思想个性。孔子对他评论说:
以做到的,至于他不损害百姓利益,那是因为他有仁义的修养。
《诗经・大雅・? 酌》:
‘ 和乐平易的君子,人民的父母官。’先生认为
他的仁德修养是最好的。”子贡接着说:
“ 还有这样一个人,既好学
又渊博,既严谨又果断。恭敬地迎送客人,友爱地上下交结,做事
果决如刀断物,这是卜商的思想个性。孔子曾引诗暗喻他的处境:
‘《诗经・小雅・节南山》说:尹氏要公平要和善,没有哪个小民不遭
难。’而卜商呢,可以说最终没有遇到危难。”子贡又说:
“ 有这样一
个人,地位高贵不感到欢喜,地位卑下也不生气。假使于民有利,
他更会清廉地事奉上边,帮助下边,这就是澹台灭明的思想作风。
孔子说:
‘独自显贵了独自富有了,君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澹台灭
明是这样的人。’”子贡接着说:
“ 预先考虑成熟,到办事时就用上
了,
所以也不能忘记细微末节,这就是言偃的思想作风。孔子说:
‘想要有能力就得学习,想要有知识就得请教,想要做好就得广泛
讯问,想要丰足就得有所准备,这些言偃能做到。’”子贡又说:
“有
这样一个人,无论独居之时或在公众面前都在研究宣传仁义之道。
他在读《诗经》时,常以‘白圭之玷’为警策,一日多次检查自己的言
行,这就是南宫的思想作风。先生相信他的仁义思想,并认为他
是异姓氏族的后裔。”子贡接着又说:
“ 还有这样一个人,去见孔子
时,从未尝超越别人抢先入门,总是依次行进从不踩同伴的影子。
没见他弄死过开春复  的小虫,没见他折断正在生长的草木。为
亲人守丧,没见他笑过,这就是高柴的思想个性。孔子说:
‘高柴为
・ ・
亲人守丧的悲伤之心,那是难能可贵的;不弄死复  小虫的行为,
那是信守天命之道;不折断生长的草木,那是宽厚的恕道。宽恕之
道是一种仁德,谦恭的商汤能守恕道,因此他的一生日日高升。’以
上有关同学的事迹都是我亲眼所见,因为您一再垂讯,让我说说,
而我又没有能力评价这些贤人。”文子听后说:
“ 我听人说,国家政
治清明贤才就会身居要位,即使是中等人才也能被任用,百姓自然
全部归服王朝之下。像您刚才一席话说得如此精审生动,真可以
充任一个诸侯的相国,看来您还是没有遇上明君。”子贡与卫将军
文子谈过之后就回到鲁国,拜见孔子时说:
“ 卫将军向我询问同学
们的思想修养,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地追问,我怎么也推辞不掉,只
好以所闻所见回答他,也不知道是否合适,请允许我把情况回报给
您。”孔子说:
“那就说说吧。”子贡于是把对每个同学的评价说了。
孔子听完之后,笑着说:
“子贡啊!你很会识人啊,子贡!”子贡回答
说:
“我啊!怎么能有识人的能力?这只不过是我亲眼所见。”孔子
说:
“这是你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我再告诉你一些你没听过、没看
过、
没想过、或是智力还无法认识的人吧!”子贡说:
“ 我能有所收
获,
愿听先生指教。”孔子说:
“ 不接受任命,也不忌恨别人,更不念
旧恶,这就是伯夷和叔齐的思想作风。晋平公曾问祁傒道:
‘ 羊舌
大夫是我国最优秀的大夫,他的思想作风如何?’祁傒回答时推辞
说:
‘我不清楚。’晋平公说:
‘ 我听说你年少在他家长大,你应该了
解羊舌大夫。’祁傒回答说:
‘听说他幼年时谦恭有礼,心知廉耻,甚
至不让错误与己过夜。他被任为公侯大夫时,做事追求尽善尽美,
开始重视自己谦让之德的修养。当他任公车都尉时更加强修养诚
信之德,喜欢直率地评价功业。直他被任为国务卿相时,不但性情
温良好礼,而且识见广博,常有卓异见地。
’晋平公说:
‘ 刚才问你,
你为何说不清楚?’祁傒回答说:
‘ 他的职位经常改变,我不知道您
问的是哪一段,因此说不清楚。’以上情况可见羊舌大夫的思想个
性。”孔子接着说:
“有这样一个人,他敬畏上天,尊重百姓,主张义
道,倡行诚信,孝敬父母,恭敬兄长,遵从善道,效法往古,这就是赵
・ ・
文子的思想个性。”孔子接着又说:
“有这样一个人,他事奉君王时,
从不敢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也不忘记自身安危,为自己的地位谋划
也不忘记朋友的利益。君王宣布战争他就勇往直前,君王宣布休
战他就退兵回朝,这就是随武子的思想作风。”孔子又说:
“ 有这样
一个人,他为人深谋远虑,见多识广,难以欺蒙。对自己的内心世
界无所内疚,可以安然谢世。国家有道,他的谏诤之言可以使国家
走向兴盛之路;国家无道,他沉默不语可以使自己具有退身之地,
这就是桐提伯华的思想个性。”孔子接着又说:
“ 有这样一个人,对
别人宽厚对自己严正,仿佛把自己置于矫正器中,只纠正自己而不
纠正别人。总是以善心生活在世界上,从不去急切地追求名利,这
就是蘧伯玉的思想个性。”孔子又说:
“ 还有这样一个人,他孝顺父
母慈爱幼子,具有诚实之德,谦敬之义,节俭钱财,远离怨愤,这是
柳下惠的思想作风。”孔子接着又说:
“ 有这样一个人,他说过这样
一番话:
‘君王即使不能理解大臣,大臣也不可以不考虑君王的想
法。因此,君王可以选择大臣,大臣也可以选择君王。遇到有道明
君就要遵从其旨,遇到无道昏君就要横下一条心。这就是晏婴的
思想作风。”孔子接着又说:
“有这样一个人,他具有谦恭之德、诚信
之行。他每天的言行,从不在错误之中,而在错误之外,即使贫穷
他也生活得很快乐,这就是老莱子的思想作风。”孔子最后说:
“有
这样一个人,在人生歧路上要等待天命的安排,身居下位从不想攀
援而上。在游观天下时无法忘记双亲,一旦思念起双亲,就无法尽
情漫游。如果不能安心求学,倒是终生最大的隐忧,这就是介子推
的思想作风。”

“ 自娱于  栝 之中,直己而不
〔《群书治要・尸子・劝学》〕孔子曰:
直人,以善废而不邑邑 ,蘧伯玉之行也。”

・ ・
【校 注】
癚栝:同隐栝,喻指道德规范。
邑:通悒。

【译 文】
孔子说:
“在道德修养中自寻乐趣,纠正自己不规范别人,善于
改正己错而不忧悒,这就是蘧伯玉的思想作风。”

〔《谷梁・成五年・传》〕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晋君 召伯尊
而问焉。伯尊来,遇辇 者,辇者不辟,使车右 下而鞭之。辇者曰:
“所以鞭我者,其取道远矣!”伯尊下车而问焉,曰:
“ 子有闻乎?”对曰:
“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伯尊曰:
“君为此召我也,为之奈何?”辇者
曰:
“天有山,天崩之;天有河,天壅之。虽召伯尊,如之何?”伯尊由忠问
焉,辇者曰:
“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伯尊至,君问
之曰:
“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为之奈何?”伯尊曰:
“君亲素缟,帅群
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孔子闻之,曰:
“ 伯尊其无绩乎!攘 善
也。”

【校 注】
晋君:指晋景公。
伯尊:晋国大夫,
《国语・晋语》及《韩诗外传》作伯宗。
辇:车。
车右:车上右位,为武士位。
攘:窃取。

【译 文】
梁山崩塌,堵塞了黄河,三天河水不流。晋景公于是召见伯尊
询问解决办法。伯尊在赶来的路上遇到一辆车,拉车人不肯避让,
・ ・
伯尊命武士下车鞭打他。拉车人说:
“为何鞭打我?不单是为赶远
路吧!”伯尊下车致歉,问道:
“ 您可能听到什么事了吧?”拉车人回
答说:
“梁山崩塌,阻塞黄河,河水已有三天不流。”伯尊请教道:
“君
王为此召见我,我怎么说呢?”拉车人说:
“上天创造了山,上天可以
崩毁它;上天创造了河,上天也可以阻塞它。即使召见你伯尊,又
能怎么样呢?”伯尊再次诚恳请教,拉车人说:
“ 让君王穿上白色孝
服率领群臣去哭天,接着再去祭祀山川,这河水就流了。”伯尊来到
朝廷,景公问道:
“梁山崩塌,阻塞黄河,三天水不流,对此怎么办好
呢?”伯尊说:
“大王可以穿上白孝服,率领群臣去哭天,接着再去祭
祀山川,这样水就流过去了。”孔子听到此事后说道:
“ 伯尊可能没
有什么功绩吧!他只是窃取了别人的应对良对策。”

〔《韩 诗 外 传》八〕梁 山 崩,晋 君 召 大 夫 伯 宗。道 逢 辇 者,以 其 辇


服 。伯宗使其右下,欲鞭之。辇者曰:
“ 君趋道岂不远矣?不知事而
行,
可乎?”伯宗喜,问其居。曰:
“绛 人也。”伯宗曰:
“ 子亦有闻乎?”
曰:
“梁山崩,壅河,顾三日不流,是以召子。”伯宗曰:
“ 如之何?”曰:
“天
有山,天崩之;天有河,天壅之。伯宗将如之何?”伯宗私问之。曰:
“君
其率群臣素服而哭之,既而祠焉,河斯流矣。”伯宗问其姓名,弗告。伯
宗到,君问伯宗,以其言对。于是君素服率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河斯
流矣。君问伯宗何以知之,伯宗不言受辇者,诈以自知。孔子闻之,曰:
“伯宗其无后 ,攘人之善。”

【校 注】
服:通覆。
《国语・晋语五》“
:遇大车当道而覆。

绛:地名,春秋时晋国都城。
无后:绝后。孔子认为伯宗盗用辇者良策,有欺君之罪,将会绝后。

・ ・
【译 文】
梁山崩坍,晋景公召见大夫伯宗。伯宗在赴京的路上遇到一
个拉车的人,他竟然把车翻覆在路上以阻止伯宗赶路。伯宗命车
右卫士下车,准备鞭打拉车人。拉车人说:
“ 先生奔赴的路程难道
不远了?现在还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办,可以吗?”伯宗听后既纳闷
又高兴,就问他在哪里住。拉车人说:
“ 我是绛地人。”伯宗说:
“您
也听到什么消息了吧?”拉车人说:
“梁山崩坍,黄河阻塞,河水已有
三天不能流动,因此君王召见你。”伯宗问道:
“ 怎么办好此事呢?”
拉车人说:
“上天创造梁山,上天也可以毁掉梁山;上天创造黄河,
上天也可阻塞黄河。你伯宗能怎么样呢?”伯宗私下恳切请教办
法。拉车人说:
“大王可以率领群臣穿着白色丧服去哭天,接着再
去祭祀山川,河水就能流过去了。”伯宗请问他的姓名,拉车人没告
诉。当伯宗来到朝廷,景公问他处置办法,伯宗把拉车人的话说
了。于是晋景公穿着白色丧服率领群臣去哭天,接着又去祭祀山
川,河水这才开始流动。景公问伯宗怎么知道如此善策,伯宗没有
说是接受拉车人的对策,却欺骗景公说是自己想出的办法。孔子
听到此事后说:
“伯宗恐怕不能有后裔了,这是窃取别人的善策。”

〔《鲁语》下〕公父文伯 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
“以之
家而主 犹绩,惧 ? 季孙之怒也,其以  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
“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居,吾语汝:昔圣王之处民也,择
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
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晋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响
义,劳也。是 故 天 子 大 采 朝 日 ,与 三 公、九 卿 祖 识 地 德 。日 中 考
政 ,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 ,与太史、
司载 纠虔天刑 。日入监九御,使洁奉 、郊d
 之粢盛,而后即安。

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书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d
 ,夜儆百工,使无 

淫d
,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d
 其庶政,夕序d
 其业,夜庀d

・ ・
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d
 ,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

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元
,
公侯之夫人加之以、,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d
 成祭服,列士之
妻加之发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d
 而赋事,蒸d
 而献功。男

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
以下,谁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
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
‘ 必无废先人。’尔今
曰:
‘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嗣也。”仲尼闻之,曰:
“弟
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校 注】
公父文伯:春秋时鲁国的下大夫,亦称公甫文伯,名癛(d
i{)。其父公父
穆伯,与季氏同族。
主:古时称大夫或其妻曰主。
癝(hho):招惹。
大采朝日:古代天子每至春分时穿大彩(五彩礼服)祭拜日神,以祈祷一
年平安丰收。
三公九卿祖识地德:三公九卿,历代称谓不一,春秋时三公有大师、太傅、
太保;九卿有冢宰、宗伯、司徒、司马、司寇、司空、少师、少傅、少保。祖
识,习知。地德,古人认为大地生长万物,故有地德。
考政:亦称考绩、考功,历代考核官吏政绩时间不一。《尚书・舜典》:
“三
载考绩,黜陟幽明。

少采夕月:少采即三彩礼服。每年秋分日天子穿三彩礼服祭祀月神。
司载:主管天文的官吏。
天刑:天地法则。

d 癟郊:指祭祖祭天两种仪式。

d 典刑:指法纪事宜。

d 癠淫:过度享乐。

d 讲:商讨。

d 序:评定。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崇德序功。

・ ・

d 庀(q
r):处理。

d 讲贯:讨论研究。

d 命妇:受到册封的妇女。一说大夫之妻。

d 社:春分日祭土地神。

d 蒸:冬季祭祀。

【译 文】
公父文伯退朝后,去看望母亲,他母亲正在纺线。文伯说:
“以
我们家的情况而母亲还要纺线,恐怕会招惹季孙生气的,他会认为
我不能服侍母亲吧!”母亲叹口气说:
“鲁国可能快灭亡了!季孙让
你小子这样的人去充当官吏我还没听说过呢!坐下,我对你说:古
代圣明君王在安排百姓生活时,选取贫瘠的土地让他们居住,目的
是为了使百姓勤劳工作,因此这些君王能长久统治天下。百姓在
辛劳中会考虑问题,考虑问题就会产生善良的愿望;在安逸中会有
淫乱之意,有了淫乱之意就会失去善良愿望,失去善良愿望必然要
产生丑恶的想法。生活在肥沃土地上的百姓不容易发财,就是因
为那里没有淫乱之风;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不向往正义
的,就是因为那里有淫乱之风;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不向
往正义的,就是因为那里有勤劳之风。因此天子每年春分穿上五
彩礼服去朝拜日神,率领三公九卿再去祭拜地神。每年考政都在
日中时刻举行,考核百官政绩。大夫们站在两班,地方官开始介绍
民情政事。每年秋分天子又穿上三彩礼服去祭拜月神,率领太史
和司载去考察天地运行法则。然后在日入时刻检查宫中九嫔,意
在使她们洁身自好,能够捧着祭祖祭天盛在碗中的五谷去祭祀,诸
事备好之后才能安寝,诸侯早晨要处理天子下达的命令和任务,白
天要考察邦国的工作,晚上要检查法纪的实施,夜里要注意百工的
活计,让他们不敢过份偷懒,诸事安排之后才能安寝。卿大夫早晨
要研究职能部门的工作,白天要商讨各种政务的施实,晚上要评定
工作成绩,夜里才能处理家事,诸事安排之后才能安寝。士人早晨
・ ・
要接受课题,白天要讨论研究,晚上要考虑有无缺失,然后才能安
寝。自普通民众以下,天亮开始劳动,天黑开始休息,不许任何一
天懒散行事。王后要亲手织作王冠两旁的黑丝带,公侯之妻还要
另加带和饰物,卿大夫之妻要织作束腰带子,命妇要缝制祭服,
普通士子之妻还要再加上朝服,自普通民众以下,都要为丈夫缝制
各种服装。春分举行社祭开始农事劳作,冬季举行蒸祭献上劳动
成果。男女都要献出劳动功绩,犯了罪过就要受到处罚,这是自古
以来的制度。读书人用脑力劳作,普通人用力气劳作,这是先王的
教导。从上到下,谁敢放任心思省减力气?现在我不过是个寡妇,
你又在最低官位上,早起晚睡地劳作,还怕忘却先人的遗业。更何
况再懈怡懒惰,那怎么能避免犯错误呢!我希望你早晚都要加强
自我修养,要说:
‘一定不能舍弃先人的思想作风。’而你今天却说
什么:
‘为何自己不求安逸?’想以此保住季氏给你的官位,我怕公
父穆伯要绝后了。”孔子听到此事之后,说:
“同学们要记住这件事,
季康子家族中还有一个妇人是不放任自己的。”

〔《鲁语》下〕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 之从祖叔母也。康子往焉,
门 与之言,皆不逾阈 。祭悼子 ,康子与焉,胙不受,彻俎 不宴
宗。不具不绎 ,绎不尽饫则退。仲尼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矣。

【校 注】
季康子:即季孙氏,名肥。时任鲁国正卿。
癡(xn
j):开门。
阈(z
{):门槛。
悼子:公父文伯的祖父。
彻俎:此指撤下的祭食。彻,通撤。
绎:周代祭名,正祭日的第二天再祭,称绎祭。

・ ・
【译 文】
公父文伯的母亲是季康子堂叔祖母。有一天季康子到文伯家
去,文伯母亲开着门与季康子说话,却没有跨过门槛。在祭祀公父
悼子那天,季康子也去了,康子献上的祭肉文伯母亲没有去接,从
供桌撤下的祭品文伯母亲也没去参加宗族正祭之宴。祭器不齐备
不能祭祀,第二天在绎祭宴桌上文伯母亲只吃了几口就退下去了。
孔子听到此事,他认为文伯母亲懂得男女有别之礼。

〔《鲁语》下〕公父文伯卒,其母戒 其妾曰:
“ 吾闻之:
‘ 好内 ,女死
之;
好外 ,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二三妇之辱其
先者,祀请 无瘠色,无洵 涕,无掐膺,无忧容。有降服 ,无加服。
从礼而静,是昭吾子也。”仲尼闻之,曰:
“ 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公
父氏之妇智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

【校 注】
戒:同诫。
内:内人,指妻妾。
外:外事,指功业。
祀请:祭祀和请灵。
洵:通泫。
降服:丧服降等。古代丧服共分五等,按与死者辈份关系之不同,所穿丧
服亦有五等区别。

【译 文】
公父文伯死了,他的母亲告诫他的妻妾说:
“ 我听人家说过这
样的话:
‘宠爱妻妾的人,死在女人身上;追求功业的人,死在男人
身上。’现在我儿子死得太早,我讨厌别人宣扬他宠爱妻妾的胡话。
你们几个媳妇先受点委屈,在祭祀或请灵时不要脸带病色,不要泪
・ ・
流不止,不要捶胸顿足,不要忧愁满面。丧服可以降一等,不可加
一等。顺从常礼,平静守丧,这是昭示我儿子有德。”孔子听到此事
后说:
“女人的智力没有谁赶上做媳妇的,男人的智力没有谁赶上
做丈夫的。公父家的媳妇聪明啊!文伯的母亲想显明儿子的美
德。”

〔《鲁语》下〕公父文伯之母朝哭 穆伯,面暮哭文伯。仲尼闻之,
“季氏之妇 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 。”
曰:

【校 注】
哭:哭祭,指祭悼活动。
季氏之妇:公父一支,属季氏家族。
章:章法,指礼法规定。

【译 文】
公父文伯的母亲早晨哭祭其夫穆伯,晚上哭祭其子文伯。孔
子听到此事后说:
“季氏家媳妇可以说是懂得礼法的,他爱其夫也
爱其子,无所偏私,祭祀时前后时间的安排是有章可依的。”

〔《晏子春秋・谏》上〕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衣狐白之
裘,
坐堂侧陛。晏子 入见,立有间,公 曰:
“怪 哉!雨 雪 三 日 而 天 不
寒。”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
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
“善。寡人闻命
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
问其家;循国 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 ,疾者兼岁。孔子闻
之,曰: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 ・
【校 注】
“雨雪”句:雨,用如动词,下。霁,雨雪之后放晴谓霁。
晏子:名婴,齐景公之相国。后人传为贤相,有《晏子春秋》一书传世。
循国:巡察全国。
兼月:两月。

【译 文】
齐景公的时候,有一次连续三天下大雪,天不放晴。景公穿着
白狐狸皮大衣坐在厅堂旁边的台阶上。这时晏子入宫进见景公,
他在那里站了一会儿,只听景公自言自语说:
“ 怪了!连续三天下
雪,
而天气不显得冷。”晏子对景公道:
“ 天不冷吗?”齐景公只是笑
了笑。晏子道:
“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吃饱了还要了解民
众的饥饱,自己穿暖了还要了解民众的冷暖,自己安逸了还要了解
民众的辛劳。现在大王却不想了解这一切。”景公说:
“说得好。我
听明白你的指教了。”于是景公下令拿出皮衣,发放粮食,送给饥寒
的百姓。命令凡在路上看到饥寒之民,不要问住在那个村;凡在里
弄看到饥寒之民,不要问家在何处。然后巡视全国,计算灾民人
数,
不要问名字,一律予以救助。正在做工的人给两个月的救助,
有病在身的给两年的救助。孔子听到此事后说:
“晏子能明白百姓
的愿望,景公能实行良好的建议。”

〔《晏子春秋・谏》下〕景公之嬖妾婴子死,公守之,三日不食,肤著于
席不去。左右以复 ,而君无听焉。晏子入,复曰:
“ 有术客与医俱言
曰:
‘闻婴子病死,愿请治之。’”公喜,遽起,曰:
“ 病犹可为乎?”晏子曰:
“客之道也,以为良医也,请尝试之。君请屏 ,洁沐浴饮食,间病者之
彼亦将有鬼神之事 焉。
宫, ”公曰:
“ 诺。”屏而沐浴 。晏子令棺人入
敛 ,已敛而复曰:
“医不能治病,已敛矣,不敢不以闻。”公作色不悦曰:
“夫子以医命寡人,而不使视,将敛而不以闻。吾之为君,名而已矣。”晏
・ ・
子曰:
“君独不知死者之不可以生邪?婴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
从谓之逆。今君不道顺而行僻,从 邪者迩,导 害者远。谗谀萌通,
而贤良废灭。是以谄谀繁于间,邪行交于国也。昔吾先君桓公用管仲
而霸,嬖乎竖刁 而灭。今君薄于贤人之礼,而厚嬖妾之哀。且古圣王
畜私不伤行,敛敛死不失爱,送死不失哀。行伤则溺己,爱失则伤生,哀
失则害性,是故圣王节之也。即毕殓,不留生事。棺椁衣衾,不以害生
养;哭泣处哀,不以害生道。今朽尸以留生,广 爱以伤行,修d
 哀以害
性,  入吾国,
君之失矣。故诸侯之宾客惭d 本朝之臣惭守其职。崇君之
行,不可以导民;从君之欲,不可以持国。且婴闻之:朽而不殓,谓之 
尸d
;臭而不收,谓之陈d
 。反明王之性,行百姓之诽,而内嬖妆于 
,此之为不可。”公曰:
“寡人不识,请因夫子而为之。”晏子复曰:
“国之
士大夫,诸侯四邻宾客皆在外,君其哭而节之。”仲尼闻之,曰:
“ 星之昭
昭,不若月之。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废。君子之非,贤于小人之
是也。其晏子之谓欤!”

【校 注】
复:回复,报告。
屏:屏居,屏障而居,指分开。
鬼神之事:指驱鬼降神以治病等斋祭活动。
沐浴:洗头洗浴。古人认为斋祭期间须洁身净食以奉神事。
敛:通殓。
从:通纵。
导:疏通,清除。
竖刁:人名,齐桓公宠臣。
广:大。

d 修:长。

d 惭:羞辱,意动词。下同。

d 癢尸:癢,通戮,羞辱。

d 胔({
s):腐肉。

・ ・
【译 文】

齐景公宠爱的小妾婴子死了,景公守在她身旁,三天没吃饭,
一直躺在床席上不动。即使大臣有事报告,景公也不听。这一天
晏子入宫,报告说:
“有术士和一个医生都来说:
‘听说婴子病死了,
我们希望给她治病。’”齐景公一听高兴极了,立即坐起来,说:
“病
还可以治吗?”晏子说:
“根据术士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个良医,请您
允许试一试。请大王离开这里,先洗个澡吃点饭,病人也得单在一
个房间,还要给她举行驱鬼降神的事。”齐景公说:
“ 好吧。”于是离
开这里去洗澡。此时晏子命令下人把婴子装棺入殓,装殓完毕晏
子去回报说:
“医生不能治好这个病了,人已入殓,我不敢不告诉您
知道。”齐景公变了脸色,不高兴地说:
“ 先生以医治的名义让我离
开,
不让我看到婴子,甚至预谋装殓不让我知道。我作为君王,不
过是个名罢了。”晏子说:
“ 大王难道不明白人死是不能复生的吗?
我听人说,君王正派而大臣服从叫作忠顺,君王邪僻而大臣服从叫
作忤逆。大王不想走忠顺这条路,却想走邪僻这条路,那么放荡邪
恶的坏人会越靠越近,清除祸害的好人会越走越远。谗谄阿谀的
风气可以四处滋生流通,贤良方正的风气可以随时被废止消灭。
因此,谗谀的小人繁生于民间,邪恶的行为交织于朝廷。过去我国
先王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天下,宠爱竖刁而导致毁灭。现在大
王竟然轻视贤人的礼仪,放纵宠妾的哀情。再说,古代圣明的君王
即使畜养私爱也不会损害自己的品行,装殓死者也不会失去爱护
百姓的慈心,发送死者也不会失去节哀的礼法。品行受到损伤就
会溺害自己,爱民之心失却就会伤害众生,哀情失去节制就会有害
身体,因此圣明的君王应有节制的修养。马上就要装殓完毕,希望
不要留下人生憾事。外棺内棺衣服被褥的置备,希望不要损害活
人的生活;哭丧祭悼等各项活动,希望不要妨害活人的工作。如果
想留下腐尸而求取生命,沉溺私爱而损伤品行,不尽悲哀而有害身
体,这却是大王的过失。因此诸侯的使臣以进入我国为耻辱,本朝
・ ・
的大臣以坚守其职为羞愧。一味推崇君王的所有行为,不能引导
民众;一味顺从君王各种欲望,不能主持国政。我听人说过这样的
话:腐尸不入殓,称之为羞耻之裸尸;有味而不掩埋,称之为摆设之
臭肉。再说,反对英明君王的德性,推行百姓诽议的政令,又在宫
中陈放宠妾的腐败僵尸,这是绝对不可以的。”齐景公说:
“ 我不明
白这些,请按着先生的想法处理。”晏子又回报道:
“国内的士大夫,
还有诸侯四邻的悼问宾客都在外边,请大王还是有节制地哭送逝
者吧。”孔子听到此事后说:
“ 群星闪烁光明,不如月色朦胧。小事
即使办好,不如大事暂停。君子办事出错,总比小人高明。这可能
说的就是晏子吧!”

〔《晏子春秋・杂》上〕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焉。景公觞之,饮
“请君之弃樽 。
酒酣,范照曰: ”公曰:
“酌寡人之樽,进之于客。”范昭已
饮,
晏子曰:
“彻 樽,更之。”樽觯 具矣,范照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
“能为我调成周 之乐乎?吾为子舞之。
师曰: ”太师曰:
“ 冥臣 不习。”
范昭趋而出。景公谓晏子曰:
“晋,大国也,使人来将观吾政。今子怒大
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
“ 夫范昭之为人也,非陋而不知礼也,且欲
试吾君臣,故绝之也。”景公谓太师曰:
“ 子何以不为客调成周之乐乎?”
太师对曰:
“ 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调之,必人主舞之。今范昭人
臣,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以报平公曰:
“齐未可伐也。臣
欲试其君,而晏子识之;臣欲犯其礼,而太师知之。”仲尼闻之,曰:
“夫不
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 矣,而太师
其与焉。”

【校 注】
弃樽:弃,卒之误字,形近而癤。卒,通癥,副。此指第二套酒杯,以为备
用。
彻:通撤。
樽觯({
is):饮酒器皿。
・ ・
成周:即西周东都洛阳,此指西周。
冥臣:太师为乐官之首,多由盲叟担任,故称。一说谦称。
冲:战车。

【译 文】
晋平公准备攻伐齐国,于是派遣范昭出使齐国探察形势。齐
景公宴请范昭,酒喝到兴头上,范昭说:
“请把大王备用的酒杯拿上
来。”景公说:
“斟满我的酒杯,送给贵客。”范昭刚要饮,晏子说:
“撤
下酒杯,换用新杯。”杯盘摆下后,范昭假装喝醉了,于是很不高兴
地准备起舞,他又对太师说:
“ 能为我演奏西周的乐曲吗?我给你
们跳舞助兴。”太师说:
“盲目之臣不熟习周乐。”此时范昭急步走了
出去。齐景公对晏子说:
“ 晋是大国,派范昭来暗察我们的。现在
你惹恼了大国的使者,这可怎么办呢?”晏子说:
“范昭为人,并非孤
陋不懂礼节,他以上两个举动目的就是想要试探一下我们君臣的
政治态度,因此我们断然拒绝为他换用君王酒杯和演奏周乐。”齐
景公还是不明白,他问太师道:
“ 你为什么不为范昭演奏周乐呢?”
太师回答道:
“周乐是天子之乐曲,演奏时,必须君王起舞,而范昭
不过是个大臣,想要天子之乐伴舞,我因此不给他奏乐。”范昭回到
晋国之后向晋平公回报道:
“不能讨伐齐国。我开始想试探他们君
王的政治嗅觉,可晏子明白了;我又想违犯宴席上的礼乐规则,而
他们的太师明白了。”孔子听到此事后评论道:
“脚步没有迈出杯盘
狼藉的酒席上,却知道千里之外的风云变幻,这可能说的就是晏子
吧!可以说晏子在宴会上就折断了晋国的战车,而太师也参与了
这次行动。”

〔《韩诗外传》八〕晋平公使范昭观齐国之政。景公锡 之宴,晏子
“愿君之  樽以为寿。
在前。范昭趋曰: ”景公顾左右曰:
“ 酌寡人樽,献
之客。;”范昭饮,晏子对曰:
“ 彻去樽。”范昭不说。起舞,顾太师曰:
“子
为我奏成周之乐,愿舞。”太师对曰:
“ 盲臣不习。”范昭起出门。景公谓
・ ・
晏子曰:
“夫晋,天下大国也,使范昭来观齐国之政。今子怒 大国之使
者,将奈何?”晏子曰:
“范昭之为人也,非陋而不知礼也,是欲试吾君,婴
故不从。”于是景公召太师而问之曰:
“ 范昭使子奏成周之乐,何故不
调?”对如晏子。于是范昭归报平公曰:
“ 齐未可并 也。吾试其君,晏
子知之。吾犯其乐,太师知之。”孔子闻之,曰:
“善乎晏子!不出俎豆
之间,折冲千里。”

【校 注】
锡:通赐。
怒:使动词。
并:吞癦。
俎豆:盛肉等食物的礼器。俎({
z),木制漆饰浅盘形。豆,木制漆饰高盘
形。

【译 文】
晋平公派遣范昭去暗察齐国的政治形势。范昭到了齐国之
后,齐景公宴请范昭,晏子在前陪酒,此时范昭快步走上前说:
“希
望大王拿出备用杯,让我为您祝寿。”齐景公回头对下人说:
“ 斟满
我的酒杯,献给贵客。”范昭刚要喝,晏子命令下人道:
“撤下酒杯。”
范昭很不高兴。他又准备起舞,回头对齐国太师说:
“ 您给我奏西
周之乐,我愿起舞助兴。”太师回答道:
“ 盲臣不熟习西周之乐。”范
昭只好起身走出门去。齐景公对晏子说:
“晋是天下最强大的诸侯
国,他们派范昭来观察我国的政治形势。现在你惹恼了大国的使
者,这可怎么办呢?”晏子说:
“范昭这个人,并非是孤陋寡闻不懂礼
节的人,他是想试探大王的政治态度,我因此不能什么事都顺从
他。”这时齐景公又召见太师,并问他道:
“范昭让你奏西周之乐,为
什么不演奏?”太师的回答与晏子一样。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回报
“齐国无法吞。开始我试探齐王的政治嗅觉,结果被晏子看
道:
・ ・
明白了。接着我又违犯宴会的礼乐规则,结果被太师看明白了。”
孔子听到此事后,评论道:
“ 晏子是好样的!没有跨出杯盘狼藉的
宴席,却折断了千里之外进犯的战车。”

〔《新序・杂事》一〕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焉。景公赐之酒,酣,
范昭曰:
“愿请君之樽酌。”公曰:
“酌寡人之樽,进之于客。”范昭已饮,晏
子曰:
“ 撤樽更之。”樽觯具矣,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
“ 能为
我调成周之乐乎?吾为子舞之。”太师曰:
“冥臣不习。”范昭趋而出。景
公谓晏子曰:
“晋,大国也,使人来将观吾政也。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
奈何?”晏子曰:
“夫范昭之为人,非陋而不识礼也。且欲试吾君臣,故绝
之 也。”景公谓太师曰:
“子何以不为客调成周之乐乎?”太师对曰:
“夫
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若调之,必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也,而欲舞
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以告平公曰:
“齐未可伐也。臣欲试其
而晏子识 之。臣欲犯其礼,而太师知之。
君, ”仲尼闻之,曰:
“ 夫不出
于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 晏子之谓乎!可谓折冲矣,而太师其
与焉。”

【校 注】
绝之:回绝晋国的战前威胁。
识:识破。其中含有针逢相对地拒绝无理要求之义。
其:语气副词,表示判断的语意。

【译 文】
晋平公打算讨伐齐国,于是派遣范昭去齐国暗察情况。到达
齐国后,齐景公为范昭设宴,当酒喝到兴头上,范昭说:
“ 希望用一
下大王的酒杯。”齐景公对下人说:
“ 斟满我的酒杯,献给客人。”范
昭刚要喝,晏子说:
“撤下酒杯,换用新杯。”杯盘重新摆好之后,范
昭却假装醉了,很不高兴地准备起舞,范昭又对齐国太师说道:
“能
・ ・
给我演奏一段西周的乐曲吧?我为你们起舞助兴。”太师回答说:
“盲臣不熟习西周之乐。”范昭只好快步走出门外。齐景公对晏子
说:
“晋是诸侯大国,此次派人来是要暗察我国政治情况。现在你
惹恼了大国的使者,这可怎么办呢?”晏子说:
“范昭这个人,他并不
是一个孤陋寡闻不懂礼仪的人。再说他想试探我们君臣的政治态
度,因此我们必须断然拒绝他们无理要求。”齐景公又对太师说:
“你为什么不为晋国使者演奏西周之乐呢?”太师回答说:
“ 西周之
乐是天子之乐,如演奏,必得君王起舞。而今范昭不过是个大臣,
却想以天子之乐伴舞,因此我不予演奏。”范昭归国后,回报晋平公
道:
“齐国无法讨伐。我开始试探他们的君王,结果被晏子识破。
我又想违犯宴会的礼乐规则,又被他们的太师看破。”孔子听到此
事后评论道:
“没有跨出杯盘狼藉的宴会,却知道千里之外的战争
风云,这可能说的就是晏子吧!可以说晏子折断了晋国备战的战
车,而太师也参与了此次行动。”

〔《晏子春秋・杂上〕晏子居晏桓子 之丧,粗斩衰 ,苴  带 ,杖,


菅履,食 粥。居 倚 庐,寝 苫 ,枕 草。其 家 老 曰:
“非 大 夫 丧 父 之 礼
也。”晏子曰:
“唯卿为大夫 。”曾子以闻孔子,孔子曰:
“ 晏子可谓能远
害矣。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

【校 注】
居晏桓子:上古时子守父丧,须在荒野搭草屋于尸旁守丧年余,故曰居。
春秋时之丧礼已非如此严刻。晏桓子,晏子之父,名弱,谥号桓。
粗斩衰(d
vp):斩衰,亦作斩癧,古代孝服中之重孝,孝衣为不缝之毛边,故
曰粗。
苴癨带:癨(e
jo),头带。带,腰带。皆以苴麻制成,故称。
苫(t
iho):草垫。
家老:家臣之首。
唯卿为大夫:此语不但含有自谦之意,更表示自己坚持孝道之心。
・ ・
【译 文】
晏子为其父晏桓子守丧,身穿重孝服,头上腰间都系着白麻
带,
手拄拐杖,脚踏菅草编的鞋,每日喝粥。住在倚树而搭成的草
房中,睡在草垫上,枕着一捆草。他的管家说:
“不该采用上古时期
士大夫的丧父礼仪。”晏子说:
“只有卿以上的人才能称士大夫。”曾
子把此事告诉孔子,孔子说:
“ 晏子可以说有能力远避祸患。他甚
至不以自己正确的一面去驳斥对方错误的一面,他可以用谦卑的
辞语避开错误的指责,这就是义道!”

〔《荀子・大略》〕子谓子家驹续然 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
也,不如子产 。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
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校 注】
子家驹续然:子家驹,春秋时鲁国大夫。续然,坚贞不谀貌。
子产:春秋时郑国大夫,即公孙侨,字子产。

【译 文】
孔子认为子家驹是位坚贞不谀的大夫,但他不如晏子。晏子
是位建功立业的大夫,但他不如子产。子产是位聪慧绝顶的大夫,
但他不如管仲。管仲的为人,致力于功业却不致力于义道,致力于
理智却不致力于仁慈。管仲是个粗野的人,他可以帮助齐桓公称
霸,却不可以做天子的大夫。”

〔《荀子・子道》〕子路问于孔子曰:
“ 鲁大夫练 而床,礼邪?”夫子
曰:
“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
“ 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 有
所不知。”子贡曰:
“汝何问哉?”子路曰:
“ 由问:
‘ 鲁大夫练而床,礼邪?’
・ ・
夫子曰:
‘吾不知也。’”子贡曰:
“吾将为汝问之。”子贡问曰:
“练而床,礼
邪?”孔子曰:
“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
“汝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
子徒无所不知。汝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校 注】
练:祭名。古礼规定父母死后 个月举祭,谓之练祭。死后 个月举
祭,谓之癩祀。癩祭之后孝子方可归宿原来的床。
徒:副词,乃。

【译 文】
子路问孔子说:
“ 鲁国大夫在练祭之后就归床就寝,这合乎礼
制吗?”孔子说:
“我不知道。”子路走出屋外对子贡说:
“我原先认为
先生是无所不知,却原来先生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子贡说:
“ 你问
什么呢?”子路说:
“我问:
‘ 鲁国大夫在练祭之后就上床归寝,这符
合礼制吗?’先生说:
‘ 我不知道。’”子贡说:
“ 我替你再问一次。”子
贡入见孔子道:
“练祭之后上床归寝,这符合礼制吗?”孔子说:
“不
符合礼制。”子贡走出屋外对子路道:
“ 你说先生也有不知道的事
情!先生确是无所不知的。你问的方式不对。礼制上同时规定,
居住某地不要非议那里的大夫。”

“ 请问取人 。”孔子对曰:
〔《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无
取健 ,无取 ,无取口  。健,贪也;,乱也;口 ,诞也。故弓
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信悫而后求知能焉。士不信悫 而
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 也。语曰:
‘ 桓公用其贼 ,文
公用其盗 。’故明主任计 不信怒,阇主信怒d
 不任计。计胜怒者强,

怒胜计者亡。”

・ ・
【校 注】
取人:选取人才之道。
健:健羡,指贪欲无厌之人。
癪(hko):通癬,癬制。指依势悖乱之人。
口癭:心口不一。
信悫(rvo):诚实朴拙。
尔:通迩,靠近。
贼:杀害。指管仲。齐襄公死,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天下。起初管仲
服事公子纠,曾受命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重用管
仲而霸诸侯。
盗:刺客。指勃鞮。晋文公为公子时,晋献公曾派宦官勃鞮刺杀公子。
公子癮墙逃走时被勃鞮砍掉一袖。后来公子即位,是为晋文公,重用勃
鞮。
任计:凭借谋略。

d 信怒:凭借意气。信,同任。

【译 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
“请问选用人才的原则。”孔子回答说:
“不
要选用贪得无厌的人,不要选用仗势欺压的人,不要选用心口不一
的人。贪得无厌的人必将贪赃枉法,仗势欺压的人必将乘机作乱,
心口不一的人必将盗名欺世。因此,对于弓来说只有调正之后才
能要求它具有强劲的射力,对于马来说只有驯服之后才能要求它
具有迅疾的能力,对于人才来说首先观察他的诚实朴拙性格然后
考察他的聪明才智。一个人才如果不老诚却有才智有能力,他就
会像豺狼一样,任何人都不能靠近它。俗语说:
‘ 齐桓公能任用追
杀过自己的管仲,晋文公能任用暗杀过自己的勃鞮。’因此,英明的
君主凭借治国谋略而不凭借一时意气,昏愦的君主凭借一时意气
而不凭借治国谋略。谋略战胜意气的君王必然国家富强,意气战
胜谋略的君王必然国家衰亡。”

・ ・
〔《韩诗外传》四〕哀公问取人,孔子曰:
“ 无取健,无取佞 ,无取口
谗。健,骄也;佞,谄也;谗,诞 也。故弓调,然后求劲焉;马服,然后求
良焉。士信悫,而后求知 焉。士不信焉又多知,譬之豺狼,其难以身
近也。《周书》曰:
‘为虎傅 翼也。’不亦殆乎 !”

【校 注】
佞:奸佞,奸邪诡诈。
诞:欺骗。
知:同智。
傅:通附,加上。
不亦……乎:以反诘方式表示肯定语气的固定句式。

【译 文】
鲁哀公请教选任人才的原则,孔子说:
“不要选任贪婪的人,不
要选任奸佞的人,不要选任谗陷的人。贪婪的人有一股骄横的气
势,奸佞的人有一个谄媚的嘴脸,谗陷的人有一种欺骗的阴气。因
此弓要调正,此后才能要求它具有强劲的射力;马要驯服,此后才
能要求它具有骐骥的作风。对于人才首先观察他生性是否诚实,
而后考察他的智能。人才不诚实,却有很多智能,这犹如豺狼一
般,更难靠近。《周书》上说:
‘ 为老虎添上翅膀。’这不是更危险
吗!”

〔《说苑・尊贤》〕哀公问于孔子曰:
“ 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曰:
“无取者 ,无取者 ,毋取口锐者 。”哀公曰:
“ 何谓也?”孔子曰:
“ 者大给利 ,不言尽用; 者必欲兼人 ,不可以为法也;口锐者多
诞而寡信,后恐不验也。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悫愿 顺,然后
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今人有不忠信重厚,而
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诚
・ ・
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
“ 亲仁而使能。夫取人
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胸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
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 其行,虽有奸轨 之人无以逃其情矣。”
哀公曰:
“善。”

【校 注】
癬者:癬制人的人,即依势欺压者。《孔子家语・五仪》作钳。癬,通钳。
癰者:激进的人。癰,通捷。
口锐者:花言巧语的人。《说苑》锐,一作盉,二字通用。
大给利:太快。给利,二字同义,意同迅速。
兼人:超过别人。
愿:真诚。
揆:揆测,考察。
轨:通宄,奸邪。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
“ 哪一类人可以选任为官吏?”孔子回答说:
“不要选任依势欺压的人,不要选任行为激进的人,不要选任花言
巧语的人。”鲁哀公说:
“ 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
“ 依势欺压的
人,嘴脸变化太快,不能任用;行为激进的人总想事事超过别人,不
能成为榜样;花言巧语的人多谎言少信用,以后恐难验证。弓箭调
正相合,而后再要求它能射中靶子;马匹调教老实,然后再要求它
成为良材;人必须忠厚诚实,然后再考察他的智慧才能。现在如果
有一个不忠诚老实的人,却有许多智慧才能,这样的人,犹如豺狼
吧!是不能靠近的。因此,首先要求他是一个仁义忠实的老诚人,
然后才能亲近他;在这时候还要知道他的智慧和才能,然后决定任
命。因此说:亲近仁人,使用能人。这是选取人才之道。首先观其
言然后察其行,言论是抒发怀抱吐露情思的工具。能做出来,必然
也能说出来,因此首先要观其言然后再考察其行,即使再奸邪的人
・ ・
也无法逃脱其感情的外在表现。”鲁哀公叹道:
“说得好。”

〔《列子・天瑞》〕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 行乎  之野,鹿裘
带索 ,鼓琴而歌。孔子问曰:
“ 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
“ 吾乐甚多。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
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 者,吾
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
终,当何忧哉?”孔子曰:
“善乎!能自宽者也。”

【校 注】
荣启期:人名,
《孔子家语》作荣声期。
癲: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泰安地区。
鹿裘:粗劣皮衣。鹿,通粗。
带索:以麻或草编成的绳带。
免襁褓:娩生于襁褓中。免,古娩字。

【译 文】
孔子去游历泰山时,路上看到一个叫荣启期的老人在  邑郊
野上走着,他穿着粗劣的皮袄,扎着麻绳腰带,一边弹琴一边歌唱。
孔子问道:
“先生之所以如此快乐,为什么呢?”荣启期回答说:
“我
的乐事太多了。天生万物,只有人是最高贵的,而我生而为人,这
是第一件乐事;男女有别,男尊女卑,因此都认为男人是最高贵,我
生而为男,这是第二件乐事;有的人生下来还没有见到日月,或者
在襁褓中就死去了,我现在已经活到九十岁了,这是第三件乐事。
贫穷是才士经常遇到的问题,死亡是所有人生命的终点。居于人
生的长途而走到生命的终点,还忧愁什么呢?”孔子评论道:
“ 说得
真好啊!这是一位能自我宽慰的人。”

・ ・
〔《御览》三百八十三引《新序》〕孔子见宋荣启期,老白首,衣 
服。鼓琴自乐,孔子问曰:
“ 先生老而穷,何乐也?”启期曰:
“ 吾有三乐:
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人生以男为贵,吾得为男,二乐
也;人生命有夭伤 ,吾年九十岁,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
终。居常以守终,何不乐乎?”

【校 注】
癳(c
s):通敝。
夭伤:夭折殇逝,指未成年而死。伤,通殇。

【译 文】
孔子在路上遇到宋国荣启期,人已经老了满头白发,穿着破旧
的衣服。自己却很高兴地弹着琴,孔子问道:
“先生现在又老又穷,
为何又这样高兴呢?”荣启期回答说:
“我有三大乐事:天生万物,以
人为贵,我生而为人,这是第一件乐事;人生以男性为贵,我生而为
男性,这是第二件乐事;有的人未成年就死了,而我现在已九十岁
了,这是第三件乐事。贫穷是才士经常遇到的问题,死亡是所有人
的生命终点。我生活在‘经常’之中,固守人生的终点,为何不高兴
呢?”

〔《说苑・杂言》〕孔子见荣启期,衣鹿皮裘,鼓瑟 而歌。孔子问曰:
“先生何乐也?”对曰:
“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已得为人,
是一乐也;人以男为贵,吾既已得为男,是为二乐也;人生不免襁褓,吾
年已九十五,是三乐也。夫贫者,士之常也;死者,民之终也。处常待
终,当何忧乎?”

【校 注】
瑟:弦乐器,共计二十五根弦。
・ ・
【译 文】
孔子在路上遇见荣启期,穿着粗劣的破皮袄,却一边弹琴一边
唱着。孔子问道:
“先生有什么乐事吗?”荣启期回答说:
“我的乐事
太多了。天生万物,只有人是最高贵的,我已生而为人,这是第一
件乐事;人以男性为贵,我生而为男性,这是第二件乐事;有的人还
没有生在襁褓之中就死了,我已经活到九十五岁,这是第三件乐
事。贫穷是才士经常遇到的问题,死亡是所有人的生命终点。我
生活在‘经常’之中,等待人生终点,还有什么可以忧愁的呢?”

〔《列子・说符》〕赵襄子 使新稚穆子攻翟 ,胜之,取左人、中人。


使遽人 谒之,襄子方食而有忧色,左右曰:
“ 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
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
“ 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
不终朝 ,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施 于积,一朝而两城下,
亡其 及我哉!”孔子闻之,曰:
“赵氏其昌乎!”

【校 注】
赵襄子:赵简子之子,晋国正卿。其时正值春秋末期,三家分晋之前。
翟:亦作狄,晋国周边的少数民族。以下左人、中人为狄人两部落。
遽人:驿站传信人。
“飘风”句:
《老子》“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施:疑为衍文。《吕氏春秋》及《淮南子》均无施字。
其:语气副词,表示揣度推断的语气。

【译 文】
赵襄子派遣新稚穆子去攻打狄人,夺取了左人和中人两地。
此时,新稚穆子派传信人来见赵襄子,襄子正在吃饭,听后面露忧
色,左右家臣说:
“一个早晨连续攻下两城,这是人人高兴的事,现
・ ・
在君王却又面有忧色,为什么?”赵襄子说:
“ 江河发大水不过三天
就回落,旋风骤雨也不过一个早晨就放晴,日照中天也不过转瞬之
间就过去了。现在我们赵氏一族还没有积下多少恩德,一个早晨
就连获两城,我又担心败亡可能会连及到我们身上啊!”孔子听到
此事后说:
“赵氏一族大概要昌盛了!”

〔《吕氏春秋・慎大览》〕赵襄子攻翟,胜老人 、中人。使使者来谒
之,襄子方食抟饭 ,有忧色。左右曰:
“ 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
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
“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
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
之,曰:
“赵氏其昌乎!”

【校 注】
老人:当作左人。
抟饭:把米饭搓成团,以手持之而食。

【译 文】
赵襄子攻伐狄人,夺取左人和中人两地。狄人派使者来拜见
赵襄子,赵襄子正在吃饭团,听后面有忧愁之色。左右的家臣说:
“一个早晨就接连连攻下两城,这是任何人都高兴的事,可您现在
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
“江河发大水,不过三天就会回
落;旋风暴雨一旦发生,日至中天就会开晴。现在我们赵氏还没有
积下多少恩德,今天一个早晨就连下两城,我又担心败亡也可能落
到我们身上!”孔子听到此话之后说:
“赵氏家族可能要昌盛了!”

〔《淮南子・道应训》〕赵襄子攻翟而胜之,尤人、终人 使者来谒之。
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
“ 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
忧色,何也?”襄子曰:
“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
・ ・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今一朝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
“赵
氏其昌乎!”

【校 注】
尤人终人:即左人中人。

【译 文】
赵襄子攻伐狄人并且大获全胜,左人和中人两地派使者救降。
赵襄子正要吃饭,脸上突然流露出忧愁之色,左右的家臣说:
“一个
早晨连续攻下两城,这是人人高兴的事,现在君王却又面有忧色,
为什么?”赵襄子说:
“江河发大水,不过三天就可回落;旋风暴雨一
旦发生,日至中天就会放晴。而今我们赵氏还没有积下多少恩德,
今天一个早晨就连下两城,我现在担心败亡也可能落到我们头
上!”孔子听后说到:
“赵氏家族可能要昌盛了!”

〔《庄子・列御寇》〕孔子曰: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
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 深情。故有貌愿而益 ,有长若不肖 ,
有顺 而达,有坚而缦 ,有缓而  。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
热。故君子远使之 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
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
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
矣。”

【校 注】
貌:指人的外在表相。与下文情字意义相对。
愿而益:愿,老诚。益,同溢,自满。
有长若不肖:此下三句皆句型相同,意谓有貌似长者而不肖。若,连词,
用如而。《周易・ 》“
:君子  而行,遇雨若濡。

・ ・
顺癴:顺,
《小尔雅・广言》“
:顺,退也。
”癴,心急。
缦:通慢。
癵:通悍。
之:复指前文“君子”,下同。
侧:当作则,礼仪原则。

【译 文】
孔子说:
“人心要比山川之险还要凶险,比了解上天还要困难。
天还有春夏秋冬或早晨夜晚的时间界定,人的外在表相被厚厚地
掩饰着,人的内在感情被深深地隐藏着。因此有的人外表老诚而
内心则骄狂,有的人外表似长者而内心则不肖,有的人外表急切退
却而内心则要达到目的,有的人外表坚强而内心则散慢,有的人外
表舒缓而内心则强悍。所以,对于正直的人来说,让他奔向正义犹
如渴而求饮一般急切,让他抛弃正义犹如热而思阴一样难受。因
此,对于君子来说,让他站在远处以便观察他的忠诚之心,让他走
到近处以便观察他的孝敬之意,让他处于烦难中以便观察他的工
作能力。或者,突然向他发问以便考察他的智力,加急地与他约定
时间以便考察他的信义,把财物交给他保管以便考察他的廉洁,把
危险告诉他知道以便考察他的气节,让他喝醉酒以便考察他的礼
仪原则,最后让他生活在混杂的民居中以便观察他的色态。以上
九种验证完成之后,不肖之人也就发现了。”

〔《御览》九百十五引《庄子》〕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
“ 前为
谁?”对曰:
“子路,勇且多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
张为武。”老子叹曰:
“吾闻南方有鸟,名凤凰。其所居也,积石千里,河
水出下。凤凰居止,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  琳琅玕 为
实。天又 为 生 离 朱 ,一 人 三 头 递 起 以 伺 琅 玕。凤 鸟 之 文 戴 圣 婴
仁 ,右智左贤 。”

・ ・
【校 注】
癶琳琅玕:珠玉名。
离朱:传说中的神人,据说生有三个头,目光神异。
递起:轮换。
戴圣婴仁:头戴圣明心绕仁义。婴,缠绕。
右智左贤:右目智慧左目贤能。此上戴、婴、右、左,指凤凰身体各个部份
都充满美德。

【译 文】
老子看到孔子跟五个弟子走在路上,于是老子问孔子道:
“走
在前边那个是谁?”孔子回答说:
“那是子路,他很勇敢力气又大;其
次是子贡,头脑聪颖。曾参为人至孝,颜回为人仁义,子张懂用武
之道。”老子叹口气说:
“ 我听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凤凰。它所居
之处方圆千里积满山石,河水从下边流过。凤凰栖息之处,上天为
它创造了活食,它巢穴建在琼枝树上,树高七八十丈,上面结满 
琳琅玕等珠玉之实。上天又为它创造了眼光敏锐的离朱,他一人
生三个头轮流守护珠玉之实。凤凰身上的文彩闪烁着圣明、仁义、
聪明、贤达的思想光芒。”

〔《韩非子・说林》下〕孔子谓弟子曰:
“ 孰能导 子西 之钓名也?”
子贡曰:
“ 赐也能。 “ 宽哉!不被于利 。
”乃导之,不复疑也。孔子曰:
 哉!民性 有 恒。曲 为 曲,直 为 直。”孔 子 曰:
“子 西 不 免。”白 公 之
难 ,子西死焉。

【校 注】
导:开导,劝止。
子西:春秋时楚国令尹。
被于利:被,同“披”,包围。于,表示被动的介词。
・ ・
癷:通“洁”,指洁行。
白公之难:
《左传・哀公十六年》载:白公名胜,楚平王之孙。其父被郑人
杀死,子西曾救助白公返楚。后子西又与郑国结盟,触怒白公,白公终杀
子西,是为白公之难。

【译 文】
孔子对弟子们说:
“ 谁能去开导子西那种沽名钓誉的扭曲心
态?”子贡说:
“我能。”于是子贡去开导他,子西表示决心改正不再
犹疑。孔子听后说:
“要宽厚啊!不要被私利包围。要干净啊!人
的品行恒久难变。曲的就是曲的,直的就是直的。”孔子又补充说:
“子西不能改变自己。”果然在白公之难中,子西死在名利上。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管仲相齐,曰:
“ 臣贵矣,然而臣贫。”桓公
“使子有三归 之家。
曰: ”曰:
“臣富矣,然而臣卑。”桓公使立于高、国
之上,曰:
“臣 尊 矣,然 而 臣 疏。”乃 立 为 仲 父。孔 子 闻 而 非 之 曰:
“泰
侈 ,
上 !”一曰:仲父出,朱盖青衣 ,置鼓而归,庭有陈鼎 ,家有
“良大夫也!其侈,上。
三归。孔子曰: ”

【校 注】
三归:主要说法有四:一曰为筑三归之台,二曰税收之三成,三曰娶三姓
之妻,四曰有三处居所。
高、国:春秋时齐国两大贵族之姓氏。
泰侈:太过分。
? 上:? ,同逼,近。上,君上。
朱盖青衣:盖,车盖,即车伞,用以遮阳避雨。青衣,指青色车帷。
陈鼎:古鼎。古代礼制规定,只准君王庭院设鼎。

【译 文】
管仲被任命为齐相国,管仲说:
“我地位是高了,但我很穷。”齐
・ ・
桓公说:
“ 让你有三归之家。”管仲说:
“ 那我就富了,但我名份卑
贱。”桓公下令管仲名份在高氏和国氏之上,管仲说:
“ 我的名份尊
贵了,但我将被疏远。”于是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孔子听说之后
非议道:
“太过份了,近乎君王了!”另有一种说法:管仲出游,朱红
色的车伞青布车帷,归家时鼓乐齐备,庭院中置放古鼎,家有三归。
孔子说:
“这真是个好大夫!太过份了,赶上君王了。”

“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以言取人
〔《韩非子・显学》〕孔子曰:
乎!失之宰予 。”

【校 注】
子羽:孔子弟子,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子羽貌丑,初时孔子误以为天
资低下。
宰予:孔子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善言辩,然生性懒散,不肯竟学。

【译 文】
孔子说:
“以貌取人吗!我错看过子羽。以言取人吗!我错看
了宰予。”

〔薛据《集语》引《说苑》〕子曰 :
“以容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
失之宰予。澹台子羽,君子之容 也,与之久处而言不充 其貌。宰予
之辞,雅而文也,与之久处而智不充其辩。”

【校 注】
子曰:今本薛据《孔子集语》无此文。《韩非子》:
“澹台子羽”以下数句,在
“子曰”之前,不认为是孔子语。
君子之容:此处记述与《史记》及《韩非子》不同。
不充:不满,不合。

・ ・
【译 文】
孔子说:
“凭容貌衡量人的品行,我曾错在子羽身上。凭言谈
衡量人的能力,我曾错在宰予身上。澹台子羽,是个君子的容貌,
可是与他相处久了他的话却不合乎其外在形象。宰予的言谈,温
文尔雅,可是与他相处久了他的智力却不如他的辩才。”

〔《御览》四百六十九引《王孙子》〕赵简子 猎于晋阳 之山,抚辔


而叹。董安于 曰:
“今游猎,乐也。而主君叹,敢问何故也?”简子曰:
“汝不知也,吾效厩养食谷之马以千数,合 宫养多力之士日数百,欲以
猎兽也!吾忧邻国养贤以猎吾也!”孔子闻之,曰:
“简子知所叹也。”

【校 注】
赵简子:春秋末期晋国贵族,赵武子之孙,名鞅。
晋阳:晋城,故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之南。
董安于:赵简子家臣。
合:加上。

【译 文】
赵简子在晋阳山中打猎,手按辔头叹了一口气。董安于问道:
“今天游猎,大家都很高兴。可主君却叹了一口气,敢问为什么?”
赵简子说:
“你不懂啊,我圈养喂粮的马有上千匹,再加上宫中养育
的壮士也有数百人,目的就是想猎取各种野兽!我担忧邻国正养
育贤才准备猎取我呀!”孔子听后说道:
“赵简子明白自己的潜在危
机。”

〔《吕氏春秋・恃君览・知分》〕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
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
“ 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
活 者乎?”船人曰:
“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被动衣 拔宝剑曰:
“ 此江中
・ ・
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 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
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荆王闻之,仕之执圭 。孔子闻之曰:
“ 夫善哉!
不 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校 注】
两活:指人龙两方相安无事。
攘臂癹衣:攘,挽。癹衣,袖。
爱:吝惜。
执圭:即执発,春秋时爵位名,君王授功臣以発玉,上朝时执発面君,故
名。
不:衍文。

【译 文】
楚国有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得到一把宝剑。回家路上须渡
过长江,船到中流发现两条蛟龙围住船绕来绕去。次非对船上人
说:
“你们可曾见过两龙绕船而能相安无事吗?”船上人说:
“ 没见
过。”次非于是挽起衣袖拔出宝剑道:
“这两条龙只是一堆腐朽的肉
骨。可以抛弃宝剑保全自己,我还吝惜什么!”于跳入大江杀死了
蛟龙,然后上船,船中人都得以保全性命。楚王听到此事后,把执
的爵位授与次非。孔子对此事评论说:“好啊!把蛟龙看作腐朽
肉骨并敢于弃剑杀龙,这可能说的就是次非之勇吧!”

〔《淮南子・道应训》〕荆有  非,得宝剑于干队 。还反度 江,至


于中流,阳侯 之波,两蛟侠 绕其船, 非谓  船者曰:
“ 尝有如此
而得活者乎?”对曰:
“未尝见也。”于是非瞑 目勃然攘臂拔剑曰: “武
士可以仁义之礼说也,不可劫而夺也。此江中之腐肉朽骨,弃剑而已,
余有奚爱焉?”赴江刺蛟,遂断其头。船中人尽活,风波毕。除 荆爵为
执圭。孔子闻之曰:
“夫善载 !腐肉朽骨弃剑者,非之谓乎!”

・ ・
【校 注】
干队:即干遂,地名。
反度:反,同返。度,同渡。
阳侯:水神。传说阳陵国君侯溺水而死,化而为神,可扬大波害人。
侠:通夹。
發(z
s):短桨,名词活用作动词。
瞑:当作瞋。
除:授职。
载:通哉。

【译 文】
楚国有个叫非的人,在干遂得到一把宝剑。回家途中须渡
过长江,船至中流,阳侯水神掀起大浪,两条蛟龙围船绕来绕去,
非对划船人说:
“你可曾看过这种情形而能活命的吗?”划船人回答
说:
“没见过。”于是 非瞪大眼睛,勃然而起,挥臂拔剑,说道:
“对
于武士,可以仁义之礼说服,却不可以暴力夺其心志。这江中只是
一堆腐朽肉骨,不过丢掉一把宝剑罢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吝惜的?”
于是跳入江中刺杀蛟龙,斩断龙头。船中人活下来了,风波也停止
了。楚王把执  的爵位授予  非。孔子听到此事后评论说:
“好
啊!把蛟龙看作腐朽肉骨并敢于弃剑杀龙,这说的就是 非吧!”

〔《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士尹池 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 觞
之。南家之墙 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径其宫而不止。士尹池问其
故,司城子罕曰:
“南家工人也,为鞔百 也。吾将徙之,其父曰:
‘ 吾恃
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
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弗徙也。西家高,吾宫庳 ,潦之经吾
宫也利,故弗禁也。”士尹池归荆,荆王适兴兵而攻宋,士尹池谏于荆王
曰:
“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荆国攻
之,其无功而为天下笑乎!”故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
“ 夫修之于庙
・ ・
堂之上 ,而抓冲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谓乎!”

【校 注】
士尹池:楚国大夫,姓士尹名池。
司城子罕:宋国司城官子罕。司城,管理工程建筑,官职相当于卿相。子
罕。名乐喜字子罕。
癿(d
itv):突出。
鞔百:鞔,鞋帮。此代指鞋。百,当作“者”,形近而误。
庳:低。
庙堂之上:朝廷之上。

【译 文】
士尹池为楚王出使宋国,宋国司城官子罕请士尹池到家喝酒。
子罕南边邻居家的墙不但不直而且向前突出,西边邻居院中积水
不停地流到子罕屋前。士尹池问为什么不去制止,司城官子罕说:
“南边那家是个工匠,制鞋的。我原来准备让他搬走,那家男的说:
‘我家靠制鞋糊口已有三辈子了。现在如果搬走,宋国想要做鞋的
就会找不到我家。我们也将无法糊口,希望相国为我们无法糊口
分忧。’因为这个,我就没让他们搬家。西边那家地势高,我家低,
积水很快就流到我家,因此也不好禁止。”士尹池返楚后,楚王正准
备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向楚王谏诤说:
“ 不能进攻宋国。因为宋
国君主贤良,宋国卿相仁爱。贤良能得民心,仁爱善用百姓。楚国
攻打宋国,不但无功而返并且将被天下人当作笑柄!”楚王最后放
弃攻宋转而攻打郑国。孔子听后评论道:
“在朝廷之上修养自己的
道德,就可以在千里之外折断敌人的战车,这可能说的就是宋国的
司城官子罕吧!”

〔《新序・刺奢》〕士尹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止而觞之,南家之墙
拥 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 经其宫 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子罕
・ ・
曰:
“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
‘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
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
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
“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
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 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
孔子闻之曰:
“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
也。”

【校 注】
拥:阻挡。
潦:积水。
宫:先秦之前所有房屋皆称宫。
为:表示被动的介词。

【译 文】
士尹池为楚王出使宋国,宋国司城官子罕请士尹池到家喝酒。
这时士尹池发现子罕家南边邻居的院墙不但不直还挡住前面的光
线,西边邻居院中积水不停地流到子罕的屋前。士尹池问为什么
不管,子罕说:
“南边那家是个工匠,做鞋的,我原准备让他迁走,那
家男的说:
‘我家靠制鞋已有三代了。现在如果迁走,那些宋国要
做鞋的人就会找不到我的住处。我也将无法糊口,希望相国为我
们无法糊口分忧。’为此我没让他们搬走。西边那家地势高,我这
房子居于低处,他家院中的积水很快就会流到我房前,为此也不好
去禁止。”士尹池返回楚,正赶上楚王准备发兵攻宋,士尹池向楚王
进谏道:
“不能进攻宋国,因为宋的君主贤良,宋的卿相仁慈。贤良
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善于用人。攻打宋国不可能建立功业,正
相反将被天下人所取笑。”楚王终于放弃攻宋转而攻郑。孔子听到
此事之后评论道:
“在朝廷之上修养自己的品德可以在千里之外折
・ ・
断敌人的战车,这说的就是宋国的司城官子罕。”

〔《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 成子 为鲁聘于晋,过卫,右宰谷
臣 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
曰:
“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渫过 而弗辞?” 成子曰:
“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
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 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 作,右
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 ,三举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
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
“ 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
托财者,其成子之谓乎!”

【校 注】
皀成子。春秋时鲁国大夫。以仁义闻名诸侯。
右宰谷臣:卫国大夫。右宰,复姓,原为卫国官名,后人以官为氏。
侯渫过:侯,疑问代词,同何。渫过:再过,第二次通过。
倍:通背,离开。
宁喜之难:鲁襄公二十七年,卫卿宁喜专权被杀,右宰谷臣亦死于此事件
中。
临(mo):哭丧。
s

【译 文】

成子为鲁君访问晋国,路过卫国时,卫国的右宰谷臣留 成
子喝酒。主人摆上乐器却未奏乐,酒饮至兴头上又赠送一块璧玉。
当成子从晋国返国时,路过卫国却未去辞行。他的仆人说:
“前
些天右宰谷臣请您喝酒,还很欢快,今天再次路过这里为何不去告
成子说:
辞?” “ 留我饮酒,是想与我结成朋友;摆上乐器而不奏
乐,是想告诉我自己有隐忧;酒喝到兴头上又赠送璧玉,是想对我
有所托。如果从这个角度观察,卫国可能要发生乱事吧!”离开卫
国都城刚走三十里路,就听说宁喜遇难,右宰谷臣也死在这事上。
・ ・
成子返回去吊丧,哭祭三次才离去。回到鲁国又派人去接谷臣
的妻子儿女,把自己的住宅分开让她们居住,又分开俸禄供她们食
用。直到谷臣的儿子长大才把那块璧玉奉还。孔子听到此事后评
论说:
“论智慧,可以私下筹划大计;论仁义,可以相互托付大事,这
说的就是成子一类人哪!”

〔《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晋人欲攻郑,令叔向 聘焉,视其有人
与无人。子产为之《诗》曰 :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
士?”叔向归曰:
“郑有人子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
不可攻也。”晋人乃辍攻郑。孔子曰:
“《诗》云 ‘无竞 惟 人。’子 产 一
称 而郑国免。”

【校 注】
叔向:晋国大夫,复姓羊舌字皁。
诗曰:指《诗经・国风・褰裳》。褰裳,提起裙裳。洧(xn
j),水名,即今河南
省双洎河。子不思我,原诗为“子不我思”。子产引此恋诗,意喻“岂无他
士”,故叔向云“异心”。
诗云:指《诗经・大雅・抑》。无竟惟人,无竟,无争。惟,同维,介词,用法
用“于”。
称:诵,赋。

【译 文】
晋国准备进攻郑国,于是晋君命令叔向去访探底情,看一看郑
国有没有人才。叔向到达郑国之后,郑国子产向他赋诗道:
“ 你思
恋着我,我提起衣襟过洧河。你不思恋我,难道没有别人爱我?”叔
向返国汇报道:
“郑国有个子产身居卿相之位,我们不能攻郑。况
且秦楚都是郑国近邻。子产赋诗已流露出联合秦楚之心,万不可
以攻郑了。”于是晋国停止攻郑计划。孔子评论说:
“《诗经》上说:
‘不要与世人争长短。’子产只赋一首诗,郑国就避免了一场战乱。”
・ ・
〔盐铁论・大论》〕孔子曰 :
“ 进见而不以能往 者,非贤士才女
也。”

【校 注】
孔子曰:
《大论》此前云:
“故士因士,女因媒,至其亲显,非媒士之力。

往:指前往。

【译 文】
孔子说:
“通过别人引见却不依靠自己的才能而进取的人,不
是贤男才女。”

〔《新序・杂事》四〕郑人游于乡校 ,以识执政之善否,然明谓子
产 曰:
“何不毁乡校?”子产曰:
“ 胡为?夫人朝夕游焉,以议执政之善
否。其所善者,吾将行之;其所恶者,吾将改之。是吾师也,如之何毁
之?吾闻为国忠信以损 怨,不闻作威以防 怨。譬之若防川也,大
决 所犯,伤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决之使导,吾闻而药之也。”然
明曰:
“蔑也乃今知吾子之信可事 也。小人实不材,若果行此,其郑国
实赖之,岂惟二三 臣?”仲尼闻是语也,曰: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
吾不信也。”

【校 注】
乡校:既是学子求学又是乡人聚议之所。
然明谓子产:然明,郑大夫,名蔑字然明。子产,郑大夫,名公孙侨字子
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
损:减损,减少。
防:堤坝。用作动词,阻挡。
决:同掘。
・ ・
信可事:确实可以成大事。
二三:泛指复数。

【译 文】
郑国民众常到乡校中游玩,有时议论执政者的好坏。然明对
子产说:
“为什么不解散乡校的活动?”子产说:
“干什么?人们早晚
常到那里游玩,有时议论执政者的好坏。那些好的地方,我们将继
续执行;那些坏的地方,我们将加以改正。这些人是我们的老师,
怎么能解散呢?我听说为国忠诚可以减少民众的怨愤,没听说作
威作福可以阻塞民众的怨愤。这犹如在河流上筑堤坝,大水决口
就会造成大损害,伤人必多,我们就无法救了;不如掘开个小水口,
使河水得以疏导。我们听到这些议论,把它作为苦口良药。”然明
说:
“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确实是能成大事的人。小人我实在不才,
如果真能执行这种政策,整个郑国确实得依靠您,政情的治理难道
只是我们几个做官的人的事吗?”孔子听到这些话之后,说:
“ 以此
来看,有人说子产不仁慈,我是不相信。”

〔《新序・刺奢》〕鲁孟献子聘于晋,韩宣子 觞之。三徙,钟石之悬,
不移而具。献子曰:
“ 富哉家!”宣子曰:
“ 子之家孰与 我家富?”献子
曰:
“吾家甚贫,惟有二士,曰颜回、兹无灵者。使吾邦家 安平,百姓和
协。惟此二者耳,吾尽于此矣。”客出,宣子曰:
“ 彼君子也!以畜贤为
富;
我鄙人也,以钟石金玉 为富。”孔子曰:
“ 孟献子之富可著于《春
秋》 。”

【校 注】
韩宣子:晋国大夫。韩氏为春秋末年晋国六大贵族之一,晋国末年韩赵
魏三家分晋。
孰与:表示选择的固定词组。
・ ・
邦家:指封地。
钟石金玉:钟石,指乐器。金玉,指财物。
春秋:春秋时各国记述史事史书名称不一,鲁称“春秋”,故后有《春秋》传
世。

【译 文】
鲁国的孟献子到晋国访问,韩宣子请他喝酒。宴饮中换了三
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悬挂着钟鼓石磬,乐器不用移动都很齐备。孟
献子说:
“家里很富了!”韩宣子说:
“您家与我家相比谁更富?”孟献
子说:
“我家很穷,只有两名家臣,一个叫颜回一个叫兹无灵。然而
他俩不但使我的封地平静安宁,而且百姓也都安居乐业。只有这
两名家臣,我的财产都在这里。”孟献子走后,韩宣子说:
“那个孟献
子是位君子啊!他认为养育贤人才是财富;我是一个浅薄的人,把
乐器和金玉当作财富。”孔子说:
“孟献子的财富可以写在鲁国的史
书上。”

〔《说苑・立节》〕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 焉,曰:
“ 请以
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
“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
献之,奚为 不受?”曾子曰:
“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
有赐,不我骄 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
“ 参之言,足以
全其 节也。”

【校 注】
致邑:赐予封邑。
奚为:何为,为什么。
不我骄:不骄我。
其:泛指所有的人。

・ ・
【译 文】
曾子穿着破衣耕田,鲁君听说后就派人去赠送封地,说:
“请以
此封地添补衣物用度。”曾子不肯接受。来人返回朝廷,再一次来
到曾子家,曾子仍然不肯接受。来人说:
“先生并没有求助别人,而
是人家主动献给您,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
“我听人说,接受恩
赐的人就得敬畏对方,给予恩赐的人必将傲视对方。即使你们有
所赏赐,也不骄视我,而我能没有敬畏之感吗?”曾子始终没有接
受。孔子听后评论说:
“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人的气节。”

〔《说苑・复恩》〕东闾子尝富贵而后乞,人问之曰:
“ 公何为如是?”
曰:
“吾自知。吾尝相六七年,未尝荐一人也;吾尝富三千万者再 ,未
尝富一人也,不知七 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
“ 物之难矣,小大多少,
各有怨恶,数之理 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 也。”

【校 注】
再:两次。
七:当作己,形近而讹。一本作“士”。
数:气数,指命运。古人认为天下事物都有一定气数,而气数的变化又有
一定法则可寻,故言“数之理”。
外假:凭借外物。

【译 文】
东闾子曾是一个既有钱又有权的人,后来却成了乞丐,有人问
他说:
“先生为什么走到这个地步?”东闾子说:
“ 这只有我自己知
道。我曾经做了六七年的相国,却未曾举荐一个贤人;我曾经两次
富有三千万,却未曾使一个人富裕,又不知道这是自身的过错所造
成的结果。”孔子叹道:
“ 天下的事情是难以认识的,事情无论大小
多少,各有不同的私怨,这是命运变化的法则,有人可以把握住它,
・ ・
关键在于能够借助外物。”

〔《说苑・善说》〕子路问于孔子曰:
“ 管仲何如人也?”子曰:
“ 大人
也。”子路曰:
“昔者管子说襄公 ,襄公不说,是不辩也;欲立公子纠而
不能,是无能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 中无惭
色,是无愧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 死之,管子不死,是无仁
也。夫子何以大之?”子曰:
“ 管仲说襄公,襄公不说,管子非不辩也,襄
公不知说也;欲立子纠而不能,非无能也,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
色,非不慈也,知命也;桎梏居槛车而无惭色,非无愧也,自裁 也;事所
射之君,非不贞也,知权 也;召忽死之,管子不死,非无仁也。召忽者,
人臣之材也,不死则三军之虏也。死之则名闻天下,夫何为不死哉?管
子者,天子之佐,诸侯之相也,死之则不免为沟中之瘠,不死则功复用于
天下,夫何为死之哉?由汝不知也。”

【校 注】
襄公:齐襄公不守君道,引发内乱后被杀。其弟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
君位。起初,管仲辅佐公子纠,曾于乾时射杀公子小白而中其衣带钩。
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听从鲍叔牙荐举,赦免管仲,任命为相国,终
使齐国雄霸诸侯。
槛车:囚车。
召忽:公子纠之保傅。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不肯改从新主而自杀。
自裁:自我裁夺,另有打算。
权:权变,指权衡利弊。

【译 文】
子路问孔子说:
“ 管仲是怎样一个人?”孔子说:
“ 是个伟大的
人。”子路说:
“起初管仲进谏齐襄公,襄公很不高兴,这说明他不善
言辩;后来他又谋划拥立公子纠而未成功,这说明他没有才能;因
此家毁在齐国而面无忧色,这说明他不仁慈;曾被拘禁在囚车之中
・ ・
而心无愧疚,这说明他不知羞耻;事奉自己曾经追杀的君王,这说
明他不忠贞;召忽能为公子纠自杀而管仲没有,这说明他不仁义。
先生为何还说他伟大?”孔子说:
“管仲进谏襄公,襄公不采纳,不能
说管仲不善言辩,只能说明齐襄公不知道什么是纳贤;谋划拥立公
子纠而未成功,不能说管仲没有才能,只能说明管仲没有遇到时
运;家毁在齐国而他面无忧色,不能说管仲不仁慈,只能说明他乐
天知命;被拘禁押在囚车之中而心无愧悔,不能说不知羞耻,只能
说明管仲自有裁夺;事奉自己曾经追杀过的君王,不能说不忠贞,
只能说明他懂得权变之策;召忽为公子纠自杀而管仲没有死,不能
说管仲不仁义。召忽只有一般大臣的才能,他不自杀也将成为三
军的俘虏。为君王而死可以名闻天下,为什么不自杀呢?因为管
仲是天子的左膀右臂或诸侯相国的材料。如果他死了则不过是阴
沟里的一块瘦肉,如果不死他可以在天下再一次发挥巨大的作用,
那他为什么要死呢?子由啊,你没看清这个道理。”

〔《说苑・权谋》〕孔子问漆雕马人 曰:
“ 子事臧文仲、武仲、孺子
容 三大夫者,孰为贤?”漆雕马人对曰:
“ 臧氏家有龟焉名曰蔡。文仲
立,三年为一兆 焉;武仲立,三年为二兆焉;孺子容立,三年为三兆焉。
马人见之矣。若夫三大夫之贤不贤,马人不识也。”孔子曰:
“君子哉,漆
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其言人之过也,微而著。故智不能
及,明不能见,得无数卜 乎!”

【校 注】
漆雕马人:人名,复姓漆雕名马人。《孔子家语》作漆雕冯。
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臧文仲,春秋时鲁国大夫,名辰,谥号文仲。武仲,
文仲之子。孺子容,武仲之侄。
兆:指吉兆。
数卜:指臧家三代多次占卜之吉兆。

・ ・
【译 文】
孔子问漆雕马人道:
“您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一家三代大
夫,他们哪个人更贤良?”漆雕马人回答说:
“ 臧家有个用于占卜的
龟壳,名叫蔡。文仲管家三年占卜得到一个吉兆,到武仲管家三年
占卜得两个吉兆,到孺子容管家三年占卜得到三个吉兆,这是我亲
眼所见的事实。至于说臧家三代大夫哪个贤良,我不知道。”孔子
说:
“漆雕马人是个君子啊!他谈论别人美德时,以例证奖评,其语
意虽隐蔽却十分明白;他谈论别人的过错时,其话语虽然很少却十
分清楚。因此他头脑的智慧没人能赶上,眼睛的洞察没人能企及,
臧家的吉兆该不会是他多次占卜的结果吧!”

〔《说苑・权谋》〕中行文子出亡至边,从者曰:
“ 为此啬夫 者,君人
也,胡不休焉?且待后车者。”文子曰:
“ 异日吾好音,此子遗吾琴;吾好
佩,又遗吾玉。是不非吾过者也,自容 于我者也。吾恐其以我求容
也。”遂不入。后车入门,文子问啬夫之所在,执而杀之。仲尼闻之曰:
“中行文子背道失义以亡其国。然后得之,犹活其身,道不可遗也若
此。”

【校 注】
中行文子:中行氏为晋国末年六大贵族之一。此文写中行文子在六家纷
争中的一次出亡。
啬夫:先秦时,乡官称啬夫。
容:容留,投奔。

【译 文】
中行文子逃亡到边境,随从的人说:
“ 此处的乡官是个有修养
的人,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再说也可以等等后车。”中行文
子说:
“过去我喜欢音乐,这个乡官送我一把琴;我也喜欢佩饰,他
・ ・
又送我一块宝玉。这个人从没有非议过我的过错,他是自愿投奔
我的。这次,恐怕他会认为我要投奔他。”终于没有走进乡官居地。
当后车进入城门,中行文子派人打探乡官住处,抓来杀了。孔子听
到此事后说:
“中行文子违背人道,失去仁义,使其封地走向败亡。
最后他虽然在逃亡途中又返回故地,保全自身的性命,但也说明了
人不可以这样遗弃道义。”

〔《说苑・杂言》〕孔子曰 :
“回,若有君子之道四:强于行己 ,弱
于受谏,怵于待禄 ,慎于持身 。”

【校 注】
孔子曰:此文《孔子家语・六本》作“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
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行己:立身行事。
弱:虚心。
待禄:持禄。待,通持。
持身:把握自己行动方向。一说修身,误。

【译 文】
孔子说:
“颜回,你在君子的道德修养方面要注意四个方面:在
立身行事上要加强修养,在接受劝谏上要虚心对待,在领取俸禄时
要诚惶诚恐,在把握自身上要谨慎小心。”

〔《说苑・杂言》〕仲尼曰:
“ 史  有君子之道三,不仕而敬上,不祀
而敬鬼,直能曲于人。”

【校 注】
史?(r
jy):春秋时卫国人,名? 字子鱼,又称史鱼。曾直谏卫灵公,不成,
・ ・
自杀以尸谏。

【译 文】
孔子说:
“史具有三点君子修养,未做官却能尊敬君上,不祭
祀却能敬重鬼神,自身正直却能屈己待人。”

〔《说苑・杂言》〕孔子曰:
“ 丘死之后,商也 日益 ,赐也日损。商
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 不如已者。”

【校 注】
也:助词,表示语停。下同。
益:增加,进步。
好说:喜爱。说,通悦。

【译 文】
孔子说:
“我死之后,子商会一天比一天进步,端木赐会一天比
一天落后。因为子商喜欢与比自己有才的人交往,而端木赐喜欢
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潜夫论・志氏姓》〕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 ,聪明博达,温恭
敦敏。谷、雒水 斗,将毁王宫,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
若修政。晋平公使叔誉聘于周,见太子,与之言,五称而三穷。逡巡
而退,归告平公曰:
“ 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君请事之。”平公
遣师旷 见太子晋。太子晋与言,师旷服德,深相结也。乃问师旷曰:
“ 女色赤白,女声清汗 ,火色
“吾闻太师能知人年之长短。”师旷对曰:
不寿。”晋曰:
“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 ,女慎无言,殃将及女。”其后
三年而太子死。孔子问之曰:
“惜夫!杀吾君也。”

・ ・
【校 注】
成德:成人之德。一说美德。
皃水:即洛水。
逡巡:迅速。
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字子野。生而目盲,不但善辨声乐,且聪颖神异。
清汗:清浊。
上宾于帝:客居于帝位,即天子之位的婉转说法。

【译 文】
周灵王的太子名叫晋,年幼时就有成人的修养,耳聪目明,渊
博通达,温和谦恭,敦厚聪敏。有一次,谷水和洛水争河道,泛滥成
灾,
将要冲毁王宫,周灵王决定堵塞河道。太子晋入宫进谏,认为
政事未顺天帝之心,不如修改政策。此时晋平公派叔誉拜访周天
子,顺便见到太子晋,与他交谈时,叔誉发现自己在五个问题中有
三个说不过太子。叔誉赶快退下,回到晋国对晋平公说:
“ 太子晋
才十五岁,我都不是与他谈话的对手,今后请君王好好事奉他。”晋
平公又派师旷去见太子晋。自太子晋与师旷谈话结束之后,师旷
十分佩服太子晋的修养,二人相交很深。有一次太子晋问师旷道:
“我听说太师能知人寿长短。”师旷回答道:
“你的脸色红白相间,您
的声音清浊不分,脸色火红的不能长寿。”太子晋说:
“ 是的。我在
三年之后将即天子位,您千万不要说这些,不然灾祸将落到您身
上。”三年之后太子死去。孔子听后说道:
“可惜啊!上天杀死我们
的君王。”

〔《绎史》九十五引《留青日札》〕公冶长 贫而闲居,无以给 食。
其雀飞鸣其舍,呼之曰:
“ 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尔食肉我
食肠,当亟取之勿彷徨。”子长如其言,往取食之。及亡羊者迹之 ,得
其角,乃以为偷。讼之鲁君,鲁君不信鸟语,逮系之狱。孔子素知之,为
之白于鲁君,亦不解也。于是叹曰:
“ 虽在缧  之中,非其罪也。”未
・ ・
几,子长在狱舍,雀复飞鸣其上,呼之曰:
“ 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师侵
我疆。沂水上峄山旁,当亟御之勿彷徨。”子长介狱吏白之鲁君,鲁君亦
勿信也,姑如其言往迹之,则齐师果将及矣。急发兵应敌,遂获大胜。
因释公冶长而厚赐之。欲爵为大夫,辞不受,盖耻因禽语以得禄也。后
世遂废其学。

【校 注】
公冶长:孔子弟子,复姓公冶长字子长。传说公冶长懂鸟语、猪语。
给(k
r):满足供给。
迹之:按足迹寻找。
缧皅(m
m
jyo):拘禁,此指牢狱。
j

【译 文】
公冶长生活贫困,每天闲居在家,甚至没有办法吃饱饭。一天
有只小鸟在他房顶飞鸣,鸟儿大声喊道:
“ 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
个老虎驮着羊。你吃肉来我吃肠,赶快去取别彷徨。”公冶长按着
鸟儿的话,取回煮熟吃了。等到丢羊的人顺着足迹,发现羊角,认
为是公冶长偷的。他讼诉到鲁君那里,鲁君不相信鸟儿会说话,于
是逮捕公冶长下狱。孔子平时就了解公冶长的为人,替他到鲁君
那里辩白,终究也未能解脱公冶长的牢狱之苦。孔子于是感叹道:
“即使在牢狱之中,也不能说他犯了罪。”不久,公冶长在牢房中又
听小鸟在房顶上飞鸣,又大声喊着:
“ 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兵侵
扰我边疆。沂水之上峄山旁,赶快抵抗别慌张。”公冶长通过狱吏
告诉鲁君,鲁君虽然仍不相信,但还是按他的话去边境察看,结果
齐军真的快要到达边境了。鲁君急忙发兵抵挡敌军,最后鲁国终
获大胜。为此,鲁君释放了公冶长并厚厚地赏赐了他。鲁君又想
封予公冶长大夫的爵位,公冶长谢辞不受,认为因懂禽兽之语而获
取封禄是耻辱。后代终于无人继承他的本领。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