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沙田蘇浙公學

中五級中國語文科
韓愈《師說》(問答)

姓名:班別:()學號:日期: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帶點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 固先乎吾 固:本來

(2) 是故聖益聖 益:更加

(3) 於其身則恥師焉 師:從師

(4) 君子不齒 齒:看得起

(5) 不拘於時 拘:拘泥

2.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

(1) 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 不解 矣!(2 分)

人並不是 生下來 就 知道 一切道理 的, 誰 能沒有 困惑 呢?有了困惑卻不去 請教老師 ,


(那麼) 他的 困惑 就 永遠 不能解決 了!

(2) 是故 弟子 不必不如 師,師 不必賢於 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


已。

所以 學生 不一定不如 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 只是 領會道理 的時間有


先有後, 學術技藝 的研究各有專長,如此 罷了 。

3. 韓愈在文中稱讚李蟠「能行古道」。這反映了李蟠的哪些特點?

虛心好學 尊敬師長

不隨波逐流 恪守儒家治學之道
A、 B 、 A B C D

C、 D 、    

4. 根據本文,選擇老師應注意哪些準則?

他指出擇師的原則是:無分貴賤、老少,明白道理的就能作為老師。

1
5. 試說明本文的寫作動機。

勉勵李蟠:嘉許他「能行古道」,又不恥從師學習,所以作者寫這篇文章來勉勵他,獎勵
他。

抨擊時弊:借李蟠「不拘於時,學於余」為題發揮,批評中唐社會的士大夫以從師學習為
恥的歪風。儒家思想以師道為尊,故作者寫作本文以抨擊恥於從師的風氣。

6. 本文善用對比,試根據以下提示,寫出構成對比的對象。此外,作者運用這些對比來突出
甚麼論點?

古與今的對比:古之聖賢與今之眾人(第 3 段)

士大夫家庭內部的對比:士大夫的子弟與士大夫本身(第 4 段)

士大夫與其他階級的對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第 5 段)

所突出的論點:人需從師

7. 本文照應緊密,結構嚴謹,試摘錄互相呼應的原文片段並加以說明。
第6段 呼應上文 說明
(2) 指出擇師的標準應是該
位 老 師 是 否 領 會
(1) 第 2 段(原文):道之所存,師 「道」,聖人只要遇到
聖人無常師。
之所存也。 有「道」的人,就以他
為師,所以並沒有固定
的老師。
孔子師郯子、萇
弘、師襄、老
(3) 第 1 段(原文):古之學者必有
聃。郯子之徒, (5) 以孔子為例子,說明古
師。
其賢不及孔子。 代的聖人、學者也跟從
(4) 第 3 段(原文):古之聖人,其
孔子曰:「三人 老師學習。
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行,則必有我
師。」
聞道有先後。 (6) 第 2 段(原文):生乎吾前,其 (7) 重申領會「道」有先有

2
聞道也, 固先乎吾 , 吾從而師 後,只要那人比自己先
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 領會「道」,就可以跟
乎吾,吾從而師之。 從他學習。

8. 韓愈提出「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的不同表現,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他以此論證甚
麼觀點?試加以說明。

(1)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2) 論證的觀點:他以具有過人智慧的古聖人尚且願意從師學習, 對比 當時社會上智慧


低於古聖人的一般人卻恥於從師學習, 結果 聖人更加有智慧,一般人更加愚昧, 藉
此論證從師學習的重要。

9. 在《師說》中,韓愈如何運用引用論證指出擇師的道理?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
加說明。

(1) 句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2) 說明:引用孔子的話,(摘錄句子)論證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更有才能或德行,只要
對方先領會道理或有技藝專長,便應虛心向對方學習(句解), 聖人孔子尚且向德
行不及自己的人學習,一般人更應從師學習。(句子作用)

10. 試根據以下《師說》的引文回答問題。

甲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第 2 段)

乙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第 2 段)

甲、乙兩句都與擇師不須理會老師的年紀有關,有人認為這種寫法語意重複,你有何意見 ?
試就個人對文章的體會,略加說明。

我認為這應該這樣表達,且並不重複 。作者在整篇文章都是針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提出見解 ,
當時的人重視老師的年紀,作者認為這是嚴重錯誤的觀念,必須糾正。 〔這現象的原因〕

故此不厭其煩, 再三強調 擇師應以老師是否領會「道」為準則,而不須在乎老師的年

紀。 〔這樣表達的果效及主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