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愿景与途径

陈东晓 张 沛
牛海彬 赵 隆
王玉柱 孙海泳
张 建 于宏源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2023年3月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愿景与途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国际传播中心

����年�月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陈东晓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张 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海洋和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牛海彬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

赵 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

王玉柱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孙海泳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研究员

张 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台港澳研究所副研究员

于宏源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

作者简介
目 录

前  言....................................................................01

引  言....................................................................02

第一章

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应对人类“十字路口”挑战的中国抉择?............03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新格局的内在联系是什么?...................05

第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脱离全球化的信号吗?........................................07

第四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否意味着“安全压倒发展”?..................................12

第五章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14

第六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体系和秩序愿景是什么?..................................16

结  语....................................................................18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01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和全国两会是新时代中国的盛事大事。从二十大
到两会,二十大报告的重要精神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论述热度持续,一以贯之。
当前世界局势急剧变化,中国现代化进程正进入新阶段,在此关键时刻召开的大会
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整个世界持续高度关注。国际社会对
此有各种解读,光谱驳杂,其中既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流舆论给出的积极、肯定
评价,也不乏许多知名跨国公司、国际咨询机构做出的务实、理性政策分析,当然
也充斥着美、欧等西方国家媒体否定式、片面化甚至污名化的解读。因此,中国的
智库和专家需要把二十大所提出的核心理念、重大战略、主要判断及其深远的影
响,通过专业、准确的政策解读,及时分享给国际社会,并以此迎接全国两会的胜
利召开。这正是上研院课题组撰写此报告的初衷。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也是上
研院课题组的聚焦主题。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政府和人
民从现在起到未来中长期的主要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将面临怎
样的国际局势变化及其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国致力构
建全球伙伴关系的相互关系?怎样理解中国提出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
向发展的方略?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严重逆流、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性挑
战加剧的大背景,中国未来在经济、科技、区域发展、生态环境领域的战略重点和
政策路径会有哪些调整?如何解读报告中关于安全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否意味着
中国将以安全优先取代发展优先?对这些重要问题,需要研究者开展长期、深入和
系统的以及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才能做出完整的回答。上研院课题组,在较短
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并不试图也无法对中国式现代化所涉及的多维度问题给出
全景式的描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报告,能够对上述这些问题提供一些专业的
政策分析视角,从而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愿景和途径。如果能做
到这点,我们也就很知足了。

前 言
02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引 言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不仅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
事,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更是
热议的话题。外界舆论在第一时间对报告作了各种各样的解读,特别聚焦报告中一
些新的理论、理念和举措,试图从中探寻未来中国政治、经济和外交走向的重要依
据。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引起外界舆论热议,认为这是中国提出的
全新“政治词语”,是解读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最新窗口。
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特色、本质特征、发展路径作出了系统和全面的
阐述,但出于误解、偏见,甚或有意曲解,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仍存有一些困惑或
疑虑,尚有一些疑问需要澄清。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应对人类“十字路
口”挑战的中国抉择?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新格局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
系?中国式现代化是脱离全球化的信号吗?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安全压倒发展吗?中
国式现代化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中国式现代化要推动建立怎样的国际体系和秩
序?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外界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引 言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03

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是
应对人类“十字路口”挑战的中国抉择?

“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
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
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

  身处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既强调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也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抉择,展现了中国愿与世界携手应对人类
社会共同挑战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中国道
路的全面概括,也蕴含中国对自身与世界关系、人类社会发展愿景的诸多期许,是
新时代指导中国外交的重要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实
现有赖于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努力。
  基于对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认识,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
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
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是符合中国利益的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关系。从近代中
国的发展史来看,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苦难,直到和平与
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之后,中国才得以实现快速发展并成长为当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
展事业的重要力量。可以预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良
性互动进入新的境界,即中国将有能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不仅体现在互利共赢的经济层面,而且体现在价值观等
精神层面,是一种基于胸怀天下的、丰富人类文明形态高度的全方位交流互动。中
国不仅继续坚持已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坚持正确义利观并同各国发展
友好合作,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
价值。
   重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它们并不过时,而且对应对当前国际大变局具有指

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应对人类“十字路口”挑战的中国抉择?
04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导性,是发展国家间关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以新时代的
大国关系为例,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时要坚持和平共处之道,
体现了中国对新形势下大国关系复杂性与互动性的认知。推进大国协调与良性互动
符合形势需要,大国协调的质量决定了国际秩序转型的和平性与稳定性。当前,人
类社会发展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美国新版国家安全
战略强调大国关系中敌对和竞争的一面,俄乌冲突推动大国关系陷入动荡,国际形
势和时代变化呼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回归。
如果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那么中国倡导的正确义利
观、共商共建共享和友好合作等新型外交价值观,更有助于人类社会主动携手应对
共同挑战。西方理论固守自身道德和价值优越论,缺乏对多样性世界、不同文明和
平相处的包容性愿景。受此影响,个别国家缺乏与非西方国家开展平等与友好合作
的意愿,甚至谋求通过武力或颜色革命进行政权改变。与此不同,中国认为只有各
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共
性。中国倡导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
道路决定了中国外交将坚持自主发展、和平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共同发
展,吸收借鉴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有望丰富人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共同富裕、生态良好与和平发展三个维度,符合人类社
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价值。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弘扬全人类价值,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携手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
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与清洁美丽的新世界。

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应对人类“十字路口”挑战的中国抉择?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05

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全球伙伴关系
新格局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囯际
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囯利益的汇合
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

  普遍认为,大国战略竞争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
的中央,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更多的中国智慧与方案得
到世界认可。但是,部分国家仍按照冷战思维视中国为“霸权挑战者”,将“竞
赢”中国作为决定未来秩序的关键,不加掩饰地制造“民主对专制”的对立,并控
制“志同道合者”拼凑小圈子激化国家间对抗。如何跳出“国强必霸”的陈旧逻
辑,打破“大国必战”的历史宿命,通过深化全球伙伴关系实现和平发展,成为实
现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
  第一,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追求和平合作,而不是遏制对抗。从历史脉络来
看,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而和平、和睦、和谐则是中华民族追求
和传承的理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未挑起战争或侵占他国领土,从未主动
制造或介入冲突,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在面
对俄乌冲突等各类冲突时,中国则强调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和政策,
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囯际公平正义,坚持劝和促谈,而不是利用伙伴关系遏制
削弱对手,或从中谋取私利。可以说,全球伙伴关系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重
要支撑,而和平发展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二,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强调自主平等,而不是结盟附庸或权责划分。在传
统的同盟政治框架下,伙伴关系的建立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强调同盟利
益的优先性和独享性,追求权力的等级制划分,以及责任和义务的分摊机制。与之
不同,中国构筑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普惠性。正如习
近平主席所说,中国追求“在不结盟的原则下广交朋友”。由于不存在传统同盟政

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新格局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06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治中的责任约束、利益交换和“主从关系”,中国在发展各类伙伴关系时无需遵循
“非敌既友”式的同盟逻辑,或“我者”“他者”的身份认同标准,无需捏造“假
想敌”或划定势力范围。目前,中国的建交国总数增至181个,已同110多个国家和
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 ,其中不存在主次排序或优劣之分,实现了全方位、多层
次、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第三,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倡导适度包容,不寻求地位替代或制度改造。从广
义上理解,国家间的竞争在人类发展的宏观进程中不可避免,尤其是大国间的竞
争。在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化影响之下,各国的政治体制和外交政策取向也
存在差别,从而影响国家间竞争的态势。然而,竞争的形态和导向仍是决定国际秩
序演变和全球治理成效的关键。与五年前的十九大报告相比,中国在发展大国关系
层面更强调“良性互动”与“和平共处”;在发展周边国家关系层面强调“深化互
信”和“利益融合”;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关系层面强调“维护共同利益”;而在政
党外交层面强调“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
这一系列新表述和新定位表明,中国构筑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不是为了争夺主导地位
或操弄“权力游戏”,而是希望超越两大阵营对抗、两个平行市场的冷战框架,强
化以共同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互补性竞争,更好地适应国际格局加速
告别“西方中心主义”,世界经济重心加快“由西向东”位移,适应动荡变革期中
的各类分化与重组趋势。
  第四,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追求多赢共赢,不谋求权力垄断或利益独享。与部
分国家利用伙伴关系实现资源聚拢和巩固霸权不同,中国强调通过伙伴关系实现共
同发展。以“一带一路”合作为例,2013至2021年间,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
计达1613亿美元,年均增长5.4%。截至2021年末,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46个国
家,累计投资达5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9.2万个就业岗
位。这种合作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别国内政,将互联互通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合作共赢的目标,完全超越了殖民主义或霸权主义的旧有路径。2022年6月,习
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呼吁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
伴关系,再次明确了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全球伙伴关系的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新格局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07

中国式现代化是脱离全球化的信号吗?

“  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
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

  1.中国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拥抱全球化

  近年来,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
新发展格局,常被外界误读为“闭关锁国”。这一看法显然不符合中国开放经济发
展之实际。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坚定不移地拥护全球化和深化市场经济改
革,是中国四十余年高速增长的重要经验总结。新时代,中国面临高质量发展重
任,自然不会无故偏离既有成功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中国开放的大门不
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第一,中国依然是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坚定维系者。新发展格局是平衡内外市
场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战略优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要解决
中国如何更好地依托世界市场和实现更好发展的问题,以解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再平衡问题。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受益者,一直致力于
维系和推动均衡有效和可持续的全球化。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2年年会上沿用“同乘大船”之喻形象地道明,全球化的世界,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需
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现代化工业化体系建立在外循环基础之上,也因此导
致了产业发展的脆弱性。早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这一经典的“东亚模式”发展
弊病即已显现出来。由于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路径依赖,中国无法偏离原有轨道
而独善其身,中国需要维系可持续的全球化以保障国内产业发展安全。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脱离全球化的信号吗?
08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阶段,各地政府始终将打造适宜国际企业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为经济工作重要目
标,通过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开放吸纳国际先进资金和技术,逐步实现高质量发
展提质增效。
  第二,中国正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强大动力源。二十大报告提出,百年变局和
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难预料因素
增多的时期。应对西方国家封锁,中国需要主动塑造和引领全球化,抢占全球化国
际发展伦理制高点,通过塑造友好合作的国际空间增信释疑和打破封锁。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设立代表了中国高水平开放进入新阶
段。相比最初自贸区改革旨在被动地对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
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提出的更高标准经贸规则,临港新片区的设立意味着
中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塑造和引领全球化,应对逆全球化冲击,借助“特殊经济
功能区”在重大产业领域重建内外市场主体分工关系,通过优化全球价值链布局,
增强全球供应链合作韧性,引领全球化健康发展。
  全球化“逆流”背景下,中国开启“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
区建立了紧密的经贸联系。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
多份合作文件。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推动形成二战后世界范围内
新一轮发展中国家产业化发展浪潮。截至202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7851亿
美元,世界排名从2012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3位。中国成为联合国2030发展议程最坚
定的支持者,成为非洲工业化最强大的推动者。中国还推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
平台,通过主动开放市场激活国际贸易发展潜能,让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
  第三,中国将坚守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矢志不渝推进全球化。过去十年,中国
始终致力于以更加开放的举措吸引高质量外资,通过持续缩短外商投资负面清单,
推动实现内外资市场主体公平,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向世界展示
坚定不移的开放理念。自2013年启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战略以来,目前国内在建
自贸区数量达到21个。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签署生效为标志,中国积
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2021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
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目前已启动相关谈判准备工作。中国还
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专业性泛区域化合作机制。截至目前,中国
已与26个国家签署19项FTA,另有10项协定正在谈判中。
  中国对于参与和融入全球化进程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加深刻的认知。不论当下还
是未来,中国将始终坚守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矢志不渝地推进全球化进程。从历史

中国式现代化是脱离全球化的信号吗?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09

维度看,中国人将曾经的“落后挨打”视为闭关锁国所致,以史为鉴方能行稳致
远。中国对于改革开放的认知建立在对历史深刻反思基础上,并在开放进程中探索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领域改革破局。从现实层面看,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今
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外资外企产出占中国经济增加值三分之一,与国有资
本和民营资本一道构成了中国经济基本盘。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践行改革
开放基本国策,保持开放政策稳定性和延续性,始终积极致力于全球化进程的塑造
和引领,实现均衡、有效和可持续的全球发展合作。

  2.科技创新与发展助力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中国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并非试图降低中外
科技产业合作的范围、深度,并非试图显著降低或替代发达经济体的科技企业在中
国市场的地位与作用,也并非试图构建一套自我封闭的、对抗性的科技产业体系,
而是致力于通过提升本国创新能力与科技产业发展韧性,推动中国更大范围、更深
层次地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并由此与各国协作,共同做大全球科技产业“蛋
糕”,从而让更多的国家与跨国企业从中国的科技创新中获益。因此,科技自立自
强与拓展国际科技产业合作、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并行不悖。具体而言,中国加快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的国内发展,为中国经济不断注入新的
发展动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实现“碳达峰”目标以及人
口老龄化等问题的挑战。因此,中国需要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特别
是通过增加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科研投入,开辟新的产业或升级传统产业,努力实现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从而促进科技产业与经济的更高质量增长。
  第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中国应对甚嚣尘上的科技霸凌主义的必然选择。
为抵御与瓦解部分国家在前沿技术领域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的负面影响,中国集中
力量实施科技攻关,不断突破关键产业领域的技术瓶颈,有利于维护本国的经济安
全与民生福祉。
  第三,通过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为世界经济局势的稳定与复苏作出
贡献,并由此助力国内经济发展。随着现代科技产业的发展,产业内分工日益精
细,产业链也变得日益绵长。中国巨大的工业化人口规模与市场空间以及不断增强
的创新能力,使得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之一。在此

中国式现代化是脱离全球化的信号吗?
10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形势下,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节点中的韧性,有助于在新冠疫
情冲击下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助力全球经济复苏,并由此带动国内经济的发
展。
  第四,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践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合作理
念。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之路可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融入国际科
技产业合作网络提供有益启示借鉴,还可通过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经
济合作框架的高质量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中国自主
创新所产生的发展红利。

  3.“一国两制”推动香港实现高质量和融入式发展

  国际上有观点认为,随着中国政府在香港制定实施国家安全法和落实“爱国者
治港”原则,中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政策已经不复存在,香港已经完全“内地
化”。这种认知是对中国中央政府“一国两制”政策的错误认识或歪曲。“一国两
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中国长期坚持的政策。实行“一国两制”
的香港的发展正是自身高质量发展与融入式发展相结合的过程。
  香港通过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深层矛盾和问题来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
香港因“修例风波”引发的社会动荡,中央政府通过制定实施香港国家安全法和改
革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来维护国家和香港的安全和稳定。有了政治
和安全制度上的保障,中央政府要求港澳特区政府转变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
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致力于解决影响香港社
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2022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发布的《施政报
告》中提出了大量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香港的高质
量发展。
  香港通过巩固和提升自身独特地位和优势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央政府完全支
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
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全球百大银行
中约有75%在香港开设业务;全球百大资产管理公司中的70%,均有在香港设立分
支;法律服务、会计服务方面汇聚全球顶级机构与从业者,全球百大律师行中过半
数均有在香港经营。2022年11月,香港举办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吸引约250名来
自全球各地的国际金融巨头来港参加。虽然面对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影

中国式现代化是脱离全球化的信号吗?
中国式现代化是脱离全球化的信号吗?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11

响,香港仍通过举办重大国际活动来提升自身优势。
  香港通过更加开放地融入全球化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
央政府大力支持香港、澳门深化同世界各国各地区进行更加开放、更加密切的交往
合作。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保持香港繁荣稳定,不仅符合中国的利
益,也符合各国投资者利益。2022年1月,香港美国商会发布的商业前景调查显示,
在港美资企业认为香港的竞争力主要来自资本自由流动、国际连接、税收、法律法
规体系、进出中国(内地)的机会等因素。这些因素正是香港保持较高全球化程度
积聚的优势。回归以来,香港长期被多家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和最
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这正是国际社会对香港国际化的认定。包括花旗银行、摩根
大通、摩根斯坦利在内的美国金融机构不断扩大在香港的业务正是最好的证明。华
尔街和主要的国际商业资本都从香港的金融市场中获得了巨大利益。
  香港通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来实现高质量发展。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是
内地化,而是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大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是要完全依赖、依靠
国家和内地,首要在于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以融入国家提高自身的发展。国家
的强大实力和不断推进的各种重大发展战略是香港发展的最大依托、依靠和凭借。
国家超大体量的经济规模、超大规模的市场空间、超大空间的发展前景为香港发展
提供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和纵深的发展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是脱离全球化的信号吗?
12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否意味着“安全压倒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
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

  在解读二十大报告时,西方媒体和智库关注的焦点似乎集中在了“安全”这个
关键词上。外界注意到二十大报告设专章论述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
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路透社基于尚未公布的完整书面报告进行的
统计显示,“安全”和“保障”这两个词出现了89次,较十九大报告有了大幅提
升。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则认为这是“将中国的困境归咎于外部
遏制和破坏中国的努力”。在外界看来,似乎“安全”正在压倒“发展”,中国将
以发展为代价确保国家安全。这种解读既不准确,也过于简单化和庸俗化。
  第一,发展仍是二十大报告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单纯从报告词汇统计来看,
“发展”是除了“党”和“人民”之外提到的最多的词汇,而且贯穿始终,体现在
报告的每一个章节中。在公布的完整的英文版报告中,提到安全的有80处,提到发
展的则有181处。而在报告中文版中,提及安全的有91处,发展则达240处。在中央
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的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
表的仅有1000余字的讲话中,就有7次提到发展。报告中提及发展远超提及安全,所
谓安全取代发展的问题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第二,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二十
大报告一以贯之地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
经济总量增长了一倍,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翻了一番,有了大幅
提升。骄人成绩的取得,依靠的是发展。同时报告也明确表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

1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https://www.imf.org/external/datamapper/NGDPDPC@WEO/OEMDC/ADVEC/WEOWORLD/CHN.

中国式现代化是否意味着“安全压倒发展”?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13

家,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GDP与一些发达
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2021年世界各国
人均GDP数据,中国人均GDP约1.3万美元,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报告对中国未来发
展道路的艰辛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高质量
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应对就业、
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难题,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并向建成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迈进,最终都要依赖发展才能实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中
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
  第三,安全和发展需要统筹,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有机统一。安
全与发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两者相
辅相成。二十大报告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百年疫情,导
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
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重视安全,强化安全
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挑战的战略重点。美国拜登政府最新出版的《国家安全战略》
就将“安全”列为最优先原则,在短短的48页报告中,安全一词就达到180多处之
多,而发展一词仅提及50处。该战略还将中国视为“美国最重大的地缘政治挑
战”,是唯一既想重塑国际秩序又具备相应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对
手,对抗遏制中国发展之势跃然纸上。2发展与安全深度交织,中国面临的各种“黑
天鹅”、“灰犀牛”事件可能随时发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要求
中国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发展与安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中探索出的
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坚持的又一重大原则。

2
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2022,
https://nssarchive.us/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

中国式现代化是否意味着“安全压倒发展”?
14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
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

  一直以来,虽然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美西方舆论仍对
中国的减碳乃至环境保护工作存在误解,如2021年底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期间CNN、
BBC、《华盛顿邮报》等对中国不承诺放弃煤炭项目的担忧,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
提出中国缺乏美国希望的减排紧迫感,部分发达国家希望中国提前实现碳中和。
  早在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会议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实现‘双碳’目标,
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
‘降碳’、踩‘急刹车’”。一方面,全球能源危机频发凸显了传统化石能源在基
建基础、发电成本和供电稳定性上的优势,将引发各国对过快能源转型的再思考;
另一方面,伴随着传统化石燃料价格飙升,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新能源产品的竞
争力。宏观上的能源转型应与微观层面的能源韧性建设同步推进,时间上的去碳路
线与空间上的区域产业布局相互协调,构成了“先立后破”的整体架构。“先立后
破”以一种长远视角勾画了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可行方式、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统
筹大局的独特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从不是,也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分阶段、分重点地解决
对应时期的关键问题,并在统筹系统角度上科学整体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
设。
  第一,保护环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之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
大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国式现代化可
以为解决当前全球环境和气候挑战提供金钥匙。二十大报告中更是要求现代化进程
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体现出保护环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15

目的之一。中国式现代化中首重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主要内涵是推动能源清洁低
碳安全高效利用,加快新能源、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
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
绿色转型等。中国已停止海外新建煤电项目,国内煤炭清洁化利用快速发展,已建
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清洁发电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互联网体系。
  第二,保护环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将生态
文明建设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的顶层设计和
制度规划,并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进国内绿色低
碳发展和能源转型,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
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
案》加速构建“1+N”政策体系,中国正不断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
制化石能源消费,并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进程。
  第三,保护环境是中国体现大国担当给出的中国方案。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
全球发展倡议中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行动导向”。保护环境是中
国式现代化对外交往的重要途径。中国发起了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
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并参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的绿色发展。《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战略(2018—2022)》推动共建绿色澜
湄流域经济发展带;上海合作组织推动中国—中亚—西亚的多边绿色能源合作,绿
色“一带一路”为中东海湾国家提供综合性清洁能源方案,为非洲建设“绿色长
城”、低碳示范区和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
能源合作推进了《巴黎协定》实施和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在当下全球治理改革
和经济复苏交织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的的工具和保障。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
16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体系和秩序愿景是什么?


  中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
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囯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
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

  当前,国际体系与秩序之变的紧迫性前所未有。一方面,大国竞争新常态、地
区安全新形势、地缘政治新格局持续演变,有关联合国“无用论”、国际法“失灵
论”和多边主义“过时论”等论调甚嚣尘上。另一方面,个别国家大肆推行霸权主
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干涉主义,单方面定义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引发
有关体系重构与秩序重塑的激烈辩论。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体系和秩序之变,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关键。
  首先,中国谋求国际体系的改革但不寻求颠覆。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6
届联大一般性辩论的演讲中指出:“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
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
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虽然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
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应对全球挑战、化解地区冲突、凝聚集体共识
方面出现“乏力”甚至部分“缺位”迹象,但其依然是绝大多数国家公认并接受的
基本“游戏规则”,是维系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发展与合作的基石。包括中国在
内,现行国际体系中的“受益者”远超过“失意者”。 然而,当前国际体系中过度
等级化的顽疾未除,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严重不足。中国不
谋求将现行体系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而是希望通过改良和完善,推动国际体系朝
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其次,中国追求全球治理的结果导向而不是“概念生产”。2022年是全球治理
委员会成立30周年,该委员会发布的《天涯若比邻》报告,系统性阐述了全球治理
的意义和范畴,成为此概念进入国际视野的起点。虽然全球治理的概念诞生于西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体系和秩序愿景是什么?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17

方,但部分国家在霸权焦虑的驱动下,利用“盟伴体系”对他国进行围堵遏制的冲
动更为显著,对现有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双标行为更为明显,“筑墙设
垒”“脱钩断链”等逆全球化的做法更为频繁,导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
字、治理赤字加重。与之相反,中国以后来居上的姿态成为全球治理重要的践行者
和贡献者。2015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随后发起成立
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兴平台;中国与各国一道推动达成《巴黎
协定》,主动宣布“双碳”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中国积极打造高水平对
外开放体系,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今年以来,针对俄乌冲突引发的
安全困境和粮食、能源危机,中国先后提出 “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
两大方案,
  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于实现共生共荣,而不是文明替代冲突。在部分
国家的煽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之争、文明认同冲突和民族主义对立,限制
着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凝聚。如何在全球治理的“失焦”和碎片化中重新凝聚共
识,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回归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共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轨道,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和集体议程。中国共产党不但把推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作为目标写入《党章》,还在实践中积极推进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和共
存。正如习主席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
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
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在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
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理念指导下,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拉
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
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体系和秩序愿景是什么?
18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结 语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世界又
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共二十大报告明
确了动荡变革期的重大风险挑战,也传递出中国对世界光明前途的信心,呼吁各国
人民成为世界命运的“掌舵人”。中国共产党开创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
念,也是关乎全人类命运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的解决方案。

结 语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途径 19

关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于 1960 年,是隶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高级研究机构


和知名智库。我院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咨询为方
向,通过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的全方位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
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增强我国的国际
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多年来,我院一直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
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智库之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下设六个研究所和六个研究中心,分别是:全球治理研究
所、外交政策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公共政策与创新
研究所、台港澳研究所;美洲研究中心、亚太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西
亚非洲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海洋与极地研究中心。我院还有八个研究平台,
分别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中国
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与上海研究中
心、上海民间外交研究基地、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和国际传播中心。此外,我院还是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和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的机构会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中文双月刊《国际展望》和英文季刊 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已经成为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论
坛。
美术编辑

宣发统筹
葛介艺

朱菊华

主 编
  陈东晓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国际传播中心主任
执行主编
  张 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和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出 品 人
  李 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传播中心执行主任

© 本报告版权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所有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 ��� 弄 �� 号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
传真:+��-�� ��������
http://www.siis.org.cn
© 2023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5-15 Tianlin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233, PRC
Tel/Fax: +86 21 64850100
www.siis.org.c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