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1

荣格心理学模型引论
以及对荣格心理类型学的探讨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与理查德·威廉(卫希圣)(1873-1930)
“所有中国思想,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蕴含着这样的思想:人在生命历程中,会
协调统一心理和生理倾向,从最中心赋予这些资本以形式。”——理查德·威廉

让东方古老智慧通向西方迫切追求

-理查德·威廉“把中国精神的生命胚芽接种到我们身上。我们体验到了《易经》生气盎然
的力量,参与到东方精神之中。这能够对我们的世界观造成一种根本变化。”

-“威廉给我们带来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精神之根,并将它种植在欧洲的土壤中。”
-“他以清楚的语言让我听见了那些我曾隐约地从欧洲人的无意识中猜测到的东西。他带给
我的收获,比任何人带给我的都多。”
(荣格,《纪念理查德·威廉》,CW15,74-96 段,1930)

国内荣格流派第一人申荷永博士在《荣格与中国:对话的继续》一文中描述道, 90 年代初
他在南伊利诺伊大学学习期间读完《金花的秘密》后,确实发现了“荣格心理学的秘密,
那就是其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他感到自己仿佛得到了“打开荣格心理学之门的一把
钥匙”。

“我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为我接近东方智慧打开了一条意想不到的崭新道路,不过应当注意 ,
起初我对中国哲学还没有任何了解,当我开始从事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毕生工作时,我
对中国哲学其实一无所知。只是到了后来,我的医疗经验才向我表明,我使用的一些技巧
已经无意中把我引上了一条神秘的道路,对于这条道路,东方的贤哲们已经潜心研究了数
个世纪。”
(荣格,《评述金花的秘密》,1929)

1934 年,60 岁的荣格在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举办了五场讲座。在第二场中,他以谦卑的视


角谈起分析心理学,他声称,虽然欧洲人喜欢将自己看作宇宙中心,但“我们只是亚洲的
一个半岛,那片大陆上有古老的文明,人们在内省心理学方面早已有了几千年经验,而我
们的心理学才刚刚起步。”接着他认定,这些古老文明的后裔“有一种简直不可思议的洞
察力”,他 “得研究东方的东西才能理解无意识的某些事实"。

荣格引用了他先逝的朋友理查德·威廉的观点,后者是 17 世纪道家经典炼金术著作《太乙
金华宗旨》的翻译。荣格为该译作《金花的秘密》写了一篇评论(载于《炼金术研究》 ,
CW 13),他认为“心理学可以从古老的文明那里学到无穷无尽的东西,特别是印度和中
国文明。”荣格还将基于因果性原理的西方科学模式与东方传统进行对比,东方“将其思
维和对事实的评价建立在另一个原理之上,一个我们从未遇到因而迄今尚未命名的原理”
“东方自然有一个词来描述这一原理,只是我们不理解。东方称之为‘道’。”

荣格接着讲述了一个西方人试图掌握“道”的内涵的深刻例子。他的美国朋友问一个中国
学生:“你说的‘道’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位中国学生走到阳台上,让美国人描述他所
看到的东西。荣格的朋友回答说,他看到一条街道和房屋,行走的路人,还有驶过的有轨
电车。“还有呢?”中国学生问。“一座山。”还有什么?“树木。”“还有什么呢?”
“风在吹。”中国学生举起手臂说:“这就是道。”

荣格接着描述他如何用另一个词来定位“道”,即同步性:“东方人看待一个组合的事实
时,会接受这个组合的整体面目,但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会把它分解成小的独立存在体。”

我们再回到塔维斯托克的讲座。荣格邀请他的听众从这些不同的视角来感知这场集会。西
方人的头脑会问:“这些人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要走到一起?”荣格断言,这根本不是
东方思想所感兴趣的。“东方人会说:‘这些人聚在一起意味着什么?’”西方思想中根
本就不存在“意义”的问题,它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和“什么”;东方则关注“一起”
将思维功能与感觉功能区分开来也体现了这种区分。

荣格的结论是:“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希腊人称之为 Kairos,即适当的时刻,与
Cronos 的时间之流相对),中国文化设计出了一种实践方法,在公元前 1143 年的《易经》
中制定的“一种预测可能性的方法“,这在东方哲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当时并不为
西方所知"。

从他为威廉的译本写的前言中可以看出,《易经》在荣格对无意识(以及世界的心理物理
结构)的探索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曾就《易经》在西方世界的接受情况咨询过神谕。

心理整体性、个体化和同步性,分析心理学的关键概念。

荣格说:"东方将非因果性称作‘道’,据我们所知‘道’可以是任何东西;我称它为同步
性”

同步性就是指,一个有意义的巧合是一串分散的意义在共时性中连接起来而形成的。这就
是威廉所说的“道”。荣格说,它是意义,Sinn,“一种位于世界极端边缘的边界概念”
它包括同步性和梦境,也就是说它并非由睡眠状态下的大脑皮层产生,而是由醒时的交感
系统产生。它是一种悟性,是对永恒意义的“认识”,是走出被物质因果性局限了的世界
的途径。“它是对一个持续不断的的规律的创造,这个规律衍生于所有永恒的存在”
(CW8,§921,1952)。

荣格认为《易经》是了解“道”的一种方式,是他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和过程,是同步性理
论的起源。它提供了进入人格的“新核心”的途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进行调解。荣格
意识到,荣格意识到,《易经》不仅在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这本书与无意识建立了创造性
的关系。它点缀了“道”的神秘的人格中心。它本身不是一个同步性的例子,而是领人进
入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创造出同步性。

下面是荣格的同步性的一个例子。假设你站在海边,海浪冲刷一顶旧帽子、一个盒子、一
只鞋、一条死鱼和一个避孕套。要是你是一个得体的西方人,你会发表评论:胡说八道 !
然而,你身边的中国绅士却说:这些东西一起出现是什么意思?“看到了吧,”荣格说,
“他使用了一种预测可能性、发现意义的方法,我称之为道或同步性”( CW18,§143-
144,1935)。

《金花的秘密》

该文本结合了佛教和道教的冥想指南,基本观点是,人出生时,心理的意识和无意识两个
领域相互分离。意识的元素标志着人的个体中被分离出来的独立部分,而无意识的元素则
是人与宇宙的结合。这两个元素通过冥想达成统一,这便是冥想所依据的原则。
(萨洛莫·威廉/卫美懿,前言,德语第 5 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