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諭壇

自我教導策略於學習障礙學生分心行為之應用

聲~~堇珊

摘要

本文首先說明學習障礙學生分心行為( 此指不 當口語行為)的原因 ,而後分別

針對 自我教 導策略的理論背 景 、 定義及其實 施 步驟進行探討,並將 自 我教 導策 略修

正為 ( 1 )認 知的 示 範 ( cognitive modeling ) ; ( 2 ) 明 顯的外在 引導 ( overt extemal


guidance ) ; ( 3 ) 外顯的自我引導 ( overt s el 仁 guidance ) ; ( 4 ) 逐漸退除的外 顯自 我引

導 ( faded , overt self-guidance ) ; ( 5 ) 內隱的 自我教導 ( covert self-instruct ion ) ;以及

( 6 ) 追蹤 ( follow-up ) 等六步 驟, 最 後再分 享自 我教導策略於學習障礙學生分心行

為( 此指 不當口語行為)之應用方式與成效 。

筆者採 「 跨受試多基線設計 J ( multiple-baseline des ign across s ubj ects ) 之研究設


計,將自我教導 策 略運用於 二 名學習障礙學生國語課的分心行為(此指不當口語行

為)上,以探討自我教導策略的習得成效、介入成效 , 及其對不當口語行為之維持

成效,並得到下列結論 : ( 1) 學習障礙者能有效習得自我教導策略; ( 2 ) 自我教導

策略能夠改善學習障礙 者的不當口語行為 ;以 及(3)自我教導策 略對學習 障礙者 的

不 當 口 語行為具維持成效 。

關鍵詞 : 自我教導策略 (se l f-instructional strategy ) 、學 習障 礙 ( Leaming


Disabilities ) 、分心行為 ( distracted behavior ) 、不專注行為 ( off task behavior )

壹、前言

Kirk 、 G allagher 與 A nastasiow ( 1997/2003 ) 指出 學習障礙學生會產生注意 力的

問題及不當行 為( 例如缺 乏動機、被動、攻擊 ) 。 許多學者亦提及學習障礙學生有注

意力缺陷(注意力短暫、分心、固執 ) 之特性 (孟瑛如、陳麗如, 2000 ; 洪儷瑜,

1999 ;陳榮華, 1997 ;傅秀媚, 2002 ; Berger, 1978; C lements , 1966; Krupski , 1986;

教師之友 í!l~ 軍 49卷軍三期


教育全

Torgesen & Licht , 19 83) 。 而注意力問題對學習障礙學生具有深遠的影響( Ha ll ahan ,


Kauffman , & Ll oyd , 1999; Shaywitz & Shayw itz , 1987) ,會使 其無法快速把注意力轉移
到工作上 ( Keog h & Margol 時, 1 976) 。 鈕文英 (2006 )與 Gresham ( 1988 )表示 「 自
我控制能力缺陷」為分心行為 ( di stracted b e h avior) 或不專注行為( off task behav ior
)的原因之 一。 而自我控制能力涉及後設認知等能力,後設認知包括能知覺使用的

適當的技能、策略及資源,以及能使用自我調整機能 (se lf-re gulatory mechanisms ) (


如計畫 、評價、檢核及補救問題 )兩項要素 ( 8 ake r, 1 982) 。 近年來的文獻陸續發現

學習障礙學生有後設認知缺陷 ( metacog nitive deficits) ( 周台傑, 1995 : 8aker, 1982;

Ryan , Sho仗, & Weed , 1986; Wo 嗯, 1987; Wong , 1991 ) , 此方面的缺陷使學生較缺 乏策

略 去計畫 、 組織、監控及解決問題(周台傑、詹文宏, 1995 :周台傑 , 199 6) 。 兒童

必須學會執行、後設認知( metacogniti on )或認知策略 (cognitive strategies ) 的技巧

,來選擇 、 控制及監控解決問題或學習所使用的策略,進而解決學習困難的問題(

Torgesen , 1994 ) ,且這些策略(例如自我監控、自我教導或自我控制 )是必須透過正

確的教導 (Sto n e & Co n凹, 1993; Denckla , 1994 ) ,才能具備這些能力與技巧 。 故筆者

嘗試透過自我教導策略 (se lf-in s tru c tion a l strategy) 來改善學習障礙學生的分心行為

( 此指 不當口語行為) 。 自我教導策略是一 種透過自我談話( se l仁 t a lk ) 的方式,來改

變個體的認知結構,進而改變個體行為之策略,因此,以下探討自我教導策略於學

習障礙學生分心行為( 此指不 當口語行為 ) 之應用 。

貳、自我教導策略的理論背景

俄國生理學家巴夫洛夫 ( l van P. Pa vlov ) 提出古典制約作用( classical

conditioning ) 後,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 ( John 8roadus Watson )於二十世紀初依其原


理創立了行為主義心理學,該學派視學習為刺激 (S) 與反應 (R) 的聯結歷程,故

學習的產生是外控且被動的(張春興, 1999) 0 1960 年代以後的認知 學派強調學習

為內發 、 主動且整體的(李乙蘭, 2005 ) .使行為論受到衝擊(鄭昭明, 1993 ) .而

對認知逐漸重視,故傳統的行為改變術 ( behav ior m o dification ) 融合了認知觀點,

逐漸延伸出認知行為改變術( 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簡稱 C 8M ) (張椒滿,

2001 ) ,認知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結合了認知學派與行為學派的理論架構,強調行為

教師之友 19Jí 第 49卷軍三期


一-教育論壇

的改變需要具備理解, 、區辨及 自 我控制 的能力(林 玉孽 , 1995 ) , 重 視語 言於控制 行

為 的 角 色 , 藉由階段步驟的學 習,使 用 語言來改變行為 可 並透過向我談話的訓練,

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 ( B ra n s fo rd , N its帥 , & F ranks , 1977 ; Brown & De loache , 1978 ;

Enoc h, 1993 ; Kerr & Ne lso n, 1998 ; Meacha l11, 1978; ü ' Leary & D lI bey, 1 979 ) ' 其主要

目 標在於教 導學生使用後設認知歷輯(楊坤 堂 , 2 0 00 ) 。因 此,行 為改變技術是以「

非語 言」手 段來改變行 為 . 而 認知行為改變 技術則 是 以 「語言」來改變行為( 胡雅

各, 1 99 5 ) 。

由於 Vygots ky 和 L lI ri a 認為人可以藉由語言來引導行為,因 此 , Meichenbau m


於 1 96 0 年代末期至 1 970 年代早期依據 Vygo t sky 和 Luri a 之內在語 言觀點提出了自

我教導策略 (se l f-in s trll ct io n a l strategy ) ,強調個體的內 隱對話,運用內在語言來引導

並控制自己的行為, 主 張此為改變個體行為的重要關鍵(李乙蘭, 2005 : 張淑滿,

2001 ) 。

此外, M e i c h e nb a ll l11 與 Goo dlll a n ( 197 1 )發 現過動和衛動的兒童 ( hyperactive


and implll s ive c hild re n ) 因有言語調節困難 (ve rba l Ill ed iati on prob lellls) , 導致無法使

用自我談話來控制行為,於是運用自我教導策略﹒並且透過教師 示 範及外顯的自我

陳述之方式,成功教導學生運用內隱的自我陳述來控制其衝動行為 。 因 此, 學者們

認為運 用自我 談話可以幫 助控制或 改變 個體的 行為 ( Ka m a nn , 1989 ; Loera &

Meichenba ll l11, 1993; Math es & 8 end凹 , 1 99 7) 。

參 、 自我教導策略的定義

向我教導策略 (se lf- in s tru c t io n a l s tra t egy ) 是認知 行為改變技術的 一 種策略 (王

玉 琳, 2 0 02 :周台傑 、 林玉葦, 1996 : 8 raswe ll & Bl oo mllist, 1 9 叭 ; Swaggart , 1998 ;


Ye ll , R obinso n, & Drasgow, 2001 ) ,其基本假 定為個體對 自己 所說 的話決定其行為表
現,因此,若要改變 一 個 人的行為, 就必須先改變其行 動前的思考( 林 陳 吟 , 1993 )
。 因此, M e 叫1 e nb a llm ( 1 977 ) 對自我教導的定義為「一種訓練個體運用內 隱的語言

表 現 ( cove rt ve rbali za tion s ) 去控 制自身 行為 的 一種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 而 其內在

的自我言語表現( self-verbali za ti ons )須 透過示範( l11 od e lin g ) 、外顯與內 |慧的複誦(

ove r and covert reh ea rsa l ) 、 提示( pro l11 pts ) 、增強 ( reinfo rce l11 ent )以及回 韻 (

教師之友 95 軍 49再,..r;; .=.M


fe edback ) .才能發展出來,因 此 ,自我教導 ( self-instruction ) 策略乃是訓練學生運

用內在語言( inner speec h ) 或內隱的自我陳述 ( Covert se l f-statement ) 去指導或規範

( direct or reglll ate ) 自身的行為或心理過程,進而改變外顯的行為與情緒(張美華

、簡瑞良. 2003 H lI ghes & K orin ek‘ 199 1 ) .因此 。 Rhoades ( 1982 ) 認為自我教導

策略對行為的改變有很大的影響 。

李乙蘭 ( 2005 ) 則認為自我教導策略是運用個體對自己說話,以改變個體情緒

感受及行為反應的 一 種治療法 。 因此,有些學者認為自我教導策略的內在語 言 即是

個體內在認知架構與外在情緒或行 為表現的中介角色(邱麗榕 、 李貞宜、唐榮 昌 ,

2004 ;藍瑋碟. 199 1 : H lI gh es. 19 88 ) 。 胡雅各 ( 1 995 ) 亦認為自我教導策略是以內在

語言為基礎,引導 個體覺知 負 面的內在語言 ,並 重新建立正向的內在語 言 ,再與行

為技巧的相互作用下,有效 地改 變其外顯行為 。 因此,張世彗 ( 2000 ) 認為自裁教

導策略重點應放在個體的 「 內在語 言」上 ,而洪榮照 ( 1991 ) 指出內在語 言有 時亦

稱為內在對話 ( internal d 凶 og ll e) .它兼具聽說的歷程 ( 1 的 tening process ) . 因此,自

我教導乃強調藉由操控內隱的思考及認知歷程,使內部產生改變,進而改變外顯行

為 e 在使用內在語 言 的過程中 , 鄭尚銘 ( 2003 ) 則強調個體應先集中注 意 力去觀察

並找 出內心的 負 面語言, 再以正面的內在 語言去 取代原有的負面內在語 言。因 此 ,

自我教導訓練是有系統、有程序,且於嚴謹程序中又富彈性應用空間的一種策略方

法(邱麗榕、李貞宜 、 唐榮昌. 2004 ) 。

肆 、 自我教導策臨的實施步驟

M e ich e nba um 與 Good m a n ( 197 1 )將自我教導訓練的實施過程,歸納為以 下五

個步驟, 分 別是 ( 1) 認知 示 範 (cog niti ve modeli 月 );( 2 ) 外顯外在的引導 ( overt

ex tern a l gll idance ) ; ( 3 )外顯的自我引導 (ove rt se l ιgui d a n ce ) ; ( 4 ) 逐漸退除的外顯

自我引導 (faded , overt se lf-g llid ance ) 以及( 5 )內隱的自我教導 ( covert self-

instruction ) 。 後續有許多研究者依據 Me i c h e nba um 與 Goodman 所 提出之步驟,指

導個案學習自我教導策略,以改 善 各種行為問題 。 筆者主要 根據 Me 仙 enballm 與

Goodman 的步驟 , 輔以相關 文獻及學者所採行的步 驟 ( 王碧暉, 2003 ;吳秋燕,

1998 ;李乙蘭, 2005 :洪 榮照. 1 99 1 胡雅各. 1995 :張淑滿 . 200 1 張 美 華、簡

教師之友 99 軍 49卷 軍 三期
~fl 論壇

瑞良心 003 ;鈕 文英, 2006 ; Connier & Conni er, 1998 ; Meichenbaum & Goodman ,

197 1; Meichenbum & 8urland , 1979; Meichenballm , 1986 ) ,將自我教導訓練的實施步

驟綜合歸納並修正於表 一 .

表一 自我教導訓練的實施步驟及各步驟指示語 一 覽表

步 驟 教導者 學習者 固定提示語

認知的示範 大聲說出自我教導內 觀模教導蓄所執行的各 r;主意聽老師的示

(cognitive modeling ) 容 , 同時示範該目標 項步驟 。 範」


技能 。

明顯的外在引導 說出自我教導內容 。 依口語引導去執行 「現在老師做什麼

(ov巴 rt external 步驟 ( - )。 , 你就做什麼」

guidance)
外顯的自我引導 在旁觀察、適時給予 執行步驟 ( 一 ) 及步驟 「老師一邊做一邊

(overt self -g uidance) 學習者回饋 。 ( 二 ) , 並旦大聲陳述 小聲說,你大聲說


自我教導內容 。 然後做動作」

逐漸退除的外顯自我引 在旁觀禁、提供必要 執行上述步驟,並且小 「老師不說話 , 你

導 ( faded. overt self一 的協助 聲陳述自我教導語言 。 自己小聲說然後做


guidance) 動作 」

內隱的自我教導 在旁觀祭 。 執行目標技能 , 並且以 「你可以在心裡默


(covert se 1f 內隱方式陳述自我教導 眩 , 然後一邊做動
內容 。 作」
instructi on)
追蹤 ( follow-up) 於課堂活動中觀察個 課堂上自行運用自我教 「你要將這個方法
案使用自我教導策略 導策略 。 用在 00科課堂上
之情形 。 」

修正自下列文獻及學者所採行的步驟 (王碧暉, 2003 ;吳秋燕, 1998 ;李乙蘭

, 2005 ;邱 麗榕, 2005 ;洪榮照, 1 99 1 胡雅各, 1995 ; 張淑滿, 2 001 張美華 、

間瑞良, 2003 ;鈕文英, 2006 Cormier & Cormier, 1998; Meichenballm & Goodman ,
197 1; Meichenbum & 811 r1 and , 1979; Meichenballm , 1986 )
綜合來看,眾多學者所採用的訓練步驟大同小異,但的有其共同的原則 。 於訓

練的過程中 ,教導 者的協助與提示應逐漸遞減, 而 學生所需做的反應則逐漸增加,

唯口 語逐 漸 由外顯轉 而內 隱(張淑滿, 200 1 ) 。 另外 , 於進行訓練時要 協助個體 覺察

並辨認其負向的內 言 ,並共 同 設計正向的內言,而所設計的內言應包括行動前的準

偽、行動中的指導、及行動後的自我評量與增強 三部分(鈕文英, 2006 ;廖鳳池,

教師之友 fOO N. 49卷軍三期


教育 L I
y
1990 ; Meichenbaum , 19 77 ) 。 因此,在每個階段的訓練過程中,教導者提供適宜的回

鎖線索是相當重要的 (Ag ran & Moore , 1994 ) ,應視學習者的反應來決定是否給予提

示及修正,直至學習者做 出正確 反應為止。而筆者認為應修正並增添步驟六「追蹤」

( fo l1 ow-up ) ,以幫助學習障礙學生將自我教導策略確實應用於該科的課堂上,以達

額化及應用之效 。

伍、自我教導策略的應用與成效

筆者 將所修正的自我教導策略等 六 步驟,運用於 二 名學習障礙學生(個案甲為

小六女生,個案乙 為 小六男生 )國語課 的分心行為 ( 此指不當口語行為)上, 並採

「 跨雯,試多基線設計 J( m 叫 tipl e- baseline design across su bj ects ) 之 研究設計(牡正治

, 2006 ;黃寶圈, 2006 ; Tawney & Ga訓 , 19 94 ) ,研究過程包含基線期、實驗處理期

與維持期等三階段 。

觀察方式為將個案的課堂情形全程拍攝下來,利用當日放學後進行觀察及次數

統計,並且,進行觀察者 一致性的檢核;觀察時採事件紀錄法 (eve nt recording ) ,以二

十分鐘為單位進行不當口語行為的次數觀察,並以 「正」字來 紀錄次數 。實 驗介入

前將個案獨自抽出 一 節課( 40 分鐘)進行完黨的自我教導策略訓練,則可正式進入

質驗處理期,過程中於每日的 二十分鐘下課時間為該個案進行自我教導策略的精熟

訓練,直至不需依賴提示卡為止 。 待實驗處理期的不當口語次數穩定後,則撤除自

我教導策略之介入,於 二週後則進行維持期的觀察 。

實驗時雯,試者於國語課之不當口語行為次數變化曲線圖呈現於圖 一 ,並分別於

自我教導策略習得成效 、 自我教導策略介入成效,及其維持成效等 三 方面得到下列

結論﹒( I )學習障礙者能有效習得自我教導策略 ;( 2 ) 自我教導策略能夠改 善學習

障礙者的不當口語行為,以及(3)自我教導策略對學習障礙者的不當口語行為具維

持成效 。

教師之友 101 革 49卷 2暮之期


育論壇

110 1

1計划 語



r、
70

60
50
4日

次數 30 I
1口

D 寸...--品‘二二 4 ←--
9 10 11 12 1 3 14 1 5 , 16 1 7 18 19 20 21

重觀察次數 L..---------- 1

80

不 70
個 案乙

當口 60

語 50

行的

蓋 20
1日

。 ---于,
1 2 4 5 6 8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19 20 21
單單樂次數

固一 受試者於國語課之不當口語行為次數變化曲線圖

陸 、 結論

上述得知,自我教導策略的特色乃透過有系統的自我語言陳述及明確的步驟,

來進行認知的重建,以遠行為改變之效(邱麗梅、李貞宜、唐榮 昌, 2004 ) , 此 點則

明顯有別於傳統的行為學派 。 自我教導策略應用於分 心行 為 時,則可透過自我教導

策 略的歷程,來增進個體對外界刺激的區辨能 力, 引導個體集中 注意力於階段任務

上 , 並可藉由語言教導程序 ,助 其控制分心行為 。 但於自我教導訓練之實施過程中

,教導者尤其應 注意是否提供適度的提示系統 , 以及足夠的教導時間與練習時間,

因為學習者在充分了解與足夠練習之情況下,自我教導策略才能發揮最大成效(邱

麗榕、 李貞宜 、 唐榮昌 , 2 004 ) 。

教師之友 /02 革 的卷軍三期


參考文獻
王玉琳 (2 002 ) 。 且身按語策略至于伊學習前'ii!f盧泰街屋子卻度府對安'Jilts屆至于是?是F結算

cþilif !N tif'J肪學三笠謀室是當;愿tTP.Þ,;/::研究 。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 。

王碧 日軍 (2 003 ) 0 ÉltJt身.~第酵野,控,當力辭屆灣島'ilE.ff!..董市為J筍居身~辭肺結fJ<.Ji!J.fff

líÆ夕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 。

李呻吟( 1993 ) 。 學雷輔導 。台 北:心理 。

吳秋燕( 19 98 ) 。 自我教導策略之理論與應用。屬臂之聲,刃, 44-48 。

李乙蘭 ( 2005 ) 。 且身是芳草策略E府主玄綽結膺窮學金輝煌f;ljti'Øtj'A為乏對東研究 。 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 。

杜正治 (2 00 6 ) 。 軍-~丘吉師帶瓦拉 。 台北:心理。

林玉華( 1995 ) 0 ÉI括對尊嚴酵]l/丘吉力刁".Æ扭身后靈對招致t~,;/::研究。未出 版之碩

士論文 ,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 , 彰化 。

周台傑、詹文宏( 1995 ) 。 後設認知閱讀策略對學習障礙兒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 。

得獻身穿身tfftlI!!j!5.蓓 , 4 ' 1 09- 1 泣 。

周台傑( 1995 ) 。 我國學習障礙教育之改進。得投身旁'[J ,3 (5) ' 1- 3 。

周台傑( 1996 ) 0 M!ffN學數學{f!~')輝展資鑫ffit,刁"Jj!:fJf三主愿用愕'f!lfMJ!ff';/::.ft.說/!J1J舌, (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徊 -242 1-H-01 8-00 1 ) 。 台北:中華民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刮台傑、林玉 畫在( 1 996 ) 。 自我教導策 略對 注意力不足 過動兒童之教學效果 研究 。 符

獻身芳碧輝 , 11 ' 239-284 。

孟瑛州 、陳麗如 ( 2000 )。 學習障礙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仁顯現之特質研究 。 停

車挺身戶手空舟, 74 ' 1 - 11 。
邱麗榕、李貞宜、唐榮昌 (2004 ) 。 自我教導策略對改善視障生固著行為之應用 。 花

Jfl!fJi!i/f7t好身'fi!ígf( , 32 ' 50-55 。

洪榮照( 199 1 ) 。 以認失IJ行為自我教導改變兒童內在語言 。 虛設輛車 , 31 ( 2 ) , 20-26


胡雅各( 1 995 ) 。 自我教 導訓練的理論基體及其在歐智教育上的運用 。 !iffj/j、帶球按摩

, 18 , 1 6 -26 。

教師之友 103 軍 49巷第三期


拱儷瑜 ( 1 999 ) 0 ADHD 學堂的對厚興辦事 。 台 北 ﹒ 心理。

陳榮華主編( 1997) 0 WJSC-lll JJUUé!Jli智力盡表第三ïflj( ( 中文肢J 若是吾吾吾冊 。 台 北

. 中國行為科學社 。

張春興( 1999 ) 。 身局再公正哲學: 三ftlfXfi守即屋備與貧窟 。 台北 :東攀 。

張世彗 ( 2000 ) 0 17為改變質結 : 溼備買主宰府皮厚 。 台北﹒ 五南 。

張淑滿 ( 2001 )0 Éltt授專策帶去'j!ii%J兄/、 N'/i震后靈'M,晨三笠屁滯rjf!jfz投笑研究 。 未 出 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

張美華 、 簡瑞良 (2 003 )。 自我教導策略在學習障礙學生的運用 。 身1Ji!iz.友, 44 ( 5)

, 8- 1 6 。

傅秀媚 (2 002 )。帶結對芳草易合 o 台 北 .五南 。

鈕文英 (2 006 )。身石揮磨著你為局居質母一iEfi字l7為支持1{J!/句 。 台北 :心理出版社 。

黃寶園( 2006 ) 0 /L,'星空算是身穿研死法 。 台 北 :華立圖書 。

楊坤堂 (2 000 ) 。 結蔚為安府第17為是隸 。 台北:五南 。

廖鳳池( 1990 ) 0 tl?J;o,居處于產皆兵役轍。台北 :天馬 。

鄭昭明( 1993 ) 0 tl?J;O/L, ‘E望 。 台北 :桂冠。

鄭尚銘 (2 003 )。 自我教導策略改善 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力之探討 。 對府芝友, 44

( 5 ) , 17-31 0

藍瑋璟 ( 1991 )。 自我教導法在歐智班數學教學上的應用 。 符身1J!f/ T ' 7 ( 1 ) , 6-8 0

Agran , M. & Moore , S. C. (1994). How 10 leachi峙 se/f- i月s lruclion of戶 b skills. ( E R1 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3 697 )
Bransford , J. D ., Nitsch , K. W , & Franks , J. J. (1977). Schooling and the fa cilitation of
knowing. ln j R. C. An derson , R. J. Spiro , & W. E. Montague (Ed.) , Schooling and Ihe
。cquisition ofknowledge. Hillsda le , NJ : Erlbaum
Berger, N. ( 1978). Wh y can' t J ohn read? Perhaps 悅 's not a good listener.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1 , 633-635
Brown , A. L. , & Deloache , J. S. ( 1978). Skills , plans , and self-regu lation. ln R. S. Siegler
(Ed.) , Children S Ihink川g: Whal de νelops ? Hillsda le , NJ . Erlbaum
Baker, L. ( 1982 ) . 的 eva lu a tion of the ro le of metacogniti ve deficits in learnin g di sa bilities
Topics in Learning and Learning Disab ilitie.言, 2 , 27-35
Braswell , L. , Bloomu 凹 , M. L. ( 199 1). Cogni訂閱 8 ehavioral Th erapy with ADHD

教師之友 104 草 49卷軍三期


Children: Child, Fami忱。nd School lnterνentio肘. New York: Gu il ford
Clerr> ents, S. D. (I 966). 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Tenninology and
identification. NJNDB Monograph No. 3. Washington ,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Education ande Welfare.
Connier, S. , & Cormier, B. ( 1998). lnterviewing strategies for helpers: Fundamental skill
and cogniti νe behaνioral interventio n. California: Brooks/Cole
Denckla , M. (1994). Meas叮e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 1n G. Lyon (Ed.) , Frames of
referen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pp. 117-142).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Enocb, l. L. (1993). Cognitive behavior modijìcatio月, m etacognit io月, and attribution
training: Their ejj卸的 o n p'叫 lem solving d,昕 c its and se lf- efficacy. Um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Gresham, F. M. (1988). Social skills 1n J. C. W巾 , S. N. Stepben, & F. M. Gresham (Eds.),
Handbook ofbehaνior therapy in education (pp . 523-546) . New York : Plenum Press
Hughes , J. N. (1988). Cognitive bebavior therapy with children in schools. New York
Pergamon
Hughes, C. A. , & Korinek, L. (1991). Self-management for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public school settings: A researc h review.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 etardati o月, 26 (3) , 271-291
Hallah 訓 , D. P., Kauffm凹, J. M. , & Ll oyd, J. W. (1 999) . Jntroduction to learning
disabilities. Boston: Allyn & Bacon
Keogh, B. K ., & Margol 時 , J. (1976). Learn to labor and wa it: Attentional problem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orders. Journa 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 9 , 276-286
Kr upski , A . ( 1986). Attentional proble ll1 s in youngster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1n J. K
Torgesen & B. Y. L. Wong (Ed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perspec帥的 0月

learni悍的'sab ilit間(p p . 16 1-1 92). San Diego: Acade m.i c Press


K amann, M. P. (1989). In ducing adaptive coping self-state ll1 ents in the learn ing disabled
throug h a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Masters Abstracts lnternalional, 30 (02) ,
209. (U MI No. AAT M恥159362)
KelT, M. M. , & Nelson, C. M. (1998). Strategies for ll1 anaging behavior proble ll1 s in the
classroom (3rd ed.). New York: Merril l. Korotitsch , W. J. , & Ne lson-Gray, R. 0
(1999). An overview of se l 仁1l1 0nitoring research in assesS ll1 ent and treatment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1 (4) , 4 15-425
Kirk, S. A ., Ga 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2003) 。 待殊教育緝毒紛 (黃裕惠、余曉
珍譯 )。 台北:雙葉書廊 。( 原著出版於 1 997 )。

教師之友 105 ]1; 49卷軍三期


令 (
Loera , P. A. , & Meicbenbaum , D. (1993) . The " potenti a l" co ntributi o ns of cogniti ve
beha vior modifi cation to literacy tra ining for deaf srudents.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叫 138 (2) , 87-95
Meichenballm , D., & Goodma n , J. ( 197 1). Training impulsi ve children to talk
toth emse lves : A mea ns of developing self-co ntro l. J0 1J/' 月。1 of Abnorllw l Psychology.
77, 115-126.
Meichenballm , D. H. ( 1977). Cogn itive- behm咐?r 1I1 0d!fìcation: An inlegral iνe approuch
New York: PI 巴 nllm Press
Meacbam , J. A. (1978). Verbal g llidance throu g h remembering the goa ls of action. Child
Develop ll1 ent , 49 , 188- /93
Me
釗icbenball
叫111
爪巾

S chool P5
句y花衍叫
chol仿
ogyDi也
ges口1. 8(4
句) , 426ι-433

Me icbenballm , D. H. ( 1986) . Cognitive-beha vior modification . ln F. H. Kanfe l旬, & A . P.


Go ldstein (Eds.) , Helping p eoρ le change: A texlbook of l11 ethods (p p.346-380). New
York . Perga mon Press
Mathes , M. Y. , & Bend訓, W. N. ( 1997). The e 叮叮 ts of se lf-monitoring on chi ldren wi 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 vity disorder w ho are receivin g phamlacolog ical
interventi o Il s. Re l17 edial and Special Educalio月, 1 8( 2) , 1 21 - 1 28

Q ' Lea 旬, S. G. , & Dubey, D. R . (1979). App li cations of self-co ntro l procedures by childre n
A rev iew. Journal of Applied Behovior Ana~v.肘, 12 , 449-465
Rhoades , G. F. (1982). The effect of stress inocu lation and relati ve dogmatism upon anger
management with forens ic inpati en ts . Dissertalion Abslracts Jnle川 [lI ionol. 48 ( 12) ,
3694. (UM I No. Not Ava il able 府0111 UMI)
Ryan , E ., Short, E ., & 叭1eed , K. ( 1986) . The rol e of cogniti ve strategy trainin g in illlproving
the academ ic p e rforlllanc 巴 0 1' learn ing disabled chil d ren . JUllrnal of Leo l'11 ing
D isobililies, J 9, 52 1-529
S h aywi 位 , S. E. , & Shay wi 眩 , B. A . ( 198 7). Allenlion D月fìc il Disorder: Czm 官l1f

p臼 'spect l νes. Paper presented at Natio na l Conference on Learnin g Di sa bilities ,


Bethesda , MD: Nat iona llnstitutcs ofChi ld Hea lth and Human Dcve lopment
Stone , c. , & Conca , L. ( 1993). The origin of strategy defìcits in children wit h learn in g
di sabi lities . [n L. J . Meltzer (Ed.) , Slrolegv ossessmenl ond inslrllction.!òr studenis
with learning disobililies (pp. 23-60). Austi n , TX: PRO-ED
Swaggart , B. L. ( 1998). Impl elllenti ng a cog niti ve behavior Ill anageme nl' program
II/ Iel νen lion in School ond Clin眩, 33 (4) , 235-238
Torgesen , .1 ., & Licht , B. ( 1983) . The learning disabl ed chi ld as an inactive learne r. In J

教師之友 106 11' 49卷11'.=..期


Mc Kinn ey & L. Feagens (Eds.) , Topiω in learning disabililies (Vo l. 1, pp . 100-1 30)
Norwook , NJ: A bl ex
Trogesen , J. ( 1994). Iss 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exec uti ve fun cti on. In G. Lyo n (Ed .) ,
Frames 0/ /. 可eren ce /or Ihe assessment 0/ learning disab il川 es (pp. 4 75 -514)
8 altimore: Paul H. 8rookes
Tawney, J. w. , & Gas t, D. L. ( 1994) 0 J害于交古在t研究法(杜正治譯) 。 台 北 :心理 。( 原

著出版於 1 98 4 ) 。

Wo n且, B . Y. L. ( 198 7). How do the results of metacognitive researc h impact on the leaming
di sabled indi vidual? Learning Disabilily Qιwrter紗', 1 0, 1 89- 19 5

Wong, B. Y. L. ( 1991 ). The relevance o f metacognition to 1ea ll1 ing di sabilities. ln 8 . Y. L


Wo ng (Ed .), L earn i峙。 bou l learning disa b山lies (pp. 23 1-258). New Yo rk: Academi c
Press
Ye ll , M. L. , Robin son , T. R ., & Drasgow , E. (200 1). Cog niti ve behav ior modifi ca ti on. Jn T
J. Z irpo li & K. J. Me ll oy (Eds.) , 8 ehavior managemenl: Applicalio l1 sfor leachers (pp
200-246). Upper Sadd le Ri ver, NJ: Me lT ill/Prenti ce Ha ll

本文作者係臺中縣大里市美群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

文稿收件: 2 00 8 年 03 月 10 日

文稿修改: 2 00 8 年 的 月 11 日

接受刊登: 2 00 8 年 0 5 月 1 6 日

教師之友 !Ol Ji. 4 9卷軍三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