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TAKE HOME EXAMINATION

PEPERIKSAAN AKHIR
(ESEI)

SEPTEMBER 2022

HBCL3403_V2
TATABAHASA BAHASA CINA KUNO

NO.MATRIKULASI : 870108235282001
NO. KAD PENGENALAN : 870108235282
NO.TELEFON : 019-7360616
E-MEL : shandries87_tay@yahoo.com
PUSAT PEMBELAJARAN : BATU PAHAT

BAHAGIAN A
1a)
句子 实词 语法功能 词语含义
1 大毋侵小。 大 形容词作定语 强大
2 齐人三鼓。 三 数词作状语 三次
3 流水不腐。 流 动词作定语 流动
4 是何也? 何 指物疑问代词 怎么
5 高祖购求布千金。 千金 名词短语作谓语 大额赏金

1b)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表示使宾语拥有某种性质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动词则是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
质。
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传》中的急既是指使。。。。急的意
思。
 王者不却众庶,帮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中的明既是指使。。。明白。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中的凄和寒两字既是指使。。。。凄凉和使。。。。
寒冷
形容词活用为意动动词的例子则有:
 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的弱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奇
 《韩非子·说难》:“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中的“智”用作意动,意为认为(其
子)聪明。
形容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在于句式的变换不同及主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引起的动宾结构
所表示的语义关系的特点亦不同。使动用法语义,主要是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从而使宾语“怎么
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后,通常表示成:“使......”的意思。然而意动用法的
语义,通常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了什么。

2a)
i.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论语·公冶长》)中的于在被动句中,引介主动者。及物动词+
于+施事
ii. 吾恐其为天下笑。(《庄子·徐无鬼》)中的为是被动句的标记。为+施事者+及物动词
iii. 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亦为猥役。(《颜氏家训·杂艺》)中的被指的是“遭受”、
“蒙受”或“覆盖”等。被+施事者+及物动词。
iv. 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世说新语·方正》)中的见是助动词。

2b) 不带标记的被动句其实在意义上是被动的,但是形式上与主动句是相同的,因此又被称为“意念
上的被动句”或“广义的被动句”。
例子有:
 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中的及表示被赶上,从形式上看与主动句没有区别,
他们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标记,但是其意义依据整篇上下文的理解,他们既是被动句。
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拘则表示被
拘押

BAHAGIAN B
1) 语气助词是助词的一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在句子中读作时不译舒缓停
顿,在句末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而在古代汉语中“也”、“矣”、“乎”
、“与”偏重于疑问或语气不定的用法。
“乎”是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或“呢”。它通常出现在疑问句的末端。例如:陛下与谁去天
下乎?(《史记.留侯世家》)、子见父子乎?(《论语.薇子》)等。
“也”是表示静态的语气词。它则出现在判断句的句尾,它是表达确认及肯定的。例如:晋,吾仇敌
也。(《左传. 昭公五年》)“也”亦可以用在祈使句、陈述句、感叹句及疑问句的句尾。例如:不
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矣”呢是表示动态的语气词,通常它会出现在叙述句句尾。它用于表达陈述的语气,与现代汉语的
使用方式一样。这个助词有已然和将然两种。表示已然的意思是指某种行为已经实现或某些情况已
经出现。然而将然呢既是指某种行为将要实现或情况将要出现。
“与”和“邪”这两个助词可以出现在各种类型的疑问句中,只是所要表达的没有“乎”这个助词来
的那么强烈。
总而言之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差别甚远。古代汉语在使用语气助词方面极为广泛,而现代汉语所使
用的语气助词极为少。古代汉语所使用的助词每一个都有他特殊的含义及使用方法。

BAHAGIAN B
2. 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
〔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
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于宾语前置、谓语前置或后置等。
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应放在谓语之前。主要情况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例如:学恶乎始,
恶乎终?(《荀子·劝学》) 、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等等。另外一个情况就是疑问代词
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此外,还有宾语用代词复指。古代汉语中为
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句子格式为:宾
语 + 是(之)+ 谓语动词。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
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如:大哉,尧之为君也!(《庄子.许
行》)这是为了突出谓语的做法。此外,谓语前置也发生在疑问句中当要凸显谓语时。例如:谁与,
哭者?(《礼记.檀弓》)。
最后是在祈使句中需要凸显谓语时而谓语前置。
这两者的前置有效的灵活化句子,美化句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