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北美真道浸信會神學院

探討波愛修斯的三一神學

呈交

李業基牧師

教會歷史 534

研究論文

姓名﹕李品璇
學號﹕19MA01
電郵信箱﹕melumilee@gmail.com

二〇二〇年八月二十七日
2

探討波愛修斯的三一神學

目 錄

一、 引言 ....................................................................................................3
二、 論各家異端學說 ................................................................................7
(一)聶斯托利派 ..................................................................................8
(二)優提克斯 ......................................................................................9
(三)亞流派 ........................................................................................10
(四)撒伯流派 ....................................................................................10
(五)摩尼教派 ....................................................................................11
(六)伯拉糾 ........................................................................................11
三、 波愛修斯的神學論證 ......................................................................13
(一)基督的兩個本性一個位格 ........................................................13
(二)上帝的一個本體三個位格 ........................................................16
四、 總結 ..................................................................................................19
參考書目 ...................................................................................................22
3

一、引言

波愛修斯(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480 – 524)是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期的基

督教思想家,恪守基督教的基本信仰,過著虔敬的基督徒生活。自 476 年後,東哥德王國取

代了西羅馬帝國,波愛修斯出生於貴族世家,父母在他年幼時雙亡,被託付給德高望重的元

老院首領敘馬庫斯(Symmachus,345 – 402)撫養,成為其門生。成年後與敘馬庫斯的女兒

盧蒂希婭娜(Rusticiana)結婚。敘馬庫斯對波愛修斯的影響很大,波愛修斯說敘馬庫斯幾

乎在每個方面都是他的老師,故把許多著作題獻給岳父1。成年後的波愛修斯受到狄奧多里

克大帝2的賞賜與重用,年輕時就已經獲得諸多名銜,仕途順遂的他一路擔任至王國政府的

首席行政長官,他的兩個兒子也與他一起擔任執政官。後因狄奧多里克大帝懷疑元老院與東

羅馬帝國拜占庭皇帝通敵,波愛修斯一陰謀叛國罪被捕,囚禁在帕維亞監獄,524 年 10 月

23 日在獄中被處死。

秉承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傳統進行理性探究,他是羅馬人中最後一位通曉希臘語並致力

於研究希臘學術的人3。曾立志將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全部著作譯成拉丁文,期以印證二

者學說在本質上並不衝突而相互吻合的觀點。雖因被國王狄奧多里克大帝以叛國罪處死而英

年早逝,無法完成壯志,但他翻譯的亞里斯多德作品和對西塞羅作品注釋等已贏得崇高學術

聲望。他將亞里士多德《工具論》(Organon)中的《範疇篇》(Categories)和《解釋篇》

1
波愛修斯(Boethius)著,《哲學的安慰》(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王曉
朝、陳越驊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頁 2。

2
狄奧多里克大帝(Flavius Theoderics,454 – 526),義大利東哥德王國國王,賞識重
用波愛修斯任執政官直至首席行政長官,後因懷疑元老院與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皇帝通敵,將
波愛修斯以陰謀叛國罪囚禁,524 年波愛修斯在帕維亞監獄中被處死。

3
百道網,〈譯林人文精選:哲學的慰藉〉,壹讀,
https://read01.com/KnM364.html#.X0MDbNP7S1s(檢索於 2020 年 8 月 24 日)。
4

(De interpretatione)等著作譯為拉丁文,對希臘學者波菲利(Porchyry,234 – 305)的哲學

著作《導論》(Isagoge)作注釋。

波愛修斯為繼奧古斯丁之後,用新柏拉圖主義4理論解釋「三位一體」、「道成肉

身」、「至善」和「神的永恆性」等基本教義問題的最重要的教父5,使基督教核心教義得

到了理性的證明,開創了中世紀理性神學的先河,因此被稱為經院哲學6第一人,他的著作

成為基督教學校的教材。他將哲學氛圍思辨哲學和實踐哲學兩部分:思辨哲學包括自然哲

學、數學和神學;實踐哲學包括倫理學、政治學和經濟學。波愛修斯確立了中世紀教育

Liberal Arts 博雅七藝當中四藝的基本內容,即算術、幾何、天文與音樂7。

4
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 是公元 3 世紀由亞歷山大城的普羅提諾(Plotinus)
發展出的哲學派別,該流派主要基於柏拉圖的學說,再加上斯多葛學派、亞里士多德的思想
融合為一個體系。但在許多地方進行了新的詮釋。新柏拉圖主義主張所有存在皆來自一源,
藉此個別靈魂能神秘地重返為一;亦強調存在層級的多重性,只能被感官所感知的物體世界
是處在最低層級。在新約聖經時代的哲學本身包含一種宗教態度,這是基督教涉及哲學的緣
故,早期基督教時期(公元 2-5 世紀)的教父們為了使基督教更具吸引力並使知識更充實,
開始將聖經教訓與古希臘哲學融合,由於教父思想是根據聖經以及新柏拉圖主義建立的,一
般稱為「教父哲學」。(來源於維基百科)

5
波愛修斯著,《哲學的安慰》,王曉朝、陳越驊譯,頁 4。

6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是歐洲中世紀教會力量占絕對統治地位時期形成發展的哲
學思想流派,由於是天主教會在經院中訓練神職人員所教授的理論,主要論證中心圍繞天主
教教義、信條和上帝。(來源於維基百科)

7
吴琼、安维复,〈波愛修斯:將古希臘科學思想傳至歐洲中世紀的文化英雄——以
其在“七藝”中的作用為研究角度〉,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https://jss.usst.edu.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60311&year_id=2016&quarter_id=3&
falg=1。
5

波愛修斯的《神學論文》(The Theological Tractates)是中世紀神學家注釋和研究的經

典,但丁8在《饗宴》等作品中引述波愛修斯達 20 次以上,吉朋9稱之為「黃金書卷」。他

的《哲學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在中世紀前後曾被以英語、法語、德

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等西方語種反覆重譯,譯者中甚至包括阿佛烈大帝10、喬叟11和伊

莉莎白一世女王12。

波愛修斯的思想,深深吸引了十多年前也曾經是哲學系學生的筆者的目光。過去在大學

時代貪玩怠惰,竟未曾聽聞過波愛修斯及其作品。如今,筆者相當感謝神,因著神學院的課

程,經由牧師的介紹,而有榮幸能認識這位偉大的基督教哲學家。筆者在本文中,通過對波

愛修斯的著作譯本《哲學的安慰》(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由王曉朝和陳越驊

譯,鄭州大象出版社於 2011 年 5 月出版第 1 版,和相關專文作為研讀對照比較,查究其所

8
但丁(Dante Alighier,1265 – 1321)是義大利中世紀詩人,是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
者,又稱義大利語之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與佩脫拉克(Petrarca)、薄
伽丘(Boccaccio)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巨星」。但丁是歐洲最偉大的詩人,也是全世界最
偉大的作家之一。《饗宴》(Convivio)是但丁最長的詩,也是寓意評論的選集。(來源於
維基百科)

9
吉朋(Edward Gibbon,1737 – 1794),英國歷史學家,著有《羅馬帝國衰亡史》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來源於維基百科)

10
阿佛烈大帝(Alfred,849 – 899)是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時期威塞克斯王國國王,
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自稱且名副其實之人。他率眾抗擊海
盜民族維京人的侵略,使英格蘭大部分地區回歸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故得享「大帝」
(the Great)尊稱。他也是個學者,非常支持學術事業。(來源於維基百科)

11
喬叟(Geoffrey Chaucer,1343 – 1400),英國中世紀有名的作家、哲學家、煉金術
士及天文學家。被譽為英國中世紀最傑出的詩人,是英國中世紀文學和文藝復興文學之間承
上啟下的人物。(來源於維基百科)

12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 – 1603),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最
後一位君主,她終生未婚。如同她的父親亨利八世,她本人也從事寫作和翻譯,一些她生前
的演說和翻譯作品一直流傳至今。
6

駁斥的異端論證,及如何運用邏輯範疇解說神的三位一體、基督的神性與人性,以明白波愛

修斯的理性神學觀。更欲跟隨波愛修斯的思路脈絡,曉悟身為基督徒在世,面對人生是非善

惡、榮辱福禍,所應堅持的信仰態度與生命哲學。
7

二、論各家異端學說

公元 512 年,一些來自拜占庭帝國的東歐主教們受困於優提克斯(Eutyches)和聶斯托

利派(Nestorius)兩種觀點之中,懇求羅馬教宗聖西瑪克(Sanctus Symmachus PP.,498 –

514)的建議和幫助,召開了由天主教的高級神職人員和羅馬參議院議員組成的會議13,波

愛修斯也參加了這次會議,寫成《反優提克斯和聶斯托利派》(A Treatise Against Eutyches

and Nestorius)一文。

爾後,於 519 – 523 年間,波愛修斯陸續寫作《聖父、聖子、聖靈是否神的本體性的表

述》(Whether Father , Son, and Holy Spirit may be Substantially Predicated of the Divinity)、

《三位一體是一個神而不是三個神》(The Trinity is One God Not Three Gods)、《同者相求

——本體如何因其存在而為好,而非本體就是本體性的好》(How Substances can be Good in

Virtue of their Existence Without Being Absolute Goods),並在《論公教的信仰》(On the

Catholic Faith)中駁斥亞流派(Arius)、撒伯流派(Sabellians)、摩尼教(Manichaeans)

及伯拉糾(Pelagius)。

《哲學的安慰》(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是波愛修斯撰寫的最後一本書,在獄

中寫成,是一部神學和哲學問題的論著,為文學史上不朽的篇章。14

13
王琦,〈波愛修斯對基督論的理性解讀〉,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
2017,http://reli.cssn.cn/zjx/zjx_zjyj/zjx_jdjyj/201801/W020180122419737802914.pdf。

14
参波愛修斯著,《哲學的安慰》,王曉朝、陳越驊譯,頁 4。
8

針對上述波愛修斯於著作中論及的異端學派,梳理各家學說主張內容如下:

(一)聶斯托利派

聶斯托利(Nestorius)是古敘利亞人,於 428 – 431 年間出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聶斯

托利及其代表的安提阿學派基督論主張耶穌的神性與人性分開。在 431 年的第三次大公會議

「以弗所會議」判定聶斯托利為異端,以傳播上帝有屬神與屬人兩個兒子,即基督有兩個位

格的罪名,亞歷山大主教區利羅(Cyril,376 – 444)及其代表的亞歷山大學派精心設計

下,聶斯托利缺席審判被定罪。聶斯托利的兩性論對區利羅而言,就像是兩個位格,進而曲

解為兩個兒子,然後是兩個頭的基督。這個被定罪的「聶斯托利主義」,其實是區利羅和他

所代表的亞歷山大學派攻擊聶斯托利的內容,不是聶斯托利真正的教導。15

從聶斯托利早年的著作或他的遺作《大馬色人紇拉克斯的記述》(The Bazaar of

Heracleides)來看,他本人的確否定傳講基督擁有兩個位格,只承認明確分別基督神人二性

(dyophysitism):「上帝的道和基督來到世界的道成肉身,是不可分割,兩者同在一個位

格(prosopon),同尊同榮,同受萬物敬拜,不因任何目的和意願分割」。16

1994 年 11 月 11 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已經與東方亞述教會的教宗馬爾丁哈四世(Mar

Dinkha IV)簽署了《共同聲明》(Common Christological Declaration Between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恢復兩造教會破裂了一千五百年的情誼,天

主教終於徹底放棄「以弗所會議」的判決,承認支持聶斯托利基督論的敘利亞東方教會對馬

15
吳昶興,〈再議聶斯多留基督論〉,《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2006,頁
113。

16
吳昶興,〈再議聶斯多留基督論〉,頁 111。
9

利亞一貫的稱呼:「我們上帝救主基督之母」(the 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r)或

「基督之母」(Mother of God)。17終將一千五百年來視為異端的聶斯托利反為正統。

因此,波愛修斯於《反優提克斯和聶斯托利派》文中論述的聶斯托利派說法,實為當時

政治鬥爭下定罪於聶斯托利派的誣吿:“人性和神性保持著他們專門的位格。18 “,”聶斯托

利所說的在基督裡有兩個本性和兩個位格。19”

(二)優提克斯

公元 444 年,反對聶斯托利兩性分開說的君士坦丁長老優提克斯(Eutyches,380 –

456)主張耶穌出生以後只有一性,就是道成了肉身,成為人。在沒有道成肉身之前耶穌是

神,道成肉身以後耶穌是人,而這人性的耶穌並不是像平常人一樣,而是另一種東西(第三

類東西),這第三類性質是由神人二性聯合而成(a fusion of deity and humanity)。20

波愛修斯於《反優提克斯和聶斯托利派》文中論述優提克斯承認基督是由兩種本性形成

的,但不是由兩種本性組成的,他認為神性與人性在基督裡就好比蜂蜜與水,兩種本性互相

混合,則原先各自的本性會轉變而消失,因此相信基督只有一個位格和一個本性。21

17
同上註,頁 113。

18
波愛修斯(Boethius)著,〈反歐提克斯和聶斯托利派〉在《哲學的安慰》(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王曉朝、陳越驊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頁 33。

19
波愛修斯,〈反歐提克斯和聶斯托利派〉,頁 40。

20
張老師、文牧編,《系統神學概論講義》,世界華文聖經學院,2002,頁 53。

21
波愛修斯,〈反歐提克斯和聶斯托利派〉,頁 38。
10

(三)亞流派

亞歷山大城教會的長老亞流(Arius,250 – 336),認為如果聖子與聖父同樣有完全的

神性,那就變成了兩位神,基督教信仰就會落入異教信仰的錯謬裡,於是他教導信徒,聖子

基督雖然像神,但他並不全然是神。基督是被造者中的首先與最高者,並不是永恆的,基督

與聖父並不同質。22

波愛修斯在《論公教的信仰》中提及阿里烏(亞流)在說到子神的時候,宣稱子神在許

多方面劣於父神,有另一個本體。23

(四)撒伯流派

撒伯流(Sabellius),公元 2 – 3 世紀的神學家,利比亞人,厭惡三位一體神學,主張

神一位論(Monarchianism)。又稱形態論(modalism)、形態神格唯一論(modal

monarchism),認為聖父、聖子、聖靈是一個神的不同「形態」或「方面」,在不同時期被

信徒所察知。24

波愛修斯在《論公教的信仰》中提及撒伯流宣稱不存在三個分離的位格,只有一個位

格:聖父於聖子相同,聖子與聖父相同,聖靈與聖父和聖子相同,所以神只有一個是用多個

名字來表示的位格。25

22
参加略山華人基督教會,〈主日學課程:教會歷史〉,
https://www.cccf.tv/SundaySchool/Class4.htm(檢索於 2020 年 8 月 24 日)。

23
波愛修斯(Boethius)著,〈論公教的信仰〉在《哲學的安慰》(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王曉朝、陳越驊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頁 20。

24
参維基百科,撒伯流主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2%92%E4%BC%AF%E6%B5%81%E4%B8%BB%E7%BE
%A9(檢索於 2020 年 8 月 24 日)。

25
波愛修斯著,〈論公教的信仰〉,王曉朝、陳越驊譯,頁 20。
11

(五)摩尼教派

摩尼教(Manichaeism)為公元 3 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是一種將祆教與基督

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26承認兩個永遠共存的、

相對立的原則,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

波愛修斯在《論公教的信仰》中提到摩尼教徒不相信獨一的神子,認為不應當想像神有

一個兒子,不承認聖子從童貞女而生,免得神的本性被人的肉身玷污。27

(六)伯拉糾

伯拉糾(Pelagius,360 – 420)是英國修道士,反對奧古斯丁的預定論,提倡人的自由

意志起家。宣稱亞當子孫的靈魂是神個別創造的,靈魂既然不能遺傳,便無從遺傳罪咎,主

張嬰孩無原罪說。每一個受造的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能為自己所作的抉擇帶來的後果負責,

不受亞當之墮落的影響。人間有罪,乃是亞當後代留下壞榜樣的結果,大部分人固然非善

類,但人有不犯罪以及遵行神旨意的能力。28這樣,人不必依靠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工作,而

只需要憑自己的能力模仿基督的生活即可在神前稱義。29

26
参維基百科,摩尼教,Wikiwand,https://www.wikiwand.com/zh-
tw/%E6%91%A9%E5%B0%BC%E6%95%99
27
波愛修斯,〈論公教的信仰〉,頁 20。

28
張老師、文牧編,《系統神學概論講義》,世界華文聖經學院,2002,頁 37。

29
参加略山華人基督教會,〈主日學課程:教會歷史〉,
https://www.cccf.tv/SundaySchool/Class4.htm(檢索於 2020 年 8 月 24 日)。
12

波愛修斯在《論公教的信仰》中提論伯拉糾否定了亞當這第一人所犯的罪會通過生育傳

給後代。30伯拉糾的異端在於沒有原罪的存在。

綜觀上述這些異端學派,可見波愛修斯欲解明的神學核心問題。面對聶斯托利與優提克

斯的學說,波愛修斯詳說基督的一個位格和神性與人性的兩個本性。面對亞流派、撒伯流派

和摩尼教派,波愛修斯堅固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一體神論。面對伯拉糾,波愛修斯再度

闡明神的創造、救恩與《聖經》權威。

30
波愛修斯,〈論公教的信仰〉,頁 21。
13

三、波愛修斯的神學論證

(一) 基督的兩個本性一個位格

在處理東方主教們受困於所謂的聶斯托利「基督二性二位論」31和優提克斯的「一性一

位論」兩種觀點,波愛修斯運用了邏輯論證兩個觀點的謬誤之處,詳說基督的兩個本性(神

性與人性)一個位格(具體個別的本體)。

在邏輯學中對術語的定義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問題的討論幾乎都是從術語的定義開

始。「本性」和「位格」是了解基督身份的兩個重要術語,波愛修斯在《反優提克斯和聶斯

托利派》文中列出了四個解釋「本性」的定義32,並最終選擇最適合的一個定義,即是以亞

里斯多德《範疇篇》(Categories)解釋本性是賦予所有事物以形式的特定差別(specifica

differentia),亦即「本性是任何本體的專門屬性」33,等同於希臘語的 ousia,即 nature。人

的專門屬性是人性,神的專門屬性是神性。「位格」僅使用於理性存在(rational beings)的

人類和天使、上帝,因此,「位格是指有理性本性的具體個別本體」34,等同於希臘語的

hypostasis,意思應為 rational being substance,而非 persona 所指 mask 面具的意思。

31
此為歷史上誣告的聶斯托利派學說,天主教已於 1994 年為聶斯托利反正,請参本
文頁 8-9 之說明。

32
王琦,〈波愛修斯對基督論的理性解讀〉,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
2017,http://reli.cssn.cn/zjx/zjx_zjyj/zjx_jdjyj/201801/W020180122419737802914.pdf。

33
波愛修斯,〈反歐提克斯和聶斯托利派〉,頁 31。

34
同上註。
14

我們將波愛修斯對實體(substance,或稱本體)的解說,以亞里斯多德的《範疇篇》方

法畫成下圖波菲利之樹35,更能清楚了解人性和神性的特定差別:

(本體)

P P
P
有位格 有位格
有位格 P

圖一36

如上圖一所示,人的本體是由有形的肉體和無形的靈魂所組成的,人的本性是理性有感

覺的,同時也是易變易動情的,會過時可變動的。神的本體是屬於無形的範疇,也就是超實

體 supersubstantial37,神的本性是永恆無感情的理性,不會過時、不會變動。

35
波菲利之樹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比喻意義的知識樹,由波菲利(Porphyry,234 –
305)提出。波菲利以亞里斯多德的《範疇篇》為基礎,並將之表現為樹的主幹,反應了邏
輯分層的概念。然而波菲利本人僅用文字表述這一樹狀概念,沒有真正畫出這一圖像。(來
源於互動出版網,第一章生命之樹,http://images.china-pub.com/ebook3800001-
3805000/3801775/ch01.pdf)

36
王琦,〈波愛修斯對基督論的理性解讀〉。

37
波愛修斯(Boethius)著,〈三位一體的神是一個神不是三個神〉在《哲學的安
慰》(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王曉朝、陳越驊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頁
8。
15

在對波菲利的《亞里士多德導論》(Isagoge)第一篇的注釋中,波愛修斯強調無形本

體和有形本體的關係38。他認為,有形本體不可能變成無形的,屬於無形體的神和屬於有形

體的人的肉體不能相互轉換。而且,屬於無形體的神和屬於無形體的人的靈魂都缺乏物質基

質,所以人的靈魂和神也不能互相轉換。由於人的肉體與靈魂都不能和神互相轉化,所以不

可能發生人和神之間的轉化。對於優提克斯主張的一性論「基督由兩個本性組成,但並不是

以兩個本性存在」,意味著神性與人性混合成為第三種性質,而導致出的錯誤的結論是,基

督的本性是一種不是神性也不是人性的存在,波愛修斯證明了這個說法的不成立。

對於二性二位論的反駁,波愛修斯解釋一個位格的存在包含本性的存在;然而,一個本

性的存在並不必需有一個對應的位格。他用名字的定義來解釋所謂的本體存在,波愛修斯在

《西塞羅〈論題篇〉注釋》(In Ciceronis Topica)中討論過定義的本質39,事物的定義表明

了這個事物的本體,一個本體有一個定義,兩個不同的本體不可能有相同的定義。故此,對

「基督」之名的定義,表明基督是一個本體存在。基督是一個具體個別的本體,即是一個位

格,不是兩個位格。而基督的一個位格,包含了神性與人性兩個本性的存在。

於是,波愛修斯在《反優提克斯和聶斯托利派》文中,解釋了基督的一個位格是如何包

含兩個本性且以兩個本性存在。他用由黃金和寶石組成的王冠為例說明,如同一頂王冠由黃

金和寶石的組成,基督是由神性和人性組成。一頂王冠有黃金和寶石保持各自的性質、不放

棄應有的形式而持續存在著。基督的一個位格就如同一頂王冠,神性沒有轉化成人性、人性

也沒有變成神性,兩種本性如同黃金和寶石一樣,在基督一個位格裡繼續著且保持各自完美

38
王琦,〈波愛修斯對基督論的理性解讀〉。

39
同上註。
16

的狀態。所以波愛修斯宣稱:「包含兩個本性,是因為兩者都繼續存在。以著兩個本性而存

在,是因為基督的一個位格是由兩個持續的本性統一而成的。」40

(二) 上帝的一個本體三個位格

波愛修斯在《論公教的信仰》中開宗明義的寫道,基督的(Christiana)和大公的

(Catholica)宗教信仰基礎與基本原則,是稱之為父神、子神、聖神的聖父、聖子、聖靈的

神聖體來自永恆,在這個世界創立之前就存在。在一切事物之先,即在能給予事物以時間這

個名稱之前就存在。然而他們不是三個神,而是一個神。從聖父而有聖子,聖子是從聖父的

本體中產生出來的,他以一種只有聖父才知道的方式與聖父永遠共存,我們在他與聖父不同

的意義上承認他是聖子,聖父也決不是聖子,與聖父永遠共存而且有與聖父相同本性的聖子

也永遠不會成為聖父。聖靈既不是聖父,又不是聖子,所以儘管聖靈具有相同的本性,但祂

既不是受生的,又不是產生的,而是從聖父和聖子中發生的。41

在《聖父、聖子、聖靈是否神的本體性的表述》一文,波愛修斯論證神的一個本體:根

據「事物的定義表明事物的本體」這個原則42,聖父是神、聖子是神、聖靈是神,神的名字

是神的本體的正確表述,所以聖父、聖子、聖靈是一神,一神就是一個本體。這個本體不能

以任何方式分離或分割,並不是結合為一好像由部分組成,就只是單純的一。並且,神的本

體是屬於無形的範疇,也就是超實體 supersubstantial。43

40
王琦,〈波愛修斯對基督論的理性解讀〉。

41
波愛修斯,〈論公教的信仰〉,頁 19。

42
這是波愛修斯在《西塞羅〈論題篇〉注釋》(In Ciceronis Topica)中討論過的定義
的本質,請参本文頁 15 的說明。

43
参本文頁 13 的解釋
17

本體是不可分的,位格是分離的。聖父、聖子、聖靈是表述神的三個位格,不是表述神

這個超實體的本體。因為聖父不是聖子、也不是聖靈、聖父也不是三位一體,聖子不是聖

父、也不是聖靈、聖子也不是三位一體;同理,神靈不是聖父、也不是聖靈、也不是三位一

體。

需切記位格不是面具的意思,必須防止解釋位格像角色扮演,導致錯誤定義一位神具有

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不同的面具(撒伯流主義和形態論)44。聖父、聖子、聖靈這三個位

格是關係,因為聖父是聖子的父、聖子是聖父的子、聖靈是聖父與聖子的靈。三位一體是由

多個位格組成的本體上的單一。因此,聖父、聖子、聖靈,以及三位一體,是關係,不是神

的本體性的表述。神、真理、正義、善、全能、不變、美德、智慧…等,才是對神的超實體

的本體性描述45。

現將波愛修斯的三一神論解釋以下方圖二表現:

44
王琦,〈波愛修斯對基督論的理性解讀〉。

45
波愛修斯(Boethius)著,〈聖父、聖子、聖靈是否神的本體性的表述〉在《哲學
的安慰》(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王曉朝、陳越驊譯,鄭州:大象出版社,
2011,頁 13-14。
18

名字:上帝 •
聖父 本體:一個無形本體的超實體 •
(位格)本性:神、真理、正義、善、全能、不變、 •
理性具體個別超實體 美德、智慧…等
神性 • 位格:三個理性本性具體個別的超實體
= 聖父、聖子、聖靈


(1)聖父:安排救恩
≠ 神
(2)聖子:執行救贖
一個位格,由神性與人性的
(名字) 兩個本性組成統一。
一個本體,為超實體的神與
= = 聖靈
聖子 一個超實體 無形本體的人靈魂共存有形
(位格) (位格) 本體的人軀體。
理性具體個別超實體(神) 理性具體個別超實體 (3)聖靈:成全救恩
感動啟示人、使人感知神同

+ 神性
理性具體個別有形實體(人) 在,內住人心、在人中間工
神性與人性的兩個本性組成統 作。
一的位格
一個本體=有形本體的人軀體+
無形本體的人靈魂+超實體的神

圖二

圖二的底圖取於網站 airō Surrendering to the Lordship of Jesus Christ,The Oneness


Pentecostal “Jesus Trick”,February 8, 2012,https://airocross.com/2012/02/08/the-oneness-
pentecostal-jesus-trick/。
19

四、總結

經過對波愛修斯著作的探討,明瞭波愛修斯以亞里斯多德的邏輯辯證方法處理各家異端

學派的論證。波愛修斯解釋了實體(本體)、本性、位格等希臘和拉丁語意混淆的定義,用

範疇方法分類展現神為一切本源存在無形體的超實體,受造的人為有生命的本體是無形的靈

魂在有形的軀體中,而神性與人性的特定差別是絕對無法互相轉換或混合的。他說明了在基

督裡,神性與人性這兩個本性的存在,是如同寶石與黃金各自保持完美的本性狀態,呈現於

一頂王冠也就是單一的位格中。

上帝——由三個位格聖父、聖子、聖靈的關係稱為的一個神,神的本體實為單一、不可

分割的無形超實體。擁有三個位格一個本體的的神,為了人類的救贖,聖父、聖子、聖靈同

工也負責各自的工作,這是基督教信仰的堅實基礎。《聖經》清楚記載了聖父、聖子、聖靈

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合作與分別的作為,這是為神見證、為人紀錄的明證——我們的神從來

未曾離開過我們。

波愛修斯特別在《哲學的安慰》中,藉由哲學女神之口說明上帝是萬物的起源與運行的

原則,神的本性就是最完美的善與真正的幸福46。上帝的理性意願和思考(providence,天

意)以單一和不變的方式安排要做的事,並以安排的時間序列進度表(fate,天命)來完成

祂所安排的事情。上帝的理性意願思考和安排的時間序列進度表,都是使事物朝向終極目標

——善,也就是上帝本身47。在上帝安排的時間序列進度表掌管下的萬物,皆是受上帝理性

46
「幸福」不是「萬物的創造者」的附加屬性,兩者是同一個本性,這是新柏拉圖主
義的基本主張。参波愛修斯(Boethius)著,〈第三卷〉在《哲學的安慰》(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王曉朝、陳越驊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頁 112。

47
向善回歸(repetit)是柏拉圖的觀點。新柏拉圖學者把第一者,最高的本原稱作
「一」(the One),它與「善」(the Good)是同一的,是所有事物的本原,也是事物的終
極目標。参波愛修斯著,〈第三卷〉,頁 119。
20

意願思考的支配,沒有所謂的偶然。因為,任何混亂、背離秩序的變異或歧路,離開了一個

秩序,卻還是落到另一個秩序裡,因此宇宙的一切都掌管在天意的天命進程中48。我們可以

說,亞當的犯罪、耶穌基督的受難復活、到波愛修斯從榮華的官位被判罪在獄中面臨死亡,

以及現在筆者埋首研讀書寫論文報告,甚至未來的每個事件,都交織在身為永恆本身的上帝

所安排的時間序列中發生,這就是所謂的上帝的預知49。

而被造者人類最寶貴的存在,就是在所有上帝的創造安排裡,擁有自由意志,根據自由

意志擁有判斷決定想要或不想要的自由(freedom to will or not to will)50。自由意志是理性

實體的本性,参本文頁 13 圖一波菲利之樹,可見天使、人的靈魂和上帝都屬於理性的實體

範疇51,都有自由意志的本性。在《哲學的安慰》第五卷中,波愛修斯透過哲學女神解釋,

人使用自身的能力來認知事物,並根據自由意志判斷想要或不想要的選擇,決定了事物發生

的條件,從而造成事物發生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在上帝理智思考意願安排的預知

的事物中,那些因為人自由意志選擇的使其發生或不發生的條件,在發生之前也有不發生的

可能性。所以,人類當然需要為因自己的選擇所造成的結果負責!這正是哲學女神說的,在

上帝天意安排天命的世界,「對於人們意志的賞罰律法也不會不公正地失去必然性」52。

萬事萬物在天意安排的天命序列下都是「向善回歸」,因此,我們毫無疑問的看到人們

自然本性共同一致愛著同一個終極目標,那就是善。善,就是人類在這麼多不同的努力奮鬥

48
波愛修斯著,〈第四卷〉,頁 151。

49
預知(foreknowledge)是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的知識。参波愛修斯著,〈第五
卷〉,頁 162。

50
波愛修斯著,〈第五卷〉,頁 160。

51
王琦,〈波愛修斯對基督論的理性解讀〉。

52
参波愛修斯著,〈第五卷〉,頁 177。
21

中所追求的東西。至善的定義就是真正的幸福。人類渴望得到的,勝過其他一切所有的狀

態,就是幸福的狀態。而說到幸福的狀態,就是不焦慮、不抑鬱、不遭受痛苦和煩惱53。人

們誤以為財富、權力、榮耀會帶來幸福,事實上追求財富、權力、榮耀的動因是因為善,但

是財富、權力、榮耀本身根本無法使人滿足。因此,在文中,哲學女神說,「所有人類,好

的和壞的都一樣,且不計較通過什麼努力,總是爭取達到善的境界。」54惡人在追求善的時

候,被邪惡的謬見偏轉了方向而遠離了善,當他們在偏離善的道路上得到他們想要的,實為

不幸。因為「任何的惡行都是心靈的一種病」55,既然身體患病的人不應該受到憎惡而應該

得到同情,那麼,「那些心靈受邪惡虐待的人就更值得我們同情而不是迫害,因為邪惡比任

何身體疾病還要殘酷。」56對於上帝來說,甚至壞人也是好的,「因為通過適當的利用他

們,上帝提煉出一些善的結果」57。

因此,筆者認為,波愛修斯以其敬虔的基督信仰教導,透過哲學女神告訴我們,在面對

人世間的善(正義)惡(邪惡)、福禍、是非與對錯,不管是令人愉快的還是令人困苦的,

都是有用的,要麼是為了獎賞或者鍛鍊好人,要麼是為了懲罰或者改正壞人58。真正的完美

的幸福,讓人滿足、有力、受尊敬、出名且歡樂,要尋找這真正的幸福,我們必須求助於萬

物之父,我們的神。我們對於上帝的希望、禱告不會落空,因為當我們的希望與禱告是正確

的時候,就不可能無效。

53
参波愛修斯著,〈第三卷〉,頁 92。

54
参波愛修斯著,〈第三卷〉,頁 130。

55
参波愛修斯著,〈第四卷〉,頁 142。

56
同上註。

57
参波愛修斯著,〈第四卷〉,頁 151。

58
参波愛修斯著,〈第四卷〉,頁 153。
22

參考書目
airō Surrendering to the Lordship of Jesus Christ,The Oneness Pentecostal “Jesus Trick”,
February 8, 2012,https://airocross.com/2012/02/08/the-oneness-pentecostal-jesus-trick/。

百道網,〈譯林人文精選:哲學的慰藉〉,壹讀。
https://read01.com/KnM364.html#.X0MDbNP7S1s

波愛修斯(Boethius)著,《哲學的安慰》(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王曉朝、陳越


驊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

互動出版網,第一章生命之樹,2013。
http://images.china-pub.com/ebook3800001-3805000/3801775/ch01.pdf

加略山華人基督教會,〈主日學課程:教會歷史〉。
https://www.cccf.tv/SundaySchool/Class4.htm

王琦,〈波愛修斯對基督論的理性解讀〉,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2017。
http://reli.cssn.cn/zjx/zjx_zjyj/zjx_jdjyj/201801/W020180122419737802914.pdf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s.v. "阿爾弗雷德大帝" (by Wikipedia


contributors),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5%B0%94%E5
%BC%97%E9%9B%B7%E5%BE%B7%E5%A4%A7%E5%B8%9D&oldid=59833379 (ac
cessed May 27, 2020).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s.v. "但丁·阿利吉耶里" (by Wikipedia


contributors),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86%E4%B8%81%C2
%B7%E9%98%BF%E5%88%A9%E5%90%89%E8%80%B6%E9%87%8C&oldid=61121
905 (accessed August 11, 2020).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s.v. "愛德華·吉本" (by Wikipedia


contributors),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8%B1%E5%BE%B7%E5
%8D%8E%C2%B7%E5%90%89%E6%9C%AC&oldid=61367418 (accessed August 27,
2020).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s.v. "伊麗莎白一世" (by Wikipedia


contributors),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C%8A%E4%B8%BD%E
8%8E%8E%E7%99%BD%E4%B8%80%E4%B8%96&oldid=61324550 (accessed August
24, 2020).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s.v. "傑弗里·喬叟" (by Wikipedia


contributors),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B0%E5%BC%97%E9
%87%8C%C2%B7%E4%B9%94%E5%8F%9F&oldid=57044288 (accessed November 27,
2019).
23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s.v. "摩尼教" (by Wikipedia


contributors),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1%A9%E5%B0%BC%E6
%95%99&oldid=61316453 (accessed August 24, 2020).

维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s.v. "新柏拉圖主義" (by Wikipedia


contributors),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0%E6%9F%8F%E6
%8B%89%E5%9B%BE%E4%B8%BB%E4%B9%89&oldid=57304482 (accessed
December 18, 2019).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s.v. "撒伯流" (by Wikipedia


contributors),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2%92%E4%BC%AF%E6
%B5%81&oldid=49724194 (accessed May 26, 2018).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s.v. "經院哲學" (by Wikipedia


contributors),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8F%E9%99%A2%E5
%93%B2%E5%AD%A6&oldid=60077616 (accessed June 13, 2020).

吳昶興,〈再議聶斯多留基督論〉,《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2006。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28073324/http://www.tbtsf.org.tw/bulletin2006/2-1.pdf

吴琼、安维复,〈波愛修斯:將古希臘科學思想傳至歐洲中世紀的文化英雄——以其在“七
藝”中的作用為研究角度〉,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https://jss.usst.edu.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60311&year_id=2016&quarter
_id=3&falg=1

張老師、文牧編,《系統神學概論講義》,世界華文聖經學院,2002。
http://www.globalbible.org › part2(big5) › SYSTE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