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第一次作業

410335051 吳嘉政

1.
Person-Situation Debate 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理論爭議,關於人類行為是受到内在
人格特徵的支配,還是受到環境和情境的影響。前者為傳統的性格心理學主張,後者
則被稱為情境主義(Situationism)。
Situationism 強調了環境和情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這與傳統的人格心理學理論
相反。它認為環境和情境在個體行為的決定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不排除個體人格
特徵對行為的影響。例如,一個人的行為可能會受到所處的社會、文化、社交環境、
個體目標和信念等多個方面的影響,而不是完全由內在的人格特徵所支配。

而支持 Situationism 的 Walter Mischel 出版了一本名為《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的書,聲稱行為在多種情境方面下的不一致性太大,無法用人格特質來
歸類。

然而傳統性格心理學家認為 Mischel 的分析過於簡短(僅 16 頁),因此沒有全面


涵蓋當時可用的人格文獻。經過公正的文獻回顧後,那些受人格特徵所影響的行為其
可預測性可能比研究人員先前所假設的還要大。

我自己看法為,支持情境主義,生命歷程中受到家人、社會期待、同儕壓力的影
響太大了,在做決定時無法不考慮外在因素的條件就做出行為。因此即使 Mischel 的
研究較為簡短,我依然認為情境主義的主張較為正確。

2.
測驗結果為親和性(Agreeableness),親和性是一種在社交場合愉快和包容的傾向。
在當代人格心理學中,是人格結構的五個主要因素之一,反映在合作與社會和諧方面的個
體差異[1]。親和性得分高的人善解人意,周到,友好,大方,樂於助人。他們對於人性具
有樂觀的看法。他們往往相信,大多數人是誠實、正直和值得信賴的。

3.
在我的生命歷程中,經常做為一群朋友中的黏合劑、和事佬,並且可與一群朋友中的
所有人都保持良好的關係,然而這也並非自認為,是在私下與朋友聊天時於朋友口中得知,
在朋友眼中被認為是良好的傾聽者,因此我覺得這些個性與特質可以說是隨,對此實驗的
結果,我認為是有可信度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