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師説》問答 (Q)

姓名: 班別(學號): ( ) 日期: 成績: /35

1. 試指出以下句子中粗體字的意義。(5 分)

(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第 1 段) 孰:

(2)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第 3 段) 益:

(3) 或師焉,或不焉。(第 4 段) 或:

(4)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第 4 段) 明:

(5) 余嘉其能行古道。(第 7 段) 嘉:

2. 在《師說》中,韓愈如何運用引用論證指出擇師的原則?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
加說明。(1 分,2 分)
(1)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1 分)

(2) 說明:

(2 分)

3. 試從《師說》中摘錄一個句子,概括擇師的原則,並寫出它與文章主旨的關係。(1 分,
6 分)提示:先寫出主旨,略加解説,然後指出句子如何回應主旨。

(1) 句子: (1 分)

(2) 與主旨的關係:

(6 分)

4. 本文善用對比,試歸納課文內容完成下表。(9 分)

1
段落 對比內容 對比的性質

 A 不同階層 ○
以擁有過人智慧的古聖人尚且願意從師學習,對比當時智慧不
B 不同時代 ○
第3段 及古聖人的一般人恥於從師學習。結果聖人更加有智慧,一般
C 事情輕重 ○
人更加愚昧,論證從師學習的重要。
(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不同階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不同時代 ○
第4段
C 事情輕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分)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不同階層 ○
B 不同時代 ○
第5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事情輕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分)

(3 分)

2
3《師說》照應緊密,結構嚴謹,試摘錄原文,然後說明第 6 段跟上文各段的內容怎樣互相呼
應。(11 分)
第6段 摘錄上文呼應之句子 說明
 第 2 段: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指出擇師的標準應是該位老師是否領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會「________(1 分)」,聖人只要遇

聖人無常師。 (1 分) 到有「________ (1 分)」的人,就以

他為師,所以並沒有__________ (1

分)的老師。

 第 1 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師郯子、萇
弘、師襄、老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分)
 以孔子為___________ (1 分),說明古
郯子之徒,其賢不  第 3 段:
及孔子。孔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的聖人、學者也跟從老師學習。
「三人行,則必有
我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分)

 第 2 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重申領會_________ (1 分)有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 分),只要那人比自己
聞道有先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1 分)可以跟從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分)

3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故事補充
(1)孔子師郯子
  事見左傳:魯昭公十七年秋,郯國國君來朝見昭公,昭公和他一起用餐。飲宴間,昭公請教他說:
「少皞氏用鳥作官名,是何原因?」郯子說:「少皞氏是我的祖先,所以我知其因。從前黃帝是用雲
來紀官,所以他的官名全是雲名;炎帝用火來紀官,他的官名全是火名;共工氏用水來紀官,他的官
名全是水名;大皞氏用龍來紀官,他的官名皆是龍名。我的高祖少皞鷙即位時,鳳鳥正好飛來,所以
官名全用鳥名。鳳鳥氏是曆正(管理曆法);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伯趙氏管夏至、冬至;青鳥氏
管立春、立夏;丹鳥氏管立秋、立冬。祝鳩氏是司徒(負責督導人民),雎鳩氏是司馬(執掌司法),
鳲鳩氏是司空(管理土木工程),爽鳩氏是司寇(負責拿捕盜賊),鶻鳩氏是司事(管理農工商人)。
這五鳩,是治理人民的。五種雉鳥等於五個工正(掌理百工的官吏),是為便利器物使用,統一度量
衡,使人民和平的。九扈做九農正(管理農業的官),是安置人民不讓其放縱的。從顓頊以來,不能
記遠古的事情,就從近古開始記錄,官名全是以與民事有關的來命名,因為已無法照從前的方式命
名。」孔子聽說他們談論的內容,就去拜見郯子向他學習,不久後就告訴人說:「我聽說:『在天子
那裡所失去記載的古代官制,這官制學問還保存在遠方的小國』,這是很對的。」此即孔子向郯子請
教少皞氏以鳥名官的典故。

(2)孔子訪樂於萇弘
  孔子至周,欲考禮樂之所極,曾訪樂於萇弘,事見孔子家語觀周。孔子家語辯樂解中亦記載孔子
與周人賓牟賈談論武樂,孔子自言對武樂的了解乃得自於萇弘。

(3)孔子學琴於師襄
  孔子曾向魯國太師師襄(又稱師襄子或擊磬襄)學鼓琴。其學文王操之過程詳載於孔子家語和史
記孔子世家中。內容大略是孔子學琴於師襄,一連十天都沒進展,師襄子說:「可以進學一層了。」
孔子說:「我已學會了樂曲,但技巧還未能掌握。」過些時候,師襄子說:「已學得樂曲的技巧,可
以進學一層了。」孔子說:「我還沒能領會該曲的意趣所在。」過些時候,師襄子又說:「你已領會
了樂曲的意趣所在,可以進學其餘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一個人。」又過
了一些時日,孔子一副安詳虔敬、有所深思的樣子,又愉悅陶然的像是視野情志高遠似的,說道:
「我已體會出作曲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他的容貌黑,身材高,經常把目光投向遠方,也像統治四方
的王者,這不是文王,有誰能如此呢?」師襄子離開座位,恭敬的對孔子說:「我老師原來說過,這
是《文王操》(歌頌周文王的琴曲,已失傳。)啊!」

(4)孔子問禮於老聃
  老聃即老子,其人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故孔子欲師之,曾與南宮敬叔一起至周,
向老聃學禮。老子告訴孔子說:「你所說的,那人和他的骨骸都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而且
君子得明君就駕車服冕,不得志就像蓬草隨風轉移。我聽說:『善於做生意的商人把寶貨深藏,不給
別人看見,彷彿什麼都沒有似的,君子有美好的品德,而其容貌謙退像個愚魯的人。』拋去你的驕氣
和慾望,這些對你並沒有好處。我所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罷了。」
  孔子學成,告別周時,老子贈言給孔子,告訴他說:「一個聰明又能深思明察的人,卻幾乎喪生,
那是因為喜好譏諷議論別人的緣故;學問淵博識見廣大的人,卻讓危險來到身上,是因喜好揭發別人
的惡事。做人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不該只想到自己;做人臣的,應該心存君上,不能只顧自身。要
用行舍藏,不讓人憎恨自己,保全臣節。」
  孔子離開周以後,告訴他的弟子說:「鳥,我知道牠能飛天;魚,我知道牠能游水;獸,我知道
牠能奔跑。會游的,可以用釣線去釣;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至於龍,我沒辦法知道怎麼捕捉牠。
牠是乘駕風雲而飛騰上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他就好像龍吧!」
  孔子從周回到魯國後,門下學生就日益增多了。
  禮記曾子問亦有四篇記載孔子聞諸老聃之言,內容有祭群廟之主的禮、出殯時遇日食的應變、少
年即死者的處理、三年之喪期間應避征伐事等,皆與喪葬之禮有關。

《師説》問答 (A)
姓名: 班別(學號): ( ) 日期: 成績: /35

4
1. 試指出以下句子中粗體字的意義。(5 分)
(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第 1 段) 孰:誰(1 分)
(2)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第 3 段) 益:更加╱越發(1 分)
(3) 或師焉,或不焉。(第 4 段) 或: 有的(1 分)
(4)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第 4 段) 明:明智(1 分)
(5) 余嘉其能行古道。(第 7 段) 嘉:讚許(1 分)

2. 在《師說》中,韓愈如何運用引用論證指出擇師的原則?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
加說明。(1 分,2 分)
(1) 句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1 分)
(2) 說明:引用孔子的話,論證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更有才能或德行,只要對方先領會道理或
有技藝專長,便應虛心向對方學習,( 1 分)聖人孔子尚且向德行不及自己的人學習 ,
一般人更應從師學習。(1 分)

3. 試從《師說》中摘錄一個句子,概括擇師的原則,並寫出它與文章主旨的關係。(1 分,
6 分)
(1) 句子: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1 分)

(2) 與主旨的關係:本文的主旨是藉寫文章贈給弟子李蟠,批評中唐時期士大夫恥於從師
求學的歪風,宣揚從師的必要。(2 分)
文中指出當時的士大夫不願從師求學的原因,包括認為對方不能比自己年輕,若老師
地位比自己低自己會感到羞恥,老師地位比自己高的則有阿諛奉承之嫌。(2 分)
這句反駁了這些錯誤的觀點,指出擇師的惟一原則是對方是否領會「道」,突出從師
的必要。(2 分)

5
4. 本文善用對比,試歸納課文內容完成下表。(9 分)
段落 對比內容 對比的性質
第3段 以擁有過人智慧的古聖人尚且願意從師學習,對比當時智慧  A 不同階層 ○
不及古聖人的一般人恥於從師學習。結果聖人更加有智慧, B 不同時代 ●
一般人更加愚昧,論證從師學習的重要。 C 事情輕重 ○
(1 分)
第4段 以士大夫/時人為子女選擇教師學習句讀/斷句,對比他們自  A 不同階層 ○
己恥於跟從老師學習道理、解決疑惑,論證這種捨本逐末/小 B 不同時代 ○
事願意從師學習,大事不從師學習的做法是不明智之舉。(3 C 事情輕重 ●
分) (1 分)
第5段 以下層人民/從事卑賤職業的人願意互相拜師學習,對比士  A 不同階層 ●
大夫譏笑從師學習的人/不願意從師學習,論證從師學習不應 B 不同時代 ○
計較老師的年齡和地位/突顯時人和士大夫不願意從師學習或 C 事情輕重 ○
恥於互相學習的荒謬/愚昧。 (1 分)
(3 分)

5. 《師說》照應緊密,結構嚴謹,,試摘錄原文,然後說明第 6 段跟上文各段的內容怎樣
互相呼應。(11 分)
第6段 呼應上文 說明
聖人無常師。  第 2 段(原文):道之所存,  指出擇師的標準應是該位老師
師之所存也。(1 分) 是否領會「道 (1 分 ) 」,聖人
只 要 遇 到 有 「 道 (1 分 ) 」 的
人,就以他為師,所以並沒
有固定(1 分)的老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  第 1 段(原文):古之學者必  以孔子為例子 (1 分 ) ,說明古
師襄、老聃。郯子之 有師。(1 分) 代的聖人、學者也跟從老師
徒,其賢不及孔子。  第 3 段(原文):古之聖人, 學習。
孔子曰:「三人行, 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
則必有我師。」 焉。(1 分)
聞道有先後。  第 2 段(原文):生乎吾前,  重申領會道理 (1 分 ) 有先後 (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 分 ) ,只要那人比自己先 領會
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 道理 (1 分 ) ,就可以跟從他學
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1 分) 習。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