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杜甫研究学刊二○○八年第四期                               总第 98期

杜甫战事诗中对待战争的态度

周鸿彦

   〔
摘要 〕  本文以 “战事诗 ” 来指称杜诗中大量涉及战争、战乱范畴的诗歌‚因为
杜甫反映战争、战乱的诗歌已经远远超出 “边塞 ” 与 “战争 ” 的范围。杜甫是最早、
最全面反映安史之乱这场战乱所造成的破坏、灾难的盛唐诗人。对反映战争、战乱这一
重大历史题材‚无论涉及的战争性质‚对待不同战争的态度‚战争爆发的内在因素、战
争造成的各种后果与影响等‚尤其是表现战乱中广大平民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在杜甫的战事诗中都有全面、深刻的表现。
   〔
关键词 〕  战事诗 安史之乱 战争性质 战争态度

  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有大量涉及 的驻扰等等与战争直接相关‚但又有区别
战争边防、边塞战事的诗歌。其中 “三 的战乱内容题材‚却是 “战争诗 ” 难以
吏 ”、 “三别 ”、 《
悲陈陶 》
、 《
悲青坂 》
、 涵盖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战争 ” 作

洗兵马 》等 诗 歌 是 杜 甫 反 映 战 争 的 力 为诗歌内容‚很少直接在诗歌中表现战
作。早年‚杜甫就运用乐府旧题写过前后 场、战斗的具体场面‚大都从表现对战争

出塞 》
‚以及 《
兵车行 》
、 《
自京赴奉先 结果、性质的看法评价的角度来写‚如王
县咏怀五百字 》等涉及边防战事的诗歌。 昌龄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诗人在安史之乱后漂泊到成都‚由于该地 山 ”(《
出塞 》)‚高适的 “战士军前半死生‚
受紧邻西南地区的吐蕃侵扰‚战事紧逼‚ 美人帐下犹歌舞 ” ( 《
燕歌行 》)‚李颀的
而且当时蜀中内乱频繁‚故诗人亦有大量 “胡雁 哀 鸣 夜 夜 飞‚ 胡 儿 眼 泪 双 双 落。
的涉及战争战乱的诗作。杜甫生活在由盛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
转衰的唐朝‚是最早、最全面反映安史之 (《
古从军行 》)等诗都表达了唐人对战争
乱所造成的破坏的盛唐诗人。 “安史之 的不 同 态 度。杜 甫 在 “安 史 之 乱 ” 中‚
乱 ” 历经八年‚这一长时期的战乱‚使 对反映战争、战乱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无
社会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此外‚藩镇割 论涉及的战争性质‚对待不同战争的态
据‚农民起义‚吐蕃对边界的骚扰‚回纥 度‚战争爆发的内在因素‚战争造成的各

1
作者: 周鸿彦‚藏族‚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600
00。
36
命题之法。” 还引到卢元昌的话说 《

种后果与影响等‚尤其在表现战乱中广大 前出
平民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都非常 塞九首 》均 为 “开 边 之 祸 ”‚即 不 义 之
全面、深刻、丰富地用诗歌形式表现出 战。杜甫在 《
兵车行 》中以汉皇讽喻唐
来。 “安史之乱 ” 这一长时期的战争动 皇‚如: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
乱‚构成了杜诗的基本背景‚在对战争、 未已。” 杜甫认为立国是应有疆域的‚而
战乱的描写、感怀、甚至回忆中‚形成了 不是要无限拓边。不应以无数老百姓的生
杜诗基本的价值评判与风格基调。杜甫所 命、鲜血作为代价来彰显天子声威。只要
生活的时代与他的个人遭遇造成了迥异于 能制止 “侵 陵 ”‚能 保 卫 国 防 安 全 就 行
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独特眼光与气度。因 了。不要无谓地杀伐‚不能为了国家疆域
而‚本文以 “战事诗 ” 来指称杜诗中大 面积的扩大而发动战争。这里突出了两层
量涉及战争、战乱范畴的诗歌。 意思:一是强国能保境平安就行了。 “古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杜 来于异域‚镇静示专征。” ( 《
奉送郭中丞
甫也不幸经历了这个于国、于家、于人民 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 》) 这便是
皆痛苦的过程。在这场大动荡之中‚诗人 杜甫一贯的国防主张。在 《
送高三十五
直指时局‚表达了对战争的态度。 书记十五韵 》中杜甫云: “崆峒小麦熟‚
一、安史之乱前杜诗描写战争的价值 且愿 休 王 师。 请 公 问 主 将‚ 焉 用 穷 荒
取向 为。” 虽然每当崆峒麦熟时‚吐蕃动辄扰
唐玄宗后期‚沉溺于声色‚挥霍无 边获麦‚给边境的人民造成生命财产威
度‚很少过问朝政。朝政大权先后落入权 胁‚此时唐王朝出兵‚也算王师。但是杜
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手中‚朝廷政治在倾轧 甫在边疆问题上‚还是主张:“苟能制侵
与争斗中腐朽不堪。正直的士人无法立足 陵‚岂在多杀伤?” 他还请好友高适以书
朝廷;当道的奸佞互相争斗;政权内部‚ 记参谋之职劝谏哥舒翰戒穷兵黩武。另一
已呈分崩之势。统治者奢侈无度‚必加重 层意思包含战争的目的不是 “多杀伤 ”‚
对民间的盘剥‚王公百官豪富大量兼并土 战争只是一种达到和平稳定的手段。战争
地。天宝后期‚不少农民成为失去土地的 这把双刃剑‚总是在胜败双方间都沾满了
流民。在繁荣表象的背后‚隐藏着贫困与 鲜血‚ “边庭流血成海水 ” ( 《
兵车行 》)‚
不公。统治者穷兵黩武‚与邻国战争连年 便是现实的写照。根据 《
杜臆 》
‚这是指
不断‚杜甫坚决反对这种拓边战争。安史 天宝八载哥舒翰攻陷吐蕃石堡城‚但胜利
之乱前约二十年间的对外战争‚基本上是 的背后却是以万余士卒生命作为代价。对
在唐边境上进行的拓边扩土战争。边疆将 于拓边战争‚同时代的李白也有 “君不
领利用玄宗好大喜功的心理不惜杀人流 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
血‚争地夺城。这些战争‚常常是连年不 紫袍。” ( 《
答王十二夜独酌有怀 》)‚和杜
绝‚对战争双方都造成重大的损失与危 甫一致的反对穷兵黩武的态度。开元之
害。杜甫的 《
兵车行 》
、 《
前出塞九首 》 初‚大唐边疆上‚与吐蕃的战争最为频
就是反对这类战争的代表作。 繁。吐蕃从唐高宗时期开始‚便发展为一
关于 《
前出塞九首 》
‚正如仇注引胡 个强盛的王朝‚尽管与唐帝国保持着一种
夏客云: “前后出塞诗题‚不言出师‚而 甥舅关系‚但西域与河西走廊仍然是其向
言出塞‚师出无名‚为国讳也。可为诗家 周边大肆扩张的战略目标。公元 6
70年‚
37
吐蕃侵占了唐朝西域重要据点安西四镇 洲。” 仇注引三山老人胡氏云: “秦山忽
(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武则天时 破碎‚喻人君失道也。泾渭不可求‚言清
浊不分也。” 天下无纲纪‚则长安混沌‚

夺回四镇。此后‚唐朝在西域与吐蕃进行
了一百二十多年的战争。 “君不见青海 不辨皇洲。于是‚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
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 《
兵车行 》)‚开 正愁 ”‚因慈恩寺浮屠前阶‚立太宗 《

元中‚张景顺、张忠亮、崔希逸、黄埔惟 藏圣教序 》碑‚因而回首虞舜‚寓意在
明、王忠嗣等先后破土蕃皆在青海西。因 太宗‚但得到的回应却是 “惜哉瑶池饮‚
此‚杜甫关注战争与时局的同时‚更看到 日宴昆仑丘 ”‚那位被尊为大唐舜帝之后
了战争的另一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 的圣主玄宗却 “日宴昆仑 ”‚高枕无忧‚
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 日日设宴寻欢作乐于骊山‚荒废朝政‚导
马度阴山。” 稍早于杜甫的王昌龄在他的 致大权旁落‚因而‚ “苍梧云正愁 ” 大有
这首 《
出塞 》中传达了悲壮浑成的卫国 李太白 “长安不见使人愁 ” ( 《
登金陵凤
豪情。杜甫更实际地把战争的焦点放在了 凰台 》) 之感。大权旁落‚必然被奸人所
“青海头 ”‚尽管天宝八载哥舒翰攻陷石 利用‚所以有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
堡城属唐朝的国防战争‚但其惨重的代价 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忠君爱
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杜甫对待战争‚尤 国大臣被排斥‚君子如黄鹄‚远去朝廷而
其反对开边战争的态度‚反映出他超出狭 无用武之地。而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隘的民族主义的眼光‚站在人类和平发展 却如随阳之鸟不顾国家利益‚为一己私利
立场上来衡量战争的得失、利弊‚让千百 作稻粱之谋‚祸害苍生社稷‚这也是最终
年后的读者都能从 《
兵车行 》中升腾起 被历史证明了的。这首诗应是杜甫战事中
对和平与秩序的渴望。 最早对时政的预见性分析。杜甫在长安的
二、杜甫对安史之乱战争爆发的预见 奔波流转‚从贫穷的坊巷到贵族的园林;
从 “开元盛世 ” 到 “安史之乱 ”‚从 从重楼高阁竟相奢华的曲江边到征人出发
杜甫旅食京华到安史之乱前这段日渐沉沦 的咸阳桥‚他对社会阶级间贫富差距的巨
而日益接近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经历‚正 大悬殊和极端对立‚以及对这种尖锐的社
是唐王朝从极盛繁华到风雨飘摇的过渡时 会矛盾和背后隐藏的政治原因‚一一做了
期。此时杜甫敏锐地感受到了时局的变 警示。 《
丽人行 》中 “绣罗衣裳照暮春‚
动‚在他的诗歌中‚表现了一个关心国家 蹙金孔雀银麒麟 ” 的奢华装扮‚ “水精之
民族命运的一介儒士‚对社会发展动向所 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 ” 的穷奢极
具有的远见卓识。 侈‚最后揭示出 “姊妹弟兄皆列土 ” (白

同诸 公 登 慈 恩 寺 塔 》作 于 天 宝 十 居易 《
长恨歌 》) 的腐朽统治。 “杨花雪
载‚杜甫进献 “三大礼赋 ” 之后‚在安 落覆白 ‚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
禄山攻陷京师之前。全诗以 “高标跨苍 绝伦‚慎莫近前丞相瞋。” 暴露出杨氏家
穹‚烈风无时休 ” 岌岌乎有飘摇析崩之 族的骄纵荒淫与唐王朝外戚专权的昏庸朝
惧总 起 全 篇。登 高 临 绝 的 天 上 景 象 是 政。 “却 嫌 脂 粉 涴 颜 色‚淡 扫 娥 眉 朝 至
“七星 在 北 户‚河 汉 声 西 流。羲 和 鞭 白 尊 ” (《
虢国夫人 》) 直刺唐玄宗的荒淫‚
日‚少昊行清秋 ”。然而‚ “秦山忽破碎‚ 影射了唐王朝在歌舞升平的表面下的岌岌
泾渭 不 可 求。 俯 视 但 一 气‚ 焉 能 辨 皇 可危。
38
朝政的腐败昏聩虽然还被表面上歌舞 玄宗的昏聩‚因而‚边将无事生非‚邀功
升平的太平景象所掩盖‚但杜甫在 《
奉 奉主。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 ( 《

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和 《
自京赴奉先 出塞 》其四 )。一方面‚安禄山不断征侵
县咏怀五百字 》对大唐 “山雨欲来风满 奚、契丹两蕃‚骗契丹诸酋长赴宴‚毒死
楼 ” 的飘摇动荡的局势作了客观的分析。 他们‚先后杀数千人‚将首级献到京师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这里不仅仅 捷‚蒙骗玄宗‚邀功奉主。玄宗甚至在叛
表现了杜甫对老百姓的同情‚而是一种贫 乱前夕还对杨国忠说: “禄山‚朕推心待
富的对比的概括‚也是对社会矛盾潜伏危 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藉其镇遏‚朕
机的高度概括‚这两句 “黄金铸成的诗 自保之‚卿等勿忧也!” 另一方面‚由于

歌 ” 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因果关系。当杜 “重高勋 ” 导致不顾战争意义‚不顾国家


甫回到奉先县家中时:“入门闻嚎哭‚幼 安危‚在重赏之下兵士也可能反叛朝廷‚
子饿已卒 ”‚连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 倒戈相向‚“禄山将叛‚滥赏士卒‚人驱
伐 ” 的杜甫都哀叹 “所愧为人父‚无食 于利‚上破国而下覆宗‚不详莫大焉。”

致夭折 ”‚那么‚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可 “主将 位 益 崇‚气 骄 凌 上 都‚边 人 不 敢


想而知了。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 议‚议者死路衢。” ( 《
后出塞 》其四 ) 气
这里的悲哀‚不再是杜甫的个人遭遇‚而 骄凌上都的安禄山‚已经重兵在握‚又取
是整个社会的的悲哀。杜甫在 《
奉同郭 得玄宗的高度信任‚当然骄横跋扈、野心
给事 汤 东 灵 湫 作 》的 诗 末 尾 以 金 蛤 蟆、 勃勃。而朝廷对安禄山姑息养奸‚终于养
长黄虬出没来讽喻安禄山的反叛迹象。当 虎遗患。其五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
唐王朝的统治者们还沉湎于豪奢竟侈中 昏。”‚此 时 叛 乱 已 露 端 倪‚ 终 于 作 为
时‚安禄山的反叛野心却再也按捺不住。 “良家 子 ” 的 主 人 公 不 忍 辜 负 大 唐‚便
李白在 《
古风 》其十九首中写到:“俯视 “中 夜 间 道 归 ”‚被 叛 军 践 踏 过 的 地 方
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 “故里但空村 ”‚尽管 “穷老无儿孙 ”‚但
尽冠缨。” 陈贻焮认为杜诗中最早写到安 还是庆幸 “恶名幸脱免。” 杜甫以一个参
禄山 反 叛 之 心 的 是 天 宝 十 四 载 的 五 首 军入伍到安史之乱爆发前的一个忠于唐朝

出塞 》 ‚仇注认为末章是举兵犯顺后

的士兵的经历‚深刻地反映了大唐王朝的
事‚应当是天宝十四载冬作 。 《
后出塞 》

军事局面在表面的平静下‚却掩盖不住内
这五首诗‚可以看作反映大唐国防政治的 忧外患、危机四伏、一触即发的动荡局势。
组诗。其一写主人公 “召募赴蓟门‚军 三、杜甫批判一切破坏大唐统一的分
动不可留 ” 的毅然从军‚怀着 “及壮当 裂行为
封侯 ” 的雄心壮志。其二经过 “朝进东 (一 ) 杜甫对安禄山反叛行为的批判
门营‚暮上河阳桥 ” 短暂的新鲜、兴奋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经历了空前
后‚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 顿时军 的浩劫。安史叛军转眼就占领了北部地
中严肃的气氛‚战争的残酷无情‚驱散了 区‚两京沦陷。对于敌人气势汹汹的进
新奇与兴奋。其三 “古人重守边‚今人 攻‚杜甫虽一向反对杀伐‚但此时战争性
重高勋 ”‚是对天宝年间边防战事的真实 质已发生变化‚深知必须运用武力保家卫
写照。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 国。所以‚杜甫希望朝廷领导抗战‚鼓励
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开玄冥北‚指出 将士英勇杀敌‚支持百姓积极平叛‚自己
39
也就抗战大计‚出谋献策。 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 》)‚甚至
在平叛战争中‚杜甫和老百姓一起盼 对交情颇深的严武说: “公若登台辅‚临
望官军收复失地‚尤其是收复两京‚因为 危莫爱身。” ( 《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 显
这不仅是唐王朝的政权象征‚更是唐人精 示 杜 甫 “健 儿 宁 斗 死‚壮 士 耻 为 儒。”
神的支撑。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 (《
贻华阳柳少尉 》) 在大敌当前‚同仇敌
官军至。” ( 《
悲陈陶 》) 杜甫希望唐军稳 忾的斗志与运筹帷幄的战略韬识。
操胜券‚打有把握的胜仗: “焉得附书于 当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兵溃邺城下
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 ( 《
悲 青坂 》)。 时‚诗人亲见洛阳一片慌乱‚百姓惊散‚
杜甫在 《
塞芦子 》中从当前局势出发提 生灵涂炭。杜甫认识到‚只靠官军是不够
出防御大计:“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 的‚要消灭叛军‚全民族抗战是必要的。
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 为唐统治者 当他从洛阳返回华州见到到处都在征兵、
指出了时局危机‚若迂回包抄西北‚则崤 抓人‚以致不分老幼病弱。他在同情人民
函不得‚暗指肃宗之灵武。 “延州秦北户‚ 在战争中饱受苦难的同时‚又从另一更高
关防 犹 可 倚。 焉 得 一 万 人‚ 疾 驱 塞 芦 的、全局的高度着眼‚劝慰鼓励人们走上
子?” 芦子关在战略地位上极其重要。只 战场、投身抗战‚争取战争的早日结束。
要塞断芦子关‚就可阻遏敌人西进之路。 经过多年的苦战‚人丁骤减‚ “新安吏 ”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既可以防 召募的是绝短小的 “中男 ”‚因为 “县小
守叛军‚也可以牵制吐蕃‚所以杜甫强 更无 丁 ”‚杜 甫 深 深 地 同 情 这 些 孩 子:
调:“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谁能叫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但还是安
帝阍‚胡行速如鬼!” 其万分焦急的心情 慰他们: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
与 “忍待明年莫仓卒 ” 一样企盼着统治 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
新婚别 》中‚
者能尽快抓住战机‚有把握地歼灭叛贼。 新媳妇与丈夫 “暮婚晨告别 ”‚连为人妻
在过潼关时‚关吏向杜甫介绍潼关的坚固 的身份还需明确‚拜见公婆还尚羞怯‚便
的防御工事:“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要与一夜之夫告别。随夫前往军营吧‚又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 担心影响士气‚最后还是鼓励丈夫 “勿
窄狭 容 单 车‚ 艰 难 奋 长 戟‚ 万 古 用 一 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此时‚杜甫不
夫。” ( 《
潼关吏 》) 险要的关隘确实有以 得不从客观情况考虑‚不得不站在更高的
一当十的优势‚然而‚胜败不仅仅依靠地 角度‚即整个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上来看
利‚关键还在于将领的运筹帷幄‚所以‚ 待募兵充军这样的事情。
杜甫联系哥舒翰四年前在潼关被安禄山大 这是一场唐王朝的平定叛乱分裂‚维
败‚连他自己也成了安禄山的俘虏史实‚ 护统一的战争‚具有正义性‚所以得到广
便对关吏嘱咐;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 大人民的支持。杜甫也以 “济时敢爱死?
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同 时‚ 寂寞壮心惊!” ( 《
岁暮 》) “哀鸣思战斗‚
杜甫把复国的希望寄托于边将 (李嗣业 迥立向苍苍 ” (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五 )
等人 ) 的身上: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 “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 ( 《
寄董卿
祸乱非公谁?” ( 《
徒步归行 》)‚包括好友 嘉荣 》) 蕴涵着急于杀敌参战的忠心报国
赴任‚杜甫也寄以杀敌立功的愿望:“安 的诗人形象。
边仍扈从‚莫作后功名。” ( 《
奉送郭中丞 (二 ) 杜甫对吐蕃入侵的批判
40
正当唐政府边兵内调‚把主要力量用 成都人民身陷吐蕃威胁之中。
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西方的吐蕃、党 (三 ) 杜甫对藩镇割据的反对与批判
项就乘机向东发展势力‚以至凤翔 (今 “安史之乱 ” 历经八年‚但它造成的
陕西凤 翔 ) 以 西‚邠 州 (今 陕 西 彬 县 ) 藩镇割据的恶劣后果却并没有就此结束。
以北的地方‚已失去控制。杜甫携家流寓 杜甫坚决反对这种分裂国家的行为: “沧
秦州‚对 吐 蕃 的 入 侵 表 示 强 烈 的 愤 慨。 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 ( 《

“降虏 兼 千 帐‚居 人 有 万 家。马 骄 珠 汗 将五首 》其三 )‚沧海、蓟门一带‚仍被
落‚胡舞白题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 归降的安史余党李宗臣、田永嗣、薛嵩、
夸 ”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三 )‚边塞要 李怀仙、李正已等所盘据‚他们拥兵割
地降戎与居民杂居‚胡马矫健‚胡儿骄 据‚自设将吏‚不向朝廷缴纳贡赋‚实际
狂‚降 虏 强 盛‚边 事 可 危。 “警 急 烽 常 并未归顺朝廷‚所据地区未归入国家版
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 图。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翊圣
威。” (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八 ) 吐蕃 朝 ” (《
诸将五首 》其四 )‚“炎风 ”‚指南
与唐王朝的关系很清楚‚是甥舅关系‚但 边疆土; “朔雪 ”‚指北边疆土。 “天王
吐蕃反复无常‚入侵骚扰‚这是杜甫对吐 地 ”‚春秋时称周天子为天王‚以借指当
蕃的呵责‚也是反对其入侵行为的愤慨。 代君主‚即 《
诗经 ·小雅 ·北山 》所谓:
杜甫入蜀后‚虽然成都的富庶是肯定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又联系到上
但这里与吐蕃临界‚川西时局时时告紧。 一首中的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
吐蕃吞并了北庭、安西的大片土地‚河湟 尽尧封 ” 即祖国领土不容分裂、不容他
地区也丧失了。松、维、保三州成了吐蕃 人盘据任何一方‚勉励诸将为国效命‚恢
进窥的跳板‚以期觊觎中原。终于‚朝廷 复国家旧有版图。在平定安史叛乱的七、
派检查使来西川‚因为松、维、保三州的 八年间‚唐朝的军事力量的分布被严重破
安危直接牵涉整个西南的局势。 “兵革未 坏‚地方军阀拥兵自重‚与朝廷抗礼‚军
息人未苏‚天子亦念西南隅‚吐蕃凭陵气 阀间 经 常 发 生 混 战。 肃 宗 上 元 二 年
颇粗‚窦氏检查应时须。” ( 《
入奏行赠西 (7
61) 梓州刺史段子璋反‚成都府尹崔
山检查使窦侍御 》) 但是‚吐蕃终于还是 光远的部将花惊定‚在平定段子璋的战斗
围攻了松、维、保三州‚还不 断 进 窥 成 中勇猛异常‚事后恃功大掠东蜀‚造成混
都‚ 《
对雨 》
、 《
紧急 》
、 《
愁坐 》
、 《
王 乱。代宗宝应元年 (7
62) 剑南兵马使徐
命》
、 《
征夫 》
、 《
西山 》
、 《
遣忧 》
、 《
巴 知道反‚川西外受吐蕃骚扰‚内有军阀混
山 》都是对这种局势的关注。 “和亲知计 战。严武第三次回到成都‚平复大乱‚同
拙‚公主漫无归‚青海今谁得‚西戎实饱 时吐蕃也退出边境。但是‚一年后‚严武
飞。” ( 《
警急 》) “蜀将分旗鼓‚羌兵助 死去‚川中的大乱重新开始。军阀争做节
铠鋋‚西南背和好‚杀气日相缠。” ( 《
西 度使‚郭英 诛大将王崇俊‚且召西山都
山三首 》其一 ) 杜甫在谴责 “西戎甥舅 知兵马使崔旰还成都‚旰不从‚宣言郭英
礼‚未敢背私恩 ” 的同时‚也希望严武 反。 “于是帅所部五千余人袭成都……
能解 三 州 之 围‚但 严 武 又 离 开 了 成 都‚ 英 大败。旰遂入成都……邛州牙将柏茂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 ( 《
奉送严 琳‚泸州牙将杨子琳‚剑州牙将李昌巎‚
公入朝 》) 严武的整军练武之术的落空使 各举兵 讨 旰‚蜀 中 大 乱。” “大 将 赴 朝

41
廷‚群小起异图。……西卒却倒戈‚贼臣 兵铸农器‚今古岁方宁。” ( 《
奉酬薛十二
互相诛‚……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丈判官见赠 》)‚杜甫希望停止战争‚恢
一国实三公‚万 人 欲 为 鱼。” ( 《
草 堂 》) 复生产‚让老百姓能休养生息‚国家才能
军阀目无朝廷‚互相残杀‚各拥专城‚唯 长治久安。即便在处理大唐和吐蕃的问题
我独尊。大敌当前‚不是同仇敌忾共同抗 上‚杜甫也反复强调 “甥舅 ” 关系‚希
敌‚反而争权夺利‚破坏国家统一‚使老 望政治解决‚而不是直接诉诸武力。 “西
百姓深陷兵燹之灾。 “鬼妾与鬼马‚色悲 南背和好‚杀气日相缠。” ( 《
西山 》其
充尔娱。” 这种惨痛与残酷的局面正是蜀 一 )‚杜甫表现汉蕃局势紧张的前提‚也
中 老 百 姓 的 处 境。 后 来‚ 永 泰 元 年 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到汉蕃的统治上层不念
(7
65) 杜甫所作 《
三绝句 》
‚也揭露了这 旧好‚才是发动战争的原因。 “慎勿吞青
段军阀横行‚民不聊生的兵戈之乱。 “前 海‚无劳问越裳。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
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 阳。” ( 《
有感五首 》其二 )‚站在历史发
随据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殿前兵 展的立场‚杜甫主张和平秩序‚反对战争
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 武力‚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
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
三绝句 》) 用。” ( 《
洗兵马 》)‚安史之乱后‚杜甫主
在这样一个天昏地暗的社会里‚军阀的混 张正义的战争‚尽管战争也是结束战争的
战‚吐蕃的侵略‚地方官吏的搜刮‚老百 手段‚但杜甫站在人类发展的立场上渴望
姓就像砧板上的鱼肉‚在官兵、军阀、异 和平‚主战的目的也是为了尽快地结束战
族的涂炭下苟延残喘。 争‚其进步性和人民的立场为战事题材的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丧乱死 诗歌构筑起一座巨大的历史丰碑‚让千百
多门‚呜呼泪如霰。” ( 《
白马 》) 此诗反 年后的读者都能在诗歌中更多地认识和了
映大历五年杜甫在湖南‚潭州军阀混战‚ 解历史‚升腾起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
主将 崔 瑾 被 臧 蚧 所 杀 之 事。 “重 镇 如 割
据‚轻权绝纪纲。军州体不一‚宽猛性所
将。” ( 《
入衡州 》) 正是军阀混战‚荼毒 注释:

生灵‚造成 “丧乱死多门 ”。百姓或死于 ①②⑤⑦ 仇 兆 鳌 《


杜诗详注 》
‚北 京:中 华 书
局‚1999.
寇贼‚或死于官兵‚或死于沉重的赋役‚
③朱东润‚ 《
杜甫叙论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或死于饥饿‚或死于奔窜流寓‚或死于寒
社‚2006.
暑曝露‚总之‚战乱与混乱导致社会极度
④陈贻焮 《
杜甫评传 》 (上 )‚北京:北京大学
动荡‚百姓苦不堪言。
出版社‚2003.
杜甫反对战争‚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⑥⑧司马光‚ 《
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十七、二百
只有在迫不得已、大兵压境时‚才呼吁以 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2.
战反战‚用武力解决问题。除了主张用军
事镇压安史叛乱外‚杜甫从来都主张政治
要与战争联合‚先是政治解决‚最后再诉 责任编辑 彭 燕
诸武力。 “吾闻聪明主‚活国用轻刑。销

4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