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热处理设备与自动控制》复习要点

热处理设备与自动控制考试题型:
填空题 20 分
名词解释 10 分 5 个
判断题 10 分 10 个(可能丢分多一些,就易错吧)
简答题 8 个 5 分一个
综合题 3 个题 一个 10 分

复习:
1. 针对 8 次作业掌握好,问题不大,所有东西都在 8 次作业中
2. 每一章的问答题(课堂上),要看一下,可能在这些里面

第一章:热处理电阻炉
1.热处理炉的分类:①按热能来源:电阻率、燃料炉;②按工作温度:低温炉(≤
650℃)、中温炉(650-1000℃)、高温炉(>1000℃);③按炉膛介质:自然介质
炉、盐浴炉、可控气氛炉、真空炉;④按生产用途:退火炉、正火炉、淬火炉、
回火炉、渗碳炉、氮化炉;⑤按电源频率分:工频炉、中频炉、高频炉、超音频
2.热处理电阻炉的基本类型:①周期式电阻炉(箱式炉、井式炉、台车式炉、罩
式炉)②连续式电阻炉(输送带式、推杆式、震底式、辊底式、步进式、转底式、
牵引式、滚筒式)
炉膛尺寸
3. 周期式热处理炉功率分配方案(重点)
为了保证炉膛内温度均匀和满足热处理工艺要求,电阻炉的功率应根据具体条件
适当分配,常对炉子各部分输入不同功率,分区布置电热元件,必要时还需分区
控温。
(1)箱式电阻炉:①对于炉膛长度不超过 1 m 的炉子,一般可将功率均匀分配
在炉内两侧墙和炉底上;②对大型的箱式炉,通常在炉门口处增加一些功率,即在
炉长 1/4~1/3 处,其功率比平均功率增加 15%~25%,大型箱式炉可在炉门上分配一
些功率;③布置电热元件炉壁上的功率负荷在 20~25kW/m2,功率负荷过大时电

1
热元件布置也有困难,会缩短炉壁寿命。
(2)井式电阻炉:井式电阻炉的炉口附近及炉底处温度常常偏低,对没有强制对
流的井式炉应当在炉子的上部与下部适当增加一些功率。为了保证井式炉上下炉
温均匀,通常采用分区控制。
(3)连续式电阻炉:各区域的功率分配为加热区>均热区>保温区。
4.加热元件
金属电热体:铁铬铝系、镍铬铝系、钨钼系。
非金属电热体:硅碳类、硅钼系、碳系。
5.真空热处理炉
(1)加热元件:镍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钼、钽、钨、硅碳棒、硅钼棒、石墨
辐射传热,工作环境好,但高温下易挥发,防止真空放电
镍铬合金和铁铬铝合金在真空中只能用于较低温度和中度真空范围
钼、钽、钨在真空中加热容易挥发,相应的使用温度降低
硅碳棒真空使用温度为 1400℃,短时 1600℃, 硅钼棒真空中 1300℃发生软化
石墨电极真空中超过 2400℃会迅速挥发
(2)结构:炉体是薄壳受压容器
尽可能采用圆筒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好,焊缝少
炉壳设有水冷装置,吸收热量,防止高温变形(水冷管或冷却夹层)
炉壳上尽量少开孔或不开孔,减少泄漏的机会
炉壳内壁设计温度一般低于 150℃,保证焊缝的气密性和强度
(3)隔热元件:全金属隔热屏、夹层式隔热屏、石墨毡隔热屏
6.真空:在给定的空间内低于一个大气压力的气体状态。
真空度:真空状态下气体的稀薄程度,用压力表示。
1 atm=101325 Pa=0.97 kg/cm2,1 bar=105Pa,1 Torr=133 Pa=1 mmHg
7.真空区域:低真空(1.33×10~1.33×103 Pa)、中真空(1.33×10-2~1.33×10 Pa)、
高真空(10-4~1.33×10-2 Pa)、超高真空(<10-4 Pa)
8.真空泵:利用机械、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对被抽容器进行臭气而获得
真空的器件或设备。
9.机械真空泵(变容真空泵):往复式真空泵、旋转式真空泵(油封式真空泵、液

2
环真空泵、干式真空泵、罗茨真空泵)
动量传输泵:分子真空泵(牵引分子泵、涡轮分子泵、复合分子泵)
10.真空炉按炉子结构与加热方式分:外热式真空热处理炉、内热式真空热处理炉
11.真空炉的原理
外热式真空热处理炉:炉体结构基本与普通箱式炉类似,将盛放工件的密封炉罐
抽成真空状态,并严格密封
内热式真空热处理炉:发热体、辐射隔热屏热处理工件全部密封在水冷炉壁的真
空室内,实现快速加热和冷却,也称冷壁真空炉
12.真空测量计:绝对真空计、相对真空计
常用静态变形真空计、静态液体真空计、压缩式真空计(绝对真空计)、热传导
真空计、电离真空计、气体放电真空指示器
13. 加热元件的选择(材料、表面负荷)
电热体表面负荷:电热元件单位表面积上发出的功率
14. 感应热处理中高频电流的特点?
高频电流的特点主要有集肤效应、邻近效应、圆环效应和尖角效应。
① 集肤效应。交流电流通过导体时,在导体表面电流最大,越向内部电流密度
越小。
② 邻近效应。两个通过交流电流的导体彼此相距很近时,电流向一侧集中。
③ 圆环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环形导体时,电流在导体横截面上的分布将发生
变化,此时电流仅集中在圆环的内侧。
④ 尖角效应。当感应器与工件间的距离相同,在工件尖角处的加热强度远较其
它光滑部位强烈,往往会造成过热。尖角效应是由于磁力线易集中在尖角处,
感应涡流较大。
15. 感应炉的基本选择
工频感应加热设备:50Hz,淬硬层深度大于 10mm
中感应加热设备:500-10000Hz,淬硬层深度 5mm
高频感应加热设备:100-1000kHz,淬硬层深度小于 3mm
超音频感应加热设备:10-100kHz
16. 真空炉部分不仅仅是作业,组成、系统、概念要复习

3
第二章:温度的检测(重点章节)
1. 热点效应
①塞贝克效应。两种不同金属组成闭合回路,且两接触点具有不同温度时,
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产生电动势。
②珀耳帖效应。当有电流通过不同的导体组成的回路时,除产生不可逆的焦
耳热外,接触点会出现吸热或放热现象。
③汤姆逊效应。当电流通过一个具有温度梯度的导体时,整个导体上有吸、
放热现象。如果电流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温度升高方向)一致,就吸热,
反之,则放热。
2.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1)接触电动势:两种不同的金属互相接触时,由于不同金属内自由电子的
密度不同,在两金属 A 和 B 的接触点处会发生自由电子的扩散现象,产生浓
度差造成的电动势;同时,不同金属电子的逸出功不同,形成逸出功差电动
势。浓度差电动势和逸出功差电动势叠加形成接触电动势。
(2)温差电动势:同一导体的两端温度不同时,高温端的电子能量要比低温
端的电子能量大,因而从高温端跑到低温端的电子数比从低温端跑到高温端
的要多,结果高温端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低温端因获得多余的电子而带负
电,形成一个静电场,该静电场阻止电子继续向低温端迁移,最后达到动态
平衡。因此,在导体两端便形成温差电势。
3. 热电偶材料的特性:①热电特性温度;②大的热电势,热电势与温度最好呈
直线关系;③耐热性、抗氧化性、抗还原性和抗腐蚀性好;④复制性好,热
电势与温度要保持不变或在较小范围内变化;⑤工艺性和焊接性好
4. 高温炉用铂铑-铂热电偶,中温炉用镍铬-镍硅热电偶,低温炉用镍铬-考铜
热电偶
测温高低:钨铼系>铱铑系>铂铑-铂铑>铂铑-铂>镍铬-镍硅>镍铬-考铜
5. 热电偶结构组成
普通型热电偶:热电极、绝缘子、保护管、接线盒、补偿导线
铠装热电偶:热电极、绝缘材料、金属保护管加工成整体
6. 热电偶四个定律与价值
①匀质导体定律:如果热电偶回路中的两个热电极材料相同,无论两接
4
点的温度如何,热电动势为零。实用价值:检验两个热电极材料成分是否相
同,也可以检查热电极材料的均匀性。
②中间导体定律: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导体,只要第三种导体的
两接点温度相同,则回路中总的热电动势不变。实用价值:可以方便地在回
路中直接接入各种类型的显示仪表或调节器,也可以将热电偶的两端不焊接
而直接插入液态金属中或直接焊在金属表面进行温度测量。
③标准电极定律:如果两种导体分别与第三种导体组成的热电偶所产生
的热电动势已知,则由这两种导体组成的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动势也就已知。
实用价值:只要测得各种金属与纯铂组成的热电偶的热电动势,则各种金属
之间相互组合而成的热电偶的热电动势可直接计算出来。
④中间温度定律:热电偶在两接点温度 t、t0 时的热电动势等于该热电
偶在接点温度为 t、tn 和 tn、t0 时的相应热电动势的代数和。实用价值:为
补偿导线的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7. 补偿导线的计算(反接热电偶不考)
8. 按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不同,测温元件分为:热电阻(导体)、热敏电阻
(半导体)

9. 热电阻的基本工作原理:电阻值与温度 ,不同热电

阻,不同温度范围内该关系可以简化
10. 常用热电阻:铂电阻、铜电阻

第三章:动圈式温度仪表
1. 动圈式仪表:毫伏计式(配热电偶)、不平衡电桥式(配热电阻)
2. 动圈式仪表组成:测量机构、测量桥路、电子调节电路
3. 测量机构组成:动圈测量机构、测量电路
4. 测量电路组成:内阻、外阻
内阻(定值):量程电阻、温度补偿电阻、动圈电阻
外阻(定值):热电偶电阻、连接导线电阻、外界电阻(可调,保证外阻定值)
5. 电子调节电路组成:偏差检测机构、高频振荡器、检波与直流放大器、继电

5
6. 断偶保护:配有热电偶的动圈式仪表,在生产实际中很有可能产生热电偶回
路断线问题,当热电偶回路断线时,表头动圈无电流流过,无温度指示、温
度控制失灵。最终可能造成 “跑温 ”
7. 动圈式仪表的调校:调试机械零点、仪表平衡的校验、示值检查、断偶保护
作用检查、控制部分整机调试
8. 仪表使用要求:外接电阻符合仪表要求、机械零点的正确调整、正确接线(补
偿导线不可不用,不可反接)

第四章: 电子自动平衡指示调节仪表
1. 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根据平衡法,将被测电势与已知标准的可调电压相比
较,当两者的差值为零时,被测电势就相等于标准电压

2. 定标 开关打到 1,调节 RJ 使 Ig 为 0,I=ES/RG,开关再打

到 2,进行测量算 EX
3. 手动直流电位差计的组成:工作电流回路、校准工作电流回路、测量回路
4. 手动直流电位差计、自动平衡式显示仪表
5. 自动平衡式显示仪表的基本形式:电子电位差计(XW 系列,配热电偶)、电
子平衡电桥(XQ 系列,配热电阻)、差动线圈
6. 电子自动平衡指示调节仪表按测量线路分类:①直流电位差计线路;②直流
电桥线路;③交流电桥线路;④交流电压平衡线路
7. 电子自动平衡指示调节仪表的基本单元(组成):测量电路、放大电路、可逆
电机、指示与记录机构、调节器、同步电机(记录纸)
8. 测量不同参数选择不同的变送器
9. 电子电位差计的测量桥路(双回路测量线路):上支路(4mA)、下支路(2mA)
10. 下支路作用:进行热电偶冷端温度的补偿,避免冷端温度变化造成的误差

6
11.

第五章:热处理炉温的自动控制(重点章节)
1. 调节系统:位式调节、PID 调节
2. 位式调节的分类:二位式自调系统、三位式自调系统、超前位式自调系统
3. PID 调节:比例调节、积分调节和微分调节为一体的调节方式,调节平稳,
控制精度高
比例调节 积分调节 微分调节
输出信号与输入信
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变
输 出 信 号 与 输 入 信 号 号的积分成正比,
化率成比例关系,∆𝐼 =
成 比 例 关 系 , ∆𝐼 = ∆𝐼 = −𝐴 ∫ ∆𝜎𝑑𝑡 ,调 𝑑∆𝜎
−𝐾𝑃 ,调节器输出信
𝑑𝑡
特 −𝐾𝑃 ∆𝜎,调节器输出信 节器输出信号∆𝐼,调
号∆𝐼,调节器输入的偏
性 号∆𝐼,调节器输入的偏 节 器 输 入 的 偏 差 值
差值∆𝜎,比例系数𝐾𝑃
差值∆𝜎,比例系数𝐾𝑃 ∆𝜎,比例系数𝐴
时间 t
时间 t

不能迅速克服干扰 对动差具有强烈有力的

引起静差 对被测量的影响, 调节作用,对静差无能

调节时间长 为力

解 在比例调节的基础上
加入微分调节
决 加入积分调节(克服静

7
方 差);提高给定温度(减
法 小静差)

4. 比例调节的比例带𝛿𝑃 :放大倍数𝐾𝑃 的倒数,衡量比例调节作用的范围和强弱,


是百分数
1
𝛿𝑃 =
𝐾𝑃
测量值 − 给定值
∆𝜎 = × 100%
仪表全量程
5. 比例带越小,调节器的放大倍数越大。当比例带小于 1%时,比例调节就可看
成位式调节。
6. 比例调节的静差:干扰产生后,炉温恢复到稳定后的数值与给定值之间的差

7. 比例带越大,静差越大

第六章:热处理炉温测试技术
1. 辐射测温:辐射测温是一种非接触式测温,利用物体自身发射的能量,测定
物体的表面温度
2. 辐射能力(辐射强度):单位表面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发射的能量
𝐶2
𝐶
3. 普朗克定律𝑀(𝜆, 𝑇) = 𝜆15 (𝑒 𝜆𝑇 − 1)−1,绝对黑体辐射强度𝑀,绝对温度𝑇,第

一、第二辐射常数𝐶1 、𝐶2
𝐶2
𝐶 𝐶
4. 维恩公式𝜆𝑇2 ≫ 1,𝑀(𝜆, 𝑇) = 𝜆15 𝑒 −𝜆𝑇 ,绝对黑体辐射强度𝑀,绝对温度𝑇,第

一、第二辐射常数𝐶1 、𝐶2 (这是重点,其余公式了解)


5. 维恩移动定律𝜆𝑚 𝑇 = 2.898 × 10−3 ,绝对黑体辐射强度峰值对应的波长𝜆𝑚 和
温度𝑇

6. 斯忒藩-波尔茨曼定律∫0 𝑀(𝜆, 𝑇)𝑑𝜆 = 𝜎𝑇 4 ,绝对黑体辐射强度𝑀,绝对温度

𝑇,波长𝜆,常数𝜎
7. 单色辐射黑度(光谱发射率)𝜀(𝜆, 𝑇):物体在温度 T 时的单色辐射强度与同
温度、同波长时的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射强度之比

8
8. 全辐射黑度(全发射率)𝜀(𝑇):物体在温度 T 时的辐射强度与同温度下的绝
对黑体的辐射强度之比
9. 绝对黑体𝜀(𝜆, 𝑇) = 1,𝜀(𝑇) = 1;灰体𝜀(𝜆, 𝑇) < 1,𝜀(𝑇) < 1
10.

测温原理
辐射温度计类型 敏感元件
定律 实现方法
光学高温计 人眼

光电倍增关、硅光
测量单色辐射亮度
光电高温计 普朗克 电池、硫化铅光敏
定律 电阻
测量两个单色辐射亮
比色高温计 硅光电池
度比值
全辐射高温计 热电堆
斯忒藩-
测量全辐射或部分辐 硅光电池、热敏电
波尔茨
部分辐射高温计 射的能量 阻、热释电元件、
曼定律
硫化铝光敏电阻
11. 光电高温计类型:光电亮度高温计、红外温度计、比色光电温度计、光纤光
电温度计
12. 炉温测量的误差:测量仪表的基本误差(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不完善性引起)、
测量仪表的附加误差(环境、安装不当、绝缘度变坏、热电偶等感温元件的
热惰性、使用不当引起)
13. 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比的百分数
绝对允许误差:测量仪表在全刻度范围内的任意点允许存在的最大绝对误差
相对允许误差:绝对允许误差与量程之比的百分数
14. 仪表的精度等级:相对允许误差去掉“%”符号后的数值。精度等级越高数
字越小
15. 避免热电偶的问题:①安装位置合适,插入深度合适;②热电偶冷端应处于
稳定温度场范围内,冷端温度不得超过 100℃;③避免接线盒靠近炉壁,热

9
电偶与插孔间的缝隙应用石棉绳等塞严;④避免热电偶的污染以免其热电性
发生变化;⑤热电偶及其补偿导线与显示仪表连接时,严格符合抗干扰要求

第七章:智能仪表
1. 掌握作业即可
2. 标度变换:测量结果的数字变换,即从数字量转化成与被测参数相对应的参
量,便于操作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监视和管理

第八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1. 单片机的基本结构:1 个 8 位的中央处理器(CPU);4K 字节程序存储器(ROM);
128 字节数据存储器(RAM);32 位可编程并行 I/O 口(四个 8 位口 P0、 P1、
P2、 P3);一个可编程全双工串行口;2 个 16 位定时器/计数器;特殊功能
寄存器(SFR); 5 个中断源,两个优先级嵌套中断结构;一个片内振荡器和
时钟电路。这些部件都是通过片内总线连接而成。

2. 微处理器的组成:运算器部件+控制器部件
(1)运算器部件:算术/逻辑 ALU、布尔处理器、累加器 Acc、寄存器 B、程
序状态字 PSW、十进制调整电路
运算器的作用:实现数据的算术逻辑运算、位变量处理和数据传递操作
(2)控制器部件:时钟电路、复位电路、指令寄存器、译码器、信息传送控
制部件
控制器的作用:以主振频率为基准发出 CPU 的时序信号,对指令进行译码,
然后发出各种控制信号,完成一系列定时控制的操作,控制单片机各部分的

10
运行
3. 累加器 A:存储操作数或运算结果
寄存器 B:在执行乘法运算指令时,用来存放一个乘数或被乘数,乘法运算
后用于存放乘积的高 8 位;在执行除法运算指令时,B 寄存器存放除数,除
法运算后 B 中存放余数
位累加器 C:存储运算中产生的进位、借位数据
4. (1)振荡周期:为单片机提供定时信号的振荡源的周期
(2)时钟周期:单片机的基本时间单位,也称为状态周期或 S 周期,由两个
振荡周期组成。时钟周期被分成两个节拍,即 P1 节拍和 P2 节拍,在每个时
钟的前半周期,P1 信号有效,此时通常完成算术逻辑操作;在每个时钟的后
半周期,P2 信号有效,一般进行内部寄存器与寄存器的信号传输。
(3)机器周期:单片机执行指令所消耗的最小时间单位,一个机器周期由 6
个时钟周期(12 个振荡周期)组成。
(4)指令周期:执行一条指令所用的全部时间,一个指令周期通常含有 1~
4 个机器周期。
5. 程序存储器(ROM)
(1)8051 片内 4KB 的 ROM,片外可以扩展 64KB 的 ROM
(2)̅̅̅̅
𝐸𝐴 = 1,片内外统一编址,片内 ROM 地址范围 0000H-0FFFH,片外 ROM
地址范围 1000H-FFFFH

̅̅̅̅ = 0,只能片外寻址,地址范围 0000H-FFFFH


(3)𝐸𝐴
6. 数据存储器(RAM)
(1)128B 数据存储单元(片内 RAM)+128B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11
(2)片内 RAM:通用工作寄存器区、 位寻址区、用户堆栈区

7. 专用寄存器组
(1) 程序计数器 PC:二进制 16 位的程序地址寄存器,用来存放下一条将
要执行指令的内存地址,能自动加 1。
(2) 累加器 A:二进制 8 位寄存器,存储操作数或运算结果
(3) 通用寄存器 B:二进制 8 位寄存器,为乘法和除法设置的寄存器
(4) 堆栈指针 SP:二进制 8 位寄存器,能自动加 1 或减 1,用来存放堆栈
的栈顶地址
(5) 数据指针 DPTR:16 位寄存器,由两个 8 位寄存器 DPH 和 DPL 拼成。
DPH 为高 8 位,DPL 为低 8 位。DPTR 可以存放片内 ROM 的地址,也
可以存放片外 RAM 和片外 ROM 的地址。
(6) 程序状态字 PSW:8 位标志寄存器,用来存放指令执行后的有关状态

8.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共 21 个特殊功能寄存器,在片内 RAM 的 80H- FFH


地址范围内
9. 单片机引脚 6 条控制线

̅̅̅̅̅̅̅̅、PSEN
控制线为ALE/PROG ̅̅̅̅̅̅̅、RST/VPD、EA
̅̅̅̅/VPP、XTAL1 和 XTAL2,作用如下。

̅̅̅̅̅̅̅̅ (30 脚):地址锁存有效信号输出端。访问片外存储器 ROM 时,ALE 作


ALE/𝑃𝑅𝑂𝐺

12
为锁存扩展地址的低字节的控制信号。不访问外部 ROM 时,可用于外部时钟源
或作为定时脉冲源使用。对于片内含有 EPROM 的机型,在编程期间,该引脚用
̅̅̅̅̅̅̅̅ 的输入端
作编程脉冲𝑃𝑅𝑂𝐺
̅̅̅̅̅̅̅̅(29 脚):片外 ROM 读选通信号输出端,低电平有效。在访问片外程序存储
𝑃𝑆𝐸𝑁
器时,此脚输出负脉冲作为存储器的读选通信号。负脉冲选通,高电平封锁。
RST/VPD(9 脚):RST 即为 RESET,VPD 为备用电源。该引脚为单片机的上电复位
或掉电保护端。在该脚上输入 2 个时钟周期宽度以上的高电
平,可实现复位。当 VCC 发生故障,降低到低电平规定值或掉电时,该引脚可接
上备用电源 VPD 为内部 RAM 供电,以保证 RAM 中的数据不丢失。
̅̅̅̅ ̅̅̅̅为片外程序存储器选用端。当 ̅̅̅̅
𝐸𝐴/VPP(31 脚):𝐸𝐴 𝐸𝐴 端输入高电平时,CPU 执
行低 4KB 地址范围内的片内程序存储器中的程序,若超出 4KB 地址时,自动执
̅̅̅̅输入低电平时,CPU 只能访问片外程序存储器。
行片外程序存储器的程序。当𝐸𝐴
XTAL2(18 脚)和 XTAL1(19 脚):时钟电路引脚,XTAL1 和 XTAL2 引脚分别是单
片机内部高增益反相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端,以构成振荡电路。
10. 4 个并行 I/O 端口为 P0、P1、P2、P3,功能如下。
P0: 既可以作为 I/O 用,具有输入/输出功能;也可以作为地址/数据线用,输出
片外存储器的低 8 位地址
P1: 作为通用 I/O 口,具有输入/输出功能;还可以作为地址线,EPROM 编程输
入输出高 8 位地址
P2: 既可以作为 I/O 用,具有输入/输出功能;也可以作为地址线用,输出片外存
储器的高 8 位地址, 与 P0 口一起组成 16 位地址总线
P3: 既可以作为 I/O 口,具有输入/输出功能;又具有第二功能,具体为 P3.0:RXD
̅̅̅̅̅̅̅外部中断 0 输入;P3.3:INT1
串行口输入;P3.1:TXD 串行口输出;P3.2:INT0 ̅̅̅̅̅̅̅

外部中断 1 输入;P3.4:T0 定时器 0 外部输入;P3.5:T1 定时器 1 外部输入;


̅̅̅̅̅外部写控制;P3.7:RD
P3.6:WR ̅̅̅̅外部读控制。

11. 作业 5 的计算题

第九章:单片机指令系统
1. 作业 6 就够了

13
2. 指令格式
标号:操作码助记符 [目的操作数][,源操作数][;注释]
标号:是用户设定的符号,表示该指令所在的地址,以字母开始的 1-8 个或
数字串组成,以冒号结尾。
操作码助记符:是由英文缩写组成的字符串,它规定了指令的操作功能。
目的操作数:是指操作结果存放单元的地址(目的地址)。
源操作数:操作数来源的地址(源地址)。
注释:用户为该指令或程序段的说明,提高程序的可读性。
3. 位寻址:对字节地址中的位地址进行寻址的寻址方式
作用:直接对在内存中的二进制位进行操作,省去了计算机位数转化的过程,
使计算更加高效,节省空间,主要用于查询和修改
4. 7 种寻址方式:立即寻址、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变址
寻址、相对寻址、位寻址。(要看得出指令的寻址方式)
立即寻址:操作数直接出现在指令中, 它紧跟在操作码的后面, 作为指令的一部
分与操作码一起存放在程序存储器内, 可以立即得到并执行, 不需要另去寄存器
或存储器等处寻找和取数。该操作数称为立即数, 并在其前冠以“#”号作前缀,
以表示并非地址。使用空间为程序存储器 ROM。
直接寻址:直接给出操作数所在的存储器地址, 以供寻址取数或存数。使用空间
为内部 RAM 的 00H~FFH、SFR 和 ROM
寄存器寻址:把选用的寄存器中的内容送给累加器 A。使用空间为工作寄存器
R0~R7、累加器 A、寄存器 B、位累加器 C 和数据指针 DPTR。
寄存器间接寻址:使用所选定寄存器区中的 R0 和 R1 作为地址指针(对堆栈操作
时, 使用堆栈指针 SP), 来寻址片内数据存储器 RAM(00~FFH)的 256 个单元,
但它不能访问特殊功能寄存器 SFR;也适用于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 此时, 用 R0、
R1 或 DPTR 作为地址指针。用符号“@”指明,使用空间为内部 RAM 的 00H~FFH
和外部 RAM。
变址寻址:以 DPTR 或 PC 为基址寄存器,累加器 A 为变址寄存器,把 DPTR 和
A 中地址相加后,产生一个新的地址,再把新地址中数送到 A 中。使用空间为程
序存储器。

14
相对寻址:以当前程序计数器 PC 值加上指令规定的偏移量 rel , 而构成实际操作
数地址。用于访问程序存储器, 常出现在相对转移指令中。使用空间为程序存储
器。
位寻址:指令中直接给出位地址, 可以对内部数据存储器 RAM 中的 128 位和特
殊寄存器 SFR 中 11 个可位寻址的寄存器中的每一位进行寻址, 并且可对地址空
间的每一位进行传送及逻辑操作。使用空间为内部 RAM 中 20H~2FH 的 128 位和
SFR 的 88 位。
5. (A):寄存器 A 中的内容;
((A)):寄存器间址
6. 4 个伪指令:为了方便程序编制,定义一些指令,这些指令不参与和影响程
序执行,也不在计算机中运行
(1) ORG ×××× H:指出程序在存储器中的起始地址,ORG 后跟 16 进制数
地址
(2) DB 8,11,21,…:DB 后面几项数据存入指定的连续单元中。每项数
占一个字节
(3) DW 3246H,1783H,…:DW 后面几项数据存入指定的连续单元中。
每项数占二个字节
(4) END:程序结束标志
7. MCS-51 指令按功能分为:数据传送类(28 条)、算术运算类(24 条)、逻辑
操作类(25 条)、控制转移类(17 条)、位操作类(17 条)
8. 数据传送指令组其中 4 个
(1)以累加器为目的操作数的指令
MOV A, Rn (Rn) →(A)
MOV A, direct (direct)→(A)
MOV A, @Ri ((Ri))→(A)

MOV A, #Data Data→(A)

(2)以寄存器为目的操作数的指令
MOV Rn, A (A) →(Rn)
MOV Rn, direct (direct) →(Rn)
MOV Rn, #Data Data →(Rn)

15
(3)以直接地址为目的操作数的指令
MOV direct, A (A) →(direct)
MOV direct, Rn (Rn) →(direct)
MOV direct, direct (direct) →(direct)

MOV direct, @Rn ((Rn)) →(direct)


MOV direct, #Data Data →(direct)

(4)以间接地址为目的操作数的指令
MOV @Ri, A (A) →((Ri))
MOV @Ri, direct (direct) →((Ri))
MOV @Ri, #Data Data →((Ri))

9. 算数运算指令其中
(1) 不带进位加法指令
ADD A, Rn (A)+(Rn)→(A)
ADD A, direct (A)+(direct)→(A)
ADD A, #Data (A)+Data→(A)
ADD A, @Ri (A)+((Ri))→(A)

(2)乘法指令
MUL AB (A)×(B) →(BA) 积的低八位给 A
(3)除法指令
DIV AB (A)/(B)的商→(A) ,(A)/(B)的余数→(B)
10. 位寻址区中的字节地址和位地址
位寻址区是 20H-2FH,是指片内 RAM 低 128 字节的“20H ~2FH”,共 16 个字
节。位地址和单元地址虽然在数字上有重复,但是在汇编指令上是能区分开的。
字节地址用来寻址字节,位地址用来寻址位。字节地址用来寻址一个字节的内容,
8 位一起操作;位地址只能寻址一个位。

第十章:定时器与中断系统
1. 定时器的 4 种工作模式:①方式 0:13 位计数器;②方式 1:16 位计数器;
③方式 2:可自动重装载的 8 位计数器;④方式 3:定时器 0 分成两个 8 位

16
计数器,定时器 1 按方式 2 计数。
2. 方式 1 的赋值,有 3 位不用,最终赋值会变
3. 每种工作方式最大的定时时间的计算:①方式 0:
(213-T0 初值)×振荡周期
×12;②方式 1:(216-T0 初值)×振荡周期×12;③方式 2:(28-T0 初值)
×振荡周期×12 (1 个机器周期=12 个振荡脉冲)
4. TMOD(掌握如何赋值):定时器方式寄存器,用于设定定时器计数器的工
作方式。格式为

①GATE 为门控制位;GATE=0 允许软件控制 TR0 或 TR1 启动定时,GATE=1


̅̅̅̅̅̅̅或𝐼𝑁𝑇1
允许外部中断(𝐼𝑁𝑇0 ̅̅̅̅̅̅̅)控制

②C/T 为功能选择位,C/T=0 为定时方式,C/T=1 为计数方式


③M1、M0 确定工作方式,具体为 M1=0,M0=0 为方式 0;M1=0,M0=1 为
方式 1;M1=1,M0=0 为方式 2;M1=1,M0=1 为方式 3
5. TCON:定时器控制寄存器,控制定时器 T0、T1 的启动和停止计数,同时管
理 T0、T1 的溢出标志。格式为

① TF1:定时器 1 溢出标志位,定时器 1 溢出时,由硬件置 1,并且申请中


断,进入中断服务程序后,由硬件自动清零,也可以用软件清零
② TF0:定时器 0 溢出标志位,功能同上
③ TR1:定时器 1 的运行控制位;由软件置 1 或复 0 来开启或关闭定时器
1。
④ TR0:定时器 0 的运行控制位;功能同上
̅̅̅̅̅̅̅)触发中断请求标志位;根据 IT1 选择出发方式,
⑤ IE1:外部中断 1(𝐼𝑁𝑇1
由硬件置位,请求中断,进入中断服务程序后被硬件自动清零。
̅̅̅̅̅̅̅)触发中断请求标志位;根据 IT0 选择出发方式,
⑥ IE0:外部中断 0(𝐼𝑁𝑇0
由硬件置位,请求中断,进入中断服务程序后被硬件自动清零。
⑦ IT1:外部中断 1 触发方式选择位;(IT1)=0,低电平触发;(IT1) =1,
17
下降沿触发,由软件置位或复位
⑧ IT0:外部中断 0 触发方式选择位;功能同上
6. SCON:串行控制寄存器,其低二位 TI 和 RI 锁存串行口的接收中断和发送中

TI: 串行发送中断标志。 CPU 将一个数据写入发送缓冲器 SBUF 时就启动发


送,每发送完一个串行帧,硬件置位 TI。但 CPU 响应中断时,并不清除 TI 位,
必须在中断服务程序中由软件清除。
RI:串行接收中断标志。在串行口允许接收时,每接收完一个串行帧,硬件
置位 RI,同样 CPU 响应中断时,并不清除 RI 位,必须由软件清除。
7. IE:中断允许寄存器,控制 CPU 对中断源的开放或屏蔽以及每个中断源是否
允许中断,其格式为

① EA:CPU 中断允许位,
“1” CPU 开放中断;
“0” CPU 屏蔽所有中断请求
② ES:串行中断允许位,“1”允许,“0”禁止
③ ET1(ET0):定时器 T1(T2)中断允许位,“1”允许,“0”禁止
④ EX1(EX0):外部中断 1(外部中断 0)允许位,“1”允许,“0”禁止
8. IP:中断优先级寄存器,锁存各中断源优先级的控制位,用户可由软件设定,
其格式如下

① PS:串行口中断优先,“1”高,“0”低
② PT1(PT0):定时器 1(定时器 0)中断优先,“1”高,“0”低
③ PX1(PX0):外部中断 1(外部中断 0)优先,
“1”高,“0”低
其中,
“高”
“低”分别指优先级的高级和低级,
“1”
“0”分别指高电平、低电平

18
9. 自然优先级的排序
中断源 自然优先级
外部中断 0 最高级
定时器 0 中断

外部中断 1
定时器 1 中断
串行口中断 最低级

10. 理解图

第十一章:单片机的应用系统组成
1. 单片机应用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配以输入、输出、显示、控制等外围电
路和软件,能实现一种或多种功能的使用系统。
2.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组成部分无论怎样变化,始终由前向通道的采集电路和后
向通道的输出显示电路组成,而单片机始终是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
19
3.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硬件包括
单片机、接口电路和外部设备等,是应用系统的基础;软件是在硬件的基础
上对其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使用,从而完成应用系统所要求的任务。
4. 几个通道:前向通道、后向通道、I/O 接口、通道配置与外设(人机交互通
道、信息交互通道)
5. 前向通道的组成:传感器、信号调制部分、A/D 转换器。作用:前向通道是
应用系统的数据采集输入通道,可以将模拟信号进行放大和转换,最终成为
数字信号,也可以对数字信号操作,进行滤波、屏蔽等功能
6. 后向通道的组成:D/A 转换器、 执行机构。作用:后向通道是输出控制信号
产生控制作用的通道,可直接输出数字信号用来操作外部设备,也可以输出
模拟信号,也可以调节信号等。
7. 人机交互通道的组成:键盘、 触摸板、 麦克风、 显示器、打印机、 扬声
器、鼠标等。作用:在自动完成测控任务的同时,将某些信息反馈给用户,
同时接受用户指令,以便对系统参数进行设置以及干预测控过程。
8. 信息交互通道的组成:各种通讯接口。作用:共享信息和与其他机器一起协
同完成测控任务
9. 扩展电路
存储器型号 寻址范围 功能
程序存储器 2764 0000H~1FFFH 在单片机外部扩展 ROM 容量
数据寄存器 6264 2000H~3FFFH 在单片机外部扩展 RAM 容量

按键处理功能,自动显示功能,自动
8279 8000H~9FFFH
消除键抖动功能,双键锁存保护功能
10. 译码器 74LS138 的功能:译码器 74LS138 是一个 3 线-8 线译码器,其可以组
成任何一个三变量输入的逻辑函数,它的另一个作用是组成数据分配器,其
引脚中 A0-A2 为地址输入端,STA 为选通端,̅̅̅̅̅̅
𝑆𝑇𝐵,𝑆𝑇𝐺̅̅̅̅̅ 为低电平选通端,̅̅̅̅
𝑌0-
̅̅̅̅
𝑌7为输出端,VCC 为电源正极,GND 为接地端,用于代码的转换、终端的数
字显示、数据分配,存贮器寻址和组合控制信号等。
11. 地址锁存器 74LS373 的功能:74LS373 是带三态门的八位锁存器,G 端直接
与单片机锁存控制信号端 AIE 相连,在 AIG 下降沿地址锁存;I/O 接口扩展和

20
存储器扩展时,利用其将地址信号从地址/数据总线中分离出来,实现总线分
时复用,常作为扩展片外 ROM、RAM 和 I/O 口。
12. 138,373 的地址:
AD574 启动地址为 4000H,读取高 8 位数的地址口为 4001H,读取低 4 位数
的地址口为 4003H
13. DA 转换器的 3 种工作方式:直通方式、单缓冲方式、双缓冲方式
14. 单片机应用系统软件设计结构:

① 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一种程序结构,编程容易,程序中无转移和调转命
令,程序执行时按编写顺序,程序的流向不变。

② 分支结构:根据要求利用转移命令改变程序的流向,即可采用条件或无条
件转移的方法改变程序的流向,又可利用散转指令实现多分支的转移以
改变程序的流向。

③ 循环结构:是把需要多次重复的程序段,利用循环语句实现多次运算,使
程序结构优化,清晰易读,并使程序大大缩短,减少占用程序空间。

④ 模块结构:根据应用系统功能要求,将相对独立的内容划分成功能模块,
分别编写成子程序便于程序多次调用。

⑤ 查表结构:查表法主要解决某些复杂函数和一些非线性参数的计算,即一
般计算程序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用查表法很方便。查表法还可以
处理代码转换、键盘搜索等问题。程序设计时将函数计算结果或测量所得
数据按一定规律制成表格放在程序区内,程序运行时可用查表指令实现
查表。
15. 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设计原则:

⑥ 尽可能选择典型电路,并符合单片机常规用法。

⑦ 应充分满足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并留有余地。

⑧ 硬件结构应结合应用软件方案一并考虑。

⑨ 系统中的相关器件要尽可能做到性能匹配。

21
⑩ 进行可靠性及抗干扰设计。
⑥单片机外围电路较多时,必须考虑其驱动能力。

第十二章:单片机在热加工中的应用
1. 没讲啥东西、基本上不考
2. 控制碳的活度公式(氧探头控制碳势基本工作原理)

3. 燃烧是在一定厚度层的一个区域里进行,这个区域称为燃烧反应带。 燃烧反
应带在空间的转播(移动)速度,称为火焰传播速度。可燃混合物的喷出速
度=火焰传播速度,呈稳定燃烧

4. 煤气压力和空气压力的控制: B 开关(手动/自动切换基数):
保证始终有可燃物喷出,让燃气正常燃烧,并防止爆炸
5. 空/燃比β:空气流量与煤气流量的比值
6. 燃气炉比例调节的温度控制模式:燃料先行比例控制模式、空气先行比例控
制模式、串级并联单交叉限幅控制模式

免责声明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资料整理者是本资料的真正所有者,今后由本

资料引起的纠纷和造成的一切后果,其责任概由本资料使用者承担,与本资料整理者无关。

特此声明!祝您学业进步!(学习交流请联系整理者 QQ:1637987289)

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