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仁爱的济世之心

           ——读杜甫《又呈吴郎》有感
        八一班 程若溪

中国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体风格,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唐朝诗人中,杜甫称
为“诗圣”,他的诗着重时事与弱势群体,《又呈吴郎》即是一篇战乱背景下流离失所的孤
苦老妇人的生活写照,在杜甫所作的诗篇中只是一篇小作品,诗句平易浅近,但却一如既
往地蕴含了杜甫对黎民百姓的深沉厚重的仁爱之情。
杜甫曾在瀼西草堂居住,草堂前的枣树任人扑打。后来移居东屯,将草堂让与一位吴
姓亲属居住。吴姓亲属入住后,将草堂四周插上篱笆墙,使得以前常来扑枣的老妇人心中
恐惧,不敢前往。杜甫得知后,写了首诗给这位亲属: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在前两联中解释了西邻的悲惨处境,无儿无女,又没有生活来源,也提到了自己
为什么放任西邻扑枣。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正说明杜甫
能设身处地体会穷苦百姓的处境,并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关爱与同情。枣树并非西邻所有
扑枣是迫不得已之事,“恐惧”是作者对她的心态的揣测,而吴郎初来乍到即插上篱笆,更
让她多虑。杜甫对西邻老妇人提心吊胆的心理分析既合情合理,又为吴郎的防盗举止做出
合理解释,措辞婉转含蓄,并揭示出她的贫苦来自战乱,来自当时社会的大背景。官吏的
剥削使她穷到了极点,而“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更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
中。杜甫对吴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诫这位姻亲放任西邻的扑枣,并期望他能明白时
局带给百姓的痛苦,能亲善体恤贫苦大众。杜甫对吴郎的良苦用心及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
情通过这首诗表露无遗。
对他人有着关怀仁爱之心,面对他人的困境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一方有难,八
方支援,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铭记在心的。前不久的
“全城争吃爱心面”就是这样一个激励人心、传递正能量的事例。四川自贡的一对夫妇在荆
州开了一家面馆,他们的两岁的小儿子意外跌入汤锅,全身重度烫伤,高额手术费让他们
陷入困境。
《江汉风》报道了他们的遭遇,号召大家“吃一碗面,献一份爱心”。许多市民专
程赶来,花十块、五十块、甚至成百上千块排长队买一碗燃面,短短数日即为小建辉筹集了
二十多万元。
莫以善小而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学习杜甫的仁爱济世之心,
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全社会每个人心中的爱心种子就会生根发芽,结出更多的果实,
那么,社会的和谐还会远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