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11/第十七期/頁41-60

【文化資產保存哲學】

文化資產概念的轉變歷程與認定標準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tandard of Cultural Heritage

郭炳宏* / 劉宏亮
Kuo, Ping-Hong* / Liu, Hung-Liang

摘要
  我國從1982年公布《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來,曾多次修正增訂條文,並對其所列之文化資產類項
作了修幅與調整。近期在政府的文化性資產清查評估工作中,發現以「文化性的資產」角度觀察舊建
築在文化資產保存上,似乎可以有更多的詮釋。因此,在認定一項古蹟、歷史建築、乃至於無法明文
規定的產業文化資產等,實際上確造成很多認知上的討論與爭議。本文嘗試比較以上幾項舊建築類
別,加以定義區分後,並就三種文化資產認定標準探討其價值認定指標之特質;綜觀文化資產概念之
歷年不斷演進,環視世界文化遺產之保存工作益顯重要,空間資產之價值發掘已成了刻不容緩之事。
於後,藉以上述研究所得成果,推廣及帶動社區文化復興。

關鍵詞:舊建築,認定標準,文化資產保存法,社區

Abstract
In the wake of Taiwan’s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law,introduced in 1982, the code has been
amended with new provisions several times, and the categ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per se has been adjusted
as well.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task of the to-be cultural heritage are led by
government.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heritage with culture”, the phrase—“old building” seems to have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For instance, how does one distinguish between monument, historic building and
“industrial cultural heritage” ?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identities?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give
definitions and comparisons of these classifications of old building, and to discuss these three variations on
the valuation of distinguishing indexes. Perus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s of culture assets, it is clear
that the importance of conserving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place a premium on discovering spatial
assets; therefore, the outcome of this research will adva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locality,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renewal of the local community.

Keywords: Old Building, Standard of Identity,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Law, Community

041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Conservation/2011/No.17/pp.41-60

1.前言 2.1.舊建築涵括範疇界定
  近代(1880-2010)世界古蹟保存觀念的興起,促   當舊建築面對空間再利用之際,伴隨而來的是
成了文化資產相關保存法規(文資法)的衍生,迄今 許多專有名詞的誕生,然而對舊建築活化再生的
發展淵深,文化資產學已蔚成一門複雜且多面向的 稱呼則有:古屋再使用(馬以工,1983;傅朝卿,
學術領域,其中特別是文化資產的產業技術文化面 1997)、歷史性建築再利用(施進宗,1992;傅朝卿,
向已逐漸被學者專家列為重要的研究重點之一。文 1994)、歷史建築再利用(蔣永輝,1995)、空間解嚴
建會在1994年推行社區總體營造之古蹟老街保存概 (臺北市政府,1995)、舊建築‧新空間(國藝會,
念,引發文化意識地方化、社區自主化,同時醞釀 1999)等。邱上嘉(2009)為此曾經表示,在建築前面
了後期許多文化的拉力。之後於2000年頒佈了「閒 冠上一個「舊」或「古」、「歷史」、「閒置」等
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進一步將「文化資產」 字詞,無論為何,都是在描述一種「狀態」而已,
列為優先實施的項目,並加註「其他具有再利用潛 就如同環保上的廢物利用概念一般都稱為「資源回
力之價值建築物」以為法列。法規以明文規定,空 收再利用」,而不會稱為「舊」資源回收再利用;
間類文化資產項目外,產業遺構、廢棄閒置的工業 故建築本身若視為一種資源時,賦予名詞上的綴飾
廠房等產業文化資產,也依序納入文化資產所保存 似乎已不是主要目的。因此在紛雜擾攘的種種學說
之項別之中。2004年文建會更發佈了「文化性資產 下以「法定文化資產」、「廣義性的文化資產」、
的清查評估原則」。2006年決議籌設「文化資產總 「未經歸屬認可的其他有再利用潛力」等性質的空
管理處籌備處」(文資總處),專責推動文化資產業 間類資產,藉此釐清「產業文化資產」並列入探討
務的專屬單位。然而實際上在文化資產的認定的概 對象,以此呈現舊建築再利用的全貌以資探究。
念、實體物件 等過於廣泛,加上認定標準是否適用
於地方等問題。因此在文化資產認定標準尚未明確 2.1.1.空間類文化資產
之際,社區文化產業發展上不僅在法定文化資產上   文化資產一詞可稱為文化遺產/文化襲產1),日
的適用性造成認定上的缺陷與不一外,實際上很難 本則慣稱為「文化財」,依照2005年我國新通過的
為廢建築等實體物件另謀新的價值與用途。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所解釋的文化資產,意
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並經指定
  本文所定義之「文化資產認定標準」,並非僅 或登錄之下列資產:(見表1)。從表中可以歸納出與
狹隘的指將我國文資法中闡明之古蹟、歷史建築、 「空間」有關之資產,分別是古蹟、歷史建築、聚
聚落等空間類文化資產,其認定標準亦非某組織或 落、文化景觀、遺址等5項空間類文化資產。從圖1
團體制定即可視為圭臬,應廣泛尊重不同群體的立 之集合關聯圖中,除了上述類別之本體獨立部分,
場,隨發展演變認同可視為「非定性」的常規。因 其中若干類別更彼此交集涵括在某一類別範圍內;
此,遵隨其歷史時代潮流演變中,從而萌生的保存 其中文化景觀則是一個可能涵蓋了古蹟、歷史建
概念,應從文化資產學門中,將相關之法制、規 築、聚落等,可知在空間向度裡具有較寬寰的母體
章、學說,廣納吸收各界觀念,作為參考並與以整 概念;其次古蹟與歷史建築則分別是獨立的關係,
理為是。據上;本文將探討的主要內容有2點如下: 有可能分別與聚落、文化景觀產生從屬的關係,甚
至是三者性質兼具的可能性,簡單地說,即 是一
(1)文化資產概念的轉變歷程:整理出近代文化資 個「大」的空間(文化景觀)包含了「中」的空間(聚
產發展的相關文獻,以掌握文化資產的概念與演 落),再包含了一個「小」的空間(古蹟、歷史建築)
化,並建構一文化資產歷程年譜表,據以進一步 概念而遺址則另獨立於外。具體上就如圖1所示,分
的討論。 別以甲、乙、丙、丁、戊等複合類型並予以區別。

(2)文化資產價值認定標準的界定:將世界文化遺   圖1中之甲類型是座落在文化景觀內的區塊並具
產認定準則、我國文資法認定原則、以及文化性 有古蹟身分認定。依此類推乙類型則是座落在文化
資產清查評估原則等與以彙整,並評比彼此在認 景觀內的區塊並具有歷史建築身分認定、丙類型則
定價值上之差異性,藉此萃取出此三類別的價值 是座落在文化景觀內的區塊並具有聚落身分認定的
認定指標。 建築群;為了方便說明僅區分丁、戊兩種類型(圖形
中不再對丁、戊類型去贅分其中分類,以免過於繁
2.文獻回顧 複),兩者皆為座落在聚落建築群裡,並且區塊亦位

042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11/第十七期/頁41-60

於文化景觀的範疇內之古蹟或歷史建築;同樣地, 則登錄為歷史建築者。圖2之關聯圖中呈現與法定
有可能為不具有文化景觀身分者,亦即一個聚落建 文化資產互相涉入的關係。還有一種採列冊保留追
築群裡包涵了古蹟或者歷史建築者,此者則不被規 蹤待指定或登錄,由於未有正式文化資產的身分,
範於文化景觀之範圍內。 故不列入本文的探討範圍。此外倘兼具以上兩者(文
化資產、產業文化資產)而成為第三種類型,因此屬
2.2.2.舊建築種類之區別 於廣義性的文化資產,但不具有前二者特質且具有
  本文所謂的「產業文化資產」意指一般的工業 其他價值而可成為文化資產之潛力者,依照《行政
廠房;從早期臺灣的產業技術發展歷史中,經過時 院所屬各機關機構學校文化性資產清查評估原則》
代的淘汰如今已閒置荒廢者。在新版文資法施行細 (2004),鼓勵各地方進行清查文化性資產的工作,
則(2005)中,在第一項空間文化資產類別中增列一項 參考其原則內涵來看,臺中東勢客家文化園區3)這一
「產業設施」細項中2),發現產業文化資產實為文化 類型,則將它歸入「文化性資產」的範疇內;另外
資產中的一種面向。 「因喪失價值被判定廢止的建築物」,如臺中東勢
舊大雪山製材廠因火災損毀嚴重之案例,或是那些
  然而,產業文化資產並非法定名稱而僅是一種 存在於社區裡亟待發掘的舊建築(群集),則落在最外
統稱概念,就如同臺南麻豆總爺糖廠它可能已經被 圈內據此而構成圖2之舊建築客體的整體輪廓。
列入保護的範疇而為古蹟;另臺中公賣局第五酒廠

表1.文化資產列表
Table 1.The List of Cultural Heritage
文化資產類別 內涵定義
古蹟、歷史建築、聚落 指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
遺址 指蘊藏過去人類生活所遺留具歷史文化意義之遺物、遺跡及其所定著之空間。
文化景觀 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
傳統藝術 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及表演藝術。
民俗及有關文物 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信仰、節慶及相關文物。
古物 指各時代、各族群經人為加工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生活及儀禮器物及圖書文獻等。
自然地景 指具保育自然價值之自然區域、地形、植物及礦物。
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網站(下載日期:2009年12月6日)

其他未經發掘之建築物
遺址 或因喪失價值遭法定廢
止、以及其他原因者。
文化景觀 文化性資產
丙 C
丁 戊
聚落  產業
文化資產
甲 文化資產 D
乙 B
古蹟 A
歷史建築
甲 古蹟+文化景觀 丁 古蹟+聚落
古蹟+聚落+文化景觀
乙 歷史建築+文化景觀
戊 歷史建築+聚落 指定/登錄:A、D
註:文化性資產=廣義文化資產
丙 聚落+文化景觀 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 未具上述法:B、C
圖1.空間類文化資產示意圖。 圖2.舊建築涵括範圍。
Figure 1.Diagram of Cultural Spatial Heritage Figure 2.Categories of Old Building

043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Conservation/2011/No.17/pp.41-60

  如圖3所示;舊建築概分為四種類型彼此有相對 產)、缺乏《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保障(比較於產
應的特質,據此可以主觀反映出我國對於認定標準 業文化資產)、現有使用程度高(比較於未經認可
與程度上的差異。文化資產受到法律保障以及規章 建築物)。 
限制,必須維護保存妥善,對於一般的產業設施來
說,機能上的變換是不如產業文化資產的變異程度 (4)其他未經認可之建築物:被視為沒有價值、廢
來的大;產業文化資產的再利用程度相當高,但指 棄的(比較於文化資產)、再利用上不受條文所限
定成文化資產的背後,往往備受更多爭議與關注4); 制(比較於產業文化資產)、性質上接近於「閒置
文化性資產常常是正在使用當中,而不自覺其擁有 空間」內涵解釋(比較於文化性資產)。
文化價值,一經地方團體發起察覺後,具備了成為
法定文化資產的優先選擇者。反之卻很可能關乎到 2.2.文化資產之對象物
私有權主的利害關係,輕易遭到了拆除的命運。   本節將《文化資產保存法》延伸至文化性資產
清查範圍再放大視野至「人類所有的遺產」(非世界
  「產業文化資產」與「文化性資產」兩者之間 文化遺產) 5)的觀點,期藉由以上三者,比較其各認
的概念,楊凱成(2010)表示,政府(2002)在推行許多 定的「對象物」為何。
國營企業的財產清理標售作法下,所遺留的一些產
業文化資產中,諸如舊廠房、工廠等會快速的面臨   依文資法施行細則,空間類文化資產有:祠
被拆掉的危機或繳回國庫。這種情況之下,不得不 堂、寺廟、宅第、城郭、關塞、衙署、車站、書
創造出一個概念,就是「文化性資產」,來保存這 院、碑碣、教堂、牌坊、墓葬、堤閘、燈塔、橋樑
些快速流失的文化資產。換言之,產業文化資產是 及產業設施等;原住民部落、荷西時期街區、漢人
文化性資產的一種,但所有的文化性資產未必會是 街庒、清末洋人居留地、日治時期移民村、近代宿
產業文化資產,其是否具產業技術的文化面向的特 舍及眷村等;神話傳說之場所、歷史文化路徑、宗
質,只是從何種角度詮釋而已。 教景觀、歷史名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漁牧景
觀、工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及
  大雪山舊製材廠則是遭法定判為喪失價值失去 其他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
了文化資產身分的案例,其實處在我們生活周遭環
境裡,在過去擁有一段歷史故事的老舊建築,卻因   文化性資產清查評估原則(2008)大多參照文資法
外表不起眼而「逃過了」專家們的眼光以及普查, 項目內容,其中一項「建築及土木設施」主要對應
而淪為被廢棄的、閒置的、乏人問津的,而此類通
常最符合「閒置空間」再利用意涵要旨陰錯陽差地
而莫名的被犧牲的案例也不少。圖3四種舊建築以表 再利用上不受條文 保存維護程度高
所限制
格彼此交相比對後,若將各類別的對應特性比較於 史料記述內容價
沒有價值、廢棄的 值豐富
其它類別對象(以橫軸相交直軸)都會產生不同的結
果,如文化資產相較於產業文化資產,它所受到的 性質上接近於「閒 文化資產 公認文化價值性
置空間」 顯著
保存維護程度則較高,以此方式類推。歸納下表2的
結果如下說明: 地方(社區) 再利用程度
自主特質 機能變異高
(1)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程度高(比較於產業文化資 現有使用程 依據法令維
度高 護管理
產)、公認文化價值性顯著(比較於文化性資產)、
缺乏文資法 法令、權屬
史料記述內容豐富(比較於未經認可建築物)。 的保障 其他未經 爭議
認可之
建築物
(2)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程度高,使用機能變異
大(比較於文化資產)、法令與使用權屬較多爭議
文化性 產業
(比較於文化性資產)、維護管理較有法令依據(比 資產 文化資產
較於未經認可建築物)。
圖3.舊建築關聯說明圖。
(3)文化性資產:地方自主特質(比較於文化資 Figure 3.The Characteristics of Old Building

044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11/第十七期/頁41-60

至「古蹟」、「歷史建築」外,則有更廣泛的對象 景觀等40多種建築相關的遺產,分類法上雖較無規
物指稱:常民建築、產業建築、宗教建築、文教建 則可循,甚至與我國文化景觀以及聚落概念產生衝
築、行政建築、紀念建築、休憩設施、軍事設施、 突,但就廣面來說,可以見得「遺產」一詞又將其
環境設施、交通設施、能源設施、水利設施等。這 保存界限作了不少邊際上的延展。
些字詞代表,意味著此類資產概念,將生活中普及
化的建築設施納入討論範圍了。   上例所指對象,源自於世界文化遺產的登錄內
容,而本文嘗試用另一種「人類遺產」的觀念予以
  參照世界文化遺產的登錄對象物種類6),其包含 重新詮釋。主要從文化遺產登錄之對象物而衍生,
了更多元多樣的內容物:舊城鎮、歷史保存區、廣 並非具有所謂的「最高普世價值」。這些世界文化
場、古都、聖堂、教堂、修道院、寺院、神殿、神 遺產的建築種類,也可能存在於臺灣國內,只是未
社、宮殿、城、城塞、城牆、人類遺跡、古代城市 必達到世界聯合國的認可標準罷了,在此則以「廣
遺跡、考古學遺跡、廟、墓、聖地、石窟、塔、煉 義的文化遺產」謂之。
鐵廠、製材造紙工廠、鹽礦、孤兒院、醫院、音樂
廳、植物園、紀念館、大學、包浩斯、島、庭園、 3.近代文化資產概念發展歷程
橋、風車、運河、鐵路、河岸、聚落、棚田、文化   近代文化資產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國外相

表2.舊建築類別分析比較表
Table 2.Comparison sheet of Old Building
比較對象
各類別特性

史料記述內容價值豐
文化資產 保存維護程度高 公認文化價值性顯著

再利用程度高,使用 法令與使用權屬較多 維護管理較有法令依


產業文化資產
機能變異大 爭議 據

缺代文化資產保存法
文化性資產 地方(社區)自主特質 現有使用程度高
的保障

其他未經認可 被視為沒有價值廢棄 再利用上不受條文所 性質上接近「閒置空


之建築物 的 限制 間」內涵解釋

對象物類型
空間類文化資產 文化性資產 人類遺產 愈趨豐富

古蹟、歷史建 常民建築、產業建築、 舊城鎮、歷史保存區、廣


築、聚落、遺 宗教建築、文教建築、 場、古都、聖堂、教堂、修
址、文化景觀 行政建築等… 道院、寺院等…

圖4.文化資產保存對象。
Figure 4.Preservation Object of Cultural Heritage

045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Conservation/2011/No.17/pp.41-60

關觀念的影響,世界公約所倡議的要點與國內所訂 一條準則之揀選條件的意味: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
定文資法內涵也不斷地演變,制訂過程可謂艱巨複 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雜,無法僅憑單面向的觀察而能輕易定義。故本節
即以文化資產的發展史為核心,依照各個時期發生 (3)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
的重要事件與其發展的脈絡彙整出年譜表以資參   日本於1919年(大正8年),隨著《史蹟名勝
酌。 天然紀念物保存法》頒佈之後,1920年(大正9
年),日本內務省則隨之頒佈了「史蹟名勝天然
3.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發展歷程回顧 紀念物」的認定標準。亦步亦趨,臺灣總督府則
  在《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發展歷程之研究 於1922年(大正11年)公布「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
(1985-2001):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令之探討為主》沿 保存法在臺施行令」。根據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地
文中記述:日治時期《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 方課編輯的《本島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概況》 8)
法》相關條文;與此同期間,1945年戰後遷移政 一書,則對臺灣本島有關於「史蹟名勝天然紀念
權至臺 灣的國民政府沿用之《古物保存法》,這 物」之史蹟的認定,除了相較於前總督政府所聲
都受到了原中國大陸制令相當的影響和淵源,諸 明的宮廟寺院建築等,漸而擴及到了第六、第七
如內務部頒訂之「保存古物暫行辦法」等;《古 項:關於社會社業及產業交通土木等相關史蹟的
物保存法》經1968年修正開始,到《古物、古蹟保 認定,反映到現行文化性資產清查評估中的「建
存法》,落成了1982至2001年的《文化資產保存 築與土木設施」中的範圍內,由此可知當時對於
法》。許淑君所著一文中對於「文化資產」的定義 文化資產的認定,開始有了較廣泛的思考。
及其立法背景始末,多有詳細描述,本文將援用參
考。按照時間起源,依序羅列有關於臺灣文化資產 (4)中央古物保存機構法令與學社運動
的早期保存法令,藉此作為參考的脈絡,從每項條   1928年(民國17年)7月12日,國民黨政府設立
則內容觀之,各法令其立法精神皆存在著現行文資 「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1930年(民國19年)1
法的部分意涵,以下分節說明。 月,「中國營造學社」成立,學社發展期間約從
1930至1946年,據張崑振在《論「中國營造學
3.1.1.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與古物保存法的 社」建築論述的形成及其時代意義》文中,其貢
執行(1895-1945) 獻主要具有四個時代意義:
(1)本島廟宮寺院保護相關規則
  臺灣有關於「文化資產」保存命令的討論, A.系統的研究方法。從研究領域的界定、史料
源自於1896年(明治29年)1月18日,樺山資紀總督 的選擇、史料的收集與調查方式、到史料的考
對日軍發佈的「本島廟宮寺院保護相關規則」, 證等,都強調著「科學方法」的研究精神,嚴
要求日軍對佔用廟宮寺院當成軍營或軍醫院一 謹治學。
事,須進行保護責任。當時有名的人類學者伊能
嘉矩 7) ,將此條則意義延伸至「古蹟」的保存, B.中國建築史觀,如梁思成與劉敦楨兩人的中
並認為這是日治時期「文化資產」保存法令的開 國建築史觀念,影響後代至深。
始(黃俊銘,1996:18)。因此對於廟宮寺院的保
護,其實就是對史蹟保護的一種。 C.中國古建築的時代觀,對於中國建築的發展
提出「老幹發出新枝」的思考方向。
(2)保存古物暫行辦法
  相關文資法制令,源自於1916年中國的「保存 D.古建築修復與保存觀,為國內相關觀念的啟
古物暫行辦法」,並且制定了「調查古物列表」, 蒙,其所具體形成的原則觀念,也是日後修復
以利文化資產審查工作;「保存古物暫行辦法」中 觀念承繼的基礎(張崑振,1995:5-10、11)。
有關於古蹟內容:第二條 古代城郭關塞,壁壘岩
洞,樓觀祠宇,臺榭亭塔,堤堰橋樑,湖池井泉之   1930年(民國19年),國民政府正式頒佈《古
屬,凡系名人遺跡,皆宜設法保存。由此條令能看 物保存法》,對於文物的保存有了明確的法令依
出當時的保存對象物,集中於那些「名人遺跡」之 據。《古物保存法》全文14條,古物的意涵有所
傳統古建築,與世界文化遺產的準則相比,頗有第 定義:第一條 本法所稱古物,指與考古學、歷

046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11/第十七期/頁41-60

史學、古生物學及其他文化有關之一切古物而 (C)古物本身有科學的、歷史的、或藝術的
言。前項古物之範圍及種類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員 價值者(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1935:66-
會訂之。1931年7月3日,行政院公布《古物保存 67)。
法施行細則》,以補充《古物保存法》對於古物
保存執行的行政辦法。實際上,古物的分類卻還   現行文資法所歸納出的5項空間類文化資產
未能於條文內見到明確的界定。 (遺址、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相
比,此「暫訂古物之範圍及種類大綱」則為兩
(5)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普查 項,其中古物之種類,第2項「史前遺物」:包括
  回顧日治施政角度來看,臺灣進行了各州廳 史前人類之遺跡、遺物及遺骸等;與第3項「建築
全面普查「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之後,直屬於 物」:建築物:包括城郭、關塞、宮殿、衙署、
總督府的「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也展 書院、第宅、園林、寺塔、祠廟、陵墓、橋樑、
開一連串的調查與審議工作,調查會的學者或是 堤閘、及一切遺址等。這是否為現行文化資產中
官員們,將各州廳所列出的調查物中,根據已 的「遺址」和「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
遭毀損、淹沒荒野,或是極具保存價值的「史 觀」前身呢?前文中曾作集合關聯圖說明,古
蹟」,列為首要的保存對象(梁靜萍,1996:79)。 蹟、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四者本來就具有
價值焦點轉向了那些不易再現的、逐漸消失於人 從屬或干涉或獨立的關係,那麼這「暫訂古物之
類歷史中的對象物,為這期間重要的觀念扭變; 範圍及種類大綱」即具備了分群組上的先徵。
而1933年(昭和8年)11月26日起,總督府開始公
布第一批指定的「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名 3.1.2.戰後臺灣的文化發展政策影響(1945-1982)
單,並刊登在「臺灣府報」上面;第二次與第三   臺灣古蹟保存運動的發展,在《文化資產保存
次的保存名單則於1935年及1941年刊載9)。因此, 法》頒布以前,一般來說可約略分為兩個階段:(1)
指定範疇即分兩種:史蹟、天然紀念物,若從三 「物的保存」階段,主要時間為1945-1970年。(2)
次指定的內容來看,日治前外來政權的統治遺跡 「整體歷史環境保存」階段,主要是指1970-1980年
(荷西、明鄭、清朝時期)也佔了一定的數量,即可 之間(喻蘋蘋,1997:24-27)。
說明:「歷史意義」對於史蹟指定的重要性。
  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陸赤化後國民黨轉進臺
(6)暫訂古物之範圍及種類大綱 灣,對於文化建設上的發展多以政治為目的,有關
  前節提及《古物保存法施行細則》,對於古 於文物保存上的問題顯得無足輕重。國民政府播遷
物還未能詳加分類、說明範疇,唯一有規定的可 來臺,進行了土地改革 10),對臺灣傳統建築造成了
見於:第15條 凡名勝古蹟古物應永遠保存之。 衝擊,是以對本來的大型宅第、宗祠,大量興建或
所以名勝、古蹟、古物三者,顯得意義模糊(許淑 改建成傳統建築的北方「宮殿式建築」,國家視宮
君,2002);於是1935年(民國24年)6月15日,行政 殿式為正統。此時期的「物的保存」觀念,古蹟的
院公布「暫訂古物之範圍及種類大綱」,始有了 意義僅代表一種地區的「紀念性地標」,僅為政治
明確的界定: 形象或因應美援時期的觀光旅遊需求,進行現代化
的整舊復新或形貌上的改變,在對象的選擇上則以
A.本大綱所定範圍,根據古物保存法第一條所 單棟建築或紀念物為主 11)。再者,隨著國民政府轉
稱古物,指與考古學,歷史學,古生物學,及 進臺灣,橫向移植臺灣施行的《古物保存法》,其
其他文化有關之一切古物而言。 原本的立義在於宣示國家對於文物的主權;而在
「物的保存」時期,國民政府將文物主權的彰顯強
B.古物之值得保存者,以下列三種標準定其範 調在於故宮國寶、宮殿式建築,明顯可知此時政府
圍: 對於使用有限經費進行保存的目的,以政治導向、
選擇某些特定文物保存為主。
(A)古物之時代久遠者。
  「古蹟保存論述」發展成「整體歷史環境保
(B)古物數量罕少者。 存」的關鍵,在於「林安泰」拆遷事件,引起了保
存聲浪的反彈。這次的保存運動當中,卻成功帶起

047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Conservation/2011/No.17/pp.41-60

「原地保存」、「原貌保存」的觀念,確立古蹟存 於「古物」的認定標準。而「古蹟」一項,指的
在的價值,是因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與當時的社會 是:史前或具有歷史價值之文化遺蹟。此概念則參
環境有著特殊的結構關係,而非只在於建築物本身 考「暫訂古物之範圍與種類大綱」中:史前遺物與
的價值 11)。「整體歷史環境保存」階段,這段時期 建築物 14)兩類。可見《古物保存法》之初期修正與
也是文化建設首度納入國家政策,12項建設揭櫫文 現今施行的文資法,在內容上與「暫訂古物之範圍
化建設時代的來臨。 與種類大綱」都有其承繼之處。

  1977年9月23日,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宣   教育部專案小組第二次審查的結果,將《古
佈「為強化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國民生活水準,政 物、古蹟保存草案》改為《文化資產保存法草
府繼10項建設之後,決定再進行12項建設。新的12 案》,「文化資產」的內涵一樣是「古物」與「古
項建設中的一項即是「文化建設」,而其主要內 蹟」,可是對於「古物」的內涵轉為:具歷史藝術
容是:5年內在臺灣地區各縣市設立一個「文化中 科學價值,可供鑑賞研究宣揚文化之器物、簡冊典
心」,以促進文化的活動。在思考上仍是偏重硬體 籍,與古生物學、人類學、考古學有關之標本;不
建設為主。 在根本法內強調年代久遠、數量稀少等絕對因素,
並概括舉出一些古物的種類或標本。而「古蹟」的
3.1.3.古物保存法的修訂(1968-1982) 意涵也轉變為:具歷史藝術科學紀念價值之古建
  《文物保存法》雖隨國民政府遷臺移植施行, 築城牆、寺廟、遺址、石窟、牌樓碑碣、古蹟暨其
卻缺少「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類似的統籌機關, 他文化遺蹟,同樣的也用概括列舉的方式指出「古
導致推行政策上顯得力不從心,初期階段的史蹟保 蹟」的類別。
存,主要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扮演了執行角色,該
會從1950年開始即著手調查臺灣地區的名勝古蹟,   1979年,內政部古蹟專案審查小組審定了:第
將調查資料發表於《臺灣文獻》專刊上,1965年並 一級古蹟53處、第二級古蹟84處、第三級古蹟207
出版《臺灣省名勝古蹟集》,一共467處之多的名勝 處,共預定了344處古蹟,確立古蹟分級保存的制
古蹟。不過,從調查說明中,仍然可見標識統治正 度。而此初次審定,也是戰後國民政府針對古蹟的
統的痕跡。 保存,於《文化資產保存法草案》審查期間,首次
提出保存名單的做法。歷經13年的修法,《古物保
  1970年,「釣魚臺事件」導致臺灣與日本兩國 存法》終於1982年廢止,同年5月26日,由總統公布
的關係惡化,繼1972年臺日斷交後,內政部公布 《文化資產保存法》,象徵進入另一個新「文化資
「清除臺灣日據時期表現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 產」保存階段。
治紀念遺跡要點」,此要點也有「清除國恥條例」
12)
的別稱,因此許多日治時期相關建築物都被涵蓋 3.1.4.《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初期
入清除物,以神社首當其衝,是以日人在臺的神社   1982年5月26日時任總統蔣經國頒令公布《文化
建築現今多已遭消滅清除;反觀「總督府」(現今總 資產保存法》,是繼日治時期《史蹟名勝天然紀念
統府),卻給予忽略。1968年,內政部以《古物保存 物保存法施行規則》、戰後《古物保存法》之後,
法》老舊而不符使用,而統籌機關(中央古物保管委 在臺灣施行的第三個「文化資產」保存的法令,也
員會)不復存在13)為理由,開始進行一連串的修法與 是確立「文化資產」意涵與名稱的法令。1984年2月
審議,於1968至1982年期間:由修正草案、決議草 22日,文建會(內政部、教育部、經濟部、交通部)
擬「古物古蹟保存法」、修正「古物古蹟保存法草 等公布《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共有77條行
案」、審議「《文化資產保存法》草案」,長達13 政命令。《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條:本法以保存文
年的階段,使得臺灣「文化資產」內涵逐漸成形。 化資產,充實國民生活,發揚中華文化為宗旨;此
條文明確說出此法立義所在。第3條:本法所稱之文
  1972年、1978年的《古物、古蹟保存法草案》 化資產,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資產:文
中,「文化資產」指的是「古物」與「古蹟」。 物、古蹟、民族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自然文化
「古物」的內涵變成:年代久遠、數量稀少、具有 景觀;由此可知此法規定的「文化資產」為5項。
科學的、歷史的、藝術的價值之古物暨古生物,參
考自1935年之「暫訂古物之範圍與種類大綱」裡對   以下就幾項關於古蹟建築相關之法條彙整,就

048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11/第十七期/頁41-60

定義上如:《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第二款古 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蹟意指古建築物、遺址及其他文化遺跡;就種類說 Committee)所分類型四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
明上如:「施行細則」第3、4條則針對古建築物、 雙重文化(複合)遺產、人類口述與無形遺產(2009)。
遺址範圍、種類作了說明;就價值區分上如:第27 依現行世界文化遺產分類則如表3。
條,古蹟經由內政部審查指定 15),並依其歷史文化
價值區分為一、二、三級,若古蹟喪失或減損其價   特別注意的是,文化遺產增列一項「文化景
值時,內政部得解除其指定或變更其等級 16);就等 觀」,所謂文化景觀可以說是人類與自然環境所共
級判別如:第38條,古蹟等級之評定依據:(1)所具 同創作的景觀,介於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之間,現
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在則被歸類在文化遺產的範疇之內。而針對文化紀
(2)時代之遠近。(3)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念物(monument)以及歷史場所(site)兩種名詞的中文
(4)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翻譯,基於考量了多元的觀點,期能有最完善的詮
(5)數量之多寡。(6)保存之情況。(7)規模之大小。(8) 釋,是故採用較適切的字詞 17)。
附近之環境。
3.2.2.1931年雅典憲章
  1997年文資法修法後,古蹟分級改為國定、省   雅典憲章由第一屆國際歷史文化紀念物建築師
市定與縣市定,從內政部1983-1996年間指定公布 與技師會議通過採行,達成決議並訂定了7項結論,
的一至三級古蹟內容:古蹟公告類別共有,寺廟、 第1條一般性原則聲明:確保建築物生命延續的進駐
祠廟、橋樑、關塞、遺址、衙署、園林、書院、宅 必須加以維持,但是建築物被利用時,其機能則必
第、陵墓、碑碣、城郭、牌坊、古井、燈塔、公會 尊重建築歷史與藝術的特徵。而第三條從保存古代
堂、學校、火車站與其他等19類之多,其中以祠廟 特徵的觀點來看:在古代文化紀念物鄰近地區,其
類最多,園林、公會堂、學會與火車站類最少。若 周遭環境應特別加以考量。第5條針對損壞之預防措
就其各類比例來看,祠廟與寺廟類佔大多數,其二 施提到:將藝術品從其原設計周圍之環境中移除,
則為其他類。《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三 原則上是不被鼓勵的。允許在必要時應用現代材料
條:古建築物,指年代久遠之建築物,其全部或重 與技術來幫助古蹟之補強工作,在此時可以算是極
要部份完整者,包括城郭、關塞、衙署、書院、宅
第、寺塔、祠廟、牌坊、陵墓、堤閘、橋樑及其他
建築物。多了園林、碑碣、古井、燈塔、公會堂、 表3.世界文化遺產類別
學校、火車站7項,少了寺塔、堤閘2項,就其指定 Table 3.Categories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的內容來看,其實古蹟一項「文化資產」的揀選條
是指包括與自然和諧之人造物
件仍是不脫:(1)年代久遠者。(2)數量稀少者。(3)本 歷史場所 及考古遺址等地區,並在歷
身具歷史、文化或藝術的價值者。 (Sites) 史、藝術、以及學術等各方面
具有顯著普遍價值者。
3.2.國際重要憲章回顧 指獨立或連續的建築物全群,
  回顧國際憲章公約之前,首要介紹世界遺產公 建築群 其建築樣式、均質性或因景觀
約中之文化遺產,由於憲章中指稱對象往往指向世 (Group of building) 位置在歷史上、藝術上、以及
學術上具有顯著普遍價值者。
界文化遺產所沿用專有名詞,因此實有必要先闡明
指建築物、具紀念意義之雕刻
世界文化遺產的規範內容與對象,對於概念上的釐
及繪畫、考古學類物件及構造
清以避免混淆。然而,兩種規章的立法用意雖非一 文化紀念物
物、金石文、洞穴居及綜合上
(Monuments)
轍,部分概念卻有重疊之處。 述物件在歷史、藝術上以及學
術上具顯著普遍價值者。
3.2.1.世界文化遺產 人類所設計創作的公園或庭園
等景觀。
  世界遺產觀念起源於因尼羅河亞斯文水壩建設
計畫,1959年阿布辛貝神殿及伊西神殿等努比遺跡 漸漸發展而成且與人類生活機
文化景觀
能性相關的景觀。
區面臨永沉水底的危機。而為了救援這兩個神殿, (Cultural landscapes)
與宗教、藝術、或文化事物現
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籲世界各國共同保護遺 象相關且較具自然性質的景
跡,遂在許多國家的協助下完成移築工程。依照目 觀。

049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Conservation/2011/No.17/pp.41-60

為先進的觀念,現今則已普遍受到接受。 1882年,歷經托利黨與輝格黨十年激辯通過的「古
代紀念物保護法案」(Ancient Monuments Protection
3.2.3.1964年威尼斯憲章 Act),使得古蹟的保存有所依據。(楊凱成,2006)而
  威尼斯憲章中可見其建立於雅典憲章上的根 德國跟法國類似的法律一直到了1904跟1905年才相
基,自此衍生出許多更為細膩的維護與修復觀念, 繼出現。由此,關於國外的文化資產相關立法,有
並且再一次肯定了再利用對於歷史文化紀念物的正 如是者,見其開端。
面意義,條文中表明:原樣原貌保存,給予其最原
始的真實性尊重仍然是基礎原則,若要強加烙印於     1 9 1 5 年 德 國 博 物 館 館 長 O s k e r Vo n M i l l e r
紀念物之上,也非要加上記號區別不可,同時延續 首 度 使 用 了 「 技 術 的 文 化 資 產 」 ( Te c h n i s c h e s
了雅典憲章的精神,最後也提到了歷史場所的整體 Kulturdenkmal)這個概念。德國第一個因為古蹟維護
象徵性,要給予全面性的場域維護觀念。 運動而維護下來、至今仍然存在的工業廠房是位於
Koblenz,1828到1830年建造的Sayner鑄鐵廠,該鑄
3.2.4.1994年奈良真實性文件 鐵場在1926年關閉後幾乎傾頹,後來由文物保護官
  奈良真實性文件(The Nara Document on 介入,基於其建築物的鑄鐵結構及技術,在1929年
Authenticity,1994)成立於「文化多樣性與遺產多樣 這棟建築物被列入古蹟保護之下。
性」與「價值與真實性」的架構前提之下,孕育於
1964年《威尼斯憲章》之精神。文化多樣性與遺產   從英國開始興起了一股「產業考古學」
多樣性的部分,強調我們世界之文化與遺產多樣性 (Industrial Archaeology),這股風潮帶動了德國與美
是無可取代的,每個人都要共同保護文化遺產,在 國對產業文化資產的重視。有關於第一個產業考古
文化價值呈現衝突之案例中,同時需要對其他文化 學國際組織是「國際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委員會」
及其信仰系統之所有面向給予尊重。文化遺產之責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versation of
任與其之經營管理首先應該是歸屬於其所產生之文 Industrial Heritage),1973年美國民間成立了「美
化社區,接著是關心其之文化社區。平衡他們自己 國產業考古與遺產協會」(Society for Industrial
與其他文化社區之要求,對每一個社區而言,是高 Archeology or Heritage),組織了許多產業文化資產
度期望的事,假設獲致這種平衡不會傷害到他們基 的展演,爭取更多人重視產業遺址的保存與活用。
本的文化價值的話。 1977年,日本也成立了產業考古學會,以產業遺跡
與科學文物為對象進行實證性的調查。
  從價值與真實性的意義層面來看:價值根源於
維護文化遺產其所有形式與歷史年代的本質,對於   產業文化資產逐漸受到重視是在1970年代出現
這些價值來源必須是可信的、真實性,並要加以了 的城市改建與建築紀念物新想法:工業設備以及交
解。同時肯定了「在不同的文化間,甚至是相同的 通的建築物被視為是城市歷史構成的一部份,在保
文化內,可能會有所差異,因此對價值與真實性之 存關閉的工業設備之過程中,區域認同的說法逐漸
評斷根基於固定的準則是不可能的事」的觀念。 受到重視(楊凱成,2006)。夏鑄九(2006)也提到1970
年初的義大利波隆尼亞(Bologna)的反發展政策與都
3.3.產業文化資產發展沿革 市保存(urban conservation)計畫可以說是保存的轉折
  2004年7月,在蘇州舉行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 點與歷史典範,也是反省發展主義的先驅。是故,
員會會議中,瑞典荷蘭郡的瓦堡電臺(Varberg Radio 不難發現關於城市與工業發展的省證,在文化資產
Station, County of Holland, Sweden)被指定為世界文 史的演進過程中,所帶來潛移默化的保存思維,愈
化遺產。瓦堡電臺這個個案凸顯了當前世界的遺產 來愈受到重視。
保存工作的前沿(cutting edge),工業遺產(industrial
heritage),或者更廣意義地說,產業遺產,是日益重 3.3.2.國內產業文化資產起源
要的保存對象。(夏鑄九,2006)然而,釐清產業文化   楊凱成(2008)認為國內的閒置工業廠房促成近
資產的來龍去脈應是必要。 年產業文化資產議題的浮現,主要受到兩點因素影
響:(1)1980年代末臺灣經濟發展高度成長,廉價代
3.3.1.國外產業文化資產起源 工品出口外銷勢微。當時臺灣工廠面臨工資高漲。
  追溯世界最早關於古蹟保存的立法,在英國 臺灣的經濟結構勢必要轉向高品質、少量多樣化的

050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11/第十七期/頁41-60

生產型態之知識經濟。之後的20年產業遷移,使得 們所稱的「遺產」。該論述強調了歷史傳承的時代
廠房與機具設備逐漸閒置;(2)自2002年行政院成立 意義,同時也暗示當代價值系統的決定會影響生成
任務編組的「國家資產經營管理委員會」。造成很 結果。
多富含文化資產價值的建築物面臨拆除的命運,引
發古蹟保存運動與地方文史團體的關切。   《美國遺產英語字典》則有如下解釋:繼承、
傳承過去以及與人纇與生俱來的人權。……可以解
  臺灣第一個被指定跟產業遺址相關的古蹟-高 釋為人纇承襲先民所遺留下來的任何人、事、物,
雄縣的橋仔頭糖廠,其距臺灣的工業化開端已經超 它包括了價值、觀念、風俗、歷史記憶、語言、文
過一百年,直到1998年才有機會成為產業文化資 學、藝術與建築…等。
產。文建會於2002年底緊急成立產業文化資產調查
小組,協助各部會及所屬機關辦理清查、保存並活   聯合國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
化足以代表臺灣近代化歷程之寶貴產業文化資產, (ICOMOS)在1999年的《國際文化觀光憲章》序言:
避免各部會於轉型或民營化過程中,隨意處置所管 「遺產」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了自然以及文
理之資產,造成國家文化資產無法彌補之損失。因 化環境、地景、歷史地區、場所與人造環境,也涵
此,從2003年起,委託學術單位以及民間團體,一 括了生物多樣性、收藏品,過去及現在持續的文化
共進行了超過20個包括像中船、臺鹽、唐榮、欣欣 執業、知識與生活經驗。遺產記錄並表現歷史發展
食品、榮民製藥、高雄硫酸錏等產業文化資產的清 之長期過程,形成了民族、區域、本土的多樣本質
查。 與當地的自明性,並且是現代生活之整體的一部
份。
  楊凱成(2008)表示,許多擁有豐沛產業文化資產
的國營事業在民營化的過程中 ,因面臨歷史建築的   此外,聯合國《2002文化資產年大會宣言》
拆除、舊生產機具分解後秤斤論兩出售等窘境,讓 中,則提出了20種遺產類別,包括:文化遺產場
許多文化機構與民間文史團體感到詫異,產業文化 所、歷史城市、文化地景、聖地、水下文化遺產、
資產的保存議題始得躍上檯面、受到重視。 博物館、可移動文化遺產、手工藝、文件遺產、電
影遺產、口述傳統、語言、節慶、信仰儀式、音樂
  從這些跡象顯示,不管是對於閒置的工業廠 與歌謠、表演藝術、傳統醫學、文學、傳統烹飪、
房,甚至是正處於利用狀態,有價值的工業建築 傳統運動與遊戲…等。該宣言列舉出這20種,並不
物,在進行認定工作上受到了層層阻難,無論是外 代表分類系統已臻完備,乃是要提醒世人先民所傳
在或內在因素,終究還是得回到「認知」這個出發 承予我們的遺產,具有「多樣性」面貌與「多元
點上,每個人的價值觀點都不盡相同,好比是訪問 化」內涵。
當初在這裡工作的一般員工,問他對這邊印象最深
刻的是什麼;或是擁有高度純熟技術師傅,他可能   隨著時代的變遷,也見證了文化資產的內涵已
會談及關於工作的辛勞或是成就;再如廠房附近的 隨觀念的轉變蔓延開來,針對空間資產而言,產生
居民對於孩提時代的記憶…等,觀點都會有所不 了法定以及非法定的,那些非法定是具有價值潛力
同,價值認定標準自然大異其趣,這都可能造成產 即將成為有身分的,也有可能無具價值仍然被閒
業文化資產在地方推行上的潛在難點。 置、無人看管或關心,早於1995年,陳水扁任臺北
市長期間,首先就臺北市產進行調查,提倡「空間
3.4.近年文化性資產及相關觀念 解嚴」概念,以臺北市長官邸及中正二分局為出發
  「文化性資產」可認知為蘊含了歷史、文化、 點,釋放過去僅屬於特定階級使用空間的束縛,進
藝術、科學等價值而有成為法定「文化資產」潛力 行空間活化,成為市民共享之文化據點,也是公部
之標的物。對於「文化性資產」的當代詮釋,則包 門首度對舊空間予以一種活的保存方式。空間創意
涵了以下:「文化」,簡而言之,可說是人類在歷 改造運動醞釀至後期,在政府政策的推波助瀾下,
史發展過程中創造而得的總成果。文化資產,或是 具規模地帶動了一股實驗性質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熱
文化遺產、文化襲產,若以荷蘭學者G. J. Ashworth 潮。文建會於2000年11月訂頒「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所論:歷經時間累積再藉由價值判斷選擇,而後針 員會九十年度試辦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此
對歷史、記憶與遺跡的構成加以詮釋,就形成了我 條文之聲明,所欲進行活化的空間對象,包含了當

051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Conservation/2011/No.17/pp.41-60

前法令制定之古蹟及歷史建築以外,其它較有「文   1920年代起,面對現代建築的推動聲浪下,
化」價值或具有活化再利用潛力的老舊建築或空 建築再利用的現象並不普遍。直至1931年《雅典
間,也都納進了計畫範圍內。 憲章》發表的一般性原則與1964年《威尼斯憲
章》,再利用才進入第二個階段,在此一階段,
  前文所述總體內容,在於論究近代文化資產的 再利用被視為建築保存的一種方式,其目的是藉
思想演變,因之引用我國法定性、國際憲章條約、 由再利用使一棟建築免除被拆除的命運。因此重
世界公約、產業性質、以及具有文化性的廣義資產 點可能是保存,再利用只是一個結果。也因為以
作為探討回顧對象,以各闡述觀念複習之;回到了 保存為主,因此空間潛力的發掘或者改造就顯得
最初所聚焦對象-「舊建築」一詞,一語中的,使得 比較保守,即便有新物的介入,但大抵是新材料
文中所敘述對象物的用詞,通暢一致。 的置入或較小規模的增建,舊有建築物仍扮演著
一種絕對的優勢角色。
3.5.舊建築再利用發展分期
  本節參考近代西方發展出之建築再利用思潮,   西雅圖的瓦斯工廠公園(Gas Works Park),
另一方面將文獻探討所得歷史事件發生演變,依照 原址為供應西雅圖主要能源的工廠,因污染及安
年代排列對照,試圖併構中西近代文化資產演進年 全性考量而關廠並計畫拆除,後經居民爭取保
譜。主要架構參照了傅朝卿教授(2005)所歸納出四期 存,其中較高大的廠房保存為工業雕塑(industrial
發展階段,加以闡述西方建築再利用脈絡。藉此觀 sculpture),其他則供青少年兒童遊樂設施、自行
察,在文化資產的概念萌生同時,對於建築「再利 車道等,成為西雅圖最有特色的開放空間,可說
用」的思維及各個時期再利用概念之概略分野,能 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資源回收概念的改造案例。
有更清楚的認知。
(3)新舊共容期(1980年代-1990年代中期)
  建築再利用在人類建築發展史上,事實上一直   許多城市因為都市分區及更新結果,反而造
都是存在著的一種設計手法,不過若就期再利用設 成沒落,因此藉由建築再利用來復甦城市中心,
計的本質來看,約略可以分為下列幾個明顯的階 建築再利用從單點建築保存的層次擴及於都市層
段,在1920年現代建築尚未盛行前的軀殼利用期, 次。這一個時期的作品有更多的增建行為,舊有
1930年代到1970年代的建築保存期,1980年代到 建築與新增建部分清楚,各自的自明性高,舊有
1990年代中期的新舊共容期,以及1990年代中期以 部分依舊,新的部份也獨立,但是二者間有相通
後的新舊共融期。其中每一期的年代只是一種概括 之處。
的區分,事實上不同階段間存在著重疊的時間,而
每一個國家地區的發展時程也不太一樣。一般而   例如巴黎奧賽美術館,原址為興建於1900年
言,再利用較盛行的歐洲國家發展較快,美日較 的火車站,起初有拆除興建大型旅館的規劃,卻
慢,其他國家則更慢,時程因觀念的起步較晚可能 引起文化界、古蹟保存界的反對,後來經列級古
會差距10至20年之久(傅朝卿,2004)。 蹟,並再生為世界上最有知名度的美術館;德國
法蘭克福建築博物館本來是一棟高級住宅,經
(1)軀殼利用期(1920年以前) 1980年代保留了外牆,並在內部及後部增建了全
  工業革命之前,絕大多數的再利用,都是相 新的空間,新的部分與原有部分共容於一個建築
當單純的應用舊有建築之軀殼,這些再利用基本 裡,但彼此個性仍甚為明顯,也都是新舊共容的
上都沒有現代再利用的觀念,而主要是在經濟因 實例。
素的考量下進行。例如位於英國的巴斯(Bath)羅
馬浴場改建成博物館。而位於羅馬的戴奧克利仙 (4)新舊共融期(1990年代中期以後)
浴場(Baths of Diocletian),在1561年曾被米開朗基   此一期對空間的改造更為積極,利用增建行
羅開始加以改建,再利用為天使聖塔瑪麗亞教堂 為的巧妙設計,新舊融合並存已經成為主流。另
(Santa Maris degli Angeli),是世界最早成功的建 外永續經營與空間經驗也成了關注話題,同時因
築再利用的案例之一。 為文化旅遊已蔚為風潮,故不少再利用案例都成
為文化觀光的對象。
(2)建築保存期(1930年代-1970年代)

052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11/第十七期/頁41-60

  大英博物館1994年由英國著名的佛斯特建 法》,更於此期間公告指定古蹟內容,因此有了揀
築師(Norman Foster)進行的「大中庭(the Great 選上的參考依據;新舊共融期,國內外都開始有了
Court)」空間改善計畫,將位於口字型展覽室與 對於文化資產指定上的修訂與調整,同時頒布了許
圓型圖書館之間的無用戶外空間,以一個超大型 多重要條令與宣言,也顯露出文化資產的意涵邁向
玻璃屋頂覆蓋成一個全新的大廳,2000年12月底 了更多元化、更為廣義的範疇。
重新開幕的大英博物館,也因這個令人讚歎的大
中庭,帶來了生命與活力,新舊辯證與老建築再 3.7.小結
生之真諦,也在這項改造計畫中獲得了實踐。   圖7所示為近代文化資產概念的演變歷程,共有
5種不同的面向:包含了保存法規的演進、產業技術
3.6.近代文化資產概念發展演進年譜 的文化面向、文化資產學的發展、世界文化遺產公
  本文嘗試以各國各學者之宣言、提倡運動、重 約的宣示、以及再利用觀念上的益進。所分類的這
要立法等,整理發生年期、事件、內容、地點、對 五種面向對於各事件歸類於諸面向的取決判斷可能
象、排成一序列年譜,冀由舊建築再利用歷史上之 不夠精確,造成產出結果欠缺周延完善,如「文化
優先脈絡,探得思維上的轉變以及重大政策影響, 資產學發展」這一面向,它的定義較模糊,對於各
能有更進一步文獻研究上的梳理。是故,即於本節 項歷史事件,如何拿捏其於此面向的影響程度是備
的各部分文獻探討所得成果,彙整成年譜圖(圖5、 受爭議的,所以它仍然存在著很大的討論空間。但
圖6)。 是這樣的分類用法,還是有一定的成效:用於表彰
各年期發生之歷史事件,對於各面向產生了如何的
  圖7則略將各時期的發生事件化約成一段的轉 影響,也可藉由圖中演變次數上的改革與演進,區
變,簡單描述此時期的變化,然後重新排列在年譜 隔比較各個面向於歷史年代中,發生年期的優先順
上,以便觀念匯合與解讀,年譜圖中直軸代表演進 序與彼此的相對性。
變化次數,橫軸為事件發生年份,此整理成果用以
交集討論。   年譜圖並非絕對性的示明演進次數愈高者,則
   具有較高的改革潛質。它還突顯出另一種特質:某
  1920年之前為軀殼利用期,國外已經有相關古 年期的某件重大條令,可能同步地帶起了其中幾個
物的保存條約衍生,而臺灣在當時分別先後受到日 面向的進步發展。值得注意的是,1959年聯合國的
本及中國的古物保存條約影響,因此在保存法規相 公約與1964年《威尼斯憲章》的頒布,一直要到
關的演進為始。此期間也進行了技術的文化資產概 1980年的「林安泰古厝事件」,促成這個時期許多
念的討論,亦即現今所談的產業文化資產,因此我 觀念的大幅提升,是以5種面向之脈衝一致性的上
們可以說產業技術的文化面向開始有了進展;接著 升。
進入建築保存期,1931年,首度有了世界公約-雅
典憲章,公開性發表了歷史古蹟紀念物應當受重視    總言而論,這些現象帶來的啟示,可算是國內
的宣言,是為世界文化遺產締約的先聲,於憲章中 外共同邁進了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新里程碑,也為
也註明一項,歷史建築物能夠適度地進行再利用, 文化資產帶來了重新醒覺的再生契機。
亦為再利用觀念的演進。在中國則萌生了老幹發出
新枝的觀念,這對於文化資產學的促進都算是一大 4.文化資產的認定標準
革新;1945年,我國因為政治因素影響在古蹟保存   文化資產之對象物,從其所涵括範圍由小至大
上轉變為物的保存階段;1959年,由於埃及神殿瀕 去擴散,大致各可分為3個層級別,其各有認定準則
臨危險之際,聯合國組織正式成立了世界遺產保護 範本可參考。因此,將歸納各項現行規範,抽繹出
組織,世界遺產觀念也於焉誕生。 「指標」概念。其「價值認定指標」概念採用是取
自3種不同認定標準中的共通特質,其中發現了此3
  1970年之後, 國外逐漸正視產業文化資產的課 種認定標準各有其優先偏向屬性、著重於某指標的
題,以及城市改建的觀念改變,而我國發生的林安 認定。
泰古厝事件,使得人民開始注重古蹟之整體歷史環
境保存,進入整體歷史環境保存階段;1980年之後   價值指標參考的範本源自於世界公定性的、廣
進入新舊共容期,臺灣正式頒布《文化資產保存 義文化資產認可標準、以及我國法定上的標準3種。

053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Conservation/2011/No.17/pp.41-60

圖5.近代文化資產概念發展演進年譜(1880-1970)。
Figure 5.The Evolution Chronicle of Cultural Heritage from 1880's to 1970's

圖6.近代文化資產概念發展演進年譜(1970年以後)。
Figure 6.The Evolution Chronicle of Cultural Heritage after 1970's

054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11/第十七期/頁41-60

圖7.歷年發生事件整理與文化資產演進歷程表。
Figure 7.Event and Evolution Sheet of Cultural Heritage during 1880-2010

各準則內容描述的「價值」核心,將6種不同價值 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內,對建築藝術、紀念性藝術、
認定指標出現次數作統合加總,主要是彰顯各指標 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文
於各準則中,可相對的突顯出哪項價值為重,藉此 中特別強調了「某一定時期內」,或者指「某文化
看出未來臺灣對於推動地方、社區文化資產的認定 區範圍內」的選用,同時意涵了「時代性」及「代
工作,能有進一步的助益與值得改善之處。六項價 表性」的重要,然則後者之「建築藝術」、「紀念
值認定指標,分別為:傑出成就性、脈絡性、代表 性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等影響對
性、獨特性、不易再現性、時代性,概念生成的來 象,則除了對於文化遺產外,產生了「關聯性」的
源說明如下。 重大因素,因此表徵了「脈絡性」的特質。

4.1.世界文化遺產認定準則   依照6項世界文化遺產準則去作分析,進一步
  表4所列的6項世界文化遺產評選準則內容,針 萃取出的6項指標作次數加總,則可以下雷達面積
對其所描述的細項條文分析文句,從中抽譯出的概 圖(圖8)呈現其特性,其標準是否顯著偏向了何者指
念,再將各個概念出現次數計總並進行分類,此方 標;結果看出:代表性>傑出成就性>脈絡性=獨
式可比擬質性研究方法裡頭的「譯碼」工作,例 特性=不易再現性=時代性。此排序旨在說明世界
如:「準則Ⅰ則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 文化遺產的指標屬性,係遵照指標出現頻率高低所
造性的天才傑作」。此一敘述有提到「獨特」的藝 作的區分,並非最高者即為認定標準上之優先選,
術「成就」、天才傑作,因此便可以萃取出獨特性 僅表達此項認定標準之整體屬性。若有此認知後,
與傑出成就性兩項指標;準則Ⅱ則能在一定時期內 除了第一順位的代表性及第二順位的傑出成就性

055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Conservation/2011/No.17/pp.41-60

表4.世界文化遺產指標分析
Table 4.Index Analysis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登錄準則 世界文化遺產準則評選內容 萃取出指標
Ⅰ 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獨特性、傑出成就性
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內,對建築藝術、紀念性藝術、 時代性、代表性、脈絡性
Ⅱ 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
能為一種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 不易再現性、獨特性、代表性
Ⅲ 見證。
可做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 傑出成就性、代表性、時代性
Ⅳ 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多種) 傑出成就性、代表性
Ⅴ 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的變化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思想、信仰或文學作品有直 脈絡性、不易再現性
Ⅵ 接、實質的聯繫的文物建築等。
資料來源:中華世界遺產協會網站;本文整理

表5.文化性資產指標分析
Table 5.Index Analysis of to-be Cultural Heritage
基準 文化性資產通用評量基準內容 萃取出指標
1 表徵此機關(構)的發展歷程。 代表性、時代性
2 表徵此機關(構)在特定時代的特性與意義 代表性、時代性、獨特性
3 對社會或此機關(構)有重大影響或貢獻。 傑出成就性
4 原創發明或適應本土需求的重要改良。 傑出成就性
5 具有重要歷史或社會文化保存價值。 時代性、脈絡性
6 具有美學或工業設計上的價值。 傑出成就性
7 具有科學或技術上的價值。 傑出成就性
8 具有自然生態上的價值。 脈絡性
卓有貢獻之技術從業人員、研究人員、或行政人員的文物(包括手 脈絡性
9
稿、文具、器物)。
10 因時代變遷而現存稀少者。 不易再現性
11 呈現機關(構)與人民生活及社區發展的關係。 脈絡性
12 足以表徵從業者或附近居民之共同記憶者。 代表性、脈絡性
資料來源:文化性資產清查參考手冊,2008;本文整理

外,其餘之脈絡性、獨特性、不易再現性、以及時 達之6大指標取向,其中幾項基準都有談及「表徵」
代性,就廣面觀之,其實是全面性的同等重視。 的特性,如:表徵此機關的發展歷程、表徵此機關
在特定時代的特性與意義、足以表徵從業員或附近
4.2.文化性資產認定準則 居民之共同記憶者等。此類即意涵了「代表性」;
  本節是依照我國於2004年9月7日,行政院發佈 值得注意的是,此基準於其認定資產所產生之連帶
之《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機構學校文化性資產清查評 影響相當重視,如:社會文化層面、自然生態層
估原則》中,第四條第3項:評量一件文化性資產的 面、相關人員遺留之文物、與居民生活社區之發展
參考基準如下,只要符合一項,即可列為文化性資 關係或共同記憶等,因此,上述皆為「脈絡性」重
產。表5則列出12項參考基準,並也參照如上方法, 要評定依據。文化性資產的指標評比結果為:脈絡
萃取出6大指標。 性>傑出成就性>代表性=時代性>獨特性=不易
再現性(圖9)。由此看出,脈絡性與傑出成就性這兩
  同樣地,針對文化性資產的評選基準內容所表 者指標,差微甚小;再者,從此評比發現,最不顯

056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11/第十七期/頁41-60

表6.空間類文化資產指標分析
Table 6.Index Analysis of Cultural Spatial Heritage
條件 古蹟指定/登錄標準 萃取出指標
一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傑出成就性
二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時代性、脈絡性
三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時代性
四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不易再現性
五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時代性
六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
條件 歷史建築指定/登錄標準 萃取出指標
一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時代性
二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代表性
三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傑出成就性
四 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
條件 聚落指定/登錄標準 萃取出指標
一 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者。 獨特性、脈絡性
二 (整體)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或瀕臨消失者)。 脈絡性、不易再現性
三 (整體)設計形式(優良)具(全國獨特性)藝術特色者。 脈絡性、獨特性、不易再現性
條件 文化景觀指定/登錄標準 萃取出指標
一 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具有文化意義。 脈絡性
二 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傑出成就性、獨特性、代表性
三 具時代或社會意義。 時代性
四 具罕見性。 不易再現性
條件 遺址指定/登錄標準 萃取出指標
一 遺址在文化發展脈絡中之定位及意義性。 脈絡性
二 遺址在學術研究史上意義性。 時代性、傑出成就性
三 遺址文化堆積內涵之特殊性及豐富性。 獨特性
四 同類型遺址數量之稀有性。 不易再現性
五 遺址保存狀況之完整性。 脈絡性
六 遺址供展示教育規劃之適當性。 傑出成就性
七 具其他遺址價值者。 *
資料來源:文化資產法規彙編,2006;本文整理

著的不易再現性與獨特性這兩點上,是否意味著文 條、《遺址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以及《文
化性資產是不需要很「稀少」、「珍貴」、「外貌 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共5種空間類
華麗」等特性,反而是與地方社區相關發展深切更 文化資產認定標準。以此為參考進行指標萃取(表
為重要。因此,關注焦點應該放在每個地方社區裡 6)。
普及化的公眾公共財上。
  同樣地,文化資產著重於「脈絡性」之外,相
4.3.文化資產認定準則 較於文化性資產的標準來看,對於其判定上的歷史
  具有法定性文化資產身分者,以下空間類文化 年代久遠性質來看,也就是「時代性」指標這一
資產評選標準共整理了我國2006年1月12日發布之 項,具有相當重的成份,反觀代表性一項,卻是出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及《歷史建築 乎意料的低,綜觀分析結果,順序則為:脈絡性>
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法》第2條;2005年12月30日發 時代性>傑出成就性>不易再現性=獨特性>代表
布之《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及第3 性(圖10)。

057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Conservation/2011/No.17/pp.41-60

傑出成就性 傑出成就性
4 6
時代性 脈絡性 時代性 脈絡性

不易再現性 代表性 不易再現性 代表性

獨特性 獨特性

圖8.世界文化遺產認定指標雷達圖。 圖9.文化性資產認定指標雷達圖。
Figure 8.Radar Chart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ndex Figure 9.Radar Chart of to-be Cultural Heritage Index

  從3種不同文化資產認定價值面向看來,世界 以溯及遠早時代,考較其概念淵源,見證了整個文
性的公認指標顯示較著重代表當地的文化性,其次 化資產發展歷程,從日人政權沿用之,繼任中國大
是對於藝術、科學、歷史角度有顯著貢獻的角度認 陸衍生的相關文資法規,一直到臺灣的文資法正式
定;而廣義的文化性資產推動理想,較重視建築與 落成,鋪成了一條可一窺究竟的觀察軌道。然則,
在地的環境、情感、技術、社會、甚至是生態自然 除卻我國法律外,先自討論國際憲章中的歷史紀念
的層面都有涉及關聯,因此對於其「關聯性」是否 物(場所、建築群、景觀),轉移至無明文規範之「文
存在,在脈絡性指標上,佔了相當重要一環;就法 化性產業文化資產」,或者是「產業文化性資產」
定文化資產標準而言,從雷達指標圖的整體特性來 等對象物上,試將上述客體,由繁化簡,將三種規
看,除了脈絡性是決定性的關鍵影響之外,歷史時 範內容之不同對象物的認定準則,匯集之並從中抽
代性上的時間性考量,相較於文化性資產,也是不 繹同質概念,取萃六項指標,譜構成一個較易檢視
可忽視的因素。 的普世觀點或是檢核表,容許社會大眾共同來參
與。總言而論,本文得到如下成果及檢討。
5.結論
  倡議世界古蹟遺產的保存,引起了各界人士關 (1)舊建築界定
注,文化資產、遺產、襲產,或是一個原本毫不見經   以現行文資法條令思量資產之分,客體舊建
傳的空間資產,突然被人提出來討論,在不斷鑽研琢 築被搬上了檯面,進行了一場空間資產活化的討
磨它本身具有形、無形之價值的同時,假以思考:它 論;實地再從這些種類中揀選出現存案例,漸漸
有所謂的專業角度,訂定真正理想的標準嗎?本文觀 擴大範圍而談論及尚未被發掘之舊建築物,無非
察了近年來認定工作推動上的歧見,於是一一梳理過 是想提醒、警示,切莫忽略了那些具有發掘潛力
去文化資產概念的演變是如何,先從此下手,再來, 的閒置荒廢建物;發現了諸多空間再利用推行上
試圖從法規內容的角度切入討論:空間資產,或者我 的難點,透過這些,普遍客觀反映了我國當前對
們會這麼稱呼,古蹟、歷史建築、舊建築、閒置空 於歷史空間的處理態度與矛盾,這無疑是我國對
間、工業遺址、產業遺構,我們該如何對它們進行正 於保存歷史空間還不夠積極的現實面顯象。
確的處理方式,孰為真正的標準,全然可作保留與拆
除的決定,這個問題,是每個國民都應該要正視的, (2)文化資產概念的歷程轉變
因為它,「舊建築」,可能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周   我國的文資法起源,早期受到日人政權以及
遭,不論是過去的歲月、情感、記憶等,它們帶給我 中國大陸遷移至臺的國民政府影響,先後依循其
們太多的啟示,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也不同,卻也非定 頒布之凡幾條令,逐步施行,對於古蹟保存的意
要「強說愁」地去全數留存。 識也愈趨強烈,從原本的對宮廟寺院的保護,漸
而重視名人所著之遺跡,更關注了社會社業及產
  正如我國文資法所定義,貫之文化資產以歷 業交通土木設施,輾轉考究於歷史時代意義的紀
史、文化、科學、藝術的特質,發揚多元文化的精 念古物,這都是保存觀念一直在成長進步的徵
神,誠然所言,這條路絕對不僅限於一途方法。蓋 兆。早在中世紀以前,英國等先進國家,對於教

058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11/第十七期/頁41-60

注釋
傑出成就性 1) 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乃「泛稱由古代遺留後世的文
8 物、事蹟」,當運用於文化領域論述時,「遺產」、「襲
產」皆可視為同義字。
時代性 脈絡性 2)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2條,本法第三條第一款所
定古蹟及歷史建築,為年代長久且其重要部分仍完整之建造
物及附屬設施群,包括祠堂、寺廟、宅第、城郭…及產業設
施等。
不易再現性 代表性 3) 早期曾作為東勢地區的東勢舊火車站,扮演過產業及交通樞
紐的角色,可惜於921大地震後的維護與修復態度,並非相當
積極,經過重建修整後,其實已喪失大部分的原貌,由於作
獨特性 為地方文史館使用機能,仍舊保有不可否定的文化地位。參
考自:臺灣鐵路管理局網站。
4) 林崇熙(2008)提到了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上常面臨的許
圖10.文化資產認定指標雷達圖。 多困難,如:產業發展時的技術進步、競爭更新、環境議
Figure 10.Radar Chart of Cultural Heritage Index 題、勞資爭議、環境變遷、價值變化等因素,加上我國文資
法經常造成訴願、抗爭、施壓、拖延、擱置案例等問題,造
成了許多廢棄閒置的工業廠房等至今仍然無法被指定或登錄
為文化資產。
堂、城堡等宗教性遺址,即便施以積極的修復維 5) 此處所指人類遺產,並非指稱世界遺產公約所訂定之「世界
文化遺產」概念,以具有普遍顯著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護工作,其後更制立了古物紀念物的保存法令及 Value-OUV)為評判依據,而僅取其對認定對象物之豐富涵廣
組織,是故,由世界各地所起義的保存運動,都 度作為參考,亦即廣義的文化遺產,簡單來說,與人類生活
發展相關之遺跡都可通稱為「人類遺產」。
為良好的學習之母,包括了世界公約、國家政 6) 陳郁秀等,2003,《世界遺產Q&A:世界遺產基礎知識》,臺
策、學者所倡概念、國際會議宣言,在在顯示了 北,頁91-95。

文化資產的概念益進,實則包藏了繁複多變的左 7) 伊能嘉矩(1867-1925):日本人類學家,1895年來到臺灣,任
職於總督府民政局;1902年編著《臺灣誌》;1916年於《臺
右因素所影響,將之統合整理,約略化分成若干 灣時報》發表尊重臺灣史蹟的說法,並認為應設立臺灣歷史
博物館,以更瞭解臺灣史。資料來源:許淑君,2002;維基
面向,而有保存法規演進、產業技術文化、文化 百科,2010。
資產學發展、世界締約宣示、再利用觀念等要 8)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地方課編,1930年,《本島史蹟名勝天然
紀念物概況》,臺灣總督府發行。
面,是本文重要的文獻探討成果。 9)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966號(1933)、第2557號(1935)、第
4212號(1941);吳永華,2000,《臺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
臺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頁274-276。
(3)文化資產的認定標準之屬性差異
10) 林 芬 , 1 9 9 6 , 《 戰 後 臺 灣 古 蹟 保 存 政 策 變 遷 歷 程 之 研 究
  本文藉由探討「文化資產認定標準」即依循 (1945-1996)》,頁25-27。
了條文內容,並加以歸納整合由繁化簡,發見了 11) 林孟章,1994,《臺灣古蹟保存政策執行與保存論述關係初
探》,頁35-36、77-78。
各種法規上仍然有共通之處,係為六項價值認定 12) 參閱林孟章,1994,《臺灣古蹟保存政策與論述發展脈絡年
指標;而三種「認定標準」:世界文化遺產評選 表》。
13) 國民政府轉進臺灣後,《古物保存法》隨之移至臺灣施行;
準則、文化性資產評量基準、法定文化資產指定 但弔詭的是,「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並沒有在臺灣復會,
登錄標準,認定屬性各異,前者極重視地域產生 文物保存的統籌機關沒有著落之下,《古物保存法》的主導
性隨而減弱,就算有心推行相關的文物保存,也顯得力不從
之文化表徵性,是為代表性,反觀後兩者主要顯 心。資料來源:許淑君,2002,頁64。
現「脈絡性」是構成資產要因,也顯現了兩者對 14) 史前遺物:包括史前人類之遺跡、遺物及遺骸等。建築物:
包括城郭、關塞、宮殿、衙署、書院、第宅、園林、寺塔、
於有無歷史年代悠久限制之區別。對於如何振興 祠廟、陵墓、橋梁、堤閘及一切遺址等。
社區內的一項文化資產,藉由各規章條令之探討 15) 史前遺物:包括史前人類之遺跡、遺物及遺骸等。建築物:
包括城郭、關塞、宮殿、衙署、書院、第宅、園林、寺塔、
回顧而嗅察了許多潛藏的特質,這些歸納與差異 祠廟、陵墓、橋梁、堤閘及一切遺址等。
比較結果,確實發人省思。 16) 施行細則40條:古蹟之指定、等級之變更或指定之解除,應
由內政部公告,並通知地方政府及所有人、占有人或管理
人。
  「多久時間可以構成一段歷史;幾許感情可 17) 傅朝卿:Monument(文化紀念物)應包含從歷史、藝術、建
築、科學或是人類學的觀點來看,具有價值之所有的構造
以成就一個故事。」往後,我們都期盼,一個小 物(及其環境、相關的裝置與內涵)。考量國際文獻真正意義
後,將其翻譯為「文化紀念物」,一則可以強調其紀念性
孩子長大成人,直到有一天,走過一棟傳統宅院 的特質,另外也可保留其於文化領域中的本質;Site(歷史場
所),則為具有價值之所有地形之區域與景觀,人類之作或
或日本時代留下的洗石子面帝國式建築,或是已 者自然與人類之作的組合,包括歷史性公園與花園,用之於
被時代淘汰的產業遺構,用手指著它,殷喜的叫 一般情況時,將其翻譯為「歷史場所」,一則強調其場所特
質,另外也強化其為歷史累積的本質。2002,頁7。
道:看,這是我們小時候常常去玩的地方,即意
味著時間停留在霎那之間迴盪著無比溫馨的回
憶,那是內心深處的一種無語的長記。

059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Conservation/2011/No.17/pp.41-60

參考書目 作者
[1] 吳永華,2000,臺灣歷史紀念物,臺中:晨星。
郭炳宏 Kuo, Ping- Hong
[2] 林孟章,1994,臺灣古蹟保存政策執行與保存論述關係初
探,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臺中。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所
[3] 林芬,1996,戰後臺灣古蹟保存政策變遷歷程之研究(1945- 副教授
1996),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臺北。 Associate Professor
[4] 邱銘珠,2003,以使用者感官經驗為導向的舊建築再利用之 Graduate School of Industrial Design of Tunghai University
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桃園。
[5] 侯淑姿,2003,閒置空間再利用六個試辦點調查研究及評 Taichung, Taiwan, R.O.C
估,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Koo@thu.edu.tw
[6] 夏鑄九,2006,對臺灣當前工業遺產保存的初期觀察-一點批
判性反思,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3期,頁
91-106。 劉宏亮 Liu, Hung-Liang
[7] 張玉璜,2008,文化性資產清查操作參考手冊,二版,臺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所
中: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研究生
[8] 張崑振,1995,論『中國營造學社』建築論述之形成及其時
代意義,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 Graduate student
[9] 梁靜萍,1996,日據時期臺灣「建築文化資產」保存活動發 Graduate School of Industrial Design of Tunghai University
展之歷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桃園。 Taichung, Taiwan, R.O.C
[10] 許 淑 君 , 2 0 0 2 , 臺 灣 「 文 化 資 產 」 保 存 發 展 歷 程 ( 1 8 9 5 -
2001):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令之探討為主,碩士論文,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雲林。
[11] 陳郁秀,2003,世界遺產Q&A-世界遺產基礎知識,臺北: 收件日期:2010/12/20
文化臺灣發展協會。
接受日期:2011/06/07
[12] 傅朝卿,2002,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
文.建議文,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Received Date: 2010/12/20
[13] 喻蘋蘋,1997,與歷史共舞-文化資產保存的困境與生機,碩 Accepted Date: 2011/06/07
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
[14] 曾能汀,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因素
分析-以二十號倉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
資產維護系,雲林。
[15] 黃海鳴,2003,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6] 楊凱成,2006,廢墟的再生:工業遺址再利用國外案例探
索,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7] 楊凱成,2008,喜新‧戀舊-創造產業文化資產新價值,臺
中: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18]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編,1930,本島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概
況,臺北,臺灣總督府。
[19] 臺灣總督府編,1933、1935、1936、1940、1941,臺灣總督
府報,臺北:臺灣總督府。
[20] Ashworth, G.J., 1997, Conservation as preservation or as heritage:
two paradigms and two answers, In: Built Environment, 23, nr. 2,
pp. 92-102.
[21] Jukka Jokilehto, 1999,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
Oxford: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06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