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南亞路德會沐恩中學 中四級中國語文科

姓名:___________ 班別:______( ) 第( )組 組號:___

範文《勸學(節錄)》課文語譯

1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 君子說: 。靛青,是

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 的,卻 ;
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冰,是水 而成的,卻 。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
木材 ,把它 造成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
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車輪,它的 ;即使 了,

也不會再次挺直,這是因為經過火烤加工,使它變成

的。因此木材用墨線量過就能取直,

,君子廣泛地學習 ,

就 ,行為不會有過錯了。

2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 ;

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我 ,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
登上高處 ,手臂並沒有加長,
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
。順着風呼叫, ,
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 。 ,並

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不是 ,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船隻的

人,並不是能 ,卻可以 江河。君子的本性並

不是與人不同,(只是)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1
3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那裏興起了;匯積水流成

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 為深淵,蛟龍就在那裏生長了;一個人多行好事,自然養成
心備焉。故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崇高的品德, ,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
。因此不積累 ,就
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
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不積累 ,就沒有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 辦法成為江河大海。 (雖能日行千里)只一跨躍,


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不足十步之遠; 馬走上十天(也能跑完千里的路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程), 。 幾下就停

下來, 的木頭也不折斷; ,

。 沒有銳利的爪子

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

水, 。螃蟹有六隻

和兩隻 ,(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 牠

就 ,這是因為牠用心 啊。

2
範文《勸學(節錄)》課文結構工作紙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二冊,頁 6.8~6.10)

中心論點 學習不可以 。

後天學習可以改變 :
比喻一:靛青色可以比蓼藍更 ;
比喻二:冰可以比水更 。
學習可以使人由 變為 :
比喻三:木材經過烘烤,可以變成 ,即使再曬乾,也不會回復

學習可以增長 :
比喻四:木材經過 能夠取直; 論
比喻五:刀劍經過 會變得更加鋒利。 證
學習的
道理:君子如能時常 學習,並每天 自己,就能夠變得智慧高明、
行為不會 。

一整天的思索也不及 :
比喻一:我 不及攀上高處看得廣闊;
比喻二:我登上高處 ,手臂並沒有加長,但在 也能看見我;
比喻三:我順着風呼喊,聲音並沒有 ,但別人也能聽得很清楚。
道理:學習的 高於思考,只要肯學,就能解決問題。
學習的





‧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的 ,只是君子善於
學習:
 比喻四:懂得借助 的人,並不是行走快速,卻可以

 比喻五:懂得借助 的人,並不是善於游泳,卻可以

道理:只要善用 學習,就能事半功倍。

3
學習須不斷 :
正面論證:
類比一: 成為高山,風雨就在那裏興起;
類比二: 成為深淵,蛟龍就在那裏生長; 論

反面論證: 及
類比三:不一步步地累積,就沒有方法到達 ;
類比四:不匯聚細小水流,就沒有方法成為 。
道理:一個人 養成美德,就能神志從容,心智澄明,具備
的心志。

學習的

學習須 :
「騏驥」對比「駑馬」:良馬一跳不能 ;而劣馬堅持 ,也可
以達千里;
「鍥而舍之」對比「鍥而不舍」:只雕刻幾下就放棄, 也不會折斷;不放
棄地持續雕刻, 也可以雕刻
學習必須 :
「螾」對比「蟹」:蚯蚓沒有 和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鑽食土壤,向下喝

到地底的泉水; 有六隻蟹腳和兩隻蟹鉗,卻只可寄住在 。 證

4
南亞路德會沐恩中學 中四級 中國語文科 荀子《勸學(節錄)》 模擬試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10 分)
(1) 其曲中規。                    中:符合(2 分)
(2) 輮使之然也。                   然:這樣(2 分)
(3) 而致千里。                    致:達到(2 分)
(4) 非能水也。                    水:游泳 / 泅水(2 分)
(5) 用心一也。                    一:專一(2 分)

2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6 分)
(1)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我曾經整天思索,(1 分)卻比不上學習片刻所得到的知識。(2 分)
(2)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多行好事,自然養成崇高的品德,(1 分)心智澄明,就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2 分)

3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如何以木材為喻,指出人的習性可通過後天學習而改變?試從文中
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2 分,3 分)
(1) 句子: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2 分)
(2) 說明:以木材比喻人,(1 分)指出筆直的木材烤彎來造車輪後,便不會再次挺直,(1 分)就
像人經過後天學習,變惡為善後,便不會為惡。(1 分)

4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認為學習有甚麼好處?(2 分)
 提高品格。「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變惡為善。「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 提升能力。「金就礪則利。」
A 、 C 、 A B C D
B 、 D 、、 ○ ○ ○ ●

5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曾提到「善假於物」,試根據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 荀子以多個比喻說明「善假於物」的方法,試列出各個比喻中的「物」。(2 分)
比喻中的「物」:
(2) 這些「物」用來比喻甚麼?(2 分)高處 / 山、風、車馬、船隻。(2 分)
「物」用來比喻可以幫助自己提高智慧品德的事物,(1 分)那就是學習。(1 分)

(3) 試用一個四字成語概括「善假於物」的效益。(2 分)
事 半 功 倍

6 在《勸學》(節錄)中有,「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為段落的結尾,這句在文章結構方面
有甚麼作用?(2 分)
A 概括前文 C 承上啟下 A B C D
B 統攝下文 D 強調轉折 ● ○ ○ ○
7《勸學》(節錄)中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組句子,試從句子結
構分析它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並評論這種手法的表達效果。(1 分,2 分)
(1) 修辭手法:對偶。(1 分)

5
(2) 表達效果:此處使用對偶手法,讓句子的語言變得整齊勻稱,別具形式美,(1 分)而且朗讀起
來節奏相同,音樂感強。(1 分)

8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怎樣運用對比手法指出「不舍」是重要的學習態度?試從文中摘錄
一個例子,並略加說明。(2 分,3 分)
(1) 句子: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
可鏤。(2 分)
(2) 說明:以駿馬(騏驥)和劣馬(駑馬)作對比/ 以雕刻腐爛的木頭和雕刻堅硬的金石作對比,
(1 分)突出資質高低並不重要,只要不放棄,持之以恆,就會成功,說明「不舍」的重要。
(2 分)

9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指出「駑馬」和「螾」有甚麼特點,卻有甚麼突出的表現?他以此
說明甚麼道理?(4 分,2 分)
(1) 「駑馬」:跑得慢,卻能跑畢千里的路。(2 分)
「螾」:沒有爪牙和強健筋骨,卻能挖穿土地,穿過泥土。(2 分)
(2) 道理:天資的高低並不重要,只要努力不捨、用心專一就可取得成果。(2 分)

10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運用了甚麼議論手法來論證他的觀點?(2 分)
 對比論證。 第 3 段運用對比論證來論證堅持不捨和用心專一的重要。
 比喻論證。 第 1 段運用比喻論證來論證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第 2 段運用比喻論證來論證君
 引用論證。 子善於學習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 類比論證。 第 3 段運用類比論證來論證為學必須累積。
A 、、 C 、、 A B C D
B 、、 D 、、 ○ ● ○ ○

11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為甚麼認為「學不可以已」?試綜合全文加以說明。(6 分)
「學不可以已」指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1 分)因為不斷學習,才可以博學,使自己智慧高明,
不會犯錯。(1 分)而要博學,就必須用心專一,(1 分)並鍥而不捨地努力學習,(1 分)以累
積知識,(1 分)這樣才可增長智慧,修養品德。(1 分)
12 荀子提出「學不可以已」,他勸人學習甚麼?試根據《勸學》(節錄)加以說明。(6 分)
荀子勸人學習做人的道理。( 1 分)他在文首提出「學不可以已」後,以多組比喻論證學習的意
義,(1 分)然後點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即勸人們要省察自己,
學習做人的道理。(1 分)此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一句也證明荀子着重修
養品德,(1 分)可見他是想勸人們去惡遷善,(1 分)學習做個有品德的人。(1 分)

6
補充問題

1 《勸學》(節錄)可分成三個部分,試在下表填寫各部分的內容大意。(6 分)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一 第1段  論述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使人日臻於善。(2
分)
二 第2段  論述三種「善假於物」的學習方法和效用。(2 分)
三 第3段  論述學習的態度:「累積」、「不捨」和「專一」。(2 分)

2 試閱讀以下引文,並結合《勸學》(節錄)第 1 段的內容,回答問題。
甲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乙  「偽,為也,矯也,矯其本性也。」(楊倞《荀子注》)
丙  「偽者,長大之後,勉使為善也。」(王充《論衡•率性》)
(1) 以下哪一項不是引文的意思?(2 分)
A 人性本惡。
B 人性的善是人為的。
C 後天教化可使人向善。 A B C D
D 人長大後都變得善良。 ○ ○ ○ ●

(2) 在《勸學》(節錄)第 1 段,「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中的「輮」,相當於引文中哪些字詞的意


思?(3 分)
「偽」、(1 分)「矯」、(1 分)「勉使」。(1 分)

(3) 在《勸學》(節錄)第 1 段,「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中的「木」、「金」、「繩」、


「礪」分別比喻甚麼?試結合引文,加以推想。(4 分)
 木:人。(1 分)
 金:人。(1 分)
 繩:禮 / 為善的標準。(1 分)
 礪:教導、督促人向善的老師。(1 分)

3 荀子善用比喻說明道理,《勸學》(節錄)中「青出於藍」、「輮木為輪」和「木受繩則直」三
組比喻,分別說明甚麼道理?試略加說明。(6 分)
莊子的話 含意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  後天學習可以使人達到善的境界,比人的本性優
為之,而寒於水。 越。(2 分)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 後天學習使人變惡為善後,便不會為惡。(2 分)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
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 後天學習可以使人為善和有更大的能力。(2 分)

4 荀子通過「青出於藍」、「輮木為輪」和「木受繩則直」三組比喻論證甚麼觀點?(2 分)
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使人為善。(2 分)

7
5 試把《勸學》(節錄)中「登高博見」、「登高而招」和「假輿馬」三組比喻的喻體,分為「方
法」和「效用」兩組,填進表格中,並指出荀子以這三組比喻來說明甚麼道理。(10 分)
比喻 方法 效用 道理
吾 嘗 跂 而 望 矣 , 不 如 登 高 之 博 見 登高 博見  借助
也。 學 習 可
登 高 而 招 , 臂 非 加 長 也 , 而 見 者  登 高 而 招 ( 1  見者遠(1 分) 修 養 品
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 分) 德 , 成
者彰。  順 風 而 呼 ( 1  聞者彰(1 分) 為 君
分) 子。(2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假輿馬(1 分)  致千里(1 分) 分)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假舟楫(1 分)  絕江河(1 分)

6 荀子通過「登高博見」、「登高而招」和「假輿馬」三組比喻論證甚麼觀點?(2 分)
A 君子每天要不斷學習。
B 君子頃刻間就能明白事物的道理。
C 君子天賦本性跟其他人沒有不同。 A B C D
D 君子善於學習來使自己更臻完善。 ○ ○ ○ ●

*7 第 3 段的論點是甚麼?除了比喻論證以外,這一段還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來論證論點?試舉例說
明。(3 分,6 分)
(1) 論點:為學必須不斷累積、(1 分)堅持不捨(1 分)和專一。(1 分)
(2) 論證方法: 類比論證:文中以堆積土石成高山風雨便興起,以及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會
生長,(1 分)類比推論出一個人多行好事,養成崇高的品德,自然心智澄明,具備聖人的
思想境界,(1 分)證明累積的重要。(1 分)
 對比論證:以駿馬一跨躍不能超過十步距離,對比劣馬拉車走十天能跑完千里的路程;
(1 分)再以雕刻幾下,朽木不會折斷,對比不停地雕刻,金石也可以刻鏤,論證「不舍」
堅持的重要。(1 分)以沒有爪牙和強健筋骨的蚯蚓可以挖洞吃泥土、喝泉水,對比有螯和
足的蟹,卻要寄居在蛇鱔的洞穴,論證專心的重要。(1 分)

進階思考
8 荀子如何運用對偶和排比句式來加強文章的表現力?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 (6
分)
(1) 對偶:
 句子:單句有「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複句有「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
無以成江海」。(1 分)
 說明:句子整齊、勻稱,讀起來琅琅上口,(1 分)不但增添了文章的氣勢,而且豐富多變的
對偶句形式,使文章瑰麗多采,厚重典雅。(1 分)
(2) 排比:
 句子: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1
分)
 說明: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起強調內容的作用(1 分);音節跌宕有致,既富論辯色彩,又
富文學韻味。(1 分)

8
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