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AIMER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Original kashin AIM


    competition 1 week ago
 

作品:《蒲公英的希望》 Dandelion Hope 设计:陈富城 Dharma Wijaya 所获奖项:2019


AIM 长春莲花山公共艺术装置国际设计大赛 二等奖

身为印尼华裔对东方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陈富城与中国的缘分来自于爷爷。受爷爷影响,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与热爱。这种热
爱也影响到了他对建筑的认知与感受,喜欢东方文化对建筑及空间的理解和创作的陈富城,推
崇隈研吾和王澍在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并使用天然材料的观点。

▲陈富城在北京天坛
考虑到中国是亚洲的中心,而中华文化又是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学体系,陈富诚
结束了在印尼的本科学习后,申请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研究生并成功被录取。
酝酿已久的心愿在 AIM 实现

初来异国的陈富诚因为语言不通有了些苦闷压抑的情绪,而无意中看到的 AIM 竞赛海报让他得


以脱离这种负面状态。长春莲花山设计大赛的国际化和其中蕴含的自然元素深深吸引了他,他
迫不及待地报名参赛,使自己得以将心绪专注于建筑设计中,重新寻回了到异国求学的生活目
标。

参加莲花山竞赛时,陈富诚和许多参赛者一样考虑过使用莲花这个物象,但莲花是水生植物,
有它自己的故事(narrative),他认为没有水池的莲花山并不适合使用莲花,它可以放在入口
或者出口,但并不是所有位置都能契合,而莲花所蕴含的佛教理念与他想使用的装置展现方式

也并不相符。 由此,坚持设计应该与地理环境及文化背景相融合的陈富城放弃了莲花,而
选择了蒲公英来展现他的自然理念,并将自己设计的蒲公英艺术装置放到了花田中,大大小小
的蒲公英坐落在各个位置,代表着生命的循环。风吹到哪里就生长在哪里,装置的故事和自然
共鸣互通。
而对蒲公英这个物象的选择实际上缘起于 2008 年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的动画宣传片,追逐
着蒲公英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的乐乐,在彩虹上得到了蒲公英的祝福,也将其代表希望的种子种
在了陈富城的心里。参与这场竞赛让陈富诚长达 11 年对蒲公英这个概念的喜爱和惦念终于得以
通过作品表达。

▲2008 年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动画宣传片
建筑学与艺术装置 
作为建筑生,陈富城在本科期间曾经看轻艺术装置,认为建筑比装置的概念要更大。因为从西
方建筑学理论来说,建筑包含三个元素:实用(utilitas)、坚固(firmitas)、美观
(venustas),艺术装置少了实用(utilitas)。本科期间做的一些作品也曾被老师点评说美丽
有意思,但成了艺术装置,没有实用价值。
在参加了几个艺术装置竞赛后,陈富城打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但他还是摸不清艺术装置的价
值。而参加此次 AIM 竞赛则让他找到了自己对艺术装置表达的答案。

▲陈富城在颁奖典礼上
他回忆说在莲花山竞赛的颁奖典礼上,听到了 AIM 国际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席王旭的讲话,说感
谢参加者的作品,因为它们的存在,莲花山有了故事,由此可以吸引人来到这里,了解这里的
生态自然。
这番讲话让陈富城豁然开朗,艺术装置虽然少了实用(utilitas)这个标准, 但它让一个空间
(space)得以变成一个地方(place)。他总结说建筑会更倾向于考虑如何使用一个空间,但
艺术就会更多考虑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作品草图
而另一方面他也觉得建筑与装置艺术有很多相似性,它们都是无声说书人(silence
storyteller),不是通过讲话来说一个故事,而是通过一个物体来发起互动,来传达它的故事。
对科学与时空的关注和表达
陈富城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成功呈现出一种“艺术、科学、自然”的融合。他喜欢冲突性,认为
应该将科学和艺术的冲突结合起来,因为科学和艺术都因人而生,通过科学和艺术人类得以更
加了解自然。

通过对蒲公英结构的现代性设计,陈富城也让这个作品有了未来感。他认为每个艺术作品都应
该能表达出时间,不是说作品只是表达出一种不会变化的状态,而是一种对时间性的表达,最
终呈现出时空的概念。

获奖作品展示
象征和意义
nature 在中文里的翻译为“自然”。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字符“自”(意味着自我)和“然”(来自
“燃”,意味着燃烧或进化的过程)。从这开始,我产生了用蒲公英花作为我的装置的这么一个想
法。
蒲公英是一朵普通的花,是绝对无法与玫瑰、莲花等美丽的花相比,但它的生命周期足以代表
我们所谓的“自然”和“生态”的核心价值。即使花很小,也能活过四季。不同于其他的花,蒲公
英的美丽是在花凋谢后才显现的。它的凋谢给每一粒种子带来生命,飞向充满希望的天空,希
望它们能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再次生长和开花。
装置印象
这个艺术装置的设计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一种优美、透明、平静、谦逊和自然感的印象,而且还
用几何形状展现了其未来主义一面,让结构的现代性和装置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相融合。这个整
体设计有望成功地展示艺术、科学和自然的结合。

花海帐篷营地
装置现场非常灵活。在这个设计中,我选择进一步开发现场的景观设计,从而让现场的建筑
(穹顶),蒲公英装置,和花场之间创造良好的视觉互动。该设计还旨在让参观者在到达主装
置之前有一个按时间顺序进展的视觉体验。
在这个项目中,装置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作为有景观的支撑。目的是让参观者享受装置和花
场的同时理解它们共享的故事。

细节结构
该装置有两种装置类型。第一个也是主要的装置是一个圆形的蒲公英。第二个是一些较小的蒲
公英,数量众多且高度不同。安装主要采用 1960 年代巴克明斯特·富勒的张拉整体结构。该结
构使用最简单的类型(3 棱镜张拉整体)作为基础模块,后来安排成一个球体。
在设计上,特别是在支柱的设计和连接方面做了一些修改。支柱的材料使用回收钢板,钢丝绳,
螺栓和螺母。选择这种类型的材料来保持现场安装的强度和耐久性。

互动组件
较小的蒲公英装置设计了触摸感应板。当人们触摸蒲公英茎时,它会慢慢旋转并点亮 LED 灯。
AIMER 会谈

Q:参加竞赛的过程中,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遇到了哪些头疼的困难?A:挑战可能是时
间,刚刚开学时间比较紧。困难没有,很享受这个设计过程。非常开心能有机会实现这个在脑
海中留存已久的概念。
Q:参赛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或者趣事可以给我们分享吗?A:非常幸运获得了二等奖,因
为这个奖项感受到了认可,获得了自信,对设计对建筑有了更广的认识,也觉得在北京在中国
能够坚持下去了。还用奖金买了新电脑。
Q:经历这次疫情,对设计、建筑、艺术以及人生是否有什么新的感悟或者想法呢?A:建筑
设计和疫情之间有很大的冲突。建筑是想让人聚集起来,在这个空间内相互见面交流,共享观
念和情感产生互动。而疫情使人们被迫分开,对空间的看法也就变了,我们现在的空间就只在
电脑前。也因此,技术、科学、艺术革命都加快了,期待在疫情之后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Q:未来最想设计出什么样的作品?A:想要做和自然有关的设计作品,介于扎哈和隈研吾之
间,未来性和自然性相结合。
Q:毕业后打算继续留在中国吗?有什么打算吗?A:希望有机会留在中国,能在都是中国人
的环境里工作。还没能确定什么时候毕业,通过职业规划决定明年或者后年毕业。
Q:AIM 十周年即将到来,想给 AIM 送上什么祝福语?A:希望 AIM 能继续坚持,能有更多
外国同学或观众了解到 AIM。最后,希望西方有 Archdaily,而东方能有 AIM。
 

AIM 百人谈

AIM 百人谈是一次与全球青年设计师的联动与对话,关心设计的你只要有心分享,我们懂得欣
赏,期待能以 AIM Moment 为始,集结全球青年设计师的力量,影响正在重构的疫后风潮!
更多 AIM 竞赛信息
Reads 647

Like15Wow14

写下你的留言
Top Comments
 吴秀英
2
小小的蒲公英赋予大空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