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臺灣少數民族的形成與名稱

臺灣省現存原有的少數民族,我們概稱為高山族。在臺灣,由於未調查識別民族,只
研究「族群」的文化丛;加上臺灣當局不談少數民族的平等地位,過去將臺灣現存原
有少數民族,稱為山地同胞(簡稱山胞),並按所居行政區域,分為平地山胞與山地
山胞。這是不承認他們的少數民族地位的稱呼。

早在臺灣光復後,臺灣就稱他們為先住民、土著族、南島語言諸族、南迴族等,近年
來又稱為臺灣原住民。這些名稱,都反映不出一個民族族體的稱呼,仍有待於科學的
調查識別,才能確定臺灣原有的少數民族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並按民族調查識別
的結果,來確定其民族名稱。

臺灣少數民族的族稱,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不同。在臺灣的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以及歷史上記載的三國「山夷」、隋代「流求人」,都是越族的先民及越族、越族的
後代。唐代,隨著大陸民族的迁入,以及南洋菲律賓人、馬來人的迁入,融合成為明
代的「東番夷」、清代的「番族」,這應是臺灣現存原有少數民族的最早直接祖先。
由於社會發展的程度不同,清代的「番族」,又劃分為野番、生番,化番和熟番。在
十七世紀荷蘭、西班牙殖民者侵略臺灣,及荷蘭侵占臺灣三十八年中(1624—1662
年),西方殖民者稱為「臺灣的土著」,後來也分別稱為平埔人和其他名稱。日本侵
占臺灣的五十年中,欲改稱為「蕃族」、「高砂族」。抗日戰爭勝利後,臺灣沿稱為
平埔、泰雅爾、阿美、賽斯特、布嫩、派宛、米歐、雅美等。目前,臺灣當局普遍稱
為平埔、泰雅、賽夏、曹、布農、魯凱、卑南、阿美、雅美等族。

臺灣少數民族是何時形成的?根據考古發現材料與文獻記載,因臺灣古代是閩越族居
住地,他們是在原始社會後期才形成的。因此,考古發現的多是臺灣少數民族的「先
民」。至於文獻記載中的三國「山夷」與隋代「流求人」,也應是閩越的後代,只有
經過唐代以後,從大陸和南洋遷入民族的融合,才形成為明代「東番夷」和清代「番
族」,這才是今日臺灣現存原有少數民族的直接祖先。

對臺灣現存原有少數民族,包括平埔、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
賽夏和雅美,尚待科學的民族調查識別,才能確定他們是一個民族的支派或不同的民
族。同時,隨著民族調查識別,族名就容易解決了。臺灣當局現稱他們為「山胞」,
並不當作少數民族,這只能說是權宜之計。現稱為「臺灣原住民」,也是指這群人,
未明確為一個民族或多個民族,仍需進一步調查確定。

一、臺灣少數民族的「先民」

民族是在原始社會後期才形成的。正如恩格斯《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所說:
「各親屬部落的融合,從而各個部落領土融合為一個民族的共同領土,也成為必要的
了。」在原始社會,包括舊石器時代的原始遊群,新石器時代的氏族部落,都屬於民
族形成前的「先民」。

臺灣發現的「左鎮人」化石,經研究屬於舊石器時代後期、三萬年前的古人類。雖然
「左鎮人」的發現,把臺灣的古代歷史推前到三萬年前,但其時尚未形成為民族,其
主人還不是民族。

1968 年以後,臺灣考古學者、古地質學者又在臺東縣長濱鄉發現了「長濱文化」。經
研究,「長濱文化」屬於一萬五千年前舊石器時代後期的文化。盡管「長濱文化」發
現不少古代文物,但其主人也還未形成為民族。

新石器時代,臺灣發現的遺址近千處,歸納起來,主要有早期的大坌坑文化;中期的
圓山文化、老崩山系統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海岸純紋紅陶文化;晚期
的芝山巖文化、圓山文化後期、植物園文化、土地公山系統文化、營埔文化、大湖文
化、鳳鼻頭文化、卑南文化、大坑文化、麒麟文化等。金屬時代有十三行文化(舊社
系統、番化系統)、番仔園文化、大邱園文化、蔦松文化、北葉文化、龜山文化、靜
浦文化等。

這些文化的主人,大多數是在新石器時代,他們應是民族的「先民」。但有些文化,
延遲到歷史時代,例如鳳鼻頭文化,又可分為三期(類型):第一期(印紋紅陶文化
類型),約為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之間。第二期(素面和刻紋黑陶文化類
型),約為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到公元前後。第三期(印紋和刻劃紋灰黑陶文化類型),
約為公元初到十六七世紀漢族文化大量進入為止。這一期的考古發現,其主人已形成
為民族,應與歷史文獻記載相印證。

從歷史文獻記載看,臺灣古代與福建一樣,均為閩越族居地,在三國沈瑩《臨海水土
誌》中記載:在臺灣山上「有越王射的正臼,乃是石也。」《臨海水土誌》已佚失,
但引文載於李昉《太平禦覽》卷 780 東夷中。李昉《太平禦覽》還記載有:「夷州
(指臺灣),四面是溪,頂有越王釣石在焉。」由上述材料,可證明在遠古臺灣,有
著越王,既有越王,就有越的人民,即生活著越族。證諸《山海經》,應為越族的一
支——閩越。故古代臺灣居民,應為閩越人。這些閩越人,可算是後來高山族的一支
主要來源,即為高山族「先民」之一。

從歷史文獻記載看,古代記述的夷州,是臺灣的古稱。三國沈瑩《臨海水土誌》詳細
記述了「夷州」上「山夷」(夷州人)的生活文化,歸納起來有分散、荊障、雜居、
木鼓、踞坐、竹筒飲酒、歌舞、獵首、拔齒等。山夷應是閩越的後代,也應是今日臺
灣少數民族的「先民」。三國時山夷還處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階段,即相當於野蠻時
代低級階段,主要特征是氏族部落社會,還沒有產生私有製和零星現象的奴隸製,我
們認為應是臺灣少數民族的「先民」。

《隋書》卷 81《流求傳》記載的流求,也是今日臺灣,流求人應為山夷的後代。他們
的生活文化,大多與山夷類似。如社會組織的王、帥、小王、鳥丫帥,應是原始氏族、
胞族、部落、部落聯盟中的各級領袖和酋長;從生產工具看,已較山夷的石器進步,
處於金石並用時代;流求人的文身、貝飾,作為先民的文化特點,還一直保留到今日
臺灣少數民族身上;男女婚姻已出現聘禮,是買賣婚姻,還保留原始的自由戀愛;飲
食已知製鹽、醋、酒,也知歌舞;喪葬埋地下,不建墳,也食死人之肉,反映生活的
原始、困苦;使用習慣法與望月盈虧以記時節,還處於較原始狀態;好戰鬥,喜骷髏,
祭其神。以上這些習俗,如飲食用手,今日南洋馬來人也用手取食,都與古代越人習
俗有關。又如貝飾,雖保留到現在臺灣少數民族中,但因流求人為山夷後代,應系閩
越族子孫,何況尚找不到他們從南洋遷入的根據。南洋馬來人等遷入臺灣是唐代的事,
故流求人應仍視為今日臺灣少數民族的「先民」。

二、臺灣少數民族的形成
今日臺灣少數民族的形成,自唐代到宋元應為融合形成時期,到明代才成為「東番
夷」,才可算是今日臺灣少數民族的直接祖先。

據連橫《臺灣通史》記載:「唐貞觀間,馬來群島洪水,不獲安處,各架竹筏避難,
漂泊而至臺灣。……故《臺灣小記》曰:生番之語言,出自馬來者六分之一,出自呂
宋者十之一,迄北十七村多似斐利賓語。說者謂自南洋某島遷來,其言近似。」南洋
來的民族,帶來海洋文化,與原來臺灣島上的流求人後代融合,增添了新的血液,才
形成為新的民族。

宋元時代,據歷史記載,還不斷有新的民族遷入臺灣。例如「宋末零丁洋之敗,殘兵
義士亦有至者,故各為部落,自耕自贍」。「南社貓兒幹二社番,其祖興化人,渡海
遭颶風,船破漂流到臺,娶番婦為妻,今其子孫婚配,皆由父母主婚,不與別番
同。」「新港、肖壟、麻豆各番,昔住小琉球,後遷於此。」後者系指臺灣少數民族
在臺灣的遷移。

唐代以後至宋元,臺灣少數民族的名稱和臺灣分不開,如唐代稱「流求人」(李延壽:
《北史》卷 94;韓愈:《送柳尚書序》;柳宗元:《嶺南節度健饗軍堂記》)、「琉
球」人(杜佑:《通典》卷 186)、「留仇」人和「流虬」人(張鷟:《朝野僉
載》)。宋代稱「流求」人(鄭樵:《通誌》卷 194;樂史:《太平寰宇記》卷 
185;李昉:《太平禦覽》卷 784;趙汝適:《諸蕃誌》卷上)、「毗舒耶」人(趙汝
適:《諸蕃誌》卷上)。元代稱「流球」人(脫脫:《宋史》卷 491)、「琉求」人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 327;汪大淵:《島夷誌略》)、「毗舒耶」人(汪大淵:
《島夷誌略》)。到明代,經各族融合成為高山族的直接祖先,當時臺灣有部分稱
「雞籠山」(王鴻緒:《明史稿》卷 302;張延玉:《明史》卷 323;《續文獻通考》
卷 237;《續通典》卷 147;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 99)、「雞籠淡水」(張燮:
《東西洋考》),較普遍稱為「東番」。高山族的直接祖先就稱為「東番夷」,或簡
稱「東番」。

根據文獻記載,在民族融合的唐代以後,大陸漢族等不斷遷入臺灣,如《臺灣府誌》
引《沈開文雜記》提到:「宋末零丁洋之敗遁亡至此」。朱景英《海東劄記》亦同此
說。零丁洋在珠江口外,南宋殘軍到此失敗後,遂遷來臺灣。郁永河《稗海記遊》也
提到:「南宋時,元人滅金,金人有浮海避元者,為颶風飄至,各釋所居,耕鑿自
贍。」這些記載,都反映了大陸同胞在宋元陸續遷居臺灣。也因此,「臺地多用宋錢,
如太平、元祐、天禧、至道等號。……相傳初辟時, 土中掘出古錢千百甕,或雲來
自粵東海舶。余住北路,家僮於笨洪(今北港)潘泥中得古錢數百,肉好深翠,古色
奇玩。乃知從前互市,未必不取道此間。」〔5〕

南宋時,住臺灣的「毗舒耶」人,曾到泉州一帶。據南宋樓鑰《玫瑰集》卷 88《汪大
猷行狀》記載:「乾道七年(1171 年)四月,起知泉州,到郡。……郡實瀕海,中有
沙洲數畝,號平湖,忽為島夷毗舍邪者奄至,盡刈所種。他日又登海岸殺略,禽四百
余人,殲其渠魁,余分配諸郡。初則每遇南風,遣戍為備,更叠勞擾。公即其地,造
屋二百間,遣將分屯,軍民皆以為便。」毗舒邪或作毗舍耶。又如南宋周必大《文忠
集》載《汪大猷神道碑》說到:「乾道七年,……四月,起知泉州。海中大洲號平湖,
邦人就植粟、麥、麻。有毗舍耶蠻,揚奄至,肌體漆黑,語言不通,種植皆為所獲。
調兵逐捕,則入水,持其舟而已。俘民為響導,劫掠近城赤洲。於是春夏遣戍,秋暮
始歸,勞費不貲。公即其地,造屋二百區,留屯水軍,蠻不復來。」又如南宋真德秀
《西山先生真文公文集》卷 8《申樞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狀》載:「永寧寨(地名水
澳),去法石七十裏。初乾道間,毗舍耶國人,冠殺官民,遂置寨於此。其地頻臨大
海,直望東洋,一日一夜可至彭湖。彭湖之人,遇夜不敢舉煙,以為流求國望見,必
來作□,以此言之,置城寨得其地。」由此文將毗舍耶與流求國並提,可證明毗舍耶
即臺灣之少數民族。

南宋趙汝適《諸蕃誌》中,有「流求國」條專講臺灣事,文末提到「旁有毗舍耶、談
馬顏等國」。同書另有「毗舍耶國」條記載:「毗舍耶,語言不通,商販不及,袒裸
盱雕,殆畜類也。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與其國密邇,煙火相望,時至寇掠。
其來不測,多罹生啖之害,居民苦之。淳熙間,國之酋豪,常率數百輩,猝至泉之水
澳、圍頭等村,恣行兇暴,殘人無數,淫其婦女,已而殺之。喜鐵器及匙筋,人閉戶
則免,但其門圈而去。擲以匙筋,則俯拾之,可緩數步。官軍擒捕,見鐵騎則競其甲,
駢首就戮而不知悔。臨敵用鏢槍,系繩十余為操縱,蓋愛其鐵不忍棄也。不架舟楫,
惟以竹筏從事,可疊如屏風,意則群升之浮水而遁。」毗舍耶應為臺灣少數民族之一。
所載淳熙間,應為乾道七年之誤。
明萬歷二十年(1592),明廷派兵汎守澎湖、臺灣,以防倭寇侵擾臺灣的雞籠、淡水。
萬歷三十年十二月(1603 年 1 月),明軍在沈有容、陳第率領下,擊退侵擾臺灣西南
部的倭寇,受到當地少數民族大彌勒輩的歡迎,他們「獻鹿酒,喜為除害也」。這些
臺灣少數民族即為「東番夷」的一部分。

陳第為第一個接觸臺灣少數民族的學者,他在臺灣西南部接觸「東番夷」後,歸著
《東番記》一文,詳述臺灣與「東番夷」的生活文化特點,全文現保存在沈有容《閩
海贈書》中。內容為:東番人分布「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
水、雙溪口、加喱林、沙巴裏、大幫坑,皆其居也。」這僅指分布臺灣西南部的少數
民族。「有隙則興兵……其門骷髏多者,稱壯士。地暖,冬夏不衣,婦女結草裙,微
蔽下體而已。」還停留在原始生活階段。「無歷日文字,計月圓為一月,十月為一年。
……山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還保留不少原始辦法。「樂起跳舞,口亦烏烏若歌
曲。……族又共屋,曰公,少壯未娶者曹居之」。這些特點,也保留到後來臺灣少數
民族生活中。「女聞納宿,未明去,不見女父母。……迨產子女,婦始住婿家迎婚,
如親迎,婿始見女父母,遂家其家,養女父母終身,其本父母不得子也。……家有死
者,擊鼓哭,置屍於地,環焰以烈火,乾,露置屋內,不棺。」還實行男嫁女娶的母
系氏族外婚製。人死埋在屋內,則仍為今日臺灣少數民族的特點。「谷有大小豆,有
胡麻,又有薏仁,食之已瘴癧。無麥,有蔥,有姜,無番薯,有蹲鴟,無他菜。果有
椰,有毛柿,有佛手柑,有甘蔗。畜有貓,有狗,有豕,有雞,無馬、驢、牛、羰、
鵝、鴨。獸有虎,有熊,有豹,有鹿。鳥有雉,有鴉,有鳩,有雀。山最宜鹿,俟俟,
千百為群。」臺灣應有牛、馬,上述所記有些失誤。「人精用鏢,鏢竹柄,長五尺有
咫,铦甚,出入隨自攜。……冬,鹿群出,則約百人即之,窮追既及,合圍衷之,鏢
發命中,獲若丘陵,社社無不飽鹿者。」所述竹柄鐵鏃、長在五尺多的鏢,應系矛類。
集體捕鹿,反映了他們原始共產生活的特點。他們「居島中,不能舟,酷畏海,捕魚
則於溪澗。」從畏海不能舟,說明他們離開海洋已久,長期居住山區,已不善駕舟航
行。「又始皆聚居海濱,嘉靖末,遭倭焚掠,乃避居山。……漳泉之惠民、光龍、烈
嶼諸澳,往往譯其語與貿易,以瑪瑙、瓷器、布、鹽、銅簪、環之類,易其鹿脯、皮、
骨。間遣之故衣,喜藏之。」由此可見大陸福建的漳州、泉州漢人與臺灣少數民族關
系密切,貿易也盛。《東番記》最後說:「異哉東番!……乃有不日不月,不官不長,
裸體結繩之民,不亦異乎。且其在大海而不漁,雜居而不嬲,男女易位,居共處,窮
年捕鹿,鹿亦不竭。……自通中國(指大陸——引者)頗有悅好,奸人又以渲惡之物
欺之,彼也漸悟,恐淳樸日散矣。」文內指出少數漢人奸商欺詐臺灣少數民族,會導
致他們原有淳樸的社會風氣被破壞。以上所記「東番夷」生活文化特點,應視為今日
臺灣少數民族過去的狀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