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6

004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导言
Introduction

[ 瑞士 ] 约瑟夫·施瓦兹    Joseph SCHWARTZ  曹婷    CAO Ting  王帅中    WANG Shuaizhong

在当下的建筑设计领域中,我们往往将结构 结构设计认知的革新与转变。近年来建筑师柳亦
的概念等同于承载建筑荷载的系统。但结构的概 春与结构师张准之间的成功合作,为这场革新作
念远不仅如此 :它不仅与建筑的过程,即“建造” 出了良好的示范 ;
“结构建筑学”等会议及学术杂
(construction)密切相关,同时还在表达一个复杂 志的发表所引发的更深层的讨论,从本土的视角
的整体系统的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因 回应了世界范围内的“强结构”思潮。为了进一
此,结构同时也在表示任何给定的整体与其部分 步推动这些启蒙式思考的发展,引发更广泛层面的
之间的组织或秩序关系。作为一种秩序模式,建 讨论,
本期专栏特邀多位正在推动和践行“强结构”
筑结构的潜在意义远远不仅限于其承重的含义 : 理念的学者们,从理论到实践的多个维度介绍他
作为一种物理上的秩序表现,结构以其暴露或隐 们多年的研究与思考,意图为中国当下建筑与结
匿的形式与内力间的耦合作为发生器,同样可以 构的思考转变添柴加火,引入新的核心动力。
塑造建筑的特征 —— 这正是“强结构”
(Strong 专栏具体内容上,在理论层面对“强结构”
Structures)所追求的方向。 概念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历史性的讨论,并进一
“强结构”(Starke Strukturen - Strong Structures) 步从建筑师与结构师合作的行会制度层面进行了
的 概 念 最 早 在 2009 年 瑞 士 杂 志 Werk, Bauen + 深入的分析。在方法论的层面,深入讨论了图解
Wohnen 上提出,并迅速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此 静力学作为一种图示化、可操作的设计方法,如
后该杂志又陆续以“大跨度”
(Wide-spanning)和 何能推动实现“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在实
(Bones architecture)为题延续了对它
“建筑骨骼” 践层面,从合作的角度采访了中、日两国具有代
的讨论。其衍生的概念也在诸如《合作—结构师 表性的建筑师与结构师的搭档,从他们的诸多实
(The Bones of
与工程师》等书籍和“建筑的骨骼” 践及合作经历中进一步探讨了结构设计的当前现
Architecture)等展览中被广泛地传播,在欧洲引 状与未来展望 ;基于法国建筑事务所 BRUTHER 的
领了一波“强结构”思考的热潮。 访谈,剖析了他们对于结构的可塑性和多义性的
“强结构”概念的诞生是欧洲相关教学、实践 思考与相关实践 ;通过介绍巴西结构建筑师阿蒂
以及行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 加斯(Artigas)的设计作品,从社会、历史、政
建筑与结构融合的设计理念在当今全世界优秀的 治等角度回溯和分析了其结构思考中的多重价值。
作者: 建筑作品中一直都被贯彻始终 :无论是结构建筑 面对当今社会在全方面带来的更大更综合的
[瑞 士] 约 瑟 夫· 施 瓦 兹(Joseph
SCHWARTZ),瑞士苏黎世联邦理 师弗雷 · 奥托(Frei Otto)
,若昂 · 维拉诺瓦 · 阿蒂 挑战,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更加开放。我们
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结构设计教席教
加斯(João Vilanova Artigas)等对于结构艺术性 希望“强结构”的探索就是迈向这一方向的第一
研室主任;施瓦兹工程咨询公司主
持结构师,创始人; 的思考与关注,抑或是建筑与结构的设计搭档雷 步——让被动的、内省式的结构设计转向更主动
曹婷,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
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后;阿尔托大学
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塞西尔·巴尔蒙德(Cecil 的、更具兼容性的设计结构。如今“强结构”式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客座科研员; Balmond)
,石上纯也和佐藤淳等之间的成功合作, 的实践已经在许多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合作中初露
王帅中,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
系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候选人,研究 都是从各种角度在努力实现着“强结构”所追求 锋芒,那么未来对于“强结构”的思考,能在科学、
助理。
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目标。 技术和艺术的交互中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呢?
DOI: 10.12285/jzs.20210602001 当下的中国建筑界正在经历一场类似的对于 我们拭目以待。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05

“强结构”
——结构的复魅
“Strong Structures”: The Structural Re-enchantment

王帅中    WANG Shuaizhong  曹婷    CAO Ting

摘要:结构与建筑融合的建筑设计方式随着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强结构的概念就诞
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结构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强结构是瑞士现代建筑语境中的一个抽象概念。其中“强”
所代表的则是“多重”与“超出”的含义,意图让结构超越其传统概念上单一的承重功能,在支撑起建筑的同时又从根
本上可以塑造建筑的形式和空间。本文从强结构自身概念的明晰,结构师与建筑师各自视角下的探索与合作,以及两
个代表案例在物质呈现与空间呈现之间的横向对比展开讨论,意图为当下国内的结构与建筑设计提供一个不同的视
角与思维方式。

关键词:强结构、结构设计、建构、空间呈现、合作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e is gaining increasingly more attention with the develop-
ment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at the concept of “Strong Struc-
tures” was born in the modern Swiss architectural discourse to explore the balance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in structural design. “Strong” stands for multiplicity and transcendence, with the intention of allowing the struc-
ture to go beyond its load-bearing propert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fundamentally shaping the form and space.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Strong Structures”, the explor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and architects,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terial and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two building
cases, attempts to provide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or the current structural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China.

Keywords:Strong Structures, Structural design, Tectonic, Spatial representation, Cooperation

引言 :建筑结构的困境 皮埃尔· 路易吉· 奈尔维(Pier Luigi Nervi)曾这


样描述建筑的双重现象 :以服从客观的要求和制
“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建筑师,如果你没有机 约构成的物理结构 ;以产生主观感受为目的的美
会用结构来表达你诗意的思想,那么你就缺少了 学意义 [2]。从古希腊建筑到罗马浴场再到哥特式
作者:
王帅中,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 建筑的根基。结构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自我表达 教堂,这些过去时代所公认的建筑杰作,其建筑
系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候选人、研究
方式,思想和语言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每一个 特征上都呈现了令人难忘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
助理;
[1]
曹婷(通讯作者),苏黎世联邦理 故事都有一个结构。
” 合,建筑形式是无法从结构中剥离来的。最早期
工大学建筑系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后,
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客
——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的建筑师,诸如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都同
座科研员。 时拥有着技术基础与艺术思维,他们被理解为是

本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留金 一个多世纪以来,结构与建筑就一直保持着 “建造者” 。然而到 19 世纪中叶,在


(constructor)
选〔2020〕71 号)。
复杂的相对关系,而两者之间的争论本质上源自 科学、技术、工业和经济变革的影响下诞生的工
DOI: 10.12285/jzs.20210602002 于技术与艺术间的博弈。意大利工程师兼建筑师 程技术学科颠覆了以往的建筑艺术——靠直观感
006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觉的建筑技术时代结束了 [3]。工业时代背 革新——而建筑是关于空间的。因而只会 本上将强结构与纯粹的建筑装饰区别开


[6]
景下更复杂的技术要求和社会需要促使了 使结构设计落入另一种僵化的巴洛克 , 来,后者只是作为一种附加性质的装饰物。
结构工程师这一学科的诞生,从传统的建 然后再度迷失。因此,作为建筑的“核”, 因此,强结构是一种以力学的理性为基础
筑中分离出来,并直接导致了后来建筑学 结构除了必要的承重性能之外还应该成 的建筑设计,却又同时考量了建筑的视觉
[4]
学科中艺术与技术的分离 。建筑学与结 为建筑本质性格的表达。“结构即建筑” 与空间效果,从而超越自身纯粹的结构功
构工程学科在实践与教学模式上的分离, (Structure as Architecture)的提出,就是 能属性。
[7]
一方面催化建筑成为纯粹艺术式的形而上 在探讨承重结构所能带来的空间潜力 。 “强结构”这个概念的出现有着深厚的
的思考,另一方面又让结构思考完全脱离 在这种情况下,结构设计不仅仅为建筑提 历史积淀,类似的概念也曾在其发展的过
设计并沦为结构计算和力学分析的工具, 供必要的稳定性、强度和刚度,同时还在 程中出现,
比如“组织结构”
(organisational
成为一个撑起建筑形态的次要步骤。建筑 强化建筑空间的性格。让作为建筑最基本 structure)
、 (spatial structure)
“空间结构”
师和结构师之间的鸿沟愈拉愈大,导致了 部分的结构,除了被动的影响外,也可以 等 [13]。无论是何种称谓,重要的是,强结
许多建筑实践中建筑师基本结构知识的缺 在建筑中“发声”,甚至“呐喊”。而“强 构中“强”
(Strong)试图传达的含义并不
失以及与结构师交流的断层,让“结构设 结 构 ”(Strong Structures) 概 念 的 提 出, 是坚固或者强势的意思,而是“多重”和
计”逐渐沦为了“结构分析”
。 就是为了描述这种足以营造空间性格的结 “超出”的意思。
“强”意指强结构所定义
199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设 构设计思路。 的结构相比于传统的仅作为承重功能的结
计软件的出现,以往抽象复杂的数学形式 构类型,它同时承载了传达多层含义的作
得以轻松地出现在虚拟的设计环境中,丰 “ 强 结 构 ” —Starke Strukturen
一、 用,让结构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承重构件,
富了建筑的形式艺术语汇。然而脱离结构 (Strong Structures) 从而拥有了多重身份。也正是因为“多重”
与建造的考虑来追捧这些虚幻的艺术形 这个开放性的定义,使得不同时期的不同
式,往往会导致结构进一步沦为抽象形式 在对使用承重结构作为建筑空间表 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实现强结构的方式和侧
的附庸。结构和其他新兴的技术、材料一 达 媒 介 的 描 述 上, 阿 瑟· 吕 格(Arthur 重点也有所不同。
起,成为实现“奇形怪状”建筑设计背后 Rüegg)2009 年 在 瑞 士 杂 志 Werk,Bauen
难以理解的数字与公式。这些新兴的艺术 + Wohnen 第 五 期 上 首 次 提 出 了“Starke 1. 结构工程师的浪漫
形式带来的性能问题,促进了建筑设计界 (Strong Structures)的概念,
Strukturen” “用
对于技术与性能的再次关注,推动了述行 ‘强结构’来定义此类结构的特性”[8]。它 早 在 19 世 纪 钢 筋 和 混 凝 土 等 技 术
建 筑 学(Performative Architecture) 的 发 被描述为“没有悄悄地通过将载荷离散地 大发展的时代,许多结构工程师就已经
[5]
展 。述行建筑学是一种以建筑性能为标 传递到地面来完成它们的功能,而是将建 不甘于平淡单调的技术呈现,在意识到
准,以技术逻辑为基础的设计策略。它 筑从存在主义的旋律和戏剧中解放出来的 美学重要性的同时开始了他们的“新传
[9]
基于参数来评估或预测建筑的功能、稳 承重结构” 。简单来说,
“强结构”所 (A New Tradition :Art in
统 :工程的艺术”
定性、经济性等,从而筛选出最优的结 描述的是一种不仅关注结构的物理承重性 Engineering)[14]。托马斯·特尔福德(Thomas
果。在此背景下,结构——这一让建筑得 能,同时还关注结构的视觉表现、空间氛 Telford)于 1812 年首次提出“结构艺术”
以对抗地心引力而耸立的重要议题——被 围甚至社会属性的结构概念,它代表了 (Structural Art)
,“材料的有效性,建造的
再次关注,从而让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 一种“从根本上塑造建筑的特征 —— 空 经济性,以及最终形式的美观”
,被他定义
[10]
结构计算与找形大量涌现。然而,对技术 间和外观”的结构类型” 。在著作《合 为结构艺术最重要的三个原则 [15]。结构历
性能的过度关注,甚至仅仅以性能作为评 (Cooperation-
作 —— 结 构 师 与 工 程 师 》 史学家戴维· 比林顿(David P. Billington)
判标准的结构设计,极易使得建筑设计再 The Engineer and the Architect )中,艾塔·弗 将这样一种趋势定义为一种“完全是工程
次陷入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中——这一趋势 鲁里(Aita Flury)将其进一步描述为“将 师的工作和工程想象力”的,由新技术革
与 1970 年代以结构表现主义为目的的高 内部和外部同时纳入考量的‘整体结构 新引发的新艺术形式 [16]。这一趋势下诞生
技派建筑的困境十分类似。历史的经验让 ”[11]。
秩序’ 的最有名的案例就是 1887 年古斯塔夫·埃
人们不免思考,即使技术能够利用数字与 需要强调的是,在强结构的概念中, 菲尔(Gustave Eiffel)设计的埃菲尔铁塔
公式将对结构的定量控制精确到材料分子 结构的承重属性是至关重要的。正如约瑟 (图 1)
。在钢材的帮助下,埃菲尔铁塔巧
的尺度上,但这种没有尽头和方向的精准 夫· 施瓦茨(Joseph Schwartz)对强结构 妙地结合了力学、结构和美学,呈现出了
与细化并不能指导建筑设计实质进步的方 的理解一样,
“形式无论如何需在最低限 一种集宏伟、优雅和古典为一体的艺术表
[12]
向,更无法在意义层面上获得建筑空间的 度上呼应内力,与其相符” 。这就从根 现。有趣的是,埃菲尔铁塔一层的四个拱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07

图1:埃菲尔铁塔,古斯塔夫·埃菲尔,法国, 图 2:巴森托河公路桥的模型与实景,塞尔吉奥·穆斯梅奇
1887 年

形结构在整体结构上并非是必需的,而更 Colònia Güell)


,以及意大利结构建筑师塞 一步提升。作为一种由结构建筑师主导的
多是一种结合了视觉安全感和古典结构元 尔吉奥·穆斯梅奇利用张拉膜的物理模型 “强结构”项目,这些项目更多地仅是一
素上的美学考虑。虽然这一时期结构工程 找形的波坦察的巴森托河公路桥(Bridge 种工程师对于结构形式美的追求,
“结构
师的设计作品大多集中在大跨的桥梁、高 on Basento River)等(图 2)
。几何塑形法 艺术”的提出更像是结构工程师的一个宣
塔等工程设计领域,但他们的作品却清晰 可追溯到西方传统结构中拱券与穹顶的概 言,试图让结构艺术从建筑艺术中脱离出
地呈现了结构设计的思考逻辑 :结构并不 念,基于经典的几何形式(如球体、筒体 来,从而创造出自己的艺术话语。
仅仅只起到承重的作用,而同样也是工程 或双曲抛物面)
,通过弯曲或折叠的方式
师自身艺术美学观念的重要表达。 去创造结构所需要的坚固性,同时塑造艺 2. 建筑师的理性探索
跟随结构艺术的设计逻辑,20 世纪中 术的形式与空间。代表作品有意大利建筑
期开始出现了一批关注结构的建筑意义的 师奈尔维基于古典穹顶为罗马新区设计 早在 19 世纪 50 年代,维奥莱 - 勒 -
工程师,他们被称作结构建筑师(engineer- 的罗马小体育宫(Palazzetto Dello Sport of 迪克(Viollet-le-Duc)从基于自然形式的
[17]
architect) ,
诸如爱德华多·托罗哈
(Eduardo Rome)
,西班牙结构工程师爱德华·托罗 哥特建筑风格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结构理
Torroja)
、皮埃尔·路易吉·奈尔维、海恩 哈(Eduardo Torroja)从传统筒拱出发设计 性主义,认为建筑与自然一样是不可割裂
兹·伊斯勒(Heinz Isler)或是塞尔吉奥·穆 的马德里萨苏埃拉赛马场看台(Zarzuela 的整体,自然中的统一性原则是建筑结构
斯梅奇(Sergio Musmeci)
、菲利克斯· 坎 Hippodrome)
,以及西班牙籍的墨西哥 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技术与艺术不可分割
德 拉(Felix Candela)
、 弗 雷· 奥 托(Frei 结构建筑师坎德拉利用双曲抛物面组合 的共同作用下的统一表达 [18]。随后安东尼
Otto)等。相较于仅对结构造型上的追求, 设 计 的 米 拉 格 罗 萨 教 堂(Our Lady of the 奥· 高迪极大地受到了勒 - 迪克的影响,
结构建筑师们开始更多地将结构与建筑功 Miraculous Medal Church)等(图 3)
。 并直接体现在其最为知名的圣家族大教
能和空间相结合起来。他们试图在自己的 整体上看,虽然结构建筑师们以结构 堂(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作品中寻找结构的坚固性,形式的艺术性, 的思考作为出发点诞生了很多有趣的空间 Família)的设计中。相比之下奥古斯特·佩
以及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平衡。合理的形式 体验。但工程师对结构传力效率的极度追 雷(Auguste Perret)则更多地将他对结构
则成为寻找这种平衡的重要的媒介 :用形 求却限制了他们所能创造的结构与形式, 理性的探索体现在对于混凝土建造的创新
式本身而非材料的堆积去创造坚固的结 形式的局限性同样也进一步限制了建筑空 和实践上。在勒兰西圣母教堂(Church of
构,而形式同时也是设计师美学的体现和 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这一背景下,建 (图 4)的设计中,
Notre-Dame du Raincy)
建筑空间的容器。结构建筑师对新形式探 筑工程的理性思维弱化了对建筑人文历史 佩雷直接暴露混凝土结构的做法更是让教
索的具体方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物理找 维度的思考,从而限制了建筑空间上的进 堂跳脱了古典形式的束缚,让混凝土结构
形法和几何塑形法。
物理找形可用悬挂的布料或者链条
寻 找 悬 链 形(funicular form)
,或是用张
拉膜与肥皂泡寻找传力效率极高的极小
曲 面(minimal surface)
。通过对模型边
界、网格图案以及布料、绳索长短这些基
本参数的控制,设计师得以在寻找坚固形
式的同时融入对于建筑空间的思考。代表
作品有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 高迪用
图 3:米拉格罗萨教堂,菲利克斯·坎德拉,墨西哥, 图 4:勒兰西圣母教堂,奥古斯特·佩雷,法国,1922 年
悬链线模型找形的桂尔教堂(Cripta de la 1953 年
008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成为勒兰西圣母教堂的身份特征,在粗狂 构框架间的组合关系,来回应不同的建筑 作创造了新的可能。如今的建筑设计,由


又优雅的同时,清晰又真实地呈现了不加 功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与需求。虽 于社会需求和科技水平变得越发复杂,像
装饰的结构自身。受到佩雷的影响,勒·柯 然这些缺乏根本革新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一样一人掌控设计
布西耶(Le Corbusier)创造出了影响建筑 终,但却极大地影响了之后建筑师对于结 的方方面面变得相对困难。除了少数同时
,通过对
界至今的多米诺系统(Domino) 构、功能、空间和时间的思考。遗憾的是, 具备建筑、结构和工程知识的设计师以外,
混凝土的灵活运用,让现代建筑从建造的 在这之后的建筑师更多地陷入了解构主义 达成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进而实现强
根源上跳出了传统建筑中厚重结构的限 (Deconstructivism)对于形式的无尽追逐中, 结构概念的最好方式是在项目早期就展开
[19]
制,进而实现了空间上的革新 。相比于 结构设计逐渐“退居二线”
,成为支撑起 建筑师与结构师的深度合作。值得强调的
柯布西耶的混凝土,
密斯·凡·德·罗
(Ludwig 新颖形式的工具。 是,在这种合作中,关于结构技术和性能
Mies Van der Rohe)在诸如范斯沃斯住宅 相比于结构建筑师基于物理找形和几 的思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参与时间节点
(Farnsworth House) 和 柏 林 美 术 馆 新 馆 何形式设计出的结构艺术,建筑师实现强 和参与度非常关键。如果结构的参与仅仅
(New National Gallery)的设计中,通过钢 结构的切入点更多考虑的是建筑的功能、 是方案的后期优化,而不是让其在建筑的
结构的建构手法,成功地实现了“流动空 概念、文化和社会背景,而手法大多是通 概念生成阶段就和建筑设计形成了互动循
(Fluid space)的概念,以及对古典建
间” 过控制结构元素间的构成关系,从而产生 环,则并不会改变结构与建筑设计割裂的
筑秩序以现代建造方式重现的强结构的思 对于建筑整体形态的影响。他们一般不具 现状。
考。随着工业技术的进一步精进,一种结 备详细定量计算的能力,而是基于结构稳 在探索结构思考与建筑艺术融合的道
构 表 现 主 义(Structural Expressionism) 的 定的常识(static sense),以及对既有结 路上,建筑师和结构师之间的深度协同合
浪潮以高技派(High-Tech)之名将结构理 构类型定性的理解,通过组合或推演的方 作在当下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是许多
性以建造和构造的方式推到了另一个极端。 式来实现自己的空间意图。然而,以类型 精彩的设计方案诞生的基础。建筑师路易
这种不仅展示,更在强调和暗示结构逻辑 为基础的结构思考使得设计师难以跨越对 斯·康(Louis Kahn)和结构师奥古斯特·科
的做法可以被理解为亨德里克·贝尔拉格 预设形式的束缚,从而限制了设计的自由 门登特(August Komendant)在金贝尔美
(Hendrik Berlage)所描述的“再现性装饰” 度与想象力。这一类强结构更多地从概念 术 馆(Kimbell Art Museum) 的 合 作 为 后
[20]
(Surface Decoration) ,试图将结构理性 出发,通过对新材料、新建造方式的学习 人所津津乐道(图 5)
。金贝儿美术馆的
以更清晰甚至夸张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 和实践,尝试用结构这一建筑最基本的元 连续拱顶、采光以及开阔的地面层,使得
风潮结合未来主义思想,以巨构(mega- 素来传达他们的空间意图。这些建筑师的 该美术馆获得了其独有的魅力,而这些魅
structure)的形式在 19 世纪 60 年代直接影 理性尝试,可以归类为由建筑师主导的, 力来自于康和科门登特共同的创意。康给
响了日本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的诞 基于结构构成关系和建筑概念与意图的强 金贝儿美术馆的设计初稿是一个折顶结构
[21]
生 。在新陈代谢派的实践中,建筑师乌 结构。 (图 6)和一个具有标准柱网的平面 [22]。
托邦式的思考融合了结构理性和时间性, 由于业主认为建筑过高,康决定将折顶压
让结构以近乎粗野主义(Brutalism)的方 3. 深度合作的趋势 扁为半圆形的摆线形屋顶来降低层高。基
式成为一种永恒的、与未来的演变相对应 于康关于“拱”的建筑意向,科门登特
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载体。欧洲几乎同期 在当今建筑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计 回忆到 :
“康误解了筒体结构的承载作用。
,在荷兰
出现的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算机和网络等新协同设计平台的出现,为 他被拱的形状所迷惑了,所以他最初认为
结合人类学也产生了相似的以单元化的结 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重新融合与深度合 筒体主要是个拱而不是梁,而实际上它是

图 5:金贝尔美术馆,路易斯·康,美国,1972 年 图 6:金贝儿美术馆早期的设计草图 , Fort Worth (Dallas), Texas, USA; 1967, Louis I. Kahn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09

梁。由于这个原因,筒体屋顶的设计在结构上是 钢桁架结构。在洛伊申巴赫学校的设计中,由于
[23]
完全错误的 。
”得益于科门登特在设计的早期 基地面积的限制,克雷兹决定将所有尺度大小不
阶段便开始深度介入方案设计,他修改并优化了 同的空间体量竖直叠加。为了适应每层空间体量
屋顶的形式和布局,让这个屋顶的结构变得合理: 尺度上的较大差异,施瓦茨巧妙地将围合空间的
最终建筑的拱顶在承载着梁,而不是梁承载着拱 墙体转化为可实现水平跨度的桁架,将建筑的整
顶。重要的是,两人在之后的合作过程中对结构 个层高都转为可以利用的结构高度,从而完全解
与形式多次反复交换意见,最终科门登特说服康 放了竖向结构元素的组合方式,使得桁架可以对
[24]
纠正了原有的双铰拱在结构上的错误 ,让康在 应空间功能在每层实现完全不同的排布方式。从
形式和平面上做出了调整,才得到了我们最终看 外部看,立面上连续且重复的桁架在建筑的一层
到的金贝儿美术馆优雅的结构形式和浪漫的空间 与五层消失了,仅剩下透明的玻璃,进而让整个
氛围。在两人合作下诞生的约 31.7m 长的拱顶结 建筑似乎悬浮了起来。由于结构视觉上的部分缺
构成为建筑最为精彩同时也最有争议的部分。大 失,观者无法连续阅读整个建筑的受力逻辑,从
量对于这个结构的批评在于其真正的受力形式与 而形成一种令人好奇甚至异样的结构呈现。该呈
结构视觉暗示之间交代的“不诚实”
,弗兰姆普敦 现一方面是因为整个建筑的部分结构向内移动因
[25]
‘假’拱顶” 。然而事实上,这
甚至形容其为“ 而在立面上被隐藏了 ;另一方面,相同的桁架形
一看似混淆视听的混合结构完美地实现了康最开 式又以不同的支撑方式组合在一起,这种相似而
始对整个建筑的概念构思和结构意图,是一次融 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在立面上重复,
起到了一种“混
合建筑和结构目标的成功协调 :半筒状的屋顶不 淆视听”的作用(图 8、图 9)
。而平面上结构水
仅仅通过自身弯曲的形式增加了结构的相对高度, 平位移的逻辑完全是基于基地的限制和功能所需
还同时通过漫反射的光线塑造了室内空间的性格。 的空间要求做出的。可以说,整个建筑结构的力
在最终合理又优雅的建筑空间面前,对结构绝对 学逻辑在非常理性的同时,却又展现出了一种非
“诚实”的追求似乎变得并不重要,
“金贝尔美术 理性的、克雷兹称为“不确定的确定”
(Uncertain
馆的拱顶并非是一种模仿形式而掩盖结构的倒退, certainty)的呈现状态 [27]。洛伊申巴赫学校中结
而是在当代结构技术条件下努力将光的设计融合 构与空间交织又统一的强结构状态,诞生于克雷
[26]
进筒拱的原型性尝试 ”
。人们对这一结构“似 兹和施瓦茨在方案初期就频繁地进行意见交换,
拱非拱”的争议,却正是两人通过合作超越普通 而同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 Zürich)的教育
意义上的结构类型的证明。 背景,使他们得以用图解静力学作为结构信息交
如果说康与科门登特的深度协作是一种无 换的重要媒介——洛伊申巴赫学校的成功得益于
意 识 的 行 为, 那 么 建 筑 师 克 里 斯 蒂 安· 克 雷 建筑师和结构师共同的创意和思考。
兹(Christian Kerez)和 结 构 师 约 瑟 夫· 施 瓦 茨 这种由深度合作而产生的结构与建筑概念的
基于图解静力学合作设计的洛伊申巴赫学校 统一同样体现在雷姆· 库哈斯(Rem Koolhaas)
(Leutschenbach School,图 7)
,则是在主动创造这 和塞西尔· 巴尔蒙德(Cecil Balmond)合作设计
种强结构的空间体验。相比于具有体量感的混凝 的波尔多住宅(Maison à Bordeaux,图 10)
,以及
土,洛伊申巴赫学校使用的是大面积暴露的巨型 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与小西泰孝(Yasutaka

图 7:洛伊申巴赫学校,克里斯蒂安·克雷兹,瑞士,2013 年 图 8:洛伊申巴赫学校的结构模型
010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图10:波尔多住宅,OMA,法国

图 9:洛伊申巴赫学校的结构支撑关系。跟地面 图11:神奈川工科大学 KAIT 工房,石上纯也,日本


直接相连的桁架被“藏”在了建筑内部,在支撑起
上部的桁架的同时,也吊起了下部的桁架结构

KONISHI) 合 作 的 神 奈 川 工 科 大 学 KAIT 工 房 现形式。强结构的设计基于结构力学的理性,却


(图 11)等建筑中。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 又同时塑造了建筑结构和空间的个性。对这种技
建筑师与结构师越来越倾向于主动的、在项目早 术与艺术互动与融合的结构状态的讨论,势必会
期就展开深度合作与互动,让建筑师和结构师的 触及强结构的定义与本就相互关联又截然不同的
知识体系深度互补,从而让建筑概念与结构力学 三个概念 —— 结构、建造和建构 —— 的区分与
在建筑中达到一个相对平衡且相辅相成的状态。 联系。
以这种方式诞生的强结构,生成一种适应特定建
筑概念的结构设计,从而达到一种建筑即结构、 1.《结构、建造、建构》与“强结构”
结构即建筑的完美融合状态。我们可以把它解读
为一类由深度合作而生成的强结构。这一类的建 1965 年 爱 德 华·F· 塞 克 勒(Eduard F.
筑设计需要建筑师和结构师在两个学科之间有能 Sekler)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结构、建造、
够相互理解的、共同的知识基础,并且大多需要 建 构 》(Structure,Construction,Tectonics ) 来 论
基于一种媒介来协同合作,比如克雷兹和施瓦茨 述“结构”“建造”和“建构”这三个非常容易
共同使用的图解静力学。因此对建筑师和结构工 混淆的名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8]。塞克勒认为,
程师的要求都较高,需要相关结构思维与知识的 “‘结构’是一个普遍而抽象的概念,它表示针对
培养、积累和训练。 房屋受力进行安排的体系或原理……‘建造’则
意味着某种力学原理或结构体系的具体实现,它
二、强结构的呈现 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材料和方式来完成”[29]。而
建构更多是在描述“建筑师的视觉呈现之道。进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和方式入手,
“强结构”都 一步地说,它旨在强化那种属于艺术领域的现实
是在描述一种超越结构自身物质性表现的结构呈 体验……就是对建筑中的形式与受力关系的体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11

验”,由此塞克勒认为三者的关系可以描 在一起……”[32]。而值得区分的是,这些 2. 强结构的空间影响


述为“结构通过建造得以实现,并且通过 隐匿的做法既不是增加一些覆面去遮挡或
[30]
建构获得视觉表现” 。塞克勒在其论述 者对结构进行装饰,更不是仅仅强调结构 为了分析在强结构视野下结构如何积
中也不免提及这三者多数时候是相互矛盾 最终视觉上的影响。相反地,强结构所追 极地影响建筑空间,
我们以柯布西耶的
“多
的,相对完美的平衡和整合这三个概念的 求的某些隐匿的结构表现在结构上都是即 米诺系统”,也就是以“板—柱”结构体
方案少之又少。这一矛盾产生的一个重要 物的,这种隐匿更多对应的是观者对于结 系原型(图 13b)为例,选择一组案例做
原因即是对“建构”概念定义的不确定。 构逻辑的理解上是否直观。简单来说,强 横向比较,来具体讨论在不同的空间目的
相比于“结构”和“建造”概念之间相对 结构所追求的结构表现,并不局限于是否 下,基于一个相似的结构原型的变体,为
清晰的异同,对于“建构”的说法一直众 能通过对结构从建构层面上的观察,来迅 何最终得到了十分不同的两个空间呈现。
说纷纭。除了塞克勒,其中影响力较大的 速理解结构的受力逻辑或者建造逻辑。除 伊东丰雄称其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
是弗兰姆普敦把建构等同于“建造的诗 了建构所追求的清晰与真实,强结构同时 (Sendai Mediatheque)(图 12)为新的多
[31]
学” ,主要强调结构本体在勒 - 迪克结 包容那种试图创造一种模糊的、暧昧的、 米诺系统,它最初的构想源自于几株悠悠
构理性主义的视角下的“再现”方式。这 “不确定的确定”的“反建构”的结构思考: 的水草摆动于楼板之间的画面 [35]。而结
样的定义把对“建构”的讨论推向了另一 在结构呈现的同时并不直观地瞬间暴露所 构师佐佐木睦朗在和伊东丰雄多次沟通之
[33]
个充满争议的风口浪尖——建构是否必须 有的逻辑 。也就是说,在视觉连续性 后,将这些“水草”转化成为空心的网状
诚实于结构和建造。这个在后来近乎发展 或者日常逻辑性上,结构可能在视觉感知 钢柱来作为垂直支撑,楼板则选择了在
成为规范一般的束缚似乎误解了塞克勒希 上呈现出一种反力学常识的状态,引起观 钢制蜂巢状的结构中浇灌混凝土,从而
望建筑师能够同时考虑结构、建造和建构 者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产生某种趣味性 获得了仅 400mm 的超薄混凝土楼板。这
的初衷。相比于建构对于建造的真实呈现 和矛盾感,鼓励人们对于建筑的探索和互 种“板—柱”式的受力逻辑与柯布西耶的
或者结构逻辑的直观传达的执念,如金贝 动,进而产生更个人的空间理解甚至功能 多米诺系统非常相似,只是被“放大”了
[34]
尔美术馆等建筑所表现出的结构的强结构 定义 。在这样的逻辑下,建筑可以是 的柱变异成了中空的形式,使其同时也
逻辑并不像建构那样强调结构呈现与力流 也可以不是结构力流完全真实的表达,它 可以容纳采光、通风和垂直交通的功能
在物理上与视觉上的完全真实的对应关 也可以仅部分呈现为结构的真实表达。真 (图 13a)。由于纵向支撑均由网状钢管围
系。相反地,强结构所追求的对结构空间 正重要的是,结构是否成了建筑空间定义
属性的表达很多时候并不能非常直观地展 中积极重要的因素。就像康设计的金贝尔
现结构的力流,甚至包含很多对于受力逻 美术馆中的拱,它的形式并不是结构受力
辑的隐匿。 (Arthur Rüegg)
在阿瑟·吕格 《强 完全真实的表达,但这一结构对想要得到
结构》文章的结尾处,他讲述了当下这样 的建筑空间定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
一种关于强结构的趋势,“然而,他们强 也成功地完成了承重的使命。因此,强结
调的结构建筑并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简单 构可以被理解为,通过融合建筑与结构的
易懂。它们包含的秘密只有用一定的耐心 思考,在平衡了结构、建造和建构的关系
才能解开……这种对力流的隐藏与对抽象 之后,得到的一种对建筑空间和意图产生
的热爱和对内外空间界限的消除紧密结合 积极影响的承重结构的空间呈现。 图12:仙台媒体中心,伊东丰雄,日本,2001年

a) b) c)
图13:基于多米诺体系的两种结构变形。图 b为常见的以“板—柱”为结构原型的多米诺体系;图 a为仙台媒体中心基于多米诺的变形:将柱子尺度放大,让建筑变得轻盈的同
时也成为承载其他多种功能的载体;图 c 为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基于多米诺的变形:将交通核倾斜后再用拉杆加以平衡,让建筑的空间体验变得丰富多变
012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合而成,且这些钢管相较于建筑的体量而 整个建筑的丰富性。 了中日双方在建筑学与结构工程两个领域


言十分纤细 ;楼板下部也没有梁来压缩视 如果我们用建构的眼光去审视这两栋 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从多个案例和角度
线范围 ;再加上网状钢管引入建筑内部的 建筑,两栋建筑中对常见结构体系的主动 分析了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深度合作、共
采光,使得整个建筑非常轻盈、透明、优 变形操作,很难被判定为是在清晰化还是 同创新的必要性与潜力,把对结构与建筑
雅,成功呈现出像设计概念中“水草”一 在隐匿结构的可读性。但可以肯定的是, 设计中技术与艺术、文化、传统相结合的
样柔和的状态。 他们都在意图积极强化设计的概念。这两 思考推到了一个高峰 [38]。而此次引入“强
克里斯蒂安·克雷兹和约瑟夫·施瓦 个极具代表性和可比性的强结构设计再一 结构”这一诞生于欧洲背景下的关于结构
茨设计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Swiss Re 次证实,只要承重结构能够作为建筑空间 与建筑的思考,是对结构建筑学从思考的
Next)(图 14),则可以视为是多米诺系 呈现的积极影响和概念传达,结构自身的 维度上和更细节的方法论上的进一步补充
统的另一种呈现。在该设计中,克雷兹试 呈现是否需要清晰可读以及是否绝对服从 和推进。在实践方面,国内如张永和、柳
图用结构自身去打破多米诺系统在各层平 力流并不重要。笔者认为,正是这一观点 亦春和李兴钢等建筑师对使用结构来呈现
面上的单调重复,通过区分每一层来获得 上的重要解放,让强结构不用再背负过多 建筑思考和空间表达的成功实践,也在从
[36]
不一样的体验 。他通过对多米诺系统 的道德和技术限制,进而能卸下负重,重 不同角度推进着“强结构”式的思考。通
中垂直交通核的变异,在维持其垂直交通 新找回结构设计自身的艺术魅力,并重新 过与中国本土的背景相结合,他们不仅仅
和竖向支撑功能的前提下,又能同时限定 定义与建筑的微妙联系。这一认识的更新 把结构的合理性作为依据,更是把它当作
出每一层不同的空间体验。在最终的设计 是结构设计“复魅”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一种出发点,在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建造、
中,大楼中的所有楼梯都由垂直的折返跑 材料、文化和东方式的哲学思辨后,让结
楼梯变成了连续直跑楼梯,这样形成的一 三、结语 :结构的复魅 构不仅在营造建筑实体,更是营造建筑意
个个倾斜的交通核在提供垂直流线和支撑 义的核心媒介,让结构变得更为多义,成
的同时,又成为空间限定和连接的重要元 自古至今,关于结构设计中技术与 为建筑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共同支撑。
素。此外,克雷兹和施瓦茨同时在建筑的 艺术间关系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对艺术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结构师之间的精
立面设置了一系列金属拉杆来平衡倾倒的 的过度追求会把结构贬为无意义的装饰, 彩合作让我们意识到,用结构作为建筑的
交通核,形成了一个相互纠缠又整体稳定 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则会让结构陷入无穷 表达可以让设计变得更加合理和干练,在
的结构(图 13c)。由于拉杆仅存在于立面, 无尽的性能优化中。日本建筑师筱原一 精简和整合建筑表达的同时却丝毫不会减
倾斜交通核集中于内部,因而整个建筑显 男 曾 经 提 出 过 一 个“ 孪 生 现 象 ”(Twin 少所能营造出的空间张力和魅力。而这一
得干净利落。结构在内部表现得强势的同 Phenomenon)的概念来描述技术与人之 合作的基础便是结构设计思维方式的转
时又在外部几乎消失,恰到好处地塑造了 间不可割裂的关系,同时他强调“……技 变 :建筑师的艺术思考需要结构理性思维
术始终不是整个故事的全部……设计师必 的参与,结构师的理性分析需要融合建筑
须意识到自己独特的表现天赋,通过突出 空间的追求。只有建筑师和结构师在相互
原始的人类情感来创造空间,才能使建筑 理解的同时共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强结
[37]
不至于成为单一的模式” 。强结构所追 构的诞生才成为可能。而这种思维的转变
求的结构与空间的关系与这一观点不谋而 同时要求建筑及结构设计工作模式的革
合。强结构的观点基于力学理性的结构思 新——设计早期就展开深度合作 ;以及建
考,却追求超越结构自身的物质性。它 筑及结构教育模式的革新——认识到在建
用结构理性来营造建筑空间的“非理性”, 筑设计中结构并非只是分析与计算,同时
从而将结构从纯粹的承重机器中解放出 也是一种设计思维 ;还有建筑与结构共同
来,以娓娓道来或是侃侃而谈的方式诉说 设计平台的开发与创新——新的协同设计
着自己的个性和态度,重新定义着空间。 方法论、软件或合作模式的革新。值得庆
“强结构”式的思考近年在中国语境 幸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结构师
下也逐渐产生。在理论方面,2014 中日 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接受了这些新的
“结构建筑学“(Archi-neering)学术研讨 挑战,在结构思维的探索上点燃了一道道
会将“Archi-neering”这一概念引入中国, 微光。
并于《建筑师》2015 年 4 月刊进行了全 微光吸引微光,一场强结构的复魅运
图14: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模型,克里斯蒂安·克雷兹,
瑞士 面的介绍和分析。结构建筑学的议题讨论 动正在悄悄上演。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13

注释 [26] 王志强 . 金贝尔美术馆的拱顶建造简析 [J]. 建筑与文化,


2009(10):85-85.
[1] Norburg-Schultz,C.,Postiglione,G.. Sverre Fehn:Works, [27] Christian Kerez. Uncertain Certainty[M]. Publisher Toto,2013.
Proje c t s,Writings,1949 -1996[M]. Ne w York:Monacelli “Structure,Construction,Tectonics”,
[28] Eduard Sekler,
Press,1997:245. Structure in Art and Science[M]. ed. Gyrogy Kepes,Braziller,1965.
[2] Pier Luigi Nervi. Architecture,Aesthetics and technology in [29]-[30] 同上。
building[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31] 同 [20]。
[3] S c h w a r t z,J .,K o t n i k,T. Tr a n s p a r e n z,St r i n g e n z, [32] 同 [8]。
Leichtigkeit:Ele ganz im Brückenbau[J]. Werk,bauen + [33] 文中所指的“反建构”并非指的是完全不符合力流逻辑,而
wohnen,2010,97(5):22. 是意图传达一种暧昧的对应关系,其更贴近周榕笔下的“弱建
[4] David P. Billington. The Tower and the Bridge:The New 构”。详见周榕 . 三亭 建构迷思与弱建构、非建构、反建构的诗
Art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意建造 [J]. 时代建筑, 2016(03).
1985:3-24. [34] 详见认知神经科学和移情理论对具身性
(embodiment)
的描述。
[5] Branko Kolarevic,Ali Malkawi. Performative Architecture: S. Robinson, J. Pallasmaa,Eds.. Mind in Architecture:Neuroscience,
Beyond Instrumentality[M]. Taylor & Francis Ltd,2005. Embodiment,and the Future of D e sign[M]. A mbridge,
[6] H e n r y J. C o w a n . A n o t e o n s t r u c t ur a l h o n e s t y [ J]. 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MIT Press,2015.
Architecture Australia,February/March,1980:28-32. [35] Witte,R. Toyo Ito Sendai Mediatheque[M]. Germany,
[7] Andrew Charleson. Structure as Architecture:A Source Prestel Verlag,2002.
Book for Architects and Structural Engineers[M]. Elsevier/ [36] EL croquis 145:Christian Kerez[J]. EL croquis.S.L. 2009.
Architectural Press,2005. [37] Kazuo Shinohara.‘Theory of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8] Rüegg,Arthur. Starke Strukturen:Formen des Umgangs mit 2G 58/59 Kazuo Shinohara:Casas Houses[J]. ed. by Anna
Bauen + Wohnen,
der Tragkonstruktion[J]. Werk, 2009:4-11.
May, Puyuelo, Gustavo Gili, 2011:246-259.
‘Editorial’[J].
[9] The Editors of Werk. Bauen + Wohnen, [38] 束林,周鸣浩. 对话·融合·反思——2014 中日结构建筑学
Werk,Bauen + Wohnen,May,2009:2. (Archi-Neering)学术研讨会评述 [J]. 建筑师,2015(2).
[10] 同 [9]。
[11] Heinrich Schnetzer,Aurelio Muttoni,Joseph Schwartz,
Aita Flury.‘Strong Structures’,Cooperation:The Engineer and 参考文献
the Architect[M]. ed. by Aita Flury,Birkhäuser,2012:193-206.
[12] 同 [11]。 [1] 王骏阳 .“结构建筑学” 2015
的观点 [J]. 建筑师,
与“建构” (2)
.
[13] 同 [8]。 [2] 朱涛 . “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
[14] 同 [4]。 的“建构”观念 [J]. 时代建筑,2002(05).
[15] “三原则”分别为:efficiency in material;economy in construction; [3] 袁烽,胡永衡 . 基于结构性能的建筑设计简史 [J]. 时代建筑,
appearance of the final form。详见注释[4];R.A Paxon. The influence 2014(05).
of Thomas Telford,on the use of improved constructional material [4] 张永和,孟宪川 . 思辨中回荡的“结构”:采访张永和 [J]. 建
in civil engineer[M]. University of Edinburg,1955. 筑师,2018(06).
[16] 同 [4]。 [5] 柳亦春 . 结构为何 ?[J]. 建筑师,2015(2).
[17] Marco Pogacnik.‘Technology as Means of Expression [6] 范路,李兴钢 . 静谧胜景与诗意几何——建筑师李兴钢访
in the Ninete enth Centur y-A rchite c t s and Engine er s in 谈 [J]. 建筑师,2018(02).
Dialogue’. The Engineer and the Architect[M]. Birkhauser
GmbH,2012.
[18] Eu g è n e - E m m a n u e l V i o l l e t- l e - D u c . E n t r e t i e n s s u r 图片来源
l’architecture,Volume 2[M]. Berlin:Nabu Press,2010.
[19]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M]. 张 图 1:https://pxhere.com/en/photo/573136
钦楠译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图 2、图 3:ETH 结构设计组
(Chair of structural design)的结构
[20] 肯尼思·弗兰姆 普敦 . 建构文化研究 ——论19 世 纪和 20 设计课件(Structural Design III)
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 [M]. 王骏阳译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图 4:Barnabas Calder 拍摄
版社,2007. 图 5:© 2010 K imbell A r t Mus e um,F or t Wor th;Rober t
[21] The Japanese House - Architecture and Life after 1945 LaPrelle 拍摄
(English and Japanese Edition)[J]. Jutakutokushu 08 Special 图 6:https://w w w.philadelphiabuildings.org /pab/app/ho_
Issue,2017. display.cfm/5852
[22] LESLIE Thomas. Louis I. Kahn:Building Ar t,Building 图 7:LEONARDO FINOTTI 拍摄
Science[M]. New York:George Braziller,2005. 图 8:WALTER MAIR 拍摄
[23] A . E. K o m e n d a n t . 18 Ye ar s w z t h A r c h z t e c t L o u z s 图 9、图 13:作者自绘
Kahn[M]. Aloray Pubhsher,Englewood 1975. 图 10:ht tps:// w w w.archdail y.com /10 4724 /ad - clas sic s-
[24] 康曾经误以为这个屋顶结构是类似拱一样在短轴方向上 maison-bordeaux-oma
承重的,而实际上屋顶中间为了采光而产生的缝隙已经切断了 图 11:h t t p s:/ / w w w . f l i c k r . c o m / p h o t o s / n a o y a f u j i i /
短轴方向上的力流。详见注释 [18]。 2408947057
[25] Ford,Edward R. The Details of Modern Architecture[M]. 图 12:Shinkenchiku-sha 拍摄
Vols.1 & 2. The MIT Press,1990 & 1996. 图 14:http://afasiaarchzine.com/
014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以结构为共识
——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设计交融
Structure as Common Ground:On the Design Entanglement
Between Architect and Engineer

[ 德 ] 马里奥·林克 文    Written by Mario RINKE


韩雨晨 译    Translated by HAN Yuchen
曹婷 校    Proofread by CAO Ting

摘要:在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技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与建筑需求和可利用资源相关的概念化功能与建
造形式,还是建造材料的制造和供应,抑或是最终的建造过程本身,都需要广泛的技术支持。随着技术对于环境的影
响日益重要,工程师在整个设计与规划过程中的作用只会变得更加明确。本文探讨了建筑师与工程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及两者的合作制度关系。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设计的过程。随后,以瑞士为例,基于其核心合作制度讨论了建
筑师与工程师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开展富有成效的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最后,展望了当结构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
起到重要作用时,未来设计师所能扮演的角色。建筑师和工程师可以多样的方式参与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但在建筑设
计的决策层面,两者始终不变的结合点正是结构设计。

关键词:跨学科设计、合作、结构、建筑、可持续性

Abstract:Technology alway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Conceptualizing
functions and constructional forms related to the needs and available resources, the fabrication and supply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eventually, the construction itself needed a broad set of skill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 in our environment, the involvement of engineers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has only
become more differentiate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ntanglement between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and their
i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 First, a historical view will be taken into the design process. Subsequently, the connection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central institutions of cooperation based on Switzerland highlighting the necessity for
encounters for productive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The last part looks at future roles of designers when struc-
tures play an even greater role for a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have various forms of
involvement in building but their meeting in the most permanent in consequential layer of a building, the design
of its structure.

Keywords: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Collaboration, Structure, Architecture, Sustainability

一直以来,建筑设计与建造都需要与多种技 知识如何协调并整合入建筑设计之中 ;随后将基


艺相结合。各类技术知识需要反复地融入设计与 于两者核心的合作机构讨论两者的关联性,即教
建造的全过程中 :从最初的建筑设计,到建筑材 育、专业协会和竞赛 ;并以瑞士为例详细说明两
作者: 料的制造和供应,再到最后的施工建造。支撑结 专业间的交流互动为创新高产的跨学科合作带来
[德 ]马里奥·林克(Mario RINKE),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建筑系教授。 构是建筑物存在的根本,在建筑与建造史中也有 的丰富成果。尽早且定期地加入对彼此专业的思
译者:
韩雨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
多重意义。即使在今天,工程师与其掌握的技术 考,能为建筑设计与技术的协调互动打造坚实健
校者: 仍以多种不同方式参与到设计建造的过程中。这 康的基础。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将讨论结构在未
曹婷,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
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后;阿尔托大学 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揭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设计行 来建筑中的角色,旨在更全面地理解结构的含义: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客座科研员。
为与专业知识范围上的交叉互动,并讨论两者在 结构不仅实现并定义建筑空间,还可以决定建筑
DOI: 10.12285/jzs.20210602004 制度层面的关系。下文将从历史的视角诠释技术 的适变性。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15

一、历史的综述 的手工制造 [6]。作为一次与手工业危机对 是仓库、工厂和火车站 ;另一方面,以铁


话的文化运动,丹尼斯· 迪德罗(Denis 为代表的新型建造材料的出现,意味着此
1. 坚固是建筑的基本原则 Diderot,1713—1784)和让 - 巴蒂斯特·德 前已知的建造知识与实践类型,很难用于
阿 莱 姆 伯 特(Jean-Baptiste d'Alembert, 以铁为材料的建造项目和建造尺度中 [12]。
结构的坚固与稳定,很早就是建筑 1717—1783) 指 导 编 著 的《 百 科 全 书 》 这两方面都是法国技术教育重组中的核心
[7]
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现存最早的建筑 记录下所有的职业和生产方式 (图 1)。 要点,并随后为大多数国家所效仿。工程
学著作《建筑十书》中,维特鲁威将坚固 作为启蒙运动的焦点,编者想搜集当时所 师的培养不再是带有强烈建筑文化艺术基

(Firmitas)与实用(Utilitas)美观(Venustas) 有的知识,并以理性的方式呈现,便于大 调的大师培训班,而转变为由自然科学和
[1]
并列 。这三点都是必需的,且最终需由 众获取。至此,工程师作为一种职业已稳 数学家教授的科学学科 [13]。铁和与之相
建筑师为三者建立一种适度的关联性。当 固地形成。尤其在法国,分别设立了军事、 关的大跨结构及其他新的结构类型开始渗
[8]
维特鲁威将其建筑学的观念与彼时的建筑 海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师 。 透到建造的各个方面,这在很多情况下都
技术一起作为整体记录时,建筑设计往往 离不开技术专家的参与 ;在这种新的设计
整合于一人之手。建筑师对于私人、公共 3. 作为专家的工程师 实践中,工程师成为建筑师的日常设计伙
建筑与技术性的结构、桥梁的关注是同等 伴。随着专业知识日益复杂,专业分化更
的。不过,许多小型建筑的建造也经常由 技术专家(technical expert)作为公共 加普遍,建筑师、工程师及其他领域专家
工匠自己设计。居住建筑和农业建筑有着 服务者(civil servant)的角色,显示了正在 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加且日渐重要。建筑和
特定的形式和结构,并且一般都基于同样 扩张的机械化和不断成长的行政机构之间 工程领域之间实际的文化差异因而需在结
的方案简单地复制,因此,建造安全的建 的角色交融。彼时,各国政府已经为交通 构工程这个全新的、基础的科学方向下来
筑结构的知识,往往作为经验与传统代代 及重要机构筹划了一套集中式架构,并首 讨论 [14]。在此,观念上的现代主义比建
相传,并基于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各自发 次根据具体需求设置了对应的专家职位。 筑学中的经典现代主义提前一百多年诞生
展,
最终导致具有差异性的建造文化。然而, 例如,法国政府 1747 年在巴黎国立土木 了 :现代工程师希望以完全理性的思维和
基于对已知材料的丰富经验,材料的可能 学校、1794 年在巴黎理工学院开始培养国 工作方式在其新的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
性和局限性对于建筑师与工匠来说总是不 家的工程师,这标志着高度专业化的兴起。 为了使工程师能够做出更加明确、缜密的
[2]
言而明的 。基于已有的建成实例,这些 这种专业化的产生,既由现代国家的发展 推理,以及更精确、易理解的决策,有必
隐含的知识同时根植于建筑师的设计与工 需要所牵引,又受到日益重要的建造科学 要将结构从建筑的文化和传统中严格地分
[3]
匠的执行过程中 。坚固性对应的规则与 技术的驱动。随着专业化的巩固,桥梁和 离出来 [15]。
局限、美学与实用,都是从经验中发展而来, 其他基础设施的建造艺术逐渐从建筑中分
并由此出现了确定性。因此技术知识成为 离,成为这个刚兴起的工程领域的核心部
[4]
设计和建造实践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 分 [9]。因此,建造技术能够自由地发展,
而不被建筑背景下的限制条件所束缚 [10]。
2. 设计知识的复杂构成 虽然 18 世纪的行业专著总体阐述了某个特
定建筑框架下的各方面技术,但 19 世纪早
设计和建造知识基于工程实践,因而 期的工程手册则进一步把关于承重结构的
也深植于专业团体之中。同样地,专业训 知识从其他建筑技术中分离出来,并基于
练也总是在这些团体内通过实践和传授来 抽象的力学将其定义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11]。
进行。为此,自中世纪开始,匠人们就 知识领域的分化与科学性的加深,使原本
组织成立了行会——一个掌控着薪酬、资 紧密相连的次级学科不断地分离。
[5]
源和知识的社会系统 。此时,建造知识 工业化对建筑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
和在地资源(材料和劳动力)联系的紧密 响,不仅增加了工程组织的责任,还冲击
性在整个建筑技术史中达到了顶峰。直 了传统建造知识的常规运用方式,主要表
至 18 世纪工业化兴起,行会才开始受到 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生产的不断增长带
冲击。新兴的工业制造机制逐渐肢解了小 来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这往往要在短时
规模的地方工匠体系。在许多行业中,依 间内、新尺度下完成,因此需要大量的新
托新型机器的大规模生产取代了耗时耗力 型基础设施 :除了桥梁和道路,更重要的 图1:一座建筑物中木桁架结构的安装
016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4. 结构作为现代建筑的议题 的代表性建筑。特别是当结构有助于建筑 的考虑,同样也需要在建筑学层面予以评


表达时,
如何实现结构(即通过材料与建造) 估。在这一方面,1949 年瑞士艺术家马
20 世纪初,
“新建筑”的浪潮以包豪 就成了问题的核心。因而建筑结构与设备 克思·比尔(Max Bill)出版的关于瑞士工
斯为教学机构与实验基地,将建筑的焦点 所固有的特性需要根据不同的建筑情况不 程师罗伯特· 马亚尔(Robert Maillart)的
转向了功能主义和建造的简明性。这一浪 断地重新评估。在此过程中,参与设计的 同名著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21]。他将现代的
潮首先对居住与生活方式在社会层面进行 人员与学科间的互动成为重新评估的决定 形式语言与钢筋混凝土这种新的建筑材料
了重塑。伴随着钢和混凝土的使用,19 性条件。除了建筑师与工程师各自的直接 联系起来,根据材料对应的结构功能与建
世纪的许多结构工程成为理想的由新功能 行为,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互动,如今 造方法进行论述,并聚焦建筑艺术的需求,
[16]
和建造主导的建筑 。为了实现合理性 更涌现出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因素,塑造了 将马亚尔的工程项目评定为公共建筑文化
与标准化,更好地挖掘工业的潜力,建筑 合作性的设计与实践。本文将以瑞士为例 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和工程师共同设计了完全基于当时技术 进行简要的诠释。瑞士建筑在国际享有领
手段的建筑。技术及其对应的结构和建筑 先地位,并因与材料紧密关联的建筑设计 1. 以建造为导向的教育
[19]
材料,不应仅从属于或甚至平等于建筑概 和以承重结构塑造建筑特性特征而闻名 。
念,而应成为建筑概念中一个自然的组成 瑞士建筑师与工程师之间的紧密关系
部分。在 1922 年发表的颇具影响力的《走 二、瑞士的合作制度 并直接未反映在两者不同的基础教育中。
向新建筑》一书中,柯布西耶关注了“工 其他国家有时会开设诸如“建筑工程”的
程美学”
,并将技术设备(机器)设计的 除了国际范围内关于建筑师与工程师 课程,同时教授两个学科的内容与方法。
严谨性与建筑进行比较(图 2)
。他甚至将 合作的讨论,一些瑞士的建筑评论家也对 但并没有学院层面直接以设计为目的跨学
[17]
帕提农神庙与汽车一同讨论 。随着技术 此话题作出了大量有深度的讨论。这些论 院教学内容,如建筑学与结构工程学学生
参与到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工程师的角色 述较少关注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历史成 共同参与的设计课。瑞士跨学科的教育主
也成为讨论的焦点。诸如尤金·弗奈西奈 就,而是描述和分析了由合作引导的设计 要集中在建筑师的培养上,是通过在建筑
(Eugene Freyssinet)
、皮埃尔· 路易吉· 奈 实践。艾达·弗罗瑞(Aita Flury)关于“合 设计课中引入结构工程背景的指导老师来
[20]
(Pierluigi Nervi)
尔维 、罗伯特·马亚尔
(Robert 作”的讨论特别值得一提 。其中,来自 实现的,但这类设计课主要存在于本科和
Maillart)以及奥雅那·埃拉普(Ove Arup) 建筑与结构两学科的众多设计团队汇报了 硕士的毕业设计中。建造材料是两学科的
这些有名的结构工程师,自然而然地会在 各自设计方法的本质 ;另一些学者则研究 一个决定性的联系点,这在瑞士一贯非常
[18]
当代先锋的建筑书刊中有一席之地 。 了建筑设计中与技术相关的各个方面。总 重要。用什么材料来建造,怎样建造,以
自那时起,建筑师与结构师之间的关 而言之,这些讨论强调了将技术性工程视 及材料在建造与建筑层面上的影响,这些
系就开始由现代建筑的特殊需求所引导, 为建筑设计任务的传统。例如,与公众利 问题奠定了一个建筑项目的基础,并总是
即运用多变的方式和技术潜力去创造独特 益息息相关的桥梁与大坝,除去技术层面 会促进跨专业的交流讨论 [22]。在理想情
况下,对于建造概念的质疑与诠释,应从
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转交给学生。这种对建
筑、建造、结构甚至工程服务的教学需
求,深植于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大学
的教学中。建筑学毕业生在从业之前,就
已训练了如何衡量和处理技术对建筑的影
响,并获得了在实践中进行跨学科对话的
能力。因此,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这就
不再是跨越专业边界的问题,而成为专业
实践的一部分。

2. 专业协会

强大的专业团体网络是瑞士建筑行业
图 2:勒·柯布西耶把机器视作理想化的兼具美学与功能的工程产物 的一大特征。在协调利益与规则的核心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17

过程中,行政、产业和科学等多方面的 年设计事务所签订委托合同,无须他们提 竞赛成为‘知识发生器’的绝佳例子,设


因素得以通过众多的专业团体汇聚在一 供已完成项目的证明。而在选择性或者邀 计师重新思考了当代高效的学校建筑同时
起。这种瑞士的社团主义确保了各方势力 请性的程序中,青年设计事务所对特定项 作为工坊和工厂的可能性,并以其非凡的
的长久平衡,在建筑行业中亦是如此。建 目的申请通常需要满足准入的基本标准。 设计结果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这种紧
筑师和工程师都有其各自的专业协会—— 无论如何,两种包容的竞赛形式都在专业 密的团队合作促成了由好奇心驱动的结构
瑞士建筑师联盟(BSA)或瑞士工程协会 团体中引起了关注度与参与度,并不断涌 探索,并产生了独特的空间生成方法——
(Swiss Engineering)。对于后者而言,除 现出新的合作。许多竞赛都需要设计者组 通过制作大量的实物模型来理解建筑和结
了工程师以外,也有建筑师属于该协会。 队参加,设计团队通常由主创建筑师、工 构间的互动关系(图 3)。从竞赛的两个
成立于 1837 年的瑞士工程师与建筑师协 程师、景观建筑师构成。正是这种团队合 阶段开始,
以及紧随其后的早期项目阶段,
会(SIA),是瑞士最古老且最具影响力的 作使不同的专业网络得以联系与整合。建 设计概念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对结构的表达
[23]
联合专业协会 。SIA 为建筑行业制定执 筑师主动与工程师联系,并尝试建立起持 进行了实质性的提炼。整体而言建筑师与
行规范,并发布说明文件与文献 ;拟定和 续数年的、非约束性的合作关系。许多高 结构工程师持久的合作、从根源上衡量设
修订标准的协会委员具有跨学科的背景。 产且具有创造力的建筑师与工程师搭档就 计任务的态度、运用简而有力的结构原理
该协会还努力为所有规划与建设过程的参 是通过此种方式建立的,例如瓦里西奥·奥 对建筑设计问题的反思,这三点一起为博
与方制定伦理标准,其中也包括了公平竞 加 提(Valerio Olgiati) 与 帕 特 里 克· 加 尔 物馆、办公楼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带来了
争的规则。SIA 的公平竞争规则已发展为 特曼(Patrick Gartmann)
,纳普切维奇 & 菲 许多开拓性的方案。竞赛,已经超越了构
一个固定的参考标准,且为许多私人客户 柯 特 & 吕 兴 格 博 士 + 迈 耶(Knapkiewicz 建创造性合作体系的作用,成为具有高度
所认可,赢得了专业的声誉。SIA 也会参 & Fickert & Dr. Lüchinger + Meyer)
,赫尔佐 影响力的建筑作品的发表平台。事实上,
与建筑政策的制定,并且推动对建筑文化 格 & 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与施耐 许多克雷兹和施瓦茨广为人知的设计项目
的欣赏与保护。除了专业协会,建筑师和 泽· 普斯卡什(Schnetzer Puskas)
,或者梅 并未建成,但其仅作为竞赛入围作品就已
工程师也会共同参与许多其他活动。协会 里·彼得(Meili Peter)与约格·康策特(Jürg 获得了重要的标志性地位 [25]。
出版的杂志是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这些 Conzett)
。即使在不要求工程师组队参加的 然而,竞赛的形式,尤其是公开竞赛,
杂志是根据瑞士的语言分区来组织与发表 竞赛中,建筑师也会与工程师联系并邀请 也因其与经济性相背离而屡受批评。在一
的 :德语区的 TEC21 ,法语区的 TRACÉS , 其共同参与。依据竞赛规则,获胜者拥有 些特别受欢迎的公开竞赛中,甚至有多达
以及提契诺地区的 ARCHI 。通过这些刊物, 得到项目委托的可能性。因而一些建筑师 150 支团队竞争一份合同。这种基于经济
建筑师和工程师得以直面共同的上级议 与工程师事务所主要通过竞赛获得项目合 效益的抨击,与上文提到的青年事务所的
题,以及对方领域内当下的具体问题。 同,也因此维持了一种重要的合作关系网。 准入标准、公开竞赛的创新力以及活跃的
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克雷兹(Christian 专业团体内交流和碰撞的方式,都形成了
3. 建筑竞赛 Kerez) 和 结 构 工 程 师 约 瑟 夫· 施 瓦 兹 鲜明对比 [26]。
(Joseph Schwartz) 是 21 世 纪 瑞 士 最 著 众多的建筑奖项也是这个平台的一部
建筑竞赛是瑞士专业间交流的最重要 名的设计合作组合之一。两位早期合作 分。这些奖项由不同的机构颁发——公共
媒介。在很多国家,竞赛并非主要委托建 过位于瓦杜茨的列支敦士登艺术博物馆 机构、城市与州政府、基金会、杂志,以
筑设计的方式,通常只用于公共项目。然 (Museum of the Art Liechtenstein,1998— 及工业界颁发给混凝土、钢、砖石及木结
而在瑞士,竞赛是业主、设计师和社会大 2000 年, 与 Morger and Degelo architects 构建筑的重要奖项。这些获奖的建筑,尤
众集聚的核心平台,因此竞赛是设计与建 合 作 ),以及位于苏黎世森林大街公寓 其是得到材料行业奖项的建筑,往往代表
造文化的重要因素。这种角色定位是伴随 (Apartment building on Forsterstrasse, 了精良的概念与结构,因而也间接地表彰
着 SIA 自 1877 年成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 1999—2003 年),并于 2001 年入围了苏 了设计过程中的合作与实施过程中的精细
起初,建筑师与工程师的竞赛是分开管理 黎 世 卢 森 巴 赫(Leutschenbach) 学 校 建 建造。在此,工程师在概念创新与新形式
的,直到 20 年前才合为一体。正如其他国 筑的设计竞赛 ——竞赛中他们排名第二, 表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工作不
家普遍的实践一样,竞赛也分为不同的种 评委要求第一名和第二名都继续深化方 再单纯是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深深
类,例如参赛者的选拔程序可分为公开性、 案。最终,克雷兹和施瓦兹赢得了项目委 根植于建筑的本质之中。
[24]
选择性或邀请性几种类型 。公开竞赛最 托,因为他们创造了一种标志化的空间结 如上文所述,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
为常见,它大多面向公众,对所有感兴趣 构,使得不同的功能体量可以上下堆叠起 合作已制度性地建立在了在诸多层面之
的建筑师与工程师开放,并允许与任何青 来,并将体育馆置于顶层。此案例是建筑 上,设计决策是多专业交融的结果,而并
018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图 3:卢森巴赫学校建筑——实物模型的发展与落成后的建筑,苏黎世,2001年

非是单一专业的决定。建筑竞赛成为合作 确了其重要的核心地位,但也不应忘记技术 必要向新的发展方向转变——这与承重结


型实践的核心平台,它不仅挑战了长期固 始终不能脱离于具体的设计目标而单独存 构的长期使用、设计以及空间的多样化利
化的设计规则,激发了设计创新,更是将 在。技术已被证实为一种强有力的、不可替 用息息相关 [28]。除了发展智慧与可持续
技术引入了建筑设计中。专业协会在代表 代的媒介,但它只能用来解决某个既定的问 的材料,巧妙地布置结构构件也可以实现
不同专业的共同利益,以及专业标准与规 题。因此,能否很好地洞悉具体的设计状态 建筑的耐久性与可变性——从而延长建筑
范的交流讨论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 以及与其相应的本质问题,成为了评价设计 的寿命。
其是通过协会组织的活动,使得建筑师、 作品的关键。回顾建筑史以及当代建筑实践,
工程师与其他专业人员可以参与到政治、 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技术作为设计组成部 2. 模拟建筑的寿命
社会、技术领域的讨论中。建筑师与结构 分的重要性。但我们却未必意识到每栋建筑
工程师的教育能为促进跨学科的设计思维 自诞生的所有历程中,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当代社会对建筑与建筑师的需求更加
文化为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在日益复杂且 多样,建筑要满足复杂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充满挑战的设计实践中,深入了解对方专 1. 可预见性与永久性 的需求,同时建筑的生态性能也引起了与
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是增加专业与社 日俱增的关注与讨论 [29]。在这些讨论中,
交竞争力的核心方式。 “所有建筑都是对未来的预测,所有 专家们通过众多技术评判标准,例如建造
预测都是错的。”布兰德在其颇具影响力 与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能耗,来引导设计
三、未来结构的角色 的关于建筑如何随时间而改变的研究中如 决策,从而更好地掌控全局设计。从这一
[27]
此总结道 。无论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 点来看,建筑技术在建筑中再次具有了更
我们能够从古今建筑中结构的地位与角 间的互动多么重要、高质与复杂,都是为 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降低物质资源的消
色中学到什么?从以上简要的历史综述中, 了引导建筑回应当今的问题。结构作为建 耗,还能够通过复杂的计算机模拟来指引
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固然是每个建筑最自然的 筑的骨骼,不仅要承载即时的容量与空间 设计决策的过程。但如今,结构工程师在
组成部分,但它的重要性却在实现一些现代 品质,更应使的建筑能够实现对未来的适 这些可持续设计方法中的作用依然有限。
性的目的中变得越来越突出。随着建筑在结 应性的改变。结构不仅需要具备承载荷载 通过利用精制或复合的材料技术、复杂的
构大跨度与高承载力层面的新需求,以及新 所需要的刚度,还要能应对功能变化、可 浇筑或 3D 打印技术,或是对轻型结构体
材料的运用带给结构安全性上的提升,技术 达性变化与流线变化。本文的最后一部分 系的关注 [30],结构概念得以明确地与建
已不仅是现代建筑与结构工程的辅助因素, 讨论将延续前文的时间线索——基于过去 筑的建造层面联系起来,比如在建造完成
更成为建筑与结构工程中的重要核心属性。 结构的角色与如今参与互动的学科,继续 前,即建筑落成之前,减少物质资源与能
从当今建筑不断呈现出的复杂性中,我们意 描述未来结构的意义。 量的消耗。如果轻型结构因为耐久性不足
识到了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知识协同的必要 特别是当下甚至未来的几十年里,工 需要翻新,或难以适应新的功能需求,那
性,这也同时展现了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在 程师将协助建筑师向更加可持续与集约的 么最少资源消耗的设计则应更多关注寿命
多个层面上的交流互动。尽管建筑技术,尤 设计方向转变。因此,作为一个能明确有 周期较短的建筑,毕竟这类建筑在建成以
其是结构,已经在建筑文化与建造文化中明 力地定义建筑空间的概念,“强结构”有 后就难以再引入提高可持续性的相关措施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19

了。20 世纪 60—70 年代,很多混凝土壳 3. 高于效率的功能有效性 4. 中国的现实——快速与永恒的变化


体结构、充气结构或膜结构以其革命性的
节材设计方法著称,但这种设计策略对集 智慧型建筑结构设计的主旨不在于将 随着世界诸多区域大规模的城市化,
约型设计原理的理解太过狭隘。很多轻型 结构材料的用量最小化,而是将其功能性 我们更需要对建成环境中建筑的角色进行
结构在其设计寿命的一半就需要付出极高 与应变性最大化——更注重探索可持续策 重新思考。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快速变化伴
的维护代价,也有很多设计几乎无法适应 略中的功能有效性而非结构的性能效率。 随着大片地区的重新开发,这种大规模重
功能与环境的改变。 结构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合作旨在创造更多 建则使建筑的实际寿命与其基于技术标准
支撑结构不能只为实现结构自身的性 的可能性,不仅考虑如何通过与承重结构 的设计寿命产生矛盾。以重建代替改造往
能,或某个具体的建筑图景、而设计。结 的互动来展现有趣的空间,也要考虑两者 往是基于实效与经济利益的决策,但随着
构设计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有意义 ;只 由于内外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可能发生的改 资源的合理配置变得日益重要,这一观念
有根植于功能的框架内,满足了特定的设 变。当然,内部状态的改变需由业主对需 受到了新的挑战——可以在未来的城市规
计需求时,结构设计才有意义。因为结构 求与功能的预期以及上位规划对周边城市 划中整合进针对新建筑的规范 :结构作为
[31]
比建筑中其他的柔性要素更加耐久,所以 功能的发展定位共同决定 。这种对建 能够包容建筑功能与类型变化的开放性坚
在设计时必须对其未来的适变性予以考 筑与结构设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思考, 固框架。承重结构甚至可以被理解为矗立
虑。在这种可预知的多专业互动中,建筑 应成为未来普遍的设计文化,就像建筑都 于街道之上的公共基础设施。通过运用我
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相互协调决定了建筑的 要做抗震设计一样——尽管也许永远不会 们在过去数十年间已获得的设计与建造知
灵活性与适变性。那么,与承重结构相关 遭遇地震。因此,“强结构”不一定是指 识,以及更多地借助数字设计工具与数据
的部分如何改变,主结构骨架又如何决定 具有强烈结构表现力的建筑,而是指能够 科学,
我们可以要求结构既能营造特定的、
此变化过程?结构骨架在其布局和设计 依托坚固且具有包容性的结构而不断变化 高品质的空间与建筑,又能以足够开放与
上,都需要包容所有因明显的建筑语境改 的建筑。 普适的姿态包容其内部以及周围存在的其
变而带来的自身变化(图 4)。这一要求
无疑需要将辅助构件与结构尽可能视作一
个中性与抽象的整体。与之相反的是,这
些潜在的未来变化可以某种具体的形式出
现,这种形式可由当下或未来的结构呈现
出的不确定状态叠加或组合而来。在建造
实现科学化之前,这种可见的结构冗余曾
在设计实践中很常见。在这种解读下,结
构既回应了当前的设计需求,与可能回应
了过去也许出现过,甚至将来可能还需满
足的设计要求。

图 4:复合功能建筑的适变性设计,新一代研究中心,卡昂
(法国),2015 年,Bruther 建筑设计事务所 Transversal section
020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他建筑。 engineering design[M] // Anthonie Meijers(ed.). Crès,Collection de “L’Esprit Nouveau”. Paris,1923.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 9. [18] M useum of Modern A r t,Twentieth centur y
特别是在当下,伴随着当代与未来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engineering[G]. 1964.
人类生活方式与工作 - 生活场景的剧烈变 Elsevier,2009:351-374. [19] Anna Meseure,Martin Tschanz,Wilfried Wang
化,空间功能与使用密度的叠加需要一个 [4] Lynne C. Lancaster,Roger B. Ulrich. Materials (eds.). Architektur im 20. Jahrhundert,Vol 5[M].
and Techniques[M]// Roger B. Ulrich and Caroline Schweiz,Prestel,1998.
更加开放的结构。除了技术的发展,建筑
K. Quenemoen (eds.) A Companion to Roman [20] Aita Flury (ed.). Cooperation:The Engineer
还可以映射城市与社会变革的趋势,今后 Architecture. Wiley,2014:157-192. and the Architect[M]. Birkhäuser,2011.
建筑与结构的互动也许能够实现这样的过 [5] Klaas Ruitenbeek. Carpentry and Building in Late [21] M a x B i l l,R o b e r t M a i l l a r t [ M ] . V e r l a g f ü r
Imperial China[M]. E.J.Brill,1993:301. Architektur,1949.
程——“一种具有适度灵活的建筑结构体
[6] Amos John Loveday. The cut nail industry,1776- [22] Technik + Architektur 1958-2008. Festschrift
系,它可以反映出当代家庭、工作和娱乐 1890:technology,cost accounting and the upper Hochschule Luzern - Technik + Architektur,HSLU,
的叠加趋势”[32]。 Ohio Valley[Z]. Ann Arbor,Mich.:University Microfilms 2008.
International,1979. [23] h t t p s:/ / w w w . s i a . c h / d e / d e r - s i a / d e r - s i a /
[7] D e n i s D i d e r o t,J e a n - B a p t i s t e d’A l e m b e r t . geschichte (2020-08-01).
四、结论 Encyclopédie,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24] Jean-Pierre Wymann.Der Architekturwettbewerb,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M]. Paris:Briasson,1751-1780. Modulor,5,2011:26-32.
[8] Antoine Picon. French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25] El Croquis 145:Christian Kerez 2000-2009:
无论何时技术都是建筑与建造固有的
in the A ge of Enlighte nm e nt[M]. C ambr idge: Basics on Architecture[J]. El Croquis Editorial,2009.
组成部分。建筑结构与其特定的技术背景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6] Fabian Hörmann,Architekturwettbewerbe sind
已经成为当代建筑的基本要素,因为结构 [9] Building:3,000 Years of Design,Engineering, Wissensgeneratoren,w w w.espazium.ch,2020-01-
and Construction[M]. Phaidon,2014:237-247. 06.
不仅能够实现大跨空间,更有助于提升建
[10] Antoine Picon. The First Steps of Construction in [27] Ste war t Brand. How Buildings L earn:W hat
筑的品质。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互动普 Iron:Problems Pos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Happens After They’re Built[M]. Penguin Books,1995.
遍存在于当代设计实践中。这种互动可以 Construction Material[M]// Mario Rinke and Joseph [28] Mario Rinke. Structure as an Organizing Tool
Schwartz(eds.). Before Steel. The Introduction of for Possibilities[M]// Mario Rinke(ed.). The Bones of
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尤其是在制度层面。
Structural Iron and its Consequences. Niggli,2010: Architecture. Triest,2019:195-199.
当人们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这个日益迫切 51-63. [29] D un c an B ake r- B raw n. T h e Re - us e Atlas . A
的现实问题时,设计师在建筑创作与再创 [11] Mario Rinke. Vom Konstruk t zum Typus. Der designer’s guide towards a circular economy[M].
Wandel der strukturellen Form von Tragwerken im 18. RIBA Publishing,2017.
作中的角色将会因此而改变。适应性的概
und 19. Jahrhundert[M]. Deutscher Kunstverlag,2016. [30] S igrid A driaens s ens,P hilipp e Blo ck,e t al..
念将扩展建筑结构的意义,同时使得结构 [12] Claude Louis Marie Henri Navier. Résumé des Shell Structures for Architecture. Form Finding and
的角色得以超越当前的设计概念与设计场 leçons données à l’école des ponts et chaussées sur Optimization[M]. Routledge,2014.
l’application de la mécanique à l’établissement des [31] Rober t Schmidt III,Simon Austin. Adaptable
景的需求。由于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历史
constructions et des machines[Z]. Firmin Didot père Architecture:theory and practice[M]. Routledge,
环境与相关条件,当代建筑师与结构工程 et fils. Paris,1826. 2016.
师的互动关系无法与其他历史时期做精准 [13] Ivor Grattan-Guinness. The Ecole Polytechnique, [32] A l e x L i f s c h u t z. L o n g li f e,L o o s e f i t, L o w
1794-1850. Differences over Educational Purpose e n e r g y,i n:L o o s e - F i t A r c h i t e c t ur e. D e s i g n i n g
的比较。但终究只有将物质材料转换成合
and Teaching Practice[J].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Buildings for Change[J]. Architectural Design,2017,
理的、耐久的承重结构,才能设计并建造 Monthly,Mathematical A ssociation of America, 87(5):7-17.
出一座好的建筑。正是设计师和他们的贡 2005,112(3):233-250.
[14] Andrew Saint. Architect and Engineers. A Study
献,才赋予了结构在众多优秀建筑中展示
in Sibling Rivalry[M].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
其潜力的机会。 131-161.
[15] B e r t h o l d H u b . A r c h i t e c t v e r s u s E n g i n e e r. 图片来源
Monumentality versus Dematerialisation[M]// Mario
Rinke and Joseph Schwartz (eds.). Before Steel. The 图 1:D enis Diderot,Je an - B aptis te d’A le mb er t.
Introduction of Structural Iron and its Consequences. Encyclopédie,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注释 Niggli,2010:159-172.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Plates vol 1[M]. Paris:Briasson,
[16] Sigfried Giedion,Bauen in Frankreich,Bauen 1751-1780:4.
[1] Vitruvius. De architectura,libri decem[M].40 BC. in Eisen,B auen in Eisenbeton[M]. K link hardt & 图 2:Le Corbusier. Vers une Architecture,Éditions
[2] T i m I n g o l d . M a k i n g [ M ] / /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Biermann,1928 (Building in France,Building in Crès,Colle c tion de“L’Esprit Nouveau”. Paris,
archaeology,art and architecture. Routlegde,2013: Iron,Building in Ferroconcrete,Get t y Re search 1923:106-107.
17-32,47-60. Institute,1995). 图 3:汉斯·亨茨(Hannes Henz)摄
[3] P a u l N i g h t i n g a l e . T a c i t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17] Le Corbusier. Vers une Architecture[M]. Éditions 图 4:菲利普·杜雅赫丹(Filip Dujardin)摄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21

图解静力学 :
一种实现强结构的操作方法
Graphic Statics: An Operative Approach Towards Strong Structures

[ 德 ] 托尼·科特尼克 文    Written by Toni KOTNIK


王帅中 译    Translated by WANG Shuaizhong
曹婷 校    Proofread by CAO Ting

摘要:图解静力学是一种基于矢量的构建平衡方法,它使得交汇了结构思维和建筑概念的设计方法成为可能。该方法
以参数化和拓扑操作为基础,允许对空间中的拉力和压力进行可控的分布,进而塑造建筑结构。本文讨论了图解静力
学的基本框架,并举例说明了其在一些项目中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图解静力学、力流、平衡、设计思维

Abstract:Graphic statics,a vector-based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quilibrium, enables a design methodol-
og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tructural thinking and architectural concept. The methodology is grounded in paramet-
ric and topological operations that allow for controlled distribution of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in space and with
it the shaping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graphic statics and illustrates
the design approach in a number of projects.

Keywords:Graphic statics, Force flow, Equilibrium, Design thinking

一、前言 (Pier Luigi Nervi)就指出,这种对建筑结构的解析


与代数化的理解与设计过程的相关性有限,因为
近年来,图解静力学(Graphic statics)在结 “在设计的成形阶段,结构理论并不适用于这一全
[1]
构设计中出现了复兴 。图解静力学,一种基于 面确定其主要特征、品质和缺陷的过程中,而必
矢量的对结构中力的平衡状态的塑造,在卡尔·库 须要借助直觉和示意性(schematic)的简化”[5]。
尔曼(Karl Culmann)于 1866 年出版的《建筑结 在迈入千禧年之际,一些大学如美国的麻省
(Die Grafische Statik )一书中就被正式确
构设计》 理工学院 或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MIT) (ETH
作者: 定为建筑结构设计的方法论。库尔曼的成果不仅 Zürich)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等,在建筑
[德]托尼·科特尼克(Toni KOTNIK),
芬兰阿尔托大学建筑系教授,结构 为结构分析提供了科学基础,而且直到 20 世纪 师教育中恢复了图解静力学来“试图为建筑师开
设计教席教研室主任。 [2]
初还被应用于世界土木工程师的教育 。静力学 发一门真正的静力学课程,而不是简化训练工程
译者:
王帅中,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 问题的几何分析标志着科学的建造方法的开端。 师的传统方法”[6],旨在促进建筑与工程之间更
系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候选人,研究
助理。
但是工程学科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快导致了 具合作性和创造性的互动。
[3]
校者: 几何方法被现代数学的解析与代数方法所取代 。 这一课程改革的动机不仅是图解静力学的直
曹婷,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系
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后,阿尔托大学 这种转变对工程知识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观性和可视性。图解静力学基于矢量的操作所具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客座科研员。 [4]
同时也加深了建筑学与工程学之间的差别 。早 有的塑造性(constructive)和生成性(generative)
DOI: 10.12285/jzs.20210602003 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皮埃尔· 路易吉· 奈尔维 的特点,还可以与 21 世纪初开始在建筑中出现
022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的数字化设计方法方便地进行衔接 [7]。但 (Kärsämäki)的小教堂的设计中所展示的 笼状的天窗从上方进入空间。然而,普通


最重要的是,图解静力学有利于以设计为 那样(图 2)
。 的木结构屋顶被集中的支撑结构所取代。
导向的、对建筑结构内力的理解,是一 教堂位于芬兰中部小镇凯尔赛迈基郊 它漂浮在游客的头顶上方,将屋顶的荷载
种对三维空间中力的分布模式(pattern) 外的一处河岸上。从外观上看,这座建筑 沿着如索(的结构功能)一般的木质杆件
的 主 动 设 计 参 与。 正 是 图 解 静 力 学 的 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体量。它没有明显 对称地传递到教堂空间的墙壁上(图 2d)

这 种 近 乎 是 图 解 的 特 征(diagrammatic 的开口,完全被浸有柏油的手工木瓦的黑 为了将这一漂浮的支撑系统的内力保持在
character), 支 持 了 结 构 思 维 与 建 筑 概 色外墙所覆盖,只在体量的一角有一个切 较小值,同时实现结构构件纤细的尺寸,
念 的 融 合, 从 而 支 持 了 强 结 构(Strong 口在暗示入口位置。这使得建筑具有了整 屋顶的部分重力荷载被从屋面顶部悬挂着
[8]
Structures)的理念 。本文着重从后者将 体性,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的对 的木瓦外墙所抵消,起到了类似配重的作
图解静力学作为一种建筑设计方法的角 比。由此产生的“例外”又并非异样的表 用(图 2e)
。因此,外墙像一件衣服一样
度,阐述了结构设计思想的关键要素及其 达方式,通过对围绕在建筑四周的阴影线 包裹着教堂,保持教堂内部不受周边环境
在众多项目中的意义。 进一步强调,使建筑体量似乎悬浮在地面 的影响,同时,教堂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
之上。 的中间空间也为教堂空间提供服务性功能
二、力的分布 步入建筑,一条坡道通向前厅,人们 (图 2a)

可以从前厅的北角进入教堂。教堂的空间 因此,屋顶的荷载被同时分配到教堂
图解静力学与实现力的平衡的组织模 本身是古朴的,有一个带有陡峭的脊形屋 空间的内部和外部,从而在会众空间的墙
式相关。换言之,建筑结构可以被视为一 顶的木制隔间(图 2c)
。光线通过一个灯 壁之上形成了一个平衡的结构。屋顶结构
,用来操控由施加
个子系统(subsystem)
在建筑物上的荷载引起的内力在空间中的
分布(图 1)
。这种力的分布是通过重复
使用两种基本操作来实现的 :将两个力合
并为一个或将一个力拆分为两个。基于
力的平衡条件,这些操作总会造成力在
方向上的变化。在图解静力学中,最基
本的力的分布模式是悬链形的索以及它 a) b) c)
的对偶形式—— 拱(图 1c)
。这一众所周 图1:在图解静力学中,对平衡的探索是基于同时使用形图解。a)和力图解;b)来实现的。这些平面图解用几何术
语描述了平衡的条件,并使得塑造力的分布成为可能,如索或拱;c),通过后续重新确定力的方向来塑造力的分布
知的事实早在 17 世纪就被罗伯特· 胡克
所描述过 [9]。1889 年,安东尼奥· 高迪
(Antonio Gaudi)为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
堂(Sagrada Familia)制作的著名的悬链模
型中就利用了它作为设计的工具,后来海
因茨·伊斯勒(Heinz Isler)又将其拓展为
挂布模型来设计混凝土壳体 [10]。
通过重新引导力的方向来逐步塑造空
间中力的分布是图解静力学的基础,同时
也是其作为建筑设计方法的核心。它导致
了结构设计思维的转变 :不再是对结构性
能明确的如柱、梁和板等预定义元素进行
组合,而是对空间中的力流进行塑造,从
而在暗含的建筑概念的指导下寻求结构的
平衡。这种在常见的结构元素及其固定的
类型之外来探索平衡的方式,为创造性
a) b) c) d) e)
的和非常规的解决方案敞开了大门,就
图 2:由 OOPEAA 于2004 年完成的芬兰凯尔赛迈基教堂。该结构像一块布一样包裹着教堂空间——建筑的核心部
像 OOPEAA 建筑事务所在芬兰凯尔赛迈基 分,从而形成了附属的空间。该设计是基于将力围绕核心空间重新定向来进行的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23

的设计表明,图解静力学是一种对内力及 根据空间中三个力可以相互抵消来达到平 每个力的大小(图 5b)。这两种转化方式


其在空间中的分布的思考。这种想法并不 衡的原理,该网格被拓扑转化为一系列相 互动反馈,最终生成了一个力流的空间关
支持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标准化利用。其塑 邻的四面体——这个网格体也正是由基于 系网,并被转译为尺寸不同的杆件。在可
造的力的分布模式更像是引导了一个独特 这一原理下形成的四面体所构成的。以这 回收的尼龙网的覆盖下,建筑呈现出瞬时
的、铰接的建筑结构的生成。在教堂的案 种方式生成的力的分布模式,保证了足够 的特征,
如同一团团的力包裹着整个空间。
例中,会众空间的承重结构被建造成带有 的结构稳定性(图 5a)。在第二步中,对 该展馆不仅说明了两种类型的变换在
凹角缝的巨大原木结构,来平衡屋顶 5 英 所得的网格进行了参数化变换,以便在不 设计过程中的使用方式,由此产生的结构
寸 ×5 英寸木质的轻型框架结构。由此, 同的荷载状况下调整这个力的分布模式中 体系也展示了一种新的建造美学——基于
图解静力学促成了一种以建筑概念为导向
的差异化(differentiated)结构思维,这也
是强结构的基本理念。

三、变换

在空间中重新定向和分配力不仅是图
解静力学中的主要操作,同时也是其作
为设计工具的操作核心。基于图解静力
学的设计思维创造出的是一个处于平衡
状态的压力和拉力的空间关系网(spatial
(图 2e)
network) 。该关系网代表了力之
图 3:一个力的分布模式从拱形(a,b)到柱状 图 4:AirMesh 临时设施,新加坡滨海湾花园,2019 年,Carlos
间的一组可拓展的关系,并可以通过参数 (c)到悬挑状(d)的参数变化,以及通过合 Bañón 和 Félix Raspall 设计。在三维中通过三个力来平衡荷载,
变换和拓扑变换进行调整。 并两个悬挑来重新定向力的作用线(e) 由此产生四面体的结构布局,进而生成展馆的体积模型

关系网的参数变换不会改变力之间的
关联模式,而是改变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的
强度。这可以体现在从拱形(图 3a、3b)
到 柱 状( 图 3c) 最 后 到 悬 挑 状( 图 3d)
的力的分布转化中。这意味着建筑结构承
重性能的差异不是由荷载和支点的空间关
系决定的,而是由其根本的关联模式所决
定的。
通过将拓扑变化应用到现有的关系网
上,可以引起关联模式的变化,如通过合
并两个悬挑状的力(图 3e)将力的线状平
衡(图 3c)转换为曲线状(图 3e)
。这种
拓扑变换使力在空间内可以重新分布,从
而使关系网中相互作用的压力和拉力发生
性质上的变化。
在新加坡海湾花园中的一个临时展馆
AirMesh 的设计中,这两种类型的转化方
式都被明确地用作设计的主要驱动力。设
计的初始体量的方向由四个向量定义,这
些向量与周围景观中的凸起有关。在设计
过程中,以轻盈的、可居住的结构为设 a) b)
想,网格化的体量成为设计的起点(图 4)。 图 5:AirMesh 临时设施——设计基于节点从初始的网格到四面体的拓扑变换和随后的参数变换
024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力在空间中的分布而产生的一种有着虚无 然而,将结构构件的形状定义为力流 移)带来的设计自由度也是维也纳应用艺


感的激进美学。综合起来说,通过参数化 的最小容纳体其实是一个设计决策。物质 术大学扎哈· 哈迪德(Zaha Hadid)的设
和拓扑变换,可以协调荷载的传递来设计 化的容纳体也可以根据其他的设计标准结 计课程在 2011 年进行的一系列探索的出
出符合设计意图的力的分布模式。因此, 合已确定的力流(力的分布模式)
,来更 发点。在这些探索中,形式生成的算法过
图解静力学须被看作是一种在物理的必要 自由地诠释和设计形式(图 6c)
。因此, 程与弗雷·奥托(Frei Otto)
、菲利克斯·坎
性和设计的自由性之间取得平衡的积极设 塑造出的力的分布模式,需被看作是结构 (Felix Candela)
德拉 或海因茨·伊斯勒
(Heinz
计行为。 ,它并非是建
元素形式的图示(diagram) Isler)的开创性工作联系在一起,他们实
筑结构的形式本身,只是为形式的设计提 现了“基于结构材料的找形过程中最优雅
四、材料的分布 供了指示。 的设计”
。“从弗雷·奥托那里我们可以了
解到,我们所渴望的形式和空间的丰富性、
设计的自由度不仅存在于对力的分布 五、形——力的近似关系 有机连贯性和流动性是如何从错综复杂的
模式的塑造中,还存在于从这种模式向结
构构件的物质形态的转化中。一般来说, 股骨的例子表明,力可以在空间中多
图解静力学是一种独立于材料的结构设计 向移动。然而,这种偏离作用线的移动必
方法,其重点是力的分布。材料只需要作 须通过额外的材料积累来实现。这种设计
为力在空间中传递的媒介。 的自由度和物理的必要性之间的关系,允
高迪和伊斯勒的历史性的应用,以及 许了力的分布模式的图示化应用。像在
最近关于建筑设计中找形方法的讨论,似 AirMesh 的节点设计中(图 7)
,每个节点
乎暗示着建筑结构的物化形状与其所传 都位于所有杆件的虚拟交点的附近。这是
递的力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所 由于所有杆件都具有一定的厚度,因而无
有这些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形状被理解 法真正交于这一点,只能在虚拟焦点的附
为它所包含的力的分布模式的最小容纳 近连接起来。这就会让杆件的内力沿着节
。以材料的屈服应力和极
体(envelope) ,因此会在
点的表面产生偏移(deviation)
图 7:AirMesh 临时设施——此节点设计为 3mm 厚的钢
限应力作为参数,这种对力 - 形关系的诠 表面上产生额外的应力,而这些应力需要 壳,是为了实现杆件视觉上的连续性,其整体形态近似
于最初始的力流
释可以得到一个结构构件的成形过程,它 在设计节点的厚度时考虑进去。
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股骨的情况 —— 基 因此,受力模式和实现的形式之间可
于已有的力的分布模式优化所需的材料量 被视为一种近似的关系,一种打开了设计
(图 6b)
。骨骼需要将身体的重量从盆骨重 自由度的、弱的相关性。在 AirMesh 的节
新传递到腿部。这些内力的重新定向会在 点中,这种偏差于已塑造的受力模式而产
重新定向发生的位置(力的分解点)产生 生的自由性,使节点与杆件之间得以在视
较大的力,从而需要以材料的堆积应对增 觉上平滑过渡,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节点中
加的应力,因而形成了股骨的常见形状—— 相互作用的力之间的连续性美学。
[11]
在与大转子骨相交处加宽(图 6a) 。 力的偏移(力相对于初始作用线的偏

a) b) c)
图 8:2012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海因茨·伊斯勒的
图 6:与力的模式(b)的内力流近似相关的材料分布,并分别与股骨近端形状和主应力分布(a)以及基于其内力 壳体结构,以及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扎哈·哈迪德工
设计的容纳体(c)进行比较 作室的学生重新诠释的壳体结构的展览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25

力的平衡中合理地产生的。我们扩展了弗 多么优秀的建筑师,如果你没有机会用结 部形态(internal trabecular patterns)之间非常相似。


1867年冯·迈尔绘制的股骨近端内部结构图,标志着揭
雷·奥托的方法来同时包含环境和结构的 构来表达你诗意的思想,那么你就缺少了
示力学环境对骨小梁结构影响的严肃研究的开始。
详见:
”[12]
逻辑,我们从材料转向计算模拟。 建筑的根基。结构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自 von Myer G.H.. Die Architektur der spongiosa. Arch Anat
这些壳体设计先驱者的设计中,形与 我表达方式,思想和语言之间应该有一个 34,
Physiol Wiss Med[M]. 1867: 615-628;
Thompson D.W..
On growth and form[M]. Dover,1992.
力之间严密的关系被用来当作有控制的探 平衡。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结构”[14]。图
[12] Patrick Schumacher,principal of Zaha Hadid
索设计自由度的起点 —— 通过从这些优 解静力学作为一组系列的操作方式,不仅 Architects,in Basulto,D.. Venice Biennale 2012:
化过的设计中偏离衍生而来。在 2012 年 是一种理解结构语言语法的方法,而且也 Arum / Zaha Hadid”
[2012-8-31][EB/OL].[2020-09-11].
ArchDaily.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一个名为“共同点” 是一种允许它发声的方式——作为一种强
[13] 关于探索与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后续作品中
(Common Ground)的展览中,这些探索 结构来发声。 的关联性,可以对比: Schumacher,P.. The Congeniality
与壳体结构的先驱们的作品一起被展出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The future potential
and relevance of shell structures in architecture[M]//
(图 8)
。在建筑的表达策略中,这些探索
Adriaenssens,S.,Block,Ph.,Veenendaal,D. & Williams,
所确立的通过应力的大小来调整构件尺寸 注释 Ch. (eds.). Shell Structures for Architecture:Form-
的设计过程——即一种建构的策略,被扎 Finding and Optimization. Routledge,2014.
[1] 详 见 近 期 的 结 构 设 计 教 科 书 如:Allen,E. & [14] Fjeld,P.O.. Sverre Fehn:The Pattern of Thoughts[M].
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一些后续项目
Zalewski,W.. Form and Forces:Designing Efficient, Monacelli Press,2009.
所运用 [13]。 Expressive Struc tures[M]. Wiley,2009;Muttoni,
A .. T h e A r t of Str uc t ur e s:Intr o duc tion to t h e
Functioning of Structures in Architecture[M]. EPFL 参考文献
六、结论
Press,2011;Saliklis,E.. Structures:A Geometric
Approach[M]. Springer,2019. [1] Kotnik,T.. Experiment as design method:On the
图解静力学是在主动地塑造建筑结构 [2] 对于 卡 尔曼作品的历史性介 绍,详见:Maurer, pos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B.. Karl Culmann und die graphische Statik[M]. GNT of the natural s cience s in archite c ture[M] //
内部的力流,而不仅是对内力计算的视觉
Verlag,1998. Moravansky,A. & Kirchengast,A.(eds.)
.Experiments
化呈现。更重要的是,这种几何塑造的方 [3] Kotnik, T.. Experiment as design method: On the in Architecture. Jowis,2011:24-53.
式促进了力在材料中分布的基本逻辑的参 pos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of [2] K ur r e r,K .- E.. T h e H is t o r y of t h e T h e o r y of

与,并以此为基础展现出了其作为设计方 the natural sciences in architecture[M]// Moravansky, Structures:Searching for Equilibrium[M]. Ernst &
A., Kirchengast, A. (eds.). Experiments in Architecture. Sohn,2018.
法的潜力。这种以力为导向的操作方式的
Jowis, 2011, 24-53. J.. Pier Luigi Nervi. Strength through Form,
[3] Abram,
特点是,能够在工程师和建筑师的观点之 [4] Kurrer, K.-E.. The History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es: Form as Structure[M]//Pier Luigi Nervi.Architecture as
间以及结构的平衡和空间营造之间展开对 Searching for Equilibrium[M]. Ernst & Sohn, 2018. Challenge. Milano:Silvana Editoriale,2010:41-57.
J.. Pier Luigi Nervi. Strength through Form,
[5] Abram, [4] Muttoni,A.. The Art of Structures: Introduction
话。这是通过对空间力流的塑造而非对预
Form as Structure[M]//Pier Luigi Nervi.Architecture as to the Functioning of Structures in Architecture[M].
定义的结构元素的组合来实现的。这就将 Challenge. Milano:Silvana Editoriale,2010:41-57. EPFL Press,2011:xii.
建筑形式拓展为结构设计内的一个话题, [6] Muttoni,A.. The Art of Structures: Introduction [5] Kotnik,T.,D’Acunto,P.. Operative Diagramatology:
to the Functioning of Structures in Architecture[M]. Str uc t ural F ol din g for A rc hi te c t ural D e sign[J].
它利用力流的拓扑灵活性来指导空间中的
EPFL Press,2011:xii. Proceedings of the Design Modeling Symposium,
物质材料的分布,是建筑形式的建构性表 [7] 详见:Kilian,A. & Ochsendorf,J.. Particle-Spring Berlin,Springer,2003:193-203.
达。然而,之前所讨论过的例子表明,内 Systems for Structural Form-Finding[J]. Journal of [6] Block,Ph.,DeJong,M.,Ochsendorf,J.. As Hangs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hell and Spatial the Flexible Line:Equilibrium of Masonry Arches[M].
部的力流与实现的形式之间并不存在严格
Structures,2011,46 (148):77-84; 或广泛使用的 Nexus Network Journal,2006,8 (2):13-24.
的推论关系。传力模式的灵活性与其作为 Rhinoceros 插件,如 Karamba3d 或 Kangaroo。 [7] C hilton,J.. T he Engine er’s C ontribution to
载体的围合材料之间的调和性,都为设计 [8] K o t n i k , T . , D ’A c u n t o , P . . O p e r a t i v 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 Heinz Isler[M]. Thomas
Diagramatology: Structural Folding for Architectural Telford,2000.
的自由度提供了可能性。这意味着,建筑
D e sign[J]. Proce e dings of the D e sign Modeling [8] Patrick Schumacher,principal of Zaha Hadid
结构的最终形式不能仅仅由力的物理性质 Symposium, Berlin, Springer, 2003, 193-203. Architects,in Basulto,D.. Venice Biennale 2012:
来推进。结构设计是由设计的态度来推进 [9] Block, Ph., DeJong, M., Ochsendorf, J.. As Hangs [2012-8-31][EB/OL].[2020-09-11].
Arum / Zaha Hadid”
the Flexible Line: Equilibrium of Masonry Arches[M]. ArchDaily.
的,这种态度位超越了物质,但又强烈地
Nexus Network Journal, 2006, 8 (2): 13-24. [9] Fjeld,P.O.. Sverre Fehn:The Pattern of Thoughts[M].
受到物质材料的影响。在这种以图解静力 [10] Chilton, J.. The Engine er’s Contribution to Monacelli Press,2009.
学为基础的设计思想中,建筑结构不仅被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 Heinz Isler[M]. Thomas
Telford, 2000.
认为是建筑的组织骨架,同时也是建筑的
[11] 利用图解静力学,卡尔曼分析出像费尔贝恩起重 图片来源
肉身。结构和建筑融合在一起,正如斯维 机(Fairbairn crane)这样的曲线结构中的应力模式与
勒·费恩(Sverre Fehn)所说 :
“无论你是 (von Myer)所记录的骨小梁内
瑞士解剖学家冯·迈尔 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026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建筑与结构设计之“合”
——石上纯也与佐藤淳的合作访谈
To the Harmony of Architectural and Structural Design:
Interview of Junya ISHIGAMI and Jun SATO Working in Cooperation

周艺蓝  武卿
文    Written by ZHOU Yilan WU Qing Junya ISHIGAMI Jun SATO
[ 日 ] 石上纯也  [ 日 ] 佐藤淳
边丝妮  绪杏玲 译    Translated by BIAN Sini XU Xingling

王帅中  陈义龙 校    Proofread by WANG Shuaizhong  CHEN Yilong

摘要:现代建筑发展潮流中,日本建筑的设计风格独树一帜,新生代建筑师层出不穷,这离不开其独特的建筑文
化环境,比如师承体系,与结构师之间的紧密合作等。此次访谈以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合作为主题,采访了石上纯也和
佐藤淳两位先生,以了解和学习他们的工作模式。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合作模式,通过初期项目的讨论,
阐述了双方合作开始的契机与发展,而海外项目中与当地事务所合作经验的对比,更显示出他们合作模式的独特性;
第二部分探讨设计理念,通过两位老师在以往展览和建筑设计项目中关于自然的讨论,对场地的回应等,表达出他们
彼此对建筑和结构设计理念的理解与思考;第三部分探讨对未来教育模式、新材料、新技术的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建筑师与结构师、合作、结构设计、自然、随机性、透明感

Abstract:Japanese architecture is world renowned by its distinct style, with the emerging of new generation
of architects. It’s impossible to be developed so well without the unique workplace culture in Japan,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mentoring system, and the close cooperation with structural engineers. Based on the topic of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architects and structural engineers, Junya ISHIGAMI and Jun SATO were interviewed to
explore their cooperation mode. The conversations are composed of three parts:the first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itial project, explaining the reason why they stared to cooperation and how they work with each other; the sec-
ond part is their works of exhibitions and architectures, showing their discussion about some consensus of design
ideas like nature and time; the final part is their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architecture, including
education system, new materials, and new technologies.

Keywords: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Cooperation, Structure design, Nature, Randomness, Transparency


作者:
周艺蓝,team-Lab新媒体艺术团体
视觉设计师,东京大学建筑系硕士;
武卿,株式会社大林组,东京大学
新领域创成科学系硕士;
[日]石上纯也,石上纯也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东北大学特任副教授;
[日 ]佐藤淳,佐藤淳结构设计事务
所主持结构师,东京大学建筑系副 一、前言
教授。
译者:
边丝妮, 东京大学建筑系博士在读, 石上纯也,日本新生代建筑师,2000 年毕业
UCL Bartlett建筑学硕士;
于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在 SANAA 工作四年之后,
绪杏玲,株式会社大林组,东京工
业大学建筑系硕士。 于 2004 年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图 1)
。自 2010 年
校者:
王帅中: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
起,他在东北大学担任特任讲师,现为特任副教
系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候选人,研究 授。他独立执业后的第一个设计作品——神奈川
助理;
陈义龙,日本应用技术株式会社, 工科大学 KAIT 工房,就获得了日本建筑界最高荣
东京大学新领域创成科学系硕士。
誉,即当年度日本建筑学会奖。之后,他又连续
DOI:10.12285/jzs.20210602007 两次代表日本参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8 年、 图1:石上纯也与佐藤淳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27

2010 年)
,并荣获 2010 年第 12 届威尼斯 二、合作的开始与模式 结构体系中的柱子做到极致的纤细。石上
双年展金狮奖。2019 年,他在每年一度的 先生的很多建筑追求透明感,那当然柱子
英国蛇形画廊项目中,担任主设计师。 周艺蓝(以下简称周):目前为止, 越细,结构的存在感越低,空间的透明感
佐 藤 淳, 日 本 著 名 的 结 构 设 计 师, 石上纯也先生和佐藤淳先生,分别作为建 就越强。在这个项目的框架结构之中,除
1995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 筑师和结构师已经合作设计了很多优秀 了梁柱之外,连接上下两层的楼梯是可以
职于结构设计师木村俊彦的事务所,为木 的作品,请问两人开始合作的契机是什 设计为强支撑构件的,所以我把楼梯作为
村俊彦关门弟子。事务所因木村老师身体 么呢? 主要耐震构造,柱子的配置就可以尽可能
原因解散后,他于 2000 年成立了自己的 石上纯也(以下简称石上):最开始 的少而细了(图 2)

[1]
结构设计事务所。在工作中,他与众多著 合作的项目应该是 T project 吧,是东京
名建筑设计师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包括 电力公司用自己的土地作为基地举办的一 周 :在做那个项目的时候,石上先生
山本理显、 藤本壮介等。2006 年起,
隈研吾、 个竞赛。 主动寻找佐藤先生合作,是什么样的原
他出任庆应大学、芝浦工业大学、横滨国 佐藤淳(以下简称佐藤):对,其中 因呢?
2010 年起,
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特任讲师; 的“T”其实就是指东京电力公司。那个 T project 是在 KAIT 工房 [2](图 3)
石上:
成为东京大学副教授 ;2016 年起,担任斯 项目是在石上赢得竞赛项目之后,我们才 之后的,其实我在做 KAIT 工房的时候就已
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开始合作的。实际上最开始合作的结构师 经萌生了希望跟佐藤先生合作试试看的想
石 上 纯 也 和 佐 藤 淳 的 合 作 从 2005 是小西泰孝先生,但他们事务所后来没时 法。KAIT 工房项目一起合作的是小西泰孝
年开始,他们设计了众多广受赞誉的作 间,人手不够,石上才给我打的电话,问 (Yasutaka KONISHI)先生,当然,他也是
品,其中有展览作品,如在威尼斯双年 有没有时间能接下这个项目。实际上最开 一位非常优秀的结构师。那个项目是想要
展 中 的 极 致 自 然(extreme nature) 和 空 始我们也有点头痛,因为只有三个月的时 把柱子做成随机无序的形态,用 CAD 做了
气 般 的 建 筑(architecture as air)
,也有 间来做设计,真的很难,商量之后,东京 模型,在里面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但是如
实际建筑,如神奈川工科大学多目的广 电力公司又把时间延长了两个月,这才接 果在探索设计上的可能性的同时,去进行
场(KAIT PLAZA)和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 下来。那是一栋两层的钢结构建筑,一层 结构的演算的话,过程会比较麻烦。那个
心(Park Groot Vijversburg Visitor Center)。 很高,约 6m,设计成通透的室内庭院, 时候听说佐藤先生用算法在这方面做过一
他 们 在 中 国 也 有 一 些 正 在 推 进 的 项 目, 作为整个家的玄关,二层是无间隔的生活 些研究,所以有想去咨询他的建议。
如山东日照白鹭湾的谷之教堂和森林 空间。房子的整体围合用的是亚克力板, 通常我们在做结构比较规则的建筑设
幼儿园。 做成一个透明盒子的感觉。这个项目遇到 计的时候,可以整体中抽出一个样本单元
时间 :2019 年 9 月 9 日 的挑战是,在树木围绕的环境中,为了让 作为结构模型来做计算,一开始可能是一
地点 :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 整体建筑达到视觉上的内外通透,需要把 个 1 ∶100 的小样,后面等设计逐步确定

图 2:T project 模型照片 图 3:KAIT 工房室内


028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了 以 后, 再 扩 大 到 1 ∶50、1 ∶30, 甚 周 :那佐藤先生在看到自己觉得做得 项目初期就开始合作。虽然我们的讨论常


至 1 ∶10 的模型,只要做好这个结构单 不错的项目的时候,比如说刚才提到的那 常是从石上先生的设计概念还有空间构想
元,就可以推定整体效果。但是在 KAIT 工 张超薄的桌子,会因为感觉石上先生做的 出发的,但在讨论的过程中,这些可能都
房的项目中,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因为它 项目有意思,而萌生合作的想法吗? 会发生变化,那些只是决定了讨论的初始
并不是结构单元拼接而成,而是所有随机 佐藤 :
“因为对某位建筑师感兴趣, 主题。
分布的柱子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系统,所 而想要跟他一起合作”这样的想法,我认 石上 :作为建筑师,虽然设计的时候
以无法拆分出结构单元来代表整体。因此 为我们结构专业的人都不太会有。我们的 自己也需要考虑很多事情,但如果把全部
在设计调整的过程中,哪怕只调整一根柱 工作中不存在那样的思考逻辑,我们是被 建筑空间设计完成之后,才把“如何实现
子的位置,结构方面都得对建筑整体重 委托的一方。比如听说小西先生和石上先 它”这样的问题抛给结构师的话,结构很
新演算一遍。甚至不只是柱子位置的调 生在一起合作了什么项目的时候,会想到 有可能会变成跟设计完全不同的两套系
整,还有它的截面朝向。这个项目中柱子 的也只是“小西先生真是辛苦呢,这个项 统。如果双方在前期没有交流,为了完成
的截面不是四四方方的,是扁平的,这使 目做得很优秀啊”之类的,而不是“我也 建筑师设计的空间,结构可能配置得非常
得柱子在平面中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小 想和石上先生一起合作试试看”这样的, 勉强,而且可能会增添很多跟设计意图不
段有引导作用的线条,柱子的位置是随 并不是不喜欢,只是不会往那方面去想。 符的东西。因此为了消除建筑设计和结构
机的,朝向也是(图 4)
。在设计的过程 像 T project 这样石上先生主动提出来说, 设计的明显边界,
我们会很早就开始合作。
中,会通过调整柱子的位置或朝向,来调 能不能一起合作,才会去认真地想这个结 虽然在最初,我会提出比较明确的设计概
整空间给人的感受,这对建筑师来说还算 构我来做会怎样,合作模式应该会很有趣 念和空间构想,但如果结构的走向与我想
相对轻松,但对于结构师来说,一旦调整 之类的。 象的完全不同的话,形态也是完全可以重
了一根柱子的位置,或者旋转了一根柱子 新考虑的,我们会在这种递进讨论的过程
的方向,旁边的柱子可能也得相应地做出 周 :说到合作模式,像刚才提到的 T 中,
逐步达到设计意图和结构表现的平衡。
移动或者旋转,就需要反复计算,非常麻 project 是在石上先生已经赢得竞赛、设计
烦。所以当时就这个问题,有去咨询过 方案定下来之后才开始合作的,有没有从 周 :从 T project 建立合作的缘分到现
佐藤先生。 一开始结构设计就介入的情景呢? 在,已经十几年了,两位老师一起合作这
佐藤 :虽然现在的参数化设计已经比 石上 :T project 那个竞赛的话主要比拼 么久,是因为在设计上会有一些共同的兴
较成熟了,但在那个时候,市面上还没有 的是设计概念,当时的设计时间也非常紧 趣或者偏好吗?
辅助结构计算的软件,所以就算想要尝试 张,尽管最开始有跟小西先生一起讨论,但 佐藤 :长时间共同合作并不一定需
用计算机来减轻重复计算的负担,也还没 还没有非常详细地考虑结构,主要考虑的 要共同的兴趣,但确实在合作过程中会
有完善的环境。我出于兴趣,做过这方面 是空间感受和用法。最多想到一楼层高比 了解对方的设计偏好。实际上呢,我跟
[3]
的探索,做了一套自己的结构计算软件 较高,会给结构设计带来一定困难之类的。 很多位建筑师合作过,石上先生也跟很
来辅助设计,所以跟小西先生用的方法不 佐藤 :其实在我们过往的合作案例中, 多位结构工程师一起合作过。正是因为
太相同,但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没有优 T project 的开始节点算是比较特殊的,其 有这样合作的经验,对彼此的设计习惯
劣之分。其实当时也有注意到小西先生和 他大部分项目都是从最开始就和石上先生 和喜好都比较熟悉,所以可能在做某个
[4]
比方说他们设计的桌子 ,
石上先生的合作, 一起做的。初期阶段,他会先有一个大致 项目的时候,他才会有“啊,这个项目
会感叹“小西先生做得真是不错啊”
。 的设计概念,一个整体的体块构想,会据 来找佐藤一起合作吧”这样的想法。其
此做很多体块模型来做推敲,真的相当多, 他的建筑师也是一样的,建筑师看人十
然后开始跟我讨论,这样的体块,实际上 分敏锐,工作中他们会观察我们,所以
能不能做出来。 有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感觉说,
“像这样的东西佐藤应该会喜欢”,“那
周 :也就是说大部分项目中,佐藤先 是佐藤在行的领域”之类的。这样的话,
生都是很早就介入设计了。那么合作开始 双方能够很好地调和,我做的结构能够
的时间对设计的推进方向会有什么样的影 很适合他的设计方向。
响呢?
佐藤 :合作开始的早晚对项目发展的 周 :这样来看,建筑师似乎在合作初
图 4:KAIT 工房部分柱子截面图 影响是很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从 期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或者说是主动的一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29

方,并且发现双方契合的点也会很重要。 电脑的技术来辅助计算也好,我们会进行 在合作海外项目的时候,我有跟荷兰、英


那么在实际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两位老师 多方面的尝试来完成建筑的结构设计。对 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当地工程师讨论过。
怎么看待合作中建筑师和结构师的角色分 于建筑师来说,我们结构师应该是幕后的 首先在教学体系上,日本有一个特征
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支持者。 是,不管是建筑师还是结构师,学生时代
[5]
石上 :首先,我认为建筑师的工作, 在我之前工作过的木村俊彦 先生的 都是在建筑学专业学习的 ;而海外的很多
就是把一个设计概念翻译成为空间实体。 事务所,木村先生经常会教我,要认真去 国家是,建筑师出身于偏艺术系的建筑系,
而我一直以来对设计的想法是 :一栋建 倾听建筑师想做的到底是什么,帮助实现 工程师出身于工学系,两个专业的学生在
筑,即使是私人住宅,有一个非常个性 建筑师的想法就是我们的工作。木村老师 学习过程中可能一次都没见过面。我觉得
化的使用者,在功能上有非常个性化的 说建筑师考虑的主要是空间上的内容,和 首先这算是一个区别。
需求,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比方说 我们做结构的用的是不一样的语言体系, 还有在工作中,跟海外工程师合作的
一百年、二百年或一千年以后,最初的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们的想法。 时候,项目初期阶段,建筑师才刚提出想
使用者早已不在了,但依然有某种空间 因为这样的师承关系,老师是这么做的, 法、创意,做出初步方案,工程师们就开
感受,能够跨越时间保留下来,才是建 我也是这么做的。年轻的时候,我原本的 始提出各种问题,
“这样设计的话防水怎
筑的意义。所以目前我在建筑设计中想 理想是航空宇宙相关的方向,想基于力学 么办?保温怎么办?结构中间的缝隙怎么
要表达的,是一种暧昧的不确定性。因 去设计形状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更富想象 处理?通风怎么办?”
。受到教育体系的
为建筑的使用者会发生变化,建筑在功 力吧。现在的工作呢,是基于力学来做结 影响,他们认为一个好的工程师,需要能
能上的合理性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更迭 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在幕后去支撑建 很好地指出设计中的问题点。但是在项目
而变化,所以我更倾向于将建筑的功能 筑设计的完整表达。 刚开始的时候,就这样去找设计问题的话,
和空间设计得比较暧昧。 建筑师会认为这个方案在结构上可能是无
那么对应到结构,KAIT 工房最初在结 周 :在日本,像石上先生和佐藤先生 法实施的,就很难推进下去。但其实很多
构上也没有设计得非常明确,跟结构师的 这样的,达成建筑师和结构师非常默契的 问题后来都能够解决,刚开始应该关注的
探讨过程中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图 5)
,所 合作,跟两位老师优秀的工作能力当然是 是设计实现的可能性,推进过程中遇到问
以和不同的结构师合作也可能会得到不同 分不开的。我们好奇的一点是,这跟日本 题,再从那里开始讨论,这样才能逐渐把
的结果,我很喜欢这种不确定性。 的建筑设计的整体环境是否也有关系呢? 想法化成现实。当然,这也牵扯到另一个
佐藤 :我们结构师的角色,更像是建 因为放眼世界来对比的话,能感受到在日 不同点,就是责任问题。
筑师的设计概念的实现者。当然,结构设 本有相对更多的,建筑设计和结构结合得 日本在责任问题上,即合同上,跟海
计最重要的是保证安全,保护生命。以安 很好的案例。 外也有一些差别。在海外,如果工程师进
全为前提,如果能够在结构设计上,实现 佐藤 :是有关系的,日本确实有这样 行了结构提案,那他就需要对此负责,所
一些自己理念的表达,
当然是再好不过的。 的合作传统。而且我能感受到其他国家对 以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跟进设计师的方案变
在工作中,模仿自然中的结构也好,运用 于日本建筑和结构合作模式的关注,因为 化来进行结构演算,而很少主动提案,因
为那样会产生责任问题。而日本的结构师
在这方面就不用太过担心。
还有费用问题。当我们做结构设计的时
候,经常需要去调整材料的种类啊,墙的厚
度啊,需要反复进行计算,海外的工程师每
计算一次都会产生相应的费用,所以他们可
能也很少主动去做调整。而在日本的话,相
比具体做了多少次计算,完成一个项目更为
重要,费用是项目整体结算的。
我觉得以上种种区别,都关系着合作
能否很好地进行。

周 :如此看来,这种差别从最开始接
图 5:KAIT 工房设计过程草图 受建筑学教育的时候就开始了,而工作的
030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整体大环境更容易让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和 石上 :嗯,说到这个,首先我想讲一 思考是连续的、递进的。例如,在极致的


结构师走向不同的合作模式。近几年两位 下我心目中艺术家和建筑家的不同。我们 自然 [9] 项目中,成功用了玻璃来辅助控制
老师在中国也展开了很多项目,我们比较 还是用“翻译”这个词来说。艺术家的表 结构的变形(图 8)
,那么在后来的荷兰迷
好奇的是,在建筑师和结构师的合作关系 达是由内而外的,他的创作是对自己内心 宫公园游客中心项目中,才有了完全用玻
这一点上,两位老师感觉中国的设计环境 的一个“翻译”的过程,比如说一件雕塑, 璃作为墙体支撑结构的想法(图 9)
。因此,
有什么比较不同的特点吗? 就是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的一个产物, 在跟石上合作的过程中,我觉得我的设计
石上 :中国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怎 它只需要承担“翻译”创作概念的作用。 方法或者说“套路”是在不断增加的。其
么说呢,首先法律上就有很大区别。 而我们建筑师的作品,是要给别人使用的, 实在一般的设计过程中,采用很简单的结
佐藤 :我印象中,中国的设计人员在 我们的工作更像是一个过滤器,将来自外 构设计方法就能完成任务,但在时不时地
做结构设计的时候,有相对固定的计算软 部的要求和信息通过自己的过滤,处理为 做一些有挑战性的项目的时候,会花费更
件。如果有些结构不能用这种软件计算的 某种概念,表达为一个建筑设计。我们对 多功夫。随着这些项目不断积累,才能做
话,就不能很好的推进。虽然也有一些时 外部事物的处理方式会随着年龄、时间、 出像四角气球(Balloon[10])
,荷兰迷宫公园
候,可以不受软件制约,去精心地设计结构, 外部的限制发生变化。例如,即使只是很 游客中心,还有 Cloud Arch[11] 这样不同寻
完成更加独特的设计,但是在大多数情况 短的时间,像这次的冠状病毒的流行之后, 常的结构设计。
下,软件的使用会限制设计形态的可能性。 关于建筑的思考方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石上 :最近在中国做的项目,有和佐 我认为这种随着环境变化而做出的改变, 三、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思考
[6]
藤先生合作的,比方说谷之教堂 (图 6)
, 对建筑师来说是一种进化。
也有后期找当地的结构师合作的。如果有 佐藤 :事实上,在做结构设计的时候, 周 :接下来我们就一些具体项目的结
一个合适的交流的模式的话,其实在中国 我是有一些自己的习惯的,例如跟石上先 构设计来展开讨论。说到透明感以及纤细
这样的合作也是可以展开的。因为我和佐 生合作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想,该怎么去 的柱网的话,从开始的 T project,到后来
[8]
藤先生的长期合作,养成了一种工作的习 解决屈曲问题 ,怎么解决材料的塑性变 双年展上的极致自然项目,还有空气般的
惯,也就是相对灵活的设计模式,虽然大 形问题来达到透明感之类的。虽然每个项 建筑项目中,单纯从外观上看好像都有这
概有一套设计的想法,但并不会固执己见, 目最后呈现的状态可能完全不同,但这种 种特性,它们在结构设计上,也有类似的
也会接受结构设计反馈给我其他的可能 追求建筑的透明感、追求结构的透明感的 特点吗?
性。其实能感受到,合作的过程中,结构
师对于从他的角度来寻找合适的结构这件
事,也是乐在其中的。所以在海外开展项
目合作的时候,也能逐渐适应新的工作模
式,他们也有一些我觉得很好的工作习惯,
合作也能很好地展开。
佐藤 :我觉得在中国,最近结构设计
的自由度好像是增加了。而且海外项目也
有一些别的特点,比方说荷兰迷宫公园游
图 6:谷之教堂 图 7: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外景
客中心 [7](图 7)
,那个项目的玻璃结构如
果在日本来施工的话手续会非常复杂,但
是在荷兰,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就得到设计
许可。海外的设计项目,在不同的国情之
下,有好处也有难处,但都是很有意思的
经历。

武卿(以下简称武):那么随着合作
项目的经验积累,在互相的影响之下,两
位老师对于设计的理解,或者自己的工作
方法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呢? 图 8:极致的自然项目中,玻璃辅助极细钢柱增强稳定性 图 9: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玻璃墙体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31

图10:extreme nature 结构及相应软件解析界面 图11:杆件末端固定以增强结构强度的力学解析

佐藤 :其实不管是在 T project,把柱 如说是根据设计意图,在建筑设计和结构


子做得很细,还是在四角气球项目,要把 表现上追求一种平衡。在需要表现结构力
网格状的结构做薄做轻,主要需要解决的 度的时候强化它,在追求透明感的时候弱
都是屈曲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容易 化结构的存在。
达到建筑所想表现的透明感了。当初在做 佐藤 :所以在蛇形画廊项目中,黑色
T project 项目的时候,我不仅在研究室做 的片岩屋顶和下面极细的白色柱子在视觉
了很多实验,还升级了结构计算软件,能 上形成了一种对比,既解决了结构上的问
够在软件里通过调整柱子来寻找最合适的 题,又达到了石上先生所想要的出乎意料
配置(图 10)
,这项改进后来在极致的自 的透明感。 图12:蛇形画廊边角位置柱子加粗

然项目也用到了。
武 :从两位老师的合作状态来看,很 时还考虑过很多形状,比如环形之类的。
周 :因为是佐藤老师自己开发的软件, 多项目都是作为建筑师的石上先生做主 佐藤 :基地中有些土地是不能使用的,
所以针对项目要求调整起来也得心应手 导,佐藤先生在结构设计上予以辅助,或 要避开这些地方,平面形态只能是环形或
[12]
啊。那像再后来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者反过来提供一些结构设计上别的可能 三角形之类的。
项目,也是极细的杆件支撑,这能否看作 性。当然大部分的合作项目都是建筑设计, 石上 :当时,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设计
是一系列的建筑以及结构设计的尝试呢? 那我们刚刚讨论的蛇形画廊那个项目,看 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而且,像这种海
佐藤 :虽然并不能称之为“系列”
, 上去会比较像一个偏重结构设计的构筑 外项目,我们必须跟当地的结构设计师合
但就像刚才说的,它们在结构上要解决的 物,在设计它的过程中,两位老师的角色 作。现在的蛇形画廊是梁柱框架结构的,
确实是类似的屈曲问题。在杆件支撑中, 会有什么不同吗? 但最初是想用张拉结构来做屋顶的。项目
如果将杆件的末端固定的话,结构强度能 石上 :也不能只算是个构筑物吧。蛇 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用纯粹的张拉结构
提升 4 倍左右(图 11)
。所以我在这几个 形画廊的项目,从设计开始到施工大约只 更能表现我所感受到的、来自场地地面的
项目中,分别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辅助稳定 有 6 个月的时间。需要完成从制定设计方 某种张力,虽然后来换成了梁柱结构,但
结构 :T project 用了楼梯 ;极致的自然项 案,到提交确认申请、结构计算、经费预算, 最后完成的屋顶形状仍然沿用了最初的设
目用了周围的玻璃墙壁 ;蛇形画廊是在屋 以及完成施工等很多任务,时间安排非常 计形态(图 13)

顶比较低的地方,加粗了柱子(图 12)
。 紧张,而且客户也会不断地提很多需求, 佐藤 :对,如果用张拉结构的话,还
同时通过设计屋顶的整体形状减少了水平 这里需要喝咖啡的地方呀,那里有几棵树 可以减少钢结构材料的用量。屋顶的片岩
方向晃动产生的荷载。这些调整通常都放 呀,里面还需要某些设施之类的,有很多 搭在钢丝网上,因自重会形成自然的下垂
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或是通常不被视作 功能方面的需求都需要设计来协调,其复 曲线。而且支撑用的柱子顶端被几个方向
结构的部位,因为很多时候石上先生会不 杂度不亚于一个小型建筑。 的钢丝牵引着,反而能利用屋顶重量起到
希望结构露出来,或者说,过于清晰地暴 佐藤 :而且基地里能用的只有一个大 控制屈曲的作用。在这个结构系统推敲的
露结构的设计原理,会破坏建筑的透明感。 概三角形的区域。 过程中,英国方面的工程师建议我应该调
石上 :与其说是要把结构藏起来,不 石上 :是的,为了符合场地需求,当 整屋顶平面的形状,从开始偏圆的三角形,
032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到后来三边向内凹的形状。直到建成为止, 都试图向自然学习,并表现自然的生机盎 石上 :我认为大自然是远比我们能够


一切都是在跟合作的工程师的协调中完 然之美。具体而言,二位是怎样看待自然 分析的程度更为复杂。当我们走入自然环
成的。 的呢,又有什么共感之处? 境,比方说走进森林中的时候,能清晰地
佐藤 :我在平时的研究室的课题中, 感受到大自然的复杂性。在我们眼中,树
周 :既然屈曲问题的解决在两位合作 也会尝试用数学的方式分析和表现自然 木是以一种很随机的方式分布的,也能想
的多个设计中都如此重要,那对石上先生 空间,比如林中荫翳,去分析它那种随 象到这种随机性的背后,可能蕴含着某种
而言,了解到这方面的结构知识反过来对 机又有层次的氛围感的成因。但并不是 演化机制。但是,分析自然环境的难度太
设计过程会有什么影响或者启发吗? 想要完全复制这样的空间,而是希望解析 大了,就算这种演化机制确实存在,它的
石上 :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建筑设 出其不同形态要素的分布方式和内在联系 具体内容我们也很难搞清楚。即便找不到
计和构造设计一体化的过程很重要。比方 (图 14)
,从而用相似的内在逻辑来重现类 确切答案,这种自然带给我们的思考,以
说一个项目中,因为结构的原因,柱子需 似森林的自然氛围(图 15)
。虽然这方面的 及对自然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机制的猜
要更粗呀,而因为设计的原因,柱子需要 研究还没能应用在石上先生的项目中,很 想,正是我们可以向自然学习的地方。在
更细呀,在这种讨论中,我会对结构抱着 多时候,我反而能从他的设计想法中感受 设计中模仿这种复杂性,比方说在看不见
比较暧昧的期待,会在跟结构师协调的过 到某种力学中的自然原理。同石上先生讨 的地方把结构藏起来,让人对这个建筑的
程中,定下最终的方案。 论他的空间构想的时候,在探寻合适的结 形成来产生猜想,或者说模仿云来呈现形
佐藤 :在石上跟我讨论的时候,他不 构支撑、摸索其中力学原理的过程中,经 态的不确定性之类的,我们尝试过很多这
是单纯地说“我想要把这些柱子设计成很 常发现他的想法恰好与某种自然原理相通。 样的探索。
细的样子”
,而是说“因为有什么什么样
的力学理论,所以这里的柱子应该可以很
细吧”
。虽然他的论据通常都是比较荒唐
的,经常天马行空地提案一些力学构造
啊,还有材料的使用方法,但会很有意思。
所以在项目前期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我必
须详细地跟他解释结构设计的原理。他会
问,
“这个结构中的力学模型为什么是这
样的”
,“屈曲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
个变形曲线为什么是这个形状”
,“那为了
解决问题需要怎么配置材料”等这样的一
系列问题。虽然这样的讨论很耗时,动辄
5 个小时、8 个小时什么的,但是在讨论 图13:蛇形画廊屋顶

的过程中,他会根据我对力学模型的解释
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这样的话换这套体
系就好了”之类的。这对项目的顺利推进
是非常有用的。像今天采访结束,我们也
会进行这样的头脑风暴。
石上先生是东京艺术大学的,主要接
受的是艺术教育,可以说在讨论的过程中,
我给他完整地上了一套建筑力学课。

武 :虽然讨论很耗时但感觉两位老师
似乎乐在其中。在两位老师的很多项目中,
设计理念、使用材料,甚至结构逻辑、施
工过程,都会和自然的某种概念产生联系。
在我的理解中,石上先生和佐藤先生似乎 图14:分析秋日树木的 2D 光谱作为搭建逻辑 图15:由透明硬纱和碳棒搭建的半张拉结构构筑物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33

周 :那在蛇形画廊中,通过厚重屋顶与白色 消失,在观感上室内外更加融为一体,让建筑也
细柱的对比,营造了一种反重力的感觉。这种异 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常轻盈的状态有种跳脱自然规则的感觉,能否算 周 :大概我们通常做事的逻辑确实如此,通
作反自然形态的尝试呢? 过观察和总结得出客观规律或者行事准则,再照
佐藤 :并不是,像那种轻盈的感觉,并非自 着总结出来的规律创造新的东西。所以即使模仿,
然相悖,反而需要对自然规则的深度学习。比如 人造物大概也很难达到自然造物的复杂度。刚刚
森林中,有些树木虽然又细又高却能抵抗强劲的 您提到的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项目,那弯曲的
台风 ;树枝虽然布满树叶,枝杈细长,却能承受 玻璃墙体实在是一次独特的结构实践。玻璃原本
风压而不折断 ;昆虫的腿与身体相比虽然极细, 是脆弱易碎的素材,是怎样做到了可以支撑屋顶
却能支撑其全身硬壳……诸如此类的现象太多了, 的强度呢?
如果我们能够学到它们支撑重量的原理,在结构 佐藤 :玻璃虽薄,但是做成曲面的话,强度
中可能可以用更细的杆件承受更多的荷载。 就会提高好几倍。提高材料的曲率,降低弯曲半
石上 :而且从某种层面上,我认为人类思考 径就能逐步提高它的强度。利用这个原理,玻璃
产生的合理性与自然界的合理性或许并不相同。人 也能做到支撑屋顶的强度(图 16)
。另外,在屋
在追求合理性的过程,会把事物单纯化、省略化, 顶和玻璃墙体之间传导荷重的是梁,如果将梁的
建筑结构也是如此。在建造的过程中,无论建筑 排列方式调整到最合理的状态,会很好地将荷重
的概念怎样接近自然,它从结构合理性体现出的 分散到玻璃上(图 17)
。将这两个影响因素做到
尺度感也会暴露建筑的人造属性。为此在荷兰迷 最优解,也就呈现了这次建筑和结构设计的最终
宫公园游客中心这座观景建筑中,我们设计用玻 形态。垂直荷重也好,抗风压也好,都没问题。
璃作为支撑,让通常作为支撑物的梁柱从视线中 这次的结构设计依然始于石上先生的草图手

图16:给薄板一定的曲率,可以将强度提升多倍

图17: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项目中梁的配置优化分析——现场施工图及软件分析图
034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稿,一个大概是三角形或者说 Y 字形的空 但是就设计上的随机性而言,石上先生可 移动柱子的位置,就能够显示改动对整体


间,营造与自然交互的通透氛围。从这个 能有一些他会考量的参数吧。 结构中的影响,危险的柱子会用红色标识
空间构想中可以提炼出很多结构控制要素, 石上 :说到实现随机性布局的参数, 出来。我给学生课上最初讲授的那部分软
但如果找到了关键点,也就是刚刚提到的 在我看来,自然的随机性是人类很难实现 件的内容,其实一开始就是为极致的自然
那两点,就能比较容易地导出最适化结构 的。比如我之前水之亭的项目,需要布置 这个项目而生的。我把软件交给石上事务
设计。如果要素过多的话,会很难控制, 300 多棵树木,如果我们只是随意地点上 所的员工后,让他们移动柱子来调整空
但如果过少,通常会很难实现石上先生的 300 个点,最终总有一些树木看起来像是 间关系的同时,也注意不要产生红色柱
空间构想。像是手稿中呈现出的建筑的整 成行成列,显出人造的秩序感,难以达到 子。就这样直到项目交稿的那天晚上,我
体形态也好,开放的空间感受也好,柱子 自然中真实的随机感觉。所以,水之亭也 们还在这张桌子上开了柱子位置敲定大会
的无序排列方式也好,这样想要追求某种 好,之前的 KAIT 工房也好,我们会通过手 ,一直调整到午夜 12 点。我感觉那
(笑)
自然的感觉而体现在建筑中的很多不对称、 绘草图(图 18)和 CAD 软件(图 19)来 个时候,石上先生好像对经济、对结构最
不规则、随机的设计,也必须将其简化为 调整平面上树木或者柱子的位置分布。把 适化设计等没什么兴趣。但是为了实现他
人可以控制的要素才能够实现。对我来说, 相距几米以内,看起来像是一条线的点全 的建筑构想,我通常都是用类似的最适化
在这种看似自由随机的形态中提炼几何学 都连起来,然后一根一根地调整,直到没 分析去操作的。
的控制要因的过程是十分有趣的。 有能连起来的线为止。其实最开始,随意 石上 :那个时候不感兴趣的原因是,
点出的位置是能连出超多线条的,把它们 很多最适化设计的产物都是能很明显看出
武 :说起随机性,石上先生的作品中 统统消除掉之后人造感就很弱了。当地的 生成逻辑的。哪怕是随性做的设计,将它
常常体现出仿若自然的随机性,比方说 园艺师们看到这样的结果(图 20)非常惊 最适化处理之后,总会让人觉得生成逻辑
KAIT PLAZA 项目中,屋顶上的天窗开洞 讶,因为人造园的树木通常都是整齐排列 一目了然。在我看来,那和我的设计出发
位置,看上去非常有趣。那站在结构师的 的。我想要实现的随机性,就是让人看不 点是完全相反的。
角度,佐藤先生是如何实现这样的随机性 出人为痕迹,很难分辨原理,才能一定程 佐藤 :但是最适化的要素并不是单一
的呢? 度上体现出自然般的复杂。 的,在调整 KAIT PLAZA 的天窗设计的时候
佐藤 :建筑的形态也好,天光开洞的 佐藤 :类似的工作我们在极致的自然 (图 21)
,将随机性作为要素之一,同时要
位置也好,就算它们设计成了随机的形态, 项目的时候也做过。那个项目真的是直到 调整的除了结构受力,还有光环境以及风
只要有三维模型,就可以用软件很快完成 最后一刻石上先生都在调整柱子的位置, 环境。KAIT PLAZA 作为大跨度建筑,天窗
结构计算。虽然我们有一套自己开发的软 “要不再把这根柱子移动 1cm ?”
(笑)那 的位置会极大影响建筑中的光线,还有空
件,但现在这样的解析软件已经有很多了, 个时候,我以这个结构框架为基础,对计 气的流动。将这些都作为评价要素的话,
所以随机性对结构计算并没有什么影响。 算软件又做了更新,只要在模型中用鼠标 我们要做的就是多目的最适化设计。其实

图18:KAIT 工房柱子连线草图分析 图19:KAIT 工房柱子连线软件分析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35

现在结构力学方面的最适化设计已经很成 在和石上先生合作的这些项目中,极致的自 石上 :下周基础施工就完成了,看,


熟了,最新的热门话题是如何更好地实现 然项目也面临过预应力加工的问题,积累了 这是施工现场的照片(图 23)
。2020 年底,
多目的最适化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 一定经验。那个是钢制框架结构,因为框架 KAIT PLAZA 建成(图 24)

展,计算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多目的最 极细,而且要镶嵌玻璃,我们计算出顶上的 佐藤 :基础施工完成后,结构方面的
适化分析也有了相对成熟的发展环境。像 梁可能会出现 6cm 左右的变形,所以要预 工作差不多就结束了。
KAIT PLAZA 这样的,参考石上先生图纸当 先给它设置一个反向的 6cm 的弯矩。那个
中天窗的位置,从力学、光环境、风环境 项目的柱网也是不规则的,所以用一般的方 武 :照片很有冲击性,周围的支撑结
等方面出发去做调整,当然如果过分追求 法去处理的话,屋顶会变成复杂曲面,没 构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力学上的最优解,则会削弱设计上的随机 办法镶嵌玻璃,因此在现场施工时,将每 周 :下雨天确实像效果图那样变成了
性,所以我们做了多次调整,最终成为现 根会变形的梁分别做反向变形处理,然后 雨帘的庭院。也有做雨水相关的模拟实
在的形式。 再用天然气燃烧器将其炙烤恢复形状,这 验吗?
样屋顶整体恢复平面后,会具备超出其原 石上 :是的,根据天窗和地势做了相
周 :是交给程序,让它自动调整吗? 本平面形态的承受力。KAIT PLAZA 的屋顶原 关模拟,找到一些会积雨为流、积水成潭
佐藤 :我们事务所目前还是手动的。 本是一个中间低、四边高的曲面,如何在不 的地方。
其实现在自动计算的程序也可以做出来 规则开洞之后,还让它维持平整的状态,依 佐藤 :这样连雨水都作为控制因素,
了,但是计算耗时过长,目前还没办法在 然需要做预应力处理。屋顶是一张一张的钢 是更进一步的多目的最适化。
实践中投入使用。所以现在还是先手动去 板拼接起来的,我们利用之前项目中积累的
修改模型,来得到演算结果,还相对快 技术经验,在预应力加工之后,控制了弯矩 周 :若论项目的生成逻辑,像是最近
一些。 的同时也控制了应力。最终做出的屋顶尽 完成的 HOUSE & RESTERANT[13] 项目,
这个项目的随机性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 管跨度有 50m×80m,屋顶厚度只有 10mm 宛若天然洞穴(图 25)。但是从施工过程
施工方面的,就是屋顶钢板的预应力加工。 (图 22)
。 的图片来看,跟自然的洞穴形成逻辑完全
不同。请问这个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有参
考一些自然的原理或者构成机理吗?
石上 :设计的时候我并没有考虑那
么多。这个项目的甲方 ——饭店的主人,
有这么一个想法 :他认为与在崭新的建
筑内用餐相比,在古老的建筑里面吃到
的食物会感觉更美味。打个比方,他感
觉在日本乡下的一栋朴实的老建筑中吃
图 20:水亭 图 21:KAIT PLAZA 天窗调整过程模型图 到的米饭,会比都市中的一家大饭店里
的更香甜,所以他想要在建筑中营造一
种质朴的古旧的氛围。也就是说,我需
要设计一栋刚建成就看上去很古旧的建
筑。建筑的古旧意味着什么呢?从我对
建筑的理解来看,建筑作为人造物,一
图 22:KAIT PLAZA 模型
栋建筑新建成的时候,通常是它的人造
感 最 为 明 显 的 时 候, 伴 随 着 时 间 流 逝,
在阳光的摧残、风雨的侵蚀下,建筑上
会留下各种自然因素对它的影响,人造
感逐渐褪去,最极端的情况可能是景观
化,跟自然融为一体。所以建筑变旧的
过程,就是人造物自然化的过程。因此,
如果我捕捉到人造和自然的中间地带,
图 23:KAIT PLAZA 施工现场——拼接屋顶 图 24:KAIT PLAZA 项目照片 就可以赋予新建筑古旧的气质。虽然看
036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不常见,跟没办法想象这种轻微晃动场景
的人,是很难解释其安全性的,这个过程
中可是好生辛苦石上先生了。
(笑)
石上 :毕竟是一个会振动的结构,所
以甲方当然会非常担心安全问题,单纯地
解释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最后用动态模拟
来证明它是不会撞到人的。
图 25:house & resterant 施工阶段——拆除模板后 图 26:挖掘土地作为混凝土模具

四、对未来的展望
起来同样是学习自然,但每次项目的出 上说,这次是真的漂浮,不是看起来,还
发点也是不一样的。 吃了一惊呢。 武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两位对未来
佐藤 :对,虽然与自然形成的洞穴原 四角气球项目是很早的项目了,它的 结构设计的思考。两位老师在做设计的时
理完全不同,但这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很有 难点的是在短时间内要设计出可以漂浮的 候,为了实现某种建筑设计理念,会希望
意思。一开始最主要的问题是施工造价太 构造,而且需要比较特殊的结构计算。与 出现某种新型建筑材料吗?
高了,在这种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 一般的建筑结构计算相比,不同点在于, 石上 :每次设计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想
一般来说价格高的原因是没有足够的模具 如果用同样的材料铝来制作建筑物的话, 法吧,如果有这种材料就好了。
木匠。这次的解决办法是用土坑来代替模 不管是耐震还是耐风计算,在设计时间不 佐藤 :纳米碳管——要是能用在建筑
具,可以大大地节省人工。虽然这一步工 够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安全度,加粗就好了。 上就好了。还有更硬的钢。
作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使用土壤作为模 虽然计算粗略但效果可以保证。而在这个 武 :是指减少钢材的脆性吗?
具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曲面 项目中,如果单纯加粗的话,结构就会变 佐藤 :不是脆,就是希望钢材更硬。
(图 26)
。通常情况下,模具的弯曲有一定 重,也就浮不起来了。所以就算时间不够, 现在还没有能够提高钢材硬度的加工方
限度,很难制作曲率很小的曲面,但用土 也必须对结构的材料的质量、体积等做出 法,所有钢材都是差不多硬度的,但是像
壤作为模具,一切都有了可能。 精确计算,容错率非常低。而一般建筑物 碳就能加工到钢的硬度的两倍。想要控制
的结构设计是没有严格的重量限制的。所 结构中很容易产生的屈曲问题的话,材料
武 :这种施工方法很有意思,那像这 以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那次的结构设计 的杨氏模量 [14] 很重要。杨氏率越高,材
种比较特殊的施工过程,主要的困难是什 是比较困难的。 料的硬度越高。虽然也有比钢材硬度更高
么,又怎么与施工人员进行交流呢? 石上 :对做结构设计的佐藤先生来 的材料,比如碳和金刚石,但是铁的其他
佐藤 :能不能顺利建成与施工难度的 说,是那个项目没错。但对我来说,最难 特性,如易于焊接,易于加工,易弯曲等,
关系很大,但另一方面也非常受限于造价。 的是 KAIT PLAZA。做结构设计的话,保证 是别的材料很难做到的。要是碳能像铁一
造价太高而不能施工的情况是很多的。所 这个结构本身是安全的、牢固的、就可以 样容易加工就好了。
以我们从项目的设计阶段开始,就会去咨 了,而建筑的安全性不止要做到这样。就 还有一种建筑材料大家应该都很想
询专家的意见,包括施工方法、材料等方 KAIT PLAZA 而言,在地震的情况下,屋顶 要——软性玻璃,希望玻璃能够做到又薄
方面面,会跟合作方进行很详细的讨论, 是会有起伏的振动的,所以甲方认为振动 又可弯曲、方便塑形,就像铁板一样。
这就跟结构师很早介入设计过程是一样的。 的时候屋顶可能会撞到人的头部,有可能
会带来使用上的不安全。为了向甲方说明 周 :可能以后这些都可以实现吧,毕
周 :那两位老师目前为止完成的项目 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在这个项目里,我们 竟新的科技层出不穷,像以前觉得遥不
中,感觉最有挑战性的是哪一个呢? 找了能够模拟振动动态的公司,专门做了 可及的 AI 也正在慢慢渗透到各行各业了,
佐藤 :对我来说,最困难的项目之一 模型。这是这个项目跟以往设计非常不同 两位老师对于类似这样的新技术在建筑上
是四角气球项目。这个项目做了一个方形 的一点,我们在此花了很多时间。 的应用,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气球,用轻量的铝造网状结构,充入氦气, 佐藤 :KAIT PLAZA 呢,其实并没有什 佐藤 :说到 AI 的话,最容易想到的应
让 1t 重的构造物浮在了空中。其实最开始 么使用上的危险,虽然强风或地震的时候, 用就是用深度学习来提高设计最适化的运
接这个项目的时候,听到这个项目要浮起 屋顶会摇晃,但是很缓慢、很轻微的那种, 算效率。虽然用别的方法也可以得出最适
来,我还以为是建筑通常那种用很细的柱 不是像弹簧板那样剧烈振动的,所以实际 化结果,但非常花费时间。跟结构计算比
子让空间看起来好像漂浮的样子。结果石 上没有任何隐患。但是因为会动的建筑并 起来,像是建筑环境设计里的光环境、热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37

环境,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模拟,如 出于商家的利益最大化来做的最适化设计。 建筑与结构的教育模式有没有什么建议


果能把 AI 应用在这个领域,应该能极大 甚至未来还可能直接用 AI 做出石上风 呢?比方说建筑师应该学习结构吗 ?
地提升计算效率。现在虽然已经有很多相 。训练 AI 来学习石上先生的
的设计(笑) 佐藤 :提到教育,人们通常会建议给
关研究,但还很难将其投入实际工程来广 图纸。既然 AI 已经能够人们的喜好和习惯, 入门的学生说不要好高骛远,总望着山顶
泛使用。比方能有某种算法,能根据条件 那么以石上先生的想象力作为学习对象的 的那一小群人,重点是从基础知识开始一
迅速匹配出相应的系统,根据变化很快给 话,设计习惯应该也可以呢。 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按顺序学习,逐步学习
出对应的解答 ;或者我们有方案 A 和方案 石上 :哈哈,我觉得这会比较困难吧。 和掌握数学和力学知识以及结构设计知
B,输入参数之后可以混合两个方案的特 首先有个问题,设计的风格是什么,怎么养 识。但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有局限性的。
或者说融合 80% 方案 A 和 20% 方案 B,
点, 成?现在说到机器学习,根据大量信息来积 我倒是觉得,去了解你的领域中最高水平
得到一个相对自然的最优解。目前有些算 累经验,最后的成果可以称之为一种风格 上的那些人在做什么,是很重要的。去看
法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的,所以我想在建 吗?算法也许会发展出只有这种算法才能做 看在这个时代中,哪些结构设计是可以实
筑设计上应该也是有可行性的。 出的风格,但它依然是很难模仿我的。人类 现的,可能创新的方向又在哪里,为了实
石上 :这么说的话,AI 还可以用在场 里有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机器里面也有做 现那样的理想需要掌握哪些数学和力学知
地规划、方案设计里面,像建筑的功能、 得好的和差的,在这样的竞争和演变之中, 识。在有了这样一个印象之后,学习这些
流线之类的设计。虽然现在我们总能根据 会有表现突出的人,也会有表现突出的机器, 基础知识才会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动力。
自身的经验做出相对合理的形式,但这个 但人和机器的不同在于,对于同一个问题, 石上 :当然了,学生时代会学习很多
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种合理性通常也只 机器不会像人一样有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法。 东西,但就我个人而言,90% 的建筑知识
是来自于大概的经验和感觉,并没有坚实 而且现在的技术更新得太快了,像是作为技 都是工作之后学习的,甚至包括对建筑设
的理论依据。如果能用大数据来建立空间 术硬件的手机,用了一年就已经算是老机型 计的热情,都是工作带给我的。在实际的
与人的心理相关的对应关系,设计可能会 了 ;依存于手机的软件,可能短时间内非常 工作中,面对自己真正落地的建筑,对设
更加合理。建筑师不是上帝,只是根据自 好用,但也只是短时间。而建筑是可以保留 计的热情和动力会油然而生。这个时候会
己的个人感受来做出合理性的判断。我们 千百年的,虽然它的硬件也依托于当前的技 关注什么样的建筑是能够建成的,什么样
这个学科在设计上、规划方面有很多规律 术发展,但它并不是当前技术的简单集成。 是不能建成的。这种想要实现自己设计的
性的总结,但如果 AI 能够应用在这方面的 建筑所能保留的意义,我想是单纯的技术难 愿望会驱使我了解结构相关的知识。但是
话,可能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分析结论。 以达到的。 如果我在学生时代,太早了解工作的事情,
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可能会出现这种场景: 佐藤 :当然,目前的 AI 是有这样的问 太早地被灌输一些固定概念,可能会失去
输入某种需求之后,AI 生成了一个空间形 题的。还有一个难题是,一个用 100 万条 学习的热情,失去自己的可能性,也很难
态,虽然中间的过程并不清楚,但你看到 数据训练完成的 AI 算法,如果想要修改的 在以后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而且学生时
它会觉得,啊,就是它了,那应该会很有 话,可能不得不再次学习这 100 万条数据, 代的同学也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想成为建
趣吧。像现在便利店就可以利用人们购买 不能直接继续使用它之前的积累。这也是 筑师,大家会思考很多更宽泛的东西。但
商品的数据来分析他们的偏好,据此来重 人工智能和人的不同吧。 确实也有一些局限性,学生时代我基本上
新排列商品,促进消费。如果建筑设计里 之前我说 AI 可以设计出石上风格的建 只关注图面上的东西,如果那个时候有多
面,能够构建出对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心 筑什么的,现在来看还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了解一些非常新的建筑实践,也可能会有
理对应的空间形态或者功能的偏好,应该 但是,如果 AI 能够应用到石上先生设计建 不同方向的启发吧。
很有意思。 筑的过程中的话,比方说能够根据他的草 佐藤 :从我的观点出发,倒是不需要
佐藤 :是啊,AI 的可能性是很多的。 图,自动生成很多可能的结构方案以供选 鼓励建筑师们都去钻研结构知识。学建筑
就算表象上很复杂的东西,用单纯的大量 择 ;或者刚等他画出一点雏形,AI 就能根 的学生中,有对结构感兴趣的,也有很多
计算和深度学习来训练人工智能。如果 AI 据他以往的设计,给出一个颇具完成度的 不感兴趣的。感兴趣的就去学,没兴趣的
能够来分析出人在不同空间中的行动规律, 方案,那样的话大概效率会很高吧。 不了解那么深也可以。本来建筑师也是有
对空间的认知和感受,甚至不只是空间, 各种风格的嘛。
还能分析出使用者对出现在同一空间的其 周 :虽然建筑中的技术更新并不是最
他人的感受,分析出方方面面的细节,应 快的,但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总是让我 周 :建筑与结构的相互协调也包含着
该能够帮助建筑师做出更加合理的设计吧。 们充满期待。在技术革新之前,基于现在 极多的可能性。非常感谢两位先生的精彩
可以说,商场里面货物的配置,就是一个 的设计与合作经验,两位老师对于当前的 对谈。
038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五、结语 住户拟定为一对共同工作的年轻的夫妇。结构设计为 宽 2.1m、高 6.0m 的框架体系中,柱径仅 32mm;在长


两层的钢结构,首层高约 6m,设计成屋内庭院,整体 4m、宽 5.4m、高 2m 的框架体系中,柱径仅16mm。
作为家的玄关,二层为主要生活空间。 [10] Balloon 全称“四角气球”,2007 年设计,以铝制网
石上纯也和佐藤淳两位先生,他们的 [2] K AIT 工房,全称“神奈川工科大学 K AIT 工房”,石 架作为结构,以铝板为膜,制成长约 13m、宽约 8m、

合作关系更像是提问者与解答者,但并不 上纯也和结构师小西泰孝的合作项目,建成于 2007 高约 15m 的 4 层楼一般的不规则长方体,在其中注入


年,位于东京都神奈川县。在面积约 2000m 2、层高约 氦气,使其飘浮在空中。
是单向的提问与解答,而是互相的。他们
5m 的开放空间内,用 305 根厚度为16 ~ 55mm、角度 [11] Cloud Arch,2015 年开始设计,计划在悉尼建造
对与各自的领域都有极高的热情,而这种 与截面尺寸各不相同的扁钢柱来支撑建筑的同时,界 的纪念性构筑物,设计概念为飘带一般形态自由的拱

热情在合作中碰撞导出了很多有趣的建筑 定空间功能。该项目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日本结构 形,因尚未完成而没有展开讨论。


设计奖。 [12] Serpentine,全称 Serpentine Gallery,每年一度
设计实践。他们在很多合作中多次提到了
[3] 译者注:佐藤先生提到的结构解析软件,是他在学 的伦敦蛇形画廊项目,在采访中特指 2019 年石上纯
“自然”这个意象,在合作之外,也分别 生时代开发的一套即时显示结构安全性解析结果的 也和佐 藤淳合 作建成的蛇形画廊。该项目用极细的

对“自然”有不同的理解和探索,石上先 计算软件。其特点不止于能够根据结构三维模型做安 钢结构,撑起弧形的片岩搭建的屋顶,远看仿若一片


全性分析,
而且能够在分析界面内通过鼠标手动调整, 漂浮的山丘。
生有通过手绘去拆解自然的风云雨雪,佐
即时显示调整结果,因此在与建筑师交流过程中,能 [13] House & Resterant,形似洞窟的餐厅,位于日本山
藤先生有通过力学模型去模拟昆虫巢穴。 够实时反馈调整方案是否合理,易于双方及时沟通。 口县,2020 年建成。其结构特殊性在于挖掘土壤塑型

而他们的建筑设计合作便是天马行空的想 佐藤先生在工作过程中,也在不断根据项目需求对软 以成为钢筋混凝土的模板。在撤去作为模板的土层之


件功能进行更新,使其满足更复杂更新型的结构类 后,在混凝土墙壁上留下土壤自然的质感,仿佛已经
象照进现实的结果,从建筑概念提出开始,
型。软件内容虽然不断更新,界面却一直停留在初代 经历了千年时间。
结构设计就一起推进,这样做的好处不仅 版本,其核心代码及主要功能收录于 2010 年出版的 [14] 杨氏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

是保证设计的落实,而且能帮助概念演化 Jun Sato: Item in Jun Sato Structural Engineers 一书 量。弹性材料承受正向应力时会产生正向应变,在形


中。这套软件不仅用于实际项目中,也用于东京大学日 变量没有超过对应材料的一定弹性限度时,定义正向
至极致。不论是空间的极致透明,柱子的
常教学。 应力与正向应变的比值为这种材料的杨氏模量。
极致纤细,屋顶的极致轻薄,种种不可思 [4] 石上纯也与小西泰孝合作设计的桌子,可以看作一
个大跨建 筑的小型实践,桌子长 9.6m、宽 2.5m、高
议的空间效果,都是建筑师与结构师相互
1.2m,厚度仅 3mm,从侧面看就仿佛浮在地面上。结
交流相互理解的合作成果。在这样的合作 构设计在反向做预应力,以避免形变。
中,结构不仅仅只是建筑实际落地的支 [5] 木村俊彦(1926—2009)
,日本著名的结构设计师。 参考文献
他 1950 年毕业于东大建筑系,同年进 入前川国男建
撑,更是建筑概念的本质体现。在日本独
筑事务所,工作两年后,深感建筑设计亟需结构设计 [1] 石上 纯也 .t project[J].PLOT08 JUNYA ISHIGAMI,2018
特的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发展历史滋养 辅助的他转入横山不学结构设计事务所,并于1964 (11):44.
下,不只是石上纯也和佐藤淳,很多建筑 年独立执业,成立木村俊彦结构设计工作室。在他的 [2] 石 上 纯 也 .K AIT 工 房 时 期 [J].PLOT08 JUNYA
职 业生涯初期,战 后的日本在现代建 筑设计上也处 ISHIGAMI,2018(11):26-29.
师与结构师的合作很多都是从方案阶段就
于探索阶段,即使 是前川国男这样的大师也深受建 [3] 佐 藤 淳 . 四 角 气 球 [J].PLOT08 JUNYA ISHIGAMI,
开始的,他们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让小 筑漏雨这样的苦恼,因此木村先生提出了“技术方针” 2018(11):32-35.
型建筑设计事务所百花齐放的同时,与之 (technical approach)主张,反对当时“设计为正, [4] 佐 藤 淳,石上 纯 也 .EXTREME NATURE[J].PLOT08
结构为反”的主流观点,认为结构应该与设计共同推 JUNYA ISHIGAMI,2018(11):36-43.
配合的小型结构设计事务所的发展也并驾
演,成为“合”,也就是和谐的建筑。为了实现自己的 [5] 佐 藤 淳,石 上 纯 也 . 大 学 多目的 广 场 [J].PLOT08
齐驱,薪火相传。石上先生和佐藤先生十 建筑设计抱负,他将理念应用与实践,与许多建筑大 JUNYA ISHIGAMI,2018(11):196-229.
余年间的默契合作固然离不开他们本身的 师一起合作过,如槙文彦、筱原一男、矶崎新、原广司、 [6] 佐藤淳 . 结构解析软件的说明 [M]. Jun Sato: Item
安藤忠雄等,并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师与建筑师 in Jun Sato Structural Engineers,2010:81.
优秀,但这种代代相承的合作意识才是他
的合作模式。并且,他还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结构设计
们最初遇见的原因,而这样的结果,正应 师,像是新谷真人、佐佐木睦朗、佐藤淳等,皆为当今
了木村俊彦先生当初所主张的建筑与结构 日本结构设计届的中坚力量。
[6] 谷之教堂,位于山东日照,2016 年开始设计,钢筋
的“合”

混凝土结构,目前处于施工阶段。 图片来源
[7] 荷 兰 迷 宫 公 园 游 客 中 心(Park Groot Vijversburg
[ 鸣谢:郭斌、林际远、卢晴 ]
Visitor Center),2017年建成。其结构特殊性源于以玻璃 图 1:作者自摄
墙面为竖向支撑结构,是一次国际合作的大胆的尝试。 图 2 ~图 6,图 8,图 18,图 19,图 21 ~图 25:石上 纯
[8] 屈曲问题:屈曲是工程计算中的一种失效模式,当 也建筑设计事务所
结构受压应力时便可能会发生。屈曲的特征是结构杆 图 10 ~图 11,图 14 ~图 16:佐藤淳结构设计事务所
件突然侧向形变并导致结构失稳。对于受压杆件,屈 图 17:左图,Marieke Kums;右图,佐藤淳结构设计事
注释 曲是最常见的失稳原因。 务所
[9] Extreme Nature(极致的自然)2008 年威尼斯双年 图 7、图 9:Jacqueline ter Haar
[1] T project,全 称“电气化住宅 项目”。项目开展于 展合作项目,钢结构玻璃温室。设计上希望支撑杆件极 图 12:Ste Murray
2005 年,是一个设定在东京府中市的私人住宅设计 细而消隐,所以结构上除了使用高强度钢材、调整柱网 图 13:Images George Rex
构想。该项目由东京电力公司策划发起,要求以“多样 合理性之外,还尝试使用温室墙面的玻璃作为辅助构 图 20:courtesy of nikissimo Inc.
化生活方式”为主题,做一个全电气化住宅设计提案, 件,来解决屈曲问题。最后达到的效果是,在长 3.4m、 图 26:新建筑社写真部 .住宅特集 .2017 年 6月号.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39

回应与敏感
——对柳亦春和张准关于建筑与结构的访谈
Being Responsive and Sensitive:An Interview with LIU Yichun and
ZHANG Zhun on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钱晨    QIAN Chen  柳亦春    LIU Yichun  张准    ZHANG Zhun

摘要:本文是对建筑师柳亦春和结构师张准的专访,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从介入时间、合作方式、互动过程等
方面探讨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合作;其次,从
“轻与薄”“结构的文化性”“拱形”
“新材料”等关键词出发探讨和作结构
建筑研究所的实践项目,具体阐述了建筑师与结构师之间“回应与敏感”的实践特点;最后,从观念的角度讨论了柳亦
春和张准对结构之于建筑意义的持续性思考,并对未来的结构建筑学的教育和实践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和作结构、柳亦春、张准、合作、结构建筑学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n interview with architect LIU Yichun and structural engineer ZHANG Zhun. I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mode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architects and structural engineers in terms of tim-
ing, means,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the projects of AND office, focusing on keywords such as
“lightness and thinness” “culture of structure”“arch-form”“new material”, and so on. It further elaborates on the prac-
tice of “response and sensitivity” between architects and structural engineers. The last section discusses LIU Yichun and
ZHANG Zhun’s persistent reflect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structure in architecture from a conceptual point of view and
puts forward a prospect for futur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Archi-Neering Design.

Keywords:AND office, LIU Yichun, ZHANG Zhun, Collaboration, Archi-Neering Design

前言 结构不只在通常意义上大空间或者超高层这类具
有结构挑战的项目中才会凸显出来,小规模的项
近年来,在建筑实践领域,人们的目光不再 目成了他们的试验田,他们认为在这样的实践条
作者:
钱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局限在明星建筑师身上,富有个性的建筑师和结 件下,更易于将结构和其他要素整合成一体化的
院博士候选人,东京工业大学访问
研究助理; 构师的卓越协作越来越受到瞩目。这其中不乏需 精巧结果。那么,柳亦春和张准的合作契机和历
柳亦春,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
要结构表现力的大空间建筑项目,如丹下健三和 程是怎样的?他们如何建立默契的合作模式?在
建筑师,执行合伙人,和作结构建
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同济大学建 坪井善胜在国立代代木体育场中的合作,桢文彦 持续的实践背后,又有哪些对于结构和建筑的思
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张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
和木村俊彦在东京体育馆中的合作等,一些小尺 考? 2020 年 9 月,带着上面的这些疑问,笔者
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和作结 度项目中的结构创意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意想不 来到了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对建筑师柳亦春和
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
到的结果,如库哈斯和巴尔蒙德合作完成的波尔 结构师张准进行了一次联合访谈(图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8421)。
多别墅。在中国,柳亦春和张准是探索建筑师和 时间 :2020 年 9 月 29 日
DOI: 10.12285/jzs.20210602006 结构师密切合作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实践中, 地点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040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结构设计,例如预应力、加固、异形钢构, 单位完成的。在项目设计的很前期,结构
虽然都有一些结构创新方面的潜力和特 师就要参与到建筑师的工作之中,在与建
征,但具体参与的项目并不是直接把结构 筑师共同进行的方案讨论中,结构师会现
和建筑产生深层关联作为目的,更多因为 场演算并告诉建筑师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或
建筑局部的特殊处理需要特别的结构来实 者比较合理的结构体系可以是什么,等等。
现。那天,看到柳老师的方案也是瞬间有 张 :第 一 次 与 柳 老 师 合 作 完 成 后,
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就像是之前看到的很 还没思考与建筑师之间沟通的那么多细
多国外经典项目,结构在项目里表达得很 节。 我 记 得 日 晖 港 步 行 桥 合 作 完 成 后,

图1:柳亦春和张准 特别。同时,这个项目恰好涉及加固、预 柳老师还跟我提过我在思考的方向上跟


应力这些熟悉的结构技术,当时就觉得要 大野博史还是有差距的,但当时我也没
一、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合作方式 是能利用掌握的结构技术把建筑完美实现 有完全理解。不过,经过那次合作了解
出来就太好了(图 2、图 3)
。 了他们的工作方式,如从哪个角度跟建
钱晨(以下简称钱):如果没记错的 筑师沟通,画一些草图或者简要计算进
话,你们的合作应该始于龙美术馆的结构 钱 :龙美术馆之后合作的是哪一件作 行方向性的判断,这套方法在与建筑师
设计,能谈谈当时的情况吗?或者,现在 品?是日晖港步行桥吗?好像日本的结构 沟通中非常有效,至于怎么对建筑做更
回想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什么? 师大野博史也参与了日晖港步行桥的结构 深一步的理解,其实是在后面好几年时
柳亦春(以下简称柳):合作龙美术 设计。日本结构师与建筑师的合作是什么 间里一点一点摸索积累的。
馆结构设计的时候,龙美术馆的建筑形态 样的?当时大野博史的工作,给你们带来 柳 :日晖港步行桥的设计主要考虑了
已经基本设计好了,根据我自己的设计经 最触动的方面是什么呢? 跟场地的关系,它连接了徐汇区和黄浦区
验,预测建筑的形态在结构上应该是合理 柳 :龙美术馆设计到一半时开始了日 的滨江步道。徐汇区一侧的道路比较宽阔,
的。在同结构师们讨论做法的时候,几乎 晖港步行桥的设计。那段时间我跟日本建 包括景观和道路的尺度都比较大,另一侧
所有的结构师们都觉得结构上力的合理性 筑师的交流比较多,也通过郭屹民老师了 黄浦区则是一个小尺度的公园,里面的路
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在应对当下的 解到日本的建筑师跟结构师的合作方法。 都是相对较窄的,并且考虑到人行动线,
结构抗震规范时却存在一些硬伤,抗震规 在龙美术馆设计的前后,我也一直在思考 黄浦区一侧做了分叉的处理,形成了一个
范要求结构的整体性,不允许存在独立悬 建筑师和结构师之间如何能够比较密切地 Y 字形的平面。我想通过 Y 形的三个点去
臂结构,结构师们还是建议去做一种“假” 合作。在设计日晖港步行桥的时候,我就 联系河两岸不同的标高,很明显这个 Y 形
的结构,比如采用钢结构,然后通过其他 有意地让郭老师把大野博史邀请过来一起 桥的形态不是从结构的角度,而是从建筑
材料包出伞拱的外形。 合作步行桥的设计,主要是想把日本的建 的角度产生的,它可以适应河两边不同的
偶然遇到张准,当时他一看我电脑里 筑师和结构师的合作模式以及工作方法带 尺度与标高。大野博史看到这个 Y 字形,
的图,我就感觉到了他的兴奋,他说这无 进来。通过合作我们了解了大野博史的日 马上就想到把这三个端点连起来,是拱形
非就是几个不同的伞状体之间的连接问 常工作状态,他说他一年大概同时手上可 的,那么如何把拱与分叉结合?我们立刻
题,如果通过类似阻尼器的方式去做连接, 以做 60 个项目,这让我们非常吃惊。他 讨论。我不想让起拱点太高,但是当拱比
就可以满足规范的要求。听张准讲完,感 的工作其实是一种咨询,有点像医生问诊。 较平的时候推力就比较大,因为上海的土
觉是挺轻松的,并不难。而且张准认为这 在日本,建筑的大部分施工图都是由施工 质软,打桩解决侧推力不是首选,大野博
个项目做完结构设计是可以写篇论文的。
我一下子就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不回避
可能面临的困难,并用积极应对的态度去
理解建筑师想要的。帮助建筑师寻找形态
和结构之间的吻合度以及更大范围的合理
性。第一次的聊天让我感受到了张准 的专
业敏感性和对专业的积极态度,
非常可贵。
张准(以下简称张):认识柳亦春老
师是通过带我的易发安 [1] 老师。那段时间
主要接触了一些相对特殊或者算是特种的 图 2:龙美术馆 图 3:龙美术馆中伞状体的连接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41

史建议通过拉索去拉,然而拉索若太低了 有意识地思考过怎样的方式更能发挥结构 张 :我觉得结构看似是回应建筑具体


下面的船就无法通行,于是就想是否可以 师的作用。总结下来基本的模式还是提问 的要求,但实际是建筑先抽象、结构再还
从一半的位置拉索,在一半处做拉索弯矩 和互动。在例园茶室的设计中,我把建筑 原回具体的结构方案。建筑的问题怎么设
就集中了,因此桥的断面形状就发生了变 的需求抽象为结构的需求,比如第一个要 置很重要,否则结构会束手束脚,变成被
化。 求能否实现一个横向材和竖向材都是同样 迫回答“行”或者“不行”的状态。柳老
桥的形态是在建筑师和结构师的讨论 尺寸的结构?这是基于抽象性的考虑,就 师的问题背后还隐藏了很多其他的要素,
过程中慢慢地形成的,而不是我先想好再 是做出忽视梁柱概念的结构。第二个要求 但是经过他过滤之后把建筑最核心的要求
交给结构师去验证的。开始我只想到要一 是如何可以将梁柱构件做到最细?这是为 加以抽象并保留下来。问题要求单一、没
个 Y 形桥去解决特别基本的功能性问题, 了加强茶室空间的内外透明性,这两点就 有过多限制,回答起来就有很高的自由度,
但是在结构介入了之后,突然出现了我想 成了“结构设计重要前提”
。接下来张准 我做具体还原时也可以给出更多的选项
要追求的感觉,比如因为中间拉索的出现, 提出的结构建议,肯定是在以上的条件下 来。做例园茶室设计时,我对柳老师隐藏
出现了三角形的桥体断面,Y 形的交接点 进行的。在花草亭设计中,我给结构的前 起来的含义并没有那么深的理解,只是围
或成为弯矩为零的点,可以变得很薄,于 提条件是 :上面的板要足够的薄,往外出 绕问题设法给出各种解决方案,但并不会
是在设计中从实用性上升到了更高层面的 挑要足够的远。这其实包含了我对建筑目 偏离建筑隐藏起来的背后含义。后来磨合
感觉性,轻盈的氛围就出现了。此时设计 的性的思考,如例园茶室中同样尺寸的横 时间长了,就能理解柳老师提出条件中暗
的概念就在我跟结构师的交互过程当中产 向和竖向构件,是想要去营造一种抽象的 含的一些建筑性的表达,这些理解对后续
生了。所以很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大家 空间构图,构件纤细到只有五六厘米,是 项目的判断还是很有帮助的。
以为形式是由建筑师来确定的,但事实上 想要在尺度上模糊建筑的构件和家具构件
有的时候形式是在互动中,在某一瞬间被 的差异,以达到一种暧昧的状态,我把这 钱 :建筑师和结构师的互动状态是否
捕捉到的(图 4、图 5)
。 种状态抽象成了结构设计条件交给了张 与对彼此专业的了解程度有关?刚才提到
准。张准可能会理解我的诉求,但是理解 大野博史,他是一个很懂建筑的结构师。
钱 :你们之间的合作,或者说是中国 与否影响不大,他要解决的是满足茶室中 但是反过来如果建筑师很懂结构,比如结
建筑师和结构师的合作,你们认为有什么 的横向竖向构件尺寸相同时,力学上又是 构师怎么设计,建筑师立刻就同意了,有
区别于日本或者瑞士的地方?可以从合作 合理的(图 6、图 7)
。 没有可能大概率往结构理性方向去,反而
的媒介上来谈谈吗,比如像瑞士基于图解
静力学,或是像日本基于简化了的手绘图,
中国的结构师电脑计算是非常厉害的。那
么,你们的交流媒介是基于什么?
张 :我觉得中国在计算分析方面确实
有一些优势,但就从早期项目配合角度来
说,有时候偏重计算也不一定有益,容易
在一开始就陷入很细节的计算,反而把从
模糊状态逐渐提炼的过程环节掠过了。一 图 4:日晖港桥和场地的 Y 字形关系 图 5:梁式方案与类拱方案的比较草图

直在研究计算细节,很容易变成和数据交
流而不是跟建筑师在交流。早期一些方向
性的把控,快速连续反馈比较重要,就是
你问我答,一轮一轮的快速交互,像是一
种进化,整个的过程中不一定每次都要
计算。

钱 :两位老师以什么方式沟通呢?是
以图示还是柳老师先提出一个抽象或者具
体的要求?
柳 :开始和张准的合作时,我的确是 图 6:例园茶室 图 7:例园茶室中尺寸均质的结构
042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抹杀了建筑设计天马行空的可能性。也许 作结构建筑研究所的成立也和一次展览有 合作方式分个类吗?或者说有哪几个印象


建筑师不是很懂结构也未必是坏事?是不 关,是日本结构师斋藤公男策展的“Archi- 深刻的特别的合作?
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结构师懂建筑是 Neering”
,翻译过来是“结构建筑学”
,这 张 :首先,这些有项目合作的建筑师,
好事,建筑师懂结构未必是好事”?或者 个展览由郭老师引进同济,展出了几乎所 本身就很关注结构,当然每一个建筑师对
说建筑师理解结构到什么程度会比较好? 有建筑跟结构结合特别密切、特别经典的 于结构的切入点会不太一样,这也正是很
两位老师怎么看 ? 建筑结构模型。 有意思的地方。跟不同的建筑师合作,一
柳 :我觉得相互懂肯定是好事,建筑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是一个几乎都是 开始可能比较生疏,但慢慢地能感觉到他
师更懂结构肯定不是坏事,只不过是建筑 结构师的机构,只有我是建筑师,郭老师 们对结构理解的定位,合作时也会往那个
师在很懂结构的情况下,如何去把握设计 算是建筑教师。我们能够一起探讨结构跟 方向上去靠。合作方式可能不太容易分类,
方向而不被束缚。对于建筑师来说,当然 建筑的关系,并且把结构作为一个比较重 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类型,最终的效果
知道对建筑来说更重要的是什么,结构在 要的要素来对待。通过微信公众号和一些 还是看项目需求。
其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和状态。有时 学术的活动来推动建筑师和结构师之间的 实践上也是希望结合每个建筑师的特
候建筑师的确会因为懂结构而产生一些自 交流与合作。当然这个“和作”和“合作” 点配合出能对应的不一样的结构。比如袁
然而然的思维,但从总体来说,我倒不认 是不太一样的,
“合”是一种动作,仅仅 烽老师关注数字化建造,配合的时候也同
为这是一种受限,因为我觉得结构是建筑 是把两个事并置,
“和”则更是一种美妙 样用参数化的方式沟通和理解,从头到尾
的一个基本问题,从某种程度上结构也可 的状态和结果,我们希望最后的结果不是 的全过程配合,可以让结构思路落在参数
以被理解为建筑,也许结构和建筑之间并 某一方占主导,
而是一个新的整体。
“和作” 化设计过程上,引发一些基于参数化的特
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比如一根柱子,它 的 英 文 名 是 AND(Archi-Neering Design)
, 别结构。刘珩老师的思维跳跃性比较强,
既是建筑也是结构。因此,如果每一次都 ,于是就起
“AND”的中文翻译就是“和” 结构回应也天马行空一些,相互碰撞出很
能够回到基本的要素或者概念去思考问 了这样的一个名字。我想通过我跟张准的 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题,对结构了解多少根本不是问题。 合作,带动研究所里面的结构师们,参与
张 :总的来说,我觉得建筑师还是要 到有建筑意识的结构设计的合作方式中, 钱 :日本有很多成对的建筑师和结构
懂结构,这是很重要的,与懂结构的建筑 再通过外部设计项目,带动更多的建筑与 师,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如丹下
师沟通,能感受到建筑师可以理解结构并 结构的互动合作。 健三和坪井善胜。他们曾说过一段话 :有
且回应背后隐藏的含义,反过来给结构一 的结构工程师是暴君,有的是仆人。暴君
些启发性的问题,而不是因为自己懂结构 钱 :什么时候开始除了你们两人,和 是技术主导的,非常追求结构合理性,因
去约束结构师的想法或者局限于结构因 作结构建筑研究所在外部又有很多项目的 手握技术而专横。还有一些结构工程师,
素。我想如果结构师懂一些建筑,建筑师 增长? 状态像是建筑师的仆人,竭力满足建筑师
也会有类似的感受。 张 :其实做完龙美术馆之后就开始了。 的要求,也许会仅仅通过计算来完成建筑
因为柳老师把结构这件事作为一个很重要 师要求的形态。丹下没有直接指明他们合
钱 :经过以上这些合作之后,两位老 的要素去讨论,很多人开始关注结构的重 作的状态,只是说坪井既不是暴君也不是
师就和郭屹民老师一起创立了和作结构建 要作用,某次柳老师在外面做完讲座告诉 仆人。请问你们可以用一对词来形容你们
筑研究所,这应该是中国的第一个建筑结 我,有观众问龙美术馆的结构工程师是谁。 的关系吗,比如“共鸣与偏差”
“偏离与
构结合的研究所。请问一下研究所成立的 接下来,柳老师就把我介绍给很多关注结 呼应”等。
初衷是什么?和作这个词,还有它的英文 构的建筑师,在这个时间点之后开始了广 柳:
我觉得用朋友比喻挺好的,
“和作”
名“AND”
,有什么含义? 泛的跟其他建筑师的合作。成立“和作” 也可以。或许,借用我最近的一次讲座的
柳 :成立“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是 以后,完成了我们刚开始做的几个小项目, 标题“回应与敏感”来概括我们的合作关
基于国内建筑师和结构师合作中的一些问 如花草亭、例园茶室等,并发表在公众号 系更为恰当。
题,希望通过个体的工作为行业带来一点 上,也让不少建筑师了解了我们。 在这个讲座中,我举了几个我所喜欢
积极的努力。在这里,结构和建筑是平 的结构状态的例子。一个是我在河北正定
行的,但是我们把结构放在了建筑的前 钱 :张准老师还跟很多著名的建筑师 看到的用于地质勘探的遮阳棚,用黑色的
面,是一个偏重于结构的建筑研究所。郭 合作过,如祝晓峰、刘宇扬、李立、王斌、 遮阳布结合场地中的树和石头组成的一个
屹民老师的博士论文也是写结构的,他对 华黎、刘珩、袁烽等。你觉得跟不同建筑 坡地上的覆盖,一边在树上拉了根绳子,
日本的建筑行业现状有着深入的了解。和 师的合作有什么差别吗?可以把跟他们的 中间支了一根树干,另一角用绳子拉着地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43

上的一块石头,防止被风刮走,这些高处 好的结构应该有的样子。在和张准的合作 正,轻与薄如果在项目中能直接对应肯定


和低处的场地要素被运用得特别好,是对 之中,时常也是类似的状态,我要在他的 会更好。但是两者的错位组合如果换取了
这个场地的一种敏感性的回应,这个结构 只言片语或者结构逻辑中,捕捉我想要的 其他价值或者意义,也很有意思。换取的
是独属于这个场地的,在其他地方可能就 东西,回应他的合理性(图 8、图 9)
。 价值是否“合理”非常重要,这个“合理”
不是这个形态了,我特别喜欢。第二个是 跟“存在即合理”还是有微妙的差别,并
浙江路桥的一座小桥,桥的组成构件巧妙 二、和作研究所的结构和建筑实践 不是所有的功能要求都实现了就是“合
地结合了木头和石头性能,前者受弯性能 理”
,那样会给人感觉比较牵强和消极。
较好,后者抗腐蚀和受压性能好,把材料 钱 :请两位老师用你们具体的实践项 柳 :另外一种我们比较赞同的合理,
的各种特性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这也 目来谈一谈“回应性和敏感性”这个状态。 是一种建筑和结构共生的状态,也就是说
是我觉得特别好的一个结构,也是一座特 在阅读你们的项目时,我观察到几个有趣 这种合理同时能激发出在其他方向上产生
别好的桥,它不能称之为计算特别完美的 的关键词,比如“轻与薄”
“结构的文化 的一种联系性。建筑这边的某一种合理也
结构,但它把各方面的要素整合得特别好, 性”
“拱形”
“新材料”等。那我们先从“轻 正好能够联系到结构的某处,它们共同地
呈现一种关系上的精确。 与薄”开始。花草亭(图 10、图 11)
、例 融合在一起。
受这两个案例的结构状态的启发,我 园茶室、边园、艺仓美术馆长廊都有一些 轻薄在我这里其实可能意味着两种不
用了“回应性与敏感性之间的结构”这个 很纤细的结构构件,但是轻薄也是站在结 同的概念。一个是基于我对建筑和结构的
标题来概括我的一些建筑设计中的结构处 构刚度对立面的,这算是柳老师给张准老 发展史的概括性梳理,我发现人类总是在
理。回应性(responsive)包含一种要负责 师出的难题吗?张准老师理解“轻与薄” 追求越来越轻的建造、越来越远的跨度,
任的态度,要回答问题,敏感性(sensitive) 也许和建筑师是不一样的,当“轻与薄” 包括越高的高度,包括各种极限,比如在
是要去捕捉到项目条件中潜在的要素,哪 作为一个建筑概念被转化成架构语言,也 比较低的高度下去寻找拱的最大跨度,同
些是可以被利用的东西,或是捕捉到这个 许就发生了某种转译。这种转译会反过来 时这个跨越的结构又要最薄。我觉得在所
材料在解决跨度和受力之外还意味着什 影响建筑师吗? 有的这些建筑创作或者某种趋向的发展过
么。在设计的个性的表达和对其他的更多 张 :其实我现在理解的轻薄应该是偏 程中,极限这件事是人们总想去挑战的事
要素去负责的态度之间,去寻找一个特别 感性的那种轻薄了。纯结构的自重轻虽然 情。特别是越来越轻、越来越薄的极限。
合理的合适的平衡,这就是我脑海里面最 重要,薄也可以仅依靠建筑手法做视觉修 我研究过几个穹顶,有万神庙,百花教堂,

图 8:敏感捕捉场地要素的遮阳棚 图 9:敏感回应材料特性的人行桥

图10:花草亭 图11:花草亭结构轴测图
044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福斯特设计的德国议会的穹顶,西泽立卫 只是单纯受技术的影响,关于“轻”和 是因为它这个墙很重,


“轻”是附着在很
的丰岛美术馆,还有富勒的充气穹顶,可 “重”,我觉得它们也对应着两种原始空间 重的墙上,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这
以看到建造的趋势就是在追求如何更薄、 的类型,一种是鸟窝,一种是山洞。这还 个张力是我想要的(图 12)

更轻、更远。在追求极限的过程中,它们 真和一个地区的建造文化史密切相关,比
获得了跟以往的建筑不同的建筑形式,我 如法国可能是梁柱体系的“鸟窝”型的, 钱 :接下来是“结构文化和建造文化”
认为这是形式来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有 意大利可能是墙与拱的“山洞”型的,这 这个话题,和作的很多项目在中国当下的
着某种技术的现代性特征的。 么说的确是和劳吉耶的原始棚屋或者古罗 建造状况下能够精确建成实属不易。你们
在追求这种建造的轻和薄的过程中, 马的拱有关,也许会有点牵强,但是回顾 有没有对哪一个项目的最终实现度不满意
我发现还有另外一种文学上的“轻”。伊 中国几千年的木构建筑史,的确也存在着 的,相比于最初的概念而言。台州美术馆
塔 洛· 卡 尔 维 诺(Italo Calvino,1923— 明显的“轻”的倾向。当代建筑因为不同 中有一部分裸露的结构,施工质量并不完
1985)和米兰· 昆德拉(Milan Kundera, 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变得更为多元,而 美,也许这种不完美不妨碍你们的表达,
1929—)都有过很重要的对于“轻”的 不同的项目也存在着功能以及所处场所的 也或许会妨碍。是否设计和建造文化间存
描写。在《新千年备忘录》里面卡尔维诺 不同,也会有不同氛围和所追求的建筑感 在了一个错位,请问你们怎么看?
提到的“轻”,是说要像鸟儿那样包含力 觉的差异。“轻”或者“重”应该有着它 柳 :首先台州当代美术馆选择了筒拱
量的轻,而不是羽毛的那种绝对的轻。还 的内在目的性。 的做法,多少是和龙美术馆相关的。做完
包括追求一种文化上的“轻”
,就是把文 龙美术馆之后,特别想继续延续一段关于
字的那些包袱和历史意义都扔掉,好像最 钱 :您曾经提到 :结构是一个文化审 混凝土结构覆盖下的空间。台州美术馆是
后都变成了只有文字没有别的,去追求意 美问题,您觉得在中国的建造文化里面实 一个大概 2000 多平方米的小建筑,主要
义的零度,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轻”。我 现“轻”与“薄”会更难吗?相比于以精 的设计概念是处理层与层之间的连续性的
觉得在追求极限的过程中,文学也好,建 致性作为建造文化的地域。 同时处理方向性。一个是面对场地东面的
筑也好,都是共通的。当我们追求建筑的 柳 :我觉得不难。因为现在我所理 山的方向,一个是面对南面广场的方向。
建造极限的时候,其实我们从某种程度上 解的“轻”
,已经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轻” 我想用一个线性的结构去强化不同的方向
说也在放弃传统的结构形式和传统建造, 和“薄”了,也不是一个技术性的,而是 性,当时就想到了连续拱的这个形式,这
比如皮埃尔·路易吉·奈尔维和罗伯特·马 一种策略性的。策略就是某种放松的做法, 个结构形式对于现有空间的跨度肯定不是
亚尔他们在做那些纯粹的混凝土拱的结构 你也可以理解成一种“轻”
。 最合理的,但很有趣,它不是单一层面的
形式时,其实已经把先在的文化剥离掉 当然这里面的确还是会有一种具体的 经济上或者结构概念上的合理性形式。它
了,所以在追求结构极致的过程中,也存 表达的,也就是说你最终要通过建筑的形 是一个单向跨度的、有点像单向密肋梁一
在一个“去文化”的过程,可以和文学的 式去表达你的意味。比如边园,的确也是 样的结构。筒拱可以视作是一种单向梁,
“去文化”的“轻”相类比,我感觉这种 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轻”的表达,一个纤 应该两端支撑,但是我们有意让边梁上翻
“轻”是一种当代性的表达。“像鸟儿那样 细的构架附着在一堵老的长墙上面,有点 了,就形成一种漂浮的效果,好像它是悬
轻,而不是羽毛”是法国诗人保尔·瓦雷 像一个树屋,只不过是它延展的很长而已。 挑的,而实际上它是上面吊着的,梁上翻
里(Paul Valery,1871—1945) 的 诗 句, 这堵老墙上面的钢板屋顶本身也不是很 之后加强了筒拱的方向性。我想用这种结
不同于羽毛的仅仅是重量上的“轻”,鸟 轻,但它呈现了一个“轻”的姿态。最后 构处理,也就是梁上翻所带来的结构上的
儿的轻是一种状态上的“轻”,鸟是有重 之所以我觉得它在那里特别的合适,或者 错觉,形成一种轻盈的感觉,把外面的山
量的,飞起来之后感觉没有重量了,看上 说我认为它达到了某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带入空间内部(图 13)

去很轻。

钱 :您会刻意回避“重”而表达“轻”
吗?我相信“轻”其实不是一个目的。
柳 :不会。“轻”是一个很重要的话
题,我观察到在建筑的发展史中有这样一
种倾向,我想知道其背后的根源。这里面
既有技术的因素,比如膜结构等新技术产
生时,建造上越来越轻。当然,建造也不 图12:边园中新老结构的轻重对比 图13:台州美术馆“漂浮”的筒拱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45

这样的建筑无论混凝土浇筑质量如 弯矩大,形式加厚抗弯,力学效率不高的 无非就是意味着某种方式上的形与力的吻


何,始终也都是可以完成的。我们当然还 地方挖空放置设备,最终有了“拱形”的 合,这就是一种单一形式产生的方式,那
是希望建造质量好一点,然而建造质量的 表达,可以说是空间、结构、设备一体化 么它就是一个结构体,不一定是个建筑体。
好和建筑的好也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这个 结果,从受力特征上,它其实不是拱的受 路易·康曾说从一个超凡的结构切出一块,
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出了很多施工上的问 力模式。台州美术馆也是,柳老师刚才提 求得一个空间,这成不了一个超凡的空
题,换了好几个施工单位,也发生了很多 的连续拱的空间,它其实是一个梁,上翻 间。金贝尔把拱沿中线切开,为什么?因
混凝土浇筑上的错误与不准确,还有因为 梁藏在里面,类比金贝尔美术馆,他们都 为康是想要光,它的主题是光,所以要从
局部的坍塌而发生的重新浇筑,结果在建 可以被称为伪装成拱的梁。能就这些拱的 拱的中间这条缝里面让光进来,一旦缝里
筑的外立面上呈现了非常丰富且无法预料 运用,谈谈你们对于形与力,或是结构真 面让光进来,拱就被打破了,就不是拱的
的肌理。我很喜欢这个建筑最后的状态, 实性的考虑吗? 受力了,所以拱就变成了两个简支梁,为
如果是色质划一的清水混凝土,反而不会 张 :我觉得结构真实性并没有一个严 了让梁成立,还做了特别的配筋。但是他
有现在这个生动的效果(图 14)
。 格的定义,一个建筑既然能够立在那里, 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是想过拱,因为这个拱
结构必然有它的传力路径得以实现,结构 是一个特别最原始的这样的一种庇护的空
钱 :因为它其实也是当地建造文化的 也就真实存在,起到支撑起建筑的作用了。 间,就是山洞、洞穴。所以这个时候的拱
一个反应。 问题是这种传力路径在设计过程中是如何 它是形式上的拱,或者说是建筑意义的拱,
柳 :对,可以这么说,最后的建筑很 编排的,这种编排为了表达什么。比如我 不是一个结构意义上的拱,而是金贝尔
台州,如果建的跟像龙美术馆一样那么 看到了一个拱,如果第一反应是要按拱受 的拱(图 15)

精致…… 力,通过结构找形使力与形精准对应,那 龙美术馆也有类似的情况。设计一开
这个设计就不用做了,或者算是做完了。 始的时候我们想的结构体是伞,都是独臂
钱 :那就是一个瑞士的房子…… 这样结构会偏向于“暴君”的那个方向, 的悬挑,最后出现了拱的形是因为两个独
柳 :可能吧,可能的确很瑞士。其实 完全依靠建筑师的协调和应对能力处理后 臂悬挑并在一起时出现的。刚开始的出发
我差点错过了现在的这个效果,这个建筑 续问题。我更希望了解选择拱是为了表达 点是想着在地下层柱子的基础上,平面上
混凝土浇筑的有些瑕疵,业主一直不敢告 什么,找到背后的原因,然后怎样左挪右 的墙可以自由地去布局,每一个自由布局
诉我,想偷偷地把外墙粉刷掉,幸好我及 闪将结构编排进去,回应那个为了做拱的 的墙都自己带有一个覆盖,然后通过组
时发现,留住了现在的效果。 背后原因,如果做拱的目的并非单纯展现 合覆盖整个空间。只不过在覆盖的过程
力学形式还原,那很可能最终编排出的结 当中,有的两块合并成了一个拱,有的
钱 :刚才提到了龙美术馆和台州美术 果不是“拱”甚至放弃“拱”
,但建筑和 是半拱,还有的是十字拱,所以各种情
馆,可以继续我们下一个话题,
“拱形”
。 结构双方依旧很满意。 况都有。这都是在编排的过程中出现的。
刚才您也提到想延续拱的这个想法,可能 柳 :张准刚刚提到一个特别好的词叫 我们后来把这个结构体叫作伞拱(Vault-
也不是故意为了做拱,但是在您这里,拱 编排。因为一提到编排,就意味着其实有 Umbrella),是因为根本上我们认为它还是
这种语言确实用了不止一次,但是这个拱 很多要素要去处理。如果说形与力的话, 一个伞,但是它又跟拱相关了,因而也产
又不是拱的受力方式。龙美术馆实际上的 它是单一性的,如果是编排的话它就可以 生了古典建筑的感觉,甚至很罗马的感
结构出发点是一个是剪力墙的结构,柱头 多义,还要把多种要素纳入进来。形与力 觉,但又不是古典建筑,反而正是很当代

图14:台州美术馆中分次浇筑留下的痕迹 图15:台州美术馆、龙美术馆和金贝尔美术馆中不同力学意义的拱形(柳亦春访谈时绘制的草图)
046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图16:独臂的“伞拱” 图17:
“伞拱”形成碎片化的覆盖

的建筑,因为很多意义都是碎片化的,那 文化好像又从没有建立完整,还要依附在 作中既可以看到对已经成功实现的材料和技


恰恰就是我想要的某种似是而非的结果 西方建筑文化的巨大根系里面。所以这个 术的沿用,比如说花草亭、例园茶室、边园
(图 16、图 17)。 时候就会产生身份焦虑、创作的焦虑。在 中都用了素钢板 + 反肋 + 实心钢立柱的结
所以我觉得结构跟意义之间,总是呈 这样一种关系中,我觉得如果能够把建筑 构系统,也会注意到一些对新材料的使用,
现着某种多义性,有时候也可以称之为意 创作放在一个跨文化的层面上,这种焦虑 比如说最近在柳老师的讲座中看到的后舍的
义的悬置。我觉得这两者是相伴而生的, 就被缓解。我做的设计是跨文化的,是所 屋顶,屋顶一开始想到了用聚合物砂浆建造,
因为悬置了,所以它才多义,如果不悬置 有文化都可以理解的,你们愿意看到什么 后来又在金山岭禅院项目中采用了碳纤维
它就指向一个意义,就是单一性的。所以 内容都可以。所以,我觉得跨文化可能是 数字化预制建造。请问在“屡试不爽”和
意义的悬置跟多义性这两样东西的出现, 中国当代建筑的一条出路。 “突破创新”中,你们是如何做选择的?张
可以让不同的人,根据他的生活经验去从 准老师从某种层面上说给人一个比较激进
不同的角度理解建筑,那就可以让建筑变 钱 :刚才我们谈的“轻”那个主题, 的结构师的印象,因为您敢于用一些别人
得更加的包容,可能指向一种跨文化的 这一系列关于“轻”的探索是不是您对 没用过的材料和做法。那么对于 3D 打印、
表达。 “树”
“鸟巢”的回应,而这边“拱”这个 PETG 等新技术、新材料,当结构性能、耐
延续性的探索其实是不同于西方文化的那 久性、防火性能等在现有规范中难以查到
钱 :龙美术馆的拱看起来有一种很异 种拱,而是对应“覆盖”
,对应“洞穴”
“穴 依据的时候您如何做判断?应用新技术的
样的感觉,这种氛围的公共空间在上海出 居”的一种拱。所以这两条线索其实对应 时候如何应对规范的阻力,相信其中应该
现是很特别的,但又不令人觉得是复刻了 着两种原始空间的类型,前者是轻的结构, 有一种规范和创新的拉锯战。
一个罗马的建筑,并不是那种带有文化意 后者是重的结构,都暗含着建造的文化。 张 :关于创新,某些技术有时只在作
义的拱。它的拱其实是从建造这个角度出 柳 :这也算是我对做跨文化意义的一 为建筑的结构语境下会觉得是创新,而在
发,生长出来的。 个认识。因为跨文化就意味着一种通感, 其他领域已经很成熟。印象很深的是,一
柳 :在当代的中国建筑创作里存在着 。就是所有
一种源隐喻(root-metaphor) 位做幕墙的前辈告诉我,幕墙的很多技术
很多的困惑,有很多的难题需要我们去面 的文化都可以理解的东西。我觉得鸟窝跟 最早都是从飞机制造那边沿用过来的,比
对。 一方面我们始终存在着一个西方的参 山洞是所有文化都可以理解的,因为所有 如密封胶技术还有铝合金,还有一些是原
照系,我们做的建筑好像都摆脱不了西方, 的人都明白这样的一种心理暗示——在洞 本军用的技术逐渐民用化了。其实我们现
我们会很留心国际建筑都发展到什么程度 穴里面是安全的。在经常洪水泛滥水的地 在建筑里面用的不少其他技术也类似,是
了,我们会在乎西方人的看法,但是西方 方,在树上面的鸟窝是安全的。这种原始 从其他行业跨越过来的,或者转换过来的。
人做建筑基本不会在乎你中国建筑怎么 空间是所有文化都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 所以有时候在建筑看来的新技术,并不是
样,会有这样的一种不对等。这个时候就 意味着一种回归,而是从原始的东西里面 完全没有标准可参考,而是可以从其他的
会带来一种包袱,一种文化上的包袱。既 去寻找未来。 行业里去借鉴。比如说像碳纤维,在航空
想要国际化,但是又不想国际化。如果国 航天里面用的已经很多,也有相应的一些
际化了,就有人担心是不是把自己的传统 钱 :接下来关于“新材料”这个话题, 设计方法。当然也不一定都是从很前沿的
建筑文化丢掉了。而我们自己的现代建筑 主要是对张准老师提出的问题。在你们的合 地方去取经,有时候也会往后看。比如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47

说像做后舍用的钢丝网聚合物砂浆,其实是农村 分侧向力的问题,柱子就可以做得很细,5 厘米
做水泥船的技术,只不过用了更好的砂浆。但这 就够了。于是我想要的要素就都有了 :内外两圈
种看似落后的技术能够免模板建造,对那个项目 柱子,曲面的薄屋顶,纤细的支撑,而基座正好
的具体限制有很好的回应,于是就采用了。其实 可以适应山里的地形,柱子变得有高有低,也就
并不是想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表达创新,是想把 随之地形化了。这种屋顶的做法虽然理论上可行,
不同的技术嫁接在一起,找到一种回应项目的新 但心里还不是很有把握,利用在北京鸟巢广场举
策略。 办的 House Vision 展览的机会,做了一个 1 ∶ 1
的实样,把山里的禅堂变成了一个可变的居住空
钱 :那请问柳老师,聚合物砂浆和碳纤维 间——后舍,用的就是聚合物砂浆这个结构。
这种特殊材料,是建筑师想到的吗?是怎样思 后舍的建造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屋顶精
考的? 度的问题,因为涂抹砂浆依赖于人的手工操作,
柳 :刚开始做金山岭禅院时,我想的基本上 屋顶厚薄不均,也带来屋顶重量的变化,大概率
不是运用什么材料等关于建造的问题,而是想着 是变得更重了,屋顶太重在风力作用下会发生晃
最好能够通过一种新的建造形式,去回应传统建 动。所以在山里的禅堂准备施工的时候,我突然
筑中的一些构成。那段时间正好在研究佛光寺, 觉得,如果想跟一个四千年的“舍”字的建造文
就想借鉴一下佛光寺的空间构成,比如从院子到 化形成一个更大的张力,应该用最新的技术建造,
台地再到高处的大殿的空间序列。金山岭的禅堂 也就是正在兴起的智能机器人预制建造技术。在
多少受到一点东大殿的启发,也是一个金厢斗底 工厂里的预制一定是精确的,无需担心山里现场
槽的平面,就是内侧外侧各一圈柱子这样的空间。 施工的人工精度问题。正好遇到了大界机器人智
在建筑形式上,想做一个没有任何参照的,看起 能建造企业的孟浩,觉得不妨试试用碳纤维建造
来不知如何做出来的屋顶,但是最后屋顶的曲面 这个屋顶。于是张准与大界共同研究了一个碳纤
还是带来一点传统建筑屋顶的联想。 维的屋顶结构,提出一个六边形组合的蜂窝结构
在屋顶的设计过程中,请张准过来看了一下 的方案(图 18、图 19)

结构上是否合理。他一看到屋顶的形状,就说没 张 :这是一个蜂窝镶嵌结构,蜂窝本身是内
问题。从受力上,只要让屋顶变成面内受力就可 外两层碳纤维,中间是 PU 硬质发泡聚氨酯的三
以了。他说这种受力方式就像绷紧的丝袜,捏住 明治结构,通过若干个六边形的板错位拼接,在
一个点往外拽一下,这个拉起来的表面就是面内 厂里留好连接件,现场基本只需要螺栓组装好,
受力的,再把拽点剪一个洞,就是正在设计的屋 再加一层封面的碳纤维,结构就完成了。
顶了。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到对应的建造方法。 柳 :预制建造的好处就是在工厂里面完全可
因为不想用膜结构,张准就想到用水泥船的做法, 以 1 ∶ 1 先搭好,确认没问题再拿到现场去拼装,
把钢板带按照测地线来布置,接着外铺钢丝网成 精确度是毫米级的,现场的施工周期也很快。这
面,采用喷射加涂抹聚合物砂浆,厚度上差不多 时预制化、机器人或者数字化建造的技术意义就
四五厘米就可以了。柱子内外两圈,可以解决部 呈现出来了。第一是精确 ;第二就是快速,工厂

图18:后舍 图19:后舍中的聚合物砂浆屋顶
048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预制的时间可以叠加在现场其他工序上 ; 要表达碳纤维,那不是我的目的。室内吊 提出一些对未来中国的建筑与结构设计的


第三,同样一个智能机器,当我输入的数 顶也是这样,预制建造比较理想的是金属 展望。读了柳老师的一些文字,可以看到
字信息的不同,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而 顶,但是无论何种色泽质感都需要分缝, 您对结构的思考,基本上和龙美术馆的是
不像从前的生产线如汽车流水线,一条线 这种效果不是我想要的。当时犹豫吊顶要 同步开始的。从 2011 年开始设计龙美术馆,
只能生产一种汽车。 不要放弃预制建造,采用先钉木条、接着 2013 年发表了《像鸟儿那样轻》
,2015 年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纠结了一段时 抹灰、再做金箔的通用方式,但是预制屋 写了《结构为何》
,最近的《结构的体现》

间,为什么呢?我想要的氛围是我已经想 顶和人工吊顶的嫁接也不是我想要的。经 还有讲座“回应性与敏感性之间的结构”

好的,但是碳纤维的材料能够提供的材料 过讨论,选用了预制玻璃纤维板,预制拼 能不能具体地谈一谈您是怎样开始对结构
氛围是有限的。我在想,是直接用碳纤维 装好之后,接缝可以用同质材料覆盖,表 的关注的?在关注这个话题之前您谈的更
材料表面作为建筑的外表面,还是做一个 面再做金箔,就可以实现一个没有分缝的 多的是抽象的空间,从抽象的形体到结构,
方案本身想要的外表面的质感呢?最后纠 更为整体的吊顶。最终,金山岭禅堂的屋 这种转变是如何产生的?您的结构观念总
结了半天,你猜我想要哪一种? 顶外面抹了一层涂层,里面抹了一层金箔, 体上有怎样的变化,有哪些关键词,重要
以完成我想要的空间氛围的表面质感,但 的时间节点和影响因素,和项目之间产生
钱 :肯定还是方案本身想要的质感。 是它的内核全都是纯数字化预制建造的 了怎样的关联?
柳 :对。因为最后需要做保温和防水。 (图 20~ 图 22)
。 柳:
《像鸟儿一样轻》这篇文章,来
首先做了一层全部的碳纤维的表面,一块 自于我对于建筑建造史中所存在的一种越
块碳纤维现场浸润,然后用防水接起来。 钱 :这里的数字化建造最后被遮盖让 来越“轻”的倾向与质量的关注,文末写
但分缝还是可见的,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朴 我想到了坂本老师的 House SA。结构师 道“轻盈因源于自身的力量而更具灵性”

素的连续表面的效果。最后决定还是在碳 金箱温春给他做了一个精巧的木结构,最 这的确也是我在龙美术馆的设计中想要做
纤维外表面加上涂层,使用碳纤维不一定 后全被坂本老师用吊顶遮蔽了,因为住宅 到的,
“轻”与结构密切相关。这篇文章
的“日常”这一概念是凌驾于结构表现之 的写作差不多也是和龙美术馆的设计是同
上的。 步的,的确也存在着某种文字与设计的相
柳 :是的。好多年之后金箱老师见到 互关照。龙美术馆之后,对于结构的思考
我,还跟我提这件事,他说今天还是有点 更加自觉了,最关键的一个收获是对结构
生气,漂亮的结构被盖住了。所以,结构 的意义的思考,也就是认识到结构既是技
上的新技术新材料本身并不是建筑的目 术的要素,也是空间的要素以及文化的或
的,是否刻意地表现出来,还是要看建筑 者说象征的要素。在建筑设计中,我们至
整体的诉求。 少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去理解结构,才能获
得更为完整的意义。
三、结构观念的变迁 龙美术馆设计前后,在我和日本建筑
师坂本一成、奥山信一的多次交流中,有
钱 :接下来是我们的最后一个环节, 一个关于“架构”的概念对我影响很大。
图 20:金山岭禅堂的碳纤维数字化建造 总结一下两位老师的结构观念的变迁,并 坂本一成认为,如果把结构放到建筑里面

图 21:由工厂预制装配的六边形碳纤维 图 22:最终连续性屋顶的整体氛围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49

去理解,一定要形成一个“架构”的概 关系,逐渐成了我持续思考的内容,于是 看郭老师的案例介绍又有了新的感觉,更


念,
因为“架构”等于“结构”加“场所”
。 才相继写了《结构为何》
《内在的结构与 多关注项目具体设计过程里对结构的综合
这种理解对于建筑设计有着特别的实用性 外在的风景》
《结构的体现》等文章。当 性思考,对于建筑师或者结构师作为个体
意义。建筑总是处于一个特定的场所里, 我在谈结构的时候,我想,我当然是在谈 进行关注的就相对少了。
需要去选择或者确定一种结构去跟场地、 建筑,也并非是建筑的结构,就是建筑本 再后来遇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冯仕达
地形发生关系,去跟你所要建造的建筑的 身,所以说是“结构的体现”
,其实说“建 老师,和他直接见面机会并不多,不过他
功能发生关系,这里既包含了对结构的理 筑的体现”
,也是一样的。总体来说,
《结 有一位在读博士研究生陈军到我们研究所
解,也包含着对功能的理解,以及对场地 构为何》是对结构之于建筑的意义的思考, 实习过一段时间,对我们的设计工作做了
的理解。这个综合的理解后的结果就是一 而《结构的体现》则着重于这些思考在我 一些梳理,看到第三方视角对我们设计的
个架构。当我们说这是一种综合的时候, 的具体设计中的表现。
“回应”与“敏感” 整理与挖掘,又引发了一些对于结构设计
它其实也是某种剔除。综合是一个创作的 则是我的实践中在客观条件和主观感知之 在价值观层面上的思考。虽然现在还没有
过程,因为综合了所有的要素,但为什么 间赋予结构的动作。 明确地梳理出来,但是设计中对于目的性
又说它是一种剔除呢?因为你必须要摆脱 以及工具性的区分,如何以结构师独特的
一种先入为主。比如说出于某种目的想要 钱 :接下来请问张准老师,2017 年的 力学背景去贯彻具体的建筑目的性,在两
做拱,或者是钢桁架,这些结构本身都是 时候问过您最喜欢的结构师是谁,当时您 者间编排出新的系统都是目前在关注的。
有着文化意味的,比如拱与罗马的关联、 的答案是卡拉特拉瓦,现在最喜欢的结构 也就是结构的介入,让柳老师刚才提到的
钢桁架与工业建筑的关联,这些文化意义, 师人选有变化吗?您认为比较好的结构在 架构,不是被结构选出来的,而是某些原
是携带在这些结构形式中的,但是我对于 建筑实践中介入的状态有变化吗?这几年 因和过程促成出来的。
这些结构形式的选择并非是要勾连罗马或 的实践对您的结构观念有什么影响?
者工业建筑,那么这就不应该是一个选择 张 :其实最关注卡拉特拉瓦还是在学 钱 :可不可以说,结构中非常理性而
的过程,而是一个剔除的过程,就是要摆 校的时候,那段时期接触的范围很有限, 且极致的技术性表达,已经不再是现在的
脱这些既有的文化意义,去创造新的意义, 他的作品很有视觉冲击力、很容易引起关 您获得成就感的点了。
然而结构又是有着自身的历史的,于是新 注。那时留给我深刻印象的还有仙台媒体 张 :如果这种极致有更丰富的深层原
的意义的创造,是需要依赖“架构”来完 中心,但当时还不知道佐佐木睦朗是项目 因,那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但不会刻意主
成的。这就是说,当我们在理解架构概念 结构师。系统性地对仙台媒体中心以及一 动追求这种极致,或许因为我参与的项目
的时候,既包含了对于意义的构建,也包 些日本建筑师产生关注是在工作后,对相 都是建筑师与结构师共同完成的,就像不
含了对于意义的去除,它在去除的过程当 关项目结构师的了解更多是认识了郭屹民 同基因的混合,不太可能一直在单一方向
中构建了新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这么说, 老师以后。第一次看到仙台媒体中心时就 上做极致表达。
当我们通过某种方式令架构的意义悬置的 感觉到一种全新的形式,那种轻透的感觉,
时候,它同时也产生了多义性,一种更多 还有束柱这种结构系统,都是课本里没见 钱 :刚才柳老师提到了同济实验班,
的意义。这时一个新的概念——“即物性” 到的,束柱把所有建筑结构问题都解决的 2012 年实验班开始了以结构为线索的一系
进入了我的视野。 很好,这种深刻印象其实就是建筑和结构 列的教学,比如你们共同参与的图书馆设
“即物性”概念在建筑中最早可追溯 良好配合的结果,但当时只是潜意识的共 计和近期张准老师参与的电竞中心设计。
于 19 世纪末的欧洲,是在欧洲的古典建 鸣。那时也关注很多结构创新的桥梁设计, 教学作为一种实践形式,对你们的结构思
筑向现代建筑的过渡时期产生的。它和穆 比如施莱希的很多作品。 考有影响吗,会促进你们的实践项目吗?
特修斯有关、和瓦格纳有关,和齐美尔有 真正打开思路是和柳老师以及郭老师 张准老师,您觉得跟学生去讨论结构跟和
关,和包豪斯、柯布西耶都有关,主要都 认识之后,看了郭老师介绍日本结构的好 建筑师讨论结构,会有策略上的差异吗?
是在讨论建筑如何符合恰当、实际、客观 多书才发现原来结构还可以这样做,可以 柳 :同济实验班教学关于结构这个主
的价值。筱原一男等日本建筑师在 1960- 呈现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读了郭老师的 题的设计课,我带了三年,张准也参与了
1970 年代重提“即物性”
,更将其引入和 博士论文,对结构的设计思路就开始一点 其中的结构指导和评图。这三年中,每一
“意义零度”相关的讨论中。我对于建筑 点偏向建筑语境了。那段时间也读了柳老 年的题目和题旨也略有一些变化。在教学
“即物性”的理解是和理解结构的意义密 师的文章,但当时对于“架构”
“即物性” 过程中,我发现不仅仅给学生带来了结构
切结合的,建筑作为一种结构物,是否可 还是一头雾水,这些是后来和柳老师项目 如何介入设计的方法,参与教学的老师,
以作为一种建筑本质的体现?技术与物的 配合中才一点点理解的,这时候再返回去 像祝晓峰、章明老师等,他们的实践,也
050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跟教学活动产生了密切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我所 说了一个词叫“抽象的肉感”
,颇有触动。这个词
带的那几届实验班的学生,有一些毕业后来到大 应该是翻译过来的,诗歌界用的,是保尔·瓦雷
舍工作,那个时候所教的东西,在工作中都能够 里讲象征性诗歌的时候用的一个词,讲述了如何
体现出来。 这个课程的宗旨是在设计中理解结构, 在诗歌中把思想知觉化,让思想、让抽象变成直觉。
不是具体的结构原理或者是计算,但是通过这个 我觉得结构也是一样,如果结构可以变成一个直
课程,学生们去上结构课时可能更知道学习的重 接性的东西,就像陶冶和段妮的“陶身体”舞蹈。
点是什么了。而我读书时对于结构课完全就是一 他们的舞蹈几乎是无主题的,都是各种身体所能
种机械式的学习。从我的学生们毕业后的实践中, 做到极限的动作,是接近于某种意义零度的舞蹈,
我能感受到非常明显的成效。 可以被称之为“抽象的肉感”
。这似乎是一个可以
张 :我希望同学们上过结构课,能更为宽泛 跨文化的东西,所有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理解,
的理解结构,发现结构的可能性,以后在解决具 因为它就是人的身体的一种动作,它的极限在哪
体问题时起到作用,多一种变通的想法。不过毕 里,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我觉得这是我
竟教学和实际操作还是有些差异,不会像真实项 很感兴趣的一种状态。
目关注那么多的因素,只能针对其中一两点给学
生建议,有时说的太深又会回到规范的层面,容 钱 :在今天的访谈之前,我总是反复地想去
易限制学生的思路。 理解“结构的文化性”这个词的含义,是不是在
另外参与教学对自己也有好处,就是学生的 您这里,
“结构的文化性”其实就是跨文化?
思维没有被固化,更面向未来。我自己也会主动 柳:
对。我刚才说的“生动”也是。这个“生动”
审视过往的想法,避免被约束,但还是回不到学 多少跟中国文化有关,它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文化
生的纯净状态,可以从无到有。所以教学中经常 符号,但又能被所有的文化理解。当我们说什么
会因为学生的奇妙想法对自己的过往认知产生解 样的形态是生动的,是必须在某个特定的场景里、
构与重构。有时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 在某个特定的位置上去具体理解的。那可能就是
好在那里,但是只要这个学习过程中能把结构作 特别唯一的属于特定的时间地点的建筑的生动性,
为一个设计的契机重视起来,长期而言总是有帮 或者说属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一种建筑的文化。
助的。 这种文化反而是跨文化的。

钱 :最后谈谈展望,两位老师觉得中国的建 钱 :张准老师您有什么想法?当斋藤公男的
造文化或者结构文化的未来应该是怎样的?精致 展览开始时,
“建筑结构一体化”这个词就进入我
化的建造也许不会是我们的特点。对未来的结构 们的视野,对于未来结构建筑学的发展,有没有
设计、建筑与结构的配合方式、结构建筑学的教 一些别的触动到你的类似概念?
育有什么展望? 张 :其实刚才听完柳老师的回答,觉得以
柳 :我觉得很难说中国的结构会不同于某种 后对自己的要求要更严格了。我理解结构对建
建造特征,比如你提到的精致性。我只会说自己 筑还是要有一种恰如其分。结构对建筑来说肯
想做怎样的一种建筑中的结构,或者就是怎样的 定是重要的,但这种重要,或者说从结构师的
一种建筑。
“生动”可能是一个对我来说越来越重 角度怎么来表达这种重要,我觉得应该是对于
要的词。 一个完成的建筑而言,如果改变它的结构系统
我觉得“生动”也许的确会产生一种特点, 会带来建筑气质的根本性改变,那么结构的重
有别于日本或者瑞士的精致建造文化。中国人对 要性就出现了。
于生命的理解,有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就是生动。 但是这个分寸的拿捏不是结构自己完成的,
这种生动意味着内在的一种巧妙,一种幻化,一 肯定是建筑通过某种方式对结构作出了暗示,结
种有生命力的、生生不息的感觉。当你能体会到 构才能成为建筑感受的一部分,真正融为一体后,
那种巧妙中饱含着内在的力量,就一定是能够感 如果对结构进行调整,将不仅对建筑,对结构的
染你的一种生动性。 工程性也会是一种损伤,或许我以后会往这个方
在李兴钢老师的展览的一次对话里,刘家琨 向去尝试。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51

对于教学,我感觉现在建筑教学对结 实践项目和教学活动。从 2017 年开始,


究、 上,还是方法上,都具有开创性的积极意
构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了,结构师也能够 国内出现了不少倡导结构与建筑一体化的 义 ;他们的合作成果,也已对中国当代建
参与到建筑系的专业教学中来。虽然结构 声音,这种密切合作不止在柳亦春和张准 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或许,正是这
教学也在关注建筑,但语境还是有些许差 之间,也在张准和其他建筑师之间,积极 种对于技术和文化的不懈思考,建立了抽
异,如果更多建筑师去参与结构的教学, 地与建筑师紧密交流并关注结构与建筑文 象概念和力学合理之间的桥梁,促成了建
在结构系的教育中起到作用会更好。这样 化的结构师也越来越多。 筑师和结构师之间的互相理解,在一次次
业界对于结构建筑关系的认识在未来才能 “回应与敏感”是现阶段柳亦春和张 交流与互动之中,敏锐地捕捉到彼此的
够更清晰,这些认识在两个专业内部都形 准对他们实践特点的总结。除了第一次合 意图。
成规模才能对中国整体的建筑设计起到长 作的龙美术馆,可以看到大部分合作作品
远的作用。只集中在建筑师内部或者极少 中建筑的形都不是先置的,对于结构的某 [ 感谢孟凡清、易锦球同学在访谈中的摄影、摄像等协
助工作,以及张文易在录音整理工作中作出的贡献。]
的结构师中还是不够的。 种概念和预设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建筑最终
柳 :在实践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明显 的建成效果和体验中去,从而赋予有意识
的变化。比如说李兴钢一直跟他们院的任 的思考结构技术才能够获得的设计品质。
庆英总工程师长期合作,庄慎和源规建筑 他们的合作既不同于建筑师提出常见的结
注释
结构事务所的张业巍合作的比较多,来找 构选型,
结构师在此基础上优化拓展的“被
张准合作的建筑师则是越来越多,的确是 动配合”模式 ;也不同于结构师竭力配合 [1] 易发安,是柳亦春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
作时经常合作的结构师,也是张准的师兄,他们都是
出现了结构与建筑一体化或者说是建筑与 建筑师完成惊人效果的“技术善后”模式。
同济设计院结构总工程师巢斯的学生。
结构更为紧密的合作倾向。还有一些不错 柳亦春和张准对彼此专业的丰富积累,使
的公众号,如 iStructure,他们是上海华东 设计过程中的互动更加默契,也赋予了设
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四位年轻的结构师业余 计结果一种均衡的潜质。
主理的,也在有意识地研究和传播结构的 在柳亦春和张准的作品中,还可以阅 参考文献
文化,由此介入对建筑的理解。近几年不 读到技术和文化的两条线索。一系列结构
仅大型设计院,中国工程院也在推动“结 [1] 柳亦春 . 结构为何 ?[J]. 建筑师,2015(2):43-50.
构件轻、薄、纤细的项目体现了对技术极
[2] 柳亦春 . 像鸟儿那样轻——从石上纯也设计的桌
构成就建筑之美”这样的主题论坛,甚至 致的追求,同时指向“树”
“鸟窝”这些 子说起 [J]. 建筑技艺,2013(02):36-45.
让建筑师和结构师同台对讲。我觉得这样 原始空间类型。另一个系列是与这些“轻” [3] 柳亦春 . 结构的体现 一段思考与实践的侧面概述

的意识和努力越来越多。这是中国建筑的 相对的空间或建造类型,典型的表现是从 [J]. 时代建筑,2020,173(03):36-41.


[4] 陈军,张准 . 四个结构设计案例的回顾——张准访
技术现代性重要的一部分。 结构逻辑出发的异化了西方古典意义的拱
谈 [J]. 建筑技艺,2020(08):64-73.
形,
源于“洞穴”
“穴居”这种原始空间类型。 [5] 叶静贤,钱晨 . 理论·实践·教育:结构建筑学十人
谈 [J]. 建筑学报,2017,583(04):1-11.
后记 柳亦春和张准采用能够追溯到原始空间的
[6] 斋藤公男. 空间·建筑·新物语 [M] . 北京:中国建
结构形式,把所有文化都可以理解的“跨
筑工业出版社,2017:198.
纵观柳亦春和张准的十年合作,可以 文化”作为当代中国建筑应对国际语境的 Yukio Lippit,
[7] Seng Kuan, Japan,
Kunst;Architektur,
等.

看到几个重要的阶段。合作的开始是 2011 一种答案。对于新材料新技术,他们是乐 Kenzo Tange:Architecture for the World[M]. Lars


Müller Publishers,Zürich,2012:103-125.
年的龙美术馆,首次尝试了结构师在方案 观的,碳纤维数字化建造的采用,可以看
[8] 伊塔洛·卡尔维诺 .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M]. 译林
早期介入互动、并作用于建筑形态的合作 到高技术如何恰当地服务于具体的建造条 出版社,2009.

模式雏形 ;接下来,从日本结构师和建筑 件 ;同时他们也不迷信于新技术,钢丝网


师的合作方法中主动反思国内两个专业间 水泥船这一低技建造方式的选择,可以看
的合作,尝试打破国内绝大多数项目中结 出他们对于历史中建造文化的理解与活
构仅仅承担后期计算和配合的被动现状, 用,回溯与展望,交织成他们独特的对于 图片来源

给建筑设计带来更丰富的可能性 ;2016 结构的文化性的阐释。


图 1 ~ 图 19,图 22:由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年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成立,多维度地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柳亦春和张准的尝 图 20、图 21:由 大界机器人 RoboticPlus.Ai 提供
开了一系列把结构作为重要因素的理论研 试在中国建筑结构合作现状中无论是模式
052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结构设计与可塑性空间
——对 BRUTHER 建筑事务所的访谈
Structural Design and Malleable Spaces:An Interview with BRUTHER

[ 德 ] 马里奥·林克
文    Written by Mario RINKE Alexandre THERIOT
[ 法 ] 亚历山大·特里奥特
陈融升 译    Translated by CHEN Rongsheng
王帅中  曹婷 校    Proofread by WANG Shuaizhong  CAO Ting

摘要:法国建筑事务所 BRUTHER 对建筑的觉察超越了客户或当下使用者的视角。在过去几年中,他们研究出了一套


复杂的设计方法去围绕结构生成建筑概念:独特的架构式的创作方式,给予并控制空间。考虑到未来的功能变化,他
们的项目主张创造一种开放的基础设施,以适应周边环境的丰富可能性及广泛的功能延展性。在这次采访中,亚历山
大·特里奥特阐述了他们对设计的方法、结构的角色,以及建筑学科未来面临的挑战等看法。

关键词:结构、可塑性、可持续性、空间趣味、社会性

Abstract:The French architecture office Bruther sees their buildings beyond the client or current users. Over the
last years, they developed a complex research and design method to develop an architectural concept around the
structure: a characteristic framework making, allowing and controlling space. Considering a program change in
the future, their projects stand for open infrastructures that fit an abundance of context possibilities and a wide
malleability of uses. In this interview, Alexandre Theriot lays out their view on their approach, the role of the struc-
ture and future challenges of the discipline.

Keywords:Structures, Malleable, Sustainable, Playful space, Social

一、BRUTHER 建筑事务所 得微妙平衡,从未来的角度思考建筑功能,通过


设计开放的框架实现应对环境和用途的丰富可能
BRUTHER 事务所由斯蒂芬妮·布胡(Stéphanie 性(an abundance of context possibilities and a wide
Bru,1973—)和亚历山大·特里奥特(Alexandre malleability of uses)
。他们的建筑并非基于单纯的
Theriot,1972—)于 2007 年创立(图 1)
,凭借 极简主义信仰,但显而易见地是在追求一种裸露
作者:
[德 ]马里奥·林克(Mario RINKE), 其高质量的作品,事务所迅速崛起并引起国际建 ,或者说是一种“朴素”的状态,以
性(nudity)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建筑系教授;
[法 ]亚历山大·特里奥特(Alexandre
筑界关注,成为当今法国乃至全欧洲最有潜力的
THERIOT),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 年轻事务所之一。二人均于 1999 年毕业,并在
筑系教授,BRUTHER主持建筑师。
译者: 法国建筑师雅克· 费里尔(Jacques Ferrier)的事
陈融升,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
务所工作至 2006 年,随后两人在长达 6 个月的
系硕士,大界机器人建筑事业部。
校者: 日本之行后深受启发,于 2007 年决定合伙成立
王帅中,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
技术系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候选人,
自己的事务所。
研究助理。 BRUTHER 事务所的建筑作品试图在形式与策
曹婷,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系
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后;阿尔托大学 略(strategy and form)
、 严 谨 与 自 由(rigor and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客座科研员。
、特殊与普适(specific and generic)
freedom) 、即
DOI: 10.12285/jzs.20210602005 刻性与延展性(immediacy and evolutivity)之间取 图1:斯蒂芬妮·布胡和亚历山大·特里奥特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53

积极的姿态加入 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后 赛阶段直至实际建造都贯穿其中。会有 在它的主要空间,即最初位于上层的马戏


兴起于法国的拯救现代主义遗产的思潮 : 各种因素引导我们将结构纳入设计过程。 艺术室中,结构处于显性的存在状态。但
反对资本驱动下建筑中的铺张浪费,并力 我们认为,结构不应该仅仅解决重力问 同时,我们希望人们不要把它看作是空间
主使现代主义回到最初的社会意义中。他 题,也不仅是一个承载建筑其他部分的装 的主要特征,而是把它看作建筑品质的一
们善于使用亚光金属板、素混凝土、聚碳 置。从事结构设计使我们有机会提升建筑 种必然结果。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酸酯等廉价的工业材料,在有限的预算下 内部的体验。基本上,在设计具有可塑性 才找到最终的结构形式,它在建筑所处的
简化设计语言,却显示出鲜明的空间特质 (malleable)的空间时,结构也是非常基本 特定城市环境中诞生,且契合混凝土构架
与个人风格。同时,在他们的作品中,结 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我们经常需要想办 的美学。我们只想强调,最终结构中不同
构常常以一种隐秘而戏剧的身份存在,创 法使结构消失,以便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 寻常的梁、柱出于各种因素,但并非对比
造出灵活而又富有诗意的空间。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矛盾。在我们的项目中, 例或形状的追求……我们确信,正是由于
事务所的代表作包括法国卡昂的新 结构具有表现力,但同时,我们更多的关 设计过程的真实性,建筑空间得以运转良
一 代 研 究 中 心(New Generation Research 注点还是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建筑,结构只 好,因此我们才在其中看到如此丰富的生
、法国利梅伊 - 布雷瓦讷(Limeil-
Center) 是其中一个基础条件。 活、能量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
Brévannes) 的 50 单 元 住 宅(50 Housing 林克 :您在特定建筑物中框定承重结
Units)
、 巴 黎 的 研 究 员 之 家(Residence 构角色的方式超越了大多流行的建筑惯 译者注 :巴黎社区文化和体育中心
for Researchers) 和 社 区 文 化 和 体 育 中 心 例。虽然重力的表达是建造过程,材料或 建于 2014 年。项目位于巴黎圣布莱斯区,
(Cultural and Sports Centre)等。 轻盈及所追求的隐蔽性的主旨,但结构也 是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项目地
有助于建筑、空间体验或光和物质氛围的 块位于其中一处城市广场,四周被建于 20
二、结构在建筑中的作用 叙述。您把它作为更多意义的载体,您将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的多层建筑群环绕。
眼前和未来的功能及可能性投射到结构 在这样的基地环境中,开放性和公共性显
马里奥· 林克(以下简称林克):您 上,即建筑的永久部分,而它们又带来了 得尤为珍贵,因此,在 BRUTHER 的方
的建筑似乎总是乐于去促成某一场所。一 新的叙事方式。 案中,该中心被设计成一个紧凑的建筑,
切简单又非常准确。家具同立面细部一样 特里奥特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 将广场四周空出,以节省用地。文化中心
考究。在这种简洁里,您给您建筑的结构, 作为建筑师,我们工作的首要目标是使人 的功能在垂直方向上排布,建筑师根据不
或者说骨架,赋予了很多意义。那您如何 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在我们的作品 同功能为它们划分透明度,从而使建筑适
理解结构在建筑中的角色? 中,结构可能会被视作设计的起点,一种 应不同需求。建筑戏剧性的结构、外露的
亚历山大·特里奥特(以下简称特里 深远定义空间的工具。基于这个出发点, 三角状钢筋混凝土柱,促成了内部无柱、
奥特):我认为建筑与结构并非截然不同 我们试图将结构与功能结合,去想象与结 自由的空间,并能轻松适应不同使用情境。
的两个领域,而是隶属于同一领域。建筑 构共存的生活方式。我们在巴黎设计的 而通透的底层空间则成为原本广场的一部
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我 社区文化和体育中心(Cultural and Sports 分和新的聚集场所,实现了从户外到室内
们所有的项目都以结构为重点开展,从竞 Centre,图 2)可以很好地阐释这个想法。 的无缝过渡,亦增加了广场的公共性。也

(Culfural and Sports Centre),巴黎,法国


图2-1:社区文化和体育中心
054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因其诸多特质,该中心成为街区中的新的 皮)和结构,因此我们会知道手上工作的 在这个意义上是重要的。我们会尝试去建


吸引点。 种类和本质。我们会尝试以特定的情景、 造容器,让我们设计的空间功能最大化。
表达和物质性(materiality)给每个部分特 林克 :这与战后的一般空间安排很相
三、设计过程中的反思与质疑 ,然后,我们试图将
定的特征(identity) 似。但您追求的是有更大的功能容量、定
各个部分结合。这是一种通用方法,但同 义明确的特定空间。为什么建造容器对你
林克 :这样一来,结构就成了建筑和 时我们也用它来创造特定的体验。我们也 们来说很重要?
周围城市肌理及建筑内部空间的媒介。它 想找到最明显的结构方案,我们不在乎是 特里奥特 :我们试图建造容器而不是
是对规模的概念及其时效性的质疑和平 用混凝土还是钢结构。除此以外,生产环 建筑——能够容纳多种用途的构筑物。因
衡。如果一个社区发生了变化,它可能会 境对生产过程也很重要。当今的法国,资 此我们喜欢称我们的项目为 " 建筑机器 "
要求并赋予建筑新的东西,反之亦然,环 金预算不足是普遍情况,通常这是约束我 ('batiments-machine')
,可以理解为适应性
境、生活和人,都会不断地被建筑及其变 们设计方向和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我们 强和高效的建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
化过程所塑造。不过在我看来,很多社会 的目标是找到价格合适的设计,当我们找 个目标,是一种我们希望实现的建筑性能。
和基础设施的纠葛并不是给定的设计任务 到最便宜的选择,我们的工作就是用一种 我们显然不只是建造简单的容器,但我们
书所真正要求的,客户也不一定会关注这 对应的、一致的、聪明的方式将它放到我 喜欢比较,喜欢考虑经济层面的问题,喜
些。你会如何描述你的设计过程,以体现 们的项目中。 欢简约和多功能的容器。这么说吧,我们
这样一个复杂的策略? 林克 :在你们的设计过程中,权衡环 的建筑是复杂的容器!
特里奥特 :我们会参加很多竞赛,我 境、客户的立场和看到建筑中的人似乎是
们选择以这种方式获得项目。竞赛结束时, 推动项目成形的驱动力。即在不同场景的 四、创造场所并塑造其可变性
我们总是能明确定义我们的提案。如果我 模拟中,找到显而易见的、性价比最高的
们获胜,接下来的所有研究都是为努力实 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我很想知道你是 林克 :灵活性概念的研究者,如佰纳
现竞赛阶段确立的目标。每一次在一个项 如何把握这些场景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 德· 卢本(Bernard Leupen)
,说了三类可
目最开始的时候,面对仍是一张白纸的设 适配(find each other)的呢? 改变性,分别是可变更性、可扩展性和多
计,我们都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们常 特里奥特 :就用途而言,结构在很大 。所有这些都体现
方相关性(polyvalence)
常会有很多疑问。我们会试图保持质疑, 。
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要应对的背景(context) 在容器的概念中。但是,在这种对可改变
因为这会帮助我们在设计中保持思维的活 在设计过程中,功能(program)变得不 性的强烈推崇之外,还有永久性的概念,
跃。当我们推进项目时,会将建筑物的不 那么紧要。我们试图去中性化(neutralize) 即保持建筑的某些部分,甚至在新的使用
同部分拆分 :立面(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表 这个维度,我认为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者占据了整个或部分建筑,并带来了新的
生活需求和想法之后。有时候,这些概念,
永久和不断变化的概念,似乎破坏了我们
对安顿的理解,就像人们想到构成主义
(constructivism)或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
时的不适感一样。成长和变化的概念与不
安的无地自容的焦虑紧密相连。我在想,
变化的概念是如何真正与人们联系在一
起的?
特里奥特 :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
几天前,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有一个
非常有趣的讲座,安妮· 拉卡通(Anne
、马克·安吉里尔(Marc Angélil)
Lacaton)
和弗朗西斯·凯瑞(Francis Kéré)等都在场。
他们谈论的是他们在实践中的类同,更具
体地说,是谈论非洲及他们个人与非洲的

Longitudinal section 关系。这真的很有趣,因为在整个讲座中,


图2-2:社区文化和体育中心,剖面 他们并没有真正谈论建筑,而是共同生活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55

的意义,公共空间,日常生活。所有的图 的背景中都是最好的。相反,如果我们往 似乎您也很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样的空


纸,所有的模型、细节,所有东西都产生 回看,建筑师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去思考 间。您对于材料的选择,您作品中怪异的
于我们的日常实践,这些当然的确很重要, 如何为特定的用途设计特定的空间。这在 细节,以及我在您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大厅
但是目的是什么?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人们 某种意义上是功能主义,这样也没什么问 或壁龛中行走时感受到的场景感似乎更能
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这种生活空间的概 题。有时候,没办法做到用各种不同的方 说明这一点。很容易想象人们在这个场景
念真的很重要。 式去处理某些情况。例如,设计某个特定 中的样子,但在完全空置的情景下也可以
林克 :正是建筑创造的条件,以及 的实验室,设计者就必须应对某些特定的 成立。
建筑的变化和其功能的可能性创造了建 数据、要求和设备。但同时,由于他们的 特里奥特 :项目只是一种原型,它包
(It is the condition they
筑 中 新 的 空 间。 需求会发生变化设计者也理解人们会想要 含着许多在不同方面的实验。从这个意义
are bringing in and what is changing with 重新组织空间。因此结构能为此提供相应 上说,这是一种体验。人与建筑的关系也
a building and its possibilities of using it, 的条件。 是一种体验。我们对空间并不特别感兴趣,
making new spaces in it and with it.)这种社 林克 :由于功能对可用空间的特定结 它某种意义上只是最后的结果。我们不期
会性的、人类学的能量可能与建筑建造中 构提出了要求,因此,广义的结构可以实 望任何特定的体验。最好的空间也许是,
日益紧迫有限的资源有关。在您建筑长寿 现更多的用途。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但 在其中你不必思考太多关于空间的事情,
方法中,您是否看到了可拥抱几代用户的 当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想象未来变化时,可 你只是感觉很好,只觉得光线正好,诸如
可持续发展理念? 以拓宽我们对方案的理解。这将是建筑学 此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到中性这
特里奥特 :可持续性和建筑容器的 中一个不可动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个词。我们希望,我们能加强结构与空间
概 念 真 的 有 很 大 的 关 系(There is a really 特里奥特 :即使有可能预测未来 10 体验的联系,或是空间的使用方式,因为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this topic)
。但它更 年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我们也不可能预 结构使空间可以容纳不同的功能,但同时
多的是关于如何省钱,如何节省材料。我 测更遥远的未来,即使是未来 20 年内, 结构也保持沉默(图 3)

们并不都痴迷于光伏板和这类小装置。当 我们也无从得知将会发生什么。所以在我
然,可持续性非常重要。每个项目都有经 们看来,从这个意义上空间的灵活性真的 译者注:
新一代研究中心建于 2015 年。
济条件作为前提,如果你能设计 10 厘米 因为我不想只为未来 10 年去建造。
很重要, 它位于卡昂半岛充满活力的城市更新中心
的梁,你就不能说," 我想它 20 厘米厚 "。 这是我们对可持续性的思考。这是我们的 区,这里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创新是
在我们所做的所有项目中,资金,方式及 责任。在项目的所有阶段中,我们始终贯 这里的规则。场地紧邻着个性鲜明的大型
方法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事实上我们认为 彻这一想法。 独立建筑,BRUTHER 认为新的研究中心
在全球范围内这都是当务之急。也就是说, 无需顺从环境或仅仅呈现一种自我保护性
在建筑物的世界显然所有事情都取决于建 五、对建筑生命周期的失控 的姿态,而必须具备一种征服的态度。紧
筑所在的特定语境。显然,卡昂(Caen) 凑的体块彰显了它的个性,使其成为该地
的条件与巴黎(Paris)是不一样的。因此, 林克 :即使在您的项目中我们可以感 区新的地标。为了保证景观的连续性和体
我们必须确切地知道每个系统在每个特定 ,但
受到一种强烈的模糊性(ambiguity) 现对周边街区的尊重,建筑体块间略微转

图 3-1:新一代研究中心(New Generafion Research Cenfer),卡昂,法国


056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动,与环境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三个面积 4)项目中,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地面层 六、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形式


为 520 平方米、高 6 米的立方体漂浮在地 是钢结构,因为我们想要更纤细的柱子。
面上,由一个宽阔的开放式电梯连接,逐 而在上部,是一个简单的混凝土结构。在 林克 :在您的建筑中,不同部分的组
步将地面和屋顶联系起来。位于外围的服 这个项目特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设计 合看起来是如此充满趣味。这些细节和布
务空间,完全将内部功能空间释放。不同 一些小型公寓。那么第一个问题便是,如 置设定了一个基调,在一个也许相当受控
空间在同一围护结构内叠加,独立运作, 何在小型公寓中创造条件以满足当下住宅 的环境中的某种动态。而同时人们也可以
形成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就像一把瑞士军 语境下的种种需求。然后我们想,
“好吧, 很容易地与之联系起来,因为这些细节会
刀,建筑在合理、高效的紧凑体量中保证 但也许 10 年后人们的需求就变成了想要 产生共鸣,并可能会刺激进一步的活动。
了多种功能的发挥。 更大的户型”。但同时,人们那时还是会 对我来说,这是种谨慎的平衡,既直截了
感觉到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活在空间 当地安排了标准化元素,又设计出与众不
林克 :我觉得中性的概念很难捉摸。 当中。 同的特殊性,它反映了您设计过程中的构
一个东西越是追求中性,就越有可能失 架和设定,使空间和人联系起来。
去其身份和坐标。我认为您的建筑,尤 译 者 注 :研 究 员 之 家 建 于 2017 年。 特里奥特 :当然,总会有一些条件约
其是卡昂的研究中心,它既是开放、灵 该项目位于宏伟的巴黎大学城公园南侧, 束我们的工作,我们会问自己一个残酷的
活以及克制的,但同时也充满个性、明 巴黎最美的现代建筑群之中。因地块边缘 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与这些限制条件做游
确甚至略微有些古怪。关于这个建筑的 存在的环形道路,BRUTHER 为其设计 戏?这是一种个人态度吧。举例来说,站
(There are so
各种观点和视角不一而足。 了若干保护装置,包括通透的夹层地下室 在理性的立场,考虑的就是类似两根梁如
many perspectives and situations coming in 入口层,以及高性能的隔音幕墙。此外, 何相交的问题。但是,如果其中一根梁稍
here)。那么您如何设计不同功能的特定 由于地块面积较小,建筑体量被设计得十 微改变位置,就完全是另一种局面。这件
建筑呢? 分紧凑。尽管场地有诸多限制,建筑却并 事没多么复杂。可能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原
特里奥特 :我们必须要接受,我们用 没有受制于周边环境而采用自我保护式的 因。我喜欢“好玩”这个词。当然,建筑
模型和图纸设计出的这个物体,在某个时 立场,且得益于建筑师的巧妙处理,该建 是非常严肃的,但同时,通过摆弄这些材
刻会变成另一个不同的物体。在设计过程 筑甚至给人一种开放的印象。在这一项目 料你也可以创造不同的情景。我们的每个
中,我们以非常抽象的方式定义一些规 中,BRUTHER 对材料和色彩的运用也 项目,出于特定原因,都有一种特定的方
则。我们的重点不太在于这一过程将产生 堪称精妙 :东西立面上模数化的玻璃幕 法。归根结底,这其实是很主观的——有
什么结果。在这个抽象的过程中,我们必 墙,让人感受到庄严 ;而南侧临街面大面 时我们喜欢用钢,有时不喜欢。建筑并没
须处理一些非常技术性的问题 :空间分割 积的金属波纹板,则使得建筑获得一种安 那么理性。我们定义一个装置,然后这个
墙如何与梁接触,就像这样简单的事情。 静的特质 ;体量感十足的淡绿色旋转楼 装置必须能够适应变化,但与此同时,它
在这之后,设计就是关于如何以最直接的 梯,又为冷峻的氛围增添了些许活力和温 一定会保留我们在设计开始时确立的主要
方式组合不同的元素。例如,在我们的研 度。大学城的当代性因此在这座建筑中得 目标。但无论如何,结构都是如此重要。
究 员 之 家(Residence for Researchers, 图 以彰显。 当我们与客户交谈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当

图 3-2:新一代研究中心使用场景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57

图 4:研究员之家
(Residence for Researchers),巴黎,法国

然本身并不是建筑师,这意味着是我们并不能与 大。当预算和相应的责任都显著增加的时候,建
他们愉快地讨论结构。事实上我们自己可以非常 筑师常常很难保持同样的专注度。在过去的几年
自由地设计结构。 里,您的实践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
特里奥特 :在不同方面都有变化。首先,对
林克 :您的思考和建筑作品反映出的是一种 于我们实践具有重大意义的是法国建筑制造条件
高强度、批判性的设计过程。正如您对于技术性 的变化。因为财政问题,建筑预算变得越来越紧
和艺术介入的兴趣,我好奇您在工作中如何参考, 张。我们必须制定一些策略,需要更具体地考虑
或如何处理来自其他建筑师或专业的影响。有什 预制以及如何在不牺牲质量的情况下以最便宜的
么东西会让您感动吗? 方式进行建筑生产。在这个过程中,结构是核心。
特里奥特 :几天前,有人问我们的灵感从哪 因为结构通常占总成本的 20% 或 25%。如前所
里来。我们觉得可能就是日常生活(只是因为我 述,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材料,正确的使用方式。
们认为回答这个问题是相当困难的)
。这很简单。 如果我们使用混凝土,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是否要
当结构成为项目的主要切入点时,我们喜欢看桥 预制。因此,有些问题非常有趣,不仅仅是在技
梁,基础设施,以及它们与结构的关系。就在设 术层面,更是我们究竟要制造什么。在特定的条
立工作室之前,我们在日本呆了六个月。在当时 件下,我们想要创造什么样的空间?其次,我们
(At that point)
,我们专注于观察高速公路和为城 现在有一些更大的项目。我们喜欢大尺度。都市
市服务的基础设施网络。有些情况会让人感到不 性是我们实践的起点。也许我们喜欢质疑城市中
可思议。想象一下将高速公路与河流以及这类事 的集体空间。另外现在我们也在大学教学,在许
物叠加在一起的场景。那一刻,我们觉得结构是 多方面这都是一种新的体验。现在我们也要思考
如此关键。 如何分享知识和传播一种态度。
林克 :您的事务所在成长,项目规模也在变
058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七、未来社会的建筑 方式在行动。我们过往的所有项目类型都 特殊与普适、即刻性与延展性之间的微妙


是公共建筑或社会住房 :当然,这个决定 平衡。这种模糊性和流动性是由于结构的
林克 :在常规的建筑空间讨论之外, 基于我们的信念。在这些领域中,建筑师 功能超出了承重,并创造着一个富有特色
您也非常关注时间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的角 必须带来一些改变,还必须要捍卫一些价 的框架,容许和控制空间。考虑到功能在
色。在你的作品中,也在您对自己的角色 值。我们能做的只有提供规划和形式方案, 未来会发生变化,他们的项目代表着一种
和建筑文化的思考中,您对建筑和建筑师 但这也足以改变一些事情。我们相信即使 可满足各种环境需求和功能延展性的开放
应该走向何处发表着反对意见。最近几期 是做一些很小的事情,只要一步一个脚印 性基础构架。斯蒂芬妮· 布胡和亚历山
威尼斯的建筑双年展都聚焦于日常需求、 地持续累积,就可以改变周围的环境。这 大·特里奥特充满热情地提出了这样一种
资源和社会,试图讨论建筑与这些在今天 可能是我们对城市郊区如此感兴趣的原因 建筑,它通过对结构的有趣使用和巧妙布
和未来的关系。那么您觉得未来建筑将面 之一。我们不可能只用一座建筑就改变糟 ,但更重要的是,
置获得其特征(Identity)
临什么样的挑战? 糕的现状,但却有可能影响现状,这可能 它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并将特定的人置
特里奥特 :如何保持建筑与日常生活 是我特别喜欢我们在巴黎的社区文化和体 于其存在的中心位置。
之间真实的关系。漂亮的建筑有许多,它 育中心的另一个原因。这是一个很小的项
们有漂亮的细节,但有时你也会觉得他们 目,但它产生了有趣的影响,并很好地体
是相当空洞的 :空在他们创造生活环境的 现了我们作为建筑师的责任感。它位于一
能力。我们尽量不要去过多影响空间的使 个非常贫穷的地区,主要是年轻人在使用
参考文献
用方式。这是保持中性的关键。一定会有 这座建筑。他们常常只是坐在大厅里,在
一些人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设计的建筑里, 那里见见朋友,但也许这就足够了。我们 [1] http://bruther.biz/.
有时立面好不好就没那么重要了。设计应 的工作是为集体主义空间创造条件。我们 [2] El Croquis 197 - Bruther (2012-2018). El Croquis,
2019.
该去思考怎样在当下这个动荡的世界中为 很难在现实中找到这样的空间,因为我们
[3] Mario Rinke (Ed.). The Bones Of Architecture.
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作为建筑师, 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个人化的社会。当然, Structure And Design Practices, Triest Verlag, 2019.
我们定义了城市中的许多事物。新的领域 委托人有他的需求。但是,我们的任务就 [4] 卡 昂 新 一 代 研 究 中 心:轻 质“ 多 面 体 ” /
BRUTHER. https://w w w.archiposition.com /items /
在哪里?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建筑师也 是如何转变他们的想法,如何在城市中为
20201221042639.
应该关注我们社会的重大变化。有许多社 集体记忆创造条件。这是我们试图在每个 [5] BRUTHER 工作室代表作:巴黎圣布莱斯文体中心.
会问题可能也是我们应当考虑的。 项目中发现的价值,即便在住宅项目中也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201231100759.

林克 :您的建筑积极地拥抱它的使用 如此。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关注的。
者。您能和所有个体或集体使用者的基本
需求产生共鸣,同时也力图给他们带去一 八、结语
些变化。我将您的建筑视为一种政治实践。
图片来源
您看到是建筑的角色,它允许增长、拨款、 BRUTHER 痴迷于结构的实际存在,他
稳定以及永久的变化。 们看到的建筑超越了委托人或是当下的使 图 1: ht tp s: //ap p.b am. archi /archite c te / br uth e r-

特里奥特 :是的,在某种意义上,我 用者。他们努力理解并接受项目的概念性 architecte


图2,图3-1右,图 4 右上:BRUTHER©Photo Filip Dujardin
们认为我们每天都在与政治打交道。我们 和建设性需求,但也能妥协(back down)
图 3-1 左、图 4 左 上、左 下、右 下:BRUTHER ©Photo
的所有决定都可以影响我们生活的这个世 并意外地邂逅新的实验和研究领域。他们 Maxime Delvaux

界。通过建造,一个人就已经是以政治的 的作品显示出策略与形式、严谨与自由、 图 3-2:BRUTHER 建筑事务所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59

结构设计的社会价值
——若昂·维拉诺瓦·阿蒂加斯承重结构设计中的人
性维度
The Social Value of Structural Design:The Humanization of the
Load-bearing Structure in the Work of João Vilanova Artigas

[ 巴西 ] 娜拉·博尔戈诺维·席尔瓦 文    Written by Lara BORGONOVI E SILVA


谢方洁 译    Translated by XIE Fangjie
裴钊  王帅中 校    Proofread by PEI Zhao WANG Shuaizhong

摘要:若昂·维拉诺瓦·阿蒂加斯(1915—1985)[1][2] 身为巴西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其独特的建筑作品


最近才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阿蒂加斯相信人性内容应寓于形式探索,唯有将之融入结构设计,才能赋予
其意义。力倡和平与民主但又政治激进的阿蒂加斯,在自己的设计实践中认知到了将结构升格为社会隐喻的永恒
潜力。从承重结构——这个人们熟视无睹的角色出发,阿蒂加斯将结构设计视为政治和社会意义的潜在载体,从而
超越了结构仅在效率和工程层面的技术诉求。他因此坚持这样的理念:建筑师有责任在结构设计中坚持独立的探
索与创造路线,并突破科学方法论所容许的范围。

关键词:拉丁美洲、若昂·维拉诺瓦·阿蒂加斯、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

Abstract:João Vilanova Artigas (1915-1985)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 twentieth-century Brazilian architects. In
spite of this, he only recently achieved broa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for his singular architecture works. Artigas be-
lieved human content belongs to the formal survey and must be integrated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in order to render
structures a meaning. Strongly advocating peace and democracy in his political militancy, this Brazilian designer recog-
nized in his own design practice the immemorial potential of structures to become social metaphors. Based on this well-
known although forgotten role of load-bearing structures, Artigas approached structural design as a potential carrier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meaning that could go beyond the technical demands of efficient engineering solutions. For this
reason, he upheld the notion that architects had the duty to seek an independent line of investigation and creation in
structural design and go beyond what scientific methodology can accept.

Keywords: Latin America, João Vilanova Artigas, Structural design, Reinforced concrete

一、引言 子,是对“在最有雄心的建筑中支撑最具雄心檐
作者: 顶(entablatures)的结构中,
人类在场之不可或缺”
[巴西 ]娜拉·博尔戈诺维·席尔瓦
(Lara BORGONOVI E SILVA),苏黎
巴西建筑师与土木工程师若昂·维拉诺瓦·阿 的象征。
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系结构设 蒂加斯(João Vilanova Artigas 1915—1985)认为, 将结构设计的壮举关联到人力的支撑,折射
计 教 席 博 士,Hubersilva Architekten
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支撑结构必须表达超越技术合理性的社会关切。 出阿蒂加斯身为设计师兼左翼激进派的宏愿 :将
译者: 他主张探寻结构形式的初心应当来源于人本身。 建筑转化成一门社会参与的艺术。阿蒂加斯相信
谢方洁,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
筑学院博士候选人,芬兰 PES建筑 尽管结构的形式需要在技术上行得通时才有效, 承重结构的设计首先要传达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意
设计公司项目建筑师。
但在他看来,结构设计中技术的一面应听命于其 义。他将结构设计与社会议题直接挂钩,这种
校者:
裴钊,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中人性的一面。 关系在他评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时呼之欲
王帅中,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
系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候选人,研究 他将赋予结构人性化的过程定义成“结构行 出。阿蒂加斯讲道,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
助理。
为的主观时机” —— 一个以女神像柱譬喻的概 1444—1514)将其定义为“本质的层面上,是四
DOI: 10.12285/jzs.20210602008 念。在他看来,古希腊神庙中以人形面世的柱 根柱,也即四个使徒(柱头有绘)
,支起的穹顶,
060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也即天堂”
。然而阿蒂加斯进一步发挥伯 方式设计(一种促人探寻其隐喻的修辞方 尼迈耶说他的灵感来自于女性身体的
拉孟特的观念 :
“穹顶是(位居上界的) 式)
。在他最负盛名的设计中,沉重者看 曲线,阿蒂加斯则肯定自己受启发于巴西
天堂的投射;
为使徒,
而非列柱(恕我妄言) 上去脆弱,而轻巧者则展现出坚固。正如 诗人若昂·卡布拉尔·德·梅洛·内托(João
所支撑”
。 阿蒂加斯本人的话所印证 :
“最使我着迷 Cabral de Mello Neto) 对 精 确 的 观 念, 后
阿蒂加斯从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的支撑 的就是制造沉重的形式,将之逼临地面, 者在巴西被称为诗人工程师,或是诗人建
结构中看到的象征性使他坚信,本质上是 此际再否定之。仿佛它们即将落地,屈从 筑师。阿蒂加斯坦言,他将文学视作为建
人(使徒)与其社会价值(天堂)在支撑 于重力,但终究获胜”
。 筑的缪斯。他说“为寻求类似比例的绝对
建筑。如同同时在事实和象征层面上支撑 阿蒂加斯相信,建筑师有权在结构设 标准,说实话,我借鉴了(若昂)卡布拉
希腊神庙的女神像柱,在这位巴西工程师 计中匠心独运,突破科学方法论的接受域。 尔· 德· 梅洛· 内托的诗歌,
‘一把全是
暨建筑师的理解中,承重结构中的主体性 在他看来,
“建筑师并不跟技术工作者同 刃的刀’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对精确的隐
也是一种社会工程的隐喻。我们甚至可以 台竞争”
。他为这种观念辩护 :建筑自有 喻”
。尼迈耶设计的自由曲线和阿蒂加斯
推断,阿蒂加斯相信承重结构能够被设计 蹊径,方法也自成一派,其中技术必然与 的精确间的区别,首先反映的是两位巴西
成另一种结构的隐喻——社会结构。 艺术共存。 建筑巨匠艺术化地处理钢筋混凝土弹性与
身为艺术家、技术人员和政治激进派, 塑性中的分野。
阿蒂加斯意识到结构设计的象征潜力,并 二、文化,社会与政治背景 除去差异外,阿蒂加斯和尼迈耶都是
可能发愿以钢混结构再现他梦想中的和平 巴西共产党员。尼迈耶的朋友如菲德尔·卡
社会。在冷战与巴西的军政府独裁时代生 阿 蒂 加 斯 1915 年 出 生 于 库 里 蒂 巴 斯特罗,让·保罗·萨特和巴勃罗·聂鲁
活和执业,他确信建筑师要担当起促进为 ,自幼对艺术兴趣浓厚,但由于
(Curitib) 达都有共产主义背景。而阿蒂加斯也与左
世界和平而协作的社会责任。在他看来, 祖父的影响和数学的天赋,决定成为一名 派艺术家,科学家和哲学家打成一片,有
“建筑无法在整体战的观念下存在”
。“因 土木工程师。1937 年,他从巴西圣保罗 时还紧跟其政党的议程。例如,1953 年,
此,当务之急是实行对社会负责的建筑, 大 学 理 工 学 院(Polytechnical School at the 作为巴西共产党激进活动的一部分,他前
以此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 University of São Paulo)毕业成为工程建筑 往苏联度过了 50 天 ;1961 年,他与其他
但由建筑作品再现的这种和平社会应 。当时的巴西将建
师(engineer-architect) 巴西建筑师一起游历了中国。
该不仅系之于使用空间的设计,更要诉诸 筑学作为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鲜有专门 这种激进是阿蒂加斯和尼迈耶在 1964
承重结构传达的信息 —— 就阿蒂加斯而 的建筑学课程——在圣保罗大学则完全没 年受到巴西军事独裁政权迫害及严重威胁
言,这高度取决于结构衔接(Transition) 有。建筑学课程的匮乏激发阿蒂加斯助力 的结果。同年,尼迈耶远赴法国寻求政治
处的设计。尤其关注构件间连接处设计的 建筑学从母校土木工程课程中独立出来。 庇护,并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直至 20 世纪
阿蒂加斯,巧妙地逆转了荷载和支撑之间 这个心愿在 1948 年成真,这一年圣保罗 80 年代初。然而,阿蒂加斯却一直留在了
的关系。他在最重要的项目中,创造出一 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FAU-USP)创立。 巴西(除去在乌拉圭流亡的近一年时间外)

种在轻盈和负重之间游移,而并非理所当 这种在工程学之外的探路,被阿蒂加 他继续工作于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并持续
然的关系。当前的研究认为,这些建筑的 斯视作建筑学对科学客观性的独立,他觉 投身于促进建筑师社会功能的教育。
结构部分被局部处理成雕塑,借以改变人 得,建筑学不应仅听命于科学的语言,他 阿 蒂 加 斯 和 尼 迈 耶 属 于 同 一 代 人,
对结构张力的感知。后者既有荷载对支撑 批评科学客观论的顽固不化 :
“如今,在 对于他们,钢筋混凝土就是现代性的象
的作用,也有支撑对荷载的反应。最终, 创作方法论上当道的是科学”
“认定建筑 征。在二战之后广泛传播的进步观念的
这种的艺术化的处理也影响到人对重力之 学舍此无路可走。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因 魔 咒 下, 曾 委 托 尼 迈 耶 设 计 潘 普 利 亚
于结构作用的感知。 为‘艺术只在科学沉默时说话’
”。 (Pampulha)项目的前总统尤塞利诺· 库
在阿蒂加斯最重要的一批作品中,局 与同侪奥斯卡·尼迈耶(1907—2012) 比切克(Juscelino Kubitschek)发起了巴西
部钢筋混凝土结构似乎奇异地对重力的作 一样,阿蒂加斯与艺术家,科学家和哲学 利亚总体规划设计竞赛,巴西利亚于 1960
用免疫。他的若干建筑表现出一种并不遵 家们打成一片。尼迈耶与土木工程师若阿 年成为巴西的新都。
从自然规律,而是乌托邦般式的力学表现。 金· 卡多佐(Joaquim Cardozo)合作,后 巴西利亚仅仅在四年之后就拔地而
这代表了阿蒂加斯的结构设计观,他借此 者在巴西最为人知的是他的文学写作,还 起。一时间,它的建筑设计和总体规划成
来象征梦想中的乌托邦社会 :和平、协作、 不是其在巴西利亚设计中为实现尼迈耶 为国际上辩论与出版的焦点,这使得奥斯
没有战争。深知免于重力的世界正如免于 手绘的钢筋混凝土曲线而做的复杂工程 卡·尼迈耶名声大噪,成为国际知名的建
战争的人类同属乌托邦,他以似是而非的 计算。 筑师。尽管巴西利亚的建设轰动了全球,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61

但长远看来,还是阿蒂加斯的作品对巴西 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阿蒂加斯才发 (FAU)所做的设计中最好地诠释了他对和


新一代建筑师更具影响力——尼迈耶的才 展出一套独到的设计路径,如今被归为其 平的渴望。与卡洛斯·卡斯卡尔迪合作完
华毕竟属于艺术家的挥洒。 职业生涯的粗野主义阶段。在这一时期, 成的这座建筑,无论从空间还是结构,都
阿蒂加斯身为教授,首先相信自己建 他 设 计 了 Baeta 之 家(Baeta House,1956 是对堡垒的反题(图 1)
。大而无窗,悬空
筑作品的教学潜力。身为当今世界上最 、三角形之家(the House of Triangles,
年) 而立的钢筋混凝土外墙犹如军事建筑的护
著名的巴西建筑师之一的安吉洛· 布奇 1958 年 )
、 伊 坦 海 姆 学 校(the Itanhaém 墙。护墙依据定义就是“城堡外墙之外的
(Angelo Bucci,1963—)就承认阿蒂加斯 School,1959 年)
、瓜鲁尔霍斯学校(the 矮墙,用作第一道防线”
。对此,阿蒂加
的教学对其本人专业发展施展了影响。布 Guarulhos School,1960 年)
、圣保罗大学 斯曾讲述他在建筑施工期间与现场工人一
奇曾就读在阿蒂加斯 1961 年设计的圣保 建筑与城市学院(FAU-USP)大楼(1961 “为营造商 TNR(阿尔
段饶有趣味的对话 :
[3]
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大楼。 他肯定这 、圣保罗足球俱乐部更衣室(São Paulo
年) 贝托·纳吉布·里兹卡拉)工作的葡萄牙
是“一座塑造了我们的建筑,一种人文主 Football Club - SPFC,1960 年)和安亨比网 人对我说 :
‘先生,这里面是个仙境,但
义的化身,与师生对话,一座建筑师的神 球俱乐部(Anhembi Tennis Club,1962 年)
。 外面是个堡垒!是个堡垒!’
庙”
。多年以后,布奇本人也成了在圣保 也就是说,他的大部分知名作品都完成于 阿蒂加斯解释过“仙境”与“堡垒”
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执教的教授,以其 上述阶段,恰好与巴西利亚的建设相同步。 两种意向之间的矛盾 :
“我感到它必须是
钢筋混凝土建筑作品蜚声国内外,并应邀 阿蒂加斯本人带领的团队在新首都总体规 一座……高度微妙地暗示自己身处一片不
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苏黎世联邦 划竞赛中排名第五。 设防街区的建筑。
”换句话说,圣保罗大
理工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 设计成民主、现代和进步象征的巴 学建筑与城市学院的堡垒设计在一片不设
建筑师保罗·门德斯·达·罗查(Paulo 西利亚,其建设并不能阻止暴政的崛起。 防的街区——也就是一座卸下了武器的堡
1928—2021)也是一例。
Mendes da Rocha, 冷战期间涌动的政治紧张严重波及巴西。 垒。它的钢筋混凝土墙不阻碍任何人进入
他坦诚受惠于良师与益友阿蒂加斯的设计 1964 年 3 月,这个南美国家经历了一场 大楼。恰恰相反,由于悬离地表,原本封
理念。1961 年,受阿蒂加斯邀请,达罗 残酷政变。公民权利被禁止,酷刑合法化, 关拦路的墙体其军事功能被消解。阿蒂加
查在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担任其助 审查制度大行其道。作为巴西共产党员, 斯不仅设想了这座不设防街区中的圣保罗
教,罗查设计的作品明显流露出受阿蒂加 阿蒂加斯受到迫害、审讯与逮捕,并在 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而且还设想了一座
斯的影响,
如戈亚斯赛马俱乐部总部(Goiás 1969 年被军方强迫辞去圣保罗大学建筑与 吊诡地放弃了基本防御功能的堡垒。它是
[5]
Jockey Club,1962 年 ) 和 大 阪 世 博 会 巴 城市学院的教授职务 。尽管受到这样的 无条件向外界敞开的堡垒,不会把人分开,
西 馆(Brazilian Pavilion at the Osaka Expo, 压迫,他也没有停止事务所的工作,而且 反而将人带来,聚合在一起。
1970 年)
。有着左派背景的罗查也继承了 继续致力于建筑学院的教育改革。 事实上,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
阿蒂加斯对支撑点设计的兴趣以及对建筑 阿蒂加斯觉得,他对自己国家的最大 大楼的建筑空间本质上是开放的,几乎没
师社会功能的探索。罗查曾获得密斯·凡 的贡献是成功劝阻了自己那些要拿起武器 有隔墙,内部和外部相交融,甚至没有
德罗奖(1999 年)
、普利茨克奖(2006 年)
、 “我在 1968 年看到一些
反抗独裁的学生。 一个“门”
。它的底层邀请整个社区进入。
RIBA 皇家金奖(2017 年)
、威尼斯双年展 年轻小伙子试图拿起武器。我阻止了他们, 相应的,建筑的承重结构也传达出匹配的
金狮奖(2016 年)等重要建筑奖项。 尽管其中一些人后来与我为敌。
”他欣慰 观感,即构成围合的巨幅钢筋混凝土墙是
阿蒂加斯作为教师和建筑师的丰硕遗 地说,他救了大约一百个年轻人,否则如 轻若无物的。悬脱于地表的外墙不仅失去
产不仅被著名的建筑师继承,也影响了巴 今他们就会名列镇压时期的失踪异见者名 了分隔的功能,而且连自身的重量也似乎
西众多的普通从业者、教师和学生。尽管 单。
“我将此视为我对祖国青年做出的最 丧失了。这正是结构设计的主观时机发挥
职业起步于富裕阶层,
(深受弗兰克· 劳 好的政治贡献。
”对这位设计师而言,反 举足轻重作用的地方 :支持建筑师的初心,
埃德·赖特影响的阿蒂加斯第一个项目就 抗暴政和争取和平的斗争应该专注地在艺 将人性注入结构。阿蒂加斯致力于设计一
是为富人设计)但在 1948 年,他就改弦 术的战场上展开。 片不设防的街区,以重新诠释的堡垒滋育
更张,与以前在理工学院的学生,土木工 和平。这也是他不仅以建筑的动人开放空
程师卡洛斯·卡斯卡尔迪(Carlos Cascaldi) 三、结构设计与建筑师本人对全球 间,更以纪念性分量的墙体所希望达致的:
[4]
成立了工作室。 二人受托设计和建造了 和平的向往 墙体因悬离地面而避免区隔,因轻若无物
隆德里纳(Londrina)和库里提巴(Curitiba) 而远离压迫。
的公共建筑。在历史学家看来,他这个阶 1961 年,在巴西军事政变前几年,阿 为表现这种零重力巨墙的意象,阿蒂
段的建筑深受勒· 柯布西耶的影响。直 蒂加斯在为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 加斯饶有玩味地设计出看上去对重力免疫
062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的围合 —— 纤细的支撑看上去竟经得起 的建筑实践,据以展开圣保罗大学建筑与 “l'architecture, c'est to be


撑点歌唱的艺术(
加诸其上的巨幅钢筋混凝土墙的庞大重量 城市学院大楼梦幻般的力学真实,实质象 a personization of bearing structure”
)。他关
(图 2)
。这种主观印象既得于梁柱之间流 征着一个社会乌托邦,人们在这里衷心相 于结构衔接的人格化操作显然将结构带入
畅的结构衔接赋予外墙的动感,也源自柱 信,哪怕只有浮光一瞬,终将重归幻影。 了一个布满隐喻意义的诗意世界。
身上虚构的伸缩缝对建筑力学行为感知的 而乌托邦代表的是幻觉、梦境和异想,是 而只有当结构支撑的机械功能成为艺
潜移默换。谈起这个外围墙体的结构设计, 为了时空中一个无法触及的地方刻意创造 术气质的视觉表现主题时,这种人格化操
阿蒂加斯说 :
“唯愿我的柱子能激起苛刻 的,与现实没有关系。阿蒂加斯也自知他 作才有可能实现。阿蒂加斯肯定地说,他
的工程师们这样评价 :
‘这整个该死的东 在设计乌托邦。作为巴西共产党员,他为 开启了一种独特方式来处理他的建筑“支
西要塌了!’
” 此辩护道 :
“在巴西资本主义的现状下…… 撑点”
。这种独创性源自他对结构衔接或
颇具讽刺与挑衅意味的是,他根本不 我们建筑师坚持一种社会责任,坚持在这 者说是对“结”
(Knot)的处理。这“结”
介意设计出的结构看起来不可靠。显然, 个对我们来说是反常堕落的现实中,以乌 正是结构设计史中,建筑技术里涉及“人”
他也不乐意看见它倒塌,通过戏剧化的结 托邦的方式思考的权利”
。而在他把乌托 领域的永恒象征。值得注意的是,
“结”
构表现,实际上是要人们注意到他的乌托 邦带到现实的设计过程中,对结构衔接的 被戈特弗里德·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
邦。其间,纤细的支撑可以承受沉重的负 艺术操纵是其间的核心驱动力。 定义为“也许是最古老的技术符号……是
荷,人与人之间的和平气氛弥漫其中。作 一种表达方式,关于各族中普遍产生的原
为左翼政治激进派,阿蒂加斯设计的结构 四、结构衔接的人性化 初宇宙观”

呈现出一种乌托邦式的力学行为,而建筑 阿 蒂 加 斯 曾 讲 述 其 对“ 它( 建 筑 )
则进入到另一重宇宙。这些构筑物不仅是 当谈到雅典卫城女神像柱和圣彼得 ‘坐’在地上的方式”很敏感,依之可以
机械上的,力学上的,更是社会性的,政 大教堂穹顶下使徒像所赋予的象征性的 看出他与佩雷类似,也将承重结构人格化
治性的。这就好比说这些建筑不仅属于另 “人”与“社会价值”时,阿蒂加斯提醒 看待。在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大楼
一种现实(没有重力的世界)
,而且属于 我们,结构设计从历史上就与承重结构中 和圣保罗足球俱乐部(SPFC)更衣室的外
另一个人类社会(没有纷争的世界)
。 的人性息息相关。阿蒂加斯曾引用法国建 墙设计,以及在安亨比网球俱乐部的柱廊
阿蒂加斯将他的政治激进主张融入他 筑师奥古斯特·佩雷的断言 :建筑是让支 设计中,他极好地探寻了这种支撑点的人

图1: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FAU) 图 2-1: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立面上的柱子

0 1 5 10 20 m

图 2-2: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立面上纤细的柱子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63

性维度。在这些设计中,阿蒂加斯自由地 塑化处理,展现出一种乌托邦式的静力学 理所引发的视觉效果。实际上行使支撑的


将结构衔接化为极富动感的钢筋混凝土雕 行为。博迪舍对静力学原则的阐释既是机 力学部件并不在这,后者的面积显然不是
塑,
并为设计划分出两种静力学原则(static 械的,又是艺术的。这印证了阿蒂加斯的 零。这些在外墙上看上去至关重要的长梁
principle):机械的(mechanical)和艺术的 信条,即“人”的内容是形式探寻的核心, 实际上只是钢筋混凝土的薄墙,它们被锚
[6]
。 这种二元论是阿蒂加斯核心
(artistic) 理应融入结构设计中从而创造出“意义”
。 定在其他更为结实的结构上。相对于外墙,
主张的基础,他坚信建筑师有权以一种不 事实上,这种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深深影响 那些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钢筋混凝土部件稍
同于科学客观论的方式探求结构设计的其 着这位巴西设计师,使之从本质上就将结 稍退后。通过将荷载集中在外墙之后,阿
他可能。 构设计视为艺术挑战的核心。 蒂加斯以艺术化的操作解放了建筑的最外
德国人卡尔· 博迪舍(Karl Bötticher, 1962 年 由 阿 蒂 加 斯 与 卡 洛 斯· 卡 围。由此,一个奇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一
1806—1889)是著名考古学家和建筑理论 斯卡尔迪合作设计的安亨比网球俱乐部 个异常宽阔的跨度,由末端近乎消失的柱
家。他在希腊、埃及和亚述建筑中发现了 (Anhembi Tennis Club)
,是钢筋混凝土结 子所支撑。不但如此,结构上应力最集中
将核心结构从艺术结构中区别开来的结构 构领教艺术化和游戏化处理的佳例。在这 的地方反而被切出一个口(图 4)

设计的根苗。在其著作《古希腊人的建构》 个项目中,对支撑点或者说“结”的主观
(Die Tektonik der Hellenen 1844—1852)中, 感知被精心重构。在雕塑化处理的柱廊中, 五、结构转化与社会的永恒流转
博迪舍创造了德语表达方式 Kernform(核 通过对力矩图示进行折叠和展开的操作,
心形式)和 Kunstform(艺术形式)
,作为 建筑师创造了一个折纸似的结构。钢筋混 虽然经过艺术处理,阿蒂加斯设计
分析工具解读古风希腊和古典希腊时期的 凝土的这种雕塑质感使结构的分析图呈现 的支撑点仍然保持了如上述灵感来自梅
结构设计。这两个术语“缝合了结构形式 出一种艺术的表达,其精密的几何形状在 洛·内托诗意作品的几何精度。作为一个
[7]
与其艺术表现之间的断裂”
。 光与影、满与空的游戏间凸显。 鼓吹结构设计师应走技术与艺术融合之路
古希腊人将神庙柱子的力学功能进行 通过水平过梁与柱子的整合设计,建 的人,这种几何精度并没有被他视为科学
了艺术化的表达。博迪舍解释说,为了达 筑师将构成该结构的十二个几乎完全相同 客观性的表达。恰恰相反,以在圣保罗大
成这点,他们创造了“观念上的面纱”加 的柱廊部分构件转化成悬臂梁,从而为后 学建筑与城市学院大楼的围墙为例,我们
覆于柱子,赋予其特性的观感。他申明, 续艺术操作创造空间。这种看似对结构的 可以看到结构构件从几何精度中生长出诗
核心形式和艺术形式是解释结构时不可分 轻微干预,却改变了人们对整个结构力学 意的含混。这是因为构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割的术语,因此它们不会各走各路,而是 行为的感知。阿蒂加斯通过“片开”周边 的不同几何元素之间的连续性给人一种特
同生同灭的。据此,这两者各自遵守不同 的构件,在竖向支撑和横梁的交叉点展露 殊的感受,即一个建筑元素想要成为另一
的原则 :
“核心形式是建筑中的力学—结 出构架的“内腔”
,教学式地展示出这种 个元素,反之亦然。
构‘时机’, 它是与不同的技术要求之间 艺术性干预的潜能。在这个结构应力最强 阿蒂加斯的同事弗拉维奥·莫塔(Flavio
[8]
互动所产生的。
”, 与此同时,
他主张,

‘艺 的位置,人们原本期待着一个加固的连接, Motta)准确地观察到,在圣保罗大学建筑
术形式’则主要指建筑之为建筑必不可少, 建筑师却在此设置了一个现浇的集水渠,
[9]
” 艺术
但又不能被核心形式涵盖的部分。 与悬臂梁一道形成了柱廊的顶空。雨季,
形式用以呈现结构的性格塑造,并且可以 这些水渠收集雨水,通过陡槽注入离地两
归类于建筑中承载意义的支撑要素。以博 米多高的排水沟,不时以小瀑布的形式倾
迪舍之见,
“单纯体现结构形式本身无法 泻而出。建筑师恰在结构应力最大,最为
[10]
呈现出静力学原则”
。 换句话说,单凭 紧张的位置,以一种玩心满满的态度引入
技术内容,或者说核心形式,是不能赋予 了流动起伏的动态雨水 [11](图 3)

建筑的承重结构以意义的。 同样充满意趣的艺术化处理,在圣保
在阿蒂加斯的作品中,对各种静力学 罗足球俱乐部(SPFC)更衣室的结构设计
原则的表达依然要求建立一种核心形式与 中也可以看到。其间长约 100 米的钢筋混
艺术形式之间的结构二元论。通过将结构 凝土梁构成的外墙看起来似乎就架在仅由
设计分为两种功能 :一种是技术 - 机械导 两个支撑点组成的地基上——从特定的角
向的,另一种以艺术为主。他得以将圣保 度看去——梁与支撑点接触的面域几乎是
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大楼的立面举重若 零。就好像这些巨大的梁被支撑在虚拟的
轻,并且凭借对局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雕 点上。但这只是在施于支柱上的雕塑化处 图 3:安亨比网球俱乐部支撑结构上的排水口
064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 1 5 10 20

图 4:圣保罗足球俱乐部的东立面(上)和西立面(下)上看似仅由两点支撑的结构

与城市学院大楼的竖向支撑设计中,墙想 性,使其可以对其进行整体艺术化的处理, 成为墙体的柱子,也可视作支撑结构变为


要成为柱,而柱则想成为墙。结构元素的 并赋予其“虚构”的一面 :外围护中纤细 结构连接构件本身。在这里,柱子与立面
几何精度被它们之间含混的关系所遮蔽。 的竖向支撑似乎承受着巨大墙体的荷载。 上巨大的“结”互相转化。事实上,这些
任何界定该建筑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精确 实际上,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的外 柱子的形式可以粗略地描述为三角形和金
边界的企图都归于徒劳。它的围护部分是 墙中设有氯丁橡胶垂直伸缩缝,使得建筑 字塔之间的交接点。更重要的是,在铸造
一个流动的视觉系统,墙与柱、柱与梁、 物能随温差轻微膨胀和收缩,从而避免伤 向地面倾斜的三角形时的模具,也被用于
柱与基础、梁与墙之间的经典划分被完全 及结构的受力功能。然而这些伸缩缝是不 铸造水平向的梁(墙)上。这种立面肌理
消解。整个结构是一个上与下、
荷载与支撑、 可见的,因为它们被故意隐藏在表层混凝 的延续使得在构成三角形的柱子与水平巨
作用与反馈持续不断变换的进行时。 土之下。事实上,三角形支撑上看似是赋 墙(梁)间的连续流动被建立。
因此,如果阿蒂加斯将圣彼得穹顶的 予外墙结构灵活性的伸缩缝,只是建筑师 通 过 这 些 模 具 为 FAU-USP 大 楼 的 围
支柱上所绘的使徒视为支撑天堂的社会的 有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凹槽或狭窄 墙创造的纹理有助于创造横向构件和竖向
隐喻,那么他也可能构建一种象征 :通过 的空腔,没有任何技术功能。通过这种方 支撑件之间颇有纪念性的衔接表达,在这
对‘转化’的设计,传达不断转变的概念, 式,既改变了人们对静力行为的感知,又 里观念上的柱子是不需要的。尽管从严格
暨一个生活在恒变的社会。2015 年,保 不影响结构的力学作用。在视觉上,这些 的技术角度讲,构成竖向支撑的三角形和
罗·门德斯·达·罗查在评论阿蒂加斯的 氯丁橡胶接缝让位于柱身上那些为幻想和 金字塔确实是一根柱子。但从人的感知上
左派政治参与时说,他朋友的战斗性并不 乌托邦而设置的凹槽。 讲,似乎又不存在作为建筑和地面之间过
是激进或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一种对转 对这些假伸缩缝的记述,可在费利 渡的柱子。也就是说,从视觉上看,柱
型的激情。这与机会主义、保守主义或守 佩· 德 阿 劳 霍· 孔 蒂 埃(Felipe de Araújo 子的概念在竖直三角形中被摒弃,而转
成主义等理念都是对立的。相应地,支撑 Contier)
的文章中找见。
其中工程师何塞·卡 化成一种被强化的或者说纪念性的结构
阿蒂加斯所梦想的社会结构建立在不断行 斯塔尼奥(José Castanho)写道:
“建筑师(阿 (图 5)

进的核心之上。因此,它是一个无止境的 蒂加斯)想要立面的柱子上有一个衔接点,
运化的社会。 可以容纳整个外墙的水平移动(就像圣保 六、壁画,工程与纪念碑性
在这里,结构成为蜕变的主角,将其 拉游艇俱乐部的船屋一样)
,这就可以避
客观几何精确性转化为诗意的几何含混 免墙体表面可见的伸缩缝”
。但据卡斯塔 纪念碑性是 20 世纪拉丁美洲城市和
性,反之亦然。这种诗意的蜕变是艺术取 尼奥透露,阿蒂加斯的愿望在技术上是难 社会参与艺术的一种常见形式,尤其是壁
代技术作用的结果。同样地,特别是通过 以达成的。阿蒂加斯和卡斯卡尔迪最终找 画艺术。阿蒂加斯也是一位视觉艺术家,
对结构衔接地带的精巧重构,阿蒂加斯为 到的对策,是在立柱上他们认为理想的位 并与巴西壁画家保持着密切的友谊,这可
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大楼的围墙创 置,放置一个假铰接点。从视觉上替代力 能是他将壁画艺术中的纪念性概念运用到
造了虚构的或者说想象的铰链,并且由于 学上真正的伸缩缝。而这个理想位置,就 结构设计领域的原因。众所周知,壁画的
这些铰链是唯一可见的结构衔接,它们在 在倒三角形与正三角锥的交点处。一旦建 目标是“激发情感,引发思考,批评,说
视觉上承担了机械铰链的作用。为了达到 筑师的意愿和技术的可行性不兼容,办法 服和教育”同样,阿蒂加斯作品中结构转
这个目的,实际的结构荷载被集中在室内 就是把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结构行为给呈 化的纪念碑性也具有教育意义,这建筑师
的坚实柱子上,这使得外围墙的荷载得以 现出来。阿蒂加斯本人也讲过 :
“如果人 成为社会动员的中介。
减少。建筑师在这里为自己腾出了下一步 们叫我理想主义者,那我没意见。
” 阿蒂加斯对壁画作为城市艺术一种形
艺术操作的空间。 这种理想主义的结果,是圣保罗大学 式的偏爱似乎隐含在 1984 年所作的一篇
此种操作给建筑师预留了更大的灵活 建筑与城市学院维护结构中的蜕变 :想要 论述中,并以《建筑师的社会功能》为题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65

进行了转述,他讲道,
“以视觉艺术为动 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是有历史先例的。 ”这种同时性也同样寓于“三
都会失败。
机在城市中绘画,这种观念当然会影响到 20 世纪初,欧洲先锋派艺术家已经在这方 角形之家 ”的案例,它是由一幅横跨所有
我。这也是我的一种批判性立场,而我们 面取得了经验。而阿蒂加斯并未忽视这点。 四面墙的壁画来实现的,因此作品没有正
的评论家们尚未能在我的建筑中看到。
” 在巴埃塔之家(Baeta House 1956 年)中, 面、侧面或背面。所有的立面都被平等地
首先,壁画的存在“与建筑或城市空 地板被涂上了原色,组成了一幅蒙德里安 对待,仿佛是一张画布或一单面墙。
间密切相关,因为支撑它的就是(建筑的) 式的“绘画”
,空间划分以一种无需墙壁 但在体验过壁画和建筑之间的第一次
。在 20 世纪的拉丁美洲,
墙壁” “描绘城 的方式建构。正如阿蒂加斯所说,
“在一 融合之后,阿蒂加斯放弃了色彩、抽象主
市”是壁画主义和城市艺术的代名词。而 些房子里,我试图直观地诠释一种民间观 义和具象主义,这使得建筑工作可以在图
阿蒂加斯希望艺术能进入公共和半公共空 念 ;而在另一些房子里,我能够像理性主 画式的空间和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工程之间
间,比如他为圣保罗纺织业工会总部(the 义者那样,以蒙德里安式的意图来划分空 展开。这场变化始于 1960 年,
当时他将
(源
Headquarters of the Union of Workers in the 间,而不砌墙。以这样的方式使构成派的 于工程的)图形用作围墙和柱廊设计的主
Textiles and Weaving Industries of São Paulo) 体量出现在作品中。否则,墙体的形式就 题。安亨比网球俱乐部柱廊中的弯矩图也
主立面设计的巨大蒙德里安式壁画(1959 会破坏它们,且将这种构成派的体量转化 可以归于此类。
年)
,这也可以看作是放置在城市大客厅 为具体的空间。
”(图 6) 阿蒂加斯对视觉艺术的热情为他铺平
里的一幅画。 又如,在三角形之家中,漆在四个立 了道路,使得他可以将绘画应用于工程,
其次,壁画也会在建筑内引入城市 面上的蓝白三角形构成了一整幅壁画以承 将工程应用于绘画。通过这种方式,他将
尺 度, 如 阿 蒂 加 斯 为 瓜 鲁 尔 霍 斯 学 校 担这一功能,阿蒂加斯设计得这座房子的 画家和工程师的空间并置。他没有用颜料
(Guarulhos,1960 年 ) 和 伊 坦 海 姆 学 校 体积转化成一个单一界面。他创作这个虚 和画笔来绘制壁画,而是采用了钢筋混凝
(Itanhaém,1959 年)设计的项目。他说 拟的存在,用以戏谑地探索技术与艺术之 土结构墙,在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
“一个城市样的房子,一个房子样的城市。
” 间的融合——以蓝色倒三角形的外柱(出 大楼和圣保罗足球俱乐部(SPFC)更衣室
这种在巴西与墨西哥出现的利用壁画整合 于工程的理由)和立面上同样由蓝色三角 的案例中,这些墙就像壁画板一样,其形
建筑与城市功能的现象(壁画主义)
,反 组成的具象派壁画为代表。然而,并不能 式是类似于工程师在结构分析中使用的图
映了其预设的城市与社会教育立场,而不 只用一个表面来理解这个房子。至少这不 解语言。
是为了装饰。阿蒂加斯对壁画的社会与城 是基于感官的。它只存在一个诗意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重力是结构工程师工
市功能的浓厚兴趣需要引起关注,因为他 没有任何图像与文字的内在空间。 作的根本。但对于视觉艺术家而言,壁画
在一些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中都融入了这种 处理“三角形之家”的这种方法也类 并不会在重力作用下变形。因此,通过将
艺术形式。 似于莫比乌斯环的时空,它是一个连续的 工程和视觉艺术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把钢
将阿蒂加斯的作品与“绘画城市”的 单面。
“莫比乌斯环,是由一根长方形的 筋混凝土墙改造成壁画的方式,阿蒂加斯
理念联系起来的第二个理由是圣保罗大学 塑料或纸条,将一端扭转 180˚,然后将两 使外墙可以摆脱重力的影响。例如,当他
建筑与城市学院大楼和圣保罗足球俱乐部 端连接起来而得到的,是一个单面的典型 决定将圣保罗足球俱乐部(SPFC)更衣室
更衣室等建筑的外墙(围墙)
。它们也可 例子。
”一个条带的正反两面同时呈现。
“任 外墙的柱子涂成黑色时,这种消除钢筋混
以被理解为壁画,虽然并不使用颜料与和 何对表面分为‘正面’和‘背面’的企图 凝土墙体重力的愿望就变得很明显。使用
画笔,但外墙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壁画)
的雕塑潜力却依然是一种艺术性地表达建
筑的社会参与形式。
除了工程和技术背景,阿蒂加斯对艺
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圣保罗大学理工
学院就读时,他还在巴西国立美院(Escola
Nacional de Belas Artes)学习绘画。这种双
重经历对他作为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实践非
常重要。其影响首次体现在设计中是“三
(House of Triangles,1958 年)项目,
角屋”
阿蒂加斯尝试将绘画与建筑空间颇可玩味
地融合,同时也是壁画和结构工程的融合。 图 5: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中柱子的纪念性 图 6:巴埃塔之家
066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这种方法,
这些立柱的存在因没有颜色(黑 学行为的感知。身为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左 造着动态关系,将垂直支撑的客观几何精
色)而在视觉上被减弱,因此不会与建筑 派,这位巴西设计师就这样将其乌托邦的 确转译成诗意的含混。然而,这座标志性
围墙的结构设计相混淆(图 7)
。这些围 社会和政治主张投射到了建筑作品之中。 建筑的围墙所承载的不仅是无止境蜕变的
墙由长梁组成,只由两根向地面倾斜的立 不止一种乌托邦式的空间组织,阿蒂加斯 结构概念,更是深具象征的内核 :那就是
柱支撑,从正面看,围墙的支撑与地面接 还为他梦想这样的平等社会投射出一个静 阿蒂加斯所珍视的,一个日日维新,不断
触点的面积似乎为零。因此,这些近 100 力学的乌托邦。从严格的技术视角出发, 变革的社会。
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梁的重量看上去似乎是 他的一些设计看起来是不可行的 :超大的 其实不同结构要素间的连续性,将圣
通过与地面仅有的两个虚拟接触点来传递 跨度,没有伸缩缝的巨型框架,收刹到泯 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大楼围墙的支撑
的。实际上,由于这些梁被锚定在另一个 灭的支撑点,以及为高结构应力的交接点 体点化成了不朽的结构衔接。与巴西壁画
实际的支撑结构上,因此它们既可以在视 位置设计的空铰链。 艺术家们持续深交的阿蒂加斯,让壁画艺
觉上被视作关键的结构构件,但又不必担 这种视觉上乌托邦式的力学表现,源 术家和工程师并驾齐驱,将壁画艺术内在
心在实际的重力作用下会变形。 自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二元论 :机械与艺术。 的纪念性主题独到地注入建筑。在这个项
虽然整个建筑的结构受到弯矩和其他 正是依托于此,在阿蒂加斯最独到的一些 目中,他以绘画来做工程,也用工程来绘
变形作用的影响,但至少有一部分看起来 建筑设计中,一部分构件中的结构中承载 画。他将结构负荷向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
不在重力的控制范围中。仿佛 SPFC 更衣 的负荷被减轻,以便能更为自由地传达象 市学院刚朴的内部支撑之上集中,使立面
室的长跨度钢筋混凝土梁属于一个永不变 征与抽象的特性。 卸下了重力与变形的包袱,得以更自由地
形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几何形状不受 此外,通过指出史上对竖向支撑的人 加以艺术化的处理,将之变成壁画。这种
现实中重力的限制,就像壁画一样。这使 格化处理,阿蒂加斯也提醒我们结构设计 融合最终使他传达出一种乌托邦式的力学
得它们就像画家在画布上描绘的图像一样 中的人性维度。无论对女神柱中结构主观 行为,象征着他梦想中属于祖国的和平民
历久弥新。 时机的强调,还是对建立圣彼得大教堂穹 主的乌托邦社会。
顶支柱上四使徒与天堂社区间的关联,他 生活在巴西暴力和审查制度的黑暗岁
七、结论 都在揭示结构设计的探索作为一门知识, 月,阿蒂加斯一直为建筑师促进和平的社
在传达关乎社会性质的象征信息方面巨大 会功能辩护。他本人也是这样冒险力行,
若昂·维拉诺瓦·阿蒂加斯的取径基 的潜力与需求。在阿蒂加斯的设计中,力 将政治激进派的信念与建筑设计融为一
于这样的理念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能够 学与艺术已如此模糊,以至于结构设计中 体。谈及他的批评者,阿蒂加斯有言 :
“可
赋予结构以社会意义。在他看来,仅凭建 人性与科学的面相之间不再泾渭分明—— 能有人谴责过我,说我是个空想家,是个
造技术并不能达致。在他最负盛名的作品 正如我们在安亨比网球馆的结构设计中所 共产分子 ;可正是这样,我度过了我一生
里,艺术部分地接管了技术的角色,从而 看到的。 中最好的年华。

将隐喻融入工程方案。 这种交融和暧昧,也见诸圣保罗大学 他最美丽的梦想之一是雅乌汽车站
阿蒂加斯对钢筋混凝土雕塑化和游戏 建筑与城市学院的钢筋混凝土围墙。它们 (Jaú Bus Station,1973 年)——设计于他职
般的处理,最终使之得以操控人们对静力 作为主角不断蜕变,在不同结构元素间创 业生涯的后期——本来可以说是一个钢筋

图 7:圣保罗足球俱乐部立面的结构表达 图 8:雅乌汽车站中的柱子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    Column: Concepts, Methods and Practices - Reflections on“Strong Structur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067

混凝土结构,神似树干的柱群支撑着一片 delineates (...) the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the [10] In https://www.caupr.gov.br/?p=15143, Viewed
architecture to emerge”此处可参考 [ 美 ] 肯尼思·弗 on 24.11.2010.
平顶。这种有机主义发展到最后,梁和柱
兰姆 普敦 著《 建构文化研 究》王骏阳 译,p85。
“博 [11] Contier, Felipe de Araújo. O Edifício da FAU-USP e
之间受拉的节点就拉成了圆形的天窗。在 迪舍写道:
‘建 筑 的每 一 部分都 可以 通 过 核心形式 os Materiais do Brutalismo. X Seminário Docomomo
这些应力最集中的过渡点,钢筋混凝土为 和艺术形式这两种因素得到实现。建筑构件的核心 Brasil: Arquitetura Moderna e Internacional - Conexões
形式是 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必然结果;而艺术形 Brutalistas 1955-75. Curitiba: October, 2013, p.6 / José
空灵和日光所取代(图 8)
。阿蒂加斯确实
式则是呈现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性格塑造’”原文 Castanho spoke on behalf of Figueiredo Ferraz – the
将对结构设计的诗意呈现与社会价值的珍 ‘The core-form of each part is the mechanically engineering company responsible for the structural
视,贯彻到了生命的终点。正如使徒支撑 necessary and statically functional structure; the art- engineering solution deployed in the project of the
form, on the other hand, is only the characterization FAU-USP building.
着圣彼得穹顶所描绘的天庭,他为雅乌汽
by which the mechanical-statical function is made [12] h t t p : / / k d f r a s e s . c o m / a u t o r / j o ã o - b a t i s t a -
车站的“穹顶”设计的诗意的柱子,也将 appearant.’p82. vilanova-artigas. Viewed 18.09.2016.
他梦想中的社会轻轻托起,其间,黑暗生 [10] 原文“the pure structure is unable to portray the [13] C ardoso e Silva, Ana Maria Formoso. Marco
static principles.” Zero de O s wald de A ndrade: Uma Prop os t a de
出光明,艰辛化成自然,阴霾让给希望。[12]
[11] 在阿蒂加斯设计的雅乌汽车站(Jaú Bus Station, Romance Mural. Dissertação de Mestrado. Campinas:
1973 年),同样在柱与梁交接的位置呈现类似的效果, Universidade Estadual de Campinas, 2003, p.87.
只是在汽车站中以天光代替这里的流水。 [14] Wilhelm, Vera Regina Barbuy. A Arte Mural e
[12] 阿蒂加斯去世于1985 年 1月12日,没有能看到巴 a Prática da Preser vação. Tese de Mestrado. São
西军政府独裁倒台那一天。 Paulo: Faculdade de Arquitetura e Urbanismo da
注释
Universidade de São Paulo, 2011, p.13.
[15] Ferraz, Marcelo C ar valho (org.). V ilanova
[1] 若昂·维拉诺瓦·阿蒂加斯于1937 年毕业于圣 保
Artigas: Arquitetos Brasileiros - Brazilian Architects.
罗大学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一生执业建筑。他的
São Paulo: Instituto Lina Bo e Pietro Maria Bardi:
专业实践与其对艺术、政治和教育的热情若合一契。 参考文献 Fundação Vilanova Artigas, 1997, p.76.
尽管持有土木工程的学位,阿蒂加斯的结构设计却不
[16] da Costa de Sousa, Rober ta. João Cabral de
仅追求客观和高效,不能径直归于科学的范畴。
[1] Artigas, João B. Vilanova. Caminhos da Arquitetura. Melo Neto e o Estilo da Faca, p.7I. In http://www.
[2] 译者注:作为巴西圣保罗学派的奠基人,若昂·维 São Paulo: Cosac & Naify, 1999, p.14,
p.47,
p.150,
p.168, ciencialit.letras.ufrj.br/garrafa14/rober tacsousa_
拉诺瓦·阿蒂加斯是一位巴西现代建筑历史中不可回 p.103,p.106. joaocabralde.pdf, Viewed 27.5.2016.
避的建筑师。如果说科斯塔和尼迈耶联手造就了 20 [2] Tr an s c r ip t i o n of A r t i g as’s s p e e c h gi v e n at [17] E.L. Starostin, G.H.M. van der Heijden. The
世纪 40 年代辉煌的巴西现代建筑,那么二战后正是 the Museu da Imagem e do S om da Se cret aria shap e of a M öbius s tr ip. C e ntr e for N onlin e ar
阿蒂加斯领导一群圣保罗建筑师延续了巴西建筑的 de Cultura de Fortaleza, in 1981, p.14 (FAU-USP Dynamics,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传奇。对于巴西建筑,乃至拉美建筑,他的贡献在于从 Archives, 1985), p.14.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
理论方面摒弃了早期拉美现代建筑寻求国族认同的道 [3] In https://www.uia2021rio.archi/noticia-N153en. [18] h t t p s : // w w w. m a t h . h m c . e d u /~ g u /c u r v e s _
路,将美学与社会伦理相结合,强调建筑应该为大众 Viewed 04.11.2020. and_sur faces /sur faces /moebius.html. Viewed on
服务,并与其他优秀的圣保罗建筑师们一起通过实践 [4] h t t p : / / e n c i c l o p e d i a . i t a u c u l t u r a l . o r g . b r / 21.3.2016.
凝练出一套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空间语言,直至今日圣 p e s s o a 205 47/ p a ul o - m e n d e s - d a - r o c h a .V i e w e d [19] http://w w w.ucl.ac.uk /~ucesgvd/moebius.pdf.
保罗学派依然对拉美建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补充 28.11.2020. F erraz, Marce lo C ar valho (org.). Viewed 21.3.2016.
阅读《建筑学报》2019 年第 5 期《巴西现代建筑中的 Vilanova Artigas: Arquitetos Brasileiros - Brazilian [20] Ferraz, Marcelo C ar valho (org.). Vilanova
两次历史构建》,裴钊、王如欣。 Architects. São Paulo: Instituto Lina Bo e Pietro Artigas: Arquitetos Brasileiros - Brazilian Architects.
[3] 圣 保 罗 大 学 建 筑 与 城 市 学 院 大 楼 与 Carlos Maria Bardi: Fundação Vilanova Artigas, 1997, p.28. São Paulo: Instituto Lina Bo e Pietro Maria Bardi:
Cascaldi 合作设计完成。 [5] C o l l i n s E n g l i s h D i c t i o n a r y - C o m p l e t e & Função Vilanova Artigas, 1997, p.33.
[4] 1940 年,25 岁的阿蒂加斯接受了圣保罗大学建筑 Unabridged 2012 Digital Edition © William Collins [21] Mayer, Hartmut. Die Tektonik der Hellenen:
与城市学院助理教授的职位。. Sons & Co. Ltd. 1979, 1986 © HarperCollins. Kontex t und Wirkung der Architekturtheorie von
[5] 与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的其他教授,诸如 [6] Cabral, Fernando Frank; Rodrigues, Eduardo de K arl B öt ticher. Sut tugar t / L ondon: Edition A xel
保罗·门德斯·达·罗查一起反对军政府的统治。 Jesus. Vilanova Artigas: espaço e programa para a Menges, 2004, p.9,p18.
[6] 译者注:此处翻译参考 [ 美 ] 肯尼思·弗兰姆普敦 FAU. São Paulo: FAU/USP, 1978, DVD.
著.《 建构文化研究》 王骏阳 译,p84。
“博迪舍认为, [7] I n V i l a n o v a A r t i g a s : O A r q u i t e t o e a L u z .
建筑美恰恰是对机械学概念的诠释。”原文“[Bötticher] Documentar y direc ted by L aura Ar tigas e Pedro
proposed that the beauty of architecture was precisely Gorski, 2015.
the explanation of mechanical concepts” p82. [8] S e m p e r, G o t t f r i e d . T h e F o u r E l e m e n t s o f 图片来源
[7] 原文“associate the separation between static structure A rchite c ture and O ther Writings. Translate d by
from its artistic apparel.” Herrmann, W. and Mallgrave, Harry F. Cambridge: 图 1、图 2-1、图 5:© Nelson Kon
[8] 原文“the is the static-structural‘moment’
‘core-fo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37,p.217. 图 3、图 7、图 8:Acervo da Biblioteca da FAUUSP
of the architecture which emerges in interaction [9] In Vilanova Artigas: O Arquiteto e a Luz (The 图 2-2、图 4:作者自绘
with different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rchitect and the Light). Documentary directed by 图 6:https://www.nelsonkon.com.br/en/casa-baeta/,
“the application of an‘art-form’primarily
[9] 译 者 注: Laura Artigas and Pedro Gorski, 2015. © Nelson Kon
068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日本黄檗宗寺院建筑梁架形制及其源流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Form and the Origin of the Framework of Obaku
Temple in Japan

李沁园    LI Qinyuan

摘要:本文以日本长崎、京都的 4 座黄檗宗寺庙中的 7座单体建筑为代表实例,从其实例特点出发,分析其祖型源流,


指出其中五座建筑的梁架形制与中国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佛寺建筑梁架有较深的渊源,同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自
身的地域特点。

关键词:日本、黄檗宗、黄檗样、梁架形制

Abstract:This paper take seven single buildings of the four Obaku sect temples in Nagasaki and Kyoto in Japan
as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and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alyse the origins of the structures. Then, this
paper point out that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the five buildings has a deep relationship with the Buddhist temples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 of Chin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owever, it has its own regional char-
acteristics.

Keywords:Japan, Obaku sect, Obaku style, Timber framework

黄檗样作为中国传入日本的最后一个建筑样 寺,但其传播范围仅限于九州长崎地区,所知者
式,由于对日本建筑的影响没有和样、禅宗样、 以及信奉者甚少 ;直至江户中期的 1654 年(日
大佛样深远,因此对其研究者甚少,缺少系统的 本承应 3 年,即清顺治十一年)
,隐元隆琦禅师
对比研究,导致黄檗样的源流研究在中国建筑史 受崇福寺住持之邀经由中左所(厦门)东渡长崎。
学界尚属空白。何谓黄檗样?黄檗样建筑的特征 隐元禅师起初传法于长崎四唐寺之一的兴福寺,
是什么?黄檗样的祖型源流是什么?为对上述问 在得到德川幕府的支持和赠地以后,于宽文元年
题进行解答,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针对黄檗宗建筑 (1661 年)在京都宇治太和山开创新寺。出于对
的梁架形制进行分析,追溯其源流。 故乡的思念,隐元禅师仍将新寺命名为黄檗山万
日本黄檗宗源于我国明末福建福清临济宗黄 福寺。而京都万福寺的建立,为当时形式已经日
檗派。明末崇祯时期(1628—1644 年)
,福清黄 趋僵化的日本建筑带去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其样
作者:
李沁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博 檗山万福寺在隐元隆琦禅师住持期间发展成为闽 式也就被称为“黄檗样”
,与日本的和样、禅宗样
士后。
地大禅刹之一,并自此创立了临济宗黄檗派,渐 以及大佛样并举。
中国博士后基金第 68 批面上资助 渐形成了黄檗教团,声名远播。 由于日本黄檗宗寺庙与明清时期中国福建佛
项目“匠作视野下日本‘黄檗样’
样式谱系源流探析”(资助编号: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黄檗派首先传入了中国 教有着极深的渊源,其寺院建筑的结构类型与中
2020M680821)成果。
人往来频繁的港口城市日本长崎,从中国东渡的 国寺观建筑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笔者将日本
DOI: 10.12285/jzs.20200819002 僧人先后在长崎建立了兴福寺、福济寺以及崇福 黄檗宗寺院建筑按照中国传统梁架分类方法分为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69

殿堂型、穿斗型、混合型(殿堂型与穿斗 穿斗及混合型梁架案例列表 表1

型构架的结合形式)
。其中,殿堂型构架 编号 寺院创立年代 建筑年代
所在
寺院名称 建筑类型 梁架类型
地区
特征与宋《营造法式》中殿堂型构架的定
1 1661 年 黄檗山 大雄宝殿 殿堂型
义略有不同,
《营造法式》中明确了殿堂 1661 年创建 京都
2 1663 年 万福寺 法堂 殿堂型
型构架的一大特点为内、檐柱等高,而日
3 1883 年重建 大雄宝殿 穿斗型
本殿堂型构架的内柱略高于檐柱,
按照《营 1620 年创建 兴福寺
4 1881 年 三江会所门 穿斗型
造法式》分类应属厅堂型,但是从构造逻 5 1646 年 九州 大雄宝殿 混合型
1629 年创立,
长崎 崇福寺
辑上分析,
《营造法式》中殿堂型构架可 6 1635 年始建 1731 年 护法堂 混合型

分为三层——柱网层、斗栱层以及屋架层, 1628 年创立, 1655 或 大雄宝殿


7 福济寺 混合型
1655 年完成建设 1649 年 (已不存)
且多设有天花,这与日本殿堂型构架特征
相同。因此,笔者从建筑整体构造逻辑出
发,将日本黄檗宗这类建筑构架归入殿堂
型构架。[1] 其代表实例如表 1 所示,表中
实例均为早期黄檗宗寺院,其中九州长崎
的三座寺院建立于日本黄檗宗创立之前,
是最具代表性的早期黄檗宗建筑实例。

一、殿堂型
图1:京都黄檗山万福寺大雄宝殿 图 2:京都黄檗山万福寺法堂

1. 实例表现

日本现存黄檗宗寺院约有 400 所,大


多数建筑采用了日本江户时期盛行的殿堂
型梁架,这类殿堂型梁架由草架层及柱网
层构成,部分重要建筑还设有斗栱层。但
是在这类梁架中,斗栱层不作为主要受力
结构,多为装饰用,代表建筑有日本黄檗 图 3:长崎圣福寺大雄宝殿 图 4:长崎清水寺大雄宝殿

宗的祖庭——京都黄檗山万福寺大雄宝殿
与法堂、长崎圣福寺大雄宝殿以及长崎清
水寺大雄宝殿(图 1 ~图 4)

2. 特点

日本黄檗寺殿堂型建筑以大雄宝殿、
法堂为代表。其中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
整体梁架由殿身梁架及副阶梁架构成,殿
身及副阶屋檐均采用日本的重椽形制。其
中殿身上部的草架层及屋面的重量由两道
纵向在下、六道横向在上相搭的、粗大且
断面为圆形的梁承接。下面两道纵向梁落
在殿身内柱柱头上,其间用断面为方形的
横向短梁相隔。殿身内四根内柱高于其余
殿身檐柱。殿身一圈檐柱上设斗栱,斗栱
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其中上层昂尾伸 图 5:京都黄檗寺大雄宝殿承重构件示意图
070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入草架层,后尾钉于草架层的立柱上。在
这座建筑中,斗栱层仅承接建筑檐部的重
量并承担挑檐的功能(图 5、图 6)

大雄宝殿露明部分的梁架由副阶前檐
卷棚、殿身梁架以及三面副阶梁架组成。
殿身檐柱及副阶檐柱上施阑额,柱头用阑
额相连,阑额下用三道由额。上部两道额
不仅起到联系柱网的作用,还用于承托副 图 6:京都万福寺大雄宝殿上檐斗栱 图 7:京都万福寺大雄宝殿室内梁架

阶的两层椽子。阑额与第一道、第二道由
额间设有照壁板。殿身前檐柱上最下层由
额同样用于承托前檐卷棚轩廊的椽子。殿
身内柱间、内柱与檐柱间均用椽栿及屋内
额相连,内柱间椽栿位置略高于次间椽栿。
内柱柱身上出丁头栱承明间椽栿,明间椽
栿上施内额斗栱各两朵,形制为一斗三升
加一道翼形横栱(图 7)

大殿副阶的 橑 檐枋落于泥道 栱 上方,
斗栱不挑檐(图 8)
。除前檐副阶用卷棚轩
廊的结构外,其余三面副阶构造相同,用
月梁(日本称 :海老虹梁)连接殿身檐柱
与副阶檐柱,月梁一端插入殿身檐柱,另
一端落在副阶檐柱柱头铺作上的第一跳横 图 8:日本黄檗寺大雄宝殿殿身露明部分梁架示意图

栱之上。副阶斗栱为四铺作,
不设补间铺作,
补间用一朵云型驼峰置于普拍枋之上,普
拍枋下依次设置阑额、 由额(图 9)
照壁板、 。
法堂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梁架由上部
草架层与柱网层构成,不用斗栱。同大雄
宝殿的受力结构类似,屋面及草架层由其
下方横、纵向上下搭接的梁承重。与大雄
宝殿的区别在于,法堂下层纵向的梁直接
落在殿身内柱柱头上。露明部分梁架同样
由柱网层及草架层构成。各柱间用椽栿连
图 9:日本黄檗寺大雄宝殿副阶梁架示意图
接,椽栿上设平棊枋,平棊枋上设高度不
同的平板天花(日本称为 :镜天井)椽栿
与平棊枋间设有与大雄宝殿相同形制的云
形驼峰。与大雄宝殿的区别在于,法堂仅
用从内柱柱身各向出丁头栱承平棊枋,而
不同于大殿用丁头栱承椽栿,且法堂不用
斗栱层,不设普拍枋。法堂前檐用出两跳
的丁头栱挑檐,这点与大雄宝殿不同。由
于法堂在屋檐位置同样采用了重椽的形
制,下层椽实际是不承重的,真正承重的
是两重椽之间的桔木,大雄宝殿亦如此
(图 10、图 11)
。 图10:日本黄檗寺法堂露明部分梁架示意图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71

“土间式”结构将地面用短柱抬升,抬升 证明源于中国宋代福建地区,而明清时期
的高度随空间的重要性而不同(图 12)
。 福建建筑多用丁头栱的做法也是在延续宋
专修寺如来堂是在禅宗样建筑的基础 代做法。因此在日本出现的自柱身出丁头
上融合了和样以及大佛样的一些细部做法, 栱的做法与明清时期的福建同源,但不能
而在日本近世产生的新建筑样式,被称为 说是源于明清时期的福建建筑,应该是受
折中样,并在江户时期的社寺建筑中被广 到日本大佛样建筑的影响。
泛使用,与之构造类似的京都黄檗寺大雄
宝殿也是江户时期折中样建筑的体现。 二、穿斗
京都黄檗寺法堂的梁架形式为日本方
丈类建筑的普遍样式,以和样为基础,草 1. 实例表现
架部分落在柱网层上,草架层与柱网层间
设置天花。同时又融合了禅宗样以及大佛 此类型的代表建筑是长崎兴福寺大雄
样的部分特点,也是江户时期折中样建筑 宝殿及三江会所门,在这两座建筑的梁中
的体现。 所有柱均升高至檩下直接承檩 ;大雄宝殿
图11:日本黄檗寺法堂承重桔木示意图 在梁架主体上,就现存黄檗宗建筑的 除副阶檐柱上用斗栱承挑檐檩外,其余各
案例来看,在黄檗宗成立之后修建的建筑 柱同三江会所门相同,均直接承檩。檩上
3. 祖型源流与比较 均采用日本江户时期的折中样。其中大量 用单层椽,不用日本特有的重椽形式,不
使用丁头 栱 承托梁 栿 的做法的源流问题, 设草架,梁架均为露明造。大殿副阶前廊
黄檗寺大雄宝殿与法堂的殿堂型梁架 笔者认为应源于日本大佛样建筑。
“大佛 及会所门前廊均设置卷棚轩廊。两座建
形式,也流行于日本净土真宗各派寺院重 ,为僧人重源在 12
样”又称为“天竺样” 筑的横向梁架由柱及梁 栿 组成的各“扇”
要的建筑中。例如,位于日本三重县净土 世纪初期由南宋带入日本的建筑样式,其 靠 穿 枋( 屋 内 额 ) 相 连 形 成 一 个 整 体
真宗高山派的专修寺御影堂及如来堂的梁 中大佛样在日本的典型代表便是奈良东大 (图 16、图 17)

架形制,便与京都黄檗寺大殿及法堂的形 寺山门以及兵库县净土寺净土堂。大佛样
制极为相似。 建筑对于日本的影响远小于禅宗样以及和 2. 特点
对比高山派如来堂与黄檗寺大雄宝殿 样建筑。但仔细观察日本近世禅宗建筑可
的梁架,可以发现,两者的梁架均由草架 以发现,虽然纯粹的大佛样建筑在日本存 兴福寺大雄宝殿的梁架形制细分应为
层与柱网层构成,同时屋架层的重量由其 在不多且影响较小,但是在大佛样出现之 柱梁式穿斗梁架,其梁架关系与《营造法
下方横、纵向粗大的梁承托,再传至殿身 后与禅宗样手法相结合的形式一直在日本 式》中的厅堂型梁架较为相似。屋顶形式
内柱。殿身檐柱及副阶檐柱下用普拍枋、 有所延续并没有彻底消失。例如京都东福 为悬山顶带一圈副阶。大殿进深方向共设
阑额。殿身檐柱上用七铺作三下昂斗 栱, 寺山门柱上多出跳丁头栱出跳以及穿枋的 六柱,殿身前后檐柱用一道八椽 栿 相连。
昂尾同样钉于草架上,檐部的重量主要还 使用(图 13 ~图 15)
。大佛样已被傅熹年 八椽栿穿过殿身前后内柱,两端插入前后
是靠其间桔木承托。在日本这种双重椽做
法中,桔木便是主要的挑檐构件,斗栱更
多为装饰作用。殿身露明部分,用椽栿及
屋内额连接各柱,椽栿与平棊枋间设六铺
作计心斗 栱。内柱升至第一层纵向梁下,
直接承梁 ;为了与椽栿上的补间铺作契合,
内柱柱身上出丁头栱插入柱身。前副阶轩
廊也用月梁(海老虹梁)连接殿身檐柱与
副阶檐柱。上述做法都与京都黄檗寺大殿
类似,区别在于专修寺如来堂的露明梁架
部分较少,为了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在草
架上用了两层纵、横向草架梁。除此之外,
专修寺如来堂室内地面采用了日本传统的 图12:专修寺如来堂梁架形制示意图
072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额相连。殿身前后檐与副阶四面的普拍枋
上施斗栱。
殿身前后檐下仅设有补间铺作,
明间施三朵,次间施两朵。均为七铺作,
前檐横栱仅有外拽横栱,不做里转横栱,
为半栱的形式。其中,第一跳与第三跳横
栱为昂型,
第二跳及第四跳横栱做兽头型;
丁头栱
各跳均偷心。后檐铺作不做横栱,仅做
四道泥道栱,栱长随层数递增(图 21 ~
图 23)。副阶前檐铺作为五铺作,横栱同
穿枋
样为半栱,重昂形式,耍头也是兽头型。
其余三面仅柱头铺作用横栱,横栱同样为
半栱,不做昂型,偷心。补间铺作同殿身
后檐相同,不用横栱,仅有两层泥道栱。
三江会所门的梁架形式为柱梁式穿
斗。进深方向明间脊檩下的内柱落地,其
余各檩与脊檩下的中柱间用椽栿连接。檩
图13:京都东福寺三门穿枋以及丁头栱的使用 下设蜀柱,蜀柱落于下层椽栿之上。该梁
架与《营造法式》中的分心前后乳栿用五
柱的梁架类似。但三江会所门前后椽栿不
对称设置。前檐柱上用丁头栱承托月梁型
劄 牵,形制与大殿中的月梁型 劄 牵相同。
劄牵一端插入檐柱柱身,另一端承橑檐槫
(图 24、图 25)

3. 祖型源流与比较
图14:京都东福寺三门穿枋 图15:奈良东大寺三门穿枋

兴福寺这两座建筑在梁架整体形式上
与混合型的建筑(崇福寺与福济寺,下
文有述)中的露明部分明间梁架形式相
同,均为柱梁式穿斗梁架。具体在梁架的
具体做法上不同。兴福寺大雄宝殿在殿身
及副阶施有斗栱,而崇福寺与福济寺则没
有。除斗栱外,普拍枋以及翼角发戗的做
法也是兴福寺大雄宝殿的特征之一。兴福
图16:长崎兴福寺大雄宝殿卷棚轩廊 图17:长崎兴福寺三江会所门卷棚轩廊
寺两座建筑均在檩下设通长替木,而福济
檐柱。殿身明间用施四椽栿,两端插入前 檐柱,上层乳栿上施蜀柱,用蜀柱承檩。 寺与崇福寺仅用舌型替木。明清时期福建
后内柱柱头。四椽栿上设驼峰,上承蜀柱, 大雄宝殿面阔方向同样施六柱,构成 传统木构建筑很少采用通长替木的做法,
蜀柱承脊檩。蜀柱两侧还设有两组由驼峰、 殿身三间,副阶两间。四扇横向梁架由两 这类做法更趋近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做法
斗栱所组成的组件承托两根月梁型劄牵的 道穿过殿身内柱的屋内额、脊檩及前后橑 (图 26)。
一端,月梁型劄牵的另一端插入蜀柱。次 檐枋下的顺脊串、各檩下的通长替木连接, 兴福寺大殿梁架的构件形制不同于崇
间用一道平直的乳栿连接殿身檐柱及内柱, 屋内额两端分别插入殿身山面檐柱柱身 福寺两座建筑中源于闽东建筑构件形制,
其上设有与明间相同构成的月梁型劄牵组 中,屋内额用雕花雀替承托。两山面梁架 也不同于源于福济寺大殿中构件带有明显
件。副阶前檐用卷棚形式的轩廊,后檐用 做升起处理(图 18 ~图 20)
。 日本江户时期特征的做法。兴福寺斗栱中
两道平直的乳栿连接殿身后檐柱及副阶后 大殿副阶檐柱上设普拍枋,柱头用阑 下昂的昂型与盛行于明清江浙地区的“凤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73

图18:福寺大雄宝殿纵剖面图

图19:兴福寺大雄宝殿明间梁架
(左)
图 20:兴福寺大雄宝殿次间梁架
(右)

图 21:兴福寺大雄宝殿殿身前檐
斗栱(左)
图 22:兴福寺大雄宝殿副阶前檐
斗栱(中)
图 23:兴福寺大雄宝殿副阶斗栱
内侧(右)

图 24:三江会所门明间梁架(左)
图 25:三江会所门挑檐形式(右)
074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2. 特征

崇福大雄宝殿整体梁架由最下层的穿
斗梁架层以及上面两层草架层所形成的三
层结构层构成。上下两层草架层的重量通
过其下各自的受力构件传递至最下层的柱
网上。护法堂为单檐,所以其结构层由下
层穿斗结构层及上层草架构成。其受力构
图 26:兴福寺大雄宝殿副阶翼角发戗做法 图 27:兴福寺大雄宝殿冰裂纹窗户
件以及力的传递方式与大殿相同。两座建
筑草架层的重量由其下横向、纵向的大梁
头昂”类似 ;其余诸如劄牵等构件出头部 三、混合型 以及桔木承接。大梁与桔木均压在最下层
分做兽头型样式的做法、冰纹以及斜人字 的柱网上,将草架层及屋顶的荷载传至柱
纹的门窗也多见于明清江浙地区(图 27)
。 1. 实例表现 网层(图 29、图 30)

因此可以推断,这两座建筑在建造的 崇福寺大殿及护法堂明间梁架形式均
时候有中国江浙地区的工匠参与。相比寺 此类梁架的代表建筑是长崎崇福寺大 为柱梁式连架结构,采用插梁式的做法。
内其余建筑,例如从寺门以及妈祖堂的梁 雄宝殿与法堂、福济寺大雄宝殿。崇福寺 内柱升高至檩下直接承檩。殿身内柱以三
架和构件形制几乎体现了日本江户时期的 大雄宝殿初建时即为日本传统的双层屋面 道穿枋连接。最下层椽栿上置驼峰,其上
建筑风格上看,兴福寺大雄宝殿及三江会 结构,即使用上下两层椽子,下层椽子不 用蜀柱承檩,蜀柱间用乳栿以及劄牵相连。
所门不论梁架形制还是构件形制,均不带 承重,在日本称为化粧垂木,其下便是穿 前廊均采用卷棚轩廊的形式。 这类卷棚构
有日本江户时期建筑的特点,极有可能是 斗梁架所在(图 28)
。 造形式借鉴了中国闽东地区明代建筑的做
中国匠人独立完成的。 法 [2](图 31、图 32)

崇福寺大雄宝殿 福济寺大雄宝殿
图 28:崇福寺大殿及福济寺大殿初建时及加建重檐后梁架示意图

图 29:崇福寺护法堂主要承重构件示意图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75

图 30:崇福寺大雄宝殿梁架中主要承重构件

图 31:崇福寺大雄宝殿卷棚轩廊 图 32:崇福寺护法堂卷棚轩廊

大雄宝殿次间施七柱,为串式穿斗结构(穿 故将其归于垂花柱挑檐一类。护法堂、钟楼均采
斗型)
。各柱间用穿枋穿过柱身相连,为典型的穿 用丁头栱挑檐(图 35、图 36)

斗式结构的特点。前后内柱间用两道穿枋,其上 福济寺大雄宝殿的梁架整体形制在加建重檐
用四椽栿承蜀柱,蜀柱直接插在枋上,不设驼峰。 草架之前为穿斗梁架。在二战被毁前的梁架整体
蜀柱间各设一根劄牵连接脊檩下的中柱。后内柱 形制为殿堂型,同崇福寺的两座建筑相似,草架
与后檐柱之间也用两道枋相连,一端插入内柱柱 层所构成的整体屋架层承托瓦、脊,整体架于其
身,另一端穿过后檐柱(图 33)
。 下的桔木以及柱网层上的纵、横向梁上。整体可
同时崇福寺大雄宝殿一层采用了两种挑檐形 以分为草架层和露明梁架层。露明层即为穿斗梁
明间前檐两檐柱上出两跳丁头栱,
式, 上承卷棚轩, 架的形式。因此该建筑的整体为殿堂型梁架包含
下梁出头,承挑檐檩。其余各檐柱上均采用垂花 穿斗梁架。
柱挑檐(福州地区将垂花柱挑檐称为“悬充挑檐”
) 福济寺大殿露明部分的明间穿斗梁架为柱梁
(图 34)
。大殿侧面檐柱采用了类似垂花柱挑檐的 式穿斗中的插梁型梁架。首先,殿内各柱均升高
形式,但不用垂花柱,仅用一根短柱骑在前梁挑 至檩下直接承檩。进深方向前檐采用卷棚轩廊的
出的尾上,其构造形式与垂花柱挑檐形式相同, 形式 ;后檐轩廊不设卷棚,用一道平直的乳栿承
076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蜀柱,上承檩。明间施四道椽栿,其上两 大殿纵向梁架同样用多道屋内额(穿 是构件形制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度。两者的


端各设有一根蜀柱,蜀柱均直接落在梁栿 枋)将各扇梁架连接成一个整体。最下层 建造时间也仅相差数年。福州圣泉寺法堂
上,层层向上直至平梁。明间各道椽栿均 穿枋用雀替承接,第二、三层穿枋由出自 原为大雄宝殿,其横向明间梁架同样施三
插入蜀柱柱身,蜀柱柱身两侧出丁头栱承 柱身的两跳丁头栱承接 ;第四层与第五层 道梁栿,最下层梁栿上设驼峰,其上用蜀
椽栿。前次间用两道平直的乳栿连接门柱 穿枋之间设有驼峰,上承一斗,其中明间 柱承檩,梁 栿 均插入蜀柱及内柱的柱身。
与内柱,上层乳栿上设蜀柱承檩。后次间 施两朵,次间施一朵(图 39)
。 梁 栿 的形制也与崇福寺大殿相似度极高
仅用一道乳栿,高度同前次间上层乳栿相 (图 40)
。护法堂的梁架形式也是明代闽东
同。其上同样设蜀柱承檩(图 37)
。 3. 祖型源流与比较 地区遗构中,特别是民居建筑中非常常见
大殿次间梁架根据被毁前的照片记录 的形式之一(图 41)

可以看出采用的是串式穿斗结构(穿斗 两座建筑的横向梁架形式与明代闽东 大雄宝殿及护法堂的面阔方向,各扇
型)
,共有九道穿枋穿过各柱,脊檩下的 地区的做法极为相似,特别是崇福寺大雄 梁架均由纵向的穿枋相连。大雄宝殿纵向
中柱落地(图 38)
。 宝殿与福州圣泉寺法堂的梁架不论构成还 穿枋(内额)间设有弯枋。同时在次间两
榀架上还做了升起处理,即福州地区的超
扇做法,自明间榀架开始到次间榀架的
檩木略微提升,使面呈现出缓升的曲线
(图 42)

因此这两座建筑不光梁架形制源于闽
东地区,且修建两座建筑的匠人极有可能
是源于闽东地区的同一匠作派系。做出此
推断的原因是,闽东地区的柱梁式穿斗梁
图 33:崇福寺大雄宝殿室内穿斗梁架 图 34:崇福寺大雄宝殿的垂花柱挑檐 架的构成形式非常丰富,而日本崇福寺
大殿与福州圣泉寺的这类梁架形式以及
构件做法在闽地并不常见。可以说,与
崇福寺大殿如此相似的建筑在闽地仅有
这一处。
同时在挑檐方式上,大雄宝殿的挑檐
形式与福州寺庙与民居的挑檐形式类似,
但也有一定差别。比如明代闽东民居大多
使用丁头栱挑檐,垂花柱挑檐的形式是在
图 35:崇福寺护法堂丁头栱挑檐 图 36:崇福寺钟楼丁头栱挑檐 清中期才开始陆续出现,而崇福寺大雄宝

图 37:福济寺大雄宝殿明间横剖面图 图 38:福济寺横向次间梁架 图 39:福济寺大雄宝殿纵向次间(上)与明间梁架(下)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77

殿初建于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 年)
。究
其原因有两种可能 :第一,崇福寺大雄宝
殿在后来的改建或修缮时将原本的丁头栱
挑檐改为了垂花柱挑檐,但并未记载 ;第
二,垂花柱挑檐形式可能明末清初时期就
已经存在,而不是大家普遍认为地出现于
清中期。笔者认为第一种的推测可能性较
大(图 43、图 44)

据记载,修建崇福寺的大工名为“大 图 40:圣泉寺明代法堂明间梁架 图 41:福建福州明代石松寺古殿穿斗梁架

串五良平”
,小工名为“大藏”
,从名字上
看均为日本人,但当时长崎地区闽地移民
众多,且很多移民将名字改成了日本名字。
因此笔者推测 :一是所记载的大工可能为
闽地明代移民 ;二是虽然记载的大工为日
本人,但实际有很多中国工匠参与了这两
座建筑的建造,只是由于当时中国人的地
位较为低下,所以没有被记载。无论怎样,
崇福寺的这两座建筑与该寺其余建筑相差 图 42:崇福寺大雄宝殿以及福州民居的超扇做法

甚大,其余建筑从梁架类型上来说,更多
地反映的是日本江户时期建筑的特点。因
此,可以断定崇福寺的这两座建筑有中国
工匠的参与,且有极大可能为闽东地区的
工匠。这群工匠在这两座建筑中扮演了极
其重要的角色。
福济寺大雄宝殿的梁架形制与闽南地
区的柱梁式穿斗梁架中“蜀柱抬梁”形式
较为类似,区别在于闽南地区的该类型梁 图 43:崇福寺护法堂及大雄宝殿挑檐形式示意图

架中明间椽栿多置于蜀柱之上,且蜀柱不
直接承檩,檩与蜀柱之间多隔有斗或用其 叠斗轩廊
锯花卷棚
上的椽 栿 承檩,是为“蜀柱抬梁”
。而福
济寺的椽栿均插入蜀柱柱身,蜀柱与檩之
间不设斗。当然这种梁架中将椽栿插入蜀 三跳丁头 悬充挑檐
栱挑檐 悬充挑檐
柱的做法在闽南地区也是存在的,只是数
林聪彝故居大堂前轩廊、挑檐 林则徐出生地一进挑檐 闽侯黄觉民故居大厝挑檐
量少于“蜀柱抬梁”
。例如泉州涂门街东 图 44:闽东地区挑檐形式
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大厅就采用的是这种将
椽栿插入蜀柱柱身的做法(图 45)
。 法上与闽南地区存在差异,但是其露明部 及护法堂虽同为柱梁式穿斗结构,但其殿
同时,
闽南地区进深方向明间多用“三 分的梁架构成形式与闽南地区的柱梁式穿 身结构形式有很大的区别。
通五瓜” ,即三道椽栿上设五
“二通三瓜” 斗梁架最为接近,且该梁架形式也没有在 综上,福济寺大雄宝殿的梁架形制应
根蜀柱、两道椽栿上设三根蜀柱。而福济 日本出现过。同时,福济寺又被称为“泉 该源于明末的闽南地区。同崇福寺一样,
寺大殿由于屋顶高耸,为了与结构相适应, 州寺”
“漳州寺”
,该寺的创建者为泉州开 修建福济寺大殿的工匠中有来自闽南地区
明间用了四道椽栿、七根蜀柱,转换成闽 元寺而来的禅师,其基址也是泉州渡日商 的匠人。但就福济寺大殿梁架以及构件细
南术语则为“四通七瓜式”
,这在闽南地 人捐赠的。因此,福济寺大雄宝殿在修建 部的做法而言,中国匠人在修建过程中的
区也极为少见(图 46)
。 过程中由来自闽南的渡日工匠的参与也是 重要性以及参与程度应该小于修建崇福寺
虽然福济寺大殿的梁架形式在部分做 正常的。福济寺大殿与上文中崇福寺大殿 两座建筑的匠人。
078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图 45:泉州涂门街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大厅梁架结构 图 46:闽南“二通三瓜式”梁架结构

四、结语 注释 [R]. 京都:京阳社,平成 2 年 3月.


[12] 太田博太郎監修 .日本建築様式史ニホンケンチク
[1] 本文所述殿堂型、厅堂型、穿斗型从构造逻辑上分 ヨウシキシ:カラー版 [M]. 東京:美術出版社, 1999.
不同于日本寺社建筑,黄檗样的梁架 析,
参考了张十庆老师在其《从建构思维看古代建筑结 [13] 京都府教育委员会. 国宝 東福寺三门修理工事报
形式借鉴了源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穿斗 构的类型与演化》一文中对梁架分类的研究,其对应 告 [R]. 昭和 53 年 3月.
关系为:殿堂型—层叠型,厅堂型、穿斗型—连架型。 [14] 傅熹年 . 福建的几座宋代建筑及其与日本鎌仓“大
梁架,这类梁架可以被称为黄檗样梁架。
笔者认为此种分类方式更能直接地对日本以及中国福 佛样”建筑的关系 [J]. 建筑学报,1981(4).
作为黄檗宗下辖寺院的长崎三福寺 建构架进行定义,但从行文上考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 [15] 天沼俊一 .日本建筑史图录 [M]. 星野书店,1933.
(福济寺、兴福寺、崇福寺)中的五座建 构架分类方法。 [16] 阮章魁 . 福州民居营建技术 [M] 北京:中国建筑工
[2] 针对黄檗宗寺院卷棚轩廊的祖型源流研究,可参 业出版社,2016.
筑(崇福寺护法堂及大雄宝殿、福济寺大
见拙作《日本黄檗宗寺院“卷棚轩廊”
研究》

,建筑史》
, [17] 木宫泰彦.中日佛教交通史 [M] 华宇出版社, 1986.
雄宝殿、兴福寺大雄宝殿及三江会所门)
, 45 辑,2020 年。 [18] 王輯五 . 中国日本交通史 [M].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其梁架形制并未受到日本江户时期建筑的 1937.

影响,主体结构借鉴了明清时期中国东南 [19] 曹春平 . 闽南传统建筑 [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6.
沿海地区的样式。其中,崇福寺大殿及护
[20][ 日 ] 木宫泰彦 .中日佛教交通史 [M]. 华宇出版社,
法堂的梁架形制应借鉴了明末清初闽东地 1986.
参考文献
区寺观的穿斗梁架形式 ;福济寺大雄宝殿
梁架形式应借鉴了明末清初闽南地区寺观
[1] 王荣国 . 福建佛教史 [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的穿斗梁架形式 ;兴福寺大殿及三江会所 1997.

门的梁架形制应借鉴了明清时期中国江浙 [2] 林观潮 . 临济宗黄檗派与日本黄檗宗 [M]. 北京 . 中


国财富出版社,2013. 图片来源
一带寺观的做法。结合长崎唐三寺建寺目
[3] 平久保章. 新纂校订隐元全集 [M]. 开明书院,1979.
的以及过程,三寺作为在当地移民的支持 [4] 潘谷西 . 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卷 [M]. 北京:中国 图 12:笔者自绘,底图来源:
《重要文化財专修寺如来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堂修理工事报告》
以及信仰需求下的产物,分别由渡日的福
[5] 太田博太郎监修 . 日本建筑样式史 ニホン ケンチク 图 13:笔者自绘,底图来源:
《国宝 東福寺三门修理工
州、泉州、南京商人出资修建,基于当时 事报告》
ヨウシキシ:カラー版 [M]. 東京 : 美術出版社,1999.
各地区渡日移民的团结以及群居特性,也 [6](宋)李诚撰 . 故宫博物院编 著. 故宫博物院藏清 图 18:李长蔚提供
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 [M]. 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 图 28、图 37:笔者自绘,底图来源:
《崇福寺大雄宝殿、
能从侧面反映这三寺的匠作源流。
[7] 京都府教育委员会. 重要文化財萬福寺大雄宝殿禅 第一峰门修理工事报告》
因此,日本黄檗宗建筑创立之后的寺 图 38、图 39《日本建筑史图录》
堂修理工事报告 [R]. 昭和 45 年 3月.
院建筑在梁架上采用了殿堂型结构,其梁 [8] 崇福寺. 国宝 崇福寺大雄宝殿、第一峰门修理工事 图 40:张继洲提供
报告 [R]. 平成 7 年 3月. 图 42、
图 44:笔者自绘,
底图来源:
《福州民居营建技术》
架形制并没有受到太多中国明清时期建筑
[9] 日本文化厅编 . 宗教年鉴 [M]. 2003. 图 45:
《闽南传统建筑》
的影响,而是采用了日本江户时期盛行的 其余图表均为笔者自绘 / 自摄
[10] 西和夫 . 图解古建筑入门 [M]. 彰国社 . 1990:88.
折中样。 [11] 专修寺. 重要文化財专修寺如来堂修理工事报告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79

从皇家禁地到庆典舞台 :
北京西郊万寿寺的微观格局变迁
From the Royal Forbidden Land to the Ceremony Stage:
The Development of Wanshou Temple in the Western Suburbs of Beijing

杨菁    YANG Jing  叶翔    YE Xiang  张小弸    ZHANG Xiaopeng

摘要:本文是对万寿寺建筑群这一微小空间领域由明末至清末三百余年变迁的研究。明代万历生母李太后崇佛及其
个人情感归属,替僧制度,西郊的人文地理是万寿寺初创的背景。尔后三百余年,万寿寺历经多次营建变革,畅春园的
始建,崇庆皇太后六旬和七旬庆典,慈禧太后六旬庆典无不例外地影响到了组群的建设。文章将史料与实际建制进行
联系,分析万寿寺各时期的主要营建特色,并指出其成型除了时代语境给予的必然外,也是一座因古代水陆交通位置
优越而成,随年代愈富女性统治者色彩的北京皇家寺院案例,以期见微知著,反映北京西郊这段时期历史、地理、建
筑等方面的变迁。

关键词:万寿寺、长河、北京西郊、女性统治者、营寺动机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study of the changes of Wanshou temple from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Qing Dynasty.In the Ming Dynasty, the personal affection of Empress Dowagen Li, the system of replacing monks,
and the human geography of the western suburbs were the factor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Wanshou Temple.
During the 300 year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Wanshou Temple experienced many chang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ngchun Garden, the celebration of Empress Dowager Chongqing’s sixties and seventies, and the celebration of
Cixi’s sixtieth birthday all affected the building complex. This paper links historical materials with the actual con-
struction system. It points out that the formation of Wanshou Temple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but also
an example of Beijing’s royal temple formed due to its superior location of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whose
style became increasingly more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female rulers.The small details indicate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Western suburb areas.

Keywords:Wanshou Temple, Changhe River, Western suburbs of Beijing, Female rulers, Factor of establishment

一、序言 中象征高雅的精神故里。历代统治集团依托万寿
寺展开种种大型活动,成为北京西郊重要的庆典
作者: 万寿寺地处西直门外迤西四里许,长河沿线 舞台及水路和陆路交通节点 ;对百姓而言,宏大
杨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北岸的广源闸处,即今日北京艺术博物馆(图 1, 场景带来的感受代代相传,刻入北京城的集体空
叶翔,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图 2)
。自万历冲龄践祚、李太后敕建祈福以来, 间记忆中。万寿寺从废黜太监家庙到京西敕建重
张小弸(通讯作者),天津大学建
筑学院讲师。 万寿寺因其地理优势而屡屡获视。其地处长河与 刹,再至成为皇家游赏的必经之处,这种人地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御道交汇的水陆转换点,从大内或是海淀行至此 系的变化,反映在建筑格局的演变中,是北京西
(51978445,52038007); 天 津 市 地后正值日中,无论是驻跸休息还是乘船换马, 郊在微地理层面上的变迁缩影。
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资助(D18008);
天 津 大 学 自 主 基 金 项 目(2020xsc- 其恰当的格局规模都显得尤为方便,因此在往返 有关万寿寺历史方面的研究颇多:
何孝荣《明
0004)。
西郊的过程中万寿寺被历代帝后广为临幸。长此 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在爬梳大量史料后准
DOI: 10.12285/jzs.20200902003 以往,其意义也渐渐从皇家祷祝拓展成为平民目 确而全面的归纳统计了不同背景的佛寺。彭兴林
080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图1:万寿寺区位 图 2:万寿寺山门

《北京佛寺遗迹考》同样在诸多记载里进 的万寿寺建筑格局罕有,从以观音殿为核 西路增设了三进院落作为行宫,行宫外修


一步明确并系统整理北京各寺的位置沿革 心的明代园林,到清末暗示使用者性别的 建苏州街(图 8)
。慈禧六旬庆典在西路行
建制等内容。万明《传承与重塑——万寿 新建筑,如后罩楼和爬山游廊等,这一系 宫后再增加了两进院落,至此万寿寺格局
寺的历史记忆》聚焦祈福功能并以祝釐活 列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同为女性统治 全部成型(图 9、图 10)

动为线索。孔祥利主编的《北京长河史万 者之间暗示合法、渴望身份认同、委婉要
寿寺史》及其若干文章从沿革、地理、建 求独立叙事的共同诉求。 2. 特色与对比
[1]
制、流变、活动等内容中详细考察不余遗 明 代 初 创 时 期 仅 有 一 路 ( 图 3,
漏。四位皆酌情分析并合理定论,在广泛 图 4)
,前为佛法场所,
后为园林。前以山门、 明代的万寿寺是一座以祈福皇室为任
考察推究之余,均明确指出万寿寺在古代 天王殿、大延寿殿、藏经阁、方丈作为空 务、礼佛弘法为主导且兼顾生产的皇家寺
京西建设等诸多决策中的特殊地位。而建 间序列。后部园林有一座假山,山上观音 院,并紧密围绕礼佛、弘法、祷祝、寺院
筑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载体,在产能有限 阁,山下有文殊、普贤、禅堂。山前山后 生产为主题组织建筑功能和布局。清代万
的古代则需要承担工程环节和建筑艺术之 各有一亭。山前有三池,方亭位居其中, 寿寺仍保持着为皇室祝釐的功能,但此时
外的内涵,其特殊性无法孤立于社会语境。 万历谒陵中途在此用食。山后也有一池, 的万寿寺已发展成为了集行宫、游赏、园
可惜的是,以上研究在历史探讨极大丰富 方亭位居池北。除了中路外,在寺院东侧 林、佛法、修持、民俗等活动为一体的皇
的同时,对万寿寺与北京西郊历史地理的 布置有药王殿,明代可能由殿前阁后的两 家寺院。清代在原本的一路格局上增加了
[2]
联系却鲜有涉足,也缺乏对建筑、景观、 进院落组成 。在药王殿前还存放着著名 行宫空间、服务性空间、游赏空间,扩大
人类活动的考察,这样的缺憾着实令人意 的永乐大钟,大钟迁入时因其体量巨大 为东、中、西三路,护寺土地减少,寺院
[3]
犹未尽。因此本文试图将万寿寺的格局变 无法移入中路已建成的建筑中 ,于是在 外增设下寺紫竹院承担僧侣日常起居。受
迁置于更大背景的同时,也更希望从微观 寺院东路前排、临街大道处修筑一钟楼专 皇家庆典的影响,万寿寺清代还开展了大
[4]
尺度揭示演变背后深层次的动机。 门存放 ,至此明代万寿寺东路格局初成 量的民间活动,也是民俗活动可以共享的
(图 5)
。永乐大钟本应随始建之时迁入, 空间。从具体数据上看,明代的万寿寺占
二、明清交替下的万寿寺 但因择吉时日的缘故便一直等到万历 地约 8500 平方米,房屋 19 座,建筑面积
三十五年(1607 年)才动工搬运。大钟的 约 2800 平 方 米, 面 宽 约 45 米、 纵 深 约
1. 格局与变迁 搬迁时间需要与其铸造时间相符,于是便 190 米。到了清代高峰时,万寿占地面积
[5]
需等待“四丁未”一致时方可动迁 。 约 43000 平方米,房屋 80 座,建筑面积
万寿寺从始建到扩建几乎都与顶层女 清代兴办了康熙六旬庆典、乾隆朝崇 约 14000 平方米,面宽约 130 米、纵深约
性有关(表 1)
。从影响万历朝政四十二年 庆太后六旬和七旬盛典、慈禧太后六旬盛 240 米。
的李太后主持始建,再到乾隆朝因崇庆太 典,每一次活动都丰富着万寿寺的功能和 万寿寺明清寺院及其周边开放程度不
后庆典的两番修葺与加建,再到慈禧太后 规模。康熙六旬庆典拓展寺院后部的园林, 同,对待市民的包容性也不同,这也体现
对整个西路行宫的完善。在父权皇权大行 并在东路整修了已有的建筑(图 6)
。崇庆 在明清的格局变化上。明代万寿寺只面向
其道的古代社会中,女性统治者话语乏善, 皇太后六旬庆典除了大量添修建筑外,再 皇室,不仅不许外人进入,甚至接近寺院
而被女性统治者孕育出的建筑更是少之又 次改动了中路园林的格局和形式(图 7)
。 也被明令禁止,公众与万寿寺建筑场所的
少。三百年间不同女性集团共轭为契形成 崇庆皇太后七旬盛典在六旬庆典格局上, 互动行为仅是远瞻。如此森严的戒备之下,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81

万寿寺周边形成了较为隔离封闭的寺院外 馈到了万寿寺外更为开放的格局中。 中路园林在建设中也屡屡改观——明代中


格局,具体表现为寺院四周有护寺土地四 万寿寺的廊庑空间特色鲜明,它的变 路园林规模较小,清代中路园林规模扩大,
顷环绕,寺院后方设有果园一顷,果园四 化也是整体布局演变的关键一环。明代廊 山池的表达方式也与前朝不同(图 11)
。伴
周用杂树标记。通过大量布置耕地和园地 庑一气连接从天王殿到方丈的中路主要殿 随多样化组织方法的不断应用,清代万寿
包围寺院的方法将万寿寺与周边的场地隔 宇,围合感强 ;清代则采取了更丰富的手 寺产生了与明代完全不同的空间体验,形
离开。清代万寿寺则采取了更加开放包容 法组织两侧廊庑的空间——左右两院落并 成了空间层次丰富、注重游赏的组群效果。
的态度对待公众,不仅寺院周边也开始为 置、左右仅配殿、左右仅连廊、左右庑房、
节庆、庙市、集会等诸多活动提供活动场 左右倒座房、左右庑房连接配殿、左右连 3. 重新定位的万寿寺
所,公众也可以进入寺院近距离接触这座 廊连接配殿,甚至还出现了左右爬山游廊
皇家大刹,这样的包容态度同样如实的反 连接小亭这样精巧生动的空间格局。明清 从明到清,万寿寺从与皇室关系密切,
带有政治色彩的寺院,演变为与万寿庆典
历代万寿寺格局对比 表1 紧密相关的驻跸节点。功能上的转变加
李太后始建(图 3) 永乐大钟迁入(图 5) 康熙六旬庆典(图 6) 快了寺院独立封闭格局的瓦解。此后,寺
万历五年(1577 年) 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 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
院不再代表皇室修持并被清廷改变了其作
用——将寺院定义为兼做交通枢纽的大庆
典主场。交通节点、庆典主场、集会地点
这些开放的场所属性,让万寿寺一度令人
紧张的禁地氛围逐渐消散。尽管清代已经
没有了像明代一样明确提出封锁万寿寺此
类极具私享色彩的规定,寺院内外也开始
向市民开放,但万寿寺在此后各项活动中
表现出来的用途和管理,仍然紧密服务于

崇庆皇太后六旬庆典(图 7) 崇庆皇太后七旬庆典(图 8) 慈禧六旬庆典(图 9) 皇室活动,重新获视以后依旧是一座高等


乾隆十六年(1751 年)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 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级的皇家寺院。

三、变迁动机

万寿寺的格局变迁背后有着复杂的动
因,与大的历史背景有关,也和个人的情
感与审美偏好相联系。而万寿寺就是反映
这种综合历史、地理、人文、建筑方方面
面变化的,具体而微的体现。

图 4:明代万寿寺初创格局示意图 图10:慈禧太后六旬庆典万寿寺格局示意图
082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1. 明代 :市井隔离的皇家禁地 李太后京师敕建佛寺一览表 表2

时间 寺名 地点 史料记载 备注

1.1  太后崇佛 万历元年 左安门外


张居正《重修海会寺记》:“海会寺在都城之南,创于嘉
重修,
海会寺 靖乙未,穆宗皇帝常常受禧于此。皇上即位之二年,圣母
(1573) 马家村 今无存
万寿寺的建立,与万历皇帝生母慈圣 慈圣皇太后出帑银,即其地更建焉”

李太后的私人情感紧密相连 :
“两宫圣母, 万历二年 城东北隅南居
张居正《敕建承恩寺碑文》:“命司礼监太监冯保贸地于
新建,
承恩寺 都城巽隅居贤坊故太监王成住宅,特建梵刹。寺成因官志
首建慈寺、万寿诸寺,俱在京师,穹丽冠 (1574) 贤坊 今无存
善为僧录司左善世以住持之,而赐名曰承恩。”

”[6] 其中以万历生母慈圣李太后崇佛
海内。 葛守礼《重修重修普安寺碑略》:“西城河槽西有梵宇曰
万历二年 重修,
普安寺 西城河槽西坊 普安,建自国初,修与嘉靖。万历二年四月十日,慈圣皇
更甚,慈圣皇太后其人“顾好佛,京师内 (1574)
太后发帑金重葺其旧”
今无存

”[7]
外多置梵刹,动费巨万,帝亦助施无算。 万历四年 阜成门外八 张居正《敕建慈寿寺碑文》:“常欲择宇内名山灵胜,特
慈寿寺 新建
(1576) 里庄 建梵宇,为穆考荐冥址、皇上祈胤,皆以地远,不便瞻礼”
在李太后主持之下仅京师地区建造或者修葺
万历四年 北安门外靖 李琦《敕赐护国慈善寺碑记》:“敕司礼监择地于北安门
的寺院以及番经厂等就有二十多座,包括海 (1576)
慈善寺
恭坊 外靖恭坊地方永太庵旧址……将前基址通展,而大建精舍”
重修

会寺、承恩寺、普安寺、慈寿寺(图 12)
、 张居正《敕建万寿寺碑文》:“命司礼太监冯保等卜地,
万历五年 西直门外广源 于西直门外七里许、广源闸之西特建梵刹,为尊藏汉经香
慈善寺、万寿寺等(表 2)
。这其中许有更 万寿寺 新建
(1577) 闸之西 火院……工始于万历五年三月,竣于明年六月。以内臣张
深层次的原因——神穆交替之际,万历冲 进等主寺事。上赐之名曰万寿”

龄践祚,太后执政。基于特殊的身份,李 德胜门内八步
万历八年 杨守鲁《千佛寺碑记略》:“随贸地于都城乾隅御用监太
千佛寺 口,北城日 新建
(1580) 监赵君明杨宅也,将建梵刹迎遍融主佛事”
太后希望通过政教一体的权宜,应对未来 忠坊

时政的多舛。于是她效仿武曌,通过菩萨 赵志皋《大护国千佛寺遍融大师塔院碑记》:“于德胜门
万历十一年 真圆 德胜门外八里 新建,
土城关外鹰房村,置地四顷八十七亩有奇,建立普同大塔
(1583) 塔院 鹰房村 今无存
托梦的宣传将自身包装成了佛教偶像“九 一座”

莲菩萨”供世人敬仰(图 13)
。李太后自 万历十七年 正阳门外三里
《日下旧闻考》:“明因寺,明慈圣太后所立也,在正阳
重修,
明因寺 门外三里河东。故三圣寺也,明万历初,慈圣宣文明肃太
述梦见九莲菩萨传授经书,之后将此场景 (1589) 河东正东坊 今无存
后改建,赐额”

事无巨细地描绘、反复诵咏经文。她还专 万历十七年 阜成门外二 莲池《憨山老人梦游集》:“乃卜阜城关外二里许,捐赀


慈慧寺 重修
(1589) 里许 创寺以居,寺成,请额,圣母嘉之,赐曰慈慧”
门将梦中所见命工匠造像安置在慈寿寺的
万历十九年 阜成门西一里 王爱《重修衍法寺碑》:“两皇太后、中宫暨宫嫔诸贵人 重修,
九莲阁中,借佛法天选之名自证合法 [8]。 (1591)
衍法寺
许平则关 悉初镪倡为修葺” 今无存

在家庭情感上,李太后与神宗皇帝感 万历二十年 宣武门外宣北 刘侗《帝景景物略》:“至北京时,誉者众,孝定皇太后


长椿寺 新建
(1592) 坊 闻而创寺居焉,神宗赐额曰长椿寺”
情交好。神宗皇帝生前素有重修汉经厂的
万历二十一 西直门外 赵志皋《敕建护国慈恩寺碑》:“圣母出内帑遣慈宁宫近
愿望,于是李太后执政时便希望通过修建 年 慈恩寺 二十五里青 侍御马监太监陈儒督造,精致与万历癸巳五月,落成于甲 新建
(1593) 龙桥 午九月”
寺院“惟是皇考祈祐之地,又重之以圣母
万历二十一 宛平县平园村 《潭柘山岫云寺志》:“万历年间,太宰陆公光祖、太仆
追念荐福慈意”[9] 追思先帝。一方面完成 年(1593)
嘉福寺
潭柘山 卿徐公琰启慈圣皇太后,重修殿宇”
重修

其未尽心愿,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兴建寺 万历二十二 朱国祚《敕建慈隆寺碑记》:“兹寺也,圣母皇太后之 新建,


慈隆寺 北城金台坊
年(1594) □□□皇恭妃之所创建,以祝皇上之万寿者也” 今无存
院保佑践祚的万历皇帝。万历四年(1576
万历二十六 智慧文 南城宣北坊 朱之蕃《新建智慧文殊庵记》:“择广宁门之柳巷,悬箔 新建,
年)
,万寿寺一箭三雕的修建计划成了太 年(1598) 殊庵 柳巷 蔽席,设文殊绘像” 今无存
后平复多年夙愿的契机,除了为年幼的万 万历二十七 黄辉《重修圆通寺碑记》:“佛像、殿堂、门廊、庖字, 重修,
圆通寺 南城永定门外
年(1599) 无一不备” 今无存
历皇帝加持保驾,平日也代行经厂焚修职

图11:万寿寺中路假山 图12:慈寿寺塔 图13:慈寿寺塔内九莲菩萨刻像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83

责成先帝遗愿。 ”[14] 据《敕建万寿寺碑文》中记载 :


之。 “以 外,也暗示出长河沿线庙宇丛林之富饶和
[15]
尽管万寿寺有意将个人行为与国家行 内臣张进等主寺事。上赐之名曰万寿。
” 人民生气之旺盛。
为进行分割,在建设的执行与资金的筹措 在此特殊情况下,建筑格局的布置必 万寿寺的选址也受到了宦官营寺之风
[10]
上,均使用了许多非官方的渠道。 但因 须充分体现寺院的地位,于是万寿寺在始 和西郊丛林林立的影响。万寿寺督办负责
为建设主导人的身份和心愿过于特殊,万 建之初就有了功能齐备、格局理想的五进 人为宦官集团势首冯保,他是虔诚的佛教
寿寺仍然是一座皇家寺院。寺院所提供的 院落。山门及天王殿在前,左右配钟鼓楼, 信徒,在西郊自设坟寺双林寺(图 15)

服务主要满足了李太后对于个人信仰、对 前大殿后高阁,方丈列后左右庖湢,禅堂、 “万寿寺,万历五年建。大 珰 谷
据记载 :
于亲子的保佑、对于丈夫的思念等家庭情 讲堂、佛堂、法堂具备,全院左右廊庑夹持, 大用寺基,慈圣李太后出资钜万,命太监
感寄托。寺院所承担的人伦关怀甚至超过 佛法僧配置一应俱全,后部再建一叠山园 ”[17] 冯保在双林寺始建两年后又
冯保督造。
了政治权宜间的无奈,因此万寿寺最初的 林庭院以供游赏。 开始督办万寿寺,万寿寺选址的思路或许
定位更接近于太后捐建的家庙。 1.3  地理形胜 有受到双林寺的影响 [18]。万历初,靠近西
1.2  替僧制度 万寿寺特殊的性质使其需要低调经 直门河畔早已被庙宇和民居占满(图 16)

明代建寺之初封闭严整的格局还另有 营,却不能将寺院隐于远离京城的深山野 冯保便于双林寺附近寻找,到迤西一里处
原因 —— 寺院中有一位不方便公开的人 岭,而古刹亭榭相连缀发的北京西郊是远 正好有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的废弃寺院,
物—— 万历的替僧。替僧代度是明代皇室 离闹市却不远离京城的最好选择。明清之 营建基础尚可,无论是河道形势还是山川
流传的习俗,当皇太子和皇子出生以后将 际,长河流域治理良好,已然成为联结京 配合均属理想地段,于是该地块被重新利
会挑选一名幼童替皇子出家祈求功德平安, 城和西郊的交通网络和景观系统中的重要 用,万寿寺选址既定。
[11]
享有极高的待遇 。在《敕建承恩寺碑文》 一环(图 14);明代宦官大量参与西郊寺 万寿寺的选址无疑是挑选了西郊人文
中也有关于明代宫廷替僧习俗的记载 :
“皇 院建设,也遗留了许多有良好建设基础的 地理环境较好的长河流域,以此取得堪舆
朝凡皇太子诸王生,率剃度幼童一人为僧, 地盘。明代袁宏道对西郊如此描述 :
“精 相地上的优势。但这样的选择需要将寺院
[12]
名剃度,虽非雅制,而宫中率沿以为常。
” 蓝棋置,丹楼朱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 置于人群活跃的地带,与原本低调森严的
万历皇帝,前后共拥有三位替僧,
《万历野 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胜 营寺要求相悖。于是万寿寺在外部空间塑
[13]
获编》中记载了这位万寿寺替僧的故事 。 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大夫,非甚不暇, 造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万寿寺四周有
[16]
替僧在寺院中的地位极高,并有专人伺候。 ” 文字除了直接
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护寺土地 4 顷环绕,寺院后方设有果园 1
“寺成,因官志善为僧录司左善世以住持 阐述人物往来频繁和一望不尽的西郊风景 顷,果园四周用杂树标记。这些耕地和园

图14:清末长河与御道景观

图15:兴建紫竹院公园时的双林寺遗址 图16:明代万寿寺及其周边示意图
084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地使万寿寺与周边的场地隔离开,变相的 诚然物料工序等能借畅春园修建之际 改造更重要的是,万寿寺首次筹办了皇帝


与市民生活拉开距离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良 统筹安排,万寿寺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其在 寿辰庆典,在悠悠众口间拥有了举行大庆
好环境形势所产生的便利,俨然一世外桃 一众明代旧寺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往 典的谈资。
源。所以万寿寺筹备时“不足为外人道” 返畅春园可走西直门外御路或者走长河水 2.2  庆典舞台
又“在乎山水之间”的“贪心”使其最终 道至万寿寺后改走陆路。万寿寺恰处往返 乾隆朝,万寿寺周边建成了许多方便集
形成了一派皇家禁地的格局。 紫禁城与畅春园的半途,且是长河与海淀 会的建筑和构筑物,苏州街的设立更将万寿
1.4  皇家禁地 御路水陆转换的交汇点(图 17)
。从大内 寺的开放气氛推向高潮。在康熙朝六旬庆典
万历五年(1577 年)万寿寺成,赐名 或是畅春园出发,行至此地后正值日中, 的先例下,乾隆朝万寿寺举办了两次十分隆
“护国万寿寺”
。当朝给予了其极大地礼遇: 无论是驻跸休息还是乘船换马,其恰当的 重的庆典,分别是崇庆皇太后六旬庆典和
万历七年(1579 年)
,皇帝专门颁诏御旨 格局规模在接待皇帝队伍时都显得尤为方 七旬庆典。这两次的庆典比康熙六旬庆典
从寺院生产供养、人员安排、政策保护等 便。因此在往返西郊的过程中万寿寺便被 处理得更加隆重,特别是崇庆皇太后七旬
[19]
方面将这座寺院的运营方式安排得当 , 委以任务而重新使用,寺院也被修缮一新。 庆典,对万寿寺周边格局影响甚多。
官方的总体态度是将万寿寺严格戒严、派 康熙年间,寺院周边禁地的风气已经 乾隆十六年(1751 年)其母崇庆皇太
亲信专人监管、并使其自给自足。不仅各 十分松动了。
至迟在康熙三十七年
(1698年) 后六十大寿。因太后向居畅春园,万寿寺
色人等无法进入,甚至接近万寿寺都是不 万寿寺便开始在寺院东路大道前接待来往 因位置适中、名称喜庆而成为驻跸节点 [24]。
被允许的,公众与寺院的互动行为也仅限 游人香客了 [23]。康熙六旬庆典时,万寿寺 为了满足驻跸的需要,中路与东路建筑重
遥望观瞻。寺院的日常维护、僧人供养的 作为庆贺的主场之一举办千佛道场。为迎 新修缮,西路添加辅助用房,一系列的改
经费也不来自于市民的香火,而是赠予万 接庆典寺院内重新修整,在园林后又增加 造和添建活动配合了高规格的皇家典礼以
寿寺土地供其收租或自己生产——用于收 了一进院落,院中建有无量寿佛殿与万佛 备太后莅临游览。
租的土地远在宛平,用于生产的土地则在 楼,以此攀附康熙皇帝的万寿庆典。寺院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
,崇庆皇太
寺院周围。万寿寺通过精准的人事安排介 外部为了接纳大量前来道贺的群众、官员 后七十大寿,万寿寺作为主场之一替皇太
入寺院宗教事务,这种特殊管理办法,其 和僧侣,寺院外沿路大量修筑了各式彩棚 后诵经祝 釐。而在万寿寺外,长河对岸
实是与其自身定位相关,并且反映在寺院 彩坊、鼓亭、戏台、表棚、灯楼、灯廊、 平旷土地上召集僧梵唱呗者千百人,异
本身以及周边的格局和配置上。 小亭等,籍此万寿寺周边通过政府的建设 口同的为太后祷祝。这一夹岸盛况绘制
逐步具备了聚散大量人群的能力,比环境 在乾隆御笔提名的《香林千衲图》[25] 中
2. 清代 :京西重要的庆典舞台

2.1  驻跸节点
明清交替的半个多世纪中,万寿寺处于
颓败状态。天启年间万寿寺内悬挂的大钟被
视为不祥 [20],卧倒于地。离开万历皇帝与
李太后的万寿寺风光不再,被朝野排斥。
顺治十六年(1659 年)二月,万寿寺
夜间失火焚毁 [21],之后也不复再修,直到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左右修建畅春园
时才得以重修。众多园林中康熙皇帝格外
偏爱畅春园 [22]。期间无论是处理朝政抑或
修养性情,帝王的生活工作等行为在畅春
园内均可安排,俨然紫禁城外的另一中枢。
此时清朝国祚已稳,万寿寺的政治属性早
已淡化,摆在康熙皇帝面前的仅是一座残
破不堪的寺院。万寿寺成为去往畅春园路
上的驻跸节点,借由西郊园林的兴建而重
获目光。 图17:清代万寿寺及其周边示意图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85

(图 18)
。万寿寺的格局也因庆典产生了较
大的变化 —— 中路增添了若干建筑点景,
西路增加了五进院落供行宫使用。崇庆皇
太后喜爱江南风景,万寿寺西侧修筑了一
条苏州街 [26]。苏州街将周边原本零散无序、
自发形成的市肆重新组织,仿造苏州市廛
坊巷样式设计并经营,并专门调集大量江
南商庶云集街中,无论是从建筑的格局形
态还是坊巷内的人文气息均有意模仿着姑
苏情调。苏州街一经建成便获得了很高的
评价,
“在万寿寺西,路北设关门,有长衢
列肆,北达畅春园,居人称为苏州街。魏之
绣诗描绘曰 :楼馆青红百货俱,水村山郭似 图18:香林千衲图

姑苏。小人近市真堪羡,翻作人间大隐”[27]。
不仅如此,万寿寺也于每年四月初一至四 完的不仅是行宫建筑,也是太后当国的额 下的缩影。本文试图从微观地理的角度,
[28]
月十五的苏州街庙会期间同步开放 ,这 外内涵和形象。 在分析万寿寺三百余年来格局变迁和背后
样的举措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庙会时间只 动因的同时,为这座已经淹没在时代洪流
持续半个月,其余时间万寿寺又回归封闭 四、总结 中的建筑书写其微小的传记。
管理,但经由大典,完全瓦解了万寿寺曾
经封闭独立的市民印象。 明代万寿寺营寺的动机主要来自于时 [ 感谢巴黎索邦大学李纬文,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李卫伟,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熊炜,清华大学徐
2.3  万寿余晖 代风气,与李太后个人情感寄托紧密相关;
腾在研究中的帮助。]
光绪时期,万寿寺最后的余晖是慈禧 清代万寿寺的营寺动机主要来自于愈发隆
太后赐予的。面对其过度执政合法性的批 重的典礼,以及在西郊开发下恰合时宜的
评,女主太后更加注重外部理想形象的塑 地理位置。不同的设计定位最终都会反馈 注释

造。同样是母凭子贵,慈禧的模仿对象便 在万寿寺的建筑体验与格局变迁中 :明代


[1] 《敕建万寿寺碑文》中对万寿寺始建时格局的记
指向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 万寿寺营寺低调而戒严,寺院结构完整但
载:
“中为大延寿殿五楹,旁列罗汉殿各九楹,前为钟
光绪二十年(1894 年)慈禧六旬庆 基本延续着只可远观不可接近的状态 ;清 鼓楼、天王殿,后为藏经阁,高广如殿,左右为韦驮、

典模仿着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但其游行 代万寿寺隆重而相对开放,自身规模转而 达摩殿各三楹。


修檐交属,
方丈庖湢具列。
又后为石山,
山之上为观音像,
下为禅堂、
文殊、
普贤殿。
山前为池三,
往返的目的地、游行所使用的工具、塑造 宏大的同时周边也为庙市、游赏、节庆等
后为亭池各一。最后果园一倾,标以杂树,琪株璇果
点景的方法与百年前截然不同。慈禧平日 诸多活动提供了场地,极大程度改变了市 旁启,外环以护寺地四倾有奇。”

往返颐和园的交通工具早已从原本的人力 民对其封闭而独立的固有印象。尽管清代 [2] 《重修药王殿碑记》中记载“入寺,前殿已毁,殿基


立巨钟,钟高可二丈余,大六围,外楷书万佛忏,内楷
船更换为“捧日”[29]“恒春”[30] 两艘小火 的万寿寺及周边较明代已显得十分热闹,
书法华经各一部,精□异常,盖明永乐时所铸。殿后
轮洋船,一小时内即可完成从倚虹堂到颐 集会和寺院每年有固定的开放日期,院外 阁前,罗汉松七八株,大可两人合抱。”
[31]
和园 11 公里的水路路程 。游行队伍行 格局也得到明显变化,市民可以因此轻易 [3] 永乐大钟尺寸:大钟通高约 6.94m,口径约 3.3m。
[4] “寺有方钟楼,前临大道,楼仅容钟”[ 明 ] 蒋一葵:
进的速度更快了,游行往返的目的地与路 接近或者进入,但其皇家寺院的庄严私有
《长安客话》,卷三,
《万寿寺》,北京:北京古籍出版
线也变化了,不再需要经过陆路苏州街, 属性并没有因此改变,仍然是一座高等级 社,1982 年,第四九页。
这样一来原本万寿寺的水陆枢纽作用淡化 并忠于皇室服务的寺院。 [5] “铸时年月日时皆丁未,今徙置之日为六月十六日,
亦四丁未相符。
”[ 清 ] 于敏中、
朱彝尊等等:
《日下旧闻考》

了。尽管如此,慈禧并未因为效率的缘故 今天的万寿寺位于城市扩张带来的车
卷七十七,
《国朝苑囿》
《乐善园》,北京古籍出版社,
而忽视万寿寺的特别意义,反而对这一承 水马龙之间,从前的苏州街成为通衢大道 1981,第一二九六页。
载了李太后和崇庆太后两代女性传奇的寺 西三环路的一部分,长河也历经改造,不 [6] [ 明 ]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释道》,
《释
教盛衰》,中华书局,1959,第 679 页。
院心存向往。面对母子不睦的流言,万寿 复昔日重要水陆交通的作用。万寿寺原有
[7] [ 清 ] 张廷玉等:
《明史》,志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二,
寺此时似乎成了一个代言母子关系的现实 环境巨大的变迁,使其掩埋在高架桥和现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 1134 页。
凭证,借万寿寺特殊的政治底色完成对自 代建筑之下愈显边缘化,这种现象是类似 [8] “九莲菩萨者,孝定皇后梦中受经者也,觉而一字
不遗,因录入佛大藏中。旋作慈寿寺,其后建九莲阁,
身合理执政的阐释,慈禧太后修缮活动补 于万寿寺的无数古代文化遗产在城市变迁
086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内塑菩萨像,跨一凤而九首,乃孝定以梦中所见语塑工 [24] 《御制敕修万寿寺碑记》中记载“自昆明湖循长 [10] [ 明 ] 蒋一葵.长安客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而为之。”[ 清 ] 杨士聪《玉堂荟记》,卷上。 河而东,缘岸所乔林古木,僧庐梵舍远近相望。广源 [11] [ 清 ] 吴长元.宸垣识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9] [ 清 ] 于敏中、朱彝尊等:
《 穀 城山房集》,
《日下旧 闸西,万寿寺实为之冠。宏畅深静,规制壮丽。考碑志, [12] [ 清 ] 孙承泽.天府广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
《郊 坰》,
闻考》,卷九十七, 《西七》,北京古籍出版社, 建自明神宗初,迄今二百余载矣。朕时从舟过之。乾隆 [13] [ 清 ]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1985,第一六二〇页。 辛未之岁,恭值圣母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六 [14] [ 清 ] 吴振械 . 养吉斋丛录 [M]. 杭州:浙 江古籍出
[10] 然不可以烦有司,乃出帑储若干缗。潞王、公主 旬大庆,海内外臣民举行庆典,朕恭奉大安舆由畅春 版社,1985.
暨诸宫御、中贵亦若干缗——[ 明 ] 刘若愚:
《酌中志》, 园道西直门,至大内。銮 與 所经,兹寺适居其中,且其 [15]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 .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
卷一六,
《内府衙门职掌》,
《 汉 经 厂》,中华书局, 嘉名符祝禧之意,命将作新之。” 拓本汇编第 52 册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1994 年,第 116 页。 [25] 《香林千衲图》系清宫佚名旧藏《胪欢荟景册》 [16] 北京市海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市海淀区
[11] “主上新 登极,辄度一人为僧,名曰代替出家。 绢本中的一幅。图册纵约 97 厘米,横约 161厘米。
《胪 志 [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其 奉 养居 处,几 同 王公。”[ 明 ] 沈 德 符:
《 万历 野 获 欢荟景册》分景点描绘了乾隆三十六年因其母崇庆皇 [17] 何孝荣 .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 [M]. 天津:
编》,卷二十七,
《释道》,
《主上崇异教》,中华书局, 太后七十寿辰举行的举国欢庆的大规模庆典活动。画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959,第 680 页。 作共有八幅:万国来朝、
合璧联珠、
回人献伎、
慈宁燕喜、 [18] 彭兴林 . 北京佛寺遗迹考 [M]. 北京:宗教文化出
[12] [ 明 ] 张居正:
《张 太岳集》,卷十二,
《敕建承恩 寿宇同游、九老作朋、香林千衲、厘延千梵。八幅画作 版社,2012.
寺碑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一四六页。 均见御题画名,并钤“乾隆御笔”朱文方章。 [19] 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M].北京:文津出版社,2013.
[13] “予再游万寿时,正值寺衲为主人祝厘,其梵吹者 [26] “乾隆辛巳,孝圣宪皇后七旬诞辰,纯皇以后素 [20] 侯仁之 . 北平历史地理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几千人,声如海潮音。内主僧年未二十,美如倩妇。问之 喜江南风景,以年迈不宜远行,因于万寿寺旁造屋,仿 究出版社,2014.
亦上替僧,但怪其太少,盖志善者已谢世,此又代职者, 江南式样,市廛坊巷,无不毕具,长至数里,以奉銮舆 [21] 蔡蕃 . 北京古运河与城市供水研究 [M]. 北京:北
自承恩移居此中耳。”[明 ]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卷 往来游行,俗名曰苏州街云。”[ 清 ] 昭梿:
《啸亭杂录》 京出版社,2000.
二七,
《释道》

《京师敕建寺》
, 1959,
中华书局, 第 687 页。 [27] [ 清 ] 吴长元: 《郊 坰三》,
《宸垣识略》,卷十四, [22] 北京艺术博物馆 . 北京长河史万寿寺史 [M]. 北京:
[14] [ 明 ] 张居正:
《张太岳集》,卷十二,
《敕建承恩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第二八二页。 荣宝斋出版社,2006.
寺碑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一四六页。 [28] “万寿寺在西直门外五六里,门临长河,乃皇太 [23] 王灿炽 .燕都古籍考 [M]. 北京:京华出版社,1995.
[15] [ 明 ] 张居正:
《张 太岳集》,卷十二,
《敕建万寿 后祝厘之所。每至四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半月游人甚多, [24] 章开沅 . 清通鉴 [M].长沙:岳麓书社,2000.
寺碑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一五〇页。 绿女红男,联蹁道路,柳风麦浪,涤荡襟怀,殊有天朗 [25] 何孝荣 .明代宦官与佛教 [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
[16] [ 明 ] 袁宏道:
《游高梁桥记》,
《中国古代建筑文 气清,惠风和畅之致,诚郊西之胜境也。”[ 清 ] 富察敦 科学版),2000(01).
献集要·明代下》,2013,第 180 页。 崇:
《燕京岁时记》,
《四月万寿寺》,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9
[26] 孔祥利. 万寿寺选址成因考 [J]. 北京文博, (01)
.
[17] [ 清 ] 孙承泽:
《春明梦余录》,卷六十六,
《寺院》 1981,第 61页。 [27] 孔祥利 . 万寿寺永乐大钟迁移悬卧考 [J]. 北京文
[18] 双林寺动工于万历二年(1574 年)。万寿寺动工于 [29] “光绪十三年(1887 年)天津制造局承造昆明湖 博,1996(01).
万历四年(1576 年)。 需用‘捧日’钢板小轮船一只,洋舢板二只,炮划八只。” [28] 全锦云 .忏悔讵赖佛氏钟——永乐大钟成因考 [J].
[19] “朕惟慈悲之教,盖以阴翊皇度,化导群迷,乃于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中央档案馆明 北京文博,1996(02).
万历五年,命建僧寺一所于西直关外广源闸地方,以 清档案部编辑组:
《洋务运动》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9] 王启元 . 慈圣皇太后、
《九莲经》与万历佛教 [J].
崇奉三宝,
庇佑民生,
赐额曰护国万寿寺。
凡殿阁、
廊庑、 1961年,第 56-57 页。 佛学研究,2014(01).
方丈、庖庾规制咸备,复念寺众无以养赡,于寺基后置 [30] “光绪十七年(1891年)又照‘捧日’
小轮船式样、 [30] 孔令彬 .佛 教中替僧现象考 略 [J]. 宗教学研 究,
果园及白地共计五顷五十亩。又买到顺天右宛平县香 马力,再造
‘恒春’小轮船一只。”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 2011(02).
山乡强花村民庄房果园四顷二十亩,
其房地所出租课, 究所史料编辑室、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编辑组 .《中
俱供本寺香火之费,
悉照先年大慈仁寺事例,
一体优免。 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四册,上海:上海人
仍令内官监太监张进等侍奉香火,率督僧众焚修。尚 民出版社,1961:第 281-282 页。
虑愚顽之徒,
罔知禁忌,或至毁亵侵凌,
兹特赐寺禁谕, [31] 小火轮行驶速度可据洋务运动当中国人首造船只黄 图表来源
凡内外官员,军民诸色人等,俱宜仰体至意,敢有不遵 鹄号的航速可判断。 该船在南京下关试航成功,
“1866年春,
敕旨,辄肆侵犯者,必重罪不宥。故谕。万历七年四月 顺流速度为225 公里 /8小时,逆流速度为225 公里 /14小 图 1:百度地图(2020 年 11月访问)
初四日。”[ 明 ] 沈榜:
《宛署杂记》,卷一八,
《万字》, 时,曾国藩勘验得实,激尝之,赐名
‘黄鹄’。”席龙飞:
《中 图 2、图 11:作者自摄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第 208-209 页。 国造船通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第471页。 图 3~ 图 10,表1:作者自绘
[20] “帝里白虎兮,不宜鸣钟者,遂卧钟于地。”[ 明 ] 图 12:托 马 斯·查 尔 德 摄,西 方 的中国 影 像1793—
孙国敉:
《燕都游览志》。 1949 恩斯特·奥尔末、托马斯·查尔德、礼莲荷卷 [M].
[21] “寺乃万历初所造,为母氏祝 釐,最为钜丽,乙亥 合肥:黄山书社,2016.
二月,余在退谷,寺僧报夜毁于火……丹垩尚焕烨,俄 参考文献 图 13:海达·莫里循摄,西方的中国影像1793-1949 海
警劫火红……形骸原土木, ”[ 清 ] 孙承泽:
焦烂倾西东。 达·莫里循卷1[M].合肥:黄山书社,2016.
《天府广记》,卷三十八,
《寺院》。 [1] [ 明 ]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图 14:ht tps: //opendata.hauts- de -seine.fr/pages /
[22] “计一岁之中,
幸热河者半,驻畅春又三之二”[ 清 ] [2] [ 清 ] 于敏中,朱彝尊 .日下旧闻考 [M]. 北京:北京 accueil/ 2020 年 3月访问
吴振械:
《养吉斋丛录》,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 古籍出版社,1985. 图 15:
“北京”画册编辑委员会. 北京 [M]. 北京:
“北京”
2005 年,第 233 页。 [3] [ 清 ] 张廷玉 .明史 [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画册编辑委员会,1959:33.
[23] “远望西山,蜿蜒窈窕,高出林端,苍翠之色,可 [4] [ 明 ] 沈榜.宛署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图 16、图 17:作者自绘(图底参考:侯仁之 . 北京历史
挹而聚。入寺,前殿已毁,殿基立巨钟,钟高可二丈余, [5] [ 明 ] 张居正.张太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地图集 [M]. 北京:文津出版社,2013.)
大六围,
外楷书万佛忏,
内楷书法华经各一部,
精□异常, [6] [ 明 ] 刘侗,于奕正 .帝景景物略 [M]. 北京:北京古 图 18:故宫博物院院藏,北京艺术博物馆 . 北京长河
盖明永乐时所铸……吾师示寂后,戊午遂建毗卢佛殿 籍出版社,1980. 史万寿寺史 [M].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6.
五楹于药王殿后。辛酉复建配殿。□□□□□己巳修 [7] [ 明 ] 袁宏道.袁中郎随笔[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表 2:参考:何孝荣,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 [M],
山门、茶棚,至今以茗饮行者无虚日”[ 清 ] 曹白瑛:
《重 [8] [ 明 ] 袁宏道.袁宏道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彭兴林,北京佛寺遗迹
修药王殿碑记》,康熙三十七年。 [9] [ 明 ] 刘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考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87

择中与模数 :
凤阳明中都规划设计中的因与革
Modulus and Selecting the“Cent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Planning of
Central Capital of Ming Dynasty in Fengyang

梁智尧    LIANG Zhiyao  赵云    ZHAO Yun

摘要:规划经验的因革相续是中国都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明中都作为中华帝国最后一座在南方的新建都城,既继
承了成熟的规划经验,又反映出与北方都城有所不同的革新内容。本文从择中和模数两个主要都城规划层次,剖析了
明中都规划的因袭和革新内容,其中环境择中和方格网模数法是其突出的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提出明中
都城规划方法研究对把握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将是连接明中都城当前文物保护与城市发
展协调协同的桥梁。

关键词:明中都、规划设计、择中、模数控制、宫城形态

Abstract:The method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city building was developed in the course of inheritance and ren-
ovation. As the last newly built capital in the south of the Chinese Empire, the central capital of Ming dynasty not
only inherited the mature planning experience, but also reflected the innovation content that the northern capital
did not ha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planning of central capital of Ming dynasty
from modulus and selecting the“ceter”(zezhong ). Selecting the“centre” 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square
grid modulus method is a typical innovation content of the central capital of Ming dynasty planning.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method of the central capital of Ming dynasty will help to grasp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context of the city, which will be an important bridge connecting the cultural relics pro-
te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capital of Ming dynasty.

Keywords:Central capital of Ming dynasty, Planning, Selecting the “centre” (zezhong ), Modulus control,
Inner city form

一、引子 合得越密切。
凤阳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时空范围

作者:
对传统营城经验的因袭与就具体形势而作的 里有两个突出特点,即它是中华帝国最后一座新
梁智尧,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复 变革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设计方法发展的一个重 建都城,且处于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前者让明
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同济大学
[1]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 要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大致可分为旧改和新建 中都成为历代规划经验的集大成者,后者使其具
赵云(通讯作者),中国文化遗产
两类。从旧城改造而来的都城,由于原城市条件 有与北方都城不同的创新之处。
研究院中国世界遗产中心主任。
的约束,常见有局部因地制宜的创新。新建都城 20 世纪 70 年代,王剑英曾对明中都的历史
本文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
项 目(2020M680820)、 中 国 文
多体现为前期都城规划经验的综合,以及与理想 沿革、都城形制、考古遗存、建筑艺术和建造技
化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都城理念的融合。学界就《考工记》对古代都城 术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记录和研究 [3]。自此之
(2019JBKY19)、教育部哲学社会
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9JZD056) 规划影响程度的争论 [2],其要点在于考察都城的 后,明中都的规划研究大多集中在都城形制的记
资助。
所属类型。基本规律是越晚期的新建都城,前期 述和比较,如陈怀仁讨论了明中都中、副轴线设计,
DOI: 10.12285/jzs.20210113001 都城规划经验体现得越丰富,与理想都城理念融 祭祀建筑布局,钟鼓楼形制,及其与北京城之间
088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的关系 [4]。近年来,研究有所拓展,涉及 且熟于元代典章制度的元户部尚书张昶, 方面,明中都与元大都一脉相承。或者说,


都城规划的具体形态,如彭亚茜、陈可石 对明初的建置制度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 它们都属于都城的汴梁体系。
[5] [9]
研究了明中都中轴线的空间形态关系 , 制度也可能包括了宫室之制。 三重城、 除此之外,学界仍较少注意到元大都
赵春晓在对比元、明宫城平面时,涉及明 宫城偏南、千步廊、金水桥、角楼等配置 的两城制 [10] 对明中都的影响。元大都以钟、
中都宫城比例关系的讨论 [6],陈筱在研究
中国近古都城形态时,重点阐述了明中都
与《考工记》的对应关系 [7]。但上述研究
仍主要停留在阐述明中都对前期都城规划
经验的体现或讨论其与《考工记》理想都
城理念的对应关系上,即关注明中都规划
设计的因袭方面,忽略了其革新的一面。
明中都的革新内容展示了置身于南方
地理环境中的都城规划所特有的方法和手
段,对拓展都城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具
有价值和意义。不过,革新常在因袭的背
景下进行。政治象征与工程实践是中国古
代都城规划的两个核心内容,在形态上可
表现为“择中”和“模数”的关系。本文
正是以“择中”和“模数”这两大都城规
划传统为背景,结合明中都的地理环境特
点,揭示出明中都规划的革新内容和特点。 图1:明中都现状与环境

这些规划特点对把握明中都城市的空间结
构有重要意义,而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
是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规划相融合、城市
空间文脉延续得以保持的基本前提。因此,
明中都规划设计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义(图 1)

二、明中都地理环境与都城形态特点

山脉横置于明中都城中,在历代都城
中是极为少见的。宫城建在凤凰山脉万岁
山南边一缓坡处,皇城北垣跨在山上,东
西有两峰相对,东为日精峰,西为月华峰。
外郭城北端离淮河最近处仅约 1.5km,其
间距应综合考虑了洪水泛滥、军事防御和
漕运等因素(图 2)
。从历史舆图上看,明
中都的环境构成还应包括南边约 20km 处
的大别山余脉(见图 6)

元大都与明中都在形制上有许多相似
之处,或许从几处历史事件中可见其线索,
如在元朝覆灭之后,工部尚书张允曾对元
大都皇城宫殿作过详细调查测绘,并由赵
耀呈给朱元璋 [8] ;明建国前来使、被留用 图 2:明中都复原示意图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89

R≈
31
16
m
图 4:宫城择中

图 3:元大都两城制示意图 图 5:明中都宫城方位与环境择中

鼓楼为中心的商业区分割与连融南、北城, 其原因在于宫城的中轴线要与南边大别山 认为古人通过北极、中星和月食观测等方


而明中都则横置凤凰山脉于城中,分割成 余脉相垂直(图 5)
。从整个环境格局来看, 法,具备了实现此种超大距离方位测定的
南、北两部分。不过,两城制的实质内涵 明中都选址与兴盛于元明清时期南方的 可能性 [15]。之后也有学者对隋唐长安城 [16]
和作用在明中都已失去意义,只保留了形 “形势宗”风水选址思想 [14] 可能存在一定 和喀什古城 [17] 作过类似的分析。在人感
式(图 3)
。 的联系。凤凰山脉为龙穴,宫城北靠万岁 官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上述有些案例还是
山为主山,淮河为龙脉,大别山余脉为案 令人信服的,如良渚古城和明清北京城北
三、环境择中 山和朝山。从《中都志》里的明中都舆图 端轴线的分析,但把城市轴线与在上千公
也大致可看出此环境构图意向(图 6)
。 里之外的山峰进行对位,就难免让人心生
关于都城择中,
《吕氏春秋》中曾有 如果把中轴线南端看作是与山川远 怀疑。城市与山川的定位关系理应是基于
“古之王者 ,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
精辟总结: 景的呼应,那么它的北端则侧重于与山 环境整体构图对城市所具有的真实象征意
[11]
择国之中立宫 , 择宫之中立庙。
” 这段 川近景的景观构图。此处的景观构图是 义的布局。
话表明都城择中有三个层次,其对象分别 指把宫城东华门和西华门之间的御道与 明中都具有环境择中真实象征意义的
为国都、宫城和宫殿。明中都在这三个层 中轴线的交点作为视点,向北看宫殿与 特点,其环境择中可认为是在吸收南方城
次上继承了传统都城规划的思想,即都城 凤凰山脉所组成的景色。凤凰山脉由月 市规划经验 [18] 的基础上所作的一次革新。
选址在北京与南京之中 [12]、都城设定中心 华 峰、 宝 盒 山、 城 山 和 日 精 峰 所 组 成, 宫城中轴线一端正对龙穴的案山和朝山,
[13]
台以此定宫城 (图 4)和三大殿的奉天 从宫城视点(中轴线)所见凤凰山,恰 另一端与主山构景,轴线与环境共同参与
殿居宫城之中(图 9)
。 好形成一幅均衡的景色构图(图 7)。这 了象征体系构成,其意义在真实可感知的
明中都在择中方面的革新之处在于 也属于择中的一种表现。 环境中被生成和强化。在北方平原地区的
“环境择中”
,即考虑宫城与山川环境的空 上述两种方式都属于环境择中。张杰 都城中,如隋唐长安 [19]、洛阳 [20]、宋东京 [21]、
间关系。明中都宫城中轴线方位为子午方 先生曾关注过这种环境择中,尤其是城市 金中都 [22] 和元大都 [23] 等,未见有如此的
向 3.6°,磁北方向 9°,并非正南朝向。 轴线与“天心十字”山川构图的关系,并 山川格局和象征联系。
090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图 7:宫城中轴线北端的景观构图

图 6:
《中都志》中的“凤阳府治图” 图 8:明中都的方格网与模数设计

四、模数控制 鼓楼、方丘和圜丘等都城要素便可有序地 线处,以此作为钟楼的定位点 ;鼓楼的定


组织在宫城的政治象征体系下(图 8)
。其 位方法与钟楼相同。由于钟楼和鼓楼限定
1. 方格网控制 中有几个特殊之处需要注意。 了云霁街,其间对称设置了历代帝王庙、
1)皇城边界是由以宫城长、宽的一 开过功臣庙、城隍庙和国子学,云霁街属
所谓模数控制方法,是指以一局部的 半往外扩展而来的,类似于隋唐洛阳城宫 于重要的政治空间,它必须满足网格控制,
[26]
量为基准单位去控制整体的构成关系。面 城与皇城的关系 。这个边界的东、西 这也许是造成方格网分成两部分的原因
积模数法是都城规划常见的传统方法,即 和南边往内平移 10m 左右作皇家的护城 之一。
以宫城基址面积为模数基准划分街坊,政 河。皇城北边边界的中心也是原设计外郭 3)圜丘位于外郭城南城墙外第 2 个
[24]
治象征是其主导作用。 城的中心,这个中心点关联着皇城和外郭 网格,宫城中轴线东边第 2 个网格 ;方丘
明中都在表象上并不具有面积模数法 城,可视作整个都城设计的原点,亦即上 位于外郭城北城墙外第 2 个网格,宫城中
规划的特征,它是结合面积模数法和平格 文所说的中心台(见图 4)。皇城北面和 轴线线西边第 2 个网格。两者与方格网形
[25]
法 两者的优点,创新性地运用一套新 外郭城东面,都出于防御的考虑而把山体 成一种“规则性”对称关系,它们中心点
的方格网模数,即以宫城长、宽各自的一 包裹进来,皇城城墙往北扩 1 网格把宝盒 的连线也经过都城设计原点。
半作为方网格的尺度,以此组织和控制都 山和万岁山围合进来,外郭城墙往东扩 3 4)文献记载明中都外郭城原设计有
城的空间关系,但不是划分街坊面积。这 网格把独山包括进来。 12 个城门,实际建成 9 个。[27] 城门、与
套方格网分成两部分 :皇城内的以宫城为 2)钟楼和鼓楼的定位与东华门和西 城门直通的街道以及其他街道,以方格网
准 ;外郭城以宫城东华门和西华门为基点。 华门有关,即由宫城东北角经西华门往西 的整数或半数进行布局。明中都城若存在
通过这套方格网,街道、城门、城墙、钟 南方向延线,交于西华门往南第 2 个网格 《考工记》
“旁三门”的考虑,城门间距也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91

只能因实际地形而进行调整,并与方格网 宫城周回数、基地面积与宫城边长比率 表1

控制吻合。 宫城比例 K∶L


宫城名称 平面 周回长度 基地面积 长宽尺度
(7∶9≈0.78)
采用面积模数法的都城基本上都位于
北方平原处,如据傅斯年 [28] 研究,隋唐
长安城、隋唐洛阳城、元大都和明清北京 南北长
宫城基址面积 L=1052m,
城等都城规划便运用了此种方法。把山体 隋唐洛阳 周回长度 9.4 里 0.97
为 2074 亩 东西宽
K=1030m
横置于城中的明中都,采用面积模数法或
许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政治象征效果。为了
在政治象征和城市空间控制需求这两者之 宋西京洛

周回 9 里 300 宫城基址面积
未知 未知
阳 步 约为 3263 亩
间作出平衡,以宫城为尺度基准作为方格
网模数来控制全城布局,似乎是明中都在
以往规划经验基础上做出的一项创新。
南北长 L=645
宫城基址面积
金上京 周回约 4.1 宋里 米 , 东西宽
约为 484 亩 0.78
2. 宫城基址规模与宫城形态 K=500m

在明中都的模数控制方法里,有两个
问题仍待解答,即作为方格网尺度基准的
宫城长宽尺度的特点,以及作为外郭城网
格基点的东华门和西华门的特殊意义。这 周回 9 里 30 步 宫城基址面积
金中都 未知 未知
(包括皇城) 约为 1300 亩
两个问题可让我们了解都城政治象征意义
的构成,并且也与宫城形态设计有关。
中国古代文献常用“周回”来表示宫
城基址的规模与形态。王贵祥先生认为在
南北长 L=615
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中,基址规模是具有 宫城周回 9 里 宫城基地面积
元大都 步,东西宽 0.78
30 步 为 1230 亩
K=480 步
标志性的不可替代的等级符号性要素,他
发现在都城宫城和建筑群中经常出现周回
“9 里 30 步”的记载,提出其中可能存在
某种规制性的内涵 [29]。敖仕恒从地方志中
收集了 136 座普通府城的周回数据,发现 周 9 里 30 步(实
宫城基地面积
南北长
明中都 际周回约 6 L=967m,东 0.91
周回 9 里 30 步、9 里 13 步和 9 里 3 步的 为 1213.7 亩
明里) 西宽 K=884m

府城规模出现频率最高,而且这些府城很
多经历了唐末五代至明的历史发展 [30]。如
果以周回 9 里 30 步为特征对历代都城宫
周回 6 里 16 步
城进行归类,会出现一系列前后相续的都 (沿用明中都宫 南北长
明清北京 宫城基地面积
城实际周回,按 961m,东西 0.78
城能基本满足条件,包括隋唐洛阳、宋西 城 为 1085.5 亩
元代里尺制为 9 宽 753m
京洛阳、金中都、元大都、明中都和明清 里 30 步)

北京城,它们在历史上这些都城都存在着
一定的因袭关系(表 1)。[31] 从数据上看,
宫城基址规模似乎存在一定的规模。若已 扶风云塘 F1、扶风齐镇遗址和凤翔马家庄秦宗庙平面遗址考古数据与平面比例 [36][37] 表2

知宫城的周长,基址面积也比较接近,那 遗址名称 总面宽 K(m) 总进深 L(m) L∶K(7∶9≈0.78)


么宫城边长也可能存在规律。从表 1 的数
扶风云塘 F1 22 16.5 0.75
据 [32] 可知,宫城边长之比,有两个较为
扶风齐镇遗址 23.8 18.8 0.78
固定的比率,即 7∶9(约为 0.78)和 9∶10
凤翔马家庄秦宗庙遗址朝寝建筑 25.25(按台基散水算) 19.7(按台基散水算) 0.78
(0.9)。
092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从中国的象征文化上看,这两个比值 仍未能作出解答,但至少在所列举的都 的空间关系。明中都城规划的主要内容


可看作是对“九”与“七”之数的运用。 城里,
“九七之数”的运用是较为明显的。 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遵循传统的政
中国易学历来有“九五天数”的讲究,这 明中都城宫城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同时运用 治象征体系来设计宫城形态 ;二是通过
也常见于建筑规制中,如故宫太和殿平 了“九七”和“九”之数的象征,即宫城 择中原则,确定宫城在山川构图之“中”,
面宽长比即为 5∶9,但对于“九七之数” 东西向城墙是南北向城墙长度的九份(0.9 在三重城都城形态之“中”,宫殿居宫城
却少有人关注。“九七之数”比较早出现 倍)
,东华门和西华门靠宫城南边,处在东、 之“中”;三是以宫城长宽的一半定方格
[33]
在建筑形制中 ,如《周礼·考工记》记载: 西城墙总长的 7∶9 处(图 9)
。东华门和 网尺度,以方格网整数或半数的模数关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 西华门的位置与宫城三大殿北端中心的定 系组织都城布局。
[34]
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位、钟楼和鼓楼的定位,以及方格网的定 对于以往都城设计经验而言,明中都
度量用的筵为“九”之数,周明堂平面比 位都有着联系。 城可谓有因有革。革新部分主要表现在以
例为“九七之数”。在宫殿遗址里,普遍 从上述材料上看,或许可以认为明中 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宫城形态被赋予了两
认为是周代的扶风云塘 F1 平面、扶风齐 都城宫城既继承了传统周回数及其象征手 个政治象征话语,
即“九”和“九七”之数,
镇遗址平面和凤翔马家庄秦宗庙遗址的平 法,而且在东华门和西华门处还独创地重 皇城与外郭城方格网的错位也即与这些政
面也都存在“九七”比例的现象(表 2)。 复运用了“九七之数”
。因此,在这里就 治象征系统有关 ;其次是都城的环境择中,
笔者曾对环鄱阳湖地区天井式民居中作过 存在这两套象征字数,并通过方格网的 通过此方法确定宫城的方位和位置 ;最后
长期调研,发现在当地祠堂和大型住宅的 连接来传递和反映在都城规划的空间控 是创新性运用了具有面积模数法和平格法
正堂平面里,也仍存有“九七”比例之遗 制中。 特点的方格网模数法。这些革新的内在动
[35]
风。 至于平面单用“九”之数,即平 因可有很多方面,对南方地形环境的适应
面非完全为正方,除去测量或施工技术等 五、结语 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而这些经验
客观原因,可能更多是对“九”之数的象 是北方都城规划较少涉及的。
征,如福州华林寺大殿平面和平遥县镇国 择中和模数控制是明中都城规划设 明中都城规划设计是一个重要横剖
寺万佛殿平面比例就为 9∶10。 计的一体两面,它们构成了都城规划设 面,生动地显示出都城形态与规划方法之
虽然“九七之数”之由来以及始于何 计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宫城始终 间的现象学关系,显示出一个都城规划的
时运用于宫城设计中等问题,目前研究 处于核心地位,影响着都城各组成部分 经验起点与创新过程。就都城史研究而言,
明中都规划设计研究还具有以下方面的启
发和意义。
L=884 m 1)都城史案例的比较常以历时性为
玄武门 主(朝代)
,地域性因素并未得到充分的
重视,
且已有地域性因素强调的是“东(江
南)西(中原)
”差异,
“南北”差异仍较
少进入研究视野。南方都城研究集中以临
安(杭州)和建康(南京)为代表 [38], 但
A=763 m

两者属于都城的旧改类型,南方地理因素
与规划方法之间的关系不能直接突显出
H=967 m

来。明中都作为南方的新建都城,其规划
奉天殿 设计研究拓展了对都城地域性影响因素的
60˚ 认知深度,并为南北方都城形态的比较研

西华门 东华门
究提供了可能性。
视 点 2)在古代中国的建筑或城市设计中,
B=967 m

数字的象征和比附一直有着重要地位,源
于易理的“九五之数”历来是研究者的关

午 门 注点。本文以明中都为基点对数字象征进
L ∶ h≈9 ∶10
A∶ H ≈7∶ 9 行了归纳和比较,发现在建筑或都城中存
图 9:宫城长宽比例、宫殿择中以及宫城视点 在“九七之数”象征的重要现象。有学者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93

曾注意到元大都宫城、明中都皇城和明清紫禁城 记》相悖,是因为它们从实际出发,批判地继承传统;其二以
郭湖生和潘谷西为代表,认为《考古记》的作用是有限的,中
运用了相同的比例 [39],却未意识到这是一个独立
国古代都城的规划经验是逐代积累,
有因有革,
不断变化前进。
的象征之数,将其归在“九五之数”的象征意义 参见参考文献 [1]~[3]。
讨论中了。虽然“九七之数”的象征意义仍有待 [3] 参见参考文献 [4]。
[4] 参见参考文献 [5]~[7]。
探明,但它可对解析许多建筑或城市设计现象提
[5] 参见参考文献 [8]。
供一个新视点。 [6] 参见参考文献 [9]。
3)山水环境构成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选 [7] 参见参考文献 [10]。
[8] “……改湖广行省参政赵耀为北平行省参政。……上以耀
址必须考虑的因素,
始于宋、
兴于明清的“形势宗”
尝从徐达取元都,习知其风土民情,边事缓急,改授北平,且俾
风水观可谓是对过往环境选址经验的系统性总结 守护王府宫室……耀因奏进工部尚书张允所取《北平宫室图》

和阐述,因此以往都城环境构成研究,或多或少 上览之,
令依元旧皇城基改造王府,
耀受命, ”参见《明
即日辞行。
实录·太祖实录》卷四十七。
都会涉及“形势宗”的理想环境构成。最符合“形
[9] 郭湖生 . 明南京 (兼论明中都) [J]. 建筑师,1997( 8):
势宗”理想环境构成的例子多属于明清皇家陵墓 34-41.
设计 [40],而明中都选址的环境构成研究或许可在 [10] 徐苹芳.中国城市考古学论集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1-10.
都城设计主动运用“形势宗”理论方面提供一个
“择中”思想 [J]. 新建筑,1987
[11] 程建军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之
独特的研究案例。 (04):78-82.
除上述之外,明中都规划设计方法研究还具 [12] 明初朱元璋定都凤阳,
主要考虑南京虽然有江南经济支撑,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82 年明中都皇故城(即宫 但对中原地区而言较为偏远,军事的控制力不足,而北京和洛


阳又因建都所需物资需从江南运输,颇为不易,因此选择故乡
城)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郭
临濠凤阳为中都,是一个比较折中的抉择。明中都的选址在史
城至今仍具有城市功能,这里存在着文物保护和 料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太祖实录》载:
“诏以临濠为中都。

城市发展建设相协调协同的问题。要做好皇故城 初,上诏诸老臣问以建都之地。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
或言洛阳天下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 汴梁亦宋之旧京,[ 漕
的文物保护、利用、阐释和展示,必须把皇故城
运方便 ];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者。 上曰,
所依存的城市脉络一同保存下来,包含山川水系、 所言皆善,唯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

三重墙城墙、城门、钟鼓楼以及重要街道等相关 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未更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
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作,亦未易
遗址 ;而城市发展建设要和谐有序,关键点在于
也;今建业,长江天堑,龙盘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
是否能嵌入已有的城市脉络中,包括城市街区尺 临濠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众

度、景观视廊以及与皇故城的空间关系,等等。 臣皆称喜。至是,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
《中
都告祭天地祝文》载:
“及其至彼(开封),民生凋敝,水路转运
一言蔽之,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脉络是沟通明中都
艰辛,恐劳民之至甚。会议群臣,人皆曰古钟离(凤阳古名)可,
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而对此空间结构和脉络 因此两更郡名,今为凤阳,于此建都。”
的把握,明中都城规划思想和方法的研究是一个 [13] 《明太祖实录》记载:
“定中都城基址,周围四十五里”,
这与实测数据不合。考虑到宫城中心线到西边外郭城的长度,
重要的切入口。
正好为南北外郭城之间长度的一半,假设宫城中心线到东、西
目前,随着明中都皇故城新一轮文物保护规 城墙的距离相等,外郭城的周长则恰好为 45 里。宫城北端有中
划工作的开展,更多考古工作也即将开展,尤其 心台的遗迹,中心台到宫城的距离满足一个方格网。都城现存
外郭城把东边的独山和水口包括进来,是出于对防御的考虑。
随着对皇故城(宫城)宫殿遗址情况的逐步了解,
[14] 曹 春 平 .中 国 建 筑 理 论 钩 沉 [M]. 武 汉:湖 北 教 育 出 版
将来可对其建筑群的规划方法进行研究,以增进 社 .2004:182-194.
对都城中微观层面规划方法的认知。 [15] 张杰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192-269.
[16] 徐鹏 . 隋唐长安城山川定位与空间构图营建模式研究 [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 共享与品质——2018 中
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6.
注释 [17] 张杰,陶金史.喀什古城空间定位研究[J].世界建筑,2013(01):
118-121.
[1] 郭湖生 .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史的谈话 [J]. 建筑师,1996(6): [18] 何晓昕. 风水探源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118-
62-68. 129.
[2] 学界就《考工记》对都城营造的影响曾存在两种不同的看 [19] 徐鹏 . 隋唐长安城山川定位与空间构图营建模式研究 [A]//
法:其一以贺业钜、俞伟超为代表,认为历代中国都城营建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 共享与品质——2018 中
以《考工记》为理想范式而一脉相承的,有些都城案例与《考工 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6.
[20] 牛元 莎,董 卫 . 历史 信 息 转 译 的山 水 城 市 营 造 法 则 推
094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演——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 参考文献


政府. 新常态:
传承与变革——2015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0. [1] 贺业钜 . 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2005:8-9,
[21] 李合群 . 北宋东京布局研究 [D]. 郑州:郑州大学, 社,1985.
127-136. [2] 俞伟超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为中国考古
[22] 张剑葳,戎卿文 .读景与循构:金中都历史景观的整体感 学会第五次年会而作 [J]. 考古,1985(2):54-62.
知与保护 [J]. 建筑学报,2020(09):81-87. [3] 潘谷西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 [M]. 北京:
[23] 敖仕恒,张杰 . 结合山水地形的元大都城市十字定位与中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3.
心区布局研究 [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8(01):199-237. [4] 王剑英 .明中都研究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4] 参见参考文献 [11]:2-5. [5] 陈怀仁 . 明初礼制与明中都祭祀建筑的布局 [A]// 中国明史
[25] “平格法”,即通过二维方格网来辅助选址勘测、规划设 学会. 第十六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建文帝国际学术研讨会
计和施工设计,平格方格网通常为正方形。平格方格网对处理 论文集 . 九州出版社,2015:5.
复杂地形、协调和组织不同建筑元素的空间关系起到很大的作 [6] 陈怀仁,夏玉润 . 明中都钟鼓楼的形制、朝向及其文化内涵
用。在样式雷建筑图档中有许多运用平格的例子,可参见:王其 [A]// 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 ). 紫禁
亨.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中的平格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设计 城出版社,2010:1
2016
理念与方法的经典范例 [J]. 本刊编辑整理 . 建筑遗产, (01)
: [7] 陈怀仁 . 明初三都规划制度比较——兼析明中都规划布局
24-33. 对北京城的影响 [A]// 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
[26] 王南 . 象天法地,规矩方圆——中国古代都城、宫殿规划 (第五辑 上). 紫禁城出版社,2007:12.
布局之构图比例探析 [J]. 建筑史,2017(02):77-125. [8] 彭亚茜,陈可石.明中都中轴线形态设计探索 [J]. 规划师,
[27] 参见参考文献 [4]:117. 2015,31(09):143-147.
[28] 参见参考文献 [11]:5-15. [9] 赵春晓 . 元、明宫城平面规模研究——基于元大都宫城规模
[29] 王贵祥 . 关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 规模问题的探讨 及象征意义分析 [J]. 城市规划,2020,44(05):83-88.
[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5):46-85. [10] 陈筱,孙华 .中国近古新建都城的形态与规划——从元明
[30] 敖仕恒 .明代周回 9 里左右的普通府城基址规模研究 [J]. 中都的考古复原和对比分析出发 [J]. 城市规划,2018,42(08):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5(01):301-329. 57-65.
[31] 宋西京洛阳是建立在隋唐洛阳的基础上的,金中都是照北 [11] 傅熹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
宋东京汴梁之规制而建,不过汴梁城的宫城太过局促,金中都 研究(上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宫城反而与宋西京洛阳宫城在周回数上颇为相近,但两者的关 [12] 刘庆柱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上册)[M]. 北京:
系目前还不太清楚。金中都、元大都、明中都和明清北京城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传承关系已是学界公认。 [13] 杨宽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2] 宫城边长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考古测绘。在上述都城中,金 2006.
中都(始建于公元1123 年)宫城的考古数据还不太清楚,不过 [14] 董鉴泓 .中国城市建设史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可用金上京(建于公元1151年)作补充参考,两者在建造时间上 2004.
十分接近。
[33] 刘敦桢 . 刘敦桢文集(一)[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152.
[34] 陈戍国点校 . 周礼·仪礼·礼记 [M].长沙:岳麓书社:1989: 图表来源
129.
[35] 梁智尧 . 江右赣系建筑谱系整体生成技艺研究——以天井 图 1:据凤阳县文旅局提供的现状图、安徽省文物考古所提供
式宅院为例 [J]. 建筑遗产,2018(04):1-12. 的考古测绘图绘制
[36] 韩伟,尚志儒,马振智,赵丛苍,焦南峰 . 凤翔马家庄一号 图 2、图 4、图 8:据安徽省文物考古所提供的考古测绘图以及
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 [J]. 文物,1985(02):1-29; 王剑英的《明中都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155)
[37] 徐良高,刘绪,孙秉君. 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 绘制
址1999 ~ 2000 年度发掘简报 [J]. 考古,2002(09):3-26. 图 3:根据刘庆柱的《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上册)
》(北
[38] 郑辰暐 . 江南都城城市形态变迁研究 [D].南京:东南大学,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505)绘制
2019. 图 5:据安徽省文物考古所提供的考古测绘图、Google 地形图
[39] 参见参考文献 [9]。 绘制
[40] 王其亨,王方捷 .中国古建筑设计的典型个案——清代定 图 6:据王剑 英的《明中都 研 究》(北 京:中国青 年出版 社,
陵 设 计 解 析(上 篇)[J].中国 建 筑 史论 汇刊,2015(02):215- 2005:19)绘制
266;王其亨,王方捷 .中国古建筑设计的典型个案——清代定 图 7:据 Google 地形图绘制
陵设计解析(中篇)[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6(01):3-45; 图 9:据安徽省文物考古所提供的考古测绘图绘制
王其亨,王方捷 .中国古建筑设计的典型个案——清代定陵设 表1:据注释 [29],参考文献 [3][4][11][12][14] 绘制和整理
计解析(下篇)[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6(02):3-43。 表 2:据注释 [36][37] 整理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95

基于《营造法式》“缠柱造”做法复原的
“楼—阁”概念辨析
On the Concepts Discri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ltiple Floors
lou and ge :Based on chanzhuzao Reconsidered

喻梦哲    YU Mengzhe  惠盛健    HUI Shengjian

摘要:楼层间的构造关系是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重点,围绕《营造法式》所录“缠柱造”做法,目前已有多个复原方案,但
构件间的安放位置仍有疑点。文章将“叉柱造”与“缠柱造”的对比工作从局部构造表现上升到整体结构层面,尝试证
明两种“柱造”与“楼、阁”类型间的映照关系,并分析平坐在“楼、阁”概念分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提出契合重
楼建构特质的“缠柱造”方案。

关键词:叉柱造、缠柱造、结构类型、建筑类型、技术衍化

Abstract:The method of connecting the multiple floors refers to different structural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wooden architectures. In view of the reasonable suspicion on the existing restoration schemes of chanzhuzao
mentioned in Yingzao Fashi ,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new standpoint that chanzhuzao and chazhuzao correspond
to lou and ge , respectively. Thus it establishes links between the concept of both structural and visual types of
multi-story buildings in ancient times.

Keywords:chazhuzao, chanzhuzao , The structure type, The building type,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一、研究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记录三种“柱造”的目的,是罗列例证,还是另
有引申?
围绕《营造法式》
(以下统称《法式》
)“造平 此类释文工作需借助内互文性分析(包括相
坐之制”及楼、阁异同的研究,建筑史领域有三 似的构造描述及术语使用习惯)达成,本文尝试
个惯常的切入点 :①研判文本中“平坐”制度的 在前人基础上补阙拾遗 [4],对“缠柱造”提出新
本质属性,它之于楼阁的意义是形式的?结构的? 的复原方案。
[1]
抑或是空间的 ?②辨析“平坐”中诸类名件(如
棚栿、附角枓、柱脚方、地面方等)
,探明其位置、 二、
“缠柱造”相关名件辨析
朝向、交接方式,由此复原叉柱造、缠柱造的具
作者: 体做法 [2] ;③搜寻遗构或图像资料以佐证前两项 《法式》涉及“缠柱造”的部分集中在卷四“平
喻梦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
[3]
院副教授; 工作 。 坐”条,前辈学者对于其中部分用语存在不同理
惠盛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
院硕士研究生。
从构造角度辨析楼、阁异同,需明确两点, “缠”及复合名词“棚栿”等)
解(如动词“拘” ,
一是平坐、缠腰、披檐等层间交接或外缘依附部 不像“叉柱造”概念已形成共识。因此,先逐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宋元界画
中建筑形象的识读机制与样式谱系 分如何塑造两者的形象差别?二是叉柱造、缠柱 梳理如下。
研究”(52078401)成果。
造、永定柱造是否影响了两者的生成逻辑?要言 1)地面方。卷四“平坐”条末载 :
“平坐之
DOI: 10.12285/jzs.20200130001 之,
《法式》中是否掩藏了楼、阁分型的判决标准? 内,逐间下草栿,前后安地面方,以拘前后铺作。
096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铺作之上安铺版方,用一材。四周安雁翅 羞版安于门道之外,或露地棚处皆用之。
” 皇宫正门宣德楼在扩建后也仅只七间,更
”两处
板,广加材一倍,厚四分至五分。 地棚中的“方子”指的就是平坐中的“铺 常用的间广尺寸或许集中在两丈上下。以
“前后”对照,可知“拘”铺作者是“地 版方”
,即敷设地板的木龙骨。平坐与地 《清明上河图》所绘城门为例(图 2)
,马
面方”而非“草 栿 ”
,那么地面方又如何 棚均为版材堆叠而成,因此又合称“棚 面与阔五间的城楼等宽,但城门仅只一道,
使用?检视功限部分,楼阁平坐并无身槽 栈”
,地棚可以看作不设铺作的简易平坐, 此时至少当心间两平柱下方虚悬,需要在
内补间铺作用栱、枓等数的条目,可见平 平坐若非悬空于楼阁层间的话,也可以看 门道上方顺面宽方向密布方木支撑。柱脚
[9]
坐铺作只对外缘加工,暗层之内则罔顾形 作是特殊的地棚 ,两者异名同实,构造 方断面定为 45 分°×30 分°,三等材时合
[5]
象 。地盘图样中仅分心斗底槽明确注为 次序和铺设方向都应一致。地棚“方子” 2.25 尺 ×1.5 尺,与檐门方一样,需从“长
殿阁身,即或如此,平坐上之耍头、衬方 (即铺版方)顺进深方向每间安三路,平 方”上下得 [12],其尺度巨大,足以承托平
头也不可能就此拉通、长尽两间(高跨比 坐亦当与其相同(或按楼地面荷载变化 柱。反过来,若令柱脚方沿进深方向放置,
过于悬殊)
,故进深方向不会以单材方木 随宜增添)
。由于补间铺作每间不过两朵, 则势必有所违碍——首先,包括心间平坐
拘拉前后檐铺作,那么“地面方”自然也 方子显然不能由衬方头或耍头后尾延展而 柱在内,部分殿身柱悬空无处落脚 ;其次,
[6]
不是此类构件 。
《法式》相邻铺作间以多 成,而只能是额外压在铺作上的独立名 按最大椽平长 7.5 尺算,三至四丈的长方
条方木牵系,但素方仅被塞入华栱、下昂 件——我们认为它就是地面方,它与棚栈 可折为四到六椽,若视柱脚方为勾通平坐
侧面子荫内以防整体歪闪,
“撑持”意味 间的构造关联较之与铺作间的更加紧密。 前后柱间之“阑额”
,姑且不论其断面与
尚且大于“拘拉”
,且就卷十八“楼阁平 此外尚有“遮羞版”一项,用于围蔽地棚 平坐柱匹配与否,巨大的高跨比也难免失
坐转角铺作用栱枓等数”条中“第四杪交 边缘,高度应与棚身相称,因压槽方广两 稳的风险,遑论承托上部城楼的心间缝
身长九十二分”与“交角耍头,
角华栱二只, 尺至一尺四寸,刨除其咬进衬方头中的部 架(此时平坐柱虚垂);再次,按锯作要
七铺作四只,二只身长一百五十二分,二 分后,与地棚高度恰好接近,故有以压槽 求,大料(如长方)是不允许就料裁截的,
只身长一百二十二分”两处记载与“铺作 方兼作地面方、铺版方的推测。 无论槽型如何,缩短其长度以满足建造需
每间用方桁等数”可知,平坐铺作的扶壁 3)柱脚方。
《法式》造平坐制度内“普 要,都有削足适履之嫌。柱脚方不宜沿进
栱只由重栱加单道素方组成,较外跳上栱 拍方”条小字旁注称 :
“ 若缠柱造,即于 深方向配置的推想,同样得到唐宋时期城
方还少一道,它们支顶柱缝尚嫌薄弱,又 普拍方里用柱脚方,广三材,厚两材,上 门、楼形象的支持(图 2、图 3)
。我们知
如何“拘前后铺作”?因此地面方也不能 坐柱脚卯 ”
,可知其与叉柱造、永定柱造 道,门道数与城楼间数不一定相等,两者
自扶壁内出,它只能搁置在铺作之上,也 无关 ;卷十九“城门道功限”条也提到 边缝并非必然重合(如汴京宣德门于徽宗
许就是一种特殊的“压槽方”
。用于平坐 “ 跳方,柱脚方、雁翅板同。功同平坐 ”
。 朝扩建前,仅用城楼五间,下开三门道)

的上昂图样中即明确描绘了压槽方,它如 在门阙间使用大跨度杆件的做法由来已 敦煌唐代壁画也显示,彼时普通州城常采
[7] [8]
梁栿般嵌入衬方头内 ,压在柱头方上 , 久,汉画像砖(图 1)往往于所绘两母阙 取五开间城楼下开双门道的模式,门道间
以此增强铺作间的相互联系,其在外檐柱 间连以单檐廊道,斜撑之下用方木纵横堆 的隔墙宽度未必与城楼间广严格对应,即
缝上兜圈,也正合“以拘前后铺作”之意。 叠(横木间隔设置,垫以梁头,其上承托 便两者等距,因城门道较隔墙为宽,则城
我们推测,压槽方在平坐中露明,位于柱 纵向通跨之“柱脚方”
)。按平坐别名“阁 楼两次梢间缝上柱亦必悬于门道上方 ;若
缝最上层(地面石、压阑石等石质构件亦 “墱道”
道” “飞陛”等,可知凡属此类悬 隔墙较城楼间广窄短,则平柱悬置的可能
遵循同样的定名原则)
,同时还兼作“遮 空横挑立柱者都需以柱脚方承接,小木作 性更大。再者,
普通县、
寨多用三开间城楼,
羞版”
,与常态有所区别,因此被录以异 “佛道帐”
“壁藏”等条目内亦大量出现柱脚 下开单门道,
《法式》城门道似无等级区分,
名“地面方”
。 方、 脚等地栿类构件,兹不赘述。长期以 通宽两丈四尺,现存方三间小殿的通面阔
[10]
2)铺版方。相关描述仅只“在铺作 来,
关于柱脚方的争议聚焦于其施用方向 , 多在三丈左右,城楼规模若准此,则平柱
之上”和“单材”两点,此外尚见载于卷 而 借 由 分 析 城 楼 平 坐, 有 助 于 厘 清 眉 同样将虚悬于门道外侧。为解决城楼柱子
六“地棚”条:
“造地棚之制,长随间之广, 目——城门道功限中,记载了包括洪门栿、 的支撑问题,顺面阔方向骈列多道柱脚方
其广随间之深,高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 狼牙栿、涎衣木、檐门方等多种大跨构件, 显然更加合适。
下安敦 ,中施方子,上铺地面版。方子, 连同竖立的排叉柱在内,所用方料长度普 4)棚 栿。平坐制度记“ 楼阁平坐,
长随间深,接搭用,广四寸,厚三寸四分。 遍在两丈四尺左右,檐门方甚至“长两丈 自七铺作至四铺作,并重栱计心,外跳
每间有三路。地面版长随间广,其广随材, 八尺,广两尺,厚一尺二寸”
,两丈四尺 出卷头,里跳挑斡棚栿并穿串上层柱身”,
[11]
合贴用,厚一寸三分。遮羞版,长随门道 也正是单个城门道的极限宽 ——问题是 按《 法 式 》 叙 述 习 惯, 能 参 与“ 挑 斡 ”
间广……凡地棚施之于仓库屋内,其遮 普通城楼并不能取用九开间的上限,即便 者多是细长构件的尾端,如上下昂后尾、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97

昂 桯 等,且多用在补间铺作上,棚 栿 既
然可被“挑斡”,自然应当顺面阔方向配
置,以与平坐铺作保持平行 [13]。两者的
关系可以从三方面考察。①它们的字义
相互连属。许慎《说文》载:
“棚,栈也。
编木横竖为之,皆曰栈、曰棚,今谓于
上以蔽下者曰棚”,段玉裁注《通俗文》曰:
“板阁曰栈,连阁曰棚。析言之也。许云:
‘棚,栈也’,浑言之也。”《九章算术·商
图1:画像砖汉阙形象中所见“柱脚方”形态
功章》载 :
“ 负米往来七十步,其二十步
上下棚除。”刘徽注称 :
“ 棚,阁也。除,
邪道也。”又《苍颉篇》释“棚阁”曰:
“楼
阁也,谓重屋复道者也。”由是可知,规
格材木骈列而成的简易构筑物都可称为
“棚”“栈”,而底层架空的多层结构谓
之“阁”,若阁的架空面以下部分为棚栈
构成,则于阁底仰视自然可见,也因此
“棚”“栈”“阁”“平坐”四个概念彼此
牵涉,《法式》平坐中的某类梁 栿遂被称
作“棚 栿 ”,且与楼面板紧密关联。②空
间关系上,棚栿与天花紧接。卷二十五“泥
作功限”中屡次提及“仰泥需缚棚阁者”,
仰泥 [14] 是天花的别称,此处的“棚阁”
指代的是局部构造而非建筑整体,若作
“平坐”理解应更合于文意。阁中的隔层
高 度 可 适 当 调 节, 平 坐 用“ 永 定 柱 造 ”
时其铺设分位最高,此时平坐补间需有
所“挑斡”方能确保内外平衡,棚 栿 起
到了“压跳”的作用。③《法式》小木
作制度中,隔承板壁类构件较多,且通
图 2:图像资料中城楼开间与其下门道关系示意 联跨间,高广逾丈,额、 栿、 槫、柱皆
备,并遍用地 栿。若佛阁之经藏、壁藏,
官署之厨库、龛帐 [15] 等,动静荷载皆不
可 忽 视, 仅 凭 单、 足 材 广 之“ 地 面 方 ”
实难稳妥支撑,必得更粗巨的梁 栿代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棚栿”应是楼地面
之补强构件,
位于铺作以上,
紧靠“地面方”
并顺身放置,两端插入楼身上层柱内,其
上承载沿进深向敷设的“铺板方”
,它同
时兼作搭立门窗、板壁的地栿 [16],端部处
理类似栿项入柱。如此理解,则所谓“逐
间下草 栿 ”并紧跟“前后安地面方”句
便顺理成章 :此处之“草 栿 ”即是功限
图 3:早期多层建筑形象中逐层柱缝错位现象 中的“棚 栿 ”,它与“地面方”都是顺身
098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安置且相互紧贴,故文本叠相接续 ;同时进深 即必须上承屋面,每层通面阔都需较其下一层缩


方向上同一高度分位处也需设置类似之“草 栿 ” 进约两架(在多层塔中收进值更加轻微),若上
以彻底稳固柱脚 ;最后,“棚 栿 ”之下可由平坐 下层间广均等、间数不变,则柱子必然逐缝错位,
补间铺作“挑斡”。 上层柱根悬空,必须以“柱脚方”之类的粗大方
料承托,这也正是缠柱造各层空间变化远较叉柱
三、
“楼”与“阁”的构造异同 造剧烈的原因。
《法式》在论述平坐时,首先阐明涉及上层
“楼”
“阁”虽常并称,但两者区别明显,各 柱支撑方式的叉柱造、缠柱造概念,继而定义结
自依凭的构造思维和形成的空间效果也截然不同, 构层的转换途径即普拍方、柱脚方用法,最后通
本不应混作一谈。
《说文》释“楼者,重屋也”
, 过介绍永定柱造回应平坐柱的安置逻辑,可见叉
它反映的是屋架纵垒的意向,即具备相同结构层 柱造、缠柱造只关乎平坐铺作以上部分,而与平
次和空间要素的单元竖向叠加,每重复一次即单 坐柱及其下部分无涉。平坐柱若落地则成为用
“永
独展出屋檐(并有可能添缀缠腰以造成逐层副阶 ,若虚垂则需以梁 栿 隔截,此
定柱造”的“阁”
的外观);
“阁”则将底层架空,需经平坐之类结 时即为“重楼”

构中转才能设立屋宇,而找平层未必需要伸出屋 由此,澄清了几组相关概念 :①叉柱造与缠
宇之外形成回廊乃至腰檐,屋架、平坐甚至底层 柱造并非两种可以随宜互换的结构选项,而是分
支柱围合的棚栈间也无需逐一边缘对齐,各层构 别和“阁”
“楼”两种类型关联,不可混淆 ;②平
造与空间布设并不严格呼应。 坐的内涵更多地指向空间而非构造,它与叉柱造、
敦煌壁画中的多层建筑因此可分作两类 :各 缠柱造间并无从属之意(前人研究多认为平坐应
层开间数相同,但通面阔自下而上递减,底层屋 具有结构转换的内涵,是《法式》篇目编排将其
面延伸至檐柱缝以内者为“楼”;而底层不施腰檐、 与几种柱造放在一起引发心理暗示,以及对辽宋
平坐用“永定柱造”,仅保留顶层屋面完整者为 遗构的刻板印象造成的);③“阁”于诸层间可
“阁”(图 4)
。“楼”逐层出檐,各层自首步架起 不设梁栿,如有平坐,则确保其内有华栱叉平坐

图 4:敦煌唐代壁画中的“楼”
“阁”形象示意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099

柱脚即可 ;平坐中的大型栿、方构件,均是针对 四、
“缠柱造”做法复原
用缠柱造的“楼”而设的。
在“阁”中,次第穿插的各层柱脚均需立于 《法式》卷十六、十七“楼阁平坐补间 / 转
柱头与平坐铺作上,平坐兼有“转换隔层”的结 角铺作用栱枓等数”条详述了缠柱造时各分件的
构功能和“承接回廊”的空间功能,它体现为贯 材份取值,据之可进一步量化其空间关系。平坐
通内外的水平层。在“楼”中,情况正与之相反, 补间的衬方头长于耍头 30 分°,两者里跳身长
由于逐层叠压,屋面必须延进檐柱缝内,且每层 恒为 180 分°与 150 分°,这组定值与下檐铺
均涵括屋身与(局部)屋盖以造成重屋形象,逐 作里跳取值间或许存在联动关系——殿阁椽平长
层间依靠柱脚方的转换收放面阔取值,平坐功能 上限值七尺五寸,合三等材 150 分°,一间两椽
仅限于支撑檐下回廊,依附于檐柱外侧,故称 对位布设时,槽外两架深 300 分°,恰好是高
“缠柱”
。 铺数(七、八铺作里转四跳,标准跳距 30 分°,
因此,
“楼”
“阁”中的平坐有所不同,前者 总长最多 120 分°)时下檐铺作里转总长与平坐
更侧重空间塑造,结构上可被替代,规模大小随宜, 斗栱里跳最长身值(即衬方头端部)之和,此时
对于配属的铺作并无严格限制,亦无需成层(如 平坐铺作后尾压内槽中缝,在殿身用金厢斗底槽
敦煌初唐第 431 窟壁画建筑,底层只用单斗只替, 与双槽时可有效拉接身槽内外 [17]。不仅衬方头,
平坐用耙头栱配人字栱)
。后者结构意味更加彰显, 当椽架规模略小时,内外槽上的耍头亦可起到相
叉柱造需依赖整圈平坐铺作实现,且等级不可过 似作用。
低(若在四铺作以下则平坐柱无从插接锚固)
。两 总之,
“缠柱造”似乎引向某种固定的空间范
者造成的外廊尺度也差别明显,前者因柱脚方可 式 :下檐铺作后尾刚好挑斡平坐内“柱脚方”
,平
在下层屋面上自由定位,使得回廊宽度与铺作脱 坐铺作的衬方头或耍头后端则恰延伸至屋身内槽
钩,可用包括斗子蜀柱在内的简易做法挑托平坐 中缝处,也即上层连同平坐在内较底层缩进一个
外缘,便于推敲比例 ;后者则必须基于铺作尺度 步架。既有研究虽有主张柱脚方横置者,但对其
确定外廊挑出规模,整体较为狭促,计衬方头在 与下层梁栿间的关系未作更多探讨,仍将其放入
内也不过三到五个跳距而已,形象更拘谨,调节 “叉柱造”时的位置(下檐铺作里跳范围内)
,这
余地不大(图 5)
。 导致上层角柱无处安放——柱脚方顺面宽向跨过
角间时并不能如清式顺扒梁那样找到合适支点,

图 5:
《法式》体系下的“叉柱造”与“缠柱造”比较
100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且其断面过大,需砍削端头后绞入铺作并 相同时上、下檐柱缝错位,推测缩进值 五、
“缠柱造”的变迁与“楼”
“阁”
外伸一跳,不惟于结构性能有损,且仅垫 以一个步架为宜,如此则柱脚方恰受底 概念的混淆
以进深梢间内之压槽方亦嫌不稳,同时大 层补间铺作后尾挑斡,以减少跨中挠度,
角梁也因后尾短促而有外翻之虞。故本文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重楼也表现出收进到 现存明清多层木构常(全面或局部)
按上下层间缩进一步架复原 :此时角间施 下平槫缝的倾向。 使用通柱,与《法式》记载的“楼”“阁”
抹角方,既可承托上层角柱并将荷载匀分 值得注意的是,
《法式》强调平坐扶 式样有所区别,但仍留有衍化痕迹可资
至角间两面之乳栿、丁栿上,大角梁也可 持楼体的作用,按功限中平坐转角铺作栱 追溯 [19]。
顺势插入两者空隙并“挑斡”上层角柱。 昂等身长数据推知,平坐柱与上层柱间距 大量重檐三滴水的案例中,上层柱都
《法式》缠柱造虽未规定上层屋宇的 32 分°,
两者紧贴,
它放弃了使用
“缠柱造” 穿过屋面落在下层外廊双步梁中缝处,缩
收缩距离,但平坐里转与下檐铺作里转之 时楼宇平坐可灵活设置的优势,要求平坐 进态势明显,这是“楼”意向的遗存,但
[18]
和衡为进深一间之广 ,考虑到开间数 与上层柱紧密勾连(图 6)
。 上下层檐柱并不错缝,
也不见柱脚方痕迹,
仅限梢间逐层内收 [20]。除角柱外,诸檐
柱均上下层对齐,降低了施工难度,但将
收分集中于梢间内消解也带来立面
“羁直”
的弊病。
以下通过两个案例来探讨明清楼阁与
“缠柱造”的渊源。
曲阜孔庙奎文阁底层柱列等高,槽上
遍布压槽方,富于殿阁遗韵,但其上层做
法殊异 :平坐柱上接二层缠腰柱,殿身柱
则缩进较远,两者并不紧邻,也不符合“缠
柱”意向。然而,逐层副阶并非常态,宋
元界画中的重檐形象也多是在平坐上架设
披檐形成,若上层仅施单檐,则不难令外
檐柱贴合平坐柱。
祁县镇河楼(图 7)则更近于“缠柱造”
原貌,有别于奎文阁,它的平坐柱立于柱
脚方上而与底层檐柱错位,上层缠腰柱虽
内收约一柱径后插于平坐铺作里跳上,但
未能继续向下延伸以
“缠绕”
平坐柱。此外,
在上层内收约一步架后,内柱亦随之移动,
以压缩内槽空间为代价避免了角间斗栱相
犯,
此时“缠柱造”的上层柱下遍布柱脚方,
这种情况约略与《法式》城门道相似。
舍此而外,北京鼓楼、智化寺万佛阁、
雍和宫大佛楼,以及西安钟鼓楼、平武报
恩寺万佛阁等实例(图 8)
,都可视作自“缠
柱造”重楼衍化而来,它们与原型间的差
异主要体现为两点 :①为调节间广、避免
上下层柱缝错位而淘汰了“柱脚方”
(代
价是压缩梢间,使得上、下层的明、次间
广不能调整)
,②受穿斗思维影响而大量
采用通柱(一般限于两个结构层且可上下
图 6:
“缠柱造”的不同理论模型 。明清河西匠门自成传统 [21],
对缝接续)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101

源自“阁道”“栈阁”之类的构筑物,也
许级别较低,这就诱发了将其伪装成“楼”
的倾向,“阁”在构造上只有一道屋盖,
其余诸层屋面都是在平坐外缘架设回廊、
覆以披檐的结果,但辽宋时两者的外观差
异已不明显。同时,“楼阁”互称,却未
必是骈列关系,或可表达“如楼之阁”的
意思,或因两者性质相关而共同描述多层
建筑(如“樯橹”之以桅杆与船桨指代舰
船)。在代县边靖楼等案例中,紧贴平坐
柱外另设短柱以承披檐,大概也是从“阁”
向“楼”转化的一种方式。

图 7:镇河楼之
“准缠柱造”结构示意 注释

[1] 参考文献 [1] 基于结构理性主义立场,在构造层面


阐述了辽金楼阁的技术价值,
但受案例制约,
关于“平坐”
的认识停留在殿阁层间转换逻辑上,故将“结构”意义
视为平坐的根本属性。参考文献 [6] 则从
“功能”视角
出发,阐释了平坐的多元意义及其与楼阁层间构造的
逻辑关系。
[2] 平坐可由不同构件按不同方式搭成,明晰构件所
指是厘清构造分类的前提。关于叉柱造、缠柱造的不
同复原方案(及对其技术边界的定义),均是对特定构
件的不同解读导致的。
[3] 如参考文献 [4] 列举了莫高窟壁画多层塔及李寿墓
室壁画城阙,及法隆寺塔、法起寺塔、石手寺仁王门、
双峰寺大雄殿及景宁时思寺钟楼等,以佐证缠柱造的
不同表现形式。
[4] 如补充了部分小木作的内容。诸如各类隔承板壁,
均直接与梁柱交,且自身涵括众多槫、柱、额、栿,甚
或需编竹抹泥填补空隙,
又动辄跨间,
其自重不可忽视。
用于楼阁时,按原有复原方案仅以单、足材方木承托
平坐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需对复原方案做出更新。
[5] 若地盘为金厢斗底槽或双槽,且身内通高时,则需
考虑殿内观瞻,如独乐寺观音阁内槽铺作不仅未予省
略或“随意枝樘固济”,反而遍施彩绘。
[6] 参考文献 [7] 认为平坐铺作中之单、足材衬方头即
图 8:明清楼阁中的“缠柱造”遗痕
是“地面方”,而“铺版方”并非铺作构件,顺身安搭与
衬方头咬合。参考文献 [6] 则将单、足材衬方头视作“铺
遗存至今的多层建筑也颇具“重楼”特征, 代替“叉柱造阁”的繁复空间(平坐)来 版方”,两者观点恰相反。
其上层虽有回廊,但普遍不设平坐,因下 实现层间转换,构造更加直接,简省材耗 [7] 按大木作料例载:松方长两丈八尺至两丈三尺,
广两尺至一尺四寸,厚一尺两寸至九寸,充四架椽至
层屋面缓和,有“檐如平川,脊如高川” 的同时也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平面调
三架 椽栿,大角梁、檐 额、压槽方。据小木作制度中
之称,不致遮蔽上部,自然也就无需设置 节更加自如),敦煌壁画中即常见此类不 常出现之1.1丈、1.4 丈开间值推算,最长时可跨两间;
暗层以抬升二层标高。 设平坐的重屋或高塔形象 [22]。但《法式》 从长度及截面看,压槽方较之柱头方更适于“拘束”
铺作。
已将“楼阁”并称(如卷十七之“楼阁平
[8] 《法式》中柱头方数量较少,未必能上抵椽腹(如
六、结论 坐补间铺作用枓栱等数”条,卷十九“荐 卷十七“铺作每间用方桁等数”即可推知),与辽构在
拔抽换柱 栿 等功限”条),时人即便仍了 泥道栱与椽底间以素方多道叠实扶壁的做法不同。

“缠柱造楼”以单根构件(柱脚方) 解两者差异,
也已无意详加区分。
尤其“阁” [9] 按《法式》文意,平坐本不限于“楼阁”,也可指代用
102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于架空交通的构筑物,其别名
(一曰阁道,二曰墱道,三 文献 [8] 提出,仅在取一等材时,最大椽长才能稳定折 [2] 陈明达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 [M]. 北京:
曰飞陛,四曰平坐,五曰鼓坐)亦透露出与地棚同质的 算为125 分°合7.5尺,若材等递减则这两个数值也相 文物出版社,1981.
意思。 应缩小。无论如何,下檐斗栱里转折算值限定在 100 [3]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 [M].南京:东南
[10] 参考文献 [1] 主张柱脚方应垂直于普拍方,且其实 分°—125 分°的区间内是可靠的。 大学出版社,2005.
质为平坐阑额,参考文献 [7] 提出壁画资料中显示的上 [18] 若因槫、柱错缝或殿内移柱等原因导致进深梢间 [4] 张十庆 .古代楼阁式建筑结构的形式与特点——缠
下层间变开间数或间广值的“缠柱造”做法并不能等 广大于两标准椽长时,平坐衬方头或耍头可偏离内槽 柱造辨析 [J]. 建筑师,1997(04):70-77.
同于《法式》的文本记载,两者不宜混淆;参考文献 [2] 中线,按参考文献 [8] 以六等材折算开间值,1.5 丈与 1 [5] 马晓 . 附角斗与缠柱造 [J]. 华中建筑,2004(03):
更是将柱脚方视作平坐铺作上的明栿。与之相反,参 丈分别折合125 分°与 100 分°
(7.5尺折合一等材 125 117-122.
考文献 [4、5、6] 则基于平安时期木塔上的柱盘构件, 分°即最大椽长),按四开间十架椽、逐间双补间计, [6] 陈涛 . 平坐研究反思与缠柱造再探 [M]// 中国建筑
认为柱脚方应平行于面宽方向,但囿于对平坐本质的 此时每间 312.5 分°,
间、椽错位,
每间介于两至三椽间, 史论汇刊第三辑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64-
差异化认识,其复原方案各有不同。 大约留有两跳的调整余地。若按参考文献 [4] 的理解, 180.
[11] 《法式》
卷六“版门”
条规定其制“高七尺至二丈四尺, 以150 分°为最大椽长,则同样条件下尚有四跳的调整 [7] 陈彤 . 故宫本《营造法式》图样研究(四)——《营
广与高方”,依据水平真尺和柱础半径推算,也可得到法 余地。 造法式》斗栱正、侧样及平面构成探微 [M]// 中国建筑
式体系下建筑最大面阔取二丈四尺的相同结论。 [19] 明清时对“阁”
的认识似更强调其交通功能,
如《工 史论汇刊 . 第拾伍辑,2018(05):63-139.
[12] 按《法式》卷二十六
“大木作料例”记,
“长方,长四十 段营造录》“阁”条称:
“正构者皆谓阁,旁构为阁道, [8] 李灿 .《营造法式》中椽材间广屋身的模数初探 [J].
尺至三十尺,广两尺至一尺五寸,厚一尺五寸至一尺二寸, 加飞椽攒角为飞阁,露处为飞道,露处有阶为磴道,磴 古建园林技术,2005:18-30.
充出跳六架椽至四架椽栿”。三等材时尚较檐门方略大, 道曲折纾徐者为步顿,是皆阁之制也”。 [9] 敦煌石窟全集(二十一 . 建筑画卷)[M]. 上海:商务
因其上承心间内外槽柱及屋架荷载,推测柱脚方用料应 [20] 唐辽殿阁各间广取值相等者多,宋金以后自心间 印书馆,2001.
更大,一等材时可达
“广厚方”尺寸,长五到六丈,可充八 向外递减的做法普及,这是角间做法差异导致的。直 [10] 齐斯 洋 . 嘉 峪 关 关城 木构建 筑 研 究 ——兼 论 河
架椽栿并檐栿、绰幕、大檐头
(额)。
《法式》提到“檐” 至五代的若干方三间小殿上,仍保留了设置角栿拉结 西地区楼阁特色 [D]. 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字的构件有“檐栿”
“檐额”与“檐门方”,对照可知,此处 内外柱的传统。重层建筑若要维持角间正方,上下层 2013.
“檐门方”或许指的就是重层建筑的
“柱脚方”。 间的收进差值就难以利用梢间消解(否则进深方向下 [1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平武报恩寺 [M]. 北京:
[13] 参考文献 [7] 的复原方案中,棚栿当柱头缝用,且 架椽长过小),而只能均摊到各间中,导致上下层檐柱 科学出版社,2008.
插入上层柱身,
就分位论,
相当于耍头及最上一跳华栱, 逐缝错位,也就只能利用缠柱造来解决。若要由梢间 [12] 柴 泽 俊 . 解 州 关 帝 庙 [M]. 北 京:文 物 出 版 社,
此时补间铺作不参与挑斡。平坐补间耗材甚多,功能 消解差值,则上下层其余开间均应对位,此时无需设 2002.
若限于架设楼地面的话,似乎橔掭方材即可,此时遍 柱脚方(采用如《太清观书》等界画中展示的逐层心、 [13] 潘谷西等 . 曲阜孔庙建筑 [M]. 北京:中国建筑工
置补间则只为满足形式需要。若认为补间应担负更多 次间等宽模式)。
《法式》虽不设角栿,允许角间拉长, 业出版社,1987.
结构功能,则棚栿的安置方向或可变动。 但从朵当不匀值不过一尺的规定看,通融程度亦有限。 [14] 马晓 .中国古代木楼阁 [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 “仰泥”犹仰尘。
《太平广记》卷一五三引唐人卢 南宋以后夸饰心间,间广逐间递减才成为主流做法, [15] (宋)李诫 .营造法式 [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
肇《逸史》
“李公”条:
“李公曰:
‘鲙見在此,尚敢大言! 同时铺作退化,体量缩小使得设计时可不用过于顾虑 版社,2013.
前約已定,安知某不能忽忽酬酢?’言未了,官亭子仰泥 角间枓栱相犯的问题,方能将各层收进累积的畸零尺 [16] 金维诺 .中国寺观壁画典藏丛书:山西繁峙岩山寺
土壞,方數尺墮落,食器粉碎,鲙并雜於粪埃。”又同书 寸悉数在梢间内消化。 壁画 [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卷一八三引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房珝”条:
“无何 [21] 明代于河西建置卫所,带来大量江淮地域建筑做
写试之际,仰泥土落,击翻砚瓦,污试纸。” 法,但亦留有若干早期遗痕,如大角梁平置且由抹角
[15] 前人复原方案受独乐寺观音阁影响较大,但其内 栿承托的结角方式迥异于江南以补间辅助转角铺作
贮大像,穿破地面,平坐仅需托举外槽供人登临即可, 挑斡下平槫且斜置大角梁的习惯,反而更接近北地宋
因此用单、足材方木承接已足够(然其楼地面与门窗 式传统。
仍不免变形塌陷)。
《法式》所服务的对象或与之不同, [22] 如敦煌初唐第 340 窟、盛唐第 323 窟、五代第 61 图片来源
举开封大相国寺资圣阁为例,其上有五百罗汉铜铸等 窟等所绘之佛塔。
身像,又汴京大内太清楼上贮书,稽古阁存历代书画 图 1:选自网络资料,https://www.meipian.cn/1p7lon3d
及古鼎彝器,龙图、天章、宝文诸阁供奉帝王御集、御 图 2:选自参考文献 [9][16]
书并祭祀礼器,此数例的平坐楼面所承重量都不小, 图 3:选自参考文献 [4]
构造方式或有异于观音阁。 图 4:选自参考文献 [9]
[16] 明构曲阜孔庙奎文阁、北京智化寺万佛阁等在通 参考文献 图 5:自绘
柱间都以粗大枋木辅助拉接承重。 图 6:据参考文献 [1][2][5][7] 改绘
[17] 若殿阁身用一等材,则椽长七尺五寸合125 分°, [1] 梁思成 . 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 北京:中国建筑 图 7:据网络资料改绘
槽外两椽总深 250 分°,耍头里转仍可拉六铺作。参考 工业出版社,2001. 图 8:据参考文献 [10][11][12][13] 改绘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03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贫穷建筑、低技创新
——墨西哥建筑师卡洛斯·冈萨雷斯·罗伯的拱壳体
系探索与实践
Poor Architecture, Low-technology Innovation: Mexico Architect
Carlos González Lobo’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or Vault Systems

齐奕    QI Yi  夏珩    XIA Heng

摘要:在经济欠发达背景下,墨西哥建筑师卡洛斯·萨雷斯·罗伯关注社会营造及低技创新,在建筑系统层面整合结
构、材料、构造、空间等议题,系统性降低建造技术门槛、实现极低造价建设。本文溯源了其拱壳系统传承谱系,对比
分析三套拱壳系统的设计、材料与建造,并通过案例全面展示其迭代性设计研究的系统性工作方法。罗伯的拱壳系统
创新为墨西哥及拉美地区大量贫民提供了优良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对中国当下的参与式设计、乡建、社区营造具有借
鉴意义。

关键词:墨西哥、贫穷建筑学、低技创新、拱壳技术、配筋钢丝网水泥、预制砖拱、社区参与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nderdeveloped economy, Mexican architect Carlos González Lobo pays atten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low-technology innovation, integrates structure, material, construction, space and other is-
sues at the building system level, systematically lowers the threshold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achieves extremely
low cos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Spanish literature, this paper reviews his life and the pedigree of vault system, compar-
ativ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material and construction of his three vault systems, and comprehensively shows its system-
atic design-based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he cases. Lobo's vault system innovation provides excellent technical solu-
tions for a large number of "Poor Architecture" in Mexico and Latin America. This study also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current participatory design, rural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Mexico, Poor Architecture, Low-technology innovation, Vault system, Reinforced ferrocement,


Prefabricated brick vault, Social participation

一、罗伯的贫穷建筑学与低技创新 社区中的创新与应用,运用研究型的迭代设计方
法不断逼近、超越拱壳建造技术的极限 [4]。他将
在 2016 年第 15 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墨西哥 教学与实践结合,鼓励社区自建、妇女儿童参与
[1]
馆以“社会建筑”为主题 。其中墨西哥国立自 下的低造价住宅系统实践,以回应墨西哥经济欠

作者: 治大学(UNAM)的教授卡洛斯· 冈萨雷斯· 罗 发达,基础设施及居住建筑资源匮乏的社会条件 [5]


齐奕,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伯(Carlos González Lobo,
1939— )及其团队的“贫 (图 1)

院助理教授;
[2]
夏珩(通讯作者),深圳大学建筑 (Poor Architecture) 是重要内容,探
穷建筑学” “ 贫 穷 建 筑 学 ” 是 罗 伯 著 作《 建 筑 与 城 市
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索在经济条件制约下,以“最低造价实现最大空 的 可 能 :连 接 社 会、 空 间 与 技 术 的 新 建 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08360); (EspacioMáximo y CostoMínimo)的基本策略, (VIVIENDA Y CIUDAD POSIBLES :La arqitectura
间”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21A1515010646);深圳大学青 高效整合结构、材料、建造,发展出 CGL1-CGL5 debeproponernoscomo meta la creacio ń de
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20190615)。 [3]
等多套建造系统(下文详述) ,以拱壳建造体 relacionesneuvas entre la sociedad,el espacio y la
DOI: 10.12285/jzs.20200721001 系为其最典型技术表征,探索“低技术”在贫民 te ćnica,1999 年 )中的第一章主题 [6],是他在 20
104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屋顶建造系统中混凝土、钢筋、模板造价 的空间体积。同时,若假设两者投入相同
分别占据 18%、27%、15%,再分别乘以 的造价,使用 CGL-1 体系则可建更多的建
上述三项的对应节约系数,就可计算得到 筑面积,如可将上述原型房屋的进深增加
CGL-1 系统可节约整体造价的 45.77%。这 1.2m,如此可增加 33.17% 的建筑面积与
几乎降低了一半的造价,但可增加近 40% 86.01% 的空间体积(图 3)

图1:墨西哥西纳罗阿州富恩特河谷(Fuerte in
Ahome, Sinaloa)水灾后,1450户的社区重建社区住
宅的门廊、屋顶使用了罗伯的预制砖拱壳技术

世纪对伊比利亚美洲区域建筑现状的观察
与反思积淀 [7],也是其核心设计思想与价
“Poor Architecture” 一
值 观 的 学 术 升 华。
词除了指他面向的服务主体为贫民阶层, 长边支承 短边支承
双层的 双曲拱 最宜居的 屋顶
平屋顶 双层 的双翼梁 的双翼梁
他所实践的拉美地区在经济上的欠发达水 半坡屋顶 CGL-5 CGL-5 CGL-5 形式
(典型) 平屋顶 CGL-5 CGL-5
屋顶 屋顶 屋顶 概念
屋顶 屋顶
平,以及随之而来的建造约束条件,更体
50u.c 50u.c 57u.c 25u.c 22.80u.c 25.50u.c 25.50u.c 22.80u.c 屋顶
现了其设计价值观,突破以精致外观为评 — 28.57u.c 12.47u.c 19.01u.c 18.03u.c 18.14u.c 17.02u.c 8.75u.c 高墙
判标准之形式主义桎梏,重视“贫穷”状 20.57u.c 30.57u.c 26.94u.c 26.94u.c 26.94u.c 26.94u.c 26.94u.c 13.25u.c 低墙

态下的“日常”材料的效能,发掘其设计 21.43u.c 16.07u.c 16.07u.c 16.07u.c 16.07u.c 16.67u.c 16.07u.c 16.07u.c 土壤基础
相对于平屋
潜力极限。 100u.c 125.21u.c 112.48u.c 87.11u.c 83.04u.c 86.66u.c 85.53u.c 63.87u.c
顶的成本
观照罗伯近 60 年的工作与行为,亦 20m2 40m2 30.80m2 40m2 40m2 40m2 40m2 40m2 面积
[8]
如“贫穷艺术” 在建筑领域的宣言。在 48m 3
96m 3
72m 3
96m 3
91.72m 3
91.43m 3
94m 3
92m3 体积

图 2:罗伯关于多种屋顶形式的综合定量比较
其建筑中,经典现代主义的“白色派”建
筑学教条几乎完全失效 :严格强调构图、
视觉控制线的建筑摄影在他这里都不起作
用 ;建筑形态多为颇具后现代符号拼贴嫌
疑的曲面,外观粗陋如中国农村里常见的
“农民房”
,有些甚至如“烂尾楼”一般。
但在细究之下,其背后却是具有深刻的洞
见,以及精确而严苛的理性思维决策逻辑。
例如,他极为仔细地对各类型屋顶的
造价、包裹的空间体积、易建性等技术指 概念 板状平顶 双翼梁拱顶 节省的比例
地基及墙的周长 相同 相同 0
标进行了综合对比(图 2)
,得出他的半拱
板状平顶与双 200 号混凝土 1.29m3 0.85m3 0.44m3 → -34.1%
(CGL-5 体系)屋顶性价比最高。 翼梁拱顶之间 钢筋 84.21kg 48.40kg -35.81kg → -42.5%
的比较
其次,罗伯还比较了通常钢筋混凝 模板 0 3.63m2 +3.63m2 → +10.08%
14.18m2 的金属面积(包
土平屋顶和钢丝网水泥拱壳建造体系 脚手架 其余:占地 12.96m2 对等 -8.5m2 → -65.5%
括展开的梁和支柱)
(CGL-1 系统)在材料耗量、空间效率上 体积 32.40m3 45.23m3 增量 39.59%
的 差 异 :以 平 面 3.6m×3.6m、 檐 口 高 两种屋顶实际造价差异比较,由于屋盖部分占总造价的 60%:

度 2.5m 的单层原型房屋为例,后者可以 混凝土 18% 16u.c. -34.10% 1.86u.c.

节 约 钢 材 42.5%( 即 35.81kg)
、混凝土 钢筋 27% 27u.c. -42.50% 15.52u.c. 使用双翼梁拱
顶的最终支出
脚手架 15% 15u.c. -65.58% 5.16u.c.
34.1%(即 0.44m3)
、模板面积 65.5%(即 37.46U.C. 节约
≤花费→ 60%=60u.c. 节约部分≤ =22.54u.c. =37.57%
8.5m2)
,但却可增加空间体积 39.59%(即 “传统”平顶 双翼梁拱顶 CGL-1
12.83m3)
。 注意:假设房间的总成本是100 个单位成本,而平屋顶的成本是 60%,则 =60u.c。
若进一步深究,在通常钢筋混凝土平 图 3:通常钢筋混凝土平屋顶和钢丝网水泥拱壳建造体系
(CGL-1)在材料耗量、空间效率上的定量比较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05

兼具人道主义与技术理性的双重关怀 拉(Juan Segura,1898—1989)[15], 阿 根 镂空两部分,镂空部分采用三角形的几何


[9]
来自其家庭的深刻影响 ,这种超越外表 廷 的 克 劳 迪 奥· 卡 维 里(Claudio Caveri, 形式,在保证结构受力需求的同时,减轻
[16]
形式的技术理性逻辑在罗伯对拱壳体系的 1928—2011) ,以及法裔哥伦比亚设计 屋顶荷载,引入自然光线(图 5、图 6)

历史传承、批判性思考与发展中体现得淋 师的罗吉利奥·萨莫纳(Rogelio Salmona, 罗伯曾系统地对托罗哈的拱壳进行过研究
[17]
漓尽致。下文以其拱壳结构为主线,从结 1929—2007) 。在众多建筑师与工程师 (图 7)
,分析传统梁柱、传统筒拱和拱壳
构、材料、建造、空间角度切入,分析其 中,托罗哈、奈尔维、迪埃斯特对罗伯建 的优缺点,对侧推力消减、端部加固、拱
建造体系创新历史溯源、创作思想、工作 造体系创新具有明显影响(表1)
。 高优选进行了系统研究。
方法(图 4)

1. 成为“梁”的混凝土拱壳,爱德华·托 2. 钢丝网水泥结构,奈尔维,意大利
二、罗伯拱壳结构的历史溯源 罗哈,西班牙
如果说托罗哈为罗伯带来结构选型
罗伯拱壳结构系统建造的低造价创新 西班牙工程师爱德华·托罗哈运用轻 的启示,那么奈尔维的钢丝网水泥技术
[10]
源于其对历史先例的稔熟与批判性思考 。 薄筒壳实现大跨度的理念对罗伯拱壳探索 (ferro-cement)则为罗伯拱壳向低造价、
特别是对拉丁语系拱壳技术的系统学习、 提供了重要启示。1935 年托罗哈设计了 低技术方向突破提供了适宜技术范本。在
比较研究、技术萃取。通过回溯拉丁语系 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回力球场(Fronton de 二战之后,面对欧洲百废待兴的现实困难,
的众多现代结构工程历史脉络,可梳理出 Recoletos,后毁于西班牙内战)
,他创造性 他在一系列工程实践中将此技术体系推向
其参照的历史原型及其立足自身语境的创 地采用筒壳形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实现 高峰 [18]。
新之处。 了大跨度,解放了下部空间 :结合受力和 钢丝网水泥最早由法国花匠约瑟
多位建筑师、工程师曾对罗伯创作产 采光需求,将拱壳沿着长向切分为封闭、 夫· 莫尼尔(Joseph Monier,1823—1906)
生过影响,包括西班牙的安东尼奥·高迪
(Antonio Gaudi,1852—1926)
、爱德华·托
罗 哈(Eduardo Torroja,1899—1961)[11],
意大利的皮埃尔· 路易吉· 奈尔维(Pier
Luigi Nervi,1891—1979)
,乌拉圭建筑工
程师埃拉蒂奥· 迪埃斯特(Eladio Dieste,
1917—2000)
,墨西哥的安东尼奥· 帕斯
特 拉 纳(Antonio Pastrana y Ocha,1913—
1967)[12]、
胡安·奥高曼(Juan O’Gorman,
1905—1982)[13]、胡安· 勒加雷塔(Juan
Legarreta,1908—1934)[14]、胡安· 塞古 图 4:站于钢丝网上协调拱壳施工的罗伯 图5:回力球场的拱壳结构模型,托罗哈,西班牙,1935年

对罗伯设计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先贤人物谱系梳理 表1
106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79 号大街灾后重建住宅项目、米拉索尔教 据其社会价值观的判断,也有墨西哥地
堂(图 8、图 9)即是应用钢丝网水泥技 理环境的客观诉求。虽然墨西哥与乌拉
术的典型案例。 圭一样同处南美洲,但前者却是一个地
震频发地带。这一限制条件也迫使罗伯
3. 开洞的配筋砖拱壳,埃拉蒂奥·迪埃 的 前 辈、 擅 长 于 宏 大 结 构 设 计 的 菲 利
斯特,乌拉圭 克 斯· 坎 德 拉(Felix Candela,1910—
1997),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而非砖材。
图 6:回力球场的拱壳结构概念草图,托罗哈,西班牙,
1976 年 有别于托罗哈钢筋混凝土筒壳和奈尔 墨西哥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服务对象、
维钢丝网水泥薄壳,迪埃斯特的配筋砖结 建筑材料这些多维度因素,促成了罗伯
构轻薄、形态自由,以轻薄的砖拱壳实现 的工作前提与深耕领域。
了大跨度,这给罗伯对拱壳探索带来重要 他通过系统性研发多种技术特征的建
影响。他基于造价、施工、经济的考量, 造系统:以 CGL-1(钢丝网水泥建造系统)

大量使用配筋砖拱。罗伯曾于 1996 年与迪 CGL-2(预制配筋砖拱无模建造系统)为
埃斯特合著了意大利语版的《社会参与和 基础,结合低造价住宅的功能需求,进一
(Architettura,PertecipazioneSociale
适宜技术》 步发展出其他三套建筑体系。CGL-3 系统
e Tecnologie Appropriate )
。 主要针对家庭废水利用、三级净化厕所、
笔者认为,迪埃斯特除了配筋砖建造 干式厕所、雨水收集等卫生系统的设计 ;
方式的影响,还有砖拱解构的启蒙。在 CGL-4 是城市独户住宅建造体系;CGL-5(la
其 1963 年的自宅和 1965 年卢德圣母教堂 variante del Gran Galpón)则是高度整合前
(Church of Our Lady of Loudes,( 图 10)) 述4套系统的开放式多层住宅建筑体系,
主立面设计中,迪埃斯特曾经探索了“开 系统间的具体比较如表2所示。
图 7:罗伯对托罗哈拱壳的分析、传承与发展
(open up vault)
放式拱顶” 。不过这个尝 因篇幅有限,下文仅对 CGL-1、CGL-2
在 1867 年发明,有着弹性好、强度高、 试并非他创新的核心,因这一形式并未在 和 CGL-5 及其小型应用案例进行重点阐释
抗裂性能好、自重轻的特点。它与由弗 其后的作品中出现,但却成为罗伯尝试配 和分析。
朗索瓦· 亨内比克(François Hennebique, 筋砖拱模块的“种子”

1842—1921)发明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1. CGL-1 :钢丝网水泥无模拱壳建造系统
concrete)技术类似却存在结构性的差异, 三、从 CGL-1、CGL-2 两种拱壳体系
即钢材与水泥的配合比重完全相反(奈尔 到住宅建筑系统 1)CGL-1 建造系统特质与建造方式
维指出这是两种不同的结构)
。采用钢丝 它是采用配筋钢丝网水泥技术的无模
网水泥技术的空间薄壳结构对于减轻自 值得指出的是,前文所述的托罗哈、 拱壳技术。结构选型方面,罗伯延续了托
重、节约钢材、方便建造具有重要意义, 奈尔维、迪埃斯特的拱壳作品多为大尺 罗哈的拱壳结构形式概念 ;在材料建造方
可有效解决材料短缺、预算有限的现实问 度建筑,与三位工程师有所不同,罗伯 面,他则采用奈尔维发明的钢丝网水泥技
题。随着拉美建筑师逐渐将此技术带入美 的拱壳技术多应用于小尺度的社会住宅 术。他对托罗哈的拱高进行了调整,从半
洲大陆,罗伯从中吸取了技术精华之处。 与民用配套设施。这一切入视角除了依 圆拱优化为 1/5 ~ 1/3 拱高,并将承重墙

图 8:米拉索尔教堂草图,罗伯 图 9:米拉索尔教堂外观,罗伯 图10:卢德圣母教堂,迪埃斯特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07

罗伯研发的 CGL 系列建造系统对比列表 表2

系统代号 年份 具体名称 技术特征 应用类型 应用案例

钢丝网水泥无模拱壳建 钢丝网水泥、拱壳、 公共建筑、 米拉索尔教堂、球场浴室


CGL-1 1958
造系统 无模 住宅 等

预制配筋砖拱无模建造 公共建筑、
CGL-2 不详 预制配筋砖拱、无模 米格尔小学、浴室等
系统 住宅

家庭废水利用、三级净 拉布拉多大街 97 号住宅


CGL-3 不详 紧凑 住宅
化厕所等卫生系统 等

CGL-4 不详 城市独户住宅建造体系 独户住宅 住宅 不详 图12:CGL-1系统的施工实景照片

开放式邻里住宅、 拉布拉多大街 97号住宅、


CGL-5 1974 “大仓库”建造体系 住宅
高密度 扎尔科大街 59 号住宅等
室,该项目是作为足球场服务配套而设计
建造的。平面功能上,建筑由两个相似的
体移至山墙面,减小了拱顶重量和侧推力。 圆柱形笼子从胎模上取下翻转,在钢筋空格 马蹄形相对而成,两个体形分别承担男女
这与中国 1950—70 年代推行的砖拱薄壳 处加入钢丝网片并固定 ;
(6)将此的配筋钢 浴室功能,中间为连通入口的公共空间。
屋顶存在相似之处,既节约成本又能改善 丝网笼子抬至屋盖位置,与圈梁对齐、绑扎; 形态结构上,连续曲面屋顶将两个马蹄形
室内声学效果。 (7)在其上抹 1 ∶2∶3 的水泥砂浆,形成 平面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从中间公共空间
以柱形筒壳为例,此系统建造流程 壳面。其余形态的配筋钢丝网水泥壳体之差 向外双向延伸,端部由两根立柱支撑。该
(1) 在 地 上 建 造 柱 形 筒 拱 胎 模 ;
如下 : 异主要在胎模制作阶段。可见,上述施工方 建筑形态自由流动,白色屋顶与深色墙体
(2)其上布置弧形主受力钢筋,两端带弯 式并不复杂(图 11、图 12)
。 形成鲜明对比。社区民众在见到初始方案
(3)与圆弧形成 90°方向和山墙端部
钩; 2) 米 拉 索 尔 浴 室(Mirasol BAÑOS, 之时,都不知如何建造这个屋顶。罗伯的
均布置受力筋,编织成一个圆柱形笼子,纵 en el Valle del Estado de Mexico,1963— 方法是在足球场地上建好胎膜,并按照
横向钢筋需要互相绑扎牢固 ;
(4)校验柱形 1970 年) 40cm×30cm 网格把钢丝网壳编织好,再
的对角线长度以保证形体尺寸,在笼子的角 罗伯最早于 1958 年将此技术应用于 抬到墙体上进行水泥砂浆抹面处理,完成
部、中部弯矩较大处增加补强拉筋 ;
(5)将 其自宅。这里的典型案例是米拉索尔浴 钢丝网水泥拱壳覆盖(图 13)

图13:米拉索小镇足球场旁的浴室设计外观、草图与
图11:CGL-1系统的施工流程图解 钢丝网绑扎施工现场
108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2. CGL-2 :预制配筋砖拱无模建造系统 制作流程如下 :


(1)在泥地上用圆心、 绑扎牢固 ;
(5)在模架内浇筑混凝土,将
半径、弦长、矢高等数据画出拱形轮廓, 各模块连接为整体 ;
(6)在这些砖拱模块
1)CGL-2 建造系统特质、制作与施工 用 10 ~ 12 块砖沿长轴顺此轮廓试排以 上方可进一步覆盖混凝土砂浆,或者再铺
在 CGL-1 系统基础上,罗伯使用当地 进行校核(砖块数量根据 2 人能方便搬动 钢丝网水泥,以提高防水性能(图 16)

更为廉价的砖材替换水泥来进一步降低造 一个预制模块的原则确定,可有一定的浮 在屋盖的可能性上,半拱预制模块的
价,形成预制配筋砖拱无模建造系统,也 动范围);
(2)根据上述拱型,用砖、石 组合方式灵活多样,至少可组成如下几种
就是 CGL-2 建造系统。该系统充分考虑经 砌块建出实体成为拱模,上表面用水泥砂 类型 :常规的完整柱面筒壳 ;沿脊线形成
济性、建造流程、预制做法,还考虑到人 浆抹平收光以提供较为平滑的弧面,可用 高低错落的半柱面筒壳 ;锯齿状重复的半
工建造难度,是一次极具创新性的标准化 微分放线控制多点标高的方法校验拱形弧 柱面筒壳 ;将预制模块正反组合获得波浪
预制砖拱设计与建造探索,实现了无模施 线的精确性,拱模的长度可根据制作场地 形连续的曲面壳 ;双曲拱。这些组合不但
工,降低了人力成本并缩短了施工周期。 条件而自由变化 ;
(3)沿此拱模的弧线铺 带来内部空间、光线的新可能,还能丰富
在结构概念方面,罗伯首先将拱顶沿 设两端带弯钩的主钢筋,并在主筋两侧排 形态。
长轴方向划分为两个半拱,然后根据两皮 布砖块(砖的长轴与主筋平行);
(4)在 2)圣米格尔· 扎波蒂坦小学的“鸽
砖的宽度将切分后的半拱等分,从而形成 砖块间加入与主筋垂直的次筋并绑扎,次 子 ” 浴 室(Escuela Primariaen San Miguel
截面一致、宽度、高度一致的标准化半拱 筋形状亦为弧形且压于主筋之下(次筋的 Zapotitan,1991 年)
模块。5 块砖沿设计好的半拱弧线布置, ,用 1 ∶4 水泥砂浆
弧形弓面朝向拱模) 这是应用 CGL-2 建造系统的突出案例。
两列砖之间有主筋,5 块砖彼此之间有配 填补此砖块纵横向缝隙、覆盖主次钢筋 ; 浴室为屋盖与主体上下分离的单层建筑
筋(图 14)
。 (5)待硬化之后即可脱模取下此砖拱预制 物,主体建造体系与中国的砖混结构相仿,
构件,由 2 人一起搬运至堆场,侧面向下 在砖砌体的重要承重部位使用钢筋混凝土
进行堆叠存放(图 15)
。这些制作工艺并 构件,平面为圆形,中间以左右 90°拼接
不需要精密的劳动技能,实为老少皆可。 咬合的方式布置男女淋浴单元。在屋盖部
施工流程如下 :
(1)在主体结构的墙 分,与 CGL-2 建造系统原型略有不同,罗
体建造完成之后,需要设立山墙端的拱模 伯将预制砖拱模块进行正反向组合,使得
架和圈梁浇筑的模具 ;
(2)在筒拱预制模 屋顶形态类似鸟的翅膀(因此当地人将该
块的核心模架,与拱跨垂直 ;
(3)在模架 建筑比喻为“鸽子”
)。如此处理并非出于
内铺设钢筋,主受力筋成三角形品字形布 “媚俗”
,而是物理层面的深入考量——既
置;
(4)沿长向依次放置预制砖拱模块, 可以引入侧向光线,还起到雨水收集的作
其下方分别由墙体或圈梁和模架支撑,模 用,
同时能借助空间对流原理增加换气(据
块带弯钩的主筋与模架内的长向主筋需要 当地使用者反映,浴室几乎没有异味 [19])

图14:CGL-2系统预制半拱模块的构思解析 图15:预制半拱模块的制作过程与施工实景照片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09

图16:预制半拱模块的施工流程图解 图17:扎波蒂坦小学浴室的技术图纸与实景照片

该浴室成功建成后,周边村民开始自发制
作这种预制砖拱构件来出售,由此可以看
出罗伯注重社会参与的意义所在(图 17)

这也反映出罗伯探索其建造体系的极限与
边界的不懈努力。

3. CGL-5 :
“大仓库”建造体系

1) (Gran Galpon)简介
“大仓库”
CGL-5 建 造 系 统 实 际 上 是 罗 伯 对 前 图18:CGL-5“大仓库”住宅的空间原型与技术参数

几种建造系统的系统集成,是一种可分
阶 段 加 建 的开 放系 统, 可 运用 CGL-1 或 型为基础,发展出可多户拼建的 VJR0 至 用三角形,以最大限度节约空间。
CGL-2 体系建造屋盖,结合错层形成阁楼 VJR5 六种户型,介绍如下(图 19): (2)VJR-1 型是双拼住宅,为 2 层高
空间,结合紧凑的楼梯、厕所、厨卫等模 (1)VJR-0 型住宅具有两开间、
两进深、 的 L 形体量,采用两开间、两进深、大拱
块,践行“用最低造价实现最大的空间” 3 层高的 L 形体量,屋盖和楼盖均为拱顶 顶屋盖结构,且屋顶拱壳有天窗设置。底
(EspacioMáximo y CostoMínimo)
( 图 18)
。 结构(沿开间方向布置拱壳);底层布置 层布置客厅、餐厅和厨卫功能,二层布置
该系统研发始于 1974 年,在 1985 年墨西 客厅、餐厅和厨卫功能,二层为主卧和次 3 个卧室,并以旋转楼梯连接上下空间。
哥城 8.1 级大地震之后得到大量应用,并 卧、卫生间,三层则是两个次卧及屋顶平 (3)VJR-2 是 CGL-5 的 基 本 型, 为 2
进一步发展出 VJR 系列住宅套型 [20]
。 台 ;厨卫组合位于 L 形翼端以方便自然通 层高的 L 形错层户型,采用两开间(面宽
CGL-5 组合方式灵活和变体自由多样, 风 ;楼梯间位于 L 形体量的阴角位置,梯 3.75m)
、三进深(2.25m+3.30m+2.50m,
适 于 大 规 模社 区营 建。 罗 伯以 CGL-5 原 段采用左右脚交替的方式,且转角平台采 最后一进为下降标高的错层)
、大拱顶屋
110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图19:6 套 VJR 体系开放式住宅的原型与技术参数比较 图 20:墨西哥城拉布拉多大街 97号住宅的图纸和施工照片

盖结构(沿进深方向布置半拱壳)
。占地 例。场地位于转角,尺寸为 20m×32m, RHP(Renovación Habitacional Popular) 提 供
2 2 2
面积 32.38m ,使用面积为 55.87m 。 总共占地 640m 。主入口位于拉布拉多大 的方案则需要 4900 美金却仅有 43m2 住宅
(4)VJR-3 型 为 4 层 高 体 量、8 户 联 街,场地内有两排线型体量平行于此大 空间[21]。此项目至今仍然还在使用之中,
建的联排叠拼住宅,每户均占据两层空 街布局,中间为内院。在单体层面,共 2 层体量的低造价住宅并未拆除,只是经
间(厅、厨、卫和卧室分别位于上下不同 由 11 套住宅构成,以应对场地特质、功 过 30 多年的发展,初期建造体量已与加
,入户空间布置于第一、三层。以 4
楼层) 能需求。后排一共安排 4 套住宅,采用 建的多层砌体住宅混合而呈现更为混杂的
户组合而成的楼层平面呈中心对称。 拱顶两两相对的方式组合 ;前排共布置 7 状态(图 21)

(5)VJR-4 型 是 3 层 高 的 双 拼 住 宅, 户,以主入口为分界又可分为左右两部
类似马赛公寓的空间构成,在剖面上两户 分 :转角位置布置 3 户,山墙面拼接 ;左 四、结语
为互咬的 L 形跃层空间。 侧布置 4 户,虽然也为山墙面拼接,但临
(6)VJR-5 型 又 是 4 户 联 建, 采 用 3 街处布置有商业售卖的空间。在街角位置 上述不难发现,罗伯教授不仅远离
层高体量,每户均占据 3 层竖向空间。 的 3 户是 VJR-2 型的变体,主要差异在于 传统意义上的精英主义建筑师角色,亦
2)墨西哥城拉布拉多大街 97 号住宅 单向半拱顶在底部变化为 V 形,恰好暗示 拒绝图像、布景化的快餐式设计,他关
(Labradres N97,1985 年) 内部空间的使用——两张单人床的布局方 注设计、建造的全过程,积极发挥社会
这个墨西哥城大地震灾后重建示范项 式(图 20)
。资料显示,此项目实际造价 参与的能动性。他数十年坚持的“贫穷
2
目是应用 CGL5 系统中 VJR-2 户型的经典案 仅为 800 美元并提供 52m 住宅空间,而 建筑、低技创新、社区营造”的创造性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11

还是其他?“Poor”如果指代“贫民”,应该还缺少一个
定冠词,例如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Hassan Fathy,
1900—1989)的著作 Architecture for the Poor 。
《建
筑师》杂志 2020 年 6月刊《人民的建筑师——谢英俊
访谈》一文中对“Poor Theater”的翻译为“质朴”。
[3] CGL-1的 建 造 系 统 使 用 扩 张 金 属 网 的 无 模 钢
筋 混 凝 土 拱 壳(sistemas de cubiertas de bóvedas
de hormigonarmadosobre metal des plegado sin
encofrado,英 文 为 system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vaults on expanded metal without formwork),
CGL-2 系 统 则 是 无 模 预 制 装 配 的 配 筋 砖 拱 技 术
(bóvedas de barro armado sin encofrado,英 文 为
reinforced clay vaults without formwork)。
[4] 相对于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经典语言的“高技”手法,
“低技”的理念面对现实,选择技术上的相对简易性,
图 21:拉布拉多大街 97号住宅现状,2019 年 注重经济上的廉价可行,充分强调对古老的历史文明
优势的发掘利用,扬长避短,力图通过令人信服的设
计哲学和充足的智慧含量,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
工作具有多维度价值,无论是其低技适 践不无相通之处。若将他们进行深入比较,
造高度的艺术品质,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
宜性拱壳建造技术探索,还是系统层面 不但可进一步明晰其异同,更可映射出这 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
的研究型工作方法,或者社区参与性设 一学理脉络在超越国家、地理范畴视角下 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刘家琨,
《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
计与营造,都值得深思。 的普遍性意义。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
截至 2014 年,
[5] 据统计, 还有约 4180 万人口面临住房、
在建筑技术层面,罗伯通过梳理拱壳 乡村建设方面,面对汹涌的资本浪潮,建 基础设施缺乏问题。参见参考文献 [1]:120.
结构历史先例的学理脉络,基于精准的理 筑师能否回应来自于图像化时代的极大挑 [6] 出版于 20 世纪末的西文著作《住宅与城市的可能:

性分析,结合墨西哥“地形”条件,创新 战——以反作品的“贫穷”价值观,摒弃 连接社会、空间与技术的新建筑》是罗伯对社会思考、


建筑构想、技术理念的集大成者。全书由 5 个章节构
异于先贤的拱壳结构思路。在大量设计师 明星建筑师的精英主义优越感,跳出狭隘
(Poor Architecture)的
成:第一章提出了“贫穷建筑”
普遍挑战拱壳跨度的技术问题时,他以独 的专业局限,抵御形式主义诱惑,剥离肤 概念及要点,
它在南美伊比利亚文化圈的源流、发展、

特的人文、社会视角,将结构、材料、制 浅的形态技巧操作,充分尊重社群主体意 创新、当代状况与实践;第二章从适宜技术体系、住宅


项目和高密度节地住宅三个方面讨论“住宅的可能”;
造、施工、经济融为一体,采用钢丝网壳、 识与能动性,通过适宜性技术为乡村社群
第三章具体介绍相应的建造实践;第四、五章则进入
预制砖拱体系以降低技术门槛与造价,为 传递设计与建造智慧,引导、协作植根于 城市层面的讨论。此书的两个重要特点为:对拱壳系

贫民传递设计智慧、普及技术知识。 乡村大地的“建筑”而非建于乡村的建筑 统的研究以及书籍草图的表现形式。在拱壳系统研究


方面,罗伯在书中清晰展示多个与拱壳技术相关的建
他用此适宜性的低技术系统介入社区 布景收藏品?这是罗伯的“贫穷建筑、低
造系统、原 理 及 施 工步骤,如 CGL-1和 CGL-2 这两套
营造,但并未过度夸大建筑的力量,而是 技创新”工作所带来的深刻启示。 钢丝网水泥、预制配筋砖拱无模建造系统。见参考文

将建筑师作为智库,引导当地居民进行参 献 [10]:139.
[ 致 谢:裴 钊教 授 解 释罗伯与迪 埃 斯 特 在 技 术 差异 [7] 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是指包括拉丁美洲 19 个讲西班
与式设计和自主营造,为社区营建提供建
性上的选择与两国的地震条 件 有关,并在疫情期间 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国家,以及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
筑智慧和技术支持。如此来看,罗伯的创 帮助联络已经退休的罗伯教授;谢英俊先生对“poor 班牙、葡萄牙和安道尔在内的 22 个国家。
新关键并不在于某一个具体建筑本身,而 theatre”的中文解释;唐沛女士在本文西文表格翻译 [8] 在此,有必要提及一个与“Poor Architecture”极为
中的帮助。] (Arte povera,意
相关的艺术概念 ——“贫穷艺术”
在于系统的研发与推广。与其说罗伯为当
大利语),是一个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的激
地设计了具体建筑,不如说他为社区提供 进意大利艺术运动:艺术家们探索使用非传统的“日
了一种可持续的低技营造智慧,传递给当 常”
“废弃”材料和不再因循守旧的创作方法,重视泥
土、
碎布和树枝等材料的价值,
而非传统的油画帆布框、
地居民协力造屋的技能与经验。这一点与
注释 青铜或用于雕刻大的理石。他们的作品与 20 世纪 50
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日本建筑师坂茂、智利 年代主导欧洲艺术的现代主义抽象绘画形成了鲜明的
建筑师亚历杭德罗相似,这也正是前述第 [1] 具体参见 https://www.archdaily.mx /mx /795607/ 反差,挑战商业化当代画廊的价值体系。罗伯是否参
estos-son-los-proyectos-de-arquitectura-participativa- 考了“Poor Art”的概念无从得知。关于“Poor Art”的
15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关于墨西哥“前线
de-la-unam-reconocidos-en-la-bienal-de -venecia- 介绍请详见:en. wikipedia.org/wiki/Arte_Povera.
报告”的要义。 2016?ad_medium=gallery [9] 1939 年,罗伯出生于墨西哥的一个精英家庭,父
综上所述,罗伯的多维度工作颇具批 [2] “Poor Architec ture”的西文为“Una Arquitec- 亲为医生,是墨西哥城卫生项目的重要推动者,并且

判性、启发性以及后续研究拓展性。反观 turaPobre”,详见参 考文 献 [6] 的第一章“Notas para 是首位在墨西哥引进三级净化的化粪池污水处理系


( 英 文 为“Notes for Poor
Una ArquitecturaPobre”, 统的 人,两位 舅父 分 别 是 墨西哥重要的 壁 画家、彩
当下国内设计师个体的设计实践,谢英俊、 色 电 视 机 发 明 者:J.G.卡 马 雷 纳(Jorge González
“Poor Architecture”的中文翻译是
Architecture”)。
朱竞翔等致力于体系性工作方法,与其实 经过较长时间斟酌,究竟翻译成贫穷“贫困”
“质朴”, Camarena,1908—1980)是墨西哥重要的壁画家;G.
112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G.卡马雷纳(Guillermo González Camarena,1917—1965)是机 为缩写前缀,用 6 个数字进行编号。VJR 是当时罗伯参与灾后重


电工程师,
是彩色电视机的发明者和儿童文化教育的促进者,
详见: 建的一个工作小组的名称,以后的住宅系列均以此命名。这些
https://esacademic.com/dic.nsf/eswiki/226220。1963 年他 毕业 户型具有不同的空间组织方式与特点,可应对不同的场地和需
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家庭氛围及求学 求。参见参考文献 [3]:179. 在此,仅对 VJR - 2 作详细介绍。
经历在艺术、技术和人文方面对其创作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 [21] 参见参考文献 [1]:183.
罗伯父亲关注并引进三级净化的化粪池污水处理系统,这与罗
伯后期开展关于居住建筑水处理的实践创新紧密相关。
[10] 奥尔蒂斯(Humberto Gonzalez Ortiz)的博士研究论文一 参考文献
共5章,第一章介绍对罗伯设计思想产生的背景与渊源,第二
章重点介绍其建造体系,第三章是相应的重点案例,第四章是 [1] González Ortiz,Humberto. Carlos González Lobo. Caminos
结论。参见参考文献 [1]。 hacia lo alternative dentro del ámbito conceptual,proyectual
[11] 托罗哈是世界著名的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专家,是国际空 y contextual de la arquitectura[D]. UniversitatPolitècnica de
间结构协会(IASS)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席。他擅长采用钢筋 Catalunya. 2002:120,86.
混凝土做成空间薄壳结构、悬挑、空间网格壳体、预应力混凝 [2] Medina Juan, Garcia J.,Rodríguez Juan. Modularidady pre-
土的设计和分析,在西班牙内战前后等困难时期用最少的材 fabricaciónabovedada. Colombia como germen de una tradición-
料、最低的造价完成了很多优美的作品,如阿尔捷希拉集贸市 moderna. La experienciabogotana y suinfluenciaenLatinoaméri-
场(market at Algeciras)、马德里赛马场(Madrid racecourse) ca[J]. Dearq. 44-53. 10.18389/dearq25.2019.04.
看台等经典作品。在当代,托罗哈的回力球场结构策略仍被不 [3] Andres Serrano Macias. Vivienda CrecederaPrototipo
断回溯、继承与发扬,如瑞士设计师克雷兹(Christian Kerez) Para La Regeneracion Urbana en Valle del Paraiso[D]. Madrid
对 华 沙当代 美 术 馆 的 竞 赛 提 案(Museum for Contemporary Universidad Politecnica,2018:32-51.
Art, 2008 年);赫尔佐格与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 [4] Carlos González Lobo. VIVIENDA Y CIUDAD POSIBLES:
的 墨 尔 本 菲 灵 德 街 车 站 竞 赛 提 案(The Jury of Melbourne's La arqitectura debe proponernoscomo meta la creacioń de
Flinders Street Station competition,2013 年)。 relacionesneuvas entre la sociedad,el espacio y la tećnica[M].
[12] 安东尼奥·帕斯 特 拉 纳,墨西哥现代主 义设计师,将功 ESCALA ;México:UNAM,1999.
能 主 义 建 筑 的元 素与有机 形式 混合在一 起,利用土 地的自 [5] Lilia Maure. Zuazo and Torroja:v. 24:Fronton Recoletos
然 形 状 塑 造 体量并渗 透 到空间的 使 用中。代 表 作是 大学 城 Madrid 1935 [Absent Architecture][M]. Rueda,Spain,2004.
的 健 身房,浴室和 娱 乐场(Gimnasio,Baños y C asino para [6] Dieste,Eladio. EladioDieste:La EstructuraCeramica[M].
Ciudad Universitaria,未建成)。 B o g o t á,C o l o m b i a:E S C A L A - C o l o m b i a,19 8 7. P r i n t .
[13] 胡安·奥高曼是罗伯在墨西哥自治大学的师长与同事,爱尔 ColecciónSomo Sur;T. 1.
兰裔的墨西哥现代主义重要设计师,最著名的艺术作品是墨西哥 [7] Pier Luigi Nervi. Scienza o Arte del costruizione:caratteri
自治大学中央图书馆的巨型马赛克壁画。罗伯的圣米格尔·扎波 sticheepossibilita’delcementoarmato[M]. 1945.
蒂坦小学教室项目,即受到奥高曼设计于1932年的学校之影响。 [8] Carlos González Lobo. El caso de la viviendaenlasvecindades.
[14] 胡安·勒加雷塔,墨西哥设计师,他“将艺术家与他的社会、 Experienciastras el sismo de 1985.
工匠与行业联系起来,
致力于改善其建筑的经济和技术方面”
, [9] 黄 庄 巍,谢 英 俊 . 人 民 的 建 筑 师 —— 谢 英 俊 访 谈 [J].
研究“建造工人阶级的极小住宅”,这一点极大影响了罗伯的 建筑师,2020(06):118-125.
价 值观、工作 领域以及 贫民低 造 价 住宅设计。参见 bitacora. [10] 卡洛斯·冈萨雷斯·罗伯,夏珩 .住宅与城市的可能:连接
ar quite c tura.unam.m x / juan -le garre t a -v iv ie nda - obrera - 社会、空间与技术的新建筑 [J].世界建筑,2020(8):139.
mexicana-posrevolucionaria/.
[15] 胡安·塞古 拉,受 教于 圣 卡洛斯学院,最 著名的 作品是
1928 年预计建造的 De Sadi Carnot 110 大楼,以及为了纪念伊 图表来源
萨贝尔·佩萨多(Isabel Pesado)于1929 年建成的伊莎贝尔综
合大楼和埃尔米塔大楼。 图 1:ht tps:// w w w.archdaily.m x /m x / 795607/e s tos-s on -
[16] 克劳迪奥·卡维里,阿根廷设计师,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 los-proyec tos-de -arquitec tura-par ticipativa-de -la-unam-
斯大学(UBA)建 筑与城市化学院。在 1951—1958 年之间,他 reconocidos-en-la-bienal-de-venecia-2016?ad_medium=gallery
与建筑师艾德亚多·埃利斯(Eduardo Ellis)一起工作。他们一 图 2、图 3:参考文献 [1],唐沛译
起为理性主义的主流提出了另一种建筑方案,成为国际风格。 图 4:h t t p s : / / h g o n z a l e z o r t i z . b l o g s p o t . c o m / 20 0 8 / 0 3 /
在其中融合基督教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历。1958 年,他成立了 presentacin-resea-del-trabajo-de-carlos.html
Tierra 社区,继续发展自己的专业活动,以越来越多的手工方法 图 5、图 6:参考文献 [4]
建造了这些建筑,并远离了普遍的理性主义。 图 7、图 8、图 11、图 12、图 14 ~图 20:参考文献 [1]
[17] 罗吉利奥·萨莫纳,法裔的哥伦比亚建筑师,他广泛使用 图 9、图 10:参考文献 [6]
建 筑 红砖 和天然 形状,如螺 旋、径向几何 形状 和曲线,因获 图 11、图 12:罗伯教授展览
1986 年、1988 年和 1990 年哥伦比亚建筑双年展的一等奖以及 图 13:h t t p:// h g o n z a l e z o r t i z . b l o g s p o t . c o m / 20 0 6 / 0 8 /
2003 年的阿尔瓦·阿尔托奖(Alvar Aalto Medal)
等奖项而闻名。 arquitectura-e-indiferencia.html
[18] 奈尔维采用钢丝网水泥技术的经典工程案例是,1945 年 图 21:https://www.google.com/maps/@19.4430947,-99.1185053,
位于罗马的运用折板结构的仓库(via Magliana,Rome),以及 3a,75y,255.47h,90.28t/data=!3m6!1e1!3m4!1s1CbnZzLbPTsx24TkJ
1947 年都林展览大厅的 B 厅(Torino Esposizioni,1948 年)。 I4Ng!2e0!7i16384!8i8192 N97号的街景地图、实景
[19] 参见参考文献 [1]:212. 表1:作者一、二根据参考文献 [1] 文字信息绘制
[20] 衍生出来有 6 套户型,罗伯以 VJR(Vivienda Jose Revueltas) 表2:作者二根据参考文献 [1] 文字信息绘制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13

罗伯特·勒·里科莱空间结构模型中的创新
方法和悖论思想
Robert Le Ricolais’s Methodology and Paradoxes on Space
Structure Models

葛洋康    GE Yangkang  李旭    LI Xu  岳文灿    YUE Wencan

摘要:罗伯特·勒·里科莱对于空间结构的独创性研究,
使他晚年被誉为“空间结构之父”。
他的创新方法包含了原型、
转化、推导三个部分,其悖论思想来源于对自然现象和模型实验的辩证认识,系统性涵盖了现象分析、模型试验、
认知见解三个层面,为其原创性的结构研究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他的研究成果在结构设计和建筑实践领域都有广泛
而深刻的影响。在寻求结构形态与建筑形象融合的当代语境下,他的模型、悖论思想以及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探索
建筑学领域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罗伯特·勒·里科莱、方法论、悖论、空间结构模型

Abstract:Robert Le Ricolais is recognized as “the father of spatial structure” attributing to his outstanding con-
tribution in structure research. His Methodology basically includes three parts, Prototype, Transformation and
Deduction. His paradoxes mainly derive from his research on structure models and natural phenomenon, which
systematically includes three facets:Phenomenon Analysis, Model Experiment and Cognition Vision, providing
profound insights for his originative structural research. In seeking new structures, his methods and paradoxes can
be enlightening and exemplary, which have extensive influence on architecture.

Keywords:Robert Le Ricolais, Methodology, Paradox, Space structure model

引言 里科莱前往美国,先后任教于伊利诺伊、宾夕法
尼亚等大学,继路易斯·康之后获得保罗·菲利
罗伯特· 勒· 里科莱(1894—1977,图 1)
, 普· 克 瑞 特(Paul Philippe Cret)[2] 的 教 席 职 位。
法国工程师,
提出探索“零重量和无限跨度”
(Zero 1962 年他获得法国建筑学界大奖,被安德烈·马
Weight and Infinite Span)结构构造的构想,被认 尔罗(Andre Malraux)誉为“空间结构之父”;并
为是空间结构原理的创造者之一。 于 1976 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 AIA 研究奖章。
1912 年,里科莱就读法国著名的索邦大学 里科莱和理查德·巴克敏思特·富勒(Richard
(Sorbonne University);并在 1935 年发明了一种源 Buckminster Fuller)[3]、
大卫·乔治·艾默里奇(David
于贝壳的轻金属结构“抗压波纹板”
(Corrugated Georges Emmerich)[4] 等工程师是 1960 年代空间
作者:
葛洋康(通讯作者),浙江省建筑
Stress Skins)和 Isoflex 刚性结构(图 2)
,被授予 结构研究的先驱,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被广泛应
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了法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奖章。1940 年,他首先向 用于建筑工程领域,而且对于新兴的结构形态学 [5]
李旭,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岳文灿,湖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 (Space Frames)
建筑工程领域介绍了“空间构架” 领域以及建筑结构形式的创新都具有借鉴和指导
筑师。 [1]
的概念,并在 1943 年完成了 Aplex 三维网架结 意义。相对于国外,国内对于 19 世纪初期西方
DOI: 10.12285/jzs.20200710001 构系统(图 3)的设计实践。1951 年,57 岁的 大跨度结构发展的历史研究尚有所欠缺,对相关
114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重要的工程师还缺少一定认知。本文主要 的视野。在宾大期间,他带领几批学生从 测地线、六边形网络和自同构形式……因


梳理并总结了里科莱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20 物理、数学、工程学、动物学等多方面探 此,自然形态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结构原型,
年期间发表的关于思维方式和实验结构的 索未来结构的新视野。他和学生建造并测 我们可以通过定义材料的属性来进行模仿
研究,以期为结构设计以及建筑设计实践 试了 200 多个钢结构模型,回应了他的信 和转化(图 4)

提供思想源泉。 念——“对现象有某种认同感”和“从具
体开始,慢慢向抽象靠拢”
。 2. 结构模型的抽象
一、结构创新方法
1. 自然形态的认知 里科莱是将自然形态转化为结构模型
里科莱的结构创新方法主要包含了自 的先行者。他将自然界中那些没有明确定
然观察和数学逻辑两个层面。首先,在 20 里科莱认为结构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 义的现象和事物转化为抽象的结构形式,
世纪初,达西·汤普森在其著作《论生长 去观察自然创造的奇迹,他研究了包括肥 或是描述为一种抽象的数学几何关系。他
(On Growth and Form ) 运 用 了
与形态》 皂泡、蜘蛛网、蛋壳、晶体和骨骼等多种 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建立具体和抽象之
数学中的几何学和近代新兴的力学、物理 微观的现象和结构 ;认为自然的形态必然 间的联系。类比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我们
学来描述和理解生命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 遵循了客观规律,它们所表现的秩序和美 认知那些难以理解的自然形态,同时还可
征 ;其形态学的思想逐步渗入建筑结构领 丽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以帮助我们发现自然形态与结构模型两者
域,影响了当时包括里科莱在内的众多结 而“空间结构”的发明创造应当归功 在形式和结构层面潜在的相似性以及关
构巨匠。其次,里科莱早年在大学时期有 于自然,例如在自然界中存在了上百万年 联性。
关数学和物理的教育背景和液压工程师的 的放射线虫,那些精致的骨骼体现了空间 在这里,数学的作用在于对自然形态
职业经历,使他的研究展现了一种跨学科 结构的多种属性 :应力表皮、三角结构、 进行简化描述,来反映事物的抽象本质 ;
将自然形态与结构模型之间潜在的关系以
一种符号化的精确方式进行表述。另外,
简明的数学关系在转化为具象的结构模型
的过程中可以存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他以多面体欧拉定理“F -E+V= 2”[6] 为例,
阐释了“抽象”与“具体”之间辩证关系,
认为数学及其符号系统蕴含了许多潜在的
未开发的结构形式。

3. 模型系列的推导
图1:罗伯特·勒·里科莱 图2:抗压波纹板及Isoflex 刚性结构 图 3:Aplex 三维网架结构系统

里科莱将“类推”作为获得新结构
形式的推理方法,这样一种方法实际上
来源于拓扑学 [7]。他是第一个将拓扑学
应用于结构设计研究的工程师。在进行
系列的推导的过程中,他维持了模型中
基本的结构原理和特征关系(即拓扑属
性)不变,而对系统中构件的形状和大小
进行改变,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结构形
式。根据相似的特征和相近的名称,他的
结构模型大致可归为几个基本系列,包括
空间网架结构(Spatial Truss)
、索网张力
结 构(Tensile Cable-net)
、双曲网络结构
(Double Curvature Network)以及张拉整体
图 4:自然形态的抽象与转化 (Tensegrity)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表 1)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15

四个基本系列 表1

空间网架结构 索网张力结构 双曲网络结构 张拉整体结构

二、七个悖论思想 的数量和形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启示了 分,体现了结构二元性的思想 :系统中受


一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结构的艺术在 压力和受拉力构件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及构
[8]
里科莱的主要影响不仅来自于他的结 于在何处开孔” 。 造形式,不仅发挥了最佳的材料性能,而
构创新方法,同时也来自于他在结构设计 FPR(Funicular Polygon of Revolution)
模型: 且减少了结构自重,利于实现更大跨度。
研究中形成的具有辩证主义色彩的悖论思 模 仿 了 宏 观 的 骨 骼 形 态 和 微 观 的“ 孔
想。他的悖论思想反映了一种矛盾的思维 洞”概念(图 6、图 7)
,由三部分构成。 2. 坚硬的空心绳索——空中轨道
方式,其独创性在于将看似不相容的概念 1) 外 围 的 钢 索 是 系 统 的 受 拉 部 分, 环
结合到悖论中,为基于自然现象的结构研 绕 形 成 最 小 表 面(Minimal Surface)[9] 绳索在材料和构造两个层面都展现了
究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以下主要从现象、 的空间网络。网状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编织 极大的创造潜力。一方面,纤维材料是由
模型和认知三个层面展现他原创的七个悖 结构,相比连续的膜表面,其表面分布有 物质颗粒紧密结合成的线性序列,它直接
论,同时探讨自然结构的二元性(Dualism) 很多孔洞。这样一种网状结构相比单索链 影响了材料强度 ;另一方面,绳索(图 8)
和自同构形式(Automorphism)等相关属性。 系统,能够通过拉索间的相互作用消除结 可以是由多股纤维编织缠绕构成的。里科
构系统的振动。2)中心杆件是系统轴向 莱用“坚硬”和“空心”定义绳索,他认
1. 结构的艺术在于在何处开孔——环绕 的受压部分 ;基于结构经济性考虑,它 为在绳索中引入的纤维或连接越多,绳索
拉索多边形系统(FPR) 被设置在体系中心,两端与拉索相联系。 的强度和刚性就越大 ;同时纤维的联结越
3)环状的分隔片作用在于锚固钢索,能 紧密,系统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就越好。
现象 :人类骨骼是由孔洞构成的,孔 够防止网状结构发生形变 ;同时环状形式 里科莱着迷于“想象进入绳子内部”

洞的大小和分布具有随机性(图 5)
,其存 具有最佳的受压性能。 实践并制作了一系列大尺度的空心绳索结
在必然是遵循了客观的自然规律。关注自 见解 :FPR 有别于传统桁架结构,它根 构(Hollow rope,图 9)
。他在系统中引入
然形态的孔洞,基于拓扑关系去研究孔洞 据不同的受力方式将结构系统分成两个部 预应力,通过增加系统的整体强度来抵抗

图 5:骨骼的孔洞 图 6:FPR 图 7:伪球面 FPR(1962-2)


116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图 8:纤维构成的绳子 图 9:空心绳索 图10:Sky-rail

弹性形变。预应力的钢束取代了混凝土等 造的几何秩序。在维奥莱 - 勒 - 杜克
(Viollet- 4. 破 坏 的 秩 序 遵 照 建 造 的 秩 序 ——
其他重型材料 ;轻盈的结构形式直接表现 Le-Duc)结构理性主义的影响下,里科莱认 Isoflex 管
力流的抽象本质(结构系统中力流的传递)
, 为未来城市空间的划分在于建造“通道结
使结构层可以做到轻薄如纸,在降低了系 构”而不是房屋,人们需要一个高效的系 贝 壳 具 有 很 强 的 抗 压 性 能, 能 够
统自重的同时也加大了系统的跨径。 统让城市空间进行交互,并形成距离更短、 很 好 地 应 对 水 流 的 冲 击。 从 形 式 而 言,
空心绳索是实践高强度管状结构的起 速率更快的空间交互网络 ;而其先决条件 贝壳凹凸起伏的表面具有自同构形式
点,其经验意义在于建立从材料到构造的 在于建构一种快速通道,并将潜在的通道 (Automorphic Form)
,即像正弦曲线一样
联系,将一维的纤维材料拓展为交错编织 依据交叉点最少的原则进行组织。 不断周期性地自我重复的形式 ;这种褶皱
二维的表面。另外,空心绳索这样一种不 三轴六边形穹顶(Trihex Dome,图 12) 的形式能够很好地提升惯性矩 [13],增加截
附加重量的结构,其潜力在于发展为一种 模仿了放射线虫的骨骼形态,是半规则的 面抵抗弯曲的性能。
新型的铁路隧道 Sky-rail(图 10)
。Sky-rail 几何构成(包含了三角形和六边形)
。它 里科莱受贝壳启发,发明了波纹金
构想了一种超长跨度的高架交通系统,其 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样板 :其网络结 属板,以及由上下两片波纹金属板交叉
结构通透的属性使人们可以在空中俯瞰城 构在微观层面有着应力分布的合理性 ;而 叠加而成的 Isoflex 刚性结构。为了解决钢
市形态,保持对城市整体方向感的认知。 在宏观层面则探索了可能改变城市本质和 管应用于精密光学仪器时存在的振动问
人类流动的新方式,表现了地球表面快速 题,他在“谐波”中寻找分解振动的方
3. 方式越多,使用越少——三轴六边形 通道的一种组织模式。 式,认为 Isoflex 的自同构形式同样适用于
测地线穹顶 将三轴六边形穹顶的三轴网络与正 钢管(图 14)
,由此设计了一种新的稳定
交网络进行拓扑比较分析可以得出 :在 性结构 Isoflex 钢管(图 15)
。这个结构系
放 射 线 虫(Radiolaria) 精 致 的 骨 骼 相同节点距离和面积范围内,三轴网络 统由许多根“基波”状的自同构形钢管
( 图 11) 是 由 三 角 结 构(Triangulated (图 13)相比于正交网络,交叉点少约 (Automorphic Tube)构成,这些轴向的承
Structure)组成的应力表皮(Stress Skin)
, 18%,通道总长少约 13.5%,可减少大量 重的钢管被划分为多个“谐波”段,并与
它所遵循的三个轴向的六边形空间几何网 时间成本,即单位时间的通勤效率更高。 三角细分的格构体系叠加形成整体。
[10] [11]
络反映了测地线 的特性。 这反映了“控制论”
(Cybernetics) 的一 Isoflex 钢 管 中 存 在 许 多 四 面 体 结 构
现代的城市规划布局以正交网络为基 个定律,即“方式越多,我们需要使用的 (Tetrahedra) 和 四 方 锥 结 构(Square-Based
[12]
础的,这是由古埃及对于直角的利用而创 就越少” 。 Pyramid)
,使整个系统在受轴向压力下的失

图11:放射线虫 图12:三轴六边形穹顶 图13:三轴网络(球面)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17

6. 重型构件构成的轻型结构——四面体
节点

现代化的工业可以生产无限长度的型
材,为了满足运输条件,这些型材被分隔
为小段,之后再通过连接件(图 20)重
新组装成整体 ;连接件的增加势必导致结
构自重和经济成本的增加。基于对空间框
架中关节的低效性的认识,里科莱认为轻
图14:Isoflex 应用于钢管 图15:Isoflex 钢管 图16:受压屈服后的 Isoflex 钢管 [8] 型结构关键在于减少关节,即关节的数量
和关节上的分枝数越少,结构系统就越
效过程中一直能够保持最大的截面进行工 里科莱研究了许多有关肥皂泡膜的结 轻盈。
作;此外系统中的钢管屈服点都出现在“谐 构,
“猴子鞍”
装置(图 18)
就是其中之一。
“猴 里科莱提出了一种四面体形的连接件
波”的凹凸顶点处,且屈服长度与“谐波” 子鞍”的双曲表面可以通过将扭曲后的六 (图 21)来代替关节,四面体的每个顶点
长度相吻合(图 16);这种与“谐波”对应 角形框架浸入肥皂溶液中得到。而实验模 上的关节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环,用以连接
的屈服反映了一个基于认识论的结论—— 型上的曲面薄膜构造则通常需要对绳索进 重型构件 ;它通过摩擦力与重型杆件之间
“系统的破坏顺序应该遵循它的构造顺序”
。 行系统性的编织配置来进行模拟。
“猴子鞍” 保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这种构件遵循了
装置的薄膜表面有三个波峰和三个波谷, 连续性原则,保持了重型构件杆件受力的
5. 图景中的幻象——“猴子鞍” 他的水平投影是正六边形的,这个薄膜的 连续性和完整性(图 22)

曲率从中心到波峰 / 波谷逐渐由零变大,膜 事实上,里科莱曾认为建筑的艺术是
肥皂泡膜(图 17)被称为最小表面或 表面也从水平面逐渐过渡到竖直平面。 用火柴棍建造,轻型的结构必须使用轻盈
经 济 表 面(Surface of Economy)
,是自然 六边形的预应力膜表面由三个轴向的 的组件,因为大量轻质构件组成的整体会
界中出色的薄膜结构,它展现了自然结构 绳索编织形成。相比于正交网络,三轴 是轻盈的。而现实证明短长度构件需要大
惊人的严谨和美感。事实上,液态的气泡 网络具有更高的绳索的利用效率。
“猴子 量的连接,这只能增加结构冗余的重量,
薄膜本质上是一种分子不断移动的引力现 鞍”表面的预应力网络所具有的承载力 因此他认为轻型结构需要的是三维空间结
象,它几乎不存在物理实体 ;不稳定的状 (图 19)也明显超出计算之外,证明了预 构中少量的重型构件,即“制造轻型结构
态使其呈现幻象一般的图景。 应力构件可以吸收压力。 的艺术是由大而重的构件完成的”

图17:肥皂泡膜 图18:
“猴子鞍” 图19:结构试验中的“猴子鞍”

图 20:桁架结构的关节 图 21:四面体连接件 图 22:重型构件网络


118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图 23:芬克桁架,1875 年 图 24:双柱桁架 图 25:Polyten 桁架系统

7. 悬 置 在 空 中 的 柱 子 —— 双 柱 桁 架 三、影响和意义 费城城市之塔(图 26)


,建筑在整体结构、
(Polyten 桁架系统) 楼板的构造等多个层次应用了由四面体单
里科莱的七个悖论思想源于对自然现 元构成的空间网架结构,而四面体结构单
桁架的作用规则在于对抗弯矩,传统 象和模型实验的辩证认识 ;他的悖论思想 元正是来源于里科莱 对于放射线虫(见
的桁架主要使用同一种材料的杆件承受轴 是对模型的注解,两者互为补充、密不 图 4)的研究。思想层面上,路易斯·康
向拉力或压力,并未根据不同的受力方式 可分。 本人将其思想总结为“空心石头”
(Hollow
对材料进行区分。 他的模型和悖论思想对于结构设计领 Stone)
,“空心石头”成为康建筑中不可或
19 世纪源于美国铁路工程的芬克桁架 域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其结构模型(包 缺的元素。
“空心石头”代表了用于容纳
(Fink truss,图 23)
,利用钢索创造了“虚 括空间网架结构)作为先验的结构形式, 机电管道设备的建筑结构(包括“空心柱”
拟的支撑”
,造就了柱子悬置在空中的神 被工程师应用于当代大跨度的结构设计当 和“空心梁”
),康在主观上将空心结构作
奇景象,这反映了前辈工程师在结构艺术 中 ;其研究被认为是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为“服务空间”与建筑中的“被服务空间”
上的独创性。 他将模型作为一种概念性装置用于修饰结 进行区分。康的空心结构与里科莱的“结
里 科 莱 的 双 柱 桁 架(Queen Post, 构设计,将设计的活力注入结构研究领域。 构的艺术在于在何处开孔”和“固体掏空”
图 24)借鉴了芬克桁架,区分了张力和压 事实上,他的 Isoflex 钢管被设计应用于军 (Hollowing the Solid)的悖论思想如出一辙。
力构件,将上部杆件的压缩以及底部钢索 事领域的潜望镜装置,用于解决颤动对光 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图 27)则
的拉伸协同运作,抵消了弯曲形变 ;在发 学设备的影响 ;而他的抗压波纹板被应用 代表了建筑结构的历史性突破。建筑融合
挥系统中不同材料的性能的同时,实现了 于早期飞机机身外壳的设计。 了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体系(Dom-Ino)以
结构重量的最小化 ;而三段式构成方式相 里科莱对于建筑领域的影响是相对间 及里科莱的“坚硬的空心绳索”
,草图上
比芬克桁架,实现了更大跨径。 接的,他的悖论思想和结构模型对于当代 的金属网状结构被描述为“自由舞动的海
事实上,双柱桁架是里科莱众多结构 建筑的学科发展的意义是有待拓展讨论和 草”
。此外,伊东的一系列高层建筑,包
模型中的一个基本原型,或者说是“原始 深入挖掘的。在这一点上,一些建筑师起 括 TOD’s 表 参 道 大 楼、MIKIMOTO Ginza2
[14]
细胞” ,基于其“二元性”的原理可以 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在他们的建筑设 (图 28、图 29)都采用了装饰化的结构表
转化出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结构构型。例如 计实践中给出了线索和启示。 皮,将结构形式与建筑开口形式结合,反
Polyten 桁架系统(图 25)由多组双柱桁 以路易斯·康为例,他在耶鲁大学美 映了里科莱的“结构的艺术在于在何处开
架构成,其具有重复性的优雅形式也体现 术馆等诸多案例中,采用塑性混凝土表现 洞”的基本观点。在岐阜媒体中心,他采
了自然界中自同构形式的原则。 了空间结构。在形式层面,最为典型的是 用了源自于测地线穹顶的三轴网络,相比

图 26:费城城市之塔,路易斯·康 图 27:仙台媒体中心,伊东丰雄 图 28:TOD’s 表参道大楼, 图 29:MIKIMOTO Ginza2,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19

等相关研究。 Space Structures,2002,17:227-233.


[5] 同 [1]。 [9] Marco Frascari. L ight,Six-Side d,Paradoxical
[6] 多面体欧拉定理是指对于简单多面体,其各维对 Fight[J]. Nexus Network Journal,2006,4(2).
象数总满足一定的数学关系。在三维空间中,多面体 [10] ]M Vrontis si,Paulo da S ous a. T he phy sic al
“F -E +V =2”
欧拉定理可表示为: (表面数 - 棱长数+ model in the structural studies of Robert Le Ricolais:
顶点数=2) “apparatus” or “hierogram”[J]. Structures and
[7] 拓扑学(Topology),是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 Architecture,2016:1318-1326.
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的学科。重要 [11] Bryan,James,and Rolf Sauer. Interviews with
图 30:岐阜媒体中心的三轴网络,伊东丰雄
的拓扑性质包括连通性与紧致性。 Robert Le Ricolais:Things Themselves are Lying,
[8] K hale d D e w idar. Rob er t L e R icolais:the ar t and So are Their Images[M]// Structures Implicit and
于两轴网络,三轴网络在三维曲面结构上
of structure is where to put holes[J]. 2016,DOI: Explicit. VIA,1973.
具有更好的整体性能(图 30)
。 10.13140/RG.2.1.3464.5366. [12] McCleary,Peter. Le Ricolais’use of rhetoric[J].
[9] 物理学中,由最小化面积而得到的极小曲面的实例 Lotus International,1998:130-131.
可以是沾了肥皂液后吹出的肥皂泡。肥皂泡的极薄的 [13] McCleary,Peter. Robert Le Ricolais e la ricerca
四、结语
表面薄膜称为皂液膜,是满足周边空气条件和肥皂泡 “idea indistruttibile”[J].Lotus International,
dell’
吹制器形状的表面积最小的表面。 1998,99:102-131.
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结 [10] 测地线(Geodesic),又称大地线或短程线,可以定 [14] 孙彤,吉国华 . 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的三个
义为空间中两点的局域最短或最长路径。测地线的名 建筑原型 [J]. 工业建筑,2019,49(4):64-68.
构形态的创新为现代建筑创作指明了一个
称来自于对于地球尺寸与形状进行测定的大地测量学。 [15] Lorenzo Ciccarelli. Philadelphia connections in Renzo
富于生命力的发展方向 :突出强调建筑结 [11] 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1948 年)
是一门研究机器、 Piano’s formative years: Robert Le Ricolais and Louis I.
构表现和建造理性的设计倾向是当代建筑 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动 Kahn[J]. Construction History,2016, 31(2):201-222.
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 [16] [ 美 ]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 建构文化研究 [M]. 北京:
设计中的重要方向,通过结构构思推动建
状态的科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筑创作的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里科莱 [17] Juarez,Antonio. Topology and Organicism in
[12] 同 [8]。
的结构模型、悖论思想以及研究方法,都 [13] 惯性矩(Moment of Inertia of an Area),即面积 the work of Louis I. Khan[J]. Perspecta,2000(31).
二次距,也称面积惯性矩,是一个几何量,通常被用作 [18] W i k i p e d i a:h t t p s:// f r.w i k i p e d i a . o r g / w i k i /
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建筑学领域更多的可能
惯性矩的国际单位为(m 4)
描述截面抵抗弯曲的性质。 。 Robert_Le_Ricolais.
性,扩充建筑理论的边界。在探索建筑未 [19] 沈世钊,武岳. 结构形态学与现代空间结构 [J]. 建
[14] 结构研究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运用加法,组
来性方面,他的“重型结构构成的轻型结 织像细胞一样的重复性构件;另一种是运用减法,削 筑结构学报,2014,35(04):1-10.
减体块达到最终的结构形态。 [20] 姚 亚雄 . 建 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 [J]. 建 筑创作,
构”强调连续性的力流传递,以及结构效
2002(07):28-33.
率最大化的思想,在今天的建筑设计过
[21] Q. Li,A. Borgart,Y. W.. How to Understand
程中仍具有重大意义 ;而张拉整体(ten- ‘Str uc t ur al M or p h o l o g y’? [J]. J o ur n al of t h e

sergrity)
将弹性材料和刚性材料结合的结构 参考文献 International A s s o ciation for Shell and Sp atial
Structures,2016,57(2).
构造方式,仍然值得在设计上进行探索和
[1] Robert le Ricolais. Les tôles composées et leurs
研究。 applic ations à la cons tr uc tion aéronautique[J].
L’AÉRONAUTIQUE,No.201,1936.
[2] Gilles-Antoine Langlois. À Yaoundé,la halle APLEX 图表来源
ultime de Rober t Le Ricolais[J]. Ædificare,Revue
注释 internationale d’histoire de la construction,2018. 图 1、图 5、图 16、图 24:参见参考文献 [8]
[3] Gilles-Antoine Langlois. Première et ultime œuvre 图 2:参见参考文献 [1]

[1] 雅温得的车库使用了Aplex 体系,并被视为里科莱 de Rober t Le Ricolais:le garage administratif de 图 3:参见参考文献 [2]


一切重要设计理念的发源。Aplex 由预制木杆件和金 Yaoundé (Cameroun)[J]. 2017. 图 4、图 10、图 11、图 13、图 19:参见参考文献 [4]
属连接件组装而成,适用于飞机棚等大跨度的空间类 [4] D onner de s idé e s…Rober t L e Ricolais 1894 - 图 6~ 图 8、图15、图18、图25:https://dataisnature.com
型,这种结构不仅节约材料和人工成本,而且构件轻 1977[J]. revenue internationale d’architecture,Le 图 9、图 12、图 23:参见参考文献 [7]
盈易于装配。 Carré Bleu sommaire,1994(2). 图 14、图 22:参见参考文献 [6]

[2] 保 罗·菲 利 普·克 端(Paul Philippe Cret,1876— [5] K hale d D e w idar. Rob er t L e R icolais:the ar t 图 17:A n t o i n e C o u t a n t . D e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1945),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是路易斯·康、林徽因 of structure is where to put holes[J]. 2016,DOI: construction of minimal sur faces. General
等著名建筑师的老师。 10.13140/RG.2.1.3464.5366. Mathematics [math.GM]. Université Paris-Est, 2012.
[3] 理查德·巴克敏 斯 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6] René Motro. Robert Le Ricolais(1894-1977)
“Father English. ffNNT : 2012PEST1069ff. fftel-00802379f.
Fuller,1895—1983),美国国家设计院院士,是早期 of Spatial Structur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ace 图 20:参见参考文献 [3]
从事结构形态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发明并推广了测 Structures, 2007, 22(4): 233-238. 图 21:作者自绘
地线穹顶——1967 年此结构被用于蒙特利尔国际博 [7] Emma Nsugbe and Chris W illiams.Rober t L e 图 26、图 27:引自:https://timgsa.baidu.com
览会的美国馆。 Ricolais—Visions and Paradox:AA Exhibition Gallery 图 28、图 29:引自伊东丰 雄事 务所官网 http://www.

[4] 大卫·乔治·艾默里奇(David Georges Emmerich, 11 January – 5 February 1999[J]. AA Files,1999:55-60. toyo-ito.co.jp/WWW/Project_Chronology/p_c_en.html


1925—1996),法国建筑师,工程师;法国结构形态学 [8] P e r D o m b e r n o w s k y. S t u d e n t W o r k s h o p – 图 30:作者自摄
( Structural Morphology)领域专家,从事轻型结构 Structures of Le Ricola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表1:作者整理,表格图片参见参考文献 [10]
120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从新市政厅到“波士顿学派”:
一座城市的粗野主义建筑“革命”
From New City Hall to Boston School:
A City's Revolution with Brutalist Architecture

杨震    YANG Zhen  陈烨    CHEN Ye

摘要:市政厅建筑在粗野主义实践中占据相当比例,但在既有研究中尚未得到深入探析。波士顿新市政厅是影响最大
的粗野主义市政建筑之一。本文回顾了它的建设背景及设计哲学,详细分析了它的设计特征(包括:外观形态、内部空
间、材料构造、外部广场),阐述了它在“建筑美学与文脉、功能与公共空间”两方面的争论。进而探讨了它基于与文化—
城市复杂关联的革命性影响,包括:推动“波士顿学派”兴起、促进波士顿城市转型、对更大范围内建筑学实践与观念
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从 “意识形态流变”的视角总结了新市政厅的价值及社会评价,并从 “历史遗产”的维
度对新市政厅的历史定位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粗野主义、市政厅建筑、波士顿新市政厅、波士顿学派、建筑革命

Abstract:City hall buildings are in the major category of Brutalist architecture while they have not been deeply
explored in existing studies. Boston New City Hall is perhap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Brutalist civic buildings.
The paper reviews its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design philosophy, analyzes in detail its design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its form, internal space, material, construction and external square), and reveals profound arguments
in terms of aesthetic, urban context, function and public space. The paper elaborates its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in complicated relevance to culture and city, including making the rise of Boston School, stimulating urban trans-
formation of Boston, and imposing a wider impact on global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In conclu-
si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values and social evaluations of the New City Hall through vicissitudes of ideologies,
and forecasts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from a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heritage.

Keywords:Brutalism, City hall buildings, Boston New City Hall, Boston School, Architectural revolution

一、引言 :粗野主义建筑概述 国建筑师则倡导粗野主义是“一个关于社会伦理


的哲学陈述”[2]。粗野主义学派主张采用天然粗
1. 粗野主义理论与观念 (As found)的建构方
糙的材料,以“如其所是”
作者:
杨震,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 式呈现材料的原真性,以内部空间的构成来推导
育部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点实
粗野主义(Brutalism)是 1950—1970 年代建 出建筑外观形态 [3] ;通过这些手法,寓意二战以
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 筑学领域的重要思潮,萌芽于欧洲大陆,在二战 后城市、社会与人的“不完美” ,
(imperfectability)
研究生。
后的英国得到蓬勃发展,再广泛传播到其他地区。 并展现对“力量、韧性、简朴、耐久、永恒”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英国建筑评论家雷纳· 班汉姆(Reyner Banham) 道德伦理的追求 [4]。这些观念不指涉具体的建筑
(51778076), 国 家“ 十 三 五”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资 助 项 目(2019YF 认为:
“粗野主义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分支”
,“是 材料,但是混凝土的坚固、粗粝及可塑性使其成
D1100804)。 [1]
一场建筑美学而非社会伦理运动” 。而以史密 为粗野主义实践的最佳选择 [5]。对粗野主义在伦
DOI: 10.12285/jzs.20201111001 森夫妇(Alison & Peter Smithson)为代表的一批英 理、哲学等层面的研究,还包含纪念性(Brutalist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21

monumentality)[6]、 政 治 性(Brutalist 具有代表性的粗野主义市政类建筑 表1

politics)[7]、
行动建筑(Action Architecture)[8] 序号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地点 建筑师
(年)
等。相关研究还包含对粗野主义代表人物
Secretariat Building Chandigarh,India Le Corbusier
1 1951—1958
的思想分析 [9] ;英国新粗野主义运动及其 秘书处大楼 昌迪加尔,印度 勒·柯布西耶

社区实践 [10] ;欧洲、美洲、亚洲的粗野主 2 1951—1964


Palace of Assembly Chandigarh,India Le Corbusier
议会大厦 昌迪加尔,印度 勒·柯布西耶
义在地化演变 [11] 等。
Kagawa Prefectural Office Kagawa,Japan Kenzo Tange
3 1954—1958
香川县厅舍 香川县,日本 丹下健三

2. 粗野主义革命性及争议 Kurashiki City Hall


Kurashiki,Japan Kenzo Tange
4 1958—1960 仓敷市政厅
仓敷,日本 丹下健三
(现为仓敷市艺术博物馆)

粗野主义是对以“密斯学派国际风 5 1959—1973
Pforzheim City Hall Pforzheim,Germany Rudolf Prenzel
普福尔茨海姆市政厅 普福尔茨海姆,德国 鲁道夫·普伦泽尔
(Miesian International Style)为主导的
格”
KMK
Boston New City Hall Boston,America
现代主义教条(Orthodox Modernism)的 6 1962—1968 格哈德·卡尔曼、迈克尔·姆
波士顿市政厅 波士顿,美国
金奈尔、爱德华·诺尔斯
一种挑战和颠覆 [12]。粗野主义学派认为
Bensberg Town Hall Bensberg,Germany Gottfried Böhm
“国际风格”的无差别特征,强化了“对 7 1962—1969
本斯伯格市政厅 本斯伯格,德国 戈特弗里德·伯姆

(a modern fear of
现代社会虚无感的恐惧” National Parliament House Dhaka,Bangladesh Louis I. Kahn
8 1962—1983
[13] 国民议会大厦 达卡,孟加拉国 路易斯·康
nothingness) 。原来的粗野主义对经典
Orange County Government Center Orange,America Paul Rudolph
美学也不感兴趣,
而力图创造“对抗、
暴力、 9 1963—1967
奥兰治县政厅 奥兰治县,美国 保罗·鲁道夫

反理性”的建筑新意象 [14]。关于粗野主义 J. Edgar Hoover Building Washington,America Charles Murphy


10 1964—1975
约翰·埃德加·胡佛大厦(FBI 总部) 华盛顿,美国 查尔斯·墨菲
的争论广泛存在并延续至今 :2016 年,英
Peter Biedermann & Werner
国交通大臣约翰·海耶斯(John Hayes)反 City Hall and Magistrate Court Brantford,Canada
11 1966—1967 Böninger
市政厅及地方法院 布兰特福德,加拿大
彼得·比德曼和韦纳·伯宁格
对在城市复兴中保护粗野主义建筑,认为
Fremont Civic Center Fremont,America Robert Mittelstadt
(a cult of ugliness)[15];
其是一种“丑陋崇拜” 12 1966—1968
弗里蒙特市政中心 弗里蒙特,美国 罗伯特·米特尔斯塔特
2020 年,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Cameron Offices Canberra,Australia John Andrews
13 1970—1976
卡梅隆办公楼 堪培拉,澳大利亚 约翰·安德鲁斯
Trump)发起名为“使联邦建筑重现美丽”
Pfohl, Roberts and Biggie
(Making Federal Buildings Beautiful Again) Buffalo City Court Building Buffalo,America
14 1971—1974 Studio
布法罗市法院大楼 布法罗市,美国
菲尔,罗伯茨与比吉事务所
的行政草案,要求联邦建筑遵循“古典主
Dallas City Hall Dallas,America I. M. Pei and Partners
义风格”
,禁止“使用粗野主义、解构主 15 1972—1978
达拉斯市政厅 达拉斯,美国 贝聿铭及合伙人事务所
义等一切具有现代主义特质”的风格 [16]。 State Government Offices Geelong,Australia Buchan Laird & Bawden
16 1978—1979
州政府办公楼 吉朗,澳大利亚 巴肯·莱尔德与鲍登
粗野主义建筑的境遇也呈现兴废不一的分
West Palm Beach City Hall Florida,America John Marion
化 :其中一些遭遇了严重的社会及物质衰 17 1980
西棕榈滩市政厅 佛罗里达,美国 约翰·马里恩
败,甚至被拆除——例如伦敦的罗宾汉花 Ruse City Hall Ruse,Bulgaria Alexander Georgiev Barov
18 1985
鲁塞市政厅 鲁塞,保加利亚 亚历山大·乔治·巴罗夫
园社区(Robin Hood Gardens);另一些则
成为政府登录在册的历史保护建筑——例
如同样位于伦敦的巴比肯社区(Barbican 其中,市政厅(City Hall)占据了大量 基于此,本文以波士顿新市政厅(Boston
[17]
Estate) 。 比例。在西方城市中,市政厅被视为民主 New City Hall)为案例,回顾这座建筑对
政体和公共权力的象征,具有强烈的政治 城市发展和建筑文化的影响,进而探讨建
3. 粗野主义市政建筑实践 符号色彩,
市民对市政厅有一种潜在的“所 筑的价值及历史定位。波士顿新市政厅于
有权意识”
,对它们的设计和建造十分敏 1962 年启动设计,1968 年建成,是继勒·柯
粗野主义建筑实践涵盖居住、文教、 感 ;市政厅建设还与城市更新紧密相关, 布西耶昌迪加尔行政群建筑之后,在城市
[18-20]
市政等类型 。其中市政类主要指具备 能起到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作用。因此, 发展和建筑文化两个层面影响最大的粗野
政治管理、市政服务等功能的建筑,包括 市政厅建筑具备一种多维度、典例性的研 主义市政建筑 [21]。它的设计与建造是波士
市政厅、议会厅、警察局等。这一类型数 究价值。但在既有研究中,对粗野主义市 顿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环节,推动了波士顿
量多、分布地域广。笔者梳理出具有代表 政厅建筑的探析呈现不足,尤其缺乏关于 从衰败之城蜕变为美国东海岸经贸中心,
性的 18 项(表 1,图 1)
。 建筑与文化—城市复杂关联的深入讨论。 并促成了建筑领域“波士顿学派”的兴起。
122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但对它的评价分化成对立的两极 :既曾被 3. 设计哲学 (1)首先由贝聿铭(I. M. Pei & Partners)


选为美国近代最伟大建筑之一,又曾被贬 编制了包含斯考利广场范围在内的政府中
[22]
低为世界上最丑陋的建筑 。在中文文献 城市衰败使波士顿人对“旧文化和旧 心城市更新规划(Government Center Urban
[23]
中,对其只有早远、片段的叙述 。 事物”产生了怀疑与不满,人们希望借由 Renewal Plan)
。新规划的建筑采取大尺度
“一场城市建筑的革命”
,向世界表明“波 的矩形、条形、半月形等平面,围合出互
[27]
二、案例研究 :波士顿新市政厅设 士顿愿意进行现代化” 。同时,在欧洲 相联通的市政广场,新市政厅被置于最大
计述评 现代主义运动感染下,许多人的审美偏好 广场的东侧中心。规划设定了新建筑的高
发生变化,认为现代主义作为有价值的先 度、体量和占地面积(对风格、外观与材
1. 城市传统 ,是对政治—经济困
锋艺术(avant-garde) 料并没有要求)
,预控了场地与西侧比肯
[28]
局的“一剂文化解药” 。 山(Beacon Hill)
、东侧法尼尔大厅(Faneuil
波士顿是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位于 新市政厅的规划,决策过程及设计哲 Hall)等历史地标的视线及交通连接,并考
大西洋入海口区域,自 18 世纪以来凭借 学反映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 : 虑了与更远处城市中心和港口区在形态及
港口贸易、工业制造和快速城镇化成为美
国东海岸的政治和经济中心。19 世纪中期
以前,波士顿规划受英国“如画城镇”模
式(picturesque)影响较大,在城市中心
区建设中体现出肌理致密、缺乏中心感等
英国城镇的特点 ;19 世纪 30 年代之后,
以法国巴黎为代表的布扎体系(Beaux-Arts)
输入到波士顿,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开始运
用网格化的土地划分、宽阔的林荫道、仪
式性的轴线等欧陆城市的规划手法。波
士顿老市政厅也带有明显的巴洛克风格
(图 2)
。直到 20 世纪前半叶,波士顿都带
有“保守主义”色彩,城市精英与民众普
遍赞赏古典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几乎无
迹可寻”[24]。

2. 建设背景

1920—1950 年代,在金融危机,工
业转移,二战后迅猛的郊区化等重大事件 图1:具有代表性的粗野主义市政类建筑

叠加影响下,波士顿城市中心呈现迅速空
心化 ;再加上政党纷争、政治腐败、族
群对立等问题,使波士顿经济发展更趋
乏力,城市面貌显著衰败,成为“一座
病入膏肓的城市”[25]。与北美其他城市类
似,波士顿政府开启了“城市更新”
(urban
renewal)
,意图以大规模社区拆建、市政设
施及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来刺激经济,扭转
城市危局 [26]。在此背景下,位于城市中心
区与港口区交界地带的斯考利广场(Scollay
Square,占地 24 公顷)被整体拆除,规划
为波士顿新市政厅所在地。 图 2:巴洛克风格的波士顿老市政厅 图 3:贝聿铭编制的政府中心城市更新规划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23

功能上的关系。规划摒弃了古典主义手法, 标高进入市政厅的入口,内部是与市民互 不同“社区”活动,


并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
体现出强烈的现代城市设计色彩(图 3)
。 动最多的日常公共服务部门。 从南部入口进入公共层,是一个尺度巨大
(2)波士顿政府于 1962 年发起全美 (2) 中 间 部 分(5 层 ) 是 仪 式 层 的门厅,包含类似剧场座席的连续大阶梯,
,包括从公共层升起来支撑
范围内的竞赛,征集新市政厅设计方案。 (ceremonial) 向上直达仪式层。建筑师希望这个一体化
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第一个大型市政 上部结构的一系列不规则间隔的、巨大的 的空间能承载表演、观展、休憩、交往等
[29]
厅设计竞赛 。评委会由建筑师及商界代 现浇混凝土片墙,形成高悬于“土丘”上 公共功能,激发“城市论坛”及“城市舞
表组成,其间没有政府官员,评委会拥有 方错动凹凸的“空中壁龛空间”
,在壁龛 台”效果(图 5)
。在公共层和仪式层之间
完全决定权。尽管评委的背景和经历差异 中生长出若干向外突出的现浇混凝土“罩 的架空转换部分,有一系列错落的平台及
极大,但从 256 份匿名提案中选出的八份 (the hoods)
体” 。这些“罩体”内部是市 一个内部广场,通过步道与外部街道及广
决赛作品全部是现代主义风格,这被媒体 长办公室、市议会办公室、会议厅和公共 场连接,建筑师希望借此破除建筑对城市
[30]
称为“奇迹中的奇迹” 。公开、民主的 展览大厅等,建筑师希望以这种夸大的体 步行的阻隔,创造近似游逛体验的立体步
评选过程避免了潜在的政治操弄和专业偏 量,来象征核心政治功能的重要性 ;从罩 行环境(图 6)
。仪式层和行政层内部呈现
见,
政府借此再次传递出塑造“诚实、
开放、 体室内可眺望周边社区和历史地标(法尼 出明显的内向感,水平方向很少有自然光
[31]
进取的新波士顿”的决心 。这次活动也 尔大厅)
,建筑师希望以此提醒管理者“时 线 ;从屋顶天窗泻落的天光突出了公共区
[34]
是美国现代设计竞赛制度的肇始,启发了 刻关注权力的来源和城市的历史” 。 域和走廊,天窗下悬挑的大量叠涩状混凝
一系列类似竞赛。 (3) 最 上 部 分(6~9 层 ) 是 行 政 层 土造型,强化了肃穆、冷峻的空间仪式感
[32]
(3)建筑师联合体 KMK 的提案从八 , 呈 锯 齿 状 倒 金 字 塔 形, (图 7)
(administrative) 。
份决赛作品中被确定为实施方案。KMK 核 构成一个巨型头部体量,外墙布满规律排 3)材料构造
心人物格哈德·卡尔曼(Gerhard Kallmann) 列的窗户,窗间是鱼鳍状密集突出的双片 建筑外墙材料自下而上分别是深色红
一直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反对复古、重视 墙,材料是预制混凝土。内部容纳了对外 砖、粗粝的现浇混凝土、光滑的预制混凝
人的体验感等,这些都是现代主义的思想 联系较少的市政部门。 土。红砖是波士顿传统建材,也是广场铺
范畴。但卡尔曼认为现代主义已站在十字 2)内部空间 地的主材料。建筑师希望由此强化建筑与
路口 :因为密斯学派的“方盒子美学”被 建筑师希望在内部创造“一个迷你城 场地的关联。建筑内部的材料构造方式与
大量复制,成为新的教条,扼杀了现代主 (a mini city)
市” ,让官员、政府工作人员、 外观非常相似 :公共层的地面仍然是红
义的原创性和进步性。KMK 将新市政厅设 访客、游客、普通市民在“迷你城市”的 砖,柱子和墙面由现浇混凝土建造 ;成对
计视为一份挑战性的宣言,宣称应以物理
(concreteness and
上的“具体性和坚固性”
firmness) 和 形 态 构 造 上“ 无 情 的 诚 实 ”
(brutal honesty)
,来对抗现代主义教条“无
害的乏味”[33]。这些主张,与波士顿政治
及文化意识形态的潜在变化形成了共振。

4. 建筑分析

1)外观形态 图 4:波士顿新市政厅外观形态,西侧视点
(左)及北侧视点
(右)

新市政厅占地约 0.9hm2,建筑面积约
4.8 万 m2,共 9 层,被置于一个从西向东
倾斜的不规则形状的大型红砖广场上。新
市政厅外观上最显著的特点是自下而上的
(tripartite arrangement)
“三重组织” (图 4)

(1) 较 低 部 分(1~4 层 ) 是 公 共 层
,由从广场升起的无窗红砖实体
(public)
体 量 构 成, 建 筑 师 称 之 为“ 土 丘 ”
(the
mound)
,其四面包含从街道及广场不同 图 5:波士顿新市政厅门厅
124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成若干平台和踏步 ;广场被有意识地保持
空旷,没有布置在美国城市公共空间常见
的乔木、草坪和城市家具(图 9)
。建筑师
希望广场成为一个整合性的步行通道(a
pedestrian passageway)
,而非一个在波士顿
常见的城市公园 [36]。但建筑师也希望能创
造类似欧洲“市民广场”的效应,吸引市
民在此聚集并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活动 [37]。
图 6:波士顿新市政厅位于公共层和仪式层之间的架空平台

5. 主要争论

1)建筑美学与文脉
新市政厅粗野主义美学风格引发了大
量争论。许多建筑师、评论家、早期政治
家持赞赏态度,其中包括现代主义的主要
实践者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贝聿铭、菲
利普· 约翰逊(Philip Johnson)
,及多任波
士顿市长等。他们认为粗野主义的“大胆”
(boldness)正符合一座伟大城市在一个变
图 7:波士顿新市政厅内部天窗及叠涩状混凝土造型
革时代的雄心,是创新性的城市地标(a

的预制空腹桁架支撑预制天花板,基础设 的兴趣并非在于混凝土的结构效能,而是 showcase)


,具备在政治和文化层面的进步

施(通风管道、电气系统及照明)被整合 在尽其所能地创造一种“极致性”
(“all- 意义 [38]。1970 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在新市

到开放式的天花板中 ;许多室内固定装置 through-ness”


)——“如果可以,我们甚至 政厅举行年会,体现了业界主流对粗野主

也由超出常规尺度的现浇混凝土制作,例 会使用混凝土来制作灯的开关 ”
,以寻求 义的积极态度 [39]。但对于许多“外行”民

如工作台面、踏步等 ;局部公共区域使用 达致最强的“具体、坚固、诚实”[35]。 众而言,新市政厅的文脉来源令人迷惑 :

了深重的金属板材(图 8)
。可以看到,混 4)外部广场 它的倒金字塔造型和复杂的混凝土构造

凝土不但是结构材料,也作为表皮、楼板、 建筑师同时设计了新市政厅的外部广 被不同人解读为“埃及式”


“哥特式”
“古

墙壁甚至家具装置被使用。但是,建筑师 场。广场顺应地形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 “中国式”等 [40]。许多人认为它


希腊式”
“咄咄逼人”
“压倒一切”
,与波士顿古典
主义城市传统不协调,破坏了城市的“庄
严” (timeless
(stateliness)和“永恒魅力”
appeal)[41],也被一些人视为是自上而下的
城市更新夷平社区肌理的典例 [42]。综合而
言,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两种二元对

立 :现代主义与保护主义(preservationist)
建筑师与非建筑师。但这种二分法也并不
图 8:波士顿新市政厅内部大量混凝土构造 绝对,许多观点因人而异或因时而异 ;不
变的是,关于新市政厅美学及文脉的争论,
一直没有取得总体性的共识。
2)功能与公共空间
建筑师力图在新市政厅创造一个“迷
你城市”般的、整合性的功能模式。但一
些评论家认为,自下而上的“三重组织”
图 9:波士顿新市政厅外部广场 暗合了古典建筑的功能安排 :下部是公共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25

服务空间(service space)
,中部是具有象 (Hall of
政厅广场称为“充满耻辱的场所” 与花岗石的古板特征”
“将波士顿重新绘
[46]
征意义的,主人使用的重要房间(principal Shame) 。然而,在一些节事活动期间, 入建筑学的地图”[48]。今天,新市政厅周
rooms)
, 顶 部 是 仆 人 区 域(servants’ 广场内的确可以承载多样化的社会活动, 边地段的建筑已形成新旧并存、各具特色
quarters)
。这种“层级化”的组织被认为 (图 11)
形成许多“社交生境” 。由此,一 的活跃局面,整个波士顿中心区呈现不同
并不完全符合现代主义追求效率与流动的 些研究者认为,广场社会性的提升更有赖 时期城市肌理的并置与重叠(英式、欧
[47]
理念,仍然是“政府官僚机制”的一种空 于创新性的使用和有效管理 。 陆、现代主义等)
,鲜明反映出当代大都
[43]
间显化 。首层公共门厅的确承载了大量 市发展的动态性及风貌“拼贴”的特征
的社会用途,包括官员就职典礼、城市事 三、进一步讨论 :波士顿新市政厅 (图 13)。波士顿被认为不再是拘泥于传
务发布、展览、演出、休憩等,形成突出 的影响 统的“保守之城”而成为美国东海岸建
的场所特性。但公共层与仪式层之间大量 筑实践的前沿 [49]。这种转变,与新市政
的踏步和平台转换则毁誉参半,一些游客 1.“波士顿学派”兴起 厅的开创密不可分。有研究者进而将包括
或者建筑探访者喜欢这种空间与高差的复 KMK 在内的波士顿混凝土建筑实践者统称
杂性造成的体验感,而很多前来办事的市 尽管在许多方面毁誉参半,但新市政 (Boston School,实践跨
为“波士顿学派”
[44]
民则抱怨这是一个令人迷惑的“迷宫” 。 厅的巨大示范效应促进了波士顿建筑风尚 度为 1950 年代末期到 1970 年代中期)

仪式层外部的架空平台及内部广场,也长 的转变,使现代主义成为 1970 年代波士 其中包括柯布西耶、贝聿铭、塞特(José
期处于半封闭及半废置状态,与建筑师设 顿建筑实践的主流偏好,特别是促进了粗 、保罗· 鲁道夫(Paul Rudolph)
Luis Sert) 、
想的创造一个联通城市的立体步行环境相 野主义观念及手法的传播。在约十年时间 马塞尔·布劳尔(Marcel Breuer)
、爱德华
去甚远(图 10)
。 内,波士顿中心区涌现了十几个类似的项 多·卡塔拉诺(Eduardo Catalano)等多位
硬景化的外部广场也备受争议。赞扬 目,包含学校、银行总部、教堂、海洋 现代主义巨匠 [50](表 2)
。他们在波士顿
者将它视为是欧洲市民广场来到了美国城 馆、图书馆、公寓等多种类型。它们的共 的混凝土建筑实践的多样性、表现力、完
市 ;而反对者则认为将“纪念性与平民化” 同特征是 :采取简洁的几何造型,主要应 成度超过其他任何美国城市,缔造了一座
(monumental and populist)合二为一是欧洲 用“严肃及逻辑清晰”的混凝土材料,大 (a city of
“英雄主义的混凝土建筑之城”
[45]
的范式,并不符合美国城市生活的需求 。 量暴露结构与构造细节来传递“原真和 heroic concrete architecture)
, 形 成 与“ 查
的确,空旷的广场缺乏明确的围合感和方 诚实的美”
,呈现出与古典建筑“无谓冗 (Charles
尔斯·布尔芬奇的古典主义波士顿”
向感,也缺少荫蔽,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 余的装饰性”截然不同的态度(in a no- Bulfinch's Boston)等量齐观的局面 [51] ;新
步行体验不佳。1999 年,公共空间研究机 nonsense,no frills manner)
(表 2,图 12)
。 市政厅被视为这股革命性潮流的滥觞及其
构(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甚 至 将 新 市 评论家认为新市政厅“搅动了这座城市砖 中翘楚(图 14)[52]。

2. 促进波士顿城市转型

新市政厅促进了波士顿政治风气的转
变。1960 年代的政治家以设计中传递出的
“诚实”
“耐久”
“开放”来形容波士顿治
理的转型方向 [53]。在其后近 30 年内,新
市政厅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在

图10:架空平台及内部广场长期处于半封闭及半废置状态 此选举了波士顿历史上首位女性议会议长
(1976 年)
、首位黑人议长(1986 年)
、首
位西班牙裔议员(2003 年)及首位意大利
裔市长(1993 年)等 [54]。新市政厅开放
式的设计使大量民众参与了这些历史性的
事件,见证城市摒弃“保守与腐败”
,塑
造新的政治体系和形象 [55]。外部广场也成
为许多公众抗议活动的聚集地(例如 1970
图11:新市政外部广场上的社会活动 年代反越战)
,它的设计“迫使政治家们
126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950—1970 年代波士顿粗野主义建筑 表2 目睹这些活动”


(市长和议长办公室直接俯
序号 项目时间(年) 项目名称 建筑类型 建筑师 瞰广场,无法回避或隔绝民众的述求)[56]。
Carpent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 Le Corbusier 尽管 1970 年代以后美国社会的政治偏好
1 1958—1963 教育
卡彭特视觉中心 勒·柯布西耶
又发生转变,但新市政厅仍被广泛视为波
Holyoke Center José Luis Sert
2 1958—1967 文化
哈佛大学霍利奥克中心 何塞·路易斯·塞特 士顿当代政治转型的重要象征。
State Street Bank building
3 1960—1966 商业 F. A. Stahl Associates 新市政厅也成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转
道富银行大厦

Peabody Terrace José Luis Sert 型。它扭转了港口区边缘长期以来“城市


4 1962—1964 住宅
皮博迪大楼 何塞·路易斯·塞特
后门”的破落形象。在其开建后不久,美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TAC
5 1962—1968 医院 国若干金融机构就组成投资体,购买波士
儿童医院药物中心 协和建筑师事务所

New England Aquarium Cambridge Seven Associates 顿政府债券。在资金支持下,波士顿政


6 1962—1969 文化
新英格兰水族馆 剑桥七人事务所
府在新市政厅周边建设了更多新的行政机
Government Service Center Paul Rudolph
7 1962—1971 行政 构,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政府中心项目”
政府服务中心 保罗·鲁道夫

Boston Architectural Center Ashley,Myer & Associates (Government Center Project)


,“滚雪球效
8 1963—1966 文化
波士顿建筑学中心 阿什利,迈尔事务所
应”吸引了更多私人企业开发,最终在政
Countway Library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ugh Stubbins
9 1965 文化 府中心南侧集聚形成波士顿金融区(Boston
哈佛大学医学院图书馆 休·斯塔宾斯

10 1966—1972
Boston Five Cents Savings Bank
商业
Kallmann and McKinnell Financial District)
。今天,该区域内任何一
波士顿五美分储蓄银行 卡尔曼和姆金奈尔
栋办公楼的税收贡献,都超过新市政厅建
Charlestown Branch Library Eduardo Catalano
11 1967—1970 文化
查尔斯顿图书分馆 爱德华多·卡塔拉诺 设之前斯考利广场的税收总和 [57]。1980
Government Center Parking Garage Kallmann and McKinnell 年代以后,得益于金融区奠定的经济基
12 1967—1971 行政
政府中心停车库 卡尔曼和姆金奈尔
础,政府开始实施更多的文化、社区、基
Church Park Apartments TAC
13 1967—1973 住宅
教堂公园公寓 协和建筑师事务所 础设施更新 :例如在东侧长期衰败的港口
Madison Park High School Marcel Breuer & Associates 区陆续建成法尼尔大厅市场(Faneuil Hall
14 1967—1977 文化
麦迪逊公园高中 马塞尔·布劳尔事务所
、 滨 水 步 道(Barbour Walk)
Marketplace) 、
The Eastern Airlines Terminal at Logan Airport Minoru Yamasaki
15 1968 交通
洛根机场东航站楼 山崎实 北端历史住区(North End)等 ;为促进中
Christian Science Church Center I. M. Pei and Araldo Cossutta
16 1969—1973 文化 心区与港口区的缝合,又开展了广为人知
基督教科学派中心 贝聿铭和阿拉尔多·科苏塔
(Big Dig)
的大开挖 ,建成了波士顿中心绿道。
新市政厅是所有这些工作的起点和催化剂,
被称为“新波士顿的心脏”[58](图 15)

3. 更大范围的建筑影响

在波士顿之外的其他地方,新市政厅
打破了市政厅设计中“古典主义建筑范式
的统治”
。人们认识到市政厅建筑并不必
然用“穹顶、柱廊和中轴对称”来体现重

图12:1950—1970 年代波士顿粗野主义建筑 图13:波士顿中心区呈现出城市风貌“拼贴”的特征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27

(左)与目录(右),KMK 的新市政厅排在第一位
图14:波士顿混凝土建筑研究专著,封面 图15:新市政厅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更新及项目开发

要性,现代建筑更符合政治改革和发展转 楼、中央情报局大楼、加拿大大使馆等重 想。有研究者认为,新市政厅是“柯布西


型的意识形态,而且当时混凝土成本也低 要建筑都采用了粗野主义风格,以响应这 耶的粗粝表皮包裹的格罗皮乌斯的理性
于钢材。这些因素使美国许多城镇“都希 种要求。影响还传递到欧洲,类似案例包 (Gropius-inspired common sense was
常识”
[63]
望拥有一个小波士顿市政厅”
,并在其周 括英国伯明翰的中央图书馆等 。 being clothed in a rough skin derived from Le
[59]
边建设更多市政建筑来促进城市更新 。 上述许多建筑的外部空间也类似波 Corbusier) (a return
,它“回归建筑实体”
芝加哥、达拉斯、沃斯堡等 10 余个美国 士顿新市政厅广场,以硬景(hardscape) to the solid mass)
,是现代主义先锋性和
城 市 建 成 了 类 似 项 目( 表 1,图 1)
。其 和空旷的场地来突出建筑的主体性和仪 伦理的真正体现 ;其间还体现出国际主义
中,贝聿铭设计的达拉斯市政厅(Dallas 式感,并创造建筑师所希冀的“更大的 最缺乏的对文脉的关注——新市政厅将波
City Hall,1972—1978 年)采取倒金字塔 社会使用的弹性”。典型案例是贝聿铭设 士顿传统红砖与混凝土的结合,被一些研
形态、多重立面组织、大量悬挑与架空等, 计的基督教科学派中心(Christian Science 究者称为“用传统秘密来生产现代魔术”

被认为与波士顿新市政厅具有“血缘关系” Center,1964—1973 年)(图 17)。波士 是一种“唤起式的历史主义”
(evocative
[60]
(a conspicuous child)
( 图 16) 。 甚 至 在 顿新市政厅“迷你城市”式的空间营造同 historicism)[65]。总体而言,新市政厅促进
政治层面,达拉斯都同样希望用新市政厅 样具备范型意义,影响了其后许多大型公 了现代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同时由于
来树立新的政治形象,以消除 1963 年约 共建筑的空间设计,例如约翰· 波特曼 它对国际主义教条的反正,及它自身在伦
翰·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后的社会怨怼与 (John Portman)设计的一系列整合型的 理内涵、总体形态、美学意象等方面呈现
[61] [64]
失望 。类似影响还传递到联邦政府层面, 综合体建筑 。 (contradictions and
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1960 年代联邦政府要求 :联邦建筑应该用 更重要的是,新市政厅践行了 1960 complexities)
,已使它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
“最能体现当代美国建筑思想的设计”
,采 年代一批年轻建筑师破除密斯学派国际主 理念形成某种共鸣。一些研究者因此将其
用具有“可靠性”的材料与方法,不应再 义教条的信念,
将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从“僵 (late Modernist)
定义为“晚期现代主义” ,
“模仿”
,而应创造别人学习的“范型”
(a 化的玻璃与钢的方盒子”窠臼中释放出来, 认为不论是它的优点与缺点,都在一定程
[62]
model to others) 。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大 重新赋予其创新性以及促进社会变革的理 度上激发了后现代主义的源起 [66]。

四、总结与探讨 :价值、社会评价
及历史定位

新市政厅对波士顿的城市转型起到了
重要促进作用,它再次说明标志性建筑具
备塑造意识形态及提升政治经济的潜在价
值。古根海姆美术馆创造的“毕尔巴鄂效
图16:贝聿铭设计的达拉斯市政厅 图17:贝聿铭设计的基督教科
学派中心 (Bilbao effect)
应” ,实际上在波士顿新市
128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政厅案例中早有鲜明体现。另一方面,新 Landmark Status)


,以获得严格及永久的保 [8] “行动建筑”是波士顿新市政厅的核心建筑师之
一格哈德·卡尔曼(Gerhard Kallmann)的主要建筑理
市政厅激发了一座城市的建筑“革命”
, 护 [70]。2020 年 4 月,KMK 核心人物迈克
念。参见:Kallmann,G. The Action Architecture of
进而在实践和学术两个层面推动了现代主 尔· 姆金奈尔(Michael McKinnell)病逝, a New Generation[J]. Architectural Forum,1959,
义的发展,尤其实质性地扩展了粗野主义 被媒体报道,新市政厅的重要性再一次受 111:133.
[9] 朱亦民 . 史密森夫妇与粗野主义建筑思想 [J]. 建筑
的内涵,成功地将“一个关于社会伦理的 到广泛讨论 [71]。
学报,2019(06):118-124.
哲学陈述”提升为十余年内美国建筑实践 笔者认为,唯有在社会变迁中去追溯 [10] 高巍,赵玫 . 美学、伦理与社区乌托邦——英国新
的主流之一,并引领了一个虽短暂但却影 建筑,才能明晰其真正的价值及探讨潜在 粗野主义社会住宅 [J]. 建筑师,2019(02):72-79.
[11] Frampton,K. Modern Architecture:A Critical
响巨大的“波士顿学派”的诞生。 的历史定位。基于前文所有论述,波士顿
History[M]. London:Thames & Hudson,1992.
有意味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市 新市政厅也许不是一个完美的建筑,但却 [12] 同注 [11].
政厅变化的社会评价映射了文化和政治 是对一个历史时代中现实缺陷和迫切需求 [13] Sirman,B. Concrete Changes:Architecture,
Politics,and the Design of Boston Cit y Hall[M].
意识形态的复杂流变。1950—1960 年代, 的回应,也是对思想及文化教条的颠覆 ;
Boston: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2018.
城市衰败使“推陈出新”成为强烈的社会 许多这些缺陷、需求和教条,在今天仍然 [14] 同注 [13].
吁求,彼时盛兴的凯恩斯主义又提供了有 广泛存在,并仍然是建筑学需要直面的挑 [15] 参见媒体报道:Government Declares War on Brutalist

力的政治背书,新市政厅凭借对古典主义 战 ;此外,新市政厅并非纸上谈兵的思想 Architecture(资料来源:https://www.independent.co.uk/


news/uk/politics/)。
和现代主义教条的双重颠覆,成为民众及 产物,它对一座城市转型发展的推动是真
[16] 参见媒体报道:Make Federal Buildings ‘Beautiful
政府求变意志的建筑宣言,因此受到较广 切的,对建筑文化的革命性引领也是深刻 Trump Declares War on Modern Architecture。
Again?’

泛的赞誉。1970 年代之后,由于越战与 的。建筑史上许多重要遗产,都经历过肯 资料来源:https://chicago.suntimes.com/2020/2/5/。


[17] 杨震,于丹阳 . 从
“昙花一现的未来模式”到“现代
水门事件,社会民众对政府丧失信心,新 定—否定—再认识的过程 ;而且,历史遗
主义的更新范例”:伦敦巴比肯重建回顾及对城市更
市政厅寓意的“具体、坚固、诚实”反而 产的认定与个人喜好无关,当建筑具有显 新的启示 [J]. 建筑师,2020(03):18-27.

成为某种“反讽”
,不少人对其心生罅隙, 著的历史价值时,建筑师和政治人物就应 [18] C l e m e n t,A . B r u t a l i s m:P o s t - w a r B r i t i s h
Architecture[M]. London:Crowood,2011.
视之为政治霸权的象征,而对“城市更新” 该担负起保护它的责任 [72]。笔者相信,正
[19] 高 巍,赵 玫 . 粗 野 主 义与 社 区 雄 心 ——1960—
的反思加剧了一些民众对它的负面评价。 如同粗野主义在建筑学谱系中已占据一席 1970 年代英国新排屋社 会 住宅实 验 [J]. 建 筑学 报,

1980 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的崛起及世 之地,新市政厅的历史地位有望在未来得 2017(09):7-11.


[20] 同注 [5].
界范围内威权政体的崩解,使纪念性的建 到更加客观的认知。
[21] 同注 [6].
筑符号更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
“与城市 [22] 同注 [13].
”[67]
融为一体、不需要强烈特色(faceless) [23] 目前在建筑学中文权威期刊中,以波士顿新市政
厅为主题的论文仅一篇,发表于 2009 年,主要是对新
的市政厅成为新的政治正确,对新市政厅
市政厅概念性改造方案的介绍,对其历史来源、价值
的评价因此更加两极分化。近年来,美国 注释 分析等方面涉及很少。参见:沈杰,李世元,蔡新强 . 历
政治中保守主义盛行,典型政治人物的建 史标志性建筑的更新及功能与文化的统一——波士顿
[1] B a n h a m,R . T h e N e w B r u t a l i s m:E t h i c o r 市政厅改建方案概析 [J]. 建筑学报,2009(11):100-
筑偏好再度回归古典风格(如前文所述 Aesthetic?[M]. London:Architectural Press,1966. 103.
的唐纳德· 特朗普);但新市政厅曾经的 [2] Henley,S. Redefining Brutalism[M]. Newcastle [24] H o ll e r an,M . B o s to n’s C h an g e f ul T im e s:
upon Tyne:RIBA Publishing,2017. Origins of Preservation and Planning in America[M].
政治象征,无论是“改革”还是“自大”

[3] 史密森夫妇在一次讨论中使用了“如其所是”
(As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8.
似乎已被许多人所遗忘,仅剩对建筑风格 found)这个说法来概括他们的粗野主义设计方法和 [25] 同注 [13].
“美与丑”的表层观感。 “As found”直译为中文意思是“像某种事物已
思想。
[26] O’Connor,T H. Building a New Boston:Politics
经成为的那样”,或者“按照某种事物本来的样子”。
相应地,对新市政厅是否是某种“历 and Urban Renewal,1950 to 1970[M]. Boston:
. 如是”
参见:朱渊 “ (As found)美学初探 [J]. 建筑师,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5.
史遗产”
,也存在巨大的争议。许多保护 2012(01):13-18.
[27] Clarke,T. Building Boston:Stories of Architectural
主义者将其视为“自上而下城市更新运动” [4] 同注 [2]. and Engineering Feats[M]. Atglen:Schiffer,2016.
和“现代主义多变建筑潮流”
(perpetual [5] B e a n l a n d,C . C o n c r e t e C o n c e p t:B r u t a l i s t [28] 杨震,罗通强 . 城市片区风 貌营造与保护——波
Buildings Around the World[M].London:Frances 士顿后湾城市设计分析及其借鉴 [J]. 建筑学报,2020
architectural change)的代表,认为与历史
Lincoln,2016. (08):65-71.
保护的价值观相去甚远 [68]。近 10 年来, [6] P a s n i k,M,K u b o,M,G r i m l e y,C . H e r o i c: [29] 在波士顿新市政厅之前,仅有 1909 年的旧金山
波士顿政府考虑过各种外观改造方案,甚 Concrete Architecture and the New Boston[M]. New 市政厅设计竞赛。
York:The Monacelli Press,2015. [30] 同注 [13].
至提议将其出售乃至拆除重建 [69]。而另
[7] Mould,O.Brutalism Redux:Relational Monumentality [31] 同注 [13].
一方面,一些建筑师和市民一直在呼吁 and the Urban Politics of Brutalist Architecture[J]. [32] KMK 的 三 位 核 心 建 筑 师 是 格 哈 德·卡 尔 曼
将新市政厅纳入“波士顿地标”
(Granted Antipode,2017,49(3):701-720. (Gerhard Kallmann)、迈 克 尔·姆 金 奈 尔(Michael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129

McKinnell)、爱德华·诺尔斯(Edward Knowles),前 [70] Boston L andmark s Commission. Boston Cit y 2005(03):44.


两位在英国接受的建筑学教育,受到了深刻的现代主 Hall[R] Landmark Petition Forum,April,2007. [18] Shelter,F. Designing for Civil Defense in the
义熏陶。 [71] 参见媒体报道:In Tribute to Michael McKinnell, Cold War[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33] Kallmann,G,McKinnell,M. Original Thinking: The Heroic Architect Behind Boston City Hall。资 料 Press,2011.
Reflections on the Genesis of Boston City Hall[J]. 来源:https://www.archpaper.com/2020/03/。 [19] Sirman,B. Concrete Changes: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Boston,2005(03):34. [72] 一些 研究者呼吁:对 世界范围内具有代 表性的 Politics,and the Design of Boston Cit y Hall[M].
[34] 同注 [33]. 粗野主义建筑开展全面的抢救与保护,已是一项刻不 Boston: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2018.
[35] 同注 [13]. 容缓的工作,为此成立了一个网站“救救粗野主义”: [20] 高巍,赵玫 . 美学、伦理与社区乌托邦——英国新
[36] 同注 [33]. http://www.sosbrutalism.org/cms/15887473#_。 粗野主义社会住宅 [J]. 建筑师,2019(02):72-79.
[37] 同注 [33]. [21] 高 巍,赵 玫 . 粗 野主 义与 社 区 雄 心 ——1960—
[38] 同注 [13]. 1970 年代英国新排屋社 会 住宅实 验 [J]. 建 筑学 报,
[39] S a l e s,R . A r c h i t e c t s,St u d e n t s t o M e e t in 2017(09):7-11.
Hub[R]. Boston Globe, June 21,1970. [22] 沈杰,李世元,蔡新强 . 历史标志性建筑的更新及
[40] 同注 [13]. 参考文献 功能与文化的统一 ——波士顿市政厅改建方案概析
[41] 同注 [13]. [J]. 建筑学报,2009(11):100-103.
[42] 同注 [26]. [1] B a n h a m,R . T h e N e w B r u t a l i s m:E t h i c o r [23] 杨震,罗通强 . 城市片区风 貌营造与保护——波
[43] Shelter,F. Designing for Civil Defense in the Aesthetic?[M]. London:Architectural Press,1966. 士顿后湾城市设计分析及其借鉴 [J]. 建筑学报,2020
Cold War[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 B e a n l a n d,C . C o n c r e t e C o n c e p t:B r u t a l i s t (08):65-71.
Press,2011. Buildings Around the World[M].London:Frances [24] 杨震,于丹阳 . 从
“昙花一现的未来模式”到“现代
[44] 同注 [13]. Lincoln,2016. 主义的更新范例”:伦敦巴比肯重建回顾及对城市更
[45] Goodsell,C T. The Social Meaning of Civic Space: [3] B oston L andmark s Commission. B oston Cit y 新的启示 [J]. 建筑师,2020(03):18-27.
Studying Political Authority through Architecture[M]. Hall[R] Landmark Petition Forum,April,2007. [25] 朱亦民 . 史密森夫妇与粗野主义建筑 思想 [J]. 建
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88. [4] Clarke,T. Building Boston:Stories of Architectural 筑学报,2019(06):118-124.
[46] 参见: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Boston City Hall(资 and Engineering Feats[M]. Atglen:Schiffer,2016. . 如是”
[26] 朱渊 “ (As found)美学初探 [J]. 建筑师,
料来源:https://www.pps.org/great_public_spaces)。 [5] C l e m e n t,A . B r u t a l i s m:P o s t - w a r B r i t i s h 2012(01):13-18.
[47] 同注 [13]. Architecture[M]. London:Crowood,2011.
[48] 同注 [13]. [6] Frampton,K. Modern Architecture:A Critical
[49] 同注 [6]. History[M]. London:Thames & Hudson,1992.
[50] 同注 [6]. [7] Goodsell,C T. The Social Meaning of Civic Space:
[51] 查 尔 斯·布尔 芬 奇(Charles Bulfinch)是19 世 纪 Studying Political Authority through Architecture[M]. 图表来源
美国建筑师,在波士顿设计了大量古典主义风格的建 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88.
筑作品,对 19 世 纪的波士顿城市空间营造 产生了很 [8] Henley,S. Redefining Brutalism[M]. Newcastle 图 1:ht tp:// w w w.rmarch.net / Fremont / fremont.
大影响。参见:杨震,罗通强 . 城市片区风貌营造与保 upon Tyne:RIBA Publishing,2017. html(12);https://w w w.flickr.com/photos/south-
护——波士顿后湾城市设计分析及其借鉴 [J]. 建筑学 [9] Holleran,M. Boston’s Changeful Times:Origins of beachcars/31038941725(17);http://www.rmarch.
报,2020(08):65-71. Preservation and Planning in America[M]. Baltimore: n e t / Fr e m ont / f r e m ont.ht ml(18);ht tp:// w w w.
[52] 同注 [13].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8. sosbrutalism.org/cms/15887473#_(其余图片)
[53] 同注 [6]. [10] Kallmann,G. The Action Architecture of a New 图 2:参考文献 [12]
[54] 同注 [13]. Generation[J]. Architectural Forum,1959,111:133. 图 3:http://w w w.bostonplans.org/3d-data-maps/
[55] 同注 [13]. [11] Kallmann,G,McKinnell,M. Original Thinking: historical-maps/urban-renewal,作者改绘
[56] 同注 [13]. Reflections on the Genesis of Boston City Hall[J]. 图 4~ 图 11:作者拍摄
[57] 同注 [13]. ArchitectureBoston,2005(03):34. 图 12:ht t p s:// w w w. arc h dail y.c o m /4 86 015 /a d -
[58] 同注 [27]. [12] Monteyne,D. Boston City Hall and a History of classics-peabody-terrace-sert-jackson-and-gourley
[59] 同注 [13]. Reception[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0 4);ht tps:// w w w.procore.com /c as e s tudie s /
[60] Miller,N,Morgan,K. Boston Architecture, 2011,65(1):45-62. b o s t o n - c hil dr e n s - h o s p i t al( 05);h t t p:// w w w.
1975-1990[M].Munich:Prestel-Verlag,2011. [13] M o u l d,O . B r u t a l i s m R e d u x :R e l a t i o n a l s o s b r u t alis m.o r g /c m s / 16 81786 8(0 8);ht t p s:
[61] 同注 [13]. Monumentality and the Urban Politics of Brutalist //c o u n t w a y.h a r v a r d. e d u /a b o u t(0 9);h t t p s://
[62] 同注 [13]. Architecture[J]. Antipode,2017,49(3):701-720. archboston.com/community/threads/logan-airport-
[63] 同注 [5]. [14] O’Connor,T H. Building a New Boston:Politics capital-projects.5346/page-41(15);作者拍摄(07);
[64] 同注 [11]. and Urban Renewal,1950 to 1970[M]. Boston: 其余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 [15]
[65] 同注 [13].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5. 图 13:作者拍摄
[66] 同注 [13]. [15] P a s n i k,M,K u b o,M,G r i m l e y,C . H e r o i c: 图 14:参考文献 [15]
[67] P r u d o n,T H M .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o f M o d e r n Concrete Architecture and the New Boston[M]. New 图 15:Google map,作者改绘
Architecture[M]. Hoboken:John Wiley & Sons,2008. York:The Monacelli Press,2015. 图 1 6 :h t t p s :/ / w w w . p i n t e r e s t . c o . u k / p i n /
[68] 同注 [45]. [16] P r u d o n,T H M .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o f M o d e r n 405886985139410512/
[69] Schneider,G. We Don’t Need Another Hero:The Architecture[M]. Hoboken:John Wiley & Sons,2008. 图 17:参考文献 [15]
Problem of Heroic Modernism[J]. ArchitectureBoston, [17] Schneider,G. We Don’t Need Another Hero:The 表1、表 2:作者整理绘制
2005(03):44. Problem of Heroic Modernism[J]. ArchitectureBoston,
130 建筑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建筑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修正之匙 :
德州骑警建筑教学的“空间”主题与体系建构
The Key of Revision: The“Space”Theme and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xas Rangers

李琳    LI Lin  陈泳    CHEN Yong

摘要:文章以德州骑警教学改革中的“空间”主题为切入点,对其围绕建筑空间的本质、认知与表现设置的课程计划
进行剖析,展示其体系构建的层级性和教学方法的连贯性。同时归纳该教学体系的特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希望对
当下建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德州骑警、建筑空间、教学体系

Abstract:In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hem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exas Rangers, this paper analyzed its
curriculum plan focusing on the nature, cognition and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al space, then demonstrated the
hierarchy of its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coherence of teaching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xas Rangers were summarized and critical thinking was carried out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urrent architecture education.

Keywords:Texas Rangers, Architectural space, Teaching system

一、引言 (Transparency )和《拼贴城市》


(Collage City) 等
经典文集的解读,阐述柯林·罗和罗伯特·斯卢
20 世纪 50 年代,以哈维尔·哈里斯(Harwell 茨基(Robert Slutzky)形式分析和拼贴理论等学
、伯纳德· 霍斯利(Bernhard Hoesli)和柯
Harris) 术思想的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曾引,2015b ;
林·罗(Colin Rowe)为代表的德州骑警们开展了 2016a ;王骏阳,2005 ;韩艺宽,2017);通过对
一场教学改革,对当时现代建筑的理解和发展进 住宅体语言研究、结构体思想研究和假面舞会的
行了修正。这场改革不仅在建筑教育领域产生了 “群体叙事”来分析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

作者: 深远的影响,教员们以“空间”为切入点,对现 的建构逻辑(胡恒,2004 ;贺玮玲,2008 ;韩曼,


李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代建筑形式思想的解读也引发了学科关注重心的 2010)
。也有针对德州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
院建筑系博士研究生;
陈泳(通讯作者),同济大学建筑 转移,并为 1960 年代之后新建筑思潮的涌现做 法的研究,
主要是对“负空间练习”
“每日一题”
“建
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士
生导师,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
了铺垫。 筑分析练习”和“九宫格练习”等经典练习基本
汀分校访问教授。 目 前, 国 内 对 德 州 教 学 已 有 较 多 的 研 究。 内容与训练方法的介绍和分析(贾倍思,2003 ;

2019 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立 有针对德州骑警重要教师学术思想的研究,如 朱雷,2010;顾大庆,2013;王旭,2015;卡约·巴


项项目基金资助(2019JC05)。
(The Mathematics
通 过 对《 理 想 别 墅 的 数 学 》 尔博萨,索菲亚·布兰科·桑托斯,2016 ;郭兰,
DOI: 10.12285/jzs.20200704003 of the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 )
、《 透 明 性 》 2017 ;周祥,2020)
。还有针对教师学术思想与
建筑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131

教学理念的关联研究,如通过分析“透明 考,教学方案的核心是空洞的。因此,他 在时代思潮的引导下,德州教改的教


性”与德州经典教学模型之间的关系,阐 鼓励年轻教员重新探求建筑的本质意义, 师们针对“空间”——这一建筑的基本问
述其设计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布鲁斯·埃 革新教学体系。1953 年,霍斯利受哈里斯 题进行了深入探索。由于分析视角不同,
里克·朗曼等,2014 ;韩艺宽,2015)
。 委托,着手开展设计课程重构。他提出了 教师们对现代建筑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差
但是,现有研究在呈现如何理解德州 “重复形式而不理解”
“专注外在形式而非 异。例如,柯林·罗的形式分析操作是从
[6]
教学的“空间”主题,又是如何构建完整 原因、意义和内容” 等六大建筑教育所 对平面构图进行逻辑推导开始的,因此拥
课程体系等方面较少涉及,同时未能展现 面临的问题。1954 年到来的柯林· 罗对 有复杂性和多义性平面的勒·柯布西耶(Le
课程体系的递进式演变和内在关联,本文 建筑及其教育现状“沦为艺术表现”的评 Corbusier)作品成为其解析现代建筑空间特
期待在此方面作些探索。 论与霍斯利不谋而合,而他主张将现代建 征的有效对象。同时,罗通过阐述现代建
筑置于历史线索中辨析其空间特征与形式 筑“周边式”构图和“悬浮式”策略,表
二、背景 :形式引发的挑战与本源 法则的思想,则成为他在德州教改早期的 明其与古典建筑体系的“向心式”构图之
探索 独特贡献。随后,德州骑警们以“探寻现 间的不同 [12][13]。而霍斯利的兴趣在于分析
代建筑的形式本源”为视角,通过对现代 立体主义与现代建筑的关系,这促使他提
19 世纪末以后,学院派的布扎体系取 建筑形式逻辑的深入思考和对二战后形式 出建筑空间是一种基本现象,可以把赖特、
代“强调工程技术和建造”的德国工科院 主义的研究,基于“空间”主题逐渐建立 柯布和密斯看似不同的作品结合在一起。
[1]
校模式,成为美国建筑教育的主导模式 。 了完整课程体系,以此作为解决现代建筑 他将三人作品中的现代建筑共性,描述为
20 世纪 20 年代,注重实践训练的德国包 教学问题的钥匙。对于他们的行动和目标, “连续空间组织下的内外空间的统一”[14]。
豪斯建筑教学法通过第一批现代主义移民 沃纳·奥克斯林称其为“同本时代建筑实 不同认识的交融碰撞不仅促进了思想的互
进入美国,学生们被推向“实际建筑场地 践的决裂”和“对上一代现代建筑师开创 补,加深了彼此对现代建筑的理解,同时
[2] [7]
的脚手架” ,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工业技 性传统的重拾” 。 差异性的存在也正映射出现代建筑空间的
术的发展。同时,路易斯·沙利文(Louis 复杂性。透过这种多样性,德州教师们将
Sullivan)等美国本土建筑师和建筑学院则 三、核心 :空间的本质、认知与表现 现代建筑空间的本质归结为一种具有统一
对充满自由民族主义热情的学徒制给予了 整体性的连续空间形式。
充分的包容。从 20 世纪 40 年代到 50 年代, 德州教员们将建筑空间的本质(nature)
、 同时,从霍斯利和柯林·罗向哈里斯
布扎体系、包豪斯教学法以及务实的地方 认知(recognition)和表现(expression)贯穿 提交的备忘录中对特奥·凡·杜斯堡(Theo
主义三种模式的共存,是美国大部分建筑 于整个教改过程当中。这也是 1954 年秋到 Van Doesburg)
“空间构成”一图的引用,
院校所呈现的基本情景。 1955 年春,霍斯利、柯林·罗、罗伯特·斯 反映了德州教学将柱、板和梁等结构构件
然而,忽略对现代建筑范式价值进行 卢茨基(Robert Slutzky)和约翰· 海杜克 看作抽象空间限定要素的意图。通过一定
[8]
探索的教学模式终究是滞后的,这使得人 (John Hejduk)之间所进行的讨论核心 。 的操作模式,这些要素得以有序组织起来
们对已有建筑教育的质疑此起彼伏。对于 形成空间限定,建筑形式伴随空间的生成
当时美国建筑院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沃 1. 建筑空间的本质 逐渐形成。因此,在教改进行中,霍斯利
纳·奥克斯林(Werner Oechslin)评价其“仿 和同事们研究和提取空间的基本要素,设
佛再看不到当初‘立体主义革命’的半点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 计了一系列关于建筑空间本质的基本练
[3]
踪迹” 。同时,形式的混杂使得这个时 认知越来越多地转向了“建筑空间”这一 习,并归纳出简洁有效的空间操作流程,
代“到处充斥着双曲面、抛物面和翘曲表 核心问题。1893 年,奥古斯特·施马索夫 指导学生掌握建筑设计方法。
[4]
面的建筑” ,而其形式终沦为“装饰性 (August Schmarsow)在《建筑创作的核心》
[5]
图解” 。那么,现代建筑的巅峰时期之 (The Nature of Architectonic Creation ) 中 首 2. 建筑空间的认知
后,奥斯汀的德州骑警们是如何以开拓性 次明确将“空间”
(raum)一词作为建筑
思路,辨析现代建筑形式精髓,并在教学 设计的核心。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 与具象的建筑空间构成要素相比,建
模式上作出进一步探索呢? 西 格 弗 莱 德· 吉 迪 恩(Siegfried Giedion) 筑师们需要借助有效的工具,对建筑构图
1951 年,德州建筑学院从工程学院中 与文森特· 斯考利(Vincent Scully)分别 进行解读,以理解抽象空间的组织结构。
分离出来。刚刚受聘成为院长的哈里斯发 从空间本体出发,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作 1912 年,魏特默(Max Wertheimer)在德
现该院建筑教学虽然在表面上存在学术结 品空间特点的相似性以及与现代艺术的关 国创立“格式塔”
(Gestalt)心理学,为解
[9][10][11]
构,但是缺乏对教学原则和思想的深入思 联进行了解读 。 读画面结构和“图—底”
(finger-ground)
132 建筑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关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鲁道夫·维 度的解读,霍斯利挖掘出“透明性”理论 制图标准化不仅保证了图纸从工程技术角


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则借助光学和 在实操层面的意义,在设计的指导中指引 度而言的专业水准,同时也为教师评图提
格式塔心理学,揭示建筑是如何被“阅读” 学生看到“透明性”空间的生成。因此,
“透 供了便利。另外,对于学生在模型制作方
[15]
(reading)的 。他对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明性”作为理解建筑空间关系的新工具, 法和色彩使用方面也进行了统一要求,模
的图像学解释影响了柯林·罗对现代建筑 将学术思想和教学实操结合起来,被用于 型重视设计想法的整体表达,细节之间的
的认识与解读。1954 年,鲁道夫·阿恩海 开展现代建筑空间认知与设计的教学。 关系在一个完整模型中得到展现。
姆(Rudolf Arnheim)在《艺术与视知觉》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 中 对 格 式 塔 理 3. 建筑空间的表现 四、教学 :围绕“空间”主题的课
论和造型艺术之间的关联提出了独到的见 程体系建构
[16]
解 ,这深深影响了当时在耶鲁大学学习 建筑设计的开展涉及三个重要而又相
的斯卢茨基。 互关联的能力,即“形成一个想法的能力、 课程体系以建筑“知识教育”为基
20 世 纪 50 年 代 初, 来 到 德 州 的 柯 用建筑术语发展一个想法的能力和用图纸 础,以培养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和职业知
[20]
林·罗和斯卢茨基一起将这些理论与工具 和模型表达一个想法的能力” 。因此, 识技能为责任,以建筑空间的本质、认知
引入到对现代建筑作品空间构成要素与空 作为呈现建筑空间的重要步骤,如何借助 与表现为核心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对建筑
间组织结构的分析中,并衍生出“透明 图纸对设计思想进行理性表达,成为德州 设计步骤进行了合理解析和科学训练,并
性”理论,揭示了现代建筑空间组织的 教改中非常重视的问题。 基于历史先例对设计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层次化,勒· 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Villa 在 1953 年之前,学生们在图纸绘制中 (图 4)
。卡拉贡(Alexander Caragonne)将
( 图 1) 和 国 联 大 厦 竞 赛 方
at Garches) 比较注重技巧的使用,通常是借用艺术画 德州教改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实验阶段”
案(图 2)中均体现出了戈尔杰·凯普斯 作的手法进行建筑效果图的表达,在霍斯 (1951 年秋—1954 年夏)
,“第一德州学校”
(Gyorgy Kepes)所谓的“不同空间位置的 利看来,这些都是缺乏逻辑和原则的,他 (1954 年秋—1956 年夏)和“第二德州学
[17]
同时感知” ,
是“现象透明”
(phenomenal 将建筑图纸的本质和意义概括为 :建筑绘 (1956 年秋—1958 年夏)三个阶段。
校”
transparency)的典型代表,体现出现代建 图是通过归纳和抽象,将客观存在的三维
筑不同层级空间穿插叠合的序列特征。教 实体进行二维呈现的过程。因此,德州学 1.一年级——空间认知的培养
员们在“透明性”方面达成了共识,霍斯 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作图标准,在设计作
利认为“透明性”是认知现代建筑空间组 业中,图纸的位置、构件的画法以及标题 在基础教学中,能够看到体验空间对
织手法的关键,它涉及建筑学“形式与内 的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图纸内容的呈现 于建筑新生来说是一种直观性的操作,难
容”的基本关系,能在设计过程和图面表 顺序也体现出设计的逻辑思考,平面图的 度较低,并不像建筑的功能或形式那样难
[18]
现中引发“关于形式的理性处理” ,并 主导地位被强调,立面剖面紧随其后。学 以捉摸。因此,教改计划将一年级的课程
[19]
成为现代建筑“连续空间”的发生器 生通过平面、剖面及立面的绘制,简洁精 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图 3)
。较之柯林·罗人等从学术研究角 确地反映出建筑的空间、形式、结构和细节。 使学生先建立对点、线和面等空间构成要

图1:加歇别墅 图 2:国联大厦竞赛方案:现象透明的代表 图 3:透明性策略中“形式”成为设计的手段和催化剂


建筑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133

的概念。在他的“设计过程”图解中可以
看到,每一个需要解决的设计问题都拥有
其精准的阶段定位(图 5)

同时,仅仅依赖个人体验的设计基
础是不够的,为提升学生认识问题的水
平,每周一小时的主题讲座成为设计课的
有益补充。在一场关于“形式”的讲座
中,霍斯利对包豪斯的形式理解进行了批
判,声明“形式并非无意识而得出的结
图 4:以“空间”为主题的课程体系构架 (form is not an automatic result)
果” ,他强
调构图原则的应用、设计的表现以及适用
素的感知。在 1954 年至 1956 年的教改中, 忆—描绘”基本空间要素的能力,为二年 的建造工具和方法对形式生成的影响,因
一年级课程由绘画课程的“线条练习”
“负 级的设计课做了必要的准备。 此建筑设计杜绝“预先建立或存在的形式”
空间练习”和“默写练习”组成,侧重对 (preestablished or preexisting form)
。 这 也
视觉认知判断能力的训练。 2. 二年级——空 间 操 作 的 过 程 性 与 整 初步展示出形式与空间的关联,即空间操
这种在观察与表达之间构建关联的思 体性 作的结果。
想显然受到了哈佛包豪斯的影响,而德 1954 年秋,教改步入第二阶段,学
州的改进是,为使学生的空间体验与表 具备了空间要素的认知基础,学生可 生们经历了一年级的空间认知训练,在二
达更为明晰,斯卢茨基和李· 赫希(Lee 以开始探索如何利用这些要素,进行空间 年级面临着如何进行空间操作的问题,合
Hirsche)杜绝了透视和阴影等表现主义画 组织。关注的重点也不单是点、线和面等 适的训练模型至关重要。模型应尽可能抽
法,更为强调作业中对线条的控制和构图 个体元素,更重要的是由这些元素组合成 象,同时又可与建筑元素之间建立关联。
的完整。
“线条练习”中,学生练习用线 的完整构图。因此,在二年级设计课程中, 为此,斯卢茨基、李·赫希与海杜克在教
条进行精准的形式表达,以“间距”疏密 培养学生“设计的过程性意识和整体性意 学中开设了“九宫格练习”。学生通过对
反映距离远近,以“线型”粗细反映远近 识”成为主要目标。 立方体网格和灰卡板的操作,实现对空间
层次,从基本线条练习到物体练习,逐渐 设计课程的题目是简单又独立的。例 的围合和分割(图 6)。九宫格模型的逻
培养起学生准确描绘观察对象和形成抽象 (The Lesson of
如实验阶段的“每日一题” 辑意义在于 :如果将垂直延伸的网格间隙
思维的能力;
“负空间练习”和“默写练习” the Day)
,通过一系列二维三维练习和板 视为柱子,那么这些柱子间的水平联系构
都是格式塔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前者通 块练习,使学生建立“空间”和“构图” 件便可被视为支撑梁,这构成了一个完整
过实物空隙描绘训练,锻炼学生的观察力 的概念。霍斯利认为,
“空间”由它所受 的框架结构(图 7)。如果以基底预示地
和“图—底”转换能力 ;后者则在锻炼学 到的限制来决定,而“构图”则是一个秩 面,垂直板和半块板则可被看作划分空间
生对空间比例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设定有 序建立的过程,这一秩序具有一致性、等 的墙,而横梁支撑的水平板则代表了楼
限的记忆时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及提 级性和完整性。在名为 (Swiss
“瑞士海报展” 板,模型的训练实现了对建筑空间操作的
炼重点问题的能力。三项练习由浅入深, Poster Exhibition)的练习中,霍斯利试图 预演。因为九宫格框架具有中心(center)、
步步推进,培养了学生“观察—抽象—记 使学生建立“设计是一种方法、一个过程” 边缘(edges)及角落(corners)等特征,

图 5:霍斯利关于设计过程的图解 图 6:九宫格练习作业 图 7:海杜克的九宫格框架


134 建筑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这使它成为理解墙与柱之间关系的理想 间与功能形式之间的关系。 对建筑的“平、立、剖面及空间形式”进


[21]
形态 。 柯林·罗虽仅被邀请参与霍斯利和海 行分析,而且还要“将模型简化为承重单
在 1956—1958 年 教 改 的 第 三 阶 段 杜克对阶段性草图的闭门评审以及最终成 元和非承重单元,以获得对结构的理解”

中,霍斯利明显感觉到,经历过教改体 果的公开评图和作业评述,但他的城市意 并对“结构概念与空间概念之间的关系”
系训练的学生比之前实验阶段的学生有 识通过与霍斯利的讨论影响了课程的走向 进行解读 [22](图 9)
。这一练习的经典之
着更强的领悟力。因此,教师们在课程 和最终的成果。
“物质环境”是解决建筑 处在于,在作业的表现形式上,耗时的装
计划上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初步练习” 与城市空间问题的关键因素,学生们被引 饰性内容被彻底排除了,模型按照同样的
(Introductory Exercises)由 5 个练习组成, 导思考如何利用建筑的围合来限定出城市 规模,采用同样的格式建造。表达方式的
时长从 2 天到 9 天不等,学生利用白色 公共空间的中心,以及如何处理城市空间 统一意味着在随后的课堂讨论中,同样比
纸板和三维柱网进行功能分割练习。“九 的立面使其成为建筑空间的自然外向延 例的模型可以作为工具进行方案比较。
宫格练习”在这一阶段由塞林格曼主持, 伸。同时,柯林·罗将平面构图的逻辑延
发展成为 27 个立方体的三层楼模式,并 伸到对城市空间的形态之中,由此引发了 4. 高年级——设计整合与规划思考
被安排在一年级的空间认知课程中。 类型学的思考。他发现在学生的作业中存
在两种城市规划的类型,一种是向心式的 由于德州建筑学院始终存在着政治斗
3. 三年级——空间逻辑与功能形式 建筑围合中央空间,是对心智秩序和抽象 争,反对教改的老职员主要掌管着高年级
的表达 ;另一种是去中心的建筑组织,关 的教学。因此,德州教改的重点主要是针
在基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 注于对场地和有机秩序的表达,均反映出 对一到三年级的基础教育,以“空间”为
具备了空间认知和空间操作的能力,并体 了完整的空间结构体系(图 8)
。从“空间” 主题进行教学组织。但霍斯利等人在制定
会到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因此, 主题的贯穿性来看,课程设计中对建筑物 教改计划时,却完整地涵盖了一年级到五
教员们将向三年级学生讲授“如何决定和 在城市空间中的限定围合作用研究,是学 年级整个本科教学阶段。同时,低年级的
发展建筑的形式”
,明确平、立、剖面对“定 生在一年级“负空间练习”中所接触的“线 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果也对高年级的教学产
义空间”的意义,从而建立对空间逻辑的 条与空隙关系”在城市尺度下的延伸,学 生了很大影响。
清晰认识。 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建筑空间与 四年级设计课程的目标重在“整合细
在意识到学生已具备独立进行方案设 城市空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节知识,提升建筑设计的意义并使之展现
计的基础,
“如何确定建筑形式”则成为 在 1956—1958 年教改的第三阶段中, 新的可能性”
。学生将会用整个四年级的
教师们共同面临的问题,霍斯利和海杜克 教师们为三年级学生开发了“建筑分析练 下半学期完成一个课程设计 :从初期的草
认为建筑形式的决定因素不止存在于关系 习”
,借助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习经典现 图绘制到后期的详细设计、表现和施工图,
图中,要理解建筑的空间本质,观察真实 代建筑形式原则和设计逻辑。学生不仅要 关于空间、功能、结构、构造与形式的思
的建筑空间,改变项目的规模和背景是有
利的。因此,他们将基地转移到真实的城
市中心,并制作了“洛索亚公园设计”的
任务书。在为期四周的团队设计任务中,
学生将逐渐体会到建筑形式的生成受制于
建筑功能、气候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多方制
约。同时,他们还将学习如何基于这些影
响因素来确定和设计建筑形式。霍斯利和
海杜克鼓励学生利用空间认知和空间操作
练习所培养的新视角,
观察平日专注的“平
面或墙体限定空间”之外的真实建筑空间。
同时,在整个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们不
断向学生灌输“设计的整体性”理念,基
于空间结构理解城市空间,反对细节操作。
这一阶段的主题讲座则针对“建筑与造型
艺术之间关系”等议题,引导学生理解空 图 8:”洛索亚公园设计
“学生最终作业模型 图 9:分析练习学生作业
建筑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135

考被融入一个整合的设计过程。同时,作 实践面临诸多挑战时的改革决心。而时至 思考、内部空间关系的处理及建筑结构选


为二、三年级建筑构造课程的延续,工程 今日,针对当下建筑教育所普遍面临的, 型,再通过反复的方案调整推演出建筑的
制图课程将对施工图的标准画法做介绍。 诸如“如何系统建构教学体系”
“如何对 形式,并最终完成设计成果表达。学生通
四年级的讲座将展示城市规划的主要视觉 设计能力进行科学训练”以及“如何进行 过这一过程对建筑设计所涉及的每类要素
元素,并在分析时代问题典型解决方案的 设计素养培养”等核心问题,德州教改又 及各种关系建立清晰的理解,并逐渐掌握
同时,对先进的理论思想进行探讨。五年 能带来哪些启示与反思? 设计的逻辑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
级的设计课程则是带有总结性的,重视对 首先,融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建 程中,教师们并不着力于将自身的设计逻
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将从单体建筑 构。虽然德州教师们对现代建筑的理解和 辑传授于学生,而是通过不断地示范与指
到综合建筑群等不同空间类型,例如办公 角度有所不同,但是争辩与讨论使他们之 导,引导学生培育出自身的设计逻辑。
楼、学校和医院等 3~4 个指定项目中选取 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教师们汇聚于 最后,方法意识与城市意识的综合培
题目,并完成论文。 “空间”主线,将理论与实操结合在一起, 养。在方法意识上,德州教学并不关注先
构建了完整的设计教学体系。该体系牢牢 例的风格类型,而是试图发现建筑师“有
五、德州教改的启示与反思 把握空间的元素构成与组织模式,课程计 效地处理问题”的方式及“理念背后的精
划从简明的线型练习出发,到九宫格的抽 神”[25],这使得教师们积极借助对现代建
离开奥斯汀后,德州骑警的成员们 象模型,最后过渡到真实的建筑空间设计。 筑空间的研究,将设计方法中的思想灵感
将 教 改 思 想 传 播 到 康 奈 尔 大 学(Cornell 从“小练习”到“大设计”
,不仅在不同 融入设计教学。同时,德州设计教学中对
、库伯联盟(Cooper Union)以
University) 年级的教学内容上呈现出良好的层级性和 城市环境的关照要求学生应建立相应的城
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等高校。 延续性,逐步培养了学生空间认知和操作 市意识,处理建筑问题时,应加入对社会、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东南大学建筑系基于 的能力,实现了对建筑空间构图体系的系 文化和自然因素等方面的思考。其实,在
对传统“渲染模式”和形态“构图模式” 统训练。这种从学术思想到教学实践的结 设计中关注建筑立面应对城市界面、街道
的反思提出了教学改革试点,他们与苏黎 合,是当下建筑教学所欠缺的。但同时, 空间等基地环境的思考,在布扎的建筑教
世联邦理工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将德州教 为了凸显“空间”主题,德州的教学弱化 育中已有所映射 [26],柯林·罗传承了这一
学法和“瑞士经验”引入国内,推进了国 了对材质等要素的关注,图纸和模型都是 理念,并进行了城市类型学方面的积极探
内建筑学术思想的重构和对设计模式的 去修饰的。而当下建筑设计方法的丰富性, 索。方法意识与城市意识的引导,不仅有
[23]
探索 。在德州思想的传播中,尤以“九 使得“空间”主题不再是唯一的设计切入 利于学生从单纯空间设计到综合设计的思
(kit of
宫格练习”为代表的“装配部件” 点,建筑的设计过程可能不再如德州时代 维转向,更有利于对学生设计价值理念的
parts)模式和以“空间”为主题的设计基 的线性推导,而是走向多维的介入,例如 培养。
础教学方法的延伸和影响最为深远。在苏 利用新材料和数字工具从多个角度观察和 总之,对于德州教学思想及教学法的
黎世联邦理工大学,霍斯利加入了对功 塑造空间,这可能会引发建筑设计方法的 讨论在当今的建筑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中
能、材料和结构的思考,衍生出苏黎世模 变革。尽管发生了这些变化,但对于“空 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对当下
式(Zürich Model)
、立方体问题等新内容。 间”本质的研究依然是建筑教育的核心问 境况的清晰认知是借鉴或批判的前提,是
东南大学的教授顾大庆和维托·柏庭(Vito 题。建筑学教师需要基于这些变化,通过 确立建筑教学理念和目标的客观依据,也
Bertin)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后结合对材料和 对建筑本身的思考,发展出适用于当下教 回应着学科的本质并与其发展息息相关。
建造的思考,开创了“建构实验”
(Tectonic 学的原则,并总结出一套可用于建筑学教
Lab)课程。德州思想的传播和继承印证了 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易操作的设计方法,
以建筑“空间”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对现 这是重要而迫切的。
代建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学的重大意义, 其次,设计逻辑的科学训练。与布扎
注释
同时,德州教学法的衍生和发展也折射出 经验主义的设计技法不同,理性思维贯穿
多元时代后人们对影响建筑“空间”形式 在德州的设计教学过程中,霍斯利以图解 [1] J o a n O c k m a n . T h e T u r n o f E d u c a t i o n .
特征及操作手法的多维探索与思考。 的形式揭示了建筑从“概念”到“形式” Architecture School:Three Centuries of Educating
Architects in North America[M]. Cambridge:The
当代历史学家曾用“修正主义野心” 的完整过程,试图对设计的过程进行科学
MIT Press,2012:14.
[24]
(revisionist ambition) 映射德州教改的学 的阶段性界定。先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 [2] Walter Gropius. The New Architecture and The
术思想和立场,印证其面对现代之后多元 析,并基于基地环境及人的行为需求绘制 Bauhaus[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24
Russell Square W.C.1,1938:80.
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状况以及建筑教育与 初步草图,反映自身对建筑与基地关系的
136 建筑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3] 见 Werner Oechslin. Transparency:The Search for [17] Gyorgy Kepes. Language of Vision[M]. Chicago: [10] 曾引. 立体主义、
手法主义与现代建筑——柯林·罗
a Reliable Design Meth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ul Theobald,1944:77. 的遗产(三)[J]. 建筑师,2016(01):33-51.
Principl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M]. Colin Rowe & [18] 见 Bernhard Hoesli. Commentary [M]. Colin Rowe [11] 王骏阳 . 柯林·罗与”拼贴城市”理论 [J]. 时代建筑,
Robert Slutzky. Transparency. Birkhäuser Verlag AG, & Robert Slutzky. Transparency. Birkhäuser Verlag 2005(01):120-123.
1997:14. AG. 1997,7-8. The article“Transparency:Literal and [12] 韩艺宽 . 透明性理论的延伸与转变——解读《透
[4] We r n e r S e l i g m a n n’s r e v i e w o f t h e t i m e, Phenomenal” written by Colin Rowe and Robert 明性Ⅱ》[J]. 建筑师,2017(02):95-102.
引自 Werner Oechslin. Transparency:The Search for Slutzky in 1955-56 was first published in Perspecta in [13] 胡恒 . 建筑师约翰·海杜克索引 [J]. 建筑师,2004
a Reliable Design Meth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1963,and Hoesli wrote this commentary in 1968. (05):79-89.
Principl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M]. Colin Rowe & [19] David Alan Thurman. Towards a Unified Vision of [14] 贺玮玲.弦外之音:海杜克的诗学建构与空间建构
Transparency. Birkhäuser Verlag AG,
Robert Slutzky,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Texas Experiment,1951-56 [J]. 时代建筑,2008(01):28-35.
1997:14. [D]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63-64. [15] 韩曼 . 海杜 克的结构 体研 究(一)[J].世界建 筑,
[5] Klaus Herdeg. The Decorated Diagram: Harvard [20] Alexander Caragonne. The Texas Rangers:Notes 2010(02):106-113.
Architecture and the Failure of the Bauhaus Legacy from an Architectural Underground[M]. Cambridge: [16] 韩曼 . 海杜 克的结构 体研 究(二)[J].世界建 筑,
[M]. Cambridge:MA,1984:57-65. The MIT Press,1995:282-285. 2010(03):112-114.
[6] 见 Bernhard Hoesli1953 年 12 月5 日 的 笔 记 . [21] Timothy Love. K it- of-Par ts Conceptualism: [17] 贾倍思 . 型和现代主义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Search for Principles Gui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bstracting Architecture in the American Academy. 出版社,2003.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Design Program[M]. [22] Alexander Caragonne. The Texas Rangers:Notes [18] 朱雷. 空间操作——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及教学研
Alexander Caragonne. The Texas Rangers:Notes from an Architectural Underground[M]. Cambridge: 究的基础与反思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from an Architectural Underground. Cambridge:The The MIT Press,1995:269 [19] 顾大庆 . 空间:理论抑或感知 ?——建筑设计空间
MIT Press,1995:81. [23]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 知觉的基本训练 [J].世界建筑导报,2013,28(01):
[7] 见 Werner Oechslin. Transparency:The Search for 年级设计教学研究:设计的启蒙 [M]. 北京:中国建筑 37-39.
a Reliable Design Meth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工业出版社,2007:14-20. [20] 王旭 . 从包豪斯到 AA[D]. 天津:天津大学,2015.
Principl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M]. Colin Rowe & [24] 见 Joan Ockman & Avigail Sachs. Modernism [21] 卡约·巴尔博萨,索菲亚·布兰科·桑托斯著. 周
Transparency. Birkhäuser Verlag AG,
Robert Slutzky, Takes Command. [M]. Architecture School:Three 渐佳译 . 九宫格:一种建筑思想的生产 [J]. 时代建筑,
1997:9-20. Centuries of Educating Architects in North America. 2016(02):167-168.
[8] Alexander Caragonne. The Texas Rangers:Notes 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2:138. [22] 郭兰 . 现代主义以来西方先锋性建筑教育的起源
from an Architectural Underground [M]. Cambridge: [25] Alexander Caragonne. The Texas Rangers:Notes 与发展研究 [D]. 东南大学,2017.
The MIT Press,1995:157. from an Architectural Underground[M]. Cambridge: [23] 周祥 . 形式分析 研 究与建 筑 教育的融合 ——从
[9] Sigfried Giedion. Space,Time & Architecture-the The MIT Press,1995:330. “包豪斯”到“德州骑警”[J]. 新建筑,2020(02):118-
growth of a new tradition[M]. Cambridge:Harvard [26] 童明 .布扎与现代建筑:关于两种传统的断离与 121.
University Press,2008:413,521,590. 延续 [J]. 时代建筑,2018(06):6-17. [24] 布鲁斯·埃里克·朗曼,徐亮,顾大庆 . 空间练习
[10] V incent Scully. Wright vs. the International 之装配部件教学方法 [J]. 建筑师,2014(06):39-49.
Style,published in Art News 53(March 1954):32- [25] 韩艺宽 . 再读透明性 [D].南京:南京大学,2015.
35,64-66. 转 引 自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Other
Essays [M].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54-63. 参考文献
[11] Vincent Scully. Modern Architecture:Toward
a Redefinition of Style,published in Perspecta: [1] A le x an de r C aragonn e. T h e Te x as R ange r s: 图片来源
The Yale Architectural Journal 4(1957):4-10. 转 引 Note s from an A rchite c tural Underground [M].
自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Other Essays [M]. New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5. 图 1:Colin Rowe & Robert Slutzky. Transparency [M].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74-87. [2] Colin Rowe & Robert Slutzky. Transparency [M]. Birkhäuser Verlag AG,1997:34.
[12] 见 Colin Rowe.“Neo-‘Classicism’and Modern Birkhäuser Verlag AG,1997. 图 2:Colin Rowe. 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ArchitectureⅠ ”&“Neo-‘Classicism’and Modern [3] Colin Rowe. 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 [M]. Cambridge:MA,1976:23.
Architecture (written 1956-57,first published
Ⅱ” and Other Essays[M]. Cambridge:MA,1976. 图 3:Bernhard Hoesli. Commentary [M]. Colin Rowe
i n O p p o s i t i o n s1,197 3)[ M ] . C o l i n R o w e . T h e [4] Colin Rowe. As I Was Saying (Volume One) [M]. & Robert Slutzky. Transparency. Birkhäuser Verlag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5. AG. 1997:82.
Cambridge:MA,1976:127-130,152-156. [5] Colin Rowe. As I Was Saying (Volume Two) [M]. 图 4:自绘
[13] 见 Colin Rowe.“Chicago Frame”
(first published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5. 图 5、图 6:Alexander Caragonne. The Texas Rangers:
in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1956)[M]. Colin Rowe. [6] Colin Rowe. As I Was Saying(Volume Three)[M]. Note s from an A rchite c tural Underground [M].
T h e M at h e m at ic s of t h e I de al V illa an d O t h e r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5.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5:85,194.
Essays,Cambridge,MA,1976:90. [7] Sigfried Giedion. Space,Time & Architecture-the 图 7:David Alan Thurman. Towards a Unified Vision
[14] 见 Bernhard Hoesli. Frank Lloyd Wright:Falling growth of a new tradition[M]. Cambridge:Harvard of Modern Architecture:The Texas Experiment,
Water 引自 A+U,July 1980:155-166. University Press,2008. 1951-56 [D]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131.
[15] Rudolf Wittkower.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8] David Alan Thurman. Towards a Unified Vision of 图 8、图 9:Alexander Caragonne. The Texas Rangers:
The Age of Humanism[M]. Chichester:Academy Modern Architecture:The Texas Experiment,1951- N ote s from an A rchite c tural Un de r gro un d[M].
Editions. 1998:93,155. 56 [D]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5:226-227,276.
[16] 鲁道夫·阿恩海姆 著,艺术与视知觉 [M]. 滕守尧, [9] 曾引. 现代 建 筑的形式法则 ——柯林·罗的遗 产
朱疆源 译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02-325. (二)[J]. 建筑师,2015(05):6-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