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透明性之研究

當代建築思潮期末報告

關鍵字:透明性、設計手法、共時性、空間流動性

M1111412 方兆玄 M1111404 謝斯涵 M1111406 洪庭淯


研究動機

建築不斷轉變的過程中「透明性( Transparency)」一詞不斷被重新提起
,每個時期都存在不同的觀點,本研究主旨便是為了探究透明性於建築中
的發展過程與意涵,從中了解建築本質在不同時期所具有的特性,最後提
出現今對透明性的觀點與構想,面對未來的社會現象,提出「 內部–裡面」
與 「外部–外面」兩種情境。
透明性之定義
透明性(Transparency)、空間–時間
(space–time)、共時性(simultaneity)、互滲
(interpenetration)、交疊(superimposition)與
矛盾(ambivalence):這些詞彙,還有其他類
似詞彙,在當代建築學的文本中通常被視
作同義。(Colin Rowe & Robert
Slutzky,1968)柯林.羅(Colin Rowe)也於耶
魯大學建築刊物《 Perspecta》第8卷中定義透
明性的名詞,定義為一種性質或狀態,並將
形容詞定義為 具備光線穿透特性的、不阻
擋的、稀疏的、輕薄的、簡單或一目了然
的。

Mont Sainte Victoire, Paul Cézanne,1904.


透明性由畫作到建築
19世紀的藝術史中,以十九世紀後
印象派 保羅.塞尚 的作品聖維克多山
(Mont Sainte Victoire)中去發現透明在
二維空間中的創造,在巴勃羅.畢卡索
(Pablo Picasso) 、胡安.格里斯( Juan
Gris) 及喬治.布拉克( George Braque)
等的作品中也能見到,塞尚的理念得到
立體派的畢卡索和布拉克等人的實現。
(劉曉慶,2017)當此觀念傳遞於建築師
,由二度空間傳遞至三度空間中的思考
,透明性概念早已超出材料上的透明性
,成為認知上的存在 。

Hombre con clarinete, Pablo Jarra, botella y vasco, Juan Gris, 1911.
Picasso, 1911.
現代建築與透明性
建築師妹島和世 :「確實有很多人認為我
的作品和日本傳統的建築相去甚遠,但我覺
得最重要的是透明性,而 透明性並不等於玻
璃,透明性是具有多樣性的 ,它意味了許多,
這也是日本建築的傳統之一(彭禮孝
,2012)。」由此可認定 空間的透明性的一類特
質在於現象,本身即是複雜的 ,而且難以獨立
存在,在許多的案例中,能看到設計者苦思自
身對透明的意義,因為現象透明性的存在是
性質的存在,是透過還原的方式能顯現,若是
將透明比喻為無,則無有這一選項的存在和
不存在變的相當不易討論,而 透明不完全等
同於無,透明性是以條件和襯托的方式存在。
(劉曉慶,2017)
台中綠美圖渲染/SANAA
小結
可從上述文獻得知,透明性具有直接
的材料物理特性與現象性的透明性,其中
現象性的透明性更加複雜與具有含意,從
平面畫作到建築設計的過程中透明性被不
斷的深入探討,從柯比意曾經於《邁向建
築》中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而 2010年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妹島和世曾提出「人
!?
們相遇於建築」作為主題,顯然兩者的概念
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始終離不開對於建築
透明性的思考。
研究方法
分析以下案例分別為 加歇爾別墅(Le Corbusier ,1927)、巴塞隆納德國館 ( Mies,1927)、巴黎圖書館競圖
(Rem Koolhaas ,未獲勝)、羅浮宮朗斯分館 (妹島和世 ,2014)與神奈川工科大學 Kait 工房(石上純也 ,2008)共
五位不同建築師的作品進行分析,同時進而了解透明性的演變過程。
1. 加歇爾別墅/柯比意 (Villa Stein de Monzie / Le Corbusier)
將三維建築以二維手法,作為空間表
現充分展現了 玻璃的平面性 同時暗示著此
不真實介面的實際存在,甚至以框架暗示
第三層空間的的存在。
第三層

第二層

第一層

立面的透明性 平面的透明性 立面空間層次說明


2. 巴塞隆納德國館/密斯 (Barcelona Pavilion / Mies)
以大面屋頂向外延伸的手法 模糊內外分界,運用減少牆面的手
法操作其空間與視覺的透明性,描述其自由平面與空間流動。

建築與外部的透明性模糊了界線

平面圖/紅色矩形(戶外)與橘色矩形(室內)之間的模糊空間
半戶外空間所創造的透明性
3.巴黎圖書館競圖/庫哈斯 (bibliothèque parisienne/Rem Koolhaas)
以拼貼和多功能並置的方式 產生牆與板之外的建築的第三方語言
「坡道」,呈現量體之間的透明性並具有互滲性及矛盾性。將其各面向展
開會看到坡道發揮出折 部署、折疊、平面、路線、流體、裂縫、縫隙、彎
曲、環繞等數種概念的成為構築宇宙的一部分。

模型剖面照片/坡道與空間關係

展開圖/坡道將各樓層串聯成同一空間併購成各種概念 透視圖/垂直平面的透明性
4.羅浮宮朗斯分館/妹島和世
將建築分為五個塊體依循地勢的高低起伏, 內部以弧形玻璃創
造不同透明度,形成互相重疊的現象,引導人們穿梭於 透明性的視
覺層次與空間的互滲性 ,同時運用鋁板的折射特性融入周遭環境。

主入口照片/蜿蜒的走道引道人們穿梭於其中 渲染圖/戶外環境及室內空間的關係
5.加神奈川工科大學 Kait 工房/石上純也
在細柱的疏密之間形成空間的模糊界線,產生內部的高度自由性,巧
妙處理景觀與室內及室內空間的關係。 2010 年威尼斯建築雙 年展中提
出「Architecture as Air」的作品,利用及細長的碳纖維立柱,挑戰尺度、構
造、可見性、纖細度及建築的侷限性,以不透明的材質創造出”透明形式”。
小結
● 上述案例分析後,發現透明性的 內容隨著時間出現以下變化:

形構與空間的透明性 互滲與矛盾 人與透明性空間 形上的透明性

加歇爾別墅/柯比意 巴黎圖書館競圖 羅浮宮朗斯分館


加神奈川工科大學 Kait 工房
巴塞隆納德國館/密斯 /庫哈斯 /妹島和世
/石上純也

● 柯比意 (1923) 曾於 《邁向建築》 中詩意的描述「建築就像泡沫。如果 內部氣體分布得當,泡泡就


表現得完美、和諧。外部是 內部的結果。」可以從中看出 內部空間對於外部的影響性, 透明性的概
念便是為了使建築變得模糊,進而達到和諧的秩序性。 因此我們可以從案例中發現,當中許多空
間都是採用開放或開口的形式,模糊了空間劃分使其空間彈性增加,弱化建築量體本身能 夠大幅
增加建築所產生的活動。
對現今透明性的觀點與構想

隨著疫情發生與科技水平提升,現今社會的生活型態也走向極端型
態,日常生活中能 夠感受到中介空間逐漸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私人場所
的內部感受及更加公共性的場所。然而多數透明性建築案例都只屬於公
共建築的內外關係,因此嘗試尋找透明性於外部之間與 內部之間的樣態
,因此以下提出 1.私人場域「內部–裡面」2.公共場域「外部 –外面」兩種空
間概念構想。
私人場域「內部 – 裡面」

「房 – 聽 」

● 私領域的透明性將因人為活動而改變。

● 預計未來住宅將會縮小並增加其 內部
的開放性,客廳、廚房與臥室的 界線將
變得模糊。

● 以藤本狀介的「 N住宅」輔助說明。
「如何創造室內空間的開放性」

● 外向內分為三個層次,中心為主要核心
空間客廳及餐廳,依次向外為臥室及和
室,最外層分別是廁所、廚房及庭園。

● 「空間感知」為主要互動行為 ,模糊內部
隔間提升建築物的活用性。
公共場域「外部 – 外面」

「公園 – 立體花園」

● 透明性以條件和襯托的方式存在。

● 藉由最直觀的視覺性提出以
「想讓人看見什麼」 為主軸。

● 建築體虛化

● 城市即背景
「如何創造基地的開放性」

● 將地面層完全開放。

● 草坡取代實牆構築,提高空間穿透性。

● 模糊邊界

● 空間感知

籐本壯介所說:「模糊的邊界、消失的建築,建築在人與自然間,
不應是分隔,而是連結。」
結論

藉由以上對於私人場域與公共場域中對透明性之探討,再私人場域
的論述中可以明白 內部透明性,能 夠增加居住者的彈性空間與自由度。在
公共場域的論述上透明性作為設計手法中的一環,強調出如何運用這樣的
一個特質,使一個公共場域更加具有大眾參與的開放性。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