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另外,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氣氛熾烈,也出現了一種

充滿東方色彩的「興亞帝冠式建築」,屋 頂類似軍帽,充滿權威的

意味(例如高雄火車站就是典型的代表)。此外,為因應戰爭防空

的需求,這時的公共建築多採用所謂的「國防色」,例如 土黃色的

淺色壁磚,以做為保護色,避免建築物過於目標明顯,而遭空襲炸

損。

而當時全台各地興建的日本神社、武德殿,由於帶有濃厚的日本文

化傳統,因此建築風格都沿襲傳統 ,採用日本傳統的建築格式,成

為迄今台灣近代建築群中最具日本味的建築物。

1930 年代中期以後,現代主義建築已成公共建築的主流。這個時期

興建的公共建築,雖然已歷經 70 年的歲月, 很多都仍然做為政府

機構的辦公室使用。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中不少建築物,因逐漸

老舊或面積不敷使用, 而被拆除改建成 新大樓。直到最近幾年,政

府較注重歷史古蹟的保護,各縣市政府成立文化局之後,這一時期

的公共建築才 受到重視,有不少已被各縣市政府列入縣定或市定古

蹟。
因為公權力的介入及保護,終於使得 1930 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初期

的歷史建物擺脫了被拆除的命運。

臺北北警察署(大同
台北郵局 帝國生命會社舊廈
分局)

臺北市役所(今行政
新竹信用組合 新竹專賣局
院)

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 桃園神社


局 廈
臺灣建築在每個時代的建築造型、風格、結構與功能,及其所展現出的社會、文化、
宗教、政治、經濟、藝術等意義與內涵非常多元豐富。以台灣歷史上各種具體建築
案例等層面來觀察分析,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的浮腳樓式(干欄式)建築。原住
民建築是台灣南島語系建築。荷西時期基於殖民與傳教活動各在臺灣南北構築要塞、
教堂;明鄭時期視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清治時期的建築主
要走向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務運動對船堅砲利的嚮往,砲台建築更加興
盛。19 世紀末日本統治台灣,台灣的殖民地建築具備日本特殊的殖民統治經驗,
日治時期以閩南、日本、西洋的文化為主要建築構想,且引進了鋼筋混凝土技術。
戰後,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台灣出現中國古典風格的流行,又經由美援引入了國際
主流的現代主義風格。在現代,臺灣的建築走向多元化,各種風格的建築都可普遍
的看見
現代風格建築[編輯]
不同於復古主義的現代主義、國際風格、折衷主義、裝飾藝術、摩登建築、摩登流
線型

復古主義:是利用視覺樣式,有意識地呼應的過往時代的建築風格,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的美國有許多建築復興主義運動。現代復興的樣式也可以被歸納在新古典主
義建築,以及有時的保護傘下術語傳統體系結構。

現代主義:是指一種簡約、沒有裝飾的建築風格,曾經成為主導 20 世紀的一種建築
風格。

不過後來因為設計被認為過於單調,使風格開始出現變化,並逐漸發展至後現代主
義。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