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談西門町及周邊地區

談 西門町 及 周邊地區 圖文 / 林溢祥

【前 言】
如果有人問你:臺北市哪裡最「潮」? 相信答案不意外應該會是西門町。 其
實過去超過百年,不同的年代,在許多人心中,西門町都曾經佔有一席之地!總是
走在流行最前鋒,從早到晚絡繹不絕的人潮,總讓年輕學子和觀光客趨之若鶩。西
門町名稱源於日治時期的行政規劃,因恰位在臺北城西門外,故稱西門町。從三、
四年級生的紅包場文化,五年級生的老派民歌西餐廳及六年級生的 MTV 、冰宮、
電影流行文化,七年級生的美國嘻哈風、東京原宿街頭秀、追星文化,到八、九年
級生的動漫及 Cosplay 等各種不同時代的流行戲碼,物換星移的一直在西門町上演
著。1980 年代後期往臺北東區發展後才逐漸落寞,但是 1990 年代後期規劃全臺第
一個行人徒步區,及多條捷運陸續完成之後所形成的綿密交通路網,西門町不僅重
新成為全國知名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與休閒觀光的重鎮,其所在的西門捷運站,更是
全臺北市僅次於臺北火車站,人潮往來最多的捷運站出入口。即使最近兩年多,因
為疫情的關係,國境未開放,觀光客銳減,西門町也經歷一波店家大洗牌的陣痛期,
有一些存在數十年的老店家不得不退場,卻也吸引許多以前因為租金過高而無法入
主西門町的商家,在租金因疫情而降低的情況下,插旗西門町。在疫情逐漸趨緩及
未來國境已經有機會鬆綁開放的情況下,西門町重現往日的榮景,已經指日可待。
西門町的核心範圍大約是指「中華路」、「康定路」、「成都路」、以及「漢口街」
之間的區域。本篇文章除了以西門町的幾個地標為討論主軸外,也會談幾條有特色
的街道、及在地美食。

17
133 導遊資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導覽重點】
《地 標》
◆埋立地紀念碑
在日治時代,西門町原本還只是一片荒涼的地方,
後來日本人決定仿效東京淺草區,在此設立休閒商業區。
其中最早的娛樂設施為 1897 年建立,但原建築已不存
在的臺北座(位址約在現在的內江街)、1902 年的榮座
(現為新萬國廣場商業大樓)及 1908 年的八角堂(西門
紅樓)。日本政府曾於 1900 年公布臺北城內市區計畫,
日本政府在已發展的艋舺與大稻埕之間,為了替在臺的
日人尋覓一適合的居住空間,就在銜接兩大繁榮區塊的
寶成門 ( 西門 ) 周遭地區進行規劃,西門町的發展也就此
奠定發展的基礎。當時淡水河邊至西門城牆處是一片的
沼澤,及人煙罕至的墳地,日本政府進行大規模的填土改地。自 1914 年起,全臺第
1 次大規模的填土事業開始進行,至 1917 年 5 月 7 日完工,填土面積高達 44.87 公
頃,高度也由 2.48 公尺填高至 6.36 公尺,並於 1919 年 3 月 31 日完成重劃工程及
土地分配,而各街廓亦於這段填土工程間增設細部道路與公共設施,使得艋舺、大
稻埕、臺北城等昔日所謂的三市街真正可以密切銜接。現今的西門國小校園西側靠
近成都路的圍牆內,有一塊比人身高還要高的「埋立地紀念碑」。「埋立地」是日
文的填土之意,石碑全文以日文記錄,說明填土工程的始末。

◆「意在臺北」銅雕 VS.「西門印象」
2014 年 1 月,臺北市政府為慶祝臺北
建 城 130 週 年, 於 捷 運 西 門 站 4 號 出 口 後
方,以兩層樓高的巨型裝置藝術,將消失百
餘 年 的「 寶 成 門 」( 臺 北 城 西 門 ), 以 大
型文史裝置藝術的手法重現,稱為「西門
印象」。同時在捷運西門站 1 號出口後方,
以「意在臺北」裝置藝術與之互相呼應,述
說著臺北城的故事,兩件作品成為西門町
最夯的拍照地標景點。1884 年臺北城竣工,
時值清法戰爭,巡撫劉銘傳來臺督辦軍政,

18
談西門町及周邊地區

坐鎮臺北府城,籌建城內府衙學堂,鋪設鐵
路、開創郵政、電訊之制,奠定臺北新興基
礎;此後日人治臺,臺北日漸繁榮,成為全
臺首善之都。趣味性的裝置藝術「意在臺北」
銅雕裝置,由王志文先生設計製作,內容是
由當年擘建臺北城的劉銘傳銅像,「坐」看
老城廓浮雕。浮雕內容以 1895 年《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為藍本,翻刻臺北建
城後之街道,呈現昔日古樸美好之地景。人物銅雕之一:劉銘傳,手持咖啡杯,酌
飲與今人對話臺北城。銅雕人物之二:設計師,城市規劃師,站立街頭與劉銘傳對談。
人物銅雕之三、四:年輕情侶,悠閒持手機以城市浮雕為背景自拍。

◆「彩虹地景-彩虹斑馬線」
位於捷運西門站 6 號出口前廣場。多元文化一
直是西門町的特色,整個商圈裡充滿了日式、美式,
以及臺灣本土的風格,是個小型的文化融爐。 2019
年 5 月 17 日,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志可合法結
婚的國家,臺北市在議員與臺北市政府觀傳局召開
多次協調下,在同年的 9 月 25 日,選擇在西門站 6
號出口前廣場鋪設「彩虹地景-彩虹斑馬線」,上
面還寫著大大「 Taipei」。也特別選用符合防滑係數的彩虹塗料,明亮繽紛的彩虹地
景,象徵臺北市在尊重人權、提倡性平及性別友善的積極與努力,也讓這個新的彩
虹地景成為臺北市熱門的打卡景點。臺北市為推行彩虹觀光,除了西門町這一處彩
虹地景外,也在二二八和平公園彩虹鐵門、常德街、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晶晶
書庫、西門紅樓、國立臺灣大學、臺北當代藝術館等設計了不同的彩虹地景,有興
趣蒐集更多彩虹景點的人可以上網搜尋「乘著彩虹去旅行」。

◆西門紅樓
位於成都路 10 號。1895 年,臺灣進入日治時代,大量日籍移民進入臺北城。
臺灣總督府考慮到臺北城內建築分布,與艋舺、大稻埕已成形的街市地緣,便規劃臺
北城西門附近之空地為日人的居住處所。西門旁的「新起街」於 1896 年出現以簡單
木造房舍為主的市場建築,此市場主要目的就是供應當地新移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
1907 年,臺灣總督府於市區改正過程中順利拆除臺北城牆與西門之後,在西門周邊
的艋舺北側仍有許多尚未開發的土地也曾經是人煙稀疏的沼澤與墓地,在總督府的主
持下,此處的農地與墓地逐一遭到填平之後,總督府委託知名建築師近藤十郎興建西

19
133 導遊資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門市場,以提供機能更加完善的市場來替代原有的木造舊市場。為了達到趨吉避凶的
宗教效果,近藤十郎便在建築意象中,大膽地結合了中國的「八卦」與西洋的「十字
架」元素。最後的成品,便是這座中西合璧、外型新穎的紅磚建築。
1908 年 12 月 20 日,一棟前方為八角形樓房、後方為十字形平房的紅磚建築,
正式宣告完工,取名為「西門市場」。由於位於新起街,亦被稱做「新起街市場」,
是臺灣最早的公有市場之一西門市場成為當時日本移民的主要消費市場,除了充當傳
統菜市場的十字型西門市場外,八角堂的紅樓建築的一樓共八間小店舖也分別販賣休
閒文教用品與西藥等用品,八角堂二樓則是販售臺灣土產、明信片及日本土產;之後,
市場週邊陸續增建多處私人平房店舖與攤販。
今天的西門紅樓,是指紅磚建築與周邊廣場所構成的區域總稱。1945 年,隨著
臺灣的治權轉移到國民政府手中,西門市場也為國府所接收。在此之後,市場後方的
十字房仍然作為商業交易之用;至於前方的八角堂,則轉租給上海商人陳惠文等人,
成為京劇、說書、相聲等活動的表演場地。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紅樓」一名,就是源
自 1951 年,陳惠文將八角堂改名為「紅樓書場」之故。到了 1960 年代,臺灣雖然已
經引進電視機,卻因為價格昂貴而不普及。與此相對,聲光效果十足、票價又相對便
宜的電影,迅速成為庶民的新興娛樂。有鑑於民眾的休閒品味開始發生變化,八角堂
的經營者又將其改為播放電影的「紅樓戲院」,成為西門町地區最早的電影院之一。
1970 年代初期大型的西門町電影院數量急遽增多 , 空間座位與聲光設備無法與新電影
院相比的紅樓戲院日漸沒落。紅樓除了成為二輪電影院之外 , 1970 年代中期至 1997
年正式歇業為止,還以播放色情電影著稱。1994 年,包括樂山基金會等文化團體開
始關注西門紅樓的發展情形,並要求政府將該公產收回並加以整修維持。1997 年,
內政部將紅樓列入第三級古蹟(之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定名為西門紅樓。同時,
臺北市政府並收回紅樓戲院的承租權,紅樓戲院宣告熄燈歇業。1999 年,臺北市政
府開始大幅首度內部整修,將其定位於「電影博物館」,不過因建物定位與週遭西門
市場尚未改建等問題,西門紅樓仍持續閒置。直到進入二十一世紀,紅樓遭到鄰近違
建的火災波及,才意外促使市府再次重視紅樓的維護與使用課題。
2002 年 7 月 26 日,西門紅樓以「紅樓劇場」的嶄新面貌重新開幕。2007 年 11 月,
臺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棒管理,將西門紅樓打造為西區指標性景點。在 100 年後,2008
年 8 月,臺北市文化局為活化西門紅樓,在八角樓引進茶餐廳;並在後方的十字樓部
份,由獨立樂團進駐表演。2016 年 8 月 8 日起,西門紅樓進行八角樓古蹟修復工程,
整修期間,八角樓不對外開放,但十字樓「16 工房」仍正常營業。工程已於 2018 年
完成。目前,西門紅樓被打造為文創產業的發展基地,也是許多遊客購買文創紀念品
的著名景點。不只吸引了許多知名品牌進駐營運,更是造訪西門的遊客不會錯過的景

20
談西門町及周邊地區

盲窗 山牆與老虎窗

點之一。從日治時期公營市場轉變為文創基地,西門
紅樓始終扮演著西門地區的時尚火車頭。之是造訪西
門的觀光客最喜歡拍照留念的地標之一。
西門紅樓的建築風格被歸類為「辰野式建築」。
其特色是外觀以清水磚砌成,其風格深受英式磚造建
築風格影響很深。紅白相間,繁複飾帶與類似莊園建
築的沉穩結構,紅磚加上灰白飾帶,以及塔樓、圓頂
扶壁
的風格。主因是辰野出身佐賀縣唐津,在東京帝大前
身工科大學校師從英國建築師 Josiah Conder,畢業後
成為日本建築師的種子教官,帶出一批東京帝大建築
科學生,其中多人來臺任職。使這個樣式成為臺灣日
治時期的建築主流風格。建築特色:入口為每立面 8
公尺八角形的兩層樓洋樓建築(八角堂),另一邊則
為直約 65 公尺、橫約 45 公尺,內部寬約 15 公尺的「十
字形」一層樓紅磚建築。其建築特色有:「老虎窗」:
是西式建築中,兼具採光通風與裝飾性的窗子。「山
牆」: 每立面外牆的女兒牆裝飾突出的三角形的部分。
「扶壁」: 條狀突出物。為了分散屋子的重力。加強
結構。增加抗震力,避免建物於地震時搖晃。「拱心
石」: 拱門或拱窗的最頂端。紅樓的拱心石呈放射狀 拱心石與橫帶

的造型,與接近屋頂的橫帶相連,形成重複且連續明顯的裝飾帶。「橫帶」: 利用紅
磚及洗石子兩種不同建材,做好紅白相間的橫帶。連續圍繞建築的八個立面。並與窗
戶上方放射狀的拱心石相連,打造美觀氣派的氛圍。
◆中山堂
位於臺北市延平南路 98 號。中山堂在陽明山中山樓完成前,主要功能之一即
為召開國民大會之場所,並且成為政府及各界舉辦重大集會之空間。也經常為政府
接待外國貴賓的場所。日治時期的的公會堂,1945 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臺灣省

21
133 導遊資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受降典禮便在公會堂舉行,正式結束日本人
五十一年的統治。光復後「公會堂」更名為
「中山堂」並由臺北市政府接收,內政部於
民國八十一年將中山堂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1935 年日本人曾將中山堂規劃成「始政 40 週
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的主展館。所以中山堂
也就此成為日治時期的指標建築,甚至在戰
後以臺北市西區為市中心的城市發展歷史中,
聚集了許多的重要建築。在廣場東側有臺灣首座孫中山雕像,為畫家陳澄波推薦其
女婿,雕塑家浦添生所製作完成。原先 20 萬元的製作費,卻因舊臺幣 4 萬換新臺幣
1 元的政策改變,製作費變成 5 元,浦添生仍堅持舉債完成。幸好當時的臺北市長
游彌堅協助募款,才完成雕像的製作。在早期還沒有國父紀念館及兩廳院的年代,
中山堂幾乎是臺北市最重要的藝文中心,許多重要的大型藝文活動都會選擇在此舉
辦。當年中山堂配合國防部,在週日播放勞軍電影。北部阿兵哥都會分配的票來看
電影,另外許多政府機關也會在中山堂包場看電影,在當年反共抗俄的年代,到中
山堂看所謂的愛國電影,也成為政府宣傳政策的管道之一。一直到圓山天文臺成立
的 1963 年之前,臺灣首座天文臺就從日治時期的 1938 年一直在中山堂的 4 樓屋頂
上。1975 年 6 月 6 日,由臺大研究所剛畢業的創作者兼歌手楊弦發起的「現代民謠
創作演唱會」在臺北中山堂舉行。在這場被視為現代民歌運動緣起的演唱會,楊弦
演唱多首以余光中的詩歌作為基礎,再譜曲的新歌,楊弦將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
中其他的詩作,繼續用「以詩入歌」的方式譜曲,掀起了唱自己的歌曲的風潮,被
推崇為「現代民歌之父」。

◆西本願寺
位 於 中 華 路 一 段 174 號, 中 華 路 一 段 西
側、 長 沙 街 與 貴 陽 街 之 間 的「 萬 華 406 號 廣
場」。原為日治時期的「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臺
灣別院」。現在俗稱「西本願寺」。是日本京
都西本願寺來臺建立的別院。也是當時臺灣最
大的日式佛寺,與 「東本願寺」(毀於第二次
世界大戰)、「臨濟護國禪寺」(臺北市定古
蹟)、「曹洞宗東和禪寺」(臺北市定古蹟)
等同為臺北重要佛寺建築代表,見證了日本佛教在臺宣教的歷史。日治時期首先設

22
談西門町及周邊地區

立佈教所於北門外的至道宮,開始在全臺各地宣教,後於新起町建臺北布教所,並
於 1901 年,第一代建築群竣工,同年,臺北布教所升格為臺北別院。最初來臺時
日本佛教僧侶人士的主要任務: 1. 撫慰出征的軍人。 2. 照護軍士傷患。 3. 救護避
難人民。 4. 為亡者舉行佛教追悼會及喪禮。 5. 護送亡者遺骨返回日本。 6. 布教。
7. 傳達政旨意。 「西本願寺臺灣別院」買地建寺始於 1900 年,隔年入座木佛本尊,
1903 年時部分設施就已大致成形,但其主要建築群卻是逐步分年施工,主要承襲日
本伽藍的仿宋式禪寺格局。「西本願寺」最先建成的是「御廟所」, 1932 年本堂正
式落成,西本願寺才算真正立寺完成。
二次大戰後,臺灣政權轉移,日人遭遣返回日,西本願寺失去原本佛寺功能,
部分建築短暫成為警備司令部第二處使用,臺灣省警備司令部交響樂團亦進駐此地,
甚至於二二八事件期間,御廟所的地窖是做為監禁囚犯的黑牢。其中因有警總進駐,
所以在 228 事件發生時,涉入臺灣獨立案而被逮捕的政治犯辜振甫、臺灣人第一位
日本檢察官王育霖,以及創辦《人民導報》的宋斐如等均被囚禁於此。1949 年國
民政府遷臺,陸軍第六軍團的眷屬及退役軍人陸 續被安置此區入住,名為「中華新
村」。 1955 年從大陳島被迫撤退來臺之居民、聯勤被服廠及中南部移民又接連入住
此區,繼續加蓋擴建成大遍的違章建築群,連「參道」上都搭起整排的竹棚,莊嚴
佛寺成了大雜院。 同年,中華理教總公所遷入本堂,改名為 「清心堂」。 1975 年
的一場大火,重創西本願寺建築群,大火燒毀本堂上層。兩百多戶違建遭受波及,
卻在火災之後,佔住戶再度聚集,利用西本願寺殘存的建築體,各自隔間及裝修違
建, 理教亦於燒燬後的本堂搭建佛堂。「西本願寺」歷經多次火災,終於浴火重
生,雖然主體建築「本堂」目前僅留下 1 層樓高的水泥臺座,以及階梯和部分欄杆。
2005 年臺北市政府基於安全考量,對於原違建戶發放拆遷補償費,也協助承購、承
租國宅等補償後,就進行地上物拆遷。2006 年臺北市政府指定殘存的西本願寺鐘樓、
樹心會館為市定古蹟,其他如「輪番所」、「參道」、「本堂」、「御廟所」等遺
跡為歷史建築。2011 年,臺北市政府開始對「西本願寺」建築群進行活化修復,但
不再恢復本堂,2013 年底基地內的古蹟及歷史建物復完成。2014 年 3 月,臺北市文
獻委員會遷至「西本願寺」辦公。從原辦公室空間轉型為場館的營運管理者。

◆萬年商業大樓
位於萬華區西寧南路 70 號(峨嵋街口)。是西門町一棟有歷史的著名商場。2006
年後被臺北市政府旅遊網選為特色商場。入口為「西寧門」、「峨嵋門」,與「昆明門」,
門牌號碼在西寧門。1973 年 10 月 6 日開幕的萬年商業大樓,為一棟地下 2 層、地上
10 層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是臺灣最早的戲院之一。於 1936 年元旦以「國際館」之名

23
133 導遊資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開幕營業,當時是日本東寶映畫的直營戲院;
1945 年國際館更名為「國際戲院」。至今仍為
西門町著名之地標。早期經營溜冰場「萬年冰
宮」有輪鞋場(輪式冰鞋用)與刀場(刀式冰
鞋用)。目前萬年商業大樓是西門町的青春指
標,包辦吃喝玩樂應有盡有,一樓為高級鐘錶
和化妝品商鋪,中間樓層有服飾和動漫模型、
電玩聚集地,舉凡青少年喜愛的流行服飾、球
鞋、手錶、香水、手機、遊戲、玩具、漫畫雜誌等,都可以找得到;另外,四樓有許多
家深具特色的模型玩具店,也是青少年最喜歡逛的地方。五樓為湯姆熊歡樂世界臺北金
萬年店,則陳設了新型的賽車音樂機,新型的投籃機、夾娃娃機等遊樂設施,六、七樓
有愛客發商務旅館 - 萬年館。萬年商業大樓的發展歷程,可以對照臺北各時代年輕人的
流行事物。地下一樓是美食的聚集地,不少老字號人氣餐廳都從萬年大樓發跡後向外開
店,包括了老店「金園排骨」、「老山東牛肉麵」,還有知名的甜不辣、青蛙下蛋、苦
茶之家、簡餐套餐、火鍋、牛排、鐵板燒等。另外大樓裡藏著一個只有內行人才知道的
小秘密,那就是建築裡的兩臺電扶梯每天都會交換方向,例如左邊這臺昨天是往上,那
今天就會變往下,反之亦然,這是為了要讓靠近電扶梯的各個店家可以平均分享人潮,
不過也因此讓不少人每次走進萬年大樓時,總搞不清楚哪邊的電扶梯才是上樓的。不是
你記憶混亂,是大樓的特殊設計啦!對筆者個人而言,萬年大樓的商家,是小時候的美
好回憶,有許多的零用錢都貢獻在買模型上面。儘管物換星移,萬年依舊是西門町裡屹
立不搖的青春指標,期盼它能在西門町永遠屹立不搖。

◆西寧國宅
位於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 4 號的「西寧綜合行政大樓」,又被稱為西寧國宅。
基地原址在 1920 年代是日治時期,規劃成的「中央卸賣市場」,專門負責魚類和
蔬果批發。二次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來臺,將此處改名為中央市場。隨著人口成
長與都市發展,中央市場逐漸不敷使用,臺北市政府遂另覓他處規劃並興建新的市

24
談西門町及周邊地區

場,而這個舊中央市場就在 1974 年正式走入


歷史。臺北市政府當然不會任其閒置,在舊中
央市場的原址上興建國宅大廈, 1976 年破土
動工,1982 年完工。若上網搜尋西寧國宅這
四個字,會出現許多媒體滿滿的「凶宅」、「猛
鬼國宅」等討論,除了發生頻率最高的自殺命
案,西寧國宅也發生過各式各樣的死亡事件,
無論是情殺、久病死亡、電梯故障、意外墜樓
等各種命案層出不窮,根據媒體統計,歷年總死亡人數早已飆破三十人。這些命案,
真的是鬼怪幽靈或風水不好而導致的嗎?其實從歷年的資料分析,我們可以發現,
只有少數命案是發生在住家內的,大多數的主角多半是外地人遠道而來,即便是住
戶發生不幸,原因也多半是公安意外。這樣來看,其實西寧國宅只是缺乏適當嚴謹
的管理,或許是人謀不臧與公安問題的人為意外,間接產生的種種不幸?畢竟,高
樓再怎麼高,頂樓上鎖上不去,或有門禁的適當管理,就難以跳樓了。臺北市府決
定拆除重建,預計最快 2023 年啟動安置、2024 年動工,詳情仍在討論中。

◆臺北天后宮
位於成都路 51 號。農曆三月瘋媽祖的
盛況即將到來,各地知名媽祖廟的遶境進香
及 陣 頭 遊 行 熱 鬧 可 期。 來 到 西 門 町, 臺 北
天后宮位於繁華商圈的中心地帶,周邊盡是
時髦商店,被媒體喻為「臺灣最貴地價的寺
廟」。日治時遷徙前曾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
祖師廟並稱「艋舺三大廟門」,遷廟後,地
方人士把龍山寺、祖師廟、青山宮與本廟直
接合稱為「艋舺四大廟」。臺北天后宮,俗稱「西門町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根據《淡水廳志》的記載,該廟前身新興宮,建於 1746 年,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
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青山宮附近)。新興宮的廟名則因為臺北地區發展始自新
莊,艋舺相對而言屬於「新興」發展地區,故命名為「新興宮」。二次大戰爆發後,
日本官方於 1943 年以開闢防空道路為由,徵收土地,拆除新興宮,信徒遂將神像及
神器暫奉於艋舺龍山寺後殿。1948 年,信徒將暫時寄人籬下的天上聖母神像從龍山
寺迎接出來,改供奉在日治時期在成都路北側近西寧南路口交叉口,日本佛教真言
宗之的「弘法寺」。原本該廟仍以「新興宮」為廟名,但在 1952 年 8 月以擲筊方式

25
133 導遊資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取得媽祖神示,將廟名改為「臺灣省天后宮」。1959 年 11 月 29 日
才配合媽祖一千年聖誕紀念活動募款重建正殿。 1967 年因臺北市由
省轄市升格為院轄市,故改稱「臺北天后宮」。原本該廟遷入弘法
寺舊址時,尚無供奉弘法大師,據說日本弘法大師(即日本真言宗
創始人,傳說中製作日文字母「平假名」的空海大師,也就是唐代
留學僧空海)託夢給信徒,希望能留在天后宮,於是側殿也供奉弘
法大師,形成臺灣媽祖與日本法師同在一個屋簷下的情況,也因此
常有日本觀光客前來參拜。

◆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
位於臺北市康定路 19 號。座落於臺北市萬華區武昌
街與康定路口,原址為日治時代, 1934 年成立之「臺灣
瓦斯株式會社」。2001 年完成公園簡易綠化,臺北市煤氣
有限公司終於變身為西門町最大一塊的公園綠地。亦結合
潮流、街頭藝術等多元文化,舉辦戶外放映、畢業影展、
假日市集等活動,也讓藝文活動與青少年生活文化成功的
結合在一起,不論是跳舞也好,拍照攝影也好,如今已成
為民眾及年輕人生活休閒的熱門地標。2009 年 6 月由「臺
北市文化基金會西門紅樓」接手管理,未來期望在臺北市
文化基金會的努力下,提供塗鴉、原創音樂等青少年文化
一個創作及表演的舞臺。能將西門町商圈的熱鬧活力延伸
到西門町後段地區,達成頭尾串連、繁榮西門町整體商圈。

◆獅子林商業大樓
位 於 西 寧 南 路 36 號。 日 治 時 期 原 為 東 本 願 寺 所 在
地。其實獅子林大樓的前身是保安司令部,當時國民政府
遷臺時期,保安司令部可說與戒嚴和白色恐怖息息相關,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曾擔任省參議員的王添燈就在某天晚
上被帶走,被關在東本願寺中,根據吳三連基金會的研究,
很多的臺灣菁英就在這裏接受酷刑,最後步上人生最後的
道路。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搬離後,整塊地售出民間另蓋大
樓,成為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六福西門大樓與來來百貨
臺北店(現在的誠品武昌店), 1979 年開幕。一樓現為手
機通訊百貨,有數十家手機相關店面(有人稱為手機街),

26
談西門町及周邊地區

四至五樓早年為金獅、銀獅、寶獅、雙獅四間戲院,後來新光集團買下成立新光影
城,曾經多年是金馬影展的播映中心。10 樓為老牌的港式飲茶金獅大酒樓。

◆錢櫃 KTV 中華新館


位於臺北市中華路一段 55 號 ( 捷運西門站 4
號出口 )。 1956 年 12 月 31 日,新生戲院落成,
並由臺北市長高玉樹揭幕。沒想到卻在 1966 年 1
月 19 日下午,臺北市西門鬧區發生光復以來市區
內最大的一次火災慘案,新生戲院及同棟大樓內
的萬國舞廳和渝園餐廳全被燒光,總計這場大火
有 30 人罹難,25 人輕重傷,財物損失約 6 千萬元。
這場大火後,原址於 1968 年重建為新聲戲院與黎
聲戲院,沒想到就此開始不斷的傳出「靈異事件」。1988 年 5 月 7 日,整修中的新聲
戲院又發生火災,造成兩人輕重傷,此後便成廢墟。直至 2002 年,「錢櫃 KTV」中華
新館便於該處落成,然而至今仍有不少靈異事件從民眾口中轉述。

《特色街道》
◆電影街
位於武昌街二段。談到西門町電影街,就
不得不提被稱為西門町電影王國之父的周陳玉
樹傳奇一生。1913 年出生的周陳玉樹從祖母姓
周,早年在臺北市幫父親賣麵,臺灣光復後,
因與國民政府關係良好,從事地產及建築致富,
為當時臺北市臺籍富豪之一,1950 至 60 年代
在西門町創建了電影王國,開設了新生、樂聲、
國聲等戲院。周陳玉樹在臺灣電影史上,有兩
項紀錄:第一、他在 1964 年創立的樂聲戲院有 1680 多個座位,為當時臺灣最大的戲院。
第二、他在 1956 年創立的新生戲院於 1966 年 1 月 19 日發生大火,造成 30 餘人死亡、
20 多人輕重傷、財物損失約六千萬元,是臺灣光復以來市區內最嚴重的火災。2002 年
原址改建為目前的商業大樓,即錢櫃 KTV 中華新館的所在地。後來周陳玉樹陸續買下
武昌街二段兩側的土地,在臺北戲院旁蓋了二十幾棟樓房,又在臺北戲院附近蓋了樂
聲戲院(1964 年 8 月 6 日開幕),並出售附近多餘的土地(日新、豪華戲院一帶),
其中樂聲與豪華之間的土地,賣給了煤業大亨李建興(日新戲院的創辦者);由於周
陳玉樹在買賣契約附有但書,規定購得土地者一定要蓋戲院,於是,與樂聲戲院位於

27
133 導遊資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武昌街同一側的豪華戲院(1965 年 1 月 8 日開幕)與日新戲院(1966 年 9 月 27 日開幕)


相繼成立,西門町的電影街亦因此形成。目前周陳玉樹的電影王國僅剩下位於臺北市
武昌街二段 85 號的樂聲戲院尚在營業。
◆美國街
位於昆明街 96 巷。有著一條佈滿青少年潮流服飾店
的巷子,俗稱「美國街」。不論是在巷子內的牆上,店家
的鐵捲門,還是路旁的小電箱,美國街的周邊總是充斥
著臺灣原生的街頭塗鴉創意。美國街過去又稱作二手街,
以前在美國,丟棄的二手服飾衣服要回收,後來有人把
這些衣服秤重買走後寄回臺灣賣,在九 O 年代美式文化、
街頭文化在臺灣逐漸掀起旋風的年代,西門美國街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隨著媒體報導與 Hi Hop 的流行,許多美
式風格的店家紛紛進駐美國街,就此奠定了街道的特色。
嘻哈、美式潮流服飾及配件可在此一網打盡,牆面、地
面、店家鐵捲門上亦處處可見街頭塗鴉藝術,成為此處特
色風景。2005 年 11 月,臺北市政府規劃西門徒步區擴大計畫,進行西門町周圍區
域改造規劃。直到 2006 年 2 月隨著昆明街 96 巷的道路重整,伴隨過往的歷史與特
色,將此巷道正式命名為今日的美國街。之後進駐的商家也不再只是專營美式服飾,
而是如同美國文化大熔爐的精神,匯集臺灣、香港、日本、歐美等風格,成為多元
文化與流行的最前線。
◆紋身街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漢中街 50 巷。刺靑與穿洞店家密集
進駐,引領靑少年紋身、打洞風潮,成為次文化的殿堂,來
此還可一窺刺靑師傅們精彩的創作過程。1999 年,刺青師李
耀鳴(Kevin)在漢中街 50 巷開設第一家刺青店,逐漸打響
名號後,決心要打造臺灣第一條「紋身街」。歷經一番經營
推廣,他在這條小街陸續累積了其他刺青店,並號召穿環、
人體彩繪等店家聚集,還請塗鴉藝術家替每家店面的鐵門作
畫,逐漸形成知名的「紋身街」。西門町紋身街在兩千年之
後開始引領青少年紋身風潮,如同圖像藝術在其他產業越來
越受歡迎,刺青也逐漸擴展觸角至其他媒介上。2012 年,在臺北市文化局協助下,更掛
起「西門町紋身街」的招牌。

28
談西門町及周邊地區

◆戲服街
位於臺北市漢中街、內江街、長沙街二段一帶。
西門町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是臺灣最知名的電影、歌舞
廳、紅包場、戲劇的發源地,早在中華商場成立之前,
西門町附近就有戲服、特殊服裝、道具租借的店家在此
聚集,讓影視製作公司可以在這裡租借西方外國、古裝
武打等特殊服裝。在中華商場落成之後,鄰近的有些服
裝出租店就遷移到中華商場內。早期西門町有許多歌舞廳及秀場,當時的中華商場
因此開設許多戲服租借店。在中華商場時期,為了配合當時的政治氛圍,所有的康
樂表演、藝文活動,都還是要帶著濃濃的中國味,這些店家早期所承租或訂製的各
種民族舞蹈服生意特別好,尤其是每年的光輝 10 月份,從國慶日、光復節,到蔣公
誕辰紀念日,各種表演活動中都少不了民族舞蹈。中華商場拆除後,老字號店家搬
遷至漢中、內江、長沙街一帶,形成現今各式戲服道具應有盡有的街廓。現在每年
的年底,各公司行號尾牙期間,是戲服街的大月,每家店都鬧烘烘的。

◆中華路影音街
位於臺北車站商圈與西門商圈之間,大約是中華路、
延平南路、博愛路、開封街與漢口街等地區,距離捷運站、
臺北車站、高鐵、公車站相當的近,交通可以說是非常的
便利。再加上中華路上的人行步道空間寬廣,環境舒適,
很適合定期舉辦活動,以吸引人潮進入商圈。此區是全臺
影音器材、照相及攝錄影器材行最密集的區域,各種品牌
與周邊產品一應俱全。另外這一帶離國定古蹟北門很近,
歷史悠久,古蹟、建築、老店與科技影音融合,是深具內
涵人文的地區,相當值得大家來細細品味。路線可從風華
重現的北門作為起點,順著延平南路途經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開封街到中華路,
行程結合人文古蹟與在地特色,範圍不大卻豐富多元,而且隱藏許多美食小吃。

◆酒吧街
位在臺北西門捷運站旁的西門紅樓廣場,就在
紅樓的正後方,是一塊擺滿桌椅的廣場。如果在臺
北想找一處可以讓人坐在戶外,與朋友談天、情侶
約會,或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遊客想在西門町逛
完街,想找地方休息,一邊喝杯清涼小酒,一邊享

29
133 導遊資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受著微風輕拂的地方,建議您到西門町的紅樓走一趟。這裡集中了不少的餐廳及露
天式酒吧 ( 室內座位有限 )。雖然很多人都把這裡歸類為同志朋友的專屬區域,但其
實來到這裡您可以見識到各式各樣的客群以及多元的店家。

◆川菜街
位於康定路 25 巷。在誠品西門店面臨昆
明街對面之巷子,裏面有不少川菜餐廳。其
中的「黔園川菜」是西門町有名的川菜店家,
有另一家同名餐廳也在附近,其實兩家店是
第二代兄弟分家,在 1958 年創立的黔園川菜,
第一代老闆傳給兒子,先前因為疫情三級警
戒,暫時店休,沒想到降級後卻再也不開了。
店家臉書發文,說經過種種因素與考量,老
闆決定退休,短時間未計劃重新開業,所以餐廳考慮頂讓或出租。決定退休的是弟
弟,開在康定路 25 巷,哥哥繼續經營的店,位於峨嵋街,兩家店相距不遠。另外川
菜街也有兩家的真川味同名餐廳(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 25 巷 42 - 1 號及萬華區康
定路 25 巷 39 - 1 號)。第一間是老店,第二間是真川味分店,老店客滿時店員就
會請你去分店用餐。這間「真川味」還紅到國外,因為曾經有韓國知名藝人的推薦,
甚至提供韓語的菜單,所以許多韓國人都慕名而來。

《美 食》
◆蜂大咖啡 (成都路 42 號)VS. 南美咖啡(成都路 44 號)
咖啡愛好者都知道臺北西門町有經典的
一景,相鄰的蜂大咖啡與南美咖啡,兩家都
是臺灣老牌的專業咖啡館。「蜂大咖啡」位於
成都路上, 1956 年創業至今邁過 66 個年頭,
走到位於西門町成都路上的蜂大咖啡,就不難
發現,蜂大是一間歷史悠久且有故事的老店。
從店面門口招牌的金色大字、裝著中式點心的
大玻璃罐與玻璃櫃、印有咖啡道具的桌面和杯
盤器皿、環繞店內空間上方的浮雕到「Since 1956」的字樣。第一次上門的顧客也許
會站在門口玻璃罐前在合桃酥、鮑魚酥中陷入選擇困難。而同樣座落於成都路,緊
鄰蜂大咖啡、風格卻迥異的南美咖啡,也是開業超過 60 年的老店。南美咖啡不僅是

30
談西門町及周邊地區

引領臺灣烘焙咖啡的開端,更是一部記錄臺灣咖啡流行史,所以要了解臺灣咖啡史 ,
就不能不提到南美咖啡。當時南美咖啡的創辦人 - 王振富先生,於 1956 年創立,一
開始由一家雜貨店 -- 西點蛋糕店 --- 而後於 1964 年正式成立南美股份有限公司,專
營咖啡豆品之進口烘焙與販賣。號稱是全臺灣第一家自行自咖啡產地進口生豆,並
於本地烘焙販賣之咖啡店。

◆美觀園餐廳 (峨嵋街 36 號)VS. 美觀園餐廳(峨嵋街 47 號)


美觀園創業於
1946 年, 創 始 人 張 銀
鐵 先 生 出 身 員 林, 於
1934 年 獨 自 一 人 從 員
林北上至艋舺向日本
人 拜 師 學 藝。 目 前 第
二 代 接 手 後, 分 成 三
家各自經營。2 家在西
門町,1 家則在板橋,儘管都叫美觀園,也做出不同特色。由老三經營的原始老店,
維持平價新鮮生魚片食材,留住老顧客口碑。而同條街由老大開的美觀園是第二家
店,喜歡從舊菜單中做改變 ; 老五在民國 88 年跑到板橋開的美觀園,料理走創新風
格。儘管分家後,老五張建發說大家感情還是很好,過年過節還是會聚在一塊。

◆「老天祿」 (武昌街二段 55 號)VS.「上海老天祿」(成都路 56 號)


西門町共有 2 家老天祿,1 家是位於成都路的「上海老天祿」,另 1 家則是「武
昌街老天祿」。2 家老天祿系出同門,也各自擁有死忠支持者。「老天祿」本店創立
於清末民初的上海,臺灣「上海老天祿」創辦人蔡毓根 12 歲時,從江蘇老家到老天
祿當糕點學徒,1949 年國共內戰,他渡海來臺,並與 2 名同鄉合夥在西門町開了老
天祿。1956 年,老天祿拆夥,蔡毓根靠太太娘家贊助,在漢中街、現今真善美戲院
對 面, 開 了「 上 海 老 天
祿食品號」。1966 年遷
到 成 都 路 現 址, 並 成 立
「上海老天祿食品有限
公 司 」。 至 於 原 始「 老
天祿」的另 2 位股東紹
東 壽、 沈 廣 生, 與 蔡 毓
根 拆 夥 後, 在 中 華 路 的

31
133 導遊資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新生戲院(現址為錢櫃 KTV) 1 樓開了另一家老天祿,紹負責糕餅部,沈則負責滷


味部。 1959 年,現今武昌街老天祿創辦人謝玉泉退伍之後,來到老天祿當店員,3
年後,沈有意結束滷味生意,謝於是頂下老天祿的字號,並遷到武昌街的現址營業。

◆賽門鄧普拉 (臺北市開封街二段 46 號)VS. 賽門甜不辣(臺北市西寧南路 95 號)


西門町商圈有兩家甜不辣老店,店名都是以賽門命
名,分別是位於西寧南路的賽門甜不辣,以及位於開封
街的「賽門鄧普拉」。其實他們曾經是同一家店。大約
1958 年,吳廣進在開封街開了甜不辣專賣店,取名「賽
門甜不辣」。至於店名為何要叫這個奇怪的名字?根據
店內牆上的命名典故。原來是在 1960 年代的時候,臺
灣電視頻道上播過一齣英國影集「七海遊俠」,故事中
的男主角叫賽門.鄧普拉 (Simon Templar,由羅傑摩爾
Roger Moore 飾演(羅傑.摩爾也演過 007),因為吳老
闆很愛看這部影集,賣的又是甜不辣,所以就借用主角
賽門.鄧普拉名字的諧音,作為甜不辣店的名字,這就
是為什麼叫「賽門甜不辣」的由來。吳老闆年紀大後將
店頂讓給第二代老闆方家兄弟,後來兄弟分家引起雙胞
案,哥哥方豐吉在西寧南路 95 號開了一家「賽門甜不
辣」,並且 1989 年,哥哥方豊吉搶先登記取得賽門甜不
辣商標權,後因考慮移居海外,輾轉將西寧店頂給現任
老闆林道,同時授權使用賽門甜不辣。方豐吉與兒子方王冊另外廣開加盟體系,但後
來經營不善結束。弟弟方火參過世後,兒子方鐳峻接掌,因為「賽門甜不辣」已被註
冊,2009 年把名字完全改成影集男主角的名字「賽門鄧普拉」。並將店開在開封街。
◆阿宗麵線
位於峨嵋街 8-1 號,成立於 1975 年。初
代創始人原為影視圈的導演,後因產業不景氣
而轉賣起小吃,創業初期憑靠貴人傳授的大腸
麵線製作秘方,煮出一鍋讓人口耳相傳的大腸
麵線。雖然這一兩年因為新冠疫情而變得冷清
不少,也因為少了國際觀光客的捧場,店面也
還未回到以前大家都站著吃的盛況,阿宗麵線
仍然是西門町排隊美食的代之一,不管是在地
人還是觀光客都推薦必吃。

32
談西門町及周邊地區

◆鴨肉扁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 98 號之 2 。鴨
肉扁在西門町算有名的美食,從 1950 年營業到現
在。第一代老闆曾經賣了一年鴨肉,但是生意不
好,直到賣了鵝肉,生意才好起來。扁是老闆父
親的綽號,延用創業時的店名至今。現在的店就
在大馬路旁邊,很好找,從西門捷運站六號出口
走過來大約 5 分鐘。但近來受疫情影響,外國觀
光客進不來,臺灣遊客也明顯少上許多,因此一向人聲鼎沸的鴨肉扁居然空蕩蕩的,
也曾經推出抗疫大優惠,麵或米粉通通第二碗半價,這可是鴨肉扁營業了數十年,
第一次看到的優惠,足可見疫情真的影響許多老店家,也希望疫情能趕快結束 。

◆曾德自助火鍋城
位 於 成 都 路 153 號。 1979 年「 反 共 義
士」曾德創立,號稱「自助火鍋城」的創始
店。曾德在大陸當過紅衛兵並經歷勞改,逃
亡 至 北 越 後, 於 1973 年 投 奔 來 臺。 他 看 到
西門町商圈的火鍋生意熱絡,於是在西門國
小對面開了一間「自助石頭火鍋」。曾德本
人也十分有才氣,年輕時曾以筆名「馬蹄鐵」
寫小說,並在臺灣出版小說集《當乞丐的日
子》( 1984 年,幼獅文化),後來因忙於餐
飲事業而擱筆。在西門町,老字號的石頭火鍋店除了曾德之外,另一家在隔壁不遠
處的「雅香石頭火鍋」(成都路 159 號)也營業超過 40 年,以上兩家都是老臺北
的味道。

《紅包場》
在西門町仍是流行文化中心的時期,漢口街、峨
嵋街、西寧南路上紅包場一間一間開,儘管早早發跡於
1960 年代前後,如今熟知的運作模式卻要到 80 年代才
成形。起初為了一解來臺國軍對於大陸的思鄉之苦,這
種類型的表演場所往往模仿上海歌廳的風格,從選曲、
布置到歌手的穿著唱腔都直接取用。前期,要看秀得買
門票入場,隨票附上一壺茶和 3 個小時的演出,若是特

33
133 導遊資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別欣賞哪位歌手,也頂多允許獻花致意。後來許多歌廳改變經營型態,把門票制改
為針對個別歌手給紅包的規則,錢直接包給歌手,由歌手代為買單,如此一來,歌
廳就能按照歌手繳回的金額按比例分配薪水,這便是歌廳被稱為紅包場的由來。領
紅包時總要說上幾句吉祥話,主動與觀眾創造互動、連結,才是歌手受歡迎的訣竅。
如今西門町也只剩少數幾家仍在咬牙苦撐。

【結 語】
筆者在西門町出生,成長,現在還住在西門町附近。每逢週末,徒步區內各式
各樣的歌星簽唱會、商品發表會、街頭藝人表演等活動,吸引了大批年輕人,現在
走在徒步區,感覺自己都在拉高大家的平均年齡。
以前中華商場還存在的西門町,生活的日常是在電
影街看完電影,與同學流連那八棟各具特色的建築,
找尋音樂卡帶,視聽及 3C 電腦產品,及個人的集郵
興趣的票品,最後是找家小店,吃完美食,在火車
經過的吵雜聲音中,走過四通八達的天橋,在中華
路上找到自己回家的公車站牌,坐車回家。現在只
福星國小前的景觀人行陸橋有
能在福星國小前的人行景觀陸橋找尋屬於中華商場
「中華商場」及「孝」的字樣
的記憶。
在超過百年的西門町演化史,每個人其實在西門町都能找到自己認同的角落。
現在我們也可以從不一樣的角度來重新定義及導覽西門町。例如將所謂黑色旅遊或
觀光(Dark tourism 或 Black tourism)的概念導入,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黑色旅遊
意指參訪的地點曾經發生過死亡、災難、邪惡、殘暴、屠殺等黑暗事件的旅遊活動。
從本文提到的錢櫃 KTV 中華新館、西門紅樓、西本願寺、獅子林大樓、及西寧國宅,
就是一條很有趣的路線。現在國境未完全開放,西門町充滿日式風情的氛圍,也可
以是偽出國的規劃路線。另外西門町有幾家可以互相比較甚至連名字都一樣的美食
店家,口味如何,其實很主觀,也見仁見智。但是共同點,卻是不管那一家,都是
西門町存在數十年的老店,去研究這些店家之所以能在西門町歷經風雨,都還存在
的背後故事,可能除了口味,更值得商學院的老師,做為個案研究的主題。

參考資料
● 各地標建築官方網站
● 維基百科

3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