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北投溫泉及周邊巡禮

北投
溫泉及周邊巡禮
圖文 / 蘇相義

■歷史沿革
北投此一地名是由凱達格蘭族語 Ki-Pataauw 音譯而來的,四百多年前曾是凱達
格蘭族人的生活居住地,主要社群包括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在 17 世紀西
荷時期已開始以硫磺與外人交換日用品,西班牙人呈報給西班牙國王的報告中提及船
運約 14000 斤的硫磺,當時是由精通提煉硫磺技術的原住民協助開採煉製,文獻中
也記載當時漢人曾與原住民進行硫磺的交易,漢人以一張毛毯交換 570 斤硫磺,並以
100 斤售 5-17 兩錢轉賣到大陸。另郁永河 1698《裨海記遊》中所描述,康熙三十五
年(1697 年 ) 冬, 福 州「 榕
城」火藥庫失火,五十餘萬斤
硫磺、硝石全遭焚毀,於是自
動請命前往臺灣採硫,隔年海
行到達臺南安平並購齊採硫工
具,經由通事張大幫忙,在硫
磺產地附近駐紮,聘用原住民
幫 忙 採 集 硫 磺,1985 年, 臺
北市文獻委員會在龍鳳谷 ( 古
稱大磺嘴 ) 遊客服務站前面的
泉源路,立有一座郁永河採硫
處紀念碑,敘述北投是清代開 ▲郁永河採硫處龍鳳谷
採硫磺的地方。

19
134 導 遊 資 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賴科與鄭珍、
王謨、朱焜侯等立「陳和議」墾戶名,合墾
淡水之海山莊(新北市新莊)、內北投(臺
北市北投區)、坑仔口等三處草地,漢人開
始大規模拓墾北投,雍正、乾隆年間開鑿七
星 墩 圳、 八 仙 圳 與 唭 哩 岸 圳 等 水 利 設 施,
唭哩岸街 ( 今立農街 ) 發展成淡北最早的市
街,是北投的政治、商業中心,當時漢人與
原住民常因土地問題時起爭端,為了防止爭
端,並執行清廷的保障原住民政策,淡水同
知曾曰瑛於漢人與原住民交界處以勒石為界
址 ( 現立於臺北捷運淡水線石牌站 ) ,規定 ▲界碑
漢人及原住民均不得越界滋事,後遂有石牌
地名,光緒 12 年(1886 年)劉銘傳正式奏請將硫磺開放官辦,於是便設置全臺磺
務總局,主管硫磺採辦事務,於北投、金包里設立磺務分局,專司硫磺的出口,進
而促進北投地區的發展。
1895 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給日本,日據時期,北投區歷經臺北縣轄
下之芝蘭二堡、臺北縣士林辨務署、臺北辨務署士林支署、臺北廳士林支廳、臺北
州七星郡北投庄,昭和 16 年(1941 )改制為北投街。北投溫泉始於日治時期開始,
1896 年,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因為療傷發現北投溫泉質佳,開設臺灣第一家溫泉
旅社天狗庵,1901 年淡水線火車經過北投,1910 年設立軍部所屬之療養所衛戍醫院,
1913 年公共浴場、北投公園的完成,1916 北投支線通車帶動了整個北投地區的繁榮,
日本的溫泉文化在歷經 50 年後,完完全全的引進北投。
1945 年 11 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七星郡北投街役場,翌年 1 月成立北
投鎮公所,屬臺北縣七星區管轄,隔年改隸淡水區, 1949 年劃歸草山管理局( 1950
年改名為陽明山管理局),行政區仍屬於臺北縣(今新北市)。1967 年 7 月 1 日臺
北市升格直轄市,將北投鎮併入臺北市管轄,改為北投區。1945 年國民政府接管臺
灣,查禁了民間許多妓院,但承認了許多公開登記營業,並接受定期體檢的妓院登
記,1954 年,北投「女侍應生住宿戶聯誼會」核准成立,成為政府允許的合法風化區,
公娼進駐北投溫泉旅館,從此溫泉鄉成了溫柔鄉,而成為知名的聲色場所。1967 年
12 月 22 日,美國《時代週刊》 更以「北投溫柔鄉」為題,詳細介紹北投溫泉的特
殊產業,遊客可指定女性侍應生接待沐浴,當時的北投溫泉成為世界知名的聲色場

20
北投溫泉及周邊巡禮

所名聲遠揚國際,由於色情業氾濫,有損國際形象,女性侍應生制度於 1979 年 11
月被政府廢止,瞬間溫泉旅館業開始走下坡,有近 50 家溫泉旅館相繼停業, 1986
年新北投車站被降為簡易站,從此北投溫泉成了建商招商品,北投擁有豐富的歷史
文化及自日本時期保存下來的古蹟建築,一直到 1997 年 3 月 28 日淡水線正式通車
啟用及 1998 年「北投公共浴場」經修復再利用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名重新啟用,
更使周邊文化資產受到重視與保存,北投風貌與魅力再次展現,觀光局自 2001 年推
廣至今「臺北溫泉季」,已成為每年臺北市北投區秋冬季最大型國際活動,更帶動
了北投地方經濟的繁榮。

■北投的地名由來
「北投」這個地名,則是從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語中「北投社」而來,而這平埔
族語「Ki-Pataauw」,指的是女巫或巫女的意思,一種說法,是本區硫磺溫泉熱氣
終年不斷,讓原住民心生恐懼,認為是有女巫作法,另一種說法,過去曾是巫女居
住之地,巫女以占卜、祝禱等祭儀,判斷吉凶、祈求平安化解硫磺泉帶來的障礙,
之後漢人到此開墾,將此地名音譯為「八頭」,就慢慢變成了現在的「北投」。

■地熱谷溫泉
溫泉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4 個,
分別為熱源、水源、壓力、露頭,
北投溫泉的泉質可分為青磺泉、白
磺泉和鐵磺泉三種,青磺泉為天然
湧泉酸鹼值約為 pH1-2 ,地熱谷溫
泉便是青磺泉,具有硫磺味,因其
水色呈綠色而有「磺泉玉霧」的美
稱,溫度約在 90 ℃至 100 ℃,因為
終年瀰漫著硫磺煙霧,讓人聯想到
恐怖的地獄,所以又被稱為「地獄
谷」或「鬼湖」,當地居民亦稱為「磺水頭」,日本人稱之為「湯元」,在日治時期,
地熱谷被評為臺灣八景十二勝之一,全世界只有北投與日本玉川有此類溫泉。

■溫泉開發
北 投 溫 泉 的 正 式 開 發, 最 早 可 追 溯 自 光 緒 20 年(1894) , 德 國 人 理 查 奧 利
(Richard Nikolaus Ohly)在今日中心新村將軍府設立北投第一間溫泉俱樂部。

21
134 導 遊 資 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天狗庵
1895 年日本佔臺後,平田源吾來到臺灣,想到九份金瓜石一帶進行採金的工
作,但相關當局並未同意其申請,加上探礦時受了傷,腳氣病又發作,他只好轉回
臺北,後來聽說北投附近有溫泉可供療養,便前往找尋,平田源吾 1896 年 3 月在北
投購入一間茅屋取名天狗庵作為溫泉旅社,後改建為日本傳統民居樣式的木造建築,
一、二層樓沿著山坡錯落,具日本瓦屋頂及雨淋板外牆面的特徵,建築四周是寬敞
的日式庭園造景,除了提供住宿之外,亦有料理及浴場的服務及可供宴席使用的大
廣間一間,客室十餘間,1930 年代,天狗庵轉手賣給陳秋忠家族(金門大旅社老闆,
沂水園老闆親戚)作為住家,後來賣給總督府轄下政府單位,二戰後由國民政府接
收後,用途不明,今日天狗庵主體建築早已被拆毀,僅剩空地,短短階梯,以及兩
根當時由卵石堆疊而成的石柱,日本溫泉旅館加賀屋海外唯一分館就選在天狗庵的
遺址旁。

■北投溪
北投溪因地形高低差形成五個「瀧」,
「瀧」即為日文的「たき」,意指瀑布,
在現今北投圖書館與溫泉博物館之間為第
一瀧,第二瀧位於瀧乃湯前,依序往溪的
上游,第五瀧則最接近地熱谷,早期民眾
在北投溪或溫泉湧出口搭臨時草棚浴場,
享受免費露天野溪溫泉,直到 1901 年 3 月
警察以傷風敗俗為由,禁止在溪中泡湯,
1905 年,「臺灣婦人慈善會」顧問長谷川
謹介等人成立浴場改良會,導引北投十八份莊磺嘴口湧出的溫泉,建設一個衛生、
清潔的公共浴場,讓一般民眾享用,1906 年 7 月鐵之湯(由於鐵道部出力有功故取
名)慈善臨時公共浴場完工,8 月開放浴場給一般民眾使用,1907 年 10 月,臺灣婦
人慈善會取得包括瀧湯舊公共浴場在內的海軍用地使用權 ( 此地原為日軍療傷所 ) ,
於是出資一千圓改善瀧湯浴場,臺灣人俗稱的三仙間應運而生。

■發現北投石
「北投石」主要是斜方晶系的硫酸礦物,主要是硫酸鋇與硫酸鉛以四比一的比
例和成,它的放射性來自其夾雜的放射性鹼土金屬鐳,在 1905 年日人岡本要八郎於

22
北投溫泉及周邊巡禮

北投溪發現, 1912 年東京大學教授神保小虎於聖彼得堡


國際礦物會議中展示, 1913 年正式命名為「北投石」,
是全世界 4000 多種礦物當中,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
礦物,北投石生成的環境與條件特殊, 1 公分厚的結晶
大約所需時間約 120 年,因此相當珍稀。日治時期 1933
年被指定為「特別天然記念物」,臺灣在 2000 年指定
北投石為「自然文化景觀」,但因為政府未善加保護幾
乎被採集殆盡,直到 2013 年才由臺北市政府劃定自然
保留區於北投溫泉博物館上游北投溪河段。

■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
約興建於 1910 年,在新北投的山谷中
設立軍部所屬之療養所,建築物順著山坡等
高線配置,前後數列並排,以作為病患療養
之需,牆體及屋架均為木結構,特別是牆壁
採用雨淋板及木板小窗,為當時典型日式建
築 形 式,1998 年 指 定 登 錄 為 臺 北 市 市 定 古
蹟,2010 至 2014 年,由國防部劃撥預算整
修完成, 2017 年開放參觀,北投中心新村
( 溫泉眷村 ) 是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的眷村,戰後由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並且使
用日軍房舍當作宿舍,逐漸發展成為中心新村聚落,2011 年 8 月 24 日登錄為文化
資產聚落建築群,是全臺唯一溫泉軍醫眷村。

■瀧乃湯
北投現存最古老的浴池,以唭哩
岸石所造的浴池,石塊與石塊之間是
以硫磺漿去塗抹,才不會滲水或被侵
蝕,至今得以保持完整,此地原為日
軍療傷所,後來才開放給大眾使用,
由於當時的入浴費只需要 3 分錢,所
以又有「三仙間」之暱稱。 1923 年日
本皇太子裕仁抵達臺灣視察,除了參
觀當時的北投公共浴場,也到北投溪

23
134 導 遊 資 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鑑賞北投石,並立下皇太子殿下御渡涉紀念碑,石碑的側面的「大正十二年四月」
應該就是立碑的時間,而背面的「昭和九年十二月道路改修」應該是配合道路改建
而移動過紀念碑的日期,現保存在瀧乃湯。

■北投公共浴場
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為「北投公共浴場」,由當時的臺北廳長井村大吉規劃,
總督府建築設計師森山松之助監造,完工於西元 1913 年 6 月 17 日,為和洋折衷風
格的雙層建築,亦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北投公共浴場大浴池是以服務
男賓為主,顯示出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由圓拱列柱圍起的大浴池,以及浴池
外側迴廊牆上的鑲嵌彩繪玻璃窗花,兩者一同塑造出極為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大
浴池,長 9 公尺,寬 6 公尺,深度由 40 至 130 公分不等,當時泡湯者係以站立方式
進行,故一次可供一百多人使用,大廣間設於二樓,休憩區設有涼亭、換鞋玄關,
以及可供遊客泡湯後乘涼的榻榻米大廳,大廳旁另有一突出平臺「望樓」,供沐浴
後的遊客休憩,並在此欣賞北投美景,戰後公共浴場曾作為中山堂、臺北縣議會招
待所、民眾服務處、民防指揮部與光明派出所等使用,因管理單位更迭而終至荒廢,
直到 1994 年,一群北投國小師生在鄉土校外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形同廢墟的北投公
共浴場,為保存古蹟及空間再利用,這群孩子、社區居民及文史工作者一同發起連
署陳情書,希望保留浴場,歷經不斷的溝通與協調,北投公共浴場終於在 1997 年經
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1998 年 10 月 31 日在地方熱心居民與臺北市政府的斥資整
修下,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名正式重新開放,並重新登錄為直轄市市定古蹟。

▲北投溫泉博物館大廣間跟泡湯池▲

24
北投溫泉及周邊巡禮

■北投公園
1909 至 1914 年 間 井 村 大 吉 擔 任 臺 北
廳長,任內規劃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溫泉公
共浴場的形式,建造了當時東亞最大的北投
「溫泉公共浴場」及參照東京上野公園的設
計興建「北投公園」,設施包括噴水池、溫
泉浴場、兒童遊樂園、小型動物園等,1934
年,北投居民為感念臺北廳長井村大吉對北
投溫泉的貢獻,在公園內建造一座銅像來紀
念,銅像為日本國寶北村西望大師所雕塑,1965 年換為孫中山之銅像,2013 年北投
公園慶祝成立一百週年紀念,又於公園內另立一新的井村大吉紀念碑,園內早期有
數座石造橋,目前只留下一座,石造拱橋技術的起源可回溯至古埃及、希臘及古羅
馬時代,傳入了日本後,九州地區有不少的石造拱橋,日本稱為眼鏡橋之雙拱橋,
1916 年完工的北投兒童樂園根據日日新報記載,這裡原始名稱為「公共浴場附屬遊
園地」,提供北投公共浴場泡湯的眷屬兒童休憩娛樂之用,有磨石子溜滑梯.盪鞦
韆和動物園,戰後為防空洞,就在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對面,1911 年日人於北投地區
建設自來水系統,由草山地區接水管,供應山下至北投地區用水,北投公園兩座噴
水池因地下有水道經過,在規劃時就將水道洩壓的力量設計成壓力式自然噴水,留
存至今成為北投百年水道的最佳證明。

■淡水支線 ( 北淡線 )
日治時期「總督府鐵道部」在整建清代留下的鐵路時,應用舊線拆下的軌道以
及其他舊料、餘料,興建鐵路,「臺鐵淡水線」於 1900 年開始興造,是臺灣第一條
鐵路支線,路線起點始自臺北站,後跨過基隆河,經過北投再接至關渡平原,最後
沿著淡水河右岸抵達終點淡水站。

■新北投乘降場
1916 年,日本政府為發展新北投地區溫泉觀光產業,乃自北投站興建一條前往
溫泉區的鐵路,於同年 4 月 1 日完成 1.2 公里支線鐵路新北投乘降場,後改稱為「新
北投驛」,即俗稱的浴場線,新北投地名由此而生,其站體為木造結構,簷架下的
雕花托座及 1937 年因擴建站體產生的 3+1 組合老虎窗,為車站建築一大特色,新
北投車站為北淡線甚至是臺北市僅存的百年車站,然 1988 年因北淡線鐵路停駛而走

25
134 導 遊 資 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入歷史,臺北市政府以象徵性的一元價格,將新北投車站賣給彰化的臺灣民俗村,
並將站體拆遷至彰化臺灣民俗村,
2003 年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臺
北市政府與民間團體攜手爭取車站
回家,幾經波折後,日榮資產股份
有限公司有感於臺北市民對於車站
返鄉的熱忱與期盼,同意無償捐贈
新北投車站予臺北市政府,北市府
共斥資兩千多萬元在距離原址五十
公尺外的七星公園內 ( 即今所見 ) 重
組,並於 2017 年 4 月重組完成對外
▲新北投車站
開放參觀。

■貴子坑黏土礦
臺北地區最古老地層的五指山層位於貴子坑,約形成於 3,000 萬年前至 2,400
萬年前,其中蘊藏的黏土礦(高嶺土,俗稱北投土),可作為製造陶瓷的原料,因
此北投自日據時期即成為重要的陶瓷業集中地,因長期大量開採白瓷土, 1977 年的
薇拉颱風侵襲造成嚴重土石流災害後禁止採土,現已作為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北投陶器所為松本龜太郎在 1897 年設立,並從京都延攬多名技師,生產製造日式花
瓶、茶杯和酒杯 等陶製品,成為北投陶瓷的先驅,後被奉為「北投燒元祖」,底下
並寫上「北投」二字證明出產地, 1919 年後宮信太郎接手,公司改名為「臺灣窯業
株式會社」其中的耐火磚,目前仍然能在建於日治時期的總統府、司法院、中山堂、
臺北郵局、臺大法學院和北一女中等建物外牆見到。大屯製陶所為日人賀本庄三郎
在 1923 年於頂北投創設「大屯製陶所」,最初燒製花器,之後以餐具生產為主,其
產品稱為「大屯燒」。光復後,國民政府將「大屯製陶所」、「臺灣窯業株式會社」
合併成為「臺灣工礦公司北投陶瓷耐火器材廠」,為當時全臺規模最大的陶瓷廠,
生產碗盤、建築瓷磚、衛生陶瓷、高壓電瓷及藝術陶瓷。

■唭哩岸石
北投唭哩岸因受惠於砂岩地質,蘊含石材原料,在清代即被用為建材,採石業
者打石完之後,再以八仙圳之水利送往各地,包括臺北城在內的許多老建築上都可
見以唭哩岸石為建材重要建築,像是臺北賓館、臺大法學院校門、臺灣大學校門、
臺北監獄圍牆、撫臺街洋樓、臺大醫院圍牆、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等。唭哩岸石可

26
北投溫泉及周邊巡禮

耐高溫二千度,日據時代曾是提供軍艦火爐和臺灣中南部的燒窯建材,唭哩岸石也
能抵擋北投地熱谷青磺溫泉的強酸腐蝕,先人就地取材做為浴池建材,並以硫磺塊
填補石縫,可耐高溫又耐強酸,在全盛時期唭哩岸一帶約有十多家採石場 200 人從
事打石業, 1970 年中期後,為了水土保持,禁止開採。

■藺草
在日據時代,北投藺草和溫泉一樣有名,藺蓆及草織品生產都集中於北投地區,
磺水不適合種稻米,但是可以種藺草,所以磺田地名因此而來,北投大業路有座名
為「磺田福佑宮」的土地公廟,就是以前種藺草的範圍,藺草會吸收流磺水,草質
非常好,日本人喜用藺草編織品作為室內裝飾,因其具有通氣、吸濕、清涼的作用,
當時會進貢給天皇,因此又有貢草的別稱,而早期市場小販綁蔬菜、魚肉、端午節
綁粽子大都是用藺草,五、六 O 年代當尼龍繩或塑膠製品普及後,北投藺草田便逐
減消失。

■北投磺田福佑宮
本廟建於清光緒年間,磺田為地名,地名來自農民引用硫磺水所灌溉田地,
1954 年重建,其基礎與牆面是用唭哩岸石建成,廟內共有 5 尊土地公,其中歷史最
悠久為「老祖」,也是開基神明,從清朝光緒年間,即開始守護當地的居民,為北
投地區民間傳統信仰寄託之場所與象徵,2015 年臺北市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寺廟。

■北投普濟寺 ( 原名鐵真院 )
普濟寺與同為臺北市市定古蹟的臨濟護國禪寺都是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北的布
教據點,原先是借用北投海軍軍事用地二十餘坪建造小堂,1916 年完工時,特以對
北投貢獻非常大的鐵道部運輸課長村上彰一之諡號「鐵真」命名為「鐵真院」,並
在寺中設立「村上彰一翁碑」,並將湯守觀音本尊安座於傳教所,普濟寺今天的面
貌是 1934 年由住持雪應和尚勸募修建,正殿以臺灣檜木為建材,大殿建築為單簷的
歇山式面寬 3 開間,進深亦得 3 間,近正方形、屋頂向前伸出成為入口玄關、大殿
內部地面抬高處鋪上塌塌米,至今保存良好,是臺灣現存少見的日式風格寺院建築,
1951 年更名為「普濟寺」,是由名書法家于右任手提墨寶,1998 年正式列名為市定
古蹟,寺中古蹟建築物群包括湯守觀音、寺院主體 ( 本堂 ) 、子安地藏,村上彰一石
碑、參道、山門柱、山門石等,成為寺院的一大特色。

■湯守觀音
北投居民希望能安奉守護北投繁榮的神像,平田源吾在鐵道部運輸科長協助及

27
134 導 遊 資 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推動下,委託大倉組岸本先生捐贈製作觀音神像, 1905 年北投溫泉的守護神湯守觀


音正式誕生,並以「大慈大悲北投湯守觀音大菩薩」命名,同年臺北堀內商會主人
堀內桂光先生在北投公園捐贈觀音堂舉行盛大的開眼敬奉儀式,「湯守觀音」曾有
數次遷移,1915 年建鐵真院 ( 戰後改普濟寺 ) ,目前湯守觀音像嵌入大殿牆內,隱匿
在千手千眼觀音後,現在每年只有寺方年節清潔打掃後才舉辦一年一次的湯守觀音
見面會,才能有緣看到。

■不動明王寺及其石窟
建於 1925 年,係旅館星乃湯經營者佐野莊太朗為配合其所經營之溫泉旅館而
興建,不動明王為大日如來之化身,屬密教之真言宗。明王寺為臺北市少見石窟形
式寺廟,規模小巧,前有手水臺及拜亭、人工瀑布、石窟及石碑等,頗具文化宗教
之保存價值, 1998-10-14 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善光寺
為淨土宗西山深草派之寺廟,是當時日籍移民之信仰中心,源出日本長野縣信
濃善光寺,由大本願第一百十七世誓圓尼公上人擇現址開基創設於西元 1932 年,並
立第一世中野全能上人為住持,供奉由日本請回之釋迦牟尼佛舍利。1959 年,日式
的社殿於「八七水災」中遭毀,遂於 1962 年建造新殿,佛寺庭院中屹立一座「岡本
翁頌德碑」,是為了紀念西元 1905 年,發現了富含放射線的「北投石」日本礦物學
研究家岡本要八郎。

■聖母無原罪天主堂
1953 年由曾擔任臺北教區副主教的毛振翔神父所創建,也是大陸流亡來臺的外省
籍神父在臺灣所建的第一座正式教堂。教堂於 1954 年復活節開堂,目前堂內已無舉辦
彌撒活動,目前轉為培立活動中心使用,是為紀念善牧會的會祖聖于法西亞 . 培立。

■松島旅館和小塚兼吉的別墅 ( 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 )
由三棟不同年代的建築而成的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可以分為 A 、B、C 三棟,
A 棟建於 1932-1940 間為松島旅館,B、C 棟建於 1919-1922 間,為小塚兼吉私人別
墅,推測 1938 年過戶給松島旅館,臺銀舊宿舍主要為「書造院」之日本住宅建築型
式,B 棟為「和洋併置」樣式,一樓洋式、二樓和式, 1945 年由臺灣銀行接收,作
為俱樂部、員工宿舍使用,1998 年登錄為臺北市市定古蹟,2010 年開始整修,2014
年 6 月完工。

28
北投溫泉及周邊巡禮

■佳山旅館 ( 北投文物館 )
建於 1921 年,當時是北投最高級的溫泉旅館,是由來自日本的吉田家族所經
營,日據時期為日本軍士官俱樂部,曾由神風特攻隊佔用,1949 年由一位吉田女士
出售給國民政府善後事業保管委員會,後轉為外交部佳山招待所, 1965 年後拍賣成
為私人度假別墅,也成為拍攝古裝片的場所,因拍「古月莊」而有古月莊別號,張
純明先生接手後在此創辦「臺灣民藝文物之家」,致力保存臺灣早期民俗文物與原
住民藝術,近年正式更名為北投文物館,1998 年 9 月北投文物館成為市定古蹟,目
前為財團法仁福祿文化基金會轄下的私立博物館。

■新高旅社 ( 少帥禪園 )
建於 1920 年代,在北投溫泉區頗有盛名,曾被日軍當做神風特攻隊出戰前夕
的慰安處所,張學良於一九四六年起被軟禁在新竹,1959 年,和其夫人趙一荻曾被
幽居住於此,直到一九六一年初,在蔣中正同意下,才遷入自己出資蓋的兩層樓房,
2016 年 8 月 8 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正式公佈為歷史建物 。

■吟松閣
興建於 1934 年,初期由長尾森氏所建造與經營,為目前臺北所存的少數庭園
式風格設計的日式旅館,主體建築外牆覆雨淋板,屋頂採入母屋式,多為鋪黑瓦平
房,部分為二樓,雖經過多次修建,但仍保留屋前入口木門樓、魚池、小拱橋、石
階與「六角四足雪見形」的石燈籠,整座旅館利用地形,沿山坡配置,視野良好,
室內多為檜木裝修,呈現高貴優雅之氣氛, 1998 年指定登錄為直轄市市定古蹟,但
依舊經營溫泉旅館,直到 2013 年敵不過大環境競爭熄燈,見證了北投的溫泉歷史。

■星乃湯 ( 逸邨 )
有北投 3 大名湯稱號 ( 瀧乃湯、星乃湯與吟松閣 ) ,前身是日本軍方招待所,純
屬天然湧泉,泉水為濁白色,因白磺泉產生天然白色粉末,夜晚有如星辰,所以日
本軍人稱為如同星星的湯,戰後,產權輾轉由基隆船務商人李根源購得,並大手筆
投資,1963 年以國父曾投宿過改名為逸邨大飯店,李根源過世後,經營權交給大兒
子李宏智,但房屋所有權是小兒子李銘恭所有,後因兄弟鬩牆歇業,2021 年麗寶集
團買下,將興建渡假溫泉宅。

■梅亭
現為市定歷史建築,大門口門柱上並刻有于右任先生其手書之「梅庭」二字,

29
134 導 遊 資 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為日式半木構建築風格,共分上、下二層,上層為木構,其牆面施工為防潮隔間
灰漿牆,木條架上內層抹上土漿,外層以白石灰漿粉飾,是日式民居中最為常見
的小舞壁工法,外觀是以石砌臺基、 魚鱗板、黑瓦、木隔櫺為建築風格,下層為
鋼筋混凝土造,是作防空避難室用,其外牆係以唭哩岸石建構, 2010 年由臺北市
長郝龍斌在後院親自種下梅花,目前已規劃為梅庭遊客中心,也是 IG 打卡的熱門
景點。

■那卡西
「那卡西」在日文原意為「像水流動的行業」,走唱於各旅館、酒店、夜市間,
其對象泛指走唱維生的歌手、樂手及其音樂演出的形式,最早的表演型態,多半是
表演者帶著歌譜、吉他(亦有手風琴、原木震盪器〔Vibraslap〕或其他樂器等 ) ,採
自彈自唱以娛樂賓客,多以 1 人演奏、 1 人演唱的 2 人編制出現,後來才有隨客人
點唱的服務,極盛期北投的飯店,每家約擁有 3 至 7 組那卡西團,黃乙玲、金門王
李炳輝、江蕙江淑娜姊妹等,都曾是北投著名的那卡西歌手,1990 年代卡拉 OK 、
KTV 興起,這個行業逐漸式微。

■臺語電影
在 1955 年是臺語片開啟的黃金時代,北投公園一帶則因溫泉旅館密佈,吸引
許多電影來此拍攝,不但讓電影公司省去搭布景的麻煩,而眾多的溫泉旅社更提供
了拍片所需的場景及工作人員休息用餐或過夜的場所,最盛的景況是同一間旅社內
有兩三組人馬拍攝,北投可以說是早期臺語片的好萊塢,最後一部臺語片是 1981 年
由楊麗花主演的歌仔戲電影《陳三五娘》, 1955 年至 1981 年間,臺語片總產量達
1000 多部,現存於國家電影資料館者約 200 多部。

■旅館業走下坡
在 1960-1970 年 代, 溫 泉 旅 館 大 量 建 立, 估 計 當 時 有 高 達 70 多 間 溫 泉 旅 館
經營,然而,在 1972 年後的 20 年間,隨著越戰度假美軍結束、中日斷交、女性
侍應生制度的廢除,盛極一時的溫泉旅館業開始走下坡,有近 50 家溫泉旅館相繼
停業。

■北投公民會館
1970 年興建,原是警備總部北投調查組辦公廳,負責士林、北投、淡水、天母、
陽明山等地區的情報蒐集及政治偵防的工作,據說此處為審問政治犯及黑道大哥的
地方,1986 年解嚴後裁撤後荒廢棄置,成為治安死角,為了發展地方文化及產業特

30
北投溫泉及周邊巡禮

色,2002 年,在臺北市民政局與林泉里張前里長聿文大力奔走之下整修完成後,成
為臺北市第一座公民會館。

■北投摩托車專送
是 因 應 北 投 山 坡 地 形、 時 代 背 景
的需要而形成的特色地方職業,早期女
侍應生由三輪車或黑色轎車接送來往於
各飯店,五十年代,廢止三輪車政策,
摩托車開始輸入,改由摩托車更迅速的
服務,即是限時專送,政府廢娼之後,
車行更擴大服務對象,因為只要一通電
話,司機也能替店家及下山民眾至老北
投採買,或將貨品送上新北投。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2001 年舊北投圖書館因為天花板漏水被鑑定為海砂屋而必須拆除,政府將新
館改建為美觀又減碳的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外觀有如一艘木船,被譽為美麗的
「知識方舟」,屋頂除了設有太陽能光電板可發電 16 千瓦電力外,屋頂種植的植
物是最好的隔熱層,及斜坡草坡設計可將水分自然排至雨水回收槽,再利用回收水
澆灌植栽及沖水馬桶,達到綠化與減少水資源浪費,並採大量陽臺深遮陽及垂直木

31
134 導 遊 資 訊
Tourist Guide Quarterly

格柵,降低熱輻射進入室內達到節能效果,建物使用木材及鋼材,該建材皆可回收
再利用,對於木質建材除做白蟻防治外,避免影響人體健康更使用生態塗料減少污
染及有毒物質的釋放。 2008 年榮獲全球建築金獎─全球卓越建設獎入圍獎、 2012 年
獲得美國網站 Flavorwire.com 評選為「全球最美 25 座公立圖書館」之一、 2015 年
被國外網站「 WHEN ON EARTH 」列為世界最酷 10 大綠建築。

■北投溫泉季
「臺北溫泉季」自 2001 年推廣至今,已成為每年臺北市北投區秋冬季最大型
國際活動, 2015 年及 2019 年更邀請日本神轎搭機前來北投,由 400 多名日本壯士
舉行盛大的「撞轎儀式」的祈福活動,為溫泉祭揭開序幕,每年溫泉季現場有許多
活動,像是溫泉會館展攤祭出每年一次的優惠活動、那卡西演唱、音樂表演、音樂
會、美食區等,更安排不同路線的免費導覽,讓民眾更能進一步認識北投的生態、
文化、歷史、景觀等豐富的觀光資源。

■觀光小城
2011 年北投更榮獲法國米其林三顆星最佳旅遊景點推薦,成為獨具風格的國際
觀光小城, 2012 年北投也被票選為全國最具代表性的觀光小城。

資料來源
●凱達格蘭文化館 ●北投區公所

●北投市志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臺北市溫泉發展協會

●文化部國家記憶文化庫 ●北投溫泉博物館

●維基百科 ●普濟寺

●北投虹燁工作室 ●臺北畫刊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3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