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本期为你解读的是

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书

《少有人走的路》

这本书还有一个附属名

叫做心智成熟的旅程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

我们先了解一下

这本书诞生的时代背景

1970 年代美国由于深陷经济危机

和越南战争的泥潭

整个国民精神萎靡不振

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

也为此忧心忡忡

说美国人需要来一场心灵的救赎

也差不多这个时候

有一位精神科医生考虑竞选美国总统

试图挽救国民的精神

这位精神科医生就是本书作者派克

虽然他后来没有去竞选总统

但是他 1978 年出版的《少有人走的路》

却事实上成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食粮

读这本书甚至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身边的朋友如果有哪个愁眉不展

那就给他送一本少有人走的路

那么这本书到底在讲些什么呢

开门见山的说

他在讲我们要如何才能成为一个

心智成熟的人

这个问题
历来就是哲学家

和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比如心智成熟的人在柏拉图那里

是一个能够控制激情

超越情感完全理性的人

叫哲人王

在孔子那里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叫做圣人

在阿德勒那里是一个克服自卑感的人

在马斯洛那里

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人

而与这些略显抽象的观点不同

本书作者的看法很接地气

他说呀

心智成熟的人

就是一个敢于直面现实的人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观

点太普通了呢

的确很多人都说过类似的话

比如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与看清残酷现实

因而绝望悲观的克尔凯郭尔不同

本书作者

不仅坚信残酷的现实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且坚信每个人天生

就有直面现实的能力和智慧

而这正是本书穿越 40 年

至今仍然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的作者是斯科特派克

他有多重身份

他是精神科医生畅销书作者

思想家和心灵导师

他小时候就因为想的太多和童言无忌

让人印象深刻

中学的时候宁愿住精神病院

也不回到父母安排的

直通美国名校的私立中学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

为了不依靠家人而去当军医

驻扎过冲绳岛反对过越南战争

后来自己开诊所

再后来写书做演讲

新观点层出不穷声名远播

他一生出版了 15 本书

其中有三本书的名字含有

少有人走的路

分别讲的是心智成熟

直面谎言和克服焦虑

但最出名的还是他的第一本书

也就是我们本期解读的这本书

接下来

我就为你详细讲述这本书的重点内容

我们一起来看看

克服人生困难促进心智成熟的方法

动力阻力和终极力量是什么

以及为什么是少有人走的路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要点

克服人生困难
促进心智成熟的 4 个方法

派克开篇第一句话

就抓住了很多人的心

这句话是 life is difficult

意思是众生皆苦

派克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

必须深刻领会

那么怎样才算深刻领会呢

我们可以从

必然性和彻底性两个角度来看

首先是必然性

就是说生活必然是苦的

没有谁可以例外

穷有穷快活

富有富贵病

第二个是彻底性

就是说生活时时处处都面临困难

这个问题解决了又会冒出新的问题

直到生命结束

因此就别指望一劳永逸了

好吧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真理

可知道这点又有什么用呢

只会让人感到绝望

如果我们发出这样的疑问

派克会给我们当头棒喝

他说清楚了这一点的人不但不会绝望

还会实现人生的超越

既然困难重重是命
那么克服困难也必然是命

不但是宿命

而且是本能

就像鸟儿有飞翔的本能一样

人也天生具备克服人生困难的能力

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这样的

他说人生就像一所学校

学校通过设置各种难题

锻炼学生的能力

生活充满各种艰辛磨练我们的心智

如果我们害怕痛苦回避问题

我们的心智就得不到锻炼

永远停留在婴幼儿时期

这正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到这里

派克就构建起了自己的理论底色

一方面人生必然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

人也天生具有克服困难的能力

通过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

派克重新点燃了生活的斗志

因为攻坚克难

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宿命

但是光有斗志是不够的

有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派克说有的

那就是自律

自律包括四个原则第一个是延迟满足

第二个是承

担责任第三个是尊重事实
第四个是保持平衡

派克提醒说

这 4 个原则只对那些准备直面问题

挑战痛苦的人才起作用

对于逃避痛苦的人来说

这 4 个原则毫无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派克是怎么解释这 4 个原则的

首先是延迟满足

什么意思呢

先举个例子

有位女士找到派克

说自己想要改掉工作拖延的毛病

派克做了很多工作

又是分析他对老板的态度

又是分析他对权威的看法等等

都没有效果

后来派克问这位女士是如何吃蛋糕的

是先吃奶油还是先吃蛋糕呢

女士说当然是先吃奶油了

你看其实这正是问题的正解

这位女士一天工作 7 个小时

她会在第一个小时做容易的

剩下 6 个小时痛苦烦躁

拖到最后才做困难的

派克给他算了一笔账

如果先做容易的

就是一个小时的幸福 6 个小时的痛苦

但是如果先做困难的
就是一个小时的痛苦 6 个小时的幸福

哪个更划算呢

后面这个方案就是延迟满足

说白了就是先苦后甜

派克不是说人生充满各种痛苦吗

有的痛苦大些有的痛苦小些

这个延迟满足的原则

就是要我们对痛苦的程度进行排序

先解决痛苦大的然后解决痛苦小的

最后解决容易的

从表面上看

这是一个痛苦和幸福谁先谁后的问题

但从心理感受的角度讲

这是痛苦带来幸福

还是幸福带来痛苦的问题

因此如果我们越善于

使用延迟满足这个原则

就越能控制自己心智也

就越来越成熟

前面的延迟满足

讲的是对痛苦程度进行排序

哪个最痛苦就先解决哪个

而承担责任

说的是分清楚哪个问题是自己的

哪个问题是别人的

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要推卸责任

所以这第二个原则就是承担责任

他可以自己为例

说他在当精神科医生的时候
想进步的更大一些

于是每周接待两三次病人

而其他同事一周只接待一次病人

这样一来其他同事下午 4 点就下班了

派克还要忙到晚上八九点

感觉很累很难受

于是就跑去给门诊主任说我有麻烦了

门诊主任也很善解人意

说是啊派克你有麻烦了

派克继续说我有麻烦了

主人跟个复读机一样重复说是啊

你的确有麻烦了

派克很生气

觉得主人简直莫名其妙

下属再给他说有麻烦遇到问题了

他怎么不帮忙解决一下呢

派克气鼓鼓的走了

很久之后他才明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而不是别人身上

因为他完全可以自主决定

一周接待几次病人

他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

反而把责任推给别人

希望别人帮他解决

通过延迟满足和承担责任两个原则

我们在直面人生难题的时候

知道要去首先解决属于自己的

最痛苦的问题

但是如果这个问题是不准确的呢

比如因为不幸的童年
让一个人得出我不能相信父母

他们是不值得信任的这样的观念

这在当时是实事求是的

后来环境变了

但他的观念没有跟着变

坚持认为我不能相信任

何人没有谁是靠得住的

这就不是事实了

这种不准确的观念

会让他的生活遇到很多问题

所以我们还需要第三个原则

那就是尊重事实

世界不停变化

我们得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

实事求是

最后一个原则是保持平衡

它的关键是放弃

比较抽象啊

举个例子

派克回忆自己 9 岁的时候

骑自行车玩耍

为了享受冲下坡的那种

风驰电掣的快感

而没有减速

结果在转弯的地方摔得浑身是伤

崭新的自行车也变了形

这就是自己不懂得保持平衡

不懂得放弃

虽然减速会让快感打折
但是摔伤带来的痛苦更大

保持平衡的关键是放弃

很多人无法保持平衡

是因为无法承受放弃带来的痛苦

比如放弃先吃奶油

放弃依赖他人

放弃根深蒂固的观念等等等等

这些都会带来痛苦

但是回避这些痛苦

心智就无法成熟

好了这就是本书的第一个重要观点

人生苦难重重

自律的四个原则帮助我们攻坚克难

这 4 个原则是延迟满足承担责任

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

但是这一听就好累啊

我们果真有动力去克服人生的困难吗

阻力又是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要点

克服人生困难

促进心智成熟的动力和阻力

派克说我们克服困难的动力是爱

那什么是爱呢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

还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

叫做爱的艺术

在这本经典著作里

弗罗姆把爱从狭隘的性冲动

和本能中解脱出来

认为我们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

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

那么每种爱的尝试都会失败

与弗鲁姆的观点有几分相似

派克说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

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不过也有差别

弗洛
姆把人是社会性动物作为分析的起点

而派克是从人的自我完善角度出发

强调了爱的动机和目的

都离不开心智成熟

换句话说

在派克看来

凡是不以心智成熟为目的的爱

都是耍流氓

反过来凡是真爱必然促进心智成熟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凡是

凡是不以心智成熟为目的的爱

都是耍流氓

派克这一棍子打下去

不知道要打翻多少爱的小船

比如激情之爱

大家正爱的死去活来的时候

派克说醒醒吧

那哪里是爱啊

那是本能

是性冲动

本能的东西不要说人了
其他动物都会

又不花力气

怎么能算爱呢

不仅如此

派克甚至说

这样的激情之爱是心智的退化

怎么是退化呢

坠入情网的时候

我们不是感觉格外强大有力吗

不是山乌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吗

派克说那都是幻觉

就跟两岁大的幼儿幻想自己是

超人的感觉

差不多是自我界限的短暂崩塌

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激情褪去之后

会惊呼天呐

我怎么会爱上这样的人

不过派克也特别声明

虽然激情挚爱不是真爱

也不是真爱的先决条件

但是

人们还是可以在激情挚爱的碰撞下

点燃促进双方心智成熟的

真爱之火

派克

在把激情之爱赶出真爱的行列之后

接着

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自我牺牲的爱
派克在书里记载了一个病例

有位牧师的家人全都病倒了

妻子患上了慢性抑郁症

两个儿子大学辍学

这位牧师非常苦恼

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他很爱自己的家人为家人操碎了心

洗衣服做饭打扫房间

工作生活无所不帮

竭尽全力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

牧师的这种自我牺牲的爱

听起来是不是很伟大

派克却非常尖刻的说

牧师对家人的生活大包大揽

付出各种努力

只是在满足自己

好人形象的心理需求而已

根本没有把妻子和儿子

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

这当然不是真爱

后来这位牧师在派克的建议下

扮演起坏人的角色

比如不再帮妻子和儿子打扫卫生

让妻子独自去听歌剧

让儿子自己赚生活费等等等等

再后来他的儿子们回到了大学

妻子也学会了独处

而牧师本人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这样儿子妻子和牧师

每个人的心智都获得了成长
真正的爱绝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付出

他还应该包括必要的冲突

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还有一种耍流氓的爱比较隐蔽

他不是弱化对方的心智

而是拒绝自己心智的成长

那就是以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爱

这一点可能会引起误会

先解释一下啊

每个人都有依赖心理这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依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人被依赖控制了的话

那就是病

态的依赖

病态依赖的口头禅通常都是没有他

我活不下去了

没有他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哎

这句话听起来很像是爱

但实际上是一种寄生关系

他把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寄托在

别人身上

这样的人

通常会在找到依赖的对象之后

就会突然失去曾经具有的生活技能

比如突然拧不开瓶盖了

突然不会开车了等等

由于在依赖的过程中

心智不是成熟而是退化

所以他会越来越无法忍受孤独
在失去依赖的对象之后要么寻死觅活

要么会在短期内依赖上其他人

好吧激情之爱不是爱

自我牺牲不是爱病态依赖不是爱

这不是爱

那不是爱

请问到底怎样才算是爱呢

我们来看派克的另一个凡是

凡是真爱

必然促进心智成熟

我们借用书中提到的例子

来理解一下他的这个说法

派克有一次去听一个知名人物的演讲

虽然当时气温很低

但是由于他听得很认真

以至于满头大汗

当然收获也很大

与他形成对照的是

很多人觉得这个演讲毫无内容

但为什么派克会有收获

心智能得到成长呢

派克说这是由于爱

你可能觉得这个理由太奇怪了

如果我们按照派克对爱的定义来理解

其实是说的通的

派克说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

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那么派克有自我完善的意愿吗
这个意愿促进了他心智的成熟吗

当然有派克想要从演讲中有所收获

这个意愿进一步转化

为现实的行动

促使他在听讲之前充分准备

在听讲过程中聚精会神

这样下来才使他有了收获

心智得到成长

所以真爱并不是一时兴起的好奇

而是深思熟虑的智慧

既然心智成熟的动力是爱

那么阻力是什么呢

派克说阻力是懒惰

懒得听懒得看懒得想

懒惰让人原地踏步不思进取

的确是心智成熟的阻力

那是不是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就对了呢

也不是派克说

一天工作 24 小时的人也可能是懒

因为很可能没有认真思考

只是瞎忙

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

有句话跟这个意思差不多

他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

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因此

懒惰与付出的时间多少没有关系

与恐惧有关系

懒惰的人总是害怕尝试新事物
害怕改变

因为尝试和改变都需要付出努力

不仅如此

派克还指出

人天生就是懒骨头

无论是谁

总是会在某个时候

感到身上潜藏的惰性

派克说的没错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

最近在

神经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说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喜欢不动

这可能跟一个人要从懒

惰状态过度到积极状态

大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关

不过你也不要被天生的惰性给吓倒了

因为我们身上

还有促进心智成熟的爱的力量

有时候懒惰占了上风

于是我们就倾向于及时行乐逃避痛苦

甚至编造谎言让懒惰变得合情合理

但如果爱的力量占了上风

我们就倾向于改变和进步

向往新的未知

的领域接受挑战承担风险

心智也越来越成熟

好了

这一部分再说克服困难的动力是爱

阻力是懒惰
派克反复强调

真正的爱

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

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而与爱相对立的就是懒惰

要注意这里的懒惰

是指阻碍心智成熟的消极力量

但光有爱

还不足以让我们彻底征服

困难重重的人生

爱只是提供了外在的动力

如果我们本身没有克服困难的潜在

能力再充足的动力都没有用

那接下来

我们就来看看

克服人生困难

促进心智成熟的终极力量是什么

以及为什么是少有人走的路

提前预告一下

派克说终极力量是潜意识

心智成熟的路是一条认识潜意识的路

是一条回归自我的路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而且备受争议

下面我们来看看

派克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这些结论的

派克这本书的关键词就是心智成熟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心智成熟呢

派克说
心智的成熟实际上就是意识的成长

就是重新认识潜意识早已熟知的事情

是不是有点绕

我们来一个一个了解啊

首先派克把心智直接等于意识

认为这两个是一回事

所以他说心智的成熟

就等于意识的成长

第二派克说

意识的成长

又等于对潜意识的重新认识

这一点信息量很大

什么叫做对潜意识的重新认识啊

言外之意就是说

潜意识早就什么都知道了

他是全知全能的

那里是知识和力量的最终源泉

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新鲜

最早

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

那里柏拉图有一个特别有名的观点

叫做知识就是回忆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学习知识

并不是在学习新的东西

而是在回忆我们已经具有的东西

后来这个古老的哲学观点

在心理学领域被发扬光大

其中的集大成者就是瑞士心理学家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
荣格有一个关于

潜意识的比喻是这样的

他把我们的精神世界比喻为一个岛屿

水面露出来的部分叫做意识

水下面因为风吹浪打

而时隐时现的部分

叫做个人潜意识

最下面看不见的部分是集体潜意识

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人类智慧

就潜藏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

它是指引我们思维和行为的终极力量

所以派克的这个观点

有深远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传承

不过这些都太抽象了

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

强大潜意识的存在吗

有啊梦境杂念和说漏嘴

通常就被精神分析学者

看作是潜意识的表现

尤其是

他们在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时候

认为这些潜意识的信号

往往指明了治疗的方向

不过派克走的更远

他把好奇的目光转向了我们日常

所说的狗屎运

和偶然性上

他认为

一个人一次走狗屎运的确可能是偶然
但是

如果一个人连续多次走狗屎运的话

那就不能用偶然来解释了

就像一个人一次中大奖是狗屎运

一连多次中大奖就必定事出有因了

比如派克

在书中提到有一个 14 岁的男孩

从 8 岁那年的 11 月份母亲突然去世开始

以后每年 11 月

都雷打不动的发生各种意外事故

要么折断胳膊要么脑震荡

反正从头到脚几乎都被摔了一个遍

我们一般会好奇

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倒霉

但是派克更感兴趣的是

这个倒霉孩子虽然事故不断

却一次次逃出生天

至今安然无恙

这不正好说明了他的身上持之以恒的

具有某种强大的抵抗力吗

派克把这个强大的抵抗力称作

潜意识的力量

派克通过这种带有奇迹色彩的例子

来说明

我们身上隐藏着全知全能的潜意识

他是神秘莫测的

其实与其说潜意识的神秘性

不如说

我们对大脑还有很多未知的方面

这些未知的方面
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强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们对潜意识认识的越多

意识就越成长

心智就越成熟

还是有意义的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认识潜意识呢

派克说通过直面现实克服人生困难

这个要如何理解呢

还记得前面派克关于学校的比喻吗

他说我们本身就具有思维能力

但是要通过学校的解题训练

才能发掘出来

一样的我们的潜意识

本身具有强大的智慧和力量

但是要通过解决人生的难题

才能发掘出来

这种情况

就像我们看到照片想起了某个人一样

睹物思人

他就在我们的脑袋里

只是需要现实的东西去把他唤醒

因此派克的潜意识全知全能观点

给人一种终极的力

量这些人生的难题有什么好怕的呢

我们本来就具有解决这些难题的潜力

反过来

如果我们逃避现实不承认现实

也就是不让现实的信息去激活
强大的潜意识

那么我们的心智就得不到锻炼

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少

说话做事越来越不切实际

发展到一定程度

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从总体上

了解心智成熟的旅程了

心智成熟的旅程

实际上就是通过不断克服人生困难

激发我们自身潜能的过程

因为这条路困难重重

很多人都无法坚持走下来

所以越往后走人越少

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但是不要忘了

派克说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拥有成长的潜力

只要我们勇于挑战

最终就能达到人生的新境界

说到这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说的差不多了

接下来我为你简单总结一下

本书的三个重点内容

第一人生困难重重

自律的四个原则帮助我们攻坚克难

第一个是延迟满足第二个是承担责任

第三个是尊重事实第四个是保持平衡

第二在克服人生困难

促进心智成熟的过程中
爱是动力

懒惰是阻力

第三面对困难重重的人生

潜意识是终极力量

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以上

就是史奥人走的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本 1978 年出版的心理自助书

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因为单单从书的内容来讲

实际上是毁于参半的

因为这本书存在一些知识的硬伤

比如把各种精神疾病归因于家庭教养

滥用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毫无根据的断言

所有疾病都是心理疾病

等等不仅如此

书中有的观点是令人吃惊的

比如作者认为根据治疗的需要

心理治疗师可以和病人发生亲密关系

作者虽然受过精神病学的系统训练

但是在书中毫不掩饰他的宗教观点

宣称潜意识就是上帝的化身

由于书中的宗教观点

这本书被著名的蓝灯书屋拒绝出版

另一方面

也正是其中的宗教观点

又引发人们去思考
在心理健康问题上

宗教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派克被他的崇拜者称为先知

但是有的人却称他为虚伪之徒

因为他在书中以心灵导师的身份

教导人们要自律

但是他自己却做不到

酗酒吸食大麻婚外情

和家人关系不和谐

等等等等

虽然这仿佛正好说明了人生苦难重重

心智成熟的旅程曲折难走

即使是心灵导师也走不了多远

但是

派克本人对此的解释可能更有意义

他说自己不是神而是人

自己身上也有缺点

作家们通常在书中表达自己的愿望

也就是说

他在书中提到的方法虽然自己做不到

但那是他想要做到的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