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前 言

财政学总成绩由三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 70%,论文成绩占

20%,平时成绩占 10% 。

财政学期末考试的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

述题。客观题从第 10 版习题册中抽取,主观题从每节作业和思考题

中抽取。单选题 15 个。多选题 10 个,漏选得一半分,错选或多选不

得分。判断题 10 个,只需判断对错。简答题 6 个。论述题 1 到 2 个。

不考察计算题和概念题。

本书是财政学每节作业的答案。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财政学基

本理论。第三章介绍财政预算。第四章到第八章介绍财政支出,其中,

第四章是对财政支出的概述,第五章主要讲支出规模和结构,其余章

节具体介绍财政支出。第九章到第十二章讲财政收入,其中,第九章

介绍规模与结构,第十章到第十二章介绍税收和税制。第十三章和十

四章分别介绍财权划分和国债理论。

祝大家考试顺利!

数量经济班 毕不挂

2021 年 12 月 24 日
2021·财政学

第一章 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本章没有课后作业。

第二章 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 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答:(1)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
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
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
树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
终目标。
(2)当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非否定或忽视政府的作用。完整的
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也
是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例如,政府为市场提供如基础设施、教育和社会保障等
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
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在市场体系中具有特殊地
位和功能,即可以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并介入、干预
市场。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
挥政府及其财政的作用。

7 试述我国《预算法》修订的重点内容和重大意义。

答:预算法是财政的基本大法,被称为“经济宪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
法》 (简称《预算法》 )于 1994 年 3 月 22 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
过,自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2014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并决议自
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 《预算法》修订的重点内容
① 新《预算法》的重大变化首先体现在对总纲第一条的重新表述。原第一条表述
为:“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新法第一条重新表述为:“为了
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
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二者的本质
差别在于新法明确了《预算法》的宗旨是“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把权力装进笼子
里,首先是要把财权装进笼子里”。这是《预算法》修改的本质,《预算法》就是承载
预算管理权的“笼子”。因而新法的表述更符合宪法精神,是宪法精神的回归,从过去
的强化政府管理权力回归到规范和制衡政府管理预算收支行为。
② 新法对有关事项的规定及规范都有重大的突破,如:政府全部收支纳入预算,实行
全口径管理,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
险基金预算;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透明预算制度,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
度预算平衡机制;预算公开入法,从源头治理腐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债
务风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厉行节约,硬化预算支

1
2021·财政学

出约束,违纪铁腕追责等。
(2)《预算法》修订的意义
和原《预算法》相比,新法从 79 条增加到了 101 条,其中 25 条没有变动,其余均有修改
或增减。新《预算法》全面贯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理念以及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
法治精神,体现了现代预算管理的基本要素,构成现代财政管理制度的基本立法,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和突破口。在修订《预算法》的酝酿讨论过程
中,尽管各种意见纷呈,但有一点是公众的共识,就是“把权力装进笼子里,首先是要
把财权装进笼子里”。这是《预算法》修改的真谛, 《预算法》就是承载预算管理权
的“笼子”。因此,新法的表述更符合宪法精神,是宪法精神的回归,即从过去的强化
政府管理权力回归为规范和制衡政府管理预算收支行为

第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3 如何看待我国的政府性基金?如何看待“土地财政”?

答:(1)政府性基金
政府性基金是对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 其他
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2015 年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有较 大的改进
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 按照新《预算法》关于政府全部收支均要纳入预算的要求,全面反映了基金收支的 具体
情况,细化了预算编制内容,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透明性。
② 基金预算和公共预算同步布置,统一要求,协调和衔接基金预算与公共预算的关 系。
③ 加强对于基金预算的审核,强化部门沟通,科学预测收入,避免资金重复安排。
④ 逐步推行零基预算,避免资金安排与使用脱节。
(2)对土地财政的看法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财政过分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的现象。
① 土地财政的现状
土地出让金收入在我国快速增长,到 2010 年曾达到顶峰。但是,土地出让金收入事实 上不
可能长期维持不断增长的趋势。随着对房地产调控的深化和房地产市场周期的变 化,目前
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开始有所收缩。同时,国家正在加快有关房地产各税的 立法,建立和
健全地方税系;地方税系一旦建成,则将改变当前以土地出让金收入为 主导的地方财政收
入格局,形成正常的、合理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
② 土地财政存在的原因
自从实行国有土地出让金制度以来,在实施过程中曾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要因此 而取
消“土地财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a.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政府是国有 土地
的代表者兼土地经营者,有偿转让使用权。土地出让金收收入是政府转让土地使 用权所取
得的收入,因而土地出让金收入纳入国库,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项收入是天经 地义的事情。
政府向房地产业提供土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并带动经济的增长,创 造良好政绩,而且
可以增加政府收入,这是应当肯定的。
b.从实践来看,土地出让金对调节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弥补地方财权与事权 的不
匹配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③ 土地出让金管理
a.明确土地出让收入的性质和范围。
b.规定彻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
2021·财政学

c.明确规定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
d.特别强调确保农村被征地农民和城市被拆迁居民、搬迁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利益。 在肯
定土地出让收入的同时,对“土地财政依赖症”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当 前在经济
下行和出现财政困难的压力下,土地财政依赖度出现急剧攀升的趋势,对这 种趋势切不可
任其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事权相匹配 的地方财政体制,
保证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稳定税源,改变过度依靠土地财政的 现状。

第四章 财政支出概论

3 试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准公共物品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可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 式,
也可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1)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 对于这类准公共物品,既可以采用公共提供
又可采取市场提供的方式。政府要考虑的 问题是,从社会角度出发比较两种提供方式何者
为优,而比较的依据主要是效益和成 本。
(2)具有外部效应的准公共物品 选取这类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
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 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实,多数公共物
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 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
多数准公共物品 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3)从各国的实践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 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这 一形
式选择民间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民间企业经营,但政府部门对 这一领域
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的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 制定垄断价格。
② 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桥梁、高速公路、 铁路、
港口、机场等,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
③ 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民间机构以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 发的
民间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这是由于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 的开发都
具有正外部效应。补助的方式包括补贴、贷款贴息、减免税等。

4 试述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答:(1)公共定价的内涵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来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公共 定价
就是确定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 公共定价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提供和实施公共物品管
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公共定价的 对象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还包
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 品。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包括两方面:
① 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
② 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且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政府 实施
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 品得到最
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另一方,还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 活安定的重要
措施。
(2)公共定价的方法
定价水平是指提供每一单位的物品和服务的定价是多少。定价体系是指把费用结构和 需求
结构考虑进来的各种定价组合。公共定价的方法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 法和负荷

3
2021·财政学

定价法。
① 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使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保持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 下,采
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② 二部定价方法,是指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 支付
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③ 负荷定价法,是指根据不同时间段或不同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

第五章 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1 “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1)瓦格纳法则的表述 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人均 GDP 的提高,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


重也相应提高。瓦格纳法 则可以理解为如图 2-5-1 所示的财政支出与 GDP 之间的函数关
系。

瓦格纳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这会进一步引起国家活动的扩张。他 认为
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关键
(2)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见表 2-5-1)

4
2021·财政学

(3)对瓦格纳法则的评述 瓦格纳法则适应了当时政府强化国家机器,扩大干预经济,以加
紧对内镇压,对外扩 张的帝国主义政策的需要,成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推
行帝国主义财政 政策的理论基础。另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法则符
合财政支出 占 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尽管由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
同,因而 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的高低以及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但却明显存在一种共同的
趋 势:随着人均 GDP 的增长而逐步上升。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
的上升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则呈相对稳定的趋势,即稳定 在一
定的水平上,上下有所波动,目前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个阶段。

4 试述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性。

答:(1)定义
财政支出结构,也称财政支出构成,是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财政支出规 模与
财政支出结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2)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见表 2-5-2)。

5
2021·财政学

5 试述内生增长理论的内涵及其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

答:(1)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新古典模型的缺
陷,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內 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
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 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
的技术进步,生产性 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 (2)
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 内生增长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
的作用做出了全新解释。它强调了人力资本以 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决定性作用,
换言之,为了保证经济持续发展,财政应 对这两个方面有所侧重。一方面,科研与教育无
疑属于公共品,而且属于政府职能性 支出的一部分,财政作为市场的有效补充应该充分重
视资金对科研教育的支持内作 用。另一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财政支出结构应伴随生产力
进行适时调整,经济水平 提高要求由基础建设方面转向科教文卫方面投资,以保证经济有
效发展。内生增长理 论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
济增长的内在因 素及动力,且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属于
财政政策变 量的范围之内,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对长期经济增
长和经 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客观
来 说,财政支出结构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使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 化
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从政府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 政策目
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内生增长 理论为调整、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

第六章 经常性支出——财政购买性支出之一

4 试述政府必须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理由,应介入的范围。

答:(1)政府必须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理由
市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管理中存在着漏洞,这为政府介入这一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
① 公共卫生领域集中大量存在着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
不会充分提供。
② 为公平的收入分配提供前提。
③ 弥补商业保险的缺陷。
(2)政府介入卫生医疗领域的范围
政府会适当介入卫生医疗市场的主要方面:
① 提供卫生医疗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保证这些公共物品的有效利
用。
② 纠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使医疗保险兼顾效率和公平。
③ 补助生活困难的群体,使他们能获得相应的基本医疗服务。
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 公共卫生服务,该项目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属于政
府的重要职责。
② 基本医疗服务,因为基本医疗服务不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具有很强
的外部性。

6
2021·财政学

第七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财政购买性支出之二

2 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答: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政府投 资有
自身明显的特点:
(1)政府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由于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 社会
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可以提高国民经济效率。
(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较大的“外部效应”的基础产业和设施。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 中居
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 的投资集
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3 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答:政府投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不同于私人部门投资,而且政府投 资的
决策标准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 政府投资的主要标准有以下几项: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 目
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化的投资项目,但这一标准政府投资以及非政 府投资
都需遵循。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这一标准化是指 政
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在相同条件下能够获得最大数量劳动 力的
项目。

4 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答:(1)基础设施的内涵 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部门,它具有资本密集
型、投资周期长、投 资大的特点。基础设施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
是指经济社会活 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
广义的基 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而狭义
的基 础设施是政府(财政)资本性投资的主要领域。
① 基础设施在经济活动中的特征 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
同生产条件”。
② 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强有力支持 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后回收期
长,一般大型基础设施都不是企业独立 投资来完成,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更加需
要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来推动基础设 施的发展。
(2)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 当基础产业、加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时,也要求基础
设施的相应发展。政府只能通过 财政集中动员一部分资源,以加快基础设施“瓶颈”部门的
发展。从价值构成上分析, 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是组成其他部门产品的
成本,因而价格变动具 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会引起整个产业成本的波动。

5 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答:从经济性质来看,基础设施大体上可以归类为混合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可以 由市
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发展中国家的财政,除具有一般弥补“市场失 灵”的作用

7
2021·财政学

外,还部分地充当着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在发展中国家,关系国计民 生的大型工程
一般是采取以政府为主、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混合提供方 式。 从我国的实践来
看,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筹资建设,免费或适当收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 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PPP 模式。采用这种融资形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 权和
收益权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有效运营。

第八章 财政转移性支出

1 社会保险支出的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相应
的社会公共需要的内涵和范围也必然在不断扩展,从而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方面需 要,保证
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劳动者除了应享有付出一份劳动得到一份报酬的权 利之外,当他
们因种种社会的甚至是个人的原因不得就业或暂时不能就业时,还应享 有得到一份能满足
自己及其所赡养家庭人口最低生活需要的收入的权利;劳动者在进 行工作时,需要劳动保
护;劳动者可能生病、伤残废,乃至死亡。发生这些情况时, 需要医疗、护理、照顾或者
善后;劳动者的子女有得到起码的教育的权利,他们自己 也有必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分
工的发展,不断地接受职业和文化的再教育;劳动者 退出劳动大军后,有权得到社会的照
顾,安度晚年;如此等等,都属于必须由政府和 社会妥善安排的社会保障的范围。

5 试述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

答:(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人们的需求客观上有一个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主要
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人们所需要 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另一个是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一般来说,商品和服务的价 格越低,需求越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小。既然
价格的高低可以影响需 求结构,那么,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便具有影响需求结构
的作用。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
产品的价格,从而改变企业 盈收情况。
(3)财政补贴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就是矫正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

6 试分析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1)财政补贴可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补贴的对象可以是国有企业, 可以
是集体企业甚至是私人企业,也可以是城乡居民,但不论补贴对象是谁,最终目 的都是为
了顺利实施国家的方针政策。
(2)财政补贴能够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加大总购买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 长。
一些事业既可以由财政来办也可以由民间出资来办,而凡民间不太热衷的事业, 财政给予
补贴,只要财政花费少量的资金就可以将民间资金调动起来,发挥所谓“四两 拨千斤”的作
用。
(3)加速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财政补贴扮演着十分重 要的
角色。

8
2021·财政学

(4)消除“排挤效应”。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采取增加公共工程支出的措施,在货 币供
应量不变的条件下,公共工程支出的增加,会直接增加对货币的需求量,可能带 来市场利
率水平上升,从而会加大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导致私人投资的萎缩,这就 是所谓的排挤
效应。
(5)稳定社会经济。在我国的财政补贴中,稳定社会经济往往是首要的目的。如对企 业的
亏损补贴,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产业调整过程中,稳定被调整的产业的收入并诱导 企业进行
更积极的调整;对平抑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的部分,显然也是基于稳定这一 目的;对居民
支付的各类价格补贴,是用于弥补居民因调价所带来的收入损失,基本 的功能也是保持社
会与经济的稳定。

第九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2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性作用?

答:财政收入的规模不是以政府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而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 历史
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 影响。这
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等,其 中最主要的是
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1)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体现一个国 家社
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程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 品丰富,
其净值,即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多,则该国的 财政收入总额较
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
(2)科学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使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称为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它 是影
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包含科学技术水平,因为科学技术水 平离不开
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持。因此,对科学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实 际上是对经济
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进一步研究。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 经济效益,是增加
财政收入的首要有效途径。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 个方面来分析:
① 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 的 增长
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
②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 于财
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促进技术
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

6 思考公共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不同于税收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答: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收费是辅助形式,但收费也是税收不能替代的,具 有本
身的特殊性质和特殊作用。
(1)收费的性质 理论上,政府的主要收费是使用费。按世界银行的表述,使用费是指“为
交换公共部门 所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收费有时与税收难以区分,二者的差
异主要表 现在四方面:
① 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关系,税收收入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一般 不规
定特定用途,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使用。
② 税收是政府的一种筹资方式,而收费是部门和地方专项用途的筹资手段。
③ 税收收入是政府的直接收入,需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全国性收费一般纳入预算 内,
部门性收费或地方性收费可作为预算外收入。

9
2021·财政学

④ 税收更加合法化,有利于立法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治性和规范性较差,容 易出
现乱收费的现象,因而法治性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过多,并加大监 管力度。
(2)收费的特殊作用
① 弥补市场失灵,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
② 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利用率。使用费遵循受益原则,谁受益谁支付,同时具有价 格机
制的优点,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可避免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

第十章 税收原理

1 阐明税收“三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
的形式最根本特征,“三性”缺一不可。
(1)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依法征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会受
到处罚。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
必要保证。
(2)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返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
任何报酬。
(3)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不经批准不
得随意改变。税收的固定性实质上是指征税有一定的准则,而这个准则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税收的“三性”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三性”特征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区别于非税的
重要依据。税收监管应大力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税收
的作用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大,税收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税收制度经过一
系列改革已步入新的轨道,税收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和经济运行机制中不可缺少的经济手段已
开始深入人心,为社会各阶层所熟悉和关注。但是,当前税收作用的潜在能量在建设小康社
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从理论上阐明税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的地位和作用,指明税收的“三性”,加强税收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仍是当前征管工作的一项
重要任务,并且必须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从根本上说,税收的权威性源于国家政权的
权威性。

5 简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1)税收中性的含义
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一个概念,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
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含两层含义:一
是国家征税使得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上限,尽量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额外损失
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尤其不能使税收超过市场机制而
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
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
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取消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税收超额负担

10
2021·财政学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
成了超出纳税税款的负担。国家课税会直接减少纳税人收入,不可避免地对纳税人的行为选
择产生一定影响。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国家征税在减少纳税人支出的同时增加
政府部门支出,如果因征税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就
会发生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了
不良影响,会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国民经济增长是税收超额负担扩大的基础。
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
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6 试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答: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将所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方法转由他人负担的行为和过程,也指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者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
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而自由浮动。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
下,税负转嫁常因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大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不同等
诸多因素存在差异,但是也存在一般性的规律。
(1)所得课税转嫁难,商品课税较易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
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
明显的;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
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社会中大量的商品生产和销售都处于竞争状态,商品价格的确定最
终取决于供求关系,而税负转嫁自然与供求弹性有关。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
易转嫁;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税负转嫁必然引致商
品价格的上升,若有另外的商品可以替代加价的商品,消费者往往会取而代之,从而使税负
转嫁失效。但若一种税收课税范围很广,甚至波及同类商品的全部,消费者无法找到价格不
变的代用品时,只好承受税负转嫁的损失。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转嫁简单,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因为垄断性商品
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具有独占性,生产者和经营者基本上掌握价格的控制权,提价转嫁税负
的能力强。竞争性商品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调整价格,提价转嫁税负的能力较弱。
(5)从量课税的税负难转嫁,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量、
重量、容积、面积、体积征税,税额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购买者对提价转嫁比较敏感,纳
税人担心转嫁税负得少失多。从价课税条件下,价格随税负转嫁而上升,购买者不易察觉,
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转嫁税负。

第十一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5 试述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答:税收对投资的影响,是通过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来实现的。征收企业所得
税,会降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因此而降低了投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导致其减少投
资而以消费替代投资,就是发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如图 2-
11-5 所示。
在图 2-11-5 中,纵轴代表纳税人对投资的选择,横轴代表对消费的选择。政府课税前,AB

11
2021·财政学

线表示纳税人对消费以及投资的选择组合。AB 与无差异曲线 U1 在 P1 点相切,表明 P1 点


可给纳税人带来最大投资和消费组合的效用。现假定政府对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若纳税人
因此而减少投资,其对投资和消费的组合线会从 AB 向内旋转至 DB,DB 与新的无差异曲线
U2 在 P2 点相切,此切点是纳税人税后可获得最大效用的组合。即消费额为 C2,大于税前
的 C1,投资额变为 I2,小于税前的 I1,说明投资者因政府课征企业所得税而减少了投资,
增加消费替代了投资。
如果征税和提高税率减少了投资者的税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税前的收益水平趋向于
增加投资,这是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如图 2-11-6 所示。
图 2-11-6 表明,若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倾向于增加投资,对投资和消费的选择组合会从 AB
向内旋转至 AE。AE 与新无差异曲线 I2 在 P2 点相切,这一切点是纳税人税后对投资与消费
选择的最佳组合点,即选择 I2 为投资额,大于税前的 I1,选择 C2 为消费额,小于税前的
C1,说明纳税人因政府征税而增加了投资。

6 评价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答:(1)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欲望。边际
税率是指增加的收入中要向政府纳税的数额所占的比例。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如果边际
税率过高,就会降低劳动者的税后工资率,人们就会选择不工作、少工作或不努力工作,即
减少劳动供给;如果实行低边际税率,就可以增强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劳动供给。
从劳动需求的角度来看,如果边际税率过高,企业会因为纳税后从劳动赚得的收益减少,从
而减少劳动需求;如果实行低边际税率,企业就会增加劳动需求。因此,供给学派认为,降
低边际税率可以增加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增加税后总供给。
(2)低边际税率会带动投资,增加资本存量,而高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减少资本存量。
这里所说的投资包括物质投资和人力投资。因为过高的边际税率会降低税后的投资收益,自
然会影响人们的投资积极性,人们就会根据边际税率的情况酌情减少投资;反之,降低边际
税率则会增强人们的投资积极性。因此,供给学派认为,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刺激投资增加,
从而增加税后总供给。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变化方向不一定,可能同向也可能反向。供给学派
认为,高边际税率会助长地下的“黑色经济”泛滥,助长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反而会减少税收
收入;降低边际税率,会使纳税人心安理得地纳税,从而增加税收收入。

7 评价拉弗曲线

答:(1)拉弗曲线的概念
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如图 2-11-7 所示。

12
2021·财政学

图中横坐标代表税率,纵坐标代表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税率从原点开始,然后逐级增加至
B 点时为 100%;税收收入从原点向上计算,随着税率的变化而变化。税收收入与税率的函数
关系呈曲线 OAB 状态(抛物线形) ,当税率逐级提高时,税收收入也随之增加,税率提高至
OC 时,税收收入达到最大,税率到达 C 点后,税收收入反而会呈减少趋势,当税率上升 OB
(100%)时,税收收入将因人们更愿意选择闲暇而不是工作,投资而降为零。供给学派把
“CAB”区域,即图中的阴影部分,称为税率“禁区”。当税率进入禁区后,税率越高,税收收入
越少。
(2)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① 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
活力,导致经济的停滞或下降,高税率通常带来过多的减免和优惠。
② 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的 D 点和 E 点,税收收入是相
等的,但 E 点的税收负担很重。由于低税负刺激了工作意愿、储蓄意愿和投资意愿,促进经
济增长,税基也随之扩大,税收收入自然而然增加。
③ 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该存
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因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保持适度的宏
观税负水平。

第十二章 税收制度

本章不太重要。

13
2021·财政学

第十三章 预算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关系

1 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答:分级分税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预算体制,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
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分级分税预算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以及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在此基础上划
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的调控
权和调控力度。在税收划分方法上,有的按税种划分,有的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
享,并通过中央的基础税率限制地方税率;有的实行分成或共享制。分设国税局和地
方税税务部门,分税、分管与分征结合。
(4)实行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和横向调节两种形式。纵向调
节的典型做法是中央对地方给予补助。横向调节是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不再通过中
央预算。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长期传统形成的并且是相对稳
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变化。

2 简述政府间收支划分的理论依据。

答:(1)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和“外部性”
① “层次性”是财政支出的依据
公共物品根据它的受益范围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全国性公共物品、地方性公共物品、交叉性
公共物品。按受益范同区分公共物品,并按不同类别的公共物品来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
既体现受益公平原则,也符合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
② “层次性”是财政收入的依据
一方面,从中央和地方收支运行的结果看收支总是要对称的,只有收支对称,才能维持财政
收支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收入划分受支出划分的制约,也就是受公共物品受益范围的
制约。另一方面,任何国家税制中的多个税种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就是各税种的税
源的覆盖范围和各税种调节功能的大小。按照这个标准,凡税源普及全国、流动性大以及调
节功能较大的税种,应划为中央税;凡税源比较固定且税基较为狭窄的税种,则应划为地方
税。另外,为了保证地方有足够的固定收入,不至于过分依赖中央的补助,可设置共享税(即
交叉税) ,即中央税按税率或按收入的一定比例与地方分享。
③ 在收支划分时还必须考虑到某些公共物品的“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是指某些公共物品的效益扩展到辖区以外,给周边地区带来利益或造成损失。全国
性公共物品不存在国内的利益外溢,只有地方性公共物品才存在外部性问题。从财政上解决
外部性的有效措施就是由中央给以补助、主受益地区举办,或中央与地方联合投资。
(2)集权与分权关系
集权与分权关系在预算管理体制上体现为中央与地方间收支划分的比例,几乎所有国家关于
中央与地方之间支出项目与税种划分的基本框架大体上是一致的。
① 中央一级无论在支出方面还是在收入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单一制国家更为明显。
② 中央一级在收入方面集中的比例更大一些,而在支出方面所占比例相对小一些,也就是
说,收入主要集中在中央,地方则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而地方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即财

14
2021·财政学

政缺口),由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给予弥补,以均衡地区间的支出水平,实施政策调节。

3 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答: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无偿补助
或拨款,而财力无偿转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则构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具
有以下主要功能:
(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纵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
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的财政赤字,这种赤字要靠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予以弥补。
(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横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一些地
方的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这种财政缺口也要靠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予
以弥补。
(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在由地方政府提供地区性公共物品的情况下,
当这种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超出本地区而扩散或延及邻近的其他地区,从而邻近地区不承担
任何成本可以同样享受这种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时,就产生了外部效应。
(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国来说,均衡地区间的发展则是一
个发展战略性问题。因此,转移支付的功能,还要通过规定用途的专项补助或拨款,支持落
后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均衡地区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并推动全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第十四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2 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

答:各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实践证明,国债是具有经济效应的,而且在财政政策实施中具有重
要的功能。国债的政策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弥补财政赤字
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民间资金在一定时间内让渡给国家使用,
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政府也可以采用增税和向银行透支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
但相比较而言,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
用也较小。
(2)筹集建设资金
国债既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又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区分。
(3)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
国债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对 GDP 的再分配,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发行
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可以用于生产建设,扩大社会的积累规模,改变既定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
关系;用于消费,则将扩大社会的消费规模,使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向消费一方偏移;用于弥
补财政赤字,就是政府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关系的过程。
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手段,而且是金融政策手段,国债是可以流通的债券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短期国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而调节货币需求与供给的重要手段。

3 分析影响国债债务率升降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 (1)国债债务率的计算方法
① 考虑决定国债的因素,即财政赤字率和 GDP 增长率,公式是:国债债务率=财政赤字率
/GDP 增长率。这种技术方法可以显示国债的风险度,可以对国债债务率进行动态分析,对
设计财政政策和防范债务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5
2021·财政学

② 通常是用当年国债余额占 GDP 的比重来表示,这种计算方法可以明了地显示政府的负担


能力,可称为国债负担率。
(2)国债债务率与财政赤字的简单动态关系分析
为了研究国债和财政赤字的动态关系,将财政赤字分为基本赤字和利息支出。因为利息支出
与财政其他支出对国债债务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利息支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过去积累
的国债余额的大小、利率的高低、货币化的程度以及国债的期限结构等多种因素,因此它可
以视为内生变量,短期内政府很难控制利息支出的水平,而将财政赤字分为两个部分,这里
的财政赤字考虑了利息的因素。因此,本框架内的基本赤字等于不包括利息支出的财政经常
性支出减财政经常性收入,这里的财政赤字等于基本赤字与利息支出的和。根据这个分析国
债和赤字动态变化就可以推导出计算国债债务率升降变化的公式:
db=b(r-y)+z
其中,db 代表以微分符号表示的国债负担率的升降变化,b 代表国债负担率,r 代表实际国
债利率,y 代表 GDP 实际增长率,z 代表基本赤字率。由公式很容易看到,基本赤字增减是
决定债务负担率的基本因素,而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率往往也是影响债务负担率的重要因
素,当年付息的实际利率与债务负担率正相关,经济增长率与债务负担率负相关,只要当年
存在需要付息的国债余额,当实际利率大于经济增长率时,即使当年预算是平衡的,债务负
担率也会上升。

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