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第 24 卷第 1 期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l. 24, No.

1
2 022 年2 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Feb. 2022

DOI:10. 19722 / j. cnki. 1008-7729. 2021. 0190

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2007—2020 年
葛子刚
( 北京邮电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8)

摘  要: 对 CNKI 和 Web of Science 两大数据库中有关社交媒体在教育中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述评。 利用文献可视化分析


工具 CiteSpace 对文献作者和机构、 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发现, 国外学者比国内学者更关注
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活跃度高于国内; 国外文献的研究热点和国内文献的研究热点有少数重合, 更多的
是不同, 重合的热点主要是社交媒体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自媒体; 教育; 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729(2022)01- 0102-11

一、 引  言

如今, 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 工作、 学习等各个方面。 从早期的 Podcast、


QQ、 博客, 再到如今的 Twitter、 Facebook、 Instagram、 微信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 社交媒体在不断地演
变。 诸多学者对社交媒体进行了定义。 例如, Kaplan 等 [1] 认为, 社交媒体是一组基于 Web 2. 0 技术建
立的互联网应用程序, 允许用户创造和交换内容。 而 Obar 等 [2] 根据众多文献总结出社交媒体的 4 个特
征: (1) 社交媒体在现今阶段是基于 Web 2. 0 技术的应用程序; (2) 社交媒体的根本是用户产出的内容;
(3) 个人或团体在社交服务平台或应用程序上创建特定的账号; (4) 社交媒体提供的服务通过连接个人
或团体的账号促进了在线社交网络的发展。 但是, 也有学者认为, 没有所谓的社交媒体, 因为一切媒
体都具有社会性 [3] 。
尽管不同学者对社交媒体的概念持有不同的看法, 但不争的事实是, 自 2008 年以来社交媒体受到
各界的广泛关注, 并被应用于各个领域 [4] 。 社交媒体具有易用性、 交互性和通达性, 其对青少年学生
群体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很多教师和教学机构因势利导, 利用各种社交媒体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 利用 QQ 群、 微信群发布学习通知、 学习资料, 利用微信公众号、 微博、 B 站等发布教学视频
等。 国内外均有不少学者探讨了社交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例如, 国内在 2006 年左右就涌现出大
量有关利用 QQ 群进行辅助教学的研究 [5-7] , 研究发现, 利用 QQ 群进行学习通知和学习任务的发布取
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国外学者则探讨了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例如,
Evans [8] 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在教学中利用 Twitter 作为师生交流和同伴交流的工具进行研究, 结
果发现社交媒体的利用率和校园活动的参与度正相关, 而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发帖行为和师生之间的人
际关系没有联系。
鉴于目前社交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 有必要对其应用现状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和归
纳, 以便为优化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因此, 笔者选取 CNKI 和 Web of Science 两大数据库中的
相关文献, 对有关社交媒体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进行总体梳理, 以期厘清国内外学者目前的研究现状,
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 利用文献可视化工具 CiteSpace 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 分别从

收稿日期: 2021-09-29
作者简介: 葛子刚(1978—) , 男, 安徽寿县人, 硕士, 副教授

· 102·
葛子刚: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述评:2007—2020 年

CNKI 和 Web of Science 中检索相关文献( 含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 。 在检索过程中, 对文献的主题进行


检索, 不设定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设定为 2020 年 12 月。 在 CNKI 期刊来源中选定北大核心期刊和
CSSCI 检索期刊, 检索字符串如下: ( 主题: 社交媒体) OR( 主题: 自媒体) AND ( ( 主题: 教学) OR( 主
题: 教育) ) , 最后得到 654 篇文献, 在剔除了通知、 新闻报道等非学术文献后, 可用文献共 639 篇,
文献发表时间段为 2009 年 9 月至 2020 年 12 月。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的检索字符串如下: TS =
( " social media" OR " personal media" OR " self-media" OR " wemedia" OR " we media" ) AND TS = ( teaching
OR pedagog∗ OR instruction) , 筛选后得到 1 974 篇可用文献, 发表时间段为 2007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
从以上检索字符串中可以看到, “ 自媒体” 和“ 社交媒体” 被设定成了并列关系, 这是因为, 尽管
“ 自媒体” 在形式上有其特殊性, 但其在本质上仍然属于社交媒体的范畴 [9] 。 近年来自媒体风头强劲,
很多文献只提“ 自媒体” 而不提“ 社交媒体” 。 为确保文献述评的全面性, 笔者将这两个检索词一并纳入
考量的范围。
在 CiteSpace 中, 依据两大数据库检索出的文献发表年份分别设置软件的年份, 并依据不同的分析
内容对时间切片( time-slicing) 进行设置, 主要来源选定摘要、 关键词、 标题和作者。 根据分析目的, 对
节点类型( node types) 依次选择作者、 机构、 关键词等进行分析。

三、 结果与讨论

利用 CiteSpace 自带功能进行分项处理后, 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了相关可视化图表, 现分述如下。


( 一) 发文情况统计
图 1 统计了 CNKI 和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相关研究的历年发文量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 自 2013
年起, 国内外发文量均有较大增长。 这说明, 国内外对于社交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热度趋势基
本一致。 就两个数据库而言, 国内相关文献最早出现于 2009 年, 而国外相关文献最早出现于 2007 年。
国内研究在 2017 年和 2019 年出现两次小高潮, 高潮之后有滑落之势。 国外研究则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
2020 年达到 1 个高峰。 根据图 1 数据, 可以将 2013 年( 或 2014 年) 作为分界线, 分界线之前的研究阶
段属于萌芽期, 之后则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国内, 2014 年左右微信在众多社交媒体中异军突起, 用户
量首次超过微博, 2015 年又超过 QQ 空间 [10] 。 这一表现促使针对微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自此呈现
出繁荣景象。 而在国外, Facebook 和 Twitter 两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全球用户数在 2011 年分别超过 6 亿和
1 亿, 用户量的增长吸引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媒体进行教育实践。
500
421
CNKI SSCI
400
321 330
,>48

300 281
183
200 153
121 111
100 80 68 89 109 96 83
52 37
3 6 21 12 27
0 2 0
0 0 3 2 2
07

08

0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6,

图 1  发文量统计

就发文期刊而言, 国内发文量超过 10 篇的期刊如表 1 所示。 由表 1 可以看出,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 发文量拔得头筹。 此外, 进入榜单的还有另外两份思想教育类期刊———《 思想教育研究》 和《 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 。 上述三种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总发文量达 87 篇, 表明国内很多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利用

· 103·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2 年第 1 期

社交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正契合了当今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蓬勃发展的实际。 从表 1 中还可


以看出, 表中所列期刊的最早发文时间大多在 2013 年以后, 这也符合上文对于此类研究热度趋势的
分析。

表 1  国内发文量超过 10 篇的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发文量 / 篇 最早发文年份 期刊所属核心类别 出刊周期

1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56 2016 北大核心、 CSSCI 扩展期刊 半月刊

2 《 青年记者》 37 2019 北大核心 旬刊

3 《 新闻战线》 25 2017 北大核心 半月刊

4 《 思想教育研究》 17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月刊

5 《 教育与职业》 16 2020 北大核心 半月刊

6 《 中国成人教育》 16 2016 北大核心 半月刊

7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4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月刊

8 《 传媒》 11 2014 北大核心、 CSSCI 扩展期刊 半月刊

9 《 黑龙江高教研究》 11 2013 北大核心 月刊

国外发文量超过 20 篇的期刊有 8 种, 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以看出, 这些期刊的最早发文年份是


在 2011 年及以 后, 比 国 内 期 刊 发 文 时 间 稍 早。 而 教 育 类 SSCI 检 索 期 刊 中 排 名 靠 前 的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和 Computers & Education 对相关话题的发文量占据前两位, 这表明国外顶级教育期刊对
相关话题的关注度较高。 对比国内刊发相关话题的期刊在各自检索源中的排名, 可以明显看出, 国外
顶级期刊更加关注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表 2  国外发文量超过 20 篇的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发文量 / 篇 最早发文年份 期刊所属核心类别 出刊周期

1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8 2013 SSCI, EI 月刊

2 Computers & Education 49 2012 SSCI, SCIE, EI 双月刊

3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35 2018 SSCI 月刊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4 29 2011 SSCI 双月刊
Distributed Learning

5 Nurse Education Today 28 2014 SSCI, SCIE 半月刊

6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26 2011 SSCI 半月刊

7 Sustainability 25 2018 SSCI, SCIE 不定

8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23 2011 半年刊

利用 CiteSpace 还可以得出高发文量的作者和机构名录, 这些作者和机构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的


影响力和代表性。 图 2 为高发文量作者网络图的截图, 时间切片设定为 4, 其他设置为默认设置。 国内
文献得到的节点数为 116, 连接数为 78, 密度为 0. 011 7。 国内发文量较高( 节点较大) 的作者为丁凯、
肖俊洪、 陈蕙若、 王小雪和张立。 不过, 在这些发文量较高的作者之间, 除了陈蕙若和王小雪有过合
作外, 其他人都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图 2 中有几个形成合作关系的子网络结构, 比如张立、 王飚等人
· 104·
葛子刚: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述评:2007—2020 年

组成的子网络, 但是这些子网络作者发文量都不高。 国外文献得到的节点数为 173, 连接数为 124, 密


度为 0. 008 3。 国外期刊发文量较高的学者有 George Veletsianos, Royce Kimmons, Christine Greenhow 和
Sean D. Young 等, 作者之间的网络也很稀疏。 以上数据表明, 在有关社交媒体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
中, 国内外学者大都没有形成合力。

( a) 国内作者

( b) 国外作者

图 2  作者共现网络图

图 3 是发文机构共现网络图的截图, 时间切片设定为 1, 其他设置为默认设置。 国内文献得到的节


点数为 589, 连接数为 0, 密度为 0。 节点数多说明目前国内很多机构都开展了相关研究, 连接数和密
度为 0 则显示这些机构之间全无合作关系。 从图 3( a) 中可以看出, 发文量靠前的机构有武汉大学信息
· 105·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2 年第 1 期

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这些机构的节点都很小, 说明


它们的排名虽然靠前, 但其发文量和其他排名靠后机构的发文量之间差别不大。 国外文献得到的节点
数为 324, 连接数为 227, 密度为 0. 005 3。 从图 3( b) 中可以看出, 国外发文量靠前的机构有北卡罗来
纳大学、 南洋理工大学、 西北大学、 密歇根州立大学、 莫纳什大学、 马里兰大学等, 这些大学之间多
有合作关系。 发文量靠前的大学其节点也较大, 这表明它们的发文量相较于其他机构明显较多。 此外,
发文量靠前的大学大多是美国的高校, 说明美国的学术机构在这项研究上成果最为丰富。

( a) 国内机构

( b) 国外机构
图 3  发文机构共现网络图

CiteSpace 还可以对 Web of Science 的数据进行发文国家共现网络分析。 软件设置同上述发文机构设


置, 得到如图 4 所示的发文国家共现网络图。 最后得到的节点数为 88, 连接数为 337, 密度为 0. 088。
图 4 显示, 发文量靠前的国家有美国、 澳大利亚、 英国、 加拿大和中国, 这些国家之间都存在合作关

· 106·
葛子刚: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述评:2007—2020 年

系。 中国上榜显示出中国学者对相关话题的发文量尚可。

图 4  发文国家共现网络图

( 二) 研究热点
可以利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找出当前主题的研究热点。 一般来说, 如果某一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
那么其在研究中就比较受关注, 可以被看作是研究中的热点 [11] 。 利用 CiteSpace 先得到关键词共现图
谱, 然后利用 CiteSpace 的聚类功能( 选取 LLR 算法) 得到如图 5 所示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 5( a) 显示,
自媒体、 社交媒体、 媒介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MOOCs、 网络、 大学生、 创新
和高职院校是国内的研究热点。 图 5( b) 显示, 在国外文献中, 剔除某些和主题不太相关的标签后共得
到 13 个聚类, 分别是策略、 社交媒体的使用、 技术、 Web 2. 0、 青年、 高等教育、 社交媒体、 健康教
育、 Facebook、 教育、 绩效、 计算机为媒介的通信和内容分析。 可以看出, 国内研究热点和国外研究热
点有重合的地方, 比如大学生和高等教育等, 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多。 国内学者较为关注思想
政治教育, 而国外学者对技术使用、 绩效等微观层面的问题关注较多。

           
( a) 国内文献 ( b) 国外文献

图 5  关键词聚类图谱

· 107·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2 年第 1 期

    在利用 CiteSpace 进行关键词聚类时, 还可以得到如表 3 和表 4 所示的关键词聚类表。


从表 3 中可以发现, 各聚类的研究内容都有一定的交叉, 其中较为集中的研究主题为“ 信息素养教
育” 和“ 思想政治教育” 。
表 3  国内文献的关键词聚类表

聚类号 聚类大小 / 个 标签词( 前 5 个)

0 49 自媒体; 社交媒体; 人才培养;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1 40 社交媒体; 自媒体; 大学生; 舆论引导; 文化建设

2 28 媒介素养; 元素养; 信息观; 媒介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亲和力;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
3 26
政治 教育
4 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 传播; 高校大学生; 培育

5 24 MOOCs; 游戏化学习; 在线教育; 3D 打印; STEM

6 19 网络; 信息传播; 微信; 媒体平台; 生态域

7 19 大学生; 互联网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红; 社交媒体

8 18 创新; 专业化;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博物馆; 大众阅读

9 14 高职院校; 社会舆论; 主流媒体; 教育改革和发展; 思想教育

表 4 显示, 国外文献的关键词聚类也有交叉现象。 其中, Facebook, education, technology, media


literacy / digital literacy, young people / young adults / adolescent / teenagers 和 engagement 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
高, 从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很明显, 国内外学者对相关话题的关注重点有重合, 但是更
多的是不同。 重合的关注点有信息素养提升、 大学生教育等, 而不同之处在于国内学者更关注思想政
治教育, 国外学者则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健康教育、 营销教育等方面。
表 4  国外文献的关键词聚类表

聚类号 聚类大小 / 个 标签词( 前 5 个)

0 39 strategies; young adults; united states; social media; health education

1 38 social media use; smartphone addiction; social media usage; Facebook; cultural acculturation

2 36 technology; knowledge;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physical education

3 31 web 2. 0; reflection; content analys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Facebook

5 30 young people; politics; twitte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formation seeking

6 29 higher education; digital literacy; informal learning; motivation; usage

7 29 social media; e-learning; blog; engagement; social networking

11 24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promotion; women; science; public health

13 23 Facebook; twitter; internet; marketing educatio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14 22 education; adolescents; teenagers; behavior; students

15 21 performance; media literacies; identity; socie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6 18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ntertainment; communication; teaching; online

17 17 content analysis;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cooperative /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elf-disclosure; marketing

  注: 表中剔除了某些和主题不太相关的聚类。
· 108·
葛子刚: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述评:2007—2020 年

下面选择“ 信息素养教育” 和“ 思想政治教育” 两个主题进行详细剖析。


1. “ 信息素养教育” 主题
该主题涵盖的关键词包括 “ 元素养” “ 信息素养” “ 媒 介 素 养” “ 互 联 网 思 维” “ 信 息 传 播” “ digital
literacy” “ media literacy” “ information seeking” 等。 依据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给出的定义, 信息素
养是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 并能够检索、 评价和有效地利用该信息的能力 [12] 。 信息素养和信息素
养教育是近年来颇有热度的话题。 研究各社会群体信息素养培育的方法是当前教育界的一大热点, 如
针对中小学教师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的研究等 [13-14] 。
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之所以大热, 主要是因为网络等新技术的兴起使信息获取的通道越来越多,
不同群体( 特别是学生群体) 信息素养的提升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以致信息素养被认为是 21 世
纪的关键素养( critical literacy) [15] 。 多数学者认为, 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和对信息通信技
术( ICT) 的掌握 [16] 。 但是, 也有学者指出, 信息社会的规模和连通性要求在教育上侧重于信息的使
用, 而不是信息技术的使用, 这才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 [17] 。 在我国, 此类研究的火热得益于政府
层面的推动。 例如, 我国教育部在 2018 年发布了《 教育信息化 2. 0 行动计划》 , 强调了信息素养教育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并在 2019 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 0) 。
在现今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 很多学者提出要利用社交媒体的开放、 便捷、 合作等特征来为
信息素养教育助力。 例如, 肖婉等 [18] 认为, 社交媒体的交流、 分享、 协作等功能可以促进信息的评价、
整合和创作, 而这 一 点 和 信 息 素 养 教 育 中 强 调 的 共 享 信 息、 合 作 学 习 等 概 念 不 谋 而 合。 在 国 外,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等社交媒体平台深入学生的生活, 甚 至 有 学 者 认 为 “ 我 们 的 学 生 就 依 赖
Facebook 来活着了” [19] 。 鉴于此, 很多学者针对社交媒体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开展了大量研究。
例如, Kim 等 [20] 的研究发现, 学生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体工具( 维基百科、 Facebook 和 YouTube 等)
获取研究课题的相关信息。
2. “ 思想政治教育” 主题
该主题涵盖的关键词有“ 舆论引导”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社会舆论” 等。 近
年来, 国内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研究异常活跃。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教育主管部门均多次强调要把
思政教育渗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中( 即课程思政) , 课程思政要和专门的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从而
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 [21] 。 很多学者认为, 社交媒体可以在课程思政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为社交媒
体作为新兴媒体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且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技术优势进行碎片化
的课程思政教育 [22-23] 。 目前, 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应用了社交媒体。 比如, 吴慧琳
等 [24] 在德语课程思政中应用了微信公众号来调动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李美英 [25] 在朝鲜语的课
程思政中选择在某个自媒体平台上进行教学资源的发放、 学习讨论等。 她认为, 自媒体的利用使得课
程思政模式具有了沉浸式的特点, 能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避免学生对显性思政教育的抵
触情绪。
( 三) 研究趋势
在 CiteSpace 中, 突现词被用来反映研究趋势。 突现词指的是某一时期被引频次突然增加的关键词。
利用该软件生成的各个时期国内外相关文献突现词的截图如图 6 所示。
在国内文献中, 关键词“ 人才培养” 从 2018 年延续至 2020 年, 可将其视为今后的主要研究趋势。
这一研究趋势在上一节的研究热点论述中也得到印证, 因为“ 信息素养教育” 和“ 思想政治教育” 这两个
研究热点都属于“ 人才培养” 的范畴。 在国外文献中, 从 2017 年延续到 2020 年的关键词有 framework( 框
架) 和 social networking site( 社交网站) , 可以将其视为今后的研究趋势。
此外, 还可以利用 CiteSpace 中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来反映研究趋势。 利用该软件生成的国内文
献关键词时间线图谱显示, “ 自媒体” “ 社交媒体” 和“ 思想政治教育” 这 3 个主题的研究热度较高, 相
· 109·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2 年第 1 期

关的关键词层出不穷。 依据图谱标示的年
份, 可以 将 2014 年 视 为 社 交 媒 体 在 教 育
中应用研究的分界线。 2014 年之前属于萌
芽期, 相关研究已经出现, 但是并没有形
成一定的规模, 也没有成为热点。 在此期
间, 对于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随
着“ 信息素 养 教 育” “ 新 媒 体” 等 研 究 的 出
( a) 国内文献 现而出现, 又随着“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的
兴起而进一步受到关注。 在 2014 年以后,
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进入快速发
展期。 “ 协同 创 新” “ 中 国 梦” 等 研 究 的 出
现以及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这一研究
在国内备受关注, 成为研究热点。
国外文 献 的 关 键 词 时 间 线 图 谱 显 示,
“ 社交媒体” “ 青年人” “ 职业发展” 和“ 高等
教育” 等 几 个 聚 类 对 应 的 研 究 较 为 活 跃。
依据图谱, 2013 年后关键词开始增多, 可
以把 2013 年 视 为 国 外 研 究 的 分 界 线, 之
前属于萌芽期, 之后属于快速发展期。 就
“ 社交 媒 体” 这 一 聚 类 而 言, 在 2009 年,
社交 媒 体 和 community of practice ( 实 践 团
体) 以及 student( 学生) 等几个关键词同时
出 现, 然 后 出 现 了 blog ( 博 客 ) 、 social
network ( 社 交 网 络 ) 、 Facebook、 online
( b) 国外文献 educational technolgoy( 在线教育技术) 等热
图 6  国内外文献突现词
门关键词。

四、 结论与启示

对比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情况, 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相应启示。
第一, 国外学者比国内学者更关注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活跃度更高。 其一, 国外
相关文献最早出现于 2007 年, 而国内相关文献最早出现于 2009 年。 其二, 国外发文量一直呈上升趋
势, 而国内则有几次起伏。 其三, 国外顶级期刊发文量名列前茅, 而国内顶级期刊在发文量排名上不
见踪影。 此外, 国外发文量靠前的研究机构间已经形成合作关系, 国内发文量靠前的研究机构间没有
合作关系; 国内外发文量靠前的作者之间都没有形成合作网络。 发文国家共现网络图显示, 中国也是
研究活跃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这表明国内不少学者选择在国外期刊发文。 这一结论带来的启示是, 国
内学者或研究机构需要在此类研究上有更多的合作, 以便形成合力。 由以上分析可知, 不少国内学者
选择和其他国家的学者合作, 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这固然有利于扩大我国在此类研究上的
影响, 但也反映出国内相关研究的合力不够。
第二, 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只有少数重合, 存在的差异较大。 通过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突现等分析,
发现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只有少部分重合, 比如社交媒体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但是, 国内学者和
国外学者对其他研究主题的关注度有所不同。 近几年, 国内越来越重视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 关于社
交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非常多, 可以说此类研究是一枝独秀的热点。 而国外文献的研究热点
· 110·
葛子刚: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述评:2007—2020 年

比较分散, 从健康教育、 职业教育、 营销教育到科学教育等不一而足。 原因不难分析, 国内学者的关


注点受到我国国情的影响, 而国外学者的关注点则不受此类情况影响。 这一结论带来的启示是, 国内
此类研究可以有更多触角。 近年来, 受国内政策方面因素影响,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政教育和素养
教育方面, 其他一些值得研究的领域反而被忽略了; 而国外研究的关注点则更广, 触角伸向健康教育、
教育管理等方面, 这更有利于对社交媒体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开展深入研究。
总之, 从文献述评中可以看出, 目前国内对于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范围较窄, 重视程度
不够, 研究领域也过于集中。 而国外相关研究的趋势为国内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的调整及优化提供了
思路。

参考文献:
[1] KAPLAN A M, HAENLEIN M. Users of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J] . Business
Horizons, 2010, 53(1) : 59-68.
[2] OBAR J A, WILDMAN S S. Social media definition and the governance challenge: An Intro 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DB /
OL] . (2015-07-22) [2021-10-11] . https: / / www. researchgate. net / publication / 315455917 _Social_Media_Definition_and_
the_Governance_Challenge_An_Introduction_to_the_Special_Issue#fullTextFileContent.
[3] LEVINSON P. New new media[ M] . Boston:Allyn & Bacon Boston, 2009:4-10.
[4] 卢锋,唐湘宁,韩璐. 社交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其影响[ J] .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5) :49-53.
[5] 高永兵,赵宇红,靳荣. 利用 QQ 群构建 Internet 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 J] . 中国远程教育, 2006(9) :68-70.
[6] 张海森,窦卫霖,黄荣怀. 基于 QQ 网络平台的实时在线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J] . 外语电化教学, 2007(6) : 42.
[7] 于兰. 基于 QQ 平台的网络辅助英语写作教学[ J] . 中国电化教育, 2010(5) : 84-87.
[8] EVANS C. Twitter for teaching: Can social media be used to enhanc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 J]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3, 45(5) : 902-915.
[9] ZHU Y Q, CHEN H G. Social media and human need satisfaction: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media marketing[ J] . Business
Horizons, 2015, 58(3) : 335-345.
[10] 凯度. 2015 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 R / OL] . (2015-07-22) [2021-10-11] . http: / / www. 199it. com / archives / 347943.
html.
[11] 林德明,陈超美,刘则渊. 共被引网络中介中心性的 Zipf-Pareto 分布研究[ J] . 情报学报, 2011(1) : 76-82.
[12] 顾璟,范苏.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 J] .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9(2) : 135-140.
[13] 张敏,王朋娇,孟祥宇. 智能时代大学生如何破解“ 信息茧房” :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视角[ J] . 现代教育技术,2021,
31(1) : 19-25.
[14] 黄慕雄,张秀梅,陆春萍,等. 学用脱节还是学以致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学用转化质性研究[ J] . 中国电化教育,
2021(2) : 68-74.
[15] TESS P A.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higher education classes ( real and virtual) :A literature review[ J] .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 29(5) : A60-A68.
[16] YU T K, LIN M L, LIAO Y K. Understanding factors influenc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behavior:
The moderato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digital skills[ J] .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7, 71: 196-208.
[17] JOHNSTON B, WEBBER 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 and case study [ J] .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3, 28(3) : 335-352.
[18] 肖婉,张舒予. 元素养:社交媒体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新理念[ J] . 开放教育研究, 2016, 22(5) :95-101.
[19] WITEK D, GRETTANO T. Information literacy on Facebook: An analysis[ J] .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2012, 40(2) :
242-257.
[20] KIM K S, SIN S J, YOO-LEE E Y. Undergraduates’ use of social media as information sources[ J] .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14, 75(4) : 442-457.
[21] 娄淑华,马超.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难点问题及着力方向[ J]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 42(5) : 188-196.
[22] 李楠,胡天佑.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变与不变[ J] .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39(5) :
120-123.
[23] 张静.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路径: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 林区教学, 2020(9) : 18-21.
· 111·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2 年第 1 期

[24] 吴慧琳,林方,徐宇航. CDN 技术视阈下德语公众号对课程思政的应用启示[ J] . 科技风, 2020(28) : 90-91.


[25] 李美英. 自媒体时代朝鲜语视听说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J] . 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21(1) : 183-184.

Review of Application of Social Media in Education: from 2007 to 2020

GE Zigang
( School of Network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media in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CNKI and Web of
Science is reviewed. By using CiteSpace, authors, institutions,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trends of the
literatur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eign resear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is kind of research than
domestic ones, and the research is also more active abroad. There are some overlaps between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 hotspots, but most of them are different. The overlapping hotspot is mainly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media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 media; self-media; education; CiteSpace

( 上接第 94 页)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Metacognition and Design Thinking

JI Yang, XUE Mengjia


(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Design think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qua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the use of design
metacognition also affects innov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metacognition and design thinking level is
explor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ourses of Design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Methods
and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metacognition and design
thinking level; design metacognition level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sign thinking level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 design metacognition leve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sign thinking level; design
thinking level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sign metacognition level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 design
thinking leve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sign metacognition level. Design metacognition and design
thinking influence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he design process.
Key words: design thinking; design metacognition; correla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 112·

You might also like